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莲池海会

[弘法探讨] 黄念祖大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大经解》讲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6-5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5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四集 (总释名题)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底下这个赞叹之词,它的意思,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会清楚的看到,现在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

“ 佛说。” “ 佛 ” 就是梵语“ 佛陀 ”的简称,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翻成我们的话,就是“ 能仁寂默 ”。

它的含义“ 寂默 ” 就大智“ 能仁 ” 就大悲“ 悲智不二,悲智并运 ” ,登峰造极,佛啊!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 究竟极果,乘大愿船 ” 。

为什么说 “ 乘大愿船 ” ?咱们的本师无量无量、尘点尘点劫以前久已成佛,但是 “ 以大愿故 ” ,还示现从尼泊尔出生,所以这一种完全是示现成佛,为度我们。

为度我们所以才演说这本经,而且这本经将来一切经都灭了,只有这一部经住世,而这部经今天当正式开始放光。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从现在起,一直到最后最后的一百年,都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机,都要一切众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脱,释迦牟尼佛说的,在这经里说的。

这个佛就指的是 “ 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 ” 。

“ 说 ” 的含义是 “ 悦 ” ,喜悦的 “ 悦 ” ,“ 悦所怀也 ” ,心中很高兴。

“ 说 ” 跟 “ 高兴 ” 连在一起,我们常说 “ 畅所欲言 ” 。而且这个还不同,这个是释迦牟尼金口所宣,是佛说。

“ 佛以度生为愿。” 现在众生根机熟了,可以来听这个妙法,通过这个法而能得到解脱。

一切众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今天这个时机成熟,来跟大家说,心中很舒畅,满自己的本愿,大畅本怀,所以是悦所怀。

但是不能老如此,最后一百年一过,还有世界,还有众生,可是法就灭了。所以这种机会是难得的。

所以有身命是很容易,如果不出轮回没有尽。

可是你闻法的机缘不多,从现在起就有限的一点点时间,最后再饶上一百年,再以后你就没有佛法可闻了。

而且咱们这是贤劫,贤劫有一千尊佛出世。

就是在现在来说,说难闻不难闻?咱们偌大个北京城,能像今天我们在这一块又有几人?不说现在,佛当年在王舍城,三分之一的人见佛,三分之一的人只知道名字没见过,三分之一的人连名字都不知道。

所以 “ 佛法难遇难闻 ” ,我们现在要很珍重我们这种机缘、要深自庆幸,也要发起大的愿力,使得其他的众生同沾这个甘露的利益。

这解释了 “ 佛说 ” 两个字。

 楼主| 发表于 2019-6-8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 大乘 ” ,这个字可以读大乘(shèng ),也可以读大乘(chéng ),如果当做名词来讲的话,你读大乘(shèng );譬喻那就要读乘(shèng ),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就是车子。

你看,古文老说 “ 出车(jū)千乘(shèng )”,就是他能派出一百辆兵车。

所以下象棋 “ 车(jū)、马、炮”,很少人念 “ 车(chē)马炮 ” ,是不是?

那是一个古来的音,念车(jū)。“ 出车(jū)千乘(shèng )”,这个读乘(shèng ),就是车。千乘(shèng )之国是个大国。

我们这用大乘(shèng )是什么意思?两个意思,我们一切不外乎是 “ 能 ” 跟 “ 所 ” ,一个是 “ 能乘(chéng )者大 ” ,一个是 “ 所乘(chéng )者大 ” ,这两方面的意思都有,是大人物所乘(chéng )、大士所乘(chéng ),这个法是个大法、是个大车,可以运载一切众生达到究竟。

所以他就分别于声闻、缘觉只求自觉的,那个叫做小乘,他那个车很小,就是能乘的也小,所乘的也小,发心不大。能乘的小,你的法也只是自觉,所以能乘的也小,也没有利他之心。

《十二门论》解释 “ 摩诃衍 ” ,摩诃衍就是梵文 “ 大乘 ” 的译音。

它比喻 “ 于二乘为上 ” ,于声闻乘、缘觉乘它是上,上首,所以叫做 “ 大乘(shèng )” 。就是对小乘而言,它是大乘。

“佛大人,乘(chéng )是乘(shèng )”,这两个虽然是同样的一个字,这个音应该要分别,前头一个音是动词,后头一个音是名词。

佛是大人(所以《八大人觉经》说大人),佛这个大人他乘坐这个工具,所以叫做 “ 大 ” ,因为能乘的是大,佛所乘。

“ 又能灭除众生大苦。” 能让众生得到大利益的事,所以叫做 “ 大 ” 。就这个法很大,也就说这个工具很大,让众生都得到好处,灭苦“ 故名为大 ”

“ 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 佛所乘(chéng )是大,能乘(chéng )的又是大,“ 故名为大 ” 。

“ 又以此乘(shèng )能尽一切诸法边底。” 这个乘(shèng )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称为 “ 大 ” 。这是大乘之含义。

《十二门论》又说,“《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 ” ,这个法是无量无边,“ 以是因缘故名为大 ” 。这是《十二门论》解释摩诃衍的话。

还有《宝积经》说“ 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shèng )” 。

这说的是法,这是 “ 所乘 ” ,“ 所乘 ” 的是什么?是诸佛如来他真觉,这个觉悟是真正的正觉( 你看两个正形容这个正觉 )所行之道,所以这个乘(shèng ),名为大乘(shèng )。

以上这些经来论这个大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就是如来跟大菩萨是能乘(chéng )能乘(chéng )者大,就叫做 “ 大 ” 。

“ 又所乘(chéng )之道 ” ,他所行之道。

“ 是诸佛如来之所行。” 这菩萨之所行,所乘(chéng )者也大,所以也叫大乘(chéng )。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这个 “ 大 ” 字是从体上得名,指的“ 本体 ”。

它的意思是 “ 以为义 ” 。

“ 常 ” 就 “ 三际一如 ” ,过去、未来、现在,它没有生没有灭,常。

“ 遍 ” 就遍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不遍。

“ 体 ” 就是没有边涯、没有边边、没有穷尽,也没有一切对待。

说这个 “ 大 ” 不是相对的那个 “ 大 ” ,我们说这个录音机比那个录音机大,这是对待。

录音机又比这个桌子它又小了,桌子比房子它又小了,要说房子是 “ 大 ” ,这是对待的 “ 大 ” 。

我们用这个 “ 大 ” 字,这个大字我这个注解里没有引,这个 “ 大 ” 字的解释就是“ 没有对待 ”。

这个 “ 大 ” 字是其大无外,同时其小无内,它大到是没有外边,没有一个在它之外,同时又其小无内。

所以佛教是极微妙,我常说这是 “ 大安乐法门 ” ,这是一切不能相比的,我们总是在执着里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才是大。

“ 绝诸对待。” 你有大、有小都是对待法。

“ 横赅十方。”空间说就遍满十方。从时间说就 “ 竖通三世 ” ,过去、未来、现在。

“ 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 这个 “ 大 ” 是什么 “ 大 ” ?在时间上说,没有一个法在这个之前,才叫做 “ 大 ”

“ 唯此先于诸法。” 所以傅大士,梁武帝的时候傅大士,他说 “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 ,你说天地,宇宙出来了,有个东西在宇宙之前,它无形,它本来就是很寂寥的,就形容这个 “ 大 ” 字。

“ 故强名为大。” 勉强名之为 “ 大 ” 。

因为这个 “ 大 ” 字它包括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 “ 大 ” 字就是勉强的名称。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我们说它是“  常 ”,《涅槃经》就说“ 所言大者,名之为常 ”

所以爱因斯坦他就进步得很厉害,说我们现在 “ 空间 ” 、“ 时间 ” 、“ 物质 ” 这些概念都是人类的错觉。

有大有小、有东有西、有南有北,空间这些概念;时间的概念,过去、未来、现在、多少劫、多少剎,一剎那就是短,一劫是多么长,都是错觉,所有物质。

从前人老问,这个你怎么说是 “ 空 ” ?现在一句话告诉你,错觉。

《涅槃经》说,“ 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 这是形容大,这个 “ 大 ” 字我们就讲得比较多。

所以佛法要发挥起来无穷尽的。

智者大师当年讲《妙法莲华经》,讲了一个 “ 妙 ” 字,讲九十天,“ 九旬谈妙 ” 。

你要说,一个字可以穷劫说不尽;你要简化,维摩诘就默然

所以我们在经题中这个 “ 大 ” 字稍微多说了几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0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我们要结合我们净土法门,你说这个 “ 大乘 ” ,这很广泛,也可以说是通论,“ 摩诃衍 ” 是通论,结合我们净土法门,何以见得 “ 能乘(chéng )也大 ” 、“ 所乘(chéng )也大 ”

所以我们都要消归自己,不就是说食数宝。这个我们就可以用《观经》的两句话,最简单,也最明了。

净土三经《观经》,“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 。这是净宗的第一义谛,而且推广一切法门也都不外乎这两句。

“ 是心作佛 ” ,“ 作佛 ” 你就是要念佛。

“ 是心是佛 ” ,是心就是佛,你能念的这个心它本来就是佛。

你能念的这个心就是能乘的,能乘 “ 大 ” ,它是佛,还不大!

所乘呢?你所修,就是所乘的,是心在作佛。

你作的是什么?这是作佛的法,你不是作别的,是作佛,要成就的是佛,你所乘之道也 “ 大 ”

你本来能念的这个心就是佛,你现在所作的,你所乘坐的也是佛,这还不都大吗?!

“ 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 所以“ 能修所修 ” ,都是

“ 能修 ” 就是这个 “ 是心是佛”的心  “ 所修 ” 的也是 “ 是心作佛 ”的心 ,作的是佛,佛就是这个心,所以你能修、所修都是心“ 即心即佛,心佛不二 ”

也可以说,“ 能修者,即“ 是心是佛 ”之佛 ” ,“ 所修者,即“ 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 ” 。

所以 “ 自他不二 ” ,就又能所 “ 自他宛然 ” 。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 自他不二 ” 、“ 自他宛然 ” ,这个有时候很难懂。

举一个很浅近的物理学上的例子,磁场,两块磁石相吸

念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两个磁石相吸就发生磁力线,发生磁力线就好多条条,都连起来,一头连到这个是北极,一头连到那个是南极,构成一个磁力线的图,称这个为磁场

就以这个例子来看,为什么说自他不二?是一块磁铁,打个比方,我们众生有佛性,就跟铁有磁性一样。

磁性是什么?不可得。

但是它有磁性还有作用,一切发电机、电动机都靠磁,不可得而妙用无穷。佛性也是如此,更微妙,比磁性更微妙。

但是众生是什么情况?这个磁是乱的,这个电磁走的轨道都是乱的,这个这么走,那个那么走,把自己的作用都抵消了,所以它就没有作用。

但是你摆在另外一个磁石的旁边,受到那个磁场的引导,这电子就都走好了,一致了,和咱们修行一样。

刚才是用 “ 磁 ” 作譬喻,来解释一下 “ 自他不二 ” 、“ 自他宛然 ” 。

这个本来是铁,它还没有磁化,由于这个 “ 磁 ” 的作用,使得它这个电子的轨道都规律了,于是乎显出磁性来了。

本来都有磁性,是同样的东西,是平等。但是一个已经是,一个还是,这个差别又 “ 宛然 ”

经过诱导,这个电子的轨道都顺了,又成了磁石,又一样,又平等,所以 “ 宛然又平等 ”

自和他,生跟佛是宛然,生跟佛又平等。本来是一样,可是一个、一个

迷,这些妄念,就是乱动这些东西不妄动,恢复到本来次序,跟佛一样,平等,“ 自他不二 ” 、“ 自他宛然 ” 。

而且你在这个磁场中,看这两块磁石也有自、有他,可是磁场只是一个,你说这是谁的磁场?所以 “ 自他 ” ,它又 “ 宛然 ” 、它又 “ 不二 ” ,因为两个现在都是磁石,还有两块在这出现。

所以通过这个譬喻,很能帮助我们体解。我们 “ 自他不二 ” 就是说的 “ 生佛不二 ” , “ 生佛不二 ”可是又 “ 生佛宛然 ”

虽然 “ 能所不二 ” ,我们 “ 能修 ” 与 “ 所修 ” 也没有 “ 二 ” ,我们又离开了 “ 能所 ” 。

所以有很多修行都是没有离开 “ 能所 ” ,就现在这些个修练,练这个功、练那个功,完全都在 “ 能所 ” 之内。

自己是 “ 能修 ” ,这个功是 “ 所修 ” ,“ 能、所 ” 是对立的,一有 “ 所 ” 就没有“ 道 ”了。

所以观音菩萨的反闻,就是 “ 入流亡所 ” ,头一个字,先把 “ 所 ” 要忘掉,这个 “ 所 ” 。

现在我们大乘,刚才解释“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 ,它就是 “ 能 ”“ 所 ”“ 不二 ” ,都是佛,都是心。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 “ 修证不无。” 虽然你本来是佛,“ 修证 ” 才证明他 “ 不无 ” ,你 “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 。

所以南岳怀让见六祖,六祖问他,“ 什么物?怎么来?” 回答不出。多少年之后才能回答 “ 说似一物即不中。”

后来六祖就问他,“ 还可修证否?”

他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 ,要去修证不是没有,但是要染污就没有。

所以六祖印证“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所以 “ 能所不二 ” 、“ 修证不无 ” ,“ 修证 ” 才是 “ 不无 ” 。

“ 超情离见,强名为大。” 这一切情见都超过之后,这才是这个 “ 大 ” 。

这个 “ 大 ” 也无名,你不可以有个名字来概括它,只是勉强把它叫做 “ 大 ” 。

这个经中就是勉强名为 “ 大乘 ” ,以这个为譬喻,来说明全经的大旨。

全经这一部法、这一个法门就是如此“ 能乘 ” 者大“ 所乘 ” 者大,“ 能乘 ” 者皆是心、皆是佛,“ 所乘 ” 者皆是心、皆是佛;皆大,绝对待的大,勉强叫做 “ 大乘 ”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底下,“ 佛说大乘无量寿 ” 。

“ 无量寿 ” 在古印度语是 “ 阿弥陀 ” 名号的义译,阿弥陀在梵文中正确的读音应为 “ 阿弥达 ” Amita。

阿弥达Amita,就是本经极乐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是此土的教主,阿弥达Amita是彼土教主的圣号。

这三个字就是密语、就是,所以先师说净土宗密宗的显说

密教是最殊胜,日本人判教把禅宗判第八,华严判第九,密宗判第十,他们的判法。

但是净土是密教的显说,阿弥达Amita里头就含了无边的密义。

现在有许多人说要去翻咒,觉得很时髦,这个咒语是什么意思,把它意思翻出来。

其实这是画蛇添足,这个密语是密义,它有无量的含义,要说 “ 挂一漏万 ” ,其实不是 “ 挂一漏万 ” ,你是 “ 挂一漏了无量 ” 。

它只有这一个意思,别的意思就没有了,那不行,所以这个翻译是很不妥当。

有人把《心经》也翻了,写信问我。我说难道玄奘那么好的梵文,就这几个咒他不会翻?他不翻是有极深的含义。

从有言说到离言说、从显到密,先给你讲很多很多道理,后头就是 “ 揭谛,揭谛 ” ,按照正音念是 “ 阿谛,阿谛,波拉谛,波拉桑阿谛,菩提娑哇哈 ” 。有什么意思?以前那些意思到全这用不着了,所以妙就妙在这儿了。

密义,密义翻成 “ 无量寿 ” 、翻成 “ 无量光 ” ,或者“ 十二光佛、无边光、无等光、无碍光 ”,这都是阿弥陀的号。

《汉译》称为 “ 无量清净佛 ” 、“ 无量觉 ” 、“ 无量清净平等觉 ” ,这都是 “ 阿弥陀 ” 可以翻译的名号。

这个里头都翻的是 “ 无量 ” ,“ 无量寿 ” 、“ 无量光 ” 、“ 无量清净 ” ,无量什么的,都是无量。

总之就说佛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都是无量。

佛这个名号中的妙德无量,名号中所含的德号也是无量,功德无量,所以他的德号也是无量。

我后头引了一点密宗的,把 “ 阿弥陀 ” 可以翻译的意思,这三个字,我是挑了一点,后头还很多,其实是 “ 无量 ” 。

而且每一个名字,有这么多名字,每一个名字所含的德也是无量。

佛这个德号之中可以有无量的德号,每一个德号中所含的功德也是无量,这就是上头我们所讲的《华严》“ 十玄 ” 的道理“ 一 ” 中就是 “ 多 ”

往往有的人就是不能安心于他的法门,今天听说那个法门好,他就羡慕那个,自己修了修没有影子想换,换到那去;过两天又变又换,你这一生二换、三换之后就快要到八宝山火葬场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法门皆含无量功德,贵在坚持

佛既然是无量的名号,怎么我们这又单标 “ 无量寿 ” ?因为 “ 无量寿 ” 就代表 “ 法身常住 ”,“ 三际一如 ” 。

法身常住,过去、未来、现在,都如 “ 一 ”

“ 无量寿 ”“ 如如智 ”( 如来最殊胜的智慧是如如之智、如如不动,如如之智 ),“ 无量光 ” 是“ 如如智 ”的妙相,本体就不生不灭,就 “ 无量寿 ” ,而无边无碍的光,这一切一切是这个智的妙相,是用

所以经题就把 “ 寿 ” 这个德标出来,称为 “ 无量寿 ”,“ 无量光 ” 这个德也就包括在里头了。

因为什么?相当然不离开体,体中就有相,既然出了体,相就在里面。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日本人的解释,日本的古德,不说现在的日本人,他们遵善导大师的教,对于《无量寿经》确实有很突出的见解。

于所著《无量寿经甄解》说:极乐净土 “ 三种庄严 ” ,这 “ 三种庄严 ” 是指的 “ 佛庄严 ” 、“ 菩萨庄严 ” 、“ 国土庄严 ” 一切归寿命。

佛有无量的功德、有无量的庄严;菩萨有菩萨的功德、菩萨的庄严;国土种种的微妙,也是种种的庄严。详细说在《往生论》中有二十九种庄严,概括就这三种庄严。

这三种庄严的一切一切归于寿命,这一切都是由本体所显现的,而这一切庄严它必须依靠 “ 常住不坏 ” 做为本体,它才有意义。

娑婆世界将来也跟其他星星一样的要大爆炸。现在确确是,星星爆炸、毁灭,化为微尘,微尘又汇聚,又成了新的星星。科学证明是这么回事,跟佛说的一样。

那是一般的世界。极乐世界它就不是这样,所以这个很要紧!不然你跑到极乐世界还要碰见大爆炸就白费功夫。

所以说一切归于寿命,而且一切归于体、归于法身。这含义很多,我上面头一个说得很浅。

再说,寿是代表本体,一切归于体,体就是法身之德,归于法身、归于实相。所以一切功德庄严都是由于实相之所流现。

《甄解》又说,“ 安乐国土 ” 。安乐就是极乐,“ 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 ” ,依报、正报的三种庄严。

“ 入一法句。” 这是天亲菩萨的话,这一切庄严入了一法句里头。这个地方就很像禅宗的话,不往底下说就是禅宗的话。

这一切庄严就入了一句里头,它就是,底下点破了,这一句是什么?入 “ 无量寿 ” 故,跟前头的话是一致的。

这是天亲菩萨的话“ 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落在无为法身上,说破了就是教。

所以经题中采用 “ 无量寿 ” 这个德号,这个是体。

于是法藏( 阿弥陀佛最初修行称为法藏比丘 ),法藏在因地中所有的行愿、所有的修持,与他成了佛果,果地一切佛的功德,极乐世界依报( 就是国土种种的庄严 )、正报( 一切佛菩萨的庄严 ),以及全部的经旨( 经的含义 ),都摄在这 “ 无量寿 ” 里头了。

所以我们常说,要生极乐世界,一个是不退( 我们世界的退缘多,谁都有退,进一退九。他尽管说得再好,碰见退缘,他一退退九步 ),极乐世界没有退缘,极乐世界又寿命无量。

现在我这个时候要用用功,就比我刚开始的时候要方便得多了,我不能再活个八十岁,寿命太有量了,再活八年都不容易,就咱们这里苦。

它寿命无量,又不退,还有不成功的吗?!所以一切归 “ 寿命 ” ,这一点很重要。

往生不是为贪图安乐,而是为了真实去实现自己彻底度生的本愿,不如此不能真实度众生。

《甄解》的说法来源于天亲菩萨《往生论》的话:“ 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可见《甄解》的 “ 无量寿 ” ,即是《往生论》的 “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 。

前已指出从体流现相用,佛有三身,也是从法身流现报身与化身。

所以“ 无量寿 ” 正是阿弥陀法身的圣号,同时也正是每一众生的本觉、自性清净心、佛性与法身。

这是佛法最奇特之处,也正是佛法真实大平等之处。一切蠢动含灵,蚂蚁、苍蝇都具有佛的法身。

所以经题中的 “ 无量寿 ” 既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称为他佛),也即是每一众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这称为自佛)。

所以夏老师在《净修捷要》中指出:“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有许多人错误的批评净土宗是 “心外求法 ” ,可惜他不知所念的 他佛 ”正是念佛人的 自佛 ”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 庄严清净 ” ,和以下的,是

以上经题中 “ 佛 ” ,娑婆教主;“ 无量寿 ”(即阿弥陀佛),极乐教主,是两土果位的

“ 大乘 ”,现 “ 庄严清净 ” 是法。

经题中总不离人、法、喻,本经题具备了这三样。

“ 庄严 ” ,根据《华严探玄记》,“ 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 ,二交饰义。”

“ 庄严 ” ,它有庄重、端严、装饰与美化的涵义。

现用譬喻说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秃秃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须在宝殿、天花板、墙壁之上增加彩画,要有许多艺术加工,还要悬挂幢、幡、伞盖,陈设供品法器、种种灯光,来作庄严之具。从这个事例,我们体会了庄严的涵义。

但以上只是物质方面的庄严,更重要的是心地的庄严。

佛教中常说 “ 万德庄严 ” ,要以功德智慧来作庄严。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 “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 ,这就是以自身的轨范来庄严自己的行动。

这个 “ 庄严 ” 是什么?所谓 “ 万德庄严 ” ,佛以这一切德来 “ 庄严 ” ,“ 庄严 ” 就是 “ 具德 ” 的意思。

小本就是《阿弥陀经》,说 “ 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他的佛土,前头说了之后总结一句,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极赞极乐世界。这个《往生论》我们已经说过,就不再说了。

本经中说,法藏比丘发了愿之后,他就 “ 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 “ 专志庄严妙土 ” 是真实慧中的行动。

“ 真实慧 ” 中,那就不是 “ 有为法 ” 。

“ 无为 ” 而庄严净土,庄严净土而 “ 无为 ” ,这才是真的 “ 无为 ”

若把 “ 无为 ” 体会做什么都不干,一念都不动,叫做 “ 离念 ” 、叫做 “ 无为 ” ,那是“ 沉潭死水死水不藏龙 ”也叫做 “ 阴山背后 ”。

“ 庄严众行。” 经里的话,一切行都得到庄严。

后来又说,法藏汇报“ 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 ,我已经成就庄严佛土这样的清净之行。

现在人谈 “ 清净 ” 就是一点事没有,不吵,但是他是庄严佛土做为他的清净之行。

“ 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

述说极乐世界,“ 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 ,没有欠少。

这都是咱们这部经里头的话,这些话就显出经题 “ 庄严 ” 两个字的含义。

“ 盖法藏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 这是他的行愿。从这个行动就得到他所应得的果。

“ 故曰: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所感得这个国土,极乐世界。

“ 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所以因和果都是功德庄严。这个中间包括很多 “ 具德 ” 的意思,偏于具德。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做为交饰、美饰,这经中也有,说 “ 荣色光曜 ” ,这些花果树木荣色光曜。

“ 不可胜视。” 你看不过来。

又说 “ 无量光炎 ” ,就是光焰。

“ 照耀无极。” 这一切都放光,种种的妙色之焰( 焰表示它生动、蓬勃,不是像我们这光死的一片,它蓬蓬勃勃、活活泼泼的 ),这个是无极,不可穷尽,无量的色、无量的运动、无量的转换,没有边际。

“ 白珠摩尼。” “ 摩尼 ” 是如意宝。

“ 以为交络。” 做成种种的璎珞。

“ 明妙无比。” 光明和美妙。

咱们这个世界果子也有香的,像木瓜、佛手、香橼,这都是果子(果实),它都是香的。极乐世界这些 “ 花果恒芳 ” ,老是香的。

“ 光明照耀。” 又有香,又有光,香光庄严。

又说 “ 随风散馥 ” ,随着风吹都是香味。

“ 沿水流芬。” 像这些文字都是十分的美。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又说 “ 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 光和色都具足。

又说 “ 奇妙珍异 ” ,这是非常之奇特、非常之微妙、非常之珍贵、非常之突出,异,不凡。

“ 周遍校饰。” 遍于全国,互相来庄严。

“ 光色晃曜。” 光色明曜、生动。

“ 穷极严丽。” 庄严和美丽到了登峰造极。

所以这些文句就显明极乐国土具足庄严,遍满其国。是 “ 庄严 ” 一辞所含有 “ 交饰  ” 的涵义。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 “ 具德 ” ,“ 具德 ” 这个地方有很重要的文句。

经中第九品说“ 如实安住,具足庄严 ” ,这两句话好。

我从前就是对于说到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意思,现在我就很感兴趣。知道极乐世界如是庄严者,这一切是由于它 “ 如实而安住 ”

“ 实 ” 是什么? “ 实 ” 是真实之际,经中说的 “ 三个真实 ” ,咱们这经有 “ 三个真实 ” ,刚才说有 “ 真实之慧 ”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真实的本际,就是真如“ 真实之利 ” (可以给众生真实之利),这是本经的 “ 三个真实 ” ,“ 三个真实 ” 是一致的、是相联系的。

所以极乐世界有这么样的庄严,是由于它如实而安住,如真实的本际、实相而安住,所以才能显现如此不可思议、不可穷尽的庄严。

这些 “ 庄严 ” 都由于这个 “ 德 ” ,什么 “ 德 ” ?如实安住于本体

第十五品说“ 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很自然的随你所感,应当所应的自然就显现。

就好像那个水,你愿意深,它就深;你愿意洗淋浴的,就从头上冲下来;你愿意它是暖一点,就暖一点;你愿意它冷一点,就冷一点。一个池子里头,大家各个满自己的意;而且闻法,各人听到自己所愿意听的,都在一块,随应而现。

这个是显明什么?就是显明 “ 事事无碍,圆明具德,十玄门 ” 。这一切一切都是没有 “ 碍 ” 。

这水应了你,就不能应我,就是 “ 有碍 ” ,这是一切无碍、一切自在,一切这么微妙,一切 “ 圆明具德,事事无碍 ” 。


 楼主| 发表于 2019-6-1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讲了 “ 十玄 ” ,大家恐怕还是觉得不大好相信,这本来也是。

前几年留苏的一个留学生回来,在科学方面的研究所里头工作,一天他来看我,他说我正在研究新的数学,他也举了实例,说可是我不懂、我想不通。

他说这个新的数学叫 “ 新的级数 ” ,当这个项目到无穷多的时候,他说按理不但是全体包括局部,而且是局部包括全体。

这是新的数学,偏于理论,理论中得出这个结论,局部包括全体

那不就是咱们所说的 “ 多 ” 里面包含 “ 一 ” ,十个手指头包括每一个手指头,每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指头“ 一 ” 里头包括 “ 多 ” ?!这就想不通了,就是这个意思,局部包括全体

可这包括,我觉得我手包括十个手指头,全部包括,这个谁都懂;但是倒过来说,一个手指头包括全体的手,这就很难懂。

事例有个事例,我先说一个,就是 “ 全息照相 ”

咱们这照相是平面的,“ 全息照相 ” 是立体照相,所以这个照片一放就跟一个真人一样,立体的人坐在那。

当然坐着就是坐着,站着就是站着,他如果是个动作就是个动作,这个图显出是立体的。

但是它有个版,你要通过这个版才显出来这个相。要把这个版给摔了,拿出一个小渣,再通过这个设备,怎么样?放出来还是整个人

小渣是底片的一个局部,它为什么还能显出整个人?它包括了全部的作用,局部包括全体;只是显的这个相,人比原来小一些,不然就太奇了,因为世间的东西它究竟还是有极限。

所以过去有好多好多我们那个很机械的一些 “ 唯物论 ” 的东西,那完全是错误,就是爱因斯坦说的,全部是 “ 错觉 ” ,咱们佛教说的全部是由于你妄想

“ 错觉 ” 和 “ 妄想 ” 正是相对的“ 错 ”“ 妄 ” 很相似“ 觉 ”“ 想 ” 不是很相似吗?!

所以一剎那可以包括三大阿僧祇劫。因此那些争论,一定说 “ 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 ,一定说 “ 一剎那可以成佛 ”这是戏论、愚痴,哪有这些分别?!你错觉

什么叫 “ 一剎那 ”?什么叫 “ 三大阿僧祇劫 ” ?不过现在从科学的发达,对于弘扬佛法就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说到 “ 事事无碍 ”

所以把前头那个我们再补充一个。后来我跟他说,我说这有什么难懂,佛教释迦牟尼佛早就这么讲了。

我又给他举了些例子,他也想通了,拿水和波等等的。我上次举过了。

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补充这个例子就很实际“ 局部包括全体 ” ,一个破的东西,一个渣,就等于原来的东西,作用一样,因为它是 “ 全息照相 ” ,信息它全部,有这个条件,它所集的东西到了无限大,全部不能再比它多,全部它都有了,因此在这个情形之下,局部包括全体。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差不多宋译的经题字都解释了,底下就是 “ 清净平等觉 ”

“ 清净者,身口意三业。” 一切业,不管善业、恶业,都是由 “ 身、口、意 ” 来造的,这三种业不管是善、是恶,要离开一切恶行、一切烦恼、一切垢污。

恶念当然是要离,善念有的时候你要知道,也还没离开烦恼。比方有人他恋爱,要牺牲性命去保护他的爱人,这是善念,但是他还是有垢污,他还是贪恋,所以不是清净。

你离开了一切恶,离开了烦恼、离开了垢染,这就叫做清净。

《大论》论布施说:“ 虽为一切众生,是心(指布施人的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着,是为不清净。”

这段话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时候,虽然也是发心为一切众生,可是你没有了达三轮体空,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中间见所施之物,不了解这些实物,远离一异有无等等分别,即是第一义空,于是对这三轮都有所着,这就是不清净。

《金刚经》说:“ 应如是生清净心。”

探玄记》说:“ 三业无过云清净。” 指身口意三业,都没有过失叫做清净。所以不容易,他还有过失就是不清净。

又“ 清净土。” “ 清净土 ” 就是指的净土。

“ 清净身 ” 指的是佛身。

“ 清净人 ” 指的是如来。

“ 清净 ” 这个形容词它都是这么用的。

《往生论》中说,“ 三种庄严入一法句 ” 。

“ 入一个法句 ” ,“ 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 ,这个地方就跟咱们经题中 “ 庄严清净 恰恰十分相合。

你看两个题目凑在一起,跟《往生论》的这个一模一样,“ 三种庄严入一清净句 ” ,“ 庄严清净 ” ,把这个妙法宣达得多么清楚,“ 妙合天然 ” 。

三种庄严就是无量庄严,这三种庄严都入在一个 “ 清净句 ” 里头,这就表示一切都 “ 一 ” ,无量的庄严入在 “ 一 ” 里头。

又《维摩诘经》里头说“ 心净则佛土净 ” ,你这个介尔之心 “ 一 ” 净,国土就净,“ 一 ” 就是一切,这国土是一切,你的心就是 “ 理一心 ” ,“ 一 ” 包括一切。所以《华严》的玄旨,在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 又《汉译》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 这也从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里头可以启用这个含义。

而且《汉译》的经文中,它的第十八愿,这一段是《汉译》的原文“ 我作佛时,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 ” 。

我稍微解释一下,法藏说我作佛的时候,别国的人民“ 作菩萨道 ” 就是修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念什么?念我的清净心。

这是《汉译》的原文,念阿弥陀的净洁心,这就是禅宗。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 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 不可以计算的比丘。

“ 飞往迎之。” 来接引他。

“ 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作阿惟越致。” 等他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带着无量的圣众去迎接,就站在他的面前来接引他,他就可以跟阿弥陀佛回去,生到阿弥陀佛国土,作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了。

这个里头就是很低很低的水平,很多惑都没有断,还是凡夫,他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生到凡圣同居土,凡夫和圣人在那同居。

他虽然是凡夫,可是他是阿惟越致,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所感。

在我们这个国土要不退,那要很高很高的,至少要到小乘的初果以上。这个就是去了就是阿鞞跋致。

所以蕅益大师赞叹,说他是阿鞞跋致,他是凡夫;说他是凡夫,他又是阿鞞跋致,十方世界都没有这个特殊的例子,所以称为 “ 不可思议 ”

这里头所谓 “ 净洁心 ” ,它叫 “ 净洁心 ” 。“ 念我净洁心 ”,原文是 “ 净洁心 ” ,就指的是 “ 清净心 ” 。

“ 佛名无量清净佛,佛心是无量清净心。” 把这一切功德庄严总起来是一法句,叫做 “ 清净句 ”

“ 清净句 ” 是什么?就是 “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

而这也就是什么?就是这一句佛号,一法句。

所以发大乘心的人,持名念佛,临命终时得到佛的接引往生。

所以 “ 庄严清净 ” 也就正符合本经的宗旨。

本经是以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为宗。这个 “ 清净句 ” 就表现的 “ 无为法身 ” ,代表的是 “ 实际理体 ” 。

从这个 “ 实际理体 ” ,从这个 “ 清净句 ” 就出生三种庄严、流现出三种庄严,而三种庄严就同入到 “ 一个清净句 ” 。

所以这个展开就是 “ 无量庄严 ”退藏就是 “ 一清净句 ” ,就是 “ 清净心 ” 。这就是咱们经题中 “ 庄严清净 ” 的含义。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就是 “ 平等 ” ,“ 平等、觉 ”

“ 平等 ” 是离开差别。

《华严经》说 “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 心 ” 和 “ 佛 ” 和 “ 众生 ” 这三样没有差别。

所以我们是大平等,佛一点也不比谁高,我们主要是体会这个平等之义

所以我常常说很多信佛的人,我说你们都是把佛看成上帝。

有一个人写了很多很多东西,他问我,我说你说的还是上帝。他跳不出这个圈,怎么有智慧、怎么高、怎么清净、怎么突出,说了半天,都是上帝那个范畴。

这个 “ 三无差别 ” 就是 “ 平等之义 ”

《入佛境界经》说“ 菩提者,名为平等 ” 。“ 菩提 ” 是 “ 觉 ” ,“ 觉 ” 是什么?“ 觉 ” 就叫做 “ 平等 ”。

“ 平等者,名为真如。” “ 真如 ” 这个字就非常好,既然说它是 “ 如 ” ,就不是一个。

只有说这如同一样、这个如同一样,没说一个如同一样的,这不成话,说到 “ 如 ” 就不是一个。

既然 “ 如 ” ,就没有异,它同了,怎么会不一样?!说这个 “ 如 ” 字就是“ 不一、不异 ”。

所以我们有许多东西,用佛的智慧眼去照的话,它一切都是极微妙,这个 “ 如 ” 字就很微妙,一个 “ 如 ” 字就是“ 不一、不异 ”,而且 “ 真如 ” 。

所以说 “ 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

《入佛境界经》讲 “ 入不二法门 ” ,真正平等还有什么 “ 二 ” ?!离开一切差别。

所以这个地方也不可以混。差别都不对,只有平等对,你这是不是差别?所以没有你众生起心动念的地方。

所以要平等中解差别义,差别中解平等义,都是圆融无碍。


经中的 “ 平等、觉 ” ,可以包括个含义。

“ 平等、觉 ” ,“ 觉 ” 是觉悟,“ 觉 ” 也就是佛,所以 “ 平等、觉 ” 搁在一起它有四个含义:

第一个是 “ 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

没有什么不同,怨亲平等,也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说地狱众生就低、天的众生就高,没有这些差别对待,平等普觉、平等成佛。

所以我们经中“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迷惑多的人也行,上至文殊、普贤也行,它是平等的。

“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 一切的含灵,当来就从无量寿如来会上那个时候起一直到现在,一切的含灵,一切有灵性的,就是一切有情,都是靠这个法而得度脱。

这个法是什么法?《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法“ 正显平等普觉之义 ”

第二个,拿这个平等的法去觉悟众生“ 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 ,故名为 “ 平等觉 ”

什么是平等法?这禅宗的道理又来了。

《净影疏》解释这个“ 平等 ”, 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 ”

无愿、无作、无所有,原文是 “ 无作无所有 ” 。

我们这个持名之法“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 ,念来念去就暗合道妙。所以它不是一定要先悟后修。

什么法门都需要先悟后修。,茫茫人海中有几位是悟了的?不可得,稀有又稀有。

所以这个是暗合道妙。禅宗开悟是明合道妙,这是暗合道妙。

哪怕一个老太婆,但是你心里诚恳、绵密,你念到一切都放下,什么你都不想,这就 “ 无所住 ” ;可是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而 “ 生其心 ”。

“ 无住生心 ” 要在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地前的三贤都只能够分开两段进行,有的时候 “ 无住 ” ,有的时候 “ 生心 ” ,“ 生心 ” 的时候不能 “ 无住 ” ,“ 无住 ” 的时候不能 “ 生心 ” 。

但是我们现在凡夫,就可以不知不觉来暗合这个道妙。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

“ 无住生心 ” 是这样。这样的话,他念来念去“ 能 ” 也忘了“ 所 ” 也忘了,谁在念也不知道,念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可是这一句不断,它不断灭,净念相继

禅宗的 “ 保任 ” ,这不就是最后 “ 保任 ” 吗?!

禅宗讲 “ 保任 ” ,大家就只知道一个 “ 任 ” 字,忘了它上头还有一个 “ 保 ” 字,你开悟之后要 “ 保任 ” 。

“ 心心不异谓之保 ” ,前心和后心没有两样叫做 “ 保 ” 。要起便起、要坐便坐叫做“ 任 ”。没有一点造作,都是如此道理。

“能仁”、“寂寞”、“保任”,一切一切,你把它搞到一边去了,老兄是入地狱如箭射。这不就是能所都忘了。

这个就是 “ 能所 ” 都忘了,念来念去,就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从有念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

念得能所两忘,即是《金刚般若》之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亦即《净影疏》之 “ 无作无所有 ”

这不就是无作吗,他有什么作啊?能所都忘了,也无所有,他什么都没啊?以如是法来教导众生,横出三界,成究竟觉。

所以就是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第三个 “ 平等觉 ” 是如来的正觉。

佛佛道同,正觉没有一切高低深浅之别,故名平等觉。

第四个 “ 平等觉 ” 正是极乐教主阿弥陀佛的圣号之一。

以上四义,经题里都有。所以“ 庄严清净平等觉 ” 是经题中所涵的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7-16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 经 ” ,就是线,梵语是修多罗,也可以译成契经

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实际理体。二者契机,机者,机宜,众生根机,兼指时机,时节因缘。

故契机者,契合众生水平与时代。现在简化就称为经了。

“ 经 ” 包括贯、摄、常、法四义。

“ 贯 ” 是贯穿所说的道理,贯穿本体 “ 摄 ” 是摄持一切众生,所化的众生。经就是要化生、要度生 ;“ 常 ” 是古今不异,今佛所说,也就是古佛所说。

所以有好些人现在想创新,好像要比释迦牟尼佛还高明一些,比古佛也高明一些,他一高明,那就不平等了,那就不是佛法了。

古今不异,则近远同遵。这个法则,国家公布了一部宪法,云南就不听了,不行啊,近远同遵。

所以贯摄常法四字,可尽 “ 经 ” 字的涵义。

诸经立名,不离人法喻。可以分成七类

⑴ 单一的,有三种。

《阿弥陀经》有人,没有法、没有喻。
《大般若经》,般若是法,没有人、没有喻。
《梵网经》,梵网是譬喻,没有人、没有法。

⑵ 复就有两个,有三种。

《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没有喻。
《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譬喻,没有人。
《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是譬喻,没有法。

⑶ 具足者,一种。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大方广是,华严是,人法喻都有。

本经题也是具足人法喻。

题中字表此土果人,无量寿是彼土果人,两土的果人都在内。

庄严清净平等觉七字是

大乘二字就是譬喻。作为譬喻,乘者就是车,运载一切,能乘者大,所乘者大,就相当于《法华》说的大白牛车。

 楼主| 发表于 2019-7-17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诸经皆具教行理

佛经都是从本体上建立法门,从理体立的教,要依教奉行,从你的修行,才能显示出这个本体,所以从行显理

专就本经题中的教行理,“ 佛说大乘 ” 是。“ 庄严清净平等觉 ” 是。“ 无量寿 ” 是

“ 无量寿 ” ,表示三际一如,涅槃常住的法身本体,亦即众生本具的佛性,是心是佛的本心。

所以判属于理,也就是实际理体。

依此 “ 无量寿 ” 的理体,直指大乘,来宣说众生得度之法,成了这部经,所以 “ 佛说大乘 ” 就是了。

从教起行,就是文中 “ 庄严清净平等觉 ” ,就是佛所教化我们的妙行。

一句阿弥陀佛来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就是依教来修行。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所以《大集经》说“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念佛不但是禅,是深妙禅,而且是无上深妙禅。

大势至菩萨就用念佛法门,与五十二法王子同时宣说成就的经过,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 。不需要任何方便,就这么“ 阿弥陀佛 ”“ 阿弥陀佛 ”的念,自己就心开了。开,开明本心。

这就圆显出本具的平等觉,就是从行显理。行,念阿弥陀显出心了,就显出理了。

往生者悟无生法忍,从体起用,又以此平等妙法来教化众生,往生净土,同证大觉,这又是从行来显理。

若以此经题配三大,无量寿是体大(法身的本体),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可以平等普觉一切,不分根机利钝来普度。

以前我说过,连动物都得度。所谓地狱中的众生,如果不停的念佛,一旦业满,马上证清凉华菩萨用大。所以净土法门着重殊胜在用上

其实法法都平等,“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

为什么要偏赞呢?就是在利他方面,普度适合于众生的根器,所以这是和其他法门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9-7-17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汉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 ” 就是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经题来配合三觉

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们念佛就是念自己本觉的佛,阿弥陀佛是我本觉、是我本心。

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开始觉悟。

所以《净修捷要》:“ 阿弥陀佛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 始觉合本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

阿弥陀佛、无量寿就是我的本觉,从本觉起我念佛来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就是清净平等觉了。

又可以解释为“ 平等觉 ” 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来庄严自己,是为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到果觉 “ 无量寿 ”

总之,这个经题的妙意是辗转无穷,都在一题之内。

《圆中钞》说“ 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 听到经首题目的名字,就得到无量的功德。

幽溪大师作《疏钞》引证说:“ 如《金光明》,及诸大乘(经典),多作此说。”

所以从全名来看,本经此土导师世尊看到度生因缘成熟,在十分欢悦的心情中所宣说的。

畅谈极乐净土教主无量寿佛本愿之海,以及殊胜方便、普利万类的净土法门,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万德庄严,一心清净,平等普度,同登觉岸。

在众生方面,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心是佛,今又念佛;名具万德,庄严自心;净念相继,远离妄执;妄消真显,当下即是 “ 平等觉 ”

一题之中,涵摄了全经大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9 17: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