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莲池海会

[弘法探讨] 黄念祖大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大经解》讲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底下引一段日本的大德称赞《无量寿经》,他们日本人对于《无量寿经》的重视超过我们。

咱们中国的净土宗就集中于鸠摩罗什所翻译的这一本《阿弥陀经》,没有能广泛一些,参考一些唐译;《无量寿经》也没有好好念,这就是说我们比较窄。

《黑谷大经释》,这是日本的一部著作,底下这一段括号中的话就是他的原话。

“ 于往生教 ” ,提倡往生净土的这个教化,有的是根本的,也有的是属于枝末的,经典也很多。

“ 此经名根本 ” ,《无量寿经》是叫做根本的往生经,别的经叫做枝末的往生经。

“ 又此经(《无量寿经》)名正往生经 ” ,这个经是正的; 余(其余的)名旁往生教 ” ,旁边的,边边上的。

“ 又此经 ” ,没有具足经很多,只是引了三个比较,“ 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 ”,在往生里头它具足了。

你看他就是说,我们这里头讲,咱们怎么能够往生,就不像《阿弥陀经》只是一种,三辈往生都是以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但是三辈的情况就不一样,还有 “ 往生正因 ” ,还有种种其他的原因,都可以往生,所以它这个是具足的。

而它经呢?“ 名往生不具足教 ”。念这个经,依他法门就可以往生,但是它这个教,教化不是具足的。

根据上面这个意思,净土宗就像一个妙高峰的峰头。常常我们说 “ 佛法之高如妙高峰 ” ,净土宗就像是群山中妙高峰,比一切山都高。

可是净土宗像妙高峰,《无量寿经》呢?就像峰头上那个尖儿,真正那个顶尖。那个日本人的说法就是这样。

咱们这个经,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句话“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 ” 。有很多人都忽略了,因为不读《无量寿经》就不知道,读了有的时候也忽略了。

“ 当来 ” ,这是从释迦牟尼佛说经的时候起,这以后。

“ 一切含灵 ” ,一切两个字要注意,没有例外,一切有灵性的,那就各类众生都在内。

“ 皆依此法而得度脱 ” ,皆依了《无量寿经》的法。

这是阿难问佛何故放光,佛就说你这个功德很大!

为什么?因为你这一问,我说出这个法门来,这功德很大,将来一切众生都是因为这个法而得度脱,没有例外。

既然如此,咱们在座的人哪一个你能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没有包括你?

“ 当来一切含灵。” 皆依此法而得度脱,都是依了这个法而得度脱。换句话说,你不依这个法,你就走到难行道了。

这个说还比较说得不是很尖锐,如果释迦牟尼佛说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如果不依此法就不得度脱,恐怕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原意。

但是我这一说,很多人心里头不见得同意,所以我前头说了一句和缓一点的话。

如何 “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天天念经,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

“ 利济众生,此经为最。” 为什么?因为 “ 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所以《无量寿经》能不稀奇吗?它如此之巧妙,如此之能够普被,如此能救度。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6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second/?classId=277&type=2&keyword=&cp=2&ps=4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 这是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特别因为慈悲,特别把这个经留下来,所以这个经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这体会。

在《无量寿经》里讲到“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 。咱们原来那个本里头,有的本有改正,有的本可能没有改正,没有改正的大家替我把这个添上去。

我念念这个经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 。

“ 我以慈悲哀愍 ”,有的书添上了,有的没有添自己添一添,“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 ” ,不过大家恐怕都已经添上了。

就是说将来这个经要灭,《法灭尽经》佛说,经都要灭尽。所以我们从来也不说佛法是永存的,这有因缘的,有缘它就存在。

将来地球也有 “ 成住坏空 ” ,一切都有 “ 盈虚消长 ” 。

将来经道要灭尽,可是我为了哀愍众生,我把这一部经特别留下来,让它留一百年。最后一百年什么经都没有了,只有《无量寿经》住世。

“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在这个时代里头有众生,“ 值 ”者是遇也,能遇见这个经的,“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 ,随你的本意之所愿,你愿意往生,都可以得到度脱。太难了,到最后,佛慈愍!

《法灭尽经》里头,底下就说,这改一个字,“ 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这个新本、老本都是 “ 说 ”,改一改,这个 “ 说 ” 字改成 “ 情景 ”

当佛法都灭了,众生根器很差,这个时候他还能够接受《无量寿经》吗?本来我们想有这个问题。

但是佛说了,《法灭尽经》说,我法灭到最后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像油灯刚刚要灭的时候一样,咱们停电点蜡烛也有这个现象,譬如蜡烛最后快要点完了,反而比以前更亮,亮了之后灭了。

咱们看太阳落山,太阳刚要下山的时候,说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太阳下山的时候看见霞光灿烂,非常美,可是就要黄昏、就要黑天,也是这个道理。

人也是如此,人病的时候就 “ 回光返照 ” ,病人得都不能说话、都昏迷了,忽然间他又醒了,又能吃东西,和家人谈笑,面色也红润,这么一会工夫他就死了,这叫 “ 回光返照 ” 。

在他灭之前反而有一个比他以前更好的一个情况出现。油灯是如此;太阳下落也是如此;人的回光返照也是如此;这个经、圣道也是如此。

这个时候什么经都灭了,反而《无量寿经》能够为大家所崇奉,就像将灭的灯,这个光比以前反而盛,但是这一百年一过以后就完了。

所以这就是本经兴起的因缘,最后还要靠这个经,怎么能不说这个经?!

所以这个经的因缘也就是,我这举出了五条。

这个经既然像是营养丰富的好东西,我们现在吃了之后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增长我们的一切,就像极殊胜的药,能治我们一切病,所以不可思议。

在末法的众生,你看看到了最后还能够度。所以就在现在来说,众生能够遇着,能够依此修持,那当然我们比末法的人根器要强,那是肯定的。

那个时候人和人相见,咱们下面这个劫是刀兵劫。现在已经有点这个苗头,中国、外国都一样,一言不和拔出刀、拔出枪就杀,最后就是这么把人杀光的。人和人都不能相见,相见之后先下手为强,你不杀他他杀你。

现在你看一言不和,看他一眼,小流氓刀子就出来了,无冤无仇。这种事情也就这种苗头,说将来人灭尽的时候也就是如此。

人的根器就是那么差,那么愚昧、那么凶狠,这个经还能去度脱。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法门,而且他说“ 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 ” ,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大问题讲完了,讲第二个大问题。

我们这个经,一切经都有,我们要问个问题,我们俗话说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不能只看那些现象,你要看它的本质是什么。

经典,你要知道它什么为 “ 体 ”、什么是 “ 性 ”,不能只看它的事相,事相就是现象,要明白它的根本。

所以,第二个我们就是说《无量寿经》的 “ 体 ” 是什么、“ 性 ” 是什么,这一点很深入。

今天咱们超一点时间,不然我们这个中间隔停去了一趟,我们停了两次。一次有客人来;一次是你们走了。那么今天稍微多讲一点,时间稍微拖长一点点。

“ 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 ” 。

蕅益大师说,净土法门一切能所 “ 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 ”,是 “ 实相 ” 这个印子所印出来的。所以 “ 一切大乘经典皆以一实相为印 ” 。

“ 实相 ” 是什么?通俗的说 “ 真实之相 ” 。 实 ”就是真实。“ 相 ” ,就是行相的相。

“ 真实之相 ” 那是平等的一相。

“ 真 ” 就是平等、就无差别,“ 实相就是无相 ” 这都知道。

实相中就是本来无一物,可是 “ 亦无不相 ” 。

那么什么都没有相了,就没有相了,就是什么都没有,又把这个 “ 都没有 ” 了叫做对,没有了就是不相,也没有这个不相。

没有相,也没有不相,离了这二端。二端大家都知道是 “ 边见 ”,所以我们 “ 见惑 ” 里头要除掉 “ 身见 ”、除掉 “ 边见 ” 。


我们常常是 “ 边见 ”,要是 “ 此 ” 就不可以是 “ 彼 ” ,“ 清 ” 就不是 “ 污 ” ,“ 众生 ” 就不是 “ 佛 ” ,“ 是 ” 就不是 “ 非 ” ,“ 空 ” 就不是 “ 色 ” ,都是 “ 边见 ” ,二边。

要不是 “ 空 ”,要不是 “色 ” 。“ 相 ” 跟 “ 无相 ” 这也是二边。

所以众生总是在 “ 边见 ” 里头,要不就是 “ 相 ” ,要不就是 “ 无相 ”。

“ 实相 ”是 “ 无相 ”,也无不相,离开二边。

“ 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你看 “ 相而无相 ” ,所以这些地方我们就不大能从语言分别,从我们妄念没有断的这个头脑之中能真实理解的,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 相而无相 ” ,那个 “ 相 ” 就是 “ 有相 ” ,“ 有相 ” 它就是 “ 无相 ”,所以就是 “ 有 ” 和 “ 无 ”也就不二了。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 ,所以观音菩萨他就照见,就度一切苦厄,他就是真正的 “ 相而无相 ” 、“ 五蕴皆空 ” 、“ 度一切苦厄 ” 。

“ 无相 ” 是什么意思?是 “ 离开了一切虚妄之相 ” 称为 “ 无相 ” 。你能够离开这个虚妄的相,你不为这个虚妄之相所缠缚

“ 无相 ”是什么?就是离开相,你看见这个相,你心跟它是离,不执不着。

“ 实相无不相 ”,不是虚空跟断灭,说到那一头就是空、就是断灭。

所以刚才说那个打坐,打到沉潭死水,叫枯木禅,跟枯木头一样,也是个错路。

所以 “ 枯木崖前歧路多 ” ,你变得跟那个枯木死灰一样,这里有很多的歧路。不是这样的,“ 不是顽空、断灭 ”,什么都没有。

所以 “ 本来无一物 ”,五祖拿草鞋给它擦掉,说也没有见性,这个不是权巧,祖师说话都是真实说。他只是高于神秀,可是也没有见性,所以才需要再讲《金刚经》。已经解决了何必再讲?多事了,头上安头。

所以《金刚经》要《破空论》,有很多人就执着在 “ 都没有 ”了。

所以这个 “ 无相 ” 不是龟毛兔角,根本就什么都没有,“ 本来无一物 ”,什么都没有。

当然,“ 本来无一物 ” ,离念,他就没有。“ 何期自性 ” 这个自性,六祖那个时候还体会得不深。

所以,“ 离一切虚妄之相 ”,就是无相也没有不相,不是顽空断灭,不是龟毛兔角,“ 一切虚无 ” 。

《金刚经》的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凡是显现出来的相都是虚妄的东西。

“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诸相非相就是相而无相,看见这些相,而你没有这种相的这种执着,你就见如来。

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在这个相而离开相,不是龟毛兔角,本来就什么都没有,离开了一切的虚妄之相你就见到了实相。

因为你被这个虚妄之相所缠缚,你就不知道 “ 真实之相 ” ; 开这个虚妄之相,你就可以到实相,所以说 “ 即见如来 ”

“ 若见诸相非相 ” ,就是开这些相,你到了实相,所以说 “ 即见如来 ” 。

这个 “ 如来 ” 就是法身的如来,法身如来就这一切相,所以说 “ 实相无相 ”。但是不等于说没有法身,法身一切相,是无相,你所体会的没有法身,那就跑到无相那一头去了。

“ 无一切相 ” 你就见如来,见如来是见如来的法身,不是无法身;你见法身,可是法身是无相可见,这个是非常圆融的事情。

所以 “ 实相无不相 ”,“ 实相离相 ”,“ 实相也没有不相 ”。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生灭之法,全属虚妄。” 我们都知道有一生一灭,这都是虚妄《心经》说 “ 不生不灭 ”,那才是真实。

“ 生灭之法,全属虚妄 ” “ 但生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 ” 。这是禅宗里头很重要的话,你要知道在你这个 “ 生灭之中 ” ,里头有个 “ 不生不灭的 ” 。

所以我们虽然有妄念在这一起一伏,就是一生一灭,“ 生灭不停 ” ,在这个 “ 生灭不停 ” 之中,里头有个 “ 不生不灭 ” 的,它朗朗常存,能够到这个就叫 “ 开悟 ”

“ 一切生灭法就是差别相。” 就出来种种的差别,有生有灭,种种差别,在一切差别里头有一个不差别的,始终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没有差别的。

“ 不生不灭,无有差别,即是平等相。” 所以说实相平等一相,这就是实相。

这个道理不大好懂,得要打个比方。要这么说,大家这个文字念是念过去了,道理大家还是很模糊。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使得我们心中能够明了。我们等于研究一个指路的标,要把这个标研究清楚。

我们就拿金子做成咱们故宫的珍宝馆,拿金子做成各样的东西,盆盆碗碗、女人的首饰、宝塔、佛像,都是纯金所做的,所以有种种差别,这就有 “ 差别相 ”

你不能说这个都是没有,这个金盆不是盆,那个金宝塔不是塔,是有这些差别相。但是这些差别相是有生有灭的,它怎么出这个相?是铸出来的。

你再搁到炉里一烧,变成金子的溶液,都没有了,你还哪去找塔、找盆?所以这些差别相是有生有灭的,是虚妄。

现在现了一个金的杯子,你搁火里一烧就没有了,不是虚妄的吗?不是真实的,不是常住的。

但是你不能说这个杯子的相都没有,它是有生有灭,它会没有的。

至于这些东西它的本体,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本体?本体都是金子金子平等的,都是金子。

既然是金,化学上就是一种元素,就是这一类东西,它是一样的。它是不生不灭的,真金不怕火炼,你烧了之后,再一冷还是金子;不增不减,它是多少就是多少。

所以就把金子来譬喻这个真实的平等的实相,由于平等的实相而可以流现出种种的盆、碗、佛像、宝塔、女人的首饰,等等的东西。

我们如果看破这些个盆盆碗碗、宝塔、佛像种种的差别之相,你在这个地方只注意这些分别去了,你的就到分别上去了;可是你要去注意它的本体,这些都是什么?所有这些东西无非是金子,你就看平等的真实的相,没有盆碗、没有塔、没有佛像,都是虚妄的。

现在打个比方,就拿这个金子打譬喻。我们开盆盆碗碗这些虚妄的相就知道是金子,就实相

所以把金子来譬喻这一切的 “ 本体 ”,那些个形相就是一些 “差别之相 ”

“ 差别之相 ”不管是盆、是碗、是塔、是佛像,它的全体是什么?全体是金子,全体是 “ 实相 ” ,没有别的。

佛像、宝塔全体是实相,那个盆、那个碗也全体是实相,全体是金子。

离开虚妄的差别相,所以称为 “ 无相” 。

在这个虚妄差别相之中有一个真实平等的相——本体,所以说 “ 无不相 ” 。

当相相,你看到这个金盆,你知道这是,而不执着这个盆,这个是不真实的,炉子一烧就没有了。

“ 当相离相,相而无相。” 有相而没有你可执着的这个相,知道它都是不真实的,“ 乃显实相 ”,这样才能显现实相。

这样做了一个比方之后,还要说明一句,这种比方,我们世间就没有一个,当下有很多科学、有很多新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做一些很好的比方。

但总之可以说,世间上的一切一切,没有一件东西能够真实能把这个体性、这些佛的道理,能够譬喻得尽美尽善。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里又举一个禅宗的公案。

这个是六祖之下的南岳怀让,南岳就是衡山,南岳怀让是七祖。七祖那时来参六祖,那时天下都闻名,都来到广东去参六祖。

怀让来见到六祖,六祖就问他“ 什么物?怎么来?” “ 什么物 ”,你什么东西。不是骂人的话,你是个什么?怎么来,你怎么来的?这一问,怀让答不出。

你是什么 ?你怎么来的 ?他就留在庙里,多少年之后。所以古人很用心,不轻易,你这一个问题答不出,就在这几年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物 ?怎么来的 ?禅宗就是这样的法门。

一天他就找六祖,他说我能回答。六祖再问:你什么物?怎么来?

他就说,这句是他的答话,咱们这上面引了“ 说似一物即不中 ”,我要说他像个什么物就不对,就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能说我是个什么物。

我做个比方,能说是个什么物,凡是你把说出来是个什么什么的都不对了。

所以六祖给他印证,开悟了。南岳怀让底下是马祖,马祖是 “ 马驹踏杀天下人 ” ,门下出八十员大善知识。

“ 说似一物即不中 ” ,因此咱们说说什么,我们不能这么体会,还有一个金相,以为这个实相还存在一个什么东西。这是没办法,拿这个金子来譬喻这个实相。

但是你要存着一个好像有金相的这么一个相,还是在相之中,就不是无相的实相。所以说 “ 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 ,成为言说。

所以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未曾道过一字,说法说了四十九年,真正这个问题上一个字也没有说到。

《金刚经》上问,“ 如来有所说法不?” 你们说我说法是为 “ 谤佛 ” 。所以这些道理,不是所谓搞学问的人能体会的。

你搞学问你最多是 “ 说通 ” 。这个 “ 说 ” 字,你看了很多佛书,可以写好多论文,写得大家都称颂,这么高的著作,比你身体还高,“ 说通 ”。

你不能明你本心,达自本性“ 宗 ” 你不通,说通。书上不是写吗?!“ 说通宗不通,长虫钻竹筒 ” 。

所以说 “ 宗说俱通 ” 才是善知识,这样真正是佛门的龙象,真正可以为世尊执掌法炬,救度众生。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3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这些说法我们又引证一些经典,所谓 “ 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 ,便成魔法。

《圆觉经》就说“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 。这些幻都灭掉了,这些世间都是幻,“ 如梦幻泡影 ”,都是幻。诸幻都灭了,可是你本觉的真心不动,本来是如如不动。

但是《圆觉经》下面还有说“ 幻灭灭故 ” ,这些幻的灭,幻生幻灭都是幻。这些幻灭都灭掉了缘故“ 非幻不灭 ” ,本来不是幻的,是真实的,这就是不灭的。

所以是个 “ 空 ” ,但是你这个幻灭要灭掉,幻灭都灭掉之后“ 非幻 ” 是不灭的。

“ 譬如磨镜。” 古时候的镜子,脏了你磨一磨,脏都去掉了之后,光明就现了。

所以幻灭以后的这个觉心,觉心不动,就如把脏东西擦去之后的那个镜子的光明显现是一样的,把这脏东西去掉,明就显现了。

这个 “ 明 ” ,你只要肯透露一点,你 “ 宗通 ” 就有分了,你就不是 “ 长虫钻竹筒了 ” 。

但是你得磨镜,这是真实的东西,你要去磨垢,一句弥陀也是磨垢最殊胜的办法。

所以离开这个妄,就显出平等一味的实相。

磨镜磨的是镜子,实际是磨的那个脏,你本心是无可修的,但上面有脏,这个脏要去掉。

镜子的这个光明的性能不是从外面得来,是本有的,所以它是不增不减。

没有一个法是从心外你得到的,所以我们不是心外求法,只是恢复你的本心。

所谓 “ 暗合道妙 ” 就是它“ 一声佛号一声心 ” ,就用这样一个殊胜方便恢复你的本心“ 垢除明现,离妄即真 ” 。

所以说 “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 ,你不要去求一个真,我怎么怎么去求那个真,只需要干嘛 ?把你这些个种种错误的 “ 见 ” 给息掉。

后头还有话,“ 但尽凡情 ” ,尽掉自己的凡情,那就是圣解。

“ 须知圣解亦凡情。” 你要知道,你心里有个执着,说这是圣解,圣解也就成了凡情。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就是本来的,不从外得。

“ 众生之见。” 我们现在这个见都是妄见,所以如来出兴于世,就是以佛的知见来叫我们开示悟入。

“ 真 ” 是什么?就是佛知见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5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6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七集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 真 ” 是什么?就是 “ 佛知见 ”

所以我们修行就是唯须息见,我们消除了,磨那个垢“ 垢 ” 就是我们众生的知见,恢复我们的 “ 本明 ” 。

我们的 “ 本明 ” 就是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我们本具的。

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 ” ,我们每个人当前这一念,你起了一念这个、这个,“ 不在内,不在外 ” ,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

“ 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 ”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是过去、现在、未来。

要说 “ 过去 ” ,过去已经过去了,应该没有了,是不是? 就是 “ 现在 ” ,怎么底下还有个 “ 未来 ” ?都不是这个, 也不是青、黄、赤、白,咱们心是什么颜色 ?也没有形象,是长是短、是方是圆;也不是香味,也不是触法“ 觅之了不可得 ”

所以达摩让慧可,你把心找出来我给你安。二祖说找不着,“ 觅之了不可得 ”。你找心不可得,你不能说你心没有,是不是?

“ 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 百界千如 ” ,大家这个见过 “ 百界千如 ” 。

“ 百界 ” 就是我们有十法界、六趣。“ 天、修罗、人、畜、鬼、地狱 ” ,这是 “ 六道 ” ;“ 声闻、缘觉 ” ,八道;“ 菩萨 ” 就九道;“ 佛 ” 是十道、十界。

“ 十界 ” 之中各有 “ 十 ” 界就称 “ 百界 ” ,每一界有 “ 十如 ” 。

“ 十如 ” 是《法华经》的话,天台《法华》,就是 “ 如是 ”、“ 如是 ”、“ 如是 ”、“ 如是”、“ 如是 ”、“ 如是 ”、“ 如是 ”、“ 如是 ”、“ 如是”、“ 如是本末究竟 ”等,十个 “ 如 ”

每一界有十个 “ 如 ” ,百界就 “ 千如 ” 。这些名词大家查查字典就有,将来讲到 “ 天台 ” ,会很详细讲的。

“ 百界千如 ” 都是自心所造,造了 “ 百界千如 ” ,你不能说我的心是 “ 有 ” ,得开 “ ” 、“ ” 。

“ 不可得 ” ,不能说它没有;它造了 “ 百界千如 ” ,不能说它 “ 有 ” 。

“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 这个 “ 心性 ” 、这个 “ 实相 ” ,是离开一切你可缘、可思虑的、可以分别的、可以说的、可以用文字表达的,都说不到,就离开这个。

而这些 “ 缘虑、分别、语言、文字 ” ,“ 非离此别有自性 ” ,就是这些分别也不是离开咱们自心另外有个性,就是现出盆、碗、宝塔、佛像等等,它也都是金子造的。就好像水上生波,风吹波动,月亮也现不出来了。

波是什么?波不就是水吗 ?所以这些 “ 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不离开水 ” ,而且是不离开实相、不离开我们自性、不是离开我们这个另外有自性。

当然这些个东西,这些个相,都是本来离的。

“ 要之。” 就总结了 “ 离一切相 ”。

所以我们自心、我们实相是什么?开一切相;不是一切相,是一切相。

“ 即一切法。” 也即是一切法。

“ 具造百界千如 ” ,它原来什么都包括了,十界什么都包括了,圣凡都包括了。

十界中还有十界,详细极了,每界有十“ 如  ”,有 “ 体 ” 、有 “ 用 ” 、有 “ 事 ” 、有 “ 理 ” ,没有不包括的,即 “ 一切法 ” 。

所以实相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相。

“ 离 ” 就没有相。“ 即 ” 就没有不相。

“ 即 ” 就是,怎么有不相?怎么有断灭、有顽空?

“ 不得已强名实相 ”不得已勉强给它叫个名字叫做实相。

我们这么体会,才能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了解这个实义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second/?classId=277&type=2&keyword=&cp=2&ps=40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 “ 实相 ” 是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当念心性的一个勉强的名字,我们也可以把它勉强叫做 “ 自性 ” ,也可以叫做我们的 “ 真心 ”

“ 二祖觅心,了不可得。” 你不可说它没有;他底下就开悟了,“ 觅心了不可得 ” ,达摩说,我给你安心安好了,二祖就开悟了。

悟个什么?悟了心

你说他没有行吗?然而 “ 了不可得 ” ,“ 了不可得 ” 可以说他 “ 安心竟 ” ,就说它没有。

六祖在第二次闻到《金刚经》,五祖给他讲,讲到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他就说了一大串话,“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说了一大串赞叹 “ 自性 ” 的话。

他说 “ 自性能生万法 ” ,“ 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所生 ” ,你也不能自性是有,你落到 “ 有 ” 边。

所以就是 “ 离四句 ” ,四句就是说对立的,“ 自 ” 和 “ 他 ” ,或者说 “ 色 ” 和 “ 空 ” ,“ 色 ” 是一句,“ 空 ” 是一句;也是 “ 色 ” ,也是 “ 空 ” ,是一句;也不是 “ 色 ” ,也不是 “ 空 ” ,是一句。

“ 圣、凡 ” 也一样,有 “ 凡 ” 、有 “ 圣 ” ,“ 圣 ” 是一句,“ 凡 ” 是一句;没有 “ 圣 ” 、没有 “ 凡 ” 是一句;也是 “ 圣 ” 、也是 “ 凡 ” ,又是一句。

所以我们说话总不能离开四句,而真实的就离开四句。

“ 离四句绝百非 ” ,“ 百非 ” 就是四句所生,“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

所以我们 “ 这个经的体性不是思量分别 ” ,就是我们没有能够从修持、从行解相资、学修并重,达到能够 “ 前后际断 ”

我们妄想总是一念一念相续的,我们中间有一个 “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 ”这个空档叫做 “ 前后际断 ” 。

所以修行人修到这一步,你才可以开始真实来明白这些事,没达到这一步之前都是文字依通,这个地方都千万不要自高自大,要真实精进。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禅宗,我们的自性是什么?咱们很多祖师的话,这都是宗门的话“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 ” 是莲池大师的话。

“ 明 ” 就是很光明、明白了“ 灵明 ” 就是绝对的明了。

“ 彻 ” ,透彻、彻底、洞彻就形容这个 “ 彻 ” ,绝对的彻。

“ 寂 ” ,安静。常寂光,寂。

“ 湛 ” 是清楚极了。

“ 恒  ”就是 “ 常 ” , 常 ”来形容这个“恒”。

说明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是什么?是极,极,极,极

“ 孤明历历 ” 是临济大师的话。“ 孤明历历 ” ,“ 孤 ” ,一切放下了。

“ 孤 ” ,还有什么?不与万法为侣“ 孤 ”,但是它 “ 明 ”

“ 历历 ” 就不断,清清楚楚。

“ 炳赫虚空 ” 是德山的话。德山是 “ 棒 ” ,临济是  “喝 ”临济见人就 “ 喝 ” ,德山是见人便 “ 打 ” ,拿棍子打,德山。

“ 炳赫虚空 ” ,“ 炳赫 ” 是光明炽盛,但是它又 “ 空 ”

你看看,有这样的作用、有这样的威德,然而它是 “ 空 ” ,都是说自性。

底下是百丈的话,黄檗的师父百丈,马祖的弟子“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 。

这个 “ 灵 ” 的 “ 光 ” ,“ 独耀 ” ,也就是 “ 孤 ” 的意思,“ 独 ” 就是 “ 孤 ” 的意思,放大光明,迥然脱离根和尘。

咱们不就是六根、六尘吗?开根尘,开根、尘而 “ 灵光独耀 ” 。这都是祖师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说明自性,给咱们大家个消息。

咱们能通消息,也就能跟祖师这样,能见到本性,不然还只是一个指路标。但是指路标也要,指路标也有好处,得指路标才能找到你的归宿。

所以莲池大师赞叹咱们自性,“ 大哉真体 ” ,咱们这个本心、实相,大哉这个大是绝乎对待的大,这个真体,“ 不可得而思议者 ” ,不可以思议的“ 其唯自性欤 ” ,只有自性。

咱们今天延长十分钟,咱们把这一段讲完,这一段很完整。体性。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 实相 ” 的道理,上面粗粗的说明了一点。

本经怎么能够称为是 “ 实相 ” ?《无量寿经》好像没有讲,像《金刚经》、《圆觉经》谈这些道理,怎么也能称为是 “ 实相为体 ” ?

下面引申,引的《往生论》的话“ 三经一论 ” 。

净土是 “ 三经一论 ”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是 “ 三经 ” ,“ 一论 ” 就是《往生论》世亲菩萨造的。

世亲菩萨本来是小乘教,后来大了之后到了晚年不得了,惭愧了。说不得了,我毁谤了大乘,跟他哥哥说我要把舌头割掉。

哥哥说你有几个舌头?你忏悔割舌头,你一个舌头够用吗?你批评这么多大乘,一个舌头够忏悔吗?那我怎么办?你赞叹大乘。

所以世亲后来几乎造了一千部论,《往生论》是其中之一,这是个大菩萨。

《往生论》说“ 庄严佛土(佛土是要庄严的)功德成就 ” ,佛土是依报,正报是佛“ 庄严佛功德成就 ” ,显现了佛的报身、佛的化身“ 庄严菩萨功德成就 ” ,菩萨也庄严,他功德也成就。

这三者成就这种 “ 庄严 ” ,应当知道,要简单来说就是 “ 入一法句故 ” ,这三种庄严入到一个法句里头。这里头很有禅宗的味“ 一切庄严入一法句 ”

“ 一法句 ” 是什么?“ 清净句 ” 。

“ 清净句 ” 是什么?“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 。

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国土的种种功德,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无量寿、无量光),观音、势至与诸上善人种种的功德,种种的不可思议,皆是“ 一法句 ” ,皆是 “ 清净句 ” ,皆是 “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 。

“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 不是 “ 实相 ” 是什么?!所以这显出事理无碍,虽然都是法身显现如是这样的庄严

“ 即事而真,当相即道。” 这两句话又是密宗和净土宗的特点。

“ 即事而真  ”,这些事相都是 “ 真如 ”

所以密宗的话“ 声字皆实相 ” ,咱们念咒有声音,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 ,也有声音,这是声音;观个字种、写个字,这是字,声和字都是实相,就这个道理。

这一切佛功德、菩萨功德、佛土功德,都是 “ 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 ,真正显得 “ 事理无碍 ” ,一真法界。


“ 事 ” 就是 “ 真 ” ,不是拨开了 “ 事 ” 、拨开了 “ 相 ” 去见 “ 真 ” 。

“ 当相即道 ” ,“ 相 ” 就是道。

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都是法身、都是实相,那本经还不是以实相为体吗?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1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是明朝蘧庵大师他就说 “ 琼林玉沼 ” 那些宝树是 “ 琼林 ” 八功德水是 “ 玉沼 ” 。

“ 直显于心源。” 哪里显出来的?是本心显出来的。

“ 寿量光明。” 无量寿、无量光。

“ 全彰于自性。” 这就是自性彰明的成就,这一切依正庄严都是自性。

幽溪大师是接着他再引申一步,所以这个称为 “ 日月星 ” 三光,说的《弥陀疏钞》、《要解》如 “ 日月 ” ,再加上这个 “ 星 ” 字《圆中钞》。这是《阿弥陀经》最好的三部注解。

“ 夫琼林玉沼。” 这些宝树、宝池。

“ 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 这都是法的相。

“ 然则直显于心源。” 这些相就是心所显的。

“ 全彰于自性。” 就是彰明了自性。

“ 顾何相之可得。” 还有什么相?这一切全是咱们的、全是咱们的自性。还有什么相?

“ 此正无相不相。” 有相就是无相。

“ 相而无相之正体。” 这一切相、一切事皆是咱们的、皆是法身。虽然皆是法身、皆是我们的心,然而它又显现这些相,事理无碍。

所以我们的心性是 “ 量同法界,灵明洞彻,湛寂常恒。” 这两句话刚才说过。

“ 竖穷三际。” “ 三际 ” 是时间,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未来、现在 “ 穷尽三际 ” 。

“ 横遍十方。” 东、西、南、北、上、下,一切,这是十方。

我们的就是这样,时间,过去是不可穷尽的;未来是不可穷尽的,空间没有一处不是我们心之所在。

“ 极乐国土,非在心外。” 极乐国土在哪里?不在我们本心之外。

“ 百界千如。” 刚才说 “ 百界千如 ” “ 皆我本具 ” ,是我自己所本具的。

“ 心净则佛土净。” 你心里净,就佛土净,土净就是我心净,何尝有一法是在我自心之外?!

所以本经所表示的“ 所诠 ” 就是表示“ 直显本心 ” 。

经中的种种庄严,一切一切,是说什么?就是说的咱们的本心,全是彰明了我们的自性。这些就是,没有一个不是实相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再引一句《弥陀要解》的话,这句话是非常好的,“ 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 ,离一切,没有对待,没有边,光说 “ 无二 ” 又成了边,也没有不二。

“ 举体。” 依报、正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作他。

“ 乃至能说所说。” 说法的、所说的、所说的法。

“ 能度所度。” 度众生跟所度的众生,我们所信的这个法门跟能信的这个法门。

“ 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 这一切就包括了一切,没有一个不是 “ 实相正印之所印 ” 。

蕅益大师的话。这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事情不是实相那个正印所印出来的,因此完全是实相,焉得本经的体性不是实相?!

所以有的说你们净土宗执着,又是黄金为地,又是宝树,又是什么什么。不知道这个黄金为地、种种宝树都是我们自心之显现,本来就相而无相,事就是真。

“ 全经囫囵在一实相中。” 全经全部都在一个实相之中,所以我们才说是以实相为体,就说明这是有依据的,不是任意说的。

而且本经有三次说到 “ 真实 ” ,第一是说到 “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 ,这以后都还要详细讲,“ 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 ” 。这个经就是要开化显示真实的本际。

怎么救度众生?为了我们,佛就是要救度众生,要 “ 惠以真实之利 ” ,这个法门是真实之利。

阿弥陀佛成就净土“ 住真实慧 ”庄严净土。

所以这有三个真实:一个 “ 真实之际 ” ,一个 “ 真实之利 ” ,一个 “ 真实之慧 ”

“ 真实之际 ” 是法相,指 “ 真如实相 ” 的本体。

极乐妙土就是真实智慧之所庄严成就。阿弥陀佛摄这样一个妙的国土,来宣传这样一个净土法门的妙法,就是 “ 要给众生以真实之利 ” ;别的利不能称为 “ 真实之利 ” ,只有这个利才是 “ 真实之利 ”

我们要度众生,我们要给众生得到 “ 真实之利 ” ,除了这个法门,就是说别的也能给他利,皆不如此。

“ 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 极乐净土法门全体就是真实之际,也就是蕅益大师那个话,全都 “ 实相正印之所印 ” ,所以咱们这个经就是以“实相为体性”。

这个 “ 体性 ” ,也就是我们最不好理解的东西,咱们今天讲完了。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本经的 “ 宗 ” 又是极重要,我们研究一部经,要研究它什么 “ 体性 ” ,底下更重要研究它是什么 ” ,它所遵从的是什么,修行最紧要的是什么。

我们不是光光得个学问,我们要拿这个来自觉,我们要拿这个方法去救人,让别人也用这个方法得度,那就要有个修行的方法,这都是 “ 宗 ”

所以下一节我们来谈《无量寿经》的宗和趣,今天我们就谈到这儿。

这个经,“ ” 是什么?“ ” 是什么?

“ 宗 ” 的意思就是所尊崇的、所尊重的、紧要的。这个经,当然一部经我们先要了解它,它所尊贵的、所重视的是什么。

再有“ 宗 ” 是修行的要径。

我们研究一个书,尤其是经典,不是就是理论的探讨。

所以有人问我:佛学院是不是也研究佛学?既然名之为 “ 佛学院 ” ,当然也研究佛学。但是要知道,佛所有的 “ 佛学 ” 都是为你去 “ 学佛 ” 的。

“ 学佛 ” 就是要 “ 行 ” 。

如何去 “ 行 ” ?不是停止在理论上就完了。

“ 宗 ” 就是修行的要径。

所以一部经典一上手来,你要知道它的 “ 宗旨 ” 是什么。

再有“ 趣 ” 是什么?就是归趣、趣向。

头一段最后几句话,“ 趣 ” 是什么?归趣。

“ 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 ” 。

要知道去做什么,要知道你所要达到的目的,要穷究它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叫做 “ 趣 ” ,就是 “ 归趣 ” 。

在这个中间我们引了很多古德的,对于《无量寿经》的 “ 宗 ” 是什么,还有小本的做参考。我们时间很紧,大家自己看看。

总之,根据古德、中外的这些大家,他们所说明的这些 “ 宗趣 ” ,我们归纳起来:本经的 “ 宗 ” 是什么? “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 ” ,这个是 “ 宗 ” 。

我们所尊崇的我们修行的道路,就是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

你要发大心、发觉悟的心,一切都是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菩提,就得菩提。所以要成佛,你先发起菩提心。

一向专念,要念佛,不但是念,而且要一向专念。又修点这个,又修点另外的;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就不叫 “ 一向专念 ” 。

要很专,“ 一向 ” 就是一直是这样;要专念,这个经当然讲的以念阿弥陀佛为主,这就是说这个是为 “ 宗 ” 。

“ 趣 ” ,“ 归趣 ” 、“ 趣向 ” 是什么? “ 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 ”

“ 径登不退 ”,“ 径 ” 就是直接,只要你真是 “ 信愿持名 ”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就这一生终了之后,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你就是不退转了。

底下要讲,不退很难。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个法门直接就不退了。

“ 退 ” 是个最坏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 “ 进一退九 ” ,进了一步,回头退了九步;或者有一个人进步,有九个人在退步,退缘太多了。

这个法门就是 “ 径登不退,圆生四土 ” (一般往生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还是凡夫的地位),但是到极乐世界已经圆融无碍的生到了方便有余、生到了实报庄严、分证常寂光土。所以圆生四土,这个做为 “ 归趣 ” 。

全经就是如此,“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 ” 。

首先讲 “ 明宗 ” 。为什么说这个经以这个为 “ 宗 ”?当然要有根据。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讲 “ 明宗 ” 。为什么说这个经以这个为 “ 宗 ”?当然要有根据。

首先,就是三辈往生里头有上辈、有中辈、有下辈,这个水平很不一样。

上品上生,就在现生之中,虽然是最后,但还是现生,他已经是地上的菩萨,大菩萨,可以见无量佛、闻无量法、证无量的陀罗尼,当时就分身到无量的佛土去闻法、去度生,这是上品,最高上品上生。

下品的 “ 五逆十恶 ” ,念了十句佛生到边地,没多久就花开见佛。

上辈、中辈、下辈,代表怎么都有上、中、下,讲三辈。

但不管你是、是、是,经文都说了,都是 “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 作为往生的,这就是修行必须的要径,也是我们所遵从的。这是一个证明。

再有,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里头我们举出两愿,第十九愿,这个全文就是 “ 闻我名号,发菩提心 ” ,直接点出 “ 发菩提心 ”“ 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 ” 。

“ 一心念我 ”,“ 念 ” 这是阿弥陀佛的愿,是 “ 发菩提心 ” ,来 “ 一心念我,昼夜不断 ” 。

现在一般人说我也念,一天就念半小时,其余的时间就打闲岔,这个就还不够,不够 “ 一向专念 ” ,他们努力还不够。

这个地方说 “ 昼夜不断 ” ,这个地方要求高一点,底下就容易了。

“ 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 在小本《阿弥陀经》里头,佛菩萨迎现其前之后,而且是佛就慈悲加佑,加持这个行者,让他的心不乱。

因为在临终的时候心里头是很慌乱,一般不是个修行的时候了,但是因为你平常是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所以阿弥陀佛就跟菩萨大众现在你的面前,以佛的慈悲三昧力加被你,使你不乱,这是净土法门的特殊。

所以有人念佛觉得我还没有到 “ 一心不乱 ” ,到了临终时候恐怕念不了,他不知道这是他力法门,慈悲加佑,令念佛人临终不乱。

第十九愿我们看出来,里头的中心是 “ 发菩提心 ” ,是 “ 一心念我 ” ,“ 我 ” 就是阿弥陀佛,你 “一心念阿弥陀佛 ” ,这两个内容。

第十八愿,日本很多大德,他们对第十八愿是尊崇到极点。

他们尊崇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弘扬《无量寿经》,都说是弥陀化身。

日本的大德说,许多的经典要跟《华严》、《法华》来比,别的经都是 “ 权 ” ,只有《华严》、《法华》是 “ 实 ” 。

如果《华严》、《法华》跟《无量寿经》来比,《华严》、《法华》还是 “ ” ,《无量寿经》是 “ ” ;《无量寿经》其他的经文和 “ 四十八愿 ” 的愿文相比,愿文是 “ ” ,其他的还是 “ ” ;愿文之中有四十八条,每一条跟第十八愿相比,第十八愿才是真实,其他又是 “ ” 。

所以这些大德的赞叹就把第十八愿的重要剖析清楚了。以前正果法师谈净土宗,他就是谈一个第十八愿,这个也是很契理契机的。

第十八愿的愿文,“ 闻我名号 ” ,一切众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 至心信乐 ” 。

“ 至 ” 就是登峰造极了, “ 至诚 ” ,以至诚的心相信。

“ 乐 ” 是欢喜、庆幸,愿意这个地方,愿意这个法门。

“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把一切善根,不求其他的事情,只是求 “ 愿生我国 ” ,“ 乃至十念 ” ,这种 “ 至心信乐 ” 的念乃至只念了十念。

“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五逆十恶 ” 再加上 “ 诽谤正法 ” ,那就是临终很难念了。这个以后还要讨论,善导大师还有他特殊的见解,今天这个地方不发挥。

从这里看出来,这一段是什么?这一段是 “ 至心信乐 ” ,“ ” 就是智慧;“ ” 是愿力要生到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就是愿意去度众生,这里说至心信乐就相当于发菩提心

你也要念,哪怕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这个在《观经》中有最好的例子,就是 “ 五逆十恶 ” 看见地狱现前,只要有善知识教他,他观想是不行了,念佛的话,有十念,往生。

我一个很好的学道的朋友,他的弟弟也是看到地狱,他的哥哥劝他赶紧念佛,大家也助念,后来他说地狱相消了,看见佛来接了。也就是他平常并不怎么修,不就是 “ 乃至十念 ” 吗 ?在这最后的时候你有十念都可以往生,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

所以这个第十八愿,净土法门就依止这条愿文建立起来的,可以这么说,就是 “十念必生 ”

尤其咱们的明真长老他修十念法,这也是十念,因为他参禅,时间用在净土上他就一天念十口气,这也叫 “ 十念法 ” 。

“ 十念必生 ” 、“ 至心信乐 ” ,它里头有一条 “ 至心信乐 ” 。

这两条,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第十九愿是 “ 发菩提心 ” 、“ 一心念我 ” ;第十八愿就是重在 “ 至心信乐,一向专念 ”

所以我们这么来看,结合三辈往生,又结合第十九愿、第十八愿,我们提出来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宗 ” 是正确的,这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的心髓。

这两个愿是阿弥陀佛本愿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 全部大经之宗要 ” ,跟刚才日本大德说的话一样,这些愿文是全部大经的宗旨和要领。

“ 往生必备之正因。” 你要想往生是必备的正因,方向端正。

“ 方便度生之慈航。” 我们学佛、我们要成就,这一切一切,要修持,都是为了度众生。

怎么才能度众生?不就有这个十念法门吗?有这个法门我们不但可以度己,我们可以度人,这是 “ 慈航 ” 。

“ 本经所崇。” 我们所尊重的( “ 崇 ” 就是崇贵、尊崇),“ 全在于此 ” ,就在 “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 。

“ 修行要径。” 修行最重要的途径,也就是最为捷要、最为快、最为重要,所以这是本经之 “ 宗 ”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我们就要解释一下 “ 菩提心 ” 。

“ 菩提心 ”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智慧、慈悲、愿力。

这个 “ 大 ” 不要做大小相对待的那个大。这个录音机比那个录音机大,回头我就说我这个桌子比它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都是对待的 “ 大 ” 。

这个 “ 大 ” 它应该是 “ 大方广 ” 的那个大,那个是绝对待的。

“ 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 ” ,这三种相结合的心,这个 “ 心 ” 它自然就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

要发起这种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心,就称为 “ 发菩提心 ”

“ 发菩提心 ” 的内容和它的重要性,在这个地方做一个扼要的介绍,因为以后到了愿文的地方还要讲。

这个 “ 发菩提心 ” ,根据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在中国成为佚书。净土宗有十来种书中国没有了,都是从外国找回来的,这个《论注》是其中之一。

我们很多古人没有见过这个书,所以有人就把昙鸾道绰,就从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中给开除出去,其实那都是功绩很大的。

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出《无量寿经》讲 “ 三辈往生 ” 。

“ 三辈往生 ” 中当然所行有高有低、有的是优,有的就劣(五逆十恶还不劣吗?但是最后他发心了、他忏悔了、他精进了),都是要发 “ 无上菩提之心 ” 。

“ 此无上菩提心。” 就是愿意作佛的心,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为什么要作佛?一个是 “ 我就想作佛,我要比谁都高 ” ,那你就永远不能成佛,你是为了自己。

愿意成佛的就是要度众生,你究竟的觉悟,你才有这个特殊的方便,你才能够真实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就是度众生的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 ” 。

度众生的心“ 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 ”。

怎么度众生?真要度众生的话,就是能够摄受众生,让众生能生到有佛的国土这样的心。

阿弥陀佛就成就这样一个国土,我们现在弘扬净土法门,也就是使得这些众生能生到有阿弥陀佛的国土,这就是度众生的心。

“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  “ 安乐 ” 就是极乐。

要生到极乐世界的人“ 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 。

所以三辈往生“ 发菩提心 ” ,你要愿意作佛,愿意度一切众生,愿意摄受一切众生都往生到有佛的国土,而发的 “ 无上菩提心 ” 。

若不发无上菩提心,但是听到彼国,仅仅是听到彼国,快乐极了,极乐,那是无法比。

有的人就说,我活的时候要修行,活的时候要好,比别人强,死了之后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享受,也比别人好。

这一种就是我活的时候也要好,死了之后也要好,为自己打算,这个是打算不到的。

昙鸾大师就说,要是这样的话,为了求乐而愿生,不得往生,往生不了。

所以极乐世界纯一是大善根器,都是要广度众生,大慈悲、大的愿力,摄受众生能够往生有佛的国土。

一切众生“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这天天咱们念的偈子,愿一切众生都同生极乐国,大愿力

有这个信心,信心这就是有智慧,没有智慧是不能信“ 信 ” 是清净的心、智慧的心。

这一段的解释,这样的菩提心很亲切,对于净土学人听得很亲切。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安乐集》这是两个紧接着的,上面是昙鸾,底下是道绰。

玄中寺,玄中寺是三个祖师都在那的,现在修得很好了,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都在那住习过。

《安乐集》说,“ 依天亲《净土论》” ,就是《往生论》,“ 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 ” ,有两方面。

“ 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 ,有三种法和菩提门相违背,要离开。

“ 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 ” ,就要去顺,要去顺从,要去依顺。

什么是 “ 三 ” 呢?第一个是智慧门,第二个是慈悲门,第三个是方便门

头一个是要智慧,第二个要慈悲,第三个方便,就是大愿力,我有这种方便的方法去度众生。

所以它分开三个,其实就是刚才我说的,通俗的说,“ 发菩提心 ” 就是要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

具体说来是怎么样?第一个就是 “ 依智慧门,不求自乐 ” ,不是为自己求安乐。

还不是仅仅说我往生不是为自己求安乐,这解释,我们在这个人生之中,一切一切的地方,都不是要自己求安乐。

讲弘一法师的例子,到湛山寺请他讲戒律,给他拿了(送到房间里头来)几个菜一个汤,弘一法师不吃。

第二天,知道他嫌多,别人就给他拿了一个菜一个汤,还不吃。这就报告倓虚方丈(倓虚老法师)说:弘一法师不吃。

倓虚老法师说:你们就把你们吃的盛一碗给他。大众吃的,大家都这样的,除了主食之外,舀了一碗大众吃的菜给他端去了。

他问了问:你们是不是也吃这个?他们说对,他就吃了。所以一切时处,不是自己求安乐。

现在有一些人,据说有的在美国的出家人,嫌美国的汽车不够讲究都不坐,在美国要坐进口汽车。德国车更讲究,在美国嫌美国的车都不好,要坐德国车,这个就跟道绰大师所说的不大相合了。

有智慧的人不求自乐、“ 无我 ” ,“ 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 ” 。

这个 “ 我 ” 字是万恶之源,现在我们不能求自乐、自尊种种,这一切一切,要 “ 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 ” ,就是去这个身见

现在学术化的气功是非常热闹,有人说他们是外道,我说他们连道教也不是。

道教的老子、庄子这些道理还是很高深的,这些人只能称为气功师、养生家,他就是把这个身体修练得挺好。

我们这里你看,一教你,头一句话就说,你 “ 发菩提心 ” 不是要贪着自身,在这身体上去保养它、维护它,让它舒服。

所以这个 “ 无我 ” ,不只是在讲经的时候谈 “ 无我 ” ,“ 无我 ” 讲得天花乱坠,而真正在一切时处、起心动念,首先咱们不要说 “ 无我 ”,先不要有个人主义,这个作为第一步。

“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

一切众生真实是苦,苦苦你随便可以看见,到了夏天,虫子掉到地下,多少蚂蚁吃这个虫子,你咬一口、我咬一口,这个苦不苦呢?

猪,我看见猪就是可怜,不但它要被杀,而且注定它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光的。

苦,都是苦,要拔众生的苦,而且拔一切众生苦。

所以大慈悲心,这是第二。“ 远离无安众生心 ” ,我们要有安住,让众生得到安乐。不是安自身,而是要众生安乐。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 ” 。

众生可怜,本来是佛,都同具有佛性。

《大乘起信论》讲到都有 “ 如来藏 ” ,都有 “ 妙明真心 ” ,可是冤枉得很,迷迷糊糊的颠倒六道之中,受很多很多罪,愚痴,可怜悯!

这是怜悯众生的心,要怜悯一切众生就 “ 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 ”

这又提出来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离开了恭敬供养自身心,刚才只谈自身,这地方又加上一个字,这就很深刻。

供养不要供养自身,不要使自身求安乐,这个道理很好懂,也没有可争辩的,但是做得到做不到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道理大家还都是得承认下来。

怎么叫 “ 恭敬供养自心 ” ?这句话就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楞严》里头,阿难之所以会不能自拔,以及一切众生要修佛没有成佛,反而甚至于堕落成为魔王的眷属,都是因为不明白两种根本法一种是生死根本,一种是菩提涅槃根本。

菩提涅槃就是你的佛性,生死根本就是你的妄心。众生之所以认为是自己心的,实际上就是意识分别,这是第六识。

第六识是分别识,毛病都是出在它身上。但是大家不知道,常常就是用这个来做为主宰,凡是什么东西合乎自己心意的就觉得它对,不合乎自己的就觉得不对。

甚至于说,某些佛经因为不合乎他的心意,他就说这个佛经是假的,这种人已经出来不少了,这就是 “ 供养他自心 ” 。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的古话“ 宁作心师,莫师于心 ”。这句话要不解释很难懂,这个文字是老的文字,你应当作你自己心的老师,不要把自己的心当作老师。

当师于心,就是对于这个心作老师,不要以心为师,就是这个心意识你觉得是怎么样就去做,就是自己头脑中所想的这些东西,是不堪去供养的,不堪去尊敬的。

《四十二章经》就讲,连续两句,“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 。修行人要不要成功,这是个很大的关键。

所以有很多人他就以自己领悟的一知半解,对于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拿它当主宰,再批判一切别的东西,顺乎我的才对,不顺乎我的就不对,这就是信自己的意思。

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 慎勿信汝意 ” ,你要慎重,千万不要信你自己这个意(意识),“ 汝意不可信 ” 。跟道绰这个话是一味的,跟中国那个话“ 宁作心师,莫师于心 ” ,不要拿心当老师,要做心的老师,就这个话的意思。供养自身心。

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把佛的知见,来破除我们本有的众生知见。

你把你老的知见拿来当家作主,当主宰、当评判员、当裁判员,它来评定一切,而他自己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他就不可能真实接受佛的知见。

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这就叫做 “ 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

如果是只求供养自身,求自身安乐,没有让众生离苦,恭敬供养自身自心。就是一切都以自己这个心,这是至高无上的,用它来评判一切、观察一切,所以常常老觉得别人不对,自己对,这都属于这一类。你自己就是供养自心,把自心供养得太高了。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 顺菩提门者 ” ,顺的话,就刚才相反过来,这个说简单一点。

“ 顺 ” ,一个就是 “ 无染清净心 ” 。

“ 无染清净 ” 刚才说就是大智慧,不是为自身求安乐。

第二,“ 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 ” ,就把刚才那个反过来了。

第三,“ 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 ” ,这是最上的安乐,“ 摄取众生生彼国土 ” 。

“ 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 ” 。

所以一切是为了众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世界,愿愿都是为众生,要不是为众生何必有这些 “ 依正庄严 ”

所以让一切众生得 “ 毕竟 ” 的乐,毕竟乐是究竟的、彻底的、真常的乐。

“ 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

“ 大义门 ” 是什么?就是指的 “ 安乐国土 ”就是只有靠着往生净土这个法门。

他这说的有很多人大家觉得很绝对,佛的法门很多,怎么都提出来要依这个大义门?要以极乐世界做为一切总的功德?没有别的,就是这个 “ 大义门 ” ,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很契机。

现在我们可以这么看,我斗胆这么说,在现在这个具体情况之下,法都是好的“ 如旃檀木,片片皆香 ”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不求生净土的话,要想即身脱离生死苦海就不可能,就可以这样说。

你参禅也好,你修密也好,什么都还可以,但是都要依这个 “ 大义门 ” ,就是极乐国土,不然的话,你当然是再周转,再来,还要一次一次的机会,那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已经得到人身,现在的人身,在这一生之中了办这个大事,修什么都好,当然是修净土更应机。

但是你如果连求生净土的这个心愿都没有的话,要即身超脱生死,可以说是没有希望。

这就是昙鸾、道绰这两位净土宗的古德,以前都列为是祖师的,后来因为他们的书中国没有,有的人就把他们排在名单之外,那是错误的。

底下再引一个朝鲜人,朝鲜人到中国来学佛,他们学得水平很高,这是净土宗,他们禅宗什么都很不错。

海东元晓他有一部书叫《宗要》,它里头讲了 “ 菩提心 ” ,就把 “ 菩提心 ” 的内容说得很清楚。

这个也讲了 “ 菩提心 ” 的内容,怎么是 “ 顺 ” 、怎么是 “ 违 ” 也就看出来了,慈悲、智慧、愿力。

底下海东把它提出两个“ 发菩提心有二 ” ,一个是 “ 随事发心 ” ,一个是 “ 顺理发心 ” 。这就跟密宗的提法很像。

密宗提法,一个叫做 “行愿菩提心 ”就是 “ 随事发心 ” ,在事上发心;一个 “ 顺理菩提心 ” ,密宗叫做 “ 胜义谛菩提心 ” ,就是 “ 第一义谛菩提心 ”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3: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