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戒律]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11: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各类不同的众生,既然是我们的父母、对於父母的孝敬都来不及,那里还可去杀而食之2现在“而杀”其身,“而食”其肉“者”、是就无“杀我”们多生多劫的“父母”。然请静思一思:5的生命可以随便杀害吗?父毋的肉体可以随便食用吗而杀而食者,岂不是大为不孝?亦岂非有违悲之所以不论从那方面说,杀食父母,都是不成话说的、法固然严禁於此,就是世间伦常亦所不许!可惜世同的般人们,由於眼光的短视和认识的不够,只知现生父母是父母,不知多生多劫中父母还多得很,只是要认现前的四大色身为自己,对於万物同体的至理完全没有了解,所以於无人我中,妄起人我之见,从而互想欺凌,甚至互相残杀,只图自己的享受与安乐,不质他人的痛苦与悲伤,以致世间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灾难也就陆续出现。如真深广的体认到六趣中的男子女人,都是我们的父母,彼此互相的爱谁也不侵扰谁,谁也不打击谁,谁也不害怕谁,谁也不杀戰谁,到处充满和乐之气,试问世间还有什么问题发生?所以佛法说的一切众生皆我父母的这个论题,是值得每个人重视的,亦是佛法所说生缘的具体足不唯如此,你杀众生身,不要以为是杀的众生,际“亦”就是“杀我”们自己的“故身”。这活怎要知三界六道中的众生舍身受身,完全是禀四以体的,我的口身固由四大之所组织而成,众生的肉体亦如我身是由四大合成,所以若杀他身,是於杀自已的旧身。怎知我身是由四大合成?因为398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11: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水是我光身,一切火大风是我本体”,众生视四大而成,这是处处经中都这样说的。圆觉经说“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他弟吐脓血,津液涎沫痰泪及大小便利,皆归於水归火;动转归风”众生生时,四大集为身,众元时,四大离散为物;虽集散从而其性不殊。所圣人以群生为己身,以万物为自体”。可知六道众里身中,属於地的骨肉,属於水的血液,就是我们的身,属於火的暖气,属於风的动息,就是我们的本不但佛法这样讲,世俗亦有这样说“夫意气中、自有风云烈士,交游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是将万物作同体想,亦是佛法所说法缘慈的具体表现这说来,应当知道:父母是我们最亲的,己身们最爱的,彼此这样的血肉相关。甚至是同体的,怎可不急急的“常行放生业”?不但一生生行放生业,而且应当“生生”世世生来,行是放生业,不要让众生到杀的痛生得到安然无畏的快乐,因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自己的离苦得乐。所以杀生,的男,实际说来,是战我们的是自身如是生生受生的地方行△如此的法尔常规,不是在这地方受要行,在个地方受生就不要放生,为什么?因这是“,生生世世都这样的魔生不为息行的享业,而是身教人是个人放生不得的399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11: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放生,人世间才能真正获得和乐生存 不唯如此,“若见世人杀畜生时 以最大 应 巧“方便”,并且尽心竭力的去“教护”那个被每的生,“解”除它被鞭挞杀戰的痛“苦”及临危将死的难”。怎样救护解苦?最初当然是以善言晚喻,他令知杀生的残忍,使他自动的不去杀害,最为上绝对不可直言的指责他,说他不应当如此生,如直言不讳的带有教训的口吻,不但不能达到你生的生命,反而使他恼羞成怒的,杀害更多众生,至危及本身。在以善言晓喻后,不能发生效力,自经济力量做得到的,可以将之买来放生,自己经量做不到的,可以劝说他人买去放生,务要达到方救护的目的,令其离杀戮之苦而得到安稳快乐。世人杀生,当作未见一样,不予以方便救护,解难,是不大像个具大悲愿的菩萨样子。 见杀救护,当然是慈悲流露,但这只教一命之不能做到广遍救护,为了普遍的救护一切众生,常”广设“教化、讲说菩萨戒”经,唯有如此,救度”一切“众生”,永离生死的大苦,得到大乐。讲解大乘菩萨戒,要不外於使众生明白生体的真理,以法资其心灵,息灭内在的以须恼,不再听凭烦恼的指挥,而在生死海中飘这才是萨的真正度生。可见佛法所说的度生,不是给与物质的满足,而要在给与心灵的解!A此,所以通常总说以法利生,若不为众生说很难使众生复本源心地而得解脱。这是翻底的400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亦是佛法所说无缘慈的具体表现。 善萨行者亲自讲说戒经,是以最度一切众生及多义母为主,但“若”现生“父母兄弟”、气绝魂消“死亡之目”,或每年的忌辰之日,“应请法师讲萨成经律”以期三“福黄亡者”,或让他们“得见”十“诸佛”、或让他们得以“生”於“人”间“天上”。我国佛教中、向有为人诵经超度的佛事,但很少请法讲经以超荐亡者。诵经超度,固是荐亡的一法,讲是度、是更重要的一法。讲大乘戒经,为什么能超亡灵?因大乘毗尼法,有生善灭恶的功能,有除罪放福的力量,所以以此资亡,能使亡者障开慧发,若在人天、资生净土得见诸佛,若在幽险,资令出离生人天上。佛教戒法,有声闻戒与菩萨戒,为什么现在特别指明讲菩萨戒经律?当知菩萨戒是戒中之戒,可以包含声闻戒,而声闻戒却不能包含菩萨戒,所以要讲菩萨戒。同时,菩萨以广度众生为其目的,唯有讲解菩萨戒,才能度一切众生,所以遍讲菩萨戒。尤其现在所讲的大乘梵网戒经:“是舍那之所传,诸佛之源,众生之根本,涅槃之初门,人天之径路。存者之、一历耳根,永为佛种;亡者闻之,资其冥福,即得往生,见佛闻法,或生天上,受胜妙乐,或生人间学佛菩提。是知讲演戒法,功莫大焉”。 在此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生者与亡者的身心是别不同的,在这人世间的身心修诸福因,怎么能使过往神灵的身心得到福乐?佛法向来说,自作自受说自作他受,岂不有违因果律?不错,以因果的道理 40l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没有我作他受之理,但自他间的相互而4非没有相互資助的功用,所以目连尊者为其老母设母灵即得脱於饿鬼之苦,而立刻得以上生天上,离饿鬼所受的痛苦。可见彼此的身心尽管有所不同彼此相应相感的意义不是没有,所以不论诵经移”都有超荐亡灵的功用。 讲律,在中国来说、始於元魏法聪法师;到了唐朝时,有新罗国的僧统律师,在本国皇龙寺,讲吾或七日七夜,感动“天降甘露,样云安霭,覆所讲堂四众惊叹,得未曾有”。由这可以证知,讲戒存亡益岂是一般人所能思议得到? 生而解其危难,是救众生的身命,死而度其冥识是救众生的慧命。“若不尔者”谓在生的时候,不为除被杀的危难,是即对於众生的身命不顾,到了死时候,不为超度冥识的沉沦,是即对於众生的慧命顾,所以俱“犯轻垢”之“罪”。因为,生而救其危难是悲心的流露,死而度其冥识,是孝顺心的表现设若不孝不总,怎能免轻垢罪? 以三聚摄归此戒:总习戒杀,是摄律仪的x失;方便求护,是摄善法戒的守持;行放生业,是众生或的 行 是以即此一戒,完具三聚净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根这是对上十板的总略结劝。谓做一个受菩严 对补“如是 所说的“十,应 修“学”,时时刻刻的“敬心奉持”,不得稍有 上来只是略说,“灭罪品中”:还要“广明一一戒相402402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戊二一瞋打报雠戒 若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雠,乃至六亲中故报者,犯轻垢罪。 前戒是说见苦不救的过失,此戒是显补怨起钟的过失。站在菩萨的立场讲,是都要不得的。因为做个真正的菩萨,出发於慈悲的心愿,见苦固然应该要救对於怨家对头亦应起悲愍心,不得有一念的复之意,个人所以以怨报怨,主要的原因,内无慈悲的胸怀,外无慈悲的行为。是以,不是对於他人的瞋骂,就是对於他人的打拍。这末一来,问题不但不得解决,反而加重问题的复杂性。由於彼此的互相瞋骂打拍,一旦到了见面时就分外眼红,因而怨恨永不得止,甚至累生累劫的怨怼下去,这那里像个救人救世的大心之士?而且做个菩萨,除以慈悲心对待众生,即或有时众生跟你无理取闹,你亦得以极大的容量忍受下去,不得对之复雠以畅以自己的瞋志。要知众生对你的非理表现,不是自己愿意这样的,亦是在烦恼的冲动驱快下如此的,你又何必同他一样的见识瞋骂相待?菩萨果如一般人那样的瞋打报雠,那对菩萨所应行的三聚净戒,完全违犯。如你予打击者以打击,怨嗔志不止,是就违犯摄律仪戒;如你应忍辱者不忍,不忍辱善行不増,是就违犯摄善法戒;如你不能以平等心观待一切众生,众生逐渐舍你而去,是就违403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犯摄众生戒。三聚净戒患犯,可说退失菩静之乘,果你能瞋打不报,不但不违摄律仅戒,而且免除相会的痛苦;如你能忍辱不瞋,不但不违摄善法数,1永息累劫以来的怨您;如你能以慈心、忍心,平等观诸众生犹如自己的父母兄弟,不但不违摄众生6而且使众生乐意的环绕在你的左右。 在此或有人说:中国儒家一向主张“以直怨,德报德”,佛法之说与儒家之说,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是别?原因儒行立世礼法,所以许可报怨报仇。如礼说:“君父之雠不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共任,交之雠不同国”。或说“杀人者死,律乘诸代,断命必可是佛法是运出世的普慈,希望做到怨亲的一律平手决不从中分别有无亲切的关系,所以我国坚定的主张“以德报怨”。正因如此,世间认为可以做的,佛法全予以禁止。从这亦可看出佛法与世法的根本不同所在,而佛法超胜於世法的地方也就在此。 佛对大众说“若”做个受了菩萨戒的的“佛子理应忍行内充,慈悲外溢,无处不流露对众生的爱护所以“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瞋是烦恼的一种,而且是机重的烦恼,世间很多的纠纷,都由不忍的。而引起的;人们的很多善法功德,都由不忍的心破坏的;一个人的很好名闻,亦由不忍的心而度的。是以欲护自利的善法,固应防范瞋火的焚烧,g护利他的功德,更应防范瞋贼的窃取。严格说,世为人,不管那个,都不应该妄生瞋志,但一假修道的世俗人,由於他们没有以法制心,有时不免404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瞋起嗔恚,是还情有可原、如一已经行道的佛法行者对世间没有什么所求,还经常的生起瞋这,那就未免不成话说。再进一步、一般的佛法行者生瞋,只是嗔火的内烧,不致影响到别人,亦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以生为己任的菩萨,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应以慈心为、现在反而对众生生起瞋心,不特有违菩萨的水愿,亦复有舍众生的过失,因为众生看你常这样的发脾气,本想亲近你而不敢来亲近你,岂不与众生对过起来无法予以感化?所以不论从那个角度讲,菩萨都应以慈忍悲愍众生,不得怀不仁心以瞋打来向众生报最而失去众生的化度。 佛陀要菩萨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要亦不过在於不要报雠,能够如此已很难得,并不定要你以德报。如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应当怎样?孔子巧妙的回说:什么叫做报德?我告诉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末说来,佛家与儒家的设教,都是很近乎人情的、并没有矫枉过正,使人们难以遵行。大般若经卷第二十一说:“菩萨当斗争瞋志骂詈,便自改悔:我当思受一切众生履践如桥粱,如聋如哑,云何以恶语报人?我不应坏是甚深无上菩提”。又第五百二十卷说“菩梦设被斫截手足身分,亦不应起瞋志恶言。所以者何?我求无上菩提,为拔有情生死众苦令得安乐,何容於欤翻为恶事”?佛陀的这一开示,真可谓淋漓透顶值得每个苦萨行者的注视!要知众生不管怎样的来扰乱你、你如不瞋志那个众生,不但扰乱不到你,而受害还是在他自己。如丑陋不堪的一个面孔,显现於明40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镜之中,且陋的是他自己的面孔,至汾镜的本身灰么且陋可说?可是当你受他扰乱,而对他加以联责结果,原本是他的罪恶,反而成为自己的影恶,这是最不值得的!水嘉大师在证道歌中,亦有很好的说:“现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不因一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所以睡打报雠绝对要不得不特本身受到瞋打不得报复,即或有人“若“杀”害自己的“父母兄弟六亲”,亦“不得加”以报复。还有设“若”维护国土完整,保障人民安全的主为”其“他”的国主或其他的“人”之所“杀者你行菩萨道的人,“亦不得”代为“加”以“报”复亲是我们所应尽孝的对象,君是我们所应尽之的对象他们如遭受到杀害,在世俗说,彼此有着不共戴天之,在道理上,是应加以报复的,俗语所谓“有优不报非君子”。而诸佛皆戒不得加报,这是什么意思?5知世俗所谓加报,是约现世讲的,在这一世之中,题是怨、亲是亲,界线是划得很清的,不容不分到怨亲所以属於父母的怨仇,就不与之共天下,属於见系怨仇,就不与之共国中,属於昆弟的怨仇,就不与之相来往。佛教是融三世怨亲为一体,在毕竟平空性中,根本没有想亲可得,怎么容你为那个亲而这一亲属?况且我的亲属为他杀了,所谓人死不可生,现在你去杀害他的亲属,要为你被杀的亲假试问这对你有什么好处?除了增加彼此的怨恨,可说毫无所得。长寿王经说“以怨报怨,怨终不天德报怨,怨始得息”。所以佛教坚定的主张,不得以怨406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怨,设若命债以命来还,有乖佛教危息之留。有人这样说:君亲乃人世间的大伦,梵同数乃是王臣共受的金刚宝戒,小小怨仇说不加报,是还可以说再过去,君父之仇亦不加报,你的自心怎能安忍?果真的这样做去,佛法的风行,无异是宣布人道的废除律的实行,无异是宣告忠孝的死亡,人间将成为禽兽世界,社会秩序亦将被破坏,试问佛法戒行有何足取?这想法是错的!要知菩萨在世间的化导众生,是为令每个众生都得到生死解脱的,而且视每个男子女人,都是己的父母,怎么可以杀一生而报一生,使诸众生之同,生生世世的互杀不已,而永沉沦於生死海中?且你所要杀的这个对象,在现世来看,固是你的怨敌,但若通过过去来看,那他未必不是你的前生父母,现在果“杀生报生”,无异是杀多生的父母,以报今生的父号,如是,怎么合乎孝道之理?所以说“不顺孝道”。前面曾经讲过:“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以戒为孝,万可说为至顺,那里还可容你杀生?是以佛法所说的道与世俗一般所说的孝道,确是大异其趣的,在俗礼中,君父之仇不报,是为不孝;在佛法中,君父之化芳报,则为非孝。原因世间之说,只是重於现在,根本不该当来的因果业报,佛法认为你如报复,只有令君从永劫沉沦,不得超出三界生死,怎说是孝道? 4不不可以联报联以打报打,亦“尚不得有奴婢”,子以“打拍骂辱”。有人认为如来容许奴婢仆使以供驱使,是不确实的。当知出家行人,不化是声闻,不论是菩萨,自己的一切生活所需,都赖 407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施的供给,畜养奴婢的一切所需,岂是自己的所能供给?现在很多出家的僧众,对於自己的享用,动蜒富贵夸耀,实在不成话说。出家菩萨虽不得畜养奴婢但在家菩萨的畜养并不禁止,不过不可对所畜养的婢,予以非理的打拍辱骂,以致“日日起三业,口影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自然是在严格的禁止之内於中、打拍是身业,骂辱是口业,瞋怒是意业,多以说为日日起三业。古代主人对於奴婢,确实是很意待的,根本不把奴婢当作人一样的看待,要打就打,要骂就骂,要对他发脾气,就对他发脾气,毫不有所情,所以奴婢所过的生活,是牛马不如的生活。佛深知这是罪恶,虽未禁止在家菩萨畜奴,但绝对禁止打骂瞋怒等,以免日日三业造作种种的罪恶!然成题的,就是前既已经说了三业,为什么还要再说口业无量?有人解说:人之对於奴婢,先是内起瞋心,而后予以打拍,打拍之前,先行骂辱,骂辱之时,句句是恶口,获罪不可胜计,所以说为口罪无量。有人说:“口”字在有的本上的是“得”,意谓日日起三业得罪无量。我以为这个解释非常合理。 为父母报仇而杀他人,不是杀的与我无关的人亦就是杀的自己父母,因为被杀的人,过去亦曾数过我的父母,现在你杀了他,岂不就造成了不顺孝道的七逆之罪?所以做菩萨的,本於慈悲之心,在愈业面,不得以瞋报瞋,在口业方面,不得以骂报骂,A身业方面,不得以打报打。为什么不说不得以杀假因自家的生命体,既然己被他解决,在现生中痕408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上有何加报,所以不说不得以杀报杀。但在怨怨相中,不是说来生不向你报杀身之仇,不过,那是来的事,不是现在的事。 不得报仇,主要是对出家菩萨说,至於在家菩停用王法,是亦可以以直报怨的。“而出家菩萨”,如“无思心”以为自己瞋打“报仇,乃至”为“六亲中,故作”瞋打“报”仇“者,犯轻垢罪”。对出家菩为什么要严格些?因你既已放下一切而去出家,正当亲平等,人我两忘,怎可如俗人一样的怀有人我,以求怨害相寻?所以出家菩萨应时刻的作怨亲平现,不论仇恨的大小,不论关系的亲疏,一切不得加报。如真不报,自然解怨释结,永远没有仇对,否则,相仇相害,永无休息 瑜伽菩萨戒本障忍辱度中所说的瞋打报复戒 与 所说的打报仇是一样的如安住答萨净我律以的答萨,遇到其他有情以恶言来马。应行忍导而不太 导,乃报之你怎样马来我怎样马去。当然是要不得的:遇到其他有情对自己生起瞋患,应方便息解而不息,乃报之你怎样对我发气我怎样对你发气,同斗是很不对的;设若遇到其他有情以拳脚来打自己,应行思受而不忍受,乃报之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自亦不可以的;还有如果遇到其他有情存心来戏弄自己亦应思受而不忍受,乃报之你怎样戏弄我我亦怎样戏你,当然亦是不对的!所以判定你於菩萨或,“有所每意经中佛对海意说“若复有人,以恶心来,瞋惠 409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11: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骂辱,即作是念:是人懈怠,远离白法,我今发起精进勤求修习,植诸善本勿生厌足,乃愿是人,先坐道场、我当最后,取成正觉。乃至我依此法,云何是?云何瞋?二中伺察,俱不可得,又是瞋非瞋,若自若他、与瞋者,皆不可得,斯不可得,尚离此见,是即名忍个菩萨行者,果能这样伺察,是为怨亲等观,还有什么仇恨可得?怨恨仇对不可得,又何加报之有? 此戒,大小俱制,七众同禁,每个佛子,都应注意 戊 骄慢不请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骄慢而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谘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前於怨起仇,固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现於德不敬,亦不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因为,对境起怨,不但有办法解决问题而且徒然增加自己的惑业,试问这有什么意义?对德不敬,不但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还有慢法的过失!当知一个刚刚出家的行者,特别是做个出家菩萨,无论是为自行化他,对於如来正法,都应尽力去求,且应不择时,不择地,不择人的去求,只要所求的是佛法,唯有无倒解了如来一切正法,是学者最直要的事。如不能了解如来的正法,试问你以什么自行又以什么化他?所以凡为一代宗师,对於佛陀一f教、无不洞然了达。要知佛所说的言教,乃是无倒显410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1: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示行人如何去证得最高果位的,所以追踪佛陀的菩萨不论从那个角度讲,都当精勤不懈的寻求如来的正法菩萨首当了解的,就是欲化度众生,不是运用什名特别法术,而是完全依於如来正法。假定自己对於正法,没有得到决定性的了解,那你宣说什么去开示众生?是以对於全体佛法的了解,就是成办菩萨求事的所有方便。弥勒菩萨曾说:诸有欲求利益众生的菩萨,由道种智得以成办世间的义利。可见对佛法没有认识,是不能度化各类不同众生的。华严经中显示为法牺牲的精神说:“菩萨摩诃萨为求法故,为法难得数,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七伊火坑,当与汝法。菩萨闻此欢喜无量,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当於阿毗地狱诸恶趣中受无量苦,况入人间微少火坑而得闻法?奇哉!正法甚为易得,少於地狱无量楚毒,入小火坑而得闻法,汝但说法我入火坑”。又云:“若人为我说一句法,令我菩萨行得清净者,投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我从梵天投身此火不以为难!所以初心出家之人,一定要依一位稳学兼备的善知识。修学如朱的正法,於如何成佛的所有道理,於如何度生的所有方法,都应生起一个决定的认识,因为能够成就解、现时久远,一切利乐的方便,唯有佛陀所说的至言,因为能够开示一切取合要义,完全没有误的,在这现实世间,唯有大圣佛陀,除了我佛,更无别人,可做得到的 。佛对大众说“若”有一个受了萨成的“佛子”他是个出家菩萨,由於他的“初始出家”,对佛法还411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1: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深刻的熏陶、致对佛法“未”能“有所”正确的了“解”。换句话说:刚刚出家的人,未能多多条知识,於大小乘的教理,固然还未好好学习,於自所应学的菩萨学处,亦同样的没有搞得清楚。此对他向菩提大道前进时,不免是个危险的讯号。因为教理不明,容易走错道路,戒行触事无知,容易入於邪魔所以如自认为自己的是个大乘菩萨,理应学习大乘的教授教诫,不当自高自大的自以为了不起,而对象无所追求。 经文虽明显的举出家菩萨,其实在家菩萨亦含其中,因在家菩萨同样是要向菩提大道迈进的,知对教理不明,对於戒行无知,同样是会发生危险的。因而不论出家在家菩萨,皆当以法为重,而应精进求法,古德说的:“王身为罗刹之床,天衣作野干之坐;轻天王之胜位,敬鬼神为高者,莫不皆是重法为先”。做的,如果轻人失法,为损是很重的。如我人的头顶是最尊最贵的,有时为了求得一四句的大法,顶戴生最卑最下的足、亦在所不惜,原因亦是由於对法尊重所以真正慕法情殷的菩萨行者,绝对是不拣别形就丑以及种姓尊卑的。 天衣作野干之坐的经过,未曾有经中有段说:在毗摩国的徒陀山上,有一只野干,一日为师所逐、不幸堕在深深的水井中,经过三天的时间,无法出到井外,自觉生命的不久,不禁慨然的叹道间的一切原本是无常的,生命亦不得久住的,为件当时不供给师子饱餐一顿,而将这危脆败坏的生命412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1: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里人於并中,既无益於师子,亦有损於自己,在生贫因已无功於人间,死后腐朽更无益於人群,反而沾污人群日常所用的水,这是多么的罪过?现我知道自己的错误,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挽救,唯有向十方诸佛至成恳切的勤求忏悔,并愿十方诸佛总光垂照我心,使我过去生中所造的一切恶业,於现生中一切偿还皆尽不让它有一丝毫的残存,从今以往以常值遇明师指导我的如何修学佛法,最后终於得证无上菩提。帝释听到这样的说法,立即率领八万天众,来到野干所堕的边对野干说:我们久处暗冥之中,不闻扣来圣教已久,刚才你所说的一番话,实在不同凡响,在我们听来扣饮甘露,请你继续的再说一些给我们听听!野千回答说:再说一些佛法,是不成问题的,可是说法的法师在下,而闻法的你们反居於上位,你们对於闻法没有一点修敬之心,怎么可以听闻法要?帝释听到野干这样说,立即以天衣将野干接了上来,并请野干安坐在天衣上,然后表示向他忏悔。唯有如是能勤为法万能真正得到佛法。 假定不是这样,而自聪明有智”。不肯请法,绝片错误。当知做个佛子,理应学习大乘,如对大乘教,还未完全见问,物愧来不及,里还可没?可是世人刚刚与这相反,正国他们录法木深,未大而正解,反而易於生起骄慢,自以为自己是了不,认为我曾学过世间各种知识,对一载学问我都能退达,佛法有什么难以学习的?还要向人请教什?内心有了这样的动高举。於是就自己所有的413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1: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世智,而轻如来的深重大法,不肯随便的接爱。由於骄恣傲慢,所以对人不加敬重;由恃聪明有智、所以对法不愿请益。 “或”有“恃”於自己地位的“高贵”,不是在国家做了大官,就是在社会上有相当的豪势,甚至居於国家最高的领导层,这末一来,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纵然自己什么都不大知道,由於特殊的因缘,获得殊的地位,为了面子的攸关,为了尊荣的作祟,於是慢山高耸,不屑向有佛法者求解佛法,以为一个普通的和尚,或是一个普通的百姓,我去向他请求佛法,这是多么丢面子的事?这现象,在这世间,可说很多。如在各地,经常碰到一些有地位的人,明明想知道一点佛理,总不好意思向出家人请求开示,以为如此,将损及他现有的地位。结果,宁可对佛法一无所知,仍固步自封的不肯向佛法跨进一步,这是多么愚蠢?又是多么值得可怜愍的?佛法是佛法,地位是地位,怎可因地位而舍弃佛法?且你如真求得佛法,不但对离贵的地位无损,反而会增加你地位的崇高! 或有恃於自己的“年”高耆宿”,就是以为自己身当者年,或者僧腊高於他人。中国有句话说,“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佛法中的上座,亦有所谓“智慧上座”。关於知识学问或对佛法的认识,这是不问年老年少的。不论你的年纪多么老大,如对佛法没有正确认识,就得向有佛法者请求指导,只是倚老卖老,那是没有用的。说句不客气的话,你如什么都不知,只不过虚老而已。但这不是说,佛法不敬老,在戒律中414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1: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特别教示我们“尊上座”。现在是就年高者宿不求佛法者说,亦即因老而骄,对初心了知佛法者看不起是就要不得。 “或”有“恃”於“大姓高门”,亦即恃其族姓高尚,门望高远。在印度,是指刹帝利与姿罗门言,在中国,是指世代曾经做官,亦即所谓仕宣之家,家门高胜,有大财产,或被尊为一代望族。因此,你要他向吠舍或首陀罗族中人请求佛法,那是万难做到的特别是首陀罗族,在高贵种族的刹帝利与婆罗门看来是不可触的最下贱的种族,踏到他们的人影,都认为是不吉利,要他们向首陀罗族磕头礼拜请求佛法,那是多么的不可能?中国人的门高族望,同样是不愿与蓬门荜户的人家来往的,自更不会去向他求解佛法或有恃於自己本身具有“大解”,亦即认为自己的学识相当丰富,对於世间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曾经有过深刻的探讨,不论科学、哲学、医学、卫生、生理学、心理学、论理学、伦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机学、法律学、。政治学、宗教学等,无不精通,设他是一个佛法行者,而以小乘佛法为宗,亦会自伸对於佛法已经有了认识,甚至对外典的错误所在,亦能明白分拼得出。如是自恃世解有馀,小乘外典悉皆通达的人、你要他来向你学习大乘佛法,真是谈何容易所以具有学识大解者,大都自视很高,纵然是己所不知者,亦不肯向人请教! 或有情於自己本身具有“大福”,亦即认为自己的非常广大,或恃自己在这世间曾经做过很大的福415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1: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帮助过很多人,很多人受过他的利益,走到什么地方,都有人予以逢迎,我的福德这么大,还要寻求物法做什么?我在现实世间,一生享受不尽,何苦要去佛法?四十二章经所谓“富贵学道难”,其意在此。所以各地修学佛法的,特别是听经闻法的,虽不完全改有巨大财富的,但大多数不能不说是一般的人们,是以因福大而骄的。在世间所在多是,殊不知福德是不可靠的、一旦福报享受完了,到那时候就会知道世间是苦,佛法学了永成道种,不学佛法是多么的可惜或有恃於自己具有“大富饶财七宝”,亦即仗情自己富有诸财物,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等的七宝。当然,人生世间,富有七宝,从世间的角度来看自是很理想的,要什么有什么,但以佛法观点说,这是靠不住的,因财宝是五家所共,今日为你所有,明天可能成为别人的。从现实世间看,饶财七宝的大富人家夜间成为穷鬼的,真是屡见不鲜的,试问财宝有什么可恃?如你利用你的财富,不因生活困难而学佛法,这十是做人应走的正当道路。可惜世人不明这道理,每固财富大起骄慢,以致失去积聚佛法七圣财的机会 如上所说的七种自情,是一般俗人所崇尚的,而佛法行者所最不重视的,亦即与佛法的修持背道而的,要在佛法的道路上走,就不应对这有所自恃,如可这个有所自恃,亦即不能如法的向佛法的大道迈进 般初心学佛行者,不知这是障道因缘,反而曲 於这些特胜,生起高度骄慢心来,“以此骄慢”的内作票,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对自的奉行,416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1: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的损失!当知先学法师所通达的经律,是经过赉长期学习而得来的,我们如果从他学习,那将会半而功倍,很快的使你在佛法上有所进展。如仗恃自己的特胜,慢山高耸的不肯向人学习请益,那将寸步不移的自阻自己的前进,永远不能得到佛法的大益这不是自己损失是什么? 骄慢,说起来虽常在一起,实在是有所不同的。在唯识学上,将慢说为根本烦恼之一,将骄说为小随烦恼之一。人之所以骄傲,就是对自己的学德、地位、财产导,深深的对之生起染著,在别人面前表现醉做的度,是为它的本性;即此一念骄傲的醉态,再也生不起向上进取的心来,因而染污种种诸法,是为它的业用、具有这样的心态,不论从那方面说,都是对己不利的。人之所以高慢,就是觉得自己总比别人高於等,因而不期然的对於别人,生起轻侮傲慢的心理不把别人看在自己的眼中。是为它的体性:即此己他的高慢心理,障碍自己的谦和不慢,沉沧生死苦海没有尽期,受诸种种苦恼的袭击,是为它的业用我高山在自己心中堆起,怎能得佛法益?学佛求法是最直要的大事,所以对能开示我人正法的大善知识也以绝对的恭敬尊重,不可稍有一念骄高慢之心当知初心答萨的得以不堕恶是,是由善知识的任持以出高这个浊恶的世间,是由善知识的教导,得以业降,出生死城,到达清净处的,是由等知识的觉追,善知识关系行人的前途之大,於此可见,大来四法经说:做个出家的比丘,不特要尽形寿的不离4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6: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