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莲池海会

[弘法探讨] 黄念祖大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大经解》讲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集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 又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

出这个旃檀树之后,整个林子就不臭了。前头这个事我当初就简略了,我引文字不愿引得太多;写,亦复如是。

跟着上文说的,说那个臭林子有一棵香树,臭林子就不臭,反而变成香的。念佛的心也是这样,就是你心里头种种就跟臭林子一样,但是你一念佛,它就变化了。

众生念佛的心也是,在生死之中、在苦恼之中,你念佛的心也就是这样,你这片臭林子里头出了一棵香树。你就是老念。

“ 定生佛前。” 一定可以生到佛的前头。生在佛前就是生到佛国、生在佛的左右,不一定说在前头,在哪都可以。

“ 定生佛前。 ” 就是生到有佛的国土。

“ 一得往生。” 一旦得到了往生。

“ 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 一旦得到往生,你就能够改变一切的恶,成大的慈悲,一切恶都变成慈悲。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地方,就是我说那个 “ 带业往生 ” ,我们这个证据很多,我已经找了好多证据,这个证据又是一个证明,我们随着这个经典给大家讲。

现在成为一个争论,这位先生他就说佛经里佛没说 “ 带业往生 ” 。他是什么?他是宣传密宗。

现在很多密宗,他们碰见许多学净土宗的人(我们这个 “ 带业往生 ” ,我不去修你那个密,那多麻烦,要灌顶、修法,什么什么),他就觉得要把净土宗的人破一破,你们这个 “ 带业往生 ” ,他辩论,他说你这是不可能的,佛没这么说。

你看看这个话,经典中我能找五、六处,咱们一个一个来。

“ 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 就是你在往生之前你的恶还都有,是不是?恶不就是罪业、就是惑吗?!

恶还不是业是什么?所以 “ 带业往生 ” ,你看这恶还没改,带着去的。

可是往生之后,到了佛前就可以 “ 改变诸恶 ” ,是往生之后改的。不是改了之后往生的,是往生之后,这个大有分别!

你要都改了才能往生,那就不叫 “ 易行道 ” ,跟别的一样了。

你要见惑没有、思惑也没有,业也都消了,那你本来也可以证阿罗汉,你也脱生死了。这个不是,你还是有。

所以弥陀四十八愿里头,你不复再入三恶道,这句话也就是说你还有这个业因、还可以入三恶道,但是往生之后,佛的愿力加被你不再堕三恶道。

这个 “ 带业往生 ” ,有人说叫我写,我说我不写文章,但是要大声疾呼。这个 “ 带业往生 ” 咱们要有信心。而且这是一个正见我们要是曲解了这些,而且去宣传这些,就叫做 “ 谤法 ” 。

而这个谤法之罪底下也要说,这个是过于 “ 五逆十恶 ” 。

有的是不自觉的,有的是自觉的“ 自觉 ” 的当然罪不可恕“ 不自觉 ” 的也是很重。所以这些地方我们要很小心,不能跟着说。

辩论了半天,这个问题还是个问题,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再借机会说。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慈至孝的本师,劝父亲的话,只劝念佛。而且说了,父亲提出来要学别的,佛不同意。可见其他的行门不是不殊胜,但不是凡夫所能修的境界。

“ 唯有系心念佛法门。” 持佛的名号、持佛的咒语。

“ 最是应机,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转恶成善。” 而且 “ 带业往生 ” ,你这个罪业、疑惑都带着,还是个凡夫,所以去的是凡圣同居土。

并不是叫你超凡入圣才能往生,你如果能入圣你是超额了,你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你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不会叫你屈才的。

但是更要紧的是你能生就很不容易,能生就是这个学校你很容易考进来,特点就在这儿。

上面释迦牟尼佛劝父王的话“ 谓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系念不止 ”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念佛是什么念佛?有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

这个里头最方便、所最能行的还是 “ 持名念佛 ”

持名念佛就是念一句圣号。善导大师的话“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 。“ 但念阿弥陀佛 ” 就是持名,念这四个字。

别的就叫做 “ 竖出三界 ” ,虫子在一个竹子里头,要顺着一个节一个节的爬;这是着出来,咬一个地方,咬通了,就通了。

持名,所以是易行道,径路中的径路。

“ 观像念佛。” 就供一个圣像。但是这个像要是面前没有,像过去那十年动乱,都给你搬走了,你没办法。

我家的堂一度佛都搬空了,现在又回来了,但是搬空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了。

所以观像它有这个困难,你不能老保证,你要去旅行什么,你有时候就不方便;生病等等的,住了医院,都不好办。

“ 观想念佛。” 观想一个莲花上有八万四千瓣,一个瓣有八万四千个脉络,脉络放多少多少光。

你说众生,你现在想一个莲花是八万多瓣,把这八万多瓣你怎么想?境很妙,心很粗,它是定中的境界,你不能入定、你不能作观。

所以 “ 观 ”定门的事情,也不是凡夫都能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 实相念佛。” 就是要离开这一切一切的二边,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能心所缘的等等相,专念自己的本性天真佛。

这都是勉强说,这个语言文字不能尽,我也不需要多加解说,多加解说也还是语言文字。

总之,《圆觉经》的话“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 。

你还没有出轮回,你要想了解 “ 圆觉 ” 是什么,这个 “ 圆觉 ” 它的本性就随着你这个心它就流转,你要想免除轮回没有可能性、没有是处,都是不是;就是你所体会的 “ 圆觉 ” 就随着你的心它就转了,就不是本来了。

所以你所体会的 “ 圆觉 ” 非真 “ 圆觉 ” 也,乃是你心中的妄想中的一套东西而已。

“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何况众生轮转六道之中,生生死死这个污垢之心都没有清净,你要观佛 “ 圆觉 ” 的境界,你不旋复、你不颠倒,你不可能观。

所以观实相不容易,《圆觉经》就说清楚了。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又打个譬喻,我没有引证原文,但是这个话是从经里来的。这个 “ 太末虫 ” 就指的细菌,所以佛老早就知道有 “ 太末虫 ” ,极微末的虫。细菌,我们要到不久前,近两个世纪才知道,用大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佛在二、三千年前就知道。

“ 太末虫处处能栖。” 哪都能待。

“ 而不能栖于火焰。” 所以那个针拿火一烧就是消毒,众生救伤,拿那个布什么的在火上烤一烤也是消毒,它那个细菌在火焰上不能生。

众生的心,也是 “ 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 ”

所以有许多专门要来钻佛学的人,他就没有注意这些话,这些话佛就给你授记了,你这个心到不了这儿

你靠研究学问的心,你这个妄心、你这个意识、你的分别识在那作用,你搞了半天还是个佛学家,你对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如来佛的真实义还是一窍不通。

所以佛的实相,圆觉本性“ 虽然众生本具 ” ,但是因为你的妄心,念念是生灭之中,你观不到,你不能理解。

所以不可思议的“ 不可思 ” ,你要靠 “ 思 ” 去知道怎么行,那叫 “ 可思 ” ,怎么叫 “ 不可思议 “ 。

所以《观佛三昧经》佛告父王“ 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 ” ,四种念佛都称为径路,可是 “ 持名念佛 ” 更方便,是 “ 径路中的径路 ” 。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这四种看着是持名容易,而实相最难,可是这个巧妙之处是什么?如果是个圆人,有圆解的人看来,“ 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 ” ,你刚刚迈第一步,这第一步就是到家,这个是很微妙。

这么看来,“ 持名念佛 ” 跟 “ 实相念佛 ” 也就没什么分别。

《弥陀疏钞》就说实相是什么?不是必须除尽了一切相才叫做实相“ 盖即相而无相 ” ,就在这个相上没有相,不是说这个东西都没有了叫 “ 无相 ” ,我就是看见这些录音机而无录音机之相。

“ 经云。” 大乘经典说。

“ 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我们治理世间的这一切语言都跟实相不相违背“ 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 为什么这个万德洪名反而不及治世的一个语言?

因为实相非一切,即一切;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咱们言思所能到。可是咱们言思也不离开这个实相,而单独有它自己的本体。

“ 皆以实相为体。” 所以这些治世的语言跟实相也不相违背。实在世间跟出世间也就不二,所以一切都是不二,就入了“ 不二法门 ”。

既然如此,治世语言都跟实相不相违背,万德洪名会不是实相吗?

《圆中钞》就说,四明法师说的话,说 “ 圆极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 ” ,最圆满、最登峰造极成就之果,究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觉的佛,这个名字都不虚,是 “ 究竟成就 ”

佛是究竟成就,所以这个名字所召的德都是极真实。

“ 世谛但有名。” 没有实义。

“ 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

“ 世谛 ” 来说只是有个名字。

譬如茶杯,有这个名字,它没有实义,我一撒手,这茶杯啪就完了,它没有实义。第一义谛有名字、有实义。

“ 佛是究竟第一义谛。” 佛是证了第一义谛,所以这个佛名就体含万德,它也就是实相

“ 故一称嘉名,万德齐彰。” 弥陀的慧日一照,众生的业障就消除了。

所以他这也就说“ 佛 ”“ 万德 ” ,这个最真实的第一义谛的名号这就是不二。

这样的话,我们就看到了,莲池的话就是说,一切都跟这个实相不相违背,我们这个佛号也不违背,《圆中钞》有这么一提。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楼主| 发表于 2019-2-1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我们可以这么看,你持名的时候,你念得很熟,一切万缘都放下了,能、所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 “ 无住 ” ,心中 “ 无所住 ” ,念来念去什么都忘了、什么都没有了,尘缘什么都没有了。

可是在这个时候,“ 无住 ” 的时候,于一切万缘放下,万缘都 “ 无所住 ” 的时候,一句佛号还在那 “ 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 ” ,这个心还在生生不息。

这本来是众生分上所行不到的地方,要达到 “ 无住生心 ” 、“ 生心无住 ” ,要在别教的菩萨、圆教的初住以上才能达到。

现在就是这样的凡夫,父母所生之身,具有种种缠缚的凡夫,生死的生灭之心,因为你念佛念到别的都不想了,就剩一句佛号,这样就暗合这个 “ 无住生心 ” 的道妙

不要去行,那个 “ 无住生心 ” ,你不行就行了。“ 无到而到 ” ,不行而行,所以也没有到就到了。

你念的 “ 句句是佛的知见,念念是般若的光明 ” 。

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要有这样的理解,你念佛自然而然也就恳切了、也就有动力了、也就殊胜了。

所以这个 “ 念 ” 是什么?这一句就是实相,持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念念是般若放光。

而且密教所说,“ 声字皆实相 ” ,密教观种。也就是《观经》,《观经》讲观佛白毫,这都是色,都是属于字,念佛、念咒是,声和字都是实相。

你现在念声、观字,都是观实相、念实相。

所以这么来看,念佛跟念实相也本来不二。但是我们下手还是就老老实实,不知不觉暗合道妙。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楼主| 发表于 2019-2-3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再谈谈 “ 一心不乱 ”“ 一向专念 ”

我们这个经没有提 “ 一心不乱 ” ,这个也有根据,你不念到 “ 一心不乱 ” 能往生。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话:

“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 或散或定都可以。

你散乱,你或者定了,定了当然就不乱。你还有散乱,还有这些情况,你就生得低一点“ 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 。所以我不要念到 “ 一心不乱 ” 还有散乱吗?没有了。

所以不需要念到 “ 一心不乱 ” ,这是蕅益大师注解《阿弥陀经》的话。

所以我们这个经不提 “ 一心不乱 ” ,是更明确一些,不需要去注解,只要 “ 一向专念 ” 就行了。

你或者还是很定、很清净,或者有时候还有很多妄想纷飞,随着你这个,同居土可以分三辈九品,到了 “ 事一心 ” 就是方便有余土,“ 理一心 ” 就是实报庄严土。

所以 “ 散心持名不是要定 ” ,没有到不乱,就能够往生同居净土,这一点很重要。

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坚持非念到 “ 一心不乱 ” 不可,很多老修行也都这个看法,这个看法是自己生出来的。

你看蕅益大师的《要解》,蕅益大师就不是这么说,而蕅益大师的话印光大师给他印证了,这是《阿弥陀经》注解中最好的一部。

昨天我还翻了人家给我寄来的《印光大师嘉言集》,香港、台湾那边印的,印得很讲究,皮面金字,里头就有这话,就说蕅益大师这个注解,释迦牟尼佛亲自写也不能超过。

所以就说是你散念也可以往生,也能生同居净土,这就等于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

你能念到 “ 一心不乱 ” ,不管是 “ 事一心 ” 、“ 理一心 ” ,那就是更高了、更好了。

圣贤的行径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必须要要求 “ 一心不乱 ” ,咱们这个世界上能往生的人就太少了。

所以咱们以 “ 一向专念 ” 为宗,很明确,但是强调 “ 发菩提心 ” 。

“ 发菩提心 ” 不容易,没发的赶紧发,已发起的要增长。

密教的关键就是在 “ 发菩提心 ” ,不是有其他的什么秘诀、有什么特殊的巧法,关键就是要劝导行人 “ 发菩提心 ” 。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念到 “ 一心不乱 ” ,这是《大经合赞》的话;你不能专念,专念还做不到,你更难于一心了。

“ 故知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全显两土。” 极乐与娑婆两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的,也是十方如来的本心,也就是弥陀无尽的大愿、大慈,力用难思的果德。

所以不需要念到 “ 一心不乱 ” ,散乱心,只要你 “ 信愿持名 ” ,我们这的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都可以往生。

而且 “ 凡圣齐收,利钝俱被 ” 。乃至于五逆十恶、饿鬼畜生,能够发心念都能度脱。

地狱中的鬼念佛,我听先师夏老师说的,地狱中的鬼老念佛,等他业报满的时候,他一出地狱就成为清凉华菩萨。

所以就是说都得度脱,连鬼、连畜生,畜生上次说的老鼠,夏老师那个老鼠跟着念佛、绕佛,那不是很明显吗?!畜生。

“ 广被一切含灵,普惠真实之利。” 一切含灵都让得到真实的利益。

“ 大恩大德,大愿大力,度生大用,微妙难思。” 只有这样,一切都能得到普度,一切都能得到真实之利。

“ 如是方称如来本怀,才是究竟方便。” 所以方便为究竟就是如此。

我们上学期虽然讲得少一点,但是这一部里头最主要的东西讨论过了,而且是个总纲。

为什么要说这个经?说的经很多,要说经有个因缘,但要说《无量寿经》又有它的因缘,为什么?这就是 “ 教起的因缘 ” ,这是我们第一部分讲过了。

这个经我们碰到,我们先要问它这个经是以什么为 “ 体 ” ,这些文字、这些叙述、这些内容,它的 “ 本体 ” 是什么?像世间法也是如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出世间法更需要了解它的 “ 本体 ” ,所以第二个问题,我们研究了 “ 本经的体性 ”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一部经的宗旨是什么?修行的方法是什么?而修行的结果、方向是指着什么?到哪里?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 “ 宗 ”“ 趣 ”

“ 宗 ” 是宗旨,所尊崇的修行要径。 “ 趣 ” 是归向、归趣、方向。

“ 宗 ”  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趣 ”  就是三不退,圆生四土。


第四、“ 方便力用 ” 。

它有什么特殊的方便之处?有什么能力、有什么作用?不是这一部书,我们等于解剖一只麻雀,所以读一切经都应该自己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要把它有所总结。

它的 “ 方便力用 ” 是什么?

上学期最后一节课我们汇报了,总之可以把它那一大段文章,把它归纳为四句话:“ 方便力用 ” 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间的两句“ 至心信乐,乃至十念 ”。

因为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字、听到了净土法门、听到了极乐世界种种,就发了至高无上的心、至诚的心,相信和欢悦。

所以踊跃欢喜,至心信乐“ 愿生其国,乃至十念 ” ,少以至于少到仅仅只有十念都必生,这才方便。

所以 “ 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广摄顿超 ” ,或者是 “ 普摄顿超 ” ,普遍的摄受上中下根,下根乃至于动物、乃至于地狱中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都摄受;而且是顿超,这个方法很顿,不是很慢的( 慢慢的一步一步,像爬楼梯,你上一步走一步,这就是渐法;顿法,你一进来就上电梯,一下子就上去了,这是顿法 )这是 “ 顿超之法 ”

所以一个 “ 五逆十恶 ” 的凡夫临终十念,生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你在平地一下就上了屋顶花园,这顿法。

所以 “ 普摄顿超,现生成办 ” ,也可以说一生成办。不是说今生来了,下生还要来,无穷无止的修下去,结这个善缘,有的时候成熟了解决问题。就现在父母所生之身,就在这一生之中,就在现世问题成功了、办妥了,这就是它的力用,很殊胜。

底下我们依次谈几个问题,这都是总纲。

现在我给他们国外写信,我说你们要研究,你们先不要看总纲,你们先从 “ 如是我闻 ” 看起,因为前头难,等后头都看完之后再从头来。

这是一个初机,这是一个方便,前头是比较难的,刚才我说四个问题,都是很深的问题。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所被根器 ” 。

这个到底是什么?他来普度众生、接引众生,被度的这些什么根器才合适。

“ 器 ” ,佛教术语就说 “ 是器和非器 ” “ 是器 ” 用咱们俗话说这个是材料“ 非器 ” 就不够材料。

你做一个东西,你要问这个材料,你不能盲目的就把房子搭起来,尽是一些朽的木头,你搭了之后要垮的,这些个朽木不是器、不够材料,这个不能勉强的。

“ 器 ” 与 “ 非器 ” 。

什么是 “ 非器 ” ?就是 “ 信、愿、行 ” 这三个里头缺少一个就是 “ 非器 ” ,你不能够 “ 一生成办 ” 。

所谓 “ 非器 ” 者,我们刚说的 “ 一生成办,” 对于 “ 非器 ” 就成办不了,因为什么?因为他不够材料。

为什么不够?因为 “ 信、愿、行 ” 三个资粮是缺一不可。

因此你有愿、有行而无信。相类似的,有信、有愿而没有修行,这三个缺一个都是 “ 非器 ” 。

这个道理,“ 信 ” 是信什么,“ 愿 ” 是愿什么,“ 行 ” 是行什么,这里写得很清楚,我就不再详细说,大家自己看一看就行了。

这里头关键就什么是 “ 非器 ” ,就是这三个——信、愿、行,具备了两个,缺一个,不行。

国清寺一个和尚,他念佛念到全是佛号,听见什么声音,风声、雨声、山上的回声,一切一切,听见都是在念佛,他这个 “ 行 ”很不错了。

但是这位出家人有一天突然想不开,他拿一个绳子上吊死了。所以就是说,你光是一个 “ 行 ” ,不行!

有一个不够,“ 非器 ” ,他就不能够 “ 一生成办 ” 。所以 “ 缺一不可 ” 。

反过来说,这是《弥陀疏钞》莲池大师的话,一个世间人虽然行众善,种种善都修行,但是对于西方往生这个法门他缺信、缺愿、缺行,也叫“ 非器 ” 。

因为净土宗这个材料是很顿的一个法门,不是那些修桥补路种种的功德所能达到的。

《金刚经》就校量,你布施了多少身、布施了多少命,你不如把四句偈给人说。

所以虽然是世间善人,但对于净土法门缺信、缺愿、缺行,还是 “ 非器 ” 。

反过来说,你虽然还有许多过错,但是对于净土法门有信、有愿、有行,三者具足,也是 “ 器 ” 。这是莲池大师的话。

莲池大师大家推崇是弥陀化身,这是禅宗开悟的人,他听见城楼上的声音开悟了,所以这样大德的话,很深刻。

所以 “ 器 ” ,里头到底什么是 “ 愿 ” 、什么是 “ 行 ” 、什么是 “ 信 ” ,里头写了,大家自己看一看。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所被根器。” 还有个机(比如说你的根机)。

“ 机 ” 就有当机和不当机之说。

最明显,小乘的经典,像阿含部的经典,《俱舍论》这是小乘部的经典,什么人当机?小乘当机,阿罗汉这些人当机,声闻乘的人当机。

大乘经典,《法华》、《首楞严》、《华严》种种大乘经典,阿罗汉就如聋如盲,不当机,根本他就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

“ 如聋如盲 ” 不是真聋真盲,如同一样,对于他,他无动于衷,不当机;菩萨当机。

所以 “ 当机 ” 和 “ 不当机 ” 有分别。

净土法门,《无量寿经》谁当机、谁不当机?这里有很多争论,这个争论写在里头,我们不在这个课程里头讲了。

总之两个争论,一个说这是为上根说的法,有的说是为菩萨说的法;另一种就说这个专是为了凡夫,就是为了救度凡夫,所以才说这个法。

这两种。我们书里头写得很多,我就不详细介绍,两种争论。

底下我们就综合起来,这两种争论,认为是 “ 专接上根 ” 的,就是 “ 显示如来的大智大慧 ” 。

因为如来所说的这个法门,要是彻底能够承当得起来的、能够承受的,非上根利智不可。

“ 无上甚深微妙法。” 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你能承当。所以念佛的功德“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 ,只有佛同佛才能够彻底了解。

所以他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说 “ 专接上根 ” ,这就显示如来的智慧,显示这个法门之深。

这个法门之深,如来说这个法门这么深,这是赞叹佛的智慧。

“ 专接凡夫 ” 显什么?就显如来的大慈大悲。

而这个法能这样的 “ 普被 ” ,专门就为了凡夫,为了救度凡夫而说这个法,那就显得大慈大悲。

乃至 “ 五逆十恶 ” ,闻了名号,乃至十念都生,就慈悲到这种程度。所以这两说都对。

赞叹净土法门的能够普被,要普被首先要救凡夫才行;要显持名法门的深妙,要彻底承担为上根,只有上根才能承担得起。

“ 故应会通,莫死句下。” 所以对于古人的争论,我就在这个地方把它通会起来,作为我们的体会,应该这样圆融一下。

底下我又加了一句,就是不管是谁,对于这个法门你能够生实信,真实的信心,因为这个 “ 信 ” 你就发愿。因为你是实信,所以你发的愿也是实愿,不是虚愿。

“ 从愿起行。” 念,须真念;参,须真参。因为你是实信、实愿,所以你念也是真念。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所有这样的人,都正是对这个法门是当机的。这就是 “ 所被根器 ” 。

我们把重要的地方勾出来,不一句一句解释注解里面的文字。这个地方大家可以自己自习的时候看一看,写得很详细的,关键就是讨论的这几点。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我们研究一部经,要问这个经是属于哪一藏、属于什么教。因为佛对不同的根机所说的法是不同的。

连孔子都是如此,弟子来问 “ 仁 ” ,什么叫做 “ 仁 ” ,弟子来问什么叫做 “ 孝 ” ,对于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的答复。

如来的圣智更是如此,应病与药,你得什么病,就给你那个最对症的药。

所以为什么人要找大夫,不到医院自己去买药吃?因为你这样不对症,你要找大夫好给你对症。

如来是大医王,所以我们要明白。而且不同的,说不同的法,它这里头也不是一个说法。

“ 始教 ” 是大乘的教,讲法相,开始讲大乘,它就没有说人人都能成佛,“ 阐提 ” 就不能成佛。

读《大乘起信论》,到了终教,“ 阐提 ” 也可以成佛,但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到了圆顿教,《法华》龙女剎那就成佛。

龙女,舍利弗看不起女的,他说你是女的,她就说你看我,我马上就成佛给你看。剎那成佛这是 “ 顿教 ”

这就是说你要了解、要问一问它这是什么教。

所以佛就说,应当 “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

佛所说的是对的根器不同,后人没有直接听佛给你说法,你应当依据什么?你应当依照 “ 了义教 ” ,不要依照 “ 不了义教 ” 。

这是咱们四依中的一个标准。

所以我们对一部经来,我们先要问问它,假定有一部经说的跟《无量寿经》不一样,要问问它是什么教。

如果它是阿含部,咱们就不能依它,要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它是了义,它说实相。

所以我们研究什么 “ 经 ” ,都首先要了解属于什么 “ 藏 ”

“ 三藏 ” 就是 “ 经藏 ” 、 “ 论藏 ” 、 “ 律藏 ” 。

《无量寿经》属于三藏中的 “ 经藏 ”

“ 二藏 ” ,分二藏,就是 “ 声闻藏 ” 、“ 菩萨藏 ”

《无量寿经》所有来听的都是大菩萨,都是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

净土二乘种不生,你要是定性二乘的根器,根本不能往生,你可以出现六神通,你往生不了。所以这是菩萨乘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 五时 ” 。

佛说法给它划分为五时,最初成佛说的是《华严“ 华严时 ”

大家都不懂,于是乎只好说小乘教,这是预备班,讲阿含部“ 阿含时 ”

然后就给大家讲要回小向大,这 “ 方等时 ” ,就呵斥小乘,赞叹大乘;

再之后就是 “ 般若时 ” ,说般若,说得很长;

最后《法华“ 涅槃时 ”五时。

《无量寿经》属于什么 “ 时 ” ?《无量寿经》是 “ 方等时 ” 。

但是不限于 “ 方等时 ” ,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不是一次说,佛多次说。

这个以后要讨论,证明是多次说。因此我们翻译的本子也很有不同,用原来的本子就不同,像唐译的本子是出于《宝积经》,佛说《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无量寿经》,多次说,所以不一定拘于某一时。这个是 “ 五时 ” 。

“ 二教中属顿教。” 二教怎么分 ?分 “ 顿、渐 ” 两种,一种是 “ 渐 ” ,一种是 “ 顿 ” 。

所谓 “ 渐 ” 就是有法可修,一步一步,有阶梯、有渐次,比方爬楼“ 顿教 ” 是坐电梯,没有这些个渐次。

《无量寿经》属于 “ 顿教 ” ,这是按二教来判的。

所以从微至着、从小变大、从低变高,一步一步的,有一个过程,有个阶梯的,这个是 “ 渐教 ” 。

“ 顿教 ” 就是不立阶梯,不要有阶梯,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像禅宗,这是 “ 顿教 ” ,佛一拈花,迦叶微笑,中间没有任何过程。就好像电梯一上去,你进门之后就上去,上去出门就是屋顶花园。

现在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正是如此,一个罪孽的凡夫,带业往生,去了之后就是阿鞞跋致,这是 “ 显的顿 ”

而且这个法门里头,当你念佛的时候,你不知不觉暗合道妙,正在念时你已经就是超凡入圣,这又是 顿 ”

所以这是 “ 二教 ” 中属于 “ 顿教 ” 。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就是 “ 四教 ” 和 “ 五教 ” 。

天台判为 “ 四教 ” :“ 藏、通、别、圆 ” 。

“ 藏 ” 就是小乘 “ 通 ” 是通于大、小乘 “ 别 ”是单独属于大乘,不与小乘共的 ;最后是 圆 ” 。分四教,这是天台。

贤首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分五教:“ 小、始、终、顿、圆 ” 。

“ 小教 ” 就是小乘,阿含部讲的东西;“ 始 ” ,开始说大乘;“ 终 ” 就是说到最后,对于 “ 始 ” 来说,“ 终 ” 就提高一步,它就说到最要紧的地方,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这之外就是 “ 顿 ”
圆 ” ,“ 顿 ” 在刚才说了一下;“ 圆 ” 就是别的教的一切优越它都包括,然而它一切一切圆满具足,它超乎情见,是不可思议。

所以它这里头空间说,小的里头可以容大,我们大的容小很容易理解,“ 须弥纳芥子 ” ,须弥山里头包括多少多少芥菜子,芥子“ 芥子纳须弥 ” ,那就是超乎情见了。这就是《华严》圆教的内容。

“ 三祇一念。” 三大阿僧祇劫包括多少念头 ? “ 一念 ” 就 “ 三祇 ” 一剎那的时间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

所以到了圆教就完全超乎众生的头脑,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而且是重重无尽,证到一个位就是一切位,是不可思议的教,这个圆教。

所以圆人修习一天等于那个不圆的人修习一劫,他的不一样。

所以这个圆教,这个是咱们中国佛教共同都承认的道理,不是净土宗我单提这个道理,这是共同的道理。


发表于 2019-2-18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8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 “ 五教 ” 、 “ 四教 ” 里头“ 净土宗 ” 属于什么?

天台的 “ 藏、通、别、圆 ” 里头,主要是 “ 圆教 ” ;在华严的 “ 五教 ” 里头,“ 小、始、终、顿、圆 ” 里头,它是 “ 顿教 ”“ 圆教 ”

中外的古德对于这个说了很多,所以我就引证得比较多。

因为现在这种轻视净土宗的看法还是存在、还是很深,没有把古德的这些遗教很好的继承下来,所以大家听了之后就很有反感,因为跟他的想法就不大一样,他就有点抵触。

因此我这里头所引证的往往引证得比较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多少古德都这么说,就带了一些说服力,增加大家的信心。

真正要想理解《无量寿经》,就不需要对所有的注解都要明白,你只要把注解看了之后,帮助你把《无量寿经》能够接受下来就很好,就是这个意思,我这里头有多方面的目的。

清代彭二林在《起信论》里头他这么说,他这个《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它是《无量寿经起信论》,我这个字用得少一点。

他说 “《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 ” 。你看他不但指明是圆教,而且是称性,称乎如来的本性,跟如来本性相称的。尽量发挥的,没有保留的,“ 称性 ” 是这个意思,这样的圆教。七个字是不多,分量很重。

日本的和尚道隐在《无量寿经甄解》,这部书很好,可惜我只有半部,现在请传印法师在日本找,找不着,那半部找不着。

他判本经是什么?判《无量寿经》,他说是 “ 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 ” ,顿到极点叫顿极,就极顿。

所以日本人的古汉语还是有点日本味,我们就不会说顿极,他这有点日本味。我们要能体会他这个日本味,顿到极点了。

顿速,快就顿速,顿极顿速,又快又到极点,是圆融圆满之教,就是圆顿之教,他这个话。

圆融无碍,又圆满,一切具足,圆融是说无碍,圆满说具足,不欠什么。

《甄解》这种理论,“ 彼土 ” 就是说日本,日本的古德对于这个说法都十分同意,多数同意这个说法。

因为日本它是遵从善导大师,所以它现在净土宗,我说四千万,中国佛协的党委书记他给我更正是六千万。日本六千万是净土宗,就因为过去净土宗承续善导大师,这个基础很好。

底下所引都是日本人的话,日本很尊崇《无量寿经》、尊崇四十八愿。

说天台、真言,天台就是法华宗。天台,我们国清寺智者大师在那,这就是说的法华宗,以《法华》为宗的。真言宗就是密宗。

他说天台真言(就是法华和密宗)虽然都名为顿教,承认是顿教,但是他一个 “ 虽然 ” ,这里还有话说,虽然都是顿教,但它还是允许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是断惑证理,他要把他的迷惑断掉,然后证到本体,明心见性,所以说还是渐教。有步骤、有过程、有次第。

他讲这个 “ 明 ” 字就是要去宣明,宣明没有断惑的凡夫,就是带业的凡夫、烦恼具足的凡夫。

“ 直出过三界者。” 直出就超过了三界的。

“ 偏是此教。” 那就是只有《无量寿经》所代表的这个教。

“ 故此教为顿中之顿。” 他不但说这是顿教,而且是顿中之顿。这个说法要中国的禅宗听见,他非常不服,他要气得蹦起来。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还有一位日溪,他说 “ 圣道诸教 ” ,如来这一代时教说了很多教。

“ 理是圆融。” 讲到玄理、讲到本体是很圆融的,都是无碍的。

“ 益是隔偏。” 这是日本人的古汉语,我们看了不大好懂。“ 益 ” 是隔偏,不解释一下大家没看惯,就不大好体会它的意思。它的利益,这些教的利益,利益是有偏有隔,不是普利。

所以讲的道理是圆融的但是它给大家所带来的福利是偏的、有隔的,不是普遍的。

“ 以其顿机难得也。” 因为这个顿机,别的教的顿机,禅宗,现在大家看看实在是很难,现在虽然有些庙是禅宗,实际已经是第五度的禅了,不是真正达摩、六祖的那个顿禅

因为这个顿机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一言相印就顿契本心,一念不生就是佛。

所以只有两种情况,要不就是迷,就是众生;要不就是佛,也不用看教,也不一定要坐禅。

一个人见六祖,他说我不伸两足卧,他是不倒单,他不把腿伸出来,不睡觉。六祖说我常伸两足卧,我就伸开两条腿睡觉。

所以他不是靠修持、不是靠研究经典,这个特殊,现在不是这个根器, 顿机难得 ”

“ 是以教虽圆顿。” 教本身,禅宗是圆顿。

“ 望机自成渐。” 这是日本文法,不解释不大好懂,对机来说,应化的机,什么人当机,成为渐法。

还有,本来禅宗什么都是,可是这个机,他这一修就成了渐法,因为他的根机就是这个见解、就是这种习气。

“ 净土言圆顿者。” 我们对于净土说它是 “ 圆顿 ” ,因为它是圆满、速疾利益,因为它给的利益是圆满的,连动物都往生!

我上学期不是说夏老师那个老鼠,老鼠都坐化了,也就是普遍、圆满没有剩下的。

快,一般说老鼠要修行先变个人,人还要修多久才能超脱,它这老鼠身就解决了,快不快?!

所以底下就说一说,其他的圣教虽然有圆融的理。

“ 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 不能体会这圆融之旨。

“ 无由蹑解起行。” 所以圆教一般都是你先要明白道理,然后 “ 蹑解起行 ” ,根据这个而起了修行,要先后修。

一般圆教都是先悟后修,你起码有个解悟。所以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

所以,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因为他并没有达到这一步。说是在那修,他是盲修(有的地方是),他不能“蹑(niè 追踪,跟随)解起行”就蒙不到法益。

所以,,虽然是圆顿,但是行人的,“ 法 ” 就成了 “ 法 ” ,“ 法 ” 成了 “ 法 ” 。

但是净土宗就不然“ 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 ” ,不需要你去为断惑而疲劳、而辛苦。

“ 直出三界 ” ,直出,出去了,不是一步一步的。有的要生到天上,然后再到色界、无色界,这么慢慢的出去。

“ 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 这是我把他这一段做点解释。以上这一段是日本人的。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0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second/?classId=277&type=2&keyword=&cp=2&ps=4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6 15: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