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论]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下面解释,[此意谓:]上面那一段的意思为,[这业虽然一现起,就在无间的刹那没有间断的下一刹那之中灭去了;]譬如说我们造了一个业,这个业一造了以后呢,它在下一刹那,就灭去了,这个业只是那么一刹那而已,那么因此呢,照这样讲,这个业一出现就不见了,那它怎么有时间来熏、反熏本识,因为业力要反熏本识,才显得出它的力量,如果不能反熏本识的话,那造完就算了嘛,造了就算,那等于什么?那就等于没有果报,我上次虽然有讲,你也不一定很懂,那现在很清楚了,它一刹那出现,然后无间灭去,灭去的时候呢,因为只有一刹那,很短很短,怎么能够薰习本识呢?那照道理来讲是不能熏本识的,所以即生即灭,那就没有果报,[如此,照道理说,它]就是业,[应不能招感当来的异熟果;]也就没有果报,[然而,正造业时,便有业的种子会反熏本识,]然而正在造业的时候,便有业的种子会反熏本识,[而令起自果的功能,]这个是业,三个小圈圈是业种,这三个闪电是反熏,反熏本识,所以它正在造业的时候,同时进行,它那个业种反熏本识,所以他灭去没关系,也就熏到了,所以你一造业,你的本识就被熏了,所以你每造一个业都会熏到本识,而且都会有果报,所以你造了业,这个是绿色的,所以恐怕不是很香也不是很臭,如果是黑色的就是很臭了,那熏得这个本识就变臭了,这个都有中性吧,如果造的善业的话,是红的,那么就越熏越香了,不过这个绿色大概是有一点点臭了,所以这个本识也渐渐地臭起来,因为熏久了嘛,你造的那种臭的业,就越多就熏得越臭了,所以等到它无间灭去的时候,那么已经熏到了,所以每造一业,就一定熏到本识,所以种子就不会失去,反熏本识,而令它起自果的功能,[这]自果[功能本身,就是颂中所说的习气。]所以这个业,这个是业,这个是业种,一熏习气,这个种,一熏就好像下蛋一样,应该反过来,这个应当是方的,那有蛋是方的呢,这个方蛋,所以这就习气,所以一造了业,这业种一熏,就形成习气,这习气就保存在,业习的气分就保存在本识里面,就有那种业种的功能,譬如是善,它就有善的功能,恶就有恶的功能,无记有无记的功能,所以叫做自果功能,这个习气它很厉害,它就不一定要变成这个异熟果以后才有那个功能,它那个习气本身就会有那个好像果的功能一样,它习气它会推动我们去造业,所以你看看嘛,看这个厉害吧,所以这个闪电啊,现在是向下闪,然后种熏成习气以后,熏成习气,习气又会带动身、口、意去造业,因为有那个气分嘛,这厉害吧。所以这个《唯识三十论颂》真是讲不完,里面很多诀窍,还有含藏的那些东西,很微细的,你讲不完的,这个东西我自己懂得,但是我就不见得想办法把它讲出来,而且也要有那个因缘,讲到这个地方就很顺嘛,那讲出来就怎么样呢?讲出来你们就知道了嘛,还有什么,所以这个习气跟种子、跟业力的关系就是这样子的,业力,造了业以后,种子反熏本识,变成习气,习气再推动身语意造业,造了业又有业种,再反熏习气,反熏本识又成为习气,所以这样反反复复,反反复复,这个业习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等到人老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修也修不动了,因为习气太重了,整个心都覆盖,就好像抽烟的人,牙齿都变成黄的,熏久了嘛,牙垢就很重,这自果功能本身,这个熏是可逆的,可逆的熏,反熏,也可以往上熏,这个自果功能本身就是颂中所说的习气,[这习气是业的气分熏习所成的,为有别于萨婆多部]我们上次讲就是说一切有部,什么叫一切有部呢?一切有部是相对于大乘法里面一切法空,有相对于空嘛,就正好相对了,可是佛法不能光说空,也不能光说有,应该是都有的,因为你若只讲一切空的话,那么诸法就不能建立,所以还是要有,为什么?譬如说戒律,你要受戒,你要持戒,你要得戒,那这戒相是有啊,你不能说没有,没有你怎么持,戒体是有啊,那你说戒体也是空,就不用去受戒了嘛,那受戒了也是空,那你用禅师的话,叫做胡搞一气,那杀盗淫也是空,那就断灭了嘛,那就造恶了嘛,恶取空了吗,所以一切都是空,那就不用持戒了,然后你说比丘戒,比丘戒也是空,沙弥戒,沙弥戒也是空,菩萨戒,菩萨戒也是空,全是空空空,那就根本不用持戒了嘛,那不持戒的话,那能够令这个身语清净呢?然后修定呢?一切都没了,所以一开始还是要有那个有部的东西,那你说一切都空,那我问你,你如果失业的时候,不能上班,没有薪水,空不空,那你领到薪水,那个薪水空不空,一点都不空嘛,可以买米、买面包嘛,也可以去玩电动游戏嘛,一点也不空嘛,所以不能把究竟的道理胡乱地套,然后就变成这一切法都乱掉了,所以为了有别于萨婆多部所说的曾业,也就是曾所造业,曾业就是曾所造业,就是曾经造过的业,[等所说的曾业曾所造业,此部等执曾业为过去有体之业:]什么意思,就说:[虽已过去,但仍有体存在,]就说你造了一个业,若依大乘来讲,你造了一个业,无间灭去以后,就变成什么都没有了,就没有了嘛,虽然没有,可以有那个业习力留下来,所以还不是断灭,没有断灭,但是萨婆多部的说法就不一样了,萨婆多部就是无间灭去以后,它还是有一个体在,它那个相不很明显了,这有一个体,有一个本体存在,不是表相,看得到那个相不见,但是它那个本体,肉眼看不见的本体存在,那这有什么作用呢?哇!这个非常地重要,怎么样呢?你去诵戒,然后四羯磨那是业,因为业而得了戒体,你得了戒体以后,那个戒体就留下来了,这个业没有了,你不是天天做四羯磨嘛,不是天天在受戒,受戒是受一次,受了一次以后,这个业无间灭去,没错,业无间灭去,但是这个业体存在,所以业体是什么?戒体,所以以众生的业来讲是业体,但是以受戒来讲就变成戒体,所以它有业体存在,所以就有戒体,所以你才能持戒,要不然你天天都要受戒,还有哪,修定也是一样,你修定就产生定体,因为定体,定力所持,你能够得到定功戒,所以这些都是相关的,所以这个《唯识学》跟那个定学,这整个都混在一起的,你没办法把它分得一清二楚,你一定要全盘了解,这整个它的交互的作用,所以这个定体、戒体,乃至于慧体也是一样,都是这个体,所以这个体是不灭的,这个是一切有部说的。好,休息。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0
成观法师讲解
    所以这个曾业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业叫曾业,曾经造的业呢,虽然已经过去,但是还有那个体存在,这个相已经没有了,但是体还是在的,这个是萨婆多部的讲法。萨婆多部我上次讲过,这个戒律后来分成五部嘛,迦叶尊者是第一部,是第一代祖师,第二代祖师是阿难,第三代祖师是商那和修,第四代是优婆钮多,第五代是提多迦,到提多迦尊者的时候,他的弟子总共有五位,就分成五部:1.昙无德部,2.萨婆多部,3.弥沙塞部,我们中国所传的通常是昙无德部,就是四分律的,4.迦叶遗部,5.摩诃僧祇部,就传摩诃僧祇律,等等,这个我讲出家戒的时候再详细讲,因为这里也不是讲戒律,所以提一下就好了。一般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知道我们中国所传的是昙无德部的那个四分律,刚刚讲那个萨婆多部的,是五分律,所以我们这个四分律比丘戒,四分律比丘尼戒,四分律的意思是它那个戒律里面分做四等,四部分。接着,122页。

[以及顺世外道所说的现业]「现业」就是现所造业,[现所造业,此外道计业于现作时,便当下能得果。]这个顺世外道他们说你在造业的当时,同时就得到果了,这个有什么厉害呢?那我告诉你,再往下看,这个厉害就是怎么样子?你看这里,造业的当下就得到果了,所以这个果不是未来的,所以你现在造业,就现在得果了,也就是未来无果,所以未来就没有果报,所以重要就是未来没有果报,所以今世,现在造,马上得果报,所以未来没有果报,那断灭,因为你死了以后你造不造业?不造业,现在造业,现在得果报了,这是一组了,造业—受报...,同时做,然后你尽这一生,这是最后一组了,最后造一个业,当时,你在吞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你造什么业,当时就报,所以死了以后,也没有业,也没有报了,所以是什么,死后断灭。所以你光是看这个,我若不讲的话,你还是看不懂,所以讲这个还是有必要的,非常必要。所以这个顺世外道所说的就是未来没有果报,所以未来一切业果断灭。但是,虽然未来没有果报,因为业果断灭,什么都没有了。等一下我们讲这个顺世外道,这个跟佛法所说的就完全不合,不同而且不合,怎么可能未来没有果报,所以这是应该不对的,是邪知见,也是恶知见,是断灭嘛。122页倒数第三行。

[这种习气前灭、后生,展转相续,直到成熟时,才能招感异熟报果,这就表显了习气为当来得果的胜增上缘,而与亲能办果的因缘有所不同。亦即,因缘是办果的主要、直接之缘;而习气则是最有力的辅助之缘。]我们不是讲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嘛,那因缘和合就是要有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因缘就是主要的,主因,所缘缘就是它必须有所攀缘的缘,这个习气就是它的助缘,业的助缘,而且是它的助缘,增上缘里面最强的一个,是习气,这一句话讲的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要造业的话,要有一个亲因缘,这是最主要的,然后还有所缘缘,也是帮助它成就,但是习气却是最强的助缘,最强的增上缘,辅助业的成就,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

刚刚讲到那个顺世外道,梵文是Lokayata,中文翻成路迦耶派,这一派是提倡修行人,要随顺世间,也就是说,这个随顺跟我们佛法讲的随顺不一样,也就是说,世间人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世间人造杀盗淫,他们也跟着造杀盗淫,这叫顺世,世间人贪财、贪色,他们也贪财、贪色,叫顺世,这是印度的一种外道。那为什么这样?那到了结果就是享乐主义派了,简单讲一句话,也就是跟希腊的伊壁鸠鲁派一样的,享乐主义,为什么呢?这个是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是一个支派,他们主张随顺世俗,倡导唯物论的快乐主义,那我讲过,唯物论,快乐主义这些都是什么?都是断灭的,因为这一派是以唯物论的立场,什么叫唯物论呢?你就必须要懂得这个哲学的思想,唯物跟唯心,这是指本体了,唯物——一切法都是物质构成的,你看得到的,物质构成的,这一切都是物质的作用,所以你看到的一切功用,不管是有情、无情全都是物质构成的,全都是什么?地、水、火、风,结论就是没有精神的成分,之所以有精神的成分是怎么产生的呢?那就是地、水、火、风互相作用的结果,以我们现代的话来讲,产生那个能量,那我们一般人把它称为精神,事实上是没有这种东西,那全都是物质的,譬如说我们的感情,也是因为我们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这样子产生的,它是这样,他们主张是这样子,那什么是精神呢?依照唯物论来说,精神是地水火风的原子、或是分子等内涵互动所产生的,电子、中子在古希腊就有这种理论,只是现在有那个仪器测量出来,而且还把它画成原子图,产生的现象,地水火风这些物质的电子、质子、中子,互动产生的这个现象,比如说智能,我们把它称为精神,事实上那个精神是没有的,那所以呢?他们主张说这个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我们人、或是动物的身心,所以人如果命终的时候,四大分散,人死的时候,四大离散,所以五官的功能也归于虚空,因为四大离散,离散以后它就不能互动了嘛,所以我们人死后,一切归无,一切都没有了,因为一切归无,所以灵魂也不存在了,主张灵魂的话,活的时候有灵魂,所谓的灵魂就是精神嘛,地水火风互动所成就的那种现象,一种现象而已,所以古代的那个原子论、现象论、机械论这全都是一套,全都一样,他们所说的有一点点差别,但是都是以唯物论为基础,所以唯物论是一个总称,下面分了很多,这分派很多,所以原子论,希腊有一个原子论,那个也是这样子的,然后你看这个我们的精神是由地水火风互动所产生的功能,那么这个就跟机械一样,因为你说你有感觉,那个感觉其实是一种物质的作用,所以你那个感觉其实是虚妄的,那个都可以用仪器测得出来的,你什么感觉都可以,所以这个一直演变到近代都是这样子,所有东西都可以用仪器测出来的,所以那个流行歌说,你爱我有多深,那个也可以用仪器测出来的,那月亮是不是知我心就不知道了,那个仪器测不到了,所以死了以后一切就归无了,因为地水火风都拆散了,所以灵魂也不存在了,因此这一派就否认轮回、否认业,也否认祭祀、供养、布施等等的意义,因为这些都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些都修功德,修功德没有意义,这都是精神的层面,这都没有意思,没有意义。在认识论上他们主张感觉论,所以你看古印度跟古希腊,碰在一起了,什么叫认识论呢?当然也跟英国、德国碰在一起了,近代英国、美国都碰在一起了。认识论就是认知,这个学问是研究我们人怎么能够认知东西,所以这跟我们《唯识学》很近,所以你必须懂得《唯识学》的东西,才能看懂他们的东西,也就说才能看透他们的东西了,但是如果你不懂《唯识学》,你去看他们的东西,雾飒飒的,糊里糊涂的,因为连他们也不是搞得很清楚,他搞了很多的名相,也没有很清楚的界定。像从康德,乃至于更古代的那个都有了,有很多的名相,但是都没有一个真正确定的定义,所以认识论又称为知识论(Epistemology),那就是研究人怎么认知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怎么能够学习,怎么能够记忆,怎么能够做事情,研究学问,研究工艺等等,这些全都是认识论或是知识论来的,研究这一套理论。那这个知识论,这一方面路迦耶派他们主张感觉论,古印度的路迦耶派,感觉论碰巧就跟英国的经验论,洛克的经验论是一样的。什么叫做感觉论呢?感觉论就是感官论,也就是他们不承认有任何东西是超过感官的,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感知的东西才是实在的,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感知的是什么,一定是具体的嘛,所以跟那个唯物论是合在一起的,色、声、香、味、触、法是具体的嘛,那超过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以外的东西都不是具体的东西,乃至于眼耳鼻舌身意那个意已经都不太受重视了,眼耳鼻舌身,这感官,我们的感官,如果是超过感官的,要用想象的他们就不承认,不承认有那样的东西。那譬如说感情,感情那是不存在的,爱也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因为那个不是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或是眼、耳、鼻、舌、身可以确定、而且可以测量的,可是真正看得到,摸得着的,可以测量的这个东西才是真实的东西,其他的都是虚妄的。那你所说的真理,那个是Bull shit,所以他们不相信有这样的东西,认为那个都是假的,所以他们就要追求实在的东西,感官可以感知的,所以他们叫感觉论,所以你看看,这个很深,那你光看表面是看不出来的。然后讲到英国的经验论也是一样,这个洛克,你要知道这些都是让我们现代社会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让我们现代人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的源头,为什么?现在都是追求快乐、追求享乐、追求物质,都是因为这些理论造成的,都是因为这些认知、这些知见所造成的,所以也造成,大家举世疯狂,追求物质的东西,精神越来越贫乏,没有人想要追求精神的,所以世间也就越苦,然后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都抓着那个实在的东西,看得到的东西,那看得到东西最主要的就是金钱了,因为金钱可以买一切可以看得到东西嘛,但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大家都不重视了,所以在新的一代,都只是看那些看得到的东西了,所以就变成很虚无,所以现在的世界就是一个新虚无主义,我可以给它一个定义就是新虚无主义。

现在讲,洛克,他是十八世纪的人,17多少年,但是他的这些理论,从古就有了,但是他把它提倡发挥出来,就配合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就产业革命,约翰·洛克(John Locke)以前不是有政治革命、宗教革命,政治革命等等,最后就是产业革命,约翰·洛克的时候产业革命,那个就是斯蒂文森他们发明织布机,那些都是那个时候,然后产业革命,接着就是工业革命,接着就变成金融、原子时代,核子时代,就越来越物质化,这个世间就是越来越物质化,整个人文、整个人类面向都扭曲了,所有的精神都耗尽了,都没有了,没有人追求精神的东西,什么真理,我们以前年轻,说要追求真理,追求...现在讲这个会被人家笑死,会被年轻的笑死,什么真理,然后什么爱情,那有什么爱情,上床就是了嘛,上床是真实的嘛,这个是感官可以感知的,所以现在哪有什么爱情,没有爱情,那就是上床。

所以经验论是什么呢?这个你也必须要知道,因为这个业影响了佛教,为什么?因为物质主义昌盛,追求精神的人就少,追求解脱的人就少,大家都被物质所束缚了,所绑住了,也不讲追求解脱了,所以新的一代很少学佛了,没办法学佛,他们离这个精神的领域太远了,他们的教育、他们的环境,太远了。现在这年轻的一代,不只是断层而已,简直是太平洋两岸一样,所以这很惨。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什么是经验论?经验论就是洛克他,依照这些物质主义,乃至那时候刚刚发明的那个科学,依照那个知识论,他又依据卢梭,他们那个自然主义者,说我们这个人生来是一片白纸,整个是一片白纸,就是没有什么染污的,可是卢梭是说,一片白纸那本来是性本善的意思,但是约翰·洛克他所说的一片白纸不一样,他说我们生来的时候是什么都没有,那事实上这个就很严重了,你知道吗?这个跟佛法是相违背的,因为我们来的时候,带着业力来的,所以不是空白的,有业习气,所以不是一片空白。

那他说,人这个呱呱坠地以后才开始学习,学习以后才把空白的心板开始填上一些符号,所以才有,依这个经验才有一些能力,所以一切都是靠这个经验,而这个经验都是什么?回到那个唯物论里面,也都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的这种经验是实在的,所以他的经验论跟感觉论是类似的,感官主义,所以这一切真实的就是经验,是由这个物质以及肉身去经验的,才是真实的,如果不是物质跟肉身、肉体去经验的,都是虚假的。

所以一切的玄学,古代的它的玄学,那个都不用谈了,那个都是假的,他就一切都把这个都抛开了,乃至于所谓的理想主义,柏拉图最重要的道理就是Idea,理念,但他的理念跟康德所说的理想是很接近的,那这些都没用,都是虚假的,骗人的,因为这个你都不能证验嘛,要能证验才行,所以那个经验论也跟实证论搞在一起,你一定能够证验的,所以叫做经验,那个验有可以测验的意思,所以可以测、可以验,验了以后证明有,那这是真的,那怎么证验?怎么证呢?看得到的要用眼睛,听得到的要用耳朵,闻得到的用鼻子,尝得到的用舌等等,眼、耳、鼻、舌、身,去验证能够物体,那个对象,如果那个对象是用眼、耳、鼻、舌、身去测知的,那就表示经过经验的测知存在的,这个东西是对的,这个东西是好的,其他的都是对人类没有益处的,都可以抛开,而且都应该抛开,而且都不应该去研究,都不要浪费这个时间。

那我不知道洛克爱不爱他太太,因为这个爱是不能测的,不知道他会不会生气,那个生气,怒气的大小,他一定要找出怒气的大小。所以洛克、乃至于边泌他倡导功利主义,经验主义的儿子,经验主义再下去就变成功利主义了,那个更厉害了。

所以就让这个世界从十九世纪开始,再配合上达尔文的进化论里面的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该死,死了是应该的,活该的,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这句话就是适者生存的意思,最适应的人可以存下来,那不适应的就是要淘汰,而且也不用感觉不好意思,不用感觉难过,为他感觉难过,不需要,因为他不适应嘛,所以就应该淘汰,那么自然有自然的淘汰,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淘汰方法,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西方自从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以后,他的那个帝国主义这么昌盛,去侵略、掠夺全世界,然后压榨,exploit,榨取,压榨全世界,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因为适者生存嘛,你们不行,就应该被我压榨,乃至于一次大战、二次大战,一杀就几十万人,也脸不红、心不酸,也觉得是应该的,乃至于希特勒,中南半岛,那些屠夫,杀了几十万人,杀自己的国人,也都脸不红,心不酸的,什么原因?那就是因为这一套哲学理论,科学的发明,乃至于伦理是认知等等,整个都走歪了,都破坏了。

然后大家的知见,就是这个知见都偏向物质的,偏向弱肉强食,认为是应该的,就是这样子,所以人类的悲剧一再地造,但是以前造了以后,还会害怕,现在不会害怕了,现在已经确定,像尼彩已经早就宣布上帝已经死掉了,上帝已死,在他的那部大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里面他第一句话说,查拉图斯特拉从山上下来,向人民宣布说,上帝已死,你们知道吗?有这句话,上帝其实不生嘛,哪里有死。

但是我主要讲说,他的道德、伦理都沦丧了,现在世界就是没有伦理、没有道德,一塌糊涂,都是由于基督教因为它违背真理、违背这个科学,一碰就死掉了,但是我们东方因为崇洋嘛,也就跟着一样,把我们宝贵的、好的东西,也都抛开了。

所以要知道佛法跟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为什么讲这些,你说你要度众生,如果学大乘,要度众生,但是这个你要知道,现在众生好不好度。

所以路迦耶派他们就主张感觉论或是经验论,然后在现实生活中就主张快乐论,快乐论就是享乐主义,为什么主张享乐主义呢?因为死后就没有了嘛,断灭了,只有这一生,那这一生就尽情地享受嘛,所以就反对婆罗门教所主张的祭祀等等这些,而且倾向于诡辩学派,sophist,这个也是希腊的断灭论的,这个也是一种断灭论,然后碰到事情他就好辩,歪理十八条,乱辩。这一套断灭论,由于古代的唯物论,然后一直传,传到这些经验论、感觉论。

一直到了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时候,在俄国又产生了一种虚无主义。什么是虚无主义呢?Nihilism,空无的意思,虚无主义就是说,这一切但是空无的,这一切的价值都是空无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荒谬的,所以那一切的道德、伦理,也是荒谬的,然后那理想、目的也都是虚无的、荒谬的,这叫虚无主义。那因为虚无主义的关系,所以也是主张,到后来在哲理上主张虚无主义,在实际生活上就主张快乐主义,也就是享乐主义,就及时行乐。这个就是在俄国沙皇的末年,也就是在1917年,1917年就是俄国共产党革命之前,这个是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1917,在那个之前,就是十九世纪末叶,1917是二十世纪了,十九世纪末叶,俄国有那些人呢?有一些大人物,像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契科夫等等这些人,都受了这个虚无主义的影响。所以那个屠格涅夫在《父与子》这部书里面,他第一次提到,最早提出来,虚无主义这个,他里面所描绘的父跟子,里面就有很多的虚无主义者,那时的虚无主义被当成很先进的,进步的,可是那个进步,进到哪里去了,进到虚无里面去了,所以他们是破坏一切现有的道德、体制、价值的人。但是因为虚无主义,活得就很无奈,而这些人都是有产阶级,都是贵族,不用工作,有很多的田产、家产,但是一天到晚就是玩、打猎,然后写作等等,上等阶级,跳舞,喝酒,这样子,可是觉得这些事情没意思,所以很多人自杀,连包括托尔斯泰都差点自杀,他常常想要自杀,他在哪里面挣扎,挣扎要不要自杀,挣扎很久,然后一直就痛恨自己,就为什么不自杀,然后他为什么要自杀呢?他想说觉得,他常说,我为什么存在?我存在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活下去,这找不到答案,我为什么要活下去,我活下去是为了什么?什么目的?最后会怎么样?他都看不到,然后他研究了很多,科学、伦理、哲学,乃至于他也研究,基督教也研究,可是他不信基督教,研究回教,研究一点佛教,可是他研究的佛教都是乱搞,他没有搞懂,等我把《唯识学》讲完了,讲他的东西给你们听一听。所以很可怜,他是一个大文豪,但是几十年那么挣扎,要不要自杀,跟他同时代的那些贵族,很多人都因为看到这个人生没有意义而自杀,你看看,因为人生虚无,空无,所以看到他们,我觉得我们学佛太可贵、太好了。你看托尔斯泰他脑袋不好吗?脑袋很好,而且他的道德也是很高的,可是有什么用,他那个知见就转不过来,但是他看佛法,看书,没有亲近真正的学佛的人,因为俄国那时候也没学佛的人,所以他看了一些,也没有真正看懂,所以有误解。

所以我之所以讲这些,也是有点反衬我们佛法的可贵,所以你看我这样讲这些,主要那个目的是为了什么?你知道吗?称赞如来,然后确定,令你增进信心,确定正知见,因为要有比较才知道,所以你一定要把这个佛法放到哪个实际的情况里面去比较,才知道,所以你光是看这些佛法,它是架空的,独立的,你没有比较,你不会了解,所以跟这些世间的、世界的、古今的,所有的学说、这个理论一比较起来,乃至于修行的方式,你一比较起来你就觉得我们佛法的殊胜,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我讲这些就是为了证明这个,因为我就碰巧我懂这些东西,所以我就越觉得佛法的可贵,所有跟你们分享,所有让你坚定修行佛法的这个心,知道自己非常非常地幸运,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物质泛滥的时代,你能够接触,而且能够接受,跟佛法相应,甚难稀有,若照《金刚经》讲就是你不晓得修了几百世、几千万世,在几千万所佛种诸善根,方得如是,真的。要不然你看看这个《唯识三十论颂》那里你可以轻易听得到的呢!更何况是听本人讲呢!给你剖析得这么清楚,这是未曾有。
所以那个顺世外道就是这样子,简单一句话讲就是断灭论,顺世外道就是追求世间的享乐,顺世。人因为知见的不同,所以造成这么大的差别,那你看看嘛,儒家跟法家,他们为什么所做的、所说的不一样呢?就是因为知见不一样,然后墨家也不一样,墨家干什么,摩顶放踵,这个是老古董了,墨子他主张是兼善天下,利益一切人,摩顶放踵在所不辞,把自己的这个头跑的这个头都磨掉了,放踵,因为要去利益人,跑得这个脚踵都不见了,都在所不辞。那这个跟那个杨朱子,这个是道家的,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为什么?太麻烦了,他要怎么样?道家,清净无为,所以那个也是另外一种断灭了,为什么他们有这样子挡的差别,一个拼命地要去利益众生,一个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这差太多了嘛,这都是什么,知见的问题,所以这知见非常地重要,那知见是什么?知见就是你的观念,你的信仰、你的信念、你的理解。

[二取习气俱:]这个讲不完了,刚刚讲屠格涅夫,Turgeniv这个很有名的,大文豪,他写了一部大作《父与子》,讲虚无主义的。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上次讲到122页,还没有讲以前,请大家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以重法故。

上次讲到122页的第一段完,接着讲下一个:顺便提到,上次说这个英文字exploit,翻成中文最好的就是剥削,这个强的民族、国家剥削弱小的民族,强的人剥削弱的人,这世间就是这样子,弱肉强食,视为当然,因为什么?大家都肯定了,适者生存,不适者就应当被淘汰,应该被淘汰。

[二取习气俱:成唯识论解释二取习气说:]还没有讲这个先讲一下,这个是非常非常专业高级的《唯识学》,很深,而且有点复杂,我会试者尽量让大家懂,那你如果不能很懂的话,那你把这个下载下来对着经文多看几次,因为这一段实在是很深,

「成唯识论解释二取习气说:」[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彼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

俱,谓业种、二取种俱,]「俱」的意思就是「业种」、「二取种」都在一起,都有,「俱」就是都有,称为俱,也就是俱是代表有「业种」、也有「二取种」这两个种,

[是疏、亲缘,]「疏」就是疏缘,下面那个缘移上来,疏缘,亲缘,[互相助义。]

也就是「业种」跟「二取种」一个是疏缘,上面对上面,也就是「业种」是疏缘,然后下面这个亲缘对「二取种」,「二取种」是亲缘,亲缘是什么?就是生果的那个缘,

疏缘跟亲缘是指生果,也就是生出果报,什么东西能生出果报呢?业种能生出果报,但是它是生果的疏缘,二取种也能够生出果报,可是它却是生果报的亲缘,亲缘就是比较近,亲跟疏,疏就是比较远嘛,亲就是比较近,

「互相助义」的意思是说,在两个种会相辅相成,互相帮助,

[业招生显,]「招」的意思是招感,我们这个佛法就是讲众生的业力、习气、果报,其实有一个环节,一个核心,那个核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呢?就是招感,

我们为什么会有果报呢?就是感得的,感是什么呢?感就是它有一种力量,吸引的意思,就好像磁铁,能够吸铁,磁铁能够吸铁,所以磁石吸铁一样,

所以业能够招感那个果报,所以我们讲有缘的人在一起,为什么在一起?因为业力相引,相吸引,所以不可思议,

在这么几十亿人,或是,如果是在台北的话,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你怎么会偏偏碰到某一个人,你不一定要同一个地方上学,或是工作等等,你在高铁就碰到或是在街甬就碰到,就在一起了,成为同性朋友或是异性朋友等等的,所以这个很不可思议,

那这是我们眼睛看得到的,它会业力相吸引,就是招感,

所以你那个八识田里面有那个缘的种子,所以它会吸引,

所以你喜欢、不喜欢一个人,或是想不想跟他在一起,那都是这个招感的力量,由不得你,

乃至于你要,你诞生在哪一个家庭里面,你会跟那两个人做父女、子女,这个都是业力相引,所以这是互相的共业,

所以这个没有办法用话讲得清楚的,所以没有学佛的人,就不能够了解这种业力招感的这种道理,

乃至于就会说,我们常常听到,子女会指控,指控父母说:你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吗?或者是你怎么把我生那么丑?或是为什么把我生得这么身体不好?那都是不懂得,

你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我又没有叫你把我生下来嘛,好像很有道理,这句话常常听到,那就是没有善根的人,不能信佛、不能信因果的人,就这样,

所以不是父母愿意把你生下来,是你自己跑进来的,你闯了很多关才闯进去的,所以就是这个招感,

所以我解释这个「业招生」,业种能够招感生,「生」就是生死,业招感生死,「显」是明显,这个字句太简洁了,明显,因为业种能够招感生死的力量比较显著,[故颂先说。]

虽然有两个,一个是业种,一个二取种,为什么不先说二取种,而说业种呢?这句话是解释这个了,为什么呢?

既然二取种是亲缘嘛,应该是亲因缘先说,再说疏因缘,那为什么倒过来说呢?

就是说跟我们众生更加这个影响厉害的就是这个业种,它能够招感生死,那这对我们来讲是更重要了,所以先说。因为我们众生生死事大,其他都还其次。

接着下面就解释上面这一段文了,那你看,颂文里面「二取习气俱」,你如果不依《成唯识论》这一段话来解释的话,没有办法把这五个字解释清楚,

而《成唯识论》这一段话是什么?是截取十大论师的精华,解释这一句话的精华,把它整理出来变成这样子,

所以我们就是解释《唯识三十论颂》,就都在秘密地引用《成唯识论》,是为什么呢?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清楚,

所以玄奘大师跟他的弟子们,著成了这个,撮取十大论师的精华,然后把它糅合在一起,变成《成唯识论》,

然后,最后就是功德无量,我就有的用,那你们就能对《唯识三十论颂》得到最权威的解释,最权威而且正确的解释,我也不用打破脑筋自己去想,想但是想错了,

更何况我是慈恩宗的传人,所以玄奘大师也是本宗的祖师,所以我用他的绝对是没错的,他老人家一定会很高兴,说,孺子可教也,

你看看他那个「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所以我现在讲一个,你不要见怪,你听我讲《唯识三十论颂》就是我这个已经有具体的,一千多年来的传承,现在在我身上,然后你就听法相宗的传法,传人来为你解释法相宗甚深微妙的法,其乐何极?多么快乐啊。

[此段论文说:二取共有四种四对:]

[1.相取、见取——]什么是「相取」?就是[所取之相,]叫做相取,那什么是「见取」?[与能取之见。]

什么是相取?就是贪相、取相,这个简单一句话讲,就是一切众生的生死根本,贪相、取相,

为什么会有生死,生死在三界,贪着三界,所以在三界生死,贪相、取相,所以在一切相中生死,

但是相不会令你生死,是因为你自己贪,才会有生死,如果你自己不贪相,取相的话,相它自为相,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它是中性的,它也没有染污清净,所以所谓不垢不净。

譬如说,这个代表花吧,可是花它是中性的,但是你如果贪爱它,它就变成,对你来讲就不是中性的了,所谓的花不迷人人自迷,所以花没有过,

乃至于说女色,色不迷人人自迷,女色,如果你不去贪女色的话,女色是不会令你颠倒的,她跟花一样嘛,她美她的,她丑她的,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你自己贪爱,

那好像酒一样嘛,酒很多嘛,但是我不去喝它,酒的世界跟我没有交集、没有关系,它不会影响我,一样的意思。

然后你要贪着女色,或是对女色起反作用,然后变成憎恶,然后就说:女人是祸水,那事实上女人不是非祸水、非不祸水,就看你心贪不贪,贪而不着的时候就称她为祸水。

伊索寓言的那只狐狸,酸葡萄,那你不贪的话都是中性的,色、声、香、味、触、法本来就是中性的,

那你以法性,顺着法性,合理取之,他不会有问题,

但是你如果以自己妄想分别而别生贪爱的话,那色、声、香、味、触、法每一样东西都会变成你的障碍,都会变成你的染污,

但是你如果不贪爱,色、声、香、味、触、法跟你擦身而过,对你没有影响,甚至于你看都没有看到,所以你自心不生分别。

我跟你们讲一个小小的故事,我大一的时候,有一个同班女同学,她常常坐在我旁边,那我们就聊天,等到大一上学期过去以后,大家才跟我讲说,常常就用异色的眼光看我,

还有我们去露营,露营的时候,我们两个就很自然,就聊了通宵,你知道吗?然后大家都以为我们怎么样,

大一都快过去了,大家才跟我讲说,某某人是班花,我说谁是班花,说就是跟你聊天的那个,我说:奇怪我怎么都没有感觉呢?我从来都没有觉得她很漂亮啊,那我跟她聊天,我就好像对男生聊天一样,我这个人太奇怪了。

所以我跟你讲,色、声、香、味、触、法你如果自己心不动,不生心的话,擦身而过你没有感觉,就是这样。

那如果说我一直都觉得她是班花,她是这么样的大美女的话,那我跟她聊天就不会那么自然了,这样讲来讲去就变成一个笨人一样,好好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地糟蹋了嘛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顺便讲一下,我前一阵子要找一些照片,要出版东西,然后就翻翻,其中有一张二十多年前,到那个垦丁公园去,不是玩了,因为顺便看一看,我本来就不是喜欢玩的人,

然后就看到其中有一个皈依弟子,她现在五十几岁了,那时候三十几岁,我一看那个照片,我说:哎呦,这某人原来是个美女,我为什么都没有发现呢?

可是她现在都已经五十多岁,当然就没有那么美了嘛,可是那时候,这个真的是个美人,可是我从来都没有觉得她是美人,奇怪,所以我这个眼睛有问题。

往下看,所以这个相取就是贪相、取相,所以叫做相取。

那什么叫「见取」?因为贪见、取见,所以称为见取,这个还不是很清楚,我再解释更清楚一点,

这个贪见把它展开来讲,贪能见、所见,然后取见就取能见、所见,所以叫做见取。

然后再更进一步说,贪能见之心,这能见指能见之心,所见就是所见之相,贪所见之相,这叫贪见,贪见就是贪能见之心,贪所见之相,

那取见呢?就把这个贪字换成取字就好了,取见就是取能见之心,取所见之相,所以这叫见取。

那我们讲简单一点,你好记,什么叫做相取、见取?就换一种说法,贪心、贪相,取心、取相,就叫做见取,因为见取就不外贪跟取,贪取什么呢?贪取心跟相。

这很抽象,那我讲让你明白,一个男孩子,还是讲这个是最耸动的,一个男孩子喜欢一个女孩子,那也就说,他心中产生爱心,我恋爱了,fall in love,这个词很有意思,掉到爱里面去叫恋爱,掉到爱里面去就是爬不出来了嘛,就这么简单嘛,因为是个陷阱嘛。

一个男生爱上一个女生,爱上的时候呢,你看看,你当然知道那个是男生,那个是女生了,这个男生爱上那个女生的时候,为什么打两个箭头,因为爱,一个出去了要把它拉回来,要怎么样?要吃进来,这个就是爱心,爱应该的爱对方,这就是爱那个相,

但是你要晓得,这也唯有我研究过心理学,然后再研究《唯识学》,所以懂得这个,那你就很懂,你产生爱以后,是爱对方这个相,

可是,一般的众生都不是这样子,他本来是爱的一个具体的人,但是到后来,他那个爱会发酵,会演变,到后来不是爱那个对象,不是爱那个人,而是爱自己心中那个爱,

他觉得I in love,然后心里面充满了爱的光辉,他就自己很感动,

所以到后来不是爱那个对象,不是爱那个人,是爱自己自心那个能爱的心,

你去回想看看是不是这样子,都是这样子,众生都是自欺欺人,说我好爱你,我好爱你,其实到后来,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到后来越来越,爱对方的那个心越来越少,是爱那个自心中能爱的心,

那个等到结婚的时候,那个演变成80%,这个变成20%,然后再过两年,这个变成2%,那个变成98%,

这个只是一个能爱之心,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只爱自己能爱之心,不是真正的爱对方,所以也不是很注重对方的感觉,她的感觉,她的需要,她的喜乐,不是很在乎,在乎的是自己能爱的心,

所以你就只会要求对方说,不体贴我,都没有为我想,就是这样子,

所以到后来怎么呢?到后来变成一种自爱,自己爱自己,而且那个所谓的爱心是自爱的投射,

所以人心就是这么恐怖,所以这个爱为什么能够转变,能够变成没有,由这么狂热的爱情,然后很快种种因缘就变成没有,的原因是不是真正在爱对方,所以也不能够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乃至于舍生命为她,那开玩笑,没有这种事,

所以都是自己爱自己,然后要求对方爱自己,而且要求对方爱我多于我爱她,你知道为什么?成本会计,借方贷方,这样不只收支要平衡,还要有一点入超才行,结余,所以你一定要爱我比我爱你多一些才行,这才够本,

那为什么?都是因为基于自爱,起先认识的时候,两情相悦,那个时候是爱情的黄金时代,然后接着就变成黄铜时代,然后就变成白铁时代,然后就变成石器时代,那时候就可以随便丢了嘛。

法合,这就是相取,你见相爱这个相,这个见就是能见,能见也就是能爱,所见就是所爱,但是还是以能见为主,也就是自我中心,所以贪相、取相——相取,贪见、取见——见取。所以见取、相取,这么深的,我画两个名画就清楚了。

[2.名取、色取——五取蕴中的色蕴之取称为色取;受想行识四蕴之取,称为名取。]

什么叫「五取蕴」呢?因为众生会贪取,取就是贪取,贪取五蕴,

《唯识学》为了让这个名相更确实,所以把一般讲的蕴称为取蕴,为什么称为取蕴?因为这五个蕴,各个蕴如果没有众生取它的话,它不能成为蕴,因为众生取它,所以才成为蕴,

所以蕴在《唯识学》称为取蕴,所以取蕴的意思就是蕴,只不过让它更加特定,它的意思更加明显、更加特定,

这取蕴这个名词解释了、显示了蕴是怎么来的,蕴是由取而来的,蕴由众生取它而来,所以才称为取蕴,

如果众生不取,不贪取这个蕴的话,这个蕴就不生,就没有取蕴可得,也没有蕴可得,所以称为取蕴。

那因为这蕴有五个,所以称为五取蕴,那为什么有五取蕴?因为众生贪取五蕴,所以称为五取蕴,就反过来了,这是解释五取蕴,最前面三个字。

「五取蕴中的色蕴」那色蕴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可以加一个取字,色取蕴,所以色取蕴就是色蕴,所以「色蕴之取称为色取」,

所以色蕴——色取蕴,色取蕴就是色蕴,也可以称为色取,这三个都是一样的意思,那有什么差别呢?

这个色蕴只是表示那个色:地、水、火、风,色,这色是地、水、火、风,色蕴着重那个蕴字,而这个蕴是什么蕴?是色的蕴,所以称为色蕴,

那色取蕴呢?等于是着重这个取字,这个蕴是怎么来的,是取而来的,都是取什么呢?取色蕴,因为众生贪取色蕴,所以称为色取蕴,所以点出来让你知道,这个受蕴的来源或是出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取,

所以众生因为贪色,贪地、水、火、风,贪色身,贪自内色身,以及外色身,外色身就是山河大地,所以就成就了色取蕴,

色取蕴简称色蕴,全文讲是色取蕴,最技术性的说法,最专业的说法是色取蕴,简称色蕴,再简称色取,所以色取蕴,就是色蕴,就是色取,全文是色取蕴,也就是色蕴。

接着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把它归纳一下,简单的就是身心,身就是色,心就是受、想、行、识,为什么把心广说成受、想、行、识呢?

休息。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2
成观法师讲解


    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度,度什么?度生死,什么有生死?就是身心有生死,所以度这个身心,

但是这个身就单纯,地、水、火、风,色身,虽然身也能造业,但是身之所以会造业,身是被利用了,它是由心推动去造业,所以身虽然造业,但是自己并没有感觉,而且也不会受果报,为什么?

就说当世不会受果报,受果报是来世的事,由这世造完了,然后身体坏烂了,但是这个神识下一辈子就要受果报,所以这个身单纯,简单一句话,身单纯,

心就很复杂,所以要度这个心就很难,而且之所以说度呢,都是指度这个心而言,因为出毛病都在心上,这个心要度很困难,

所以佛为了要方便让我们容易了解这个心,然后好去对治它,好去度它,所以把这个心开出来,受、想、行、识这四个,

但是,严格来讲,这个受、想、行、识四蕴,事实上严格来讲,只有一个识,

这个识是什么?就是八识,识就是心,心就是识,那这些是什么?受、想、行是识的作用,

所以心的体是识,心的用受、想、行,心的作用,你要讲说心的体是识,心的用是受、想、行可以,那或者是识是心体,八识本体,那么这个受、想、行不是心的作用,而是识的作用,

比较正确一点讲,精确地讲是识的作用,为什么?因为心是指整体,包括体跟用,整个的讲这是心,分开来讲,这是体,这是用,

可是这个用又有了,这个心用就是作用,心或是心识的作用其实只有行,心行,只有行,受、想其实也是行蕴里面的,

但是佛又看到说,这个受、想这两个蕴,对众生的生死或是能不能出生死,会不会堕生死,都是主要是受、想这两个蕴的作用,所以,又把它独立出来,然后好对付它,

所以就这么说好了,如果坏蛋混在人群里面,你就不好搞,那就把它拽出来,然后才能够好好地对付,就像你看电视的时候,坏人躲警察,然后跑到那个百货公司里面,那怎么办?你不能把所有人都扫射死掉嘛,所以一定要把他抓出来才行,所以先把它抓出来,

问题的症结,众生生死的症结就在受跟想,轮回的症结也就受跟想,相反的,能不能离于清净,证圣道,成菩提,也在受、想。

那受是什么?受是感受,感受包括什么?包括苦、乐、不苦不乐,所以我们修行的第一个,因为觉得苦嘛,所以要离苦,苦从哪里来,从受来,

你如果没有感觉的话,受就是感觉,你如果没有感觉的话,你就不苦了,不苦还度什么?那不苦也不用学佛了,

这就是很多人迷迷糊糊,在世间迷迷糊糊,尤其是这个社会地位高,然后福报好、享受好的,他不想学佛,他觉得人生很好,他还想再来,来世继续做董事长,然后有两个二奶奶,这样子,觉得很好,所以那就是受,

你要觉得苦,你才会想要度,你不觉得苦,所以天人就很难学佛,也就这样,因为他受乐嘛,他享福嘛,

所以享福的人有好也有坏,好的就是苦比较少,可是也不是,只是觉知不觉知而已,你说有些人不苦啊,还是苦,

举一个例子,有钱、有名、有位的人,不是不苦,有时候苦反而更大,为什么?尤其是知识分子,他的感受性强,他就更苦,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历来你看看有些这个哲学家、文学家,这个成名立业以后,自杀,海明威、三岛由纪夫,

还有一些影星、歌星,玛丽梦露,那住的都是豪宅,上好几百万的豪宅,美金,拥有一个岛屿,还得了,

可是就觉得人生很空虚,没有意义,然后天天要吃药才能睡觉,

所以这个就是感受,所以你说觉得人生苦,

还有呢?美国宪法规定说,确定的,世界上没有另外任何一部宪法这样规定,这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有追求他幸福的权力,

追求幸福的权力,你看这个好感性,而且也好人性化,当然这个是世间人的愚痴说法,所有的美国的创国的这些...他们的头脑精英集中在一起,创出了对世人很耸动的一句话,

可是对佛法来讲是很可笑的一句话,为什么?追求幸福的权力,首先讲幸福在那里?幸福你能追得到吗?能追、能求得到吗?幸福在那里?

他之所以有这个理论的原因,也就是我这一连贯在讲的,经验论、实证论、唯物论,整个一系列的,把人生的快乐建筑在外在的物体上,所以,从外在物质的追求得到一种快乐,

所以这个就是所谓的美国梦,追求物质的满足,发大财,住大屋,开大车,这个就是美国人的梦,大家都在追求这个梦,可是这个梦追求到的时候,就是空幻的,那么这是物质的。

那譬如说以拿破仑来讲,拿破仑是追求名,追求权位,追求权,他已经统治了,已经征服了全欧洲,可是他还不满足,他还去打俄罗斯,要把俄罗斯都吞掉才行,

那我跟你讲,俄罗斯打下来,他一定要打中国了,打完中国他要去打非洲了,一定是这样子了,

所以无尽无了的,所以这种是一种自我的膨胀,人都是这样子,

所以你看,什么叫追求幸福?幸福在那里?幸福是什么?

这么说了,幸福是一种感受,不是任何东西可以令你幸福或是不幸福,

当然除了身体的一病苦以外,你身体有病或有残缺,你要觉得幸福这个比较难,

但是你如果是个正常人,然后你的享受不是很好,但是也不是贫无立锥之地,赤贫,要什么没什么,没有饭吃,没有衣穿,那样子当然不说了,乃至于快要饿死了,那个就谈不到了,

人生的基本需求有了,一般人,大部分人都可以这样的,可是在那种情形之下,大家都要追求所谓的幸福,所谓的快乐,乃至于跟你刚刚讲的那个所谓的爱,都认为是存在外面的,所以一直追求,但是都追求不到,

因为幸福它是一种感受,不是用物质可以转换的,更何况物欲是无穷的,那你说物欲是无穷的,

好了,所以我们就这样决定说,这个幸福可以是物欲满足的,这很明显嘛,乃至于你说好,你说爱来讲,什么叫爱?

还是回到我刚刚画的那个名画,男的爱上一个女的,那我们分析这个爱,所以你学这个,你就会真正了解你自己心,还有平常我们世俗所追求的很重要的东西,

你能够了解,为了让你了解,为什么?你学了半天《唯识学》,跟人生没有关系,那我让你从天上下来,下凡。

男的♂爱女♀的,但事实上,一般所见,不是在真正爱哪个人,除了刚刚说爱自心的那个爱心以外,还有最主要还有一个,这个对象是一个代表,他不是真正在爱这个人,他真正爱的是什么?是爱自我的形象,

也就是说,你要去追求一个人的时候,你要说跟她志趣相合,什么叫志趣相合?跟我很相像,但是越像是越好,志趣相合,所以情投意合,那你就很爱她,

可是后来又为什么分开了呢?唉,那就又合了那句话,因为误解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而分开了嘛,或者了解什么,生活在一起发现她根本和我不一样,我们还是志趣不合的嘛,所以就分开了,

那如果你又到法官那里去要求要离婚,第一个最重要的理由,而且一定会通过的,那就是说志趣不合,

那为什么以前觉得志趣合,现在觉得志趣不合,事实上所谓的志趣相合就是,怎么叫相合,她要跟我相合,而不是我要跟她相合,所以她要跟我一样,

现在发现她跟我不一样,不是说我跟她不一样,我跟她不一样没有关系,你知道吗?主要是她跟我不一样,这是不能忍受的,

所以这就是合了那个基督教,上帝以他自己的形象造人,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形象来造别人,尤其是夫妻,有一点点认识,谈恋爱的时候,有一点点不一样没有关系,我要改变她,乃至于比较臭屁的人就讲说,我要再教育她,那个叫什么?那个就是play God,扮上帝,他要扮演上帝,

所以每个人都想要改变对方,那为什么要改变对方,以自我为中心,那为什么以自我为中心,觉得我的形象最好,我的形象是最标准的,是最好的,

所以你应该跟我一样,所以我一定要设法要你跟我一样,但是后来试的结果怎么样,当然是很失望,大失所望,这个人不可造就,我们分开吧!

所以每个人在爱人的时候,都是爱自我的形象,乃至于就说,为什么说爱自我的形象,因为你在她是身上看到有一些成分是你自己,所以你觉得,她有你的成分,所以她跟你很像,所以你在爱她的,不是在爱她本人,而是爱她身上现出来的跟你一样的东西,也就是你自己的形象的显示,

那这就是什么?另外一个讲法就是,自我投射,或者再讲的露骨一点就是自爱、自怜,自爱、自怜的原因就是自我中心,这个也是显示世人的颠倒心,另一个自我,这就是人对他的所爱,

当然这个是指男女之间的,对那个所爱的人,给他大最高的分数就说:是另一个自我,我爱她就像爱另一个自我一样,所以这个是什么?这个当然就是全心全意地爱,因为是另一个自我,所以爱她如爱我自己一样,因为我看到她就好像是看到另外一个我,Another self,

这听起来很好,事实上是很糟糕的,因为你的老公爱你好像是爱另外一个自我一样爱你的话,他根本不是爱你,他是在爱自己。

那有一天发现,你实在不是他的另外一个自我,那就Bey bey了,他会对你很忏悔说,我错了,我认错人了,你实在不是我另外一个自我,你是你,我是我,所以我不能再这么爱你,为什么?因为亏本生意是不能做的,要爱只能爱自己,爱别人太亏了嘛,

我讲的很透吧,这从心理学来看,最好的另一半,我跟你讲,你也不要当人家另一半了,要不然就那就是个半人而已,所以这都不是称赞的,你是我最好的另一半,那你只是半个人而已,这个都没有真正的全心地把对方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

这个是一半,一半还不错,50%,这个呢?全都没有,0%,你是0%,全都是她,全都是她的,所以这个不是称赞的,你不要高兴,你高兴你就呆子,

但是众生一听到这个都是很高兴的,是最高的赞词,也是表示他的无私的爱心,事实上是这样,我讲这个不是理论,你知道吗?

我讲的这是实际,什么是实际,我是这样走过来的,发露忏悔,

我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同班同学,有一个跟我同姓的,然后她正巧小时候又也没有爸爸,她家有很多兄弟姐妹,然后很多兄弟姐妹一塌糊涂,那我的兄弟姐妹也是一塌糊涂,然后就发现,怎么就这么像呢?就好像另一个自我一样,我就油然生起爱心,

但是一直都没有变成男女之间,是因为她跟我同姓,而我又所谓的孝顺,我回去跟我妈妈报告,我妈妈说,跟你同姓,不行,我妈妈说不行,那就算了,

所以她就把我当哥哥,我就把她当妹妹,这是一个很不美丽的故事,我常常带这个妹妹去郊游,买东西给她吃,照顾她,然后有男孩子欺负她,我就为她处理,找他在揍他,找他谈判等等,她被男的甩了,我就找他来谈,把那个对方给吓死了,因为我是足球队的,孔武有力。

哇!那个时候,那真是爱得不得了,这个一直到什么时候才了知,我真的就是那种感情,很强很强,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真的是,完全是柏拉图式的,纯纯的,没有办法不纯了,一直到我大学毕业,去当兵,然后当兵还不够,后来当兵有一段时间就被排到金门去,那时候我当少尉翻译官,新闻官,住在那个山洞里面,古代史前时不是有山顶洞人嘛,那我是山洞中人,一天到晚都在山洞里面,也没有很多事了,也不用操兵什么的,一天到晚就是搞新闻的事情,对大陆播放,所以没什么事,后来就沉思默想就想到这些。

哇!那时候我已经看了很多的心理学,因为自己心里面很多愁苦想解决,那时候不知道佛法还有这一块,不过那个也等于让我作为《唯识学》的研修做准备工作,所以我发现我根本不是在爱她,是在爱另外一个自我,

这是个惨痛的经验,所以这个是实际,不是理论,这个实际跟那个理论合在一起,有了解自己也了解众生。讲完了就欢喜信受奉行。

所以你真正爱一个人,不能是自己糊里糊涂的,事实上不是在爱她,是在爱你自己,或是爱你自己在心中所描画的一个理想境界,通常是这样,

所以,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思,自己故意看对方的时候,眯眯眼看这样子的,或是这样看,所以看的都不是她的真实形象,是扭曲的,而那个扭曲是你有意扭曲,不愿意承认事实,所以以你自己的方式把她完美化,

所以你在爱一个什么?你在爱一个你心中你自己的完美的形象,爱自心所造,完美的形象。

所以这个也不是真正在爱对方,这句话就讲的很深很广了,

什么是爱?爱就是,To love him/her as what he/she is,就爱他(她)现在这个样子,你如果能够爱她现在这个样子,那你就是真的爱她,

譬如说,她现在你觉得她的知识不够,那你说,我将来可以教她很多知识,教她上学等等,她将来会变得比较有知识,变聪明,

你在爱什么?你在爱她将来改变以后,依你的心中的心意改变以后的形象,所以你是对未来的妄想的一个形象,你在爱那个,不是爱现在她本人。

然后你在爱他,虽然他现在穷一点,但是,他是很争气的,他将来一定会争气的,一定会发财的,你在爱他将来发财的哪个人,而不是他现在穷兮兮,苦哈哈的样子,那你现在暂时忍受,但是你期盼他将来一定会发财等等,会有出息,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女的一直长怨叹说,你这么差劲的人,嫌她老公不行啊,你看王仁佳她老公怎么样怎么样?种种都是这样子了,

所以不是在真正爱那个对方,而是在爱自己、或是爱自己的一些成分,或是爱他将来会成就怎么样的事情。

古代更多了,古代这个女的嫁给男的,然后那个男的是个秀才,可是落拓,考试都考不上,但是这个太太对他有信心,知道他将来一定会考上进士、举人,

那个不是在爱他本人,所以你看世人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什么?见取、相取。

[2.名取、色取——五取蕴中的色蕴之取称为色取;受想行识四蕴之取,称为名取。]

你看看,这个受、想、行、识是心,可是心,以大乘佛法来讲,这个心,不只大乘,小乘也是一样这样讲的,

心—名,心就是这个名而已,所以那个十二因缘里面,名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个名色,色就是身了,名就是心,

为什么要说心就是名呢?因为名是跟什么相对的?名跟实相对,因为这个心,它虽然有很多的名,但是它没有实体,

那个佛法里面那个心不是指肉团心,不是指心脏,而是心识那个心,而心识的心呢?虽然有作用,但是它没有真正一个实体,所以它是一个名,

所以在《唯识学》又称假名,之所以称为假名的原因,加一个假字,强调它不是真实的,因为假相对于实嘛,

所以你不要看受、想、行、识这个作用起来都很厉害,这个能动山河,但是它是一个假名,它是一个名,没有实体,没有实体可得,是众生的虚妄妄想心所生,

所以如果能够真正体会到,或是悟到了这句话,众生的心,当然包括自我的心,是自妄想生,这个自就是自己了,自己的妄想生起来的,

因为自己妄想,所以才会生起种种心,那妄想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就是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所以从无明中来,

所以这个「名取」那个「名」你就可以在旁边写一个「心」,心取,就是取心,「色取」,色旁边写一个身,取身,

所以什么叫「心取」呢?就贪取自心叫心取,什么叫「名取」?就是心取,因为名就是心,什么叫心取,就是贪取自心叫做心取,所以名取也就是贪取自心,

同样的「色取」就是「身取」,「身取」是什么?就是贪取自身,

所以什么叫「名取、色取」?简单一句话就是贪取自身、自心。

所以这是另外一对二取,第一对二取是相取、见取,第二对是名取、色取,第三对就是心取、心所取。

[3.心取、心所取——取心王称为心取;取心所称为心所取。]

「心取」这个心就是心王,贪取心王,心王就是心识,心——心王——心识,就是八种识,所以心取就是贪着自己的心识。

那举一个例子来讲吧,譬如说你好伤我的心,那为什么你的心会被伤呢?

因为你自己有心取,你贪着你自己的心识,然后,那这个心识是不可侵犯的,

那如果你的心识被侵犯了,所以你觉得伤心,如果你不取着自己的心识的话,你就不会伤心。

接着「心所取」,心所取反过来就是说,贪取自己的心所有法,什么是心所有法呢?心所有法就是所有的心行。

举一个例子来讲,自尊应该是好,以世俗来讲是好的,而且是非常好,自尊心,那么你伤到别人,什么都可以伤,但是自尊心是绝对不能伤的,不管两个人之间,你如果伤了他的自尊心,那就伤害他最大了,

所以如果有人跟你抗议说,你伤了我的自尊心,这个完了,天下一大事,所以自尊心,你伤了我的尊严,或是美国人伤了日本人的尊严,像这样子的,这很恐怖的事了,

自尊跟尊严是什么东西?心所有法,心产生的,那心本来就是名,那名所产生的名更加是,假名所产生的假名,更加是假名,它是虚妄的,它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它是妄想分别而来,妄想分别执着而来的,

所谓的自尊心很强的人,那就是什么?那个就是很自我中心的人,而且常常会有侵犯性,那就常常会变成傲慢的人,我慢的人,

但是以这个来分析的话,我慢也是虚妄的,好的、坏的,我慢是坏的嘛,傲慢心也是虚妄,

所以不管是好的自尊也好、尊严也好,坏的傲慢也是虚妄的,都是虚妄的,都是心所有法,

那你取着这些心所有法,心所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把它当作实际,当作有,当作是至高无上,真实的,那就是叫做「心所取」,因为你取着你的心所法。

乃至于,现在又回到那个,永恒伟大的爱,是心所有法,那你如果取着这种心所有法,那就是心所取。

乃至于爱的相反是什么?憎恨,恨也会被取着的,譬如说我们中国人被日本人侵略,然后抗日八年,所以很多人心里面都有阴影,然后暗中都会恨日本人,那个恨是永远没办法解除的,永远不想解除,

所以那个恨,这个心所有法,就被取着,所以是一个心所取,因为取着了,所以就不容易解脱那个恨,

乃至于你所有的仇人,甚至于欺负过你的人,瞧不起你的人,轻见你的人,你心里面都会有憎恨的心,而且你都不会忘掉,也不想要忘掉或是放掉,这就叫心所取,

取什么呢?取憎心所或是恨心所,或是爱心所,取瞋心所、恨心所等等,不愿意放那就是心所取,取爱心所也是心所取。

讲到这个瞋,它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瞋、一种是嗔,不过我觉得瞋比较好,为什么?那个瞋意不需要嘴巴讲出来,是眼睛一发电光就可以杀人的,在里面就有镭射,唰,就杀了,所以这个瞋意从眼光就可以看出来,不用讲话的,离文字言说的。

[4.本取、末取——取第八识所得之总报称为本取;取余识所得之别报称为末取。]这一句解释就是这样而已,但是我详细讲你就懂了,

第八识所得到的果报是总的报,前七识所造的业的报是别报,那什么意思呢?总报就是整体的,

譬如说第八识的果报决定你生在人道里面、还是天道、还是地狱道、饿鬼道,是总报,那别报呢?

再从总报分出去,譬如说你的第八识总报是生到人道,前七识所造的业再决定你在人中是有福的人、还是没有福的人,然后你的这个身心、乃至于你聪明不聪明,漂亮不漂亮,这不影响你是一个人嘛,

六根健全不健全,然后你的眷属和乐不和乐,斗争不斗争,这也不违犯你得人报,没有影响,所以其他的都称为别报,

总而言之这个是得一个人,其他的都由这个,一切的福德善根等等都是别报决定的,

乃至于说,天道也有受用好一点的,福大一点的,福差一点的,譬如说你若瞋心大,那就变成阿修罗,那是别报,可是他还是属于天报之一。

那甚至于你生为狗,也有福狗、也有流浪狗,所以那个狗落入畜生道的狗道,这是总报,然后你的那个其他的报,好不好,境遇好不好,由这个别报决定。

所以你看看,我在没有讲时,觉得这个怎么讲啊?真伤脑筋,这样讲下来,还不错嘛。

所以你现在就懂了,二取习气,这有四对二取,这些都是有这种习气,决定我们的果报。

[以上这四种二取,都属于颂中的二取所摄;]我们翻到前面,你才知道,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这一般看经文都是这样的,119页,那个颂文,「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就是二取,

那这两句把它合在一起,由于各种业的习气,再加上二取的习气,而这二取习气却有四种二取习气,即四对二取习气,

然后那个「诸业习气」,「习气」称为有支习气,什么是有支习气?就是十二因缘那个十二有支,无明缘行、行缘识,一直到生老死,

由于诸业的有支习气,以及四对二取习气,都在、都有叫做俱,都包含在里面,有这些习气的关系,所以前四的异熟果已经没有了,已经受够了,受尽了,

接着又在下一刹那,由于这些习气的关系,习气力又能够生出其他的异熟果报,我们常常还要回头来看。看123页倒数第二段,以上这四种二取,都属于颂中的二取所摄;

[这些二取所熏发出来、而亲能生起彼本识上自果的功能的,就称为二取习气。

这表显二取习气是来世的异熟果心,及与二取习气相应的种种亲能办果的因缘种子,因此是与业种不同的。]这个有一点复杂了,下一次再讲。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拿起《唯识三十论颂义贯》这样顶戴一下,今天继续讲123页,上次讲到123页,讲到有四种二取,这四种二取,再简单地复习一下,

二取总共有四对:1.相、见,2.名、色,3.心、心所,4.本、末。

相取、见取,名取、色取,心取、心所取,本取、末取。

那什么是取?取就是贪,可是不太一样,第一个,贪是比较广泛,总称广泛,而且比较模糊,取是范围比较小,比较精确,

你看这里,什么叫贪?什么叫取?贪就是你那个贪心起,这样(法师做拳张开的动作)起那个贪心,

然后这个取是什么呢?起了贪心以后,缘,就像章鱼,张开了,缘了以后取(法师做抓取动作),而且还要拉回来的,吃掉,所以看到有外物,起贪心,缘取,这叫做取,所以比较不一样。

所以贪是比较静态一点,取比较动态,而且是确定的,

所以贪并不包含取,但是取一定是贪所生,所以贪就是起心,起了那个贪心,

取:贪→缘→取。取呢?就是依这个贪,因为起了贪心,然后往外攀缘,然后取得,这叫取,

所以虽然取就是贪,但是是不太一样的,这样子微细的差别。

所以,以十二有支来讲,贪就是爱,爱、取、有,唯识里面的这个取就包括有,取跟有这样子。

但是我们就把它简单化一点,比较模糊化一点就取大概就是贪的意思,但是还是包括那个取的动作。

所以什么是相取、见取呢?贪取相跟见,那什么是贪取相、见呢?相就是相分、见就是见分,相分是所见,见分今世能见,所以相、见就是能、所,所以相取、见取就是贪能所,简单讲就是贪能所。

然后这个名色是什么?名色就是色跟心,所以名取、色取是什么呢?就是贪色、心,所以相取、见取就是贪能、所二法,名取、色取就是贪色、心二法。

然后心、心所法是什么?心取、心所取就是什么呢?心取、心所取就是贪心体、心用,心体跟心用。

本取、末取是什么呢?本取、末取都是果报,本就是总报、末就是别报,所以本取、末取是什么?就是贪果报,所以本取、末取就是贪果报。

所以四对二取就是贪能所二法,贪色心二法,贪心体心用,贪果报,贪两种果报,总报跟别报。

所以二取是什么呢?总而言之就是两种贪取,二取就是两种贪取,总共有四对。看123页的第二段。

[以上这四种二取,都属于颂中的二取所摄;这些二取所熏发出来、而亲能生起彼本识上自果的功能的,就称为二取习气。]这二取的习气是能够生果,

[这表显二取习气是来世的异熟果心,]异熟就是果报了,来世的果报,是从这二取习气来的,

所以为什么会有果报,来世的果报呢?都是因为有这二取的习气,

[及与二取习气相应的种种亲能办果的因缘种子,]「因缘」就是亲因缘,[因此是与业种不同的。]

这个就是要表显说业种跟二取习气有所不同,就是因为这样子,因为它能够生来世的果报,

[至于颂文中所说的俱,是指诸业种及二取种子,都能俱时感生自果:它们是感果的疏缘与亲缘——亦即,业种诸业种子是感果的增上疏缘,而二取种子则是生果的亲因缘;]

所以跟一般所理解的就不太一样,二取种子才是能够生果报的亲因缘,而所谓的业种只是增上缘,不是亲因缘,而是增上的疏缘,

[业种与二取种子有互相辅助的功用;而且,它们虽然是俱时,]就同时发生了,[但是由于业种招感生之果]生老病死那个生,[的力量较显着,所以颂文中先说业种,后说二取习气种子。]因为这个业种感生(生老病死那个生)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就先说。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异熟,指前世之异熟果,但这不只是指此世的前一世,]我们今世的前一世,[而是指此世之前的多生多世]不只是一世而已,这前世不是指一世而已,而是指多生多世,[之业感异熟报果。

余异熟,指后世的异熟报果。相同的,这不但是指此生之后的下一世,而是指此生之后的多生多世之业感异熟报果。

虽然二取种子受果无有尽期,而业习气之受果则有尽期。]二取种子它受果报是没有尽期的,这个非常重要,

接下来,业习气的受果报是有尽期的,所以你造了业,就受报,受报完了这个业也就完了,所以是有尽期,所以你造了一个口业,那么就受报,如果造善口业就招善报,就结了,就没有别的什么剩余的东西,

可是二取种子呢?它受果报是无尽的,因为它无尽的关系,所以生死不断,

那如果只是只有业习气的话,只有业力,业习气我们就说业力,只有业力的话,因为一个业相对于,一对一对应,数学里面讲一对一对应,一个业受一个果报,就没有了,

那如果说没有再造业,那果报就断了,果报断生死断了,所以那如果这样的话,大家都入涅槃了,不用修也入涅槃了,但是不是这样子。

你不再造业的时候,还有那个二取习气在,它继续不断地感果,无尽的,所以这个就非常重要,所以生死不断的原因是这样子。

那举一个例子来讲,譬如说这个植物人,他很显然的不再造业了,那他应该这个生死会断,他不再造业,

可是呢,他对外不再造业,但是里面有二取习气在,所以他还是一直在受果报,进一步讲,也就说,他就不会死,除非他的命根已经到期了,

所以为什么他能够什么都不做,然后也不是自己在吃,但是他就是不会死,原因就是因为有二取习气种子支持者,

乃至于说,人若昏迷了,不是昏迷了就死了,虽然表面是像死了,昏死,可是他不会死,为什么?因为他还有一个二取习气在,二取习气支持这个八识它就不离散,

所以光是有业不行,光是有业生死会断,因为果报尽了就断了。

所以这个《唯识学》真的很微细,很仔细,所以业习气的受果是有尽期的。

[成唯识论云: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

业习气,业果是有尽的,二取的习气是无尽的,你要记得这个就是了,

二取有种种的二取:相、见,名、色,心、心所,本、末。就把它背起来,

有这些二取,所以受果不断,果报无穷,也生死无尽,一直到修了灭尽定,然后,因为灭尽定定力的关系,让二取习气都寂灭,然后就出三界了,就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成唯识论解释其原因说:因为,一、异熟果的业与果之性不同——异熟业的性具有善恶二种,而异熟果之性则只是无记。]

也就说业,不要看你个异熟了,就看业就有善恶性,但是异熟果呢,它的性就只是无记,

因为业因跟业果的性不一样,所以称为异熟,这个我们以前曾经讲过,在这里复习一下,这是《唯识学》里面非常重要的概念,

你不要看这个重要的概念只是概念而已啊,这个概念就总破一切世间哲学,怎么破法?业因,业有善跟恶,但不管它是善因还是恶因,它都会有果报,所以有善果、恶果,

那什么叫善果呢?譬如说你修五戒十善,然后就生为人,中品的五戒十善生为人,生于人道,得人身,上品五戒十善就生为天道,得天人身,人道或是天道是善的果报,

可是这个果报本身是无记的,也就是说人身是无记的,譬如说一个孩子生下来,那个孩子的身本身是无记的,你不能说那个孩子的身是善恶,孩子是身没有善恶。

那如果造恶因的话,譬如说就生为狗,那个狗身也没有善恶的,所以他的那个前世有善恶业,但是它果报本身没有善恶业,

那这个果报身也就是异熟身,虽然没有善恶业,是无记性的,但是他却能够造善恶,所以本身是无记性,能造善恶。

所以世间伟大的哲学,从一开始就在讨论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所以孟子是性本善,荀子性本恶,基督教性本恶,法家性本恶,

因为他的想法,认为人的善恶不同,他对待人的方式也不同。

法家觉得人是性恶的,所以要用种种外面的法把他钳制住,让他不造恶。

儒家就所谓的比较人性化一点,不是儒家,因为荀子也是儒家,孟子就比较人性化一些,因为他认为人是善的,人性是善的。

乃至于像法国的卢梭,他也是主张、赞成人性是善的,所以他就比较有包容性,然后比较注重启发性,

因为认为人性是善的,只要把那个把那个善性给启发出来,这个世间就会和平,就会快乐,

但是基督教、荀子,那基督教就包括回教了,认为人性是恶的,为什么人性是恶的,因为人就是亚当、夏娃,不听上帝的话,所以是恶性的,恶性就要好好死管束,好好地绑住,不要让他乱跑,不要让他再造恶。

所以严刑峻法的法家也是这样,因为他们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的把他控制住,用严格的方法把他控制住。

所以你看由于哲学上的理念不一样,在政治上、道德上对付的方法就完全不一样,手段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儒家虽然表面上,虽然有孟子的性本善,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其实是孟子的讲法,

可是,你们要注意,这又是一大公案,你知道吗?中国两三千年的历史跟政治,不是以孟子的学说为主,不是以性本善为主,而是以性本恶为主。

所以他表面上讲的是仁治,仁爱的仁,事实上他是用礼,那礼是什么?礼——法,礼就是法,

什么是礼?有很多的规则,有很多的规矩,然后是外铄的,什么是外铄呢?就是从外面加进去的,这不只是他的政治上、道德上的作用,乃至于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也是跟他一致的,什么?往外加的,填鸭式的,所以外铄就是往外加的,外加的,impose。

相对于外铄就是内敛的,内敛就注重启发,你学儒家就有点像学什么?像学军队一样,当军人,一板一眼,有很多的规矩,你都要遵守,这样子的,那个叫做礼,简称礼教,那个礼其实就是法。

所以这个两三千年的儒教,表面上是讲仁,事实上他是不以真正的仁为主,他主要还是以法家的严刑峻法配合,钳制人心,钳制你的行为,钳制,就好像老虎钳一样,把你夹住,让你不能动。

所以佛法光是业果是无记,所以一切的果报身,果报的正报身是无记的,所以以人道来讲,人身本身是无记的,因为他是果报身,人身是无记的,但是这个人能造善恶业,能造恶业,能造善恶。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狗来讲,那狗你不能以人的眼光看它是卑劣的,所以它是恶的,不是,它还是无记的。

但是以狗来讲它认为它是好的,它认为它当狗很好,很满足、很喜欢,尤其它生为一只哈巴狗,它的主人很喜欢,待它跟宝贝一样,叫它都说孩子,妈妈疼,或是爸爸疼,这样子的,它也是很好命啊,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狗,认为它是不好,乃至于一切众生都一样,一切众生都自爱,爱自身,所以即使它生为猪,它也觉得猪很好,如果不好,它就不会堕为猪身,猪有什么不好呢?

因为不用工作就可以吃得饱饱的,然后也不用打扫,人家会帮它打扫,所以很好,有什么不好,要什么有什么,所以做人就不要当猪,要什么就要自己去努力,那猪就不用自己去努力了,就吃得胖嘟嘟的,然后什么都不做,

所以你不要看猪很难看,很脏,所以是恶的,不是,猪本身是无记的,

所以这就打破、破一切世间外道的想法,乃至一切的争论,人是善还是恶,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还是性是非善、非恶,还是亦善亦恶,还是无善无恶,都不对,就是无记,但是虽然无记,他能造善恶,

所以你看佛法就是超乎一切,所以破一切戏论,所以你看光是人性的善恶就争得不得了,

那虽然在宗教上,肯定它,譬如说基督教,由一个神话就肯定人性是恶的,

所以他们就发展出,他们为什么西方那个法比较昌盛,也是因为肯定人性是恶的关系,要对治这个恶性,

我们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一套很好的法呢?因为光是儒家里面就有性善、性恶的,然后就搞不定,搞不定可是帝王又喜欢严刑峻法,所以就利用儒家的礼教配合法家的严刑峻法,这样子来统治天下,

表面上用礼来钳制,然后背后呢?用法家的严刑峻法来恐吓,而且真正的就把你吓唬住,你就不敢反他,因为你若反他的话,不是一个人杀头,就灭族了,这也只有中国有,其他外国都没有。

所以这是就光是这一个道理,就破一切言说戏论。

顺便提到,自古以来都有那种很多理想国或是乌托邦的想法,但是在世界所有理想国、乌托邦里面,它是根本理论都是性恶论,以性恶论为根本,所以是以法、法治为主,

当然,西洋的法治发展到后来是好的,中国的仁治本来好像是很好,表面上很好,事实上很糟糕,因为什么?因为人很不完美嘛,而且人有脾气嘛,有感情嘛,然后常常就波动,

所以仁治,你受仁治的话,那就整个政界就摇摆不定,就看那个当政者他一时的喜好,一时的憎恶,所以不是百官就受苦了,要不然就百姓就遭殃了,

乃至于做官的人,你看起起伏伏,宦海浮沉,那都是依据皇帝一时的高兴或是不高兴,高兴你就升官了,不高兴你被放逐了,就贬官了,乃至于就丢了脑袋,所谓侍君如侍虎。

我们接着讲,124页第二段,「异熟果的业与果之性不同——异熟业的性具有善恶二种,而异熟果之性则只是无记。」

[二、异熟果难招——异熟果必须异世成熟,才能得果。]

「异世」就是要隔世了,不是现世就受报,一定是来世受报,所以叫异熟,[由此二因,故业习气受果有尽。]

总而言之,有业就有果报,但是一个业受一个果报,所以是有尽的,

你不会说造一个业受无穷果报,那就麻烦了,怎么麻烦你知道吗?你若造了一个恶业的话,那真的就是堕到地狱求出无期,

那是比喻而已,但是不会说求出无期,它还是有尽的,要不然你永远就在地狱里面了嘛,

那这个跟那个佛经里面说,众生毕竟成佛,那你在地狱里面怎么成佛,

所以你造了业,受了报,那果报会尽,一定会尽,受畜生,畜生报会尽,受地狱,地狱报会尽,地狱报受尽出来,然后有因缘了,碰到佛法修行,然后就一直增上,

所以这个果报是会尽,造业的果报会尽,但是二取习气所得的那个果报却没有尽期,它一直更新,所以永远无尽,

那你如果造了一个善业,那就吃喝不尽了,也不行,造了个恶业,就死了,就永远上不来了,造了个善业,就生生世世吃喝不尽,这个也不合道理嘛,所以还是有尽的,善恶都是有尽,

[与异熟果相对,则等流果与增上果,此二果,一则性同,二则易感:]是很容易感的,

那性同是什么呢?就是说异熟果跟等流果、或是增上果,[性同——等流果与增上果,其业与果之性皆同样具有善恶二种;

易感——等流果与增上果,其业于熏成种子的同时,便能感果。]

[所以二取种子受果是无穷的。附注:等流果为从同类之因所流出之果,例如从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以其因与果的性质同类,故称为等流。增上果为依于能作因的增上力所生之果。]

[成唯识论又云:由感余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余异熟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

由于感余生业就是来世的业你那个种已经熟了以后呢,所以在前异熟果的果报到这里已经受尽的时候,又「别能生余」,余就是来世,来世的异熟果,

「由斯」就是因此,因此就业果不断,所以生死轮转无穷,何须假借外缘才能够相续,相续的意思就是生死相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此谓:由于所感的来世之业种及二取种子已经成熟,故等到此身中的前世异熟报果已受用尽时,便又能生起来世的异熟果。

由此原因,业果不断,有情生死轮转无穷——何必要藉外缘,才能生死相续呢?]

这个佛世的时候,人的那个根比较好,然后业大概也比较轻,那我们现在这个根就比较钝,业比较重,所以你看植物人很多,所以这个就最好解释了,

植物人不再造业了,可是他生死还没有断,没有尽,就在异熟果,他的自心里面就有异熟果报,所以他生死不断,所以他是生死相续的。

[义贯]

[有人问难云:「虽有」你所说的「内识」,然「而」若全唯有识,而「无外缘,」]没有外缘、没有外境,[「由何」而能令「有情生死相续」不断呢?

以「颂」答「曰」:]论主就以颂答曰,[「由诸业」种与「习气」,都与四种「二取」之「习气」种子并「俱」;

因此当「前」世之「异熟」果「既」已受用「尽」时,即「复」能「生」来世「余异熟」果,

因此于自内识中之业种、习气、二取习气种子,即能令有情生死轮转不断——生死轮转,

系在于内识种子本身之生起、熏习、与成熟,便即显现,而不在于外缘。]

这一段是说,我们自心之中,业种习气、二取习气在两个习气同时存在,是同时存在,

所以这个业种习气它所感得果报,是有尽的,那也有可能就是你在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你的业种习气感得果报已经尽了,已经断了,这时候应该生死断,生死断就是轮回断,轮回断就怎么样?那你就出了轮回了,

可是没有那么便宜,为什么?而且不是便宜,你也不用害怕,你就说,噢,那你就出三界了,

因为这个时候同时,虽然业种习气的果报已经断了,已经尽了,但是二取习气同时还在,它还继续地感果,所以它继续地感果,然后又会在,它们会互通消息的,所以它资助它,

所以二取习气它又等于是在造业、受报,那造业的时候就会资助它这个业种习气,又产生另外的业种,

所以一方面感果,一方面又熏业种出来,所以这个果报习气,就不会断,

简单一句话讲就是这两个是同时存在的关系,即使这个断了,这个永远不会断,这个没有断,就继续熏,又熏成种。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4
成观法师讲解

[诠论]

[成唯识论又云:此颂意说:由业、二取,生死轮回皆不离识,心心所法为彼性故。]

生死轮回都不会离开这个识,心识而有的了,为什么呢?「心心所法为彼性故」,

因为这个生死轮回它的性是什么?是心心所法,因为心心所法它生灭不断,所以生死轮回就不断,

而心心所法本身是什么?心识,所以所谓的生死轮回都不是看外面的,而是在你的心中的事情,

[此谓:由于业与二取作为生死的疏缘与亲因的关系,所以生死轮回都不离识,并非心外之法使生死相续,]

不是心外的法可以令众生生死相续,而是自心中自有生死,不是心外的事情令众生生死,[因为生死之因果,是以心心所法作为其体性的缘故。]

所以生死轮回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心心所法相续不断,所以轮回不断,所以轮回没有别的东西,轮回不是一个人在轮回,而是一个众生他的心心所法相续不断称为轮回,

所以此识中就有一个小轮回,乃至于此识中有无尽的小轮回,然后积聚成感得来世再继续这样子,这是个比较大的轮回,所以自心中的心心所法相续不断称为轮回,

[成唯识论又说:有情之生死相续,非由外缘,]这生死相续不是由于外缘的,[而是由于一切习气所使然。]

因为由于习气力推动,所以生死不断,习气力推动,所以令心心所法就一直生灭不断,

所以刚刚讲心心所法生灭不断,所以称为轮回,但是心心所法生灭不断的那个动力在哪里,动力就是习气、习气力的推动,习气力的推动令心心所法一直轮转不断,

所以你看看,由于这样子的研究,明了了,你就对于所谓的轮回就不是那么抽象,

以前以为轮回好像有个很抽象,不知道在那里,但是现在知道吧,轮回在哪里,轮回就在你这里,二十四股肋骨底下,

所以合在一起就是说,由于习气力的推动,令心心所法相续不断,所以轮回不断,

所以轮回在哪里,轮回不是在空中,在太空外,或是在阎罗王哪里,不是,轮回在你自己心中,心中里面心心所法相续不断,心生、心灭,所以生灭不止,那就是轮回不断。

所以你看由于研究这个唯识,你就对生死轮回就有很具体、很明晰的这种感觉,了知跟感觉。

[而习气可分为三种:]

[一、名言习气——名言,即名称与言论。]「名」就是名字,「言」就是言说,必须要有名字,才会起言说,

你知道,这世间一切众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语言,语言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分很多的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接词等等,

这些词类那个最重要,名词最重要,如果没有名词,也不会有动词,因为谁在动,名在动,

所以名是体,因为有名字这个体,所以才能够动,所以名好像是身,然后名词好像是身,动词好像两只腿,即使没有两只腿他还是可以动,两只手可以动,嘴巴可以动,所以还是动,坐个轮椅他照样动,

我们佛法称为名字——名词,西洋文法就称为名词了,所以名词是最重要的,

由于名字、名词再凑上动词等等,变成言论了,[谓有情妄想计着名言,循名取实之习气。]就称为名言习气,

那什么是名言习气?就是思想,思想一定要有语言,思想一定要用语言,如果没有语言就不能思想,所以那个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它是它的工具,也是它的本体,由于有名言,所以有思想。名言一方面是思想的体,本体,也是思想的工具。

名言是思想的工具什么意思?你如何思想,要用名言,要用语言,名言就是语言,如果没有语言,你就不能思想,还有呢?虽然它是它的工具,名言是思想的工具,而名言本身就是思想的本体,所以除了名言以外,也就没有思想。

譬如我们说你在想什么,你回答的时候,你就讲一句话,我在想什么,你说我在想阿花,那么,这一句话,我在想阿花,这是一句话,就是「我在想阿花」这一句话就是你的思想,也就是本体,而你这个本体是由什么来表现的,是由语言文字来表现的,它是工具,也是本体。

所以「我在想阿花」,这些都是语言,这个语言表现出你的思想。

众生都有这样的习气,名言的习气,可是名言习气是指什么?是指,你把「妄想计着,循名取实」画起来,

因为名言本身没什么问题,可是众生因为发明了名言,然后就会从名言里面去妄想。

好我们来分析一下,你看到一朵花,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譬如说茉莉花,这个不像,或者是牡丹花,看到一朵花,给它取一个名字,叫依他起,依外在的东西,然后给它取一个名字,这个名言,这个茉莉花、牡丹花,这个名言是依他起性,

所以依他起性是依物立名,依物立了名以后,再依这个名去遍计,譬如说牡丹花,那就想,本来牡丹花就完了嘛,牡丹花没完,牡丹是花王,花王是代表富贵,如果是玫瑰,代表什么?爱情,等等,

这就是遍计所执,依这个名而去遍计、计着,然后想尽办法去把它发展,发展这个名,想尽办法发展这个名,那什么叫发展它的名呢?赋予其性,叫做遍计,遍计就是你给它很多的性质。

譬如说牡丹花是高贵等等,那这些就是我们再给它的,给这个名很多的性质。

那譬如说中国人,中国人发明的这个「孝」字,这个孝字是依他起了,就是为什么,就是父子的关系,依父子的关系而起这个孝字的概念,然后再依这个孝字给它发展,这个孝字在中国人发展的无限上纲,它具有无量的性质,所以赋予其性,给它很多种性质。

所以一个孝顺的人应该怎么样?这个文章就做不完了。所以一个孝子做人要有信用,跟人家做生意要忠实,不能偷人家斤两,如果偷人家斤两就是不孝,为什么?因为这样子你就会被抓去关,你父母就会伤心,所以就不孝。

那战阵无勇,非孝也,你打仗的时候不能当懦夫,不能逃兵,逃兵的话你父母会伤心,因为你会被抓去枪毙,所以,战阵无勇,非孝也。

然后读书不用功非孝也,为什么?因为你事业不能成就,令父母担忧,所以非孝也,所以就很多的性质。家庭不和乐,非孝也,等等,

所以这就是什么?遍计,依于一个根本的名言,最基础的名言,然后再起种种的遍计,赋予它种种的性质,这叫遍计。

所以什么叫名言习气?就是众生就有这样子的性质,看到一个东西就要给它取名字,那如果已经有一个名字了,就给它取别名。

那譬如说一个人,已经有一个本名了,他还有一个乳名,一个小名,还有一个学名,长大了以后还有一个官名,还要字,还要号,还要又号,还要外号,号来号去都耗光了。

古人就这样子的,所以很少人只有一个名字,中国人很麻烦,所以中国人好立名,很多的名字。

你看像那个什么,你有没有看过《天方夜谭》,你如果看《天方夜谭》或回教的东西,它名字很长,可是它的名字再长,我发现它不会有中国人的长,中国虽然都没有写上去,但是他一下子用那个名字,一下子用这个名字,搞得你糊里糊涂。

所以说苏东坡是什么?苏子瞻、苏眉、苏轼是他本名了,东坡居士,反正就是一大堆。如果是讨论他的诗的或是他的传记的人,常常都是用他很多的别名,如果你不是很内行你就不知道他在讲谁。

中国人好名,好立名,好千古之名,万世不朽之名。

这个名言习气表面上是讲名言习气,事实上是什么?事实上是刚刚讲思想,思想就是妄想,简单一句话,名言习气就是妄想习气,因为你要打妄想,妄想都是思想嘛,只是它虚妄,那要问它的成分是什么,它的组成成分就是文字、语言,所以名言习气就是妄想习气。

[名言又有二种:]

[1.表义名言:能诠释义理之音声差别,称为表义名言。]

[2.显境名言:能了别境界之心心所法,称为显境名言。]

[二、我执习气——]众生有打妄想的习气,就称为名言习气,一天到晚都是胡思乱想,这个就是名言习气。当然言说戏论也算是名言习气的一种。所以所谓的种种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是名言习气,文字游戏。

第二种习气,我执习气,[即虚妄]计着[执着我及我所,因而熏成自他差别的种子。]

所以这两种习气是我们这个现世习学然后成就的一个习气,很容易发显出来,

但是第三个习气,有支习气就不那么容易发显,因为十二有支,那个是生死轮回所带来的习气,

[我执又分为二种:]一种是俱生我执,一种是分别我执。

[·俱生我执:与身俱来的我、我所之执着,称为俱生我执。]

举一个例子来讲,就说:我们每个人都贪爱我们的身体,这就是俱生我执,这不用学,这你自然就会。

还有,这是贪爱身,还有贪爱心,贪爱心是什么呢?其实贪爱心是贪爱心所了。

你不要看这个很简单,这是我的独得之密,你查不到的。

什么是贪爱心心所法?就是贪爱你的感情、感觉、意见,这叫贪爱心心所法。我用现代语言来表示这个,简单来讲是这样的。

感情、感觉、意见乃至于思想,你都执为我、我所,所以你不能伤我的感情,你伤我的感情就很伤感情,这个伤感情是最伤的了,

那为什么伤感情会这么伤呢?因为你把感情当作我、或是我所,这个感情就是我,所以你不能伤我,你伤了我的感情就是伤了我,那你伤了我那你就罪大恶极,你什么都可以伤就是不能伤我的感情,

那这个感情是什么东西,感情是心所法,是心所产生的,你种种的情绪,情嘛,但是我们凡夫就不说你伤了我的心所有法,说你伤了我的心,哇!这不得了,滔天大罪,该杀头,所以你伤我的感情就是伤我的心,这不得了的大事,

然后伤我的感觉也是一样,那你因为都是把你的感情、或者是你的心当作是你,我的意见,表示你有什么意见,如果人家反对你的话,你就觉得很伤,而且不是伤了你的意见,而是伤了你,这是很奇怪,

因为什么你又不是把那个意见当作我所,而是把那个意见当作我,那个意见就代表我,所以你伤了我的意见就是伤我,这个是no no,不行的了。

思想当然是更是了,你不能伤我的思想,我提出什么思想你不能反对,你反对我的思想,你攻击我的思想,那就不行,所以这思想。

这样就好像没有什么,思想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Ideology,我把它翻成,很昌盛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我把它翻成意底牢结,因为这个很底层的嘛,坚牢,而且也是个情结,打不开的,意底牢结。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人类一直不断地斗争、战争、争夺都是为了什么?都是为了这个意底牢结,意识形态之争,而且杀人如麻,完全是为了意识形态,大部分。

尤其是20世纪,最厉害,这就是思想,所以我们以前不是说你思想有问题,哇!完了,你思想有问题会怎么样?那就会忽然失踪了,我们那个白色恐怖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思想有问题,这太厉害了,这就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他以某一种意识形态为主观、为主来判断你的思想有问题,

这个就是名言习气来的,名言习气再加上每个人有我执习气,所以一群人的共同我执,以及共同名言习气合在一起,就变成意底牢结。

他们共同认同的,共同认同的名言,以及共同认同的我执,大家聚在一起就叫意底牢结,然后就跟他不同的牢结的人就斗,所以这个我执就执我、我所。

第二个习气是我执习气,虚妄执着我跟我所,因而形成自觉得跟别人不同,这叫我执,

这有两种,第一个,俱生我执:与身俱来的贪爱身或是心,现在在讲这些都是心心所,贪爱心心所,

其实都是心所,因为心所是心的用,所以我们都贪爱那个心的用,种种的感情是心的用,作用,感觉也是心的作用,意见心的作用,思想心的作用,所以为了这些心的作用,然后而起执着,这是俱生我执。

[·分别我执:由后天习学]后天学来的东西,[——如从文化、传统、宗教、社会习俗等]这些是后天学来的,[——而产生的妄想分别的我、我所之执着,称为分别我执。]

譬如以文化来讲,文化是由于教育而来的,通常。譬如说我们中国认为是古人崇尚儒家嘛,那就有儒家的执着,崇尚道家就有道家的执着,等等。

有传统,我们中国人就拜鬼神,祭祖,有这样的执着,这很奇怪,你知道吗?这不一定要读书,不管有没有读书,中国人就是祭祖,把这个祭祖认为的第一等最重要的事情,不晓得为什么,

这个并不是不好了,我觉得还好了,但是就是这样子的,很奇怪,你就是没有办法改变他,因为它已经变成一个传统了。

我妈在世的时候,我妈妈的妈妈,她们家没有男生,然后她娘家的娘家也没有男生,所以我妈妈在的时候,我们那个祖宗牌位有三个姓,三个牌子,所以有三个炉,

所以我妈妈她最重要的事情她就是不敢不拜,所以过年过节,再怎么辛苦,她都一定要拜,祭这些祖先,

清明扫墓的时候,哇!跑三个地方,因为三个姓嘛,一个就是我们游家的,她们王家的,是我妈妈的娘家王家的,然后我外祖母她的娘家吕家的,三个姓都要去扫墓,

我每一年都跟着去,然后她的记忆力很好,她也不认识字,就在那个崇山峻岭里面,他居然就可以把它那个墓给找出来,都草都盖起来了,就在这里,然后就开始清...最后墓就跑出来了,然后一看牌子,果然是吕氏什么...到了那边是王氏什么...到了那个是游氏什么...都不同的地方,而且那个山都是差很远的,

一个就在附近,我们游家就在这边,然后一个在安垦,这样跑那么远,她永远不会找不到,她每一年都找到。

有些人虽然认识字,但是那个都是乱站岗,根本就很难找,她就是可以找得到,佩服她。

我妈妈她不认识字,她会坐公交车,而且不会坐错,只要给她一个地址,她就一定可以找得到,不管是用走路,还是用坐车的,很厉害。

所以分别我执就是文化、传统、宗教、社会习俗等,这些都是后天学的,产生妄想分别的我、我所。

譬如说你如果学儒家的,你就把儒家的那套东西认为是我或是我所。如果你是学基督教的,你就把基督教的那套东西当作我、我所,而认为圣神不可侵犯,等等。

[三、有支习气——有支即十二有支。]这十二有支就是无明缘行开始,[这就是能招感三界异熟果的善恶业种。]

这十二有支就是什么?具体而言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具体的呈现,

众生的生死轮回简单一句话,就是心心所法相续不断,最简单的讲法,

那么详细地讲就是十二有支(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大苦患。

你把这一串背起来,就很快出生死了。我再念一遍,一起念...一大苦聚,也有讲一大苦患的。

光是这一串,这是佛的智慧才看出来的,光是这一串这个,这些就具有大智慧,大威力,

有支习气也就是十二有支,「就是能招感三界异熟果的善恶业种」,

[有支又有二种:有漏善有支即能感人天善趣可爱果之业种,]

第二种是不善有支,[诸不善有支即能招三恶趣非可爱果的业种。]

善有支就是能感善趣的了,人天就是善趣,不善有支就是感三恶道的叫不善有支,

善有支是什么?就是三界轮转的因缘里面得善果报的叫善有支,不善有支就是三界轮转的十二因缘里面会感三恶趣、三恶道的果的就称为不善有支。

     [成唯识论又云:此颂所言业习气者,应知即是有支习气;二取习气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

简单一句话,我们这里不是有三种习气吗?这句话意思是这样,1.名言习气,2.我执习气合起来就是二取习气,前面讲的二取习气就是这两种,那么,3.有支习气就是业习气。

[又云:复次众生的生死相续,是由众生的惑、业、苦三者而来。

能发业、润生的烦恼名为惑;能感后有的诸业名为业;业所引生的众苦名为苦。惑、业、苦三者的种子,皆名为习气。]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5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大家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以重法故。今天我们继续讲129页。

[第八节 唯识与三性]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设问,有人问说,「若唯有识」,若并无外境,而只有内识,内识是有,但是外境是没有的,

「何故世尊处处经中」,那么因为唯有识,应该只有一个唯识性,唯识嘛,所以只有唯识性,那为什么世尊又常常在各个经中说「有三性?」

这三性就是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何故世尊在处处都说有三性?三性就是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性。

这一切法的性质可以分成这三种,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依他起性,依他就是靠其他的法,这个他就是他缘,也就是说依种种众缘而起的性,就是所谓的缘起性。

遍计所执性就是普遍地计着而执着那个性,简单一句话就是妄想分别性,遍计所执性就是妄想分别性。

圆成实性就是真正的法的实性,它是本自圆成的,所以叫圆成实性。

不过,这个圆成实性虽然是本自圆成的,但是那要证到根本智才能够看到这个性,就是说得到大智慧开悟了,才能够看到、亲证这一个一切法的圆成实性,

这个圆成实性就是不只是亲证而已,因为它圆成,圆满成就,也就是禅宗六祖大师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的一切性,这个也就是真如本性、如来藏性,注意那个藏,是宝藏,也就是里面不是没东西,是有东西的,都是一切功德本自具足,所以叫圆成。

那你如果要记的话,简单一句话,学了唯识,而且是学了这么深的唯识学,把它背起来,记起来,那怎么记呢?这样记依他、遍计、圆成。

既然只有识,应该只有一性,唯识性,那佛为什么又常常说有三性?有依他、遍计、圆成这三性呢?那不是自语相违吗?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这是回答,这论主回答说,应知所说的三性亦不离识而有,这三个性都不是离于诸识而有,「所以者何?」为什么呢?「颂曰:」然后就用颂来回答。

[论颂]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首先讲遍计,「由彼彼遍计」「彼彼」就是彼等,就是很多。但是「彼彼」跟「彼等」是不一样的,彼等是一大坨,全部、全体叫做彼等;

彼彼也是很多,但是你可以看到一个一个这样子,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是由彼等就是一个全体,就是复数的没错,彼彼是由许多个体聚集。

所以如果用英文讲也就很清楚,彼等就是All,彼彼就是each and every one。

由彼彼,由很多很多的遍计,彼彼的意思就是很多很多的意思了,的遍计,

遍计是什么?计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三个合在一起叫做计,计这是很特殊的一个专词,妄想、分别、执着合在一起叫做计,应该是「妄想+分别+执着」叫做计。

由于,遍就是普遍,普遍的意思是什么?讲的白话一点,到处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讲普遍还是不很明白,到处就很好,到处、处处妄想、分别、执着种种物,

由「此遍计所执」,起了遍计以后,看这里,这个要表演一下,这个心里面起了那个遍计,普遍计着,普遍计着以后执取,用这妄想分别执着,而且执取,所以叫遍计,

这个叫遍计,执,所以叫遍计所执,那执什么?执这个东西嘛,遍计执一个东西,执这个东西为实有,所以遍计所执性,认为这个性是有的,这个性有是怎么有的,是因为遍计,不但是遍计的妄想分别执着,而且执这个性。

所以那个目的不在这一个(遍计执),而在这一个(他所执的这个东西),遍计是能执,这个东西是所执,所以遍计所执性。

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你执着你心中的嗔怒,你说,我心里面有气,我很生气,我心里面有气嘛,有气或有不愉快,那是一种遍计,你就计着那个性,然后执着,那个气就变成你所执着,

以遍计以后再执着就不容易变了,可是那个原来是没有的,你只是普遍计着,普遍计着等于什么,因为那个计是妄想分别执着,

这又不是很清楚,我应该是给你讲这个,遍计就是到处捕风捉影,这样就够明白了嘛,到处捕风捉影这叫遍计,就是捕风捉影,捕到的风或影,认为是实有,然后就执着它,叫遍计所执性。

「自性无所有」,事实上这个所执的这个东西它的性,是没有自性的,完全是你自己的妄想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它自性是无所有的,

所以遍计所执性是无所有,根本没有那样东西,可是你认为有,你认为有,这就麻烦了,很难破。

譬如说,一个老婆然后走在街上,然后看到一个帅哥,看了一眼,然后那个老公就说:你在花心,然后那个老婆说我没有了,可是那个老公执着说一定有,可是你看一眼,不能证明,更何况好看的人,好看的的事情,总会去看一看嘛,总不能说叫人家都不要看嘛,

但是那个醋桶的人啊,醋桶的台湾话,就是爱吃醋的人,他就是会到处捕风捉影,你稍微有一点点风吹草动,他就都受不了,而且认为一定是有,比较不严重的就回去吵一架,把你骂一顿,比较严重的恐怕就打架了,

所以就是心里有鬼,捕风捉影就是鬼影重重,抓了很多鬼影子,认为实有,但你所捕捉的东西自性都是无所有,都是自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着。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依」就是依靠,「他」是指其他的众缘,「起」就是生,依靠其他的众缘而生的法,叫做依他起性,依他起的自性。

「分别缘所生」,这个「分别」是动词,及物动词,在分别就是分别众缘而生的法,依他起的性呢,是从分别这个它、分别众缘所生的法,所以称为缘起,因为他就是缘,由于妄想分别众缘而生的法叫做依他起性。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而「圆成实」性对「于彼」而言,「常」常「远离前」面的那个「性」,也就是说远离遍计所执性,「前性」就是最前面的那个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是远离遍计执的,

也就说这三个性里面,最针锋相对的,相反的就是圆成实跟遍计执。

也就是圆成实是实在,圆成实就是实在的法;遍计执就是虚妄的法。一个是实在,一个是虚妄,这两个正好相反。

所以颂文说,圆成实就远离前性,远离遍计所执性,完全相反的,所以是远离。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此」就是指圆成实性,圆成实与依他起这两个法呢?跟那个遍计执来讲,比较起来了,就圆成实跟依他起这两个是「非异」也「非不异」,这两个不能说完全不一样,也不能说完全都一样,

「非异非不异」简单说就是非一非异,非异非不异=非一非异,那为什么不讲非一非异,行文的关系,要五个字了,要凑五个字,事实上意思是一样的。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譬如无常等这些法的性,这无常的性并不是没有圆成实,或是没有依他起,无常性,无常法的性它,无常就是依他起的因缘所生,可是依他起性里面却有圆成实,由于由这个真如所幻,所以它有圆成实性在里面,所以「此彼」此就是圆成实,彼就是依他起。

[注释]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如果一切并没有外境,唯有内识]的话,[则应唯有一性,亦即:只有唯识性;

而为何世尊在处处经中都说有三性呢?三性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你看看,这个名词都很深,所以诸位,你看看这是非常高档的佛法,高阶的佛法,所以你这一辈子能听到这么高深的佛法,算是很有福报了,往世所修,所以距离菩提就更进一步,就越来越近了。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须知所说的三性亦不是离识而别有:]也就说什么呢?一切法都是唯识所现,所以这三性也是唯识所现,所以不是离识能有三性,

[并非经上说有三种性而非只有一性,就表示此三性不是唯识所生。]事实上这三性是唯识所生,也就说一切法都是唯识所生。

[由彼彼遍计:彼彼,即彼等,众多之意。遍计,周遍计度,]这个度就是度量,计跟度,你看看我们众生就很会算,度就算,除了算钱以外,算得失,前面都吊了一个金算盘,现在是计算机,周遍计度,

[或周遍计着。因为遍计心的品类,或二或三,众多不一,故称为彼彼。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以遍计的性质来分析诸识,则诸识共有四类:]1.遍而非计;2.计而非遍;3.非遍非计;4.亦遍亦计。

[1.遍而非计—— 例如圣人的无漏识]譬如说阿罗汉的无漏识,[以及有漏善识,]

无漏识里面就是阿罗汉的无漏识,以及庵摩罗识,庵摩罗识就是白净识,就是佛才有的白净识。

我们不是有八识嘛,但是这个庵摩罗识就变成第九识,可是这个第九识,我们一般显教不是讲有八识转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那个识是有八识,

可是庵摩罗识—白净识是第九识,第九识是怎么回事?第九识就要看密教,密教才有,密教才讲出来,

法界体性智,这第五智,一般显教讲四智,密教讲五智,所谓的五智如来,五方佛。

菩萨成佛以后,然后转八识成四智,再成就了法界体性智,然后从法界体性智里面再流出庵摩罗识—白净识,所以这个识这样流出来的,而不是转庵摩罗识为法界体性智,不是这样子的,是反过来的,为什么呢?

因为佛证了法界体性智以后,就大日如来证了法界体性智,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转出这个白净识,然后可以成就无量的事业,因为它虽然是识,但是它是白净的,不像众生的识是染污的。

所以圣人阿罗汉的无漏识,以及佛的庵摩罗识,以及种种的有漏的善识,[皆遍而非计,]都是普遍但是不是计着,不是妄想分别的,因为它无漏嘛,还有因为它是善嘛,不是妄想分别的,

[因此这类识便不是遍计性。]所以它只是遍,不是计着,它普遍但非计着。

[2.计而非遍—— 如有漏的第七末那识,即是计而非遍,]为什么?因为它念念计着,但是它并不能普遍,不能普遍到一切法,所以叫做计而非遍,[因此末那识也不是遍计性。]

一讲遍计就是又遍又计叫做遍计。这个计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那个计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唯识学里面的专有词。

[3.非遍非计—— 如前五识及第八识都是非遍也非计,]因为它不普遍也不是,他也不会妄想计着,

这你会不会很惊讶,前五识没有妄想计着,你知道前五识是什么?前五识是现量境界,那妄想计着是什么?是第六识,

[故前五识与第八识也不是遍计性。]第八识也没有妄想计着,其实第八识它主要都是储存的了,它是我们心中的硬碟了,200T的硬碟,不止,两万T的硬碟,所以它是不会妄想分别的,你要妄想分别还要装个软体进去才行。

[4.亦遍亦计—— 唯有有漏染污的第六识,才是既周遍、又计度,故称第六识之性为遍计性。]

所以遍计性的正主就是第六识,又周遍又计着、计度。

这个是分别诸识是遍跟计,有的只有遍而非计,有的计而非遍,也有非遍非计,又遍又计的只有第六识。

但是周遍计着,虽然听起来不好,但是不见得就不好,为什么?因为譬如说,我曾经说过,你修观想法,那就要周遍计着,否则你没办法观想,这个观想佛菩萨就境界,就必须用到第六识的遍计。

那第六识的周遍计度,这个性质、功能,我们把它用在佛法修行的时候是什么呢?那就是用它的所谓的想象力,

所以第六识很伟大,第六识的想象力在出世间来讲,它用在观想、你没有想象力的你没有办法观想,

所以有的人说我为什么观想不起来呢?观想不起来就是你的想象力太差,这天生的没办法,但是若以佛法来讲那就是宿世所修了,天生没有想象力嘛。

还有这个逻辑的比量,比量智也是从想象力来的,从那个周遍计着来的。还有推度,这些都是第六识的功能。

然后以世间来讲,那更伟大了,我们讲的推理、也就是逻辑,逻辑的力量,分析、分析道理、分析事情,综合、了解、最后,最厉害的创造。

所以你应该.画家,没有想象力你没办法创造,你就成不了画家,你只能写生,只能按图这样子,那你画出来的都跟照片一样。

诗人没有想象力,不能够创造,没办法写诗,写出来的那就很死板,没有生命、没有生气。那小说家为什么能写小说,有想象力,创造力嘛。这些能力都很重要,对世间人很重要。

那在修行人来讲,这些也很重要,所以这个比量是什么,就是因明学,要把因明学学好,还要靠第六识。

那这有什么重要?非常的重要,我们所谓的悟道、证道,那都是现量,但是还没有达到现量智的时候,你要用比量智去了解佛所说的境界,不管是事情或是道理,都要用比量智来契入、来进入,

所以你如果没有比量智,没有推度的能力的话,你没办法进入或是亲近佛的智慧,你不要说是进入,连接近都没有办法。

所以厉害吧,这个你到处查,我保证你肯定查不到,你查到的话,我输你一块钱。

所以你看观想,这观想重要吗?太重要了嘛,所有的禅定法门都是观想法,观,五停心观、念佛观、数息观、因缘观、不净观,全都是观,乃至于种种的修行,四谛观、无常观、无我观、苦观、空观,全都是观,那都是观想。

观想靠什么,靠我们第六识的想象,所以你不能想象、想象力太差的人你观想力就差,

所以生死也由它,涅槃也由它,禅定也由它,智慧也由它,止观都由它,想象力。

所以你不要说遍计就不好,遍计就是想象嘛,想象就是遍计,这个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就是遍计嘛,

可是只是用哪个功用,你把它变成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道理的依理而思维,那个就是比量推度,那就变成把这个第六识的遍计性用在好的地方,

那把第六识的遍计性用在好的地方就成就这些,成就出世间的修行,而且都是高阶的修行,这是一切止观、观行,那如果把第六识的遍计性,用在世间就成就了世间的善法。

所以你不会分析事理,那就是你的想象力不丰富,太差了,所以没有办法,那乃至于人类的种种发明,都是创造力嘛,创造力哪里来的,遍计性来的。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6
成观法师讲解

    [由于第六识有计性,故能虚妄分别。故成唯识论云:谓能遍计虚妄分别。]所以是遍计性。

[遍计种种物:种种物,]种种物是指什么呢?是指[即虚妄计执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

十二处又称为十二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又称为三科,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就泛指一切有为法,这三科就是一切有为法,

[我、法的自性差别。]这种种物就是指这三科的我跟法的自性的分别,

[成唯识论云:即由第六识的彼彼众多虚妄分别,而周遍计度种种其所遍计之物;谓对于其所妄执的蕴处界等法,都有若法若我的自性差别。]

那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句话就是说,第六识会赋予,赋予就给它了,给蕴、处、界这些法,种种的我跟法之性,什么意思?赋予它我性、或是法性,

譬如说赋予五蕴为我性,赋予十二入也是我性,然后十八界为法性,

甚至于赋予五蕴为我性跟法性,赋予十二入为我性跟法性,赋予十八界为我性跟法性,

因为这些东西本来是没有我性,也没有一个实在的法性,但是第六识就以妄想分别就给它,赋予它这个性。

举一个例子,譬如说,玫瑰就是玫瑰,但是我们就赋予它是爱情的意思,那这个玫瑰它不知道它自己代表爱情,

然后那个母亲节都送什么?康乃馨,康乃馨就代表对母亲的爱,康乃馨不知道它自己有这样的性质嘛,都是我们赋予它的,

那我们怎么赋予它呢?我们用第六意识妄想分别给它的,这就是赋予的意思,本来它没有这个性质,但是是你偏偏的,

所以一切法的很多那个性质都是我们自己赋予它的,本来没那个性,

所以第六意识的这个遍计所执就赋予蕴界处等,令它有这个法性、或是我性的差别。

[此种纯由第六识所妄执的自性之差别,总名为遍计所执自性简称为遍计性。]

[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由第六识遍计所执的法、我之自性,都如龟毛兔角,实一无所有。

为何得知为如是?]怎么知道遍计所执性都实在是一无所有呢?

[因为以正理之教推征之,彼我、法之自性皆不可得。

故成唯识论云:如是自性,都无所有。

若以理、教]若以理、以教[去推征彼等遍计之性,]「征」就是证或求的意思,求证彼等遍计之性,[皆不可得故不能找到有那些性。]

所以那些性都是第六意识遍计所妄想分别的,实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起,即是生;依他起,即依众缘所生。

此谓]这个就是说[依他起性之法,即包含了一切由虚妄分别的众缘所生之法,如心、心所法及其相见二分、及其有漏及无漏法,皆是依他起性。]

所有的心所法跟心所法的相分、见分,以及一切有漏法、无漏法,全都是依他起性,也就是缘起性,

[故成唯识论云:由于斯这个理趣,]我们在诵《理趣经》,《理趣经》的意思是,真理之旨趣叫理趣,由这个真理的旨趣叫理趣,或者说道理所趣,

[便可知:一切从众缘和合所生的心法、心所有法之体以及相见二分,]心心所法的体相用,以[及其有漏、及无漏法,皆是依他起性。]

所以你看,这个心心所法体相用都是依他起性,一切的有漏、无漏法也都是依他起性,

这有漏法就是世间法,世间法是依他起性,无漏法是圣人所证的,

最后那无漏法也是依他起,为什么?因为有修因嘛,一定要有修因,有修因有证果,所以是依他起性,

[分别缘所生,是指染分的依他起,而非净分;]的依他起,这个染分就是指染污的那一部分,这个不是净分的,[因为净分的依他起性,也通于圆成实性的缘故。

成唯识论云: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因为净分的依他起就是圆成实,

所以依他起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染分、一个是净分,净分的部分因为是圆成实的,所以依他起并不是所谓的不好的,圆成实也是依他起的一部分,但是它是清净的。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何谓圆成实性?成唯识论云:二空所显的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什么是二空?[二空指人空智与法空智。]或是二空智,

请注意人空要加一个智、法空要加一个智,为什么?你不加智那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一个智慧,人空是一个智慧、那法空也是一个智慧。

证到人空智就解脱了分段生死,证到法空智就解脱了变易生死。二乘证到人空智就解脱了分段生死,出三界,菩萨证到法空智就解脱变易生死,而证得无上菩提。

所以《楞伽经》讲说,《楞伽经》赞佛里面说二死永亡,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没有了,永离一切生死,这样叫二死永亡,二死永亡就是永离一切生死,就真正进入了不生不灭,清净界域。

「成唯识论云:二空所显」证到人空智、法空智这二空智所显「的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所以二空所显的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叫做圆成实。

所以《唯识学》是很好,你看看这个不落断灭,所以《楞伽经》、《楞严经》都是一样,性相圆融,不落断灭,所以才能够祖师来印心,印正法眼藏,如来正法眼藏的心,

所以如果落于断灭的话,那如来落于断灭,那就不会度众生了嘛,

所以绝对是圆成实是确定的了,所以如来所证不是什么都空了,空是什么?空只是一个阶段性,一个手段,必须要经过那个阶段,最后的目标就是圆成实,

所以你看这个名词多好,圆成实,圆是什么?圆满,成、成就,实,实在,所以去除了一切的染污、欲望之后所剩下的就是圆满、成就、实在的真如之体,如来藏真如之体,

如来藏的真如本性也就是佛性,佛性就显现了,这佛性是什么?是圆成实,

所以大乘是究竟圆满,最为殊胜就是这样,所以不是断灭的,也不是消极,而是非常积极,不是非常积极是超积极,圆满、成就、实在的如来藏显现本具佛性。

二空是指人空智跟法空智,[此谓]这里是说[依人、法二空所显的真如,]二空智所显的真如,[具有圆满(圆)、成就(成)、诸法实性(实)三义,故称为圆成实性。

为何真如有圆、成、实三义呢?]

你看看我们这个显教或是密教,都称真如或如来藏,但是这个唯识学更进一步,把这个如来藏它的性给很具体的提出来,怎么具体呢?圆成实性,因为什么?

你讲真如是懂了,但是就是比较模糊,比较不那么精确、具体、确实,但是圆成实那就跑不掉,确确实实的,这三种性质都有了,这三种性质就很具体的描述出来、提出来,真如或是佛性或是真如本性它是什么样的性质,就很清楚,所以就一点也马虎不了,模糊不了,

所以这个就是《唯识学》的可贵的地方,圆成实,

所以我说:《唯识学》它这个道理,理事都是精确、明白,让你这个在了知方面、在认知、了知方面没有模糊地带,

后世有一班人,诽谤佛法,讲出这样的话,有一些愚痴的人一知半解,也常会引这个东西,说佛法里面有些东西,是笼统模糊不清,

他说是,颟顸佛性,笼统真如,这个话一讲就谤了佛性,就谤了真如,

这佛性跟真如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

所以《唯识学》就正好可以对治这一些人的愚痴诽谤,为什么?因为圆成实性是很精确、明白,

所以佛性跟真如绝对不是他们所说的颟顸、笼统的,这颟顸笼统的他自己,他自己颟顸,自己笼统,自己愚痴,然后不解法性,不识如来真理,出口毁谤,这个罪很重,所以后世的人要会分别法,抉择诸法,

你听到人讲法,佛所说的一定是真理,绝对没问题,但是后代的人讲的就不一定,你一定要会分辨,

要分辨依什么而分辨,第一个依信,第二个依正知见,信跟正知,信知可以抉择诸法,

所以不要被别人给误导了,误导了乃至于自己也随着人家这么说,你也这么说,那你也跟着谤法。

再看下面,再详细讲一下圆成实三个,[因为:]

[一、圆——真如体遍一切处有,]顺便刚刚讲到那个颟顸佛性,我顺便讲到说,有个人他自以为他那样讲很聪明,他说,学佛学到后来,没有学会智慧法,反而变成什么呢?他是比照读书人,儒家的读书人,读书变成书呆子,他就以为自己很炫,说学佛变成佛呆子,这就谤法了,也谤人,

不应该讲这个话,这个学佛怎么会变成佛呆子呢?那你才是呆子了,成佛能够成智慧,学不好是你的事情,与佛何干,所以不应该这样谤人、谤佛,愚痴,所以我就跟你讲,世间人就很多非法说法,这个是谤佛、谤人。

那也有一个人讲说,这个出家剃度,是要真实出家,不只是剃个头而已,你光是剃个头,他是用台湾话讲...说剃凉的,说剃了以后很凉快,那个又谤僧,

所以在这个三宝之中,不能戏谑,为什么会戏谑?第一个,于佛法僧宝没有信敬心,第二个,放逸,所以刚刚讲那个佛呆子,还有剃凉的,这个但是戏谑语,这个都是毁谤语,

所以我要提醒说,如果学讲经的人,讲经不能用学的了,讲经是从修行来的,你用学的,你只是鹦鹉学舌,那个讲的会很多问题出来的,

所以讲经的时候绝对不能戏谑,不要轻佻,不要在佛法僧上开玩笑,

所以你要看到有人讲经很幽默,那一点都不幽默,也不懂幽默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幽默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最高的幽默是幽自己的默,就取笑自己,贬低自己让别人欢喜,让别人高兴,一搏他人一彩,

而不是幽他人的默,不是说取笑他人,贬抑他人,然后让第三者哈哈大笑,让第三者欢喜,不是这样子,不是牺牲他人令别人欢喜,

而是什么,真正的大幽默、最高级的幽默就是牺牲自己然后令大家欢喜,所以幽默大师他就有这样子的性质,等于是也接近菩萨的心,这是最高级的,

当然次一级的就说,也不损谁,但是大家听了好笑、好玩,然后开怀,令大家欢喜,

所以幽默的含义是令人欢喜,令大家欢喜,但是不牺牲任何一个人,令某一些人或是某一个人或是某一部分的人,这个忧恼,下不来台,那个就不是幽默,那个是一种残酷,残虐,虐待别人让别人欢喜,

所以要会分辨,如果你听到那样的讲法,我可以奉劝你恐怕他的法,他所讲的法你都要有所保留,因为什么?因为他心不慈悲,牺牲小我取乐大我,那个大我包括我在内,我很乐,我损了你,然后大家都乐,这是没有慈悲的人,更何况是损三宝而令大众欢喜,这个叫做哗众取宠,

当今之世,颇有一些人讲经是这个样子的,哗众取宠,那为什么哗众取宠呢?再进一步用唯识学来分析,这讲起来有很多的了,他的心谄曲、谄媚、谄媚大众,

为什么谄媚大众,因为希望得到大众的敬仰,称赞,所以牺牲少部分人,损伤少部分人,然后来娱乐其他的人,包括自己,

所以他谄曲、不慈悲、不正义、不正知,轻佻、放逸,毛病多的是,所以讲经控制不了,因为他心浮嘛,心浮的关系,轻佻,所以种种那个浮华的那个字句就出来了,

所以你如果听到这样子的讲经,小心一点,你不要觉得娱乐性很高,那你会受害的,不知不觉中受他的熏染,染了这些心,染了谄曲心、不慈悲心、不正义心、放逸心,这样子的。

听经要会见微知著了,看到小小的地方就要知道很大的地方,所以听经不是听笑话,所以不要听起来很好笑、很好玩,然后这很开心,把那个损人不利自的话拿来当作是法喜充满,就大错。

圆就真如体,遍一切处有,[故显示真如圆满境界。]所以真如圆,圆就是圆满,这圆满的意思是什么?就是遍一切处都有,所谓的正遍知觉那个遍,因为佛性是遍一切处的,所谓的等虚空遍法界那个,真如本性的性,佛性。

[二、成——真如体常,非生灭法,故一切皆悉成就。]所以学佛不能不成,一定要成,一定要求成就,

这个圆成实,还有成所作智,如果没有成所作智,佛如果没有成所作智,怎么能够令我们修行证果,然后证菩提等等呢,那都是成就,所以一定要成,不能不成,不成的话就不成,所以佛法一定要成就。

所以你看这个《唯识学》是佛法的究竟,就是很实在、很具体,而且是积极的,非常积极的,绝对不是消极的,所以是很困难的,一定要成就。

所以你不要只学了一点点就满足了,没成就嘛,这一辈子就要发心有所成就,好吧,那我们就退一步讲,不要说成就那至少要有点成绩,成绩单要交的出来,

上面不能一个零鸭蛋,或是零鸡蛋,一定要那个零前面加一个一或是二吧,可是十分二十分还是不及格,更何况还是零分,

不过零分都还是不错呢,很多都是倒扣的,答错了倒扣,修错了也倒扣,反而负债,所以收支不能相抵,那怎么办?来世再还,那一还要还几辈子,

所以这辈子要有成绩,要有成就,不管你修什么,如果不能大成就,至少有点小成就,而且那个成就是要累积的,实实在在的。

[三、实——真如体实,并非虚谬,故是诸法实性。]

所以你看光是这个圆成实,那就是我们修行追求的目标了,一定要圆满、成就、实在,你看这个好不好,太好了,所以你不要讲什么真如、佛性,就追求这个圆成实。

[又,成唯识论云: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

这个「显」就是显示出,表示出这一个,遍就是普遍,常就是真常,普遍真常的体,就是真如体是普遍、真常,这个体不是虚谬的,确实是有的。

所以你学佛不要一天到晚喊空,这里也空,哪里也空,到后来就空空,就呆呆的,

所以那个空只是一个过渡的时期,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要把手段当目的,

所以简自、共相,简就是简别,去除,区别自、共相、还有虚空,

我,这个我就是神我,或是常我,这个神我就是灵魂了,外道的灵魂,神我,或是常我,永远不变的我,

这个简就是简除,也就是它是跟自相、共相、虚空、神我、常我等是不同的,这个简就是表示不同,简:表与...不同,

[这普遍、真常、非虚谬的真如性体,又显示了什么?其所显示为:]

第一个遍,我看我们就讲到这里,因为下面也讲不完,不能讲到一个段落。

其实这个《唯识三十论颂》这个困难的都在前面,后面,因为都比较习惯了,知道比较多一点,所以后面也比较容易接受,所以会快一点,进度会比较快。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接着我们看132页,本来是已经讲到133页,但是从那边讲起就不是很清楚,再稍微回头一下,稍微回溯一下,132页最后一行。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何谓圆成实性?]

这是唯识学的一个很特殊的名称,很专门的一个名称,

[成唯识论云:二空所显的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那二空是什么?二空就是人空、法空,证到人空智跟法空智,那时候这二个空智所显的圆满成就的实性,就称为圆成实,这个实性是什么?就是真如实性了,

[二空指人空智与法空智。此谓依人、法二空所显的真如,]为什么呢?

我们在唯识学讲一切法,一切法就包括,最简单最简单的讲就是人跟法叫一切法,那人就是有情,法可以包括有情、无情,所以人跟法合在一起就泛称一切法,

那么众生如果对人跟法有所计着,计着的意思就是妄想贪着了,有所妄想贪着的时候呢,计着这种妄想贪着,就会变成一层迷雾,把自心自性给遮盖起来,把你的真如本性给遮盖起来,

那时候本来真如本性是澄澈如琉璃,你们有读过《药师经》吗?《药师经》药师如来是琉璃光如来,也就是说他全身是琉璃光、琉璃色的,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全身是金色的,那么这药师如来是琉璃色的,琉璃色是澄澈的,澄清透澈的,真如本性就像琉璃一样,澄清透澈的,

所以把它简称为空,他那个体因为不着不染,不着不染所以称为空,而不是没有,这个琉璃还是有的,所以真如的琉璃体澄澈的境界还是有,但是因为他不着不染,所以称为空,

在人上因为不着人,法上不着法,所以真如就称为人空、法空。

那你不着人、不着法,人空、法空智慧就现出来,这种智慧就称为人空智、法空智。

而人空智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得到人空智就能够照澈人,这个人不只是人而是一切众生。

这个智的作用是什么?照,有智能照,所以智照,空的话就能澈,不空就不能澈了,就有障碍、就有阻碍了嘛,

所以这个人空智就能照澈一切众生,照澈一切众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把这个五蕴都照透了,照澈了,所以这个叫做人空智。

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澈五蕴皆空,照见已经透澈了,五蕴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是什么呢?度一切苦厄就是度人的苦厄,不是一个人而已了,就是度众生、三界六道的苦厄,

为什么说是人呢?因为这一切众生跟人道都是平等的,那只是因为五蕴轮转,因为看不开嘛,照不澈嘛,所以计着五蕴,堕于五蕴身心里面轮转,

这个五蕴身心不只是人有五蕴身心,狗也有五蕴身心,猪有猪的五蕴身心,饿鬼有饿鬼的五蕴身心,那因为看不透、照不透,贪着、计着、妄想,所以五蕴不空。

那如今得人空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度三界六道一切苦厄,解脱。

所以人空智是什么?就是度脱一切众生于六道之中,

至于法空智呢?法空智就照澈诸法,那诸法是什么?这个领域已经提升比较高了,刚刚是凡夫的境界,是六道,三界六道凡夫的境界,

这就顺着《心经》的那个次第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最后是无苦集灭道,

那前面都是凡夫的境界了,到无苦集灭道就二乘的境界了,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四圣谛嘛,照见四圣谛也把他照澈了,所以连四圣谛、二乘的境界也不计着,照澈了嘛,

所以入于其中,透过去了,出乎其外,所以入于其中,出乎其外,不是倒退出来,是穿过去了,好像X光或是γ射线、β射线这样子。

所以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法,无苦集灭道,就照澈了苦集灭道,没有一个是值得贪着的,可以贪着的,应该要透过去才对,你透不过去就卡在二乘的境界上,你过不去嘛,所以无苦集灭道超越二乘。

无智亦无得,这是谁的境界?菩萨境界,超越菩萨境界,所以以般若波罗蜜多而照见五蕴皆空,乃至于照澈苦集灭道,二乘境界,超越二乘,然后照见五蕴皆空,

以人空智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三界苦厄,出分段生死,再以法空智照澈苦集灭道,无有苦集灭道可得,超越二乘,出变易生死,

然后无智亦无得,照澈一切法执,对一切法执、法贪、法爱全都断,就超越菩萨境界,入如来地,得一佛乘,这个就是法空智,法空智的究竟,这个一佛乘。

这个就为了解释依人、法二空所显的真如。所以133页第二行,人空智、法空智才真正能够显现出真如的本相,真如的本体,所以它就[具有圆满(圆)、成就(成)、诸法实性(实)三义,故称为圆成实性。]

所以唯识学所要证的最后,简单一句话还是真如,

真如的圆成实这三个性,只不过显教里面一般的那个性宗里面没有把真如讲的那么清楚,但是唯识学就把它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什么是真如呢?真如就是圆成实,因为我们在性宗里面,一讲真如他就是一个名词,然后很深远,很高深,很奥妙,但是我们都不太能解,顶多也只是知道真是真实、如是不变,但是这个唯识学就把它剖析的很具体、实在,就好像你有一个把柄可以抓住一样,

[为何真如有圆、成、实三义呢?因为:]

[一、圆——真如体遍一切处有,]所以称为圆遍一切,[故显示真如圆满境界。]

为什么真如是圆满境界呢?这么说,如果真正证到真如的话,那么这个不是证到的人身上有真如,这很重要,不是说证到的人有真如,或是只证到自己有真如,这样子而已,

而是证到真如以后,看到一切处、一切人、一切众生皆有真如,这才是真正证到真如。

所以这个真如就是圆遍一切,也就是,如来又称为什么?正遍知,如来的正遍知,你若真正地证到这个真如的人就成为正遍知,就是成佛了嘛。

为什么成佛叫正遍知呢?因为他正遍了知一切众生皆是以佛性为体,你不要看他表象显出是什么,但是他的本体都是佛性,

所以他看到的,透过他种种不同的身体,种种不同的相貌,透过这些表象,而看到他的内心里,他身心里面是真如本体,是佛性。

所以一切众生,乃至于蠢动含灵,蜎飞蠕动,全都有佛性,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是无缘大慈,这么大慈悲的原因,因为他见到一切众生的平等性,

这平等性不是嘴巴喊的,也不是强迫的,不是政治学上的说那种平等,而是见到一切众生的性都是平等的,都具有佛性所以平等。

所以佛就不着那个众生相,所以只看到现在表面显现出来的种种相,表面现出来有种种相,有凡夫相、有圣人相、有开悟相、有迷相,有迷、悟、智、愚,有贤、不孝、善、恶,

但是佛都不看这个,都不计这个,而只针对你的佛性,因此要度你,要让你把自己的这一些表象,羁绊全部都拆掉,去除掉。

你的被毛戴角,全都有去掉,全都帮你去掉,然后最后帮你把你的真如本性显现出来。

所以你表面上的被毛戴角,或是种种恶身、恶心,都帮你渐渐...地去除掉,让你的本性、让你的真心、让你的佛性一分一分地显现出来。

没有办法一下显现出来,可是可以一下子马上体悟到我有佛性,我有如来之性,因此愿意,很喜欢的、很坚定的发心修行,要去掉这一切假面具。

所以要成就这个圆成实的真如本性,这就是学佛的一切。

前天还有人问我什么是一切即一?一切就是一切佛法修到后来,一就是成佛,一切即一嘛,

一即一切是什么?你一成佛了以后,你就可以度化一切,破一切烦恼嘛,降伏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这叫一即一切。

所以这个圆成实的圆就是圆遍、正遍,因为正遍所以称为圆,如果不正了就不能圆了。

所以圆成实性他是遍一切处,一切物,一切众生,所以是圆,圆满的意思,那才是圆满,而且你要如是照见才叫圆满,而不是只是自见本性就完了,不是,

你自见本性不见他人本性,也不叫圆满,也不叫真正见性,叫见到一点点性,因为你见自性嘛,但是不能自见自性,也要见得他人的自性,一切众生的自性,这样才叫正遍知觉,所以才能够普遍、平等,

所以讲到最后就是这个普遍跟平等是一样的意思,你若不平等就不能普遍,所以普遍是谁?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的法门普遍,他的智德普遍,所以他就遍满一切,所以他的性德就继承如来,所以是如来长子,

修普贤法门得成佛的原因,因为他遍满一切,心量如大海,为什么心量如大海?心门开了,他的心没有障碍,所以大悲成就,大智成就都是因为心门开了,

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心不但有门,而且三重门,你知道吗?里面玻璃门,外面木门,再最外面有铁门,现在大部分的公寓都这样子,而且还有三重锁,就锁到里面去,所以这个心扉如何能开呢?没办法开的了,

所以你要证得圆成实性,就要一层一层的自我的枷锁,重重枷锁,要解开来,而且要自解,别人没有办法帮你解,别人帮你解,你又把它扣回去,所以就白搞了,

所以不是地藏菩萨累劫度众生头头救拔,旋出旋入的,就是这样子,他救了你,你又进去了,所以一定要自觉才行,你自己不自觉的话,永远也没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成——真如体常,]真常的,[非生灭法,故一切皆悉成就。]所以叫做成,一切都成就,因为一切皆成就,所以一切无不具足,因为无不具足,所以一切都具足,具足什么?具足一切功德了,所以叫如来藏,

真如就是如来藏,为什么?因为一切如来的功德宝藏都在这个真如本体里面,所以叫如来藏。

所以你如果真正相信真如,懂得真如的意思,知道他就是如来藏,知道就是说我的自心里面有如来的本性在里面,如来的性德在里面,

所以,你相信自心有如来藏,第一个,不自轻,你就不会轻视自己,

你知道为什么众生堕落三途?堕落六道?我讲了不好听的,实在的,很难听,自作贱,自己践踏自己,自己糟蹋自己,众生都是这样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糟蹋你自己宝贵的真如本性,然后种种妄为,所以堕于六道。

所以你如果真的知道,而且看重你的真如本性,你真的信而且信知、信解,那你就不自轻、不自贱,当然不会自暴自弃了。

所有一切不做好的,不向好的,都是自贱,都是自己糟蹋自己。一切没有志气的,没有魄力的,那都是自己作贱自己,

如果你能够真正有信知、信解这个如来的真实义,不自轻,不自作贱,然后能起心追求自己的、恢复自己的本性的心。

不自限,没有限制一个,为自己限制一个范围,说我到这里就好了。譬如说,我初中毕业就很够了,乃至于小学毕业,会写一点字,会算数,这样就可以了,那样就是自己画地自限。

所以你真正知解如来真义的,也就知解了如来对众生的期望,对众生的希望,对众生的厚望。

如来对众生的厚望表现在那里呢?最明白的就表现在《法华经》里面,一佛乘,汝等皆当作佛,那么都应该要读大学,或者是要读博士才对,不要说只读高中,五专就满足了,就一直要向上,我这是比喻了,一直要求进步,求上进,一直到最后的顶端,

因为你有那个能力,每个人都有那个潜能,只是因为你自己作贱践踏的关系,所以造了种种业,把自己杂住了,把自己的前途给断送掉了。

所以你听了今天我这样讲,那就就开始在发心,要信解你自己自心中确实有真如本性,有圆成实性,所以一定要去探讨它,去追求它,去实现它,

所以不要限制自己说,啊!我只要得到一些福报就好了,或是我只要念佛求往生就好了,那个都是消极的目的,积极的目的你要实现自己。

所以念佛求往生,那只是把你的最终目的给累了,你现在不肯、不敢面对,去追求。为什么?因为这个路都是要面对自己的,而且要念念面对自心,要面对自己的疮疤,把它挖出来,把那个脓给挤出来,这才是修行。

因为每个人的缺点,每个人的错处都是疮疤,都会流脓的,但是就是不肯,只等到阿弥陀佛哪里去,阿弥陀佛帮你挤脓,观世音菩萨帮你吸脓。为什么?什么叫吸脓?断业障,

所以你自己的脓要自己挤,要自己把它祛除,不要让佛菩萨吸你的脓。那个就是没有志气,所以有志气的,有魄力的,就应该这样子。

不要等到久远劫以后,你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后都会得不退转,但那也是久远劫以后的事,不是马上实现的,你一去了以后,还看你的资粮怎么样,然后决定你的莲花的大小,然后莲花小的,那还要慢慢地增苞子,莲花渐渐地长大,

长大变成大莲花以后,然后最后莲花才开,花开以后才见佛,见佛闻法,才悟到种种法。

所以不是一去就没事了,一去是要先增苞子的,要等到那个花苞开才出来的。

所以这个是我跟你讲,这个是依照净土观经所讲的。

所以你要有魄力,就要努力,即使今世不能完全成就,也要有成绩就对了。

所以不要自限,不要说,啊!我学这样就可以了,然后我每天念个一千声佛号,就已经很够了,就好累了。所以要不自限,要有自信。

有自信信什么?因为信佛,因为信佛、信法、信僧,信真如,所以有自信,那如果你对那个信佛、信法、信僧的信心不足,就自己不会有自信,为什么?

你自己有什么好信的,你一个博地凡夫有什么好信的,你那个自信就变成自大,

你那个自信要基于对佛法僧宝的信,尤其是对法的信,那个自信才是清净信,否则那是自大的,染污的。

但是我这个是讲的出世间的,不是凡夫的那种自信、自大、妄为,那种自信。

这我从来也没想到要这样讲,但是这样讲出来让你弄清楚这个自信,这个是出世间法的自信,不是世间法愚夫愚妇的自信。

那这种自信是不自傲的人,因为这个自信是基于佛法僧宝的信,所以虽然是自信,但是是没有我的,那个自信不是信我自己的能力,而是信佛的能力,信法的法力,信僧的教导加持力,这个叫做信,以此而信我能成就,我能努力而必得成就,这叫做佛法中的自信。

自信自心中有真如,自信我如果依法努力就能成就,这种叫做自信。

还有不轻他,你如果如是信解,然后见得自他都有真如本性的话,你就不会轻他人了。

换句话讲,会轻视别人的人,那就是什么?就是两个,第一个就是没有智慧,第二个就是没有慈悲,

没有智慧是什么,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见不到自他平等性,自己跟他人的平等性,

也就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他没有这个概念,或是这种概念对他心里面没有产生任何作用,所以他的智慧就不开展,所以他心中是迷的,所以会轻视他人。

所以你看到一个很拽的人,看到很骄傲的人,就是会轻视他人的人,那个人第一个就是没智慧,第二个没有慈悲,

因为他以这种势利眼来看一切众生,以表相来看一切众生,所以轻视他人,所以心不平等,不慈悲,因为心不慈悲,所以不平等,践踏他人,会轻慢他人,乃至于凌侮他人,忤逆师长,忤逆父母,都是因为没有慈悲,没有智慧所起。

所以圆成实的成,圆成就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了,因为一切皆须成就,所以平等慈悲。

[三、实——真如体实,并非虚谬,]「虚」就是假,「谬」就是错,[故是诸法实性。]

所以一切诸法的实性呢?都是实在的,真实不虚的,所以这个圆成实,真如本体是真实不虚,所以那个真如的体是真实不虚,

有的人搞不清楚,就问说,既然真如本体是真实不虚,那就是不空吗?那为什么又讲二空智呢?

你要晓得,二空那个空是一个手段,是一个工具,为了要除障。

什么是除障?用普通话说就是扫垃圾,把心中的垃圾全都扫掉,

用《法华经》的话来讲,是什么?除粪,那个浪子回头回来以后,他老爸认识他,然后起先也不给他什么事情做,唯一的事是叫他除粪,挑大粪,那个挑大粪就是除粪,

除粪是什么?就是让他把心中的龌龊全都去掉,就是除粪,

所以我们众生心中有很多的龌龊,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心心所有法的垢浊,都是心中之粪,都要去除,你不要说那个粪没有除会很脏,乃至于还很臭。

所以要了解这个空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把这一切垢浊,去掉以后,用空的手段,把这些垢浊都去掉以后,显示出真如本性不空的境界,不空庄严的境界,不空清净庄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8
成观法师讲解

[又,成唯识论云: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

这个文字好简略,这个主词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显此」,这省略掉了,因为玄奘大师认为我们都懂,

圆成实性「显此、遍常、体非虚谬;」是在显示它的普遍、真常、而且体不是虚谬,所以叫圆成实,

「简」:以有别于...,就是遍、常、非虚谬以有别于「自相、共相、虚空、神我等。」

我有两种,这个是指外道的我,「我」:神我、常我,神我就是灵魂,基督教的灵魂就是神我,

印度的九十五外道,讲那个我常住不灭叫常我,跟这个神我不太一样,

那个神我都是指神所创造的,这个常我他是自然的,没有原因的,

那也就是说佛所说的圆成实为了要显示出他的遍常、体非虚谬,来表示跟外道所说的自相、共相、虚空、以及神我等不一样,就不同,就于这个自相、共相、虚空等不一样,

[这普遍、真常、非虚谬的真如性体,又显示了什么?其所显示为:]

[1.遍——这是简别]有别于[真如之性与诸法的自相不同;

因为诸法的自相,系局限于它自己的法体,不能通于他法;唯有真如的体性是通于他法的,故说真如体遍。]是遍的,

这个真如体遍,不是说你手一伸就碰到真如体这样叫做体遍,而是说这一切的众生的心中,你所看到的众生他都有真如,所以叫做遍,

但是你的真如跟我的真如性质一样,但是体是不同一个,你的真如是你的真如,我的真如是我的真如,

所以到后来你体会你的真如,你修你的真如,你成就你的真如,你成佛,你成另外一尊佛,我成另外一尊佛,

不会我修...修到后来,因为我们体同,结果是你成佛了,我没成佛,会不会这样子,不会,

或是我修...然后我们一起成佛了,你没修,那因为我们体一样啊,是不是这样?不是这样子,

是我们的真如体的那个性质是一样的,可是你有你的真如,我有我的真如,我们是分别的,所以一个真如成就一尊佛,成一佛。

在《楞严经》里面不是佛在七处征心就讲到这个嘛,所以你也不要问说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同一尊佛,这个都是把这个性跟相搞清楚,性是一样的,相是不同的。

[2.常——这是简别真如之性与诸法的共相不同;因为诸法的共相是无常迁变的;唯有真如的体性,常无改易,故说真如体常。]但是诸法法相无常,而真如体不受诸法法相的所影响。

[3.非虚谬——这是简别真如之性与虚空、神我等不同。因为小乘所执的虚空、及外道所执的常我、神我等,都是虚谬之性,非是法之]真[实性;唯有真如之性非是虚谬,而是诸法实性。]

所以这个真如性就是,或是圆成实性就是一切法的最后本体,佛所证的真如性是不同于外道所计执的种种的性,那种虚谬。

[又,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之间的关系如何?

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不即不离,故颂文说:圆成实于彼。

而圆成实性与遍计性则是常相远离的,故颂文曰:常远离前性。]

圆成实是真如本性,跟依他起性,这两个不即不离,为什么?因为依他起性它虽然是依他起,但是它里面还是有圆成实的成分在里面。

那什么是依他起?就是一切的缘起性,那一切的缘起性包括什么?包括世间法跟出世间法,

举一个以这个世间法来讲,我们的众生心这个心是世间的,如果是凡夫就是世间的,如果是圣人的就是出世间的,是清净的,

但不管它是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它都有依他起性,也就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


那为什么?因为众生心造恶是依他起,因缘所生没错,众生心是世间心,世间法,造恶它是依他起,如果他是造世间的善,也是依他起,也是缘起性,

那个圣贤修行,也是依他起,为什么?也是因缘所生法,你修行要有因缘,比如你要读《唯识学》,你要有《唯识学》的书,要有善知识,还要有道场,这些都是什么?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缘起性,

出世间法也是依他起法,不是只有世间法是因缘所生法,出世法乃至于不管是小乘圣人修道,大乘菩萨修道,也都是因缘所生法,

为什么叫因缘所生法?有因有缘有业有果,所以众生以世间的因缘,造善造恶得善恶果,那是有漏的染污果,圣贤以佛法的清净法修自心然后有因缘得圣果,道果,

所以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因缘所生法,乃至于成佛,成佛最后是出世法了,但是在修行的期间也是因缘法。

这要搞清楚。不是说只有世间法是因缘法,而出世间法就不是因缘法,出世间法也是因缘所成,没有因缘哪能出世间呢?哪能出离世间呢?哪能成就出离世间的圣道呢?

你出离世间,你皈依三宝,出家,得戒,以戒修这些都是因缘,得戒、持戒、修定,修定要有因缘,要有禅定之学的法,还有你的师父教你,还有你要有修定的场所,这都是因缘,最后你证得道果,也都是这些因缘所成。

不管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都是依于因缘,所以是因缘所生,因为是因缘所生法,所以是依他起性,有因有缘有业有果,因缘业果这叫做因缘法。

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都是依他起性。因为这样子,你才能了解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是不即不离,

什么叫不即不离呢?即就是一样,离就是不一样,所以不能说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完全一样,也不能说完全不一样,所以叫做不即不离,

你如果即的话,圆成实即依他起,这不对了吧,因为圆成实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怎么会是依他起性,这是不对的,

可是圆成实也不能离于依他起,因为你要证得圆成实性,还要从因缘法去证,你要有因缘才能证入真如本性,

至少至少你一定要听闻佛法吧,你要听闻善知识开示有真如本性,你才知道有真如本性,要不然你看一切的世间的外道,哪有人知道真如本性,

所以你能听闻这个法,那就是个因缘,就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所以没有这样的因缘,你不知,不知如何能解,不知不解如何能修,如何能证。

所以不能知解修证,那你就不能入圆成实,知解修证真如本性这件事情,这是依他起,

所以圆成实不能够完全离于依他起,离于依他起的种种因缘,众生也没办法证得圆成实性。

那这依他起是怎么来的?这有依他起是佛的慈悲所现,佛的慈悲显现出、显示出依他起的因缘让众生知解证入圆成实性,也就是所谓的一大事因缘,

有没有看到因缘这两个字,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这一大事依唯识学来讲就是圆成实性,为了令众生证得圆成实性这一件大事情,所以佛创造了种种的因缘,让我们有这个因缘,结识、知道、了解这圆成实性,也就是所谓的佛性。

所以为了令众生知解证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是什么?那就是佛性,

佛证入了佛性,这一大事让大家能够分享,创造种种因缘。因缘是什么?是依他起,这个他是谁?就是佛,这里的他是佛。

这个因缘就是依他起,这个依他起的他是佛跟法,所以佛示现出种种法的因缘,令众生证入一大事。

这个性相两宗又结合了,又再婚,再度结婚一次,为什么再婚呢?因为以前没搞清楚的时候离婚了,现在要再婚,复合。美国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台湾有没有?好像也有。

所以圆成实跟依他起是不即不离的,你不能说圆成实即依他起,或是离依他起,都不行,它中间有一个很深切的勾结在里面,非得这样不可。

佛以慈悲,利用种种依他起性,令众生证入圆成实性。

圆成实跟遍计执是常相远离,就是绝对不在一起,为什么?因为圆成实性,

这依他起性可以是善的,可以是恶的,圆成实性一定是善的,但是遍计所执通常都是不好的,妄想嘛,

所以圆成实性一定是不虚妄,但是遍计所执一定是虚妄的,所以他们都是绝对不在一起的,它们不在一起玩,所以常相远离,就是说不在一起玩。

[成唯识论云:说于彼这个言词,是要显示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为不即不离之意。

而常远离这个言词,则是为了显示虚妄所执的能取与所取之性,于理上恒非实有。

又云:前言]「言」就是这个字,「前」这个字[义显不空依他;]它的意思是显示出说,不空而且依他,

[性显二空非圆成实,]「性」这个字是显示说「二空」,「二空」就是人空智与法空智,非圆成实,这句话就说:人空、法空智并非就是圆成实,

但是人空与法空可以令圆成实显现出来,为什么?因为人法二种计着的这种障碍去掉,圆成实就显现出来了,但是二空并不是等于圆成实,也不是就是圆成实,

[真如离有、离无性故。]真如你不能说是有,也不能说是无,因为虽然它有体,但是它体是清净,并没有任何染着或是贪着,所以是离有。

那离无呢?因为它是有体,有一个自体,不是说没有,就好像琉璃一样,很清澈,但是并不是没有。

[此谓:颂文中的前这个字,显示空并非依他起亦即,依他起性,其性非空,以依他起性乃是从缘而有,以有故非空。

真正是空的,是前面的计所执性,]遍计所执就是乱抓,捕风捉影乱抓,然后就以为自己抓到影子了,都有叫遍计,其实他所抓到的都是空幻的、空,

所以说遍计其性非有,他所抓到,遍计所执的那个性是没有的,是空幻的,所以说非有故是空,

[以计故,其性非有,非有故是空。而性这个字,则显示:圆成实虽是二空所显的真如,但二空并非就是圆成实。]

也就说二空可以导致真如显现,但是二空本身并不是真如,[因为空性是无,而真如是离于有无之性。

如果说二空就是圆成实,则真如虽是离于有,却尚未离于无,以尚未离于二空故。

因此不可说:真如等于二空,或圆成实等于二空。]简单一句话,圆成实他自体不空了,自体并不是没有自体,并非没有自体,所以不会是空,所以也不能说是二空。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此,即圆成实。谓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非异非不异。]就是非一非异,他们不是同一个,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相干,[为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1.非异——因为真如是依他起]法[的实性]也就是[究竟之性,]

譬如说这些都是依他起法,那么这些依他起法,他的里面的本体都是圆成实,他究竟的本体里面都是圆成实,其相依他起,他相是依他起,其性圆成,他的体性是圆成实性。

所以说,依这个意思来看呢,圆成实跟依他起非异,因为它显示在一样东西上面,但是不是一体两面,所以它表面所现出来的相是依他起,但是它本体的体性是圆成实,

就好像我们众生,表面上现出来那个相是人相,但是那个人相的依他起,依他就是因缘所生,是过去所造的种种因缘,所以今世得人生,但是众生,我们人的心里面有圆成实性,所以他的体性是圆成实。

乃至于不止是人,一切六道众生都一样,人天、地狱、饿鬼等等他表相的依他起,但是内心是圆成实。

都是一团面团揉的,但是揉出来的相不一样,所以有的是米谷,有的是里面夹的红豆,有的变成豆沙包等等,有的变成汤圆,所以样子都不一样,但是都是面揉的,

所以一个真如本体在三界六道中改头换面,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果说两者相异,则真如就不应是依他起之实性。故成唯识论云:若两者相异,应真如非彼依他起之实性。]

所以真如是依他起性的实性,依他起性只是表面上的,而实在是真如。

顺便讲,我起先、最先学佛的时候,是习禅,然后就是一天到晚都是跟真如本性在一起,得到学唯识的时候,哇!原来唯识学也是讲真如本性,我就很高兴,所以这一切法都没有冲突,都是一致的。

所以,世间无有如佛者,非常好。

[2.非不异——既言真如与依他起非异,为何又说两者是非不异呢?

因为真如性是常,]真如是常住不变的,[而依他起之性则是无常,故是不同,]为什么?

因为依他起性是相,那相有改,性无迁,依他起是相,是无常的,真如是性,是常住的,相有改,性无迁,性没有迁变,[所以说非不异。

如果在这点上,说真如与依他起是不异,则真如就应与依他起一样,同属无常,然而事实不然,故说二者非不异。

故成唯识论云:若两者不异,则此圆成实之性应是无常。]但是圆成实性的常的,所以两个就非不异,

[再者,圆成实性是清净的根本智之境界,而依他起性则是通于净与非净的后得智之境界;

假使圆成实与依他起之体,两者是一,则圆成实与依他起应该都是通于净与非净,如此一来,则根本智与后得智之照用,便应没有差别了;

而事实不然,根本智与后得智是有差别的,因此,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虽非是一体,亦非不异。]

[*附注一:根本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或如理智、实智、真智。为无分别智之一;系相对于后得智。

此智乃诸智之根本,]根本智是各种智的根本,[以其能令人契证真如之妙理,平等如实,无有差别,故亦称无分别智。

此智]根本智[乃智之正体,相当于十般罗蜜之般若波罗蜜。]

[*附注二:后得智:又称后得无分别智,亦为无分别智之一,]一种无分别智就对了,[与根本无分别智相对。

前面的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为根本智。此后得智之所以称为后得,因为此智系于根本智发起之后所得的,故称为后得。]

就好像我们禅定不是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叫做根本定,依这个根本定初禅才能够起下面的禅定。故称为后得,

因为是在根本智之后才发起的,这发起的意思是你又在修,起了根本智以后,再进一步修智慧,就起后得智。

[又此智乃根本智所引发者,能令人了达依他如幻之境,故又称为如量智、权智、俗智;]

根本智就相当于空智一样,也就说,刚刚说照澈一切,照澈照透一切,所以就所谓禅宗所说的跳脱一切,或是超越一切。

所以起了根本智,就是空智照澈一切、跳脱一切、超越一切,得到自度。

能自度以后,再进修世间的东西,照澈世间的一切法,就起后得智,就是假智。

所以天台宗讲空、假、中,空观智、假观智、然后起一切幻假之法,度脱一切如幻众生,

这要以自己没有染着任何一切,照澈一切的这种智慧自己度脱了,才能够起这个幻假的智慧度脱众生。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说,你要度众生你要有这个幻假的智慧,跟方便,你要起种种的方法、方便。

自度跟度他是不太一样的,或者是自度可以直趟趟的,度他不能直趟趟的,

因为众生各种心行不一样的,你直趟趟一刀捅下去他死掉了,但是他不能死,所以你一定要他活着,用种种幻假之法引摄他,令他层层度脱,这就是大智慧,大慈悲。

但是你要度自己的时候,那就直接捅,就像武士道这样捅,死了就活起来了,置之死地而后生。

但是你对众生不能这样子,因为他死了就死了,那他就真死了,你不能把它吓到,也不能把它吓死。

唯识学真正所讲的就配合、契合菩萨道的精神跟方法。

先起根本智,自度,起后得智度一切众生。能令人了达依他如幻,起一切依他起法,如幻的依他起法,度一切如幻众生,所以又称为如量智。

如量是如什么量呢?如众生之量,不是如如来之量,是如众生之量的智慧。

众生有什么量呢?众生最重要就是两个量,一个是心量,一个是胃量,为什么?众生的第一个心量很小,胃量也小,所以他吃也不多,心量也很小,所以装的也不多。

所以你不能喂他太多,你喂他太多他马上就胃下垂了,那他心量很小,你也在里面不能放一颗沙,他就觉得很痛。你也不能讲太多的法,那他就觉得这个心就装不下去了。

所以叫如量智,我们出家人不是有一个钵吗?钵一边写说:以戒为师,另外一边,如来应量器,如来为我们设的那个量,也就说你的胃量有这么大,你就用这么大的钵,那你如果胃量这么大,那你就用这么大的钵,那叫做如来应量,那个也是应我们众生量,那个如来应量器不是应如来的量,是应我们众生的量,不要搞错了。

所以这个如量智也是一样,是如众生之量的智,你要依这是所能吃得下的量、所能够接受得了的量,去为他说法的这样的智慧。

权智也是一样,权变、权用之智,什么是权用?方便摄导,一步一步地引导。

俗智,这个俗智是了俗之智,所以你要度众生要了解众生,要知众生跟众生气,所以叫了俗之智。

这些都是很麻烦的事,众生本身就是很麻烦,可是这佛菩萨就不嫌麻烦,为了要度众生就不嫌麻烦,阿罗汉就嫌麻烦就不干了,那就很清净自在,

但是佛菩萨就是要利益众生,不嫌麻烦。所以我们怎么想,我们怎么做,他也不嫌麻烦地去了解,然后顺着我们这个怪异的心情,来说一些我们可以修,喜欢修的东西。所以佛菩萨很可怜,要对付我们这些刚强难调。

所以这个俗智是能够照了世相,了俗,所以俗智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佛菩萨变得很俗、很俗气,你知道吗?是说佛菩萨因为修这个智慧,知道我们有多俗气,这叫俗智。

[以依此智故,菩萨乃能通达一切世间、摄化一切有情,]这就是后得智之用,是为了度众生的。后得智,

[是故于十波罗蜜中,与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相配合,而令菩萨能于世间,起无量智慧方便,度脱众生。]

[据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写的,著的,《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造,无性菩萨解释,他解释[所说,后得智可分为五种:

一、通达思择]后得智,[二、随念思择]后得智,[三、安立思择]后得智,[四、和合思择]后得智,[五、如意思择]后得智。

有这些后得智,所以因为有这么多的后得智,所以才能够度化众生。

你看到这里以后,要发心度众生,但是不要一天到晚在喊我要度众生。

所以你看,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才能度无量众生,你没有法门你如何度众生,那就变成台湾话,无法度了。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9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看137页,我们上次讲到后得智,有五种:「通达思择、随念思择、安立思择、和合思择、如意思择」这个「思择」思虑、抉择,这五种思择是后得智。通达思择后得智、随念思择后得智、安立思择后得智四、和合思择后得智、如意思择后得智。

上次讲过说,后得智是依根本智起来的,修行者先得根本智,修得根本智就自己证得真如,悟得真如以后就自解脱了,然后自己得到一切的智慧,可以克服一切自己的困难,接着因为得到自己解脱的真如智,接着就要利益众生,度众生,

那度众生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度众生是反而困难。为什么?第一个,阿罗汉能自度吗?可以,但是阿罗汉能度人吗?不行,只有佛或是大菩萨能够度人,所以还要修很多的智慧,才能度人,

所以这个后得智就是你得到真如的根本智以后,然后依着真如根本智而在进修,起后得智,得五种后得智,然后可以度众生,

所以我们必须知道,这也是很明显的事情,自度单纯,只度你一个人嘛,度他就很复杂了。为什么?众生无量,而且你不知道你要度的众生是哪些人,你不能确定是哪些人你要度的,所以你必须要准备好,要不然怎么样呢?会被考倒,被众生考倒,怎么说呢?

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即以释迦为例吧,很多外道来找他麻烦,然后就要跟他斗了,不管是斗智还是斗法也是一样,都有,

你要准备好,所以你不要说是有两把刷子,你要有20把刷子,200把刷子才行,才能度众生,否则你两把刷子左边用一把,右边用一把,就没刷子了,没刷子怎么刷,不能刷了,所以你如果有很多刷子的话,就像那武林高手刷...都可以刷。

所以自度单纯,度他就复杂,这就根本智就一个,根本智就是一个,因为你入了真如那就是一相、一道、一智,一道清净,可是度众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那你看,我们稍微讲一下了。

这个「通达思择」后得智是怎么样?就是你看到所有的众生,当然那个又要有宿命通跟他心通,漏尽通,整个一起用,一起观察,然后一切都通达,通达这个人或是这些众生的根器,还有他应该修什么法,还有他修的时候会有什么障碍,你都应把它必须都想好了,安排好了,然后才一步一步地教他,

不是用碰的,不是正好碰对了,所以通达,全面思考,所以这个「通达」是什么,就是全面地考虑,考量。

「随念思择」,通的相反就是别了,就是个别的,随念就是随着因缘,应该在那个特别的因缘下,他应该修什么法,因为每个人又不一样,这个通达是全面的,那都是一般性的,大家都差不多,

然后随念就是个别的,你个别的为这个人,量身定做一个法,特殊的,即使别人有修同样的法,但是他就有一些不同,每个人都有点不同,这个别法的思择,你要思而且去择,择什么?择法,抉择什么法要让他修,所以是量身定做的法。

然后接着「安立思择」,就是说你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法,然后让他修,修了以后,渐渐安立在菩提涅槃上,你也许开始的时候种种的引导,有的没有办法就一下修无上菩提,乃至于修真如等等,

但是就种种的方便引导,令他安立于真如菩提的究竟法上,这叫安立,这才叫究竟的安立,安立于大乘、一佛乘涅槃菩提,而不是把他引...引到小乘就停止了,然后就把他放鸽子了。

大乘、一佛乘,真如涅槃,这样子的究竟之法,所以那个才叫真正的安,才立,立就是让他确立,站起来,立足于佛乘,真如。

「和合思择」,已经安立了以后,然后又有令他跟这个所有的一切众生、整个法界都能和合,而不是说让他变成一个独立的,lonely bird,孤单的鸟,你不能让他修行修行变成一个(台语),变成一只孤单的鸟,

要让它变成什么?让他变成,虽然是一只鸟,都是鸟,大家都是鸟,但这只鸟是大鸟,有一大群,他是鸟王,有一大群跟着他,他都能够令一切跟随的鸟都和合,调伏一切众生,引摄一切众生就叫和合,能够领众和合,

也就说令你所化的这个众生也变成一佛乘、菩萨乘,可以度众生,而且可以度很多众生,那他所度的众生也都是和合,安乐,他这样子的话叫和合思择,所以有这样子的能力。令他能够领众和合以外,还有能够令他如意,就说他一起所作皆办,就如意了,所作皆办,如说修行。

简单介绍一下根本智跟后得智的差别,根本智摄末归本,你把一切的修行都归向真如本性这个本,一切就是你修的一切法都达到一真如,这叫一切即一,所修一切达到一真如,叫一切即一。

后得智就是从体起用,你达到一真如这个本体了,本体以后,从体起用,是出去的。根本智摄末归体,达到一真如,达到一真如得到本体了,然后后得智从体起用,一即一切,根本智,一切所修都达到一真如,然后从体起用,一即一切,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这样子的,

这个(一切即一)是自己证得一真,这个(一切即一)是法界一真,所以根本智就是自己证到一真,后得智就是令法界一切众生都证到一真,这叫法界一真,自己证得一真,然后令法界证得和我相同,也证得这个一真。

接着往下看,137页倒数第三行,[又据瑜伽师地论云:以后得智思惟所缘故,令彼根本智所修断者,]「者」是一切烦恼,[更不复起。

又前智]就是指[根本智]是[能进趣修道位中之出世断道,]「断道」就是断烦恼,断是指断烦恼,断烦恼之道,

[而第二智]也就是[后得智,则能进趣世与出世断道]世与出世间的断烦恼道,

[亦即:世出世皆悉通达,无复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随眠」简单讲是烦恼了,随眠跟烦恼不一样,随眠是烦恼的一种。

「无复有纯世间道」除此以外就没有任何有纯世间道能「永害」断除,「永害」就是断除,而且是永久断除了,这一断就永断叫永害,永远就断除了[烦恼。]就随眠。

那个随眠简单一句话就是习气种子了,这句话还要翻回来看你才能懂。

第二智后得智是能令人进趣世间与出世间的断道,也就是令人于世间、出世间都通达,

除此以外,这个「此」就是指后得智,除了后得智以外就没有任何一种世间道,纯粹的,也就是清净的世间道能够断除随眠,也就说你要断除随眠烦恼,一定要靠后得智,这样的意思。再往下看,138页第二行。

[附及,随眠:]这个经文里面提到随眠,所以就把随眠解释、发挥一下,因为随眠光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怪怪的,而且很深奥的样子,看了我这个解释你就会很清楚。

随眠,这是很高级的唯识学的专有名词,[依俱舍论等,]所说,随眠[即烦恼之异名,]烦恼的别名,但是[然依唯识宗言,]

因为俱舍论是介于大乘跟小乘之间的相宗的论典,俱舍论是相宗,也就是说大、小乘之间的法相学。听了这么久的唯识学,可能忘掉了,我在绪论里面讲到,稍微复习一下。

法相学是最广的一个说法,至于讲法相宗这个是应该是一种俗称了,所以正式的名字叫法相学,法相学分大、小乘,小乘跟大乘不同的深度跟说法。

小乘的主要论典就是《大毗婆沙论》、《六足论》、《发智论》等等很多。

大乘就是唯识学,所有唯识学的经跟论都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等,还有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唯识三十论颂》等等,这些都是大乘的唯识学。

《俱舍论》是介于小乘跟大乘的法相学,也就说他里面有,骨架上,注意,这个是世亲菩萨写的,骨架上是小乘的,但是它的内涵是大乘的,

如果说穿了是什么,他以借着小乘的外衣,在讲大乘法,所以用小乘的名义,在弘扬大乘,或者说借着小乘在弘扬大乘,破斥小乘,这是世亲菩萨的《俱舍论》,

所以他的精神上是大乘的,不是小乘的。所以一般都说它是介于大、小乘之间,其实它的精神是大乘的,然后他是在小乘学里面卧底的。

所以他这部书出来以后,后来大家搞懂他什么意思就想的追杀他,就像六祖被追杀一样,那他就逃啊,所以中外都有这个事情。

依俱舍论等是烦恼的异名,但是依大乘的唯识宗,因为《俱舍论》表面上还是小乘的架构跟结构,所以它还是讲七十五法,我们大乘有百法,小乘是七十五法,《俱舍论》也是讲七十五法,因为《大毗婆沙论》是小乘的法相学的集大成。

《六足论》、《发智论》这些都是世尊的大弟子写的,像舍利、目犍连、迦旃延他们写的,我们没有时间去研讨那个,那个里面都是讲这些东西,就是唯识学的内涵差不多的,就讲心识,

不过他们讲到第六识为止,第七、第八就没有。为什么?因为小乘他没有要成佛,所以没有要转七、八二识,六识灭了烦恼就OK了,毕业证书拿到毕业就好了。

所以依大乘唯识宗来讲,[随眠并非只是与通称的烦恼完全相同,而是指烦恼之习气,或烦恼种子;]所以它不只是烦恼而已,是比烦恼更加深沉的,因为烦恼是现行的东西,那习气跟种子是不现行的,它是底层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4 12: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