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不供给请法戒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月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当请法师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诸轻戒中第一不敬师友戒,只是说明应当怎样的敬重师友,此中说到大乘师友从远地来,不仅要子以相当的尊重,而且还要请此师友说法,所以特又制定这戒。经中常说:“诸佛所师,所谓法是”。因此,诸佛常常的供养法、恭敬法、尊重法、赞叹法。据此可知,不但初学的菩萨应尊重法,诸如来亦同样的尊重法。为什么?要知一个人的身上有了法在,这个人是就相当的尊贵,亦即值得人的敬重,为了敬人重法,菩萨理当供养师友请为说法。果能请诸师友说法开导,那你就可常常的不离正法,而得正法的殊胜利益,如果不请师友为你说法,那你就失去听闻正法的机会,障碍你的智慧增长,不论从那方面说,对自己都是不利的。所以修学菩萨行者,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见到大乘法师,就当备办香花诸供养具,如供养诸佛一样的供养,请求转正法轮,使其道法流通,慧命不绝。假定不如法供给请为说法,那你这个菩萨行者,是就堕入悭贪、我慢、焦芽、败种的流,有失大利,故佛制此。 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29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有大乘法师的来到、或是大乘同学、同见,同行的善友来到、应当如法的接待及请求说法。讲到菩萨的师友,有本师友、有因缘师友,有一切处师 友。这儿所说的、是指有来有去的因缘师友 。

大乘法师拣别不是小乘法师、小乘法师是独善其身的,是专为自己解脱而活动的、不大喜欢为人讲经说法。大乘法师是自利利他的、是具广大信解、发广大道心、趣广大道果而悲智双运的。所谓法师,就是他对大乘佛法的经律性相、有着透辟的了解,从而以之化导各式各类的众生,希望每个众生皆了解大乘佛法,信奉大乘佛法,终于令诸众生趣入佛地。


大乘同学,是指于同一师所,禀承大乘心地戒学,共同学习大乘心地及诸佛法行门的。大乘同见,是指竟实相心地戒法而得同一见解的,也就是大家对于所学的戒法,其思想是一致的。大乘同行,是指大家所修的为同一菩萨心地之清净梵行,不是各行其是的。或说彼此所学的大乘法门,所了解的大乘思想理论,实践大乘的慈济之行,名为大乘同行。在向佛法大道前进中,像这样的善友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不但可以互相策勉的不致退心,而且可以互相交换所学所行所见的经验,以检讨自己是否有所错误!


如此有益于我的大乘师友,不论从远处近处,来入出家僧众所止住的“僧坊,或者来入在家菩萨所止住的舍宅,或者来入王官大人所止住的‘城邑’,不管他们是从‘百里’来的还是‘千里来者'。他们的来,不是无因而来,是行无缘慈而来,亦即是为弘宣
2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法,不远千里而来传授。是以为主的当地菩萨、理当如法的起来致敬,不得稍有一点怠慢,所以说即起迎来送去'。迎来,即对师友来时的欢迎;送去,对师友去时的欢送。不能说你来即来,你去即去,自己不动不摇,一点礼貌没有。普通人的来往尚须礼貌、何况菩提道中的师友?文中的百里千里,是指师友来所经的道路,百里千里,当然很远的。有人以为远道来的,过去闻名尚未见面,现在来了,理应迎送供养。可是古代大德说:远路来的,尚应如法供请迎送,何况是近路来者?相见之仪,更应如此。不能像世俗人所说的熟不拘礼,因越近的师友,我们向他求法的机会越多,怎能马虎随便?所以理宜迎来送去,饮食供养。

迎送之余,还要对于师友加以‘礼拜以示你的为法心切,为了尊重法,不得不恭敬其人。礼拜之余,师友在此安住下来弘法,为主的菩萨,应当对之如法“供养’,以示你对师友的竭诚礼遇,不是敷衍了事的。日日三时供养,是明准时奉食,不致稍有差错。三时有两说法:有说日初出辰末巳初之时,供养早餐,已末午初这间的日中时,供养午饭。有说初时是指早餐的供养,中时是指午饭的供养,后时是指汤药的侍奉,亦即所谓药食。像这样的三时供养,不是初到时如此,在师友住此弘法期间,不论三月五月,不论一年半载,每天都应如是三时无所缺乏的供养,绝对不可过三五天就马马虎虎。


日日三时供养,不是普通饮食,而是用三两金作尽世甘美的百味饮食供养,所以说‘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可见这儿说的日食三两金,不是真把三两金
29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吃下去,而是以三两金的代价,购买每日所食的上妙 而丰富的饮食。这不是来的师友,想要吃这么好的饮食,而是显示为主的菩萨,无所悭吝的供养。因为传法法师,是说佛教诫化导众生的,所以纵然这样丰盛供养,是也可以消受得了的。永嘉说:“得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解超百亿”。这自然是得不思 议解脱的圣者,才能有这消受力,如果是一般的行人,受到这样的供养,就当深生惭愧,方可消受信施,否则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宗镜录说:“若学大乘佛法者,受施主食如须弥山,受施主衣可敷大地。如不学者,未堕僧数,十方无唾地处”。是以受信施的供养,不得不谨慎小心,最主要的还是发广大心,修菩萨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才不致于枉受信施。对于弘法的法师供养,在佛认为极端重要的,因为他是替佛宣扬的。所以谤佛经说:“若供养法师则为供养佛”。不说戒行清净的法师,我们供养他是应该的,就是戒行不清净的法师,只要他能说法利人,亦当对他如法供养。摄论说:“若人戒足虽羸劣,而能说法利多人,如佛世尊应供养,受彼所说故相似’,就是此意。 除了饮食供养,还要敷设‘床座’,以供师友休息。床有绳床木床的不同,座有高座低座的差别。为了表示敬法重人,当然要以最好床座,供给大乘师友安止,好让师友安心为法。在现实世间弘扬佛法的法师,有 辛劳过度,自亦不免恶病,这时就应广  备医药’为 其调理,务要做到不让弘法师友,长期受到疾病所缠 29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他的弘法工作。我们现实所见到的,有些善说法要的法师,由于身体疾病,缺乏医药治疗,以致身羸劣,无法弘法利生。这不但是他个人的不幸,是佛法的极大损失!所以以医药调理弘法法师的疾病是个极为迫切的要着。

除了以上所说的‘供养师’,犹恐师友还会感到有什么需要的东西,所以进一步的随其一切所须,尽情‘给与’,如礼供养,不稍吝惜,不违其念。所谓为了敬法重人,生命尚可牺牲,何况身外之物?一个弘法的法师,果以弘法为己任,最要的就是让他专心一意的去弘法,不要为日常生活所需而操心,如一方面弘扬佛法,而另方面又为生活担心,那是很难做好弘法工作的。是以真心护持佛法的,对于弘法法师,是要特别予以护持的。护法者固然应当如是诚敬供养,但受供养的佛法弘扬者,对所受用的供养,应当知所知足,方得没有过失。


弘法的法师到了你的地方,是你求法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应当好好的把握这机会,常请法师三时说法,切勿错过这个大好机会。当知上面的如法供养,目的是为求福,亦即是属檀波罗密;至于下面的常请说法,目的是在修慧,亦即是般若波罗密。如是福慧双修,方是一个大乘根器的人。常请,显示不是一朝一日的请,而是经常都如此请的。三时,是指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的昼三时,就是每当到了请益之时,即当恭请法师说法开示。请师说法,不仅是为滋益自己的慧命,亦是延续一切众生的慧命不绝。因为初发心


29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的萨、还未证得诸法的真理,还未获得诸佛的法身,对于诸法的事理、不可能没有疑惑,所以一有法师的到来,什么时候都可向之请益,以期祛除内心中的疑念。本不限于什么时候,方请法师说法。现说日日三时、请为演说妙法,是恐法师辛劳,不敢太过相扰。请师说法、不唯口头面请就算,还要“日日三时礼拜,是请一次说法,就得一次虔诚礼拜,不可如一般的熟不拘礼,以为大家每天相见,何必要有这么多的礼节?当知这样想法,是绝对错误的。要知佛在经中,处处说到敬法重人,现在请师说法,对法对人,怎不恭敬尊重?所以不论什么时候请师说法,都当恭敬礼拜不得有所怠慢。

对于说法法师,除了如法供养,礼请说法开示,还不生瞋心、不起‘患恼之心’。法师说法,有时说得多、有时说得少,是没有一定的,是看当时听众时情绪如何以为定的。我们听法的人,只好随法师意,时不可因多说少说而生瞋心。或者有些法师说法,规矩很认真的,训诫是很严格的,稍为有点不如法,就不客气的指责。我们听法的人,不可因此而生瞋心,以为法师太过啰嗦。还有应当知道的,就是说法的法师,还是个凡夫菩萨,身心行业的活动,自不免少有过失。我们听法的人,不可因此而生瞋心。法师说法,完全是依佛陀的教法而说,而佛所说的教法,是针对众生的心病而发的,如果说到我们心病上去,虽不顺于自己的情意,亦当认为这说得很对,绝对不可因此而生患恼之心,甚至对于法师表示高度的不满,以为法 29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在揭我的疮疤。法师在此说法,时间虽然久、你可不能因供养的负担重,厌患自己的费财太多而生恼心,以为法师在此贪图供养,为什么还不离开这到别处去弘法?假定作这样想,过失是很大的。要知供养说法的法师,是不应该有一丝毫吝惜的,不但不应惮劳供养而生厌患之心,且应欢欣鼓舞的诚心诚意的、尽未来际的恭敬供养,无有疲厌!

常请说法,是口业的虔诚,以示你的乐法情殷。三时礼拜,是身业的虔诚,以示你的为法不懈;不生嗔恼,是意业的虔诚,以示你的敬法不慢。如是三业虔诚而求佛法,真可说是尽善尽美的为法。为什么要这样的为法?当知做个佛子的人,有法则身心就得到滋润,无法则身心就自然干枯;得法是就成为佛法的大富长者,失法是就成为佛法中贫贱之人。是以菩萨行者,不得不尊重为法。且如能够知觉法性,刹那就可成为圣者,设或不然愚迷法性,那你就要永劫沉沦。所以为法精勤供养,并不同于世间一般人们,为了蝇头之利而在精进不已。


再说,不论你以怎样珍贵的财物供养,终极不过是有漏的福德,要想出离 三界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 你以无上妙法施于众生,就可使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而得解脱。所以真为无上菩提而求法者,应要做到“为法灭身 请法不懈”的程度。换 句话说,为了大法 命尚且可舍可灭,何况身外之物而不供养?且资身的财 物是有穷有尽的,而所求的法财是无穷无尽的。至所谓身命的牺牲,并不真的对自己有所失,而是以危


30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脆败坏之身,换取金刚不坏身,以无常不久住的世命换取法身智慧命,实在是最值得的。现在不妨举出吾佛为法灭身的榜样,供给我们看看。

佛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到了第二阿僧祇 劫满、刚好遇到然灯佛要到一个地方去说法,时佛为儒童菩萨,除以七枝青莲华供养然灯佛,发现佛陀进城的路上,有些不净的污泥,觉得让佛这样走去,心里有点过意不去,立刻就将身上穿的鹿皮衣,铺在那个泥地上,可是不能铺满,于是伏在地上,散开自己头发掩蔽那个污泥,让佛从上踏过,然灯佛见他这样恭敬虔诚,知他已行菩萨道多时,不是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于是就为儒童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年尼 。


佛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有次在雪山修道 非常精苦的惟食草果,终日只是一心的坐禅。天帝为了试试他,是不是真的为求无上妙法,特变化一个罗刹来到他的面前,为之口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修道的菩萨,听到这大法,内心有说不出的欢喜,于是恳切的请再为说后半偈。罗刹回答说:为你说后半偈,当然没有问题,可是现在我腹饥饿得不得了,实在没有精神继续为说。菩萨听到这话问道:你需要吃怎样的饮食?我可以为你设法办到。罗刹答说别的我都不吃,只想吃生人血肉,菩萨毫不犹豫的说:没有问题,愿为我说,我当舍身供养。罗刹即为说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菩萨得到完整的四句偈,就将偈语普遍的写在山石树木之间,好让乐法众生都能得这大法、然后登树投身岩下,期以亲自血肉供养罗刹。天 30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帝所变的罗刹,即以手接住菩萨,并恢复本形,礼足菩萨,且作这样的说:我为了爱惜如来大法,看你是不是真诚为法,所以特来挠恼菩萨,现知菩萨是真为法,请接受我的最高敬意,并原谅我的无礼侵扰。涅槃经云,‘佛言:为半偈舍身因缘,超十二劫责在弥勒前,成无上道',亦即此意。

三佛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于无数劫前 作国王,为了听闻如来的大法,不惜剜身燃千盏灯,供养劳度差婆罗门,始得劳度差说这样的一偈:“常者皆尽,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大王听了这偈内心生大欢喜,立大誓言:“我今求法,为成佛道,当以智慧光明,照悟众生。作是誓已,天地大动”


四、佛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于无数劫前、阎浮提的大国王,名叫修楼婆。为了度化众生而求如来大法,乃不惜牺牲的将可爱妻子给夜又鬼,鬼竟所保留的将大王妻子吃了,始对大王说了这么一偈“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大王听到这偈,不禁欢喜无量,认为得到这个大法的最有代价 。


正因菩萨都是为法不惜身命,所以普贤对善财言:“我此法海中,无有一文一句,非是施舍而求得者”。为道亡身,舍身供养,是菩萨的为法行愿,若不尔者’—假定不是这样 一味惜身吝财,不但有 失大志为法忘身的行愿、亦复有乖恭敬孝顺的本心。所以判为犯轻垢罪’。圆觉经说:“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


30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近,应断侨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自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此修行,方入圆觉”

譬喻经中说有这样一个事实:阿难尊者在过去生中为卖香童子时,见一沙弥,一方面行路乞食,一方面口诵经偈。童子因而问他为什么如此?沙弥回答我师在山中学道,命我每天输米一升,同时读诵佛经一偈,所以如此。童子又问:假定不要你输米,你每天诵得几偈?沙弥很自信的说,那我可读诵十偈。童子为了成就他的读诵偈语,就对沙弥说:很好,我可以代你输米,你不必再行乞化,沙弥听了自很欢喜,就专心一意的学法,到了童子为沙弥输送到九斛米时特试试沙弥,看看他是不是读诵这么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阿难以此输米福德,现在得以为佛弟子,并被尊为多闻第一。


我们想想:为一个持经沙弥输送食米,尚且得到胜果报,何况供养大乘师友,能说法者,其所的殊胜果报,自然更是不可限量。 此戒罪业的构成,同样要具备四缘:一、是法师实有大乘解行的法师。二、法师想,就是的确把当作是位法师来看,如果不知他是一位法师,那是不犯的,三、不请心,就是没有请法师说法的心,或对法师怀有瞋恼的心理不请,或者由于忘误而不请说。前者因为有烦恼的存在,是染污犯,后者没有烦恼的,是非染污犯。四、漠然空过,就是法师明明在前。你本可从法师那里得到法益的,但你漠然
30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空过这个大好因缘,所以随事结成你的轻罪。

不过由于特殊因缘,不请法师说法、是亦不犯罪的。如自己正在病中,根本不能起身,怎可请师说法?又如本身力量不够,无法请师说法。或者知道某个说法者,不是说的如来正法,只是不三不四的作颠倒说,无益于闻法者的身心,请他说做什么?或者自己本身多闻有力、对于佛法已有相当的认识,自可不必请说法。或者自己刚刚已经承受了如来大法,现在不请没有关系。或者自己正大入定,不请说法自然是亦可以。如是不请,无所违犯。


戊七不往听法戒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舍宅中有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谘问。若山林下,僧地坊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谘问者,犯轻垢罪。


上面不请法戒,是说法师到了自己的地方而不请法的过失;此不往听法戒,是说别个地方有师说法而不去听的过失,原因闻法,在初学佛者,特别是新发意的菩萨,是很重要的。因初发心,对于佛法的事理,对于戒行的持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应该经常的持经律,到各个地方去参学,以成就自己的道行,现有讲经说律的地方,明明知道而不去听,不知佛理让他不知,不识持犯让他不识,终日游手好闲的空受信施,走错了修行道路,亏损了清净戒行,你想这是多么罪过,佛陀知此,特制此戒。 30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唯以无上菩提是求,而无上菩提以慧为体,有了最高的甚深智慧,就可引发其余的一切波罗蜜多、是以如何得到正确无谬的智慧,该是多么的重要。假定以不正的智慧领导,起诸不正的错误行为,那一切的一切,都会一错到底,这又是多么的危险?小乘重视正见,大乘重视般若,原因就在于此。经有颂说“慧于诸善行,如船楫所持,百千盲失路,由一眼得存”。你把智慧说得这样重要,华严经中为什么说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是则听经闻律,并没有什么利益,为什么定要听闻?当如这个错了!经中所以说多闻数他宝,是指一般以听闻为究竟的人说,他们只是一味的听闻,而不知如闻修持,这才斥为如数他宝,假定以多闻而得闻慧,从而思,从思而修,开发无漏智慧,这绝时是佛所赞许的。如有经说: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念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或有经中缩小范围说:若在百由旬内,其中充满熊熊大火,在大火的那边,如果有人说法,亦当从这大火中通过,去到那边听法,闻法的重要性,于此可以明见。

佛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在一切处”,就是不论什么地方,如“有”法师或律师宣讲法毗尼经律,你这新学菩萨,、都当设法去听。还有王宫、官宅、俗舍的“大宅舍中”,国王大臣、护法檀越请‘有’法师“讲法”之处、“是新学菩萨无犹疑的“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谘问此中法毗尼经律:法,就是所编集的经,毗尼,就 30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编要的律、一般综合说为法毗奈耶。“法为真理道德的实践,毗奈耶为虚妄与不道德【烦恼、恶业】的除灭;原为同一内容、显正与遮邪的两方面。“是法是毗尼”,“非法非毗尼”、这一相对的名词,普遍流行。在现存的经律中,到处可见。但虽有“法毗奈耶”的对称,并无实质不同的意义”。所以本经说为法毗尼经律。

毗尼是印度话,中国有译为律,谓能处断所犯戒行的轻重、并且告诉我们什么是开遮持犯,使我们活泼的守持戒行。如世间的法律能公断一切。毗尼亦有译为灭。在大乘说、能够彻底灭除一切烦恼,在小乘说,有大义能灭身口七支之恶,若定共戒与道共我,能灭九十八使、还有说为吾人的身语意恶,如极猛烈的炎炽之火,唯戒可以防止,所以称之为灭。有译调伏,谓诸学处,能调身语意的三业,降伏一切诸不善业。有人不知法是经,毗尼是律,说经律并称毗尼,是不怎么恰当的。


新学菩萨,是指初发心的菩萨,如以本经来说最初受心地戒法的大士,正因他们是新学,学业还及有成就、不知戒行的轻重,不知什么开遮持犯,不如何用功修行,不知怎样方便度生,有人讲经解律,正好前往学习,以期对于经律的内容,有正确的了解。不致于以盲引盲,更不致于以犯为持,做出很多非法非律的事 。


为了避免自己思想行业的错误,这时初发心的菩萨,知道什么地方有人在讲经说律,就当立刻地奉持经律卷本,直接的到那有法师讲说的地方去,专心一意的属耳而闻,并且以心识领受所闻的教法,设
3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还有什么不怎样了解的道理,可以很具礼貌的向法师启问自己心中的所疑,一旦疑团冰释,知道修学应这样的,那就应该照着去修,以期悟入大乘心地法门。如果有讲说处不去听闻,你的身心就不能得到法水的滋润,去听闻而不启问自己心中的所疑,佛法种子也就不会在你身心中增长。为了策励新学菩萨的上进,为了不使新学菩萨的退心,为了避免新学菩萨的不知重法,为了防范新学菩萨的自生怠慢,所以告诫必须去听受谘问,否则,将失大法利、日无胜进。

不但大舍宅中有师说法,新学菩萨应往去听,至 若’在‘山 林’间、‘树下’幽隐‘僧地’、孤 野坊中’、亦即所谓僧众所住的寂静兰若,僧伽蓝处,如有说法师在说法的话,都应‘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经律、谘问’法义‘者'、起初固然只是慢法懈怠,可是结果成为无恶不作,所以这是菩萨的犯轻垢罪’。闻法学律,是有利于自身的,你都懒得去做,怎么不成为罪恶?因而轻垢罪是免不了的。


听经学律为什么成为新学菩萨重要的一课?当知佛法大海,转入转深,现你安坐不动,怎能深入经藏?喻伽八二说:“听者,谓如是说法者,说正法时,应安处他,令住恭敬,无倒听闻”。要知不管什么人,只要真能恭敬听法,现前就能得到利益安乐,如舍离恶趣,得在善趣,为涅槃因,如是三事,都由恭敬听闻大法而来。所以瑜伽又有颂说“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也就是此意。据此,敢说佛法的一切功德,无不是由听闻而得,是则佛法行者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闻法,岂可忽视?假定一切不听不闻,不说甚深缘起法不知,就是归依三宝等的一切也不了知 。

如佛教界所熟知的善财童子,为求善知识听大法,展转南行,经过一百一十城,参访这么多的大善知识,终于得到佛法的心要。假定善财当时安坐不动,懈怠惮劳,试问怎能得入弥勒楼阁,获得参学事毕?


我国唐时大随法真禅师,是一位有名的禅德。有僧来向他问法道:到了劫火洞然的时候,这 个坏也不坏?禅德简单的回答说:坏!该僧又问:知照你这说,【任+心】么则随他去也?禅德同样的回答说:随他去。该僧听到这么说,心中不免有所怀疑,于是就去寻师参叩,遍历名山大川,行走至于万里,只是为了这个疑团。古所谓有“一句随他语,千山走纳僧”。正是此一求法精神的写照。


还有“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又是何等为法精神?现在学佛行人,不说八十岁时要他行脚不可能,就是十八岁时要他行脚也难做到。今人与古德,有着多么的不同?又如雪峰存禅师,为了大事明,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又是一股怎样热忱为法的精神?看看古德,看看今人,不禁使我感到愧然、学佛就是为了求法,不求法学佛做什么?出家更是为的什么?请为我道来!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中文慨叹的说“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辩,竞争人我,尽逐名利,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今日佛教现象,较之省庵大师当时,更是江
30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日下,有心于佛教的人,见到了这种情形,不但要潸然泪下,简直是要放声痛哭。

有 讲经处应去听经,这固然是不错的,但途程的远近,有没有个限定?在地持经中没有规定远近,只是说应当诚意的去听,优婆塞戒经,说在一由旬内应该去听,超过一由旬不听不犯。因为在家学佛者有很多俗务财缠在身上、不能离开家庭太远去听,这不是慢法慢人、而是由于时间的不敷,事务的拘身。至于出家者,没有什么俗事的纷扰、专以习法为事,如路途的遥选,害怕往返的辛劳,不去听经闻法是自怠慢法、那就不能宽恕。可是现在的僧众,不说走路听经做不到,就是坐车闻法亦无兴趣。甚至以录音机录好送给他听亦懒得听,不重法也如此,佛法前途、还有什么希望!无怪有人说:今日佛教不需要外力的摧残、本身就会归于自然淘汰的!放眼现实佛教、能不有所怆然?一般青年佛子,不知法的重要,由于他的无知、是还情有可原。为佛教领导者,亦忽视法的弘传、甚至阻碍别人的弘传。使有心于求法者,不得佛法的听闻、这才是佛法中罪不可赦的最大恶人!


瑜伽菩萨戒本亦有这样的说:住戒菩萨精勤的多闻熏习、以求了解甚深的法义。所以如果听说什么地有法师在讲说正法,或是论辩甚深的法义,或是抉择是非邪正的道理,应该如法的前去听受,以增益自的闻熏,那才像个住戒菩萨。假定自己为骄慢烦恼所制伏,自以为自己的了不起,对于说法者怀有嫌恼心,不去好好的如法听受,是则于菩萨戒


3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所染污违犯。假定不是为骄慢心之所制伏,亦不怀有嫌恨心念,只是由于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前受法律,同样是有所违犯,但因没有烦恼的夹杂,其不过属非染违犯而已。

不往听法有这样的过失,是不是有特许不听的可能?有的!如你年老多病,或是两足不良于行,说者是常所闻,或自具大智慧辩才,或自正修深大定,或知彼说是外道法,如是不去听受谘问,对戒无所违犯。特别是说法者说些外道的道理,不说不听没有关系,就是去听,如果听到有关外道的话,不是为了破斥他,而是以他来解释佛法,亦应离座而去不可续听下去!佛藏经有这样指示说“若比丘说外道义,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从座去。若不去者非善比丘,亦复不名随佛教者”。


此戒罪业的构成,同样的要具四缘:一、讲法就是的确有经师在那里讲法、律师在那里讲戒。二、讲法律想,就是自己认为那儿有人讲法讲律,并不是猜的,设若该处实是有人讲法讲律,但是行者从不如道,亦未听到有人说过,如是不去听讲,并不有所违犯。三、不往心,这当然是构成不往听法的主要因素,但还要看你由于什么原因而不去的。假定由于瞋恚骄慢而不去听,是染污犯;如果是由懒惰懈怠而不去听是非染污犯。四、不往听,由于有了如上的不往心,接着就是决定不往听。一天不去听,就结一天的罪,天天不去听,自然是日日结罪,一天不许有所宽容的。因这关系你的学佛前途太大! 3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戊八背大向小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有说法处而能无所骄慢的去听法,当然是很好的,但所听的法有大小乘的差别,站在菩萨的立场说,对于大小乘法都应无所保留的承受,特别是积极利人利世的大乘教法,是菩萨所当热烈遵行的大法,设若你在听闻教法的过程中,对于应当趣向的大乘不趣向而且有所反背,对于应当反背的小乘不反背而且有所趣向,是即不大像个菩萨的样子。为了防备菩萨行者有这样的倾向,佛特制定这条戒,使诸大乘行者,一心一意的,不向旁鹜的专习大乘。


十重戒中最后一重是谤三宝戒,与此轻戒中的背大向小戒,有着什么特质的差别?当知谤三宝戒,是对大小一切教法都予诽谤说的,而背大向小戒,是约执小谤大说的,亦即只毁谤大乘教法,对于小乘教法还是信受奉行的,而且妄执小乘是真佛法,这虽没有破坏全体佛法,但有违于大心之士的本行,不契合菩萨的本有精神!为什么?在道理上讲,菩应该弃舍二乘,受持大乘真实之法,才有资格叫做菩萨。现在反其道而行,放弃大乘,归向小乘。可说违背道理到极点,所以不得不为菩萨制这条戒。


菩萨志求无上菩提,应以积极精神实践大乘,从事自利利他的悲智双运,如果不是这样,反而习学邪小,其所构成的罪过,逾越七逆的大罪,这决不可随便的。大般若戒品说:“若菩萨设恒河沙劫受妙五欲, 3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菩萨戒犹不名犯,若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名为犯。试想想看,这个问题,多么严重?因此、涅槃经“菩萨怖二乘道,如惜命者怖畏舍身”。是以真正菩萨行者,对这不得不严格的防范,时刻提心吊胆的有所怖畏,不要让自己走上二乘的途径。因为稍为大意、弃大向小,是就逆菩萨道,很可能的失去菩萨资格、而永无成佛的希望!佛把这看得这样重要,就因发心做菩萨是很难得的,不得不对菩萨予以有力的爱护。

智度论对这亦有强调的说:“宁起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恶指内心所起的凶暴,癩指身上所生的重病,看来虽则都是会堕三途的,但宁可生起这样的心,绝对不得生起一念二乘之意。古德有说“宁堕恶道得闻佛名,不愿依老得长时生天”。当知得闻佛名而堕入三恶道,还有出而发菩提心完成佛道的可能。但若一念生起二乘的心意,向着涅槃解脱的大道前进入于灰身泯智的寂灭境地,虽如真常大乘所说,最后总有会归一乘的可能,但依唯识大乘说,证入寂灭涅槃的二乘,亦有转不过来的可能,终于不得成佛,是不契合一切众生皆得成佛旨意。


佛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无疑应该是个大乘行者,其心应该念念安住于大乘才对。可是现在他不但不安住大乘,反而心背大乘常住经律',对于大乘经律所说的甚深义理,不能生起高度的信心,并且妄‘言’大乘是‘非佛说’的。大乘非佛说的这个论题,不但在印度大乘初期公开流行时,为一般小乘学者之所提出,就是在现在南传佛教的佛子当中
3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亦还坚定的不承认大乘是佛说,或妄以为是天魔说或是属于婆罗门教,因在他们看来,二乘法中,唯说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既没有讲虚妄赖耶,亦没有讲佛性常住,现在忽然听到心性清净、法性常住的道理,不期然的产生好像不是佛说的感觉,所以不肯信受。这对大乘佛教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大乘经典之中,不得不一再的说明,小乘是佛的方便说,大乘才是佛的真实说,唯有大乘才是佛的究极之谈,以坚定佛法行者,对于大乘的信念。其实、大乘佛教,不是突然有的,而是从原始佛教发达起来的,当时所以有这大乘佛教的勃兴,是欲把握佛陀真精神所致。因为佛陀在这人间的种种表现,无一不是而为救济这个现实人间的。既然如此,为佛子者,应追循佛陀的芳踪,看看佛是怎样成佛的,我们要想达到像佛那样崇高的目标,就得像佛那样的上求下化,于是菩萨行者跃然而出,成为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

一般保守声闻学者,“他们以形式的信仰为满足,公然的宣说:大乘非佛说’;自称所信的为‘佛说’,或称为‘原始佛教'。这种糊涂的信仰与抹煞,引佛教走上了黑暗的歧途”!印顺论师接着说:“在我的了解中,是佛法与非佛法的判别,根本与你们心目中的标准不同。常说,是佛当日从口中一句一字的说出来,可以信;佛没有说,就是后人的悬想产物,值不得信仰”。殊不知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说就是,不说就不是”的取舍标准,根本不能适用,要从根本上加以纠正。不然就无法正确的论断这一问题”。这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启示。 3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6: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