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诵,我亦如是诵 。
汝“诸佛子听”我所说的“十重四十八轻”的五十八“戒”,是诸佛的本源心地,是“三世诸佛”展转传诵而来,亦是菩萨众生得以成佛的根本,所以过去诸佛“已”经“诵”此十重四十八轻戒,未来诸佛“当诵”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现在诸佛“今诵”此十重四十八轻戒,“我今”自“亦”随於诸佛“如是”而 诵 此十重四十八轻戒 。


丙二嘱流通人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由於三世诸佛都诵此戒,是故“汝等一切大众”,不管是“国王”,不管是“王子”,不管是“百官”,不管是“比丘”,不管是“比丘尼”,不管是“信男”,不管是“信女”,既皆“受持菩萨戒者”,悉“应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书写”此本“佛性常住戒卷”,令其“流通三世”,使诸“一切众生”展转流布,“化化不绝”,以续如来的慧命,为当前最急的要务!此戒名为佛性常住戒者,因为这是舍那心地,不变不易之戒,不受则已,一受直至成佛,是都不离心地的,与声闻的尽形寿戒,是有着很大不同的,所以称为佛性常住戒。
丙三明流通益
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 5
85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转流布、化化不绝,对於众生,究有何益,这 是这几句话中所要显示的。第一可以“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佛是不容易见的,主要在这世间,常没有佛出现、或是佛出现了,我们又不在这世间。现在由於受持读诵此戒的功德,不但可以见到一佛,而且可以见到千佛。如是所见的千佛,不是在三世中,而是在一世中,不但可以见到千佛,而且获得佛佛授手,因为持此佛性妙戒清净,当来就可与卢舍那佛於千华台上,并肩把手,则见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如在目前一样。第二得以“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就是受持此戒,能止身口意的三业之非,所以不会堕入三恶道及八难之中,是为此戒离苦的功能。第三得以“常生人道天中”,就是受持此戒,能够出生一切的善法,所以得在人天道中来来往往,享受人间天上的快乐,是为此戒得乐的利益。


丙四重劝奉行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 广明。


受持佛性常住妙戒、既有这样大的利益,所以释迦如来,“今”特“在此”菩提“树下”,示现成道示转法轮,初结波罗提木叉,十重四十八轻戒,乃是“略开”过去“七佛”所说一切众生修因证果的心地“法戒”。略开是对广显说的,因为心地戒法,是无尽藏戒。哪里只是十重四十八轻?现在所以说为十重四十八轻,不过如毛头许的略示而已。因此、“汝等大众”,应“当
586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佛之所以这样再三叮咛,显示佛的利生念切,因为这对众生的关系太大,不得不反复的苦口婆心的一再告诫,以免众生於不知不觉中怠忽下来!这儿只是略说,要想详细知道,“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会得 广”为说 。

丙五时众欢喜
三 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 受持。
当佛略开七佛法戒时,有“三千学士”,是指在会的诸菩萨,总该天龙八部,道俗贵贱而言。“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法,皆悉 顶戴”如来教言,并 且“欢”欢“喜”喜的“受持”其法,不敢忘失佛性种子!
乙二流通益世
丙一结示
丁一总结本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尔时”、是指上面嘱付大众,听受心地戒法之时我娑婆教主化身如来“释迦牟尼佛,说”了以“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不但一日月世界的一释迦是这样的说,千百亿日月世界中的“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卢舍那佛所
587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心地法门品。所谓十无尽戒,就是指十重戒。可是有人问道:本经明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为什么於总结中只说十重,不说四十八轻?这因十重戒,含义无量无量诸戒、无不也括其中。所以虽仅结说十戒,而实一切戒摄尽、既将一切戒悉皆摄尽,何况四十八轻?当亦摄在其中。

丁二举十处说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

本佛迹佛所说戒法、前面已经略为指出;至说戒法的地方。在前叙说戒缘的一科文中,最后“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一句、已为点出,现在再来略为结举。谓“从”色界的“摩醯首罗天王宫”起、一直“至此道树下”,道树就是菩提树,是指释尊在此树下,完成无上佛道的。“住处说法品”,是说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所住的十处所说,悉如娑婆教主所说无异,不唯如此、且於此十住处,总是“为”与失学菩萨及“一切”初发心的“菩萨”乃至“不可说大众”,一心如是“受持”、如是“读诵”,甚至“解说”戒法“其义”,“亦”复“如是”。不但此世界中佛於各处说法是这样,就是在“千百亿世界”中佛,“莲华藏世界”中佛,“微尘世界”中佛,在各处说法亦是这样的说。所以合注谓於微尘世界下,阙亦如是说四字”。微尘世界,形容世界之多,无法以数目字举出来,所以喻如微尘,一粒微尘
588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一个世界,世界之多可想而知。不过依华严的思想说:在莲华藏世界中,具足无量的微尘世界。据此所谓千百亿世界,微尘世界,实不出一莲华藏世界 。
丁三明所说法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 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

微尘世界这么多佛,於各处无有差别的如是而说,所说的究竟是什么法,这是现在所要指明的。依此文说,如下所列诸藏,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共有共说的。“心藏”,具有通别二义。就通义说,一切诸法皆属於心,是心是指本觉心体,法界一切万法,无不包罗其中,如宝藏一样的,能够藏诸宝物,所以名之为藏。就别义说,专指三贤位的三十心,名为心藏。“地藏”,亦具通别二义。就通义说,一切诸法无不可以称之为地,尤其平等不二的心体,名之为地,於中出生一切善法功德,名之为藏。就别义说,是专指十全位的十地,名为地藏。“戒藏”,亦具通别二义。就通义说,一切诸法无不可以名之为戒,分别而言,心体的离过绝非,名之为戒,止作持犯纤悉具足,名之为藏。就别义说,是专指本经讲的十重四十八轻戒。“无量行愿藏”,亦具通别二义。就通义说,一切诸法皆可名为行愿。就别义说,是专指六度万行,十大愿等。古德对这有这样的解释说。“行愿藏者,心体发之为善事曰行,存之为善念曰愿,无量行门,如大海不可穷;无量愿门,如虛空不可尽。故名为藏”。“因果
589
[
 楼主| 发表于 2021-2-26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性常住藏”,亦具通别二义。就通义说,一切诸法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就别义说,是专指佛性本源品等。古德对这有这样的解释说“心”体始之所修曰因,终之所证曰果,佛性者,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常住者,谓此天真佛性,虽随缘立名,而性无迁改。如在心言,名为不生不灭,清净本心。在地,名为真如平等理地。在戒、名为光明金刚宝戒。在行,名为普贤行愿。在因,名为自性深因。在果,名为究竟极果。以此自性,该凡圣,弥古今,广大周遍,不可测量,故名为藏。然佛性非因非果,而因果不离佛性,故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其实相即佛性异名。今因亦佛性,果亦佛性,佛性常住,则因果亦皆常住”。是为因果佛性常住藏。又说 一心,二地、三戒者,正明此戒,是菩萨心地也。大行大愿,由此戒生;正因正果,由此戒得;常住佛性,由此戒证。大哉!戒也。斯其至矣”!

“如是”像上千华台上本佛迹佛的“一切诸佛”所说”此心地等“无量一切法藏圆满究“竟” 。
丁四大众奉行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一 切诸说心地等无量一切法门究竟,於是“千百 亿世界中”的“一切众生”,个个认真的“受持”,人人“欢喜”的“奉行”,亦如这世界中的众生信受奉行。
590
[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样。上面是明能被的佛陀与言教,这是明所被的众生机宜。欢喜的受持奉行,是显机教的相扣,恰到好处。假定机教不相契合,任凭佛是怎样的宣说,众生亦不会欢喜奉行 。

好如是本佛迹佛说法度生的经过情形,大略是这样若”要“广开心地相相”的道理,不是这里所能尽说的,要到大部之中,“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详其所 说。所谓相相,简单的说,是从一心地相,广开无 说 量戒相,确切的说,戒是心地之相,可是心地本来是无相的,由於戒有持犯相,即由这持犯的戒相,说为心地之相。戒相有总有别:总相是十重戒,别相是四十八轻戒,而实总别相都是无限无量,重重无尽的,犹如天帝网的那样。当知这不是别的,是诸法实相之相,所以称为相相 。

丙二偈赞
丁一赞持法益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 !

长行的一大段文,到前已告一段落,现在再以偈颂来赞美,首先赞美奉持戒法所得的利益 。
明人忍慧强”者,是说这心地大戒,不是智慧浅 薄或愚痴无智的人,所能堪受得了的,必要明达之士
591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或具有智慧的人,始能如法的奉持。是则这里所说的明人,就是具有忍慧的人。忍是代表定力的,慧是代表慧力的。由具强有力的定力,其心就不会为外界的任何事物之所转动;由具强有力的慧力,不但不为外物所转,且能转於外物,从而断惑证真。定慧二力,在受持心地大戒的人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假定只有慧力而无忍力,其慧不过是狂慧,根本不能发生断惑证真的功用;假定只是有忍力而无慧力,其忍不过是愚定,根本不能发生转於外物的功用,还可这样说:忍是心的操守,其忍至坚,所以叫做忍强;慧是心的灵通,其慧至利,所以叫做慧强。至坚的忍强,能够做到始终不移的永恒的守持戒行;至利的慧强,能够做到圆融无滞的善巧的守持戒行。唯有像这样的人,始能持如是”心地戒“法 。

能持如是心地戒法的人,当来决定成佛,固然是无所疑。就是在“未成佛道”之“间”,亦可先已“安然的自“获五种”殊胜“利”益。

一 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是所得的第一种利 益。心地戒法,是诸佛的佛母,一切诸佛,都是由此戒而成等正觉的,亦即从此戒法所出的。现在你能如法的守持此戒,已与诸佛的气氛相交接,绝对能够续佛的慧命,所以感得十方诸佛俯加愍念,常为守护,使你的圣道一天天的增进,使所有魔鬼一天天的远离让你得以绍隆佛种。金刚经中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就是指此 。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是所得的第二种利
592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益。谓由此人如法的守持此戒,既得如来的气息,无异具备了佛眼,所以到了这个生命结束时,以戒德的威力,得以正见分明,远离颠倒梦想,获得究竟涅槃得大安乐自在。到了这个程度,不说没有痛苦来袭你,不会失去此戒,就是热铁轮,在你顶上旋来旋去亦因定慧圆明,终不有所毁犯。所以内心生大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是所得的第三种利 益。在生死轮回中受生,不论生在人间的什么地方,因为你是一个严持净戒的真佛子,所以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所接触的,所遇到的,没有一个恶朋奸党,都是三贤十圣的贤圣菩萨,为自己的法侣道友,共同的向菩提道迈进。这对自己的修菩萨行,是很重要的增上缘。设若碰到一些不三不四的恶友,不但不能增进菩提,且极可能退失菩提。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是所得的第四种利 益。戒为一切功德之聚,如地能生长万物一样。现在你对心地大戒,常作这样的深信,是则你的戒品已经具足。戒品既然具足,其馀的一切功德聚,自然也就圆满成就。可见要想一切善法功德的完成,首要戒度的具足成就,假定戒行的不清净,其馀诸度万行,以及功德法财,要想圆满成就,是决不可能的,是以对於戒行的严持不得不注意!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是所得的第五种利益。前曾一再说过,此戒是本原佛性之戒,果能通过佛性之戒,那就可以做到“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由于全性起修,所以福由智慧圆满;由於全修显性,所
593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慧由福德圆满。合注又说:“性戒即正因理体,当法身德;持性之戒即缘因福善,当解脱德;悟戒之性即了因智慧,当般若德”。於现生中坚持净戒,你的福德智慧,於昼夜六时中,固然任运增长,就是到了将来成佛时,亦必福慧圆满庄严,成为两足尊的大圣者能持如是戒法,获得五种利益,福慧渐渐圆满此”乃“是诸佛子”,当来绍隆佛位,亦即前面说的受了佛戒,即入佛位。是以“智者”对此,应该“善”巧的加以“思量”,不得稍有忽视!唯有如法的思量体会而修行,才能成为佛的真子,亦才能证无上菩提!
丁二序学法事
戊一劝观戒体
计著我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勤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於学於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

众生本源的心地戒法,是中道了义的无戏论法,计著我相者”的著有凡夫,固然“不能生是”妙善戒法“灭寿取证者”的著空二乘,是属焦芽败种之类自然“亦非下种”之 处”!凡夫的计著我相,这是容 易知道的,毋庸多加解说。所谓灭寿取证,这话应当怎讲?是指二乘圣者,灭去现实的寿命,以取证寂灭涅槃,就是通常说的“灰身泯智”之义。由於他们的偏
594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取证,所以不是下菩提种的地方!本源心戒,原是生佛平等的,不论凡夫二乘,在道理上讲,是都可信受下种的,现在说为无分,不是戒品不能沾身,而是他们未善思量 。
凡夫二乘,设“欲长”此“菩提”心“苗”,当来成等正觉,应以智慧“光明照”耀这个“世间”,破诸众生的烦恼暗宅,根本不须向外驰求的,唯有现在“应当”於此心地戒中,发起无碍清净的智慧,如上善用其心的“静”静 观察诸法真实相”。於中、静是止的 异名,察是观的审细。唯有上观不二的双修,方可说是真修,亦唯这样真修,对於诸法实相,才会有所体认。依通常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的。凡是缘生的,必是无性的,当体即空,所谓“性空即缘起,缘起即性空”,就是指此。诸法空寂性中,一切相不可得,所以名为实相。依空宗说,实相无相,就是空性。依本经说,真空无相的实相,就是本源心体 。

如是圆满清净的本源心体,既不属於缘生,亦复不属缘灭。与凡夫妄执实有的生死是不同的,所以说不生亦不灭”。此圆满的清净本源心体,不但不属凡夫的生灭。亦复不属外道所妄执的或断或常。因这本是刹那不住的,怎可说它是常?又复是属万古恒如的怎可说它是断?所以说“不常复不断”此圆满清净本源心体,不但不属凡夫的生灭外道的断常,亦不是不堕於一般所谓或一或异的数量,因为“类殊难合而本 不一,同体难分而本不异,所以说“不一亦不异。又 此圆满的清净本源心体,原是离诸动静的,迎之不知不
595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它的所至,因为根本是不来的,追之不知它的所往,因为根本是不去的。有动静可说有去来,动静不可得,何有去来?所以说“不来亦不去 。
如是”之法,既不属生灭、断常、一异。去来是则究指何法?应知唯是一心,於此“一心”当“中应当运用“方便”,予以“勤”加“庄严”。怎样庄严?菩萨要想庄严此一本源心地,“还从自心起用,以方便智,照心境界,境界即是实相,故云静观察。又观察及持戒,皆名方便庄严。观察即理方便,名为智慧庄严;持戒即事方便,名为功德庄严。又勤方便而不观察,则有为有漏,无所庄严;静观察而不勤方便,则枯槁空寂、无能庄严。故须於一心中,当以巧慧方便而庄严之”。戒净慧净,慧净戒净,如两手的互洗,没有前后可说。

如是福慧庄严,是“菩萨所应作”事。因为像这样的慧解和像这样的妙行,唯有发大乘心,受大乘戒的菩萨所能做得到的,不是凡夫二乘思量所能做得到的。虽则是这样讲,但也不是一口说了就算,而是必须次第如法善学,方能真正得到相应,所以说“应当次第学。

怎样次第学法?要“於学於无学,勿生分别想这话怎讲?就是於学事不要以为是学事,以免堕在第二门头!为什么这样说?要知称性之修,学即当下无学,於无学中而炽然习学。学与无学,看来好像是有次第,实际犹如空中的鸟迹 一样,有什么次第可寻? 所以与所修的渐次法门,是有着很大不同的,这是极圆极顿的究竟之理,不可以加丝毫分别的,所以说勿
59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分别想。发隐说:“以学言,万行纷然,一念叵得实相心地毫无增故。以无学言,一念不生,全体具足实相心地毫无减故。此心地中,但无生灭,断常一切诸相,即是庄严,即是学 。

不生分别想在此非常的重要,因为一旦动念分别即属有为心识的活动作用,不是般若真智的无分别也就不能趣入第一中道,要不生分别处中,中道宛然而现,“是名第一道”。走上中道第一义谛,就不会落於二乘的曲径,所以“亦名摩何衍”的大乘法 道,亦可指为上面所说的 摩诃衍,亦即指为 第 上面所说的“方便”。发隐接着说:“学无学纵欲别之亦无可别。无分别处,中道宛然,是名第一道,才有分别,即二义故。亦名摩何衍,才有分别,即二乘故 。

即此远离分别的实相心地,如大火聚一样的,什么触及了它,都不能够存在,如世间的执有执无,计彼计我,万类千家诸戏论薪,到此就被消灭无馀,所以说“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又此远离分别的实相心地,如大沧海一样的,没有什么大宝,不是从此而出。如佛果位上的所有智慧辩才、神通三昧 一切 种智、功德法财,无不从此出的,所以说“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发隐说:“至是则由菩提苗,结菩提果,智光慧焰,普照何穷?三世古今,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莫不如盲得视,如暗得灯,故曰光明照世间也。非大明人,曷能善思心地之中如是妙义597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戊二劝护戒相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於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过去诸菩萨,己於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 。

这是劝护戒相的颂文。既从实相心地而出净戒是故诸佛子”,对於净戒不可不持,但是各种戒品,易失而难持的,要想持得纤毫不犯,就不得不精进勇猛。所以说“宜发大勇猛”。“於诸佛净戒”,应当怎样对护持?要“护持如明珠一样的,不令有一丝毫的损染,方是佛子持心地中光明金刚宝戒。发隐说:“一洁净义护持弗使染污;二圆满义,护持弗使残缺;三、光明义,护持弗使昏暗”。唯有如此护持,是真护持佛戒 。

洁净圆满光明,即是卢舍那义。诸恶无不穷尽,是为摄律仪戒;众善无不圆满,是为摄善法戒,光明遍照群生,是为摄众生戒,护持所具三义,即是三聚妙戒。“过去”诸“菩萨”,固然“已於是中学”,“未来诸菩萨,亦“当”於中“学”,“现在”诸菩萨,“今正於中“学”。不但三世菩萨共学,亦复是恒沙诸佛之所同行,所以说“此是佛行处”。佛是圣中之圣,所以称为圣主。为佛子者,如是精进勇猛的护持净戒 以 此妙戒之因。圆证菩提妙果,佛陀怎不赞善?所以说圣主所称叹”!

丁三劝护回向
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598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劝护回向的颂文。“我”释迦牟尼佛,“已”经随顺”诸佛“说”此心地大戒,其所集的“福德”,当然广大“无量”。但此所积“聚”的无量福德,不是为了自求一个什么,而是尽“以回施”一切“众生 。使 我与诸众生,“共”同趣“向一切智 智。换句话说 就是与诸众生,皆共成佛道的。不但回向如此,并“愿得“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无一而不成佛的。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依法修行,终成正觉,就是此意。发隐说“至是、则若重若轻无量无边之戒品,同会心源;若道若俗无穷无尽之众生,咸归一性,然后知我今卢舍那不是外来佛,心地法门极於是矣 !本经讲到这儿,已经圆满结束。修学佛法,虽有大小乘的差别,要以大乘为本,然欲入於大乘,首当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菩萨戒,是千佛的要路,为万圣的严师。没有菩萨戒做严师,你就不能踏上万圣的阶梯;没有菩萨戒为要路,你就不能趋入千佛的大道。诸佛固然以此为所共同宣扬的标帜,千贤亦是以此为所共同履践的康庄 。
本经的大本,前面曾说过,有六十一品,广明这意义;现在所讲的菩萨心地品,是明常住佛性的金刚光明宝戒,为菩萨首要致力於学的学处,果能将此学处学好,不但可以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成佛亦没有问题,愿共勉之!
599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造佛经像之十大利益
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四 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九 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 福禄殊胜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  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印造经像,既有如此殊胜功德,故凡遇口祝寿贺喜○免灾祈求○忏悔荐拔之时,皆宜欢喜施舍努力行之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向
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灾障消灭,祸患不生
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法界有情,同生极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0: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