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戒律]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6: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五是敬田,次二是恩田,后一是悲田,如此八者,皆是植福修慧的良田,所以称为福田。八福田中的财物假定归於公用,就可获得广大的福德,假定取为私用,那就得到无边的罪恶。今别受请,是取八福田中物,直 为 自己”所用,所以为你结成“犯轻垢罪 在此有人问道:从我律及阿含经看,佛是常常受别请的,为什么不说佛犯此戒?当知佛是无上福田,虽受信施别请,但不有损施者的等心之福,同时一世界只有一尊佛,纵然去受别请,但不有夺馀佛的利养意义,所以不可说佛会违犯此戒 此戒出家五众同犯,所以是为僧众所制;由於在家二众,没有受利养的事,所以不为俗人所制。不过如照善生经说:“若优婆塞受招提僧卧具床座,得失意罪”。为此戒所兼制,亦不是不可的。特别是到了现代,因僧团的不健全,出家众的生活不如法,一般在俗信徒,受用十方僧物及福田中物,可说到处皆然,而且是公开的,其至是强取的,以什么非法的信徒代表,控制寺僧的经济,由所谓信徒代表,受用寺僧的利养,使寺僧居於从属的地位,违背戒律何有过於此者?所以此戒兼制在家二众,不得将寺僧利养入於私囊,在今天来说,可谓极为恰当。 不过、瑜伽菩萨戒本又有不同的说法:谓住戒菩萨,如遇有檀越施主,为了求取福慧,发心来到僧田中,或请你到他的居家之中,或请你到其馀的寺里,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亦即对你作种种的供养,你做菩萨的,应受其请到他所指定的处所应供,才是 457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6: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合乎菩萨的恒顺众生之道。假定这个菩萨为骄慢源之所制伏,或怀嫌恨心及恚恼心,不接受他的所京,人到他所请的地方去,接受他的衣物等的供养,那前背了菩萨慈悲摄取众生之道,对菩萨戒有所违和。国为心怀骄慢恨恼,所以这是染污违犯。设若是由限起忘念无记之心,不受所请,非染违犯。 然而是要怎样,才算不违犯戒?论中接着说有十四种缘,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不违犯如来的戒茶如自己正在卧病当中,或因年老衰弱而没有气力,或因内心的颠狂迷乱,你如不受别请,是不有所违犯。或所礼请要去的道路是很遥远的,或所要去的道路上有很多的恶虫、恶兽以及凶恶的盗贼,如果从这路上走去,是很恐怖惊畏的,说不定有生命的危险,或欲藉这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的方便,调伏对方,使他从不善的地方出来,安立在良好的地方,做个善良的人不去不受请是没关系的。或在事前已受别人的恭请,分不开身再接受这人的邀请,由此而不赴请,是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或者自己正在精进勇猛的不休息的修诸善法,为了不使所修的善法间断而不成就,你不受请是也没有什么问题的。或为引生无漏智的生起,以证诸法的真如。这是从来所不曾生起过的,现在为了使他生起而修加行,无暇受他人的恭请,不去自然是可以的。或是自己正在思惟所闻的法义,不致让它忘掉,或是在与他人论议抉择诸法性相的道理,你不受请,更是理所当然的。或知来请的人不存好意,或为维护持多人的嫌恨心,或为护僧团的制度,僧众为毁458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6: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涉三宝者作覆钵羯磨,不许比丘到他家乞食应供,不去是也不犯 戊二八别请僧戒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著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 别请者,是外道法,七 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前戒是戒受请的福田僧不得接受别请,此戒是戒请僧供养的施主不得别请福田僧。当知做个菩萨行者,理当牺牲自己的生命,护持如来的正法,凡是不合正法的事,都当竭力的避免,那里容许故意的违背圣教,别请自己所亲切的人?请自己有关系的人应供对於其他的出家人,不予恭敬尊重供养,说老实话,你要修集福慧,不可能得到的。可是一般俗人,不了解供僧的真义,总是随着自己的情见,为自己所钟意的就请来恭敬供养,为自己所不喜欢的、就没有供养之意。像这样有所选择,有所分别的施供,最不合乎等施的意义。佛为防范世人这样的过失,所以特制此戒让发心供僧的人知所遵循。随情请供,所以要不得,因你有分别心,分别这僧人是福田,那僧人不是福田,如此分别,不但失去平等,且其心极狭劣。如经德王品说:“当知自心,则为狭劣,失平等心”! 论僧俗,都 可能要请僧福 此戒七众同犯,因为不 ,不僧次请,就是迪程 了此 田而为自己求愿的,所以如 45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6: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戒。但大小乘的行者,对此戒的违犯,是又有所不同。如你是个大乘菩萨,不论是在家或出家的菩萨,欲设斋会请僧供养,都应僧次的奉请,绝对不可以别请,设若只请一人受供,是就犯了此戒。可是小乘行人的设斋供僧,只要是在同一地方受食,不问人数是多是少止请一僧次,那是不算违犯的。有的亦作这样的说法僧次的规模已具,亦不是为了别施,但为了尊重高僧大德,认为唯有大德高僧,别有生善灭恶功能,所以特地别为礼请,在道理上应该无犯。还有、在僧次以外,由於王力的别请,为了随顺世间,是也无所违犯。这两种情形,在现实世间,随处会发生的,所以特为°开许。再如有些在家学佛者,为欲说法授戒,化导广大人群,选那德学俱优,戒行庄严的高僧应供,是也没有什么不可的。但以纯正的佛法立场讲,最好当然是无所选择的设斋供僧,因不选择,是就等於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广大得犹如虚空的那样的无边无际,这在金刚经中说得非常清楚。假使有所选择的设斋供僧,因有选择,是就等於有相布施,有相布施不是没有功德,毕竟是有限有量的。所以应遵圣制,次第斋僧,不应别请 子”,或“ 佛告大众说:“若”是一个受了 菩萨大戒的“佛 有出家菩萨”,或有“在家菩萨”以“及 切檀越”,欲“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出家在家,是指已受菩萨戒者,一切檀越,是指未受菩萨戒者。所谓请僧福田求愿,显示不论那一类人请僧供养,不是无所求的吃喝而已,而是别有其所求的。有的是求将来460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天享受天福,有的是求现生长寿一切安乐,有的是求解脱轮回大苦而得涅槃之乐,有的是求证得最高无上善提,有的是求听闻道法度生为愿,有的是求生到净佛国土中见佛闻法。总之、请僧供养,是有各种不同所求的。但要所求的得以如愿实现,必当於三宝前宣达自己心愿,请求三宝加被,以令所愿满足。所以要於三宝前求愿,因为三宝是一切众生植福的良田三宝得以长期的住世,全赖众僧的住持,所以这里特别说为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向僧求愿,等於向三宝求愿,所谓僧在即法在,法在即佛在。三宝是不是住也,全看有没有僧伽住世,所以僧在世间,有其特别重要意义。在这僧众日少的今天,其重要性尤为显著。所以这样说:什么时候世间没有了僧宝,三宝也就灭没於世。这问题相当严重,有心住持佛法者,不得不重视这问题,应多劝人发心出家,延续如来的慧命!当你欲设施会请僧求愿之时,不是想请就可请得福田僧的,首先你“应”进“入僧坊”之中,亦即到佛教的寺庙里去,请“问”寺庙中的“知事人”说:我某某,“今欲请僧求愿”,但我不敢自主,请你告诉我,应当怎么办,才合乎佛法?该寺中的“知事”人,会遵佛法的戒律回“教”你说:你欲请僧求愿,这是很好的,但应遵照佛所制定的请僧次第,“次第”而“请那你“即得”供养“十方贤圣僧”,所求亦就可以如愿。为什么定要依僧次请?要知僧团中的同住大众,是圣是凡委实很难辨别,亦即凡夫肉眼,看不出谁是圣僧凡僧,你如依教僧次而请,那你所请的这一僧人,就 461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十方僧中的一个,於十方僧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则你虽请一僧供养,但可得如从十方僧的福德。如你依次於大海中饮一滴水,一滴水看来虽很少,但你确已饮了阎浮提中的一切河水;若你别饮一大江水尽、亦不过只饮一江水而已,不得说是饮於一切河水;当知僧次别请也是如此。可见依僧次请,即凡夫僧就是贤圣僧,因在你的内心中,不曾有所分别拣择的。事实上亦不容我人对僧有所拣择,因在十方僧内,所谓凡圣交参,龙蛇混杂,试问何得有所选择?一旦落於分别选择,斋僧虽不是没有福,但毕竟是有限得很。供僧所以不得选择,实因僧中有很多示现的圣僧。如经律说:佛曾敕十六大阿罗汉,各领徒众百千,都已证得四果,示迹同於凡夫,密受人天供养,令诸施者得到殊胜的果报,但世人没有那个能认识的。你如选择来供养,恰巧遗漏了圣僧,这对你岂不是极大的损失?如以平等心行,普施十方僧众,既不会漏了圣僧不供养,而所得的福德,如虛空一样的广大,为什么不僧次请? 设若不然,定要从分别心出发,“而”如“世人那样的“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是就有违圣制。罗汉是小乘僧,菩萨’,是大乘憎。一般世人看来,罗汉僧及菩萨僧,其功德是殊胜的,如果恭敬供养,自己的福德就大。殊不知这想法是错误的!当知这样的拣名別请,远“不如”於众“僧”中“次”第请“一凡夫僧”所有的功德。为什么?要知次第请僧,即凡大僧是贤圣僧;设若别请某僧,即贤圣僧成凡夫僧。戒因缘经说:“毗舍怯母,别请五百罗汉。佛言:毗舍怯母,462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智,不善,不得大福。若於僧中次请一人者,得大功德,果报最胜,利益无穷”。 这末说来,五百圣僧难道不及“凡夫僧?这要看你从那个立场来讲。如果从因而论福德的胜劣,凡夫管的福德不及圣者的福德百千万亿倍。像阿那律尊者过去以一钵饭供养独觉圣人,於九十 一劫中,天上人 间受福不灭。这里是约心论,就是以有选择的分别心与无选择的无分别心廷僧供养,其所得的功德,自然有所不同。以有选择的别请五百罗汉僧及五百苦萨僧,好像别饮一江之水一样,不得说为饮一切河水;若无选择的僧次请一凡夫僧,好像吞饮大海一滴水一样,所有浮提的江河之水都为你饮到。在此有人问道:别请僧亦是十方僧中的一人,怎么可说不是十方僧摄?不错,他虽属於十方僧中的一个,但当在别请时,你的心只是注意在所欲请的一人,并没有把心放在十方僧的身上,所以你所请的只是一僧;僧次请时不然,你没有专注在某一个欲请的人,而是著眼於整个僧众的所以一次虽亦只请一僧,但因心该一切,十方僧自亦无不含摄其中,二者不可一概而论。阿含经说:“师子长者别请五百罗汉。佛言不如僧次。一人福不可量,如饮大海,则饮众流;五百罗汉人数虽多、但是现前类僧数,其犹江水但一味尔。若僧次一人虽少,便具十方僧数,如海一滴便具百川”。而且别请某僧供养既违平等无相法门,亦失广大圆满福德,不论从那方西说、都是要不得的。所以真正设斋供僧、定要依於陀的教诫,僧次请不得别请。 463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一步说,僧次请,不但释迦佛的戒法是如此、过去毗婆尸佛等亦如此,可说这是七佛的定法,谁都应该为法遵守不得有所违背。“若别请僧者”显示你心有所高下,“是”就成为不平等的“外道法”,不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佛法,因为“七佛”所说的教法、是都“无”有“别请法”的。经中所以多引七佛为证因为七佛多在此土应化,而且过去的时间还不太久近在一百小劫之内,长寿天的天人亦都曾经见过,引以为证,使得一般信者易於明了,不致认为是久远事而不信受!所谓七佛:一、婆尸佛,亦名维卫佛,译为胜观。二、尸弃佛,亦名式弃佛,译名为火。三、毗舍浮佛,亦名毗舍婆佛,亦名随比佛,亦名随叶佛,译为遍一切自在。四、拘留孙佛,亦名拘楼秦佛,译为所应断。五、拘那含牟尼佛,译为金寂,或译金仙。迦叶佛,译为饮光。七、释迦牟尼佛,译为能仁寂默或译能儒。於中,前三尊佛,都於过去庄严劫出世;后四尊佛,都於现在贤劫中出世。七佛尚且依僧次请,何况修学菩萨行的大士?不依次请,有所拣择,是忤佛逆僧,所以“不顺孝道”。所以设供斋僧,应平等视僧如法恭敬,“若故别请僧”而违於佛制“者”,好像莩敬父亲侮慢母亲,所以为你结成“犯轻垢罪”。 戊二九邪命自活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春,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毒464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愍心,无孝顺心。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 前戒是戒对於殊胜福田的违背,而失去了善法功总的增长;此戒是戒对於一般劣事的学习,以免增长罪恶的恶心。生命生存在世间,需要生 造诸 活的维持 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但生活来源的正不正当,是就值得注视的一个问题。以在家学佛者说,唯有从事正当的职业,谋取合法生活来源,才是正常的经济生活如种田、经商、做工、教书、担任法官业,皆是可以的。“如没有知识、技能,从事正当的职业,寄生生活是遭遇悲惨结局的”。但若从事有关淫、杀、酒以及占、厌禁、大秤小斗等,同样是要不得的。至於出家众,不论是比丘,不论是菩萨,都要过正命或净命的生活,绝对不可以邪命自活的。邪命拣别不是正命,自活拣别不是为人。若以不正当的方法,求得生活上的所需,纵然你的生活过得很乐意。甚至为一般短见者流所羡慕,但衡以纯正的佛法,你已失掉释子的资格,因这连清净信士都不可做的。 做了一个出家的佛子,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当以乞法乞食而为生活。所谓乞法,就是乞求如来的正法,对之珍重守护,以期证得法身。所谓乞食,就是乞取檀越的一餐之供,清净自活以资色身。果能这样的谋取生活。不但可以自利完成德业,亦可利益人群令培福德。这是佛陀为出家佛子所制定的正命生活不应有所违犯。特别是出家菩萨,理应本於大慈大悲的精神,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救济各类所需要救济的众生,那里可以容你为个己的利益,以恶法损害他 465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用邪命得利养,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当知这不是清净心慈悲心的菩萨所应有的表现。邪命自活、A立世间,比较容易做得到,所以古代印度的社会,甚至一般的宗教徒,往往以不正当的方法,谋取生活所需,国这轻而易举,不要费太大的劳力!佛陀见此,深深的认为这是要不得的,不是佛弟子所应如此的,所以特别制了不得邪命自活的一戒。可是到了末法的今天,放眼看看教内的佛子,不以邪命谋取生活的,究有凡人?到各寸庙里走走,所见到的无非与净命相违的,且这已经沿习成非而不知其为非!但社会人士见了,却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以为佛教徒所做的,都是误导人们走上信的一途,与佛法的真精神离得太远! 佛告大众说,“若”做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不以妤心行菩萨道,而“以恶心故”,“为”求财“利”奉“养”自己,作诸邪命自活的事。为利养,明显的不是为了救济众生的痛苦;以恶心,明显的不是以善心追求无上佛道。如果以善心做好事,拔除众生的痛苦,那就可以生起很多的功德。所谓邪命自活的事,约有如下的多种: “贩卖男女色”:谓做男女的买卖,先将青年 男女买来,然后再给他人为行欲事。亦即等於开淫含以谋利润。这是罪大恶极的事!不但出家人不可做这离他骨肉、玷人门风、不顾廉耻、不知羞辱的事,就是在家佛法行者,亦不可做这贩卖男女色的勾当!二、“自手作食”:谓亲自烧煮饮食来吃,这制於出家众,不遮在家众的自炊自食。佛制比丘於用食时,466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净人授受方食,那里还听沙门作生活计。如果这样啟时,既失比丘的威仪,亦长比丘的贪心,所以不可但这到今天,由於工业的繁荣,不自手作食很难1三、“自磨自春”:谓亲自磨春五谷以供食用,亦不可以。因为五谷中有很多的微生虫,假定亲自去磨春,会伤害众生的生命,而为世人之所讥嫌!这亦唯制出家众,不遮在家众的自磨自春。但若发心行菩行,以劳力供养人,自手作食与自磨自春,是也未尝不可!四、“占相男女”:占是占卜,妄判男女的祸福寿天;相是察形观气,妄判男女的穷通得失。不知一个人的生命如何,根本不要去占相卜卦,全在自己是不是向做好人方面去做,如果是向好人方面做的,前途一定是好的,反之,自然不会怎样理想。或为男女占卜婚嫁事宜,计算年庚八字是否相合,皆不是出家人所应为的俗人如果不是以此活命,偶亦为之,并无什么违犯。五、“解梦吉凶是男是女”:梦是每个人都有的。一般说为至人无梦,佛法说为唯佛无梦。梦,本是如幻加化的,没有它的实在性,但世人做了梦,往往求人为之解梦,看看梦中所梦的,是吉还是凶,甚至怀了的,还要问所生的是男是女。由於世人有这样的需求,所以一般自以为会为人解梦的,就替做梦的人圆梦,以妄断人的吉凶祸福,或妄定六甲所生是男是女。出家佛子,修道度生都来不及,那有馀暇做这些事?不过在俗的佛法行者,假定不是以取钱财,是也不在、“咒术工巧”:咒术是外道的邪咒符景及诸幻禁止之内。 467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术。符咒能驱神遣鬼,将人的魂魄摄了去,使人感到种种的不安。幻术能幻种种的幻事,以幻惑欺诳於人,使人不知不觉的堕其术中。工为精工,巧为巧匠。凭其精工,造作精妙的东西,以显他的技术奇特,使人对他另眼相看。这都是一般俗人所作的,不是佛子所当为。七、“调鹰方法”:鹰是鹰犬,亦即猎狗,为猎人打猎的帮凶,所以猎人特先善调鹰犬,教它在山中怎样猎取目的物。不用说,这是伤害生命的,有违佛法慈悲的,所以出家菩萨,假定为了护身,不是为的活命固可特许,除此绝对不可以适当的方法善调鹰犬 八、“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谓取世间的一切毒药,和合汤膏丸散,以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最不合於佛法的慈悲之道,所以不论在家出家的佛子都不得做。毒药有百千种之多,当然不能一一说出,所以略为举出几种。一、和合蛇毒害人及害一般众生命。蛇毒在尾在头,如五月五日的毒蛇,或取其脑,或取精液,合成毒药,既可以此伤人,又可以此避毒蛇等。二、和合生金银毒,由於生金生银,其性是最毒的,以此和合毒药,就可毒人害物,因服食了金银毒,立即就伤失生命。三、和合蛊毒,“是集毒虫在一起,让它们自相残杀,到最后剩下只,把它弄死,磨粉末,然后偷放入仇人的食物或衣服中,使他受毒致毙” 如上所作而得利养自活,皆不是正当的谋取生 活 道,佛法称为邪命。不应作而去作,是即显示你“都之 无慈悲心,无孝顺心”。这话怎讲?当知做个真正的菩468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芦,内心时刻怀抱着的,就是怜愍众生犹如赤子一样念念都在想着,怎样才能使众生得大利益,现在不但不如此,反而为了自活以去害人,好像吃赤子之肉样,那里还有慈愍心的存在?调换一个观点。以菩萨观点说,菩萨视诸众生,皆如自己父母,时时想到应怎样的奉养父母才对,现在不但不如此,反而为了自活去伤害双亲,忤逆之甚何有过於此者?所以证知无孝顺心。这样,那里还有资格称为菩萨? 切邪命自活既都不可为,“若”果不是误为而 “故作者”,是就为你结成“犯轻垢罪”,但这轻垢,是约“为利贩卖,种种营私,内失慈心,外伤风俗”判的。如果众生因此而丧失身命,那就构成重罪!各种和合毒药,结成轻罪,亦就和合时说,若到毒死众生命时,就又结为重罪,这是我们所不可不知的!毒药如此,调鹰亦然 将这摄归三聚,情形是这样的:不邪命自活,是屬律仪戒摄;生慈悲孝顺心,是属善法戒摄;不生恶以害众,是属摄生戒摄。邪命自活戒,看来很简单如真能做到,菩萨的三聚净戒,尽在其中! 邪命自活,经论中有不同的说明。龙树智度论说净目女问舍利弗言:不净活命?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下口食;有出家人,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占算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维口食。姊!469
 楼主| 发表于 2020-7-21 16: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堕是四不净食,我用清净乞食活命”。本此可》像这四种口食,就是邪命,为佛弟子,守道居贞,清净活命,那可向邪命方面发展。但是细观今日僧众,不堕四不净食的,可说极少。另有说为五种不净食的为了生活的利养,许现种种的奇特;二、为了生活的利养,自说自己的功德;三、为了生活的利养,替人家占相吉凶;四、为了生活的利养,故意的高声现威,令人对他高度的敬畏,从而给他种种的供养;五为了生活的利养,常自向人家宣说,今天什么人来供养我,明天什么人来供养我,别人听你这样说,也就来供养你,因你打动了他的心。像这都是非法的谋取利养,是为不净食。真正的净命食,经中也说有四种 深山果菜 常行乞食;三、擅越送食;四、僧 中净食。以此活命,不污心地,所以名为净食。 戊三十经理白衣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著。於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作恶而损害众生,有违菩萨的慈悲故制前戒;然毁破如来的禁戒,有伤菩萨的徳行,故制此戒。或有以为戒是声闻人所重的,菩萨於世从事度生的工作,不必那么认真的守持,可以方便的不妨予以方便,这是绝对错误的看法。当知如来的净戒,不论那类佛法行人,都要严格的遵守,不得有一点大意!特别是菩470
 楼主| 发表于 2020-7-22 16: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求法方面,更不得恃骄慢於心。因为你如骄慢不去求法,就将失去正法的种子,世世生生的顽愚陋劣,你如重法而求法不起骄慢,那你的智慧就一天天的开明,菩提就一天天的增长,最后终於证得无上正觉。是以未闻求闻,未解请解,为初始出家、新学菩萨应有的精神!地持经中有这样的说:发心菩萨在善知识面前听受经法,对於说法人有五方面不应忆念,而应清心净意的专一倾听:一、不念破戒,就是心里不这样想,口里不这样说:这是一个毁犯律仪的人,其本身都不健全,我不应当从他听受经法; 不念下姓,就是心 里不这样想,口里不这样说他是一个种姓下劣的人我是高贵种族的出身,怎么可以从他听受经法?不念丑陋,就是心里不这样想,口里不这样说“他是一个面貌丑陋的人,我是相貌这样的堂皇,怎可从个面貌丑陋的人听受正法?四、不念坏味,就是心里不这样想,口里不这样说:他是一个语言不正的人,只说一些趣味的话,根本没有真实的意义,我怎么可从他听受经法?五、不念坏美语,就是心里不这样想,口里不这样说:他是一个说话粗鲁的人,听来非常令人刺耳,我怎么可以从他听受正法?在这五方面,果能不加忆念,是菩萨就可真正勤摄正法,而对说法的法师亦不起嫌恨心。假定是个下根菩萨,不知反省自己的过失,只是见到他人的错误,於是生起退悔心,不乐意听闻正法,当知是下根菩萨,不但智慧退减,亦复不能自度! 佛在庄严宝王经指示除盖障菩萨到波罗奈大城, 421
 楼主| 发表于 2020-7-22 16: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向一个法师学习六字大明陀罗尼。虽该法师有集子,并经常的有大小便利触污袈裟,而且戒行块有威仪,但该法师是难可值遇的,你去见他的时、不但不可生疑虑心而起轻慢,以致退失你菩的地更在生死大海中沉沧受苦,且把见到他当作见到切来样看待。除盖障菩萨受佛的这个教示,就与无数萨,持其宝盖及诸供具,前往供养法师,求六字大明陀罗尼。所以真心求法,不论对什么人,都不应自见过,而生轻慢怠懈的心理! 此戒,在大小乘方面,不完全相共的:小乘学者对於应请而骄慢不请说法,这当然是有所违犯的,三於其馀方面,只是不得骄慢,并不制定一切要请,这是小乘不同於大乘最重要的一点。不过大乘行者,了一切要请外,更不得起骄慢心。经说:“慢如高山法水不住”。如果起骄慢心,既失传化之益,更乖学之方。可见骄慢心对吾人的损害。确是很重大的,不得不严密的控拉制它。 戊 骄慢僻说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於佛香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蔚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反422
 楼主| 发表于 2020-7-22 16: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前戒由於自恃聪明有智,而起大骄慢心,不肯向有佛法者求法;此戒由於内倚所学外挟所交,而起大骄慢心,不屑为人如法答问,但是真正做个菩萨,应要做到“求法不懈,说法无惜”,怎可有法不求,有法不说?还有一种解说,就是前戒重於对先学法师的轻视,此戒则是对於新学菩萨的侮慢。可是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对於学的行者,不应有所轻视,对於已学的行者,尊敬犹如敬佛,怎可予以轻视和侮慢?特别是对新学菩萨,如不善於引导和传授,致使住持佛法后继无人,正法速灭,多么罪过? 对於新学的轻视,为什么看得这样严重,当知发做了菩萨,就是以度生为唯一任务,不说有人来跟菩萨学,菩萨理当好好的教导他,就是没有人来跟自己学,亦当设法去接近众生,劝化他们发广大心,受菩萨戒,不但在这人世间如此,就是入诸苦趣开导众生,令发大心受菩萨戒,亦复在所不惜。瓔珞经说“若化一人令发心受菩萨戒者,胜造大千世界满中佛塔”。佛陀这样殷勤的鼓励我们去教化众生令发大心,菩萨行者怎可不尊重佛陀的教诫?华严经更彻底的说:为了化度一个众生,自己在阿鼻地狱中,为猛烈的大火之所烧煮,就是经过无量劫这么久的时问,不但不放弃这一众生的救度,而心净如最胜那样的不退!度生 423
 楼主| 发表于 2020-7-22 16: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具备这样大无畏的精神,怎容新学菩萨来向你而你不好好的为之解答 各达大乘经律,不为新学解说一增自己的过跑二乖自己的善行;三失自己的所化。失所化,则有边於摄众生戒;乖善行,则有违於摄善法戒;増过恶、则有违於摄律仪戒。如是三聚净戒俱失,还有什么资格称为菩萨?是以新学菩萨受戒以后,远来从你学习经律,你应就你所知道的教导於他,务使他对於经律义理的了解,如法受持,不然的话,使义理隐没,颠倒法相,其过失是很大的! 佛对大众说“若”有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佛子知道另外有这么一个佛子,於“佛灭度”以“后,欲以妤心受萨戒时,於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不论那尊佛出现到这世间上来,最后终归是要入涅槃的,决没有一尊佛永恒的住在世间,因为佛的出现和入灭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的,当这世间有众生须要佛来救度时,佛就以此一大事因缘而出现於世;当这世间有缘众生已为佛度尽时,佛就又以此因缘而示现灭度。所以佛陀住不住世,关键不在佛的本身,而在有无可度的众生。如本师释迦牟尼出现在这世间,化尽有缘而入涅槃,原因就在於此。 佛陀在世,声闻行者的受戒,固然是以佛为师,大乘行者的受戒,同样是以佛为师,决没有自誓受戒的道理。到佛灭后,佛子以戒为师,即以戒师为佛。虽声闻比丘,不可自誓受戒,但大乘菩萨,是可自誓受戒的。在什么地方自誓受戒?当然是在佛菩萨的形像前。佛灭424
 楼主| 发表于 2020-7-22 16: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金色之身的真佛,我们是见不到的了,但有泥塑木雕的佛像,可以为我们顶礼膜拜。你对佛像的恭敬,恭敬真佛一样,那你所得的福德,自然也是一样的。所以说“敬像如真佛,得福亦复然”。正因如此,发心受菩萨戒者,於佛灭度后,可以佛像前,自誓受戒。好心,受菩萨戒的好心,正是指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提心,亦可说为真诚恳切的求戒心,不但顺於诸法的真理,亦复契合纯洁无疵的净信。这是受戒的法器,如没有与乐拔苦的利他意欲,是不会发心受菩萨戒的。 於佛菩萨形像前,以好心自誓受菩萨戒时,应想到这虽是形像,而实等於如在真佛之前,然后自治其心,诚言立誓,弘愿自要,口陈羯磨,求见如来摩顶授戒,名为得戒羯磨。至所立的誓愿,通愿就是一般说的四弘誓愿,别愿或如普贤的十大愿,或如观音的十二大愿等。受戒所以要立誓发愿,旨在要期切实的遵行,为其唯一的相貌。如大乘的三聚戒,说为愿断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当知这就是受成的所发的弘愿。得戒以后,说为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当知这就是受戒所发的弘愿,得戒以后,如实守持,这就属於所修的大乘行。在佛法,“行愿本是不可分离:内心热烈的欲求,即是愿;有真诚的愿欲,必有真实的精进修行”。这是一定道理,行者不可不知。 4,自誓受戒与依师受戒,有个重大的不同点,就是 至诚恳 以七日”的时间,在“佛 陀的面“前,至诚恳425
 楼主| 发表于 2020-7-22 16: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切的“忏悔”三世罪业,认为自己的业障太重,既不能面见佛陀,又不能得到戒师,这不是自己的的罪业深重是什么?我既有这样深重罪业,现在佛前自誓受戒,如不先在佛前忏悔,怎么能得佛来摩顶授救?单於清净道场中,忏除罪障还不够,必须还要“得见好相”,见到了好相,“便”知自己已经“得戒”。假“若”於一七日中,“不”能“得”见“好相”时,“应”当继续不断的“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之久的时间甚至超过这个时间,总以得见好相为限,在一日没右得见好相前,就一日不停的忏悔求见,必需“要”求得”见“好相”,一旦“得”见“好相已,便得”於“佛菩像前”自誓“受戒”、方可得戒,“若不”能“得见好相”时,“虽”於“佛像前受戒”,亦“不”可“名”为“得戒”,那只不过徒有虚名而无实得,一生虚妄体仍白衣。得见好相的时间,所以有久暂不同,要为各人业障厚薄的不同,忏悔时的惭愧心是否殷重的差别来决定的。 好相的见不见,从何而得了知?这就在行者,或於忏悔的时候,或於禅定的当中,或於睡梦的期内,不是见到华,就是见到光,不是见到菩萨佛的摩顶,就是见到如来的种种相好,是为得见好相,亦即得戒之时。还有以心表相,亦可证知得戒的,就是於佛像前自誓受戒时。以深心克责的惭愧心,悲泣流泪的对佛菩萨说:我今发心受菩萨大戒,完全出於一片至诚,没有一点虚伪妄念,假定我心是虚妄的,不能如法的实践诸菩萨行,愿佛菩萨不必授我菩萨大戒,设若我心4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