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385|回复: 616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5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本帖最后由 悟佛知见 于 2020-10-5 18:22 编辑校正版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
目        录
题前概说        (1)
一或学为佛法的根木        (2)
声闻或与菩萨戒异同        (6)
一处网成经的传来我国       (15)
四、水经经题品题的略释        (19)
正释经文        (27)
甲        叙说成缘        (27)
十处说法        (27)
乙二说法蟓起        (41)
乙三往返非一        (42)
乙四人间说戒        (46)
丙一圣凡本源        (46)
丁一标戒本源        (46)
丁二显戒胜利        (50)
丁三劝信受持        (52)
丁四颂前起后(57)
戊一舍那始授(57)
戊二释迎转授(65)
戊三劝众信受(69)
丙二总结戒
(85)
戊一自诵劝人
(89)
戊二放光诫学        (91)
戊        普摄群机
二正说戒相       (94)
乙一总说戒相(94)
95
乙二别说戒相        (95)
丙一说重戒相        (95)
丁一别说十重        (95)
戊一杀戒        (113)
戊二盗戒       (132)
戊三淫戒        …(145)
戊四妄语戒        …(165)
戊五酤酒戒
(175)
戊六说四众过戒        (191)
戊七自赞毁他戒
戊八悭惜加毁戒        (206)
戊九瞋心不受悔戒        (219)
戊十谤三宝戒(234)
丁二总结十重        (245)
丙二谈轻戒相(248)
丁一总标轻戒        (248)
丁二别说轻戒(250)
戊一不敬师友戒        (250)
戊二饮酒戒        …(260)
戊三食肉戒        (269)
戊四食五辛成        (278)
戊五不教悔罪戒        (284)
戊六不供给请法        (294)
戊七不往听法或        (304)
戊八背大向小戒       (311)
戊九不看病戒        (320
戊十畜杀具成        328)
戊十一国使戒        (331)
戊十二贩卖戒        (335)
戊十三谤毁戒        (341)
戊十四放火焚烧戒        (352)
戊十五僻教戒        (357)
戊十六为利倒说戒(363)
成十七恃势乞求戒(372)
戊十八无解作师戒(377)
戊十九两舌戒(389)
戊二十不行放救戒(394)
戊二一瞋打报雠戒        (403)
戊        骄慢不请法戒(410)
戊        骄慢僻说戒        (422)
戊二四不习学佛戒(433)
戊二五不善知众戒        (440)
戊二六独受利养戒        (447)
戊二七受别请戒        (454)
戊二八别请僧戒        (459)
戊二九邪命自活戒        (464)
戊三十经理白衣戒        (470)


戊        不行救赎戒        .(480)
戊三二损害众生戒        (482)
戊三三邪业觉观戒        (490)
戊三四暫离菩提心戒
(494)
戊三五不发愿戒        (500)






补充内容 (2020-12-23 19:54):
乙二说法缘起        (4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戊三五不发愿戒        (500)
戊三六不发誓戒        (509)
戊三七冒难游行戒        (517)
戊        乖尊卑次第我        (526)
戊三九不修福慧戒        (535)
戊四十拣择受戒戒        (542)
戊四        为利作师戒
(549)
戊四二为恶人说戒戒       (554)
戊四        故起犯戒心戒
(559)
戊四四不供养经典戒        (562)
戊四五不化众生戒        (566)

戊四六说法不如法戒
(570)
戊四七非法制限制        (576)
戊四八破法戒
总结轻戒        (584)
(584)
三结劝流通
584
乙一劝众奉行
…(584)
丙一举所诵法
丙二嘱流通人        (585)
丙三明流通        (585)
丙四重劝奉行        (586)
丙五时众欢喜        (58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
佛历二五一四年三月起讲于星洲菩提兰若
题前概说
诸位法师,诸位尼师!诸位居士!诸位善信
佛历二五一二年一月起,在此为诸位宣讲的金刚经,前后讲了差不多整整两年。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完,本拟续讲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但因有人要听梵网经,以便对菩萨戒有所了解所以普贤行愿品就在般若讲堂每星期六晚上开讲,这儿就来和诸位宣说梵经菩萨心地品,以满各位的心愿,并以此激发诸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迈向最高无上菩提!
同时这次讲梵网经,还有一点特别深意,就是前所讲的金刚经,其思想理论,属于空方面,如果不善解空,那是很危险的。龙树大士说:“信戒无基,妄想忆取一空,是为邪空”。现在来讲梵网经菩萨戒,使诸位知道,虽万法皆空,但因果不坏,个人的戒行,仍不可忽视,正好以济“妄想忆取一空”之弊!所以诸位听过金刚经,再来听梵网经菩萨戒,相信对诸位,是有很大受用的。



补充内容 (2021-2-6 18:48):
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学为佛法的根本
佛教的戒律学,在南北传的佛教中,有着显著的不同:南传佛教,只有声闻的戒学,没有菩萨的戒学。北传佛教,既有声闻的戒学,又有菩萨的戒学。声闻解脱戒,是七众各别而受的。菩萨三聚戒,是七众共受的通戒。南北传佛教对戒律学,虽有这样的不同,但认戒学是佛法的根本,彼此并没有二致。所以,不论做个南传佛教徒,不论做个北传佛教徒,对于自己所受的戒学,是都不容有所忽视的,因为学佛是以戒为始基,一个志求佛法的行者,如不能保持佛戒的完整性,那就处于门外而不得升堂入室。
在小乘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在大乘说:“戒为无上菩提之本”。当然,真正得解脱和证菩提的,尚有赖于无漏智慧,但最初的基础,不能不说是戒学,由于戒学的种种限制,使你心念不得向外奔驰,而逐渐的获得内心安定,于是便从安定的心境中,获得无漏智慧的开发,然后再运用般若慧剑,割断无始来的无明绳索,始得坐上解脱床,始得安坐菩提座。所谓“由戒生定,从定发慧”,确是不易的次第,谁也不能躐等的。可见高层的慧固然重要,基层的戒尤为重要,、如果基层的戒,没有打得巩固,中层的定,高层的慧,都不可能在行者身上出现的。
现在我要请问一下:诸位学佛是不是要得解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对于戒学就得严格守持,然后容你得到你所求的解脱。诸位学佛是不是要证菩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对于戒学就得严格守持,然




补充内容 (2021-2-6 18:48):
2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容你证到你所求的菩提。假定不是如此,戒学有所损,不特出世胜利,你不可能得到,就是人天功德亦复与你无分,所以三世诸佛出现世间,无不慎重的推尊戒法,西天东土的历代祖师,无不以戒法殷重教诫。瓔络本业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这是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脱的起点,不容有点忽视! 在此不免或有人问戒为什么具有这样的重要性?且引大涅槃经说:“戒是一切善法阶梯,亦是一切善法根本,如地总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戒是诸善根之最导者,如彼商主导诸商人;戒是一切善法胜幢,如天帝释所立胜幢;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恶贼铠杖;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经文是很明白的,不必多加解说。由这可以肯定知道的,就是不论行善断恶,不论离苦得乐,不论断惑证真,戒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戒,这一切都谈不上,怎么能说戒不重要?又怎么能忽视于戒? 大涅槃经还这样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戒,若持是经而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我亦不听受持是经”。对大乘经典的受持读诵,是有大功德的,且所得的功德,胜过七宝财施,是诸大乘经典所一致强调的,所以一般佛的弟子。大都受持读诵经典。可是照涅槃经说,受持经典固是好的,但要以清净身心来受持。亦即要以修持净戒来读诵。如果只是受持经典而不重视净戒,甚至毀犯净戒,佛陀认为


补充内容 (2021-2-6 18:48):
3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受持经典的人,不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是属于魔王的春属,不特不因他受持是经而欢喜,且根本的不让他受持是经。我们试想想,受持净戒是多么的重要?怎么可以不严格的遵守? 月灯三昧经中这样显示戒的重要说:“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一个人在世间,其地位的高下,不在他的种族尊贵,不在他的色相端严,不在他的博学多闻,而全在他有无崇高的德行,一般所说的德行,就是佛法所说的净戒。做人,不论是做个普通的人,不论是做个学佛的人,戒行的确是最为重要的。假定没有戒行及智慧,纵然有着高贵的种族,端严的色相,广博的学问,在佛看来,真是所谓“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反之,假定能够修持净戒,做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尽管他的地位处在极为卑下,尽管他的见闻极为孤寡缺少,但可尊为人间的胜士,值得每个人的恭敬尊重,所以戒行为做人之本。 修学佛法的行者,特别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出家行者,要能使令三宝不断于世,正法得以久住世间。如佛最初制律,以法摄僧,就是希望和乐清净的僧团,负起这个重大的贵任。但这重责大任,能不能够负起,关健不在别的。而在佛法行者能否修持净戒。如每个佛弟子。持戒清净。行六和,就可使三宝不断。正法久住。华严经说:“具足受持成仪教法,行六和敬,善御大众,心无忧悔,顺佛正法,不违其教,是故能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 4


补充内容 (2021-2-6 18:49):
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行者以求佛果为最高的目的,而成佛一定会得大人相报的,所谓大人相报,就是佛所具足的三十二相,而三十二相的所以获得,不是由于其他什么差别因,乃是由于修持净戒所得,假定不能如法修持净戒,不特不能得三十二相的大人相报,就是下贱人身亦不能得。智度论中亦曾这样说道:“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论中所说的大利,当然是无上菩提。所以戒法,不唯是声闻行者所应严格遵守,亦是大乘菩萨所当严格遵守! 戒是出生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完成涅槃菩提的根本,所以这是五乘行人之所共遵的。吾人不走上佛法的道路便罢,如走上佛法的道路,就得如法的严格的守持净戒,所以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不容任何学佛行人有所违犯的。戒学述要说:“从浅处说,佛教的戒学,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往深处讲,戒是塑造人格乃至于圆满究竟 成佛的由路。修学佛法的人,从进入佛门信 仰三宝起,一直到完成无上佛果,都是有其戒相可说的”。所以具足净戒,实是佛教诸乘学人必须具有的行道项目,否则即不能达到诸乘所预期的目的。可见戒学虽有种种差别,而实彻上彻下的。 但大乘菩萨戒,实以发菩提心为本、亦即以菩提心为其戒体,如不能发菩提心,纵能严持净戒,亦不过是俗戒。弘一律师说:“五戒、八戒,当分属于小乘。然欲禀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一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


补充内容 (2021-2-6 18:49):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信之侣,幸其自勉”!这是弘一律师希望每个佛子都做大乘善萨的勉励语,实是值得每个学佛者的重视。大乘志在利他,如不发菩提心,怎能利众生?所以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萨,果能不舍菩提愿,就可说具足净戒。 声闻戒与著萨戒异同 佛法行者,经中向来分为两类,就是发厌离心的声闻与发菩提心的菩萨,不论他们的发心有着怎样的不同、但同有他们各自所修的戒行,可是他们的戒行差别何在,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论题。一般以为,七众別解脱戒为声闻所修的戒行,三聚净戒为菩萨所修的戒行。大体说来,这不失为显示声闻戒与菩萨戒的差别;严格说来,声闻戒与菩萨戒的异同,还得从多方面加以论说。 通戒与别戒:声闻戒是别戒,就是七众弟子 各别而受的,如在家者受五戒,出家者的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佛弟子的所以分为七众,可说是约所受戒法不同而来。照这各别所受的戒法看来,不但有它们的浅深层次,且是男女别别而受的,亦是佛陀最初制戒如此的。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环境,为了适应当时人群的心理,佛陀制戒不得不如此。菩萨戒是通戒,任何一个信佛的弟子都可以受,不过其中有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不论在家出家,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是发了菩提心的,就可受菩萨戒。如先受五戒的,发菩提心


补充内容 (2021-2-6 18:49):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再受菩萨戒,即名菩萨优婆塞,或名菩萨优婆夷;如先受十戒的,发菩提心后,再受菩萨戒,即名菩萨沙弥,或菩萨沙弥尼;如先受具足戒的、发菩提心后,再受菩萨戒,即名菩萨比丘,或菩萨比丘尼。由于每个发菩提心的佛法行者,都可受菩萨戒,所以说为通戒。二、摄律仪戒与三聚净戒:
优婆塞等七众各别所受的声闻戒,就是一般所说的摄律仪戒,它的唯一功用,在于防非止恶,所以总是告诉我们这样不能做,那样不能做,行者果能如法的遵守,那就可得别别的解脱,所以这又称为别解脱戒。除此而外,声闻行者还有定共戒与道共戒,前者又名静虑律仪,后者又名无漏律仪。别解脱戒,是要从受得的;定共与道共戒,则不是由受得,是为它们的差别,别解脱戒,是属欲界的尸罗,定共戒,是色无色界的尸罗,虽有这样的差别,但同属三界的有漏业;道共戒,是无漏尸罗,非三界业所属。定共戒与道共戒,虽各有其特点,但还著重于离恶的。因这二者,总名随心转戒,即心在定中与定相应时,或心与无漏圣道相应时,其时行者的身语二业,任运而自然的发生防非止恶的作用。在定中及无漏道生起时,虽有这样的功效,设若一旦出定或者心缘别境,则那防非止恶的作用,也就立即失去。所以定共戒及道共戒,与从受所得别解脱律仪的戒体毕生所转,还是有着相当不同的。大乘菩萨戒,除摄律仪戒外,还有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善法戒,显示菩萨行者,不唯消极的不作一切恶,且要积极的修切善。印顺论师说:“学菩萨而成佛,不是离染不作


补充内容 (2021-2-6 18:49):
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算了,如园地中,不但是拔掉莠草,还要种植有用的植物。所以,菩萨应广学一切佛法,圆成一切功德非常的积极”。虽说受律仪戒的声闻行者,不是完全没有所应修的各种善法,但决不像菩萨行者的广学一切佛法。饶益有情戒,显示菩萨行者,以度众生为主;因为菩萨发心,就是为度众生如不实行度生。怎可称为菩萨?菩萨既以摄化众生为本,当然就要做众生的模范,设若本身的戒行不修,怎可获得众生的信任?所以以摄化众生为愿行,就得严格的持戒不犯。一般以为声闻戒法严谨,动辄就会违犯,不大容易守持;而菩萨戒宽容,且大士不拘小节,于是,大家都愿修学大乘,都以菩萨行者自居,或有指为律仪不整,则以我是菩萨答之,殊不知这是绝对错误的!真正说来,菩萨为了要做人天师表,首应受持的就是摄律仪戒,因这不但是摄善法戒的根本,亦是饶益有情戒的基石。菩萨如不善护摄律仪戒,不特摄善法戒不可能生起,饶益有情戒亦不可能做到。所以菩萨行者,对于三聚净戒,应平等的重视。唯有如此,才能显出大乘菩萨戒的特色 从师受戒与不从师受戒:
受戒而得戒,是有 一定法式的,但声闻戒与菩萨戒,同样有着不同。声闻七众受戒,大体说来,是要从师受的。如在家众受五戒,必须从一出家大德而受、这在很多论典及俱舍中,都是这样说的。但若一定没有师尊可受,亦可特别的许以自誓受,这在四分律及智度论中,都曾这样说的。不过这是不得已的额外方便,如是有师可受的,


补充内容 (2021-2-6 18:49):
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绝对不容开许至在家众受八戒,亦同样的要在出家五众边受,而且要寻求一位毕生不非时食者为师,设若这样的师尊无法求到,亦可于佛菩萨的像前自誓受戒。而出家者受沙弥、沙弥尼戒,要从二师受:特别是受具足戒,要有三师七证等,是极重仪式的。从十师受具足戒,是约佛法盛行僧众众多地方说的;若边国僧少无法集合十僧传授戒法,亦可减为五人,即以四人为僧众,一人为羯磨师,作法授戒。这是婆沙正理论等的正说,道宣律师也据此说。总之,声闻戒法,决定要从师受,而且有一定的仪式。菩萨戒法,对于仪式,不怎么重视,如菩萨本业缨珞经,说有三品受戒:上品从佛受,这是顶难得的。经说:“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中品从佛弟子受。经说:“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下品,如佛不出世,或佛过去了,千里内无佛弟子可师,即在佛像前受。经说:“三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胡跪合掌,自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
印顺论师说:“甚而没有佛像,依普贤观经说,可观想释迦佛为和尚,文珠为阿阇黎,弥勒为教授,即可受戒的”。在本经中,则说有二种受法 自誓受,这亦是约千里内没有授 戒师说的。如四十八轻戒中第二十三条戒内,明白的有这样宣说“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


补充内容 (2021-2-6 18:49):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二、从师受,这是约可请得授戒师说的。如前戒条中继续说:“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印顺论师对这郑重交代说:“无佛无佛弟子时虽可在佛像前或观想佛受戒,但如有佛弟子时,仍应从佛弟子受戒为宜”。
四、声闻戒是新得与菩萨戒是熏发:
声闻的七众戒,不论在家出家,定要经过受戒仪式,然后始能得其戒体,所以这是原来没有而是现在新得的。正因我体是新得的,在两种不同情况下,所得的还可再失去:是犯了根本重戒的,不论外表怎样还像个佛弟子但因其戒体的失去,已失去为佛子的特质。
二是一期生命结束时,因为声闻戒是尽形寿戒,当受戒者生命存在时,其戒体固然随着生命而转 旦生命发生崩 溃,戒体自然也就随之消逝。有得也就有失,这是必然之理。
印顺论师说:“声闻学者、或以戒体为无表色或以为不相应行。接近大乘的经部师,以为是心相续中的思功能。也还是新熏的”。可是大乘萨戒,是自心本具的。亦即是本有的,不是受戒后才得。如菩萨本业缨珞经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本经开头的长行亦说:“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


补充内容 (2021-2-6 18:49):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菩萨戒既是众生心地之所本具,不但不须待缘而制,而且“本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有慈悲益物的功能,有定慧等无边净功德法的功能”。现在所以还要受戒,不过是使本具戒德,予以熏发加以长养。佛性常住戒,以心为戒体,发心受戒以后,不特于现生中,不致再会失去,就是生命结束,戒体亦还存在。因菩萨戒,是尽未来际戒,若不失戒,直至菩提,是都相随的。即使转生再来人间,不复记忆过去曾所受戒,现在发心更受,那亦只可说是增上,绝对不得说为新得。至于在现生中,如或犯了重戒,虽也可说失戒,但能如法忏悔,是还可以重受。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印顺论师说:“菩萨初发心以来,自心的戒德,日渐熏长。现在再受戒,也不过以外缘熏发,使他熏长成熟而已”。所以菩萨戒诚如本经所说:“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不论是怎样形态的众生,只要能了解法师所说的话,都可受戒。
五、声闻戒不可闻读与菩萨戒可以闻读:
声闻戒中的比丘戒法,依是佛制,有关五篇七聚的条文,未受具足戒的白衣,是绝对不许阅读和听闻的。律中有偷听说戒而为护法神逐走的教诫。可是大乘菩萨戒未受菩萨戒前,参预布萨说戒虽不许可,但听闻讲戒阅读戒本,研究戒的意义,是许可而不加以禁止的。所以在我宣布讲梵网经后,有人问我未受菩萨戒可不可听?我答以当然可以。如讲比丘、比丘尼戒,诸位要听



补充内容 (2021-2-6 18:49):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菩萨戒既是众生心地之所本具,不但不须待缘而制,而且“本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有慈悲益物的功能,有定慧等无边净功德法的功能”。现在所以还要受戒,不过是使本具戒德,予以熏发加以长养。佛性常住戒,以心为戒体,发心受戒以后,不特于现生中,不致再会失去,就是生命结束,戒体亦还存在。因菩萨戒,是尽未来际戒,若不失戒,直至菩提,是都相随的。即使转生再来人间,不复记忆过去曾所受戒,现在发心更受,那亦只可说是增上,绝对不得说为新得。至于在现生中,如或犯了重戒,虽也可说失戒,但能如法忏悔,是还可以重受。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印顺论师说:“菩萨初发心以来,自心的戒德,日渐熏长。现在再受戒,也不过以外缘熏发,使他熏长成熟而已”。所以菩萨戒诚如本经所说:“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不论是怎样形态的众生,只要能了解法师所说的话,都可受戒。
五、声闻戒不可闻读与菩萨戒可以闻读:
声闻戒中的比丘戒法,依是佛制,有关五篇七聚的条文,未受具足戒的白衣,是绝对不许阅读和听闻的。律中有偷听说戒而为护法神逐走的教诫。可是大乘菩萨戒未受菩萨戒前,参预布萨说戒虽不许可,但听闻讲戒阅读戒本,研究戒的意义,是许可而不加以禁止的。所以在我宣布讲梵网经后,有人问我未受菩萨戒可不可听?我答以当然可以。如讲比丘、比丘尼戒,诸位要听



补充内容 (2021-2-6 18:50):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亦不得让诸位听;但讲大乘梵网菩萨成,则望诸位多多来听,不但不会违犯戒律,且可从戒法的听闻中,激发诸位的善提心,熏发本具的佛性戒。 六、声闻的戒条与菩萨的戒条:
声闻七众各别有其不同的戒条,如在家男女的五戒,出家沙弥等的十戒,而戒条最为严谨周密的、当然是属比丘、比丘 尼 戒。比丘戒,通常说有二百五十戒,但僧祇律则只有二百十八戒,旧传有部律复说为二百六十戒,条文的数目、虽略有出入,可说大体相近。还有这样说的比丘戒,略则二百五十戒,中则三千威仪,八万细 行;比 丘尼戒,略则三百四十八戒,中则八万 威仪,十二 万 细行;如广来说,比丘、比丘尼戒,都是无量的。因比丘、比丘尼于受戒时,是都得到无量无边的戒法,量等虚空,境遍法界,没有不圆足的,所以名具足戒。至于菩萨戒,梵网经说为十重、四十八轻戒;优婆塞戒经说为六重 十八轻戒;瑜伽菩萨戒本说为 四重、五 十一轻戒;还有菩萨善戒经,菩萨地持经等的说法:彼此出入是很大的。但是根本重戒、仍是差不多的。
印顺论师说:“一般受戒,以为一条条的受。其实,受戒而引发内心中的防非止恶等的功能,决不限于条文的。决非戒律中没有说到的,就一定可做。如酒戒,佛弟子从居士到比丘、都是要受持的;可是没有说到烟,也没有禁止鸦片、海洛因等毒品。有人就以为:佛没有制烟戒,即不妨吸烟。不知佛在世时,还没有吸烟及鸡片等毒品的恶习,所以未制。如从佛制饮酒一一麻醉制,有害身心来说,这当然也应禁止,不可以吃。戒



补充内容 (2021-2-6 18:50):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律的明文规定,不过应机而择要的举例而已,菩萨戒经论所说多少不同,也应作如此理解”。所以我们对于如来所制戒律,应活泼的运用,不应刻板的执著:“佛所未制,今不必制;佛所已制,不可更改”。宜适应时地,认为不可做的即不应做,以免影响社会对于佛教的观感!社会人士所重视的,是佛教徒应有德行,所以佛弟子,特别是出家众,应严格的守持戒行! 七、声闻戒待缘制与菩萨戒不待缘制:
教化众生的言教,不唯佛一人说,可以通五人说;制成轻重的制教,唯佛一人可制,余人无能得制。所以,不论声闻戒,不论菩萨戒,都是佛所亲制的。虽同样是佛所制、而制法有所不同:即声闻戒是待缘而制的,亦即有了犯戒的事实,佛始随所犯的如何制戒,告诫弟子们以后不得再犯,如果犯了就有不可饶恕的过失,必须给予严格的制裁!可是菩萨戒不然,根本不须要待犯戒的事实,然后才制定戒律,而是如来一时顿制的。如本经开偈颂后的长行说:“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既一成正觉,就结菩萨戒、岂不是顿制的最好证明?为什么一时顿制而不待犯戒因缘?就理论上讲,当然有关众生的机宜:菩萨是大根机的人,不需要琐碎的这样那样,所以顿制声闻是小根机的人,如不个别的待缘而制、他们则难以接受,所以别制。就事相上说,古德提出三个理由:
一、菩萨具有深刻的信心,顿闻如来创制大乘戒律,能不违逆的当下接受,而不感到任何惊奇;声闻人的信心浅薄,假定如来一时为之顿制,那他就会


补充内容 (2021-2-6 18:50):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承受得了,而感到学佛的困难,甚至退失为道的勇气!二、菩萨是要到各地去度化众生的,不能时刻的随侍在佛的左右,没有可能遇到不如法的事情,立刻就去禀白佛陀,请佛决断是否合法,所以一时顿制。声闻人是佛的常随众,经常随侍在佛左右的,一旦发生有违德行的事件,立刻可以去禀白佛,由佛如何加以决断,所以待犯方制。
三、本经所制的菩萨戒,源起于卢舍那为妙海王子受菩萨戒,当时在座的诸大士法须说此十重、四十八轻,所以一时顿制。声闻戒起于各个犯戒的因,随犯随制,所以待缘方制。总说句:菩萨戒法,是就理善而制,名佛性常住戒;声闻戒法,则多就事而制,名护世讥嫌戒。前者以复其本性为主,后者以避世讥嫌为主,是为大小乘戒的制意不同。
八、声闻与菩萨受戒应有的资质:
受声闻律仪戒,不但有严格的规定,而且不是任何人都可受的,特别是出家者的受戒,其资质更受严格的限制:如身有白癞、痈疽、癫狂等病的人,或是六根不全,残疾陋劣的人,或是黄门二形的人,或是为人奴仆的人、或是非人及畜生等,不但没有资格受比丘戒、就连受沙弥戒的资格亦没有;菩萨戒的求受,可就没有这样的严格。璎珞经说六道众生受得戒。但解语得戒不失。本经颂说: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长行更清楚的说: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牢相、比上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言生乃至变化人,但


补充内容 (2021-2-6 18:50):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照大乘戒经中说,六道中的任何一类众生,不管他是怎样的一种资质,只要理解得法师所说的语言,都可有资格受佛成,不拣别任何机宜的。这与声闻者受比在戒的规定,的确是宽容得多。受声闻的律仅戒,不但南洲人中的黄门及二形人,不可能成就律仪,就是北俱卢洲的正常人,由于他们的环境美满,亦不能受别解脱戒。受菩萨戒的资格,虽说是放宽得多,但解法师语的各类众生,要是菩萨种姓,发菩提愿,有胜行心,方能感到菩萨净戒。 梵网戒经的传来我国
大乘佛教流行的区域,佛弟子们受戒,除各所应受的律仪成外,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一定还要受菩萨戒,其他的五众行者,如发心受菩萨戒的,同样的可受此戒,而且一向以来,都本梵网经以受菩萨戒的,直到最近,太虛大师提倡讲解优婆塞戒经,才分别的传授菩萨戒,就是在家众依优婆塞戒经,受六重、二十八轻戒,出家众仍依梵网经,受十重、四十八轻戒。所以梵网戒经,在中国流行甚广,历代大德极为重视。但因梵网经的传译文字以及它的事迹,在传译史上不怎么详细。所以后来有不少学者疑这是伪经,致对梵网经的弘通,不免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现来谈谈本经是怎样的传来我国。在未说明本经的传译前,不妨先明菩萨律藏的传译。据古诸德相传:梁真谛三藏将来我国弘法时,曾拟携带菩萨律


补充内容 (2021-2-6 18:50):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藏同来,可是刚刚将菩萨律藏放到船上,船就要沉没海中,不论取出什么东西,船总不肯浮起,及后取出律本,船就鼓浪前进,再无沉没现象。真谛亲见这个样子,不禁慨叹的说:菩萨戒律,原来是这样的与汉土无缘。如这传说是事实,非特真谛三藏,感到深为可悲,就是我们今日,亦觉无限悲痛,从而亦知菩萨戒的流传不易! 其次所传说的,就是昙无谶三藏来中国,在西凉州弘法时,有沙门法进等,曾求昙无谶传授菩萨戒,并祈翻译菩萨戒本以供遵守。可是昙无谶三藏,不但不接受法进等的请求,反而语含轻蔑的说:此国人等性多狡猾,又无刚节,岂有堪为菩萨道器”所以不论法进等怎样苦苦相求,始终不允为他们传授,法进等没有办法,乃以最极至诚恳切的心,在佛像前立誓邀期苦节求戒。由于他们精诚所至,刚刚满了七日,就梦见弥勒菩萨亲为他们授戒,并授给他们菩萨戒本而他们也清楚的记得诵出。到了醒来以后,特去见昙无识,昙无识看到他们的相貌,迥与过去不同,知是大乘法器,乃欢欣的说:“汉土亦有人矣”。到这时候,不待法进等的请求,自动译出戒本一卷。说来不可思议,昙无识所译戒本,竟与法进等在梦中所诵的文义相同,这就是现在别行的地持戒本,藏经中名为菩萨地持经,实际这是瑜伽论菩萨地的异译,只是戒相与公所译的瑜伽菩萨戒本,详略少有差别。 不过一向所说,有关大乘戒本,在印度原有菩萨律,但因没有传来我国,所以我国大乘菩萨律仪,不


补充内容 (2021-2-6 18:51):
1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小乘声闻律仪那样完备,因声闻的五律四部,老早就传来我国。关于这些,不想多谈,现来说明梵网经的译来东土。 梵网经菩萨戒本,向说什公所译,这在诸家经录,同有这个记载,似乎无可疑惑,大有深信必要,可是,隋开皇十四年(五九四)法经所编纂的众经目录,却将梵网经列入“众律疑惑”中,且说“诸家旧录多入疑”。正因法经有此一说,于是后来有些学者,就疑梵网经不是什公所译,因疑译者没有译这经,进而疑梵网经是伪经。对于这个问题,说来实在话多,究竟怎么回事,有待学者考证,不想在此多说,以免问题愈为复杂。 由于历代大德依梵网经传授菩萨戒,所以我们本于一向所说,仍暂认此是什公所译。什公译梵网经的经过是这样的:相传本经在印度有十万颂,如果依文全译过来,有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什公译此经时只译出经中专明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一品。译出以后,且专写八十一部流通于世。如署名后秦长安释僧肇述而实非僧肇述的梵网经序中说:“故弘始三年,淳风东扇,于是诏天竺法师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及义学沙门三千余僧,手执梵文,口翻解释,五十余部。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苦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地。是时道融、道影三百人等,即受菩萨戒,人各诵此品,以为心首,师徒义合,敬写一品八十一部,流通于世”。 依照这段序文叙述看来,梵网经是什公所译,可


补充内容 (2021-2-6 18:51):
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0: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