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有礼缺貌

净空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学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90-101楼的开示,真是说出了我们修学最迫切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的意义,布施的目的,没有别的,不是说我们给人做增上缘,给人家好处,不是的,就是破自己的我法二执,目的在此地。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个亡所

我们就这一句来说,凡是身所能够惑的,必定有其所,菩萨既然已经入法性的大菩萨之流,可见得他这个前尘境界虽然现前,决定不为境界所迷惑,这就叫做亡所,而不是说外面境界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五十三参,哪里没有境界?六尘境界都在面前,都在善财童子的面前,善财童子每一个境界他都接近,可是后面,末后那一段,你看看它每一章里头有六个大段落,后一段的科题叫什么?恋德礼辞」,那就是入流亡所。德是什么?他在这个里面去磨炼,的确不染了,这是他心有所得,他得的是清净心,他得的是平等心,礼辞,决定不沾染,礼辞就是亡所,恋德就是入流《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段后面都有这一科的经文,这一科的经文就是此地入流亡所的意思。所以诸位把这些大经大论要合起来看,意思很明显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明显的意思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依然看不出,什么道理?是因为我们迷在境界里头,你就看不出,境界一现前就迷惑了。迷了之后,连五十三位菩萨、连善财童子也没看得起,你把《四十华严》当作故事去看,那就是你迷惑颠倒,五十三位善知识也是凡夫,善财童子也是凡夫。那是因为你用分别心,用你自己的意思去看,你没入流,没有亡所,所以你看不出经的意思。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一句「入流亡所」。
发表于 2016-11-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6-10-31 21:23
意识心,也是真心的妙用,换句话说,意识心就是真心,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才处处攀缘,意识心是真心 ...

师兄,看你的回复,能看出你有很多佛学的知见,多属依文解义,未真解佛意,导致有很多地方误会佛意:第一,真心不是意识心,意识心是生灭心,而真心不生不灭。若意识心就是真心,意识心是一定会灭的,那意识灭了之后,是否真心也就灭了?第二,你说意识心是真心迷了的作用,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真心永远不会迷,《楞严经》中说过“真不生迷,迷无自性!”第三,你说:“如果去寻找真心,那依然是意识心,是心外求法,是错误的。”   意识心 寻找真心,不是心外求法。因为意识心是真心籍缘而生的。只有一切外于真心而求法,才是心外求法!
发表于 2016-11-1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看你发的贴子,我确信你是个没有证悟真心实相的人。没有真正开悟之人,最好不要随便向学人解说《楞严经》,《华严经》等这些了义大经的相关法义。因为没有真悟之人,讲出来是处处错误,容易犯下误导众生之错!也不要随便转发别的法师的讲解,因为你根本没有判读正误的水平,往往会把错误法师的说法转给初机学人看,也容易误导众生,成为好心做错事。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 发表于 2016-11-1 20:37
师兄,看你发的贴子,我确信你是个没有证悟真心实相的人。没有真正开悟之人,最好不要随便向学人解说《楞严 ...

非常感谢师兄认真的阅读与多次提醒!
1、我确确实实是个没有证悟真心实相的人,这个一点都不要怀疑,我也没有自行向别人解说经典,这里转发的都是净空法师的讲义。师兄看成是我的讲解,实在是看的太走眼了!
2、我没有随便转发你说的别的法师的讲义,我是认真转发的,非常认真的,说认真,是我自己先学习,觉得比较重要的,就转发一下,供有共同兴趣的师兄参考分享。
3、因为我自己没有判读正误的水平,所以我转发也是很谨慎的;不过我看师兄应该是对净空法师有看法,那我的水平也很有限,我看不出净空法师 的讲解有什么问题的。
4、师兄已经能分辨出法师讲解是否正确了,那应该恭喜师兄,师兄既能看出我的知见,我不觉得奇怪,上位对下位的层次是很清楚的!我是初学者。师兄还能看出一个讲经法师的大乘知见是否正确,那师兄的水平应该是很高的了,应该是证悟了真心实相的人了!这里先向师兄致礼了!
5、印祖说,一个证悟真心实相的人,当下虽不断烦恼,但已是人天导师,师兄既然如此水平,不应该自了,应该出面讲经说法度众生了,这是菩萨的责任,缘分嘛,就在有没有人请法,今天我代众请法,请师兄可怜天下苍生,为论坛里同修开讲大乘佛法,辟邪扶正为盼!

第五条,师兄好好考虑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 发表于 2016-11-1 20:08
师兄,看你的回复,能看出你有很多佛学的知见,多属依文解义,未真解佛意,导致有很多地方误会佛意:第一 ...

1、意识心是不是真心?请师兄参看《楞严经》地三卷,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请问意识心是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2、真心永远不会迷?那请问师兄,在楞严经第四卷,佛为富楼那尊者开示万法来历,是谁“觉上加明?”、“最初一念妄动,妄动是谁?”
3、只有一切外于真心而求法,才是心外求法!师兄这句话,我没看懂!什么是一切外于真心而求法?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从表面上看,六尘,这是外面的境界,它有诱惑我们的作用,既有诱惑,必有所在。如果这个心还被境界诱惑,我们的心是向外奔逸,往外面跑。

补充内容 (2016-11-2 09:26):
不为境界所转,这个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法性。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面有说,「一真法界即是一心」,可见得这个法性就是一心不乱。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了解外面的境界之真实相,而把外面境界都看作是实在的,这就无法证得。我们这个心要在境界上定下来,那是勉强的定,是用理智控制著感情不叫它动,这都不是办法,这石头压草。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这个压制到相当的时间之后它会爆发的,压不住的。这就是说明了不能够理解事实真相,才有这些弊病产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入流,就是离心意识,用六根的根性,这是入圣者之流。亡所,所是一切尘境,六尘的境界,六尘境界里面无取无舍,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叫亡所。这是观世音菩萨他自己修学用功的基本的原理原则。今天我们所看的,这是境界了。『所入既寂』,这个「所入」就是前面的入流亡所,这个所就是亡所,入就是入流,入流亡所这个功夫做到了,心寂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些东西,诸位要记住,皆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前面讲过。换句话说,动静二尘当然也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才说「所入既寂」

补充内容 (2016-11-2 09:31):
可见通途法门,非见性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要晓得,一切有或者是一切无,都是从分别执著生的,如果离开分别执著,的确无有一法可得。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哪有一法可得?这个是功夫真正达到了一心。前面跟诸位讲过,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到不了这个境界,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寂照不二,寂照一如,这是平常动静二相已经不能再扰乱他了。为什么?他这个心不缘外面的尘境。尘境不是真实的,如果没有妄心去缘它,尘境不生,这才是真正的入流亡所。这个叫做根本静,就是寂静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功夫继续的提升,从入流亡所又提升了一级,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这个境界,在我们《楞严经》里面讲到后头五阴来说,这是破色阴的境界。诸位要记住,色阴就是代表著六尘,因为佛法,色法跟心法,可以归纳为二大类,展开来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我们今天说五阴,色阴破了。这个色阴里头,要是把五阴或百法来说,色阴里面包括了十一类,五根六尘,这个都是色法,这个关突破了。突破这一关,像《弥陀经》里面讲,超越了劫浊,五浊里头超越劫浊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要晓得,佛法里面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方法尽管不一样,目的决定是相同,那就统统修的禅定,都是修的定。而修定的目的就是要破五阴,超越五浊恶世

补充内容 (2016-11-2 09:35):
修定,必须先开悟!所以第一步,是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这个功夫渐进,有观行、有相似、有分证、有究竟,像天台大师所讲的,这都是大的层次。我们现在姑且从观行上来说,观行是要用智慧,所以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就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这个观智,我们说我们有没有?那就要问问我们自己,我们五欲六尘染不染?五欲六尘,就是根尘相接触的时候还动不动心?动心就是染,染就没有观智的本钱

没有观智,我们在修行,有名无实,名字修行,有修行之名,无修行之实

多少人搞了一生都是搞的假名,都是搞的名字。名字这一个范围之内完全是凡夫
发表于 2016-11-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在文明请香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想真修,你就要记住前面我提出灌顶大师讲的话,一门,一生就守一门,守一个方法。守一门,在行门里面,如果你一门没有成就,最好不要涉猎其余的法门。譬如像我现在修念佛,我念佛没有到功夫成片,不要三心二意去学禅去,又去学密去,不要,一门都没成就,你要在一门上有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研教亦复如是。初学的人解门比行门更重要,你们看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说得很清楚,初学的人解比行重要。也正是说明了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四十九年天天在那里讲解,这就说明了解比行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7: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