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9-30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8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拿起《唯识三十论颂义贯》这样顶戴一下,今天继续讲123页,上次讲到123页,讲到有四种二取,这四种二取,再简单地复习一下,
二取总共有四对:1.相、见,2.名、色,3.心、心所,4.本、末。
相取、见取,名取、色取,心取、心所取,本取、末取。
那什么是取?取就是贪,可是不太一样,第一个,贪是比较广泛,总称广泛,而且比较模糊,取是范围比较小,比较精确,
你看这里,什么叫贪?什么叫取?贪就是你那个贪心起,这样(法师做拳张开的动作)起那个贪心,
然后这个取是什么呢?起了贪心以后,缘,就像章鱼,张开了,缘了以后取(法师做抓取动作),而且还要拉回来的,吃掉,所以看到有外物,起贪心,缘取,这叫做取,所以比较不一样。
所以贪是比较静态一点,取比较动态,而且是确定的,
所以贪并不包含取,但是取一定是贪所生,所以贪就是起心,起了那个贪心,
取:贪→缘→取。取呢?就是依这个贪,因为起了贪心,然后往外攀缘,然后取得,这叫取,
所以虽然取就是贪,但是是不太一样的,这样子微细的差别。
所以,以十二有支来讲,贪就是爱,爱、取、有,唯识里面的这个取就包括有,取跟有这样子。
但是我们就把它简单化一点,比较模糊化一点就取大概就是贪的意思,但是还是包括那个取的动作。
所以什么是相取、见取呢?贪取相跟见,那什么是贪取相、见呢?相就是相分、见就是见分,相分是所见,见分今世能见,所以相、见就是能、所,所以相取、见取就是贪能所,简单讲就是贪能所。
然后这个名色是什么?名色就是色跟心,所以名取、色取是什么呢?就是贪色、心,所以相取、见取就是贪能、所二法,名取、色取就是贪色、心二法。
然后心、心所法是什么?心取、心所取就是什么呢?心取、心所取就是贪心体、心用,心体跟心用。
本取、末取是什么呢?本取、末取都是果报,本就是总报、末就是别报,所以本取、末取是什么?就是贪果报,所以本取、末取就是贪果报。
所以四对二取就是贪能所二法,贪色心二法,贪心体心用,贪果报,贪两种果报,总报跟别报。
所以二取是什么呢?总而言之就是两种贪取,二取就是两种贪取,总共有四对。看123页的第二段。
[以上这四种二取,都属于颂中的二取所摄;这些二取所熏发出来、而亲能生起彼本识上自果的功能的,就称为二取习气。]这二取的习气是能够生果,
[这表显二取习气是来世的异熟果心,]异熟就是果报了,来世的果报,是从这二取习气来的,
所以为什么会有果报,来世的果报呢?都是因为有这二取的习气,
[及与二取习气相应的种种亲能办果的因缘种子,]「因缘」就是亲因缘,[因此是与业种不同的。]
这个就是要表显说业种跟二取习气有所不同,就是因为这样子,因为它能够生来世的果报,
[至于颂文中所说的俱,是指诸业种及二取种子,都能俱时感生自果:它们是感果的疏缘与亲缘——亦即,业种诸业种子是感果的增上疏缘,而二取种子则是生果的亲因缘;]
所以跟一般所理解的就不太一样,二取种子才是能够生果报的亲因缘,而所谓的业种只是增上缘,不是亲因缘,而是增上的疏缘,
[业种与二取种子有互相辅助的功用;而且,它们虽然是俱时,]就同时发生了,[但是由于业种招感生之果]生老病死那个生,[的力量较显着,所以颂文中先说业种,后说二取习气种子。]因为这个业种感生(生老病死那个生)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就先说。
[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异熟,指前世之异熟果,但这不只是指此世的前一世,]我们今世的前一世,[而是指此世之前的多生多世]不只是一世而已,这前世不是指一世而已,而是指多生多世,[之业感异熟报果。
余异熟,指后世的异熟报果。相同的,这不但是指此生之后的下一世,而是指此生之后的多生多世之业感异熟报果。
虽然二取种子受果无有尽期,而业习气之受果则有尽期。]二取种子它受果报是没有尽期的,这个非常重要,
接下来,业习气的受果报是有尽期的,所以你造了业,就受报,受报完了这个业也就完了,所以是有尽期,所以你造了一个口业,那么就受报,如果造善口业就招善报,就结了,就没有别的什么剩余的东西,
可是二取种子呢?它受果报是无尽的,因为它无尽的关系,所以生死不断,
那如果只是只有业习气的话,只有业力,业习气我们就说业力,只有业力的话,因为一个业相对于,一对一对应,数学里面讲一对一对应,一个业受一个果报,就没有了,
那如果说没有再造业,那果报就断了,果报断生死断了,所以那如果这样的话,大家都入涅槃了,不用修也入涅槃了,但是不是这样子。
你不再造业的时候,还有那个二取习气在,它继续不断地感果,无尽的,所以这个就非常重要,所以生死不断的原因是这样子。
那举一个例子来讲,譬如说这个植物人,他很显然的不再造业了,那他应该这个生死会断,他不再造业,
可是呢,他对外不再造业,但是里面有二取习气在,所以他还是一直在受果报,进一步讲,也就说,他就不会死,除非他的命根已经到期了,
所以为什么他能够什么都不做,然后也不是自己在吃,但是他就是不会死,原因就是因为有二取习气种子支持者,
乃至于说,人若昏迷了,不是昏迷了就死了,虽然表面是像死了,昏死,可是他不会死,为什么?因为他还有一个二取习气在,二取习气支持这个八识它就不离散,
所以光是有业不行,光是有业生死会断,因为果报尽了就断了。
所以这个《唯识学》真的很微细,很仔细,所以业习气的受果是有尽期的。
[成唯识论云: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
业习气,业果是有尽的,二取的习气是无尽的,你要记得这个就是了,
二取有种种的二取:相、见,名、色,心、心所,本、末。就把它背起来,
有这些二取,所以受果不断,果报无穷,也生死无尽,一直到修了灭尽定,然后,因为灭尽定定力的关系,让二取习气都寂灭,然后就出三界了,就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成唯识论解释其原因说:因为,一、异熟果的业与果之性不同——异熟业的性具有善恶二种,而异熟果之性则只是无记。]
也就说业,不要看你个异熟了,就看业就有善恶性,但是异熟果呢,它的性就只是无记,
因为业因跟业果的性不一样,所以称为异熟,这个我们以前曾经讲过,在这里复习一下,这是《唯识学》里面非常重要的概念,
你不要看这个重要的概念只是概念而已啊,这个概念就总破一切世间哲学,怎么破法?业因,业有善跟恶,但不管它是善因还是恶因,它都会有果报,所以有善果、恶果,
那什么叫善果呢?譬如说你修五戒十善,然后就生为人,中品的五戒十善生为人,生于人道,得人身,上品五戒十善就生为天道,得天人身,人道或是天道是善的果报,
可是这个果报本身是无记的,也就是说人身是无记的,譬如说一个孩子生下来,那个孩子的身本身是无记的,你不能说那个孩子的身是善恶,孩子是身没有善恶。
那如果造恶因的话,譬如说就生为狗,那个狗身也没有善恶的,所以他的那个前世有善恶业,但是它果报本身没有善恶业,
那这个果报身也就是异熟身,虽然没有善恶业,是无记性的,但是他却能够造善恶,所以本身是无记性,能造善恶。
所以世间伟大的哲学,从一开始就在讨论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所以孟子是性本善,荀子性本恶,基督教性本恶,法家性本恶,
因为他的想法,认为人的善恶不同,他对待人的方式也不同。
法家觉得人是性恶的,所以要用种种外面的法把他钳制住,让他不造恶。
儒家就所谓的比较人性化一点,不是儒家,因为荀子也是儒家,孟子就比较人性化一些,因为他认为人是善的,人性是善的。
乃至于像法国的卢梭,他也是主张、赞成人性是善的,所以他就比较有包容性,然后比较注重启发性,
因为认为人性是善的,只要把那个把那个善性给启发出来,这个世间就会和平,就会快乐,
但是基督教、荀子,那基督教就包括回教了,认为人性是恶的,为什么人性是恶的,因为人就是亚当、夏娃,不听上帝的话,所以是恶性的,恶性就要好好死管束,好好地绑住,不要让他乱跑,不要让他再造恶。
所以严刑峻法的法家也是这样,因为他们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的把他控制住,用严格的方法把他控制住。
所以你看由于哲学上的理念不一样,在政治上、道德上对付的方法就完全不一样,手段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儒家虽然表面上,虽然有孟子的性本善,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其实是孟子的讲法,
可是,你们要注意,这又是一大公案,你知道吗?中国两三千年的历史跟政治,不是以孟子的学说为主,不是以性本善为主,而是以性本恶为主。
所以他表面上讲的是仁治,仁爱的仁,事实上他是用礼,那礼是什么?礼——法,礼就是法,
什么是礼?有很多的规则,有很多的规矩,然后是外铄的,什么是外铄呢?就是从外面加进去的,这不只是他的政治上、道德上的作用,乃至于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也是跟他一致的,什么?往外加的,填鸭式的,所以外铄就是往外加的,外加的,impose。
相对于外铄就是内敛的,内敛就注重启发,你学儒家就有点像学什么?像学军队一样,当军人,一板一眼,有很多的规矩,你都要遵守,这样子的,那个叫做礼,简称礼教,那个礼其实就是法。
所以这个两三千年的儒教,表面上是讲仁,事实上他是不以真正的仁为主,他主要还是以法家的严刑峻法配合,钳制人心,钳制你的行为,钳制,就好像老虎钳一样,把你夹住,让你不能动。
所以佛法光是业果是无记,所以一切的果报身,果报的正报身是无记的,所以以人道来讲,人身本身是无记的,因为他是果报身,人身是无记的,但是这个人能造善恶业,能造恶业,能造善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