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戒律]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9 14: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就在家出家的持戒分别,现再进一步的就声闻与菩萨的持戒以明。声闻人所受持的律仪戒,是重在身口的莫犯,只要身口做到如法如律,就算戒行清净至于心意怎样起不正当的念头,是就不在防范之列。如以身体实际去杀人,口头实际去妄语,这当然是犯戒的行为,但若内心动了一个杀人的念头,想要说句騙人的话,因为事实没有杀到人、騙到人,是不得说为犯戒的。由于声闻行者,“不防意恶,不破诸见”所以虽严格的守持净戒,但从深一层的方面去看,仍不得称为梵行。至于菩萨所遵守的三聚净戒,不但身语业不能违犯,就是自心意业亦不得犯,换向话说,在起心动念中,亦不得有违如来的禁戒。如杀生,亲以自身去解决这个众生的生命,固然是犯了杀生的根本戒,就是心里动了一个要杀某一众生的念头,亦被认为是犯了一个根本戒。有以为菩萨戒贵在大体,不拘小节,这实在是错误的,殊不知菩萨戒谨严到起心动念间,比声闻律仪戒,更难持得清净。大宝积经优波离会说:“为菩萨乘说深心戒,为声闻乘说次第戒”,足以证明大乘菩萨是怎样的重视内心清净。由于菩萨戒依心论犯,所以行者应防护于起心动念之间。果能做到“具防三业,破见入理”,是即名为真实梵行。 是梵行不是梵行,已如上加以分别,但网的意义由戒来说明,不妨作这样分别:网如前说是捞漉的意思,但那是就教网说,而戒网同样有捞漉的功能,如菩萨的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就能捞漉自他出离生死的苦海。饶益有情戒,是以救济众生为本的,菩萨之所以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就在如何利济有情而将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6-9 14: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从生死中捞漉出来。一个发心的菩萨,如不严格的守持这条戒,放弃在生死海中捞漉众生,不但违犯了菩萨的净戒,亦复失了菩萨之所以为菩萨的资格,所以捞漉众生的饶益有情戒如网。摄善法戒,是以广修无量善法为主的,亦即从修诸善法中,把自己从生死海中捞漉出来为目的。如菩萨行者不能广修无量善法,那就始终在生死中浮沉,又怎能去利济众生?所以捞漉自己的摄善法戒如网。至于摄律仪戒,有遮止防范众生令不作恶的特殊功能,如网笼罩住鸟雀,使之不得任意的活动。吾人之所以常常做出越轨的行为,病在缺乏像律仪戒那样的戒网,把我们牢牢的网住,让我们行为活动,有个适度的范围。还有一说,就是菩萨戒的戒相,如尘若沙那么的多,“微细差别,交杂出没,屈曲难知”,所以喻为网孔。这样说来,可知菩萨净戒,实如网罗一样。不过戒网的功用,在于促进解脱,而非束缚自他。 佛说梵网四字,是本经的别题,别题中的别题,只有梵网两字,至于佛说两字,可说是别题中的通题,因为很多经题的上面,都有佛说两字,如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八大人觉经等。现在进而要讲的,是最后的经字。经这一字是通题,通于大小显密所有一切经典的,亦即世尊所说一大藏教,都名为经。经在印度,叫做修多罗,亦名修妒路,亦名素怛缆,译来中国,名为契经。一般解说为:“上契诸佛之妙理,下契众生之机宜”。通常说为经,是简去契字,实则,经是线的意思,具有贯串的作用。如一朵朵的花,本是散开着的,不能套在颈上,但若以一根线,将花一朵一朵的贯串起24
 楼主| 发表于 2020-6-9 14: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就成为花而做装饰品了。佛的言教也是如此,原来是从大觉海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说了也就算了,可是经过佛弟子的编集,将佛所说的言教,作为有系统有条理的组织起来,成为一部一部的经,就可为人受持读诵,而佛所说的言教,也就不致人去法灭,所以说名为经。如以本经来说:十重、四十八轻的心地戒法,原是轻重各别的,现在由一佛戒将之贯串摄持起来,而成菩萨戒经。如梵网珠像,本是差异的,它之所以成为梵网,是由一线贯串以成。其他还有涌泉、绳墨等的种种意思,现在从略,不再多谈。 经题如前已说,品题现在当明。所要明的品题,叫做菩萨心地品’。依于向来所说,本品是广律六十品中属第十品。什公译出这品,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明菩萨理智观行修证阶级,就是三十心和十地;下卷是明菩萨心地戒法,就是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 于中、先略解释菩萨。菩萨是印度话的简称,具足应该叫做菩提萨埵,译成中国话,名为觉有情,或名大道心众生,或名开士,或名大勇心。大品般若说“此人有大道心,不可沮坏,犹如金刚。从初发心,终至等觉,皆名菩萨”。是以菩萨的经历是很长的,在这悠长的过程中,其为菩萨的程度,自在不断的进展,所以我们向来分有低级菩萨与高级菩萨的不同,经中亦将菩萨分有很多差别的阶位,如三十心及十圣等。总说一句:凡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成佛为目的的,即名菩萨。菩萨,在佛法的行者中,是很尊贵的,为二乘人所不及的。经说:“初发已为人天师,胜出声闻及缘觉”,就是此意。
 楼主| 发表于 2020-6-9 14: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地,乃是直指众生的本源心地。诸佛所证的证比心地,菩萨所修的修此心地,众生所迷的迷此心地。如来往来三界八千余返,无非是为发明一切众生本源心地,令诸众生依此心地,禀受佛性宝戒为本修因,直向最高佛果前进,所以名为心地,而此本源心地的众生心,非耳目所能到,非情识所能思,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廊然虚凝,湛然常住,绝名绝相,至灵至明,切法界,一切众生,情与无情,同依此心。众生这清净心性,本来是清清净净的,但为烦恼之所染污,所以现为杂染现象,但这现象的杂染,不过是属于客尘,只要依此心地戒,从初发心到等觉大士,一个阶位一个阶位的修习,逐渐除去客尘的污染,使心地戒得坚固成就,一旦入于妙觉果位,戒体得到圆寂,诸恶得到永净,万善得到美满,是就名为卢舍那佛。如本经上卷说:“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卢舍那之所以得为卢舍那,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修比心地所得的。在因中修此心地的菩萨,万德交修,即以本源心地戒为唯一的妙用,胜果因之发生,犹地长养一切,所以名为心地。分开来说:有以三十心解释心,十地解释地,殊不知三十心皆是菩萨所游履的,没有不能出生殊胜妙果,所以一一可称为地;至地体性十地,一一皆能统摄万法,没有不是菩萨妙心,所以可称为心。总之,欲想修习善法,增长菩提,唯有本此心地所具光明金刚宝戒而修,方得殊胜妙果。品是类的意思,即将一类一类的意义集合在一个地方来说明,名之为品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释经文 甲—叙说戒缘 乙一十处说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说法。 从此开始,正式解释经文。如上所说,本经有上下两卷。现在所讲的,是下卷经文。下卷经文究从什么地方开始,从现存藏经中所有古德注疏看,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如唐胜庄所撰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宋慧因所撰梵网经菩萨戒注、明寂光所撰梵网经直解清德玉所撰佛说梵网经顺殊等,是从“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开始;明智旭所撰佛说梵网经合注第二卷、明弘赞所述佛说梵网经菩萨戒略疏第二卷,是从“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 ”开始; 隋智者说、灌顶记的梵网菩萨戒义疏、唐明旷所撰梵网菩萨戒经疏删补、唐法藏所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2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义寂所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等,是从“我今卢舍那”等颂文开始。应以何说为标准,这是难得断定的。不过一般流通本梵网经卷下,是从“尔时释迦牟尼佛”等这段经文开始的,所以现在也就从此开始讲起 普通经典,都有序,正、流通的三分,本经因是全经的下卷,似不具有三分的形式,但我现在仍然分为三大段落,就是叙说戒缘,正说戒相,结劝流通。于叙说戒缘这科文中,复分四大段落,现在先讲十处说法本经上卷,主要说明千释迎、千百亿释迦,于十方千百亿世界,宣说菩萨心地法门。至于下卷,则是说明一释迦,在此一娑婆世界,为诸大众讲说苦萨心地法门。因此,‘尔时’两字,是指千百亿释迦于千百亿世界,说完心地法门之时,古德亦有将这解说为从体起用之时。即千百亿释迦,从卢舍那佛那儿,听了菩萨心地法门后,再来示现于娑婆世界,为此世界众生宣说菩萨心地法门,是即从体所起的妙用。 释迦牟尼佛’,大家都知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亦即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是佛的德号。本来,佛有种种不同的功德,是有种种不同德号的。现在称为释迦牟尼,是约佛在娑婆世界出现诞生国土中的种姓及父母为之安立的名号而说。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 释迦为种族名,中国译为能仁,或者译为能儒,还有译为直林的。仁是忍的意思,能仁即能忍义。如人赞叹佛的善行功德,佛决不因此而沾沾自喜;设或有人批评佛的种种不是,佛亦绝对不会而感不悦。对此28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喜可怒之事,皆能无动于表,所以称为能仁。 牟尼为圣者德,中国译为寂默,是父王为他所安立的名字。经中告诉我们:当释迦为太子时,有次去参加释迦族举行的盛大种族会议。于会议前,由于与会人多,声音异常嘈杂,可是释迦太子一到,参加大会所有的人,立刻就都肃静起来。默然不发一语。父王见到这情形,内心非常的高兴,乃为太子立年尼名。 释迦是种族之名,牟尼为圣者之德,合之名为释迦牟尼,这在通常都是这样解释的 可是有人站在宗教的立场解说:释迦名能仁,是代表佛的大悲,显示佛虽证得究竟涅槃,但为大悲之所驱使,不忍众生在生死中沉沦,无法安住于大般涅樂中,所以从涅樂出来生死中度化众生。牟尼为寂默,是代表佛的大智,显示佛虽在生死中度生,但由大智慧的之所洞彻,了达生死如幻如化,不为生死之所动乱,仍寂然默然的安住,所以虽在生死而不住于生死。本此可知:释迦牟尼四字,是形容佛为一悲智双运的大觉者。正因佛是悲智双运的人间大觉者,所以尊为释迦牟尼。 从初现莲华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 受化经已。莲华台藏世界,是华严经中所常讲到的华藏世界,亦有称为华严海藏世界的。据华严经说:华藏世界在大香水海中,而此香水海中有一华台,世界形状犹如莲华那样,所以叫做莲华台藏世界。就称莲华台藏世界中,所以加了“藏”字而称莲华台藏世界。华严经说:华藏世界,一重又一重的,一共有二十重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藏世界海,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娑婆世界,是属十重华藏世界海的第十三重世界。 同时,娑婆世界是在莲华台藏世界之水,所以称为东方。释迦单尼本在莲华台藏世界,听卢舍那佛讲菩萨心地法门的。听了以后,辞别卢舍那佛,转向东方来入天王宫中。是则莲华台藏世界是释迹的来处而此天王宫是释迎所要到达之处。开始告别卢舍那,所以说初;出现娑婆世界,所以说现。来入天王宫中的天王宫,有的说是摩醯首罗天宫,有的说是兜率天宫,不过多数说是兜率天宫,因为经说每尊佛要到人间来成佛前,都是住在兜率天宫的。 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天,分有外院与内院的两部份。外院是凡夫天所住的,与一般天人同样的享受欲乐。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及其他菩萨所住的。如释迦佛未下生人间前,固然是居于兜率内院,当来下生成佛的弥物菩萨,现在亦居于兜率内院。依佛经的介绍,不但释迦菩萨与弥勒菩萨是住在兜率内院而后下生成佛,凡是要下生成佛的最后身菩萨,都是住在兜率内院的。 佛法常说三界有二十八天,色无色界的诸天,姑且不去谈它,单是欲界,就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的六天。最后身的补处苦萨,为什么不住其他五天而独住于兜率陀天?对这问题,经中曾有交待说: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的诸天,终日沉醉于五欲快乐的享受中、根本不知道亦不曾想到如何要求出离;至于化乐天及他化自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天的诸天,则尽量的放逸于五欲境界上,同样不知道亦不曾想到如何要求出离。因为如此,所以最后身菩萨不住此诸天。兜率陀天,译为知足天,对于五欲的享受,很有节制的知足,既不沉醉于五欲,亦不放于五欲。凡夫天尚且如此,圣者所住的内院,当更不为五欲所惑,所以最后身菩萨,皆住于兜率天宫。还有一说:欲界的下三天,是极其放逸的,至于上二天则根机又是极钝的,而兜率陀天,刚好离此两大过失。由于菩萨既怖畏于放逸,又厌悲于根钝,所以就唯住在兜率内院而不住于其余的诸天。 最后身菩萨安住兜率内院天王宫中,不是在那里坐等下生人间,而是在那里为诸菩萨及诸上生内院的众生宣说佛法,所以佛法向有兜率净土之说,劝人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亲近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我国古徳上生兜率内院的很多。释迦佛辞别卢舍那佛,先来东方娑婆世界的天王宫中,说法度化魔众,使诸魔众受化。 魔在印度叫做魔罗,中国译为杀者,谓其能杀众生的慧命,使众生不能得到身心自在。佛法不说到魔便罢,如说到魔,总认为是不好的,因它会扰乱行者的修行。以天魔说,他的最大要求,是使所有的众生皆成为他的眷属。如众生安居在三界中不想出离,魔对你还是很客气的,你妇有什么要求,亦可能给你满足,你想享受点快乐,亦会给你的快乐,但你如要出界,脱离他的掌握,不再做他眷属,那他就要露出狰狞面目,不客气的给你阻碍和破坏,使你无法出离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界,永远在其掌握之中。佛法说的魔当然是很多的而佛在天王宫,说魔受化经,意即是降魔。谓以种种言教,开导魔众,教化魔众,使其接受佛法的教化,不再扰乱佛法的行人。在天王宫说完魔受化经,使诸魔众受佛所化,然后就下生人间,在这人间成佛。 在此有一问题,就是通常说佛于苦提树下降魔成道,为什么现在说于天王宫中已说魔受化经?若魔在天王宫中已经受化,人间成佛的释尊,为什么还要降魔?又有什么魔可降?当知魔是很多的,不是一个两个魔,在修行人前后左右,无不有魔在窥视着。所以在天王宫中虽已降魔,但于人间出现成佛前,还有所要降伏的魔,绝对不可说佛于天王宫中已经使魔受化,在这人间成佛就不需要降魔,当知人间有人间所应降的魔。如佛在菩提树下已经降魔,但不能说人间从此就没有魔,事实还是有很多魔存在的。如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法藏,就曾有魔出而扰乱,如果魔都被降伏了,结集法藏时何致又有魔来?只是天王宫中及菩提树下的诸魔,为佛运用大慈悲、大智慧、大精进力之所降伏,至于未来还有出现扰乱的魔,当然就未曾被佛所化。所以魔受化经,是佛在天王宫中讲的。但这魔受化经,内容讲的什么,因未流传下来,所以不得而知。 魔是各式各样的,不但外在的是魔,依瑜伽菩萨戒说:所有利养、恭敬、称誉、放逸、悭吝、希欲、忿恨、欺诈、骄傲等都是魔,亦都是我们所要克服的。 在此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的,就是兜率天的天人,常常在修喜足定的,根本没有魔的扰乱,当然也3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无魔可降,为什么说在兜率天说魔受化经?且通常说到天魔,不是指他化自在天的天魔,就是指摩醯首罗天的天魔,是则又怎样的会通?首要知道:所谓兜率天宫,是在六欲与梵世的七天之中,因为佛是常居中道的,所以虽住兜率天宫,而实魔宫亦包括其中,所以在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没有什么不可。至于摩醯首罗天王宫,向来说在四禅天上,而色界之顶的四禅,共有九天:上面五不还天,是三果圣者所居的,当然不会有魔在内,至色界顶有毗卢遮那宫殿,诸大菩萨常集其中,自亦不会有魔在内。所以有人认为是佛在他化天上魔王宫中说此魔受化经,然后才入于兜率内院但亦有人认为辞别卢舍那的释迦,确是来入兜率天王宫中,可是有些得度因缘成熟的魔王,自动的来入兜率天宫,接受佛的教化。这一说法,为多数人主张,所以现在亦采这一说法。 佛在天王宫讲完魔受化经,就准备下生到我们这人间来,但在未下生前,先以天眼观察人间,见到人可的众生,总是造恶的多行善的少,致受种种苦恼之所包围和袭击,内心深深的感到极度不安,更要早日下生人间来救拔众生,使众生得到幸福安乐。虽说其间有些众生障重不易教化,但亦有根机已经成熟而能得度,所以决定先下生人间,教化可受教化的众生令得解脱,为难化的众生亦为其作得度因缘,以期他们种下未来解脱的善根。 同时,为了下生能顺利的度生,再作五事的仔细 观察 观察人间的众生根机,究竟是不是已经成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熟?二、观察自己下生人间成佛的时机,究竟是不是已经到来?三、观察人间的许多国土中,究竟应生那一个国土?选择国土下生,不是以富有强盛为标准,而是以是否为中心点做标准。四、观察人间受生的种姓,究竟那一种姓较为高贵殊胜?因世间众生的观点,认为种族高貴的人讲话,易为人们之所接受,如生在普通的族姓中,讲话别人不接受,那就失去下生人间教化的惠义。五、观察’世间上的男女,究竟谁够资格堪作自己父母?观察结果,知道部份众生的根机已经成熟下生的时机亦已来临,迦夷罗国为世界的中心点,刹帝利族为高贵的种族,净饭大王及摩耶夫人,堪作自己的父母。 如是观察结果,决定‘下生南阎浮提’的‘迦夷罗国),而受生的“母’亲“名”为“摩耶’,父’亲字’叫“白净’,吾自己‘名’字叫做‘悉达'。 我们这个世界,经中分为四大部洲:东面是东胜神州,西面是西牛货洲,北面是北俱卢洲,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是南瞻部洲,亦有译为南阎浮提。依经典说,不但释迦牟尼,是降生在人间的南阎浮提,所有在这世界成佛的诸佛,都在南阎浮提降生。 阎浮提是印度话,中国译为胜金。相传在阎浮提 的北面,有棵高大的树,叫做阎浮提树,树下有条大河,河底尽是紫金沙,是众树上流出的金汁而成。这末一来,我们可知:树是由河而得名的,阎浮提是树由而得名的。而成佛?这在阿含经中,释尊曾有说明就是人间的南阎浮提,有三大特点胜过其他的三大洲3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不及的: 梵行胜:梵行,就是所修的清净行,本此清 净行的修习,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合理清净,甚至去做种种有益于人群的事。人类的道德精神,就是缘此而开展的,而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色,亦即由此表露无遗! 二、忆念胜:忆念,就是对曾经验过的事,能常 常的保持于心念中,不时可以记忆起来,正因吾人能够忆念过去,所以对于历史文化,也就能够保存下来,使我人从经验的记忆中,能够启发智慧,解决种种问题 、精进胜:南阎浮提的人,有刻苦耐劳的精神。 不论环境怎样恶劣,生活怎样的不美满,都可运用精进的力量,子以一一的克服,从而向自己所要到达的目标迈进,不达目的决不停止,这确是南洲的最大特胜! 除上三大特胜,南阎浮提还有一大好处,亦是其他三洲所没有的,就是诸佛在这世界成佛,都是在此南洲成佛的。增一阿含等见品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依小乘佛法说,无一佛是于天上成佛的,成佛一定是在人间,来人间亦必出现于南阎浮提。因此,南洲的人群,见佛的机会,特别来得多,闻法的因缘。亦较为殊胜,所以在这世间做人能出生于南阎浮提,依佛法说,此人是有福报的,具有殊胜善根的 南阎浮提地方很大,国家亦多,佛陀下生南阎浮提,不是随便在任何地方降生的,而是要在南洲的中心点出现的,以示佛常安处中道。此洲的中心点,依佛眼看起来,是迦夷罗国,亦即通常所说的迦毗罗卫国。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当释尊于天王宫中要下生南阁浮提时,曾观察何人可作自己的父母,发现唯有摩耶夫人堪作生母,白净饭王堪作严父。摩耶,具名叫做摩诃厚耶,华语译为大幻术。又有译为大智母的。相传摩耶不但为释迦佛母,亦能为诸佛母,因她能够成就菩萨大愿智幻解脱法门,以大幻术常为诸佛母。至于菩萨的入胎,大小乘所见又有不同:小乘所见到的,是大白象王从母右胁入胎,亦是住在右胁中;大乘所见到的,则是旃檀楼阁入胎,其气象完全不同。父名白净饭王是中国话,印度叫做阅头檀,是当时迦夷罗国的国王。所以释尊出现在这世间,不是生于普通人家,而是生于王宫之中为王太子。 太子出生后,父母为之立名悉达多,译来中国有 两种说法 顿吉,意显佛陀诞生时,所有一切吉 祥的事,都于一时顿然出现。二、一切义成,意显佛陀出现在这世间,不论在俗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所要成就的一切无不成就,不论出家做无上法王,无上法王所要成就的一切亦无不成就,因此,名为悉达多 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关于佛陀出家的年龄向来约有两种说法:一说十九岁出 说二十九岁出家。这两种说法,都有圣教的根 家 据。至于七岁出家,难免令人生疑。据佛传说:释尊出生后,七岁开始读书,那里会去出家?而且佛是于结婚后,体悟人生的无常,才动念去出家的。依通常说悉达太子,是七岁与耶输陀罗结婚的。虽亦有说十九岁,二十岁,甚至提前于十六岁结婚。然而印度尽管36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热带,人早熟。三十五成道?经中亦有不同的说法。然不论怎么说,如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岂不是出家二十余年才成正觉?与一般说的出家修六年苦行成佛又如何通?是以七岁出家之说,自然值得令人怀疑!因而古德有说:七岁出家,应颠倒过来说为“出家七岁”意即出家七年以后而成正觉。这一说,我以为极为合理。若依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之说,前后距离刚好七年。所以七岁出家说为出家七年,是值得我们采取的。 关于二十九岁出家之说,现引几部经典以为证 明:南传巴利文涅槃经说:“须跋!我二十九岁出家求善”。北传长含游行经说:“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大乘大般涅槃经说:“须跋陀!我年二十有九,出家学道”。律典有部杂事三八说:“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法”。其他、増一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都说释尊于二十九岁出家。至于说为十九岁出家的,则有修行本起经、太子瑞应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大智度论等经论。奘公西域记说:“逾城出家,时亦不定,或云菩萨年十九,或云二十九”。虽有这两种说法,但今世界佛教徒,大都承认佛是二十九岁出家。对这,未曾有因缘经亦有一个这样记载:佛在一次派遣目犍连去度罗喉罗岀家,目犍连徴求耶输陀罗的同意。邛输陀罗很痛心的对目犍连说:如来做太子的时候,与我结婚以我为妻,可是没有到达九年,他就离开我去出家,入于深山修习苦行,经过六年的时间成佛。他抛弃我去出家已够心狠,我没有找他麻烦亦算很客气, 3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又来要我的孩子的去出家,何其忍心如此?依于这叙述,亦可证知佛是二十九岁出家的。出家后,修学苦行六年,到三十五岁成道,这是最适合不过的。所以这里所说的三十成道,应该说为三十五岁成道才对 号吾为释迦牟尼佛,这是授记的圣号,不是父母所安立的名。佛法常说:释尊于过去行菩萨道时,到第二阿僧祗劫满,遇到然灯佛在莲花国,欲往亲近,并买五枝优钵罗花献佛,并将花散在佛的顶上,由于愿力因缘,所散之花结成伞盖,随佛行住。同时,善慧菩萨又复布掩泥,愿佛踏我身过,授我成佛之记,如果不蒙记荊,我就伏地不起。然灯佛见到善慧菩萨这样的诚恳,就从他掩泥的鑿上走过,并且为之授记说:“此善慧菩萨,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十号具足,如我无异。佛这样的为善慧授记以后,立即位登八地,而得无生法忍。 释尊‘于寂灭道场’成佛。道场,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修道之场,如各寺院庵堂叫做道场,即因大众于中用功办道的;一是成道之场,乃专指佛的成道之处。这里说的寂灭道场,是指成道之场说的。凡佛在成道的地方完成正觉,必然会完全断除烦恼,解决生死。所以古德解释寂灭二字,说为“寂五住烦恼,灭二种生死”。烦恼虽多,归纳起来,要为五住烦恼,就是见一切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无明住地。二乘圣者只能断除前四住烦恼,无明住地烦恼是不能断的,能尽断五住烦恼的,唯佛与佛。生死,向来分为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两种:如凡夫众生38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感的生用:就是分段生死,因为是分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去变的,如变生于人间的车命,不论是五中年八十年、一百年亡,生命便告一个段落,二乘圣者证到果,就可断这分段生,还有一种变易生死,不特凡夫不能断,就是三乘亦不能断,而这二乘所不断的变易生此,不是在断分段生死外,又再来了一个生死,实则只是心识中的微细难知的感业苦相,到了佛果位上,然会断除的。所以佛于寂灭道场成佛,已断二种生死 古德对这还作这样的解说“约理而言,即是所证答提涅果无为无相清净寂灭之理。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诸佛于无所得寂灭理中成等正觉,于无所得寂灭理中坐大道场,转大法轮”。或说:“菩提是智,寂灭是理,以菩提智,证寂灭理”,所以称为寂灭道场。 坐金刚华光王座,据经中说,这在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之西约百余里的地方,其间有一大树,本名毕钵罗树。后来由于佛在这树下证觉无上菩提,所以就被人们称为善提树。佛在树下成等正觉所坐的金刚华光王座,不特释尊在此世界成佛是坐此座,就是贤劫十佛成佛,都是坐此座而入金刚定,放大光明,以成无上觉的。而且相传在这世界最初成立时,就有此座与大地同时而起,并据于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向下极于金轮,向上侵于地际,纯是金刚所成,周围约百余步,古德说:“金刚利而坚,千光明而广,王乃尊贵之义”,“以显此座,乃是千佛所传,无动无坏,无晦无蒙,无有比对”,所以叫做金刚华光王座。如以佛法 39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09: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金刚喻定,华光喻慧,定慧相应,顿断最后一品微细生相无明、而得究竟自由自在,是名为王。如世间的古代国王,有绝对的自由权。法华经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法在这里代表真理,是即显示佛于这时已经体悟究竟真理,过着自由自在的真理生活。 乃至摩酸首罗天王宫摩醯首罗是即度话,中 国译为大自在、或译成德、或译三目。輔行记说:“色界天王,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成力,居普萨住处、能知三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即统诸大梵天王之主”。实际此天是住在色界第四禅舍念清净地、亦名有顶天,亦名色究竟天。经说法云地菩萨、多寄住在这里说法。 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是显佛在十个不同地方、说十种不同法门。佛成佛的境界,大小乘的根机所见是不同的、大乘菩萨见初成佛已,立即到第四禅大自在天王宫放光接众、说卢舍那佛心地品,然后再来人间于菩提树下出定说法:一、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法门海,亦即初会说十信。二、复从座起至帝释宫次第说十住法门。三、复从座起至焰摩天中次第说十行法门。四、复从座起至兜率天中次第说十回向法门。五、复从座起至化乐天中次第说十禅法门。六、复从座起至他化自在天中次第说十地法门。七、复从座起至初禅天中次第说十金刚法门。八、复从座起至二禅天中次第说十忍法门。九、复从座起至三禅天中次第说十愿法门。十、最后复至第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10: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门。关于这十处说法的详情,在本经上卷有所说明古德对此亦有解释,可以参阅。 乙二说法缘起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 孔 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这是显示佛陀说法的缘起,亦即表明佛陀以何因缘而说法的。关于这,在题前解说中,已详细的说过。 原因佛在摩醯首罗天王宫中说心地法门时,诸大梵天王,持网罗幢来供佛,并从佛听闻法要。‘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罗网幢’,因为’深有所感,乃“为’大众宣‘说无量世界’的种种差别,犹如网孔’一样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无量世界,安立不同,有仰世界,有覆世界,有净世界,有秽世界,同中有别,别中有同,同别互缘,安立刹网,净秽差别,非言可穷。不但世界犹如网孔那样的无量差别,佛教门亦复如是’,即佛所说的各种教门,亦如世界那样的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于中,能喻的譬喻只是一个,就是梵王的网罗幢,所喻的对象则有两种,就是世界及佛教门。 所喻的世界,是约所被的机宜说,所喻的教门,是约能被的教法说。就法性平等的意义说,本不可以说有种种的,但因受教的机宜有千差万别,所以如来的教门自然也就种种不同。所被的机宜,不叫做众生而说为世界,世界为众生的依报,举此依报的世界,就 41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10: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该摄正报的众生,如通常说的佛世界乃至地狱世界是即指此 佛之所以特别举网罗幢为喻,因网罗幢上的网孔,真是所谓“万目重重,各异无量,互相交彻,不相妨碍”。诸佛随顺众生的机宜而施设的种种言教,亦是“各异无量,互相交涉,不相妨碍”。众缘合集所成的净秽仰覆的世界,亦是“各异无量,互相交涉,不相妨碍”。或说网罗幢孔,有着大小方圆不同,器界以及众生,心形亦是有异,佛以言教化导彼等,亦有乘三乘差别。 乙三往返非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魔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法华经寿量品说:“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特佛世时的天、人及阿修罗是这样的看法,就是我们今天还是这样的看法,所以一说到我们的教主,总说是在两千五百余年前出现在印度,每年举行卫塞节以纪念佛陀,亦是庆祝两千五百余年前在印度出现的佛陀。不错,我们所知道的佛陀,确是历史上的人间佛陀;但是,如从宗教角度来说,这位历史上的人间佛陀,不是第一次在我们这个世间出现而证觉。法华经寿量品接着说:“我实成佛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