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有礼缺貌

净空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学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去找《大藏经》,找遍《大藏经》,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在什么时候领导大众去打过佛七,你们去找,能不能找到,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交代那些弟子们集合起来打个禅七,有没有?没有。我们来做个法会,打个普佛,有没有?也没有,什么都没有。我们在《藏经》里面发现的就是天天在讲经说法,把这些理论、方法告诉大家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从前这个修行都是个人干个人的,没有大家集体在一块的,集体在一块共修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学多闻是要有条件。那什么?根本智现前之后,才有资格博学多闻。所以在解门里面也是要专一,也是要专一个老师,你跟一个老师学


    这个需要警惕警醒,要专!!!
    现在有人在阅藏,把读大藏经当成修行
    是非常错误的
  )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候这个定的力量渐渐加深,智慧当然也渐渐增长,所以说「如是渐增」,增到一个相当的程度,「闻所闻尽」

前面一句,「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很清楚是讲的外境,先断外境,於外境上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了然不生

再加深,做什么?内功,这个内心更求其清净。这个闻所闻尽,能闻与所闻都尽了

这个在五阴里面,这个功夫又增进了一层,破受阴,色受想行识,破受阴,破见浊,五浊里头破见浊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菩萨在这个阶段里面,他所到达的是外净六尘,内净六根。这个时候,再往上提升一层,尽闻也不住,『觉所觉空』,这一句就是再提起观照的功夫,破所知障,这是功夫更增进一层。能觉之智与所觉之理,又是能所一对,但是境界愈往上去愈微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到这个时候是能空的觉知、所空的理障也都寂灭了,这个时候才能够圆破烦恼浊,也破五阴里面的想阴,知道想阴本空。分别、俱生的法执断掉了,到这时候断了,这个时候所谓是思慧的功能达到了极处,这个境界在我们净土里面讲,这是初证理一心不乱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空觉』,换句话说,还有空,空不起觉,那么这个空不圆,不圆满,有觉,还觉得空,觉也不圆满。
        诸位想,到什么时候空与觉圆满?一定要到空觉不二,空觉俱无,空觉是一,这个时候才圆满。就是连空觉也没有了,这个是极圆之空,极圆之觉,求其空相及觉相俱不可得,所谓是「觉而无觉,空而无空」,所以称之为是『极圆』。
         由此可知,极圆的境界里面,觉无觉相,空无空相,所灭的空与能灭之空也不可得。这个在《般若》里面所讲的就是空空。《般若》讲的三空,我空、法空、空空,你看这个层次。到这个地方,这到空空,三空里头证得空空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讲了,
人我空,事一心不乱;
法我空,理一心不乱,
破法执;到这个地方,这是空亦空,六结三空都超越了。
这个是什么境界?在菩萨境界里面这是真正的无生忍的境界,真正无生忍,诸位晓得,七地、八地、九地,是这个境界。我们跟大家讲的是圆教,菩萨位次快到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一句才是真正到头,为什么?
到寂灭忍,从无生忍再提升到寂灭忍。寂灭忍,诸位晓得,
下品的寂灭忍是法云地,
中品是等觉,
上品是如来果地。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世音菩萨修行的经过,提供我们做个参考,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因为他所提出来的都是原理原则,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用得上,这个是了不起的,无论修哪个法门,统统用得上,无论学哪个宗派,也统统都用得上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今天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晓得奠定基础,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晓得奠定基础的理论与方法、功德与利益,那你就是有智慧的人,你对於现前的境界就是觉而不迷。如果你对於这一点疏忽了,那是迷而不觉,无论你在大乘里头修学什么法门,那都是盲修瞎练,迷惑颠倒

理论是基础,说白了,就是要有慧!闻慧!方得观照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生灭既灭』,就是生灭的两边也离开了,所谓是能空的觉智、所空的理障

能灭所灭的灭字又成了障碍。所以前面讲了,菩提心生,生灭心灭,诸位想一想这个境界好不好?这个境界依然还是有一生一灭

证得无生法忍了,还是有能证跟所证,还是有能所,寂灭忍这个境界是能所都没有,是能所双亡,这个时候才真正见道,也就是你证得世间一切法生即无生,是真正证得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天的境界,世间法里头有生有灭,出世间法里头有灭有生,这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可是我们一定要明了诸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境界。明了有什么好处?知道我们现前这个境界不究竟,换句话说,你一定要发心再要深证,就是把自己的境界要提升,不能够止於现前所得的这个小小的境界里面,那个就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你「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观一切世间法皆是无为法。可见得有为、无为,一切法里头哪有什么有为、无为?没有,有为、无为就是在迷悟之间,大彻大悟就是无为,迷惑颠倒总是堕在有为。换句话说,法有没有有为、无为?没有,有为、无为皆是幻法,了不可得。这些意思《楞严》说得清楚,《圆觉经》里面也讲得非常清楚,《圆觉经》里面「清净慧章」里头就是说这个境界,跟这一段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但在楞严会上,所有大乘经论里面,佛都是这样提示我们。不生灭的心是什么?这个要搞清楚。不生灭的心才是真心,要用这个心去修行,做为本修因,你一生当中就可以证得无上菩提。拿我们的境界来说,无上菩提,在理论上讲,一生当中可以证得,没有问题,可是在事实上说,我们真的不敢讲。可是在就事论事,如果说是用这个不生灭的本修因来修无上菩提,我们念佛得理一心不乱这是可能做得到的,这个我们敢讲。换句话说,在圆教菩萨这个阶级里面,证个圆教初住、二住,这是办得到的。你说圆教里头的登地,证到法云地、等觉,这不敢讲,这个的确是不敢说的,可是一生当中修到圆教初住的确是没有问题。你证得圆初住了就是法身大士,这个华严入法界品你就有分了,就有资格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生灭心也就是本经所说的自性本定。到底在哪里?前面我们念过十番显见、七处徵心,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六根根性。你要用它来做本修因,那岂不就是交光大师所提倡的吗?交光大师教给我们,平素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教我们用六根的根性,不要去用六识。这就是修自性本定,这样在一生当中就可以修无上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六根根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十番显见里说得很清楚,无来无去,不垢不净,这是真的。怎么个修法?前面都跟大家说得很详细,用六根根性接触六尘境界,叫自受用,而不是对他。他受用怎么讲?他受用用六识。我们凡夫所犯的毛病,对自己是六识受用,对别人也是六识受用,这就是迷!内外都假,都是虚妄,不是真实。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开了悟的那些菩萨们,对於道场佛事绝没有一丝毫的执著,对於一切众生绝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内外一如。内外虽然一如,可是在表现的态度上似乎又有分别执著,那个分别执著都是假的,都是他弘法利生的妙用,不是真有分别,也不是真有执著。如果他真有分别执著,那他是凡夫。所以这是教给我们如何去用根用识,用根这是真实的,用识那是权巧方便,目的无非是利益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是什么境界?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不生不灭,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到这个境界不是我们嘴边念念,我们在那里想想,哪能想到!人家是亲证这个境界,这个是亲证。到这个时候,我们要用破五阴来讲,这是圆破行阴,超众生浊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诸位注意经文上这个『忽然』两个字,「忽然」就是我们禅宗里面所讲的顿悟。由此可知,顿悟是要功夫积到差不多,这一下才能开悟。所以顿悟也是从渐悟修的,没有渐悟哪来的顿悟?

超越』是说什么意思?这是说顿断无明。无明必定是顿断,而不是渐断。那个渐断的是什么?是烦恼、是迷惑,我们讲这个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这个是渐断的。根本无明一定是顿断,这个是顿证的,一刹那之间,这是讲你功夫成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境界这是圆破识阴,超越了命。到这个时候真正是功德圆满了,才真正的明了通达自己的如来藏心妙真如性本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而不具足。这就是六祖觉悟了之后他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悟了之后才有这么一句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10: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