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佛法?我以为:十方佛的是否说法、大可以不  问;总之,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法,知道有佛无疑的由于释迦牟尼佛而来。释尊有他的自觉圣境。他吐露在语言中,表现在行为中。这意境、言说、身行的三业大用,出现在世人的认识中,是这个世间的佛法根源……然而,不幸得很!由于印度的重视口口相传,佛法早被误解为佛说了。 佛法,并不等佛 说。佛法而被误解作佛说,真是佛法的大不幸。不仅南传佛教者这样误解,北传佛教的中国行者、不是一向都这样的讲?事实、现存的大乘经典,如要考实佛口亲说的,无疑是少之又少的!

被认为非佛说的大乘常住经律,究竟是指的什么?这当然是指真常唯心的一系经律:如大方等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无上依经、大法鼓经、大涅槃经、胜鬘经,楞伽经等。还有本经,可说属于常住律典的一类。真常唯心一系的经律思想,是开显不生不灭、常住真性的,这或叫如来藏、如来界、如来性,佛性等。假定他与心性本净合流,就又可以叫做圆觉、本觉、常住真心。他是常住而非无常的,是具足恒沙功德而不是无所有的。由于如此,他的思想,必然要走上佛智常住,菩提本有,并且认为常住实相,佛性妙戒,是诸佛所师,菩萨之母。 以常住真心为本的真常系经律,不管把它用什么名字来说明,总被认为是凡圣一如,染净不二的。“他是生死中作业受苦乐者,在蕴界处中、为三毒所染,但还是常住的、周遍的、清净、真实的,像矿中的金性,3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秽物中的摩尼。他是阴界六入(在有情身)中的至善妙明,不即五蕴不离五蕴的真我”。假定以如来说:与之相应不离的,是自性本具的恒沙清净功德与之不相应而离的,是即所谓客尘烦恼。综合上面的二者,不增不  减经说为:“即是一切诸法根本,备一切法,具一切法,  于世法中不脱不离真实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摄一切法”。

像这样的大乘经律,不但释迦佛是这样说这样行的,  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样说这样行的 。前 佛 后佛所说所行都是如此,没有丝毫有所改易的,所 是 以称为常住经律。要修菩萨行,固要依照他,要成无  上道,亦要依照他。离这,不能行菩萨道,离这,不得无上菩提。所以佛法行者,没有遇到这个常住经律,要当想方设法的去求,一旦遇到这个常住经律,就当拳拳服膺的依之而行。可是由于恶习熏心,不但不信受奉行,反而说不是佛说,以为是非佛法的,不肯遵循常住经律的开示,如法如律的向菩提大道迈进,以致影响佛果的完成,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言非佛说,有解说为不是不信佛语,只是初心新学菩萨,由于未能多闻佛法,不能辨别大小邪正,刚听到佛性常住,或众生本来是佛的理论,不禁对大乘经律有所怀疑,以为既是佛法常住,本来是佛,还要修菩萨行以求成佛做什么?于是自作聪明的,以为这不是佛说,想对大乘有所反背,心里虽作这样的想,而念还未作一决定,口头虽欲把这说出,而辞还未播之于外,因在犹豫不决中,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所以所犯的只是轻戒。假定毁谤的音声已经发出,所说的 3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已经表露,使得他人受到相当的损害,那就判重罪而不是犯轻戒了。 为什么这样讲?如有一些佛法行人,虽发大心受菩萨戒,但从没有学过甚深最甚深的大乘经律、所有听闻修学的,都是三乘共法中所说的三劫修行而于菩提树下成佛的言教,以为照着这样去做就行,一旦忽然听到甚深微妙的大乘法义,自然难以对他生起信心,不免把他看成不是佛说。虽则如此,可是并未失大菩提心仍然照着一向所知的修菩萨行,所以并不失去所受的菩萨戒,同时也还把这甚深大乘当作法想,所以也就不犯重罪。

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而’反过来,“受持二来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自然是要犯轻垢罪。二乘声闻,是指佛法内修学小乘行的;外道恶见,是指佛法外学习外道行的。于中,恶见是属思想方面的,禁戒是属行为方面的。思想能指导行为,行为受思想指挥,所以思想的正确,较行为的活动,尤为重要。因此,不得不对恶见,予以特别注意。二来声闻所依的经律,站在声闻本身的立场讲,亦可说是如来的正法,因这亦是佛陀三业大用的流行。那末,二乘学人依于声闻经律所有的思想见解,自亦是正确的。为什么现在说为恶邪见?因以此望之于大乘,由于与大乘理的相互乖违,如果一味的去学习他,会堕入二的境地,不能踏上菩萨道,所以亦要说它是恶邪见。世间外道 所依的经律,不是与 诸恶杂染同趣,就是妄执 若断若常等的错误思想,所以是恶见邪见的经律, 31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做菩萨的都不可去学习它,恐使自己成为恶见邪见者,不特不能踏上佛道,连出世的解脱道都谈不上,所以不得不予以特别的注意。

“或事火服风,或吸气咽津,或翘一足,或五热炙身,或自焚躯,或涂灰、卧棘、裸露身形等,皆自言精进,苦尽得乐。至于末世服水斋,自谓涤除五浊,或饿七日,自谓空寂四大,或隆冬赤脚,盛夏篆发,自言寒暑不侵。如是邪见自禁,非愚痴即诳惑他人。复有起诸妄计,造立种种典籍,是曰邪见经律”。


如上所说可知,假定是受邪法,在人方面,或堕二乘地,或堕外道中;在见方面,若总诽拨一切佛所说法,是即属于外道恶见,若唯诽拨大乘而不非于小教的,是属二乘恶见;在戒方面,或是外道的鸡狗等戒,或是二乘的摄律仪戒,是都有乖于大乘佛性戒的。


此中将声闻戒视为邪戒,不是说声闻戒可以忽视。亦不是说声闻戒不须守持,而是深恐菩萨行者,背心地的正因,失成佛的极果,走上一向趣寂的声闻道路,所以佛诃为恶见恶人,而实声闻摄律仪戒,是每个佛子特别是菩萨行者所当严格守持的。而且唯有把摄律仪戒守持得清净不染,庄严自己身心,在社会上教化人群,才得广大群众的敬信。如摄律仪戒不能好好守持,菩萨本身还有很多缺点,怎能化导众生修学佛法?地藏十轮经说:“三乘皆应修学,不应‘骄慢,妄 号大乘,毁谤声闻缘觉乘法。我先惟为大 乘法器坚持 修行,说如是言:惟修大乘能得究竟,是故今昔说不相违”。是以每个发心出家的佛子,如你是学小乘的
31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固然要学小乘法,守持声闻戒,就是你学大乘的,亦当如此,假定轻忽声闻戒而不如法的守持,你大可做个在家的菩萨行者,不必剃发染衣现出家相。否则,为贼住比丘,那过失很大的!当知声闻是世间的住僧宝,对于正法的住持,对于佛陀的称扬,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股动力,是以出家僧众的戒行清净,关系佛法前途的存亡,绝对不可有丝毫的忽视!假定废声闻戒而不守持,是就失去僧宝的资格,佛法二宝也就不能住在世间!三宝没灭于世,人天失去怙依,这个世间,就要如法华经所说的:“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 少。可见问题的不小。涅槃经说:“五篇七聚 并是 出家菩萨律仪”。本经八万威仪七众并资,五道通被,哪里容许破戒行人称为佛乘?不过在守持摄律仪戒之余,对摄善法戒及摄众生戒,亦不容有所忽略,因这更是菩萨本份所当守持的戒,如专守摄律仪戒而忽摄善法戒与摄众生戒,那就菩萨戒有所违犯。本经是三聚净戒并重的,不得偏于那一方面。

佛教七众皆可受菩萨戒成为菩萨,所以心背大来这条戒,是七众弟子所当共同遵守的。至大小乘的佛法行者,对这戒的守持并不全同。如小乘经律,本是声闻行者所学习的,现在仍然去学习他,当然不得说是有所违犯。但若你去计著外道,那就得一责心罪,就是自己责备自己,为什么错识的去计执外道。假定发心要到外道的地方去,每走一步就结一个应忏罪。至听外道说法 没有听 入其心,懊悔去了一趟,尚许忏 除共住,若有片语入心,并且奉行其法,乃至拔一发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失比丘戒,成为极重灾难,于现身中再也不许你入于僧数,可说这是很严格的。

此戒惟遮不开,因发心做菩萨,应始终一致的惟大乘是尚,不可有短暂的时间,容你舍弃大乘不学,设或短时舍弃大乘,是即成为败坏菩萨!瑜伽菩萨戒本背大向小戒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菩萨藏未精硏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于声闻藏一向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原因小乘佛法,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阶梯。在菩萨广学一切法门的立场来说,本应听闻修学声闻法教,所以学习声闻藏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的一向学习,反而把他所应学习的菩萨藏舍弃不学,成为背大习小的过失,但因没有忘失佛法,所以不是染污违犯。


如世亲论师初出家时,专习小乘佛法,并以弘扬小乘佛法为己任,对于大乘佛法,不但无心学习,而且还予以破斥,后经其兄无著菩萨的感化,知道自己的错误,欲割舌头以悔罪,无著见了就对他说:过去你以舌头毁谤大乘,当然是很罪恶的,但你现在不妨以舌赞扬大乘,是就可以将功折罪,何必割去其舌?世亲听了觉得很好,从此回小向大,专心弘传大乘,是即最好的榜样。


受学外道邪见,固然是不对的,不但本经是这样讲,就是瑜伽菩萨戒本亦这样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不过、菩萨行者,如欲纠正外道的错误思想,而建立如来的正法幢,精勤修学诸外道论,对菩萨戒是就无所违犯。如  菩萨善戒经说:“ 读世典文颂书疏不犯者, 3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彼邪见故,为知外典是虚妄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不为世人所轻慢故”。所谓“知己知彼”,是弘扬佛法的最胜方便。果真如此,你于每日当中、以二分的间修学佛语,以一分的时间学习外论,是也没有什么关系的。但这是为利益外道世人的,不是好乐其法方如此学的。假定在学习中,为外道异论所惑,对之生起爱著心,以为这理论也不错,那就有所违犯 。

戊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病是人生的一大痛事,而且是任何人所不能免的。当你身体健康时,固然不知病痛的苦恼,到了你有病以后,就会知道病是不好受的。我国古德有说:“病后方知生死苦,闲时多为别人忙”。这实是一般人共有的观念。如世间的人,终日在奔走辛劳,忙忙碌碌的不知所为何事。尽管如此,总是乐此不疲的在忙,特别是在这工业时代及工业社会,人们更是紧张万分的在忙,而且不分老少,不分阶级,不分男女,不分僧俗无一不在忙碌中,度其紧张的生活。可是一旦病魔来缠,小病是还不觉它的过患,大病才知不简单,原来人身是这样的危脆的,老病死实在是大苦。尽管在病中会有这样的觉悟,但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到了病愈以后,就将病中的痛苦,忘记得一干二净,又是在人
32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旅程中,驰骋不息的忙忙碌碌。若问人为什么这样忙,在忙的人本身,也说不出所以来,似乎不忙不行,因而忙得病倒下来也在所不惜 。

病是很痛苦的。如你身体本来是很结实的,皮肉原是很润泽的,可是到了你有病后,结实的身体一天天的消瘦下去,润泽的皮肉一天天的干枯下去,臻使自己不期然的增长很多的忧苦,甚至惧怕自己的一病不起,试想这是多么的痛苦?当你身体健壮时,你要受用怎样心所爱好的东西,可以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去受用,到了你身患病痛时,不论你想要受用平时所爱好的什么东西,可是由于对你病体的不利,医生说这不能吃那不能吃,你就不能随意自在的去受用。反过来说,原是你平常所最不爱吃的东西,为了病体的康复,医生说不吃不行,你不爱吃也得吃,如所不欢喜的饮食药等,到必要的时候,会强迫的受用。到了现在,外科医药的进步,动不动的进行手术的割治,你得忍受刀割的痛苦!广大游戏经对于病苦有生动的描写:“多百种病及痛苦,如人逐鹿逼众生,当观老病坏众生,惟愿速说苦出离。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今尽财谷及大藏,病常轻蔑诸众生,作诸损恼嗔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试看世间很多悭吝不舍的人,平时一毛不拔,要他用一个钱,如割他的身肉,可是到了病时,为了身体痊愈,不惜牺牲金钱,甚至倾家荡产,而求医治。可见病苦来磨时,确实是一大痛事 瑜伽论中假设问答道:“菩萨以何为体?应正答
3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大悲为体”。大悲为菩萨的自体,拔苦自为菩萨的妙用。如此,如果见到有疾病的人,理当予以瞻视救济,假定不是如此,那还成为什么菩萨?而且病者的疾病、由你的瞻视救济,得以健康的恢复,无异是你救了他的一命,这是多么大的功德恩惠?所以瞻视病苦,实为菩萨的重要课题,绝对不可稍为忽略的。

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如果见到一切疾病之人,理当常应供养供。供养到‘如佛无异。一切病人,上自父母师长,下至子女徒众,中至兄弟六亲,外则冤家对头,亦即不管是有关系的,或是没有关系的,只要知道他是在病患中,做菩萨的就当本于大慈悲心,善为调护医治他们的病恼减轻他们在病中的痛苦,使他们的病痛早得离身。对于病人的瞻视调治,为什么要做到如佛无异?当知“佛以众生身为身,以众生病为病”,所以见诸病人,对之一切供给,就当如供养佛的一样,不得稍有怠慢或无礼。声闻律中:“佛告诸比丘:若有欲供养我者,当供养病人'。病人在病痛的缠绕中,正是最愁苦的时候,如能有人无所乏少的供给一切,使他不致感到无有医药的困苦,其功德当然会如供养佛一样的殊胜,所以说与佛无异。


供养病人如供养佛一样,还有一层深意,即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关于八福:一说是这八种 一造旷路义井;二、水路桥梁 三平治 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门 六供养病人七、救济危厄 八 设无遮大会。但这八福田,究出 于何经,现还不知道。一说是这八种一、供养佛,二


3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供 养法;三、供养僧,四、供养父母;五、供 养师僧 六、供养贫穷;七、供养病人 八惠施畜生。但这 八福田,同样未见在何经典。不过其中都说到供养病人,可见瞻给病人的福德是很大的。一般所说的八福 田是指 一诸佛 二圣人 三父;四、母;五 和尚;六、阿阇黎:七、众僧;八、病人。此八所以称为福田,因对诸佛等的供养,可以使你得到殊胜的利益,所以叫福,而此福利是从诸佛等身上所生长起来的,所以叫田。于中,诸佛、圣人、众僧三者是敬田,行者应对他们生起最极恭敬的心来。和尚、阿阑黎;父、母四者是恩田,行者应对他们生起高度的孝顺心来。最后病人是悲田;行者应对患者生起广大的慈悲心来。“三心之中,慈心为最;八福田中,悲田福胜。谓能救苦患之因,自受安乐之果,故看病者,为第一福田”。

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觉道具圆,位登极果,恭敬供养,有大福德,这是谁都承认的,可是病人,特列是与己无关的病人,我们去侍奉他,以医药供给他,说有很大福德,我们也不否认,但说这是第一福德,不免令人有所怀疑。因为无论从那方面说,佛的无边功德、总是超越常人。错是不错,但要知道,诸佛世尊人天普供,我们恭敬供养,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众生方面来说,种种痛苦中的最大痛苦,无有病人所感受的痛苦,所以对于病人的瞻视供给,其所得到的福中之福,自亦无有过于瞻视病人。佛亦告诫我们说:“我灭度后,于诸病人,应好供养”。是则看病福田,当然属于第一福田,怎么可以有所忽视?


3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病既是最极殊胜的福田,做佛子的,若见父母师僧’以及‘弟子的疾‘病,或是见到诸根不具的生理上有所缺陷,或是见到他们为百病之所苦恼',皆’应对之如法‘供养’,使令 他们的病得以痊愈 。父母是生养我们的, 师长是教导我们的,僧是住持正法弘扬佛化的,弟子是来从我们学的。与我们都有着极为亲切的关系,现不管其中的那一类人有了病痛,我们都当小心翼翼的照顾、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使他们安心养病,终于得到身体的康复。父子母女间,有着血肉的关系,有会得相互瞻视,在这世间可说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师弟之间,特别是出家的师徒之间,有了疾病,需要相互照料,是就成为重要的课题。佛在律中曾这样的示我们说“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想,和尚看弟子当如子想,当共相瞻视,便得正法久住,增益广大”。我们常说: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紧,最怕的就是病,病了没人照应,实在是很苦的。佛陀大慈,深知于此,特示徒间应当互相看护对方的疾病,不得弃之不顾。

诸根不具,就是六根的有所残缺。百种病苦恼,说人的这个生命体,是由四大组合成的,共有四百四病。所谓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生。不论怎样一种内生,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以其病苦恼乱心神,以致身心不能安乐。这是有过病的人体会得到的,所以以大悲为体的菩萨,见到这种现象,就当随分随力的给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的供养。如果本身的力量做不到,当设法为之乞化供给,绝对


3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半途而废。或如世间说的“久病无孝子”那样的不闻不问,让病者呻吟于床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受苦。

众生的所以有病,经说多由杀业而来,但亦由于别能招于病,那就是对于父母师僧的轻慢,如舍利弗尊者,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多病的一个。有人问佛他为什么多病?佛告以由于他的过去多生之中,不断的轻慢父母师长所致。是以父母师僧,特别值得我们敬供养,如果有病的时候,就当尽心的照顾。


经中指出父母师僧,不过是举亲位显其重相,实则应说上自父母师僧,下至子女徒众,中至兄弟六亲外至冤家仇敌,一切凡有疾病,常当恭敬供养,无所乏少的给以医药,一直到他的病愈,或者不幸的死去。


做菩萨的,见到父母师僧以及一切众生,受到严重疾病的袭击,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理当无间亲的,亲往慰问供事,照应汤药,给其所需,以拔除他的病苦。然而菩萨,不但不本慈悲心这样去做,反而以嗔恨心嫌嫉病人,不去看视其病。不去探视其病,己不成话说,反而生瞋恨心,这是什么道理?“或父母师长平时督诲,或弟子平时忤慢,或病中烦琐求等随有瞋恨在心,而不肯看;不惟对父母师长如此,是要不得的,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亦同样的是犯轻垢罪。僧坊,是约师僧弟子患病的地方说。城邑是的父母兄长患病的地方说,旷野是通约一切有人的地方说。总说一句,不论内外,凡是见到有病人的地方,都应当到那地方去看,或是自己供给病人的一切,或托他人照应病人3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的一切。这样,才像是个具有慈悲心的佛子、如果无慈愍心见而舍去,是即有违慈悲的心行,所以罪结轻垢。五百问说:“如行路时,若见病人,不往瞻视、不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得罪'。对道路中的陌生病人,且发尽心救济,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师僧弟子有病?当更加要好好的看顾,不然的话,过失自是免不了的。

如戒律所昭示我们的,一次有个比丘病了,不得人去照应,以致身上及住处,弄得肮脏得不得了,佛陀巡视僧房,见到这个景象,立即就为病比丘,先去身上的大小便利,继打扫他所住的处所,再替他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扶他好好的安睡。佛陀感于有无人照料的痛苦,后来特为僧众制定这么一条学处“自今已后,应看病比丘,应作瞻病人。若供养我者应供养病人。随病药食,看守令差,不然则死,调活令差,即为施命,得大功德”。这末说来,不但以教众生为己任的菩萨,应当救济一切病人,就是在僧团中共住的比丘,对于共住的比丘有病,亦当周到的侍奉,予以医药的治疗。出家众远离父母家庭,不靠同参道友的照应汤药,试问还靠何人来给以所需?


佛为病比丘洗涤,固已做了我们的榜样,中国高僧对于道路病患者的救济,尤值得我们的效法。


唐时智岩禅师、在石头城,即现在的南京,特设置一个疠人坊,专门收患疠疫,或患恶疮,或患疥疠的病人,除了给予他们尽心的照料,还抽暇为他讲点佛法,以让他们得到内心的安慰,设或遇到患者的脓血流出,就为他们将污秽的东西洗去,如果遇到


3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患者的脓血不出,就用自己的嘴为之舐吮。对病人的看顾,真可说是曲尽其怀。于永徽年中,死在自己所设的疠所,不但没有受到传染,而且死时颜貌如生,一点不变,并于十余日中,放出特异的香气。可见照应病人的功德,是不唐捐的!

唐时还有一位智宽禅师,一向是以慈悲为名的。不论对什么人,总是慈悲柔和的看待,而对病人尤其显 出他的悲怀,所以遇到病人,总喜欢去照顾,而且不分 是僧是俗,亦不问其路远路近,只要知道没有别人料 理他的病患,他就把病者用车马载来自己的房中,不分 昼夜的亲自经理,决不假手别人。设或病者是患痈疽 的,脓淤在里面不能出来,就亲自用口为之吮出,因而得以病愈的很多。这种照顾病人的精神,真可说是忘却了自我 ,一心一意的只知为病者服务,多么崇高伟大!


此戒罪业的构成,同样的具备四缘:一、有病,就是父母师僧以及一切人们,的确患有相当的重病。二有病想,就是在你的心中,的确认为对方是有病的。三不看心,就是明知对方有病,而你存有不去看他的心理。这或由于心生厌嫌,起嗔恨心,舍不去看,或是由于自己的懒惰懈怠,而不去看。前者不去看的原因、由于内心烦恼的作祟,所以是染污犯。后者不去的,由于自己的懒惰懈怠,所以是非染污犯。四、应看不看,就是一切病患,不论至亲父母师僧,或是至疏不相识者,都当前去看护他的病,然而反不去看,随时都可为你结轻垢罪。


不过,如果自己有病,或是自无气力,或为精勤 3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习广大无上殊胜善品,或已先许余人为作供事,不能往看照应汤药,是不有所违犯的。所以不看病戒,看当时实际情形,以断定你的犯或不犯。

此戒为七众所应共同遵守的,但大小乘不完全相共。小乘唯对师友共房及僧尼须看,其他无关的病人不去看视慰问,是不受这戒限制的。大乘菩萨不然、他誓以一切众生为救济对象的,所以不管有关的亲人无关的他人,如果一旦病了,都当前往赡视,假定当作不闻不见,不去慰问拔其病苦,试问你的慈悲之心安在?


戊十畜杀具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罥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不往看病,是有命而不救济的过失;畜诸杀具,是拟解决众生生命的过失。这都与菩萨慈悲相违的,站在利济众生的立场,菩萨理应广聚法财,使诸众生得到佛法的利乐,现在不特不如此,反而畜积很多有众生的杀具,这那里是菩萨应有的行为?为了防范有违菩萨的悲济利乐,所以特别制此不得畜杀具戒。之所以不准菩萨行者畜诸杀具,目的是在长养菩萨的慈悲心,不容菩萨有一念杀机萌动于心。萌动杀机且不可,何况亲自动手去杀?原来众生有个积习是对于杀具蓄存,今日看到它,明天看到它,不免为这渐所熏习,自然而然的想利用这些,做出伤害众


32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的罪恶之事,为了防微杜渐,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不蓄有这些东西,亦不经常的看到这些东西,就可远离恶事而成就善事。到了现在这个时代,由于杀伤的武器,较之过去不知超越了多少倍、如炸弹、枪炮、火箭、手榴弹等,为佛子者,更加不可藏有,假定藏有这些东西,偶而不慎爆炸起来,伤多生命,过失是很大的。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绝对‘不得蓄’贮‘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战斗之具及恶网罗罥杀生之器:这一切是都不得蓄。于中、刀是割截的,杖是打的,弓是送箭的箭是中毒的,矛是伤刺的,斧是斫伐的。古代战斗,都是利用这些武器,所以称为战斗之具。网罗,或用绳索做的,或由丝结成的,是捕鱼捕鸟的利器,战斗具不得畜藏,因它会伤害人;杀生器不得畜藏,因它会伤害动物,总说一句,凡是伤生害物的器具,为佛弟子,都不得藏贮。如果畜藏这此凶物,很易动起杀机所以不是佛子所宜有。

在此有几点需加说明的:一、有时为了劝人戒杀将杀生:所用的凶器,或是将它买来,或是乞化过来后予以藏起,这是不犯的。但最好办法,就是凶器到手后,立即将它毁坏掉,不要保留下来。二、如有在俗的信众,不明佛法的道理,将伤害生命的器物,送寺店中来,那怎么办?应不应收?你如明理的,应对者说,依出家人的律制,这是不可蓄藏的,请你拿去,换另外一样东西拿来,如法布施,那你的功德很大,万一信施没有其他东西可换,而又很诚意的 3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你就不要拂逆其意,暂时将之收下,放在隐蔽之处,待信徒走后毁掉,是也无所违犯的 。一、涅槃经 金刚品说:末法时代,若有初发心者,为欲护持正法、可让优婆塞等执持刀杖,但要逐口宣说方等大乘、显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当知是人不但不名破戒,而且可以说为大护法者。四、负有维护国土完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国王、王子、大臣等,为了防备外患的侵略,为了建设国防而贮藏武器,这也是佛法所许可的。不过在不必要的时候,不得随便用来伤害人民的生命。

为什么防微杜渐的到这程度?然“而’我们应知以悲为体的‘菩萨,不但不可杀害无辜,乃至’与菩萨有‘杀父杀‘母’的不共戴天之仇的人,尚有亦不加报',何况杀一切众生'?所以不得畜杀众生具。以佛法说:以怨报怨,怨终没有止的时候,唯有无怨,才能真正的止怨。且今生杀吾父母的,安知前生不曾做过我的父母?而现被杀的我之父母,又怎知不是杀我前生父者?如是又加其报,生生杀业不已,怨仇那有尽时?况复菩萨观一切众生,都是悲境而应予以慈济的,不见一个是与自己有怨的。为亲报仇,有其理由可说,尚不加报,况复一切众生?既不需要这些杀具,你畜藏它做什么?


有人问道:杀具不可畜藏,德山棒,石巩弓,是不是有违戒律?不!这是护生善棒,救死神弓,哪里是真正杀具?所谓德山棒,是指德山宣监鉴禅师,经常示众说:“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所谓石巩弓、是指石巩慧藏禅师的事说的。师本以打猎为务, 一次为追一只 只鹿,从马祖所住的庵前经过,听到


33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马祖的开示,觉悟自己的非是,立刻放下弓箭,从马祖而出家,后来常以弓箭接机,所以称为石巩弓。这是祖师示现的大权,不可当作真正的弓棒来看。如果瞎棒横施,痴弓乱举,那就罪过无边。 菩萨兴慈利物,理当不恼众生,所以不得畜杀生具,若故蓄杀具“者,就是行、杀方便,所以“犯经垢罪。如果由此而伤害到众生的生命,那就随事结成重罪,是以对这不得不谨慎小心!不过古德有说:“为佛弟子,当行佛行,应畜智慧刀,勇猛杖,大势弓,精进箭、忍辱铠、精进斧,及张大法罗网,捞三界众生,出生死海,至法彼岸。如是应为,余不听”。确也有它的至理。

此戒,大小乘同样的制立,僧俗共同的禁止,不得有所例外的,除了如上所说的国王及护持正法者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广明。这是总结指广。如是’像上所说的十种轻成,做菩萨的,应当’用心修‘学,敬心奉持,不得违犯。欲想详知 下六度品中广明 。


戊十一国使戒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


为了预防战具以发动战争而涂炭生灵,所以佛特制定不得畜藏各种战杀工具,战杀工具尚且不得藏,何况亲身担负战争的使命以通两国?当然更加是不可 33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所以佛又制定不得为国使的一戒。这虽通於 在 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所当共同遵守,但在家菩萨,身为外交官,负有国家的使命,又当别论。 佛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理应本於慈悲的心行,愍念人类的无知,调处各方的争执,使得大家相安,不致有生命伤害,才是菩萨应有的行为,绝对“不得为利养恶心故”做两国的“通节”,使得两国的大“军”,排势咸列,严“阵”以待。终於双方的军队,“合会”交接,“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菩萨行者,如果担任通国使命的任务,不但有乖和乐相处的行为,造成相砍相杀的局面,而且会受到广大人群的讥嫌,不能得到广大人群的同情。所以对菩萨行者,确是很大不利的,为菩萨者不得不特到注意。

所谓通国,就是通致两国,或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去。从那个国家到这个国家来。所谓使命,就是往返两国之间,将两国最高领导层的意,传达彼此间的负责使人,使他们清楚了解,“杀人盈城,杀人盈野。令无数人民受刀兵之苦,内乖平等慈悲之心,外损无数众生物命,当然是罪大恶极的 。


利归自己,害及他人,这那里是菩萨的心行?或说我没有亲手去杀人,所谓“汝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汝而死”,那里逃避得了你的罪责?佛说:“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坏众善法,如剑斩人头”!岂不慎诸?


“站在纯佛法的立场说:为佛的弟子,应作如来使


33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所以佛又制定不得为国使的一戒。这虽通於 在 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所当共同遵守,但在家菩萨,身为外交官,负有国家的使命,又当别论。 佛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理应本於慈悲的心行,愍念人类的无知,调处各方的争执,使得大家相安,不致有生命伤害,才是菩萨应有的行为,绝对“不得为利养恶心故”做两国的“通节”,使得两国的大“军”,排势咸列,严“阵”以待。终於双方的军队,“合会”交接,“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菩萨行者,如果担任通国使命的任务,不但有乖和乐相处的行为,造成相砍相杀的局面,而且会受到广大人群的讥嫌,不能得到广大人群的同情。所以对菩萨行者,确是很大不利的,为菩萨者不得不特到注意。

所谓通国,就是通致两国,或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去。从那个国家到这个国家来。所谓使命,就是往返两国之间,将两国最高领导层的意,传达彼此间的负责使人,使他们清楚了解,“杀人盈城,杀人盈野。令无数人民受刀兵之苦,内乖平等慈悲之心,外损无数众生物命,当然是罪大恶极的 。


利归自己,害及他人,这那里是菩萨的心行?或说我没有亲手去杀人,所谓“汝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汝而死”,那里逃避得了你的罪责?佛说:“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坏众善法,如剑斩人头”!岂不慎诸?


“站在纯佛法的立场说:为佛的弟子,应作如来使


33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9 1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