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0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决不是发心利生的菩萨所应有的行为。俗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初放火,似不觉得怎样,但若稍一大意,就会蔓延开来,那所造成的损害是极深而且广,所受到的怨嫌,亦是无量无边,大圣佛陀为了哀愍放火及被火之所伤害的生物,所以特别制这条戒,严禁学佛行人放火!至於放火焚烧的过失轻重,在看生命财物的损失多少来决定。损失多的,过失就重,损失少的,过失就轻。

有所选择的杀生,损害的生命,是有限量的,无所选择的杀生,损害生命的众多,那就无过於放火。智度论中说有这样一个事实:一次,有个大山林发生猛烈的大火,栖止於这山林中雉鸟。感到无数众生,将葬身於火海,内心有所不忍,於是就飞到有水的地方,润湿自己的两翅,再飞回被大火燃烧的山林,洒下翅膀上的河水,以期扑灭这个大火、挽救无量无边众生!虽说这是杯水车薪,无济於事,但有这样的存心不能不说是难得,我们想想:雉尚润湿救烧之难,做菩萨的反而放火烧山,还成什么话说?所以不管以何因而放火,罪同归於损人害物 。


佛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如“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而其时间是在“四月乃至九月放火”,是绝对要不得的。此中所谓恶心,不是说他存有什么恶意,而是约他恣情任意,没有慈心愍物的意念说的。放大火,简别不是小小因缘的错误,而是指他存心有意的玩火。烧山林旷野,显示所35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0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烧的范围大,所损的生命和产物多。四月至九月、这是约时间说。在多寒的国土,到了这个时候,各种有生命的小动物,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不说广大的山林旷野,有很多的生命,就是方寸那么小的地方,亦有很多的生命於中活动。这时放火烧山,所伤害的众生,真是不可胜数,所以特别制订在这时候,不得放火烧山。假定是在少寒的国土,亦即在温热带的地方对於放火一事,尤须谨慎小心!因为温热带的地方大小各类生命,时时都在活动,没有所谓冬眠时期不但四月至九月不可放火,就是任何一个月份中亦不得放火,以免随时随刻伤害众多的生命!就是在寒带的地方,如果於腊月中放火,佛在律中亦规定先率众持咒,围着整个山头绕一转,并不断的向微细生物告知就说我们现在要烧山了,你们可先各自远离这个地方经过这样的持咒与告诉,然后纵火焚烧,方不致於有过,若不持咒告诉,恐怕有损虫类,是还不大美满的。

山林旷野予以火烧,固然不可,“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亦所不可。这里说的烧人家屋宅等,不是为了损他而有意去烧的,只因焚烧山野,偶而略一不慎,火随风势所转,以致延及屋宅等。声闻律中有过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佛陀一次在旷野城(此在王舍城与波罗奈城之间,位於恒河岸。原是盗贼聚集的地方,后为瓶沙王攻破,兴大慈悲,筑城安民,众不为贼),时六群比丘,互相这样说我们在诸上座的面前,拘拘束束的,不得自由自在的谈话,不如到房外的露地坐坐,无拘无束的随便谈谈,35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0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知他们到了露地以后,不但任意的高谈阔论,而且拾诸柴草及大树株,燃火来耍。当时树株里面有条毒蛇,受到大火的热气所逼,就从树孔中挣扎出来。六群比丘见了,不禁大惊失色的叫道:“毒蛇!每蛇”!就将所烧的柴薪,散掷东西满地,进火乃烧佛堂,这是露地烧火,波及房屋的最明显的例子。诸比丘知道了这事就将实情报告佛陀,佛也就以此因缘,制了不得露地然火的一条戒。是则规定四月至九月火烧山野有犯,馀时不犯,与露地燃火戒相似的。但若烧屋等,一切皆犯。

设有存心去烧舍宅,由於焚烧山林,以致殃及人家不能不说有大意的过错。於中所说的田,是生植百谷的所在,如将田中的百谷烧掉,不但使耕种的人,受到很大的损失,而且还影响到社会民生!鬼神官物,有人把它分为两种,就是鬼神的村舍和官家的生物,有人把官家改为宫字,说为鬼神宫物,因在律中,名一切草木为鬼神村,所有鬼神都是依之而住,把诸草木当作宫殿舍宅看的,所以比丘不得坏诸草木。如那庭湖庙内的竹木如有需要用的,得先向神乞求,神许可了,方可去砍,如神未许,辄自去砍,那你行於洞庭湖的船,就会覆没!这样说来,僧俗冥阳,公私诸物,都不得放火焚烧,以免获罪。


总说一句:“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烧”。放火烧山当然不是存心伤害生命,但是到了大火燃烧之时定会伤害到各类生命,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此意。严格说来,不伤害到有情的生命,尚且不可放火焚烧,何况伤害到很多生命的生存?所以不论物命有损无损,皆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35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为了杀他而故烧,是属杀戒等流罪摄,如果为了损他而故烧,是属盗戒等流罪摄。此戒为烧林木无心伤生,所以是犯轻垢。虽则如此,害生损物、很不慈悲、与菩萨的心行乖违,最好还是不要放火烧山。

一切有生物,是指大地的草木丛林、生地腐薪、以及荆棘瓦砾上,都有微细昆虫依附,如果去烧这些时,一定会伤害到生命的。可是有的戒本,将之说为有主认为古疏把“主”改为“生”,是不对的。古疏所以“主”为“生”,认为假定是说的有主物,就不得限制四月至九月不得放火,既佛唯制四月至九不得放火证知这是约有生物说的,不是约有主物说的,因为在这期间,大而鸟兽卵孳,细而昆虫转化,无一不出来活动。说把这字改错的理由,意谓若损山林等物,根本不限年月时日,怎可任意的滥改经文?两说并存,智者思之。


此戒,大小乘俱制,僧俗应遵守。不过稍有分别的:出家五众,在时间方面讲,不论什么时候,都不可放火烧山,在空间方面讲,露地燃火决不可,覆处燃火则开许。在家二众,在时间方面讲,四月至九的暑天,是绝对禁止的,至於其他的时间,为了耕种等的产业之事,是可开许火烧的,在空间方面讲,不论露地或覆处,皆可允於放火燃烧,但附带一个条件就是不得让火蔓延开去,以免波及其他的舍宅。同时还要注意的,就是仔细的看看,不得因我的火烧,害到其他生命,方免火烧之过。但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不烧。


火烧山,不 论从那方面说,都是不大好的,为佛 35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不特不应放火烧山,设或遇到山上有火,还应设法予以扑灭。经中佛告诉我们说:过去有个砍柴的樵夫,见到火烧山林,立即设法将之扑灭,由於这因,后来报感色界天而为大梵天王,寿命长过一劫的时间。救火能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放火焚烧的过失自亦不轻。如经说:“焚烧山泽,决撤陂池,火炮鸡子,堕火域中,熄煨齐心。东西驰走,不能得出,为火烧尽”!试看这个果报多么难受?到了现在,山林为各国视为重要的国产,如果放火焚烧,使国家的财产,受到极大损失,岂非是大罪恶?

戊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 一切善知识 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使发菩提心,十发 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於三十心中,一一 解其次 第法用。而菩萨以恶心、瞋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放火焚烧戒,是防外界的受到损害,现在僻教或,护内在佛法教益,以免学佛者的内心,受到其它思想的毒害,引致行为的乖张,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菩萨,不用说,是学大乘的,自己是大乘行者,理当以大乘法授给众生,使众生循着大乘法修学,而得到究意的利益,才合菩萨之所以为菩萨的旨趣。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的:“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固是这一精神的流露。法华经中说的“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亦是值得学习的榜样。维摩经弟子35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亦说:“以大悲心,赞於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菩萨要么不说法,说法就得赞叹大乘的殊胜,使听法者来信奉大乘,终於到达最后的成佛。能够这样说法,不但能报佛恩,且使三宝不断。经常的说法,就是法宝的不断,闻法者发心而为出家菩萨、是僧宝不断,菩萨行者而於当来成佛,就是佛宝的不断。本於这一说法看来,菩萨以法教化众生,应该宣说大乘,可谓极其重要。如不如此,反以二乘小法为众生说法,不但有违佛法的真理,亦复有违自己的本愿,无论怎样总是不可的。因闻法者听了你的小乘者法,不免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障碍他再向大乘菩提道前进,其至使他对大乘生起毁谤心来,其所害真是无法估计,所以大集经说:“劝学小乘,是为魔业。小乘教法尚且不可为众生说,何况是外道邪见论等?为说小乘及外道论,所得轻重过失怎样?这要看你的动机如何来决定的:如你出於语解为说,其过失自是很轻,因你不是有意要对他们说这理论、而误以为说了对众生没有什么损害。如你出於恶心为说,其过失就较重大。如你明明知道小乘法是不究竟的,外道论是会断送众生慧命的。可是由於你的嫉妒心作祟,嫉妒他来修学大乘佛法,可能会超过我的所行所为。是以就对他说小乘法,让他永远不能学到大乘佛法永远总是落在我的后头。或是由於你的嗔恚心所使认为某人有很多地方对不住我,但又不能不为他说法,为他说大乘究竟法门,心里总觉有点不甘愿,怎么办呢?只好为其说小乘法或外道论,让他无法走上成佛之35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诸如此类的说法,过失当然是很 大。

佛对大众说:“若”做个受菩萨戒的“佛子”,要我化众生时,“自”内众的“佛弟子及”外众的“外道恩人”,或内外兼有的“六亲”,并诸有关的“一切 善知识”,都“应 教受持大乘经律,应教解义理” 弟子所以称为内众,由於他们是学佛法的内教,专究自己内心而不向外驰求 的。外道所以称为外众,由 於他们是学其他的外教,终日心游道外而不知反观自心的。外道所以称为恶人,由於有一部份外教的思想理论,不知前后相生的因果系列,否定有所谓善恶因果的存在,错误的诱导众生,不是跌落常见的深坑,就是坠入断见的泥沼,无法从深坑泥沼中跃出,以致失如来种,永无超脱之期。经中佛曾告诉我们说:众生本是很纯洁的,根本没有什么叫邪,后来所以走上邪道、完全是由师的误导,因而不知不觉的堕入三恶道,试想这是多么值得同情和悲愍。六亲所以兼有内外,由於我们的六亲、宗教信仰是不一致的,有的宗信佛法的内教,有的宗信其他的外教,虽非本质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因后天的机遇不同,自然有了信仰的差别。有关的一切善知识,所以不是法门师范,因为他们只不过是相知相识的良朋益友,还没有进入到法中来,当然不能当着同乘法侣或教授善知识来看。


如是若内若外若诸亲友,设若要以佛法去教化他们时,绝对不可以小乘法去开导他们,而应一一开导们的次第修学:首先教导他们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其次教导他们了解经律中的义理。经律是能诠,义理 35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所诠。对於大乘经律,还不会读诵的时候,当然教他一句一句的读诵,到了他能够读诵的时候、当要为他解说其中的义理,使他明白经律的内容,究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只是读诵而不明白其中的义理那是没有什么大用的。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士,只求经律文句的受持,而对经律中的思想内客,一点不去号求了解,这是不太健全的!

自然,只是信解和通达义理还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的“使”他依於大乘义理,“发”起无上“菩提心来,从而入於各个不同的阶位,其中发菩提心,在修学大乘佛法的立场说,是最重要的一著。因你是不是成为一个大乘行人,关键全在你是否已发大菩提心。如你没有发菩提心,不论你怎样的受持大乘经律,不论你对大乘义理有着怎样了解,是都不得称你为大乘行人,可见发菩提心的重要,但菩提心的触发,要从理的了解,才算是真正发菩提心?如对大乘义理,没有真实了解,不说不可能发心,就是发心亦不算正,是则解后发心,尤为重要 。


古德还有这样的解说:只是了解大乘义理,而不发大菩提心,慧虽有慧,不 过是狂慧。设若只知发 菩提心,而不了解大乘义理,发心虽发,唯增长无明。无明固不可能走上菩提大道,狂慧更会可能堕落三恶道中去,是以解义与发心,必须相辅而行,不可有所偏废。


发了菩提心后,就要修菩提行,按步就班的向最高佛果迈进。初则使其趣於“十发趣心",继则令入“十长养心”,终则令其踏上“十金刚心”。对于


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心中”的修学,要“一一 的“解”释“其 次第法用”。亦即明白的告诉行者,在十发趣心的下贤,应当怎样的观行,在十长养心的中贤位,应当怎的观行,在十金刚心的上贤位,应当怎样的观行。像这样的清楚教诫,方可说是一个利己利人的菩萨。为什么?要知这三十心是入圣位的始行,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如在这阶段的修行,稍为走了偏差一点,不但圆满菩提不能证得,就是想要跃登十地亦不可能。但如法不如法,就看大心菩萨对初发心者、能不能一一次第的解说明白,使他无有错误的循序前进!假定不替他一一解释清楚,横冲直撞的一味向前进,不是遇到不可克服的阻力,就是受到无可避免的危险。所以需要为之解明,令知修行次第不致杂乱 。

修学大乘菩萨行者,理应以成佛的方法,给与众生教授教诫,那才真正显示你是一个度生的菩萨,然“而”这位“菩萨”,不特不如此,反“以恶心瞋心,横教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当然就要“犯轻垢罪”。


以恶心作如此说,就是你对所教的人,怀有一种不满的心理,或认为不值得对你的教导,或恐他将来会侵损到自己的利益,是以枉其根性,不称机宜的为其说此小教或外道论。以瞋心作如此说,就是你对所数的人,怀有一种憎恨的心理,或因为教导而不接受教导,或因他对自己有过不正常的行为,是以“良材曲使,美器恶用”而说些不是应病与药的教法。严格的说:大乘根性的人,你对他说小法,尚且是不可以,何况更教他外道邪论?菩萨应该自利利他的,现在反36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是自他俱损,如是僻教,遗误学人,断佛慧命。其过自是不免,所以结成轻罪 。

在此有人问道:若这样说,瑜伽论中为什么说,有求法的来,先问他的种姓,若有黠慧说出他的根性,随他的根性,对他说何乘法。假定他不知自己是的种姓,就为他历说三乘教法,随他各个种性闻了如 何发心,然后再各随其所应。说其已经发心所应修学的,或声闻教法,或缘觉教法,或菩萨教法。


本经所要制的,在於所起的恶心,不是声闻教的完全不可说,所以与瑜伽论所说的并不相违,不过以声闻教法授给众生时,只应认为是方便接引,不能视为究竟真实。到了相当时期以后,应更进一步的大乘法授给众生,终於使他们踏上菩提大道,而达到最后成佛的目的。还有为了破除小乘学者妄执,使他们知道小乘宗义所在,而不坚守小乘岗位为满足,对他说小乘法,是无所违犯的。或者出於一种好意,使诸初心学佛行者,对於佛陀的一代时教,有个全盘的认识,同时又能很善巧的,不令他们有所味著,象这样的说声闻法,是亦无所违犯的。


诸位还要知道的,就是菩萨的最初发心,就是見到一切菩萨法藏将欲灭时,问题非常的严重、不得不来护持菩萨藏法,以免菩萨法藏,从这世间消灭。因为菩萨法藏的住世,不但对众生有很大的利益,而且能灭无量众生的大苦,如下发心来护持,就让它堙没下去,那是非常的不幸!为了护持菩萨藏法,毅然决然挺身而出,认为我不护持谁来护持?由是发菩提心。自己既为
36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法藏而发心,现在化度众生,怎可以小乘化?此戒七众佛子,应该共同遵守,大小乘不全同,即小乘本习小,说小乘法不犯,如教以外道,与大乘同犯 。

戊十六为利倒说戒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前僻教戒,是为应教不教不教而教而制的:此为利倒说戒,是为惜法规利不应时而说而制的。做个菩萨行者,按理来说,先应自己学习一切所应学的,以充实本身的知能,到了自己能够教他的时候,就当以自己所知的,毫无保留的教诫他人,使他人同样的到法益。可是现在这位发心菩萨,由於贪心来得特 别重大,不说自动的去为人说法做不到,就是别人来向他求法,他亦不能无条件的为说,亦即要有代价才为他说,像这样的贪财惜法,使得经济能力做不到的,有闻法的机会,不能走上菩萨道,令诸佛种断绝,这过失多么大?佛陀深深的体认到这点,为了佛种的不断、为了不违菩萨道,特为发心度生的菩萨,制订了这条 戒 ,俾所遵守 。


佛之所以制这条戒,是因为利倒说正法,不但不


36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训授的方法,而且有乖弘化的本愿。当知为利说法已是佛陀所不许可,何况倒说如来正法?佛藏经说,佛言:我则不听为利说法,我听清净持戒比丘、高座说法”,假定於法悭吝,顾著财物,推延懈怠,不如法说,是最要不得的。真正发心的菩萨,对於闻法的大众,不应有一丝一毫的希望和要求的。应常作这样的想:我的为众说法,不是贪图什么,而是为了自己及众生的当来成佛,如果达到这个目的,则我说法所得的功德、就是我的安乐资具,其他还有什么所求?设若别有所求,就失师范之道。

古德说:“无私贿而不传真法,有所获而方罄所知,是商买之道,岂大士弘度之心”?不但不是大士弘度之心,就连世间的一个教书先生都不如,还议什么弘法利生?为了摄护新学菩萨,令入大乘正法而正行有依,不得不制这戒;为护如来正法传灯不绝,令诸说者听者皆成大乘种姓,不得不制这戒;为护重戒的悭法重罪,令能无所保留的为众说法,不得不制戒。大乘以利他为本,而利他的最胜方便,则无过於将佛所证得的正法,无所懈怠的,不起厌患的,欢快乐的,说给众生听,使众生从闻法中,得到佛的受用,终於完成最高无上菩提。


佛对大众说:“若”做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理“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此所谓好心,就是开始学佛,动机定要纯正,如以不纯正的动机而学佛,亦即先怀利养之心而来学佛,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就 是此


36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意。,佛法说的好心,是属自他兼利的上求下化之心。发了这样的好心以后,首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学习大乘的威仪经律。学佛行人有大小乘的差别:小乘行人有小乘行人所应学习的威仪经律,大乘行人自亦有大乘行人所应学习的威仪经律。依於向来所说:经是诠於定学的,依之而行,可成就众善威仪;律是詮於戒学的,依之而行,可以表现轨范威仪。威仪,在学佛行人来说,确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学佛是超凡入圣的大事,不是威仪不整者,能表现佛徒的特色,非此,如果威仪不具备,要想自修有得,深入佛道是不可能的。古人对於威仪两字的解释是:“有威可畏,有仪可则”。学佛行人,要想得到群众的敬畏,必须自己有威,如果本身的行为活动随便,那是很难得到他人对你的敬畏;要想自己的一举一动,可以做别人的模范,必须本身的行仪要中规中矩。否则的话,那是很难令别人来效法你的!

依於大乘经律,学到应有威仪,不过只是行为有良好的表现,但对佛法的了解,是还根本谈不上。所以进一步的,对大乘经律,还要求得了解。经律是能诠文,所诠的旨趣为义,义中有无穷的法味为味。对此义趣法味,不但要求了解,而且还要普遍的了解,所以说广开解义味。有说:“开是通达无碍的意思;解是契悟无疑的意思;义是经律所说的事理;味是其中所有的奥妙。慧悟经律的宗趣,通达义理的深味,然后以法利生,方能感到法益。


学大乘威仪,严范自己的身心,内怀师子之德,外


36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象王之威,以完成自己的净行;广开解义味、显非浅近的了解,明三藏的教典,通诸部的要义、以真正的大开圆解。像这样的行解相应,方堪做后学的师范。是以做个度化众生的菩萨,不如一般想像那么的简单,而是要解行并进才够资格。有解无行,固不足为人师。有行无解,同样难行教化。欲求自利利人,先得全自己的德学。威仪经律,是大乘化导的轨范;开解义味,是大乘进修的门户,欲求自行化他的菩萨、不得不先行好好的学习。一个发心的菩萨。如对这有所忽略,不但不能好好的利生,就是自利亦都谈不上。从大乘经典去看,所有行菩萨道的菩萨,没有一个不是成就威仪和精通佛法的。

在佛法中我是先学,从实际的经验,深深的体会行解不可偏废,既然如此,现在“见后新学菩萨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所谓新学菩萨,就是初发心菩萨,亦即刚刚入道门的人对於佛法,特别是大乘经律,还是一无所知。现在他们不辞劳苦的,或从百里这么远而来,或从千里这么远而来,向你求学大乘经律,可以想见他们求法的真切,而你奉行并已了解大乘经律的菩萨,应当观机逗教的,以自己所了知的,为新学菩萨开解指导,让他了解大乘经律的内容,奉行大乘经律的威仪,做个名符其实的菩萨。 然则应怎样说?应当如法先为其人说大乘菩萨所应行的一切难行苦行。为什么一开始就为他说苦行,你不说别的道理?初心菩萨就为他说苦行,会不会因此36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使他退心?不!正是为了坚定他的心志,才对他说苦行的。意即告诉新学菩萨:如来大法是不容易求得的,能求得到,就应对法特别尊重,尊重到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亦不可放过求法的机会。假定没有这样的坚定意志,在你求学大乘经律的过程中,如果很顺利的,你还可以修学下去,设若稍遇困难,可能就会退失初心。可是你的求法意志,假定异常的坚定,那就不管受到怎样挫折,都会勇往直前的迈进。

一切苦行,究竟是指的哪些?说来当然很多,简单扼要言之:“若烧身、烧臂、烧指”等以供养诸佛。这不是说佛要受你这个供养,故意的要使你受很大的苦痛,而是显示你上求佛道的极致。同时由於你过去的业障太重,现来求学大乘经律,要想闻法心开意解,必须消除无始罪业,而无边罪业的消除,最直捷了当的则莫过於烧身臂指。而这是可以做的,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如药王菩萨的然臂,喜见菩萨的焚身、乃至世尊然灯求偈,都是最好的证明。还有一点要知道的,就是烧身臂指,并不是要你立刻牺牲生命,只不过是扩 大你的心志, 坚定你的誓愿而已。假定说是就要你舍 身,试问以后说法又对谁说?一般不了解这个意者听到说要烧身臂指,就害怕得不得了,以为这末一来生命就不能继续的生存下去!反之、“若”果“不”能“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那即显示你不过是个堕业著相凡夫,身相既未能空,人我之相宛然,没有一点大乘根器的样子,所以非是行菩萨道的“出家菩萨”。菩萨的资格已被取消,还求大乘经律做什么? 36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一步说,不但烧身臂指等供养诸佛,是新学菩萨所当尽力的去做。“乃至”遇到饥“饿”的“虎丶狼,狮子”,或是“一切饿鬼”等众,“悉应舍身肉手足而养之”。这不是说你一开始学佛,就要你牺牲生命的来利济群生,只是不过是显示你下化众生的极致。同时由这亦可考验出你求法的心真切不真切、如果求法之心真切,以身肉手足供养虎狼狮子,就不会感到为章难。众生在生死中所以不得解脱,原因就是生生世世的贪著这个生命自体,以为这个生命实在是我,一旦有人侵害到自己的生命,立刻就放不下而与之决斗,以维护生命的生存。现在教他施舍生命自体的各个部分目的不外要他不要老是执著它实有,以牺牲自己益众生,才能显示大乘菩萨的精神。经中所说摩诃萨埵王子以身饲饿虎,就是这一精神的表现!不特如此我们所常说的:这个娑婆世界,没有如芥子许那样大的地方,不是释尊过去生中施舍头目髓脑之处。

是则修学檀波罗密,就会毫无问题。菩萨的修布施,要不外於内而施舍生命,外而施舍财物,能真此而行,就可稳妥的踏上菩提大道了。


上说苦行,目的在坚定其心志,下说正法,用意在增进其慧悟。如不从如来正法中,说明菩萨行的应怎样行,势必使新学菩萨感到修苦行的没有意义。所以开示了苦行,“然后 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 宣说正法,不是想要怎样说就样说,而是有其一定次第的,即粗浅易於了解的先提出来为众生解说,而深隐难以了解的,留到后面慢慢再为解说。这样由浅而
36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的宣说,众生能够接受得了,也就有兴趣的来学习。如一开始就为他宣说甚深法,他听了莫名其妙,不知你说的什么,既失去了你说法的目的,也使他生起畏惧心,不敢再来听经闻法,所以务要次第而说。不但先学菩萨应如此次第说法,就是佛陀的一代时教,也是由浅而深次第说的。再如戒定慧三学,为佛法的纲要,亦修行的指针,若为新学开示,亦当先戒次定后慧,绝对不可倒次而说。不但义理方面的解说是如此,就是修行的阶位,亦是次第宛然的。如先为说十信的如何,其次为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诸位,一一次第如是,不得颠倒错乱。这样次第说法,首由闻慧开其心,使之於心无所拘碍,次以思修令意解,使之於意无所系缚。心开则见本源心地,意解则知义味无穷。如是心开意解,登位证果无难,是为顺正理说非颠倒说。

虚己济物,是菩萨的本怀,顺教宣扬,是菩萨的本份,然“而”这个先学“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竟然不次第的倒说真乘,妄说佛教,怎么可以?因为颠倒说法,有乖教训之道。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倒说?原来凡夫菩萨,嫉妒心仍存在,以为我若为他如法正说,将来他对教理的了解胜过於我,那还了得?为了怕他胜过自己,所以只好为之倒说,使他对於佛法的理解,永远的不如我。或是说法菩萨,最初就存有名心,听法者如给我相当的利养,我就好好的为你次第而说,一旦发现所求的名利不可能得到,便生当答不答的心理,设或就是替他解答,亦不顺於正理的去答,是所谓答非所问,令问者仍然不知所以,是为吝说隐没。 36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纵然为说大乘,但隐没其义理,不令显示出来,求名利,不但“应答不答”,而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就是设或为新学说法,应该合於道理的说才对,但却颠倒的解说经律文字,不负责任的擅改经律的文义,在前的放到后面去说,在后的放到前面来说,在中的或放前或放后说,令其前后的义理,不能够相互贯通,失其前后的次第,不能够脉络相连。如以本经来说,应先为说苦行持戒,次为说如来正法,可是现在 反过来,一开始就为他说空令 失正行,是为倒说 。

像这样无前无后倒说经律文字:上违诸佛的慈意。诸佛本来不是这样说的,而妄说为诸佛就是这样说的是为谤佛,中背经律的旨趣,经律本来不是这样颠倒诠说的,而妄说为经律就是这样表诠的,是为谤法。下乖来者的要求,来者本来不是要求无有次第倒说的,而妄说为来者就是这样要求的,是为谤僧。如是“谤三宝说者”,得罪不小,所以结为“犯轻垢罪”。


在此有人这样问道:谤三宝说,应该归入前说十重中的谤三宝戒,怎么结为轻罪?当知有所不同:十重中的谤三宝,是完全否定三宝,根本不承认有三宝的存在,所以是属重戒;现在谤三宝说,只是谬解妄论,并不是不承认三宝,所以结为轻垢。可见对新学菩萨说法,必先坚其志愿、然后尽其宗旨,如是前后次第,尽教而说才对,假定不是这样那就成为倒说、谤说、为利养说,过失是不可免的。瑜伽菩萨戒本说:一个住戒菩萨,如遇他人来求正法,应随自己力量所能做得到的,以法施之令得法益。设若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说法,或


37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于嫉妒心、恐他闻法以后,生起胜智慧,得到很多利养,不是不为其说,是说不令尽,使求法的人时刻感到不满意、甚至为此而生热恼,那你这个安住净戒的菩萨、对於自己的所应遵守的净戒、是就有所违犯。

怎样始能对於此戒无所违犯?假定知道这个根机不是个闻法的机宜、你不对他说法,没有什么过。或是发现这个新学,所行所为属於邪命,不是佛法的正常道、为了断除他的邪命,不但不为他说一切苦行、而且强有力的呵斥苦行、亦是不犯净戒,或是为了破除新学的愚痴妄执,专门为他讲说理行的义理。而不一一次第为说正法、是亦不犯轻垢。依瑜伽菩萨戒本讲、有八种因缘不为说法、不犯菩萨的净戒。现随便举出几个因缘来谈。如这个来求法的人,原是凶恶的外道、他不是真为求法而来,是为寻求佛法的过失或短处而来、菩萨知道,不为说法,自没有什么违于戒律。或是他人来求法时,自己刚刚患有重病在身,没有气力为之说法,如是不说又有何过?或是来到来求佛法的这个人,对於如来的正法,不但不生恭敬而且无有惭耻与羞愧,以不合听法的威仪来请说法。菩萨不为说法同样没有过失。是以应说不应说,要看来者的动机和态度以决定的,不是凡不为说就成过失。


此七众同制,大小乘不全同。大乘应为一切众生说法,如不说或倒说,於菩萨戒有所违犯,小乘依小法教人如前后倒说声闻法,为利使义理隐没不了,亦犯声闻戒。但若不为人说大乘法,是就无犯,因他不负此责任。37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戊十七恃势乞求戒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物,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有人合理的来向你求法,你却不如法的倒说成谤,是为佛陀制订前戒的原因;现在为了个己的利养,作不如法的,恃势恶求,是为佛陀制订此戒的原因。做个受戒的菩萨,理应将自己的所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丝毫无吝的救济他人,使他人感到不虞生活的缺乏,才是菩萨应有的精神,现在不但不如是,反而依附有势力的人,以暴力的手段,从人群方面强取财物,那里还有一点菩萨的气氛?说实在的,世间一般稍有骨气的人,尚且不用不义之财,何况以利他为本的菩萨?佛陀有鉴这与慈济为怀的菩萨旨意不相吻合,所以特别制订这条戒。这虽不是盗戒,但可说是盗戒等流,为了护持盗戒的不得违犯,不得不对这加以留意。菩萨摄化众生,有时虽亦不免要用折伏的方法,但目的还是为了感化他,并不是要故意的恐吓他。现在仗势外在有力人物的力量,对他予以种种的恐吓即或勉强的屈伏於你的势力之下,但亦不会接受你的所化。我国儒家说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之也”,就是此意。这末一来,菩萨不但不能度化众生,反而失去所应度化的众生,使众生离得你远远的,怎够格称为菩萨?而且强乞财物,非特对他人有着极大的恼害,就是对自己亦会感到异常的劳倦。因为钱财不是


37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4 1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