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利自他,不应食肉。菩萨慈念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云 何见之而作食想?是故菩萨不应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增长疾病,易生疮癣。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净,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诸仙圣人之所弃舍,云何而许弟子食肉耶?若言许食,此人谤我。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无量过失,断而不食,获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损益,是故我今为汝开演,凡是肉者,悉不应食;从入伽经所说的这段话可知,不论从怎样的角度看,为佛子者是都不应食肉的。

阿含经中曾有一鬼向目连这样问道:我一生来是生了很多儿子的,而且每个儿子都很端庄,所以对他们没有一个不喜爱,可是为我所喜爱的每个儿子都不幸的早死,没有一个活得长命的,因而使我每思及,肝肠断绝,痛不欲生!不知这是何罪之所招感的?请尊者给我一个明示。目连回答她说:由于你过去做人时,见到儿子杀害生命,不但不予阻止,反而助以欢喜,且食儿子所杀众生的肉。因为你的儿子杀生所以今生感短命报。因为你的见杀随喜,所以今生时感痛毒。我告诉你:现在受的还是华报,未来果报当堕地狱!见作随喜,尚且得这样的苦报,何况是亲自动手去杀生,亲口去食众生肉?所以学佛的行人,若是“故食’众生肉‘者,犯轻垢罪'。


有人以为:食肉确是不可以的,吃肉边莱该没有什么问题。从严格的立场说,这也是不可!涅槃经内迦叶问佛:“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法?佛言: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后乃食”。本于佛陀的


27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开示,可见与肉和在一起的蔬菜,就是所谓肉边菜,如果没有用水洗干净,是亦不可吃的。肉边的菜尚不可吃,何况是众生分上的肉?不可吃自不用说。

有人又说:本经说一切众生肉不得食,为什么小乘教中曾听许吃三净肉?就是所谓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的众生肉可吃?当知这是佛陀的方便渐制,不是真的可让佛法行人永远的受用这样的肉食。涅槃经中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以声闻说,涅槃已前听许吃三净肉,其余的则不听许,到了涅槃以后,不但其余的肉不许吃,就是三净肉也不准吃。以菩萨说,涅槃前后悉皆不听食一切肉。如说“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


总之,以大乘慈悲精神来说,不论是怎样的一种肉,我们做佛子的,是都不可食的,假定为佛子者,认为可以食肉,那是不合佛法真义的。涅槃经中佛曾这样明白的告诉我们:“我涅槃后,无量百岁,当有比丘,貌像持律,贪嗜饮食,实非沙门,现沙门像,邪见炽盛,而作是言:如来听我等食肉”!这不过是自说自话而已,绝对不是佛陀真的曾说过这样的话,在佛是不许可佛子食肉的。楞伽经佛又有这样的开示说:“未来之世,有愚痴人,妄说毗尼,坏乱正法,诽谤于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大慧!我于诸处,说遮十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人食肉,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佛不听许佛子食肉,于此可得最大明证。 27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民间向有这样的传说:做人最要紧的是心好,心好强如吃斋,不必硬性规定要吃素。做人要心好,这话没说错,心好强如吃斋,这就说得不对。要知食众生肉,是违背慈悲心的事,哪里可以说得上是好心?莲池大师说:“戮其身而啖其肉,天下之言凶心,惨心、毒心、恶心孰甚焉,好心当在何处”?所以好心强如吃斋这话,真是误尽天下苍生,我们为佛子者,不可听信这话!

在中国佛教中有些邪见覆心的行者,为了充实自己的口腹,食彼众生的身肉,不知这是违犯佛律的,反而大言不惭的,说我已明大事因缘,食肉有什么关系?是的,你如真的大事已明,且已迥脱舌根味尘,当然可说食肉没有关系;假定大事并未明白,而只是贪图肉食的滋味,那就不能说是食肉无碍!一个食肉无碍的大事已明者,不但食肉无碍,就是饮镕铜、吞热铁亦是无碍的。如果自学饮镕铜、吞热铁难以做到,就不当随便的说食肉无碍。


如宋朝的济颠和尚,亦即诸位所熟知的济公活佛,为了佛像装金到处去募化,可是募化得来的金钱,他不拿去为佛装金,反而拿去饮酒食肉,这在一般人看来,当然是要不得的,但他后来从口吐出金来,终于将佛像装金好,这是真正的无碍,你能做到吗?如能做到、不妨学济公那样,如做不到,可不能将化来的钱去饮酒食肉。 又如志公禅师,最爱食的是鸽子,而且一口一只的吞下去,真是所谓大食家,但他后来又从口中,吐出一
27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一只的活鸽,各自自由的飞去,像这样的食肉,才够资格说是无碍,你能做到吗?如能做到,那就不妨尽量的食肉,如做不到,是就不可说,志公禅师可吃,我为什名不能吃?更不可说食肉无碍这样的话,以自欺欺人众生肉不可吃。我们已知道了,蛋可不可以吃?这是一般人所常问到的。现我肯定的回答说:不论什么都不可吃。如显识论说:“一切卵不可食”。因为蛋是属于卵生的有情,表面看来,只是一只蛋,但其内在,一个具体而微的生命已经存在,只要加以孵化,就成一活泼泼的生命。所以吃了一只蛋,等于吃了一个众生的生命。

总而言之,一切动物的生命,皆不可吃,吃了就失大慈悲佛性种子,不但伤害了众生,亦是伤害了自己。食肉一定要杀生,杀生是最残忍不过的。明朝周思义有诗说:“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宋朝黄庭坚亦有诗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为我须,若教阎老断,自揣应何如”。对于所引的这些诗,我们如果真的有所体会,何忍再去食众生肉?


明时愿云大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很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是以戒杀摒绝肉食,实为保持和平的根本办法。所以古德有说:“世上欲无刀兵劫,须自众生不食肉”。 有的人又这样想:不食众生肉,的确可以增进同情心和长养慈悲心,但是吾人的生命亦要维持,如果


27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吃素莱而不食肉,缺乏营养,岂不有碍身体健康?不知这又是错误的想法!因为近代科学家及医学家证明蔬莱的营养并不减于肉食的营养,甚至超过肉食的营养,如黄豆、花生、菠菜、红萝卜等,其中約含的蛋白质、磷质以及多种维他命等,是很丰富的。请看佛教中的多少高僧大德,不食肉不食蛋,可是他们的体康都很好,亦能享受很高的寿命。回过头来看非肉食不饱的俗人,并不能人人都享长寿,身体亦不见得是很健康的,甚至弱不禁风的居多。

此戒罪业的构成,同样要具备四缘:一、是肉,是的确属于有情生命体上的血肉,如果是现在化学的人造肉,或是蔬莱做成肉的样子,那就不在此例。二肉想,这有六句:两句是重的,两句是轻的,两句是 不犯的。 三有食心,就是存心有意的想吃肉,为造 业的正主。四、入口,就是咽一口结一次罪,咽一口结一次罪,名为咽咽结罪。如未从口咽入肚中,就不构成罪业。 但在某种情况这下,如以鹿角虎骨等,制成药来治病,是亦开许的,不得算犯戒。不过若为制药,有意去伤生命,是即同样犯杀生罪,而为佛陀所不许可的 。


戊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 、兰葱、兴渠 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食肉,有伤众生的生命,佛子为长养慈悲心,当然是不可食的,五辛,属于植物,并不伤害众生生命
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人为什么也不可食?这主要由于它的臭气难闻。在同一团体中生活的人,假定每个人都吃辛臭的东西,自不会有什么难堪的感觉,所谓“久而不闻其臭”。如此大众共住,似就没什问题。假定其中只有一人或少数人食,其他的人嗅到臭气,就不免感到有奇异的味儿,甚至被臭气熏得受不了而致呕吐。为使团体的和谐,为使同住的大众,不致有难堪的感受,所以佛陀特别制定这条戒。

在一切可食的莱中,古人曾作四句分别:有的是荤而非辛的,如阿魏是;有的是辛而非荤的,如姜芥是;有的是亦荤亦辛的,如五辛是;有的是非荤非辛的,如谷菜是。于此四类中,佛徒绝不可食的,是亦荤亦辛的五辛。五辛所以不能食,除了它的气味难闻,楞严经中佛曾这样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熟食为什么会发淫念?因它是壮肝火的,所以淫念勃然而兴。生啖为什么会増恚?因它是动肝气的,所以瞋恚自然而起。佛陀深知五辛有这样重大的过患,特别制定学佛的行人,不论大乘小乘,都不得食用五种辛。


五辛的名称,经律说有不同,不过就多数言,叫做葱、蒜、韭、薤、兴渠。本经则称为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大蒜,一名胡葱。据史相传,我国过去没有大蒜,到了汉朝,张骞奉命出使大宛国,从胡地取回来的,就是现在一般人所常吃的。不过据本章说:胡葱有点类于食葱,茎叶细微短,既如金灯,又似大蒜,只是形稍小点。照这说法,就又不似大蒜。茖葱一名山葱,因它是生在山泽中的,茎细叶大,亦名
27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葱,可以做药。有说就是薤菜。慈葱,有的叫纠葱,因为它的茎叶是很慈柔的。这葱,盛出时在春天、到了夏天与冬天,就衰而不盛。兰葱,一名野生,有说就是小蒜,有说就是韭菜,叶子是平而细长的除了这些、葱的种类还很多,如木葱、大官葱、水、冬、汉葱、楼葱等。楼葱,又名龙角葱,如头叶上具有的八角,如龙角一样,所以又名龙爪葱。冬葱,又名冻葱,冬夏常时都有的。汉葱,叶实俱梗,冬天的时候叶枯,春天的时候开花,所结的实可种。兴渠、据说我国没有,叶子有似芜菁,根株有似萝卜,到了冬天,苗叶俱落,一出泥土,就有辛臭,而且生熟都是辛臭的。原产伊朗及北印度,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味美得很,可以供药用。玄应音义说“此树汁似桃胶两国作食皆著之”。可见印度人是很喜欢吃这个的 。

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绝对‘不得食五辛’。五辛,就是‘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如‘是五辛,不特单独的不可食,就是杂于“一切食中,亦“不得食。如将大蒜放在其他的蔬莱里煮,或将慈葱炒豆腐等,是都不可食的。为什么如此?如有经说:“食五辛人,触秽三宝,死堕尸粪地獄。出作野狐猪狗等。若得人身,其体腥臭,人所恶贱”。如身有狐臭的人,别人从其前走,则将掩鼻而过。可是一般学佛行人,不知食辛过患深重,一味的贪图口腹,经常的爱食五辛,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所以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为佛子者,都不应食五辛,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28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伽经中大慧问佛:“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  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世尊答覆大慧说:“一切肉 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饮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觉,从觉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障圣道,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这将吃葱蒜的过失,与饮酒食肉的过失,相提并论,可见它的过失重大,而最大的过失,无过对于圣道的障碍,使我们长沦生死中,不能获得真正解脱!所以佛陀特别告诫每个修行者,要常常的远离葱蒜等的五辛,不得将之当作蔬莱来食!


有人这样说:饮酒会得昏神,食肉会伤生命,说它有大过失,是无可置疑的,至于五辛,既不能昏于神,亦不伤害众生,说它与酒肉一样的有过失,是就不免难以令人相信。现在我们解释这个责难说:食用五辛,说它不会伤害生命,这是我们所承认的,说它不会昏迷于神这是我们所不同意的。因为五辛的秽浊之气,可以助发我们的欲心,而其辛烈的味儿,又会增长我们的瞋恚,欲念与瞋恚盖覆本有的心性,失去本有的明觉,这不是昏迷是什么?正因它有昏扰明觉心性的功效,所以佛陀把它所产生的过患,与饮酒食肉一样的看待。


在楞严经中,除说五辛有发淫生瞋的过外,还说这个世间食辛的人,不说不会宣说如来的十二分教,就是善能宣说如来的十二分教,十方天仙纵然很想听佛法,但因嫌他口中吐出臭秽、终于一个个的远离没有哪个肯得去亲近他,从他闻法。反过来、世间的一般饿鬼,因他食五辛的关系,常暗暗的舐其唇吻,是
28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无异与鬼同住在一起,一个人经常与鬼为伍、有什么做人的气息?由于爱乐闻法的天仙,离得他远的,所以福德就一天天的消除,由于舐其唇吻的鬼,时时与他接近,所以无利益事就一天天的增长起来,这都是食辛的过患!

不唯如此,而且是食五辛的人在其发心修三摩地时,本来是可得到诸大菩萨,诸天仙人,十方喜神,来守护的,可是由于他食五辛的关系,一个也不来守护他。菩萨善神不来守护,相反的,魔王乘机而入,扰乱行者,行者修三摩地,志在求取佛果,于是魔现佛身,来为行者说法,不说持戒的功德,反说持戒是小乘的行径,大乘行者不必如律守持的,不说三毒为生死的根本,反说三毒无碍于大道的进修,说淫怒痴当下就是成定慧。你如不能辨别这不是正法,而信魔王的信口胡说,以为魔王说得不错,那你就会随着魔王的脚步跳舞,造下无边的罪过!


佛法常说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你既照着魔王的说话去做,魔不一定完全教你作恶的,亦会教你好好的修福,于是到你这个生命结束,自然就成为魔的眷属,不是做魔民,就是做魔女。是则本为成佛而修的三摩地,不特不能作为成佛的资粮,反而成为资助有漏的福德,以此福德到魔宫中去享受魔福,一旦魔福享受尽了,那就直堕无间地狱,受种种的苦楚。试问食辛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在印度,所有的寺庙及出家众,是都不许可食五辛的。若依西域记说:西域家有食者,驱令出郭”。至于28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理应香洁自居,处处给与众生一个清净感觉时,假定不是如此,反去食辛的熏秽,自是要不得的。

此戒,不论僧俗,不论大小,凡是佛子,都当严格的守持,不过比较来说,大乘防过的意又深,其过亦比小乘来得重。瑜伽论说,这是为护圣教而制的,完全于这戒所摄。因此,如果患有重病,医说要服葱,然后病始痊愈,佛亦特别开许。如毗尼母说:大舍利弗尊者,身患风湿的重病,医生要他吃大蒜,特去请示佛陀,佛陀告以因病可食。虽然如此,但还有个限制,就是因病食葱蒜的比丘,不得住在僧团中,要另外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在食葱蒜的期间,不得入佛塔僧堂,不得进僧众浴室,不得卧僧众床褥,不得上公共厕所。到了病愈不再食葱蒜时,要过七日以后,身上臭气没有,还要沐浴浣衣,始可香熏入众。假定因为痴狂,错乱的食葱蒜,不在违犯之例。


构成此戒的罪业,同样的要备四缘:一、是辛,即的确的属于五辛,不论那一种,服了就违犯。二、有辛想,这同样的有六句:两句是重的,两句是轻的,两句无违犯。三、有食心,就是具有想吃五辛的心意,以为五辛有它特别的滋味,没有五辛下饭,似乎吃不下去,四。入口,就是将想吃的五辛送入口中,咽一口入肚,结一次罪,咽一口入肚,结一次罪,名为咽咽结罪。因为如此,所以荤臭的五辛,为佛子的不可食。食了就有很大的过失! 28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戊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一众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在前十重戒中,有说四众过戒,就是做菩萨的、不得随意说四众过。不许菩萨说四众过,固然不错,但许为学佛者举罪,是又不可不知,如不为行者举罪,让他如法的忏悔,反而成为菩萨的轻罪。因为行者有罪不定自己知道,所谓当局者迷,菩萨从旁看得清楚,理当为他举发出来,令其忏悔如法清净。假定不单不令忏悔,无异是使众生常住于罪恶深渊中,不能自拔。做人,特别是做个佛弟子,最要紧的,就是不与罪法接近,能不接近罪法,就是常失罪法,身心就可清净,而常安住于佛性戒中。


菩萨为诸众生举罪,不但不是一种过失,而且能使正法久住。就所被单罪者说,这不是有意对他加以打击,而实是对他加以慈悲爱护,因不单罪令悔,那他将来所受的果报、真正是不堪设想的,为了他的身心清净,为了他的前途光明,不得不单罪令悔。就所护持圣教说,正法的是否久住世间,问题不在正法的本身,而在奉行正法的是否如法如律。因为世俗一人,了解佛法真义的少,重视佛子行为的多。佛子行为的如法清净,堪为一般人的模范,自然就会跟着来奉行佛法;佛子行为的无非是罪,不堪做群众的表率,自然就离开佛法远远的。 28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佛子的身心清净,不论对自己,对佛法化世有其重要性,是一点随便不得的。不过,在未到圣的地位,不论是怎样的人,说是一点过失没有,事实也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自己知不知道有过,或者加过肯不肯得加以悔改,或者愿不愿意接受人的举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仍不失为一个健全的人,仍可在佛法中继续进修。在这当中,做师长的,举罪令悔,实是一个最为迫切的课题。中国古语说:“教不严,师之惰”。师长对于子弟,一定要很严格,绝对不可放纵,更不可以佛法做人情,一味的予以宽容,应教悔者必须加以教悔。 经中曾经说过这么一个事实:过去迦叶佛时,有比丘,多作三师,多度弟子,可是对诸弟子,从不好好教,其中有个弟子,因不知道戒律的持犯,所以未能如法持戒,到了命终以后,不幸堕入龙中,龙是畜生一类般以为很好,殊不如龙是常常受罪的,其受罪的方法,是七天受一次,当其受苦之时,全身为大火所烧,烧得肉尽骨存,看来似乎死去,可是过了一会,由于业力因缘就又活转过来,如前一样受苦。经过时间久了,觉得不胜其苦痛的袭击,不禁想到我为什么会受这样的痛楚?因龙具有报得的五通,观知过去学佛时,老师没有好好的教我,以致做了好多的罪业,以此罪业故受其苦。于是迁怒到过去的老师,以为老师给我受这样的苦、就要对老师釆取报复行动,加害于他。刚好不久,有五百商人到大海去釆宝,其师亦在采宝的商船里面。出到海面兴风作浪,使船几乎沉没,商人见到这28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情形,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其中胆子较大的就同说:我们与你无怨无仇,你为什么要捉我们的船?龙回答说:是的,我今并不是与你们过意不去,而是你们船里一位比丘,是我过去的老师,我在他的座下学佛时没有好好的训导教诫我,我亦不知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于是造下弥天大罪,现在身受火烧之苦,不得不来我以前的老师,问问为什么不如法教诲我的理由,只要你们把该比丘放到海里面来,我就让船安然的离去,你们亦可继续的生存下去。众商人听到这样说、为了顾及大众的安全,不得不尽力的来捉比丘。比丘知道众怒难犯,便自动的跳入大海,结束其生命!从这看来,证知欲度徒众,不可不如法的严加教诫,否则的话,不唯是贻误弟子,对自身亦不利的 。

佛又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受菩萨戒的“佛子见到一切众生,不论是在家的,不论是出家的,不论是学大乘的,不论是学小乘的,乃至所有一切受持戒法的行者,如果违‘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


八戒,就是八关斋戒,于五戒外,另加第六不歌舞倡伎香鬘涂身,第七不坐高广大床,第八不非时食。唯于五戒不饮酒中,并不食肉及五辛等。这是在家二众所受的一日一夜戒,是以学习出家生活为其主要的旨趣。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种。这是在家二众所受的尽形寿戒,是以学习做个人格完善的应有的德行。十戒,就是将上八关斋戒的第六条戒,分为不歌舞倡伎、不香矍涂身两
28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再加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一戒,合为十戒,这是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所应受的戒。有将十戒,指为本经所说的十重戒,未尝不可,因亦有犯这十重戒的。毁禁,有说总上诸戒,就是不论犯了上面那一种戒,都叫毁禁,因为是佛为佛弟子所禁制的。有说这是专指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因为这是如来所制的禁戒,发心受了这戒的,如不好好的守持,或者是持而不诵,是即有违佛陀的圣言,超越佛陀的所制,所以名为毁禁。

七逆,是指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恶心出佛身血、杀阿罗汉。这与平常新说的五逆对照来看,加添了杀和尚与杀阿阇黎的两仲。佛有大威德力,任何人之所杀害不到的。所以有欲谋害佛陀,佛在世时,最多只能使佛从身上流出血,绝对不能伤害到佛的生命。到了佛灭度后,佛子会不会再造这一逆罪?会的,如卖佛菩萨的形像,或佛法的经律,是就可以说为出佛身血。如果没有罗汉应供世间,是不是还有佛子造成这一逆罪?有的,那就是杀比丘僧。比丘僧是阿罗汉的因行中人,阿罗汉是比丘僧果位上的圣者,杀了比丘僧等于是杀阿罗汉所以亦有造下杀阿罗汉的重罪!


八难、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佛前佛后、诸根不具,世智辩聪、堕蔑戾车、生长寿天。长寿天,是色界的无想天及无色界的诸天,但亦有说常为欲事散乱的欲界诸天,包括在内。不过无色诸天及欲界诸天只是约生彼处的诸异生类,没有善根修解脱道,说


28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无暇,如果是生色界天的圣者,那就不得说为无暇。蔑戾车,是指文化落后的边地,亦即没有佛教人游履之处,如所说的北俱卢洲就是。世智辩聪,是指人一些知见不正,思想错乱的否定因果、不信三宝者说。诸根不具,是指生理上的种种缺陷,不是眼目的不明就是耳朵的失灵,或是个性的騃愚,或是支节的残缺不能如法的修学佛法。佛前佛后,是指这个现实世间没有人间觉者的出现,要想学佛无从学起。其余的三者是指三恶道,更不可能有学佛的机会。总之,如上所说的八难,不是说它真有什么大难,而是约它没有闲暇,依照佛法去修出世解脱行,所以称之为难。本此可知,佛法对于众生的看法,不是约他的地位加何来判定他的有难无难,而是约他有没有机会修学佛法来决定他的有难无难。吾人现在能够学佛,是即最为难得。不过这里所说的八难,不是约他所得的果报说而是约他能造的罪因说。已成的果报,不可教悔,所造的罪业,是可教悔忏除的。如今生所作的八难罪业以因果律说,来生一定会感八难的果报。为使不受这样的果报,可使于现生中如法忏悔。 造怎样的罪业而感八难果报?如作杀、盗、淫、妄等的罪业,就会招感三恶道的苦报;修外道所修的无想定,就会招感五百大劫的无想天报,修一般所修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就会招感八万大劫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报;不识佛法僧三宝,一味的修世间福业,会感北俱卢洲的果报;心生邪见,闻法不喜,就会招感盲聋的果报,不信三宝、毁谤众僧,就会招感喑哑的28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果报;不信有出世的解脱法,专门耽味着世教,就会招感世智辩聪的果报;业重缘轻,就会招感生于佛前佛后的果报。

如上所说的各种戒行以及七逆八难的罪业,不论是轻的,不论是重的,不论是性罪,不论是遮罪,只要见到众生有所违犯,做菩萨的就当立刻的,予以割切的劝诫,告以这是做不得的,做了对已是不利的,现在你既然做了,要想将来不受苦报,就得在三宝面前,至诚恳切的忏悔,从今以后不再做犯戒及造诸罪业的  事。所以说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菩萨善戒经说:菩萨入僧中,见非法戏笑不呵责者,得罪”!我们想想:最极微细的小事,尚且要教令忏悔,何况如上犯的大事?怎可不教令忏悔?


冥祥记中有这样一个事实说:有位名叫慧达的出家者,在地府中见到观世音菩萨,菩萨对慧达说:不论是出家的沙门,不论是在俗的白衣,见到自己身上有过,或是发现过去罪业,如能于大众中,将之全部发露,精诚恳至忏悔,其罪是可消灭的。本此可知,忏的功效,是广大无比的,正因如此,所以广化众生的等萨,于幽显中,在在教人悔罪,以期每个人都成为清净行者 。


教悔一切犯戒者,是菩萨慈悲心的流露,既不是出发于瞋恚心,亦不是企图什么利益;然‘而”做‘菩萨的,应教忏悔而“不教忏悔,是就失去自他两利的心。见犯罪的众生,不单发他的罪,已经违背佛制,且据戒律规定,清净比丘是不可与犯戒比丘同住
28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现在你仍默然的与之同住,是又增加一个罪过。清净比丘是不可与犯戒比丘同受檀越的利养、现在仍默然的差与施利,同僧利养,是又增加一个罪过。清净比丘是不可与犯戒比丘同‘共布萨、同一住众说戒、现在你仍与他们同在一界内半月半月诵戒说戒岂是合于佛陀的律仪?

在说戒诵戒时,若见他人真实有罪,是就应当举其所犯、令在大众当中忏悔,以期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如‘不举其罪,亦‘不教’令忏‘悔’罪“过者默然同住、同僧利养,虛受信施,是为菩萨“犯轻垢罪’。原因由于你匿藏他人的罪恶,而染污自心的不净。五戒威仪经对这有很好的宣说:“菩萨为多人头首、见诸眷属不如法事,应诃应摈”。因为菩萨是众生的领导者,对于众生的不如法事,如不加以诃责举发无异是将众生导向罪恶的深渊,这过失是很大的!因此,优婆塞戒经说:“宁受恶戒一日断无量众生命根终不畜养弊恶弟子,不能调伏。何以故?是恶律仪,殃及自身。不能教诲恶弟子,乃令无量众生作恶,能谤无量善妙之法,坏和合僧,令多众生作五无间,是故剧于恶律仪罪”。菩萨善戒经更严重的说:“旃陀罗等及以屠儿,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定婴恶道中,为师不能教呵弟子,则破佛法,必堕地狱。涅槃经中亦有同样的话说“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诃责,驱遣举处,是人佛法中怨,若能责遣,是我弟子”。从上所引诸经看来,做师长的,特别是大乘师,对于所教化的群众,一定要令他们如法如律,绝对不


29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顺于人情的放纵不问,以自取不可饶恕的过失!

但是举罪令悔,七众之中,由于身份不同,又有大差别:如比丘僧可举七众的过罪;但比丘尼只得举六众的过罪,比丘罪是不可举发的,比丘尼举比丘 说 罪,反而构成自己的罪。但若彼此之间,有着亲里知识的关系,私相劝谏,则又无罪;而式叉摩那只可举五众的罪过,不得举比丘、比丘尼二众的罪过;至沙弥可举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的罪过,不得举比丘、比丘尼、式又摩那三众的罪过;至沙弥尼只得举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三众的罪过,不得举比丘、比丘尼、式又摩那,沙弥四众的罪过;至于在家二众,得举自类的罪过,不得举出家五众的罪过。若是亲厚知识,私相劝诫,是又没有罪过的 。


海生经中还有这样的指示“若优婆塞见他四众毁戒,心性骄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得失意罪”这不是举罪而是轻慢,所以是不如法的,真正为他人举罪,四分律中这样的告诉我们:一、要以适当的时候,不可不是其时的举罪;二、是要真实有罪的,不可以不实罪加之于人;三、是要对他有益的,不是为了减损他的利益;四、态度要很柔软的,不可以粗犷的态度,对待犯罪的众生;五、完全出发于慈悲心,不是以瞋恚心让他难堪的。唯有像这样的举罪令悔,才合乎佛法而有大功德,如以其他不正当的动机举众生过,那就不得称为如法。同时要注意的,就是举他人过,不可于大众的面前,而应在个别大德僧前,说明他的 罪过所在,请求大德允许他的忏悔! 29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有罪应为教悔,是理所当然的,但在某种的情况下,不令教悔,是也没有什么不可的。摩诃僧祇律说:假定那人是很凶暴的,或他仗势国王的力量、或他仗势大臣的力量,或他仗势凶恶人的力量、或者引起夺命的因缘,伤诸梵行者的生命。当时你就应该作这样想:他造下了这样罪,必有他的果报,想来他会自知的,我如果去举发他的罪,他不但不会接受,而且很可能的受到不必要的麻烦,我还是洁身自爱的好以免引火上身。如是不举众生罪,是不犯轻垢罪的。瑜伽菩萨戒本不行威折戒中亦有这样的说 :假定知 他有恶势力,根本是不可疗治的,或是知他的性情乖戾,根本不可与他谈话的,或知其性虽少有点惭愧,但经常的喜出粗言,或知他的性情多瞋,如果对他加以诃责,不但不接受你,反而对你生起嫌恨。由这种种因缘,不予诃责,不予治罚,不予驱摈,是不犯的。、假定知道当下不是诃责、治罚、驱摈的时候,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诃责、治罚、驱摈,当时不如此做,是不有犯的。三、诃责、治罚等,原希望他好的,大众和乐清净的,假定知道因此诃责等缘,不但不能得到这个效果,反而引起激烈的斗讼诤竞,如是不予诃责等,是亦无所违犯的。四、假定发现因此呵责等缘,将会使得僧众诤论喧杂,终日扰攘不能相安,甚至因此令僧破坏,如是不予诃责等,是亦无所违犯的。五、假定知道那个犯戒有情,禀性原是质直的,一时错误的犯了戒律,到他自己发现错误时,自己会深生羞耻,并立刻的发露忏悔,愿从今以后不再犯这错

29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誤,因而还复本来的清净,如是不予诃责等,是亦无所违犯的。此中所说的诃责、治罚、驱摈,是约所犯的轻重来判别的:轻罪应诃责,中罪应予治罚,重罪应予驱摈,其间不容丝毫有所差错的!

佛之所以特别制订这条戒,是为了避免怙恶长过的现象发生。凡为佛子,都不应该怙恶长过,所以大小乘的行者,同样要受这条戒的制约,不得有所违犯。在此有个问题,就是出家二众,有僧事利养,见过不令悔,固然犯轻垢罪,但其余的出家三众及在家二众,根本没有僧事利养这回事,为什么亦要遵守这条戒?当知这不论有没有僧事利养,只要见过不令悔,是就犯轻垢罪。他人有罪,不教令悔,固然会得轻垢罪,但这不过是遮业而已。但若自己本身有过而不改悔,亦是此戒之所兼制,并且得一性业。如此说来,自己有过,亦当痛切改悔。


此戒罪业的构成,同样的要具四缘:一、有罪,就是被举罪的某个众生,的的确确是有罪的。二、有罪想,就是自己认为他是有罪的,若果实在是没有罪的 无犯。三、不教心,这有两种 是由于瞋心而不举 他的罪,以为他有罪让他去有罪,毋须要他忏悔清净这是与烦恼相应的染污犯;一是由于懒惰懈怠懒得去举他的罪,这是无烦恼相应的不染污犯。四、默然同住,就是不教悔是一罪,同食味复一罪,同法味又罪,此乃随事各结其罪。在此应知:教悔是师应有的任,至被教悔的接不接受你的教悔而改悔,这是他的事情,只要做师的尽其职责而已。 2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6: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