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莲池海会

[弘法探讨] 黄念祖大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大经解》讲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九集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 更有进者。” 更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弥陀要解》中所说 “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 。

我们人的大事因缘就是要截断生死根本、要成正觉,但是就是 “ 同居 ” 这一关是最难能够透过去、能够从这里得到解脱,因为 “ 同居土 ” 的凡夫要断尽(就是一点也不能剩)见惑、思惑。见惑、思惑都断了才得 “ 漏尽通 ” 。

所以这个 “ 六神通 ” “ 漏尽通 ” 才是最可贵的。前五通,妖魔鬼怪他们也可以有妖通、也可以达到飞行、也可以预知、也可以有天眼、也可以有他心、也可以知宿命,但是他们不能得 “ 漏尽通 ” 。

现在搞气功的,头一个就是练气修身,这就是 “ 身见 ” ,“ 身见 ” 就是见惑,一开头就是见惑。

我们见惑中第一条就是 “ 身见 ” ,他们所行的就正是这第一条,这个 “ 身见 ” ,整个在身见里头,他怎么能够断见惑?!思惑,他要极细的贪瞋痴慢都没有。断尽了见、思二惑才得漏尽通。

“漏尽通”才真正出生死、才真正的“无我”到这个时候就证到人“无我”。

所以阿罗汉,是 “ 有余依涅槃 ” ,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

四土,在同居土之上是方便有余土,这是小果圣人阿罗汉所居之土,这种就叫做 “ 竖出三界 ” 。

按通常往上升,这么升着,断见惑,到生天,出欲界,入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无色界,就透脱三界,出了三界,出了生死,这是 “ 竖出三界 ”

这个事很难!我们试想一想,这个贪瞋痴慢要一点都没有是什么人的境界!

咱们自己的起心动念有多少都是在这一类里头,不是贪、就是瞋、就是痴、就是我慢,所以 “ 此事甚难 ” 。

但是往生法门,它解决问题不是依靠你要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是从咱们这个同居的秽土变成同居的净土。所以它这个容易就容易在这。还是同居土,但是一个是秽土,一个是净土。

所以就不需要你断见惑、思惑,你只要是真正合乎本经的宗,“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 南无阿弥陀佛 ” ,你就蒙到佛的大愿加被。

这个 “ 加被 ” ,所谓 “ 冥加 ” ,是你不知道的。有人觉得我念佛、我修持、我出家、我持戒,我没有得到什么感应。

你真的是持了戒(当然你有时候难免是持不住,破戒,你忏悔),总之就是有功德的,总之你都是得到加被的,但是你不感觉,这叫 “ 冥加 ” ,冥冥中在加被你。

随时随地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在护持我们;念佛的人,大势至菩萨在这个世界摄受念佛的人,都在加被。他这个是 “ 冥加 ” ,“ 冥加 ” 很重要。

有的是 “ 显加 ” 。有很多 “ 感应录 ” 上,那是 “ 显加 ” ,看见佛放光,把你救度了;但是还有好多是 “ 冥加 ” 。

只要你肯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佛的愿力就加在你头上了,不必等阿弥陀佛示现,说你现在在念佛,我要加被你,自然就加被,你自己也不知道。

“ 决得往生净土。” 你真是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是决定往生。阿弥陀佛发的是这个愿,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不成佛。

他成了佛,他说的这一点,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决定做到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一切佛都如此。

阿弥陀佛发了这些愿,这些愿不圆满不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这都是事实,这些愿都成为事实。不是像有的人发的愿是 “ 诳愿 ” ,只是一个空的愿。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 其事至易。” 依弥陀的六字洪名、一乘愿海,你只要是求生净土,你就入到弥陀的愿海。你念六字洪名,得愿海和名号的加持力,决定往生,这个事情很容易。

当然我们要说,这个容易是和其他的法门相比较而言,这个事是 “ 至容易 ” ,是最容易的,但是不可以体会说这个法子非常容易,你可以一点不费劲,你可以一边还是天天跳迪斯科、天天去吃咖啡牛奶、天天去逛公园,你轻轻松松的,最后念几句佛就往生了,不是那个意思。是和其他的法门相比较,没有比这个再容易的了。

但是一个凡夫要以这一生修到往生,你不用出全部的力气、不刻苦、专心、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一番寒彻骨,真的信、真的愿也起不来。

所以要能念到符合弥陀大愿来接引,那就要求你,这才表示你真是 “ 愿 ” ,关键在这儿。

你天天想跳迪斯科,想捡便宜,我就得往生,那你这个想 “ 愿生之心 ” 不是很切。

我六道的父母在地狱之中在那受苦、在油锅中煎,等我去救度,我怎么能够救度?我及早的往生、及早的见佛闻法,我就有力量去救度。因此如饥似渴,我真是愿意去,这叫做 “ 愿 ”

你的心不是这么恳切,就是这么轻轻松松的,觉得反正是不错、是很好,反正是好事,谁不愿意得到?!就这样子,那 “ 愿 ” 就不切。

所以要 “ 深信切愿 ” ,这个事每个人要体会到,不是寒彻骨,就没有梅花的扑鼻香。

有的人就把这个 “ 至易 ” ,这个地方又体会偏了;有的人看到往生非常难,不可能,一生一世做不到,这个又是偏了。

这个是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要真正体现出 “ 深信切愿 ”

“ 切愿 ” ,对这个娑婆我不留恋了。

在家人想当总理、想当部长、想当亿万富翁是留恋;出家人想当法师、当方丈、当佛学家,你还是留恋娑婆,还是在这名利堆里头转不出去。

所以就是说这个事情,要发真正的生死心、度众生的心、成正觉的心、彻底求觉悟的心,此事不容易!

所以 “ 身出家 ” 已经很难了,这要 “ 心出家 ” ,你要厌离,娑婆世界这些东西不感兴趣才行。

“ 至易 ” 两个字怕容易引起误会,所以这个地方提一提。

“ 故名易行道。” 跟别的方法相比,没有比这个容易的。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还可以说一句,到了这个时代,要不用这个方法要求 “ 即生 ” ,一个凡夫、具缚的凡夫,当然大成就的人又当别论,一个具缚的凡夫,就是一个普通的凡夫,要想这一生要出生死之海,你要不用求生净土的法门,你参禅、念咒都可以,但是你都要求生净土,你要不用求生净土的法门,你想能出离生死之海,就没有可能性了,可以这么说。

因为现在是末法,末法中又是一千年了。所以只有依靠这个 易行道

“ 如是方便直捷。” 最方便,不需要你闭关,不需要你什么,你上班下班都可以做。

将来就是这些出家大德到寺庙中去都有职务,都必须闭关,这个就很难了。

我就说,现在很多出家人觉得庙里太忙了,成天在扫地,你扫地这一笤帚来 “ 南无阿弥陀佛 ” ,一笤帚去 “ 南无阿弥陀佛 ” ,完全可以修,是不是?所以这个事它就是方便,直截了当。

你所念的佛号就是你自己,珠子放光,光又照着珠的身体,就是这样子,直截了当。

“ 殊胜希有。” 这是最殊胜之法、最稀有之法。

“ 乃十方世界之所无。” 其他世界没有的。

所以十方世界诸佛都劝他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最明显的就是药师佛(跟大家缘最深的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琉璃光王佛),《药师经》里说得很清楚,你念《药师经》、念药师佛名号,你临死药师佛派八大菩萨护送你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就是说,你修别的法,最后还是往生极乐世界。

“ 十方世界之所无 ” ,所以十方的诸佛都出广长舌相,劝众生念佛往生。

所以十方诸佛所同赞,因为这是 “ 十方世界之所无 ”,你没有断惑,你还有见思惑,你就是不退,这是 “ 十方世界之所无 ” 。

所以极乐世界最大的特点,凡圣同居土你是凡夫,可是凡夫就不退转了,这个是 “ 十方世界之所无 ” 。

你要成圣人很难,你还是凡夫就往生了,这个凡夫还是可以做得到,比那个成圣人要容易多了。

“ 故知极乐同居,胜于十方佛土。” 十方佛土之所无。

“ 又带业往生。” 既然是带业往生,还是凡夫,但是没有退转。

所以不退转之后,你生到了同居,圆融起来必定要一步一步的断惑、一步一步的破无明、一步一步的证法身,所以也就是圆生四土。生了同居,只是个时间上的问题。

“ 时间 ” 的问题,现在爱因斯坦不都说了是众生的错觉吗?!这么说起来,它这个也根本不是个问题。

圆生四土。“ 故往生同居,亦即圆生四土。”

这个 “ 带业往生 ” ,我底下回头要把它发挥一下。

现在国外有人写文章,组织很多人反对 “ 带业往生 ” ,过去做了很多的辩论,等一下还有引证的经文来根据这个 “ 带业往生 ” ,那绝对是站得住的。这一点回头再谈。

因为如果没有带业往生,净土宗也就没有什么特殊了。就是因为你还有罪业,你还能往生,正显出弥陀的大愿,正显出这个法门是容易。

这个问题咱们保留在底下,因为这个很重要。国外作了很多文章互相辩论,最后统一下来也是不彻底,同样是带善业往生,我说带善业往生还用说吗?!问题就是带个罪业往生。

这个问题保留在底下“ 带业往 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方便有余土 ” 。我们从念佛的讲,就不用其他的法门讲,讲念佛法门

“ 以离开杂乱之心。” 心中没有杂乱。

“ 专念一句名号。” ,没有修这、修那,也不是心中很散乱。

“ 心口相应。” 嘴里念什么,心里就在想什么。

“ 字字分明。” 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

“ 心不离佛,佛不离心。” 你心中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没有离开佛。而这个佛在哪里?不就是听到在我心中吗?!佛就不离开心。这样一念一念的相续无有间断。

“ 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所以 “ 事一心 ” 是很不容易达到的。

你这一段定课里头,你这一枝香里头念得很清净,无有间断,念念相续。当然这就开始,是个好现象,但是这个还不能叫做 “ 事一心 ”

它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这个叫做 “ 事一心 ” 。

达到这个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断惑,或者怎么用力量去断惑,而见惑、思惑的这些烦恼自然就断了,自然就落了,这是念佛的功德。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 “ 都摄六根 ” ,他六根都摄了;净念相继 ,这 “ 一心 ” ,到了 “ 一心 ” 之后,这 “ 一心 ” 的功德,这个惑就断了。

“ 从此界。” 念到这个境界,从此界的同居土升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高一级,去了就是阿罗汉的水平。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 实报庄严土 ” 。

像前头说的“ 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 ” ,行住坐卧之中就这一念圣号,没有第二念,不被贪瞋痴这些烦恼、这些念头来搅乱,这叫做 “ 事一心 ” 。就刚才说到的 “ 事一心 ” ,这再把它补充一下。

“ 事上即得。” 事上就是这样,你得到 “ 一心 ” 了;在理上来说,你还没彻底。

你这个是定门,戒定慧,你这是 “ 定 ” ,在 “ 六度 ” 中你这是前五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 ,“ 禅定 ” 是 “ 定 ” ,“ 定 ” 是第五度,“ 般若 ” 才是第六度。

“ 前五度如盲 ” ,就打譬喻,像人间的瞎子,第六度人才有眼睛,有了 “ 般若 ” 才有眼睛。

所以 “ 定 ” 和 “ 慧 ” 之间的差别很大。

“ 事一心 ” ,还属于定门 ,定 ,就这 “ 一心 ” “ 未有慧故 ” ,他没有生慧。

“ 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 到了 “ 事一心 ” 之后,这么念来念去、念来念去,忽然一下碰着了,所谓碰着了好像电门,现在的譬喻,我从前说关捩(liè)子,现在说电门,忽然机器动了。

“ 于自本性,忽然契合。” 禅宗对于这个叫 “ 开悟 ” ,密宗关于这个也就叫 “ 做证 ”

“ 于自本性,忽然契合 ” ,“ 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 ” ,就识自本心。

所以 “ 沙门 ” 的定义是很高的,“ 识心达本,名曰沙门 ” 。称为 “ 沙门 ” ,要识心达本,要识自本心、达自本性。

如果只是搞佛学,你搞一辈子,你也只是 “ 说通 ” ,而不是 “ 宗通 ” 。所以说是 “ 说通宗不通,长虫钻竹筒 ” 。

这个上头是从功夫来的,从理论来的也是一样,那边专研究理,刚才我这说的就是专研究理论,专门看书,得到很多,也懂得很多很多东西,你只是 “ 说通 ”

念佛念到 “ 事一心 ” ,那是,可以往生到凡圣同居土,但是你没有慧。

你忽然触着了这样一个玄机,自己一下子跟自己的本心契合了,这就是 “ 不住有念,不落无念 ” ,有念也不住,无念也不住。

所以禅宗的话“ 有佛处不得住 ” ,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停下来“ 无佛处疾走过 ” ,没有佛的地方赶快走过去,所以就是 “ 不落在有无 ”

这还 “ 不住有念、不落无念 ” ,禅宗,跟这些话都是一味的。

所以那天说的那个故事也是事实,见到文殊,文殊他那个大殿上只有一个莲花座,上头没佛像。

福建的这位大德就问文殊菩萨:你这怎么大殿上没有佛像?

文殊菩萨回答他 “ 这用不着 ”

这些都是属于高一着的话“ 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疾走过 ”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疏钞》说的这一段很好。所以到了 理一心 ” 是什么境界?

“ 若言其有 ”你要说是有。

“ 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 ” 。这 “ 能念 ” ,我不有 “ 能念 ” “ 能念 ” 当然是我心在念,我能念的是怎么样?我能念的 “ 心本体空 ”。

所以 “ 觅心了不可得 ” ,你要不空,就可以得,你这 “ 了不可得 ” 。

“ 不可得 ” ,达摩就给他证明,“ 与汝安心竟 ” ,给你安好了。二祖这伶俐汉子,一听就开悟了。

所以 “ 能念之心,本体自空 ” ,空 ,你所念的这句佛号、所念的阿弥陀佛,“ 了不可得 ” 。

你要说你念的是什么,你说是有,你念出来我看看。既然不能说有,那说无。

“ 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 你说我没有吗?可是我能念这个心灵灵不昧。

这个很重要,所以这个称为 “ 灵知 ” ,关键就是 “ 灵知 ” ,光是一个 “ 知 ” 字不行。

“ 知之一字 ” ,头一个是知觉的 “ 知 ” ,第二个是 “ 之 ” 乎者也的 “ 之 ” ,这两个字它绕口。

“ 知之一字是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惑之门。” 你要生了许多 “ 知解 ” 就是众惑之门,要离开了 “ 知解 ” 就是众妙之门。

所以加个 “ 灵知 ” 就是众妙之门,或者称为 “ 寂知 ” ,常寂光的 “ 寂 ” ,寂中知。

“ 若言其无则灵灵不昧。” 它不昧,这个心是不断灭的。

所以《金刚经》什么都扫空了之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

“ 无所住 ” ,一切都扫光了;“ 无所住 ” ,佛也没有说法,“ 若言有佛说法者是为谤佛 ” 。佛也不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而生其心。

所以都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情。“ 能念之心是灵灵不昧 ” ,“ 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 。念这句佛号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能说没有吗?

所以你说 “ 有 ” 也不行,说 “ 没有 ” 也不行,这就不落到 “ 有 ” 、“ 无 ” 。不落到二边,离开了二边,就从容中道。

“ 无念而念,念而无念。” 现在有一些人自己忽然间就会念起佛来,大家有的就以为这是到了 “ 无念而念 ” 、“ 念而无念 ” 。还不是,这叫做 “ 不念自念 ”

这个还在前头,就是我没有去想念,我自己就念起来,这是好现象,但是不能这么去结合,就说我就到这儿了,“ 理一心 ” 的这种境界,那还不是,那还远远的不是,那就叫做 “ 不念自念 ” ,念熟了,这也是好的现象。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 言思路绝。” 言论和思想的道路到这个地方就绝了。所以必须行至行不到处,你要走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

怎么才能够走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

“ 必须除尽有所得心。” 你反正有 “ 所得 ” ,老希望得点什么,得点三昧、得点神通,得点什么什么,那就是 “ 有所得心 ” 。

刚要一念就琢磨着我这是不是还不错了,这样下去可能有点好苗头,都在盼、都在得,都是颠倒见。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

“ 言思路绝,不可名状。” 不可以给它起名字,不可以给它形容,没法给它安名字就 “ 不可名 ” ,没有法子描写它是什么样子就不可状。

“ 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 勉强来说就只能这么说,这个文字就不够用了。语言不够用了,勉强来说就是什么?就是 “ 一心 ” ,就是 “ 清净本然之体 ”

这两句加上就互相可以补一补,光说 “ 一心 ” ,跟这个妄心有时候又搞混了,它是 “ 清净本然之体 ” 。就是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什么法子来杂乱?这个叫做 “ 理一心 ”

“ 属慧门摄。” 这是 “ 慧 ” ,这是第六度。

“ 兼得定故。” 它也有定,它自然就有定,不能杂乱它,高一级。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得 “ 事一心 ” ,没得到 “ 理一心 ” 的人很多。

王耕心,就是写《摩诃阿弥陀经衷论》的人,他的师父是个出家人,王耕心是个居士,他们都是闭关一百二十天念佛。

师父闭了两个关,他反正比师父多闭一个关,他最后还是证到 “ 事一心 ” 。师徒都没有达到 “ 理一心 ” 。

所以 “ 理一心 ” 比 “ 事一心 ” 又不容易一些。

念佛达到 “ 理一心 ” 就破无明,无明最少是破一分。四十二品无明,你只要破了无明就生实报庄严土,“ 别教 ” 就称为菩萨,“ 圆教 ” 就是初住,同时也分证常寂光土。

“ 实报庄严土,乃法身大士之所游居。” 要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

这个土的众生 “ 色心自在 ” ,“ 色 ” 跟 “ 心 ” 都自在,没有定色,心都是自在无碍,不为一切所留、所居、所烦恼、所缠缚。

“ 身土互现。” 身可以现土,土可以现身。

“ 于一毫端现宝王剎,于微尘里转大法轮。” 在一个毛端上可以现宝王的剎土,就是无边广大的剎土;在微尘里转大法轮,在一个小的微尘里头。

这个微尘不是咱们所看见的一颗小沙子那个微尘,这个微尘是比电子小多少亿倍叫 “ 中微子 ” ,那个才是微尘。

现在这种东西已经证明,比电子小多少多少亿倍,多少万万里的钢板它都能穿过,因为它太小里头都有空隙可以钻过去,这才是微尘。

在微尘里也可以转大法轮,这是突破了空间这些概念。

现在比较好,就是说科学进步了。爱因斯坦也说“ 空间是人的错觉 ” 。

所以大家要知道“ 空间 ” 、“ 时间 ” 、“ 物质 ” 都是人类的错觉,不要把这个当作是真实的,跟这个要有不一致的就是邪说,这种人我叫做 “ 唯常识论 ”

“ 称性庄严,无障无碍。” 称其本性而庄严,没有什么障碍。

这要圆教的初住以上,要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的菩萨。圆教有四十一个位次,都属于实报庄严土,都 “ 分证常寂光 ”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 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

《要解》说得很好“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 ” 。实相它的本体,也不是 “ 寂 ” ,也不是 “ 照 ” 。所以说出话来就不对。

你说它是 “ 寂 ” ,它不是 “ 寂 ” ;说它是 “ 照 ” ,它不是  “ 照 ” 。但是 “ 寂它又恒照,照它又恒寂 ” ,它又不离开 “ 寂 ” 和 “ 照 ”

所以有的人幼稚,说佛教是诡辩。他不懂得!

还有人用西洋哲学的规律,说西洋哲学有条规律“ 排中论 ” ,说佛教就是中间,“ 中论 ” ,应该排除的。不理解这个。这个要按现在的语言说是彻底的辩证,这个辩证到了彻底。

“ 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 寂 ” 之中它老在 “ 照 ” ,在 “ 照 ” 之中它老是 “ 寂 ” 。

我们一 “ 照 ” 就动心,就不 “ 寂 ” 了;心一住,什么都不想,就不能 “ 照 ” 。

所以那个老和尚,大家不就要把他烧了吗?这是弘一大师的事情。

在杭州一个洞里有个老和尚,坐在地上多少天,这一次日子太多了,大家就说这回是死了,就买了柴火、买了油就要烧。

后来弘一大师知道了,说你们无论如何不能烧,必须等我看过。大家都很敬仰弘一法师,就听他的话,就没烧,等他来。

正好弘一法师有事要到杭州,就走到他旁边,拿个引罄在他耳边轻轻敲了一下,弘一法师就走了,找另外一个出家人他们谈话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和尚睁开眼醒了,醒了大家告诉他这个事,他赶紧去找弘一法师。

去了,看见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就跟他说了一句话,说 “ 刚才打搅清修,很对不起 ” ,我们现在正在谈话,没有你的事,你走吧。这都是很超乎常人的情景,没有跟他谈话。

这个老法师的下落,去年在美国看到他的照片,他到了台湾,活到九十多岁,教化很多。

他这是 “ 定门生 ” 。在他入定之后,他就是都不知道,什么也不知道,你要烧他也不知道。这是 “ 定 ” ,这里头没有 “ 慧 ” 。

但是 “ 定能生慧 ” ,“ 能生慧 ” 不等于它里头就含了 “ 慧 ” ,要生出来才是有慧。

“ 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 因为他 “ 照而恒寂 ” ,“ 照 ” 而 “ 寂 ” ,“ 照 ” 他可是 “ 寂 ” ,他不是坐落在 “ 寂 ” 字上,“ 寂 ” 字上我们管它叫做 “ 常寂光土 ” ,“ 土 ” 当然是不动的。

“ 寂而照 ” ,老在 “ 照 ” 不就显示人了吗?!所以就叫做 “ 法身 ” ,也是强名 “ 清净法身 ” 。

所以我们看到所谓 “ 常寂光土 ” 、所谓 “ 清净法身 ” ,都是勉强而立名,“ 身 ”、“ 土 ” 都是强名。

“ 寂照同时,非思量境。” “ 照 ” 和 “ 寂 ” 同时,“ 能、所 ” 就 “ 不二 ” 。

“ 又常寂光三字全显涅槃三德如来秘藏。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寂即解脱德,尘劳永寂故。”没有尘劳不是解脱吗?说解脱,念解(xiè)脱、解(jiě)脱都一样,现在有些字音咱们字典都统一了。

“  即般若德。” 放光。

“ 智光遍照故。” 所以常寂光就含 “ 涅槃三德 ”

佛证涅槃,涅槃中有三德就是 “ 法身德 ” 、“ 般若德 ” 、“ 解脱德 ” ,就是 “ 常寂光 ” 三个字。

所以这个法身大士,到等觉大士之后,破了四十一品,还有一品没破;再破一品 “ 生相无明 ” 。

“ 生相无明 ” 是最难破,最后这一品 “ 生相无明 ” 再破了就成佛。这个时候法身就全部显现“ 圆证三德 ” 。

“ 彻本心源。”是什么?真正彻底的穷尽了、契入了本来的本心。所以成佛者,这句话最重要。

“ 究竟清净。” 彻底的清净。

“ 证入常寂光土。” 前头都是分证,部分的证,这才真是圆满的证。

四土都说过了,我们往生就是往生这四土。

上品上生就是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你要真念佛念到上品上生,你这还没断气,佛来接引,你马上就是到一切佛土去闻佛法、证陀罗尼;马上就可以分身到无边世界去度众生。

这个品位我看不只是初地,甚至于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可以,地上大菩萨。所以这就是我们凡夫念佛之归趣,就这四土。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说来就是 “ 凡圣同居土 ” ;再差一点、智慧再低一点还有 “ 边地 ” ,就是往生。

凡夫“ 带业往生 ” ,刚才说是带着罪业往生。“ 带业往生 ” 是净土法门的话,回头我们把它证一证,引经论来证它一证。

生到同居土有什么好处?你亲自可以听到佛说法、听到佛的训示,一往生就没有退转,而且寿命无量。

你看看,没有退步,寿命无量,都是在学,而且你的老师是阿弥陀佛,你能不成佛吗?!

虽然你再低再低,根器再差,你带的业再多、带的惑再多,这三个条件,因为你没有退步,你永久的学下去,而且有这么好的老师,你能不成佛吗?!没有第二条路。

所以生到同居土就必定可以断惑、必定圆生四土,圆生四土就是常寂光土。

所以就是说一往生,虽然生凡圣同居,也是圆生四土,圆融无碍的生到四个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咱们这修行很难,退缘太多,进一退九,很多人很精进一下,碰点障碍就退了。

咱们学校里同一班的一个毕业生,现在又进了病院,几出几进,很好的一个同学,退缘多。

不是当初不发心,也不是不修持,我们这个土不容易,就是说“ 故修道者多如牛毛 ” ,多到牛毛这么多,真正证道者少得像麒麟的犄角。

麒麟大家见不着,麒麟的犄角更难得。所以 “ 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 ” ,少。

极乐成佛容易,就是由于它没有退转。

这是圆生四土,还有 “ 径登不退 ” ,他一去就不退,不退是个特殊的关键。

我们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从我来说,我主要就是着重在这一点,极乐世界不退,别的都难保。

你要想早日度生、早日能够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你自己不要退才行。你退,还有个堕,有的修行人不但退而且堕,堕落。

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好处,它没有退转。这个在《无量寿经》里头 “ 往生正因品 ” ,“ 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 ” ,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

“ 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 极乐之所以胜于十方的佛土,首先就在于 “ 带业凡夫 ” ,带着罪业的凡夫。

“ 一生彼国,便得阿惟越致。” 这是往生正因,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不能有错。

“ 阿惟越致 ” 也就是 “ 阿鞞跋致 ” ,是咱们用的汉字不同,没有两种,就是翻译这个音,没有翻译它的义,所以用的字就不一样,可以翻译成 “ 不退 ” ,不退转。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 不退 ” 是包括三个方面:

头一个是 “ 位不退 ” 。

你达到这个位,证到的位,“ 位不退 ” 。你入圣流了,永远不再堕凡地,这是第一个,“ 位不退 ” 。

第二个是 “ 行不退 ” 。

就高一步了,因为你见思惑没有了,尘沙惑或者是 “ 伏 ” 、或者是 “ 断 ” 。

“ 恒度众生 ” ,你都是发的大乘心,不会再退为小乘。因为极乐世界 “ 二乘种不生 ” ,纯是大乘,诸上善人都是发大乘的,处处说法都是劝你去度众生,这十方世界有多少人往往来来,所作都是度生事业,他不会再退居于小乘,这就是 “ 行不退 ” 。

这个 “ 退 ” 不是说我们又退到又有贪瞋痴,不是。你不发大乘心,只想自了,这个就是 “ 退 ” 。

舍利弗不就退了吗?退了多少劫,当声闻,人家跟他要眼睛。在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个事,不退了。

舍利弗后来见到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才解决问题,他过去中间有退。

第三是 “ 念不退 ” 。起心动念不退了。

“ 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 一念一念都流入在什么?流入在如来的大觉之海,自己的心跟如来的大觉之海是通了,你的水都流到那儿了。

其实就是一片水,你要在地球上看,什么黄河、扬子江、大海、大洋就是一片水。

咱们现在虽然是个支流,可是你一念一念都流入弥陀大觉之海,那不就跟弥陀大觉之海连成一片水了吗?也就是一个

“ 以上三种不退,若在此土修持。” 就在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去修持的话,到什么程度?你要断见惑。

“ 藏教 ” 是小乘教,证初果;“ 通教”,“ 藏、通、别、圆 ” 这四教“ 通 ” 是小乘、大乘共同的,达到见地“ 别教 ” 到了初住,十住他到了初住“ 圆教 ” 到初信,这是不退。

“ 通教 ” 到了菩萨地位,“ 别教 ” 到了十向的地位,“ 圆教 ” 到了十信的地位,才不退。

“ 别教 ” 要登地,“ 圆教 ” 要到初住,才不退。

所以,至少你要证初果才能位不退。

你要把这些邪见都断尽了,贪瞋痴慢疑这些粗的也都断了,这十种见惑都断了,证初果(证初果的人就很少,咱们地球上可能有,极稀有,极稀少),这才能到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更难了。

净土法门就不同了,它是 “ 横生圆超,不可思议 ”

一往生的人你就不再入三恶道、不再轮转六道。

你往生还轮转六道吗?不轮转了,所以他不会再堕到凡地,位不退

极乐国土都是大乘,都是一佛乘,都是大白牛车,《法华》的大白牛车,所以不再堕回小乘。

小乘根本不能往生,你就证到阿罗汉也不能往生,你得回小向大才能往生。

生到了同居土,必定可以破无明、显佛性,证到念不退

这之后“ 于念不退中 ” ,念念中就慢慢 “ 超尽四十一因位 ” ,再破四十一品无明,最后破了第四十二,“ 一生成佛 ”

这是三个不退,往生之后都可以达到。

所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说,“ 五逆十恶,十念成就 ” 。这最坏的,“ 五逆十恶 ” 。

“ 五逆十恶 ” 的人临终有十念,这十念念成功了,就是十念成就,就 “ 带业往生,居下下品 ” ,是最低最低的。

“ 五逆十恶 ” 最后有十念念成功了,往生下下品,也都得三不退,其他的更不用说了。

所以就是说,净土法门的归趣就是 “ 圆生四土 ” ,刚才说 “ 径登不退 ” ,直接就达到不退,“ 五逆十恶 ” 都不退。

最重要就是 “ 不退 ” ,“ 径登不退 ” 。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接着发挥,他说 “ 了此 ” ,了解这个,了达这个“ 方能深信弥陀愿力 ” 。你信了弥陀佛的力量,你才能相信这个名号的功德。

你真能信、持名了,你才能信自己的心性本来不可思议。

不需你去做多少多少,什么多生多劫种种的功行,只要自心这样念佛就得到这样。这就是心地中所做的功德,这就是自己本心所具的功德。

所以一开始日本大德就说,是 “ 众生本具之化仪 ” ,这个法门是众生本具的。

所以阿弥陀佛是我本觉,这是我们的本觉,而这个名号之力,正是显明咱们本来心性之力

所以信了这个,才能深信自己的心性是不可思议。

《要解》中讲六信“ 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 ” ,我们往往现在能 “ 信他 ” ,相信佛,往往 “ 信自 ” 很不够,不知道我们这个介尔之心跟究竟成就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无二无别。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极乐它为什么不退?不退的因缘可以列举五个。

“ 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 ” 。

他摄受,所以不退。水鸟、树林都说法,都是弥陀的化现,你听着树、听着水,水都说法,你心里想听什么法,就给你说的是什么法。

这是弥陀大愿的摄持,种种各个方面护持你、摄受你,所以你不退。

“ 二、佛光常照 ” 。

老见佛光,一见佛光就可以消除很多业障,就可以增加你的觉悟,菩提心就增进。

所以我们最要紧的是菩提心,菩提心要护持它增长主要是慈悲,是不是每年慈悲一点?是不是更明白一点?

“ 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 ” 。

水也说法、鸟也说法、树也说法、林子说法,增护我们的正念。

“ 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邪魔 ” 。

没有魔障,自己也没有烦恼,所以不退。

“ 五、寿命永劫 ” 。

这么长寿,你根器再钝、进步再慢,但是你寿命无量,总得成功。所以一定到成佛,而不会在中间又退转。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 圣德难思,佛恩难报。” 弥陀的悲心是达到极点。

“ 圣智无伦。” 圣者的智慧没有伦比,从这个大智慧、至极的悲心而流现出一个凡夫容易生的这样一个净土。

不是悲心不会出现这样的净土,没有大智慧不能出现这样的净土,了解到凡夫的情况,切合凡夫的根器,而能惠真实之利。

“ 行人不须断惑消业。” 不需要把业全部消了。

这里又要补充一句,不是说你不需要这么做,就是不需要你完成这件事情,你可以尽力做,不需要你把这个都断了、都消了,你就是信愿持名,乃至十念都得往生,这是 “ 横出三界 ” 。所以千经万论都所赞同。

“ 千经万论所同赞者。” 十方诸佛都是共赞,千经万论也是共赞。

“ 往生同居,便是横生上三土。” 圆生四土,证了位不退,也就是圆证行不退、念不退。念念念不退。

“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流入弥陀大觉之海,这是本经的归趣。

所以本经“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是宗,归趣就是 “ 圆生四土,径登不退 ” ,这就是全经的宗和趣,宗旨和归宿。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就是谈 “ 方便力用 ” 。最粗浅的解释底下都有,这些解释后头都有,很多。

“ 方 ” 就是方法“ 便 ” 就是便利,“ 便 ” 就是一个最便利的方法、最粗浅的,但是这个也挺直接,“ 力用 ” 就是它的能力、它的作用。

所以我们就要说,这个法门它有什么方便?它有什么力、有什么用?

底下根据密部的经,叫《大毘卢遮那经》,“ 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 。

“ 菩提为因 ” 的 “ 因 ” 是什么、“ 果 ” 是什么?

你以 “ 觉悟为因 ” ,菩提是觉,有觉悟之因,得 “ 觉悟之果 ”

以什么为根?悲心是根。

《普贤行愿品》里头说,像大树的根,“ 以大悲为根 ” ,要悲愍众生、救度众生,这是根源。

怎么到彻证,到究竟的证?就出现了方便。因为你是大悲,你又有觉悟,你就要度众生。

度众生不是一个空话、不是喊口号,你要实现。我有一个什么方法来度众生?众生怎么可以得度?

“ 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 他发了大愿,归在哪?就归在他有这个方便的法门。

“ 大智之所显。” 能出现这样一个方法是大智慧的显现,是 “ 万德之所庄严 ” 。

释迦牟尼佛变狗的骨头,不一种狗,专变白狗,或者某一种颜色的狗,这个骨头都高如须弥山。种种为众生,种种的万德庄严,成就这样一个净土,成就这样一个方便法门。

“ 果觉之究竟处。” 证了果觉,是究竟之处。

所以我们就在体性、宗趣之后,来讨论本经的“方便力用”。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就引《观佛三昧经》。

“ 佛告父王。” 这个 “ 佛 ” 是释迦牟尼佛,“ 父王 ” 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要度自己的父亲,所以底下一段话是释迦牟尼佛对父亲说的,是诸佛的共同的规律。

“ 诸佛出世有三种益。” 佛出世要做三种很好的事情。

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 这是第一种。佛都是不例外,佛都说经。

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 都是 “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 ,这还是为凡夫示现的。

“ 无量妙好 ” ,这是为菩萨现的。

“ 若有众生称念观察。” 你念佛的名号、观佛的相,哪怕观一个白毫,不管这个佛是现在佛、是过去佛还是未来佛。

“ 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 四种重的罪,“ 五逆 ” 就是重罪。

“ 永背三途。” 不会再堕落到三途。

“ 随意所乐。” 得生净土。观佛的相好光明,这是第二种利益。

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 。诸佛出世,都劝他的父亲要行念佛三昧。

所以上头是什么?是诸佛出世的三种意义,什么佛都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跟自己的父亲、劝父亲行 “ 念佛三昧 ” 。

所以 “ 念佛三昧 ” 的重要性,大家就可以在这个地方好好体会体会。

一个人对于父亲,要劝父亲做的事,应当是考虑得最仔细、最周到的。

佛现在叫我们念佛,也就是佛对待我们和他自己父亲是同样的待遇,大家要知道,所以大恩大德。

这个说完之后,这就接到咱们这一段,释迦牟尼佛的父王,这个上头的父王是一切佛的父王,当然释迦牟尼佛也劝他自己的父王。

这个说完之后,他自己的父王就问释迦牟尼佛,他说 “ 佛地果德 ” ,证的果德“ 真如实相,第一义空 ” ,第一义谛的空,这些殊胜的法“ 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他自称为弟子,为什么不叫弟子来修这个?

“ 第一义空 ” ,真如实相。

“佛告父王: 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 这一点也是需要我们很好的体会,有的人都喜欢高、喜欢谈玄说妙,这些地方。

所以我常说,你到一个鞋铺去买鞋,你不能只看见这个鞋的样子好,或者怎么怎么时髦,或者是便宜,你第一个要问的就是你的号头对不对,你是穿多少号鞋。它再好、再价廉物美,比你的脚大两号、比你的脚小两号,你都没法办。

我们学法也是如此,那些无量深妙境界“ 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 ” ,你没有开悟,你还是个凡夫,不是你所能够修行的境界。所以法门是都有,有许多是说给菩萨的。

所以劝父王你要行 “ 念佛三昧 ” ,就在这儿。法不是不好,父王看不起,也是一样看不起念佛法门,这是很共同的,不足怪。但是佛是想得很好,劝父王,诸佛都是如此。

“ 又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

打个比方,比方是什么?一个臭的林子,臭极了,但是里头出了一棵旃檀树,出这个旃檀树之后,整个林子就不臭了。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9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second/?classId=277&type=2&keyword=&cp=2&ps=4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这个旃檀树之后,整个林子就不臭了。前头这个事我当初就简略了,我引文字不愿引得太多;写,亦复如是。

跟着上文说的,说那个臭林子有一棵香树,臭林子就不臭,反而变成香的。念佛的心也是这样,就是你心里头种种就跟臭林子一样,但是你一念佛,它就变化了。

众生念佛的心也是,在生死之中、在苦恼之中,你念佛的心也就是这样,你这片臭林子里头出了一棵香树。你就是老念。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9 14: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