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687|回复: 285

[佛教知识] 【转】任继愈:《佛经的翻译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8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任继愈:佛经的翻译
                                                        (一)

       远在三国时,就有佛经的翻译。晋南北朝,佛经的翻译大盛。隋唐以后佛经的翻译达到了极高的标准,质与量都是空前绝后的。
  
        何以晋以后,佛经的翻译特盛呢?即因为那时政治黑暗,混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因此,对宗教容易发生信仰。所以在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候,佛经的翻译特别发达。
  
        从三国到南北朝,这段长的时间,佛经中的重要的经典,差不多都有了中文译本,甚至不止一本。其中除了少数的几个人以外,大半的翻译本都不大高明,常是词不能达意,也有和原书意思不能尽合的地方。他们所以有这种错误,主要的原因就是从事翻译的人,多半是只会一种文字。旣然称为“翻”,当然是要把甲种文字的意思用乙种文字表达出来。从事翻译的人也要明白甲乙两种文字,才能胜任。但是那个时代的翻经的僧人大多数是西域的僧人,从他们的名字上即可看出他是那一国的人。如康僧会姓康,他是康居人;安世高姓安,他是安息人。那时中国的国势强盛,外国的人到中国以后,每不自觉的受了中国的同化。
       其实从中国的整个的历史看来,那一段时间并说不上强盛,政治也说不上安定,但是比起西域的那些小国来,中国还不失为强大。中国那时不肯学习外国语文,正如今日的英美人不肯学中国文字是同样的道理。西域僧人本来不会说中国话,都是到了中国以后临时补习的。中文在世界上总算不易学习的文字,大部分的中国人还不容易学得“精通”、何况初到中国的外国人?可是有宗教热诚的外国僧人,希望把佛教传到中国来,他们只好请中国人作为他们翻译佛经的助手。这些助手都是中国的文人或学者,像最有名望的第一流的翻经大师,鸠摩罗什,他在长安翻译佛经时,便请了四五个助手帮他润色文字,如道生,僧融,僧肇,僧睿,都是学问顶好的。
  
              鸠摩罗什的翻本,毫无问题的是最好的译本,但是由于他对于中文的造诣不够精深,至少比不上他的西文的造诣,所以翻译时要藉重他的助手,因此,无形中。会在文字里受了他的助手的影响。也因为那些助手都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的学者,他们自己也不免具有一部分的成见,他们的成见自难免不渗入佛经的译文里。如鸠摩罗什译妙法莲法经时,有两句话的原文是:“天见人,人见天。”罗什嫌译得太直率,少文彩,他的助手吿诉他道:“莫不是应当译作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罗什称善。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几点值得注意的事。
  
第一,罗什的中文程度虽可以通晓文义,但算不上精通。虽然也有他作的信札与偈颂,可能不全是他的手笔。
  
第二,他的助手是不会外国文的,从他们道“莫不是人天交接两得相见”可见。
  
第三,译经的助手可以有修改权的,虽然他不懂得外国文字。
  
第四,那时的译经是相当看重文字的通顺,质直的翻译是不受欢迎的(一种新文字的翻译都是如此),为了适合中国人的习惯,不得不如此。
  
               从以上四点看来,以罗什的头等的佛学大师,以他的那一群第一流的助手,在翻译的时候还要遭遇到困难,尚要顺从时尚,力求“中国化”。其他佛学的造诣不及罗什,助手的程度也不及罗什所用的那一群人,他们所翻译出来的经文当然不能令人满意了。这个时期的“意译”,虽然相当成功,但是有一些佛经不免走了样。
  
                中国佛经的第二个翻译大师便是玄奘法师,他的中国文学的造诣是极高的,同时他又能精通梵文,曾在印度留学十七年之久,他的梵文著作虽今不传,但是从他的传记里可知道,他比印度当时的那些名僧更有学问。所以他的翻译是偏于直译的。他深知翻译的廿苦,所以他对于名词有几条不翻译的原则。
如念的咒语,便直写其音,因为没有什么意义;
印度有而中国没有的事物,他不翻,如“阎浮树”。
印度的一个字含有多义,中国没有和它相当的,他不翻,如“薄伽”;
古已有的翻译,现已通用的,就不必再立新名如“阿耨菩提”;
在印度,此字意义深奥,中国没有这种字,他不翻,如“般若”。
  
          从早期的只通胡语藉助于华人的翻译,进步到精通中外两种文字的专家的翻译,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此,翻译走向更精确,更忠实,更标准的路子。
  
                  从罗什抵长安到玄奘回国,中间历时二百三十七年,这二百三十七年间,佛经翻译显然有绝大的进步。再就译经的工作机构与翻译的办法来看,也远超过前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南北朝时,从事于翻译佛经已是政府的大事,往往拨一笔很大的欵子来工作。当时的翻译都是依敕举行,与三国时代由几个人的小规模的翻译大不相同。但是南北朝时的翻译工作的机构还不甚完备,隋唐以后,逐渐扩充,成为一个国立的庞大的分工合作的编译馆,那时称为“译场”。只是那时的译场是临时敕设的机构,如译某部经,或某一些经时,即设立,经译完后,即解散“译场”。“译场”中,各部门的人选是由国内大寺的名僧中选聘的,经籍译完,即分别遣回。今日的编译馆是一个固定的永久的机关,在里面工作的是政府的公务员,人才也不可能尽是天下之英彦,所以表现的成绩也大不相同了。
  
                  译场的组织极为庞大,有多至五六百人或近千人的。可惜详细情形现在已不能十分清楚。其译经的程序共分十部。每部各有主持人以司专责。十部的职掌分述如下:
  
(一)译主。即译场的主持人,也就是翻译的主持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佛经所题某人译,其实译者不只此一人,只是单举译主一个人的姓名以明责任而已。译主须精通华梵文字,并须教理娴熟,戒行卓荦为众所钦服方可。遇有疑文歧义,尚须负责判定其得失以定取舍。工作时译主坐在译场的中间正面。
  
(二)证义。坐在译主的左边,与译主评量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何不同,以便酌量修正。据说法藏大师,即因与玄奘的译文的意义有不同意的地方,辩论结果终不能相合。于是他退出了玄奘主持的译场。
  
(三)证文。坐在译主的右边,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其差误。证义是考验中译的文义是否妥当,护文是考验所译的原文是否有错误。原文若有错误,当然译文不能妥善。
  
(四)书字。根据梵文原本,写成中文,但仍是梵音。这一职司也称为“度语”。倘译主是外国人,而又不能十分通晓中文时,那末,书字一职绝不可少。
  
(五)笔受。翻梵音为中国的语言。如梵文称“纥里那野”,书字只写“纥里那野”四字,笔受即翻成中国的“心”字;书字只写“素怛览”,笔受即翻成中国的经卷的“经”字。
  
(六)缀文。因为西方的语言习惯与结构与中国不同,有些附属的句子,或形容字的次序与中国文法不同,所以有时需要把句子里面的排列次序颠倒,或是重新组织。譬如笔受写的是“照见五蕴彼自性空”。缀文即需改成“照见五蕴皆空”。
  
(七)参译。一方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一方面再由译文回证原文,反证二者是否完全相合。如果翻成中文再由中文翻回梵文时若不相合,即是翻译有了问题。
  
(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因为梵文的组织或句法,容易使中国人觉得过分的重复,中国文字一向喜欢简洁,所以要在不影响原义的条件下,刊削冗长或重复的字句。
  
(九)润文。有时润文与刊定二人合作,或只设一人。刊定的工作多半是删削;润文的工作多半是增益。如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句中“是故”二字梵文所无,是加上去的。
  
(十)梵呗。用高声念经的调子把新译的经朗诵一遍,以验其是否顺口顺耳。因为佛经总是要人念诵的。
  
      除了上述的十部,必须由僧众选拔外,尚有若干不限人数的僧众来听译主讲说新译的经,如有疑难,可以随时发问讨论,所以不论在教义方面,在文字方面,若有一字的不妥,不但通不过这十重关卡,即使这十个人一时有所忽略,也很难逃过几百人听众的讨论和辩难。同时朝廷为了郑重这种事业,还要派钦命大臣在译场作监护大使,有时在开始翻经的第一天,皇帝还亲自到译场担在“笔受”的工作。以隋唐时代中国人力财力之盛,国内局面安定统一,国君敕集海内第一流的人才参加翻译的工作,当然所翻的经本质与量均超过前代远甚。
  
            以上是说的当时翻译的人才和译场的组织,就以翻译人所备具的条件来看,不但在当时是个最好的标准,即使在今日以至将来,还是不刊之论。隋代的彦琮曾举有八个条件:
  
(一)翻译的人应诚心爱护佛家的道理和教养,有志救人救世,翻译工作历时长久,而绝无懈怠。
  
(二)要有好的操行,他的作品才为人看重
  
(三)要博通佛家大小二乘的经典,才不致于义理有不明白的地方。
  
(四)要精熟佛教以外的书籍,有文学的修养,译出的经才不致拙笨。
  
(五)要有公平的器度,不可固执己见。
  
(六)要名利心淡,不要急于出名。
  
(七)要精熟梵文。
  
(八)要懂得文字学,用字才会正确。
  
                          以上八条虽是说的“应当”如此的条件,但在事实上,他们那些翻译的人才也真正不折不扣的达到了这种标准。他们冒死跋涉万里去求法,当然是有诚意弘扬佛法的,有志救世的。他们一生的精力全花在研究佛理上面,当然精通大小二乘。他们不去考秀才进士进取功名,而去出家,当然是没有名利心的。而且从那些译家本身的作品看来,他们的梵文的修养,中文的修养,文学的造诣都是很高的,这八条并不是虚设的标准,而是事实上已经作到的标准。
  
                              唐以后;宋明都有佛经的翻译,宋太宗时也有译经院的设置,大体的办法乃遵循隋唐的规矩。可是因为重要的佛经早已有了译本,同时印度经过几次大的兵乱与战争之后,佛教已趋衰歇,经典已多散亡,甚至中国已译的经典在印度已不易找到原本。另一方,在中国的佛教也经过几次的“毁法”的摧残,战争的破坏,又加上理学的兴起,以致第一流的人才多半宗信孔孟,排斥佛老。佛教旣已“式微”,佛经的翻译当然更不能发展。
  
                  清末维新到今日,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对于西方文化介绍,还谈不上有什么成绩,今日的这些留学生看看一千多年以前的那些留学生,应当有一点反省,想想到底为文化做了些什么贡献,有几分为真理工作的诚意,有几分求法救世的热诚,有几分不求名利的心。中国的政府对于文化的看法,(编者按:任继愈先生作此文时,在一九四七年,故文中所云政府,系指过去反动政府而言。)虽然也有教育部的设置,也谈“文化”,这五十年来的事实吿诉我们,政府对于“文化”似乎不及“武化”那末热心,隋唐时代,政府的预算对于文化事业的分配究竟占总预算的百分之几,我们无暇去考查,但是确知他们有可以容纳几百人的译场,国王以下都对此重视而且提倡。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文化事业的费用占总预算的百分之几,但也确知道对于大规模介绍翻译是舍不得花钱的。如果真要求“知己知彼”,对西洋文化求了解,那末古人的翻译佛经的办法是值得参考或学习的。
  
                   过去翻译家,只注重译本,而不重视原文,也不教人学习原文,这是一个错误。所以造成这个错误这也有他的合理的原因:第一,中国人不愿意学外国文,就是我们过去的一千多年,我们有民族的自信心,有强大的政治经济的力量,使我们不肯学习。第二,译本可靠,使人相信得过。今日的从事翻译者情形恰好与过去相反,人们轻视译本,当然也是由于译本的不可靠,其次即是民族自信心的消失,政治经济的崩溃,使我们不能不学习原文。可是如果希望一种新文化在中国发生决定性的广大深刻的影响,专靠几个少数的人,所谓能读原文的人是不行的,非要有标准的译本不可。
  
发表于 2020-1-26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楼主,你既然转了这个,能不能请你说一下,你认为判断(中文译本的)佛经真伪的标准是什么呢?

点评

首先,这个佛经的来源,要经得起验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08:0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00:45
请问楼主,你既然转了这个,能不能请你说一下,你认为判断(中文译本的)佛经真伪的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这个佛经的来源,要经得起验证。


点评

寻求来源是一个正常的、常规的思维,但也可能是一个世俗的思维。 而且,什么叫来源经得起“验证”呢? 经得起什么样的“验证”呢? 比如这样的,你有办法证明吗? 某一句话是佛亲口所说,然后阿难诵出,然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09:47
发表于 2020-1-2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08:08
首先,这个佛经的来源,要经得起验证。

寻求来源是一个正常的、常规的思维,但也可能是一个世俗的思维。

而且,什么叫来源经得起“验证”呢?  经得起什么样的“验证”呢?

比如这样的,你有办法证明吗? 某一句话是佛亲口所说,然后阿难诵出,然后传给A比丘,A传B,B传C,。。。,一直传到X,然后X比丘让某位善士刻写在石头上成为某种文字,。。。


所以,你所谓的“佛经的来源要经得起验证”这个说法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是缺乏缜密思考和严谨逻辑的说法。

你这第一个检验条件就不行————太不严谨了!   太粗略了!   太笼统了!

点评

是的,佛法早期即是口口相传。 但是,它有几条可以互相印证: 1,师弟间的传承。 包括a,不断的背诵,训练。 b,正思维。 C,实证。 d,定期会诵,整理。 2,不同流传之间的相互对比。 这几条可以帮我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0: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09:47
寻求来源是一个正常的、常规的思维,但也可能是一个世俗的思维。

而且,什么叫来源经得起“验证”呢? ...

是的,佛法早期即是口口相传。
但是,它有几条可以互相印证:
1,师弟间的传承。
包括a,不断的背诵,训练。
b,正思维。
C,实证。
d,定期会诵,整理。

2,不同流传之间的相互对比。

这几条可以帮我们还原,哪些说法更接近于佛陀的原意。

点评

如果是搞来玩的,随便检验检验就可以了, 但对于佛法修行而言,真正的佛经这个事情是非常严谨的。 这就好像现在的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那也是要非常严谨的。 那么,你所说的几条验证方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2:01
发表于 2020-1-26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0:21
是的,佛法早期即是口口相传。
但是,它有几条可以互相印证:
1,师弟间的传承。



     如果是搞来玩的,随便检验检验就可以了,  但对于佛法修行而言,真正的佛经这个事情是非常严谨的。  这就好像现在的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那也是要非常严谨的。   

       那么,你所说的几条验证方法:

            1,师弟间的传承。包括a,不断的背诵,训练。b,正思维。C,实证。d,定期会诵,整理。
         师徒之间的传承,除非所谓的完全严格的传承,能够一直贯穿到佛,还要保证【每个环节的传递正确】
               所谓的不断的背诵、定期会诵、整理,都是不完全的保证,或者顶多只能保证“符合这一辈的师父所说”

             2、不同流传之间的相互对比。
                   这种检验方法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比较方法。很简单的逻辑,真理到底是在少数人手里还是多数人手里,这并没有结论。
                相似度高的部分,【只能说正确概率比较大】,如此而已。

              3、正思维,这个要取决于什么程度、什么范围的正思维

      剩下的只有【实证】了。

            只有【实证】才是终极的检验标准。  你依照此法、如此修行,解脱、证果,那这个方法就是对的。

            ——————不过,【实证】还会面临一个问题:

                       假若一个疯子,他自己就认为他实证了,你怎么去说服他是没有实证的?

            所以,还得再有最后的检验。  

                   真有实证者,当然是有解脱智慧的。

          于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就有意思了。 一场大病来临,那个时候如何,基本上就骗不了自己的。

           古代禅师典籍中是有这样的例子的,一场热病来临,方知平生所学皆不管用,

                 又如 台湾的李元松先生,自称得四果阿罗汉的,后来一场大病才发现自己所谓的“证果”是没有用的,于是幡然醒悟,公开忏悔,并以净土为最后归依。  这是很让人敬佩的。因为能够反思自己的错误。


     所以,没有真正的实证,就企图去辨析说这个不是佛说的原意,那个才是佛所说的原意,其实是很危险的。


点评

鉴于此,我所列出的理由,经典依据就先不提供了。有意见暂保留。 那么,你既然不认同我的办法与依据, 请问,你若学习佛法,怎么判断自己所学的佛法真伪? 介绍下经验如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2:0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2:01
如果是搞来玩的,随便检验检验就可以了,  但对于佛法修行而言,真正的佛经这个事情是非常严谨 ...

鉴于此,我所列出的理由,经典依据就先不提供了。有意见暂保留。




那么,你既然不认同我的办法与依据,


请问,你若学习佛法,怎么判断自己所学的佛法真伪?

介绍下经验如何?

点评

1、泛泛的、一般化的检验,按照诸多经典版本,历史阐释等等来粗略确定就可以 2、稍微严格一点的,则依据通用的藏经版本来对照思维 3、通过自己的不断修行对比检验。 4、一般情况下不轻易去判别佛经真伪。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2:34
发表于 2020-1-26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2:05
鉴于此,我所列出的理由,经典依据就先不提供了。有意见暂保留。

1、泛泛的、一般化的检验,按照诸多经典版本,历史阐释等等来粗略确定就可以

2、稍微严格一点的,则依据通用的藏经版本来对照思维

3、通过自己的不断修行对比检验。

4、一般情况下不轻易去判别佛经真伪。谨慎原则。这也是个人所持的原则。
    如有判定,应多方对比求证。

         多方对比求证包括:
             法义对比、诸经对比、译本对比、出处对比、他方诸家评论对比、文义梳理、自己实际修行理解对比。。。等等。

      (举一个比较实际的例子,比如,我认为楞严经完全是真经,但对于楞严咒则是基本上认定,而评价度略低。)

    5、另外,不偏执不极端的正思维和逻辑思辨是很重要的。

           比如,可能存在一部经,前半段是真,后半段是伪,或者后半段有错乱,等等。

           或者其中某一部分某一段是错误的,其他都是对的

  原因很复杂:  因为我们现在所谓的佛经,其实是“古汉语中文译本之传抄本”

         即便是“梵本”,那也是“诵读默写本”

          即便你听到了谁的“亲口背诵”, 那也是“历代的传诵本”
…………  真正的原本,得在真正的佛陀面前方可听闻。

      所以,没有真实的、实际的修行,要去鉴别佛经真伪,那基本上都是颠倒妄想的。

点评

你说的看似有理,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操作性,自己的结论也没有自信。 为何? 对于非佛说的判定,世尊当年早留下了四大教法。 这个你认同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3:4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2:34
1、泛泛的、一般化的检验,按照诸多经典版本,历史阐释等等来粗略确定就可以

2、稍微严格一点的,则依 ...

你说的看似有理,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操作性,自己的结论也没有自信。
为何?

对于非佛说的判定,世尊当年早留下了四大教法。
这个你认同吗?

点评

四大教法我当然认同。 但可惜的是,如何理解并践行四大教法,这可问题大了。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四大教法说的要依经、律、法, 那就请问你,何为经? 何为律? 何为法? 你拿四大教法作为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4:23
发表于 2020-1-26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3:43
你说的看似有理,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操作性,自己的结论也没有自信。
为何?




四大教法我当然认同。

但可惜的是,如何理解并践行四大教法,这可问题大了。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四大教法说的要依经、律、法, 那就请问你,何为经? 何为律? 何为法?
      你拿四大教法作为检验佛经真伪的标准,你连这个是循环论证都不知道吗?




另外,关于自信的问题,说一句:  学佛之人,不要太过于自信。  多存疑,多求证,多保留意见,少一点对于自己的确信。

    所谓自信,其实是凡夫的境界。  没有实证的凡夫,自己相信自己,那是并没有什么保证的

      如果真有实证,那又不叫做“自信”了, 因为实证,其实不存在信不信的问题了。

    用世俗比喻来说,当你手里拿着鼠标的时候,你还需要“自信自己手里拿着鼠标”???

     希望你能够好好琢磨一下这里面的微妙之处。

点评

四大教法,明确记载,出自四阿含,以及《四分律》。 你对这个有异议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4: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4:23
四大教法我当然认同。

但可惜的是,如何理解并践行四大教法,这可问题大了。

四大教法,明确记载,出自四阿含,以及《四分律》。
你对这个有异议没有?

点评

当然没有。 我再反问你: 1、你懂不懂我所说的循环论证的意思? 你要用阿含经来证明四大教法是佛说,然后又用四大教法来证明经律法就是阿含三藏吗? 2、佛说四大教法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5:05
发表于 2020-1-26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4:26
四大教法,明确记载,出自四阿含,以及《四分律》。
你对这个有异议没有?



   当然没有。

   我再反问你:  1、你懂不懂我所说的循环论证的意思?     你要用阿含经来证明四大教法是佛说,然后又用四大教法来证明经律法就是阿含三藏吗?

     2、佛说四大教法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有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的说法吗?

      3、四大教法的说法里面,有说哪些是经、律、法吗?

点评

那位山高云飞对四大教法的理解有点偏差,因为四大教法教导的是依法不依人,针对的对象是某个人说而不是某部经典,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希望不要被带偏。 另外勘验经典的不是是三法印(一说四法印)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20:24
你又犯个错误:以下是阿含经中的内容,可惜你没看过。 1,佛世时,弟子们是已经作了佛法的汇总了。 2,佛所要求的,是弟子们掌握这些佛法后,再用四大教法,去判定是否佛说。 3,以上两项,都又汇总在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5:4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5:05
当然没有。

   我再反问你:  1、你懂不懂我所说的循环论证的意思?     你要用阿含经来证明四 ...

你又犯个错误:以下是阿含经中的内容,可惜你没看过。




1,佛世时,弟子们是已经作了佛法的汇总了。

2,佛所要求的,是弟子们掌握这些佛法后,再用四大教法,去判定是否佛说。
3,以上两项,都又汇总在阿含里。

对于读过阿含者说,这是常识。
你对常识提问有什么用?证明你没读过阿含。

哦,,,,,又回到帖子的开头。。。

点评

别偷换概念。 所谓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已经作了佛法的汇总—————— 这个汇总,不等于佛灭后 僧团的结集-———— 这时的结集,更不等于 多少年后流传到现在的结集内容。 换句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20
发表于 2020-1-26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5:48
你又犯个错误:以下是阿含经中的内容,可惜你没看过。



    别偷换概念。

           所谓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已经作了佛法的汇总—————— 这个汇总,不等于佛灭后 僧团的结集-———— 这时的结集,更不等于 多少年后流传到现在的结集内容。

      换句话说, 佛说四大教法的【那个时候】,所说的“依经、律、法”的“经、律、法”,是那个时候的,而不是【你现在来框定的,依你的观点立场而设定的所谓阿含三藏  之类的】“经、律、法”。

    明白这个逻辑吗?

        你得慢慢看我的这个回复,需要多看几遍。

还是再给你说明白一点:  佛陀在讲述四大教法的时候,说的是要依经、律、法来鉴别是否属于佛法。

        但并没有说:你们要依据(两千多年后一个名叫 山高云飞的网友 所楷定的经本之)经、律、法来鉴别。。。????

这样说了,你懂不懂?










PS:  再一次提醒你,别拿你所谓通读阿含经多少遍之类的事情来秀优越感。没有用!读经数量与读经遍数, 跟佛法智慧,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而且,友情提醒你,如果我连阿含经都没读过,却还能把你辩论得满地找牙, 那你岂不是非常非常之不堪了?

     所以,法义辩论中,废话的内容,都不要说了吧。


点评

如果你连阿含中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的话,上来就对我的帖说三道四, 那么,我指出后,你有两条路可走。。。 1,老老实实回去读阿含,以后少闹笑话。 2,继续嘴硬,坚持这种自我麻醉的感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34
偷换概念的是你吧? 你的意思,佛的亲随弟子们,佛在世时与佛入灭后结集的佛法是不一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7:20
别偷换概念。

           所谓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已经作了佛法的汇总—————— 这个汇总 ...

偷换概念的是你吧?

你的意思,佛的亲随弟子们,佛在世时与佛入灭后结集的佛法是不一样的?

点评

难道没差别吗? 要不然,四次结集是怎么回事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8:0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7:20
别偷换概念。

           所谓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已经作了佛法的汇总—————— 这个汇总 ...

如果你连阿含中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的话,上来就对我的帖说三道四,
那么,我指出后,你有两条路可走。。。


1,老老实实回去读阿含,以后少闹笑话。

2,继续嘴硬,坚持这种自我麻醉的感觉。

点评

呵呵呵, 这就是你的法义辩证模式? 1、你很好笑。 我越没常识,反而越能打败你? 所以你很害怕我没阿含中的常识? 哈哈哈,你还真的蛮特别的! 2、跟你辩论、指出你的问题,就叫做“说三道四”? 退一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7:59
发表于 2020-1-26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7:34
如果你连阿含中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的话,上来就对我的帖说三道四,
那么,我指出后,你有两条路可走。。 ...


呵呵呵, 这就是你的法义辩证模式?
1、你很好笑。 我越没常识,反而越能打败你?  所以你很害怕我没阿含中的常识?  哈哈哈,你还真的蛮特别的!

2、跟你辩论、指出你的问题,就叫做“说三道四”?    退一万步说,你的帖子害怕人来讲嘛?  呵呵呵

3、我如果闹笑话,你只管指出来就好,这样不仅能够显示你高明,也对我有帮助。

4、你如果没法对我的帖子进行反驳,然后说我嘴硬,你这种模式很不好。


PS: 建议你,少说废话,多作针对性的法义辩论。


点评

你要用无知打败我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试试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8:0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世界1 发表于 2020-1-26 17:59
呵呵呵, 这就是你的法义辩证模式?
1、你很好笑。 我越没常识,反而越能打败你?  所以你很害怕我没 ...

你要用无知打败我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试试看

点评

建议废话少说。 你后面的类似废话贴我不再回复。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8:44
发表于 2020-1-26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1-26 17:29
偷换概念的是你吧?

你的意思,佛的亲随弟子们,佛在世时与佛入灭后结集的佛法是不一样的?

     
    难道没差别吗?  

    要不然,四次结集是怎么回事呢?

点评

先了解一下你的观点。 你对四次结集,是反对?还是赞同?还是有别的看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26 19: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0 1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