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戒律]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1: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的,考试他们是否真孝,对他们说 “我的一分千万家财,已捐助某总善机构,现在是分文不名,而且病躯日趋严重,今后要靠你们三个儿子,给子我的生活和照顾”!儿子们一听,各有不同反应:老大心想,你既没有钱了,我也懒得养活你便对父亲说:“照理,我是应该请你老人家到我家去住的,但因我的房子太小,孩子又多,恐你老人家住x安,我看你还是暂到老二那里去住,或由老二陪同你老人家去现光”!老二听了赶忙接着说“父亲!你者身体这样衰弱,是不适宜旅行的了,至于食住,因为我的屋小,加之,每日出外工作,没人可为你老煮饭是以我看你老还是到老三家住住”!老三听到两位哥哥这样的话,不加考虑的对父亲说:“请老人家到我那里去住,我不但供给老人的生活,还要延医为老人家 钱三信不在才结奶是少往 治病,而且不论花多少钱,务要把老人的病治好”父亲说:“这怎么行?我分给你的财产,是作为你以后生活费的,你应好好的保留起来;我老了,病又这沉重,活着也没多大意思,何必花多费用请医生理”?“父亲不要说这样的话,财产是父亲辛苦得来的现在来分给我,但父亲没钱了,这些钱应该还是用喜 为长人母自 父亲身上,只要父亲的病好,我的一分家产,就是全部用完,也是心甘情愿的。至于以后的生活,自信我会做工来维持的,现在我可不能看着父亲生病而不问”老三又是这样很诚恩的对父亲说。父亲听了三的话,很感动的说:“你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你对没有任何企图,我现在公开的向你们三人宣布我的8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1: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线并木捐到某慈善机构,如今我很安心的全部交给老三,将来老大老二,如真没有钱时,可向老三来取,相信老三会给你们。好了,我的话到这为止。谁孝顺谁不孝顺,我亦已全部明白” 所以,考验儿女孝顺与否、不在害有的时候、而在简国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孝。中国有句俗语说寒门出孝子”这实在是句至理名言。唯有黄寒人家才能真出孝子。富有人家,孩子生下来,交给奶妈养结果,孩子与父母的亲情、显得极其疏远,反而不及奶妈。因而孝顺心不易生起,认为父母供给一切。似是应该而当然的。这不是说富有人家没有孝子。是说少之又少就是。 从现实社会上去看、不难发现有些富有人家,往住因财产分不匀、不但争得头破血流,而且还骂父母为老不死。可是在黄穷人家,由于父母一手把儿女抚养长大;做儿女的想到父母含苦茹莘的把自己培育成人,而今我正年富力强,可以独立谋取生活、反观父母都已年迈,我不孝顺父母谁米孝顺?于是真诚的孝养自己的父母! 这末说来,可见为人父母的,不必要为儿女储蓄好多少钱,不必要为儿女做一辈子的马牛,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就是此志。如果味的为儿女聚积钱财,结果、只有增加儿女的罪恶。做父母的真正爱护儿女。是要培植他成材,富有知识与技能,能独立的谋生。才是最正确的。而做儿女的,不论出身贫寒与富有,都要时刻的想到孝顺父母师僧三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1: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宝以及一切众生! 释迎车尼“佛”,说了孝名为或的道理后,立即从口”中·放”出‘无量光明'。佛陀口中放光,向 如来在每次欲说大法之前,一定先 有两种说法 要放光表璃,使诸在会的听众见了,先生起深刻的敬信心来,然后听佛宣说大法,才会特别的诚恳和认 真的接受。 佛陀制戒,不论是制小乘声闻,不 论是制大乘善萨或,都只有佛陀一人亲口宣说,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制或的。现在佛要宣诵一切诸佛大乘或所以特从口中放出光明。 所谓放出无量光明,是显佛与众生原所具足的心地妙戒,本是无量无边的无尽藏戒,所以称为无量,本是清清净净的无有染污,所以称为光明。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佛放无量光明、是要显示众生须依本源心地的金刚光明宝戒为本修因,然后得证本源心地的金刚光明宝戒的珠胜果。 是时”,指佛放无量光明时。百万亿大众”,是形容当时集合而来的人天凡圣的众多。诸菩萨’指诸初发心及久修大行的菩萨。十八梵天、是指色界的诸天。初禅有三天,就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禅有三天,就是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就是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就是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于中,前三天是凡夫天,第四是外道天,后五是圣者天,亦即通常说的五不还天。色界十八天、所以称为梵天。梵是清净8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1: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的意思,就是欲尘已经完全清净,不过还有色身的存在,而这存在的色身是清净色,不同欲界的垢染之身,所以名梵。智度论说:“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合而言之,是为梵天。六欲天子,是指欲界的六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因这六天,还没有离去物欲和男女欲,所以称为六欲天。十六大国王’,是指人间的国王。当时印度的小国,本来是很多的,不能一一举出,所以就举十六大国王做代表。十六大国,据长阿含经说是:一、鸯伽国,二、摩竭提国,三。迎尸国,四、拘萨罗国,五、跋祗国,六、末罗国,七、支提国,八、跋涉国,九、尼楼国,十、槃阁罗国,十阿湿波国,十二、婆蹉国,十三、苏罗国,十四、乾陀罗国,十五、剑浮沙国,十六、阿槃提国如是人、天、凡、圣百万亿大众,皆“合掌至心’的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合掌,表其至恭至敬,显示大众的身业清净;至心,表其专心一意,显示大众的意业清净;听诵、表其寂然谛听,显示大众的口业清净。以是三业清净,三业虔诚,听佛宣诵一切诸佛所共诵的十重、四十八轻大乘戒,而自心地戒光,亦即朗于心源。所以于听戒时,定要三业清净,绝对不可放逸,更不可若无其事的,只是坐在那里做个样子! 丁二佛自叙说 戊一自诵劝人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1: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切发心著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昌 萨亦请 明佛自叙说。当时 上面是明经家叙说,这里是 佛”陀·告诉‘诸菩萨言:我今半月自诵诸佛法戒在此首先需要加以交代的,就是当时戒光所摄的,有人天凡圣百万大众这么多,为什么现在只说是告诸等萨?这因现在佛所自诵的诸佛法戒,是属大乘菩萨或其当机者自然是属菩萨,而菩萨在百万大众中,为人天凡小之所一致尊重的,所以虽说是告诉善萨,而实统摄人天大众。 半月半月,是指黑白两半月:初一至十五,名叫白半月;十六至三十,名叫黑半月。半月半月诵戒,等于在一月中,有两次的诵戒。一月所以需要两次诵戒方面固是显示佛陀对于戒法的尊重,另方面亦是要行者审察曾否违犯戒法。佛陀所以特别尊重戒,因为此戒是诸佛菩萨修证菩提涅槃的根本正因,如果不是此或,诸佛菩萨决不可能证得菩提涅的究竟极果,这末说来,对于或法怎能不予尊重?行者所以要审察因为一般的人们,大都忘性很大的,如久不去诵成经时于自己的是否犯戒,就会茫然而无有所知。设若每平个月诵成一次,就会提高自己的警觉,不致犯了还以为是持或。因此,诵戒是极为重要的一事。如强调一点儿来说,佛陀的正法能不能久住,就看率月诵戒的弘规能不能长久维持。善见论说“云何名为正法久住?佛言:布萨法不坏是”。布萨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净住。“谓平月半月诵或,清净身心,如戒而住”86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1: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试想想看,为佛子者,不能如戒而住,如来正法还能住在世间吗?是以诵戒一法,绝对不可废去 古德对黑白两半月诵戒,更深一层的作这样解说:初一至十五的白月诵戒,因在这半个月中,月亮由缺而圆,表徵智光渐增,以示智德圆满;十六至三十的黑月诵戒,因在这半个月中,月亮由明而暗,表微邪光渐灭,以示断德究竟。姑可作这样说,但未必是如此。 佛是最高的果人,尚且这样郑重的诵戒,在因地行菩萨道的菩萨,理应诵戒自不用说,所以说“汝等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于中,一切发心菩萨,是指初发大乘心的菩萨,如以位次来说,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信是三贤的初步,十圣的初阶,不经过这一阶段,是不能踏上贤圣大道的。不过在此所说的信,是信诸佛法戒,为成佛的种子,没有这一法戒,决定不能成佛,璎珞经中明白的说:“从凡夫地值佛菩萨说法,于教法中起念信,便发菩提心,是人尔时住前为名字菩萨”。修学大乘,没有信心,那怎么行? 不但一切初发心的菩萨,戒心没有坚固,戒行没有成,要半月半月的诵戒,就是戒心已经坚固、戒行已经圆成的三十贤圣诸菩萨,亦当半月半月的这样诵戒。诵成是诸佛的常规,不论位次高低如何,都要一样的去诵戒,这是不简别任何人的、只要你成为发心的菩萨 十发趣,如本经上卷说:“诸佛当知:坚信忍中 8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1: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 四 慧 七、愿心;八、护 九 进心;五。定 喜心;十、顶心”。这是以前十信为本,由这十心从假入空,心心开发趣向佛果,所以名为发趣。如是十发趣,就是通常所说的十住。因为信立以后,智慧安住于理,得到位不退转,所以名为十住。 十长养,如本经上卷说:“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 喜心;四、舍心;五、施心 好语心;七、益 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菩萨行者,以此十心从空入假,精进勇猛自利利他,增长自己的佛道,养育众生的圣胎,所以名为长养。如是十长养,就是通常所说的十行。谓由前十住心,发真悟理,从此不断的向佛道进趣,积极的广修利他行,所以名为十行 十金刚,如本经上卷说:“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思中,十金刚心向果 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菩萨行者,以此十心,修习中观,降伏无明,性如金刚,不为任何之所沮坏,所以名为金刚。如是十金刚,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回向。因为在此十心中修行,能做到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的三大回向,所以名十回向。 十地,如本经上卷说:“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 体性平等地;二、体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1: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焰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菩萨行者,以上十心,作为入圣地的智慧,所以进一步的就入于这十地。地是荷载的意思。谓入十地的菩萨,向上方面,能够担荷如来的正法;向下方面,能够负载广大的众生。“功德智慧之所归趣,慈悲方便之所从生”,所以名之为地。虽说地地都可出生无量法门,但因位次的浅深不等,所以分为十地。如是所说十地,虽与通常的十地名称不同,但都称为圣者菩萨,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如来所以殷勤的劝诫一切菩萨,都要半月半月的诵此法戒,实因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就是由于常诵诸佛法戒而完成佛果的,现在为众生开心地戒,希望众生从凡入圣,循序渐进的趣向佛道,当然也要本此诸佛的成规,半月半月的诵诸佛法戒,以期如来的慧命延续不断,所以不得不再三的劝诸菩萨诵此法戒。 戊二放光诫学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 前说“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故’现说‘戒光从口出’,意即显示,戒从口宣,光从口出。口中所以 89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1: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此说戒之光,由于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常常诵持诸佛法戒的关系。“戒具生善灭恶之功,光有扬辉破暗之用”。所以佛从口中放出戒光,见到的众生无不发菩提心,听到的众生无不离生死苦,因而戒光发生很大的功用 如是具大功用的戒光,不是无因无缘而放出的所以说‘有缘非无因故光’。戒光从舍那口中放出,是即显示有缘;释迦诵此戒法,是即显非无其因。或说心地妙戒,原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我现起,必然要精因缘。什么是因?众生机感为因;什么是缘?如来宣说为缘。或说诸佛法戒,舍那自诵,千佛随诵,千佛自诵,乃至初发心、久发心的菩萨亦如是诵,所以戒光之缘,亲从佛口流出,既有如是胜缘,当必有其胜因所以说有缘非无因故光。 恐诸听说有因有缘,不能了达自家本有的戒光味向外驰求,生起不正的妄执,所以特再来个总破说:如上所放的戒‘光',既‘非青黄赤白黑’的五方物色,而不堕于影像的凡愚遍计果,亦复是非色心’的六入色心,而不堕于情境的人天妄想果,更不是非有非无的六师妄计,而不堕于执断执常的见果,当亦不是非因果’等戏论‘法',而不堕于小乘有修有证的事相果。既然不随如上诸果,当然就是法身妙果,既属法身妙果,当然亦即成佛真因。所以这心地戒光,是超情尘,离有无见,绝修证心,而为不可思议的 从佛口中放出的 不思议心地戒光、是诸佛证得 90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7: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洋无尽正遍知海‘之本源’,诸佛如无这。心地戒法,就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及无住涅槃。不特是诸佛成佛的本源,亦是菩萨行菩萨道之根本'。菩萨如无这心地成法,就不能修学六度万行。再向下推,一切众生所以生生不穷,乃至未来亦当得以作佛的,同样是以这心地戒法为根本的,所以说“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这真可说几凡无不因于此戒,由于戒因清净,所谓净权光通,自然不成问题。 心地戒法既然是诸大众、是诸菩萨、是诸如来的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当“受持’此戒、应当‘读诵’此戒、‘应’当‘善学’此戒,不可稍有忽视。领纳在心叫做受,坚执不忘叫做持;对着戒经念叫做读,背着戒经念叫做诵;力行其事叫做善学!其间有看相互关系的,就是听了一定要受持,假定不受持,就不能为成佛因;受持一定要读诵,假定不读诵就不能为滋长因;读诵一定要善学,假定不善学,不特空言无所补益,而且根本不能证得妙果。由于如此所以学者对这闻、持、读、学四者,必须顺次的如法做到,方能得到威法的功用 戊三普摄群机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讲到这里、佛再告诉‘佛子’们说:你们现在应91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7: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至心诚意的‘谛听我道:‘若”有发心受佛戒者与受比丘僧戒是有所不同的。受比丘戒,不但要具僧、界、法、衣的五,而且还要除去十三遮难,方得允其受戒,如果五缘缺少一缘,十三遮难具有一难就不容其受比丘僧戒。因为比丘是住持三宝之一为世间的福田,亦是人天的轨范,假定不是清净法器怎能发起无作戒体?菩萨受诸佛戒,只要发菩提心就可得受佛戒,因为本源心地妙戒,是一切众生之所本具的,不论贤愚贵贱人非人等,只要他能够领会着戒法师的语言,没有不可受这佛戒的。如: 为人主的“国王’,为青宫的王子’,为百司之官依公执政,决断是非的‘百官’,为宰执朝纲,相助君主的‘宰相',已经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色界天的‘十八梵天’,欲界天的 欲天子’,其他在人 间做老百姓的‘庶民’,为内宦的‘黄门’,牺牲色相的‘淫男淫女’,替入服务的‘奴婢'。还有为护法众的八部鬼神’,执金刚杵,随侍诸佛,捍御外魔,扩持佛法的金刚神’,六畜等的‘百生',乃至变化人是指天龙鬼神等,由于本身不便入众,所以变化人形来受佛戒。 如上所说各种不同种类的众生,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当知这些众生,从形态上去看,虽则是有差别,但其本性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这现实人间,贵为国王王子,贱如黄门婢奴,至于其他众生,不论是鬼是神,只要听得懂法师说戒的语言,为传戒师的菩萨行人,都得一一为他们传授心地戒法,绝对不可分别拣9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8: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择,说这可以受戒,说那不可受戒,而大慈平等的不舍一个众生。不过在无拣别中还得有所拣别者:第不解法师所说语言的,不可为之授菩萨戒,即使为他授了,亦不能够得戒。第二无色界众生没有色身,不是受戒的法器,所以亦须拣除而不为授。第三地狱趣的众生受诸苦楚,为诸苦具之所障碍,所以亦须拣除而不为授。可见菩萨戒是很包容的,不像声闻戒那样的严格! 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声闻严格到这个程度?为什么菩萨宽容鬼神等的非人?难道菩萨不及声闻的纯洁?事实是这样的:菩萨以利生为其唯一课题,尺度一定要放宽,假定不能兼容并蓄,化度未免有限有量;声闻遵守佛陀的僧制,住持如来的正法,必须严格的拣择、假定不拣择的话,对于如来的正法,就不免有所损失!这是菩萨与声闻宽严不同的根本原因。 皆名第一清净者’,是说如上种类的有情、在没有禀受佛戒之前,“容有净染高下贵贱之分,优劣智愚之异”,但是一旦受了佛戒,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到了那个时候,都成最上法器,个个第一清净,再也没有谁染谁净、谁高谁下、谁谁贱、谁智谁愚的差别。还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没有受戒之前,由于心地妙戒,为惑染的所染,见不到其清净,现在于受戒前,先行痛切忏悔,洗涤身心清净,具足清净梵行,名为第一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8: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甲二正说戒相 乙总说戒相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苦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接着就要正式宣说重轻戒相,所以“佛’又“告诸佛子言:你们应当知道“有十重波罗提木叉,是受菩萨戒者、必定要读诵的,若’果‘受’了‘菩萨戒',而‘不诵此’菩萨‘戒者',那就‘非菩萨、非佛种子’。受戒定要诵戒,诵戒才能知道,什么是持什么是犯,什么是重,什么是轻,知道持犯重轻,就可善为护持。如受戒而不诵戒,时间经过久了,就会渐渐遗忘,戒相也就不识,不识轻重戒相,怎能明白开遮?开遮分不清楚、有时犯戒还不知道,岂不就要造成很大过失?不特如此、而且现前失去大乘的名位,著萨的资格也就不保。当知十重波罗提木叉,是菩萨应行的本业,现在既不如法诵戒,当然是就失去本业,本业尚且不能保存,试问如何利益众生?不去利益众生有什么格为苦萨?所以说非苦萨,萨的资格然丧失,自亦失去当来的佛果,佛果是由佛种子结成,而成佛的真种则是此戒,现在受戒而不诵戒,就是失去成佛的真种,所以说非佛种子。成佛真种既失,佛果当然亦失,所以不受此戒便罢,如果受了此戒,就9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8: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读诵,诵戒知道持犯轻重,是就等于时刻以法水滋润成佛的真种,佛种自然也就欣欣向荣而不致于干枯 佛又进一步的说:我不但要你们诵,我自己亦半月半月如是’自“诵’。还有过去一切追长大菩提的“菩萨”,先于其中‘已学”;未来一切追求大菩提的‘菩萨,亦于其中·当学”;现在切’追求大菩提的菩萨,应于其中‘今学,亦即我所说半月半月,诵此波罗提木又。 現我‘已’经‘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你们现前诸菩萨,‘应当”如我所说的善为‘学习,并当好好的敬心奉持’。戒体,特别是心地妙戒,根本没有什么相貌可为指出,不过从持犯者的身心表现怎样亦可看出戒的相貌怎样,所以持戒者有持戒者的相貌牙巳戒者有犯戒者的相貌。楞严经说:“心持禁戒,举身轻清”,是即显示这个意思。所受戒法,既有持犯的相貌,听闻此戒的菩萨,应该生起孝顺心,敬心奉持若不敬心奉持,不特不得称为孝顺,而且失去成佛真种,无有成佛之期! 乙二别说戒相 丙一说重戒相 丁一别说十重 戊一杀戒 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 95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8: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总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从此以下,正式宣说戒相,于中,先说十重戒相十重戒中,现在开始讲第一杀我。 什么叫做杀生?具有情识活动的每个生命,是以出入息维持其生命生存的,俗说一息尚存,就是生命不断。如有那个断绝我人的出入息,使它不再继续相生,生命不能延续下去,这就叫做杀生。所以佛法说的杀生,不是关于念念相续,而是在一期相续中,强断他的前后相续,在反于众生要求生存意志的这点上说杀生是一大罪恶! 众生的气息,依佛法来说,是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差别过去息已经灭无,当不可隔断不续;现在息刹那不住,亦不可隔断不续;未来息还没有生,更无从隔断不续,是则所谓断出入息名为杀生,究竟从何说起?当知过去、现在,确是不可杀的,杀是约遮来来生命不再现起活动而言,就是现在用刀枪等,伤害众生生命,使众生的未来生命,不能再活活泼泼的现前,名为杀生。 或有从缘起性空的立场说:杀是从因从蟓的,如本经说的杀因杀婷,既是因蟓和合而杀,必然是无自性空的,了知杀性本空,应无杀生之罪!这是误解空的邪说,绝对不可取信的。当知佛法说的缘起性空,正是对治人们种种过失的,怎么可说知杀性空即无杀罪?96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8: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善解空的,必然不去杀生,去造余生罪的,乙然是不了空。假定认为没有罪而去行余,这是佛法竭力破斥的邪见,不特不可说无罪,而且罪更重于其他,这是学佛法者所应特别注意的! 若萨戒以杀为先,声闻戒以淫为首,这是什么道理?前面说过,声闻戒待缘方制,就是僧人犯了某条成,然后佛才制定某条戒。依各小乘律说:比丘最初犯的是淫,所以佛先制定淫戒,因而杀生不列在前,僧祗律说:“成道五年制淫,第六年制盗及杀”,就是此意。同时,声闻行者的唯一目的,在于出离三界生死根本没有立志成佛,因而只求未来生命不再续生,所以淫戒居首。 苦萨发心以慈济众生为本,深深感到兰存在世间的每个众生,没有不贪生而畏死的,要求去救济众生都来不及,那里还可去杀害众生的生命?假定去杀害众生的生命,那岂不是失去菩萨的本有总悲?又那里有资格称为菩萨?瑜伽论说:“若有问言:菩萨以何为体?应正答言大悲为体”。所以真正菩萨,尚须为物舍身,怎会杀害众生?因此,特以杀戒列为第一! 杀生,在大小二乘道俗诸成中,同样的制为重或不论什么人,如果去杀生,过失都很大的,亦即没有格入道,但是站在菩萨的立场,认为杀生是更重大的事。因为菩萨大行,是依众生得的。普贤行愿品说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苦萨而为华果以大水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有可度的众生,才有救度的菩萨,众生是成就菩萨大行的思人,应 97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8: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刻的思念报众生思,那里还可去杀害众生?且从善萨的眼光看来,六道所有一切众生,皆我多生多劫父母,我于生生世世,无不从是而生,为人子者,应该报答父母深恩思,怎么可以去杀众生?再说,所有众生皆有佛性,当来都要成佛,而且谁先成佛,是没有一定的,身为菩萨的行人,应与一切众生结缘,应恭敬尊重诸众生,说不定有的众生,在我之前成佛,将来济度于我!如智论说:“或可蚁子在前成佛,蒙其济度,其事难知”。假定现在杀害它的生命,不但是杀未来诸佛,亦无异损害自己的前途!如持不杀生戒,非特与众生结下深厚的善,而且施与众生的广大无畏当知众生最怕的,就是生命的死亡,菩萨如不杀生,众生自然无畏。涅槃经说:“一切畏刀杖,莫不爱寿怒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恕怨己可为喻”:在儒家,就是所谓“恕道”;在佛法,就是所谓“自通之法”。总说一句,即是以己之情度他之情。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所加之于我的,我亦不应以这强加之于别人及诸众生。如有人要来杀害我这活泼泼的生命,无可否认的,是我所不愿意的,国我还布望这生命,继续不断的生存下去。自己是如此,就应想想别人及诸众生,也是这样的心理,那我怎么可去杀害众生?又怎么可令众生受到不必要的怖畏与痛苦?增一阿含经三七说 “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我之生命,此为我之所欣受耶?若为我所不喜爱,则我去破与我同欲生,欲98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8: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欣爱此,不独如此,凡为自己不爱不快之法,在彼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如何以己所不爱不快之法而系缚他”?像这样的推己及人,是即一般说的同情心。 菩萨以摄化众生为唯一课题,而摄化众生的最大要务、就是如何与众生接近,然后将之摄取到佛法中采,假定菩萨时存杀害之心,众生见到你就害怕,立刻离开你远远的,试问你怎样摄化他?不能摄化众生怎可称为菩萨?所以菩萨应严格守持不杀生戒? 到此,佛’又说‘言:若’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佛子',既然受持佛戒,就当依戒修行,不可轻违佛制。首以杀戒说、不论是自杀’、是‘教人杀是方便杀、是‘赞叹杀”,或是‘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是都错误的行为,极重的罪恶! 自杀,就是自己行杀以解决众生的生命。这 或是用自己的手足及身体的其他部分去杀,或是用外在的刀杖木石枪炮等的其他东西去杀,或是用手拿着刀杖枪炮等去杀,不论怎样杀法,只要是亲自动手,结束对方的生命,就构成杀生罪,而且这是身心两者所造成的杀业。 教人杀,就是口教他人行杀害事,这或是当 面救人怎样去杀,或是遗派使人说明如何去杀,或是作书告诉人们怎样行杀,虽不是亲自动手杀害众生但囚教唆他人这样去做,只要对方生命结東、就构成你的杀生罪,而且这是心口所造成的杀业!古语有说:“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教人杀的罪恶、是 99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18: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的重大? 三、方便杀,这既不是自杀,亦不是教人杀,而是巧设特的方便,致令对方的生命断绝。如東缚捉系或指示道路、或令前人予以捕获,然后结柬他的生命这都叫做方便杀,而这是属意地所造成的杀业 四、赞叹杀,如有人本来是没有杀生心意的,可是现在有人从旁以花言巧语种种赞誉,说他有很大的力量、可以解决众生的生命,于是会起杀心成就杀事又或在厌世而想死的人面前、称赞他的种种美德,说你既己有了这么多的功德,如果死了生到天上去,享受天上的种种快乐、那是多么称心快意?为什么生存在这世间活受罪?为什么不快快的去死?如果对方因此而死、是即构成杀生罪、而这亦是心口所造成的杀业五、见作随喜,这虽不是教杀赞杀,但是见到他人行杀、认为杀得很对,私心随喜不已。或是前人先己有了杀心,但杀不杀还未决定,由于发现别人随喜无异鼓励自己去杀,于是决定杀掉那个众生。到了那个众生生命结東,你就构成杀生罪、而这是由意地造成的杀业! 六、咒杀,这是以极恶的咒术咒令众生致死。相传印度有种毗陀罗咒、念了能令尸身全未损坏的死人起立,用水将死尸洗干净、再为死尸穿上衣服、然后给他刀杖,载在一个车上,再对起尸鬼说:某人有什么事对不起我,现在你去替我把那个人杀掉,若所欲害的人真的就此死去、是为咒所构成的杀罪,而这亦是由心口所造或的杀业! 100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乃至,是未尽之辞。致人死地的方法是很多的,不唯上说的几种。他如作无烟火坑,以沙土覆在上面,然后教人从上走过,以致陷入火坑而死。或是设一陷阱,今人堕下而死。或作机拨杀具,令人投入而死。或作绢绳铁索,令人套颈而死。或与他人毒药,令之服下而死。总之,凡是令人生命结束的,都成杀罪。
不过如上所说的杀相,只有杀因,没有杀缘,固然不能构成杀业,就是因缘和合,假使所起杀心不直的相续下去,仍然不能成为杀业,一定要因、緣、法的三事具备,方能完成杀业。因为如此,所以现在说明这四者
杀因,指由无始来的烦恼冲动,忽然掀起一念杀的动意,名为杀因。杀缘’指杀心的相续不断,以多种方便助成杀事,名为杀缘。杀法”,指于杀的过程中,以刀剑坑弩等的资具方则,名为杀法。‘杀业指由如上的三缘,断彼要断的生命,令其不得再相续成就杀事,名为杀业。因可通于过去,缘、法只是现在,业则兼于未来。如是展转相资,致令于当来世,彼此互相杀害,所以众生生死,也就轮回不绝!
如以三障来说:最初生起的一念杀心,是烦恼障完成杀害生命的事业,名为业障,由此招感未来三恶道的苦报,是为报障!可见众生的三障轮转,完全由于最初的一念不善杀心而有,假定没有这一念不善的杀心,就不会造成罪重如山的杀业,设若没有这种极重的杀业,怎会有生死中的极重苦果出现?所以戒杀实是极为重要的条件。
1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0 05: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