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戒律]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该尼寺中,以示忏悔之意! 总说一句:不论贵贱轻重,不论多少好坏,所有切财物,以及至微至贱,甚至一针一草,都不得不与而取,如果取了,即犯盗戒,所以说不得故盗。故盗、就是有意的去偷人家东西,存心的把人家财物拿来为什么不得故盗?当知做‘菩萨’的,对于一切生,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佛性,是即显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菩萨应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众生,认为众生将来是都要成佛的,对佛恭敬供养都来不及,那里还可去偷他们的财物?如果去偷他们的财物,岂不是等于盗取佛物这过失多么大?从远处看,一切众生固皆成佛,从近处看,一切众生皆是父母,为人子者对于父母,应当生起孝顺心来,要时刻的孝敬父母,怎可去偷父母的财物?一个儿女偷自己父母财物,是多么的不应该?其过失又是多大!退一步说,就算把众生看成众生,苦萨是以利益众生为本的,对于一切众生,应该生慈悲心,众生有什么困难,立刻为之解决,众生有什么需要,立刻为之供给决不忍心看到众生受饥冻之苦。此,怎么还可去盗取众生的财物?如去盗取众生的财物,岂不是忍心让众生受饥冻之苦?甚至因外命的放夺而失去内命的生存、这那里还像是个菩萨? 是以真正一个菩萨行者,应‘常’常的协‘助切人生福生乐',不应去盗取他人的财物,而使他A苦受罪,这是最要紧的一事!助一切人生福,就是八种乐因;助一切人生乐,就是令得乐果。菩萨行者,应2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却众生,使众生得到安乐以及解脱、为菩萨所嬗有的感济之行!假定菩萨行者,去偷窃他人的财物小他人的外命,使得他人感到生活的窘困,受到生活的、自然有违佛陀的圣教,可以说是不顺。同时,一切众生既然都是我的多生父母,现在不但不去本水父母,反而去盗父母的财物,恼害父母之甚,何育过于此者、?不论在世法佛法,都可说是不孝。一个不顺父母的人,那里还有资格称为菩萨?唯值有谨遵佛制十可说是孝顺。唯有不盗他财,才可说是慈悲,唯前个诸众生无所穷乏,才可说是生福生乐! 为利生而发心的善萨,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说,都应实践答萨行中的檀波罗密,尽自己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惠施众生,使众生不虞生活的匮乏,假定不这做,已经违犯菩萨应有的精神,现在不特不这样做而反更盗人财物者,使众生受到贫乏的痛苦,令众生得不到物质生活的享受,不能不说是极大的罪恶以说‘是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的意义,如前所说不再重述 威,看来是很简单,但若有所违犯,是就毁坏的三聚净戒,这话怎样?如不应盗取财物而去盗取,这是犯律仪戒;如应该患施众生而不患施,这是犯善数:如应当摄化众生而不摄化,这是犯摄生戒应助一切人生福生乐,不但不去助一切人,反而去一切时物而生罪生苦,违犯菩萨应有的德行太甚,以判结波罗夷重罪! 123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偷盗戒的条文,已如上说、但还有些重要的道理须再加以说明。根据诸经论说,偷盗罪的构成,须具五个条件、五个条件完全具备、才真正的犯了偷盗的根本重罪,不是任何盗窃行为都成根本罪的。五是一、是有主物:是说这个财物,确实有所属的,即是有主的、不是弃置于地,不属任何人的,但同是有主物,亦可分为三品:上品物、是指佛物、法物、现前僧物、四方僧物、父母师长等物。 物,是佛所有的财物。真正了解佛有殊胜功的,应该心的以财物供养佛,现在不但不去供养,而前去盗取佛物,这当然是要不得的。盗佛物的罪是轻是重,向有两种说法不同:一如涅餐经说,只得量兰遮罪(粗过)不得重罪,因佛没有我所的执著,亦距第不会把任何财物看成是一己所有的,所以即使被人偷去,在佛不会感到痛惜,亦不会觉得有什么苦恼,是以盗者的罪业就不太重。二如善生经及本经说,盗财物是要判重罪的、因为盗取下位的财物尚结重暴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其地位的崇高无与伦比何况佛所有的财物,是天人所供养的、毫无理由的你去把它盗取过来,怎可说是只得轻罪? 法物,是指记载佛陀言教的三藏教典。佛法经论的宝贵,是无价可估计的,因为内容所说,都是我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脱、向菩提的。不但盛R经论,是犯极重的重罪,就是焚烧故旧的经论,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是犯极重的重罪!不过不知了个有罪,而以为是烧字纸者,是就唯犯轻罪。还有,借12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他人的经论疏钞等,有意不去还给借者,或是内容有所损坏,不向借者说明,亦不替他补好,就这样的 具的:亦是 私卷起来去还他,不让对方知道里面已经破损,是皆犯重罪!所以,如借他人经论等,应如期的还给他人,设或内容有损坏,应设法为之补好,并向借者公开的说明。这是做人应有的基本德行 僧物,是指僧团公共所有的财物。南山律主说盗通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则望十方凡圣 结罪。故诸部五分中,多有人施佛物者,佛并答言,可以施僧,我在僧数,施僧得大果报”。可见僧物是很尊的、不可随便的盜取,如妄盗取的话,其罪是很重的。方等经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大集经说:“盗僧物者,罪同五逆”。观佛三昧经说:“用僧衹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诸位试想想看,盗僧物的罪重,到了什么程度,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但是同为僧物,还有现前僧物与四方僧物的差别。不论是属怎样的僧物,只要盗取一毫以上,是即犯了极重重罪。这个说来,非常烦琐,在此不想多谈。总之,僧物是不可盗取的,如果盗取,非特罪重,佛亦救不了你,你又何必干犯这样的重罪而自弃于佛海之外? 中品物,是指人类及天趣有情所有的财物,盗取这个中品财物,如果是属人类所有的,是即犯了重罪,如果是属天趣所有的,那就只犯轻罪,或者虽是重罪,但板体不丧失。下品物,是指鬼神畜生所有的财物。如取这下品财物,不论是属于鬼神的,不论是属于畜 125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畜生的,都只结为轻罪,即或认为是重,但亦不戒体。 关于是有主物,虽有三品不同,但还有个有 趣 问题,是值得向诸位说一说的,就是埋于地下的伏藏物,如取来犯不犯盗罪?有些比丘认为佛制盗戒,是诚取地上的东西,地下的东西是不禁止的,可是后来佛知道了,呵斥比丘们误解佛意。因伏藏物,看来是无主的,而实是属国王的,如以现在来说,是属于国家的,假定掘取了它,自然构成盗罪。因人民所有权,虽仅在于地上,不能及于地下,但国家所有权,是及于地下的,如金矿银矿等,都属国家主权,假定取了,当然就对国家犯罪。不特地下的东西不可盗取,就是空中的东西亦不可盗取,取了,同样是犯盗罪的。不过,如果是属两国中间的东西,甲国既没有把它看成是己国的,乙国亦没有把它看成是己国的,依婆沙论说,如果取来用,是被认为无罪的。不用说,这是佛教戒律的真意。可是成实论的看法,似乎没有这么严格。如彼论卷八说:“问曰:有人言,伏藏属王,若取此物于王得罪,是事云何?答曰:不论地中物,但地上物应属王。所以者何?给孤独等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成实论虽这样讲,但为了避免罪惩,还是严格些比较好,就是不论地上、地下以及空中的,只要不是自己所有的,就不要取来为己所用,免得犯了盗罪还不自知,这是最要紧的,不可稍有大意! 有主想:这可分为有主想与人物想的两种,而 各有六句差别 于中,有主想的六句 有主有 126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想,二、有主有主疑、如将这样的财物盗来,是就结成重罪。三、无主有主想,四、无主有主疑,如将这样的财物盗来,是就结成轻罪。五、无主无主想,六、无主无主疑,如将这样的财物取来,是就全无犯至于人物想的六句是:一、人物人物想,二、人物人物疑,如将这样的财物取来,是就结成重罪。三、人物非人物想,四、非人物非人物想,五、非人物人物想,六、非人物非人物想,如将这样的财物取来,都是结成轻罪。所以盗罪的或轻或重,或有罪或无罪,完仝看你当时对于财物的想法如何而定,不是一味的毫无拣别的判为重罪! 三、盗心;这是指窃取的一念盗心,亦即是完成盗业的业主。以此盗心去盗取财物时,没有把它当着给与想,没有把它当着已物想,没有把它当着粪扫想,没有把它当着暂用想,没有把它当着亲厚想,这才成为业主 四、值五钱:这是说明偷取多大价值的财物,才秋处以波罗夷罪。据五分律说:当时摩竭陀国阿闭世王制定的法律、凡盗了五钱以上的东西,习惯的处以死罪。后来佛陀为比丘制戒,参照当时国家的法律,亦判比丘盗五钱以上有价值的东西,是即犯了波罗夷罪。相传印度古代一个大钱、相等于我国古代十六个小铜钱。不论是盗取五钱,不论是盗取值五钱的东西,是都结成重罪;但若盗取四钱以下的钱或物,则唯结成轻罪、虽或结成重罪,但亦不失戒休。可是这里成为问题的、就是一次盗取的财物不值五钱,经过两次三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次的盗取才值五钱,是犯轻罪还是重罪?这要看你当盗取的意念如何来决定的如你是有意相续去取的到了数满五钱财物时,当然结成重罪;如你是无意相续去盗取的,那就盗取一次结一次轻罪,盗取十次十次轻罪。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的,就是取处所的财物,或值五钱或不值五钱,是犯轻罪还是重罪?这要看当时不同地方的价值如何采决定的:如在新加用时虽值五钱,甚至超过五钱,但在吉隆坡偷时,处并不值五钱,就所偷的地方论罪,是就只结轻罪,在新加坡地方偷的东西虽值五钱,甚至超过五钱,但到吉隆坡用时,在吉隆坡并不值五钱,就所偷的地才论罪,自是结成重罪。 五、举离本处:这是说他人的财物本是放在这里的,盗者去盗取它时,将该财物移动离开原来的地方不论是自己移动的,不论是教人移动的,不论是方便移动的,不论是用咒术移动的,就在移动离开的这个时候,为你结成盗罪。设或借了人家的钱财,后来债不肯,归还,在借方未作不要想时,自还不能为结罪,因借方不断的纠缠你,可能你还会如数奉还旦到了借方觉得索讨无望,决定放弃不再向你要时就要为你结成盗罪。还有前面说过的,人家等托在你那儿,你却否认不曾受过他的寄托,不是一否认就为你结罪的,因为寄托人不会那么容易就放瘳不你要,一定要用各种方法向你说明寄托的经过和目布望你仍归还他、到了真正要不到而作放弃想时,就为你结成盗罪。在于货物偷税、如已过了关津,不128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受到政府检查人员的检查,亦即在你达到偷税目的时,为你结成盗罪。 再就教人方面说:如你教人到某个地方去取果种外贵的宝物,可是受你教的这个人,却在另外一个地方取来另外一种值钱的东西,受教而取的人,固然要结重,但在教者本身,只是结方便罪。假定教者是有蓝心的,受你教的人没有盗心,在他去取那个东西时,以为是取你所应取的东西,到了所取的东西离开原来的地方时,教他去取的人犯重罪,受教而取的人不犯罪。反过来说,教他去取的人没有盗心,受教而取的人有查心,到了所取的东西离开原来的地方时,受教而取的人犯重罪,教他去取的人不犯罪。还有,教他去取的人,本是要他盗五钱财物的,可是受教的人所取得的财物,不足五钱而在四钱以下,那么,不论教者与受教者,都只结成轻罪。反之,教他去取的人本来要他盗取四钱以下的财物就好,可是受教的人所取得的财物,却超过五钱以上的价值,那么,受教者国然得重罪,教取的人只结轻罪。设或教他去取的人本意没有说明多少,即没有规定五钱以上,亦没有规文四钱以下,受教的人就胡里胡涂的去将财物盗取了来,是则怎样结罪?这要看所取的财物佾值来决定:假食取来的是值五钱以上的财物,教者与受教者,是都成重幕;假定取来的是值四钱以下的财物,教者与教者,是都结成轻罪。再者,设或二人共同去蓝取东西,而且这东西的价值超过五钱,可是到了分 每人虽分得其平,但因盗离原地方时是五钱,所 129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两人各犯重罪。或者但教他人去盗某种东西,自己并没有想得到其中的一分,待受教的人习午那东西离原地方时,教的人不结重罪。后来接受盗来那个车西的人分给你一分,如你知道这是所盗来的东西,而仍接受他的分赃,那你还是不能免罪的,若你根本不知这是所盗来的东西,以为是他送给你的,那你虽接受了他的赠送,是也完全无罪的? 如上这样的分别,可知偷盗的行为,是有各式各样的、亦即极为微细的,稍为不加留意,是即违反了戒,所以吾人做人,特别是做个佛弟子,更其是做个大乘答萨者、不得不对这盗戒,特别加以严格留意?然则怎样才能算是不犯盗戒?律中告诉我们是这样的:不论什么东西,如认为是别人给与我的,或者把它看成是自己的,或以为是别人弃舍不要的粪扫物或者把它作为暂时用一用想,或者由于自己的心乱着狂而不知是别人的东西等,如是取来的东西,是不犯盗戒的 偷盗与杀生亦是一样,菩萨有时亦可从他人手中夺取财物的。印顺论师在佛法概论中说:‘同样的,£论是国王、宰官、平民,如有非法的掠取财物,那不妨“废其所主;,推翻这王臣及聚落主的权位,从取、豪夺、侵占、偷窃者手中夺回来,归还被夺者;道当然需要方便—一技巧。推翻他,剥夺、没收他,矿于这个人或少数人也是善行。如让他受用非法得米时物,即会加深他的罪恶;夺他,即是拯救他。的心中,是没有嫉愚如仇的,应该是悲恶人过于善130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但这不是姑息纵恶,要以“我不入地,谁入地”的精神,起来杀他夺他。 对这说得最为清楚的是瑜伽论善萨戒本“如诸善萨见有强盗或者劫贼,夺取他人的财物,而这所夺取的财物,或者是属于僧伽的,或者是属于佛塔的。他们夺取了财物以后,坚执以为是自己所有的,纵放自己的情意,受用这些夺取物。不知随意取用三宝的财物、其过是很重的,当于长夜受恶趣苦。菩萨见到这种事情以后,对劫盗贼生起深深的,冷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的心理,乃随自己的力之所能、采取强過的手段,将他所取的僧伽物及佛塔物夺取过来勿让诸劫盗戚,由于恣意受用这些财物,于未来世中受无义无利的苦果。菩萨以怜愍心饶益有情的因蟓将所夺来的财宝法物,如知是属于僧伽的,仍然去还给僧伽、如知是佛塔的,仍然去还给佛塔、如知是普通人民的、仍然去还给人民自己一丝一毫都不占染。蔷萨如是以怜愍心,运用强有力的手段,夺彼劫贼的对物,还复到原来的地方去,于菩萨戒,不但无所违犯,而且生多功德”。对所夺取来的财物,假定自己沾柴丝毫、不特不会生多功德,简直成为贼复劫贼,是绝对要不得的! 々,不应盗而盗,纵情的受用,这是要不得的,有了业国、当然要受苦果。所感的苦果、就正报说,是墮三恶趣中受极重苦,就馀报说,转生来到人中,是食贳穷及共财不得自在的果报。贫穷围苦,在这世间到处可以见、亦是人人所能体会得到,不用多说,、大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都能了知。所谓共财不得自在,是说世间财物、于恶王、盗贼、水、火及败家子五家所共有的、不是任何个人所能自由支配的。依佛法说:钱财不论怎众多,迟早总归是要消散的,绝对不能永为已有。说钱财不会超过三代,往往都是及身而尽。所以佛法对于正当的财富积聚,都不怎样鼓励,何况是由偷得来的财富?当更认为是万恶的了。还有“见利忘义所得来的钱财,同样是肮脏不堪,而为佛陀所不赞许不幸世人对于钱财的爱好,总是嫌少不嫌多,因而往往造成很多的罪恶!殊不知钱财是不容积聚的,等你已经积聚很多钱财时,你的生命也就快将结束。所以有两句话说:“终生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到了眼闭时,什么也不能带去,能够带去的是业,何苦而为钱财造业?所以为人若不盗取,不特于现生中离去贪嫉而得身心安乐,而且于未来世中得大富饶,豪贵自在,所有珍财,王贼水火,不能侵夺。因而,应持不偷盗戒! 戊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涇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活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亲厅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盗戒业已讲完,现在来讲淫戒。淫是淫欲,男女间的相互染著,亦即是对色欲的情滞不舍,所13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淫色,亦有名为淫荒。中国古书说:内 作色荒 於作禽荒'。佛法把这叫做不净行、就是以爱欲染污自乙的内心,名为不净,趣于非法的境界上,而染 污清 净的戒品,名之为行。经中有的地方亦称为非梵行,就是学佛的人,应修清净的妙行,可是现在污秽交媾,所有鄙陋行为,真正可说羞耻,所以名非梵行。行非梵行的人,不特内污自体性,亦复有污他人的心地般把这称为生死的正因,轮回的根本。为什么?要知淫根不断,永远没有出离生死轮回的希望。如经中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可见这对修学佛法的关系重大。诸有不想在欲海中翻腾,在爱河里浮沉,怎样断除淫欲,该是首项工作。龙树智度论说:‘淫欲虽不恼众生,系缚故为大罪’。再如世间的牢狱,为了不使犯人的逃走,在犯人的身上套上枷锁,而在三界生死牢狱中,以枷锁套住众生的,不是有形的铁索,而是无形的爱欲。有情被爱索牢牢的系缚住,要想出离三界牢狱,是就难乎其难了!所以佛在诸经中,对于淫欲的呵斥,真可说是不遗余力!如经中说:过去有个五通仙人,以其神通之力、飞入国王宫中,受诸宫娥彩女,各各互相摩触,于是不觉生起欲染的心理,就在这欲染心生时原有神通自然而然失去,没有办法再以神通飞离王宫只好一步一步的走回深山穷谷中!试想想看,淫欲的祸患多大?正法念处经对这更为透切的说“世间男得苦、皆由于女妇,非少非中年,莫不由此因,女人坏世间,今善悉又尽。天中大系缚,莫过于女色,女人1 33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1: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缚诸天,将至三思道”。女人的祸患之重,于此可说露无余。杂含三六亦说:“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同样是把性欲的过患归咎于女众。严格说来,这那是女子单方面的需要?未离欲的男众,对这还不是同样的需求?为什么经中多呵责女色?印顺论师在佛概论中说“由于佛法多为比直说,所以对于男女的性欲,偏重于呵贵女色”。接着又说:“其实,如为女说法、不就是‘男人梵行垢,男则累世间’吗”?自于男女对这同样的染著,所以有关性欲的种种罪愿应由男女双方共同负责,不能完全归咎于女众一方所以若男若女,对于淫欲生活,均应有所节制,甚至予以根绝,绝对不可纵情逸荡,如果过于纵欲无度,不但自己触事多难,而且坏他对己信。乃至兴起多人生谤、必然是对自己不利的。古德有这样的话说:一个行淫的人,能够毁坏世间,甚至使得一切咒术方药合练不成;又能毁坏一切出世三乘戒行、禅定、解脱一切善很。所以瑜伽论说:“诸爱之中,欲爱为最”法行者,如能把爱欲对治掉了,其他种种贪爱,自就可克伏!淫欲的过患众多,不能详细的尽连。现多依诸经论,略说三过如下 一、似乐实苦:世间男女所以染著于欲,即错成的以为这是人生的大乐,殊不知从佛法的立场看,根本是似乐而买苦,亦即是说宽全是苦非乐。和丝癞病的人,由于奇痒难热,不断的用手去抓瘠,这多是件苦事,但当他抓得痛快时,不自觉的以苦为系,在没有癫病的人,看他在抓疥时,不特不以为乐,反13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2: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认为是苦。当知已经离欲的人,见到男女的性欲是苦非乐,也是如此,欲乐实在不是乐,其性全是虚仿的,可是它有股力量,能诳迷惑的众生,使众生自动的趣向这方面,飞蛾扑火一样的,恒为欲火之所烧害。无怪世人欲火中烧时,会不顾一切的非去追求不可,不达目的不罢休!其实这是惹火烧身,对已点好处没有。所以古德有说:“纸刀刃之蜜,贪毒花之急。,损害众生,是魔意愿”。色欲,看来好像是很好看的,碰是碰不得的,因为其中有毒,如果你碰了它,就要为毒所毒,立即有丧身失命之虞!所以说似乐实苦,为害甚大! 、似味实灾:淫欲一事,一般世人,对之似都5到无限兴味,好像其中滋味很浓一样,殊不知从佛法的立场看,这是多灾多难很少滋味,甚至根本无味的,经中曾举喻说:如罗刹女最初对你非常的亲热,里与你发生关系后,立即将你吞食而解决你的生命试问这对你有什么兴味?又如我们的怨家对头、本意要来加害于你的,可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特别表现叶你的种种亲切,表现对你的种种好感,让你对他不加提防,而且把他看成最友好的知己,可是等你入了的圈套,然后再对你予以致命的打击,到了你发现时、已经为其所害,再也无法挽救你的生命,这在世是墨见不鲜的事实!当知淫欲的祸患,也是如此雪对人现一股诱感力,使人很乐意的去接近它以为其中妙味无穷,可是到了人们真正沾桑了它,丧生命肉体,是还事小,断送法身慧命,才是事大!135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1: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这么一来,不特障碍人们,得到涅槃的乐,而正由于此,招受无量痛苦!菩萨藏经第十说“习时,无不;受破果时,无苦不受”。这真是1河欲海,漂溺无岸,死生之波,长流不绝,一切皆从欲生”。众生在生死长夜中,常常感到离合的痛,还都不是由于淫欲而来?所以说淫欲多灾少味 似净实秽:有情的生命肉体,不论从那方 观察,都是种种不净的,即或洗尽大海中水,亦复不到它的丝毫清净之处,因这生命体,是由累骨外面虽然包着一层薄皮,肉里实是肮脏不堪的秽,如把包着的一层薄皮揭开,那简直可说奥不?闻!不信,如从我人的九孔中,随便掏出一些什么是不净臭秽的!还有在这热带的南方,如果一天不浴洗身,就会从你身上放出难以唤闻的奇味,这赵谁都知道的!可是人们很会伪装,明明是不净的,会诈现好像是清净的,于是使得一般人们,自然趋向于它,并且爱乐这个臭秽、没有一点厌患之心不是众生的颠倒是什么?经中对这亦曾举喻说:人豢养的猪猡,终日卧在屎尿不净淤泥中,人们最肮脏的,可是在猪还很乐意的住在里面,有时的牵它出来,它还不大乐意!佛说若’是一个萨的‘佛子’,不论是‘自淫’或‘教人淫',《反菩萨律仪的,略说如下: 自淫,就是自身行污秽行,亦即男女间的媾,互相缠缚。教人淫,就是教人作污秽行,亦即使136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1: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堕在爱欲的网罗中,不得解脱。关于自湓、教人在大小乘的佛法中,有不同的说法:声闻法中,认为自淫是犯根本重罪而成业道;菩萨法中,不但自淫犯根本重罪而成业道,就是教人淫亦犯根本重罪而成业道;所以大乘佛法认为自作教他,其罪是相等的,没有谁轻谁重的差别,因为菩萨行菩萨行度化众生,应以净法开导众生,使众生走上清净道,才是道理,那里可以教人行不净行?如果教人作污秽行,使众生沉溺在爱河中,自然是违反菩萨律仪的! 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是说不论贵贱老少不论妍媸亲疏,只要是女人,就不得故意的与之行淫。在这里,出家与在家,自然有分别:出家众绝对的完全的禁止行淫,没有邪正的分别;在家众就要分正淫与邪淫。印顺论师在成佛之道中说:“如男女同意,得保护人的同意,不违反国法,经当时公认的婚仪而结为夫妇;这种夫妇的正淫,为家庭组成的要素,子孙延续的必要,是正当的,无罪的,反之,在家士女,即使取得对方的同意,而为佛法所不许(如受八关斋戒时),国法所不容,或为亲属保护人所不同意,都属于都淫,而为佛教在家信众所应戒除的。因为,这不但伤害对方的自由意志,也是破坏家庭和乐,扰乱社会秩序的恶行”。 不得故淫的“故”字,拣别不是受他暴力的强過,亦非自己无心去作不净行,而是心甘情愿的乐意去做的。这末说来,进行淫事,难道还会有所错误?如果有意的,自不会错误,可是有时,遇到特别的难缘,受 13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1: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恶人的强逼,身不由主的做了染污行,自不能故淫。不过其间还有分别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淫:假定根本没有一点爱乐心,自然是无犯的;如时有了一点爱乐,仍可说是有犯;所以佛法对这分得很严格的! 在此,有人提出问题说:印度亦有所谓咒淫,如摩登伽女念先梵天咒以摄引阿难尊者,阿难因佛的救,而保持戒身的清净,但若以先梵天咒摄引其他生,岂不可以完成淫事?为什么经中不制?当知温是在双方乐之下进行的,不致遇到怎样的阻母就成与偷盗杀生不可同日而语,要待什么咒术才成好事所以略而不论。 淫欲之所以成为淫欲,亦不是简单的,同样要有各种条件,即因、缘、法、业四者具备,才成淫事,说如下 淫因”,是指无始以来所具有的含淫习气,而现在初起的一念淫心,名为淫因。’淫缘',是说一淫心生起以后,其心相续不断,于是就对对方加以视追逐,多种助成男女合会,名为淫缘。“淫法,说双方接近以后,彼此抚摩、互相爱怜,称叹情术,及作用方便,资具法则,名为淫法。‘淫业',是说如上的因、缘、法三者和合,任运使得二根交接,不论精之出与不出,只要进入如胡麻许,成就涩为淫业 例前杀生偷盗,行淫亦具三障:贪淫的一念泌是烦恼障;成就淫欲的好事,名为业障,招感轮回的138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1: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苦果,名为报障。前面说过,淫是生死的正因,轮回的根本。学佛法者,要想不在生死中轮转,断淫该是最要的一著,不然的话,要想超脱轮回,是不能做到的。男女间的正常关系,在于二很相互结合,一般在俗世人,除这为正淫外,其他非道行淫,是都名为邪。善生经说“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此亦皆不顺于世间的道理而有违于性的自然,所以叫做非道。什么叫做非时?如在白日行淫,或于月六斋日,或于年三斋月,或是八王之日,或是自妻娠妊,或是在于产后,或在喂儿乳时或在月经来时,这都不是行淫的时期,如果行淫,是即犯邪淫戒。什么叫做非处?就是除了小便道外,若在大便道或口中,以及身体的其余部分,这都不是行淫的处所,如果行淫,是即犯邪淫戒。什么叫做非女”?这或是指的男子,或是黄门二根,这都不是行淫的对象,如果行淫,是即犯邪淫戒,什么叫做处女?这是指尚未嫁人的黄花闺女,亦不是自己之所摄受的当然不可对她采取非理智的行动,如果侵犯了她,是犯邪淫戒。什么叫做他妇?这是指已经结婚的妇女亦即有夫之妇,而为其夫之所摄属的,自更不可对她有非礼的表现,假定对她有所染指,自亦是属犯邪淫戒。什么叫做自身?就是有一种人,具有别异烦恼,教人于自身中,或大便道,或是口内,作不净行。虽然是他自己教你这样做的,你亦不得于他身中作不道德的行为,而他自身愿意接受你的这个非法行为,双方是都犯邪淫戒的。 139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1: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作为一个具智慧分的‘菩停、与一痴的人无智,是有着大大不同的。不特不应对一行淫,且应’视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对他或她地,生起恭敬孝顺心’都来不及那里还可对他或她有不正当的行为?假定有不正当的行为,是即逆天悖理,丧失自己的本性,恼害父母无有过于此者,那里还谈得上孝顺?又那有资格叫做等萨?菩萨是要救度一切众生的,不是要去恼害切众生的。救度众生,不是令得人天的安乐为满足,而是要“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的,亦即是永离生死苦本的。然要完成这么一个度生的目的,必须要以‘净法与人,如所说的教人修不净现,或是教人精持清净戒行,斩断淫欲的爱根,救出烦恼的爱河,方为大士妙用,方是慈悲教导,楞严经说: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如来涅槃槃可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斷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就是这个道理。 以度生为己任的菩萨,假定不能以净法与人,生起如上的慈悲教导,菩萨资格已经成为问题,而反更起一切人淫’,淫念又特炽盛,到达识性昏迷,荒淫无度的程度,甚至‘不择畜生’的去行淫,‘乃至’从疏至亲的,对母女姐妹行淫,这是多么的罪大恶极?所以不论什么可淫之境,是都不应如此的。六亲,有父六亲与母六亲之刖:伯、叔、兄、弟、子、孙,是属父六亲;姑 姨、姐 妹、儿孙是属于母六亲。 当 然,从现实世间看、于六亲中行非法事,确实是很稀有的亦即是不可能的。佛之所以在此制订不得于六140 丶
 楼主| 发表于 2020-6-15 11: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行淫,是属预防性质,恐怕世间有邪见人,以为于自亲作非法事,没有侵犯他人的过失,所以佛特大慈大悲告诉我们,这是最要不得的! 前于杀生戒中,曾经说过,菩萨以大悲为体,有了大悲,就能拔除众生的烦恼生死之苦,有了大慈,就能给与众生的菩提涅集之乐,苦萨应时刻的本着这样大慈悲心,为诸众生说离欲寂静之法,使众生到达菩提涅槃彼岸,假定不是如此,反生淫人之念,以爱索将众生牢牢的系缚在生死苦海中,是即显示你这菩萨对于众生无慈悲心,无慈悲心者,更起一切人淫是菩萨波罗夷罪'。如是根本重罪,是不可宽恕的!淫欲向被认为是生死的根本,这当然是过分强调了的。其实,淫欲不是生死根本,没有淫欲生活,并不等于解决生死。如初禅以上的天人,完全是没有淫欲的,可是他们仍在生死中轮转,并未出离三界而得解脱。既然如此,佛法的出家五众,为什么要严格禁绝?印顺论师在佛法概论中说:“男女的牵制,系缚力特别强;在男女互相占有的社会结构中,苦痛是无法免的、实是障道的因缘。在当时的社会中,适应当时的出家制,所以彻底戒绝男女的淫欲”。正因彻底戒绝淫欲,如果触境有所违犯,是即犯了根本性罪;若在家菩萨受八关斋戒,于一日一夜断除正淫,这可说是遮业,所以淫戒亦具性罪与遮罪的两种。有说男女居室、为世法所不禁,既然要受戒者,才有犯罪可说、是则应该唯有遮罪没有性罪!这话是不对的!世法不禁,是约正常夫妇的性生活而言、若非正常夫妇 1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9 2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