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论]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69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2.灭尽定——]这个「灭尽定」是一切定学的最高峰、最高潮,定学——禅定之学,就三圣学里面的核心,一切定学的最高潮,尤其是小乘,我们常听说阿罗汉断烦恼,出三界,入涅槃,这就是阿罗汉最大的能耐,最大的功德,但阿罗汉是怎么样断烦恼?怎么样出三界?怎么样入涅槃?靠什么,就是靠这个灭尽定,所以如果没有灭尽定,阿罗汉也不能断烦恼,也不能出三界,也无法入涅槃,灭尽定就是阿罗汉最高的成就,一切成就的总体就是灭尽定,所以他们断烦恼、出三界、入涅槃,都是依灭尽定的定力而做的。我们一般就只知道灭尽定这个名,但完全都不知道灭尽定的内涵是什么,也不知道灭尽定是什么东西,很神秘,我们今天借着研究这一段论文,就可以把阿罗汉最深的秘密做一个大公开,让大家都能够了解,这一个最高的禅定,这个禅定就是无漏定了,也让我们也能向往,不只是二乘而是三乘贤圣的无上境界,灭尽定,一切的圣人,贤人不行,圣人断烦恼、出三界、入涅槃,都是靠灭尽定。所以这个末法时期有很多人说他出三界了,那你就问他说:你得了灭尽定没有,那他如果说他得了灭尽定,那就就问他说:那你也得初禅了,得初禅的话怎么样呢?就禅悦为食,不用吃饭也不用睡觉,那他行吗?到了四禅,一切呼吸都停止了,那他行吗?那他闭气可以闭个三分钟可以了。那也有人说:他出三界了,你问他有没有得到灭尽定或是灭受想定,那如果说他得灭尽定,你就问他那你可以不可以入涅槃给我看看。所以这些话只能骗不懂的人,我们现在都把它弄懂了,就不会随便被骗,这就是学习的好处,因为有知识就不会被骗,无知无识的人就会容易被骗,所以你学佛,很重要就是不要被骗,被骗了就会学错了,然后还反而吃了很多的亏,造了很多的业,那比倒霉还更糟糕了,不只是倒霉而已,那样恐怕就是到了八辈子的霉了,有时候还不至呢,因为你造的业常常生生世世那个业都还在,好,我们就看这一段。

[灭尽定——又称灭受想定、或想受灭定、]这是倒过来讲的,想蕴跟受蕴都灭了的定,叫做想受灭定,[或第九次第定。]「第九次第定」,因为色界有四禅,无色界有四定,总共有八定,然后这个八定再更高层次,就是第九次第定,第九定,那个次第可以小括号把它括起来,第九定,这个次第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个禅定的高低来讲,那么它是第九个,以次第来讲,先后次第,它是第九个,那就是最高的,[上面的无想定是灭想,这灭尽定则是受、想二蕴皆灭,故称为灭受想定。这是三乘圣人所修的无漏定。]所以这不只是小乘人修的,大乘菩萨也修这个定,只不过他不入涅槃,不用这个定来入涅槃,大乘菩萨也用这个定来断烦恼,但是他不完全断尽,因为全部断尽,那就入涅槃了,就不能在世间度众生了,也不受后有了。菩萨因为慈悲嘛,所以留一点点润生无明,再来跟众生结缘,菩萨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一个年轻的老爸,然后带着孩子到操场去玩,就跟着他的孩子,就七、八岁嘛,跟着他学狗爬,学狗叫,让他当马骑,那暂时现出一点点童稚之心,装小孩子,才能够跟孩子亲近,教导他,那菩萨也是这样子,保持一点点纯真的心,保持一点点众生的心,所以才能够入于众生之中。这也是《金刚经》里面讲说,佛有五眼,那一段很短,但是那一段很重要,佛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不?这个是最精彩的,你知道吗,这一点是最精彩的,为什么?你看看,我们研究这个禅定,就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定,第一定、第二定、第三定、第四定,都是次第次第舍,你舍下才得上嘛,你舍了初禅才能入二禅,你不能说我脚跨两条船,一边在初禅、一边在二禅可以吗?不行,你一定要舍初禅,舍初禅的贪爱,才能入二禅,那也就是说,舍初禅的贪爱,也就是舍初禅的境界,才能变成二禅,讲一个不太得当的比喻,但是也蛮得当的,你舍了王老五的生活,才能结婚嘛,才能成家嘛,那你一方面要保持王老五的身份,一方面要结婚,这不可能的事嘛,同样,你要舍初禅的境界才能入二禅的境界,舍二禅入三禅,舍三禅入四禅,就越来越高,就地地升进,但是地地舍,地地升进,不只是禅是这样子,然后初空定、二空定、三空定也是一样,舍初空定入二空定,不只是这个,连菩萨的信、住、行、向,也是一样,是地地舍地地生,你不能说我觉得二信很好,所以我不舍二信就入三信,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那个境界提升的话,一定是舍下面的,入上面的。那这个是回过来讲,你看如来已经证得佛眼了,可是他不舍其他四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都完全保持住,这就难了,你知道吗?那为什么要保持肉眼?为了要跟众生有一个沟通,然后完全知道众生心之所念,众生眼之所见,他们的境界是什么,他们的喜爱是什么,他们的贪爱是什么,他们的缺点在哪里,就完全知道,而不是以哪个高高在上的佛眼,来这样子看世间而已,而他就能够,就在以佛的这个地位,然后不知道怎么样,他就一转,从佛眼变成肉眼,然后就照见众生的心,完全了解你的心里的感受,而且他真的就感同身受,而不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样子而已,他就感同身受,英文有个成语很有意思,stand in your shoes,站在你的鞋子里面,就是以你的立场看,因为佛这样,完全无我,完全舍主观,所以他要度凡夫的时候,就用肉眼,但背后他有佛眼,一直都有佛眼,他要度菩萨的时候,就用法眼,他要度天众的话,就用天眼,他要度阿罗汉,小乘,就用慧眼,跟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上,这就非常非常困难,所以佛就完全没有傲慢,有一个附佛外道就说:生佛慢,就谤佛了,生大佛慢,就是大谤佛了,佛是绝对不会有慢的,慢是一个烦恼,是个大烦恼,六大根本烦恼之一,那佛怎么还会有这种烦恼呢!那就不是佛了。所以这个灭受想定是第九次第定,第九次第就是说,一个定一个定一直往上修,修到最后有个次第就是灭受想定——灭尽定,所以这里说灭尽定不只是二乘修的,而是三乘圣人所修的,因为三乘圣人都修无漏定,而所有的定里面只有这个灭尽定是无漏定,其他都是有漏定,也就是说其他都是凡夫定,因为什么?因为它不能断烦恼,只有这个无漏定可以断有漏的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灭尽定的行相如何?]「行」就是运作,运作的相状是怎么样呢?[成唯识论说: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这一段说:「灭尽定」是什么呢?就是说有「无学」,就是说有第四果的无学,第四果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才称为无学,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叫有学,四果是无学,四果无学是因为都学完了,毕业了,所以叫无学,不是他没有学问,是都学好了,初、二、三果还要学,学的意思就是修,所以这个称为有学,而这些都是圣人,所以称为有学圣,有学的圣人,四果已经完成学业了,所以称为无学,不用再学了,都学完了,毕业了,这翻成英文很难的,有学我就把它翻成Learning,无学Post-learning,有学之后,所以是无学,「谓有无学」,有四果的无学——阿罗汉,「或有学圣」,这里不是指一、二、三果,而是第三果,特指第三果,因为只有第三果跟第四果的圣人才可以修灭尽定,初果、二果都还没这个能耐。「已伏或离无所有贪」,「有学」之圣人是指第三果,第三果的「有学」之圣人,他们已伏了,「伏」就是降伏,降伏或是止息,「或离无所有贪」,「伏」跟「离」不一样,伏只是把它止息而已,离就是断了,离这里就是指断,「无所有」是指第三空天,无所有处天或是无所有处定,三果跟四果的圣人,他们已经止息或是断了对第三空天——无所有处天定的贪,他们已经入了第三空定,无所有处定就是第三空定,他们已经在那个地方了,然后他们又已经开始伏了,止息了对这个第三空定的贪,或是已经断了对第三空定的贪,「上贪不定」,「上」地就是指第四空天,就是非想非非想天,就是上地,但是他们对于第四空定之贪呢,这个「不定」是不一定,就不一定能够伏离,三果跟四果的圣人,他当然已经经过初空定,由初空定入二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现在已经到达无所有处定了,而且对无所有处定的贪爱,已经没有了,已经伏或是离了,离了那个贪爱,离了那个贪爱以后,就准备升到这个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已经离了通常就进入这个境界了,将要进入了,应该怎么讲,已经进入了,他们现在就是已经在第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处定里面,但他因为在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里面,他对这个定的境界呢,那个贪爱还没有伏或是离,他现在正在这个境界里面,还没有伏离,还没有伏离非想非非想处定,没有关系,可以,这种情形之下,他可以以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定体为所依,依这个第四定来修灭尽定,他如果是伏了、或是离了可以,没有伏离也可以,他即使伏离,也是依这个定来修这个灭受想定。那怎么样修呢?下面就是讲怎么样修了,就是怎么样修这个灭受想定,当然首先你要得到第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必须要入这个定,对这个定的贪爱并没有离,也没关系,但是以这个为体,以定为依来修,「由止息想作意」,「止息想」这个东西是一个「作意」,就是说这个「作意」什么意思呢?「作意」就是发心嘛,你发这样的心,作这样的意,你想要这样子,叫做作意,就是说起心,起这个心,我们说的起心动念那就是作意,禅宗所说的起心动念就是这个作意,这个作意,你要做这样子的意念,做什么样的意念呢?「止息想」,意思就是说什么呢?就是说我想要「止息想」,「止息想作意」的意思就是说,我要「止息想」,或是我欲「止息想」,这是一个作意,「为先」,这个先就是先导、先驱,以这个为先驱,导入下面的修行,因为要止息想,所以你就去做止息想的这个动作了,因此「令不恒行」,不恒行就是前六识,不恒行的前六识,以及「恒行」的第七识「染污心」,就前六跟第七的染污心,染污的「心、心所灭」,染污心、心所之现行灭,它的现行灭了,不是种子灭,不是究竟灭,它只是现行灭而已,因此而「立灭尽名」,因为它现行灭了,所以你看不到它运作了,你看不到前六识跟第七识运作了,因为看不到它的影子了嘛,它没有现前嘛,所以也可以称为灭尽,名为灭尽,称为灭尽,并不是实灭尽。因为这个染污的心、心所灭了,六、七识,不管是恒行的、不恒行的染污心、心所,现行都灭了,所以就称为灭尽,这个定就叫做灭尽定,因为在这个定中,以这个定力所持,这一切的染污心、心所都不在现前,都不在现起,所以烦恼就不起了,所以称为灭尽,这个灭尽就是指烦恼灭尽,就因为没有现行烦恼。不像我这么辛苦,天天都被徒弟恼的半死,所以我连灭尽名也没有,也不能名为灭尽,因为灭不尽,烦恼无尽,这所谓的灭尽就是烦恼灭尽,现行烦恼灭尽,所以他在定中就没有烦恼,完全没有烦恼,你看多么快乐,多么令人羡慕,不用被徒弟都缠着,歪头歪脑的。[令身安故,故亦名定;]令五蕴身安,这不只是色身而已,是五蕴身,五蕴身就包括身心两部分,因为这个定能够令五蕴身安,安是安住的意思,安而且住,住就是不动的意思,安住不动,所以也能够称为定,所以这个灭尽就称为定了,[由偏厌受想,]因为「偏」,「偏」就是特别的意思,特别地厌这个受想二蕴,[亦名灭彼定。]「灭彼」就灭受想,因为他就是特别厌离受想二蕴,厌就是厌离了,因为特别地厌离受想二蕴,所以这个定也名为灭受想定。[所谓灭尽定,是声闻乘的四果人无学人,]也就是阿罗汉,[或三果]阿那含[之有学圣人]三果就是阿那含,[初果及二果圣人不包括在内,]因为初果、二果还没有到这个境界,[他们已能暂伏或永离]伏就是暂时的,伏、止息、压伏,或是永离也就是断了,[无色界第三天无所有处天]定[之贪爱,]所以这个贪爱是烦恼根本,[但对于上地无色界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之贪爱尚不一定能伏断,此时已入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也就是第八定了,已经入于第八定,所以对第七定的贪爱就已经断了,而且离开了第七定了,但是尚不一定能够断或是离第八定的贪爱,[由于止息想心的作意为先导]也就是说,[(先起止息想心之作意,然后以定力,令不恒行的前六识,]所以止息想心的作意这是什么,这是它的目标,起这个作意就是要达到止息想心,止息想心是他的目标,接着再以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定力,令不恒行的前六识,[以及恒行的第七识染污末那识之心、心所法皆息灭;]你知道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有多厉害吗?那我举一个例子,阿罗汉以及佛修三明六通,是依那个定?第四禅而已,所以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最高的定,是凡夫定里面最高的了,它上接无漏定,上接圣人的无漏定,所以是非常高的定,顺便说嘛,有人说他出了三界,你问他能入非想非非想处定,那不要说入非想非非想定,光这个名词就搞不清楚,然后非想非非想定是什么样的境界,啥玩意啊?都搞不清楚,更何况还入那个定呢,你要先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才能够入灭尽定,入了灭尽定才能灭烦恼,灭了烦恼才能出三界,有人说他断烦恼,这都是一系列的东西。以定力,令不恒行的前六识,以及恒行的第七识染污末那识之心、心所法皆息灭;[以其七转识]的现行[皆息灭,]但第八识还在,一定在,[而立灭尽之名。]称为灭尽定,[又以其能令行者之五蕴身安住故,]为什么是安住呢?有一句话说,英国人的家是他的堡垒,当然了,我们中国人的家就不是堡垒了,为什么?因为英国人,其实广泛地说,西洋人都是,他们很注重人家的隐私权,所以只要回到家里,就觉得很安稳,没有人会来侵犯你,所以像堡垒一样,很安全。我到美国去,跟在台湾有一个很不一样的一个感受,就说你在美国,你把你家门打开,路过的人都不会往你家里看,而且还甚至于特意地把头别到另一个方向,避免嫌疑。但是我们台湾人,老中都一样,你只要把你的家门打开,路过的人就会一直瞧一直瞧,好像你那个门一打开,就是发请帖,请你往内看这样的意思,所以没有说有人走过去不看一看的,一定看的,但是西洋人很忌讳这样子的。那这个日本人更加厉害了,我在日本高野山修行的时候,我是住个人房,其他都是三四个人一个房间,我如果把那个门打开,他们就是那个纸门嘛,如果打开的话,不但走过的同学会看,而且会进来坐呢,就进来串门子了,受不了。有时候我写一些自己勉励自己的话,他看到以后,因为字比较小,他就会特别走进来看写些什么东西,所以这就是民族性,每个民族不一样,日本民族是这样,所以日本民族就非常地鸡婆,非常爱管人家的闲事,为什么鸡婆爱管闲事,事实上台湾话那个字应该是加的意思,但是这个加跟鸡,台湾话是一样的,加就是多,多事的意思,多事婆,所以叫鸡婆,所以日本人是非常地鸡婆,非常非常非常地鸡婆。譬如说你修你的行,我修我的行,那我们修法,每个人都有个坛嘛,他没事看到你,你那个怎么搞的,那本来是谁谁的事情嘛,他跑来跟你讲,莫名其妙,然后说这拜佛嘛,那个谁谁敲一声,我们就拜下去,再敲一下,我就拜下去,那如果拜完了以后,唉,刚才你少拜两拜,你看这么鸡婆,受不了。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0
成观法师讲解
    [又以其能令行者之五蕴身安住故,]「安住」是什么?安住就是不受烦恼侵袭,他住在灭尽定里面就犹如英国人住在他的家里面,像个城堡一样,没有人会来侵害他,可是我们老中就不行了,随时也会有人,也不打电话,也不按门铃就闯进来了,闯进来串门子。所以能够让你安住,安住就是安乐嘛,没有烦恼,很安乐,[故亦称此为定]定的梵文就是[三摩地。又由于偏于厌离受想二蕴,故亦称之为灭受想定。]接着我们来检验一下,为什么入灭尽定,阿罗汉或是大菩萨入灭尽定就能断烦恼,乃至于阿罗汉能够出三界、得解脱、入涅槃,为什么?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大家都会背,你了解这是什么意思吗?五蕴其实分成两大类:身(色)、心(受、想、行、识), 光是一个色是身,然后心分成四个,为什么?因为心难对付,所以如来世尊为了让我们容易了解我们的身心,尤其是我们的心,所以他把它剖析的比较细一点,剖析的比较多,把心分成四个,身比较单纯一点,就是一个色就代表了,当然色你还可以分,地、水、火、风,心就分为受、想、行、识,可是这里面又有一个tricky的地方,tricky是诡谲,就是玩花样,当然不能这样说,这样说不就谤佛了嘛,但是我是比喻这样说了,有一个诡谲的地方是什么呢?色、受、想、行、识,虽然说有五个,其实只有两个,行跟识,识是八识,八识体嘛,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阿赖耶,这个八识,那这个是体,它的作用就是行,所以虽然说五蕴,事实上只有三蕴,这两个(受、想)是假的了,真正的就是色蕴是一蕴,没错,然后识蕴,整个的心就是一蕴,然后识体它起的作用是一个蕴,行蕴是一大蕴,那这两个受想是什么?受想是属于行蕴的,受蕴跟想蕴都是属于行蕴的,也就是说识体的功能,识体的功能就是行蕴嘛,佛因为我们众生,特别重要的这两个,受跟想特别重要,所以把它脱离出来个另成一蕴,把它拉出来,好对付,它躲在行蕴里面,你就不好对付它,拉出来,独立出来,切片了,切片处理,或者是怎么说呢?再进一步讲,我们众生,我们说好苦啊,人生好苦啊,上班也好苦啊,带孩子也好苦啊,带徒弟也好苦啊,就很苦,都很苦,那苦是怎么来的?受,苦是一种受,称为苦受,因为你有感受,才会觉得苦,当然你也会觉得快乐,快乐也是一种受。我们说我们要往生西方净土,离苦得乐,离苦是一种受,得乐是一种受,还是在受蕴里面,搞了半天离苦得乐还是在受蕴里面,还是有所感受,所以如果有乐受,那表示必定还有苦受,有乐必有苦嘛,你不能纯乐嘛,不苦不乐受呢?也是一种受,那么以灭了烦恼的圣人来讲,不苦不乐受也是一种苦,那乐受也是一种苦,为什么?心动,心动就是苦,只有住于灭尽定,这个心识都不动了,那才真正的叫做寂灭为乐。所以一切生灭都是苦嘛,都是有动,不管是苦还是乐,以圣人来看,其实乐也是一种苦,何以故?心动故,《起信论》上说:心动即有苦,我们众生颠倒嘛,所以苦受是这样这样(法师很快地左右摆手)动,那乐受是这样这样(法师上下很快地摆手)动,这样这样(左右摆手)动的就不好,这样这样(上下摆手)动的就好,所以我们就要这样这样(上下摆手)动的,但是以圣人来看,这样这样(左右摆手)动是动,那样那样(上下摆手)也是动,都是苦,都反正都是心动,心动即有苦,法如是故,但是众生以颠倒心来看,那样子就是苦,这样子就是乐,所以我不要那样动,只要这样动。那又有一个比喻,佛不是在那个《楞严经》里面讲,告阿难说:这样子叫做掌,这样子叫做拳,这样叫做向上,这样叫做向下,可是搞了半天都是一只手,没有什么拳与掌,只是手指的伸屈而已,所以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给它这个名,就认为这个是实,因为这样子我们认为是掌,而且认为这个掌就是实的,这个掌这个名字是实的,这样叫做拳,不但认为拳这个字是实的,乃至于拳这个东西也是实的,可是毕竟就是只是一只手。然后这样子叫做受向上,这样子叫做手朝下,可是只是这样子动作不同而已嘛,众生就循名取实,同样的意思,众生认为这样子动就是苦,我不要,这样子动就是乐,我要,而且拼命地去追求,乃至于最后,即使学佛了,也要离苦得乐,那还是得,那个乐还是受,如果还讲离苦得乐,那还不是究竟。因为受跟想这两个心所法,这两个算是心所法,因为是行蕴的,行蕴是心所法,对于众生的生死最有关系,生死轮回最有关系,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好对付,简单一句话,所有的一切烦恼都是这两个造成的,简单的讲就是这样的,所以你为什么称为烦恼,烦恼就是苦嘛,苦是什么,就是受,你为什么一开始学佛,人生好苦,要断烦恼,我要断苦恼,断苦恼就是断这个苦受,所以苦受就是一切烦恼的总名,所有烦恼都在里面,但是我们众生只看一边,那个乐受就不看了,乐受也是一种受,也是一种苦,就好像佛在《楞严经》里面讲说:有声是声,无声也是声,有声是声尘,无声是静尘,还是尘,不是无声什么都没有,无声也是一种声。同样的,乐受也是一种受,究竟而言也是一种苦,因为乐受尽了的时候就是苦,它本身也许对凡夫来讲不是苦,可是这个乐受总有尽了的时候嘛,因为它是无常法嘛,它是生灭法,因缘所生法,因缘尽了的时候,快乐的因缘尽了的时候,苦恼就生了,事实上不用等快乐的因缘尽了,正在快乐的时候就会让人害怕这个快乐会跑掉,在春花秋月的时候,又怕,你看到月圆了,月圆几时,你就会想这个,月不常圆,花无常开,然后就感伤了,就在最鼎盛的时候你就会有感慨,你就会想到它没有的时候,一方面感慨,一方面忧虑,忧虑它不见了,或者是人正在年轻的时候,然后在想,这个年轻总会过去的,所以也带着几分烦恼在享受那个青春。除非真的是这个脑筋都是豆浆,不会去想的人,那就没办法了。所以一切受皆苦,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一切受皆苦,因为一切受皆悉无常,无常就是苦,你即使处在一个不苦不乐受的时候,然后你觉得很平静,可是,对凡夫来讲不苦不乐受不好受,为什么?太无聊了,无聊比苦受还难受,所以不苦不乐受是最难受,所以是最苦,这受讲完了。这个受是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本,可是这个根本还有根本,这个受从哪里来的,从想来的,你为什么会有苦受,有苦受是以作苦受想故,你认为这件事情是苦,你把这件事情当作苦来想,所以它就非苦不可了。譬如说师父规定做的功课,你把它当作苦差事来想,那你修来就很苦修了,修来就很苦了,一天到晚都要赶功课,那就是一种苦,所以你把做功课当作一种苦来想,苦受的原因是做苦想,或是做苦受想,所以才会是苦。譬如说你如果很喜欢那件事情,那就是做乐想,譬如说我以前喜欢踢足球,我把踢足球当作乐想,很快乐,可是别人看了觉得很难忍受,那为什么?因为在大太阳下,譬如说以前高中的时候,因为我是足球校队嘛,所以,要练球,那当然我自己练,练球也是快乐,然后就拿着球,对着墙壁踢,踢了它弹回来,接着再踢,这样子的,就可以踢很久,都不会累,而且很快乐,可是别人看来是一件很沉闷的事。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我在高中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一阵子柔道队,我们那个柔道老师他是三段,柔道三段很高了,他在练什么,他拿了一个皮条,我们不是有那个网球的网,那个时候没有柱子,他拿了一条皮带,拉着那个柱子,手这样拉,脚踢那个铁柱,他练了好久好久,我说,当然是很痛嘛,就好像练铁砂掌的人,我们认为很苦嘛,可是他就乐在其中嘛,那个柔道老师也是一样,这不是太无聊了嘛,踢那个铁杆,那很痛,可是他觉得很好玩了,他很喜欢嘛,才会这样做。所以你因为做乐想,所以就有乐受,任何事情你做乐想,就有乐受。那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大学毕业以后,然后到屏东去试教,屏东的太阳很大狠毒,有一天星期天中午的时候,我们吃完饭没事,几个老师就在住处的那有个广场,打羽毛球,在旁边的房子,有一位老太太,老阿婆,坐在那边乘凉,然后她就一直讲说:唉!老师,休息休息吧,太热了,太累了,可是我们玩得正好,屏东太阳真的很厉害,可是我们全身都是汗,但是很快乐,但是就她看来,我们很辛苦啊。所以你做乐想,就得乐受,乃至于正常的也好,是有毛病的也好,就是颠倒想的。譬如说,有很多怪异的行为,他以为快乐,那个也就是这样子,有时候受虐狂,虐待狂啊,穿着黑衣服,拿着马鞭,这么抽,受虐狂,一个是受虐狂,一个是虐待狂,然后就觉得很快乐。所以你做什么想,就得什么受,想是受的根本,所以你如果没有那个想,你就不会有那个受,所以你做如是想,就得如是受。《楞严经》里面一讲说:一切众生皆由想生,一切众生类,看是那一类的人,你就做哪一种想法,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想法,不同是众生做不同的想法。因为有想,所以有受,所以想是受的根本,受跟想如果都没有了,那就没有烦恼了,因为什么,你没有感受了嘛,你受没有了,你没有感受了,其实没有感受,你就一切OK了嘛,你也不再胡思乱想,你什么想都没有了,烦恼是一种想,也可以是一种受,所以你想东想西就有烦恼,那你就有感受,感受就更粗了,想的时候已经有烦恼了,但是想来想去就变成有受,因此就烦恼更深了,所以受想二蕴灭了,为什么叫二蕴呢?因为蕴就是很多的意思,蕴集嘛,所以受有很多种,虽然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三大类,可是里面包括很多微细的分别,我们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感受,譬如说以快乐来讲,快乐的强度不一样啊,种类也不一样,苦受也是一样,有大苦、中苦、小苦、微苦等等,那个层次很多很多,所以叫做蕴,受蕴,那想更多了,胡思乱想,杂想,妄想,都是想嘛,所以想是一种蕴,这两个蕴一灭了,烦恼就没了。那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嘛,那为什么受想一灭,无尽的烦恼就没有了,因为这两个就是头头嘛,这个源头没有了,烦恼就没了,烦恼虽然无尽,但是都是这两个生的,这是老爸,这是老妈,这很有道理,老爸比较微小嘛,老妈感受比较多嘛,有烦恼的老爸和老妈,当然就有很多儿子嘛,很多孩子嘛。所以烦恼虽然有六大烦恼,二十随烦恼,其实是一百零八烦恼,无边无尽的烦恼,但是都是由受想二种蕴所生,所以这两个一伏灭了,所以烦恼尽。再进一步讲,如果众生受蕴尽,受蕴止,想蕴止,或是受蕴尽,想蕴尽,行蕴就不行了,所有的心行都停止,都寂灭不动,所以才说入涅槃嘛,入涅槃我们中文又称为圆寂嘛,为什么称圆寂?圆满寂灭,这个寂灭是圆满的,如果受想灭尽的话,你就可以圆寂了,而且这厉害就在这里,你如果能得到灭受想定,你什么时候想要圆寂都可以,你不要预知时至,你自己选的了,乃至于他可以令自己的,武侠小说里面说的自废武功,你若有灭受想定,就能够自断命根,命根本来是由不得你的,这是阎罗王管的,是由业力管的,业力是心不相应行,所以不是可以由你意志控制的,但是你得到灭受想定的时候,就可以控制它,所以他就是解脱的人嘛,不会说是变成植物人,想死死不掉,不会这样子。所以你看学这个《唯识学》很有用,乃至于你看整个对这个修行,还有这个三界,烦恼,都越来越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唯识论又说: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此定初修」,也就是初修此定了,初修此定的时候,「必依有顶」,必须要依有顶,「有顶」是什么?这个「有」不是说它上面还有一个顶了,而是三有之顶,叫做有顶,三有是什么?三有就是三界,三界的顶端是什么?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也就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叫有顶天,这里是指有顶天定,开始在修这个定的时候,就必须先依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定,「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游观」,看哪个观就好,那个游是得了自在以后叫做游,他观无漏的境界,以前的那些定都是观有漏的境界,那这一个定是要观无漏的境界,「为加行」,当作是加行,然后才能够入此定。换句话说,就是说,开始修这个定的时候就必须要依非想非非想处定,观无漏,这样子才能够入这个定,观无漏,以这个无漏观,做无漏观当作一种加行,当作灭尽定的加行,然后才能够进去这个灭尽定,因为这个灭尽定是一个无漏的境界,[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诸「次第定中」,就各个次第定里面,最居后,居最后了,这个定是居于最后,总共有八个次第,然后加上这一个,所以是第九次第定,[虽属有顶,]虽然它是属于有顶天定,也就是三有的顶,无色界最高天的一个境界,有顶天定,虽然它是属于有顶天定的一部分,或是衍生了,属于有顶天定的衍生,你要入于有顶天定,再修无漏,而入于这个灭尽定,因此它是属于无漏定的,[而无漏摄。(初修灭尽定时,必须依于无色界的最高天,有顶天,亦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之定,[以游观]「游」字用的很有意思,游有历观、可以想到《金刚经》里面那个无所住的意思,他那个观不是一种贪爱,所以叫游观,无贪爱的观,就好像你想到那个《法华经》里面,无尽意菩萨问世尊言,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游于娑婆国土,他来度众生是游于娑婆国土,他好像来游历一样,那意思是表示没有贪爱的意思,因为他来度众生不是当作好玩的,是表示说他没有贪爱,好像游人一样,旅客、游客,讲到游客,我俗姓游嘛,小时候就到处游了,后来我教书的时候,我一个同事说:游老师你游来游去。「游观」,「观」就是正思维了,「游」就是以无所住心去观,[正思惟无漏境界以为加行,]「加行」就是加功用行,就特别努力了,「加行」好像很深,我现在讲这个你就很容易记住了,加一把劲,就好像跑一百公尺,最后剩下十公尺的时候,冲,用力地冲,加一把劲,那就是加行,所以佛法里面,你要上升都另外一个境界的时候,从下一个境界上升到另外一个境界的时候,就叫加行,加紧地冲,加一把劲,叫做加行,正式的解释都说加功用行,比较俗话一点就是加一把劲,加一把劲往上冲称为加行,因此才能够[而入于此定。]所以虽然它称为「游观」,但是不是这么游玩,就是很认真、很努力地去观无漏,[为何此定须依于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定呢?因为这灭尽定在九次第定中,系居于最后的第九次第定,也是厌患三界的厌离心最微细的定,三界九地中,除非想非非想地外的其余八地,心皆较粗,不堪作此微细心行的定之所依,]「三界九地」:1.五趣杂居地、2.离生喜乐地、3.定生喜乐地、4.离喜妙乐地、5.舍念清净地、6.空无边处定、7.识无边处定、8.无所有处定、9.非想非非想处定。五趣杂居地,就是人道、饿鬼道...,就是除了天道以外了,五趣:畜生、饿鬼、地狱、人、阿修罗,有地居的阿修罗,五趣杂居,这个地是指境界的意思,这个境界虽然是五趣杂居,但是除了人跟畜生在同一个三度空间以外,其他的就不同一个三度空间,所以就看不到了,2、3、4、5就是禅天,6、7、8、9是定天,总共就是四禅、四定加上五趣杂居地,总共是九地,你常常想、常常记不用背就记起来了,不过你要背它也可以了。你要了解这个灭尽定,为什么灭尽定一定要依非想非非想处定,因为其他的定都太粗,有一个没有那么粗的就是无想定,无想定完全没有想,完全无想就不能起观,因为观一定要想,观想,灭尽定它一定要做无漏观,所以还是要有想,可是这个想不能很粗,所以要那种朦朦胧胧的非想非非想,那什么叫做非想非非想呢?用鸠摩罗什翻的那个反而更清楚,《金刚经》:非有想非无想,第八定它的那个想是你说他有想,他又无想,你说他无想,他又非无想,所以非有想非无想,管它非有想非无想,只要有个想字就是有想,以佛法来看,非有想非无想还是有想,即使是无想还是一种想,因为无想那个想心不行嘛,所以想心没有现行,你就不能作观,但是非有想非无想还可以作观,因为它很微细,他想心微细的关系,因此可以作观,下面的那个无所有处定,就不行了,那个想心太强了,太粗了,应该这么说,所以这个很有意思,你们现在好像都被我骗来的,骗来拿着足球踢墙壁,这个蛮好玩的。「三界九地中,除非想非非想地外的其余八地,心皆较粗,不堪作此微细心行的定之所依,」所以一定要依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故,必须依无色界之有顶天,]定,才能够[乃得起灭尽定。又灭尽定虽属有顶天所起,但以其定体不与烦恼相应,]就说灭尽定不跟烦恼相应,因为已经离了三界烦恼,[故是属于出世的无漏所摄因此灭尽定是无漏定。]所谓无漏就是完全没有烦恼,没有烦恼的原因就是受想心行都停了。

[成唯识论又云: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什么叫「自在」呢?就是想入就入,想出就出,《大智度论》里面讲说:以禅定来讲,有些人容易入定,不容易出定,有些人不容易入定,容易出定,这是最糟的,有些人容易入,也容易出,有些人难入,也难出,那我们当然是属于第二种,难入易出,自在就是想入就入,想出就出,而且在这个定自在,还有一个原因,就说你真的不贪爱那个定境,你若贪爱那个定境,你就不容易出来,因为阿罗汉常常就会住于灭尽定中了,佛就斥责说这个是沉空滞寂,因为他沉空滞寂嘛,贪爱那个禅味,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其「余」七地,总共不是有九地嘛,因为第一地不能算,五趣杂居地因为那是散乱地了,所以以禅定的地来讲总共有八地了,所以不是九地了,所以这里其余七地,不是八地,其余七个定地来讲,「心后亦得现前」,「心后」的意思就是出定了,出定以后随时也都可以,你第一次入灭尽定,一定要依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来入,但是依非想非非想处定入灭尽定,这是第一次,那以后,你譬如说你入了初禅,由初禅直接入灭尽定,或是由二禅直接入灭尽定,都可以,这样子,不一定要依次序这样一阶一阶上去,在入第八定的时候,再入灭尽定,不需要这样子的,第一次的时候需要这样子,所以寂灭、圆寂的时候,入涅槃了,就是入灭尽定嘛,所以佛是依四禅入灭尽定的,佛涅槃的时候。[虽属道谛,]「道谛」就是八正道了,虽然它是属于八正道里面的正定,灭尽定也是正定之一了,[而是非学、]「非学」就是非有学了,不是有学,也[非无学摄,]所以,它不属于声闻乘里面的有学或无学所摄,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也可以入这个定,所以不是专属于声闻乘的有学或无学,为什么?因为[似涅盘故。]因为你入了这个灭尽定,好像入涅槃,而实在还没入涅槃,因为入涅槃就不能再出来了,你有听说出定,没有听说出涅槃,只有入涅槃,没有出涅槃嘛,这个灭尽定是可以入、也可以出,涅槃只可以入不可以出的,有入无出的,似涅槃,很像涅槃,因为它那种在定中的那种感受,像涅槃一样,因为完全没有烦恼,所以烦恼不生,所以似涅槃的境界,但是不是真实涅槃,不是真的涅槃。[此定初起,唯在人中,]所以要修这个定哪,第一次修的时候,只有在人中修,其他道都不可以修,天道不能修,不能说第一次修灭尽定,当然地狱、饿鬼、畜生更不能修了,所以一定是人道才可以修灭尽定,为什么呢?因为[佛及弟子说力起故;]是乘着佛及佛的圣弟子,这个弟子是圣弟子,圣弟子像目犍连或是舍利弗,菩萨说法,「说力」就是说教的力而发起,[人中慧解极猛利故。]因为人道中慧解非常地猛利,特别是人道中的慧解特别猛利,所以人道的就依佛跟佛的圣弟子,三圣贤圣弟子,乘着这个说法的力量而能发起。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成唯识论又云:若修此定已得自在,]就是修这个灭尽定了,修灭尽定已经得到自在了以后,[余地心后亦得现前。]在其他的七地,三界九地里面的七地,「心后」也就说出定以后,出了灭尽定以后,如果还要再修的话,在其他的七地都可以现前,也就说不一定要在非想非非想地才能够入这个灭尽定,譬如说他如果入了初禅,从初禅入灭尽定也可以,从二禅入灭尽定也可以,从空无边处地入灭尽定也可以。

[虽属道谛,]这个灭尽定虽然是属于八正道里面的正定,[而是非学、]也不是[非无学摄,]因为它[似涅盘故。]好像是涅槃,而并不是真正的涅槃,因为它有涅槃寂静的那个作用,所以只是相似,有那个境界,但是不是真正的入涅槃,如果入涅槃的话,就不能再出定了,就不能出灭尽定了。

[此定初起,]的时候呢,[唯在人中,]第一次要修这个定,要入这个定的时候,一定是在人道里面,其他的道都没有办法,都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佛及]圣[弟子说力]才能发[起故;]灭尽定的这种修行,[人中慧解极猛利故。]因为人道中慧解非常地猛利。

[后上二界亦得现前;]已经经历过灭尽定以后,后来出定了,接着在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这两个界,欲界不行,欲界定就没有办法说再入灭尽定,不过这是指说不一定要依非想非非想定才能够入灭尽定,[邬陀夷经是此诚证;]「邬陀夷经」里面讲的,这境界就是这里的可以证明,可以明显地证明,在色界、无色界的各个地里面,色界、无色界总共八地里面,都可以入这个灭尽定,

[无色亦名意成天故。]因为无色界也称为「意成天」,意成天就是意生身的那个意成,[于藏识教未信受者,若生无色,不起此定,]这里有一个但书,对于「藏识教」,「藏识」就是第八识,对于第八识藏识的教没有信受的,就指有一部分小乘的声闻乘人,他不信第八识,不信第八识只信到前六识,乃至于第七识,如果他生到无色界里面,他就没有办法起这个定,就不能入这个定,为什么呢?因为[恐无色心成断灭故。]「恐无色」界,他在无色界的心识,如果入了灭尽定,然后这个心识就断灭了,因为不信藏识,所以就没办法入这个定,

[已信生彼,亦得现前,知有藏识,不断灭故。]「已信」藏识教的人,如果生于彼天,就是无色界天了,如果是对藏识教已经生起信心的,如果他生到无色界天,灭尽定「亦得现前」,灭尽定也可以现前,也就是说他可以修灭尽定,而且可以入那个定,无色界就是四空定,如果他依于那个四空定,四种空定里面任何一定,他如果要修的话,就可以入灭尽定,「知有藏识,不断灭故」,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有藏识,那既然有藏识了,就不会断灭了,也就是说虽然入了灭尽定,也不会断灭。

[但是若久修此定,]的人,[已能于此定得自在之后,]「得自在」就是想要入就入,想要出就出,叫做自在,想要入这个灭尽定,就入灭尽定,想要出这个灭尽定,就出灭尽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灭尽定是很深的定,你要进去,不是那么容易,进去了以后,你如果不是得自在的话,要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它是很深的定,[即使从九地中、有顶天以外的其余七地之任何一地心中,亦能直接现前超入灭尽定,亦即不必再依非想非非想地心才能入。]入这个定,[灭尽定虽然是属于道谛,]因为是正定所摄,[但却不是有学或无学所摄,这是因为灭尽定与涅盘相似,虽然并非真入涅盘。]所以不是有学或无学所摄。

[灭尽定最初的修证之因,唯在人道中,这是由于佛及佛之弟子在人中说教之力所发起的,以人道中的慧解极为猛利,故易发起此定之修因。既发起后,以后若生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此定亦得于彼界]色界、无色界[中现前;邬陀夷经上便有最好的证明:因邬陀夷经上说:超越段食,随受一处意成天身意生身,便能出入此定。]「超越段食」就是超段食,意思就是入初禅了,因为欲界是段食的境界,初禅就离了段食,所以所谓禅悦为食,就是不用吃我们欲界这个段食,那什么是段食呢?就是一些实体的东西,你切成一段一段地吃下去,乃至于你用牙齿咬把它咬成一段一段,那么这就是段食,「随受一处意成天身意生身,便能出入此定」,入了初禅,得了意生身,就能出入此定,就能出入灭尽定了,[因为无色界也是超越段食的意成天,所以无色界天人也能入灭尽定。]

关于这个段食,佛说有四种食,1.段食,最粗的就是欲界的段食,这个段食又称为抟食,那为什么称为抟食,你有没有看过印度人吃东西,就是用手抓的,抓成一团,抟食,所以这个抟是用手抓的,是抓成一团,所以称为抟食,那你用切的也可以,切成一段一段的,所以称为段食,这个抟食是香、味、触为体,分分段段受用,来自益身分,这个抟食、段食它是香、味、触为体,所以他有三个要素,香、味、触当作它的体,所以我们吃东西的时候,都要色香味俱全,那个色跟触有关系,所以它必须有香、味、触才行,所以我们吃东西如果没有香味、没有任何香的味道,或是那个味觉,舌头的味觉,那种东西你就不爱吃,一定要有这两种味道,而且还要有,触是什么,口感,一定要有口感,所以你吃任何东西有任何东西的那种口感,还有味觉、香味啊,才会喜欢吃,所以这就是我们欲界众生的这种应该说是业报或是福报吧,都一样,欲界众生用段食,人道、畜生道也是。

2.触食,触食主要是鬼神,但是这个触不像我们段食那个触,它那个是香气的那种触,接触到鼻根,因此而受用,所以鬼神是吸收那个精华了,精气,食物的精气,这样讲的话也等于是神通了,它可以把食物的那个抽精,抽掉,所以祭拜过鬼神的东西就特别容易坏,原因是这样子,而且没什么味道了,因为那个精华都被它吸走了,相对于供过佛的东西,反而是更香。

3.思食,思食是第六意识的相应心所对于可意的境生希望,然后用意来思维那个来滋润他是诸根,所以叫思食,那这个思食又称为意志食,又称为业食,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譬如那个鱼就是乌龟,产卵以后,那个卵已经离于母体了,如果是依现代的那个生物学,它用沙把它盖起来,因为有那个暖度,所以那个卵就可以孵,可是鱼它产卵以后,它是在水中,不是在沙中,那为什么那个鱼卵不会坏掉,佛说,就是因为那个鱼卵就是已经有鱼的神识在里面,然后那龟卵有龟的神识在里面,然后那个神识,那个子体会思念母鱼或是母龟,因为思念母体,因为这种思念而得滋长它的那个生命。譬如说,我们常常听过说,有人临终的时候,他本来早就会死掉了,但是他在等待一个到远方去的子女啊,或是她的先生啊,因此他就为了要见他最后一面,所以就维持住他的生命,所以就不会死,那个也算是思食之一,所以那个龟卵、鱼卵之所以不会坏掉,不会腐烂,那就是因为它思念母体,所以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

4.识食,这个识食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无色界是识食,段食、触食是欲界,入色界天定就是思食,无色界就是识食,这个识就是指的第八识,因为第八识还在,色界是四禅嘛,四禅它的前六识有形无形都在动,没有完全止息,但是无色界定前六识就完完全全止息了,所以它就要靠第八识维持住他的生命,所以叫识食。还有一种地狱众生,地狱众生没得吃,那他怎么能活下来,就是因为有第八识,依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执持他的生命不会坏掉,所以地狱众生是识食。所以三界有四种食,最粗的就是段食,细一点的就是触食,段食、触食要用到前五识,思食第六识,识食第八识。

[然而并非所有无色界天人都能发起灭尽定:如果对于第八藏识之教理不能信受的有情,他们若生于无色界,便无法发起此定,]发起灭尽定,[因为他们的心中,恐怕一入此定,则本来已不依于色法的无色之心,]因为他们在无色界嘛,所以他们的心是不依色法,而是无色的心,他恐怕就[会变成断灭。]「断灭」是跟入涅槃不一样的,断灭是完完全全什么都没有了,入涅槃就好像放长假一样,烦恼不起,人还在的,什么证明呢?因为诸佛都入涅槃,但是诸佛都常常来度众生,那如果入涅槃都没有了,那就完全没有了嘛,所以阿罗汉入涅槃就是放长假,多久?最长八万劫,那一劫都很久,一劫多久,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那个八万劫,它的八千倍。

[是故已信受第八藏识之理、而生于无色界的有情,其灭尽定便可现前证入,因为他们知道有藏识存在,入灭尽定后,虽然没有色身,]无色界的天人是没有色身,没有这个有色的色身,[且七转识也不再现行,但也不会因此而有落入断灭之虞。]这种可能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唯识论又说: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方起此定;]「要」是必须的意思,必须要断了「三界」的「见所断惑」,「见所断惑」就是见道位所断之惑,见道位就是须陀洹,须陀洹所断的惑叫见道位断的惑,简称见惑,见惑都是跟什么有关系,都是跟知见有关系,譬如说种种的邪见,断见、常见、邪见、恶见这些见所断惑,只要证到须陀洹初果,这些所有的外道的邪见,都一时断尽,

那什么叫见道位?见道位就是第一个大悟,悟了真理,悟了佛最根本的真理,而且初见道,第一次看到道,所以叫见道,看到佛的真理,叫见道,因为见了道的真面目,真相,所以对于所有的邪见就完全不被迷惑,那些迷惑一时就全都扫除干净了,所以叫做见所断惑,见所断惑是顿证,一时顿证,

跟见惑相对就是修惑了,修惑也就是思惑,思惑是要慢慢断的,没有那么快,思惑是什么?主要就是贪、瞋、痴、慢,这四惑,然后它有好多品,上、中、下等等,八十一品思惑,要慢慢地断,「要断三界见所断惑」才能够起这个灭尽定,起此定就是灭尽定,

[异生不能伏断有顶心心所故。]「异生」就是凡夫了,这是由于凡夫没有办法伏断有顶,有顶天,就是三有之顶,也就是三界的最高天,是什么?非想非非想天,三界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的有情的心、心所有法,凡夫没有办法伏断这其中的心心所有法,[此定微妙,要证二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因为这个灭尽定是很微妙的,「要」就是必须,必须要证到二空智,二空智就是人空智跟法空智,「随应后得所引发故」,

「后得」就是后得智,智慧有两种,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后得智,根本智是智体,一切智慧的体叫做根本智,根本智又称为无分别智,为什么呢?因为根本智是契入真如妙理,平等如实,没有差别,所以称为无分别智,那为什么智慧可以断烦恼呢?因为契入真如妙理以后,就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没有烦恼,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就是因为有种种的分别,以佛法来讲,种种分别都是虚妄,不是无明,要不然就是我执、我见,所以徒生烦恼,你分别了半天,就只是增加烦恼而已,其他实在没有什么获得了,当然了,你种种分别可以写很多文章,然后可以发表,可以著书立说,可以得学位,可以发财,但是对于断烦恼没有什么用,乃至于可以写博士论文,那个也都没用,所以契入真如本体,真如以后,得到根本智,见一切法皆悉平等,皆是真如之所变现,所以就不再起任何妄想分别了,所以就自在快乐,所以你看佛菩萨像都很平静地快乐,就是这样子,所以他契入真如,证到根本智,这个根本智是体。契入根本以后,然后再继续修的时候就会得后得智,后得智是用,也就是说什么,这根本智是自受用,后得智是他受用,利益众生用的,所以这个就是佛菩萨的慈悲,自己得到真如本体,说没关系,你现在烦恼,那都是妄想分别,可是你还是苦啊,还是依妄想去造业,佛菩萨就以大悲故,就继续修,修得后得智,起种种妙用,种种方便妙用,拔济众生,所以根本智是自受用,既然是自受用,你就没办法跟他分享了,他即使讲了你也做不到,你也许可以懂,但是那是比量的,没有用,你没有进入他的现量,你还是不能跟他受用,一起受用,所以先得根本智为体,起自受用,然后依于大悲,修得后得智,为什么叫后得,因为比根本智后起,在根本智之后得到的智慧,而且要依于根本智,你没有根本智不能有后得智,有前有后嘛,所以这个根本智是前,先得根本智,后得后得智,后得智起用,令他受用,度化众生。

[要先将三界的声闻]初果[见道位所修断的烦恼见所断惑,都断了之后,才能发起灭尽定。因为未断见惑见所断惑的凡夫异生,没有能力伏断无色界的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天之心、心所法——必须要伏断、超越了无色界最高天的心、心所法,才有可能发起、证入灭尽定]什么意思呢?因为灭尽定是什么,灭尽定就是出三界了,所以你一定要出三界最高的,出去了嘛,非想非非想天是三界的最高的,你要出了这个天,才能叫做出三界嘛,非想非非想天是有漏,有漏的最高,你进的灭尽定是无漏嘛,所以你要入灭尽定,入无漏,一定要出有漏嘛,所以要入灭尽定,一定要伏断、超越了非想非非想天的心、心所法,这样就很清楚了吧,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出三界,你怎么出三界,要先入非想非非想天,而且还有超越非想非非想天的心、心所法。所以这么一看,这个《唯识学》很好,让我们对这个圣人最高的秘密,我们都了解了,不是那么神秘了,虽然是高不可攀,但是不是那么神秘,我们也知道了,把这一个知识,这一个信解,放在八识心田里面,有朝一日,来世,我们也能证入这个,因为有那个种子在里面,什么时候呢?最晚最晚我们就约在龙华三会的时候吧,也就是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这个不是随便进的,这个是佛授记的,你看《弥勒上生经》跟《弥勒下生经》这个大乘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授记弥勒菩萨当来作佛,然后在释迦佛法中没有证道的,得度的,嘱咐弥勒菩萨一定要把他度尽,所以我们都有希望,尤其是你看了这一段,就到了那时候,见了弥勒菩萨,弥勒成佛了,然后我们就在弥勒世尊面前,现前证入灭尽定。[——这是因为这灭尽定的体性十分微细殊妙,所以二乘及菩萨,都须证到人、法二空智人空智与法空智,然后各随其后得智,才能引发灭尽定。] 后得智就是说,人空智跟法空智是根本智,然后再进入后得智,引发灭尽定。

[成唯识论又云:若诸菩萨,先二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如果有菩萨,「先二乘位」,「先」就是先前,先前他在修习二乘为的时候,这个菩萨就指回小向大的菩萨,本来他是修二乘的,现在回小向大了,修菩萨道,可是先前他在修二乘道的时候呢,已经得到灭尽定了,「后回心者」,然后才回心向大乘这样子的菩萨,「一切位中能起此定」,他就在一切的位中都可以起这个灭尽定,[若不尔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若不尔者」是指说他不是回小向大的菩萨,而是一向都是大乘菩萨的话,「或有乃至七地满心」,那这种一向都是大乘菩萨的呢,那他也许到了七地满心,才能够「永伏一切烦恼」,为什么要到七地满心才能够永伏一切烦恼,因为他以前如果修二乘的,二乘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断烦恼,所以他就一直在断烦恼上用功,可是菩萨道的菩萨,一向在菩萨道的菩萨,他比较辛苦,然后他不以自己断烦恼为主旨,他常常是以利益众生为主旨,为主题、为优先,所以在自己断烦恼这部分,他就没有那么完全专一地去做,所以他要永伏一切烦恼就比较晚,一切要到七地,七地已经算是很高了,所以菩萨断烦恼不是说很快就断,他就是说随着因缘,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法就要付出很多嘛,所以自己断烦恼的那个时机也就比较少,所以他断烦恼的这一方面,成绩就比较晚,但是虽然他断烦恼的成绩成绩晚,可是这个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所以他在生死烦恼中,因为有愿力、法力、佛力所持,所以他就不会那么容易退转,就不会退转,那如果不是有菩萨发心的人呢,他很快就退了,因为什么?实在太烦了,众生实在太烦了,而且毛病多得很,令你快乐、欢笑的机会少得很,所以一般的菩萨,从初发心就是菩萨,就是修菩萨道的,通常、很多要到七地满心,乃至有道七地满心才能永伏烦恼,七地满心永伏烦恼这个还算不错,通常这菩萨要到第八地,才永伏烦恼,为什么?第八地称为什么地?不动地,什么不动?烦恼不动,不为一切烦恼所动,所以菩萨道的第八地,不管徒弟怎么样,不管这个信徒怎么样,他都不动,但还没有到第八地,他还是要动一动,因为没办法,因缘嘛,烦恼是因缘所生,他还是要动一动。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2
成观法师讲解
    刚刚讲说,二乘他们断烦恼,一心地去断烦恼,所以很快,他只是为了顾自己嘛,把自己的这一块的烦恼清干净,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像什么,像一个家里面,一个大哥或是一个大姐,下面有很多弟妹,他自己要读书,也要带弟弟妹妹,然后常常后面背着一个,前面抱着一个,然后读书,所以很辛苦啊,然后是女孩子的话,老大是女的,背着弟弟妹妹,煮饭哪,就很累啊,菩萨就像这样子的。还有一个比喻就是,声闻乘的行者,他就不陪我们玩了,他不跟我们玩了,菩萨因为慈悲的关系,所以还是陪我们玩,可是陪我们玩实在是很不好玩。那什么叫菩萨退心呢?菩萨如果被众生烦恼的不得了的时候,然后常常,譬如说我们小时候常常说:好了,我不跟你玩了,过一阵子明天又玩了,又来玩了,所以他就不会死心。

[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永伏一切烦恼」的原因就是因为入灭尽定才能永伏一切烦恼,他不会自己就伏烦恼了,[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能起此定。]所以这些菩萨虽然还没有「永断欲界修惑」,见惑当然早就断了,「而如已断」一般,就好像断了一样,所以因为见惑、修惑都差不多都断了,所以才能够起此定,所以说不能说心中有很多的烦恼,而能起灭尽定,[论说]这个论是《显扬圣教论》,[论说已入远地]「远地」就是远行地,远行地是第几地?第七地,第七远行地的[菩萨,方能现起灭尽定故。]所以这个《显扬圣教论》里面说:已经入了第七地的菩萨,才能够现、入灭尽定,不过,还有其他的情况,[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但是有一些菩萨他在「初地」的时候就「能永伏一切烦恼」,所以这菩萨的修行是不一定,不是很规格化的,这样子的,每个人的因缘不太一样,[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所以,有一些菩萨就能够像阿罗汉一样,彼于十地中的每一地,就有一些菩萨他在十地,从初地开始,二地、三地、一直到第十地,他都能够入灭尽定,所以他不是一致的,每个人都一样,[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因为经上也有说,「菩萨前六地中」就从初地到第六地,也能够现起灭尽定,入灭尽定,意思就是说:不一定要到第七地才能入灭尽定,所以这菩萨是种种的不同啊。所以你看了这个,你就不会说我也是菩萨,你如果是菩萨,也可以说了,这算是笨菩萨,或是傻菩萨,也可以说烦恼菩萨,[如果有些菩萨,他们是先前在二乘位的时候,已经证得了灭尽定,然后才回心向大乘的,这一类菩萨在修证菩萨道的过程中,不论处于菩萨的任何一个阶位,也都仍能发起灭尽定。]这原因就说:他先前已经证到了灭尽定,所以他如果转学到菩萨道,他那个学分继续有效,他插班到菩萨道以后,他的学分还是有效的,灭尽定的学分,菩萨道里面不会说:你要从修。这样讲你就很清楚,而且不会忘掉,[倘若不是从二乘回心向大的渐根菩萨,]「渐根」不是顿根菩萨,那你如果是菩萨的话,那你可能是这个钝根菩萨,那为什么称他渐根菩萨,因为他不是一下修大乘,所以是渐渐地修习大乘,所以先从二乘,然后再转到大乘来,所以是渐根菩萨,所以不是顿悟的顿根,[而是从初发心就直入大乘的顿悟菩萨,其情形便不一定:他们之中,有的甚至要到了七地满心时,才能永伏三界一切烦恼;虽然他们见惑已断,但欲界的修惑还未永断,然而却能犹如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一般,而能发起灭尽定。所以显扬论]《显扬圣教论》上面[说:已入了第七远行地的菩萨,才能现起灭尽定。]这部论是这么说,[然而,有些菩萨则是从初地起,就能永伏一切烦恼,故也便能如阿罗汉一般,于彼菩萨十地、一一地中,皆能发起灭尽定。因此经上亦说:菩萨于前六地中,也能现起灭尽定,而不限于一定要到第七地以上。]才能入灭尽定,[故知菩萨不可思议,菩萨功德不可思议:菩萨虽未断尽修惑烦恼,且不拘其所证之地位,亦能发起灭尽定。以上为解释二无心定:无想定与灭尽定。]但是这个无想定是这个禅天的,也就是色界的最高天的禅天,第四禅的,灭尽定却是第九次第定的,这两个都称为无心定。

[睡眠与闷绝:这是指极重睡眠]不是一般日常的睡眠,[与极重闷绝。]就是昏死过去了,[闷绝,指昏死过去、不省人事。谓在极重的睡眠与昏厥中,前六识亦不现行。]
[成唯识论云:无心睡眠与闷绝者,谓有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疲极等缘所引身位,违前六识,故名极重睡眠。]「无心睡眠与闷绝」这两个是指「有极重睡眠、闷绝」,因为他的睡眠太沉重了,或是闷绝太深了,「令前六识」不会起现行,「疲极等缘所引身位」,疲极就非常疲倦了,以这些为缘就引起这样子的身位,什么身位?就是睡眠跟闷绝,这个位是指状况、或是状态,疲极当然就是指那个睡眠,因为很累很累,非常地累,就引起极重的睡眠,「等缘」是指那个闷绝,闷绝就是有其他的因缘,譬如说中暑,或是其他的因缘令人昏倒了,这些缘会产生让身体进入某一些状况,那种状况就是昏睡或闷绝,而在这种身位,这种身体的状况之下,「违前六识」,就是跟前六识的作用相违背,「违」就是违背,违背前六识的意思是什么?因为前六识它在运行、运作的时候,它是很活泼、很活跃,如果极重的睡眠或是极重的昏厥的话,这个违也可以说是有妨碍,有妨碍前六识的运行或是运作,因为进入了很重的睡眠的时候,这个前六识就变成混混沌沌的,如果进入了很深的睡眠的时候,整个身心的那个运作,就变成混混沌沌的,所以就违背、或是有妨碍前六识的运行,所以才称为违前六识,这前六识是在一起的,有妨前六识,所以就称为有妨前六识的运行,所以称为极重睡眠,因为一般的睡眠,前五识是不现行,但是第六识它还是在运作,而且常常、有的时候更活跃了,那若更活跃的情况是什么呢?是指作很多的梦,一塌糊涂,睡得很不好,睡起来的时候还是很累,为什么?身体在休息,心里面没有休息,心里都一直在努力地工作,所以就很累。[此睡眠时虽无彼体,]「此睡眠」就是指极重睡眠,这个极重睡眠虽然没有睡眠心所的体,「彼体」就是睡眠心所的体,[而由彼似彼,]但是是「由彼」所引,「似彼」沉睡之相,虽然这个极重的睡眠并不是真正有一个心所体叫做极重睡眠,可是,是由彼所引,它是由这个睡眠所引,而且很像那个沉睡的相,[故假说彼名。]「假说」就权且立名,权且说它就叫做极重睡眠,[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亦违六识,故名极重闷绝。]风寒,受冷热,就中暑,风寒或是中暑这些缘所引的,无心身位,也就说受了风寒以后,昏倒了,或是中暑而昏倒了,这样子的无心的身位,也是违阻六识的生起,违阻六识生起现行,所以就称为极重的闷绝,[或此俱是触处少分。]「或此」二者,二者就是指睡眠与闷绝,都是「触处」,就是由外缘触及根身所产生触心所的一部分作用,所以叫触处,触处就是说由外缘像风寒、酷热接触到我们的根身,风寒或是酷热的外缘接触到我们的根身,因此就产生「触」心所,「触」心所的少分,产生一部分的作用,所以这两者,也就说睡眠与昏厥,可以这么说是触处的少分,的一部分作用,[所谓无心位的睡眠与闷绝,是说有极沉重的睡眠与闷绝位,都能令前六识皆不起现行。何谓极重的睡眠位?就是由极度疲倦,或咒术、药物等缘,]「药物」譬如说现在的麻醉药、迷药、乃至于毒药,都能够[所引起的极沉重的无心之身位,]譬如说动手术的时候不是要用麻醉药嘛,那也会引起沉重的无心位,[而违阻了前六识的生起,令不得现行,故称这种状态为极重之睡眠位。]所以打了麻醉针之后那种睡眠就极重的睡眠,[此睡眠心所生起时,虽然无彼睡眠之体可得,]这个睡眠心所,[然而由彼沉重睡眠所引起的无心之相,却与彼沉睡相似,一般地沉重,因此才假说此身之分位为无心之睡眠位。]所以什么叫「无心的睡眠位」?就是昏死掉了,或是打麻醉针,打了糊里糊涂了,我们一般睡眠不是无心的,是有心的,因为我们的心还在起心行,[至于何谓极重的闷绝昏厥位呢?就是由于风寒、酷热、咒术、或药物等为缘,所引起的身之分位,也能违阻六识之现行,故称为极重之闷绝位。或亦可说,极重的沉睡与昏厥二者,也都是触处的少分。]因为都有一些外缘才引起这么沉重的昏睡、沉睡或是昏厥,这包括很累,那为什么很累,一定是在外在有一些作业,工作、跑步、走了很长的距离,或是逃命,这些事情到了尽头的时候,就昏倒了。[以上为说明:第六意识于一切时,常得现起,]第六意识它在任何时候都会现起的,因为第六意识是我们所有的心识里面最活泼的、动力最足的一个识,所以它常得现起,[除了五个无心位:]如果在这五个无心位里面,第六意识就不活泼了,它都没有现前,这五个无心位就是,[无想天、无想定、]无想天就是无想天报了,无想天报的天人,无想定,现生得无想定,[灭尽定、]还有由外物刺激所造成的[极重睡眠]就是昏睡,[与极重闷绝。]也就是昏死掉。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义贯]

   [以上「已说」明了与前「六识心所相应」的诸心所法,「云何应知」]也就是怎么可以知道,怎么可以知道[(如何可知)六识「现起」时的种种「分位」]「种种分位」就是个别的状况,[(因缘、状况等)?原「颂」文「曰」:由于「依止根本识」(阿陀那识),前「五识」]便得[常「随缘」而「现」起]常随着众缘聚合而现起,[(众缘若具足]就会现起[即现);此前五识现起时,「或」五识一时「俱」起、]有时候是五个识同时都起来,[或「不俱起」,视缘之多寡而定(若九缘具足,即五识]一时[俱起,若少于九缘,则不得俱起。)]这意思就是说:前五识虽然他它们被视为一个好像小集团一样,但是他们不一定都是一起现起的,还是要依靠缘的多寡而定,[这正「如」浪「涛波」澜之大小是「依」于「水」受风之大小而定一样。至于第六「意识」则与前五识不同,它并不受根境等缘所限,而于一切时中「常」得「现起,」]这个第六意识,跟前五识不一样,前五识它要生起,它必须要有外缘,但第六意识它不需要外缘,第六意识它可以闭门造车,它关起门来,没有原料,它一样可以制造产品,但是前五识一定要有就像供应原料,它才能制造,所以必须要有外境,然后根尘相接才能够生前五识,第六意识就不需要,第六意识神通广大,虽然没有进口原料,但是它依照它原来的库存,就可以再继续制造新产品,什么叫库存呢?就是追忆、回忆,去抓取以前的储存的记忆,那如果没有的话,没有记忆的话怎么办呢?它就依照自己妄想,它自己打妄想就产生东西了,也就可以产生很多的产品,意识它的功能就很大,神通广大,所以第六意识不必要受根境等缘的限制,而一切时中都能够现起,[「除」了五种无心位外,此五无心位为:「生」于「无想天,及无心」位的「二」种「定」:无想定与灭尽定,以及极深沉的「睡眠与」极重之「闷绝」,除了在这五无心位之外,第六意识皆常得现起。以上为释诸识现起之分位。]「分位」就是个别的状态。

[第五节 唯识与能所]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这三种广分别相已经广分别了,「三能变相」,你看注释这里,即异熟识、思量识、及了别境识。异熟识是第一个能变,也就是第八识,第二个能变的识是第七识,就是思量识,第三个能变就是了别境识,这三个能变的识,它都能够变现很多东西出来,这三个能变识就好像大魔术师一样,可以做很多的变戏法,「为自所变二分所依」,第八识「自所变」,第八识自己所变的,「二分」是什么?见分跟相分,就第八识自己所变的见分跟相分这「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依识所变」依识所变的这一切法,而来假说我与法,「我」是指内法,「法」是指外法,「非别实有」,就是说指不是离了诸识,而另外实有我法,我就是人,人法不是说离了诸识另外别有,而是这个人跟法都是诸识所变,「由斯一切唯有识耶?」因为都是识所变嘛,所以一切就只有识,其他就是虚假的,变现的。

[论颂]

【颂曰: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是诸识转变」,「是」就是此,此诸识「转变」,转化、变现成见分与相分,「分别所分别」,这第一个「分别」上面加一个能,能「分别」与所「分别」,能分别就是相分,所分别就是见分,见分分别相分,可是见分跟相分都是自心所现,所以叫做自心取自心,或者是自心分别自心,「由此彼皆无」,「彼」就是能分别跟所分别,见相二分,由此可见,这个能分别跟所分别的见相二分,都是没有的,都是不是实在的,所以「故一切唯识」,一切只有识这个东西在作用。

[注释]

[三能变相:即异熟识第八识、思量识第七识、及了别境识前六识。]

[自所变二分所依:自,第八识自体。二分,见分与相分。所依,即所依之自体。以见、相二分为依于八识自体所变,故说第八识为自体所变的见、相二分之所依。]换句话说,这个见相二分是依于第八识的自体变出来的。

[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我与法都是依识所变,由依识所变而假说的]「假」就是权且的意思,权且说[我与法,并非离于诸识而有实我、实法。] 所以我跟法不是实的,而是权的,权假之说。

[由斯一切唯有识耶?:由斯,由是,由于此。此谓如何即由于此,便能说一切唯有识,除识外,并无实我、实法呢?]

[是诸识转变:是,此。是诸识,即第八、第七、及前六识与其相应心所。转变,即变现出见分与相分。成唯识论云:谓前所说三能变识]也就是八、七、六这三能变识,[及彼心所,]以及它各自相应的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因为他们都能够变似,好像有见相二分一样,这好像有就不是真有了,似有就不是真有的见相二分,因此「立转变名」,「立」就是建立,建立转变的名,「立」的意思就是建立,既然讲建立就不是本有,如果本来有,就不用建立了,因为本来没有所以才建立,所以一讲建立它就不是本有,不是实在的,所以它变现出好像见相二分,把它立为转变名,就说这个是诸识所转变出来的,[所谓诸识转变,就是前面所说的异熟识第八、思量识第七、及了别境识前六三个能变识及其心所有法,都能变现出依他似有、]「依他」就是依他起,依他起而好像有一样,好像有那样东西一样,[而理实非有]但是在理上实在不是有[的见相二分,因此而立转变之名。]所以这见相二分,就是诸识所转变的,这是权且这样子立的。

      [分别所分别:能分别与所分别。能分别的,即是见分;所分别的,即是相分。成唯识论云: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依《成唯识论》上说,「所变」的「见分」就称为能分别,因为它能执取相,就是相分,能分别的见分是它可以执取相分,执取相分而了别之,就是见分能执取相分,而了别之,所以称为能分别,所变相分名为所分别,「见所取故」,见分所取故,因为它是能见的见分所取的境相的缘故,所以称为所分别,或称为相分,[诸识所变现的见分,称为能分别者,]称为能分别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执取相分的缘故。诸识所变现的相分,称为所分别者,因为它们是被见分所取的境相之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由此彼皆无:由,由于。此,此正理。彼,指彼实我、实法。由于此正理,故知彼实我与实法,]实在[是都没有的。成唯识论云: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由于这识变]心识变现叫识变,心识变现[的正理,可知那]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实我、实法都是遍计所执的,不但那个我跟法是遍计所执,甚至于把那个我跟法认为实在有的,也是遍计所执,[若离于诸识所变的见、相二分,]诸识所变的能见分跟相分,[都决定非有;因为若离于能取的见分、及]离于[所取的相分,便没有别的东西存在了。]就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了,一切就只是能取的见分跟所取的见分,而这个所取的相分是自心所变现,那能取的见分也是自心所变现,所以能取、所取都是自心所变现的,那如果把见分、相分都去掉了,那什么都没有了,因为若离于能取的见分、及所取的相分,所以就没有别的东西了。[是故,并非有任何实在之物,能离于诸识的能取与所取二相,而能存在。]而能够还有东西。

那为什么要说这一些呢?就是因为了解了能见、所见,照见了这一切以后,就知道,一切都是自心,不论是能分别、或是所分别,能分别、所分别,能取、所取,一切外物、一切感知,感觉还有了知,乃至于一切的见闻觉知,都是自心取自心,自己心中生出东西来,然后自己再去缘取它,如果真正能够理解这个道理,照见这个道理的话,就能够这样子了悟,那会得到什么?就能够得到解脱,这个解脱哪,就是所谓的心得解脱,这心得解脱也可以反过来讲,解脱自心,同时也解脱了外境,因为那个外境是自心所变,所以解脱自心,也解脱外境,然后对自心以及外境都不贪着了,就解脱了。

因为佛说一切法,说了这么多的法,都是为了要解脱、要开悟,解脱、开悟然后得自在,这个自在就于自心得自在,自身得自在,于境界得自在,于法得自在,所以身、心、境、法都得自在,身自在、心自在、境自在、法自在,最后法自在是最高的,因为法就包括一切了嘛,所以身心得自在,身心就不会系缚,境自在的话就不会外在一切境界所系缚,不只是事物,乃至地点,国度、文化以及一切人,人都是境,人也是包括在境里面,这个境包括山河大地、与诸众生都是,有情无情都是境,包括你的父母眷属,亲人朋友,都是境,所以有情无情、山河大地全都是境,所以佛讲一切法,就是让我们在一切境是上得自在,然后法得自在是怎么样?

法得自在就更广了,因为那个法也包括佛法,于佛法得自在,那你通达一切法,那你就是辩才无碍,度脱众生没有障碍,说一切法令众生理解、信受、奉行,这才叫自在,要不然不自在会怎么样?看了经文是这样子,心里面想也是这样讲,可是一讲就讲错了,讲错了就出乱子,那个就是凸槌,出差错的意思,也就说你的心跟你的语不能相应,你心里想那样讲,可是讲出来明明心是那样想,可是讲出来却变成有点差距,乃至于是有时候常常不一样,这你平常生活就已经够糟糕了,但是讲经那这样的话就完了嘛,可是会这样子的,你这个如果讲经的时候,有不如法的地方,就会有令你很惊讶、很讶异的情况出现,那也不是说你小心不小心的问题,你再小心也没用,他要凸槌就凸槌了,那没有办法,那就是什么?

于法不得自在,这种经验我们平常都有嘛,心里面想的是一回事,可是讲出来是另外的话,然后讲出来自己也很惊讶,得罪了人令人懊恼,那自己也很懊恼,更懊恼,不过,平常就已经够懊恼了,如果是讲经的时候凸槌,那就不用说了。

但是我们众生因为自心无始重业所缠,过深过重,而且过程,业的结成过程很复杂、很微妙、很幽隐,所以,佛说《唯识学》才令我们能够这样子微细地去分析,如《楞严经》里面说,微细地推敲,才知道我们这个内心是怎么运作的,诸识是怎么运作的,是怎么样熏→转→变化,先熏,熏久了以后,开始转了,然后转...转到一定点的时候就真正变了,这个变,你看我们中文这个词也是很棒的,变化,好像化出来的一样,像变戏法一样,所以我们这个诸识身心是怎么样地熏→转→变化。

譬如你做什么样事情的人,就有那副嘴脸,这是很奇怪的。举一个例子,我在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姓蔡,他爸爸是杀猪的,那个同学他那个头,对不起,就有点猪头的样子,肥肥大大的样子,他人并不胖,但是那个头,就像个猪头的样子,然后我看他爸爸,也是一副猪头的样子,这种不可思议。

所以这个就是那种业力所成,如果讲到可怕的地方,这是最可怕的地方,今世杀猪,来世就变猪被人杀,而且杀猪的人,在过世之前,临终之前,猪相现前。

我有一个二姐夫,他说他外祖父是杀猪的,杀猪的人都约好了,这都传下去,约好了,要过世的时候,他也不太信佛,不是说他信佛,他不太信佛,他是拜道教的,主要,他快过世的时候,杀猪的人,都没办法咽下最后一口气,最后一口气很难咽得下,很难断气,然后他的亲人,就一定要拿着他平常杀猪的那只刀,然后把刀口向外,刀背放在脖子上,这是我姐夫亲自给我讲的,我姐夫已经过世了,刀背放在他的脖子上,一放上去,他就好像一声诸叫的声音,死掉了,多恐怖。

还有,我一个亲戚,我一个表亲,他生前很爱钓鱼,钓了很多鱼,而且他当经理,晚上放假的时候不睡觉,就去海钓,开的车,这是几十年前,有车子开,开去海边,海钓,不是普通的那种钓具,是跑得很远那个,海钓。他后来移民到美国去,有一天就带着几个人,到美国去,他最高兴的就是买了一条游艇,因为那个时期台湾是戒严时期,不能有游艇,你知道为什么不能有游艇,怕你偷渡,所以他到美国最高兴的就是买一条游艇,游艇好漂亮的游艇,你看那游艇,尤其你学佛人,你看到游艇不要高兴,因为那个多半是拿来钓鱼的嘛,你不是说光开着船,出去吹吹风,不是这样子的,都是开出去停在那个地方,钓鱼,而且钓了很多的鱼,他们家,像我们这个佛案啊,这样一个冰箱,这么大,有两三个,大柜子,装的满满的,都是鱼。因为美国那个地方,美国是得天独厚,很肥啊,所以鱼也是很多很大,连钓那么大的鱼很容易。

有一天,他去钓鱼,带着一些人,他本来一直都是以自己开车很小心,很仔细自豪,而且他教训后生啊,比他年轻的人,都说:你们开车时候,要怎么样才叫会开呢?开得要很平稳,平稳到怎么样,要在你那个前面放一杯水,转弯都不会泄出来,这才叫会开车,可是他自己开确实是很稳,所以刹车的时候也不会说紧急刹车了,你们知道刹车不能一下子压到底,要压了再放,压了再放,最后停下来,所以他是很细心、很仔细的人。

可是就不晓得为什么,有一天去钓鱼的时候,在德州,他们那个湖很大的,比我们的碧潭,那个潭大个五十倍都不至,普通的湖,美国大嘛,所以它的湖也大,他不晓得怎么搞的,有一天他开船,忽然失控,不晓得为什么,就一直撞到沙滩上去,然后有一个人受重伤,有一个人当场死亡,他自己呢,就往前撞,撞到那个方向盘上,在那个加护病房住了二十一天,心脏撞坏了,因为心脏少了一半嘛,美国有这个技术,开心脏刀,另外一边就做一个气球,当然是用电池的,否则不够生存嘛,

然后话说回头,跟他一起去的钓鱼的,有一个年轻的孩子,够惨的,当时比我小五六岁,那个孩子,我那时候三十多岁,他还不到三十岁的样子,这个孩子,应该这个年轻人,是跟我那个表亲,他爸爸,这个孩子的爸爸跟我表亲合股在那边做生意,开了很大的那个汽车旅馆,开了三间呢,有一间有三百多个房间呢,就很有钱,三个人合股,这个孩子姓蔡,当场死掉,而惨的什么,姓蔡的这个孩子,是独子,他老爸是把他儿子交给我那个表亲学做生意嘛,就等于是把他独子给害死掉了,家里很多产业,然后这个孩子娶了一个日本新娘,所以很惨。

因此就是因为这样子,所以他整个合股全都拆伙了,我那个表亲他是很有知识、很有做生意的能力,可是他的资本就比较少,他是比较小股,三个人里面小股,后来他就做别的生意去了,那个旅馆,其中一个还是连锁店,美国能够连锁店是很大的,他有三个,其中一个是连锁店。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呢,我讲那个孩子的原因,他在这个事发之前的一个多月的时候,他好高兴,他钓到一条差不多四尺长的大鱼,他拿在手上,照了相,美国就有旅游协会这样的,不知台湾有没有,我不知道,台湾的鱼就比较小,不值得这么做,就把它拓在宣纸上,那个就是个作品,很得意。

我后来学佛深了以后,我想,那时候学佛没有学得很深入,我后来想,这恐怕就是你钓到那么大的鱼是什么,通常不是龙王,就是当地的龙王,要不就是龙王的眷属,才能够那么大,依佛法来看,所以就是这样子,得罪了龙王,那个湖的龙王。

我讲的最重点是下面,后来我这个表亲,年老了要过世了,也好几年前了,他住在医院里面,好久都死不掉,然后又不能吃,也不能喝,然后怎么办呢?可是死也死不了,不是说吃流汁的,而且他又不需要插管子,因为他的肺没问题,他肺还在呼吸,心脏还在动,但是他就没办法吃东西,然后怎么喂他呢?人家有一个球,这样挤,一点点滴进去,然后他的家属,过一阵子给它滴一滴,滴什么东西不晓得,总而言之不能吃,而且是哪个水分,可能有加点葡萄糖什么玩意,但是不能多,一多的话他就卡住了,所以这是受什么报?这就是你把鱼钓上来以后,它受的报你在受,很久,他这样很久,差不多快一年。

我那个表亲的太太,就等于瘫了,崩溃了,照顾这样病人很苦,就崩溃了,搞得她没办法睡,压力非常地大,你照顾病人的你就知道,就这样子的滴一点,滴一点,也死不了,因为他也不用插管子,如果插管子,我给医生说:把那个管子抽掉,那就死掉了,他也不用插管子,这就是钓鱼的果报,很直接,你钓鱼把它钓上来,它也没得吃,没得喝,也没有水,所以你连水都不能喝,就这样的果报,好恐怖。

那有另外一个人,是一个在家弟子的亲人,他也是钓鱼的,也钓海钓的,他死之前呢,这另外一个现象,他的眼睛不能闭,他有其他的病,中风,眼睛不能闭,平常我们不知道这个眨眼多重要,眼睛一定要眨眼,但是你听我这样讲,你不要拼命地眨,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眼睛一眨眼,滋润那个眼球,你若完全不眨眼的话,那会怎么样?眼睛会发炎,受空气,一直这样子它会热起来,会发炎,那个在家信徒的亲人,就是因为他已经中风了,人已经不能动了,应该也快往生了,可是这个眼睛它就是闭不了,然后就开始发炎了,医生就看他这样好苦啊,就动手术把他两个眼皮给缝起来,可是不知道怎么搞得,他自己把它撑开了,然后又继续发炎,所以你看,这就是钓鱼的结果。

所以佛是一切智人,我以前就是搞胡适那一套,佛是很聪明的,所以他想出来这些东西来骗我们这些人,叫我们好好做人,不要做坏事,胡适那些人就是这样子的,没有因果论的人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说佛是很聪明的人,想出这些东西来骗我们,做好事,那佛吃饱了没事,佛跟耶和华不一样,耶和华是用吓唬人,吓唬你会下地狱。

所以看你,你把鱼钓上来以后,鱼在水中,眼睛是不用闭的,它不会发炎,他即使睡着的时候,眼睛也是开的,所以哪个人要死之前,就鱼报就现前,水中鱼的报现前,因为你令鱼受苦,所以你等于是你来世就变鱼就对了,所以这很可怕。

所以我在讲熏→转→变化,你造杀猪、钓鱼等等各种业,就熏转你这个业识,然后让你的身心就转到被你害的那些众生的那种情况,这不可思议,实在是太微妙,幽隐,太复杂,《地藏经》说的,不是凡夫俗眼所能了解的。所以我们由于研究唯识,了解自心、心识的运作,变化,所以对于我们不只是做人了,修行、修圣道,都有很大的帮助。

再讲一个钓鱼的故事,也不是钓鱼了,我在美国,曾经有一位在家弟子,他们是一对夫妇,也是留学生,他们夫妇很有钱,他是买了一大栋公寓了,有一两百间房间,租人,很有钱,然后他也毕业做事,然后两个夫妇,闲来无事,就出去玩,那时候在密歇根,不是,在...有很多的池、湖、溪,他没事就到乡下,很偏僻的乡下去玩,去抓鱼,他们怎么抓,你知道吗?他们就把那个小溪,像美国这样的溪很多了,十尺这么宽的溪,然后他们两个,而且那个溪也不是很深,像我们遍照寺那个溪也不是很深的了,他们两个就拿那个石头把它挡起来,上面挡起来,下面挡起来,留一块,把水打光,全抓了,这果报怎么样?现世就报了,这个女的一直要求生孩子,早产了几次,不是早产,是流产,到后来两三次,就变成习惯性流产,所以就不能着胎,所以就一直不能生孩子,竭泽而渔,这是很坏的一件事,你钓一钓鱼就已经很造业的了,你用网子那是此次的坏,最坏最坏就是炸鱼,就是用火药去炸鱼,把鱼给炸死,看到一群鱼,丢一个火药下去把它炸死,这种果报,常常都会现世报,竭泽而渔,就是把那个把那个水打光,抓鱼,抓得好高兴,满载而归,后来两个人都出家了,出家以后都没有走正路,都没有走好路,这也是余报,就是剩下的报了,正报就是不能够受孕。

[故一切唯识:故知一切法,皆唯有识。]皆唯有心识,这一切法都是心识所造成的,都心识变现,所产生的,唯有识,一切都是心识所变现,产生的,变现,因为转变而现出来,[成唯识论云: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因此,一切的有无法,乃至于无为法,也是一样,所以不是只有无法是心识变现的,无为法也是心识变现的,都是心所造,只不过有无法是一切染心所造,无为法是清净心所造,这样的差别而已,但是都是心识所造,还有一个差别是,有为法造出来的,心识所造出来的,因为是染心的关系,所以就造业受苦,就是苦报,无为法,因为心清净的关系,所以他最终就是离苦,得无为之乐,无为解脱自在之乐,乃至于得无量的功德,成就法身,也都是心识所做的,「若实若假」,实法跟假法,「实」就是实法,「假」就是假法,一切的实法跟假法,都不离识,这一切法,有些法是实在的,大部分的法都是假法,就是自己妄想分别出来的,但是都不离这个心识,[唯言,]「唯」这个字,「言」就是这个字,「唯」这个字[为遮离识实物,]「遮」遮遣,prevent防止的意思,exclude屏阙、去除的意思,屏阙、去除「实物」,去除「离识」之「实物」,「离识」就是说离开了识还有的实物,也就是说,一切的物如果离开了识的话,绝对说没有实在的东西,因为一切的东西都是识所产生的,识所生,离开识之外还有什么东西生出来没有,应该是没有,这个「唯」字的意思就是说,把它除掉的意思,「遮」就是除掉,摒除了离识的实物,也就是一切物都是在识中的意思,所有的物都是识所生,都是在识的范围之内,现在讲说有一个物,它是在识之外,也就是说它不是识所生,有没有这样子的东西呢?说没有,为了要防止你这样说,防止你说有一个物是在识之外,是不需要识它就能产生的,它就能存在的,所谓的要避免你这样想,或是这样说,所以叫做遮,遮遣,遮就是防止,遣去掉,遮止你这样想,也就说告诉你,你想都不要这样想,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叫遮遣,想都不要这样想,Don′t even think about it,想都别想,你跑过来了,我知道你要跟我借钱,你还没有开口,我就说:Don′t even think about it,你想都别想,甭想,或者一个男子,跑到一个女孩子面前,然后,咿咿呀呀的,她就知道,又拿了一束花,他就想说,他是想要求婚的,那个女的就说:Don′t even think about it,他还没讲呢,她就讲这句话,所以「唯」这个字遮遣、遮止你这么想说,遮止你作如是想:「离识实物」,离识有实物,离识而有之实物,你不要这么想,为了令你不要这么想,所以称为遮,遮的意思是这样的,你还没有讲,就把你嘴巴封起来了,嘘!这样子的,所以你就可以想象,那个男孩子拿了一束花,扭扭捏捏的,欲言又止,不敢讲这样子,然后那个女孩子说:Don′t even think about it,这个时候是最恰当,[非不离识心所法等。]「非不离识」而有「心所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4
成观法师讲解
    [因此一切法,不论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不论是实法还是假法,都不能离识而有。]离心识而有,[而唯这个字,是为了遮遣离于识所变外,别有实物实我、实法之见,所以才称为唯识,]only,唯识我把它翻成sole--cognizancism识、主义、论,[并非连不离心识的心所法、与见、相二分,及无我法、真如等法,全都遮遣了,才称为唯识。]

这一行字是我加进去的,它所遮遣的就是离识之外还有别的法,但是在心识之内的法呢,没有遮遣,并不是连不离心识的心所法,因为心所法在心识里面嘛,还有见相二分,以及无我法、真如等等,这些也都是在心识里面,所以这些都不能遮遣,为什么?因为这是一般学唯识的人容易忽略的,而且误解的地方,这无我法跟真如法,也是依识而有,不是离识而能够有无我法,或是离识而有真如,你不要以为真如最大,最高最大,所以它是离识而有,不是,它还是依识而有。

我现在提出一句话,《金刚经》最后有一个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我问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一切无我法是不是也如梦幻泡影?你敢不敢讲,我给你讲,如果以实法,真实的法来讲,实相来讲,无为法也是如梦幻泡影,这是层次上的问题,但是如果你以相上来讲的话,就不能说它是如梦幻泡影,因为这个如梦幻泡影是指无常的东西,可是无为法是有常的,所以不应是如梦幻泡影,

可是如果以佛智来看,一切法都是一样,因为是法平等嘛,无有高下,所以不只是有为法,无为法在佛来看,因为无为法是怎么来,无为法是从如来的一切智海里面,大悲心流露出来的,大悲心所变现出来的,所以不只是法是如来的一切智心所变现出来的,乃至于佛的净土,乃至于佛的庄严,都是变现出来的,成所作智所变现出来的,成所作智,依大圆镜智这样变现出来的,所以既然是变现的,所以有现就有不现,所以最究竟的讲法,就说:无为法也是梦幻泡影一样,这样就不会执着,最究竟的时候,连无为法都不执着,那个就最究竟最究竟了,虽然不执着但是还是如是变现,所以就不会断灭,那你光是不执着,可能就会落入断灭,断灭空,虽然知道是变现,当然是变现的,但是也不贪爱执着这些变现,所以如果以最高的法来看的话,一切的无为法,乃至于真如法都是以识而有,没有任何一法是离于识而有。

拿出五位百法表,一切法,包括有为法跟无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最后是修入无为,这无为是修来的,既然是修来的,用什么来修?心识修的,因为无心怎么能修,无识如何能修,所以还是依心识所修然后得到的果,所以无为乃至真如,进入那个真如无为的境界呢,也是一种修证的果报,所以不能离识而有,那么这个真如无为在哪里?

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第八识的等于是它的背后一样,如来藏是究极清净,跟阿赖耶不一样了,阿赖耶是真妄和合,可是最究竟最究竟的本体是如来藏,就是一层一层的,凡夫的境界就是前五识为主了,再加上六识,外道可以修到第六识,二乘可以修到第七识,菩萨修到第八识,证了真如本性的就是佛了,才进入如来藏,因为到了如来宝藏的地方嘛,所以如来嘛,所以就一层一层的,所以这个如来藏就是我们一切众生心识的最究竟的本体,但是一般人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连如来藏另外一个说法叫做识,叫做如来藏识,那什么叫做如来藏识呢?如来藏识——如来藏体化作庵摩罗识,庵摩罗识就是所谓第九识,这叫白净识,庵摩罗识翻成中文就是白净识,因为这个识是佛如来依大悲,而化如来藏体,为识体,它本体因为是清净洁白,所以称为白净识,跟那个阿赖耶识不一样,阿赖耶识有染污嘛,因为有这个白净识,所以他可以利益众生,凡夫→第八识→阿赖耶,我们凡夫有第八识,但是第八识是不能直接作用,他好像有个仓库而已,它要有这样就要转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染净和合,第八识只是一个体而已,所以第八识不等于阿赖耶,阿赖耶也不等于第八识,第八识只是等于一个体而已,一转成阿赖耶识才有用,转成阿赖耶识,真妄和合,所以有见分、相分、自证分,那个自证分的部分就是保留了第八识的本体,用的部分就转成见分、相分,所以你对这些名相越来越清楚了。

再讲一次,第八识它是一个体,体本身是不能起作用的,所以它就要转成阿赖耶,一转成阿赖耶以后呢,它就有体有用,体的部分就保持第八识的体,就称为自证分,然后它的用的那部分呢,就变化成见分、相分,就有体有用,那个体还是清净的,所以为什么叫阿赖耶染净和合,有染的有净的,净的部分就是自证分,就是原来第八识的本体,还保留住,失去的话,那就完了,万劫不复了,你永远再怎么修都修不回去了,因为已经没有了嘛,所以虽然它转成阿赖耶,它本体还是不动,所以祖师、大德开悟的时候,就本自清净,本自不动,那怎么不动,那就是指哪个自证分,但是见分、相分哪个用是动的,是有染污的。佛→如来藏→庵摩罗识,那佛一样,他成佛以后就证入如来藏,如来藏识它是不能直接起用的,因为第八识也叫藏识,如来藏也是如来藏识,它要化成庵摩罗识,转成庵摩罗识以后才能够起用,因为如来藏是究竟清净,所以它必须要转成庵摩罗识,跟凡夫的、有无法的境界比较接近,虽然它是白净识,但是它就能够起用,就好像第八识一样,它是不直接起用的,那至于我们《唯识学》里面常常说,你在梦中的时候,第八识储藏的东西,往世或是今世所储藏的东西,常会跑上来,变成梦境,那个是它跑上来的,不是它的作用,不是说它叫它上来,是它自己因为有些业太强了,它就会现出来,所以第八识是不直接自己去作用的,因为它没有用的这个功能,它是体嘛。

[义贯]

[以上「已广分别」解说了阿赖耶、末那、及前六识等「三」种「能变」识之「相」(即八识之自证分),此三能变识「为自」体「所变」之见、相「二分」之「所依。云何应知」(可知)]如何能够知道说[「依」于诸「识所变」之见相二分,而知世间所「假说」之「我」与「法」并「非」离于识变而「别实有。由斯」而确定「一切」法「唯有识耶?」以「颂」答「曰:是诸识」(八心王及五十一心所)之自证分(自体)「转变」成其各自之见、相二分时,其各所变之见分即为能「分别」者,]见分就是能分别,[而其所变之相分则为「所分别」之相;「由此」缘故,而知「彼」我、法二者「皆无」实(无实我与实法),]因为我跟法都是心识所变的关系,所以唯有识而没有真正的实法实我,[是「故一切唯」是「识」之所变现。]

[第六节 唯识与分别]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如果唯有心识,世间一切都是只有心识而已,「都无外缘」,而且全都没有外在的境界,「缘」就是境,这一切外境也都不是实在有的,「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那如何能生种种分别的心呢?如果说一切都是只有心识,而你说所有的外境跟外物都是心识,而这些外境、外物都是没有的,都是假的,也就是只有心识,没有外境,有心无境,简单一句话,那如果这样子的话,如何能够生出种种的分别?种种的了别,因为只有心识嘛,这外境都没有,你怎么了别,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你就懂了,如果都没有外在的刺激,你怎么会有反应,所以因为没有外在的嘛,外在都没有嘛,所以就没有刺激了,那你为什么会有反应,了别呢?了别就刺激以后的反应,所以应该没有任何分别的心,了别的心,这个就是有人反驳了,只有心识,而没有外在的境界,那心识能分别什么。

【颂曰:】

就是论主用偈颂来回答了。

[论颂]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

这文字看起来都很简单的字,没有乖字,但是就很难懂。「由一切种」之「识」,由一切种的识,「一切种」是什么?这里是特指,就能生四果的种,什么叫能生四果呢?这世间,以唯识来分析一共有五种果,能生四种果的种叫做一切种,「如是如是变」,就是依三种缘从生至熟,这要连上句一起看,能生四果的一切种的识,这个识是依三种缘,从生到熟,各个种子,如是如是一再转变,如是如是有点像我们演戏的,不管是歌仔戏还是布袋戏,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叫如是如是,《唯识学》也用上了,就如是如是地改变,如是如是这样改变,然后后台就挺零咣啷...,就是一切种的识,因为有三种缘,依三种缘,然后渐渐地从生到熟,它各个种子呢都会这样这样地改变,如此如此地改变,「以展转力故」,这个「展转」什么意思?「展转」就是互助、互为因果,因生果,果复为因,因又生果,果复为因,然后因果循环不了,就叫展转,以这样互为因果的展转的力量,「彼彼分别生」,「彼彼」就是每一个各自,各自就是什么,种种虚妄分别的识心,就这样生起来了,「展转力故」前面要加几个字,这八个现行识跟它的相应心所法,以及各所变的见相二分,以及不相应行法等,这些心心所法,心相应行法等等,展转互为因果,然后就各自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的识心,所以这个虚妄分别呢,就是从自心里面得到资源,得到力量,然后互相地帮助,所以因此就生出很多的法。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不是有个相亲相爱相帮助,大家都是好朋友,诸识就是这样子的,诸识跟心所有法都是相亲相爱相帮助。所以这四个偈子就在解释为什么没有外缘,能够生出种种分别的心,这种种分别,依这个颂文就说,因为有种,有外缘,这些心心所法又互相帮助,互为因果,这样展转就生出种种分别出来了,所以自心自生分别,简单一句话,所以是不需要外境的,更何况那个外境也是自己变出来的,所以你要什么产品,那我上游的就供应给你了。那很简单嘛,譬如说,你在打坐的时候,现前也没什么外境嘛,可是你就在打妄想,那妄想就是分别嘛,所以没有外缘也能妄想分别嘛,所以你自心就生妄想分别了嘛。你睡觉的时候会做梦,有没有外境,没有嘛,所以自心就自生种种分别出来,种种现象都可以产生,所以不一定要有外境。又譬如在听经的时候,除了师父在前讲经的这个境以外,没有别的境,可是你眼睛是看着师父,然后有时候也看看经,可是你心里面就会打妄想,这妄想从何而来,从自心中来,因为没有外境嘛,所以你明明就在师父面前听经,结果你会想到十万八千里以外的东西嘛,比如想到在一万八千里以外你儿子当兵的事情,或是你老公出差,这些都在听经的时候就现出来了,所以,这不需要外境的,你自心现。

[注释]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外缘,即外境。此谓,如果唯识而无境。]前面八个字「若唯有识,都无外缘」唯识无境,如果唯识无境,怎么会有分别,简单一句话,怎么会有分别呢?

[由何而生种种分别:如何而能令种种心生?谓既然无外境牵心,妄心如何能起?]因为妄心通常都是由境牵,一般说了,[种种分别,]也就是[即种种能分别的识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种识:成唯识论说:一切种识,谓本识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别;]某一些因它能够,每一个因它所生的果都不一样,叫做自果,譬如以三性来讲,善、恶、无记,那么善性的东西,它能生善性的果,那么以这个善性的果来讲,就是这个善因的自果,善因能生善果,以善因来讲,这个善果就是它的自果,也就是恶因不能产生善果嘛,善因也不会产生恶果,所以善因的自果就是善果,恶因的自果是恶果,那这个是以三性为因果。如果以六尘为因果,以声尘之音就有听闻的果,听闻就是声尘的自果,色尘就是见的看到的自果,所以自果就是一一相对的,它各有各的范畴,不会陵越的,谓本识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别;[此生等流、异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种。]这就很深很难了,

[一切种识之意,就是说:根本识中的一切有为法之种子,含有能够生起其各自不同的果法之功能;因为这一切种识是能生起等流果、异熟果、士用果、及增上果的种子,故称为一切种识。]

所有世间出世间所有的果,总共有五果:一、异熟果:以善恶业,众生造善恶业,招来人天、三恶道也就是五道,五道的苦乐果,人天是比较上乐果了,三恶道就纯粹是苦果了,以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苦乐果性都是无记,与业因的性相异,因为业因是善业、恶业,业因的性是善恶,但是得到的人天、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性都是无记的,譬如说人道,以人道这个来讲,人道的性是无记的,不能说是善也不是恶,那以人来讲,白人、黑人、黄人,善恶性是怎么样?没有讲什么善恶性,白人就是白人,黑人他就黑人,白人跟黑人、黄人,他本身没有善恶性,但是他能造善恶,所以人道也是一样,人道本身没有善恶性,他是无记性,但是他能造善恶,天道也是一样,三恶道都是一样,譬如说以畜生道来讲,狗有好狗,也有坏狗,好狗的话,尽忠职守,忠于主人啊,看家,防盗,它不是造了很多的善嘛,但是狗本身没有什么性,它是无记性,所以动物跟人一样,是无记性的,所以没有什么善恶可言,所以世间的哲学家,在辩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那个都变成无记,那个以佛法来看,言说戏论,因为人性没有本善,本恶,人他就是无记性,人是果报,他是无记性的。就像凤梨和西瓜是什么性,你不能说凤梨是善性,西瓜是恶性,乃至于有一些植物,它体是有毒的,可是它也可以拿来解毒,这一切东西本身都没有什么善恶性,问题是你拿来做什么用,你拿来用的时候,做善事就有善性了,做恶事就有恶性了,所以不一样,你不要拿来治病就是好事,拿来给好人吃死掉就是坏事,所以苦乐果,也就是五道的果,是无记性,跟它的业因是不一样,异,相异,所以异熟,因为异性而熟。

这个异熟还有好几个意思,1.异性而熟,因的性跟果的性不一样,叫异性而熟,你造的业跟你所得果报那个性不一样,所以这个佛法很有意思,你造善恶业,然后得了果报,得了果报以后,假设,造善业得善果报,得善果报就一切都OK了,因为你造善业得善果报,以后都是善的嘛,应该是这样子,还有造恶业得恶果报,应该以后都不OK了,可是佛法不是这样看,应该善业得善果报,因为得善果报嘛,应该以后是OK了,可是佛法不是这样看,善业,佛法看每一笔账,每一笔结了,不是说好几世的账混在一起结,不行,善业得善果报,这是一期,得了善果报以后,不是保证说,因为现是善果报,或是以前是善业,所以以后也都是善的,不是这样子,从零开始,重新出发,怎么说?你虽然得善果报,但是你可能某种因缘也造了恶,乃至于你可能造更多的善,所以不会一样的,不一定要一样,也不需要假设它一样,从零出发,同样,你造了恶业,得了恶果报,那么也不是说你就完了,永无超升之日,不是这样,造恶业得恶果报,这是一个业果,这一笔账就这样了了,这以后呢,那要看你现在怎么做,看你是继续造恶呢?还是造更多的恶呢?还是转而造善呢?转而造善,不受这个恶果报的影响,你还是可以往上,因为这个善业所感的善果报呢,以佛法来讲,这个善字可以去掉,所感的果报当然是善果报了,但是它就是果报,它的本性是无记性,所以修了中品的五戒,得生为人,中品五戒是善业,生为人应该是好的果报,人天果报嘛,人,好的果报,可是这个人,这个众同分,这个果报身是属于无记性的,所以这个(善果报)跟这个(善业)没有相干,所以这个(善果报)跟你从今以后造善造恶也没有相干,所以是重新出发,然后恶业,你过去造恶业,你今世生为狗,但是也不是说那你就完了,你永远是狗,那就变成是什么?是婆罗门教,四姓种姓,你永远是一样的,所以没办法改,你永无超生之日,但佛法不是这样子,恶业得恶果报,也把这个恶字去掉,他得了一个果报,但是受苦果就对了,可是在这个苦果报里面呢?你也可以造善,所以也是重新出发,乃至于说你过去修上品的五戒,再加上布施,你生为天道,天道应该是善果报了,但是那也是重新出发,没有保证你以后都OK,除非你修的是无漏业,无漏业就出了轮回了,那就不一样了,那以后就不受轮回之苦,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这就是佛法厉害的地方,也是它那个包容性之大,它也不只是个学说,它也就是真的是这样,所以《法华经》里面有一个常不轻菩萨,说,我不轻汝,汝当作佛,因为佛性都在,乃至于不同众生,不同种姓,乃至于猪狗等等,都是众生,它都有超生的一天,因为它都可以重新开始。

譬如说,那狗就不用说了,它灵性比较大,那像鹿,一般就看不出来什么,可是就佛本生故事里面,他有当鹿王,做了很多的好事,乃至于救了一个森林的众生,森林失火了以后,他是鹿王嘛,有一个峡谷,他身体很长,就搭在那个峡谷上,让所有的动物都跑过去,所以就救了所有的生物,所以不是堕为畜生说就不能做好事,就不能修,就看每一世的因缘都不一样,所以佛法就不像外道,就把它说死了,就死了,譬如说,基督教,灵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乃至它体积都是一样的,大小也是一样,相状也是一样,你今生长得这个样子,头长得长长的,然后有点秃头,那你永远是这个样子,你死掉的时候也是那个样子,还有,婆罗门,四姓种姓,你是婆罗门永远是婆罗门,你是吠舍永远是吠舍,你是首陀罗永远是首陀罗,完全不能改变,为什么?这都是因为神造的关系,基督教因为是神造的关系,所以没有人能够改变它,所以你的灵魂,神给你造成这个样子,你就是这个样子。那至于婆罗门教,因为都是梵天所生嘛,梵天自体所生出来,那你怎么能改变呢,那当然更不能改变了,而且他们也很死心塌地地相信这个,他们也都很认命、很认份,心甘情愿地做牛做马,甚至于那个首陀罗都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跟权利,一辈子就做苦力,所以他就是这样子,但是只有佛法,佛法不只是慈悲而已,它真的是很有智慧,所以只要信了佛法,每个人都有机会,这个就是最厉害的,乃至于成圣成佛,而这个不是理论,这个真的是就做到了,乃至于你看历代高僧,这个坐化,全身舍利,肉身菩萨,这个不得了,这个是奇迹,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那个肉体怎么能够不臭不烂呢,但是佛法,太多了嘛。

再讲一个,基督教,它的那个教义里面,除了神造天地,那个神话以外,还有一个,耶稣被钉死十字架以后,他们在经典里面讲说,耶稣复活,这是他们神迹里面很重要的一件事,耶稣复活,这个在佛法里面,复活太容易嘛,高僧里面很多嘛,他们把他当做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顶顶重要的事情,耶稣复活有什么重要?两件事,所以我们知道内教,也要知道外道才行啊,你才能够比较优劣,然后才能对佛法更加的信心不动,耶稣复活讲两件事情,第一个表示说他没死,当然这个不能说服人嘛,因为他明明死了,第二个表示他既然能够复活,也就他没死,那就是下面一个重要的,他会再来,就有点像麦克阿瑟,被打败了,离开菲律宾的时候,说,I well have bake,就被日本人打败了以后,他离开菲律宾之前讲这句话,那耶稣会再来,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他们教义的最高顶点就是这个,the second coming,第二次再来,那耶稣再来干什么?审判,所以你不要乱搞,你完全要照神的意志去做,不能对神不信心,然后耶稣到时候都要来审判,然后到那个时候就看要是上天堂就上天堂,要下地狱就判下地狱,所以那是很可怕的一个时间点,那这个给我们什么讯息,他们基督教就是用吓唬的方式,用恐吓的方式来令信徒做好,乃至于不违背他的本教,所以是用吓唬的啦,他的第二次再来,所以那就好像有点来当阎罗王了,审判嘛,可是相对于我们佛法,我们就怕佛菩萨不再来,佛菩萨不再来的时候我们就麻烦了,佛菩萨是越多来是越好的,所以你看看这个完全不一样,所以他们在那个墙壁上写,神爱世人,那个都是骗人的,既然是爱世人,那为什么要来审判世人呢,佛菩萨是来度世人的,度众生的,不一样,耶稣来的时候是送你到地狱去的,所以你看看这可以比较,你懂吗?我们佛法是以启发式的,以慈悲的,他们的基督教,就是吓唬式的,然后,We are a God-fearing people,我们是一个怕神的民族,我们是一群怕神的人,这个是对他们一个很高的赞叹,因为他们怕神,那为什么怕神呢?因为神会生气,所以他们怕神生气,西洋人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耶和华生气,the wrath of God,上帝的震怒,大家都怕这个,但是我们不是,我们想到佛的时候,是如沐春风,是完全相反的。

耶稣复活就代表这两个意思了,第一个就说他没死,第二个他会再来,他再来的时候怎么,他再来的时候你就糟糕了,那个the second coming,就是世界末日,那个启示录里面,世界末日是结在一起的,所以世界末日的时候,耶稣再来,审判一切众生,但是他有一个,研究他们那个神学的人也提出来说,可是耶稣是在2012年的时候出生的,可是人类在耶稣出生以前几千年就有了,那如果是耶稣之后诞生的人,他造了恶业的话,你可以审判,可是耶稣之前出生的人,你怎么能审判他,因为你也没来,也没有教化,你怎么不教而杀,怎么可以这样子,他们说,譬如说中国已经五六千年了,埃及也七八千年了,那多余的前面几千年的人怎么办呢?你也能审判吗?这个都是他们的那个不圆满了,在这个里面的毛病很多了,都不能自圆其说了,所以也只能够用迷信的方式来信它了,他不能说服人嘛,所以骗骗没有知识的人,这样可以,真正有知识的,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信这个东西的,当然了现在也很多有知识的人,甚至于拿了博士学位的人,也信基督教,为什么?崇洋嘛,认为西洋总是比较高强,事实上那是错的。

所以异熟有这几个意思,1.异性而熟。2.异时而熟,因为这异熟果一定是来世的,所以异时,时间不一样,你造这个因得这个果报的时候,一定是来世。3.异地而熟,地点也不一样。4.异类而熟,类别也不一样,譬如说你种稻子的那个种子,它生出来的样子不一样,你种香蕉就生出来是那个样子,你如果种凤梨,可是生出来是这么大一个,那不要说凤梨,那像西瓜,南瓜,种子也是一点点,可是生出来可以这么大的一个南瓜,样子都不一样,那个类别看起来就不一样,所以异类而熟,种子跟果异类而熟。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5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六节 唯识与分别]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事实上这是很深的。「由一切种识」由一切种之识,光是这个「一切种」就很深,因为这个一切种是能够生四果的种,「如是如是变」以三种缘,从生至熟,这种子就如是如是一再地转变,「以展转力故」以展转互为因果这样的力量,「彼彼」就是各自,他们各自、每一个每一个,它们每一个每一个诸虚妄,彼彼虚妄相就「分别生」,分别的识心就生了。

[注释]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外缘,即外境。此谓,如果唯识而无境。]

[由何而生种种分别:如何而能令种种心生?谓既然无外境牵心,妄心如何能起?种种分别,即种种能分别的识心。]

[一切种识:成唯识论说:一切种识,谓本识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别;此生等流、异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种。]为什么称一切种,因为它能生等流果、异熟果、士用果、及增上果,所以称为一切种。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唯识学》中最专业、最技术性的东西,也最难了解。什么叫等流?等流果就是同等流类的意思,为什么叫同等流类呢?因为因与果性质同类,所谓的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这叫做等流,那从无记的因也生无记的果,这是一类。那异熟果我们上次稍微讲了一下,这个正好是相对于等流,等流是一样的,异熟:异类、异时、异地、异性,异类就是说苹果的种子长出来那个样子,苹果,跟那个种子的样子完全不一样,种子跟果子完全不一样,西瓜的种子那么小,那长出来这么大一个西瓜,样子完全不一样,这个叫异类。异时,通常是隔世,异熟果要隔世,今世种的因来世得果。异地,那一定要换一个地方,隔世了嘛,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地点。异性,这上次讲过,就是说因是善恶性,业因是善恶性,但是它的异熟果是无记性,所以不管任何人他以前,造善因,今世得果,譬如说他布施,今世有钱,但是有钱这个事情不是善恶,这就是无记,有人以前杀生业重,的因是杀生,今世短命,短命不是善恶性,短命本身没有善恶,所以那个是无记,过去世杀生业重,然后今世多病,多病本身也是没有善恶性,也是无记,杀生业因是恶性,但是多病是无记,然后短命的果也是无记,乃至于、甚至于战争及死胎,怀胎就死掉了,这个也是无记性,而不是善恶性,譬如说犯淫戒,过去与人犯淫、或是通奸等等,那今世就眷属不和,眷属不贞,眷属不贞这个不是什么善恶,它本身没有善恶,这是无记的,所以异熟主要的是指异性而熟,但是相关的就是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异地而熟,所以称为异熟,就相当于等流而言,等流是因跟果是一个性。接着士用果,这个名词就很古怪,这个很不容易懂,查了很多字典都不容易搞懂,这个「士」就是士夫,士夫就是人,是作者,「用」是工具、作用,也就是说这种果要士加用,作者加工具,也就说要有一个作者,一个人,然后他拿了工具,在那个因上去做,才能产生果,所以这个工具、作用也就是,换句话讲,用现在的话来讲,就加工,要加工它才能够有果出来,所以那个果一定要人去做,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叫士用果,其他的果都是,你要有一个种子,然后假以时日它就变成果了,但这个士用果不是,有一件事情你必须要用人力去做它,才会成就,这就是士用果,跟那个也不一样。然后接着增上果,「增上」就是帮助的意思,就是助缘,增上果就是,譬如说六根对于六识它和合就产生根尘识,它和合产生的时候六根是属于增上缘,这个六识就是六根的增上果,所以那个增上就是有助缘或辅助的意思。那我们来综合这四个果,这世间的一切果,第一个等流果——同,它是以这个性质或是类别来讲它是同的,异熟果——异,因果相异的,士用果——加工,增上果——辅助,一个很重要的助缘,譬如说根尘和合而得识,如果没有根的话,那就不能成识,所以那个根就是增上缘,必须要有这个增上缘它才能够成就那个果,成就识这个果,所以这叫做辅助的,增上果。这个一切种就是说,它都能够生这一些果,一切种的种子它都能生这些果来,所以叫做一切种。[一切种识之意,就是说:根本识中的一切有为法之种子,含有能够生起其各自不同的果法之功能;因为这一切种识是能生起等流果、异熟果、士用果、及增上果的种子,故称为一切种识。至于为何一切种识,于五果中,只生四果,唯独不生离系果呢?]因为前面这四果是有为的,那离系果就是无为的,所以世间出世间总共有五种果,前面的那四种果等流、异熟、士用、增上,再加上一个离系果,总共有五种果,四种是世间的,离系果这一个是出世间的,[成唯识论解云:除离系者,非种生故;]之所以把这个离系果除掉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离系果不是种子生的,这个虽然是果,但是不是任何种子可以生的,[彼虽可证,而非种果;]「彼」就是指离系果,离系果虽然可以证得,证得离系果,「而非种果」,种子之果,这不是由种子产生的果,因为这个是要修证的,它是由修证而得的,[要现起道,断结得故。]下面就解释这个原因,你一定要「现起」,现前生起,现起生起「道」,这个「道」是什么?生起道力了,断了结,「结」就是烦恼,断了烦恼才能够得证,这个「得」就是得证,得证这个离系果,换一句话说,这个离系果虽然也称为果,但是事实上它跟前面四种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不是由种子而生的,他只是名为果,但事实上不是由种子生出来的果,它等于是证得的结果了,而不是种子生出来的果,所以它是一种结果,修道证灭所得到的那种结果,那种状态称为离系果,而不是真正的跟前面那四种一样,由种子生出来的果,为什么?这很重要,这非常重要,前面四果——是种子生果,离系果——断结,正好相反,它是断结,就是灭烦恼,所以这个果(前面四果)是由生而得,这个果(离系果)是由灭而得,所以完全不一样,所以离系果是种种的道果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菩萨种种果证,都不是因为生出来的果,而是灭了得果,那为什么呢?这有什么厉害呢?如果是生出来的果,你就生生不断了,生生不断就变成是生灭法,所以它是由灭而得,不是由生而得,还有你注意看,这个是由灭烦恼而现起的寂静无生的状态,所以这个又跟大乘的那个无有少法可得,它是无生的状态,寂静的,所以你越修里面的那种杂质就越少,现起这种平静的状态,所以这个果不是有什么可得,而是越来越少,这样子的果,也就是说初果所得的,里面还有东西,二果就比较少了,三果里面的东西又更少了,四果就全都没有了,全都一片寂静,恢复本来清净的法身,所以它那个称为现起,而不是说得到什么果,亦名为果,也是一种结果,但是,没有一个真正果可得,那如果有果可得,那就落入生灭了,因为果就有种吗?这个不是由种而来的,有道力灭然后现起平静的状态,寂静的状态,接着往下看,[一切种识所生之果,之所以于五果中除去了离系果的原因,是因为离系果虽可用无为法去证得,但它却不是种子所生之果,须要待到现起无漏圣道,断了结使之后,才能证得无漏果。]所以这也只是名为果而已,不是真正果,[又,这一切种既然是种子,为何又称为识呢?成唯识论释云:此识为体,故立识名;]因为这个是以识为体,所以才把他称为识,[种离本识,无别性故。]这个种啊,如果离开识啊,就没有别的性了。[种识二言,简非种识:]种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啊,「简」就是简别,为了区别和非种识的关系,所以称为种识,换句话就说,种识的意思就是表示说,它并不是非种识,那什么意思呢?[有识非种,种非识故。]「有」些「识非种」,他并不是种,那另外呢,「种非识」另外有一些是种,但是他不是识,但是又是种又是识,才能够称为种识,[又种识言,]「种识」这一个词,[显识中种,]显示出他是识里面的种,识中之种,[非持种识。]并不是持种之识,[因为种子是以本识为体,若种子离于本识,即别无体性,所以才立识为名,而称为种识。]这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说,眼识,因为眼为体的这种识称为眼识,那种子这个识,也是以识为种,所以称为种识,以识为体称为种识,眼识,以眼为体,称为眼识,所以类似是这样子,种子如果离于本识就没有体性,就好像这眼识,如果没有眼的话,这个识就不知道指什么了,同样的意思,所以才立识之名,称为种识,[而种识这两个字之所以合言,是为了以有别于简别非种子识者;因为有些现行识并非本识的内种而有些外种子如稻麦等之种子,却不是识。]外种一定不是识,这个是本识,里面有个种子,这是现行识,这个现行识并不是本识的内种,所以这个现行识就不能称为种识,它不是本识的内种,因为现行识它刹那就变灭了,本识的内种是经由现行识,然后传送到本识里面的,就变成种子,所以这个种子是不会灭掉的,现行识是刹那刹那都变灭的,种子一直都会存在,[而此一切种识,则既是种子,又是以本识为体的内种,故称为种识。又,种识这个词,也是为了显示本识中之种子,而不是持种识。] 持种识就是持种子的识。

[如是如是变:谓这本识中的种子,由于除了因缘以外的其它三缘之助力,即便如是如是转变。「如是如是」的意思是:谓从生位转至熟时,显变种多,重言如是。]从生到熟这中间,有很多个改变,所以才把这个如是如是重言,就是重复地说,本来是如是一遍就好,那现在变得太多了,就如是如是变,这样子,怎么样了解这个如是如是变呢?我们前一阵子电视那种闹剧,变变变,我变我变我变,这就是如是如是变,[成唯识论。这是说:从种子生起的因位,转变至成熟时期,为了显示所变的种子之多,故用迭词重言如是如是。所谓的缘有四种:]

[一、因缘]亲因缘,就是亲能生起果的这个缘叫做亲因缘,亲因缘[即含种子与现行二种],亲因缘有两种,就是说有种子因缘、有现行因缘,都是亲因缘。

[二、等无间缘]又称为次第缘,「等」在这里是平等的意思,「无间」是没有间断,「缘」把这种状态称为缘,缘就是条件的意思,那这是指什么呢?是指心或心念的生起,譬如你生起一念A念,A念生起了,接着那你会生起B念,可是B念要生起的一个重要条件是A念要灭去,A念灭完了,接着才B念生起,前念灭后念生,接着你又有下一个念头,这个念头C念起来,可C念要起来,必须要B念灭去,因为它占据了心的那种空间,所以有人占着茅坑你不能进去,所以他必须灭去,你才能进去,所以前念灭后念生,前念灭后念生,每一念的这个距离,都是一样多,一刹那一刹那,所以前念灭后念生,然后无间断,也就是说它这个念头的生起没有间断,也就是念念相续的意思,无间就是念念相续,念念相续它一定要按一个次第,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叫做等无间缘,一定要旧的去,新的才来,必须要有这样子的次第,我刚才讲念了,识的生起也是这样的,A识生起了,B识要生起之前必须要A识灭了,所以一识接一识,一念接一念,法如是故,有条不紊,所以这个识的生起,那四个缘是什么呢?四个缘就是诸识生起的四个缘,诸识生起的四种条件叫四缘,所以诸识生起必须要有个亲因缘、亲能生起它的缘,因为你那个识不能只有一个识,所以念念皆有识生起,但是要靠这个等无间缘,也就是次第缘,有一定的次第,一个接一个,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就是次第缘,所以旧官还没有退休,新官不能上任。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6
成观法师讲解
    刚刚讲这四缘,我们讲这四缘已经很多地方都讲了,但是这四缘到底是什么?四缘:诸识生起的四个(基本)条件,就是它要有个亲因,因缘就是亲因,然后等无间缘、还有增上缘、所缘缘。我们在研究唯识,唯识就是诸识是怎么运作的,要讲诸识怎么运作之前,要先讲诸识怎么生起,那生起要有那些条件,基本上要有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都要有,才能够生起识,这样子,所以你研究唯识,就必须懂这四个缘,所以我们讲了很多、很久的这个四缘,但是不知道四缘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研究唯识就必须懂这四个条件,心识生起的,诸识就是心识,心识生起的四个条件。那四个呢?1.因缘——亲因,又称为亲因、主因,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缘。2.等无间缘——生起的规则,等无间缘就是诸识生起的规则,它要依据这样子的规则,次第生起,一个接一个生起。3. 所缘缘——所缘之缘,所缘的缘,根所缘的缘,就是境缘,境缘就是外尘,诸识要生起,除了要有主因,还有一个等无间缘,还要有根所缘的缘,也就是外境,一定要有境。4.增上缘——根,增上缘就是根,有根的相助才能够成就识生起。这四个合在一起是这样的,1.因——识种,诸识种子。2.次第。3.所缘缘——外境。4.增上缘——内根。所缘根、境、识种、还要再加上生起的这种规则、法则,叫次第缘,然后这样子诸识就能生起。  

[三、所缘缘]

[四、增上缘]

[以展转力故:展转力,是指八个现行识,及其相应心所,加上它们自体所变的相、见二分,以及不相应行等,这些]都参与了熏转,这些[法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帮助的力量,]互相帮助,展转互助,互为因果,所以[故称为展转力。]

[彼彼分别生:分别,就是指这八个现行识、相见二分、相应、及不相应行等都叫作分别;因为它们都是以虚妄分别作为自性的缘故。]所以这一些心心所有法都叫做分别,彼彼一个一个的分别法,虚妄分别的法,就展转生起了,[成唯识论云:即现识等,总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现识就是现行识,所有的现行识等这些,等就包括了相分、现行识、以及它的相分跟见分、相应行跟不相应行,这些合在一起都称为分别,因为它们都是以虚妄分别为它的自性,[彼彼,多数之义;]不只是多数,而且还要指出一个一个的意思,[因为这些分别的种类很多,故说是彼彼。]所以指它全体,也是指它个别个别的,所以叫彼彼,如果只是指全体,他就讲彼等——全体,they all,彼彼——个别加全体,one and all,即指它的个体,也指它的全体。

[义贯]

[若一切唯有识,而都无实外境之缘,由何而能生起种种分别的识心呢?]如果只有内识、心识,那都没有外境的缘,外境的刺激,怎么样生出种种分别的识心呢?没有外缘的刺激怎么会有识心的生起呢?怎么能做分别呢?因为你是自心嘛,没有东西可分别嘛。[以颂答曰:由本识中能生四果之一切种子识,]本识中它自己就有一个种子,那个种子是一切种,因为他就能够生起一切的心心所法,所以叫一切种,这个种子可以生出一切的心心所有法,[它们从生起位至成熟位,经由如是如是多种、多重转变;以诸心、心所、相见二分、相应、不相应行等]种种心[法展转相助之力故,而令彼彼诸分别之识心油然生起。]简单一句话就是,诸识不须要依于外境,而于自心识种,便能够「自心分别自心」,而生出一切分别,自心分别自心。譬如说嘛,胎儿在母体里面,几乎可以说完全没有外境嘛,但是他那个识体也生出很多很多的分别。还有那个植物人,他也几乎没什么外境,但是他那个识不是死掉了,不是没有作用了,它还是生出种种很多很多的分别,只不过他不会讲而已。那进一步讲嘛,我们做梦的时候,也没有外境,这个分别更多了,种种的梦想。

[第七节 唯识与生死相续]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这个论题跟前面的那个只是差一点点而已,就是这个问题,因为前面第六节,若无外缘,唯有识,虽有内识,而无外缘,同样的意思,有识而无缘,简单一句话,有识而无缘,怎么会有种种分别之心呢?这里说,有识无缘,为什么会生死相续呢?其实上面那个解答了,下面这个也差不多。

[论颂]

【颂曰: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这个问题,看来简单,事实上很难,为什么有情会有生死相续?我们知道有情是生死相续,我们信解有情是生死相续,但是为什么会有生死相续呢?所以这里很难答了。「由诸业习气」,由于我们这个所受的果报身中,「诸业习气」,「习气」是什么?「习气」就是种子,「二取习气俱」,「二取」就是名言跟我执,名言跟我执的习气称为二取习气,「俱」就是都有,由于有诸业的习气,二取的习气都在,「前异熟既尽」,「前」就是前世,前世的「异熟」果,异熟果是在我们这个身中,「既尽」,「既」就是已经的意思,已经尽了,受尽了,「复生余异熟」,前世是异熟已经受尽了,接着在下一刹那,又会再生起今世、来世的异熟果报,我们一般了解,就说是异熟果,好像就是一次而已,是不是这样的,不对,这里有一个异熟果,也就是说你要受某一种果报,譬如心脏不好,可是心脏不好也会变好,那是怎么,那是过去世心脏不好这个异熟果,已经果报受尽,所以,果报受尽就不再受心脏不好的这个果报之苦,这个果报受尽,它还会产生另外一种异熟果,也许是心脏就变好了。譬如说,我小时候就不知道为什么,我有气喘病,一直到了国小六年级的时候,才好起来,那个气喘病就是果报,异熟果,等这个异熟过了以后,也没有吃药就好了,这个用台湾人讲话,叫转骨头,就把那个异熟果给转掉了,大概是,所以那个转骨能够转得好,孩子有很多病啊,都会因此就好了。异熟果,如果这个异熟已经到此为止,譬如说到八岁为止,就受尽了,八岁以后他就没有这一个异熟果报,因为受尽了,它就消灭了,而且,依《唯识学》来讲,异熟果是有一个体的,有一个果体,可是这个果是不能吃的,这个果报受尽就不见了,当然这是指坏的,好的也是一样,好的像什么念呢?这个果还有发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个异熟果,小时了了,等到上了初中以后,大未必佳了,因为小时很聪明的样子,就不见了,不晓得为什么,这真的是这样子,所以等到十来岁的时候这个异熟果就不见了,然后就变成很普通,乃至于有点钝钝的,这个就是他的那个聪明的异熟果,这个好的果报已经受尽了。那另外一种异熟果呢?他那个果报比较晚熟,越是年纪大就越好,所谓的大器晚成果,到后来他才有这个异熟出现,大器晚成,大器当然一定要晚成了,可是晚成的不一定大器,这就讲说这个果报它不是一生只有一个,他有很多个果报,我们这一生里面,譬如说身体哪里好哪里不好,都各自有各自的果报,譬如说前世贪淫,今世在泌尿系统就会有毛病,那种果报。「异熟既尽」前世的异熟,由前世带来的异熟果,在这个生中已经受尽了,果报受尽了,但是不会说这个就变成没有果报了,不能这样子吧,所以他还会另外生出一个果报,或是更多的根本,在下一个刹那,而其他的异熟,余就是其他的,其他的异熟怎么会生出来呢?就是由那个二取习气,二取习气跟诸业习气合在一起又会再产生其他的异熟果报,因此不要说来世,光是今生之中就很多的生死不断,譬如说异熟受尽了,果报受尽了,又产生新的,受尽了又产生新的,这就是生死相续了,所以不一定要到来世才这个有生死相续,所以光是在自身自心里面,一期报里面就有很多的生死相续,这是从小的来看,从大的,当然整个总报,来世当然也是相续的,所以诸识里面它自己本身由于种种习气种子的关系,就能够不断地生出果报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诸业:业,梵文羯磨Karma,义为造作doing,making, action,不论有形、无形的、身的造作动作或心的作为,]有形、无形身的动作都叫做羯磨,都叫做业,[乃至微细之动相,都是一种业。业有三种:福业、非福业、不动业;这三种业又称为:有漏善业、不善业、及思业。成唯识论: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业、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跟业相关的,帮助业成就的种种心心所有法就叫做业的眷属,也称为业,[同招引、]「同」是一同,它们是一起作业的了,一同招引、[满]引和满是一个专有名词,很高级《唯识学》的专有名词,叫「引业」跟「满业」,引业、满业的[异熟果故。]「引业」《俱舍论》讲说,「引业」:如果一种业能够引「众同分」等就称为引业,这个要回溯一下,「众同分」是什么呢?同一类的众生因为他同一样的业,所谓感得他那个异熟或者报身,都有同样的器官及作用,譬如说你若感生为牛,牛的众同分,那就是四只脚,两个角,有反刍胃,吃草,力气大,脑袋瓜不是很灵光,而且很顽固,脾气也大,平常很温驯,触犯了它脾气很大,谁都挡不了它,那个叫牛的众同分。那羊也有众同分,大致跟牛差不多,不过它有个特性,羊特别好淫,有一种草叫做淫羊藿,那种草等于是性欲的兴奋剂了,羊特别喜欢吃,牛就不吃那个东西,就不爱吃那个东西,刺激淫欲的药,我们平常话叫做...因为这种东西不常用,所以记不起来。所以人有人的众同分,人又分两种,人有男人女人,男人有男人的众同分,女人有女人的众同分,因为前世的业所感,所以他的众同分就不一样,那个业能够引得他生为某一种众生的同分,这种叫做引业,引就是《地藏经》说的感。什么叫「满业」?令这个众同分圆满而且庄严的,叫做满业,那生为牛也有圆满庄严的嘛,有,有的牛你看起来就很漂亮嘛,它就圆满庄严了,狗也是一样,那个「引业」只是令它生为狗的样子,但是「满业」就令它生得庄严,所以有漂亮的狗,有丑狗,乃至于跛脚狗、拉痢狗,那就是它的满业不够,引业是有,引业就让它成为一个狗的雏形,满业就让它每一样都修饰、装饰,就好像你房子买了,要装修,那个满业就是把你装修齐全,可是你那个满业如果不殊胜,或是有欠缺,那时候就可能装修不太齐全,譬如说少一只手,或者少一只手指,你的满业里面少一只手指,或是多一只手指,那也是很麻烦的事,那个都是你的满业里面有欠缺,或是不正常等等,所以那个最后装修的时候,就会装修不齐全,但是你生为人,人的这个样子还是有,譬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盲,眼根这一个满业,眼根的满业它就有欠缺,所以眼根就不具足,那如果生来就聋,那就耳根的满业不具足,可是引业大家都差不多,都一样,因为引生为人,基本上人模人样了,可是不一定,有的那个引业也引得不够好,他就严重地缺憾,那还不到那个满业这部分,譬如说联体胎,那就很麻烦了,那就是引业就有问题,本身,然后什么呢?这个阴阳人,或是不具男根、不具女根,或是石女,这些都是引业的问题,而不是满业的问题,因为引业是众同分最基本的,你买房子的时候,每一样都要有嘛,你要有卧室、客厅、厨房,还有厕所,这个就是引业嘛,那如果你的建筑商给你建筑的时候,你没有厕所,那就是引业不够,那个你再怎么装修都没有用,少个厕所嘛,可是你没有客厅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勉强撮合撮合,凑合凑合可以用,这基本需要的都要有的,基本的东西那就算是引业的,进一步你装修了,让它漂亮啊,那就是满业,所以同样是女人,但是有的长得好看,有的长得不好看,那就满业的问题,同样是人,有的聪明,有的呆,那也是满业的问题,跟引业没有关系,因为引业就是让你成为人,人模人样都有,可是你里面的那些配备如果严重缺乏的话,虽然也人模人样,但是不能起人的正常作用,那也是很糟糕,譬如说你的脑筋让你痴呆,那不是完了,低能,所以有人模人样,糟糕众同分一样,那也有脑子,但是脑子作用很少,他能成长到一岁、两岁,这就很糟糕了,所以你看,研究《唯识学》有这样子的好处,对于这个人世就越来越了解,然后也不会怨天尤人了,因为你那个引业、满业的关系,那引业、满业是什么,自己多造的业嘛,所以对于这个因果就更加地明白,而且一定信受,因为这很有道理嘛,而且这因果不是很抽象的东西,也不是个迷信的东西,你这样看,所以这个引业、满业就是招感,过去世的业招感今世的异熟果报让它成就什么样的状态,这叫引业、满业。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9-11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接着来讲,这个越来越深,我要请大家注意一下,要打起精神,专注地听,这一段很深不容易懂。

上次讲到「引满异熟果」,就是引业跟满业所招感的异熟果,简单地讲一下这个,因为这个非常的专业,引业,就是能够引众同分叫做引业,众同分是一个果,什么是众同分呢?就是大家都一样的这一种果报叫做众同分,大家都一样,都相同,众就是大家,

譬如说人道,人道有人道的众同分,畜生道有很多种,譬如狗,狗有狗的众同分,那人道的众同分是什么,人道的众同分就是人形嘛,第一个外表,人形,是两脚走路的,没有尾巴,有的话只有一点点,尾椎,但是那个不是进化论里面说的猴子变没有了,本来就是那样,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两个耳朵,而且鼻子居中间,等等这些,这些叫众同分,

当然又分男人、女人,人道分阴阳,男人、女人,男的众同分有男的性征,女的众同分有女的性征,这个就是众同分,也就是引众同分的大体,就得一个基本的人形,就是狗造狗业,造的狗业就来世就引得狗的众同分的一个大体,像个狗样,那人道的众同分就像个人样,人的形象,当然他的心识也是跟他的身相应的。

那满业是什么呢?圆满庄严众同分,譬如说,引业是令你得一个人的大体,满业的众同分令你人的六根,就让它圆满,

譬如说吧,神识入母胎以后,差不多三个月,三个月就有六根,但是那个六根也不是很清楚,就是有了,六根那个完全的人形,三个月以后堕胎就很危险,就是这样子,这是引业所感,让你入胎,然后成型,到三个月以后成就六根,这就是引业感得众同分的大体,然后三个月以后陆续地圆满庄严这个胎胞,胎儿,让他眼睛、鼻子、耳朵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那就是满业所感。

那如果他的满业有问题的话,他就感得眼睛、鼻子、耳朵是有了,但是就不健全,或是不庄严,不好看,或是很难看,歪嘴、歪脸,兔唇,缺耳,瞎一只眼,乃至于手张不开等等,这些就是不能庄严,虽然有手,但是手曲着一直不能开,他的满业有问题,感得令他的众同分没有庄严,乃至于也不能圆满,

所以这就是引业跟满业的不同,所以你看我们了解这个以后,就更加知道什么?造业受报这个道理,所以如果我们懂了这个道理,这个就是因果,这个因果不是迷信的那种因果,这个有因果的那种,这个清清楚楚,就好像科学一样,所以怎么样?

譬如说你如果生来六根不全,或是你生了一个六根不全的孩子,或是有种种问题的孩子,你就不会怨天尤人,因为你知道那个是孩子的果报,也是你跟他有点共业,所以就很自然,而且不是强迫你要接受,

外道说,这是神的意志,是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恩典让我孩子缺一只腿,这说不过去嘛,但是他们只能这样讲。

我高中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他有一个表妹,他是老幺,他们家三个都是男的,是没有女生,他舅妈有一个孩子长得很漂亮,很活泼、很漂亮,因为这个同学他们家没有女的,所以他就很喜欢这个小表妹,那他们很亲很近,结果这个小表妹到六岁的时候死掉了,

他们是基督教家庭的,他们信基督教的,他也跟着他父母,从小就领洗,然后他那个表妹死掉了,他就很难过,心里面哀伤,就去问牧师,牧师就讲说,你不要难过,你的表妹,蒙主宠召,他一听气死了,我宁可主不要宠她,不要召她,让她在这个世间,好好的,不要这么早就夭折了,在这世间好好的长大成人,他不能接受,所以他甚至于从此以后就不信基督教了,说不过去嘛,他们很多矛盾的地方,就是这样子强压、强迫的,

西方的帝国主义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他们有很多冲突的地方,所以他可以有两种标准,乃至多种标准,所以讲不过去的时候,就说是神的意志,没办法解释、自圆其说的时候就这样说,所以这个宗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宗教,到处,从头开始就是矛盾。

但是,你看佛法到处都是让你听了以后,让你心开意解,而且心悦诚服,很愿意地接受那个想法,最重要是什么,心开意解,让你解除疑惑、心里面有疑惑,怎么疑惑呢?

这是最普通的讲法,这个小小孩子,五、六岁,六、七岁,她也没有做什么坏事,那为什么就死了呢?长得怎么漂亮的孩子,这么可爱的孩子,很天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怎么就死了,怎么受这样的惩罚,这没办法解释,除了佛法以外。

迷惑、愁忧(或是忧愁)、乃至于愤懑,心中就不平、不服,西洋人由于他们那种传统的关系,一般的不能接受,就怎么样呢?用逃避的方式,就不再去碰触这一块,什么意思,不能了解,就忍受,

但是绝大多数人,就开始怀疑他们的上帝,他们的神,以及他们的教旨,教义,历代都有,最严重就是从十七世纪开始,十四、十五世纪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大家回去学希腊、罗马时候的文化,那个时候还没有基督教进来,

所以希腊、罗马的文化比较,就像我们中国所说的人本主义,或是人文思想,重视这些人本的东西,学术、艺术、音乐、诗、哲学等等,文艺复兴运动起来以后,

接着,十四、十五世纪是文艺复兴,薰习了两个世纪以后,因为什么?因为从3——13cent世纪,第三世纪到十三世纪这一千多年的时间,是中古时代,黑暗时代,因为第二世纪君士坦丁把罗马帝国,那个宗教本来是多神教的,改为基督教,这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他本身就受洗,就皈依基督教,然后就把整个罗马帝国,他是为了配合,宗教配合他的政治,其实是把宗教当作他的统治工具,

本来罗马人就很会组织、很会历法,他们心量也蛮广,所以罗马帝国所统治的地方,他也给各地的人民有相当的自由,可以信自己的宗教,以自己的文化去生活,他没有强迫,只不过为他统治要纳税,这样子而已,

但是自从基督教变成罗马的国教以后呢,罗马帝国的臣民就苦了,因为基督教是一个很压迫性的,排他性的的一个宗教,所以其他的宗教都要赶走,都要去掉,所以回教也继承它这样的精神,所以都要把其他宗教毁灭掉,因为异教、邪说、异端那都要烧死,因为常常利用那种宗教的迫害,人民生活的很苦,很没有自由,所以这个黑暗时代,

因为完全在基督教的文化之下,所以也不去发展人的东西,就是说不管是科学、艺术、学术都没有什么进展,都是停顿的,这叫中古时代,因为罗马的控制,罗马政治的控制加上基督教的精神的控制,政治的控制加精神的控制,所以整个一千多年西方就停顿的状态,

然后到十四世纪开始,就有人,也由于十字军东征的关系,十字军东征也就是这附近产生的,这个时候我们才是元朝末年,那十字军东征就要经过希腊、罗马,然后跨海到那个耶路撒冷,中东,所以经过那个地方,就把那些旧文化顺便就带一些回来了,于是就开始了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

所以14世纪的时候英国开始有诗的,英诗之父乔叟就在这个时候,那之前英国还没有文学,也没有诗,这么晚,你看看,那已经是元朝了,元朝末年了,14—15世纪就称为古典学,古典文化,就是希腊、罗马文化,然后,

接着14—15这两个世纪一薰习下来,几乎全体就回复希腊、罗马那种精神,因为基督教它是来世主义,

什么来世主义?就是说它的主要教义就是教你不要注重这一世,这一世就等于说乖乖的就好了,你不要多做事情,乖乖的,听从神的指示,这样子,乖乖的生活,那也不要多做什么研究,因为它不鼓励,因为它一鼓励研究,那思想的话那就会醒来,醒来了就会犯他这个没有理性的基督教,

所以他提出这个来世主义,一切都只在一个信字,Faith,可是他们的信跟我们佛教的不一样,他们的信是指盲信,也就是说你不可以问任何问题,任何如果你发现说,神说的话跟你所看的书、或是你所想的,或是你所见的世间的种种现象有冲突的话,那个是神是对的,你不要再去想别的,只要信神就好了,因为你信神你才会得救,那得救是来世得救,今世不能得救,今世你的苦没关系,那个是神的意志,

所以嘛,欧洲经过很多的兵乱,很多的战乱以后有黑死病,还有鼠疫等等,都没有医药,也没有医生可以治,那常常一死就死几百万人,然后把欧洲人口去掉一半或是三分之一,这样子,那就只能念经了,就念那个天主教的经,那时候都天主教,没有新教,那个祈求神息怒,他们那个神发怒了,神父就说,一定是我们,尤其是你们一定是造了,做了很多的坏事,偷偷地做坏事没有忏悔,也没有来告诫,所以神发怒了,惩罚我们,

然后大家一天到晚就集在那个教堂,他们教堂也是很大,可以装几百人,乃至于上千人,因为外面又有瘟疫,里面又挤在一起,结果大家集中在一起,传染更快,死的更多,但是大家,那时候的人唯一的就是信心很好,可是信心对他们没有帮助,

受了这样子的教训以后,到了13世纪,十字军东征,那些东征的人回来了,那些东征就说,我们说喝盐水的人,走过很多的路跟桥,喝过盐水的,尤其是英国的十字军,他们要参加十字军,要经过英吉利海峡,然后经过欧洲大陆,然后再经过达达尼尔海峡,希腊哪里,达达尼尔海峡,然后才到那个中东,所以喝过盐水,看过很多事,然后把那古希腊、古罗马的东西带回来,于是就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因为文艺复兴运动大家觉醒了,你知道吗?

然后发现种种问题,然后发现基督教文化跟真正人的文化有差距,尤其是他们发现,这古希腊生活跟他们现在生活是好像决然不同的样子,于是就发现是宗教的问题,尤其是宗教,

到了16世纪的时候,他们有那个教廷办那个赦罪卷,absolve,Absolution,因为他们说,他们依照那个...写的那些圣书,马可福音、保罗福音等等,然后说,耶稣走了以后,他们可以立一个教皇,那个教皇可以代替耶稣,然后也代替上帝来统治整个天下,

而且他有权利任命主教、枢机主教等等,然后统治全天下,而且,他还有,他每设的,把全天下分了很多教区,都要收税,因为中古时期人民要交两种税、一种是政府的税,一种是教廷的税,教区的税,教区的税多少钱?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薪水,到现在还在收,就是你属于哪个教区,要交这个tithe(tenth),10%,

所以教皇,因为是皇帝嘛,所以要收税,除了收税,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这个收税你没有那么重要,他能够赦罪,你犯了什么罪,你去告诫,告诫是跟神父告诫,就透过哪个小窗窗,告诫完了以后,然后你哪个,不管罪行大小,然后教皇他就发,譬如说你那个大罪杀人,但是他你告诫杀人,他不会说把你报道警察局去了,法律上他不管,但是你要跟神达成和解才行,你要神这一方面要摆平,否则你的灵魂就完了,所以要救赎你的灵魂,然后那个教皇按照那个罪的等第,发了不同的赦罪卷,譬如说台币一万块的,五万块、十万块、一千块、两百块等等,那小罪你就买小额的,赦罪卷,

然后那个神父报上去,就从教皇那边领到,中央,就领到赦罪卷,就发给你,当然那个教区也分一点,因为那个也算是维持费嘛,这个教区的维持费,所以这叫赦罪卷,那你领到那个赦罪卷以后,那个罪就没了,在官方来讲,在神的官方这边来讲,就正式的无罪,

 楼主| 发表于 2020-9-11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你虽然告诫了,也求忏悔,他神父也叫你念多少《玫瑰经》,但是那个还不行的,然后你还持斋啊,什么六旬斋什么斋也持了,也还不行,主要还是要买赦罪卷,买了赦罪卷就保准,因为是教皇发的嘛,保证你已经是被赦罪了,


所以这个赦罪卷深为人诟病,很久很久,所以大家现在眼睛开了,这根本就是你搞钱的方式嘛,所以大家就不服,于是就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谁啊?马丁.路德,


德国的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是谁?你知道吗?德国的一个教士,他也是教士,还不是神父,但是他很有学问,然后他就研究了希腊、罗马的东西,于是他就揭竿而起,可是批评这个赦罪卷不对,然后乃至于教廷、教区的那些主教们腐败的状况,而且他们很多有犯淫戒的,都举出来,然后就抨击,


那一抨击,教皇就把马丁.路德革出教门,因此就爆发了宗教革命,那因为马丁.路德被革出教门,革出教门以后,一般的基督徒,都不能跟他讲话,也不能跟他接触,所以他就一个人住在楼阁里面,然后就把基督教的圣经翻成德文,这个是第一部方言的圣经,


什么叫方言呢?因为原来那个基督教的圣经是,最早最早是希伯来文,就是犹太文,接着是希腊文,接着是拉丁文,希伯来文就是犹太文,因为基督教,耶稣他们是犹太人嘛,后来耶稣死了以后,很多犹太人,作乱,于是罗马就派兵围城,把很多的犹太人都杀了,然后把剩余的犹太人都赶出耶路撒冷,全部赶出以色列,


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以色列人变成没有国家的人,到处的人都讨厌他们,认为他们杀死耶稣,因为他们后来信的耶稣嘛,犹太人后来也是在罗马帝国里面嘛,希腊那个时候也是被罗马帝国统治,他们就移民到希腊去,然后有很多希腊有学问的人,就把犹太文的圣经翻成希腊文,


后来第二世纪以后,因为变成国教了,所以就写成罗马帝国的文字,就是拉丁文,拉丁文是全西欧共同的,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用拉丁文,那时候拉丁文是可以讲的,


而那个时候整个欧洲各个民族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文、瑞典文、瑞士文都没有,那大家写文字的时候都用拉丁文,不但是官方语言,而且是官方文字,然后受教育就是要学拉丁文,所有的学问、书籍都是用拉丁文写的,


所以这个又无意中碰到一件事情,马丁.路德因为用他们德国的语言,然后他用罗马拼音,拉丁拼音把它拼成德文,拼成德国人讲的话,


就好像...把中文用拼音,那个一样的意思了,只不过没有把汉字给去掉而已了,拼音同样是这样子,那譬如中南半岛有好几个国家,他们的文字,他们没有文字,就是用罗马拼音来做他们的那个,也就是ABCD了,来拼他们的文字,那菲律宾文也是这样子,


那同样的,德国第一个有自己的文字,那个文字就是用拉丁拼音来写他们的文字,但是文法是照他们的,然后讲出来的话当然是德文嘛,


德国人平常讲的话,就好像我们台湾话没有文字嘛,那如果说用中文的话,有很多根本写不出来,那当初如果有人用罗马拼音把它拼出来,然后我们就采取说这个是台湾文,那可能也就会这样子,所以德文这样子,


然后法国人也这样翻译圣经,因此也就成为法文,所以那个之前都没有德文、也没有法文,英文也是这样子。


所以文艺复兴以后,就是接着16—17世纪的宗教革命,宗教革命就分成所谓的旧教、新教,旧教就是罗马天主教,新教就是所谓的基督教,实际上这个翻译是完完全全错误,罗马天主教是真正的基督教,可是我们所说的基督教,新教叫做抗议教徒,Protestant,通常把它翻成新教,其实英文或是西方文字里面也没有一个叫新教,他们有的就是抗议教徒,抗议教徒就是新教,


所以我们称为新教、旧教,这是还差不多,但称为天主教跟基督教这个是完全错误,因为他们都是基督教,因为他们都是拜耶稣的,当然了天主教后来转为拜玛利亚,我问你个天主教徒,也没有人搞清楚,说为什么会拜玛利亚,本来是拜耶稣,为什么变成拜他妈妈呢?奇怪,没有人讲清楚,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反正就变成圣母了,然后就变成他妈妈就篡他的位了,你看那个拉丁人,哭天喊地的时候就喊,噢!妈妈咪,妈妈咪就是My mother,那个mother是指谁,就是指mother Maryām玛利亚,


然后宗教革命完了,接着开始17世纪的启蒙运动,从宗教走入政治跟学术,政治、学术又开始酝酿一股,启蒙就是张开眼睛,最有名的就是伏尔泰,Voltaire,法国的伏尔泰,那个创三权分立的孟德斯鸠,也是那个时候,蒙田,都是法国人,这些都是启蒙运动的大师,大家就精神就,所谓的解放的路走,解放是指从基督教中解放,从集权专制里面解放,孟德斯鸠写了一部法义,就是确立三权独立的一个伟大的著作,后来全世界,尤其是西欧,这个政府都是以孟德斯鸠的这个三权独立来设立的,只有我们中华民国是五权宪法,搞得一塌糊涂,重叠,多一点人分这一块大饼,孟德斯鸠、蒙田这些都是启蒙主义的大师,所以就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完了以后,接着就是政治革命,18世纪开始政治革命,18—19世纪,最有名的就是美国独立,但是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就一连串的革命,革个没完,革到后来就没命了,大家都没命。


那么我要讲的就是说,因为西方的基督教,对西洋人影响太大,基督教也影响我们现代人,中国人,甚至于信佛法的也受他们的影响,更何况很多中国人,都去信洋教去了,可是不知道这个洋教是很没有道理的,那个没道理,什么叫启蒙主义呢?启蒙主义它就提倡这个理性主义,启蒙主义就是提倡理性,Ration,理性主义的相反是什么?Irration,非理性嘛,那什么叫非理性呢?


我可以讲,你学佛法的你一定要懂这个,我这个虽然是补充教材,但是让你变成一个很理智的、很睿智的,现代佛教徒,你一定要懂这个,现在是文化爆发、抨击的时候,你不知道怎么自处,人家若讲到其他宗教的话,你不知道我们好在哪里,


可是总看到西洋人的这个以前的那个船坚炮利,现在的工业发达,但是就一直认为我们中国文化是落伍的,落后的,这都错误,为什么?


西洋在17世纪提倡的启蒙运动,他们就是为了要理性主义,那为什么叫理性主义?注意听!因为基督教是非理性的,那什么叫理性?理性就是你可以研究,可以探讨,可以追问,可以质问,


但是他们的教义是不可以探讨,不可以问的,不可以追问,不可以询问,那就是他只要一个信,这个信就是你不要问,什么都不要问,你信就好,


我一直到美国留学以后,跟那个洋人接触,看他们当地的书,听他们、看他们的电视等等,然后才了解这个字,尤其是布希当总统的时候,布希当总统什么时候呢?就是9.11,双子塔被回教徒炸了,我到美国去,尤其是到了布希的那个时候,知道这个Faith,洋人所说的信是什么意思?洋人所说的信,unquestion-able,洋人所说的信是你不可以问,不可置疑,为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上帝的旨意,


你生为他奴仆的一个凡夫,你没有那个地位来问,来问上帝任何问题,你想要问上帝任何问题,那你就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咒诅你下地狱,


那这个为什么要讲这个,这就反衬我们佛法的文明、广博、宽大、慈悲,然后启发,而不是压迫,他们完全是,我们是启发,由内而发的,每个人修行都是自己自发的,没有人强迫你成为佛教徒,也没有人强迫你要受几戒、几戒,或是持什么东西,或是修那个法门,没有,全是你自己想要的,但是你认为这个很自然,对不对?


可是你人在福中不知福,这只有我们佛法是这样子,只有释迦牟尼佛,只有我们佛法才说,你完全有自己的自由选择你所要修的,然后做多少,都由你决定,完全是自觉,


自觉有两个,第一个自觉是智慧,第二个自觉是意志,


从亚当夏娃开始,基督教就是反自觉的,反觉道的,你要糊里糊涂的在伊甸园里面晒太阳就好了,你不要想吃苹果,想要知道这个世间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光屁股,所以基督教是反觉道,你不要有智慧,反正我主人,上帝老子都供应你一切了,你还要什么,所以你什么都不要想,你就变成一个IQ等于零的人就对了,完全没有觉,没有觉了的人,连自己没穿裤子都不知道,然后当然也没有意志,不能决定我要做什么,


所以夏娃被蛇引诱了,那不是她自己想要吃那个苹果,是她没有真正的自觉,只是被引诱了,所以你看看,自己没有自觉,也没有自决的意志,也没有自决的权利,但是跟我们佛法正好相反,我们第一个初发心你就要自觉,因为你自觉,所以你想要求解脱,求清净,所以才皈依三宝修行,那这些都是你自己意志的决定,没有人压迫你,那你若不学佛法,佛也不会说,你该下地狱,有没有这样,没有。


    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9-11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8
成观法师讲解
    理性跟非理性,什么叫理性呢?就是可以讲道理的叫理性,简单讲,可以讲道理的,可以用我们的思维,可以去理解的,这叫理性,这不管怎么样,就是这一个理字,这个理是理解、道理、理智,最主要的意思是这样子的,所以说,可以讲道理的,而不是不讲道理的,而不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所以相反的,非理性就是不用讲道理,我说这样就是这样子,我说了算,这个叫做非理性,所以这不管是人或是神都一样,只要他说了算,其他人都不能讲得出话,都不能**,这个就是非理性,那可以思维的,可以用思维去理解的,相反的,非理性就是不能用思维去理解的,你再怎么想都没有用,都无法理解,就说:唉,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举个例子,那上帝为什么要造亚当呢?他闲着没事,目的是什么?不知道,你不能问,你也不能去问神父或是牧师,你问了他就骂你,你对神的信心动摇了,小心这是魔鬼,这魔鬼让你胡思乱想,所以让你信心动摇了,所以他们把理性跟理解当作是魔鬼的,甚至于你看看嘛,是你自己这样没错,因为亚当咬了那个苹果以后,就变成有理智、有理解了,第一个理智就是发现自己没穿裤子,这是最基本的,了解自己的状况,自知,这个是很低层次的知解,上帝连这样子的性质,这样最底层次的对自己的知解的这种最底层的IQ都不肯给他,都认为他因为这样子得了IQ以后,得了这样子的知解,那就是被魔鬼所引诱才能变这样,所以那个是魔鬼造成他的,所以上帝就很震忿,就把他赶出伊甸园,好,你既然不听我的,我给你设好了一切,你不好好地享受,乖乖的享受就好了,那你说没有穿裤子,但是也不会冷到,因为一天到晚都有太阳,据说伊甸园在索匹亚,索菲亚在非洲,东非,那地方很热,所以也恐怕不用穿裤子,所以,赶出伊甸园,我跟你弄好了一切,你有吃,不能无穿,不是有吃有穿,有吃有喝,然后有坐有躺,可能没有床吧,那你好好地生活,不好,赶出伊甸园,从此在圣经里面说,我跟你弄好了,你不要,那你以后,你就靠自己了,你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劳作,耕作你才有的吃,上帝就这样子的咒诅跟授记,没有错,用佛法来讲说授记,你从此你就要才泥土里面找出你的食粮,这是上帝队亚当的咒诅,所以他就一辈子跟泥土奋斗了,所以你看他那个是反智慧的,反觉知的,反意志的,反自由意志,基督教,他的精神是这样,太坏了,所以,你问他说,为什么?上帝既然创造出亚当,那为什么不造他很乖乖的,人家来诱惑他他都不会反叛上帝的意志,你看,可知他不是全知全能,他没有算到说,他如果学易经就好了,他没有算到说,这个撒旦化成蛇来引诱,引诱夏娃,然后再夏娃,可是他又为什么,反正就这样子,他都没有算好,就对了,所以他不是全知、也不是全能,全能的话他就把亚当造的更好,要不然就造的更窝囊,连一点点不听话的那个可能性都不会有,这样才是完美的创造,零缺点,可是他造他有缺口,所以不是全知全能,少知少能,或是无知无能,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就是霸道,他就是很霸道、专权、专治,这就是为什么撒旦要起来革命的原因。可以用理智去分析、追寻、研究的叫理性,相反的非理性就是你不可以用理智去分析、追寻、研究,也就是说不准你去用理智分析、追寻、研究,那如果不是神的哪方面的,那就是说,什么叫非理性的,你即使用理智去分析,或是追寻、研究也不会有结果的,那种东西叫非理性。举一个例子,女人的情绪,你没办法去用理智去分析,你分析了又怎么样?我今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又怎么样,你又拿我没辙嘛,所以女人就比较,因为理智就相当于情感,那女人是很情绪化,所以你不能用理智去理解她,所以女人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比上帝还要困难,讲个那么不要见怪,因为上帝造夏娃的时候是拿下亚当的一根肋骨造的,亚当已经造得这么烂了,那一根肋骨造出来,更烂,所以亚当的一点点理性的部分,就没有在这一根肋骨上不能显现出来,所以女人就全,大部分都是感性的,不过,也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们人类,这个人自古以来就多彩多姿,因为你看,如果全都是男人的话,不是太沉闷了。那我顺便跟你讲,我以前讲过,所有的一切艺术、音乐、诗、舞蹈全都是女性荷尔蒙的作用,都是阴柔的,所以也都多多少少带一些忧伤,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说,你如果要快乐,少跟女人在一起,因为她本身就带一些忧愁嘛,那诗人就是女性荷尔蒙很多了,那音乐家也是一样的,音乐家就是女性荷尔蒙超多了,还有嘛,因为这些都是跟美有关系,所以,女人就特别爱美,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所以女性荷尔蒙多就喜欢造一些美的东西,那如果天下只有男人,那只有斧头跟拳头了,所以一切美的东西都不会有,斧头、拳头跟榔头。
所以我要讲这个的目的就是说,要你理解我们佛法的难得。《楞严经》一开始的时候,佛去受应供,当时就有很多的十方菩萨都要来咨决心疑,你有问题,你就问,然后,这个佛入涅槃前说,有没有问题赶快问,要不然我涅槃以后你们没得问,所以佛如来就跟那个儒家所说的,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他一辈子都在讲经,释疑,令众祛疑,为什么祛疑,你知道吗?如果你对法有疑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完全相信,你就没有办法起而修行,你怀疑它嘛,怀疑它你怎么修行,就好像,譬如说一个一个老公怀疑他老婆不贞的话,那他还会一样地爱她吗?那就是怀疑,疑嘛,所以这个疑一定要去掉,那如果说夫妻之间有很多的怀疑,不能互相信任,这个夫妻就不是一个很和好的一对夫妻,一定会常常吵架,而且还会是吵得大,对这个忠贞方面有问题,所以你要对佛法,你要信,真心地信,而不是被强迫的,那你就有很多疑问,你问佛就给你解答,那如果佛已经过世,那就问你的师父,师父应该给你解答,让你释疑,因为疑是一种烦恼,你就没有这种烦恼,心就平静,然后全心都能受持佛法,受持所以可以修行。但是基督教就不是这样子,基督教不准你问。那道教,道教更没有什么问题嘛,你信道教,因为你信金母娘娘,金母娘娘什么都没有,接着就去烧纸就行了。那若回教呢?回教更强硬,你还问什么,问就砍掉了,谁敢问啊?但是我虽然这样讲,在中古时期的时候,你若对教义怀疑,对神怀疑,那就要送宗教审判庭,那一判下来,比我们的军法还要严,而且大概只有两个刑,两个判决了,一个是有罪、一个是没罪,那有罪就是绑到十字架上烧死,没罪就释放,只有这样而已,没有其他的中间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黑暗时代,而且那个时候,这个屈打成招,种种的酷刑,宗教审判,Inquisition,如果有人弄巫术,女巫、男巫,那个都是异端邪说,送宗教审判庭,那都烧死掉,所以我们佛法都没有这样子,即使现在有人养小鬼啊,学那个道教,养小鬼什么的,谁去管你,没有人管你,要不然佛菩萨说,把这些人抓起来都烧掉,会这样子吗?佛教不会,你造恶业,你自己就会有恶报嘛。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就连业的眷属与业相关连、同时运作之诸法,]叫做业的眷属,跟业有相关的,而且同时一起操作的,这些法叫做业的眷属,[也称为业,因为它们与业共同招引异熟果,及令异熟果达于成熟、圆满,所以业的眷属也一并称为业。兹将三种业条释如下:]

[1.福业]前面那个论文讲到,福业,福、非福、不动,翻回去,119页倒数第二行,「《成唯识论》云,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因为那个论颂第一句就诸业,什么叫诸业呢?这诸业大略地分就有三种,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什么叫福业呢?120页的第四行,福业[——就是]能令人[感得人道与天道善趣的异熟总报,以及顺五趣受的善业别报。]所以你把那个「总报」、「别报」圈起来,这个善的总报跟善的别报,也都是善报了,总的跟别的都有,因为都是由前世福业所感,所以叫做福业,「善趣」就是,上面有个「善趣」,人道与天道的善趣,这个趣有五趣,简单讲就是五趣,复杂点就是六趣,简单讲五趣,善趣是人道跟天道,或是人趣跟天趣,然后其他的三个就是恶趣了,恶趣就是三恶道,所以人道、天道是善趣,他的总报,善趣的总报,是由福业所感,也就是说你生为人或是天人,那么是由那个福业所感的总报,总果报,这个报上面可以加一个总果报,加一个果字,「以及顺五趣受的善业的别报」,那总报是什么呢?就好像我刚刚讲的那个,就是那个众同分的体,引业,众同分的就是总报,譬如说你感得人道,那就是人道的众同分,天道,天道的众同分,然后接着有善业的别报,善业上面那个等于是引业了,然后下面就是满业了,满业就是有别报,别报就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圆满程度不一样,譬如说这个圆满有哪几种差别?这个别报就有身体不同、每个人不一样,心智不同、财、你所受用的财,地位、社会地位不一样,眷属不一样、国土不一样,再讲详细一点,身体,每个人得到的身体分别的报不一样,总报是一样,都是人形,但是别报呢?你的别报你的肝不好、胃不好,你的太胖、太瘦,身体的别报不一样,然后心智不一样,这个聪明不聪明,善恶等等,财产,有的有钱、有的没钱,有的普通,社会地位有高有低,眷属有好有坏,有多有少,国土,看你是生在台湾呢?还是生在美国,还是在大陆、在非洲,国土不同,环境,这些都是别报,都是总报大家都是人嘛,就这样子,你那个如果是福业的话,你所受的这个总报、别报都好。

[2.非福业——就是感得三恶趣的异熟总报,以及顺五趣受的不善业别报。]还有不善业的别报,譬如说三恶趣,虽然同样是狗,但是有的狗就福报好一些嘛,有的狗就很差,流浪狗、又拉力狗,那就更糟了,那生为猪那也很惨了,吃得胖胖的就被杀了,那你那个福业、非福业这个是欲界。

[3.不动业——就是感得色界与无色界的异熟总报,]如果修禅定,这一定要修禅定,修禅定得到色界,你得到不同层次的成就,你得到四禅或是四空定,就得色界、无色界的异熟总报,[以及顺色界、无色界受的禅定别报]也就是得到不同层次的禅定。这三种业就是说了三界的三种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1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为什么称思为一种业?]这个思是很重要的,思心所,思心所就是一种业。

[答:以上所说之福、非福、不动三种业,皆通于身、语、意,皆是以思为其业体,亦即与意识相应的审、决]这个「审」就是很微细的、清楚的去思维叫做审,「决」就是下决断,经过很微细的思索以后,然后下决断,这两个都是思心所的用,就是思心所再分出来有审思跟决思这两个业体,[二思是其业体,故称思为业,乃是以体为名。]我们从这里学到什么?很重要,学到就是说,平常你不要胡思乱想,不能胡思,也不能乱想,你这个每一个思维都是一个业,所以都在造业,所以《地藏经》里面讲,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就是这样子,所以你不也说你没有做什么,你乱想就造业了,所以想一定要想好的,那你说我想的也没有好的,也没有坏的,你就糊里糊涂,那就无记,无记思,感得什么?感得大家都不喜欢的一个东西,无记业感得无明,感得愚痴,你糊里糊涂嘛,所以是愚痴,接着,120页最后一行。

[问:又,既然业是造作,而不动业也是一种业,为何这个却能称为不动?

答:动的作用是由心发动身、语,去造善、造恶,而名之为善恶业。然而修习三摩地,]也就是修定了,[则是止息身、语以及心的动荡、造作,令身心定于一境,这个反造作、反动荡,]所以不动业就是反造作、反动荡的一种,我们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反操作了,所以反操作,所以它也,虽然是反操作,它也是一种业,如果顺生死流的是动荡的业,逆生死流的,它是要令心止息下来的,可是它是要反操作,也算是,也是一个业,反而呢?逆生死流的这个业,要用的力是更大,因为要逆流而上,所以又叫做业,所以不动业又称为业,反动荡,[而令心不动]乱[的业三摩地业便可称为不动业。又,不但业的本体称为业,就是业的眷属,例如律仪等,也立业之名,因为业的眷属与业一样,同能招引总报、及招满别报的异熟果之缘故。]「律仪」就是戒律威仪,我在简单一点讲,什么叫「律仪」呢?有关行为的了,戒律跟威仪,是规范行为的仪则,所以要教你行为怎么做,那做得好就产生威仪,照着做,做得好就是有威仪,律就是规律嘛,所以规律,离染就清净,清净庄严,所以律仪就是让你清净庄严,律让你清净,仪让你庄严,那再说嘛,律仪也就是戒律的另外一种名称,戒律又称为律仪。看下面一条。
[习气:成唯识论云: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成唯识论》上解释「习气」说,「此」业,说这个业,「虽才起」虽然才刚刚起来而已,才起是刚刚起来,「无间即灭」,无间就是刹那间,没有间断地起来就灭了,中间没有什么间隔,叫无间,马上就,刹那就灭掉了,业刚刚起,很快就灭了,刹那就灭了,应当「无义」,「无义」就是说应当没有这样子的道理,「能招当异熟果」,「当」来,它的意思是说,因为你那个业一起就没有了,应该没有那个时间,能够招感异熟果,也就说这个造业那个业本身,业体出现是很短暂,短暂到只有一刹那而已,它应该不会有产生什么果报,太短暂了,照讲应该不会吧,「而熏本识,起自功能」,那第一个应该不会招感异熟果报,「而」且也不能够「熏本识」,因为它好像火花一样,一起来,一刹那就熄掉了,所以那个业也应该来不及薰习这个本识,太短暂了,起自功能,熏本识而令这个本识起这个异熟果的功能,这个起自功能是接着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那这个习气是什么?就是业反熏本识,而起自果的功能,这一段有点深,前七识起了一个业,这个业应该是一起来,它就灭了,灭了它应该没有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应该照表面看,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熏这个本识(第八识),熏了本识以后,就产生自果的功能,如果它能够产生自果功能,能够熏到本识,然后产生自果功能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叫做习气,那习气我们知道就是说。再讲一次,这个业产生的时候,无间灭去,应该是来不及,可以反熏本识产生习气,习气就是种子,业就是现行了,可是这个法就是这样子,他那个有那个业的时候,业一起来,它同时就会在一个当下,正在造业当下的时候,它就会同时反熏,所以不是等它灭去再反熏,所以它一方面造业,因为是当下同时嘛,反熏本识,因此就造成一个种子在里面,这个种子就是习气,所以每造一个业,就下一个种,每造一个善业,就当时就下一个善种,造一个恶业,就下一个恶种,你如果修不动业,那就下了一个不动业的种子,所以这就我们又回到那个小止观里面,因为有这个种子嘛,所以将来你再修禅定的时候,就才能够浮现,因为一存款嘛,不知道存款有多少,但是你存得越多息就越多嘛。所以这个造善恶业,不是造一下也没有人发现,也没有关系,都有关系的了,乃至于你诵经、礼佛,这些都,诵一部经,乃至于念一句经,就同时就熏种,就熏成种,厉害吧,所以就一举一动就不能乱搞,就不能说没有关系,都有关系,你如果说你听经的时候,不能打瞌睡,你每打一瞌睡,就下了一个种,瞌睡种,那如果你听经,所以你就很容易打瞌睡了,因为种子多嘛,你很有种嘛,很有瞌睡种嘛,那相反的,你如果虽然有瞌睡种子习气现行了,你听经,这又跟那个止观一样,因为你往世听经的时候瞌睡太多,所以下的这个瞌睡种太多,今世一听经瞌睡种就起来了,所以就很容易瞌睡,但是你如果今世了知了,然后你就奋斗,然后克服它,然后虽然想要瞌睡,但是眼睛使劲地张开,虽然张不开,像刚刚出生的老鼠,但是还是尽量地张开,然后你奋斗多了,你那个奋斗种,奋斗也下种,所以就有奋斗种,就是瞌睡奋斗种,它也薰习种子,种子也会起现行,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什么叫习气?是业的气分把它薰习成的种子,所以叫做习气,[简曾、现业,]这又是一个很专业的名词,就是「曾」业跟「现业」,又有这两个业了,[故名习气。]简就简别于,有别于「曾业」跟「现业」,[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所以照这样讲,这个习气也会展转相续,就这个种子,熏成种以后,它会相续,展转的意思就是相续,尤其是你若继续造同样的业,然后就填下去、填下去,我们台湾话赌博的时候说,加注,那赌注就越来越多,注就赌注了,「如是习气展转相续」,就越来越多了,就越来越厚了,这习气就越来越厚了,越来越重了,「至成熟」的「时」候,就会「招异熟果,」那么这个就「显」示出「当果」,就能够当作「当果的胜增上缘」,意思是什么呢?之所以会招异熟果,要受果报,就是因为有业,但是业是因,这个业因是致果、成果的的一个主要的因,另外它有一个最增上的、殊胜的缘就是习气,也就是种子,所以这个习气种子会帮助这个业,然后两边合作起来,就很容易造成果报成熟,所以就是业加习,所以如果只有业,而没有习气种子,或是种子习气,那个果报就会不比较那么快,但习气种子的那个助力很大,就叫殊胜种,殊胜的增上缘,增上就是帮助。那我们从这里学到什么呢?我们从这里学到这样,我们讲说造业会受果报,果就是受报,造业会受报,可是,你如果没有习气,也就说你这个业,以前没有做得很多,那就没有习气种子,你心中并没有这个样子的种子,或者是你今世没有做的很多,也没那个种子,那你光靠业要受报也比较困难,要光靠业得到果报,很困难,不管是善恶,譬如说你要修行佛法,得到开悟、证果,最好你要多一些种子,多修的意思了,多修了以后,就会下种下种,那些种子就会变成习气,那什么叫习气呢?习气就好像你把一个药品,放到哪个水里面,哪个药品它会一直不断地在作用,冒泡泡,哪个习气就像这样子,它不能够作用很快,但是它都一直每一个都在冒泡泡,如果你在做一个业的话,快速帮助它成就,所以譬如你习禅定,那你常常习常常习,这个八识田中就有那个种子,那你现业在修,然后种子习气在帮助,所以这个(业)是表面上,现世,表面上,现在在修的,表面上的业,但是底下你看不到,你有很多的银行户头,存款,然后你一修禅定业、或是福业,然后因为有那个种子,一帮助你很容易成就,所以从这个我们就知道,你要修习修习再修习,[此意谓:这业虽然一现起,就在无间的刹那没有间断的下一刹那之中灭去了;如此,照道理说,它应不能招感当来的异熟果;然而,正造业时,便有业的种子会反熏本识,而令]它[起自果的功能,]也就是说,这个种子它就会有功能了,他冥冥中就会产生那种功能,[这功能本身,就是颂中所说的习气。]也就种子的功能,[这习气是业的气分熏习所成的,为有别于萨婆多部等所说的曾业曾所造业,此部等执曾业为过去有体之业:虽已过去,但仍有体存在,]还有一个体存在,所以叫做曾业,[以及顺世外道所说的现业]「顺世外道」简单一句话就是印度的享乐主义,[现所造业,此外道计业于现作时,便当下能得果。]「萨婆多部」Sarvasti,中文翻成说一切有部,就是说一切法都是有了,叫一切有部,他们这一派的最主要的论点一以贯之,就是说一切法都是有,而不是空,相对于一切有空部,一切空部,简称为一切有部,或是有部,这个是,原来是从律部分出来的,简单讲一下,五部律,佛传了正法以后,然后一直传到第四祖,优婆曲多的时候,又分出了,他的弟子有五位弟子,就分成这五部,1.萨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他们传的是十诵律,2.昙无德部,传的是四分律,我们中国传的就是这一个,四分律,3.弥沙塞部,就是传的是五分律,4.迦叶遗部,5.摩诃僧祇部,就是传摩诃僧祇律了,迦叶遗部就是解脱律,因为他们是以空观为主,是解脱律,下次再讲。所以你看你要懂得相宗,也要懂得这些,知道才容易通达。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79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顺便再讲一次,这个《唯识三十论颂》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精要,所以你如果懂得这一部经的话,那《瑜伽师地论》重要的大旨就了解了,当然这个不能取代《瑜伽师地论》了,你如果要精益求精就继续升造,研读《瑜伽师地论》,但是如果没有研究过这一部,而直接就研究《瑜伽师地论》的话,能够了解无有是处,能够了解《瑜伽师地论》,如果不研究这一部唯识三十论,而直接就研究,这一部就根本没有研究过,然后就直接研究《瑜伽师地论》,而能够了解《瑜伽师地论》,无有是处,那你要晓得,这个玄奘大师他到西天去取经,所求得的就是《唯识学》,最主要的就是《唯识学》,然后成就最大的一个,除了翻译所有《唯识学》的东西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著了这一部《成唯识论》,那《成唯识论》就是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论》的,这个《成唯识论》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成就是建立,就是建立唯识论,就是建立唯识学这一套理论,这一套义谛,所以《成唯识论》是这个意思,这个论如果翻译成英文,就应该是Thesis,他成立这个理论,这个道理,这个成就是建立了,建立唯识这个道理,那就是《成唯识论》,这样子,那这个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著作了,也就是《唯识学》的最具体的权威了,这原因就是说,因为《唯识三十论颂》有十大论师解释,但是《瑜伽师地论》没有任何人解释,因为太大了。接着看121页,所以你在看这些的时候,你跟我们前面所研究的《百法明门论》一比就差很多,这个就比较专业,在《唯识学》上就比较专业的多,很多很专业的都出来。

[习气:]我在这里再讲一下,比较好接,[成唯识论云:此虽才起,]这个业虽然才刚刚起来,[无间即灭,]在无间的刹那之间就马上就灭去了,也就是一刹那间就灭去了,[无义能招当异熟果,]所以照道理来讲,是没有办法招感当来,这个当来跟将来不一样,将来只是未来世而已,但是当来一定是未来世,而且一定会发生的,就是当来,未来世就是it well happen,但是当来呢?It is bound to happen, 是一定,当然这个一定是未来的,还有未来,而且是决定的意思,这个有微细的差别,那些当然也只有听我讲,才会知道,那我也是忽然想起来要解释,讲了这么久没有解释过这个,所以招当异熟果,就是当来的异熟果,所以将来会有这样的异熟果,异熟果就是果报了,会招感将来会成熟的果报,而且是一定会的,这果报因为有因必有果,当就是必有的意思,[而熏本识,起自功能,]而起自己本身的那个自果的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 就以这一个能够反熏本识而起自果功能的,把它说成习气,那什么叫习气?简单一句话就是这样,它会反熏本识的这种叫做习气,习气有反熏本识的这种作用,那如果不会反熏本识的就不能称为习气,因为它这个业起来就没有了,那如果能够反熏本识,那才能称为习气。[是业气分]这个习气是业的气分,业的气分,举一个例子讲,什么叫气分,比如这个花,你看这里,这个花叫米花,这个花是香的,所以它有香气,那这个还不明显,譬如说我这个香,涂香,这个很香了,这是很贵的香,然后这个香,如果你放在一个密闭的盒子里面,那个盒子整个都会有香气,那个盒子就被这个香气所熏,虽然不一定要烧,不一定要烧的,因为只是那个东西放在那里,它就会有那个香气,那个叫做熏,这就称为熏了,因为它的那个气分发散出来,然后充斥了周遭的环境,令它也有感染它的那种味道,感染它的那个气分,所以叫做熏,那就好像你在衣服里面放了樟脑丸,那一打开就全都是樟脑丸的味道,衣服穿着身上,蟑螂也不会来,因为衣服都有熏了樟脑丸的气分,这叫熏,可是你看那个衣服,你闻有那个樟脑的味道,都是你能不能看到樟脑丸的踪迹,不可以,那我相信你拿去化学分析,恐怕也很难分析出里面有樟脑丸的那个分子,或是离子,大概也很难,因为看不到它的踪迹,形象,可是它确实有。还有再举一个例子,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解释习气说,就好像泡菜坛子,你在那个罐子里面装泡菜,或是腌菜,然后你把那个泡菜或是腌菜吃光了以后,然后把水也倒光,可是那个坛子久久那个气分,不能散掉,还是有那个味道,那个气分就染了那个罐子,所以你接近臭的东西,那个臭的东西会染了你的身心,你接近香的,那个香的会染了你的身心,那这个染那,因为那个气分一直散发出来,就把它称为熏或是熏染,所以佛法的熏染是这个意思,不一定把它用火烧,才叫做熏,可是熏染了以后有那个味道,但是你看不到它的踪迹,所以熏染的相不可得,然后被熏染的那个动作不可得,熏染的结果那个相也不可得,那这个《楞伽经》里面讲叫不思议熏,你没法思议的,它就,你把这个东西放在这个烟上熏,熏久了它就会有那个味道,不思议薰,不思议它就熏了,然后接着你闻一闻,它就味道就变了,它本来不是那个味道,就变成那个味道,这个叫做不思议变,思议有不思议薰,有不思议变,所以一切的习气,业力都是这样,不思议薰,不思议变,众生的善心、恶心都是由于接近善法、恶法,造善业、恶业而不思议薰,令这个心不思议变,所以多熏染法,就不思议薰就变成染心,就堕三界恶道,那如果多亲近善法,就把这个心转变,不思议薰,转变成清净的,就进入贤圣的境界,那为什么这样子,没有办法说,就是不思议薰,你只要是清净的,有清净分的,一熏它就变成清净的,那么能够熏的这种动作就是习气,有那个气分,因为我现在是给你做准备,而且这个等于是性相二宗,这个交集了,就是性相融通,你要这样性相融通,你才看《楞伽经》看得懂,所以我为你做准备,我将来讲《楞伽经》。业气分,即此功能说为习气,习气简单一句话就能够熏本识的,能够薰习本识的称为习气,那什么习气,我再把它讲清楚一点,业习的气分,那什么叫习?习的意思就是不断地作,所以我们叫练习嘛,所以一直练习,一直练习,乃至于你任何动作你一直做的话,一直习,那习以后就变成惯,习惯是这样来的,一直做很多变成习,变成惯了,那就不用再想了,习的时候要想的,要想要怎么做,怎么做,到后来就不用想了。举一个例子来讲嘛,譬如说抽烟的人,开始的时候,开始学抽烟,把一支烟怎么刁在嘴上,然后怎么点,点了以后就要怎么吸,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得到一个善知识教我怎么抽烟,而且我是大根器,一学就会,所以我学抽烟从来没有呛到过,那个善知识很行,他说:你这样点着以后,然后吐一点点气,哎呀,不要教了,反正就说你就吸进去以后,怎么点,怎么吸,可是开始的时候,就会要想怎么样照那个善知识教的规则去做,那就不会呛到,如果你没有照那个规则来,就会呛到,那个抽烟会呛到就是因为没有善知识教,我那个有一个很好的老师教我,糟糕,所以这个习就是一直练习嘛,那你开始抽烟、抽烟练习,到后来呢,这个老烟枪了,抽的时候他根本没有觉得自己在抽烟,他想抽的时候,不自觉地就点上去,就吸,就这样子,然后这样抽烟的时候,我那个好老师教我说,用嘴巴出来,也可以用鼻子出来,然后出来也可以吐烟圈,教我怎么吐烟圈,然后有时候,你可以吐一半吸一半,这样子的,吸一半的烟进去,所以你不能说交友不慎,因缘如是,你想躲都躲不掉,但那时没有觉得,你知道吗?直到后来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个就是我的恶友。那现在讲习就是一直练习嘛,那三字经里面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习相近是什么?就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习,开始学习的时候,大家大概都差不多了,一开始的时候,那个点差不多,可是因为你那个习有善、有恶,开始的时候,习是相近,可是学了之后,这个性就变成相远了,就越来越远,学好的就越来越好,学坏的就越来越坏,然后在中间就相差很远,就性相远,你们会背这几句话,但是意思懂吗?大概现在才真正的懂,所以那个习相近那个习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不断地反复地做,不断、反复地做叫做习,那业习也是一样,这个业一直不断反复地做,就变成你的习惯了,所以称为业习,业习它就有一个力,有一个什么力量?因为惯力嘛,惯性定律,你自然就有那个惯性定律,会推动你走,你不想走都不行了,所以你抽烟抽惯了,你不抽都不行,然后打牌打惯了,你不想打都不行,三缺一你就去了,为什么?那时候觉得不忍心嘛,三缺一不好意思,我是不会打牌的,这是因为我妈最厌恶赌博,所以我早早就发心我绝对不学赌博,小时候赌圆牌那不算,圆牌跟弹珠不算,真正的大人的那赌博我看都不看,就不想看,也不要看,因为我看,我想就会学会,学会就会想玩,所以我母亲一来她最憎恶两种,第一个喝酒,第二个赌博,因为我有一个哥哥爱喝酒,有一个哥哥爱赌博,我们都文武双全了,所以我就发愿不要让我母亲伤心,这两件事情我都避免做,事实上我是很能喝酒,在那个没有出家的时候,但是我就不喝,为什么能喝酒,因为这个有家学渊源,我们那个家族都会喝酒,或者是都爱喝酒,应该这么说,酒量不见得很好,但是都嗜酒,除了我爸爸,我爸爸是喝一点点,这样子,下班以后喝一点点,然后有几分酒力就讲故事给孩子听,而且他修养很好,也不会闹酒,他喝完酒就是讲故事,因为他也是蛮有学问的,好读书,但他平常是很静默的人,很寡言的人,喝了酒他就想讲故事,那我那个哥哥就不行,我那个哥哥喝了酒就装酒疯一样的,老要吵闹,打人什么的,很糟糕,酒品,也不能算品了,无品的了。所以我说:什么叫孝顺呢?孝顺就是说,我不认为我自己孝顺,我只是说要令我父母欢喜这样子的,也是孝顺以《孝经》来讲,太了不起,太伟大了,你若完全做到,就变成完人了,变圣人了,所以我妈不喜欢的我尽量不做,我也尽量做一些我妈妈欢喜的,乃至于我到了十八岁以后,还学会了撒娇,因为看你个老莱子,老莱子这个愚亲,我就也学会了撒娇,就是只是令她欢喜,这样子而已。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简」就简别,为了要区别「曾业」跟「现业」,[故名习气。]所以称为习气,意思就是说,要分别习气,「曾业」跟「现业」是不同的,这样子的话,[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4 07: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