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佛教经藏]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下的四种,现者略为 说明

一、上品邪见:这是否定一切的道德行为,亦即是根本推翻善恶业的因果律,不承认什么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之说。如阐提等,就是属于这类邪见者流。


二、中品邪见:这是不承认三宝有胜于外道的地方,甚至说三宝是不及外道的。若这样的错乱计执,在心中酝酿成熟,而对三宝加以毁谤,是就犯根本重罪而失去戒体。若内心中仍然承认三宝是比较殊胜,只不过在口头上说说三宝不如外道,因为没有翻正归邪,虽亦可说犯根本重罪,但并不失去戒体,不过在你每说一次三宝不如外道时,就为你结一次重罪,所以这是不可随便说的。


三、下品邪见:就是修学大乘的菩萨,本来是以趣向大乘为其唯一的目的,可是后来忽然改变自己的意趣,放弃自己所应学习的大乘本业不去修习,反而专心一意的学习小乘,这是不合菩萨精神的。如果心中的这个计执成功,不但是犯重罪,且失菩萨戒体。假定这个计执在心中没有成就,那就属于轻戒中的心背大乘戒摄。


四、杂类邪见:有的执大谤小,说学大乘法的菩萨,只要老实的学习大乘法就行,对与声闻乘相应的教法,菩萨是没有学习必要的。如瑜伽菩萨戒本说:菩萨何用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这样,是犯染污起轻垢罪的。要知小乘佛法,毕竟是出世佛法的根本,而且出现于世的三世诸佛,无不宣说三乘教法的。所以发心的菩萨,应该学习声闻乘法。
23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自己度生的方便,怎么可说我是大乘不要学习小乘?耽著小乘法不得出来固然不对,诽拨小乘法而不学习亦是错误。有的偏谤一部。就是于诸大乘经中乎自己思想的,就承认是佛说,不合自己思想的否定是佛说,认为那不是佛法,是属外道的邪说,这同样是犯轻垢罪的。如戒本经说:“若菩萨闻菩萨法藏甚深义,真实义,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诽谤不受,言非利益,非如来说,是亦不能安乐众生,是犯染污起。有的信不纯洁,就是他们对于三宝的威德,大乘的法义,善恶的因果,都是深信而不违背的,认为经中说都是对的,可是他们同时亦觉得,外道鬼神亦有他们的威力,我们同样可以信奉他们的,甚至以符牒表章,奏解鬼神,不但自己这样的信解而行,亦劝他人这样的信解而行,这在今日可说很多的。依菩萨戒说这同样是要不得而犯轻垢的,当知信仰最要的是不复杂,如果认为什么都对,神佛不分的杂信,是就有违正信!亦即知见的颠倒,不得称为正信佛弟子的。又有的人,由于自己智慧力的不够,对任何问题的不能善为抉择,釆取几家不同的解说,认为这也是对的,那也是对的,不敢擅己拔他,这自是不犯什么过失的,如果自己知解不够,对于他说根本没有透彻了解,任自己所有的浅薄智慧,于中随意的加以去取,这不能不说犯有忽略罪!还有明明知道他人所说是对的,但为了欲彰自己见解的高超,强欲建立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理论,并且竭力排斥他人的思想理论,以为他人所说是不对的,这就不免犯了骄慢的过失。另有说相23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似法的,亦即颠倒说菩萨法的。如有住戒菩萨,这样的对人说:行菩萨道的菩萨,是要在生死中度化众生的,所以不应积极的去欣求乐趣涅槃,如果一味的去求趣证涅槃,那就会如小乘那样的沉空滞寂,安住在涅槃宫中,享受涅槃的快乐,哪里还会在生死中度生?为了避免放弃度生的任务,为了积极推动度生的工作,做菩萨的,无论怎样,对于涅槃,不应欣趣证,而应加以厌背。既然要在生死中度生,对于滋润生死的种种烦恼,也就不应对它生起怖畏,惶惶不可终日那样的去要求断除烦恼,因为烦恼一断,就会证得涅槃,不可能再在生死中逗留,这与菩萨道的精神是不相应的,所以菩萨对于扰乱身心的烦恼,不应像声闻那样的一向心生厌离。为什么?当知所有发心行菩萨道的菩萨,都是有三大阿僧祇劫这么久的时间内受生死以求无上大菩提的。且如在生死中度生的弥勒菩萨,就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最好榜样,何必定要厌离生死,求断烦恼,欣乐涅槃呢?不知这说法是错误的,是违背大乘佛法的精神的,于菩萨戒亦是有所违化的,为什么?当知作为身心界捣乱份子的烦恼,不特声闻行者于深心中热切厌离,在菩萨的深心中同样是对之热切厌离的,而且深心厌离的程度,超过声闻行者百千万亿倍!对于烦恼的厌离固然是如此,对于生死的厌背,对于涅槃的欣求,声闻人同样是不及菩萨的。所以然者,由于声闻行者只是为求个己的解脱,只要本身的问题解决就行,可是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是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而努力的,这哪可以同日而 23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菩萨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生死中不为生死所转逐渐的摆脱生死,在烦恼中滚来滚去,而能逐渐远离  烦恼。如弥勒菩萨的“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却能得到佛陀的授记、将来在这世界成佛,这种工夫,岂是声闻行者所能做得到的?如上种种分析看来,可见菩萨不是不欣求涅槃,不是不厌背生死,不是不断除烦恼亦可看出作这种说法的根本是颠倒错乱的妄说。

此戒、在七众佛弟子间,虽不一定会犯,但亦不能保证不犯。因为众生的烦恼很重,有时烦恼冲动起来,忘了自己是个三宝弟子,对自已所信奉的三宝,竟然无知的毁谤起来,以致为自己造下深重的罪业!佛陀深知这一可能的犯罪,所以在大小乘的戒律中,特别制定了这一条戒,以防非理的谤毁。不过,由于大小乘的立场不同、所犯的过失也就有轻重之别。菩萨以度生为己任,对于众生应说纯正的佛法,不应说相似的佛法,对于三宝应多方称扬赞叹,不应稍有不敬的毁谤、如果毁谤三宝而说相似法以乱如来的正法,其过失是很大的,所以犯根本重罪。声闻人以自修为课,假定说相似法,不致毒害众生,至于毁谤三宝,自亦大逆不道。但同道间,发现这种情形,应该对之谏劝、告诉他这是要不得的,对自己是不利的,如果一再劝,到了三谏还是不止,就知他已邪毒穿心,没有办法可以挽救,就可为他判罪,但亦不过是犯五篇中第三篇波逸提罪,与菩萨的重罪,是还有着相当距离的。其实,三宝体如日月,日月之明,不是一指可以障蔽得了的、三宝之德,不是一言可以毁谤得了的
23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有人抛掷斧头,要去斩凿虚空,结果,虚空没有斩到,而反伤害自己。当知毁谤三宝也是如此,徒然为自己增加罪恶而已。

佛对大众说:若’做一个利益众生的菩萨‘佛子’,不论是“自谤三宝’,或者是‘教人谤三宝,其过失都是极为重大的,不但能将自己所有的善根烧灭无余,而且破坏众生对于三宝的信心及灭众生的法眼,成为切众生的大恶知识,使令自他成就阿鼻地狱的罪业。所以无论为自为他的善根增长,都不应当毁谤三宝。


怎 样叫做自谤三宝?分开来说:如世间有类外道这样说:佛教常说他们的教主是一切智者,可是在我们看来,这世间根本没有一个一切智者可得的,他们说一切智者就是佛,是我们所不能承认的,因为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佛的,像这就是毁谤三宝。至于如来所说的法,通常说有教理行果的四种,不论是谤那种,都是叫做谤法。且以毁谤教法来说:如有为魔所惑而对佛法没有正确信解者,对于如来的甚深经典加以毁谤说:这不是佛说的,佛不会讲这样的话,像这样的说法,敢以断定非法非律,像这就是毁谤法宝!大般若经第五百卷亦说:“善现白佛言,彼愚痴人业因缘故,谤毁如是甚深般若波罗密多。佛告善现:由四因缘?何等为四?一者为诸邪魔所诳惑故。二者于甚深法不信解故;三者不勤精进深著五蕴,诸恶知识所摄受故;四者多怀嗔恚乐行恶法,喜自高举轻蔑他故。彼愚痴人由具如是四缘,谤毁如是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讲到佛法向来说有声闻僧与菩萨僧的两类,前者是以 23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利为主,后者是以利他为主、都是人间的福田,值得每个人的恭敬尊重的。可是现在有这么一个邪见熏心的人说阿罗汉与菩萨僧、的确是可尊可贵的,因为他们都是身心清净而得自由解脱的,但是在我们这个现实世间、我不承认有个真阿罗汉及菩萨、一般所谓菩萨,不过是相似菩萨、不是真实菩萨 。一般所谓罗汉,不过是假罗汉、不是真罗汉。像这样的说法,能是毁谤!如是毁谤三宝,自己固然丧失善根之芽,亦令众生丧失善根之芽,所以过夫是很重的。

怎样叫做教人谤三宝呢?就是有一类邪见之人不但自己毁谤三宝,而且教人毁谤三宝。希望拉一些党羽。在他以为:单是个己毁谤三宝,力量未免太过微薄,不但不易使人接受,且亦动摇不了三宝,于是到处煽动别人来谤,希望别人加入自己阵营,以壮自己的声势,好让三宝在自他的毁谤下、不能安住于世间,使世间的众生,皆堕入他的邪见网中无以自拔。或者不以口头教人毁谤三宝,将自己所要毁谤三宝的思想言论,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小册子、传播到各个地方以及流传久远的时间,使得一些对于佛法没有认识的浅见之流,看到这本著作以后、心无定见的随而和之。到处毁谤三宝,时刻毁谤三宝。像这样的,实在说来,是具备了自谤与教他谤的两者 。


三宝实在是不可谤的 ,一个人的所以毁三 宝不是由于自己的知见不正、就是由于对三宝的没有正确认识。因而,或者看到邪教的典籍、或者听到外道的谤言,或顺有势位人的诽议、于是自己也就不知不
24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觉的谤起三宝来。以此不容宽恕的谤三宝罪,致使自已当来,不见三宝之相,永于三恶道中受诸剧苦,这对自己实在是不利的。

本经叫做谤三宝戒,瑜伽菩萨戒本叫做谤乱正法戒。是即以自己的邪见,谤乱如来的正法,与毁骂之谤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毁骂而谤,其罪轻于谤乱正法,乱正法罪是很重的。因为,说相似正法,谤如来正法,必致弄得邪正不分。结果,不但有害菩萨正知正见,且将使诸众生盲无慧目。所以在自己对甚深菩萨法藏没有了解时,应承认自己的智慧不够,应设法从不断学习中去求了解,绝对不可因自己的不了解,而随便的任意的加以毁谤!若不善为分别法相,人云亦云的毁谤大乘,说这不是佛说的,那这菩萨就为邪见烦恼之所胜伏,而犯他胜处法。如瑜伽戒本说:“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相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构成毁谤三宝的过失,亦是因、缘、法、业的四者。无始来具有邪见之心,好邪论议,现在动起一念邪见之心,欲兴毁谤,名为‘谤因。有些谤因,一旦遇有空隙,就作邪说方便,名为‘谤緣'。巧词伪谤,著作邪书,惑乱人心,名为‘谤法’。三事和合,造作成谤。前人领解,而成三恶道的谤业苦果,名为‘谤业。如是毁谤三宝,令人邪见取信,将来不但不见三宝,亦复不闻三宝之名。于中所要特别指明的,就是谤因虽以邪见为主,但实具有三毒:如以名利而谤的,就是贪心为因;如以怨仇而谤的,就是瞋心为因;如
24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无知而谤的,就是痴心为因。是以你对三宝的毁谤要看你是由于什么动机而出发的。不论毁谤的动机是么,只要是毁谤了三宝,就犯重罪!

然而”一个真正‘菩萨,行者,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心外求法的,不论是印度的,是中国的,是西洋的教徒,都归纳在外道之类,不一定是指极邪的人。是不信大乘常住三宝,弃舍心地大戒,而去学习异邪教,乃至拨无善恶因果的人,都归纳在恶人之内,不定是指穷凶极恶的人。外道与恶人,总不免谤佛的。恭敬尊重佛的佛弟子,自不忍心听到有人谤佛,设或听到一言谤佛音声,内心自然会感到痛苦不安的,而这痛苦不安到达怎样的程度?如三百矛刺心那样的苦痛。才闻一言半句谤佛音声入其耳中,如三百戈矛刺入心中那样的痛楚,这叫人怎么忍受得了?三百矛剌心,最多不过是丧失生命,毁谤三宝,断一切众生佛种,丧失众生慧命,当然叫人更加难以忍受。一言之少尚且这样,何况多言?耳闻他谤尚且如此,何况自而出谤言?为菩萨者,绝对是忍受不了的。


瑜伽七十九说:“菩萨当言以何为苦?众生损恼即为自苦。若尔!当言以何为乐?众生饶益即为自乐”恼害众生的事,当然是很多的,但没有一事超过谤法的恼害,因为法是众生依以得解脱及证无上菩提的,如果谤法,众生听了,不敢再依法去修持,这对众生的恼害多大?所以菩萨听了,感到如矛刺心!依佛法说:一个人修习慈心,必然是以众生得到利益为自己
24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的快乐;反之,没有习过慈心的,则以众生的痛苦为己的快乐。菩萨是以慈悲为体的,当然不忍见到众生在痛若中打滚。

在此有个问题,就是经中明明只说谤佛,为什么题为谤三宝戒?当知法是佛陀金口所说的,僧是从佛出家为佛弟子,所以说佛实即包括法与僧 ,谤佛自然也 就谤法与僧,所以说为谤三宝戒。


进一步说,佛为天人师,拨开众生的迷云,导出众生的三界,理应对佛生起高度的信敬心,现在对佛不生信’敬‘心’。佛是大慈父,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与众生的快乐,理应对佛生起诚挚的孝顺 心。现在对 佛不生孝顺心’。不生孝顺心,就等于是恶人,不生信敬心,就等于是外道,如此已经不像一个佛子,不成话说,而反更助恶人’及‘邪见人,谤”三宝者以滋快意,如是叛逆,根本就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那里还是菩萨守持波罗提木叉,所以“是犯‘菩萨波罗夷罪 。


此谤三宝戒,具足菩萨三聚净戒:自他不谤,一一不犯,就是无恶不断,为摄律仪戒;闻谤痛心,犹如矛刺,就是无善不修,为摄善法戒;教生信心孝心就是无生不度,为摄众生戒。如果违犯此戒,就是毁坏三聚净戒,成为败坏菩萨,失去菩萨資格!要想不破此 戒,唯有信慧相导 于三 宝境,深忍净 信,坚固 不坏,在某种情况下,宁可牺牲生命,经百千万亿劫终不生于一念疑等。因为在天上人中,在世间出世间,以智慧去分别推求时,没有一法比三宝更为殊胜吉祥
24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法比三宝更为功德广大,所以对于三宝的信心向决定如此,不因任何错乱思想,动摇自己对于三宝的净信。

毁谤三宝的罪业,的确是很重大的,而于其中、法的罪业,尤为重大,重大到比造五无间业还要来的重。大般若第五百中:“舍利子白佛言:彼所造作增长能感匮正法业,与五无间业可说相似不?佛告舍利子感匮法业最极粗重,不可以比五无间业。谓彼闻波罗密多,即便拒逆诽谤毁訾言:如是语非佛所说非法非律!舍利子!谤正法者,我当不许住菩萨乘。


谤三宝或谤大乘法,其罪业既是这样的粗重,那他所得的果报又是怎样?不用说,如五逆罪一样的、要堕阿鼻地狱中,长期的受诸剧苦,诸法无行经等说过去有位威仪法师,因他一向所学习的是小乘法,不信大乘而生诽谤,说大乘法不是佛说的,于是堕入地狱中,经过好多的劫数,才得上生人中,虽得生而为人仍然常盲无目。有时或者纵然有目,可是生于邪见之家,更没有机会亲近三宝听闻正法。因为于一切邪见中,诽谤的邪见是最重的。如瑜伽五十九说:问,一 切倒见皆名邪见,何故世尊于业道中,但说名是诽谤之见名为邪见?答:由此邪见,诸邪见中,最为殊胜。何以故?由此邪见为依止故,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断诸善根故”。正因诽谤邪见的过重,所以必在是堕三恶道感受极重苦果的。


从性遮二业来看此戒,同样是具有性遮二业的。不论是谤三宝,谤正法,都是从邪见为本而出发的,邪
24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根源于自心,所以是性业。佛陀遮止不得违犯此戒。如 果有 违犯,是即属于遮业。

不过违犯此戒,要具五个条件,方成极重罪业,现扣在顺其次第,略为分别如下 :


一是众生:向上中二境毁谤,则犯重罪;如只的下境毁谤,则犯轻垢。


二众生想:这有六句差别,如前说可知。


三、欲说心:谓以不正当的邪见,作种种错谬的推划,妄认这是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妄的。由于内心有了这个错误的观念,自然而然的喜欢向外人说。


四、正吐说:上面的欲说心,还只是心里想这样说,并未正式的吐露出来。中国有两句话说:“骨梗在,不吐不快”。终于要将自己心中想说的话,或者自已老实的说出来,或者令人去展转传说,或者作书著遂以流传。


五、前人领解: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对方一定会有所领解的,不论是纳受你的邪言,不论是看了你的著述而得到的认识,在你说一句话,就为你结一次罪,你说了多少谤言,就为你结多少罪,丝毫不容假借的。


丁二总结十重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 菩提心,亦 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 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
24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本经的十重戒,前已个别讲完,现在再来作一结。‘善学诸仁者',这是举出学戒的人。怎样叫做学诸戒?要能“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违本源心地,顺理而修”,方得算是善学,除此,不得名为善学。仁者,如威经中所称的诸大德。修学菩萨行者,必是具有慈悲利济之心的,亦即必具仁爱孝顺之心的所以称为仁者。这是佛陀赞誉学戒者的美称,不是一般人所得而称的。


是菩萨波罗提木叉’,这是举出所学的法。如上所讲的十波罗提木叉,是属本源心地的金刚光明宝戒唯有菩萨可以敬心奉持,不是声闻行者所能修学的。现在学此宝戒,虽还没有就得解脱,但如真能严持不犯,佛陀可以保证你,将来必得解脱。当知所学木叉是因,将来能得解脱是果,是即所谓因中说果。波罗提木叉,对于菩萨行者的关系,既是这样的重大,那就‘应当’好好的修‘学’,于’此十戒之‘中’,非但‘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就是于每一戒中,亦丝毫不得违犯。犯少尚不得名为菩萨,何况具足犯十戒?菩萨的资格固然从此取消,妙因极果固然再也没有你的份,而且还得极恶重罪受大苦报!


进一步说,若有犯者’,未来苦报固不必说,且亦‘不得于‘现身’中“发菩提心’。要知“持戒如平地,佛果如妙种,菩提心如芽,心地戒亏,虽有佛种不生芽矣”,所以虽有佛性,现身必不能发菩提之芽
24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但失去做菩萨的资格,同时‘亦失国王位及“转轮王位'。就世间说,过去君主时代,不论为小国王,不论为转轮王,其地位是都相当尊贵的,但这极为尊贵的王位,是由什么而得的?以佛法说,依于尊贵而端严的心地戒之所招感的,现在你既犯了戒,当然就失去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这是倾向出世的出家行者,为人天的师表,自亦是尊贵的,而这所以成为比丘、比丘尼,还是由于净戒所得。如果违犯心地净戒比丘、比丘尼的资格,自然失去。还有菩萨的三十心,亦是由戒而得的,假定对于心地净戒有所违犯,自然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的菩萨阶位。三贤位的菩萨是如此,十圣位的菩萨当亦不能有违此戒,如果有所违犯,亦失去‘十地’位的菩萨。‘佛性常住妙果’,是指最高的无上佛果。虽说心地本来是佛,但现在是约佛果圆满来说。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可见佛果亦由净戒而得,如果违犯净戒,佛性常住妙果,自然也就失去。总说一句,犯了如上的十种重戒,加上所说的重大利益,一切悉“皆失’去,亦即世间出世间,大乘与小乘的殊胜利益,都没你份! 得不到利益倒也罢了,还要堕三恶道中’,受极大的苦处,且受苦的时间不是很短的,而是要经过二劫三劫'这么长的时间受极重苦,并且于此长时期中由于过着苦痛的生活,不但‘不闻父母’名字,亦复不闻‘三宝名字’。‘以是因缘,修学佛法的行人,对此十波罗提木叉,不应一一犯。

最后,佛陀又苦口婆心的劝告说:‘汝等一切菩
24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萨,今学’菩萨行也好,当学’菩萨行也好、已学 菩萨行也好,对于如是十戒,应当’善为修学,当敬心奉持’,不得一一犯如微尘许!因 一切佛 菩萨都由此十戒而得贤圣果的,所以如来再三叮咛,劝学劝持。此是略说,要知其详,于‘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丙二谈轻戒相


丁一总标轻戒


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本经所制的菩萨戒,分为两大部分,就是十重戒与四十八轻戒。讲到这里,佛’又‘告诸菩萨言:上来我“已’为你们‘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关于四十八轻’戒,现“今当’再继续的为你们‘说’。


重戒关系重大,严格的制止,自没有问题;轻戒无关宏旨,为什么要制?有人可能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当知现在所说的轻戒,看来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为护世间可能起的讥嫌,不得不予制定。有许多的事,在世人做来,没有说什么,或有所指责,但菩萨做了,人们就要讥嫌的说:亏你做了菩萨,还做出这样的事不有违菩萨精神?为了防止这样的讥嫌,所以要制这么多的轻戒。同时要知道的,有些事看来是很轻微的。但如你经常的做得多了,就会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的做出更为重大的不正当的事,以致如前所说的十重戒也会违犯。为了方便远护应该严格守持的重戒,不得不防微杜渐的制这些轻戒。还有吾人的烦恼,特别是三
24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善报的贪等烦恼,是很重的。往往因了一些小事,触动这些烦恼的勃起,指挥我们的三业,造下弥天的大罪。为了调伏三业的不胡作乱为,为了抑制三毒的不妄为活动,对于微细的动作,就不能不予注意,因而这些轻戒,有制定的必要!有人以为菩萨不拘小节,或误以为什么都可开许去做,殊不知这是极大的错误!严格说来,菩萨入世度生,身心行为活动,更要中规中矩,以做人的榜样,绝对不可稍有随便的,那怕极微细的情尘,都要拂除得干干净净,所以佛特为制轻垢戒。菩萨行者,果能将极微细的轻垢戒,守持得清净无染,不但可以光显菩萨的出世道,亦可增长菩萨的三聚戒。所以下面所讲的种种轻戒,在菩萨的立场来说,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轻戒之所以得名为轻,从字义来解说,当然是对重戒的重而言,在善戒经与地持经中,总把轻戒叫做尖吉罗,中国译为恶作,意即所作所为的不合于理。但在四分律中,将这从身口二业方面来说,就是身业所作的不合理,叫做恶作,口业所作的不合理,叫做恶说。善生经中又把这个叫做失意罪,就是忘念所作而乖于本志所构成的罪恶。

轻垢还可略分三类:一类叫做从生轻垢,就是依前十重戒,去作而未作成,所起作前的方便罪,都叫从生轻垢,因为是从重戒而生的。一类叫做独头轻垢,就是不从其他重戒而生,只是由于单独生起的,所以名为独头。一类叫做根本轻垢,就如本经所说的四十八轻戒。不过这又可以分为从生、故犯、误犯的三类差别。如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故犯根本轻垢罪前,所起的一切方便,都叫做从垢,如由内在的烦恼冲动而犯的,叫做染污犯,正是这 儿说的根本轻垢,应作突吉罗忏。如由懒惰懈怠无 记 之心所起的,名非染污的误犯,应作责心突吉罗。

本经所说的轻戒,固然是四十八轻,但瑜伽,地持只说四十三轻,菩萨善戒经虽略有增减,而大上还是同于瑜伽,至于优婆塞经,只说二十八轻。在菩萨戒本,对于轻垢戒数的多少,是没有一定的。本经所说的四十八轻,有为诸本所共有的,有本经有而他本无的,有文不同而事类相似的,有本经开而他本合的,有余本详而本经略的。所以有此不同,全由应机差别,不可一概而论。实际说来,轻戒中是有无边那么多的,那里可以尽说得完?诸经所说或多或少,只是略示方隅而已。所以璎珞本业经中,就老实的说为八万四千威仪戒尽名轻’,而不一条一条的别示戒相。


还有需要知道的,就是本经所说的各种轻戒,据法戒或本疏卷四说:有的固然唯是轻戒,有的于轻戒中还带有重戒,计有六条之多,这到下面文中,会为一一指出!


丁二别说轻戒


戊一不敬师友戒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
25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骄心 慢心 瞋心,不起承迎礼拜 一一不如法供养。以 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当时佛这样说:若’做一个‘佛子,以在俗的学佛说,于其欲受国王位的“时’候,或者欲受转轮王位’的‘时’候,或是文武‘百官’在‘受位’的“时’候,唯一而最重要的事件,应’是先受菩萨戒 。


国王,是统摄人民的最高行政首长,等于现在民主国家的总统、主席、元首、国长等。转轮王,是乘轮辅化的圣王,有德振四洲的金轮王,有德振三洲的银轮王,有德振二洲的铜轮王,有德振一洲的铁轮王。百官,是辅助国家元首治理人民的大小不等的文武官员,等于现在的上至院长、部长,下及一般的乡镇长等。


如上列举的国王等,都是直接治理人民的,与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假定他们是贤明的,爱民如子,处处为人民设想,时时为人民谋幸福,则对人民就是有益的。假定他们是强暴的,视民如敌,时时要剥削人民,在在要打击人民,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则对人民就是不利的。是以在帝制时代,做老百姓的,总是仰望有圣君贤臣的出现。可是要做一个圣君贤臣必要本身的行为很健全,所以应先受菩萨戒。有了这个戒行的养育,自然会爱护人民而成为万民拥戴的领袖!不唯如此,国家亦会风调雨顺,人民亦会安居乐业、君民同体,上下和谐!
25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了菩萨戒的国王大臣,由于净戒威之力,福庇一切幽明鬼神’,所以也就得到护法诸种,护王身,让国王的身心康豫,永保国王的尊贵之不致受到外界的侵害。‘百官之身’,同样得到诸护法神的卫护,不特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而且会加官进爵,事事顺利。通常说,受持五戒,就可得到二十五神的拥护,五戒尚且如此,菩萨戒得到诸神的拥护不待说,所受的菩萨戒,是诸佛的本源,佛就是有每个人受此戒的,现在国王大臣,发心受此大戒,此金刚宝戒绵延不绝,‘诸佛’自然生大‘欢喜。目现生至德高隆,将来妙果成就。

受菩萨戒,本通于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亦不同地位的高下贵贱,换言之,就是人人皆有受菩萨戒的资格,为什么现在专约在俗的国王、转轮王及百官来说?当知出家众,对师友不恭敬而生骄慢心的情形不易发生,所以这里不约出家受菩萨戒者说。在家众易生起骄慢心的,莫过于居高位的,特别是像国王、大臣等,总以为自己高高在上,应受别人的恭敬尊重,不大愿意去恭敬尊重别人。因为如此,所以特别说国王大臣等应受菩萨戒。至于一般老百姓,全看在上者的行为行事,如国王大臣百官皆受菩萨戒,所谓上行下效,民众自然随着而做,所以这里不谈平民,因这含摄在国王百官中。


“即受了戒,当然就“得戒’体。如受五戒得五戒的戒体,受十戒,得十戒的戒体,受具足戒,得具足戒的戒体,现在受菩萨戒,当然得菩萨戒的戒体
25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戒以后,如前所说,就得鬼神拥护,诸佛欢喜的利益。为什么会得这利益?还不是由师友的教诫得来?假定没有师友的教诫,怎会受戒而得戒体?又怎能得到殊胜的利益?展转推究起来,可说完全是师友所赐!师友赐给我们这么大的利益,我们就应知恩报德,对师友生’起‘孝顺心’及恭敬心’来!

生育我们色身的父母,我们要对二老孝顺,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替我们受戒的师长,是生长我们法身的,称为法身父母,所以我们对于师长,亦应如对父母一样的孝顺,不当有丝毫的违反。善友能给我们种种爱护和鼓励,使我们的道业或慧业不断的增长好像世俗家庭中的兄长一样,应当如兄长一样的加以恭敬,不可有些微的傲慢。若能具有这样的恭敬心和孝顺心,方可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念戒入道的佛弟子。


中国儒家说:“诚于中,形于外”。只是内在具有孝顺恭敬心,如不从外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来,那是不够的。为了在礼貌上的表现,所以接着说:“见上座;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见‘和尚’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见阿阇黎’应起承迎礼拜问讯;乃至见‘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亦各‘应起承迎礼拜问讯’。


上座是对下座说的,这在佛教出家众中分得很严格。据毗尼母说:“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夏名上座;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所尊敬,是耆旧长老”。以戒律说,要受戒二十年以上,方有资格称为上座;二十年以下的称为中座,十年以下的称为下座,而且下座要礼中、上座,
25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座要礼上座。 不过,同样叫做上座,亦可分为数种:一 上座,是指年纪老大,如二十岁受戒,在僧团中已数十年,现在已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虽无什么出处,但因年资已高,就可被尊为上座。二、福座:这不问年纪老少,如于二十岁受戒后,由于法隆盛,福报很大,到处得到信众的拥戴,随处均可建大道场,以供信众礼拜,因而被尊为福德上座。三、智慧上座,这同样的不分年纪老少,当他在二十岁受戒后,由于智慧的高超,很快就精通三藏十二部,到处弘扬佛化,接引人们信奉佛法,所以被尊为智慧上座四、法性上座,这是指能证悟法性而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是诸上座中最殊胜的上座。现不论他是属那种上座,只要见他从别地方来此,便应起来走到门口去接,引进佛殿,上座礼佛后,便就对之礼拜,然后手对他问讯说:上座路上辛苦吗?四大轻安吗?众生易度吗?像这样子,就是孝顺心、恭敬心的表现。

见上座是如此,见和尚亦应如此。和尚为印度语或云邬波驮耶,中国译为力生。有十戒和尚、具戒和尚、菩萨戒和尚的三类差别,而菩萨戒和尚是指诸佛,所以和尚二字,在佛法中是相当尊重的,不是什么人可以随便称的。一般不懂和尚意义的人,以为和尚是怎样的,实是极大的错误!所谓力生,意由他的力量生我种种功德。以受戒说,由受戒本师的力量,生我无漏妙戒之身,这是多么难能而可贵的?所以和尚是尊重的称呼,不可把它当作一般来看,更不可语含轻
2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6 02: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