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一个什么罪恶都造的僧人,所以说无恶不造,前者是约本身造诸罪恶说,后者是约谤他造诸罪恶说,两说都可通,看你站在那个角度来讲,古德,或约前说,或约后说,现特两说俱存。

有人在此这样问道 前十三谤毁戒与此两舌戒, 有什么实质的不同?从他谤毁良人善人或欺谤贤人来看,两者并没有什么的大的差别,亦可说实质是相同的,所以分别制为两条轻戒。古德说是由於运心有异。即前谤毁戒,约作陷没心说。而此两舌戒。约作离间心说,是为二者的差别,亦是佛陀分别制戒的原因。


斗遘行菩萨行的菩萨比丘,固然是犯轻垢罪。就是离间人们的骨肉,使得一个家庭不和,甚至弄得家破人亡,同样亦属此戒所摄,还有广大社会人群,彼此本是非常和谐,由於你的东说西说,使得大家互相猜忌,你不信任我,我不信任你,搞得整个社会的不得安宁。甚至发生种种械斗,当知都由斗遘两头的两舌所造成的。


人与人间有爱恶之情,这是必然而难以避免的。但最要的是不为情所转,这惟贤达高明之士才能做到。不能以之期望於一般常人。如圆悟佛果克勤禅师与高庵善悟禅师,都是当时的一代高僧。大名播扬於海内僧界,不是泛常的人物可拟,由於人们的爱恶不同,到圆悟和尚住云居,高庵禅师退东堂时,有些敬爱圆悟的人,即不满意於高庵,而另同情高庵的人,则对圆悟有异言。於是佛教的丛林中到处纷纷纭纭的,有圆悟高庵的党类。其实他们二老是很融洽的,根本 没有不浃意的地方。如高庵既退云居,圆悟对他特别


39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爱,欲将佛印禅师所创的卧龙庵加以修理,以供高庵燕闲休老之所,是为最大证明。

不过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萨运用两舌说离间语对菩萨戒,不但无所违犯,反而生多功德。如有些人没有智慧辨别是非好恶,误为不良的朋友之所摄受,而且彼此间的关系密切得不得了,久而久之,被这恶友带向罪恶的道路,经常的去做罪恶的事情。菩萨有鉴於此,感到长期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於是起怜愍心,要想利益他们,於是就在他们之间,方便善巧地说离间语,使他逐渐的远离这恶友,不再与这恶友往来,以免当来世中受无边的大苦。像这样的说离间语自没有什么过失的!


戊二十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


见贤欺谤,是最要不得的,所以前戒加以制止见苦不救,同样要不得的,所以此戒加以制止。菩萨的愿,就是救度苦难的众生,假定不为救度众生,试问你做菩萨干啥?经中说的“见众生苦,发菩提心,无非是这一精神的表露。所以真正发心做菩萨的,不

39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从那个角度来说,都当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度众生.现在见到众生在受种种痛苦的袭击,你竟坐视不救,你的慈心何在?菩萨行是以慈悲为本的,怎能容你见苦不救?见到众生的苦难而不方便救济,是就有违菩萨的慈悲之道;睹亲族的死亡而不阐扬大法,是就有违菩萨的孝顺之心。此戒有防这样的过失,所以叫做不行放救戒。

佛法的度生,不但是度现在的众生,还要度死后的亡灵,度现在的众生,是慈悲的实行,度死后的亡灵,是报恩的善举。如经中第一部份所要说明的,是放生以救死难,第二部份所要说明的,是斋讲以资亡灵。佛法所以超胜别个宗教,亦可说是就在於此,死后亡灵的超度,实在有他的深意,因为这个生命结束除了断灭论者,不承认还有新生命的延续。其他各个宗教,大都承认还有新的生命继续存在,而这继续存在的新生命,究竟是在哪个环境中生存,完全是看他的业力如何为定。为了不使亡者堕落受更大的痛苦为其念经或讲经。仗借法力的资助,佛法认为是可减轻他的痛苦。甚至他得到超度的,所以佛法所说的度亡,决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是迷信。


此戒,在佛教的七众弟子中。同样是要加以禁止的、至於大小乘的行者。虽也同样的要受这个限制,但不究全相同。小乘行者以求自度为他的本愿,不去救度苦难的众生,并不违於此戒,但是自己的眷属,亦当随分随力的加以救济。如果自己的眷属,亦当作与己无关的不加以援手。是亦有所违犯的。至於大乘行 3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者、以利他为本,不论是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都当尽心尽力的去救济,假定有一不去救度的话,是就违犯这一戒行。

佛 对大众说:“若”做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你去修六度方行时、由於“以慈心”为本“故,应经常的“行放生业”。放生,就是对於将死的众生,给予有力的救护,不让他受到刀杀的痛苦、是为佛心行的流露。当知具有情识活动的生命、不管是高的、低的、总希望自己的生命,继续不断的生存去、谁不愿受谁的宰割、而丧失自己的生命。所以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加以刮毛、剥皮、削鳞、破骨并放到滚汤里头煮,热油里头煎,试问这个生命怎受得了?我国有句俗语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狐狸与兔子、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亦是彼此毫不相关的、可是到兔子的生命结束、狐狸立即感到相当的悲伤、并对兔子的生命、表示相当的爱惜!我们人也属於动物之一、且被尊为万物之灵,对於动物的爱惜、难道不如一只狐狸?果真如此,不客气说比畜生都不如了、还有什么资格称为万物之灵?所以们对於动物生命,应该倍加爱护、要随时随刻的,尽力之所能的,救护众生的生命,放他有个生存的生路,不要让他无辜的受到牺牲!放生,在佛教中,认为是极大功德事、每个佛教徒、特别是以度生为己任的、应当多多的行放生业、使这世间少些杀业。


过去我国有个开酒肉馆的主人,一日忽然仁慈心大发、将所买回来的鱼虾蟹鳖之类。全部放到河里


39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看到这个肉馆主人放生,无不感到欢声雷动,一片和祥之气,充满整个街衢,。该肉馆也就从此停业。所以放生不但是一大善举,而且亦是一大美德,值得每个人发心来共同推动放生的事业。以消弭人类纷至沓来的、种种灾难。

放生是大功德事、谁都知道的。但要坚定其放生心念,必须要作一种正观,始不会退失放生的心念。然要怎样正观?即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怎知一切男子女人都是我的父母?因“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所以知道确是如此。把这意念推广来看,“六道”之内的一切“众生”,可说个个皆是我”的“父母”。如佛在经中曾这样说过:“我不能见一切有情长夜不曾为汝父母故”。因依因果律说一切有情从无始来,的确曾经展转互为父母的。


瑜伽论卷第九云“生艰难者,如薄伽梵说汝等长夜驰骋生死,身血流注过四大海。生不定者。假使取於大地所有草木根茎枝叶等,截为细筹如四指量。算汝等长夜展转所经父母。如是众生曾为我母,我长夜曾为彼母,如是众生曾为我父。我亦长夜为父。知是算计,四指筹量速可穷尽,而我不说汝等长夜所经父母其量边际。又复说言:我观大地无少处所可得,汝等长夜於此处所,未曾经受无量生死。又复说言:我观世间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不为汝等若母若父,兄弟姊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若余尊重,若等尊重”。从佛陀的这一开示。对六道一切众生皆曾为我们的父母,不得不信39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各类不同的众生,既然是我们的父母、对於父母的孝敬都来不及,那里还可去杀而食之?假使现在“而杀”其身,“而食”其肉“者”、是就无异宰“杀我”们多生多劫的“父母”。然请静思一思:父母的生命可以随便杀害吗?父母的肉体可以随便食用吗?而杀而食者,岂不是大为不孝?亦岂非有违慈悲之心?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说,杀食父母,都是不成话说的、佛法固然严禁於此,就是世间伦常亦所不许!可惜世间的一般人们,由於眼光的短视和认识的不够,只知现生父母是父母,不知多生多劫中父母还多得很,只是妄认现前的四大色身为自己,对於万物同体的至理完全没有了解,所以於无人我中,妄起人我之见,从而互相欺凌,甚至互相残杀,只图自己的享受与安乐,不顾他人的痛苦与悲伤,以致世间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灾难也就陆续出现。如真深广的体认到六趣中的男子女人,都是我们的父母,彼此互相的爱顾,谁也不侵扰谁,谁也不打击谁,谁也不害怕谁,谁也不杀戮谁,到处充满和乐之气,试问世间还有什么问题发生?所以佛法说的一切众生皆我父母的这个论题,是值得每个人重视的,亦是佛法所说生缘慈的具体表现。

不唯如此,你杀众生身,不要以为是杀的众生,实际“亦”就是“杀我”们自己的“故身”。这话怎讲?要知三界六道中的众生舍身受身,完全是禀四大以为体的,我的旧身固由四大之所组织而成,众生的肉体亦如我身是由四大合成,所以若杀他身,是於杀自已的旧身。怎知我身是由四大合成?因为一切


39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众生揽四大而成,这是处处经中都这样说的。圆觉经说“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涕唾脓血,津液涎沫痰泪及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众生生时,四大聚集为身,众生死时,四大离散为物;虽集散从缘而其性不殊。所以圣人以群生为己身,以万物为自体”。可知六道众生身中,属於地的骨肉,属於水的血液,就是我们的身,属於火的暖气,属於风的动息,就是我们的本体。不但佛法这样讲,世俗亦有这样说“丈夫意气寸心中、自有风云烈士,交游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这是将万物作同体想,亦是佛法所说法缘慈的具体表现。

这末说来,应当知道:父母是我们最亲的,己身是我们最爱的,彼此这样的血肉相关。甚至是同体的,怎可不急急的“常行放生业”?不但一生两生行放生业,而且应当“生生”世世受生而来,行是放生业,不要让众生受到杀害的痛苦,且要使众生得到安然无畏的快乐。因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自己的离苦得乐。所以戒杀放生,表面看来,是救六道的男女,实际说来,是救我们的父母。亦是救我们的自身。如是生生受生的地方都行放生业,是应当如此的法尔常规,不是在这地方受生要行放生,在另一个地方受生就不要放生,为什么?因这是常住之法,生生世世都这样的发心放生。不但自己以放生为应行的事业,而且亦当教人以放生为业。只是个人放生不杀所得的效果非常微,必须人人实
39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放生,人世间才能真正获得和乐生存 。

不唯如此,“若见世人杀畜生时 以最大 应以最大的善 巧“方便”,并且尽心竭力的去“教护”那个被杀的众生,“解”除它被鞭挞杀戮的痛“苦”及临危将死的厄难”。怎样救护解苦?最初当然是以善言晓喻,化导他令知杀生的残忍,使他自动的不去杀害,最为上策。绝对不可直言的指责他,说他不应当如此杀生,如直言不讳的带有教训的口吻,不但不能达到你救护众生的生命,反而使他恼羞成怒的,杀害更多众生,甚至危及本身。在以善言晓喻后,不能发生效力,自己经济力量做得到的,可以将之买来放生,自己经济力量做不到的,可以劝说他人买去放生,务要达到方便救护的目的,令其离杀戮之苦而得到安稳快乐。世人杀生,当作未见一样,不予以方便救护,解难,是不大像个具大悲愿的菩萨样子。 见杀救护,当然是慈悲流露,但这只救一命之苦,不能做到广遍救护。为了普遍的救护一切众生,常”广设“教化、讲说菩萨戒”经,唯有如此,救度”一切“众生”,永离生死的大苦,得到大乐。讲解大乘菩萨戒,要不外於使众生明白生佛一体的真理,以法资其心灵,息灭内在的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不再听凭烦恼的指挥,而在生死海中东飘西流,这才是菩萨的真正度生。可见佛法所说的度生,不是给与物质的满足,而要在给与心灵的解放!正因如此,所以通常总说以法利生,若不为众生说菩萨戒法,很难使众生复本源心地而得解脱。这是彻底的救护众生


40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亦是佛法所说无缘慈的具体表现。

菩萨行者亲自讲说戒经,是以救度一切众生及多生父母为主,但“若”现生“父母兄弟”、气绝魂消“死亡之日”,或每年的忌辰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以期“福资亡者”,或让他们“得见”十方“诸佛”、或让他们得以“生”於“人”间“天上”。我国佛教中、向有为人诵经超度的佛事,但很少请法讲经以超荐亡者。诵经超度,固是荐亡的一法,讲经超度、是更重要的一法。讲大乘戒经,为什么能超亡灵?因大乘毗尼法,有生善灭恶的功能,有除罪获福的力量,所以以此资亡,能使亡者障开慧发,若在人天、资生净土得见诸佛,若在幽险,资令出离,生人天上。佛教戒法,有声闻戒与菩萨戒,为什么现在特别指明讲菩萨戒经律?当知菩萨戒是戒中之戒,可以包含声闻戒,而声闻戒却不能包含菩萨戒,所以要讲菩萨戒。同时,菩萨以广度众生为其目的,唯有讲解菩萨戒,才能度一切众生,所以遍讲菩萨戒。尤其现在所讲的大乘梵网戒经:“是舍那之所传,诸佛之源,众生之根本,涅槃之初门,人天之径路。存者闻之、一历耳根,永为佛种;亡者闻之,资其冥福,即得往生,见佛闻法,或生天上,受胜妙乐,或生人间学佛菩提。是知讲演戒法,功莫大焉”。


在此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生者与亡者的身心是差别不同的,在这人世间的身心修诸福因,怎么能使过往神灵的身心得到福乐?佛法向来说,自作自受。说自作他受,岂不有违因果律?不错,以因果的道理 40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没有我作他受之理,但自他间的相互而缘,非没有相互資助的功用。所以目连尊者为其老母设福,母灵即得脱於饿鬼之苦,而立刻得以上生天上,离饿鬼所受的痛苦。可见彼此的身心尽管有所不同,彼此相应相感的意义不是没有。所以不论诵经或者讲经”都有超荐亡灵的功用。

讲律,在中国来说、始於元魏法聪法师;到了唐朝时,有新罗国的僧统律师,在本国皇龙寺,讲菩萨戒七日七夜,感动“天降甘露,样云密霭,覆所讲堂四众惊叹,得未曾有”。由这可以证知,讲戒存亡获益岂是一般人所能思议得到?


生而解其危难,是救众生的身命,死而度其冥识是救众生的慧命。“若不尔者”谓在生的时候,不为除被杀的危难,是即对於众生的身命不顾,到了死时候,不为超度冥识的沉沦,是即对於众生的慧命不顾,所以俱“犯轻垢”之“罪”。因为,生而救其危难是慈悲心的流露,死而度其冥识,是孝顺心的表现。设若不孝不慈,怎能免轻垢罪?


以三聚摄归此戒:慈习戒杀,是摄律仪的不失;方便求护,是摄善法戒的守持;行放生业,是摄众生戒的 奉行。 是以即此一戒,完具三聚净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这是对上十戒的总略结劝。谓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 对于“如是 所说的“十戒应当一一的如法 修“学”,时时刻刻的“敬心奉持”,不得稍有 忘失懈怠。上来只是略说,“灭罪品中”:还要“广明一一戒相


40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戊二一瞋打报雠戒
若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雠,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前戒是说见苦不救的过失,此戒是显于怨起仇的过失。站在菩萨的立场讲,是都要不得的。因为做个真正的菩萨,出发於慈悲的心愿,见苦固然应该要救。对於怨家对头亦应起悲愍心,不得有一念的复仇之意,一个人所以以怨报怨,主要的原因,内无慈悲的胸怀,外无慈悲的行为。是以,不是对於他人的瞋骂,就是对於他人的打拍。这末一来,问题不但不得解决,反而加重问题的复杂性。由於彼此的互相瞋骂打拍,一旦到了见面时就分外眼红,因而怨恨永不得止,甚至累生累劫的怨怼下去,这那里像个救人救世的大心之士?而且做个菩萨,除以慈悲心对待众生,即或有时众生跟你无理取闹,你亦得以极大的容量忍受下去,不得对之复雠以畅以自己的瞋恚。要知众生对你的非理表现,不是自己愿意这样的,亦是在烦恼的冲动驱使下如此的。你又何必同他一样的见识瞋骂相待?


菩萨果如一般人那样的瞋打报雠,那对菩萨所应行的三聚净戒,完全违犯。如你予打击者以打击,怨恨嗔恚不止,是就违犯摄律仪戒;如你应忍辱者不忍,不忍辱善行不増,是就违犯摄善法戒;如你不能以平等心观待一切众生,众生逐渐舍你而去,是就违


40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犯摄众生戒。三聚净戒悉犯,可说退失菩萨之乘。如果你能瞋打不报,不但不违摄律仪戒,而且免除怨憎相会的痛苦;如你能忍辱不瞋,不但不违摄善法戒,且永息累劫以来的怨yan;如你能以慈心、忍心,平等观诸众生犹如自己的父母兄弟,不但不违摄众生戒,而且使众生乐意的环绕在你的左右。

在此或有人说:中国儒家一向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佛法之说与儒家之说,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原因儒行立世礼法,所以许可报怨报仇。如礼说:“君父之雠不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共任,交游之雠不同国”。或说“杀人者死,律乘诸代,断命必偿。可是佛法是运出世的普慈,希望做到怨亲的一律平等。决不从中分别有无亲切的关系,所以我国坚定的主张“以德报怨”。正因如此,世间认为可以做的,佛法完全予以禁止。从这亦可看出佛法与世法的根本不同所在,而佛法超胜於世法的地方也就在此。


佛对大众说“若”做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理应忍行内充,慈悲外溢,无处不流露对众生的爱护所以“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瞋是烦恼的一种,而且是极重的烦恼,世间很多的纠纷,都由不忍的瞋心而引起的;人们的很多善法功德,都由不忍的心破坏的;一个人的很好名闻,亦由不忍的心而毁灭的。是以欲护自利的善法,固应防范瞋火的焚烧,欲护利他的功德,更应防范瞋贼的窃取。严格说,在世为人,不管那个,都不应该妄生瞋恚,但一般没有修道的世俗人,由於他们没有以法制心,有时不免


40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瞋起嗔恚,是还情有可原、如一已经行道的佛法行者对世间没有什么所求,还经常的生起瞋心,那就未免不成话说。再进一步、一般的佛法行者生瞋,只是嗔火的内烧,不致影响到别人,亦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以度生为己任的菩萨,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应以慈心为本、现在反而对众生生起瞋心,不特有违菩萨的本愿,亦复有舍众生的过失。因为众生看你常这样的发脾气,本想亲近你而不敢来亲近你,岂不与众生对立起来无法予以感化?所以不论从那个角度讲,菩萨都应以慈忍悲愍众生,不得怀不仁心以瞋打来向众生报仇,最而失去众生的化度。

佛陀要菩萨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要亦不过在於不要报雠,能够如此已很难得,并不定要你以德报怨。如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应当怎样?孔子巧妙的回说:什么叫做报德?我告诉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末说来,佛家与儒家的设教,都是很近乎人情的、并没有矫枉过正,使人们难以遵行。大般若经卷第二十一说:“菩萨当斗争瞋恚骂詈,便自改悔:我当忍受一切众生履践如桥梁,如聋如哑,云何以恶语报人?我不应坏是甚深无上菩提”。又第五百二十卷说“菩萨设被斫截手足身分,亦不应起瞋恚恶言。所以者何?我求无上菩提,为拔有情生死众苦令得安乐,何容於彼翻为恶事”?佛陀的这一开示,真可谓淋漓透顶,值得每个菩萨行者的注视!要知众生不管怎样的来扰乱你、你如不瞋恚那个众生,不但扰乱不到你,而受害还是在他自己。如丑陋不堪的一个面孔,显现於明


405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镜之中,且陋的是他自己的面孔,至于镜的本身有什么丑陋可说?可是当你受他扰乱,而对他加以瞋责时,结果,原本是他的罪恶,反而成为自己的罪恶,这是最不值得的!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亦有很好的说:“现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所以睡打报雠绝对要不得。

不特本身受到瞋打不得报复,即或有人“若“杀”害自己的“父母兄弟六亲”,亦“不得加”以报复。还有设“若”维护国土完整,保障人民安全的国主为”其“他”的国主或其他的“人”之所“杀者,你行菩萨道的人,“亦不得”代为“加”以“报”复。亲是我们所应尽孝的对象,君是我们所应尽忠之的对象。他们如遭受到杀害,在世俗说,彼此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在道理上,是应加以报复的,俗语所谓“有仇不报非君子”。而诸佛皆戒不得加报,这是什么意思?当知世俗所谓加报,是约现世讲的,在这一世之中,怨是怨、亲是亲,界线是划得很清的,不容不分别怨亲。所以属於父母的怨仇,就不与之共天下,属於兄弟的怨仇,就不与之共国中。属於昆弟的怨仇,就不与之相来往。佛教是融三世怨亲为一体,在毕竟平等空性中,根本没有想亲可得,怎么容你为那个亲属而杀这一亲属?况且我的亲属为他杀了,所谓人死不可生,现在你去杀害他的亲属,要为你被杀的亲属报仇。试问这对你有什么好处?除了增加彼此的怨恨,可说毫无所得。长寿王经说“以怨报怨,怨终不灭。以德报怨,怨始得息”。所以佛教坚定的主张,不得以怨


406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怨,设若命债以命来还,有乖佛教慈悲之旨。

有人这样说:君亲乃人世间的大伦,梵网戒乃是王臣共受的金刚宝戒,小小怨仇说不加报,是还可以说得过去,君父之仇亦不加报,你的自心怎能安忍?果真的这样做去,佛法的风行,无异是宣布人道的废除,戒律的实行,无异是宣告忠孝的死亡,人间将成为禽兽世界,社会秩序亦将被破坏,试问佛法戒行有何足取?这想法是错的!要知菩萨在世间的化导众生,是为令每个众生都得到生死解脱的,而且视每个男子女人,都是自己的父母,怎么可以杀一生而报一生,使诸众生之间,生生世世的互杀不已,而永沉沦於生死海中?且你所要杀的这个对象,在现世来看,固是你的怨敌,但若通过过去来看,那他未必不是你的前生父母,现在如果“杀生报生”,无异是杀多生的父母,以报今生的父母。如是,怎么合乎孝道之理?所以说“不顺孝道”。前面曾经讲过:“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以戒为孝,方可说为至顺,那里还可容你杀生?是以佛法所说的孝道与世俗一般所说的孝道,确是大异其趣的。在俗礼中,君父之仇不报,是为不孝;在佛法中,君父之仇若报,则为非孝。原因世间之说,只是重於现在,根本不谈当来的因果业报,佛法认为你如报复,只有令君父永劫沉沦,不得超出三界生死,怎说是孝道?


不特不可以瞋报瞋,以打报打,亦“尚不得畜养奴婢”,予以“打拍骂辱”。有人认为如来容许奴婢仆使以供驱使,是不确实的。当知出家行人,不论是声闻,不论是菩萨,自己的一切生活所需,都赖


407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施的供给,畜养奴婢的一切所需,岂是自己的所能供给?现在很多出家的僧众,对於自己的享用,动辄以富贵夸耀,实在不成话说。出家菩萨虽不得畜养奴婢,但在家菩萨的畜养并不禁止,不过不可对所畜养的奴婢,予以非理的打拍辱骂,以致“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自然是在严格的禁止之内。

於中、打拍是身业,骂辱是口业,瞋怒是意业,所以说为日日起三业。古代主人对於奴婢,确实是很虐待的,根本不把奴婢当作人一样的看待,要打就打,要骂就骂,要对他发脾气,就对他发脾气,毫不有所留情。所以奴婢所过的生活,是牛马不如的生活。佛深知这是罪恶,虽未禁止在家菩萨畜奴,但绝对禁止打骂瞋怒等,以免日日三业造作种种的罪恶!然成问题的,就是前既已经说了三业,为什么还要再说口业无量?有人解说:人之对於奴婢,先是内起瞋心,而后予以打拍,打拍之前,先行骂辱,骂辱之时,句句是恶口,获罪不可胜计,所以说为口罪无量。有人说:“口”字在有的本上的是“得”,意谓日日起三业得罪无量。我以为这个解释非常合理。


为父母报仇而杀他人,不是杀的与我无关的人,亦就是杀的自己父母,因为被杀的人,过去亦曾做过我的父母,现在你杀了他,岂不就造成了不顺孝道的七逆之罪?所以做菩萨的,本於慈悲之心,在意业面,不得以瞋报瞋,在口业方面,不得以骂报骂,在身业方面,不得以打报打。为什么不说不得以杀报杀?因自家的生命体,既然己被他解决,在现生中根本谈


408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上有何加报,所以不说不得以杀报杀。但在怨怨相报中,不是说来生不向你报杀身之仇,不过,那是来生的事,不是现在的事。

不得报仇,主要是对出家菩萨说,至於在家菩兼用王法,是亦可以以直报怨的。“而出家菩萨”,如“无慈心”以为自己瞋打“报仇,乃至”为“六亲中,故作”瞋打“报”仇“者,犯轻垢罪”。对出家菩为什么要严格些?因你既已放下一切而去出家,正当怨亲平等,人我两忘,怎可如俗人一样的怀有人我,以求怨害相寻?所以出家菩萨应时刻的作怨亲平观,不论仇恨的大小,不论关系的亲疏,一切不得加报。如真不报,自然解怨释结,永远没有仇对,否则,相仇相害,永无休息 。




瑜伽菩萨戒本障忍辱度中所说的瞋打报复戒 与 本经所说的瞋打报仇戒是一样的。如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的菩萨,遇到其他有情以恶言来骂。应行忍辱而不忍辱,乃报之你怎样骂来我怎样骂去。当然是要不得的:遇到其他有情对自己生起瞋恚,应方便息解而不息解,乃报之你怎样对我发脾气我怎样对你发脾气,同样是很不对的;设若遇到其他有情以拳脚来打自己,应行忍受而不忍受,乃报之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自亦是不可以的;还有如果遇到其他有情存心来戏弄自己亦应忍受而不忍受,乃报之你怎样戏弄我,我亦怎样戏弄你,当然亦是不对的!所以判定你於菩萨戒,“有所违越,是染污犯。


海意经中佛对海意说“若复有人,以恶心来,瞋恚


409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骂辱,即作是念:是人懈怠,远离白法,我今发起精进勤求修习,植诸善本勿生厌足,乃愿是人,先坐道场、我当最后,取成正觉。乃至我依此法,云何是瞋?云何非瞋?二中伺察,俱不可得,又是瞋非瞋,若自若他、瞋与瞋者,皆不可得,斯不可得,尚离此见,是即名忍。一个菩萨行者,果能这样伺察,是为怨亲等观,还有什么仇恨可得?怨恨仇对不可得,又何加报之有? 此戒,大小俱制,七众同禁,每个佛子,都应注意 。

戊二二 骄慢不请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骄慢而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谘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前於怨起仇,固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现於德不敬,亦不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因为,对境起怨,不但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而且徒然增加自己的惑业,试问这有什么意义?对德不敬,不但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还有慢法的过失!当知一个刚刚出家的行者,特别是做个出家菩萨,无论是为自行化他,对於如来正法,都应尽力去求,且应不择时,不择地,不择人的去求,只要所求的是佛法,唯有无倒解了如来一切正法,是学者最重要的事。如不能了解如来的正法,试问你以什么自行又以什么化他?所以凡为一代宗师,对於佛陀一代时教、无不洞然了达。要知佛所说的言教,乃是无倒显


4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示行人如何去证得最高果位的,所以追踪佛陀的菩萨不论从那个角度讲,都当精勤不懈的寻求如来的正法。

菩萨首当了解的,就是欲化度众生,不是运用什么特别法术,而是完全依於如来正法。假定自己对於正法,没有得到决定性的了解,那你宣说什么去开示众生?是以对於全体佛法的了解,就是成办菩萨求事的所有方便。弥勒菩萨曾说:诸有欲求利益众生的菩萨,由道种智得以成办世间的义利。可见对佛法没有认识,是不能度化各类不同众生的。华严经中显示为法牺牲的精神说:“菩萨摩诃萨为求法故,为法难得故,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大火坑,当与汝法。菩萨闻此欢喜无量,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当於阿毗地狱诸恶趣中受无量苦,况入人间微少火坑而得闻法?奇哉!正法甚为易得,少於地狱无量楚毒,入小火坑而得闻法,汝但说法我入火坑”。又云:“若人为我说一句法,令我菩萨行得清净者,投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我从梵天投身此火不以为难!所以初心出家之人,一定要依一位德学兼备的善知识。修学如来的正法,於如何成佛的所有道理,於如何度生的所有方法,都应生起一个决定的认识,因为能够成就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的方便,唯有佛陀所说的至言,因为能够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完全没有谬误的,在这现实世间,唯有大圣佛陀,除了我佛,更无别人,可做得到的 。


佛对大众说“若”有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他是个出家菩萨,由於他的“初始出家”,对佛法还


4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有深刻的熏陶、致对佛法“未”能“有所”正确的了“解”。换句话说:刚刚出家的人,未能多多亲近善知识,於大小乘的教理,固然还未好好学习,於自所应学的菩萨学处,亦同样的没有搞得清楚。此对他向菩提大道前进时,不免是个危险的讯号。因为教理不明,容易走错道路,戒行触事无知,容易入於邪魔。所以如自认为自己的是个大乘菩萨,理应学习大乘的教授教诫,不当自高自大的自以为了不起,而对佛法无所追求。

经文虽明显的举出家菩萨,其实在家菩萨亦含其中,因在家菩萨同样是要向菩提大道迈进的,如对教理不明,对於戒行无知,同样是会发生危险的。因而不论出家在家菩萨,皆当以法为重,而应精进求法,古德说的:“王身为罗刹之床,天衣作野干之坐;轻天王之胜位,敬鬼神为高者,莫不皆是重法为先”。做菩萨的,如果轻人失法,为损是很重的。如我人的头顶是最尊最贵的,有时为了求得一四句的大法,顶戴畜生最卑最下的足、亦在所不惜,原因亦是由於对法尊重。所以真正慕法情殷的菩萨行者,绝对是不拣别形貌好丑以及种姓尊卑的。


天衣作野干之坐的经过,未曾有经中有段说:在毗摩国的徒陀山上,有一只野干,一日为狮子所逐、不幸堕在深深的水井中,经过三天的时间,无法出到井外,自觉生命的不久,不禁慨然的叹道,世间的一切原本是无常的,生命亦不得久住的,为什么当时不供给狮子饱餐一顿,而将这危脆败坏的生命体


4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4: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