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莲池海会

[弘法探讨] 黄念祖大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大经解》讲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18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三集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何以故,诸法能这样事事无碍?

《华严玄谈》这是一部书,它里头讲,“ 诸法何故事事无碍 ” ,这一切法为什么它能够事事无碍?就是 “ 从唯心所现故 ” ,因为一切法皆是心之所现, “ 唯心 ” ,唯独是心之所现。

“ 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 没有别的东西。

“ 唯自如来藏心。” 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心。

“ 缘起之差别法。” 从这个心而缘起有种种差别。所以大地森罗万象,出现了一切。

因为正是从自己心之所显现,它是一个体、一个性,因此就必然有可以和融之理。

虽然是 “ 小 ” ,或者有 “ 大 ” ;或者是 “ 一 ” ,或者是 “ 多 ” ;或者是 “ 长 ” ,或者是 “ 短 ” ;“ 时间 ” 或者是 “ 空间 ” ,皆无非是 “ 心 ” 之所显现,一心所现之物,自然可以融合。

所以《华严·金狮子章》就说“ 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 ” 。它本来没有自己独立的一个体性,都是由于心之回转

由于心之转现,所以我们可以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因此这就叫做 “ 唯心回转善成门 ” ,都是心在那回转而善于成就一切。

“ 唯心善成门,即主伴圆明具德门 ” ,因为一切皆是 “ 本心 ” ,那一切功德就是不可思议。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84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second/?classId=277&type=2&keyword=&cp=2&ps=40

 楼主| 发表于 2019-5-19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再举一个布袋和尚的一些偈子。

庙里咱们一进山门,就看见一个大家都称为 “ 弥勒菩萨 ” ,实际这个胖大和尚的像是布袋和尚的像,唐初,是弥勒化身,后来就都把这个像搁在山门上了。

布袋和尚喜欢小孩,所以到哪有很多小孩跟着他,他老背着个布口袋。

他说,这他的偈子“ 只这心心心是佛 ”

有的人一说到 “ 唯心 ” ,他就觉得飘渺 ;要说 “ 唯心净土 ” ,他就信不真了,他说 “ 唯心净土 ” 大概又是想出来的,他不知道 “ 只这心心心 ” ,三个 “ 心 ” 字,“ 只这心心心是佛 ” ,“ 十方世界最灵物 ” ,十方世界这是最灵明的东西。

“ 妙用纵横可怜生 ” ,所以现在大家听见气功什么的就迷得不得了,崇拜,有的庙里头,我听说南方有的庙里都在那练气功去了,为这个倾倒,布袋和尚他就说,这些神通妙用可怜得很,“ 妙用纵横可怜生 ” 。

不但是有神通,而且神通妙用是 “ 妙用纵横 ” ,纵横的妙用都可怜得很,所以修道人,他要有气概。

黄檗(bò)还没有悟的时候,跟一个人搭伴游山,那里本来有路的,山洪发了,路就变成河了,过不去。

过不去就不能走了,那个人就说:“ 走,可以过 ” ,他就把他那个斗笠扔在水里头,一蹦就站在斗笠上,在水面就过了,就招手,你来你来。要一般人看见这个情况,那还不给他磕头。

黄檗说:早知道你是这样,我打断你的狗腿。

所以现在的人都是颠倒见,要有黄檗这种见解就好了,我后悔跟你搭这么个伴。

那个人他就赞叹,“ 真大乘根器,吾不如也 ” ,我不如你。

所以这个就是说,把这说到最后,就是说为什么这样子玄?皆是心之回转。

心是如何?用布袋和尚的话(这是弥勒的话,这是当来的佛),“ 只这心心心是佛 ” 。

什么是佛?就 “ 这心心心是佛 ” ,十方世界最灵明的东西,没有更超过于这个了。

“ 妙用纵横。” 里头有个神通妙用,那可怜得很!

“ 一切无如心真实。” 是最灵之物,圆明具德,超过一切神通妙用。

所以识心达本,名为沙门。这是圆明具德。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联系到本经,本经在 “ 积功累德品 ” 说法藏比丘他的愿,他就发了大愿,他就 “ 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 ,他就勇猛精进,庄严妙土。

这个妙土是怎么庄严的?是他住于真实慧所庄严的,也就是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是在真实慧中成就了极乐世界。

所以《往生论》就说,“ 三种庄严入一法句 ” ,“ 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 ” ,这三种庄严,“ 三种庄严入在一法句 ” 里头。

“ 一法句 ” 是什么?就是清净句。

“ 清净句 ” 是什么?就是 “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

天亲菩萨这几句话很有禅宗的味,“ 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 。

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极乐妙土,它的庄严就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也跟我们自心就是一回事。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 寿乐无极品。” 极乐世界的人寿乐无极。

“ 一旦开达明彻。” 这是经文。

“ 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 这段经文,他一旦开明,一旦开达明彻就是一旦开明自己的本心、自心,这个自心就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这个自心它就 “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 ”

“ 郁单成七宝 ” ,这是吴译的话,“ 郁单 ” 是北郁单,四大部洲,“ 郁单 ” 是北郁单洲。

“ 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 ” ,自然就成了七宝。

所以心之回转,自然成七宝。横揽一切就成万物,万物都显现了,由于一切都是心之所显现。

所以这段话,“ 开达明彻,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 ” ,正所谓 “ 由心回转而善成 ”

“ 由自一心,而现妙土;由心回转,以成世界。” 正因为如此,皆是心之妙现,所以事事无碍

一切事皆是自心,自心跟自心有什么碍?水跟水还碍着什么?谁碍谁?所以它圆明具德,事事无碍。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寿经》说,这个经是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这一切都是开显真实之际,“ 际 ” 是本际,“ 真实的本际 ” 就是 “ 实际 ” ,就是 “ 真如实相 ”

所以不管是横说竖说、横显竖显,都无非是显,无非都是佛之知见,都是 “ 真实之际 ” 、“ 真如实际 ” 。所以 “ 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 ” 。

由于这个实际所显现的,所以一切相“ 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 ,不是要剥除了 “ 相 ” 才是 “ 道 ” ,“ 当相 ” 就是“ 道 ” 。 即事而真 ” ,不是离开事相另外去求真“ 事 ” 就是“ 真 ”。

“ 一一无非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 我们所见所闻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不是真如实相,没有一样不是自心。

所以 “ 超情离见,圆具十玄 ”

《华严》之独胜,它最超越一切的,就是它有 “ 十玄 ” ,别的经都没有这样,有这十玄门。

所以大家也公认,除了天台宗觉得它是在《华严》之上,别的宗都觉得《华严》还是最高,这就是 “ 十玄 ” ;现在《无量寿经》也有十玄,就可以证明我们这个经跟《华严》不两样。

而且《华严》最后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后都劝大家 “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 。

本经完全就说的是这个,把 “ 凡 ”“ 圣 ”同归极乐,而让大家都得到 “ 真实之利 ”

所以我们这个经有三个真实,“ 住真实之慧 ”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 惠以众生真实之利 ” ,这三个真实。

正因为是 “ 住真实之慧 ”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所以能给众生 “ 真实之利 ” 。

你如果信受,你就得到 “ 真实之利 ” ,这个果实是殊胜的,是 “ 真实之慧 ” 、“ 开化真实之际 ” 所显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5-21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夏老师说,《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

蕅益大师赞叹小本,赞叹《阿弥陀经》,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不出于《阿弥陀经》”。

《法华》、《华严》的一切秘奥都在《阿弥陀经》里头。

《阿弥陀经》是我们这个经的小本。所以说 “ 极乐不离华藏世界,弥陀即是毘卢遮那 ”

在密宗里头修法,五方佛可以互换位置的,毘卢遮那可以在中央,阿弥陀佛也可以坐到中央,毘卢遮那到阿弥陀佛的位置。这还是修法的这种观想,实际 “ 弥陀 ” 即是 “ 毘卢遮那 ” 。

“ 故判本经为圆教,谁曰不宜!” 就是要有充分的,有很多人还说净土很浅,现在我们这么研究之后,净土宗是圆教,而且他们日本很多大德认为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一切经典都不能跟这个比,他就跟认为净土宗是浅的人就不是一个看法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他认为净土宗浅,他所得到的利益也就如其所

净土是这么殊胜,圆教是这么高,而且咱们蕅益大师的话,圆教的精华全在这里头,外国人赞叹 “ 圆中之圆 ” 、“ 顿中之顿 ” ,“ 极顿极圆 ” 。

我们再说一句,这是在平等中有差别

“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但是平等中也有差别,我们所说的这些判教有高有低,是平等中的差别相。

“ 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 没有一个法不是圆法,所以它又平等了。

所以说 “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 ” 。

我们总是要这样,在差别中也不离平等,在平等中也不离差别。

这就把判教这个内容,说明《无量寿经》圆教,说明它跟《华严》一样有 “ 十玄 ” ,这部分就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 “ 部类差别 ” 。

同部的、同类的都是些什么经,这部分就写在这里头,我们不预备在课堂上讲,大家自己看一看。

同部的《阿弥陀经》有三种,这三种将来有机缘再跟大家介绍,也很重要。今天,在这一次,大家就自己看一看。

底下第八是 “ 译会校释 ”

“ 译 ” 是翻译,当初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

“ 会 ” 是校会,这两种,校正、会集。

“ 释 ” 是注释。

本经的译本现在存于世间的有五种,这五种底下要讲,我们就留在后头;还有七种。

这个经我们能可考证的,来得最早、翻译得最多,汉朝就来了,安世高翻译过。这是《高僧传》有名的大人物,安世高,可惜不传了。

汉朝就两次翻译,翻译得最早。这七种我们也不念了,写得也很全。

这七种当时确确实实知道名字,知道在哪翻、是谁翻的,都有记载。

所以翻译得很多,最初是汉朝翻,一直翻到最后宋朝还在翻,宋朝翻的这一本还存在。就是这五种,存世的五种。

这五种差别非常大,不像一般的经,《阿弥陀经》也是翻译过两次,《金刚经》也有几种翻译,我们看不同的翻译出入不很大,但是《无量寿经》这五种翻译出入就非常大。

你就拿 “ 发愿 ” ,大家都知道这 “ 愿 ” 是很重要的。

阿弥陀佛发愿,大愿“ 四十八愿 ” ,大家都知道 “ 四十八愿 ” ,可是不知道 “ 二十四愿 ” ,不知道 “ 三十六愿 ”

译和吴译,“ 吴 ” 就是孙权“ 吴 ”魏蜀吴,他那时都翻译了,都是 “ 二十四愿 ”

“ 四十八愿 ” 是曹操这边翻译的,曹魏这边翻译的是 “ 四十八 ”

唐朝翻译的是 “ 四十八 ”

“ 四十八 ” 的两个 ;“ 二十四 ” 的两个 ;宋朝翻译的是 “ 三十六愿 ” ;还有一个《后出偈经》也是 “ 二十四 ” ,“ 誓二十四章 ”。

所以在古籍中,提出 “ 二十四 ” 的占半数 ;“ 四十八 ” 的只占两个,不到半数;三十六就特别了。

这个愿文不是开合的不一样,你说我这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合成一个,它有的是,你看魏译,“ 四十八 ” 是最广了,它并没有把最主要的愿包括进去。

往生极乐世界有两个很重要的 “ 愿 ” ,一个是 “ 国无妇女 ” ,一个是 “ 莲花化生 ” ,这个在吴译里头有,二十四愿里头倒有,你说是开合不同,四十八愿里头倒没有,愿少的倒有,愿多的倒没有,出入太大。

还有的,比方 “ 十念必生 ” 的大愿,汉吴两译含义也不够明显,种种。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原因,清朝的沈善登在他的《报恩论》里头,他有一个分析,他说不同的原因“ 略考诸经,约有三端 ” ,也不是很肯定只限于这三样。

第一个是 “ 译手巧拙不同 ” 。翻译的笔墨有巧有拙。

尤其那时是刚刚来,刚来的人他也不懂华文,也没有念得那么好,当然安世高他有神通,不过他的本子没见着,我们有很多人也不懂得印度文,这样翻译出来的文笔就很拙。

你看那个古译,现在存在的古译,以前那些佛弟子,出席的佛弟子法会上的名字,“ 释舍头疼 ” 。

你说这个名字翻得很拙,是不是?翻译得巧拙不同,这第一个原因,这有译笔的关系。


第二个“ 梵本传写不同 ”

传写之中,传写得很多,愈传愈多就会抄,抄抄抄错、抄脱落。

而且它是贝叶经,树叶,不像现在装订得这么好,很容易缺页、脱了,叶子破了、残了。这又是个原因。


第三个,就是 “ 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 ”

每一次观机授教,所以重点不一样,说的内容不会完全相同,不是完全重复再说一遍。

他这个说法,就是 “ 多次说 ” 是最根本的原因,但是 “ 译笔巧拙 ” 、“ 梵本有脱落 ” 、“ 制程有残缺 ” 都是事实,都是自然的。

日本人也说,头一个,《甄解》就说 “ 梵本广多 ” ,这是一个。

日溪也说,或者不是一时说( 他不肯定,他不像沈善登这么肯定 ),就像般若诸经也是这样,所以这个也如此。

本经处处都不同的说,所以有了多本,正表示释迦牟尼佛的大悲。

现在说是 “ 多本说 ” 其实有根据的,唐译这个本子就出于哪?出于《大宝积经》。

因此在佛说《大宝积经》的时候就说了《无量寿经》,唐译的 “ 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中的一会。

佛是反复的说这个经,所以造成传留下来的本子不一样,这一点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二,就是 “ 会校 ”

因为这几个本子不同,出入很大,刚才说过“ 十念必生 ” 的愿,汉译、吴译里头不明显,这个是最重要的。

日本人就说一般经典都是假,以《华严》 ;而要跟《无量寿经》比,《华严》也是假,只有《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以 “ 四十八愿 ”,其余都是假 ;“ 四十八愿 ” 中以 “ 第十八愿 ”,其余的 “ 愿 ” 相比也是假,是不是这个议论?

可是 “ 十念必生 ” 这个 “ 愿 ” ,正果法师他讲净土宗,他说我就是讲个 “ 十念必生 ” ,讲个 “ 出世三福 ” ,“ 十念必生 ” 是根本。

善导大师也是如此,善导大师就是弘的 “ 十念必生 ”

但是两译它不很明显。

所以就是说,为什么有出入,这个出入的问题带关键性,所以要会集就在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五恶 ” 、“ 五痛 ” 、“ 五烧 ” 就指明咱们这个人间。

有的人是念佛,虽然是念佛,但是他一切毛病都不改,这个不行。

“ 带业往生 ” ,用现在的话说,你带历史的罪是可以的,你现行的罪不能带。

你带业,你带历史的业,你悔改了,那是可以带业;你现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还举着屠刀,那不行!

所以 “ 五恶 ” 、“ 五痛 ” 、“ 五烧 ” ,众生行 “ 五恶 ”现世就受 “ 五痛 ”来世“ 五烧 ” ,这种告诫对于我们,尤其到了末法是非常重要。

佛的慈悲,再三恳切告诉我们这个毛病在什么什么地方,这样的宏文,苦口婆心,唐、宋两译都没有,魏译比较全。

所以大家后来都念魏译,就是曹操那时候翻译的,刚才说过“ 国无女人 ” 、“ 莲花化生 ” 两愿它也缺,都是举些大的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宋朝一个进士叫王龙舒,名字叫王日休,写《龙舒净土文》的。

《龙舒净土文》写得很厉害,它是刻板,板上出舍利。这个人是站着化的,王龙舒,宋朝的一个进士。

他就把四种会集了,他不是五译,他是四译,拿四种来会集,称为《大阿弥陀经》,这是头一个。

所以有人反对会集,他不知道早就有人会了,宋朝就会了,而且庙里都念。

所以莲池大师就说,我引证的话还是多取王文,王龙舒的文,因为他的文比较通顺,大家也熟悉。

但是他对于王龙舒的会集不满意,《疏钞》里莲池大师就批评,他不顺译法、抄前着后,有的是抄的,有的是自己写的。

而且他去取也不合适,在 “ 三辈往生 ” 里头,魏译里头三辈都说发菩提心,到了王龙舒他就改了,他说中辈是发菩提心,下辈就没有发,上辈就没提这事。这个会集就很不妥当“ 高下失次 ”

彭二林批评他的话,虽然是流通,很通行,但是可议“ 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 ” ,他没有,“ 王氏删之 ” 。发菩提心说过了,不重复。

最后 “ 边地 ” ,“ 删去疑惑佛智 ” ,念佛的人对于佛的智慧怀疑,就是你的信心不足,你不能相信,或者对于自己的智慧不能相信,你只能生边地,这王龙舒又删掉了,这个很重要。

这两个都很重要,他都没有。

所以彭二林,彭二林就是刚才说的彭绍升,是个大居士,清初,他就删节了一本,把魏译删节了一本就成为第七本(王龙舒是第六本,他是第七本),名字叫做《无量寿经》。

但是他批评了王龙舒,他并不能解决王龙舒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清朝咸丰年中,一个魏承贯,这是个古文家,桐城派的古文家,文章很好。

他参考了五译,也看了王氏的本子,因此他就另外会集

所以那个时候大家很称赞他,是比以前都强,他所作是第八本

可是他,魏默深他是想补救王龙舒的缺点,不要自己写东西( 因为这个开了一个很不好的例,后人用自己的话当作佛的话,这很不好,这个例不可开 ),他鉴于这个,他自己再重作一番。

可是他不免有毛病,他这里头有好几个毛病,在底下。

王荫福赞成,说是八本里头最好的,连五种古译跟以前的三本,它是第八本,最好的。

但是他的毛病是什么?

个,在第二愿,他说 “ 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 ” ,“ 无有胎生 ” 这四个字是他编出来的。

而且经中确切说,魏译本 “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 ” ,魏译本说 “ 有胎生者 ” ,他这出来一个 “ 没有胎生 ” ,这是一个错误。


就是 “ 五恶 ” 、“ 五痛 ” 、“ 五烧 ” ,刚才说很重要,他把它删节了,他说 “ 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 ” ,底下是什么火烧、什么火烧,就把这一段大文章好几页的都概括进去了,而这些话原经里没有的,这也是个毛病。


个毛病,他说那些宫殿“ 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 ” ,那些宫殿就在树里头待着,这又是五译里头都没有的,这是他顺手写进去的。


个,我就补充一个,最近看了发现的。

最末他加上 “ 末法 ” 的时候,在经里加上一个,他说最后就剩下,不是《无量寿经》。

经本文最后只有留下《无量寿经》,但他加了一个,从别的经里抄了一段搁下面,他说最后只留四个字,《无量寿经》最后就剩四个字“ 阿弥陀佛 ” 度众生,最后法全灭了。

但是这个也不是在《无量寿经》里头,你也不要这么加进来。

所以他(会集)是有四个毛病。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他就发愤,在天津闭关,拿这五种译本重新会集,把各种译本很深、苦苦的去钻研,把他们这几家、前人的,王龙舒、魏默深等等的本子,也都拿来很好的参究,自己在佛前这样闭关,持咒念佛,当然就得到很殊胜的一些感应。

他在念佛的时候,实际上可以这么说,不仅仅达到事一心,而且达到理一心,这是近代很稀有的修持人能达到的境界。

这个书成了之后,首先是他的老师慧明老法师。这个照片就在这,这是夏老师,这是他的佛堂,这是慧明老法师,一个人手上拿了一本经,就是当时的《无量寿经》慧明老法师说,我来给你做证明

慧明老法师当时南北都尊重,在安庆“ 宗说俱通 ” ,五台山也说这是开悟的法师,他来做证明,一人拿了一本书。

居士中,当时 “ 南梅北夏 ” ,南方是梅光羲(梅撷芸),是我舅父;北方就是夏莲居。他们是极好的朋友。我这个先师在天津闭关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见,只有我舅父去能见。

至于他修持所得的殊胜的情况从来不对人说,只是告诉我舅父。

为什么告诉我舅父?因为我老师信佛是得了我舅父的帮助,所以他饮水思源,他别人都可以不说,但是我舅父去问他要说。

但是我一次很殊胜的因缘,我舅父也看我很诚恳,把这件事情告诉我。不是我老师告诉我的,是我从我舅父那知道的,他自己不讲自己怎么怎么样。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舅父当时就在中央广播电台讲这个经,慈舟法师在山东讲,到山东去只讲了这一部经,其他什么都没讲。

再者他自己作了个科判,慈舟老法师对《无量寿经》作了个科判。

他有一个极大的功劳,他出了个 “ 一心三辈 ” ,“ 三辈九品 ” 他特别出 “ 一心又有三辈 ” ,这是慈舟老法师的贡献,很殊胜。

所以就是说净土和禅宗不是两个,一心三辈。

先舅父称赞,他说是 “ 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 ” ,深度达到最深度,微妙达到最微妙“ 发前人未发之蕴 ” ,这个会集是有前人未发的深奥的道理。

他还说这个会集“ 精当明确 ” ,很精练、很恰当、很明确(很明白、很正确“ 凿然有据 ” ,都有根据。

每一句话都在这五译里找,我找过,我做过这种笨功夫,每一句、每一句找它的来源,在我注解之前,我要找来源,对于我这个注解有很大的好处,这一句话把它来源找到,你去解释它就很稳当。

“ 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 没有一个意思不是原译里头有的。

“ 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 没有一句话是本经中他添出来的。

“ 有美皆备。” 原译中所有的美妙它都具备。

“ 无谛不收。” 没有一个真实的义理不收在这个所会集本的之内。

“ 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 你就是想不承认这个是善本你也办不到。

这是我先舅父的话。

现在果然是大家公认为善本,在海外大量的印,已经入了藏。

而且现在国外,在美国他们纷纷成立 “ 净宗学会 ” ,大家都在研究,念这个经、去研究这个经。

上次我不是说吗,我说今年我本来想多增加一点也增加不了,就是因为华盛顿他们正在研究,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到了暑假他们会来,集中来问。

所以这个经大弘于海外,国内是差得相当多,慢慢来。

这是 “ 会校 ”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就是 “ 注释 ” 。

“ 注释 ” ,大家自己看,有些什么解释都记在这里头。

因此下一次就到 “ 总释名题 ” ,讲经题了,这就到了正文。

“ 经题。” 什么经,一上来先要讲 “ 经题 ” ,天台的 “ 五重玄义 ” ,它头一个就要讲 “ 经题 ” 。

“ 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 ” 。

《 经题 》


今天我们讲 “ 经题 ” ,“ 经题 ” ,一经之题,在天台里头,天台宗它是 “ 五重玄义 ” 。

“ 五重玄义 ” 第一重玄义就是讲 “ 名字 ” ,我们现在是尊 “ 华严宗 ” 的 “ 十门分列 ” ,分成十个部门,把“ 经题 ”摆在第九。

总之这个很重要,不管什么人讲经,就是不讲前头的概要,也要先讲讲题目。

这就正好是从讲 “ 概要 ” ,到讲 “ 正文 ” ,这就是过渡,交叉了。

今天我们就是 “ 总释名题 ” ,题目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 ,这也很长的一个名字,现在把它简略,可以称为《佛说大乘无量寿经》。

这个 “ 经题 ” 是从现在所住存在世间的五种译本的题目 “ 会集而成 ” ,“ 会集 ” 就是这个意思。

有多种的翻译,梵本现在也不可得,通梵文的人水平也不大够,再重新翻译,翻译过十二次,不断的在翻,也不见得就能超过古人。

所以力之所及,就可以从各种已经翻译的本子里头把它会集一下,这叫 “ 会集本 ”

现在对于《金刚经》有人这么做,这都是会集本。

《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和玄奘各翻译了一次,先师也把它会集。因为有的好简,有的着重于文字通顺,鸠摩罗什就 “ 秦人尚简 ” ,他就喜欢简化;而玄奘就讲信,要忠实于原译,他的就比较繁。

《阿弥陀经》玄奘的译本是 “ 十方佛赞 ” ;鸠摩罗什的翻译是 “ 六方佛赞 ” ,他尚简,就简化了。

所以有会集的必要,把各种译本之长会集起来。

《无量寿经》上次已经说过,又是特殊的,各种不同的译本差别很大,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所以 “ 会集 ” 。

会集的这五种经、这五个题目,印得很详细,我们就只把题目念一念。

《汉译》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无量清净平等觉 ” 就是阿弥陀十号的一种翻译,是阿弥陀佛这几个字中的一种含义,所以可以翻为 “ 无量寿 ” 、“ 无量光 ” ,这是 “ 无量清净平等觉 ” ;

吴译本孙权那边翻译的,前头一个很长的名字,他就是把那个音翻译出来了,所以这个字就不大好懂,很长;翻译意思,他还是把它译成《无量寿经》,也叫《阿弥陀经》这是吴译本;

魏译本大家都知道,就是大家常念的《无量寿经》

唐译本就是《无量寿如来会》宋译本,就是宋朝翻译的本子,最后翻译的本子,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经的名字很重要,所以古人说“ 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 ” ,一看见经题,他就知道全部的利益。

“ 忙人见经题。” 很忙的人,他心里头很多的事情,忙忙碌碌的人,而不能专心修持,他看看经题“ 亦能得利益 ” ,也能从经题中得到利益。

所以日本人都在念《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 ,就念这个经题、拜这个经题。

所以这题目、名题,十分重要。

全经的要旨都显示出来,让我们学者、我们行人,因这个名字而了达经的本体,一看经题就能够看全经的大意,可以从这里头能够了解,所以“ 经题 ” 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种的经题要会集,以前不是有几种本子了吗?王龙舒的一本,他就管他所会集的本子称为《大阿弥陀经》。

这个 “ 阿弥陀 ” ,当然吴译中有 “ 阿弥陀 ” 这个意思,它是可以的,但是 “ 大 ” 字,没有哪个称 “ 大阿弥陀 ” 、“ 大无量寿 ” ,都没有,这个 “ 大 ” 字就是王龙舒加上的。这个就是我们会集的一种所忌。

你要都是经中原来的语言,会集的人不能随便增加自己的文句,你把自己的文句加在经里头,或者加在题目里头,题目也是佛印证的,这不就是把自己的意思变成了佛的意旨这是大大的不可。

所以为什么王龙舒作了之后魏默深又要作,魏默深作了之后先师夏老居士又作,就是他们在这方面给后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例,你都可以把自己的文句加进去,那就很不妥当,这就是一个毛病。

彭二林的一个删节本和后来魏默深会集的本子,最初都叫做《无量寿经》,这就没有分别了,你这个会集本跟原来的译本同一个名字,人家一看名字,谁知道是哪一种?!

所以后来王耕心就把魏默深的本子给它加上两个字,《摩诃阿弥陀经》,“ 摩诃 ” 当然也是 “ 大 ” 的意思“ 摩诃 ” 两个字同样的没有来历。就是这五种名字前头都列了,会集的经过,他们的例子不妥当。

再考,《无量寿经》曾经翻译了十二次,名字还都在,名字中用 “ 无量寿 ” 做名字的有十本;以 “ 清净平等觉 ” 做为名字的有两种 ;以 “ 正觉 ” 做为名字的有一种。这样的话,就要综合各译的内容。

现在先师的会集就把宋译本的经题直接用上,宋译本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正好是这会集本名字的前半段,一点也不要增减,完全是原题目。

最末的一个摆在前头,最初的一个译名搁在底下,最初的叫《无量清净平等觉》,“ 无量 ” 两个字就不要,前头已经有 “ 无量寿庄严 ” ,只剩下 “ 清净平等觉 ” ,把 “ 清净平等觉 ” 《汉译》这个名称加到宋译的这个名称之下,就成为现在这个名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 ”, 经 ” 字不要,“ 经 ” 字搁到底下去,这是《宋译》;《汉译》,“ 清净平等觉经 ”

这两种一来天衣无缝,所以说 “ 不假斧斤 ” ,用不着任何的造作,这两个译本的原名摄在一个题目里头了,十二部经题都以 “ 无量寿 ” 、“ 清净 ” 、“ 平等 ” 、“ 正觉 ” ,这都摆进来了。

“ 全经大旨。” 回头我们要发挥,整个《无量寿经》两万多字,大旨在这一个经题之中昭然若揭。

而且净土宗的重要的含义都具备在这一个题目里头。



 楼主| 发表于 2019-5-30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我们要发挥。

所以一个题目之中往往要包括 “ 人法喻 ”

“ 人 ” 是说法的人或者其他的人;“ 法 ” ,你这是什么法、有什么譬喻,完整的经题之中要具备“ 人法喻 ”。

“ 教理行。” “ 教  ”教法 ;“ 理 ” 是本体,如何来行持,在题目中也表现 ;“ 体相用”, 体 ” 大 ;“ 相 ” 大 ;“ 用 ” 大 ,在一名之内都显现了。

“ 如帝网珠。” 这个题目就好像帝网的一珠,这一颗珠子就把其余九百九十九颗珠子它们的一切光明庄严,都摄在一个珠里面,就好像一切无量的妙义都摄在一个经题之中。

所谓 “ 会集 ” ,可以是会集的用心、会集的妙,这个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从这看到一点麟爪。

所谓“ 一麟一爪 ”你要看见这是龙的麟、龙的爪,就知道这是全龙。

从这个 “ 经题 ” 的会集就可见整个经的会集都是如此“ 不假斧斤,圆摄众妙 ”

这就是会集工作的典范,只是会集旧有的精华,而不是出于自意的新作。这才杜绝把后世凡夫的私见,当作世尊的教导来欺骗世人。

从夏老师会本旳经题可见,不但字字句句本于原译,而且会集之后使题义更加圆满究竟,妙谛无穷。

这是总的赞叹了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9-6-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5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6 2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