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241】这个就是所谓的既要为实施权,又要开权显实

  好,我们看癸二的显真实为终,看经文:

  癸二、显真实为终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就是说佛陀一开始为什么要考虑众生的需求呢?因为要把他先引进来,先以欲勾牵,最后再令入佛智,这个就是方便门的两大需求。

不管怎么样,我先把你拉进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可能刚开始给你一些快乐,但是到最后,究竟都是为了成就佛道,成就中道的智慧。所以从成佛的角度来看,从佛陀一个设计法门来说,没有二乘没有三乘,如果你把时间拉长,就是成佛之道,当然你把时间放短,我们也可以说它有二乘三乘,也可以这样讲的。当你把时间拉到无量长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成佛,所以佛陀后面会这样讲,佛陀举了一个实际的例子,说某某人,因为布施,皆已成佛道;某某人,若人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说过去有一个人,到寺庙,他看到大家拜佛,用散乱心,随心的合掌,说一声南无佛,这个人已经成佛了。

  诸位,佛陀看到这个人是如实看到。近果说差别,这个人散乱心念了一声佛,他后续没有去修,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但是你别忘了,他把佛号念进去了,结果无量劫无量劫无量劫以后,回头看,这个人成佛了,他成佛的第一个因是什么呢?就是他以散乱心称的一声佛号,这是第一个因缘。你只要有第一个因缘,佛陀就有办法了,他就有办法辗转相续了。

所以说佛陀的方便门,既要满足现前众生的需求,又要把他带到究竟成佛,这个就是所谓的既要为实施权,又要开权显实。



补充内容 (2019-8-30 22:22):
补缺242
【242】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好,我们看癸三的举五浊释权:
  癸三、举五浊释权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那么这讲到方便门,他还要考虑佛陀出世的环境,如果佛陀出生在净土,他的方便门就不要那么多。比方说,你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二乘法,所谓的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你到极乐世界你享受这么多的身心快乐,你还会追求涅槃寂静吗?不可能嘛!你享受那么大的功德庄严,你还会追求寂静快乐吗?我们凡夫一天到晚在娑婆世界受尽了折磨,才会追求涅槃寂静嘛。
所以,法门的开合,越到众生环境越恶劣,那一尊佛出世的时候,他不但是三乘,他连人天乘都要开下去,就是众生的障碍痛苦越多,这一尊佛出世的时候,他的标准要不断的往下降,不要说三乘,你愿意修慈善事业,佛陀也欢迎,就这样子。
那么,现在我们谈谈释迦摩尼佛,释迦摩尼佛为什么说三乘呢?为什么阿弥陀佛在他的国土只讲大乘,他不讲四谛十二因缘呢?我们看看为什么。
舍利弗,当诸佛如果出现在五浊恶世这种环境当中的时候,他的身心障碍特别大。
什么叫五浊恶世呢?
第一个劫浊,这个是五浊的总相。这个劫就是时间,就是说人寿从增劫,从十岁到八万四千岁叫增劫;从八万四千岁后再进入减劫,从八万四千岁一直减到两万岁以后就正式进入了劫浊,就是五浊恶世的开始。那个时候,整个社会会出现三种灾难:第一个刀兵,就是在人寿两万岁以前,人与人不打仗的,开始有刀兵劫;第二个有疾病;第三个有饥劫,谷物开始有欠收了。就是进入了劫浊,这是个总相。
进入了五浊恶世,人寿在两万岁以下了以后,烦恼开始活动了。在两万岁以前的人,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也不会贪,地上有个什么宝物,人家也不捡的。那么,人们开始有贪欲了,有烦恼了。
众生浊,众生的色身果报就羸弱了,不堪修行了。你看佛在世的时候,当时很多比丘晚上都没有茅棚住的,晚上就坐在树下。你现在晚上坐在树下,你试试看,你明天就生病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果报体有差了,众生浊。
见浊,见浊就是知见。五浊恶世的特色特别是我见,个人主义抬头,我执、我见特别重。
命浊,就是寿命短暂。你一定就没有时间长时间修行。
所以,到了五浊恶世,净土宗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我们没办法以长时间的寿命来修行。
那么如是,舍利弗,在五浊恶世动乱的时代,众生垢重。他的身心变得很粗重,内心有贪嗔的烦恼。
因为五浊恶世,他这个我执一重以后,一个人自我意识抬头以后,有所得心就重。他得的时候就贪爱,失去就嫉妒。所以,这个我执、我见是所有烦恼的根本。
所以一个人判断他烦恼是否轻薄,看他我执重不重。
那么,他的我执一旦重以后,他贪嗔的烦恼就重,就成就诸不善根。
如果只有烦恼,我们只叫不善恶念,那这个烦恼加上我执了以后,那就是根,因为它会辗转相续。就像这个树,它有根以后,它就慢慢慢慢地扩大,除非你把它调服。善根也是一样,它会不断的辗转相续。但是,善根是要加上愿力,它就会辗转相续。
那么,诸佛以方便力,以一佛乘分别说三。在这种环境之下,那么一佛乘就不够用了,他必须要把它开出三乘,满足众生在五浊恶世的需求。
也就是说,这样子的话呢,佛陀施设法门就考虑两个重点。蕅益大师说:这个方便门,第一个考虑善根的厚薄;第二个考虑障碍的轻重。
那蕅益大师用四种情况来说明这个法门是怎么设计的。
第一个,假设你善根强,就是大乘善根强,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根利障轻,你过去生善根强,而你本身烦恼、邪见、我见也轻,那你就会生在十方的净土,而且直接听闻大乘法门。就是你这个人善根强,烦恼障、知见障也轻,你直接生长在净土,顿闻大乘法门。
如果你善根强,但是你烦恼也重,你就生长在五浊恶世,但是,你会听到《华严经》的法门,就是初闻大乘,这是因为你善根强,它不障碍你听闻佛法,烦恼不能障碍善根。
善根强两种情况,障轻在净土,障重在五浊恶世,这是善根强。
如果你善根弱,善根弱也是两种情况。善根弱,如果你遮障重,那你就在五浊恶世听闻三乘的法门,先破障。佛陀先讲无常无我破障。
如果你善根弱遮障轻,你就到他方净土学三乘法门。
那蕅益大师讲完这四种情况以后,他结论:不论有障无障,贵在有根有乘。其实一个人的成败,不在障碍,关键是你要有善根。因为你没有善根,你就会招感佛陀的法没办法跟你相应,你可能就当面错过。
那么,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你的心中,都没有佛法的法门进去。就是说你这个人学外道,你的烦恼很轻,但是你常时间没有法门的摄受,你迟早会堕落。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到重点了,不管你有障无障,贵在有善根有乘,有这个法门的摄受。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243】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我们看癸四的拣伪教敦信,看经文:

癸四、拣伪教敦信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好,这个地方,佛陀讲完权实不二的思想以后,他要判断修行的邪正真伪。

他说舍利弗,假设我灭度以后,像法、末法的弟子,他自己称自己证得阿罗汉果或者证得辟支佛果,但是,没有从他那里听闻或自己也没有觉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阿罗汉、真正的辟支佛。也就是说,他如果证得阿罗汉,他不知道所有的法门都可以成佛,他以为这个法门只是成就阿罗汉、只是成就辟支佛,那他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当然也有例外,后面会说。

也就是说,为什么呢?这个我们后面再说好了,先这样解释。

为什么呢?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如果自己说已经成就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而不再追求无上菩提,那么,这个人绝对没有证得阿罗汉,是增上慢人,他还是个凡夫,他把初禅误为初果,四禅误为四果。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而不相信一切法都是成佛之道,无有是处。

因为佛佛道同,除非佛陀灭度以后,那么,现前没有佛陀出世说法,佛陀没有出世说法,大家就随便找一部经看,你看你的书,我看我的书,佛陀也不可能开权显实,因为佛陀不在了。那么,他所有经都看了,刚好只没看到《法华经》,有可能,他只看到方便门,但是他没有看到示真实相,他不知道这个法门其实是通往佛道的,他不知道。

那么,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那么,就算他今生不知道,他如果来生到了他方净土,遇到其他的佛,佛陀也一定会给他说《法华经》。

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这边我们谈谈阿罗汉为什么一定会知道所有的法门都是成佛之道?

第一个,在他生命还在的时候,阿罗汉他已经有内观的智慧,他不像我们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有我空的智慧。他在内观的时候,他观进去的时候,他会知道他的心有微细的法执在波动,尤其是到了入灭尽定以后,他知道他自己有所不足,他根本没有资格叫无生,他还有生灭相,他自己会知道。所以,他一定会跟佛陀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子?你明明告诉我说,我是无学位,为什么我心中还有微细的烦恼,他向佛陀请示,佛陀一定为他开权显实。说我前面是引导你的,你现在只要换一个心态,你用清净心菩提愿再回去修四谛十二因缘,你再试试看,烦恼就没了。

不是法门的问题,佛陀这是两阶段,先让他证得我空,再证法空。

就是说,如果是一个现世的阿罗汉,还没有往生之前,他生长在佛世,蕅益大师说,他靠自己的内观智慧,他会知道自己有所不足。阿罗汉只要发生问题,他一定会向佛陀请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如果他不信,他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佛陀不在了,灭度了,而他以前跟佛陀学的都是《阿含经》,他没有看过《法华经》,佛陀也不在了,他也没有菩萨给他说,那么,这个人怎么办呢?他入定以后,他看到他心在波动,他心中一定会心生疑悔,怎么会这样子。我心中怎么会还有微细的烦恼,所谓的俱生犹自现缠绵,还有微细的烦恼在活动。

那么,这个人死了以后,他以为生涅槃了,其实不是,他会主动的往生到他方佛土去,有佛教化的地方,生在方便有余土。到了十方佛土以后,佛陀会把他自己不足的地方,会给他讲《法华经》,帮他补足。

所以结论:没有一个人永远待在阿罗汉的位置,没有一个人。

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如果这个人在入定的时候,观察有问题,那佛不在了,他要入灭了,他就完了。阿罗汉他一进去涅槃可是不出来的,他没有愿力,他不像菩萨,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他可是踏踏实实想要进涅槃,那他怎么出来呢?

其实他没到涅槃去了,他到十方诸佛的方便有余土去了,那个涅槃是一个假名字,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这个就是佛陀的设计,佛陀说法是这样设计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244】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我们看总结,癸五、佛言无虚妄:

癸五、佛言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好,佛陀讲完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以后,佛陀再强调信心的重要。

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对前面的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相信佛陀说的话、十方诸佛说的话,是言无虚妄,根本没有所谓的三乘二乘,那就着一时的因缘,可能会产生三乘二乘的效果,但是你把时间拉长了,所有法的力量都是趋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成佛之道。所以,你早点把心态准备好,这个法门就会开启一个成佛之道。

我们总结一下:

从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前面是从佛陀的设计,佛陀是怎么设计,那当然佛陀是煞费苦心,佛陀又要满足我们的需求,又要把这个法拉到成佛,是很难的。那我们从凡夫来说,我们看到《法华经》,佛陀这样设计,我们成佛之道有三个阶段:

学佛:第一个,开始于因缘;第二个,会归于心性;第三个,圆满于菩提。我们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开始于因缘?

每一个人开始学佛,他没有选择性,都是因缘。你第一个遇到的法门,可能你现在已不在这个团体了,也可能离开这个法了,转到其它法门了,但是你第一个法一定是因缘招感的。每一个人,都是颠倒妄想学佛的,而那个引导你去遇到这个群体,遇到这个法门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因缘力故。

过去生跟你有缘,那没关系,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第二个阶段,你怎么样把这个法门会归心性是关键,让你真实的安住,否则,这个法门操作起来,你只是活在你因缘的信仰,过去的一点道心,你迟早会进入困境的。

所以,你一定要把它生起理观的智慧,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就是说你一开始遇到的是念佛法门,你遇到的是持戒法门,或什么法门都没关系,那是你过去的因缘。

那么,你过去的因缘遇到了以后,你如果没有理观的智慧来开展它,那你就陷入了法门的限制。如果你今天没有理观的智慧,那就是法门在带动你,不是你在带动法门,那你就会塑造成布施的相貌、持戒的相貌、念佛的相貌。

如果你现在是理观来带动法门,那就不一样了,那叫一个菩提的相貌,你只有一个相,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是成就佛道。

所以,佛法就是这样子,起初的修行,是来自因缘,中间来自于理观,你有理观以后,你就能够趋向佛道。所以,你不要再抱怨你修什么法门是什么问题了,同样一句佛号,有人会把这个佛号念到升天,有人会把佛号念到三恶道去,有些人会把佛号念到极乐世界还继续成佛。

关键不是那一辆车子有多好,关键是车子前面那头牛是不是进入状况,那个牛有问题,不是车子的问题,这就是《法华经》说的。

那今天你遇到的不是佛法,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说的一切法都是成佛之道,是某一尊佛出世以后,说的法才算哦;如果你今天是学外道,那就不是成佛之道,那我们就不敢讲了。

你这个法是佛陀亲口说的,你只要理观到位,这个法一定会让你成佛,一定的,不管你修什么法,因为它一开始设计就是通往成佛之道的。

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好,那可能会近果说差别,可能会落入一种差别的因缘。但是也没关系,你一定会遇到其他诸佛,他会把你这个事情讲清楚,会让你的心态不断改变,然后再往后走。

那如果你早点准备好,那这个法门就没有什么差不差别,就直趋佛道了,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思想。

所以,我们现在第一次看到佛陀的心,佛陀是这样设计法门的,我们是怎么操作的。所以,《法华经》佛陀已经把这个法是怎么设计的,已经讲清楚了,是这样来的,这是开权显实。不像以前的经典,佛陀说你不要想这么多了,你只听我的,你好好修四谛了,他就修十二因缘,他就修六度,所以,我们以前修这个法门,我们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才知道,哦,原来是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原来佛陀还知道众生有什么欲望,你有什么需求,你修这个法门你容易上手;那上去以后,一开始是因缘而上路,但是最后的成败在观照,那你如果后半段观照没有生起来,那你就活在因缘了,那你就落入方便门了,那对你来说,就没有真实相这件事情了。

就是说,如果你没有理观的智慧,那所有的法门对你来说都是方便门,这个法门,对你的加持力就是有限,这个真实相就开显不出来。

这样讲会不会有点深了,有没有听得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245】开始在因缘,会归在理观,成就在佛道

开始在因缘,会归在理观,成就在佛道。就是三句话,你就知道这个法门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说,这个地方要想一想,就个是很关键。就是说,你懂这个道理,你再去操作法门,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你就知道佛陀原始设计是怎么回事,你就很清楚了。

你就不只是盲目的佛陀叫你这样做,你就这样做了,你知道这个来龙去脉,而且不是释迦摩尼佛是这样子,你来生遇到十方诸佛,他也是这样设计,也是先满足你的需求,为实施权,最后,你上路以后,那就不是需求,那就是理观了,各凭本事了。

同样一个法门,你会因为因缘而上路,但是你真正的成败,就在你用什么知见。你用声闻的知见去念佛,你信不信这个佛号带你到涅槃寂静,没有带你到极乐世界,但是,你在涅槃寂静的时候,会有一种力量告诉你,你要从涅槃寂静出来,因为阿弥陀佛的不是这样设计的。

所以,只是说究竟会产生差别,但是佛号会引导你从涅槃出来,会跟阿弥陀佛结缘,会听阿弥陀佛开示,再往前走。

那如果你今天有理观,你就会缩短很多的距离,中间就没有很多的休息站。

所以说,成佛之道有很多人拉得很长,同样一句佛号,你一天念一千声佛号。有些人成佛之道、往生之道拉得很长,你没有理观的智慧,阿弥陀佛的佛号比你还着急,我有这么多功德,你们都不会开显,这没有密码,输入错误。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当你的知见提升了,诸位,你所修的一切法门全部提升了,诸法无性,境随心转。你不要怕法门跟不上你,我跟你说一句实在话,你的心的水平到哪里,法门会自动提升到那个跟你相应的地方。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

所以,你不要管法门,你说我现在的水平升高了,这句佛号是不是不够用?不是这回事情,够你用的!你的心是菩提心,是一心三观,这个佛句绝对不会让你往生而已,它会到了你往生以后,快速带你从初地到二地,从三地到四地。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弥陀本愿的摄受,但是,你要把他开启,蕅益大师说,你要跟他感应才算。那你又不会操作,你的水平老就是想到你快乐的问题,阿弥陀佛也没有办法,他只能给你快乐。

所以,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刚开始学佛来自于因缘,但是你老是活在因缘,那你就完了。你老是要糖果吃,从因缘是悟入,刚开始上路,但是你理观智慧一生起,那法门就各凭本事了。

你是凡夫的知见,法门就给你凡夫的快乐;你是往生的知见,这个佛号就给你往生的功德;你是成佛的知见,佛号就让你成佛的功德。这个就是开权显实。

诸法无性,境随心转。你不要管法门够不够用,你只要提升你的智慧水平,法门会配合你的,这个就是开权显实的。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后面就是重颂了,把这个观点再讲一次。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补充内容 (2019-8-16 20:06):
【246】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二十七卷
《妙法莲华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九面,我们看庚二的重颂。
我们修学佛法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的不同:

第一种是生长在佛世的修学。

生长在佛世,他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佛为师,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修学不必有太多的操心,我们只要做一件事就好,就是依教奉行,我今见闻得受持,我们只要听闻佛陀的开示,信解奉行就可以了,佛陀会告诉我们先修什么,再修什么,最后用什么法门来收尾。

所以生长在佛世的弟子,修行很单纯。

但是佛陀灭度以后,进入了像法末法时代,我们修行就相对困难了,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有法无人的时代,就像一个医院,里面的药都在,但是医生都不在了。

所以我们从一种以佛为师而转成了以法为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医生为我们开药了,所以我们必须为自己开药,我们必须扮演自己的医生了,因为我们没有选择。

所以我们在佛陀灭度以后,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法门的内容,我们从一种我今见闻得受持,还要加一句,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说这个法门到底怎么回事,什么情况修它,什么情况是不修它,因为已经没有人替我们安排了。也就是说当佛陀灭度以后,我们必须要全方位的掌握佛法的内涵。

在我们过去所接触的经典,都是片段的去介绍佛法的修学,所谓全方位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愿解如来真实意,只有《法华经》有详细的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246】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二十七卷
《妙法莲华经》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九面,我们看庚二的重颂。
我们修学佛法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的不同:

第一种是生长在佛世的修学。

生长在佛世,他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佛为师,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修学不必有太多的操心,我们只要做一件事就好,就是依教奉行,我今见闻得受持,我们只要听闻佛陀的开示,信解奉行就可以了,佛陀会告诉我们先修什么,再修什么,最后用什么法门来收尾。

所以生长在佛世的弟子,修行很单纯。

但是佛陀灭度以后,进入了像法末法时代,我们修行就相对困难了,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有法无人的时代,就像一个医院,里面的药都在,但是医生都不在了。

所以我们从一种以佛为师而转成了以法为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医生为我们开药了,所以我们必须为自己开药,我们必须扮演自己的医生了,因为我们没有选择。

所以我们在佛陀灭度以后,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法门的内容,我们从一种我今见闻得受持,还要加一句,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说这个法门到底怎么回事,什么情况修它,什么情况是不修它,因为已经没有人替我们安排了。也就是说当佛陀灭度以后,我们必须要全方位的掌握佛法的内涵。

在我们过去所接触的经典,都是片段的去介绍佛法的修学,所谓全方位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愿解如来真实意,只有《法华经》有详细的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247】你什么都向心外求法,你不会成佛的

《法华经》,佛陀临灭度之前,他知道我们弟子会遇到这个问题,就是已经没有佛陀来为他们施设修行的次第,凡事得靠自己了,所以佛陀在临终之前必须要有个交待,在佛灭度之后的弟子应该怎么去操作这些不同的法门。

基本上本经佛陀从三个角度来谈修行:

第一个就是为实施权,就是讲到因果的修证。佛陀说,我们可以通过布施成就来生的安乐,我们透过持戒来成就来生的尊贵,乃至于我们透过修四谛十二因缘来成就涅槃寂静,所以他这个因果的修证是单一的,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就很简单。

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就是这样子的,我们各人找到自己相应的法门,来修因证果。佛陀讲了这么多方便法门的目的,就是安稳众生故,让我们在苦海当中暂时有一个依靠,比如说有一个布施做依靠,有一个持戒做依靠,有一个念佛做依靠。

但是这个地方会有问题,因为单一的因果是狭隘的,是片段的。当我们打开《华严经》的时候一对比,我们就知道这个地方有问题,因为《华严经》里面佛的功德、十地菩萨的功德,他们的功德是互含互摄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以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你要让三乘人看《华严经》,他真的是目瞪口呆,这怎么可能?我就不要说修三大阿僧祇劫,你给我十大阿僧祇劫,我都修不来。

就是说,佛陀讲权法的时候,从因缘的修证,他没有横向的互含互摄,他没有说,你布施的时候具足持戒的功德,我们一般人布施就布施,持戒就持戒,你没有本事说,我布施的同时又是持戒又是忍辱,你的因地没有这种因地,你的果报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互含互摄。

所以因果的修证他的好处就是快速成就,他的缺点就是把佛的功德切成一片一片一片的,所以这个就是权法了。

所以佛陀到了法华会上必须要开权显实,就是说,我们从我们各人的修学再对照《华严经》诸佛菩萨的功德,我们会得到一个结论,什么结论?就是有些功德是可以修来的,有些功德是没法修来的,没办法修的,它只能够透过真如的感应,来自于我们内在的自性功德,所以这一块佛陀在方便门,没有讲到。

所以佛陀在法华会上必须说,其实每一个法门在表面上是近果说差别,其实他的背后有一个秘密通道,是通往真如本性的。

这个地方有一个关键,就是你要生起观照,你只要多一道内观真如,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还你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真如门就打开了。也就是说,当我们修布施的时候,其实是这个布施的法同时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向外招感快乐的果报,向内启动你内在的布施的自性功德,其实这个才重要。

也就是说,其实真正会操作法门的人,他能够把因果的操作,把它显现出来,他也可以把内在的真如的功德感应出来。

诸位,我跟你讲一个真实语,你什么都向心外求法,你不会成佛的,因为你都是单向的修学,布施、持戒,这种单向的修学跟《华严经》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事事无碍根本不相应嘛。所以说,诸位,有些法是可以修来的,因缘法是可以修来的,有一种自性功德力,它是没法修的。也就是说自性本具的事,你只要做一件事,你把它感应出来就好。

也就是说,其实佛陀的每一个法都有权法跟实法。权法就是因缘的修证,实法就是法法销归心性,重点还有第三个,就是权实不二了,这两个不是对立的,这两个从凡夫的角度要同时操作。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48】只知实法不知权法,这个也不可以!

举一个例子:

比方说念佛,净土法门。从方便门来说,我们念佛是求生净土。哎,为什么念佛呢?因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所以从因缘的观察的确有一个苦恼的娑婆世界,也的确有一个安乐的极乐世界,让我们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就是因缘观,这个是佛陀恒顺众生所施设的法。但是你别忽略了一点,就是你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功德,尤其在临终的时候,我们面临着死亡到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先安住一念心性,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待,原来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所以我们就会化解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的距离,也可以化解我们凡夫跟佛陀这种佛法界跟众生法界之间的落差,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一念信心建立自他不二,这样子,就是对我们非常有利的操作,会建立很坚定的信心。
但是如果你完全执理废事,你说,我修理观就好了。

不可以!诸位,理观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会缺乏一种往生的诱因。对凡夫来说我们安住一念心性,我们还要权法,蕅益大师说,我们还差观,有如梦如幻的娑婆世界可厌离,有如梦如幻的极乐世界可以追求。那么有人就问蕅益大师,既然安住一念心性,娑婆跟极乐世界都是如梦如幻,为什么要取舍?

蕅益大师答的好,从因缘的角度,功能不一样。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同样是梦幻泡影,但是你生长在不同的地方,这两个梦是不一样的。娑婆世界的梦,让你痛苦让你堕落,恶梦又添梦;极乐世界的梦让你快乐又能够增上。
我们很清楚,作为一个凡夫我们必须用因缘来激发自己。就是说,如果你完全站在真如本性,你用真如本性来看娑婆世界也是如梦如幻,看极乐世界也是如梦如幻,禅宗很多人只知实法不知权法,这个也不可以。

所以我们看本经,今天会说到,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它最后有个动作,叫作会权入实,把权法跟实法合起来操作。就像我们今天修净土宗一样,我们很清楚知道,我们跟佛陀是没有距离的,但是我们也要如梦如幻的观察,我业障深重,佛陀是万德庄严,我们也是要皈依佛陀,虽然没有距离,但从因缘上有距离,而这两个并不矛盾。

也就是说,我们在观察人生有因缘的现实面,从现实的角度我应该离开娑婆世界,但是从究竟义来看,没有什么娑婆世界可以厌离,从一念心性,没有生死可了,没有烦恼可断。但是从因缘的角度,有如梦如幻的烦恼要断,有如梦如幻的生死要了。记住!这两个并不冲突,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真如三昧不妨碍因缘的操作,因缘操作也不离开真如三昧,这个就是本经佛陀的真实义。

  修行有务实面也有理想面,那么你这样操作有什么好处呢?日劫相倍,你跟只有事修的人比,只知道时时勤拂拭,只知道一路念佛的,只知道修皈依的,那你的进步是一劫时间的倍数。

  当然这是比例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操作,我的事修的比例到底要多高?我的理观的智慧的比例要多高,三比七还是四比六,我要调到让我自己既能够要厌离娑婆,很强烈的皈依的心,又能够安住一念心性,这个之间的平衡点,就是诸位你要自己去拿捏的。大方向你必须有权实的法门,要有理观事修。

有关理观事修,我们今天的课会讲的更清楚,我们看经文就容易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48】只知实法不知权法,这个也不可以!

举一个例子:

比方说念佛,净土法门。从方便门来说,我们念佛是求生净土。哎,为什么念佛呢?因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所以从因缘的观察的确有一个苦恼的娑婆世界,也的确有一个安乐的极乐世界,让我们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就是因缘观,这个是佛陀恒顺众生所施设的法。但是你别忽略了一点,就是你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功德,尤其在临终的时候,我们面临着死亡到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先安住一念心性,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待,原来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所以我们就会化解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的距离,也可以化解我们凡夫跟佛陀这种佛法界跟众生法界之间的落差,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一念信心建立自他不二,这样子,就是对我们非常有利的操作,会建立很坚定的信心。
但是如果你完全执理废事,你说,我修理观就好了。

不可以!诸位,理观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会缺乏一种往生的诱因。对凡夫来说我们安住一念心性,我们还要权法,蕅益大师说,我们还差观,有如梦如幻的娑婆世界可厌离,有如梦如幻的极乐世界可以追求。那么有人就问蕅益大师,既然安住一念心性,娑婆跟极乐世界都是如梦如幻,为什么要取舍?

蕅益大师答的好,从因缘的角度,功能不一样。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添梦者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同样是梦幻泡影,但是你生长在不同的地方,这两个梦是不一样的。娑婆世界的梦,让你痛苦让你堕落,恶梦又添梦;极乐世界的梦让你快乐又能够增上。
我们很清楚,作为一个凡夫我们必须用因缘来激发自己。就是说,如果你完全站在真如本性,你用真如本性来看娑婆世界也是如梦如幻,看极乐世界也是如梦如幻,禅宗很多人只知实法不知权法,这个也不可以。

所以我们看本经,今天会说到,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它最后有个动作,叫作会权入实,把权法跟实法合起来操作。就像我们今天修净土宗一样,我们很清楚知道,我们跟佛陀是没有距离的,但是我们也要如梦如幻的观察,我业障深重,佛陀是万德庄严,我们也是要皈依佛陀,虽然没有距离,但从因缘上有距离,而这两个并不矛盾。

也就是说,我们在观察人生有因缘的现实面,从现实的角度我应该离开娑婆世界,但是从究竟义来看,没有什么娑婆世界可以厌离,从一念心性,没有生死可了,没有烦恼可断。但是从因缘的角度,有如梦如幻的烦恼要断,有如梦如幻的生死要了。记住!这两个并不冲突,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真如三昧不妨碍因缘的操作,因缘操作也不离开真如三昧,这个就是本经佛陀的真实义。

  修行有务实面也有理想面,那么你这样操作有什么好处呢?日劫相倍,你跟只有事修的人比,只知道时时勤拂拭,只知道一路念佛的,只知道修皈依的,那你的进步是一劫时间的倍数。

  当然这是比例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操作,我的事修的比例到底要多高?我的理观的智慧的比例要多高,三比七还是四比六,我要调到让我自己既能够要厌离娑婆,很强烈的皈依的心,又能够安住一念心性,这个之间的平衡点,就是诸位你要自己去拿捏的。大方向你必须有权实的法门,要有理观事修。

有关理观事修,我们今天的课会讲的更清楚,我们看经文就容易了解。



补充内容 (2019-8-16 20:08):
【249】你如果没办法接受,也只有让你离开了

我们看重颂,重颂里面分两科,先看第一个颂上许答。前面舍利弗三请,佛陀要正式的回答,把这个观念再重新的重颂一遍。看经文:

  庚二、重颂(分二)
辛一、颂上许答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真实

正当佛陀允许舍利弗要回答,从一种事修的因缘修证,会归到理观的所谓的一心真如,要开显真实义的时候,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状况,就是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出家众里面有怀增上慢,这个增上慢,蕅益大师说,这个出家众多修道,所以得禅定。就是说,这种比丘比丘尼都是有禅定的,因为他本身没有学习教理,就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把初禅当初果,乃至于四禅当四果,这种错认消息的情况,如果他没有对外宣说,只是心里面有这样的想法,这叫增上慢。如果他把它讲出来,那就是犯大妄语戒了。看这个意思,他没有对外宣说,但是他的确有这个想法,他高慢的原因,就是他错认消息。这就是第一个出家人以禅定而为善道。

这个五千人里面也有居士了,男众居士的我慢是多福德故,所以高慢,这个男居士有多福德。女众优婆夷是不信,智慧浅故,过去生缺乏这种真如三昧的善根,所以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他们患了一种共同的过失,不自见其过,他们没有一种自我反省的功能。因此对于戒,包括身口二业的律仪以及意业的定共戒道共戒有缺漏,他不能够反省,为什么不能反省呢?

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智慧善根浅薄;第二个就是高慢。因此他就护惜心中的瑕疵,瑕,白玉里面的叫瑕,白玉之外的叫疵。这种小智慧小善根的人一出,他是大众中的糟糠。这个槽,就是古代,用这个米跟麦酿酒的时候,下面那个渣,那个沉淀物叫糟;糠就是那个白米的谷皮,叫作糠。总之,他们都是只是会从事相上修学,他们对于理观的真如三昧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佛威德故去。其实佛陀也没有叫他们不能参加,佛陀只是保持默然,但是你要知道佛陀的那种默然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佛陀不说话就是一种威德。

  佛陀在舍利弗三请的时候,佛陀三次保持默然,就逼迫这些缺乏善根福德的人,不堪受是法,就离开了。他们离开了以后,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与会大众没有这些小根机小胸量的人,都是能够接受真实无漏的妙法。

  佛陀将演妙法只有两种情况,你要么留下,要么离开。当然这个地方,离开也可以理解了,因为这的确也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了,佛陀过去也如实的宣说因果的修证,突然间要把它改造成一种真如的开显,从因缘果报的修证变成自性功德的开显,一个是有所得的向外攀缘,一个是无所得的向内观照,当然有些人会受不了,这个可以理解,尤其是有高慢心,执著心又重的人。

有古德注解说,佛陀,你老人家有无量的方便力,你老人家可以用秘密说、不定说嘛,他们在,你就稍微实施一点方便嘛,因为他们喜欢听对他们有帮助的。古德说,不可以这样!因为《法华经》叫纯圆独妙,如果他出现了一点方便,糟糕了,那整部经都没有意义了,到了后世,我们不知道哪一句话是佛陀真实语,哪一句话是方便义,就像我们看阿含方等一样,阿含方等般若其实佛陀也有一部分真如三昧思想在里面,但是你混在一起,谁也看不清楚了。

诸位,《法华经》你要么接受,你要么离开,你只有两种选择,佛陀不再委屈求全了。佛陀已经讲了四十几年的方便了,现在是佛陀要把真话全部吐出来的时候了,所以唯有一真实。

《法华经》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没有一句话是佛陀方便说,这样子到了后世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标准。

就是说,当这句话,在这个经典是这样说,当那句话在经典是那样说,那么标准何在?标准何在,就从《法华经》来判断。哦,这个是佛陀不了义说,那个是佛陀了义说,也就是说吗,佛陀必须要留一部经典当做一种判定的标准。

所以你如果没办法接受,也只能够让你离开了,不能为了你,把整个《法华经》纯圆独妙降格了,所以他们的离开是必须的,这样子才能够成就妙法的开演。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249】你如果没办法接受,也只有让你离开了

我们看重颂,重颂里面分两科,先看第一个颂上许答。前面舍利弗三请,佛陀要正式的回答,把这个观念再重新的重颂一遍。看经文:

  庚二、重颂(分二)
辛一、颂上许答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真实

正当佛陀允许舍利弗要回答,从一种事修的因缘修证,会归到理观的所谓的一心真如,要开显真实义的时候,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状况,就是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出家众里面有怀增上慢,这个增上慢,蕅益大师说,这个出家众多修道,所以得禅定。就是说,这种比丘比丘尼都是有禅定的,因为他本身没有学习教理,就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把初禅当初果,乃至于四禅当四果,这种错认消息的情况,如果他没有对外宣说,只是心里面有这样的想法,这叫增上慢。如果他把它讲出来,那就是犯大妄语戒了。看这个意思,他没有对外宣说,但是他的确有这个想法,他高慢的原因,就是他错认消息。这就是第一个出家人以禅定而为善道。

这个五千人里面也有居士了,男众居士的我慢是多福德故,所以高慢,这个男居士有多福德。女众优婆夷是不信,智慧浅故,过去生缺乏这种真如三昧的善根,所以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他们患了一种共同的过失,不自见其过,他们没有一种自我反省的功能。因此对于戒,包括身口二业的律仪以及意业的定共戒道共戒有缺漏,他不能够反省,为什么不能反省呢?

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智慧善根浅薄;第二个就是高慢。因此他就护惜心中的瑕疵,瑕,白玉里面的叫瑕,白玉之外的叫疵。这种小智慧小善根的人一出,他是大众中的糟糠。这个槽,就是古代,用这个米跟麦酿酒的时候,下面那个渣,那个沉淀物叫糟;糠就是那个白米的谷皮,叫作糠。总之,他们都是只是会从事相上修学,他们对于理观的真如三昧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佛威德故去。其实佛陀也没有叫他们不能参加,佛陀只是保持默然,但是你要知道佛陀的那种默然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佛陀不说话就是一种威德。

  佛陀在舍利弗三请的时候,佛陀三次保持默然,就逼迫这些缺乏善根福德的人,不堪受是法,就离开了。他们离开了以后,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与会大众没有这些小根机小胸量的人,都是能够接受真实无漏的妙法。

  佛陀将演妙法只有两种情况,你要么留下,要么离开。当然这个地方,离开也可以理解了,因为这的确也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了,佛陀过去也如实的宣说因果的修证,突然间要把它改造成一种真如的开显,从因缘果报的修证变成自性功德的开显,一个是有所得的向外攀缘,一个是无所得的向内观照,当然有些人会受不了,这个可以理解,尤其是有高慢心,执著心又重的人。

有古德注解说,佛陀,你老人家有无量的方便力,你老人家可以用秘密说、不定说嘛,他们在,你就稍微实施一点方便嘛,因为他们喜欢听对他们有帮助的。古德说,不可以这样!因为《法华经》叫纯圆独妙,如果他出现了一点方便,糟糕了,那整部经都没有意义了,到了后世,我们不知道哪一句话是佛陀真实语,哪一句话是方便义,就像我们看阿含方等一样,阿含方等般若其实佛陀也有一部分真如三昧思想在里面,但是你混在一起,谁也看不清楚了。

诸位,《法华经》你要么接受,你要么离开,你只有两种选择,佛陀不再委屈求全了。佛陀已经讲了四十几年的方便了,现在是佛陀要把真话全部吐出来的时候了,所以唯有一真实。

《法华经》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没有一句话是佛陀方便说,这样子到了后世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标准。

就是说,当这句话,在这个经典是这样说,当那句话在经典是那样说,那么标准何在?标准何在,就从《法华经》来判断。哦,这个是佛陀不了义说,那个是佛陀了义说,也就是说吗,佛陀必须要留一部经典当做一种判定的标准。

所以你如果没办法接受,也只能够让你离开了,不能为了你,把整个《法华经》纯圆独妙降格了,所以他们的离开是必须的,这样子才能够成就妙法的开演。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250】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我们看辛二的颂上正说,颂上正说分两段,一、颂四佛章,四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再加上过去现在未来三尊佛,总共四尊佛。先颂诸佛,诸佛里面分五段,五段里面先看第一个,颂施权,就是佛陀当初是怎么样来施设方便的。这个方便的当初的一个想法是怎么样安立的。我们看经文:

  辛二、颂上正说(分二)
壬一、颂四佛章(分四)
癸一、颂诸佛(分五)
子一、颂施权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佛陀到了晚年必须要交待,佛陀当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安立这些方便门,,这些三乘的方便是怎么安立的。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三世诸佛透过无量的修学,所成就的甚深微妙法是难见难可了,这个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所谓的一心真如三昧,自性本具功德,所谓即空即假即中的这些妙法,不是三天两天可以讲清楚的,所以我只能够先生起善巧方便,以一佛乘而开出因缘果报的修证,三乘的因果修证,而为众生先说三乘的法门,从方便里面安立三乘的法门。

那么三乘法门是怎么想的?佛陀从真如里面先看众生过去的因缘,先面对因缘,就是这样子的。为什么面对因缘呢?

诸位,我们每一个人学佛,没有一个是从零开始的,我们都是在无量三界里面不断的打滚,上至人天下至三恶道,生生世世累积了很多的烦恼业力,这个时候才来学佛的。没有一个人是从零开始,每一个人进入佛门都是带着他的过去因缘,他的无量的烦恼业力,就是这样子来的。所以佛陀必须要先务实的面对众生的因缘所生法,他必须要务实面对。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面对的?

佛陀首先看众生心所念,这个人心中他在想什么?每一个人的妄想都有他的希望,你看,有些人他看到布施他就很高兴,他去做义工他做整天他也不累,他就喜欢这样的一个因缘。有些人喜欢持戒,晚上不吃饭他也无所谓。就是众生无量劫来,他在三界当中已经养成一种性格倾向了,他有一种念想,那么依着这个念想,再经过过去所修的种种道法,已经形成若干诸欲性,已经形成某种的根性了,声闻圆觉菩萨的根性,这个已经行成了。而且这个不是三天两天可以改变的,佛陀必须要先满足他的需求,这是第一个,因为他的念想,再经过他的整个过去生所接触的道法,形成了这种三乘的根性。

第二个,他有他的罪业,佛陀必须要先为他破障,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佛陀先观察他过去的因缘,知道以后,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重点是令一切欢喜。佛陀就是安稳众生故,施设方便力,先令他欢喜,不一定要他圆满,佛陀的意思是先求有再求好,是这个概念。

就是说,你这个人要有欢喜心,他就有修行的动力,先让他踏出第一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251】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那么,怎么说呢?或说修多罗,这以下就是小乘的九部经,修多罗就是小乘的经典《阿含经》了,伽陀就是偈颂,本事那就是佛弟子过去造做作的因缘,做什么业,受什么报等等,这是佛弟子过去的一个因缘。

本生,就是佛陀自己说自己过去生行菩萨道的种种的因缘。未曾有,就是佛陀跟弟子之间种种神通变化不可思议的事,这叫未曾有。亦说于因缘,就是诸法生起的种种差别的因缘。有些人是布施的因缘而怎么样的,因为持戒的因缘而怎么样了,讲各式各样的因缘。譬喻,用容易了知的事情来比喻难知之事,比方说佛陀讲真如,比如说初地的真如,跟十地的真如,一个是初一,一个是十五,等等。

并祇夜,就是重颂。优波提舍经就是论义,就是去论述诸法的差别义理。

因为有一类钝根乐小法,喜欢小乘的佛法,贪着于生死,因为他过去生贪着于生死,在过去生中,他也学佛,可是他不寻思于妙道,他对于发菩提心,广修六度,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不怕辛苦,这种大乘法,他不生好乐,他不寻思妙道。

那么,他是怎么修行呢?众苦所恼乱,古德解释说,他为什么痛苦呢?因为他贪爱生死果报。

这个声闻人他对痛苦的感受是怎么来的?他是相对的,因为他对三界的快乐特别执著。那么三界的快乐本身就有问题,你爱得越深你受的伤就越重,因为它本身的这个快乐就是一种毒药。所以他因为贪着生死,最后结果当然是众苦所扰乱,所以佛陀只能够开出一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用涅槃的寂静的功德来安他的心。

这段经文就是说,佛陀当初是怎么样施设方便的,佛陀务实的面对众生过去的因缘所生法,就是你从什么因缘过来,佛陀先满足你的需求,佛陀先不谈高深的真如本性,先谈因缘,那么当然因缘当中每一个人在三界里面打滚,应该说有三种因缘,有一种人是喜欢人间果报,所以他的学佛的思想是增上;有一种人是痛苦伤害很重的,他是属于小乘根机的,就是出离心;有一种人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大乘种性的,就是菩提心。

人天我们就不谈了,我们谈出世法,出世法就是两种人,就是二乘跟大乘。

二乘人的特点,就是二乘种性,他整个思想就是三个字,出离心。所以经典上面说,二乘人对什么事情,少事少业少方便住,事情越少越好,他也不想多事,你跟他讲说,哇,修这个六度有多大的功德,他也不生好乐,他只是希望我赶紧了生死到涅槃寂静,这样子对我来说就大事已办了。所以他的重点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也不多求,我也不求功德庄严,我要的就是寂灭。所以,好!那你既然这样子,令一切欢喜,佛陀就为是说涅槃。

当然有一种人他是比较主动积极,菩提心,他的心是安住在多事多业多方便住,我不爱生命但系无上道,就是说我不怕生死的痛苦,但是我要有功德可以追求,我为了追求功德,我死都可以。好!你老人家不简单,为你讲大乘法。

那么总而言之佛陀刚开始并没有谈到我们真如本性的自性功德力的开显,只谈因缘所生法,你修什么因成什么果,那么为什么呢?先满足众生的需求,这第一个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252】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好,我们看子二的颂显实,颂显实当中分两段,先看第一个,大事因缘,看经文:

子二、颂显实(分二)
丑一、大事因缘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那么前面是为实施权,这以下正式开权显实。

就是说佛陀设立的三乘的方便的道法,他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那么表面上来说叫作各得其所,表面上是佛陀鼓励大家趋向涅槃趋向六度的功德,其实这个是表面,其实佛陀真正的目的是令得入佛慧。

其实他是这样子的,就是说我们在刚开始讲过,佛陀每一个法门他都是两种功能,一种是向外招感因果,一种是向内他会心系真如。就是你布施的时候,他慢慢久了以后,他一开始是有所得,但是你只要不断地做下去,他慢慢他就知道,原来他这个布施重点不是得到快乐果报,重点是成就一种布施的善根,是成就那个内心的善根,因为内心的善根比外在的布施的善业更重要,他时间久了会知道,就令得入佛慧,他慢慢会从事修而自然的产生内观。

那么本来每一个法都是有外在的因缘跟内在的理观,但是佛陀刚开始理观这一块,隐而未说,并没有说,你可以从这个地方开显自性的功德成佛道,为什么没有讲,因为说时未至故。

你回忆一下你当时是怎么学佛的?障碍很重,善根也没有成熟,就像一个乞丐,他看到什么,你只要有一个地方住有个东西吃,他也无所谓了,所以当初的因缘的确未曾熟,那么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现在因缘成熟了。

为什么讲因缘成熟呢?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众生障除根熟,经过长时间的因缘的拜忏、修福、修慧以后,大家都有目标嘛,佛陀创造一个目标的假相,说没关系你辛苦一点,拼个今生,永做闲汉。你想想看,前面有一个涅槃寂静的安稳等着你,大家就努力修学了,前面有一个净土等着你。那么大家透过这样的一种因缘果报的这种引导,大家就障碍消除善根也成熟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呢,佛陀入灭时至,佛陀即将灭度,再不讲没有时间了,所以叫今正是其时,众生善根也成熟了,佛陀也即将灭度,所以佛陀决定不再遮遮掩掩,必须把内部的就是每一个法门有外在的因果有内在的自性,要把它讲清楚了。

我此九部法,前面的这个九部,就是前面的或说修多罗等等,那么这些小乘的经法呢,是随顺众生的因缘而说的,他的目的是入大乘为本,所以才说为实施权。当然这个地方的重点就是开权显实,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这个就是佛法妙的地方,就是日用而不知,就是说佛陀虽然没有讲,但是你慢慢慢慢这样子修,他很自然的有所得心就淡薄。

所以他这个地方,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我们可以测试一下,你自己检查你自己就知道了,看你是不是真的在修行。如果你说我一个人越修,我这个人有所得心越来越淡薄,我一开始是设定一个我来生要追求快乐的心来修行,但是我慢慢觉得慢慢觉得这种追求快乐的心淡薄了,而反而开始对内心的观照加强了,恭喜你!你的方法对了,你有在用功。

那如果说你越修行越执著,那你这样子跟佛陀的设计不一样了,佛陀说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那表示你的修行有问题了,这样说你们懂吗?

每一个法门它的表面上都是会创造一些快乐的东西让你追求,但是佛法甚深微妙的地方就是,你修久了以后你自己会改变,他自己会调整。当然如果你知道改变更快,如果你早点加理观,就是说就算你不知道,它也会往内心中引导。

所以老参跟初学者最大的差别就是法执。其实这个初学者很精进,但是你看他精进,他没抓到重点,但是他很精进,因为他是用有所得心在精进,所以这个初学者容易出差错。老参呢他慢慢会归心性以后,他有一个问题,他也不是精不精进,他就开始懈怠了。

所以,他这个地方就是说,佛法的施设,他一开始是从三乘的因缘开始施设,我设是方便,但是佛陀有一个没有说,令得入佛慧,其实是入真如三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253】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好,那么这样讲,那么前面的为实施权,三乘的因果来引导我们,那么最后真如三昧作一个收尾,那么这两个合起来,我们看丑二的会权归实:

丑二、会权归实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好,我们简单做一个消释:

那么前面的为实施权跟后面的开权显实,如果把真实法跟方便法合在一起,那会是什么情况?那叫作会权归实,就是站在真实的真如角度来看这些三乘的因果修证,那么就产生了三种结果,叫作人一、教一、形一。

第一个人,所有能修行法的这些人就变成统一起来,我们看第一个,有佛子心净,这个是指别教菩萨,这种人善根比较强,执著比较轻,他已经入了权教菩萨,那么一个法执弱的人,就是跟空性有关系,这个空性强的人法执弱,他的心是调柔的,调柔的这种利根人。

他在无量诸佛所能够行大乘的菩萨道,那么为此诸佛子,就是这样的佛子呢,佛陀可以跟他们讲《妙法莲华经》,让他会事入理,站在真如本性。那么这种人一讲以后,佛陀马上跟他授记来世成佛道。

第二种人也可以说妙法,第二种人以深心念佛。那么这个深心念佛,祖师的注解是说,由事持达理持,先从忆佛念佛,本来是从事相的因果上来念佛,最后到离执的正念真如。一方面能够理观事修的念佛,一方面能够持戒修福。

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那么这种人佛陀也可以讲一佛乘思想,讲完以后授记他起大欢喜。就是说我一开始本来只是追求某一个果报,没想到这个果报比我想像的更大,是成佛。那么为什么呢?

因为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佛陀知道他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堪受妙法。

那么有一种人是没办法堪受的,怎么办呢?他也不是权教菩萨,他也不是身心念佛持戒的人,那怎么办呢?我们看声闻若菩萨,有一种钝根的三乘人,他这种法执很重,他只能够单一的修学,你跟他讲理观他没有办法接受了,我是修四谛成就涅槃,修十二因缘成就缘觉,我修六度成就六度的功德,他就是执著一对一的。

那么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也没关系。即便他是相信的三乘法,但是真如的熏习还是存在的,他不知道是一回事,佛陀的法门本来就是双重效果,他是权法妙、实法妙,所以他迟早有一天会明白这个道理的,皆成佛无疑,迟早问题而已。

就是你越钝根你成佛的时间拉得越长,如此而已。

这个是讲人一,就是修行的人到最后都是菩萨,从佛陀眼光看都是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254】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第二个我们看教法也是一佛乘的。

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佛乘的教法,也没有二乘三乘的差别,除非是佛陀一时的方便,用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引导众生。

也就是说,其实涅槃是佛陀知道他的修行的过程内心会出现的一种涅槃寂静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安立一种涅槃,其实他没有离开一念心性。所以究竟义来看呢,每一个人都是走上成佛之道,每一个人都是趋向真如,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所以从佛的眼光,只有成佛之道,只有趋向真如,教法是一个。

我们看行法,修行跟结果。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诸佛出世的目的,究竟是先说一心真如,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这个才是究竟义了,其它都是方便说。

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佛乘是究竟义呢?因为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这句话很重要!

佛陀,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佛陀,他这个终这个是关键,他不可能放一个弟子永远停留在阿罗汉的修为上,不可能!佛陀既然有本事把他从凡夫带到阿罗汉,他一定要提醒他、要敲打他,让他不断进步。

也就是说佛陀可能会暂时的让他安住在阿罗汉,不可能一直让他躺在阿罗汉,为什么这样子讲呢?因为佛自住大乘,佛陀自己安住在真如三昧的境界,而由真如三昧成就无量的事事无碍的万德庄严,叫作定慧地庄严。

那么佛度众生是以这样的一种万德庄严来度众生,也就是说佛陀自证无上道,这种大乘的真如的平等法没有对立之法。那么佛陀自己成就大乘不二的平等法,那么用这种小乘的小果来度化众生,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那绝对不是佛陀的本怀。

也就是说所有的佛弟子,只要你相信佛陀,你跟着佛陀的脚步走,你只可能暂时的升天,暂时的往生极乐世界,暂时的到涅槃,只要你相信佛陀的话,佛陀总有一天会让你成佛的,总有一天,他不会把你丢下的,否则佛陀就是悭贪了。

也就是说那如果有人没有看到《法华经》怎么办呢?那也没事,佛陀就有本事去启发他,因为佛陀在设计法门的时候他当初的设定就是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成就因果,另外一种功能是启发你的自性功德,虽然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它也有这种内熏的作用,叫真如内熏。

也就是说只要你今天遵照佛陀的教法去做,佛陀一定有本事让你成佛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好,我们这段先讲到这儿,待会儿再来总结。好,下课十分钟。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255】这个就是会权归实的道理

  第二十八卷

  请大家打开丑二的会权归实。我们上堂课把这个文简单的消释过,现在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

会权归实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一开始学佛,但是我们没有遇到《法华经》,可能你那个时候遇到《法华经》你也没听懂,所以我们就一股脑地就落入了因果的修证。现在听到《法华经》以后,要怎么样对接,就是怎么样把权法引到实法,这是关键!

这个地方当然最重要的是理观的智慧要生起了,权法要会归到实法,你先要有实法的观照才有办法会归,你都没有实法的观照,你跟谁会归呢?所以,当我们以前是在事相的修学的时候,我们要多一个理观的智慧。

什么叫理观的智慧,我们先讲一段禅宗的公案,再来说明。

这个公案很有名,就是马祖道一禅师,这是临济宗的大祖师开悟的因缘。

马祖禅师他一开始是亲近怀让禅师。怀让禅师其实一看到马祖禅师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人善根深厚,必成大器,所以对他就特别的关照。

马祖禅师,他为什么叫道一?因为他这个人很喜欢打坐,他有事没事的时候,他也不跟人讲话,他就双腿盘起来,打坐。

有一天,他也是在禅堂打坐的时候,怀让禅师就要点拔他了,就跑到他面前就问他:某某人,你为什么老是打坐?你图个什么?

马祖禅师说:我图做佛。

怀让禅师说:不错,很有志向。他也没说什么就走了。

第二天,马祖禅师又在禅堂打坐,怀让禅师就拿一个砖块,又拿一个抹布,就坐在他的前面擦那个砖块。今天擦砖块,第二天马祖禅师打坐,他再在他前面擦砖块,擦了几天以后,马祖禅师受不了了,就跟怀让禅师说:师父,你老人家老拿个抹布擦那个砖块干嘛?

怀让禅师说:我要把这个砖块磨成镜子,磨砖成镜。

马祖禅师说:那就是一个砖块,怎么擦它也就是一个庄严的砖块,怎么可能成为镜子呢?

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成镜,你打坐怎么会做佛呢?

他说的没错,打坐会让一个人寂静,你调身调息调心,你打坐只会让身心寂静,做佛得要理观嘛,不是法门的事修就能做佛嘛。每一个法门有它的功能,你说拜佛拜忏,拜忏消业障,但是你说拜忏能够做佛,那你这个就扯太远了。但是,如果你加上理观,那拜忏可以成佛。你加上理观,打坐也可以成佛。但是你要没有理观,那对不起,打坐就是打坐,你不要跟我扯上做佛,这扯的太远了,打坐就是安定其心。

  这个时候怀让禅师就说了:牛车不行。就是说牛车不走,你是打牛还是打车?这个时候,马祖道一禅师闻后,开悟。

  重点不是那个法门,你在修法门的时候,你的内观的心性有没有生起来?内观真如的那个心性有没有生起来?

  就好像我们常常说,禅宗里面那个很有名的公案,叫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本来无一物被选上了,接祖师位,为什么?这个不是法门的高下,本来无一物,诸位你擦灰尘,你的目的是干什么?如果你的心专注在灰尘,那你就是因缘果报的修证。本来无一物的好处就是,他站在镜子的角度来面对灰尘,这是他高明的地方,这样懂吗?因为他站在镜子的角度来看灰尘,他知道他本来没有灰尘,生命就在这一念之间,他能够站在这个角度,他整个生命那就完全翻转了。

  诸位,我们现在有无量无边的过去,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现在时至今日,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业力,有无量无边的生死要了,关键是你怎么处理你的因缘所生法?如果你今天跳入了因缘,去时时勤拂拭,当然我也相信,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如果你今天能够站在一念心性,你本来没有烦恼,所以我要断烦恼;我本来没有生死业力,我努力的去忏悔业障;我本来没有生死,但是我努力的念佛求生净土;恭喜你!会权入实,你的进步叫作不可思议。所以解决生死就在你的一念之间,看你用困难的方式解决,还是用简单的方式解决。

  反正,你认为它是真实的,它就变成真实的,事情就是这样,因为你一直都执著它是真实的,那你果然就落入因缘所生法。就是因缘带给我们的冲击,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你执著它是真实的,它果然变成真实的,是真真实实的生死业力。

念佛可不可以往生,这个题目很多人在讨论。其实这个是因人而异,你要执著这个生死,对你来说你根本没办法往生的,你执著生死是真的,你就很难往生的,不是阿弥陀佛不救你,关键是你把它当真,你自己这个业就没办法带,关键在这里,你没办法带业往生。

往生其实是双方的准备,阿弥陀佛创造了一个感应的因缘出来,但是我们自己怎么样把自己过去的业做一个收尾,这不是靠拜忏的。诸位,你无量劫来所累积的业力,你老人家就花个几年时间来处理你无量的过去,你完全靠事修,你怎么弄得过它,你想想看。我们扣掉吃饭睡觉,你无量劫来的业力,你今生就把它解决掉,那这因果怎么算。

但是你要有理观的智慧就不一样了,你把世间拉到一念清净,那所有的业都可以带。

所以,他这个理观的好处,好就好在哪里?我不跟你谈因缘,谈因缘我是吃亏了,但是我们承认有因缘的存在,知道吗?安住一念心性,但是我们不否定因缘,但是我们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叫作如梦如幻,我没有说它没有,我只说它无自性。

如梦如幻就是说,你可以改变它,但是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这个就是会权入实。就是说,你站在真实的角度来看一切法,这个是成佛的捷径,本经讲的就是这些。

为什么佛陀敢讲出一句话,皆已成佛道?佛陀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你这个人一天到晚在因缘里面混,你迟早会觉悟的,迟早会回家的,你一旦回家这个事情就好处理了,这个就是会权归实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256】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好,我们看子三的颂劝信。佛陀讲完权法实法在会权入实以后,佛陀劝我们对前面的妙法要深信不疑。这个地方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叫举果劝信,佛陀把他果地的功德秀出来给大家做个保证。我们看经文:

  子三、颂劝信(分二)
丑一、举果劝信
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把因缘所生法拉到一念心性来处理,这种思想真的很难接受,我们一般人不容易了解。那么佛陀要证明这个法是可行的,佛陀用两个角度,第一个有他内在的功德,内功德清净故。他说若人信归佛,假设你对佛陀有信心,你就应该知道佛陀有一个很重要的功德,如来不欺诳,佛陀要么不讲话,一旦讲的话一定是真实义。第一个没有欺诳,第二个他没贪嫉意,佛陀没有嫉妒,好像说,我不想让你知道那么多,怕你比我好,不可能,佛陀没有这种嫉妒的意思。

断诸法中恶。佛陀内心的所有欺诳嫉妒的心,一切恶法都断干净了,所以佛陀说法的时候能够无所畏,无所畏惧,因为佛陀没有缺点没有过失。佛陀讲这个时候,就是如是,就是一念心性众生本具,佛陀讲这句话的时候,他无所畏惧,因为他心里面没有过失。

第二个从外在的庄严功德来说,前面是从他内心的清净来说,第二个是从外德庄严来说,我以相严身,我修了这么久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且放大光明照世间,作为无量众生所尊敬的佛陀,我用我尊贵的果报来讲实相印,讲到一念心性众生本具,我以我内在的清净,外在的功德来保证这几个事情是实相印。

也就是说,从果地功德,佛陀以过来人的身份,就是说,此是真如汝应知,此是真如我已知,这个地方就是宗教和哲学最大的差别,哲学他会讲出一个道理,但这个道理怎么做,能不能做得到,有没有可行性,没人知道。但是佛陀讲一个道理一定是可修性、可证性,一定是可以证的。佛陀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佛陀自己是过来人,举这个果德来劝行。

  第二个举佛陀因地所发的愿来劝行,看经文:
  丑二、举因劝信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佛陀又换了一个角度来劝行,说,你们要知道,舍利弗,我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我可是有发愿的,发什么愿呢?欲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像我一样,成就一样的功德,平等不二。现在正如我过去所发的愿,今者已满足,这个愿已经满了,为什么呢?我教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他提出了一个疑问,他说,那么其实很多人还没有成佛道,佛陀为什么说满愿呢?这个地方是约佛陀这一期的教化。就是说,佛陀这一期的教化,从他老人家三十岁成道,到他八十几岁入灭之前,根熟的众生,应该度的都已经度了,没有度的也种下得度的因缘了。所以从这一期教化来说,其实佛陀已经是今者已满足,他的愿已经满足了,佛陀在他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该做的都做了,众生善根不成熟不能怪佛陀,佛陀能够做的就是这个样子了。

这个就是从因地的愿来说,佛陀的确发了这个愿。以这个果地跟因地来劝信,一念心性是众生本具,应该安住。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257】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好,我们看子四的举五浊,举五浊当中分四科,先看第一个总标五浊障大。看经文:

  子四、举五浊(分四)
丑一、总标五浊障大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前面我们看佛陀为实施权,佛陀是针对众生的根机来论断,为实施权,那么这个地方是佛陀约大环境,就整个大环境也是佛陀施设方便的一个考量。

就是说,我今天在五浊恶世遇到了这些众生,假设我一开始就开权显实,说,诸位,你们不要追求人天果报,也不要追求出世涅槃,我告诉你们直接成佛之道,安住一念心性,尽教以成佛之道,那这样子会有什么问题?两个问题:

无智者错乱。善根不成熟,他产生一种错认消息,认为一念心性超越因缘所生法,那这样就执理废事,就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他否定了因果,那这样子就糟糕了,那还不如你回到权法,更好,他产生一种错乱。

第二个迷惑不受教。前面是执理废事,这以下是相反,执事昧理,他有所得心很重,你不满足他的需求,你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他可能就怀疑诽谤了,就不受这个教化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258】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也就是说佛陀在五浊恶世当中,他遇到的众生的问题更复杂,所以我们看丑二的别明五浊障大,我们看经文:

  丑二、别明五浊障大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 如是人难度

这个地方,佛陀说他当初刚成道的时候,在说法之前,我遇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佛陀就为舍利弗讲清楚,当时是什么环境。我们看看佛陀刚出道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我知道很多的弟子都是从外道转过来的,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很多很多,缺乏这种大乘的善根,只有这种外道和小乘的善根。这种善根的人对这种五欲的果报是很执著的,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一方面贪爱一方面执著,这个痴。他这个贪,还不是一般的贪,是很坚固的,所以他产生了恼,那么贪爱心的结果,就是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得到的时候,就是怖畏,怖畏失去,失去的时候就忧恼,所以他这个心就很粗重。

以诸欲因缘,对这种贪爱的因缘,他很容易坠三恶道,轮回在六道中,然后倍受种种老病死的痛苦。因为他对三界果报的贪爱,要么造罪,如果他有造罪的因缘,就坠三恶道;如果他修善,没有堕三恶道,轮回三善道,但是也是备受诸苦毒,所以这说明的众生浊,众生在当时的环境对果报的贪爱,产生很严重的颠倒。

我们看命浊,就是这个寿命的障碍: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佛陀在世的时候,那种五浊恶世是一种胞胎,他可不是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胞胎是慢慢的由小变大,而且世世常增长,辗转相续无有穷尽,一生一世都是这样子的。

薄德少福人,这种没有福德没有善根的人,众苦所逼迫。就是说寿命短暂,所以他没办法长时间的修学,所以佛陀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要给他一个安定的法,因为时间紧迫,这是命浊,寿命短暂。

再看当时的邪见,那佛在世的时候,邪见很厉害,有九十六种外道。众生在佛陀没有出世之前,入邪见稠林,一个人走入丛林,走不出来了。或者执著有,常见;或者执著空,断灭见。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九十六外道也就是六十二种邪见,要么着空要么着有。也就是说他不但寿命短暂,他心中还有坚固的邪见。

再看他的烦恼: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他对于五蕴生起的假相,他过去生享受过这种五欲的快乐,他把它抓在心中,不愿意去舍。

或者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懈怠的人是贪爱的,有德的人是高慢的,就是心中不正直。

这是两种烦恼,要么贪爱要么高慢。

  我们看看劫浊,劫浊等于总结了: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结果烦恼邪见就很难在三宝中栽培善根了。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这段经文,等于是佛陀回顾他老人家一生的弘法,我们平心而论,其实佛陀在其他诸佛当中,他方便法的比例是蛮高的,尤其是声闻法讲的很多,怎么样厌恶生死,怎么样调伏烦恼,怎么样拜忏。

你看阿弥陀佛他这一生说的法,阿弥陀佛他不讲人天乘,他也不讲二乘,他不告诉你怎么了生死,他只告诉你怎么成就功德。

释迦牟尼佛相对他这一期的教化,破障的法门讲的特别多,佛陀必须要交待,不是他愿意这样做,而是环境使然,就是其他佛来也是这样做。

就是面对五浊恶世,寿命很短的,他已经没有长时间教化,佛陀必须在一种急迫的情况之下安稳众生故,所以小乘法讲的特别多。

  我们从现实环境来看,你现在凭心而论,看看佛教界,你要说拜忏,那很多人;说要加持,那更多人;你要说来听经修止观,可能就不多了。为什么?因为破障,众生是这样,离开痛苦比追求功德更急迫。

  要我看,如果佛陀生长在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代出生,我看他的法还得往下降,那就不是声闻法为主了,那就是人天乘为主了。

就是说为实施权要降到什么水平,佛陀说,你不要怪我,这是众生的共业,我的目的是要让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佛陀也只能看因缘办事。

就是说,今天舍利弗尊者你不要怪我讲声闻法来摄受你,因为我的环境就是这样子。

佛陀的弟子很多都是外道过来的,你看舍利弗尊者,大外道,领着五百人修外道;目犍连尊者也是大外道,也领五百人;佛陀的弟子有很多的比例都是外道,外道的法执是很重的,你跟他讲真如本性,他没办法接受了。好吧,你要执著一个法,你先随顺你,你要执著于一个法,我就丢一个涅槃法给你执著。

就是说当时的环境,宣说小乘法是佛陀不得已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59】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我们看丑三的为五浊故说小,看经文:
  丑三、为五浊故说小
是故舍利弗 我为设方便
说诸尽苦道 示之以涅槃
这地方是做总结了。

所以在这种五浊恶世出世的佛陀,也只能够先把真实语先隐藏起来,施设方便,方便说。说什么呢?说如何消除痛苦的方法,而指示一条涅槃的道路。当然在末法时代,除了小乘的涅槃,我觉得净土法门也很重要。

他是这样,这个环境越糟糕,你不能留在这里了,赶紧先走,你换一个环境。

五浊恶世就是说,他魔强法弱了,而不像正法时代,我们看正法时代的法,那个时候祖师的流通,正法像法他们相对来说还比较好一点,就是慢慢的积功累德,修大乘法还多,越到末法时代,离开五浊恶世就变得急迫了,就是先离开再说了,不管是涅槃也好,净土法门也好,变成是很多人主修的一个方法、一个方便了,因为环境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

  好,我们看丑四的为大故施小:
  丑四、为大故施小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前面佛陀是说明为什么他要施设小乘法,这以下鼓励声闻人,说,你们也不要有挫折感,我虽然是讲涅槃法,讲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但是,其实你们也没有真实的灭度。为什么呢?因为从一念心性的角度,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一切法本来就无生,本来就没有生死,哪有什么了生死呢?那就是一念心,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就是迷悟的问题嘛。迷惑,一念心性就出现生死轮回的假相;你觉悟了,一念心性就出现了涅槃的假相。

所以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就是说,其实你们所修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虽然你们不知道,但是那是佛陀不可思议的方便,它在一念心性,真如的熏习,它也是在成就一个成佛的资粮,你们只要改变心态,把你们自己的那种法执丢掉,继续往前走,你们前面是没有白费的,是可以对接过来的。不是说前面修的都错了,因为什么呢?从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角度,你修的法门都是成佛之道,就是会权入实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60】我有方便力 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 皆说一乘道

  看子五的颂不虚:
  子五、颂不虚
我有方便力 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 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 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 唯一无二乘

那么,佛陀等于是前面跟声闻人交待,他当初是怎么样的为实施权,在什么环境之下说的涅槃,最后开权显实,做一个总结。说,我有种种的方便力,来开示三乘的法门。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不是我这样子,其实每一尊佛究竟都是成佛之道,只是在这个过程,佛陀才开出了声闻缘觉菩萨的差别。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就是说,你们不要有疑惑,不要以为你们走错了,你们看到华严的菩萨,功德这么深,你们迟早会得到的,而且你们前面走的路也没有错,它也在你们的真如当中,开显某一方面的真如本性,只要你们改变观念。

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今天我释迦牟尼佛这样讲,来生的佛也是会这样讲的,因为只有一佛乘,没有大小乘的差别,这个只是一个过渡,究竟归一乘。三世诸佛的通则,都是先为实施权,最后开权显实。即便前面的权法,佛陀没有说会归一念心性,但是你们都没有走错,心性的熏习都存在,你们只要接上就可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1 2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