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堕入于井中,既无益於狮子,亦有损於自己,在生贫困已无功於人间,死后腐朽更无益於人群,反而沾污人群日常所用的水,这是多么的罪过?现我知道自己的错误,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挽救,唯有向十方诸佛至诚恳切的勤求忏悔,并愿十方诸佛慈光垂照我心,使我过去生中所造的一切恶业,於现生中一切偿还皆尽。不让它有一丝毫的残存,从今以往以常值遇明师指导我的如何修学佛法,最后终於得证无上菩提。帝释听到这样的说法,立即率领八万天众,来到野干所堕的边对野干说:我们久处暗冥之中,不闻如来圣教已久,刚才你所说的一番话,实在不同凡响,在我们听来如饮甘露,请你继续的再说一些给我们听听!野干回答说:再说一些佛法,是不成问题的,可是说法的法师在下,而闻法的你们反居於上位,你们对於闻法没有一点修敬之心,怎么可以听闻法要?帝释听到野干这样说,立即以天衣将野干接了上来,并请野干安坐在天衣上,然后表示向他忏悔。唯有如是能殷勤为法,方能真正得到佛法。

假定不是这样,而自恃聪明有智”。不肯请法,绝对错误。当知做个佛子,理应学习大乘,如对大乘教,还未完全见闻,惭愧且来不及,哪里还可骄慢?可是世人刚刚与这相反,正因他们学法未深,未闻大法而获正解,反而易於生起骄慢,自以为自己是了不起,认为我曾学过世间各种知识,对一般学问我都能通达,佛法有什么难以学习的?还要向人请教什么?内心有了这样的贡高我慢。於是就恃自己所有的


413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智,而轻如来的深重大法,不肯随便的接受。由於骄恣傲慢,所以对人不加敬重;由恃聪明有智、所以对法不愿请益。 “或”有“恃”於自己地位的“高贵”,不是在国家做了大官,就是在社会上有相当的豪势,甚至居於国家最高的领导层,这末一来,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纵然自己什么都不大知道,由於特殊的因缘,获得特殊的地位,为了面子的攸关,为了尊荣的作祟,於是慢山高耸,不屑向有佛法者求解佛法,以为一个普通的和尚,或是一个普通的百姓,我去向他请求佛法,这是多么丢面子的事?这现象,在这世间,可说很多。如在各地,经常碰到一些有地位的人,明明想知道一点佛理,总不好意思向出家人请求开示,以为如此,将损及他现有的地位。结果,宁可对佛法一无所知,仍固步自封的不肯向佛法跨进一步,这是多么愚蠢?又是多么值得可怜愍的?佛法是佛法,地位是地位,怎可因地位而舍弃佛法?且你如真求得佛法,不但对高贵的地位无损,反而会增加你地位的崇高!

或有恃於自己的“年”高耆宿”,就是以为自己身当耆年,或者僧腊高於他人。中国有句话说,“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佛法中的上座,亦有所谓“智慧上座”。关於知识学问或对佛法的认识,这是不问年老年少的。不论你的年纪多么老大,如对佛法没有正确认识,就得向有佛法者请求指导,只是倚老卖老,那是没有用的。说句不客气的话,你如什么都不知,只不过虚老而已。但这不是说,佛法不敬老,在戒律中


414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曾特别教示我们“尊上座”。现在是就年高耆宿不求佛法者说,亦即因老而骄,对初心了知佛法者看不起是就要不得。 “或”有“恃”於“大姓高门”,亦即恃其族姓高尚,门望高远。在印度,是指刹帝利与婆罗门言,在中国,是指世代曾经做官,亦即所谓仕宦之家,家门高胜,有大财产,或被尊为一代望族。因此,你要他向吠舍或首陀罗族中人请求佛法,那是万难做到的。特别是首陀罗族,在高贵种族的刹帝利与婆罗门看来是不可触的最下贱的种族,踏到他们的人影,都认为是不吉利,要他们向首陀罗族磕头礼拜请求佛法,那是多么的不可能?中国人的门高族望,同样是不愿与蓬门荜户的人家来往的,自更不会去向他求解佛法。

或有恃於自己本身具有“大解”,亦即认为自己的学识相当丰富,对於世间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曾经有过深刻的探讨,不论科学、哲学、医学、卫生、生理学、心理学、论理学、伦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机械学、法律学、。政治学、宗教学等,无不精通,设他是一个佛法行者,而以小乘佛法为宗,亦会自恃对於佛法已经有了认识,甚至对外典的错误所在,亦能明白分辨得出。如是自恃世解有馀,小乘外典悉皆通达的人、你要他来向你学习大乘佛法,真是谈何容易?所以具有学识大解者,大都自视很高,纵然是己所不知者,亦不肯向人请教!


或有情於自己本身具有“大福”,亦即认为自己的非常广大,或恃自己在这世间曾经做过很大的福


4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帮助过很多人,很多人受过他的利益,走到什么地方,都有人予以逢迎,我的福德这么大,还要寻求佛法做什么?我在现实世间,一生享受不尽,何苦要去求佛法?四十二章经所谓“富贵学道难”,其意在此。所以各地修学佛法的,特别是听经闻法的,虽不完全没有巨大财富的,但大多数不能不说是一般的人们,是以因福大而骄的。在世间所在多是,殊不知福德是不可靠的、一旦福报享受完了,到那时候就会知道世间是苦,佛法学了永成道种,不学佛法是多么的可惜。

或有恃於自己具有“大富饶财七宝”,亦即仗恃自己富有诸财物,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等的七宝。当然,人生世间,富有七宝,从世间的角度来看自是很理想的,要什么有什么,但以佛法观点说,这是靠不住的,因财宝是五家所共,今日为你所有,明天可能成为别人的。从现实世间看,饶财七宝的大富人家夜间成为穷鬼的,真是屡见不鲜的,试问财宝有什么可恃?如你利用你的财富,不因生活困难而学佛法,这才是做人应走的正当道路。可惜世人不明这道理,每因财富大起骄慢,以致失去积聚佛法七圣财的机会。


如上所说的七种自恃,是一般俗人所崇尚的,而佛法行者所最不重视的,亦即与佛法的修持背道而驰的,要在佛法的道路上走,就不应对这有所自恃,如果这个有所自恃,亦即不能如法的向佛法的大道迈进 。


一般初心学佛行者,不知这是障道因缘,反而由 於这些特胜,生起高度骄慢心来,“以此骄慢”的内在作祟,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对自的奉行佛法,是


41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的损失!当知先学法师所通达的经律,是经过一番长期学习而得来的,我们如果从他学习,那将会事半而功倍,很快的使你在佛法上有所进展。如仗恃自己的特胜,慢山高耸的不肯向人学习请益,那将寸步不移的自阻自己的前进,永远不能得到佛法的大益这不是自己损失是什么?

骄慢,说起来虽常在一起,实在是有所不同的。在唯识学上,将慢说为根本烦恼之一,将骄说为小随烦恼之一。人之所以骄傲,就是对自己的学德、地位、财产等,深深的对之生起染著,在别人面前表现醉傲的态度,是为它的本性;即此一念骄傲的醉态,再也生不起向上进取的心来,因而染污种种诸法,是为它的业用、具有这样的心态,不论从那方面说,都是对己不利的。人之所以高慢,就是觉得自己总比别人高於一等,因而不期然的对於别人,生起轻侮傲慢的心理不把别人看在自己的眼中。是为它的体性:即此恃己轻他的高慢心理,障碍自己的谦和不慢,沉沧生死苦海没有尽期,受诸种种苦恼的袭击,是为它的业用。我慢高山在自己心中堆起,怎能得佛法益?学佛求法是最重要的大事,所以对能开示我人正法的大善知识也以绝对的恭敬尊重,不可稍有一念骄傲高慢之心。当知初心菩萨的得以不堕恶趣,是由善知识的任持,得以出离这个浊恶的世间,是由善知识的教导,得以除业惑障,出生死城,到达清净处的,是由等知识的依止觉道,善知识关系行人的前途之大,於此可见。大乘四法经说:做个出家的比丘,不特要尽形寿的不离


4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知识,就是遇到丧身失命的因缘,亦必定不得舍离善知识而去。可是看看今日佛子,不但不能做到这点就是要他去亲近善知识,非特认为是多馀的,甚至自己认为比善知识还高明得多。如此的不重视善知识佛法怎么得以昌盛?要知做个真正善知识,是很不易的。古德说:“所言善知识者,善闲三藏,了达心宗,知真识妄、知病识药,调治众生种种身心之病故”。像这样难遭难遇的善知识,怎么可以仗恃自己的特胜而起骄慢不去亲近求法?世俗一般的知识学问,尚要想尽种种办法去追求,何况本以慧业为务的出俗行人?严格说来,菩萨行者,於三祗累劫中,不弃寸阴的勤求佛法,才得福慧圆满庄严,怎可一开始发心学佛,就起高傲骄慢之心,不於先学法师前咨受经律?经律义理不知,何能修菩萨行?所以这是要不得的。

本身具有特胜的人,所要轻视看不起的、当然是不如他的。经中说的“其法师者”,就是指定所要轻视的人,为什么要对法师轻视?缘於七种原因而米“或”是由於他小 姓”,不如自己的大姓,所谓 小姓,如印度的吠舍、首陀罗的族姓,中国一般贫贱之流的人家,这在古代不平等的社会里,不但不受人重视,且常为人所奴役。或是由於他的“年少”,不如自己的年宿。所谓年少,以在俗说,还未到达法定的年龄,以出尘说,就是僧腊还未满足的时候。在只问年龄不问德学的现实世间,年轻的总难取得人们信任的。如中国说的“乳臭未干”;,佛教说的“和尚不能老,老了就是宝”,都意味着对年少者的轻视。或是由於他的


418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卑门”,不如自己的高门,所谓卑门,就是门第不高的人家。中国过去的论婚嫁,要选“门当户对”,就是显示门第不相称的,不可结为姻亲,高门出生的人,当然就看不起卑门出生的人。或是由於他的“貧穷”,不如自己的富饶。所谓贫穷,不唯经济生活的困难,甚至家徒四壁,什么东西也没有。富而好礼的,在这世间是很少有的,富而骄傲的,在这世间则所在多是。所以富有的人,大都是看不起贫穷人的。或是由於他的下贱”,不如自己的高贵,所谓下贱,就是在社会、在国家,是都没有任何地位的,自为地位高贵的人看不在眼里,甚至不把他们当作人看。或是由於他的“诸根不具”不如自己的聪明智解。所谓诸根不具,通常说为眼耳等的生理方面有所缺陷,但在这里亦可说为品格的疏缺,自是形残丑陋的人,所以就为具有聪明智解者之所贱视,不愿与他们有所接近。 其法师里这种种方面,虽或有不如人的地方,然 而”他“实有”崇高的“德”行,对於 一切经律 无不“尽解”。换句话说,这个法师德慧俱备,解行并造,是值得我们去亲近而从他学习佛法的,怎可因他世俗所重的某方面不如自己,就对他生起轻慢?如弊恶之炬,其炬虽属粗恶不堪,但它发出的光辉,能够所要走的路途,或将久闭的暗室照得通明,怎可炬的粗弊而弃光明?同样的道理,法师的风貌,虽说不扬,但对佛法,非常精通,只要妙言从其口出,立即就可利益很多的人,怎可因他的风貌不扬,或种姓的卑下等,就放弃从他听闻佛法?初心菩萨,只应以

41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为重,未解而去求解,绝对不可因人失大法利、这是初始出家离俗的行者,由於见识未广,学力未深,所当特别注意的,假定自恃聪明有智,不知世智辩聪正是世俗谛中的能所知见,为出世法正知正见的大障。因此、欲谘受如来的正法,为了恭敬法的原故、不应去观他的年龄的老少,不应去观他的种姓的高卑,只要他有佛法可传授我们,老少也好,高卑也好,我们都应如诸天奉事帝释那样的尊敬其法师。当知我们所贵於他的是法不是形态,不论他是怎样的卑贱,或是有上七种的某一种,我们都当请他为众说法。“而新学菩萨”既为大法而资上求下化,就“不得观法师”的“种姓”等,嫌他卑下,“而不谘受法师第一义谛者”那就“犯”了菩萨的“轻垢罪”。所谓新学菩萨,当然是未解之人,既对佛法一无所知,就当勤求学习,在求法的过程中,想要真正的得到佛法,最要紧的是舍骄慢。因为佛法是进道的良规,入圣的楷模,不论法师的种姓怎样卑劣,不论法师的风貌怎样不扬,如能够为我宣说佛法的深义,开解我内心的疑惑,使我得到佛法的实益,我就对他恭敬尊重的犹如佛想,至於法师本身的好恶,不关我的事,我去管他做什么?所谓第一义谛,或说是无上菩提的胜法,或说是与世俗的对称,或说更无有法过於此的褒美之称,应该去向法师谘受的,如不从法师谘受第一义谛,受损失的是自己,不是法师有什么损失!当知学大乘法的,求法为务,一切应请,不得自相高下的存有任何骄慢之心。


骄慢,不论从那方面说,都是不好的心理,特别是


42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求 法方面,更不得恃骄慢於心。 因为你如骄慢不去求 法,就将失去正法的种子,世世生生的顽愚陋劣,你如法而求法不起骄慢,那你的智慧就一天天的开 明,菩 提就一天天的增长,最后终於证得无上正觉。是以未闻求闻,未解请解,为初始出家、新学菩萨应有的精神。

地持经中有这样的说:发心菩萨在善知识面前听受经法,对於说法人有五方面不应忆念,而应清心净意的专一倾听:一、不念破戒,就是心里不这样想,口里不这样说:这是一个毁犯律仪的人,其本身都不健全,我不应当从他听受经法 ;不念下姓,就是心 里不这样想,口里不这样说:他是一个种姓下劣的人,我是高贵种族的出身,怎么可以从他听受经法?三不念丑陋,就是心里不这样想,口里不这样说“他是个面貌丑陋的人,我是相貌这样的堂皇,怎可从个面貌丑陋的人听受正法?四、不念坏味,就是心里不这样想,口里不这样说:他是一个语言不正的人,只说一些趣味的话,报本没有真实的意义,我怎么可从听受经法?五、不念坏美语,就是心里不这样想,口不这样说:他是一个说话粗鲁的人,听来非常令刺耳,我怎么可以从他听受正法?在这五方面。果能不加忆念,是菩萨就可真正勤摄正法,而对说法的法亦不起嫌恨心。假定是个下根菩萨,不知反省自己过失,只是见到他人的错误,於是生起退悔心,不乐意听闻正法,当知是下根菩萨,不但智慧退减,亦复不能自度 。


佛在庄严宝王经指示除盖障菩萨到波罗奈大城


42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向一个法师学习六字大明陀罗尼。虽该法师有其妻子,并经常的有大小便利触污袈裟,而且戒行缺犯没有威仪,但该法师是难可值遇的,你去见他的时候、不但不可生疑虑心而起轻慢,以致退失你菩萨的地位。更在生死大海中沉沦受苦,且把见到他当作见到如来一样看待。除盖障菩萨受佛的这个教示,就与无数萨,持其宝盖及诸供具,前往供养法师,求六字大明陀罗尼。所以真心求法,不论对什么人,都不应自恃见过,而生轻慢怠懈的心理!

此戒,在大小乘方面,不完全相共的:小乘学者对於应请而骄慢不请说法,这当然是有所违犯的,至於其馀方面,只是不得骄慢,并不制定一切要请,这是小乘不同於大乘最重要的一点。不过大乘行者,除了一切要请外,更不得起骄慢心。经说:“慢如高山法水不住”。如果起骄慢心,既失传化之益,更乖参学之方。可见骄慢心对吾人的损害。确是很重大的,不得不严密的控制它。


戊二三骄慢僻说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於佛萨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受戒


42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学香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 心,不一一 好答 者 ,犯轻垢罪

前戒由於自恃聪明有智,而起大骄慢心,不肯向有佛法者求法;此戒由於内倚所学外挟所交,而起大骄慢心,不屑为人如法答问、但是真正做个菩萨,应要做到“求法不懈,说法无惜”,怎可有法不求,有法不说?还有一种解说,就是前戒重於对先学法师的轻视。此戒则是对於新学菩萨的侮慢。可是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对於未学的行者,不应有所轻视,对於已学的行者,尊敬犹如敬佛,怎可予以轻视和侮慢?特别是对新学菩萨,如不善於引导和传授,致使住持佛法后继无人,正法速灭,多么罪过?


对於新学的轻视,为什么看得这样严重,当知发心做了菩萨,就是以度生为唯一任务,不说有人来跟菩萨学,菩萨理当好好的教导他,就是没有人来跟自己学,亦当设法去接近众生,劝化他们发广大心,受菩萨戒。不但在这人世间如此,就是入诸苦趣开导众生,令发大心受菩萨戒,亦复在所不惜。缨珞经说“若化一人令发心受菩萨戒者。胜造大千世界满中佛塔”佛陀这样殷勤的鼓励我们去教化众生令发大心,菩萨行者怎可不尊重佛陀的教诫?华严经更彻底的说:为了化度一个众生,自己在阿鼻地狱中。为猛烈的大火之所烧煮。就是经过无量劫这么久的时间,不但不放弃这一众生的救度,而心净如最胜那样的不退!度生


42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具备这样大无畏的精神,怎容新学菩萨来向你求法,而你不好好的为之解答? 通达大乘经律,不为新学解说:一增自己的过恶,二乖自已的善行;三失自已的所化。失所化,则有违於摄众生戒;乖善行,则有违於摄善法戒;增过恶,有违於摄律仪戒。如是三聚净戒俱失,还有什么资格称为菩萨?是以新学菩萨受戒以后,远来从你学习经律,你应就你所知道的教导於他,务使他对于经律理的了解,如法受持,不然的话,使义理隐没,颠倒法相,其过失是很大的 。

佛对大众说“若”有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知道另外有这么一个佛子,於“佛灭度”以“后,以好心受菩萨戒时,於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不论哪佛出现到这世间上来,最后终归是要入涅槃的,决没有一尊佛永恒的住在世间,因为佛的出现和入灭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的,当这世间有众生须要佛来救度时,佛就以此一大事因缘而出现於世;当这世间有缘众生已为佛度尽时,佛就又以此因缘而示现灭度。所以佛陀住不住世,关键不在佛的本身,而在有无可度的众生。如本师释迦牟尼出现在这世间,化尽有缘而入涅槃,原因就在於此。


佛陀在世,声闻行者的受戒,固然是以佛为师,大乘行者的受戒,同样是以佛为师,决没有自誓受戒的道理。到佛灭后,佛子以戒为师,即以戒师为佛。声闻比丘,不可自誓受戒,但大乘菩萨,是可自誓受戒的。在什么地方自誓受戒?当然是在佛菩萨的形像前,42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灭以后,金色之身的真佛,我们是见不到的了,但有泥塑木雕的佛像,可以为我们顶礼膜拜。你对佛像的恭敬,如恭敬真佛一样,那你所得的福德,自然也是一样的。所以说“敬像如真佛,得福亦复然”。正因如此,发心受菩萨戒者,於佛灭度后,可以佛像前,自誓受戒。

好心,受菩萨戒的好心,正是指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提心,亦可说为真诚恳切的求戒心,不但顺於诸法的真理,亦复契合纯洁无疵的净信。这是受戒的法器,如没有与乐拔苦的利他意欲,是不会发心受菩萨戒的。


於佛菩萨形像前,以好心自誓受菩萨戒时,应想到这虽是形像,而实等於如在真佛之前,然后自治其心,诚言立誓,弘愿自要,口陈羯磨,求见如来摩顶授戒,名为得戒羯磨。至所立的誓愿,通愿就是一般说的四弘誓愿,别愿或如普贤的十大愿,或如观音的十二大愿等。受戒所以要立誓发愿,旨在要期切实的遵行,为其唯一的相貌。如大乘的三聚戒,说为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当知这就是受戒的所发的弘愿。得戒以后,说为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当知这就是受戒所发的弘愿。得戒以后,如实守持,这就属於所修的大乘行。在佛法,“行愿本是不可分离:内心热烈的欲求,即是有真诚的愿欲,必有真实的精进修行”。这是一定道理,行者不可不知。


自誓受戒与依师受戒,有个重大的不同点,就是当以七日”的时间,在“佛”陀的面“前”,至诚恳


42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切的“忏悔”三世罪业,认为自己的业障太重、既不 能面见佛陀,又不能得到戒 师。这不是自己的罪业 深重是什么?我既有这样深重罪业,现在佛前自誓受戒,如不先在佛前忏悔,怎么能得佛来摩顶授戒?单於清净道场中,忏除罪障还不够,必须还要“得见好相”,见到了好相,“便”知自己已经“得戒”。假“若”於一七日中,“不”能“得”见 “好相”时,“应” 继续不断的“以二七,三 七、乃至一年”之久的时间, 甚至超过这个时间,总以得见好相为限,在一日没有得见好相前,就一日不停的忏悔求见,必需“要”求得”见“好相”,一旦“得”见“好相已,便得”於“佛菩像前”自誓“受戒”、方可得戒,“若不”能“得见好相”时,“虽”於“佛像前受戒”,亦“不”可“名为“得戒”,那只不过徒有虛名而无实得,一生虚妄体仍白衣。得见好相的时间,所以有久暂不同,要为各人业障厚薄的不同,忏悔时的惭愧心是否殷重的差别,来决定的。

好相的见不见,从何而得了知?这就在行者,或於忏悔的时候,或於禅定的当中,或於睡梦的期内,不是见到华,就是见到光,不是见到菩萨佛的摩顶,就是见到如来的种种相好,是为得见好相,亦即得戒之时。还有以心表相,亦可证知得戒的,就是於佛像前自誓受戒时。以深心克责的惭愧心,悲泣流泪的对佛菩萨说我今发心受菩萨大戒,完全出於一片至诚,没有一点虚伪妄念,假定我心是虚妄的,不能如法的实践诸菩萨行,愿佛菩萨不必授我菩萨大戒,设若我心


42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至诚恳切的、真实不虚的、则请佛菩萨慈悲授我菩萨大戒。由於行者自知出於内心的至诚,所以知道自己能够得戒。或在行者自誓受戒时,诸方忽有清凉的风吹来,便知自己已经得戒。 如过去我国真表律师,志求戒法、苦切忏悔,要弥勒大士,亲为授其戒法,遂登山顶坐在一块石上精勤不懈的,昼夜不息的,做殷重忏悔的工夫,经过七昼七夜的时间,见地藏菩萨现身,手摇金锡,为表作戒前的策发,真表得到这个策发,就更加精进勇猛的苦修,可是到二七日,不但未能得到弥勒的亲为授戒,反而被一大恶鬼、将真表推坠於岩下,且现出畸形怪状的种种魔相,来威吓真表律师,好让他退失受菩萨戒的初心,但真表律师不特不退心,反更精进勇猛的修持,於是到三七日,种种魔相不见,见到山川平满,成为银色世界,德感兜率天王,来绕真表律师坐的石坛,而弥勒大士与诸仪从,亦徐徐的来到其前,垂手摩真表顶、并对他加以赞叹说:善哉大丈夫,你这样决心求戒、始终如一的不退,真比须弥山还要坚固,须弥山可以推之令动,而你求戒的心不可动,真是极为难得,乃亲付三衣瓦钵为授戒法,仍然赐名真表律师。

又如南岳慧思禅师,一次於梦中梦到四十二名梵僧、为之更加羯磨,受具足戒。证知真心诚意的勤求戒法,没有不得到感应的。所谓“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就是此意。但若忏悔心不恳切,不了达罪性本空、佛菩萨未现在前,纵在佛菩萨前自誓受戒,亦不能得其戒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行者不可不知。42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到得好相,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所见的好相,不一定都是好的,其中有邪有正,固不说还有种种魔事,更是屡见不鲜。邪正固属难以分辨、事亦复不易认清。经中告诉我们,登地以上菩萨,魔尚现作佛身、亲来为之授记。我们是什么人?是博地凡夫,是末世众生,对这能不善为审察?所以任何一个相现前,却不可立刻将之视为好相,应要仔细的加以辨别,如是正当的好相,固是得戒的预兆,知是邪伪的好相,反是退戒的恶缘。至於种种魔事、更是扰乱行人,不要向佛道前进,将你留住在三界中为其眷属的!因而对於魔事,不论是来留难你的,还是来讨好的,不论是来破坏你的,不论是来协助你的,你都注意,不要上魔王的圈套,受魔王的愚弄,那你是就真正可在佛前得戒了。“若”佛灭度以后,现前在“先受菩萨戒法师”,而你在这样的法师前”,秉“受”菩萨戒”的“时”候,自“不须要”得“见好相”。为什么“何以故”?因为说戒师与受戒人二俱现前,不是现在有人追受或托人代受,更不是在佛等前自受,且“是”传授戒法的“法师”,原从过去师相授”而来,所谓有原有本,“故不须”见“好相这里说的师师相授,有说是过去七佛的师师相授,有说是毗卢授与释迎,释迎授与弥勒,如是二十余菩萨次第授受,相承传来,其间没有间断过,如灯灯前焰后焰的相续不断,当知这位戒师,就是过去诸佛住世一般,是以”在“法师前受戒”,立“即”就可“得戒。什么道理?“以”当时求戒弟子,於戒师说戒前,生

42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起“至”极殷“重心故”,观戒师如佛一般,所以即“便得戒。

在此、不妨将自誓受与从师受的难易、略为一谈。大乘菩萨戒,虽可自誓受,但因本身无戒,要从佛菩萨得,而佛菩萨是否来为自己的授戒,自己实在是很难了知的,所以得不得戒,要看有无好相,作为得戒与否之证。同时、无师自受,犹如钻木取火一样,必要有相当的功力,如果功力稍为停歇一下,就不可能取到你所要得的火。从师而受不同、这如接续灯焰一样,只要一碰着火,立刻就可焰焰相续、根本不须假藉怎样大的功力。自誓受戒之难与从师受戒之易、不难从此得见。难易既然这样的明显,可见师之关系我们得戒很大,受戒者对戒师不得不如佛一样的尊敬。而且唯有如此,始能感发心地大戒!现在是末法时代如法如律的戒师,实在不容易遇到、如果得遇这样的师,不但要生难遭难遇之想,而且要生起至诚恳切的殷重心,对戒师的如法恭敬,接受戒师的教导、可是看看今日佛教的现象,如法如律的戒师固然难得,诚心诚意求戒的人亦万难得一。如今很多地方传戒,戒师或因戒子的错误而予以责备。或因戒子的懈怠而以勉励,或因戒子的失仪而予以呵斥。不但不能诚意的接受,反而对戒师的不满,不但不能虚心检讨,反而怪戒师的多事,不但不能躬自的反省,反而对戒师的恼恨,这非唯失去所应得的戒益,反而获得极重的罪衍!还有一些于受戒后,立刻离开自己的戒师,既不再来亲近,又不咨问戒义,好像一受了戒,自己什42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么都懂、到处乱碰乱闯,追求名闻利养,不知出家受戒所为何事!佛法到了末法时代的今日,虽还不断的有人在求受戒法,但能如法守持的实在很少,有受无持、身心不净,怎能住持正法?怎能宣说心戒?但“若千里”之“内”,“无”有有智有力,能解 “能授 的“戒师”、而行者又以好心迫切的求受戒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无其他的办法,当然“得”在“佛菩萨”的“形像前自誓受戒”,不过有个条件,就是“要见好相,见到好相就可得戒,不致有何过失。如不见好相,纵在佛前受,亦不能得戒。还有、就是在千里之内、如有有智有力、能解能授的传戒法师,仍以从师受戒为善,有师不从师受,反而从形像受,不但不能得戒,且招骄慢僻说僻受的罪过,所以不得不特别谨慎注意!如对现前戒师生骄慢心不予尊敬,对自己是绝对不利的 这么说来,自誓受戒的功德,岂非不及从师受戒的功德?这又不然!当千里内无能授戒法师的现缘,而於佛菩萨像前自誓受戒,由於当时受戒心的殷重猛利,其所得的功德同样是很殊胜的。瑜伽五十三说自誓从他,若等心受,亦如是持,福德无别。严格说来,自誓从他,发心受戒,是都不容易的,皆值得赞美的,因而受戒以后的新学菩萨,如有什么有关戒律学的问题,来请示先达法师,先达法师应尽自己的所知,为新学菩萨解说。甚至要将来问经律法义的行人、如同赤子一样的看待,才够资格称为人天师范!“若”为人天师范的“法师”,内而“自倚”能43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能“解经律”以及“大乘学戒”,外而恃“与国王、子、百官以为善友”,“而”见“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或“律义”时,乃以所解佛法,所交权贵,自倚自恃,而对来求法的新学,生起 “轻心” 藐视、“ “慢心,忽 略,“不一一的  好好“答”他 来“问者”,使诸佛法义理隐没,颠倒戒相持犯,就要判你“犯轻垢罪 。

所谓经义,就是断恶修善以及自利利他的种种道;所谓律义,就是轻重戒相以及开遮持犯等的行仪。前者可说是教授方面的,后者可说是教诫方面的。为人师范的,应该随时随刻的,教授教诫诸后学,开发他们的智慧,促进他们的德行,使诸后学生欢喜心,更努力的趣向佛法。如此,才可说是具有慈悲心肠的法师。瑜伽菩萨戒本亦说:安住净戒律仪的菩萨,设若遇到有人前来请求讲说正法时,菩萨应随自己力之所能讲得出的,毫无吝惜的讲给求法者听,使他得到佛法的实益,明白佛法的道理。假定不是这样,反而怀着恚恼之心,不为他好好的讲说,或出於嫉妒障碍的心理,怕他听了正法以后,生起殊胜智慧,得到很多利养,因而不为他说,这都是错误的,有违犯於菩萨的律仪。


有些说法的法师,还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并非不为人说法,而是要看对象来讲的。如来求法的是自已的徒众,就很慈悲的广为他说,恨不得将自己所知的完全教给他;设来求法者是别人的徒众,对他说出就不怎么感到兴趣,即或勉强的对他说,亦只是敷了事,未将佛法的义理详细发挥。这种现象,过去固
43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已经存在,不过於今尤烈而已。殊不知这不但有乖于平等大心,实在亦不是为人之道,更违反於菩萨精神。

菩萨应为众生作不请友,运用种种方便去摄化众生,使得每个众生都来学佛,这才能够培植自己的无边功德。璎珞经说:“法师能於一切国土中,教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宝塔、况复二人、三人百千人,福果不可称量”。本此可知,度化众生越多,所得德福益大!怎可有众生来求而不为好好解答 ?


照这么说,是不是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要为人说法?那也不尽然!依经论说:假定自己是在病中或是自己没有气力,正在这个时候,有人来问佛法,不为他解说,是没有过错的!或者对方来问的问题,确实不是自己所了解的,或知前人早已恶见熏心,不是真心来问佛法,而是寻求佛法过失,你不对他解说,是也没有过咎!或知对方对於大乘不起敬顺之心,或知来者根性暗钝,不能听闻大乘深法,听了不但不信,反而生起邪见,甚至毁谤大乘,如是不为他说,是亦没有过失!或知来者闻法以后,不能依於佛法修持,反而将之向恶人说,或者以不为其说法做个方便,调彼伏彼,便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你不为他说法,同样是不犯过失的。


此戒乖於接引教训之道,所以属於性遮二业,而且唯有遮止,绝对不可开许。 如以三聚摄归来说:如法受,是摄律仪戒;不自恃,是摄善法戒;好答问,是摄众生戒。能够这样,三聚


43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4 16: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