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论]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此烦恼种子随逐有情,]这个烦恼的种子都是一直跟着我们,因为什么?因为我们带种,我们很带种,带什么种,带烦恼种,所以人家问你,你有没有种?你说我有种,你有什么种?烦恼种,所以你的种子是很多了,所以你就很带种。

[眠伏潜藏于阿赖耶识中,]眠就是眠伏,烦恼种子它跟随着有情,而它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就好像冬眠一样,这个眠是冬眠,好像睡着了一样,事实上它并没有睡着,你懂吗?这个眠只是当作潜藏的意思,没有睡着,

所以它不是不动,它不但不是不动,它反而是一切的动源,这个动可以讲作动力,也可以说是动力、动乱,

众生一切动力之源,就是烦恼种子,也是动乱之源,我们众生之所以动乱,那个来源就是这个眠伏、潜藏于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这些种子,叫做随眠。

它藏在那里干什么?暗中推动一切业行。就好像海水的底流或是潜流一样,你看不到,但是它力量很强。海水的底流跟河水的底流,河水的底流是带动这整个河水的流动,真正的在动的是下面。

那下面这河水的底流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是地形形成的,水从高往低流,所以地形所造成的,所以那个地形如果是很陡峻的话,下面的水流就很快、很急,所以下面的水流、底流跟表面上水的流速是不一致的,为什么?

因为表面上的河水的流速是依于风速来的,主要是依于风速的,一部分也是由那个底流所决定,但是主要还是风速。

所以这表示什么呢?这河川、河床的地形决定它的流速,决定它底流的流速,河床的地形就由众生原有的业力一样,他原有的业力就决定他整个业是怎么走,走的快、慢啊。

那这河床是比较单纯一点,那如果海水的这个流速它由好几个因素造成。第一个是星球的那个引力,太阳跟月亮的引力,它会引起潮汐,第一个。第二个,地球的自转,这个自转的速度会影响洋流,整个那个洋流的方向跟速度,

当然还有海底的地形也会影响,再加上风,风的影响也很大,那风是不定期的,但是星球的引力、地心引力,互相的引力这个是定期的,形成固定的潮汛。

那这些,虽然主要那个海水的潮汛是底层的,这底层的是不受表面上面的因缘,也就是风的因缘的影响,因为风的因缘会令海的表面起大浪,乃至于暴风雨就起很高的浪,20尺、30尺的高浪,

但是它下面那个潜流是很深很深的几百尺深,这么大的巨流这么样子整个一起运动,因为这样移动的关系,所以所谓的洋流、潮流影响了海底生物,那些鱼类它们就随着那个潮流去讨吃的,所以影响很大的,但是那个是固定的。

所以海底下面几百尺的水流活动是固定的,表面的是不固定的,是无常的,下面相较来讲等于是固定的,也不是有常,是固定的,那固定的这个潮流,我们不是说洋流、黑潮,那就是指下面的,下面的动力的非常非常大,非常巨大的,而看不到。

一般的船只也不会受它影响,除了潜水艇以外,只有潜水艇受影响,或者潜水艇打出来的鱼雷会受那个潮流的,如果你要打的准要考虑到那个潮流的方向跟速度。

我讲这个干什么,讲《楞伽经》的一句话。大慧菩萨在《楞伽经》问世尊说,世尊!一切法有几种生住灭?

世尊答说,一切法有两种生住灭,一种是相生住灭,一种是流注生住灭。相生住灭:相生、相住、相灭,流注生住灭: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

那相生,我刚刚不是讲海底嘛,海底的那个。先讲相,海面上那个叫做相,因为由于风所起,所以有相生、相住、相灭。

那海底的那个就是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为什么要流注呢?因为一直流而且一直注着,不会变,它一直就循着一定的规则,这样子推动,所以循着一定的规则生、住、灭,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

那这个是什么?这个流注因为在底层,所以是眠伏,就是等于我们众生的随眠一样,我们众生的随眠烦恼是在底层的,而且跟海水的那个黑潮一样,是很强大的力量,无可匹敌的。

那个铁达尼克号被它一冲的话,就冲散掉了,那个力量很大很大的,所以即使像大鲸鱼、大白鲨,如果碰到那个潮流,也只能跟着一起漂,绝对不能逆流而上。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0
成观法师讲解

上一节就在讲,这一切海水的潮汛,都是很多很多业力所组成的,但是它是伏在底层的,而且是非常巨大的能量、力量,是无可抗拒的,是任何东西没有办法把它改变方向的,以及改变速度,

那同样的,众生本识业力里面就有那个随眠种子,它就跟这个潮汛一样,是一种巨大的推动的力量,那么它就是《楞伽经》里面所说的流注生灭,或是流注生住灭,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是巨大的力量,业力的力量,

我们众生就是被这个业力的力量所推动,那么这个业力的力量的本源是什么?那就是这些随眠,随眠种子,但是你看不到,而这只有佛世尊的究竟智慧之眼才能够看得到,如来才能够如实知见,众生连听都没听过,

所以这个强大的暗中的力量呢,流注生灭不断,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

[其体相幽微难知,故称为随眠。]这[随眠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

[1.六随眠——即六根本烦恼种子:贪、瞋、无明、]「无明」就是痴,[慢、疑、恶见之种子。] 也就是唯识五位百法里面的六种根本烦恼,就是六种随眠,它是一切业行的推动的力量的来源。

[2.七随眠——即上之六随眠中,将贪随眠再开为:欲贪与有贪,成为七随眠,七种烦恼种子。]

[3.十随眠——再就七随眠中之恶见随眠开为五见,成为十随眠十烦恼种子。]

[五见为:①身见、②边执见亦即二边之见,也就是趋于两端的极端之见,例如断见—常见、]断见是边见,常见是另外一边的边见,[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等,都叫作边执见或边见、]执一边之见叫边见,执一端之见叫边见。

[③邪见、④见取见、第一个见字是指邪见或妄见。此义为:对于种种邪见而认为是正确的见解,称为见取见、]

这样子很抽象,举一个你就懂了,譬如说把双修当作是可以证佛道的必要手段,这就是见取见,这种邪见叫做见取见,把淫怒痴当作是戒定慧这个也是见取见,

还有简单一点的,说,现在很多人说,成佛不需要出家,那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多半都是在家人提出来的,在家人说,在家人照样可以成佛,不需要出家,

这个就跟佛法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你在家你没办法真正的清净,我不要讲别的了,你光是你在家你没有不说话的自由,你一定要说话,而且一定要说废话,你一天到晚讲很多的废话,

乃至于,不只是说你必须跟人家讲废话,甚至于你自己也会,因为这个习气的关系,你一天到晚就想讲废话,讲一些我所谓的没有营养的话,或大家所谓的没有营养的话,所谓的绮语,乃至于讲一些世俗的种种的这些活动的事,废话,

乃至于最普遍,男人见了男人就谈女人,女人见了女人就谈男人,这些都是染污的,可是你又非说不可,

那你不说呢?你碰到一起,大家都说,你不说,那就觉得你是怪人,除非你真的有那个胆,你就我独来独往,你就说我独来独往,但是你如果说跟大家都要一起哥儿们的话,那你就得这样,

甚至于,我老实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在教书的时候,有一些男老师,年轻的,碰在一起,聚在一起,几个人都是谈女孩子,然后又评头论足,谈这个女老师怎么样,那个女老师怎么样等等,乃至于讲一些八卦,是很无聊,可是,除非你不想跟他们混在一起,你要跟他们混在一起,你就要讲这些东西。

乃至于社会上人讲些什么,男人就讲些酒色财气,女人哪,就讲化妆品,男朋友,带小孩,你儿子,我女儿这样子,就讲这些,你一醒来你就不断地讲了很多的废话,

这不说别的,出家就有好处,一起来就有不讲话的自由,乃至于有不能讲话的责任,一直到做完早课,都不能讲话,都是禁语,应该是这样子,

因为禁语的关系,心不动,因为讲话的关系,气就动,言语是气相,风相,所以气动,气动心动,这是孟子这样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怎么养,那就是主要不要心动,不要气动,气动心就动,真的是这样子,没错。

那个《四十二章经》里面讲,众生的心里面有心有心气,心风,所以众生如果念动的时候,就鼓动心风,心风、心气就会带动你的身语二业。

顺便讲一下,因为是有为法,你那个念一动的时候,然后怎么样令那个念去带动你的身跟语,去造作呢?那就是心念推动那个气,气会令一切动,

因为风的相是动相,所以一切会动的东西都有风,包括众生的意业、身业、语业,都是因为有风、有气,

因为你气通了手才会动,你若气不通的话,那就麻痹,要不然就中风,中风事实上是没风,没风就不能动了,就叫中风,事实上是没风,所以风是一切动力之源,有情、无情皆悉如是。

那当然了,从那个风的因为会动,还是以最究竟来讲,就是由于心风推动,心力产生心风,心风推动物质的风,那个心风是无形的,不是四大那个风,所以奥妙。

所以我们众生就是有这些业力,聚集在我们心中,所以产生种种的动力。

那这个邪见很邪的一个就是见取见,见取见就说,你在第一个见的上面写一个邪,邪见所取之见,邪见所取之恶见叫做见取见,用邪见然后取恶见,认为那个是对的,所以把种种的歪理当正理,那个就叫做见取见。

[⑤戒禁取见,]简单讲就戒禁取,那什么叫戒禁取呢?

第一个[戒指佛戒;禁]就是佛戒所禁。譬如说佛戒杀,所以杀是佛所戒禁的,戒而且禁的,绝对不可以,而你却妄取,你却认为说我杀生我就是度他,我一边杀我一边念一个咒,就把它度了,这个叫妄取的见,妄取之邪见、或是恶见,

或者这样讲,众生是苦,那我看他活得很苦嘛,所以我就把它杀了,令他早点解脱,为什么?它堕畜生道很苦嘛,我怜悯它,所以我把它杀了,杀了当然就把它烹了、煮了吃了,吃的时候我一边吃一边念往生咒,就度它了嘛。这叫做佛所禁戒而你却妄取这种邪见,叫做戒禁取见。

见取见跟戒禁取见到底哪一个比较坏,就不知道,都很坏就是了,所以一切学佛人都不应该有这样子的恶见,这样子就变成有十随眠。我现在恢复当老师的时候赶进度了。

六SM:贪、嗔、痴、慢、疑、恶见;

接着七SM:就是把第一个贪字分为欲贪(就是欲界贪,贪着五欲六尘)、色贪(就是色界贪,贪着色界的禅定,禅定乐也会贪)、嗔、痴、慢、疑、恶见;

然后什么是十SM:把这个恶见打开来,这算是一个档案夹打开成五个,展开来就五个,欲贪、色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总共十个,这个就称为十随眠。

[禁指禁止或禁制。取,采取或实行之义。此义为:对于佛戒中所禁止的事,佛弟子若加以实行,且认为是对的,这种见解便称为戒禁取见。]

[4.九十八随眠]十随眠下面就是九十八随眠,欲界就是小乘以及通教的菩萨所修,欲界见苦谛多断的惑总共10使。

这里的烦恼把它称为使,它可以使役我们去做事情,驱使我们去做事,10使。

见苦谛就是证到了、开悟了,见到苦谛的时候会断10使,见到集谛的时候断7使,见灭谛的时候断7使,见道谛的时候断8使,加起来是32使,所以欲界所断见四谛道断的烦恼这个有32使。

色界里面见到苦谛断9使,见集谛断6使,见灭谛断6使,见道谛断7使,总共28使,那么这是色界。

无色界也是一样,乘2就是56使。欲界断32使,色界断28使,无色界断28使,这个都是修四圣谛,见苦、集、灭、道以后断这个有88使,

然后再加上10使,10随眠,所以总共随眠有98使,98随眠。

所以我们的烦恼多的跟头发一样。所以我必须要把它写得清楚一点,大家容易了解。

我们众生的业识深心之中,这潜藏了无量的结使、种子,驱动、推动、带动我们的业行,我们众生的业识深心之中,这业识是指阿赖耶识,第八识,潜藏了无量的结使,结,打结了,打不开的结,

而且它有很强的驱使我们的力量,就好像海流的潮流一样,

这些烦恼种子会驱动(推动、带动)了我们所有的业行,

所以我们众生「有意」、「无意」的业行,我们众生造业有时候是有意的,有时候是无意的,可是不管有意,无意都是无明,都是无明业力推动,这个就是随眠,随眠的力量。

众生造业无形的推手,这是我给随眠的一个定义,无形的推手。

所以这个随眠很有意思,你去想一想,我们心中有一个睡着的人,这个睡着的人在带着我们醒的人,在带领我们醒的人去做事,你看这太有趣了。

你要注意,这个随眠不管是大乘、小乘,小乘的《大毗婆沙论》它100卷,相对于大乘的《瑜伽师地论》也是100卷,讲所有的烦恼种子习气的时候最后都是一样,都是随眠,这个是顶点,是最高峰的,所有讲烦恼最专业的,就是随眠这两个字。

所以这个随眠就变成所有的烦恼的这个最高峰的一种阐释,它不只是烦恼,而且是代表了众生的所有的业力之源,我们所谓的无明种子,在我们心中藏着。

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随眠,所以我们为什么会糊里糊涂的造业呢?因为我们心中有糊里糊涂的种子,好像睡着的那个种子是睡着了,眼睛睁不开的样子,糊里糊涂造业,

就好像我们早上醒来,眼睛没有睁开跑到浴室里面刷牙,眼睛都没有睁开,但是却知道刷牙,刷牙也不会刷到鼻子,也不会刷到下巴。看139页:

[4.九十八随眠——又称九十八使,即俱舍宗所立三界见、思二惑之总数。

其中见]道[所断惑有八十八随眠八十八使,修]道[所断惑]

见道是指初果,须陀洹果,须陀洹以上的二、三、四果都叫做修道位,二、三、四都是修道位,然后修道位第四个完成的时候,就是阿罗汉果,只是阿罗汉果称为证道位,

所以二、三、四还没有证得阿罗汉,阿罗汉向的时候,还算是修道位,等证到阿罗汉的时候称为证道位,这个修道位所断的惑,[有十随眠十使,共九十八使。

这九十八使为以十随眠贪、瞋、痴、慢、疑、身、边、邪、见、戒配于三界五部而成。]

这五部是什么呢?五部我刚刚讲说,见苦、见集、见灭、见道,苦、集、灭、道这就是四部了,再加这个修所断惑,所以总共是五部,见道有四部,修道有一部,总共是五部。

最后我讲一句话,这是顾立达讲的话,但是也是真实语,众生心中虽有如是众多「无形」不可见、不可觉知的随眠结使,难知、难断,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依佛法就有两种力量可以修断证悟,一、显教,显教来讲就是从相解、性修、定慧伏息、照破。

二、密教,就是你显教修的通达以后,然后达到绝顶了以后,这是以究竟来讲,你依次第的修,接着修,由显而密,修密教的时候就接上了,接轨了,以后以如来的加持力,三密相应,速得超越、顿断,

最后难断的都要用密法来断,为什么?就好像那譬如你那个卖猪肉的、卖牛肉的,他要砍肉,但是骨头还容易砍,胫就不容易砍,所以他要砍那个胫的时候就要很利很尖的那个尖刀,而且一定要切在那个胫上才能够弄得断,你那么大的砍不断,砍都砍的骨头,骨头砍碎了胫还是没断,所以那个胫是最难断的,

那就是什么,就是随眠,随眠种子,所以无明烦恼最难断,因为无明,众生不明不白那怎么去断它,所以依经教来说,如果不是如来威神之力,谁能够究竟了知而且解这一切烦恼、这么深沉的随眠烦恼种子的性相,没有人知道,

了知都不知道了,那如何去修证这个,把它伏止,最后是转变,伏止以后用如来密法的力量把它转了,真正的转了。所以转烦恼为菩提,转识为智,转染为净,

所以到最后密法,就是跟我们显教所说的那个目标,是没有讲任何方法,那密教就讲方法,怎么去转它。

所以什么转染为净,在显教里面也就只是这一句话而已,没有方法,就一个目标了,就是给你一个希望了,这就指出来说学佛是干什么,就是最后所谓的转识为智,转染为净,转凡为圣。

那怎么能转?不是你能转,如来威神之力以及如来不可思议三密加持,不可思议的如来的法的力量,在转,而不是你能转,你我具缚凡夫能转什么。

所以显密性相都一定要完全去修它。

所以一切法,开始的时候,知解、修证、伏止、或是伏断,伏止了以后,最后就是转变,所以一转那凡夫就成佛了,那你如果把凡夫都断掉的话,那也没得成佛了,只是转那个染相转掉,证入真如,那就是转,所以转凡为圣。

所以以大乘的精神来看,凡夫性里面有真如性,不是真正都灭掉,灭掉的只是表面的烦恼性,表面的那些烦恼相,所以它的本体是不能灭掉的,你灭掉连真如也灭掉了,谁成佛。

所以所谓的灭只是方便说,度小乘人,或是度没有根器的人,根器小的人,然后他着相嘛,就觉得人生好苦好苦,要断烦恼,

可是事实上你是止息烦恼,不是断烦恼,烦恼不能断,真正烦恼断了,心就断了,因为谁在烦恼,心在烦恼,所以你只是让心的表面那些波浪给停止而已,但是心本身不断,你的心断了,那也没有人修菩提了,你心断了,一切就成断灭了。

[五部之义为:初果修四谛观行时,于欲界及色无色界之见苦所断惑、见集所断惑、见灭所断惑、见道所断惑以上为见所断四部,以及修所断惑修所断一部,合称五部;换言之,亦即初果五部之修断。详见俱舍论、发智论、大毘婆娑论。]

[如无常等性:这是继续发挥前说:为何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非异非不异呢?在此更举例而证:例如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诸法一样,非一非异:]

[1.非异——若说无常、无我等性与行等诸法是异,则行等诸法就不应是无常性;然而行等诸法实是生灭无常,故行等诸法与无常等性并非异。]

[2.非一——若说无常等性与行等诸法是一,则无常就不应是彼行等诸法的共相。然而无常等性却是行等诸法的共相,而与诸法各别的自相不同,所以说无常性与行等诸法非一。]

[故成唯识论云:云何圆成实与依他起二性非异非一?]

这圆成实与依他起,这讲来讲去,讲到后来就有一点好像抽象的味道,

圆成实性简单讲就是真谛了,依他起性简单讲就是俗谛,

圆成实是一种圣性,证道的圣性,依他起性是因缘性,

所以圆成实跟依他起不是一个,也不是不一个,非一非异,

[譬如彼无常、无我等性:若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则应彼行等法非为无常等性;若言二者不异,则此无常性应非为彼行等诸法之共相。由斯譬喻而显示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一非异。

诸法与法性,于道理上必应然,以胜义谛与世俗谛是相待而有的缘故]

所以圆成实跟依他起是相待而有,因为有依他起,所以会有圆成实,它是相待而有,

所以真谛跟俗谛也是一样,相待而有,有真谛就有俗谛,有俗谛就有真谛,不会说有真谛而没有俗谛,[—俗谛待真谛而有其体,真谛待俗谛而显其用。]

[非不见此彼:此,指圆成实。彼,指依他起。此意谓:并非没有证得圆成实性,而能真正证见依他起性。]

也就是说,这跟我们一般了解的是相反的,就说我们好像以为说应该是,好像依他起性是底层次,这样应该先证到依他起性,以为低层次的证了以后,再去证圆成实,不是,反过来,先证到圆成实以后,才能够证到依他起性,

[这是在说明证见依他起性的次第是:必须先以无漏圣慧证见了圆成实性,然后才能了达依他起性。]所以是倒过来的,

[然而,在此之前,若尚未了达遍计所执性空,也还不能如实知见依他起性。]

所以这三个性,遍计、依他、圆成实的证悟的次第是什么?第一个是遍计、第二个是圆成实、第三个是依他起,

[所以综而言之,要证见依他起性,第一,即须先了达遍计所执性空,然后才能证圆成实性之根本智。最后再以此真如的根本智,起后得智,而了达依他起性。]

这讲一下,又有点复杂了,画一下你就容易了。这三个性的次第是:1.了「遍计性」空→2.证入圆成实性→3.得根本智(真如根本智)→4.(依这个根本智)起后得智→5.(依这个后得智而)了达依他起,得到后得智,最后依这个后得智才了达依他起性。

那什么是依他起性呢?为什么它是最后呢?因为依他起性是一切因缘所生法性,包括世间出世间,自生他生一切众生全都是依他起性,最后证得,等到证到这个就是正遍知觉了。

[此为入地以上大菩萨所行境界。]所以这个不是随便吹牛的,这个是入地觉得初地以上大菩萨修的,我们现在比量知道这个意思了,但是你能够真正证到了,那你就是初地的大菩萨了,

初地大菩萨是什么样的大菩萨你知道吗?就像龙树菩萨,他是示现的,他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有什么境界呢?见百亿佛,游百亿世界,起百亿化身。

所以现在的人动不动说大不说小,说他初地、二地、三地,乱地一起,那你看看他见百亿佛,百佛都见不了,百佛、亿佛见不了,百佛是佛的真身,不是你自己观想的,这个是入地以上大菩萨所行的境界。

[故成唯识论云:非不证见此圆成实,]并不是说你没有证到这个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反而言之,你如果要证到依他起性,必须要先证这个圆成实,[且若未了达计所执性空,即不能如实知一切法乃依他有之性故。

故五地以上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真如已,]这是五地菩萨所证得真如了,因为从入地以上的菩萨入初地就见真如了,见真如就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是似曾相见,似曾相识,六祖大师或禅宗所说的见性是简单讲,见真如本性,这个见还在前面加一个亲见,亲见真如本性。

五地以上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真如已,[其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乃如幻事等,离于有无:幻非有体,托缘妄现。]

讲到这个「如幻」,延长时间就是为了讲这个「如幻」。最近有人来见我,他之前就有联络过,说他到一个道场去,他师父教他说,这一切也都如幻,什么如幻呢?家庭如幻、老公如幻、老婆如幻、儿女如幻、事业如幻,

最后搞得怎么样呢?搞得他觉得一切都如幻,所以这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他就变成,好多年了就很消极,而且意志很消沉,就没劲。

然后一心懒散,什么也都不想管、不想理,儿子长大了,学业都还好,而且毕业,婚姻他也不想去管它,可是孩子他总是孩子嘛,年轻人对于婚姻也需要一些智商嘛,但是没有人谈,也没有人给意见,

所以老妈也不管,老爸也不管,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所以就这样子蹉跎,一年过一年,现在都快三十岁了,还没有成婚,有时候他去交女朋友,后来也就没什么结果,然后相亲也拿不定主意,老妈也都没有什么意见,如幻嘛,

可是他虽然觉得如幻,因为师父这样教嘛,可是他心里却很急,他急这个儿子岁数这么大了,快进入四十岁了,还没有结婚,所以他来跟我讲。

然后他听我讲《楞严经》里面讲到这个如幻,观世音菩萨修如幻三昧,

那我解释什么叫如幻呢?如幻非幻,为什么如幻非幻呢?

所以这个就没有懂得,讲的人没有懂得这遍计所执跟依他起性,当然也更加不懂得什么是圆成实了,其实也不懂这文字了,

什么是如幻,既然是如幻就不是幻,因为它是如幻而已,他只是像幻,但是它实在不是真正的幻,所谓人生如幻,只是如幻而已,但不是真正的幻,

譬如说,这个如就是像的意思,说,唉你好像我儿子,可是你好像我儿子,你不是我儿子嘛,因为你不是我儿子,所以才说你好像我儿子,

说:你好像我妈妈,可是你一定不是我妈妈嘛,如果你是我妈妈,就不会说你好像我妈妈,

所以如子、如母、如父那都是如,就是像而已,

所以老公可以如幻,可是他毕竟不是幻,人生可以是如幻,但是毕竟不是幻,为什么?因为人生里面有生老病死,人生里面会有肚子饿,肚子饿的时候幻不幻?肚子饿的时候那个一点都不幻,你一定要吃饱了才能说如幻,你没吃饱的时候它就很真实,

你老公在的时候你可以说老公如幻,可是你老公去包二奶的时候就不如幻了,你老公如果有外遇的时候就一点也不如幻了,你老公如果不满意你要跟你离婚的时候,那一点也不如幻了,那就是很真实了,是人生的一大考验,一大痛苦,

儿子活得好好的可以如幻,儿子死掉了你还如幻,或者儿子得重病快死掉了,你能不能如幻,不会如幻嘛,那生病如不如幻,病好了可以如幻,生病之前可以如幻,可是正在生病的时候绝对不幻,

所以只是如幻而已,它不是幻。

那为什么讲如幻呢?这个是佛的大智慧,所谓的如幻是什么,如幻是一种观,如幻观,简称为幻观,所以它一种观想法,

这观想法是什么呢?观想法就是佛的智慧所产生的一种观法,这些观法是为了要度众生的一切的贪爱、愚痴、烦恼等等。

如幻观也是观法的一种,是佛的大智慧产生的一种法门,为了要令众生度脱、解决问题,

度脱什么问题?度脱贪爱,最重要是贪爱执取,这样子的问题,所以跟你讲如幻你就不贪爱了,然后不贪爱、也不瞋恨,就不爱不憎,心得平等,就得解脱了。

你如果度了贪爱,但是没有度了瞋恨,那你也是被瞋心所绑,所以还是没有度脱,

所以这个如幻观是要观一切如幻,那一切如幻你就不为一切所束缚。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是度脱以及解决众生的问题的,度脱解决众生的最究竟的是生死问题,其次就是现世的种种世间的问题以及修行的问题,修行就是出世间嘛。

世间什么问题?世间就是生活的问题了,生活有什么问题?生老病,乃至于教育,求知识,修行等等,这些都是生命的问题,

你不要说学佛,你这些都不要了,没有办法的,所以要搞清楚了,你不要越学越迷糊。

所以解决世间的问题,生死的问题,修行的问题,就是出世间的问题。

佛说这些法而不说令你增加困扰、困惑,产生很多问题。

所以不会学佛的人越学问题越多,本来的问题没解决,结果又增加了很多的困扰,很多的问题。

还把身边的问题放下不管,那就变成什么?变成鸵鸟一样了,把头埋在里面,变成佛家鸵鸟了,把头埋在沙里面,装没有敌人。

鸵鸟是这样子的,它逃避敌人的方式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面,乌龟就是把头装在里面嘛,这个还是比较实用一点。

所以什么叫观呢?佛的观或是观想,观想法就是想象,是用来转变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

因为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是很难改变的,所以用那个观想法来改变你、转变你,

所以是改变你的思维、想法、思想、意见、观念、思维模式、意业的习气、现行的心态、习惯、人格、业力。

佛所创造的观想法,是佛法最独特、最特殊,而且是最大的贡献,其他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外道法都没有,所以它用来做什么?用来改变你的想法、思想、意见、观念、思维模式、意业习气、现行的心态、习惯、人格、业力结构。

所以你这整个改变了,你的人格转变了,这就是熏转你的人格,用观想法熏转你的人格,

最后人格转变了,业力结构转变了,所以你就完全不是不一样一个人,脱胎换骨。

所以如来的一切法,尤其是观想法,简单讲是反向操作。众生就顺生死流嘛,以十二因缘,逆生死流,

观想法就是逆生死流的一种观法,所以不是顺着世间人的妄想而去想,而是逆着世间人的妄想,然后去把它转变,所以是反世间反思维的方向跟方法,还有规则去破斥它,他破它。

最简单最简单来讲,什么是观想法呢?一切观想法,就是一种想法,一种相反世间法的想法,

而这个想法呢?是一种想象的法,为什么是想象的法呢?因为现在是用比量的,比量顺于真理,离染的想法,是一种清净的想象。

因为清净的境界我们还不能到达,我们只能用想象,所以用清净的想象的法,把它那个清净的想法把它放在心里面,用这个清净的想法把我们心中的污染的想法把它盖过去,

那如果盖久了以后,就把那个污染的想法给压下去了,压久了它就不能呼吸了,到后来瘫久了就断气了嘛,就死掉了嘛。

所以那个妄想就断了,妄想断真心显现,这等于是一种里应外合。

看这里,这是我们的真心,这是我们的妄想,这个是如来所教的观想法,然后这个观想法压下去,压久了就把下面的转变了,压久了,伏息了,转变了这个就灭了,消灭了,

然后如来的观想法跟我们的本心的真如法相合、相应,这叫做证,这两个相合,就印嘛,印证就是这样子,所以观想法的作用是这样子。

所以观想法是一种想象的法,这个想象不是乱想那种想象,是依如来的净法去揣摩、思维它的相叫做想象,用比量的去想。

你那个比量想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还不是...。所以观想是比量的,不是现量的,比量的思维如来的净法,或是净理,所以它还不是如来的净法、净理本身,他已经是通过你的思维去想象。

换句话讲,这个观想法本身呢?还不是真的,如来的法是真的,但是你所想象的、观想的,那个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

就好像你观想的净土不是真正的净土,只是你观想的而已,同样的你做那个如幻观,如幻也不是真的,那只是你想的,

什么时候那个如幻观能够成就呢?如幻观成就的时候呢?那你至少是五地以上的菩萨了,如幻你可以变化了,一切皆悉如幻,因为如幻那就好像大幻师,这个佛法里面称为大幻师,你就变化一切法,地、水、火、风你都可以变化。

你达到圆成实性,而且达到依他起性,也就是成所作智了,依他起性就是成所作智,就可以成一切所作,所以一切如幻变化都可以变化,那个真正的如幻。

那我们现在讲的如幻,那都是假的如幻,那只是文字的如幻,想象的如幻。

所以这个时候讲的老公如幻,一点都不如幻,一点也不幻。为什么?因为他天天都躺在你旁边嘛,那个具体的,那是很实在的,他打鼾的时候你还是会醒来,那个如幻不如幻?一点都不如幻。

所以那个都是只是这样想而已,而且既然讲如幻,他就本体非幻,你只是把它想作如幻,为什么要把它想作如幻呢?为了解脱自心对它的贪着,而作如是观,

为什么要修如幻观?为了要解脱自心对它的贪着,而作如是观。

所以你说老公如幻,要不然你试试看,你打他一个巴掌看会怎么样?你打他一个巴掌,你如果像六祖大师一样,人家砍他一刀,挥刀如影,如幻那,因为六祖大师已经到达那个境界,已经令身如幻,所以砍是挥刀如影。

要不然你拿起菜刀试试看,你观身如幻,那你砍一刀看看,看看会不会流血,你如果砍一刀如果没事,不过那个一定是一个金属的刀,那如果流血什么都没有,而且要从中间过,那就是你如幻观成就了。

你一砍下去,不痛不痒,挥刀如影,那就对了,那如果不说的话,那就骗人。那只是一种想法而已,是不是观想就不知道了。

所以如幻观,最重要如幻观是一种观,观是要依止而起,依定而起,所以你要在定中作观,不是你在一边打妄想,观想,老公如幻,儿子如幻,这样才能真正修如幻观。

你是在定中修如幻观,修一切皆悉如幻,那你观一切眷属,你虽然这样观,但是它不会变成一个物,除非如我所说,除非你已经如了五地、六地,乃至七、八、九地,你手一挥,那个就好像跟神话里面一样,

不会的,人生是很具体、很实在的。所以学佛不要学糊涂了,学佛要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有智明,解决越来越的问题,越来越明智,越清楚,越来越没有挂碍,越欢喜,这才对。

越学越是苦恼,干脆不要学算了,不要学还好一点,如果是那样,我的主张是你不要学好了,何苦吗?人生已经够苦了,结果你把佛法搞进来,还冤枉了佛法,令人家起毁谤说,你怎么越学越笨了、越执着了,而且越不快乐呢?那学干什么?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上次讲到143页,今天继续讲144页,从现在开始,是《唯识三十论颂》的最高潮,前面都是准备动作,现在开始讲的是最高深的东西。

[义贯]

[「若」一切法「唯有识,」以「何」缘「故世尊」于「处处」在「经中说有三性」呢?答:「应知」所说的「三性亦不」是「离识」而能有,「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以「颂」答「曰」:「由彼彼」(种种)虚妄分别、周「遍计」着之心,去「遍计」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种种物」(为有为无、为有边为无边、为一元为二元等),然「此」周「遍计」着「所执」之性,其「自性」实一「无所有」。至于一切「依他起」法之「自性」,其范围乃包含由虚妄「分别」的「众缘所生」之心心所自体及其相见二分、有漏无漏等,凡此皆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对「于彼」依他起性而言,是不即不离的,但圆成实性却「常远离」于「前」面所说的计所执「性。故此」圆成实「与依他」起,二者之体、性虽「非异」(不能说完全不一样),然亦「非不异」(但也不能说两者完全一样),正「如无常」、无我「等」法之「性」与诸行等法一样,是非异、非不异的。而且,瑜伽行者并「非不」先证「见此」圆成实性,而得如实证见「彼」依他起性(亦即:欲证依他起性,须先证得圆成实性。)]

[第九节 唯识与三无性]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若有三性」《唯识学》说有三性,这是指外道或是其他的人问、质问,如果说佛说有三性,那为什么又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因为《唯识学》里面说有三性,但为什么又说皆无自性,既然有三性就是有性,那为什么又说无自性呢?无自性就是无性,那这不是冲突吗?光是这一句话就表示出来我们佛法的伟大,为什么伟大呢?可以质问,你有不懂可以问,你有疑问可以问,而是不是说你都不可以讲话,不是把你嘴巴都封起来,但是相对于佛法,基督教就是你不可以问,回教当然更加不可以问,你问了什么,如果有一些疑问的话,你在怀疑神所说的话,要下地狱,所以是不可以质问的,这都是神的意志,你不能起任何的怀疑,你如果不懂的话,也许牧师他也不懂,但是他就会跟你讲说,这是神的旨意,神的意志没有人能够了解,因为我们是凡夫嘛。凡夫英文是mortal,会死的,是死的意思。所以我们是凡夫性,你没有办法去了解这个神性,不只是基督教,他们那个西洋的哲学处理到后来,就进入你没办法解释的部分的时候,最后还是肯定有神,神创造一切,那我们不可理知。但是,佛呢!完完全全就是理性,理性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可以理解,你可以用你的意志去理解,而且你一定要知解,不能糊里糊涂的,但是基督教呢?就相反了,你就是糊里糊涂就好了,也就说是一种愚民政策,因为他充满了很多的不合理的,所以称为非理性,不合理的或者没有办法解释的,还有很多的矛盾,尤其是矛盾。但是我们佛法,所谓什么是矛盾呢?矛盾是我们世间语,佛法叫自语相违,佛绝对没有自语相违,佛没有自语相违,所以无异说,这里就是外道在质询佛是异说,你一下说有三性,一下又说无自性,那佛你到底是要哪一个,你是指有性还是无性,所以你这不是自相冲突,自相矛盾吗?是质疑这个,世亲菩萨就用这个颂来解释。

【颂曰:】

[论颂]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稍微复习一下,三性是什么?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唯识学是不是又称相宗,法相宗,可是法相最后还是要研究法性,借着研究法相来让你深入法性,让你理解跟深入法性。所以我说了相宗跟性宗不能分做两家,不能完全拆开的,它中间是有重叠了。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我们如果,你如果要记的话,这个一定要记起来的,这个跟乘法九九表一样,一定要背起来的,依他、遍计、圆成,比较简单一点的记法是这样子的,还有更容易的记法,依遍圆三性,那你就不容易忘掉了,次第也是这样子的,再多一点就依他、遍计、圆成,那这三性是什么?这三性就是讲一切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所有的法分这三个性,你看厉害吧,这个所有的法,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以这个三性来分,就归到这三个性。遍计所执性是泛指一切的凡性,凡夫性或是世间性,圣人的性是圆成实性。所以凡夫境界是遍计性,圣人境界是圆成实性,依他起性包括这两个,就是说依他起性有含凡夫性也有圣人性。因为不管是凡夫境界,圣人境界都是依他起性,这三个性就普遍地含了一切法性,但是讲的很清楚,譬如性宗也是讲性,但是他那个性就是指真如本性,本性或是真如本性,这样子而已,但是他那个词也是不是很明白,清楚,但是圆成实性就是那个真如本性,是讲的很清楚,至于其他的性呢?性宗就没有包括在里面,所以这个比较起来呢?性宗有性宗强的地方,但是相宗,《唯识学》它有强的地方是什么,他在讲性的时候,不只是讲圣人之性,乃至于讲凡夫的性,也有性,不是凡夫、世间法就没有性,而只是出世间法的性,所以世间法也有性,是遍计性,然后这两个都是共同依这个依他起之性,所以颂文讲说就是依依他起、遍计、圆成实这三个性,佛就是依这三个性而立三无性,为什么这样呢?这三个性是积极的,那三无性是消极的,积极的是让我们修。消极的是破邪见、外道。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本来是有性的,但是依外道却讲种种的邪的性,所以佛说这种三无性来破外道的那个断灭的性,「密意说」的意思就是说,密语密意,所以这个就可以证明,你看《六祖坛经》里面,道明法师问六祖大师说,从上以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那这个密意是什么?秘密的你没有跟我讲的东西,诀窍,所以禅宗里面也有秘密的,就是师师相授的,传法的时候会给你讲一些诀窍。用武侠小说来讲就是这一代的掌门,要传给下一代的时候,他都有一些秘籍,那个秘籍里面,甚至于那个,这一代掌门他还在,他要传给下一代时候,当面地教他一些秘籍或是秘招,而且是他们这一门派里面最高的招数,谁都不能够挡得住,最高的诀窍。那同样的,禅宗的祖师也是一样,师师相授的时候,就是传法的时候,佛佛相传,师师相授的时候,都会讲一些秘密的东西,那就是密语,哪一种话佛佛相传,师师相授,祖师跟祖师之间可以了解,旁人即使听到了也不会了解,所以才称为密语。那禅宗是这样子,法相宗、唯识宗里面也讲密意,真言宗密教里面当然更有密意了。其实佛所说的法,在各个宗派里面,在各个层次里面都有密意在里面,跟你讲得很明白,但是你还是不懂,那就是密意。那个就是code,你要进你的E-mail或是你的档案里面,不是有密码吗?所以那个密意就是用密码讲的,结论就是说,显密性相各宗各派都有如来密意,这个密意是如来密意,所以就证明我所说的显中有密,密中有显,显教里面也有密意,密教里面当然也有显教的东西,所以这互相含摄的,是不能够分开的。就像我们人的肌肉跟胫骨是不能分开的,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佛的一大教是有教无宗,所以那个宗是后来才分开的,所以各宗各派那个道理都是互相含摄的,互相交叉的、重叠的。「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为什么要讲「一切法无性」?为了要破凡夫、外道邪计的性,而不依从那个依他起、遍计、圆成这个佛所说的真正的性,而为了要破外道所说的性。

【初即相无性】

佛说依他起性,因为众生跟外道贪着种种相,佛这个时候就依这个遍计性,这里「初即」是依这个遍计性,遍计的体是空的,所以说相无性,遍计就是妄想分别了。

【次无自然性】

接着,外道不理解依他起性,而说有自然性,说一切法是有自然性,自然性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是自然而生,既然自然生,就是没有因缘的,没有因、没有缘。譬如说,人为什么有罪有福?佛说是因缘,过去所造的善恶因缘。但是一派自然外道就说:这个罪福就是碰巧的,是自然而生的。善恶也是,人为什么有善有恶?或是有迷有悟?有聪明有愚痴?那都是自然的,没有什么原因。那佛说一个人聪明或不聪明,一个人有福或是没有福,一个人身体好或是不好,一个人长命或是短命,这都不是自然的,这个都是有因有缘。那什么叫自然呢?自然的意思,自就是自己,然就是如此,他是自己如此,没有什么因缘,自然=无因无缘,在这里是指无因无缘的意思,这个就是违犯了佛说一切法因缘生,外道讲无因无缘的,那个就是破因缘法,那如果无因无缘,会有什么结果,那就不用修行了,因为一切最重要就是罪福,总说就是一切的罪跟福没有因缘,那这罪福是代表一切了,罪福就代表生死、涅槃,烦恼、菩提,这一切的就由罪福代表一切了,受苦、受乐,这些都是罪福所摄。这一切都没有因缘,就自然如是,那这样子的话就不用修行了,为什么?因为你修行没有用嘛,因为你修行不能成为因,你修行不能成为解脱的因,因为一切没有因缘,你为什么能解脱,自然如是。还有你也不用修行,因为也不会得菩提。所以堕烦恼生死轮回,没有因缘,那这个就破因缘,因为不信因缘,所以就不修行,不修行的结果是怎么样?那就永处生死轮回,你就永远没办法出生死轮回,最严重的是这一点,就永远堕于轮回,那就当然不能证菩提等等,所以主要在这一点,这叫自然说,自然说是破因缘法,都有令众生不修行,永处生死,他的过错在这里。因为他讲自然性,那就没有因缘性,那佛就说没有一样东西是自然性,也就说一切都不是自然如此的。譬如说一个人愚痴,那他有过去愚痴的因缘,他累劫不修智慧,或是障人修智慧,障碍别人修智慧,障碍别人修行,障碍别人看经读经,那么这种因缘令他今世愚痴。所以一切都是有因缘的,而不是自然如是的。那自然也可以说,这个人为什么愚痴,他生下来就愚痴嘛,他天生就愚痴嘛。那没什么原因,是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由远离前】

「后」是指圆成实,后面的圆成实性是由于远离前面的遍计。

【所执我法性】

因为要破外道这个执,由于遍计所执的我法性,佛为了要破我法性,就是凡夫跟外道执有我性跟法性,所以说胜义无性,这个胜义无性其实是从圆成实性来的,这圆成实性里面没有我相,所以是无我法,也没有法相,不贪着法相,不执法相,所以也无法性、无法相。所以破外道的执我相跟法相,他们有种种我相,这没问题吧,那法相呢?譬如说基督教执他们耶稣所说的种种相,那个是错误的,或是道教所执的,说有阴阳五行,那个阴阳五行是法相,不是人相,人相是我相,阴阳五行乃至于什么三魂七魄,这些都是法相,这些都是没有的,所以佛为了破斥这个而说胜义无性,这个无性是胜义的,是指圆成实性的无性,因为圆成实性里面没有执我相、执法相,说胜义无性,下面会讲更清楚。

[注释]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三无自性,并非由别观而立,而是与前面所说的三性遍计、依他起、圆成实对观,来建立后面这三无自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因此佛才以密意而言:一切法无自性,然而这并非表示连依他起与圆成实之体皆无。]依他起跟圆成实它的体还是有的,[故成唯识论云: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不是说圆成实跟依他起的性没有,事实上只是说,遍计所执性没有,依他起就是因缘性,因缘性是有的,依他起就是因缘所起,依他起是因缘性,因缘性是有的,圆成实是圣人所证的实性,胜义这个也是有的,只有一种是没有的,什么?遍计所执,妄想分别的,一切的妄想分别是没有的,那众生为什么会生烦恼,都是因为遍计所执,都是因为妄想分别。因缘生法不一定会令人起烦恼,譬如说,眼见色,那你就了别那个东西嘛,这个是没有烦恼的,眼见色,你眼睛看到一个花,看到一朵花了别那是一朵花,这没有什么烦恼。或是眼睛看到一个人,了别也是一个人,这没什么,但是会起烦恼的是依这个前五识再起遍计,妄想分别,种种执着,这个时候起烦恼。所以是第六意识使人起烦恼,前五识没有烦恼,前五识是现量境界。所以遍计所执是妄想分别的,这会令人起烦恼,所以这个遍计是虚妄的,事实上没有那些东西,都是自己想的。[又云: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说密意言」「言」是说「密意」这一句话,这一个词,「显非了义」,「显」就是表示,表示、要表显相对「非了义」,也就说这个「一切法无性」这句话,看颂文「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这句话就是说,这「一切法无性」这一句话里面含着一个密意,这密意就是说,「一切法无性」不是了义的说法,不是了义的,了义就是究竟的,那这个不是了义,所以它不是究竟,它不是究竟,它是干什么呢?它是用当作一个工具,当作一个手段,是拿来破斥外道的邪说,所以拿来破斥或是对治的,都不是了义,究竟的它是目的。譬如说佛讲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本身是了义,所以这个了义已经到达目的了,它是实法,是究竟的法,所以它是证到的那个证境,境界。所以它本身不是拿来当作一种手段来破斥什么,所以它本身就是目的,它是目的了。但是不了义是什么?不了义就相对于了义,因为了义是实法,那相对的就是权法,那什么叫权法?权法就是拿来当手段,或是方便,最重要,手段方便是做什么呢?做对治,就是有病就要治疗,那那个药、法药,就是对治的,那病好了还需不需要吃药,就不用了嘛。譬如说抗生素可以消毒,消炎、消毒,那你已经不发炎了,你还吃抗生素不是吃死掉了嘛,就是这样子。所以对治法门,一切对治法门,都是权的,都是手段、方便,所以都是不了义。所以佛在讲染、净等等,乃至于讲恶、善等等,这些都是权说。讲染是为了达到净的目的,但是等到达到净的目的的时候,净也不取。如果你还取净,那个净又变成一种染,只是比较高层次的染,高阶的染,但是高阶的染还是染,讲说一切众生贪着、染,就是为了破你的贪着、染。但是你的贪着已经破了以后,那你不贪着、不染了,就达到净,等到达到净的时候,你要把我已净这个想法,这个概念也要去掉,你不能想我已净,你讲我已净,那个想法本身就不净。为什么?因为那里面就有我相,有我慢,你说我很清净,那就是我相,你说我很清净,我持戒清净,我修行心清净,我修定心清净,那就是有我相、我慢、我执。所以你那个我还没有去掉,你那个我还被那个净相染了,所以你要把我所执的那个净相去掉,那个我相才真正的破了,这个我相是被那个净相所染,这个净相,这时候的净相就是法,净相的法染了你的我,令你那个我还不能破。虽然染相的时候,一切凡夫着染的相是我相,为什么能着染,因为我贪着染,贪着一切染污的境界,所以成就我相。每一个众生贪着染污的境界的程度不一样,所以他的我相的程度也不太一样。我相里面因为贪着染,而且执着所以叫我执,我相里面就有我相跟我执。然后等染去掉以后,因为修对治,把染去掉以后,变成净了,然后这个净了以后,譬如说持五戒,乃至于持菩萨戒,把这个身语的染污都去掉了,那就达到清净了。达到清净的时候你就说,我很清净,那个时候,这个净由法而来的,而且这个净的净相就是一种法相,这个净相不是一种我相,是一种法相。那你如果执着这个法相,那就还是有执,那这个执就是法执,你就执着法,所以还是有执着没有破,所以没有究竟清净,所以我法二执是这样。所以着染修行取染,取染得净,然后再以更甚深的般若大智,把这个净的贪着也去掉,净的执着也去掉,不计执说我清净,然后这个时候究竟的,真正的去掉我相、也去掉法相,虽然你说是法执,但是谁执这个法执,还是我在执法执,所以那个时候有微细的我执,这是断了粗的我执,然后这个是断了细的我执跟法执。

看145第三行,说密意言显非了义,所以「一切法无性」这不是了义的说法,不是究竟的道理,而是一种权法,是一种方便、手段,为了要破这个无性,破外道的无性,而佛说「一切法无性」,破外道的种种执着的性,像执自然性,执种种相,还有执我性跟法性。[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所以于「有」就是有性,及无说无性,也就说佛说的种种的法以后,凡夫众生,计执佛说的是有或说是无,那这都是有所计着,那为了破他们的计着,所以总说一切法无性,让你舍一切贪着,这讲「一切法无性」让你舍对一切法的贪着。「谓后二性虽体非无」后二性就是说,依他起跟圆成实虽然不是没有,但是愚痴凡夫于彼增益,「于彼」就是这两个性,依他起跟圆成实这两个性上面,他们就「增益」,附会、妄执、多加妄想,而增加了一些妄想,在佛所说的法上增加一些妄想。「妄执实有我法自性」,佛说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但是凡夫愚夫不了解,就在这个佛所说的法里面他就牵强附会,就自己想了很多的东西进去,添加进去,而说在里面有我性跟法性,依他起就是我性,圆成实就是法性,而说那个是实有的,妄执实有我性跟法性。因为这样子妄想分别就称为是遍计所执性,那为了要令凡夫众生除掉这一个,在佛所说的实性上面计着、妄想,所以佛才说不管你说有还是无,都说这一切法都是无性。[此意谓:所说的密意这个词,是为了对显此中所可能引发凡外的某些非了义的言说;亦即是说:后二性(依他起及圆成实)其体虽非无(此二性其体是有,]依他起的这个体是有的,圆成实的体也是有的,[但是有些愚夫却会在这二性上生起增益执,]电脑里面不是有附加档案吗?增益就是附加的意思,佛所说的话里面并没有那个意思,但你把它附加上去,你自己增加的它的意思,增益是附加的意思,那附加什么意思,你乱加的,佛没有这个意思。[妄执于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中皆实有我、法二种自性,而谓为实有,这种妄执之性,就称为遍计所执性。]妄执就是虚妄执着,[为了遣除这种妄执,故佛世尊即于有体及无体的三性之法,总说三种无性)来遮止这种增益执。]「遮止」用英文讲就是prevent(ive),遮止就是防止,[实则这三无性,真正无的是遍计所执,而非依他、或圆成。]真正没有的是遍计所执性,绝对没有的,因为都是自心妄想分别的,叫做遍计所执,而依他起跟圆成实这个是有的,它是有体的,因为依他起是一切的因缘性,包括,一切法的只要是因缘所生法,是依他起性,那圆成实性是圣人所证的境界,那也一定是有的,如果没有的话,那佛所得菩提不就是空了嘛,那佛所得的菩提如果是空的话,怎么能度众生,那如果佛所得的菩提是空的话,怎么佛会有那么大的智慧,那我们为什么没有那么大智慧呢?因为我们真正的空的,因为我们脑袋空空。好,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2
成观法师讲解
    有一个弟子发E-mail,弟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问阿阇梨请教,说:我们常说六根对六识生六尘,那前五根是很清楚的,眼球、鼻子、耳朵、舌头、身体,这前五根,这不是前五根,你恐怕看我的书没看清楚。那个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根不是眼球,耳根不是耳朵,也不是里面耳膜,舌根也不是舌头。你要问问题之前先要搞清楚再问,免得浪费我时间。佛法所说的五根或是六根,是指浮尘根或是净色根,如果我们以现在话来讲,就是神经,眼根的话就是眼神经,耳根是耳神经,鼻根是鼻神经,鼻根不是这个鼻子,也不是里面那个东西,不是,是那个神经,那那个神经是什么?神经是一种净色根,什么净色根?这净色根是指它很微细,它不是染污的,它很微细,神经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你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到,所以那个眼根也是一样,眼根不是眼球、也不是瞳孔、眼膜,是里面的那个神经的视神经,所以耳根是耳神经,所以搞错了,然后眼耳鼻舌,舌是舌神经,这个身就是全身里面的那个神经,不是那个皮肤,是皮肤里面的那个神经,那就很明白了,如果没有皮肤里面那个神经,光是有皮肤,不会有感觉的,所以如果神经坏了那个皮肤就没有感觉了,同样虽然你有眼睛,有眼球,都好好的,但是视神经坏了,那就不能看了,所以视神经才是佛所说的根,眼根。突然有人问我意根是什么?意根依他过去的了解是说,意根是第六意识,意根不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识,意根是根嘛,根尘识都搞不清楚,那意识是识,那意根是什么?意根是色法,意识是心法,意根它是色法,尘是外色,根是内色,尘是外色,根尘和合生识,那这个识就是心,那什么是意根呢?意根就是心,那个心是肉团心,这意根依附在肉团心上,肉团心就是心脏,这意根是依附在心脏上,但是不是整个心脏,它是依附在这个心脏上,但是不是整个心脏,所以你也不能说心脏的那个地方是意根。有点复杂,但是你如果看唯识学,这个地方是很难搞得很清楚,五根加五尘变成五识,五识落谢的影子变成法尘,然后意根就捕捉法尘,成为意识,根尘生识,意根捕法尘,这法尘就是,不是六尘嘛,第六个尘就是法尘,这个法尘只是影像而已,是什么的影像?是五识落谢的影像。所以这一部分你若没有听我讲的话,你再怎么看你都很难搞清楚。所以意根捕法尘变成意识,意识、根是两回事。

他说:弟子想要问的是,六根中的意根就是第七末那识?意根就是意根嘛,第六的根嘛,第七末那识是没有根的,有第七根吗?末那识是第七识,但是有第七根吗?有第六识,第七识,那有六根,有七根吗?没有,没有第七根。说,意根就是指第七末那识,错了,意根就是第六根,眼耳鼻舌身是五根,如果以识来讲的话是前五识,因为识有很多个,然后意根产生第六识,前五根产生前五识,意根产生第六识,然后接着下面有第七识、第八识,但是没有第七根,没有第八根,没有这么多根,只有六根,没有七、八根,第七、第八只有识,没有根。

这里又讲说,第六识依于第七末那识,以末那识为其第六意识生起的根,而末那又名为意,他问六根中的意根是不是就是末那识?意根就是根不是识,根、识要分开,根是色法,识是心法,什么是色法?就是物质的,什么是心法?就是精神的,所以眼耳鼻舌身是五种物质的东西,那么意根产生意识这个识就是精神的,那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个识是精神的,根是物质的,根就是色法,识就是心法,色法我把它称为物质的,这你比较容易了解了,心法把它称为精神的。但是讲精神是有问题的,因为佛法不这样讲,只是这样讲你就比较了解,所以物质跟精神你不能搞混,所以色心二法不能搞混。他的意思就是说,他的主要的困惑就是,因为末那也称为意,可是你不知道这个意有两种意,一个是第六意,第二个是第七意,都叫意,所以难怪你搞糊涂了,这个意识有两种,一个是第六意识,一个是第七意识。事实上我们现在都讲第六识,可以说第六意识,但是我们现在很少讲第七意识,可是在古代讲法也有第七意识这样讲法,那这个不是错了,因为意有两种,一个是第六,一个是第七,第六意识它本身,真正的第六识,第七意识也称为意的原因是什么呢?末那识又称为意识。这个唯识学难懂的原因就是在古代的著作里面他就讲意,所以你就搞不清楚他是在讲第六识或是第七识,那你只好从上下文来看,当然我在注解的时候都会把它注解的清清楚楚,是第六还是第七。所以这个古人也常常讲说末那意,这个意是末那识的意,又称第七末那意,为什么这样子呢?前五识生第六识,第六识攀缘末那识,起种种我执、我见,因为第六意识依于末那识,而起种种我执、我见,所以末那意识是第六识之所依,它依于第七识而起种种我执、我见。因为末那作为它的所依,而起种种的想法,种种的意见,所以末那识就以它所产生的结果而得名。这种在因明学上就称为持业释,持业释是一种命名的方式,因为它(末那)是它(第六识)的所依,以它所依为名,以它所产生的,末那是体,这个意(第六意识)是业用,依它的业用而得名。那就好像眼识,眼是体,识是用,所以依它的体用为名,所以得眼识这样的名字。那么末那,末那意也是这样的意思,末那本来只是末那,但是它能够为意识所依,所以也得到意这个名字。就好像我们说金库,这个金库是能够放金子的,它的作用的放金子的,所以就称金库,放银子的银库,那放杂物的叫仓库,以它的业用为名。所以这个意是末那的业用,所以以这个业用为名。所以那个末那意的意是末那的业用,业力上的作用、用途。这个要从头听下来了,他突然听了你就搞不清楚。业用:业力上的作用,就是造业的时候它的用途叫业用。所以末那的业用是意,所以就以意为名,所以末那也称为意识,这个意识非这个意识(第六识)。两个在某方面可以同名,但是意思不一样,末那是体,意是用,《楞严经》讲说,众生体跟用都搞不清楚,已被迷倒。往下看,145页最后一行。

[又,论中所说佛密意说,指佛之此言,并非只有表面上的意思,而是在此话的背后,更有言外之意,]所谓的密意就是言外之意,弦为之音,叫做密意。而事实上就是,如果讲话有弦外之音的,他的目的在那个弦外之音,而不是表面上的意思。所以表面上的文字不是他的本意,他真正的意思在那个文字的背后那个意思,叫弦外之音。也有所谓的字里行间,中文这两句话很有意思,什么意思呢?你如果没有仔细分析,不知道,什么叫弦外之音?这样在拉的时候有声音,但是出来的声音不是我的意思,是这个弦之外的声音,就说没有出声的那个声音。跟这个又很类似,字里行间是空白嘛,他是意思是在空白的里面,不是那个字里面、字上。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没有讲出来的意思,真正要给你感觉的声音是我所拉不出来的,这叫弦外之意,是弦外之音。所以佛所讲的一切经,他真正的意思都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以你要去用心体会他的背后的意思,简言之就是背后的意思,而不是外面的你看得到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你看不到的。那举一个例子说,嗷,你好聪明嗷,这弦外之音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好不聪明。但是你就要听那个音外的意思,不能只听那个表面,只听表面你还很高兴。所以佛所说的一切意,都是言外之意,那个是如来真实意。那也就是没有办法讲出来的,你要用心去体会它的,因为没有讲出来,所以没有能够真正讲得出来,所以称为密意。[并未明言,故称密意。又,可知这一切法无自性是为了对治与遮防愚夫于佛所说之三性又起妄执,故说是显非了义。显,对显。]把它对照在一起把它显出来。[非了义,指愚夫的非了义之增益执。此句意谓:为了对显、遮防愚夫于正理]对正理不了义的增益执,没有真正了解正理,然后对于佛所说的道理又起了种种的言说,种种的虚妄言说,这个叫增益执。

[又起不了义的增益执。]

[初即相无性:成唯识论云:谓依于此初计所执性,而立相无性;]因为遍计所执性都是虚妄相,而不是真正的有相,所以说相无性,因为遍计都是你妄想分别的嘛,所以事实上是无相,但是佛为了对治这个,所以说相无性。所以有的人不懂嘛,所以说相无性就是什么都无性了,这个错的。然后说所有的相都是没有的,也不对。那是指它那个究竟的道理,它的相是虚妄的,因为他遍计所执嘛。[由此遍计之体相毕竟非有,]因为是你遍计的,遍计执,所以它的体跟相都不是有的,就好像龟毛兔角,乌龟那有毛,乌龟有毛那只是你的想法,龟毛是一种概念,但是这个概念是虚妄、假的,所以这个是遍计性。所以龟毛体跟相毕竟是没有的,兔的角也毕竟是没有的,所以的好像空花一样,空花也是毕竟没有,只是你自己想象的。[如空华故。从第二颂开始,就是解释如何依这三性,来建立三无性的。也就是说:依三性中的第一个,遍计所执性,来建三无性中的相无性;]因为众生有遍计性,所以佛说相无性,来破凡夫的遍计性,因为众生有遍计执,所以佛说相无性来破斥凡夫所遍计的性,[因为这遍计所执性的体相,毕竟非有,犹如翳眼所见的空华一样,故称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自然性,指外道计执诸法为无因无缘、自然所生,而称之为自然性。]这个自然性不是指大自然的那个自然,下雨了是自然,打雷是自然的现象,不是这个自然。通常是指就是因缘业果这个东西,轮回生死这些东西,罪福这些东西,不是指自然现象那个自然,是指因缘、罪福等等没有因缘,无因无果,称为自然性。就好像打雷一样,事实上打雷你分析也是有因果的,阴阳电相碰嘛,那下雨,下雨就是因为地上的水蒸发以后,到天上去冷却了、凝结了,掉下来就变成雨了。这我小学五年级就背了。

[成唯识论云:依次第二个依他起性,而立生无性;因为此依他起性有如幻化之事一般,乃托众缘和合才得生,并无如外道所妄执之自然而生之性故,]而并不是没有因缘和合之性,[佛假说之为无性,非性全无。]所以讲无性是指自然而生,自然生这种性是没有的,但是是有因缘生,自然生没有,但是有因缘生。[此谓:其次,依三性中的第二个——依他起性——而建立三无性中的生无性。因为这依他起性,有如幻事一般,乃仗托众缘所生,故它并无如外道所妄执的无因无缘、自然而生之性,因此佛假说无性无自然生之性,并非说连依他起的自性都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然生之性,自然生是没有的,是什么?应该是因缘生,因缘生性是有的,所以说自然生性没有,就是指说因缘生性是有的。[故此无性,是指无自然而生之性而言,非谓其它。]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成唯识论云:依最后第三个圆成实性,而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胜义」就是殊胜义、究竟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为无性,非性全无。]并不是说所有的性都没有了,[此谓:最后,依三性的第三个——圆成实性——而建立三无性中的胜义无性。这是说圆成实本身就是胜义;]「胜义」就是究竟义、了义,[这是基于圆成实已远离了遍计所执的我、法之性故,而假说无性(无遍计所执的我、法之性),并非说圆成实的自体性全无,称为无性。亦即:此处所谓的无性,是指于圆成实性之中无遍计之我、法之性,而并非指连胜义之性都没有,]所以胜义性是有的,遍计所执的性没有,就是这样的意思,[这就是此中的佛之密意。]在里面佛的密意就是指这个,因为[以凡愚不能解此深意,故佛以密意言之。]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义贯]

[「若」实「有」遍计、依他、圆成「三性,如何世尊」又「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呢?以「颂」答「曰:即」是「依此」(遍计、依他、圆成)「三性」,而「立彼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是「故」此为「佛」以「密意」而「说一切法无性」,以遮止、遣除愚夫不了义之增益执,于佛所说三性上,又计执依他、圆成为有实我、实法之性,如是反将依他及圆成又转为遍计性,辜负佛之真实语。]

[此三无性,最「初即」依三性中之遍计所执性,而立「相无性」,以遍计之法本无体相,毕竟如空华故,故其相实是无性。]所以遍计所执性就好像空中花一样的,所以空中花的相是无性的,是没有,所以才说相无性,因为空中花是遍计所成的,是妄想分别所成的,所以空中花的那个相,妄想分别这个相是无性的,无性就是没有体性。

[其次依三性中之依他起性,而建立生无性之「无自然」而生之「性」,]就自然而生的性是没有的,没有任何法是自然而生的,一定都有原因的意思,也就说你为什么多病,那这不是自然的,这就是你过去世造的杀生业太重,所以多病,所以一定有原因,而不是没有,所以不是自然,你自然就多病,你自然就是短命,不是这样子的。[以一切依他起性,乃托众缘而生,并非有如外道所计执的自然而生之性。]所以说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聪明,说自然、他天生就很聪明,那不会天生的,那个是生生世世他有修有学,所以他聪明,有智慧等等。那譬如说我有一个皈依弟子,他的乐器很行,他在读初一的时候,他父亲有一把吉他,然后他跟他父亲借来玩一玩,他就会弹了,也没人教他,而且会弹什么?会弹Flemyng,西班牙吉他,我有一个高中同学,他去补习热门吉他,补习了半年,还就不太会弹。我这个朋友的姐姐,她补习那个Flemyng,补习了三年,还请了家教来教,也弹得不怎么样。可是我那个皈依弟子却自己玩一玩就会了。莫扎特六岁他就会拉小提琴,七岁就会写谱了。所以这个不是自然,是往昔是业力。所以我那个皈依弟子也是一样,他往昔就是搞音乐的,所以有那种业习力。那为什么说是自然或是无因呢?那就是因为他没有像如来的那么大的智慧,可以看到前因后果,看到每个人过去世的业因,所以认为是自然的,是没有因缘的。乃至于说夫妇为什么会很和好,有的是夫妇很和好,有的是夫妇是冤家,那这个没有原因吗?这个都是有原因的,都但是因为没有那样的智慧,没有宿命智,所以看不到。所以一切都有原因的,乃至于夫妻中除了有怨偶以外,还有譬如说不忠的情形,那种也是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就不去深入谈这个。总而言之,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不是自然性,不是没有原因,讲没有原因就是自然性。所以[(故生无性之义是指:一切依他而生的法之中,并无外道所说的自然而生之性,并非连依他之性亦无——换言之,并无虚妄计执的自然而生,但并非无缘生。)]缘生是有,因缘而生叫缘生,或说缘起性。

[最「后」依于三性中之圆成实性,而建立胜义无性,「由」于此圆成实性为「远离前」面所说的遍计「所执」之「我、法性」,故称为胜义无性,]因为圆成实性里面没有我执性跟法执性,圆成实性就真如本性了,里面没有我执性跟法执性,所以称为胜义无性,[然并非连此胜义性都无,而称之为胜义无性。(亦即,胜义无性是指:于胜义性中,无遍计所执的我、法之性——换言之,即是「离妄后的究竟清净之性」还是有的。]「妄」就是虚妄,离一切虚妄。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今天继续讲《唯识三十论颂义贯》,上次讲到149页,今天接着讲150页。还没有讲之前,先讲一下,这一部《唯识三十论颂》,我曾经讲说过是小本的《瑜伽师地论》,其实应该这么讲,《瑜伽师地论》的精要,这《瑜伽师地论》100卷,太大部头了,连古代的人都没有办法,大部分都没有办法详细地研究,所以世亲菩萨悯怜众生,写了《唯识三十论颂》,但是来不及作长行,就往生了。所以《瑜伽师地论》的精要,或者也可以这么说,《瑜伽师地论》的浓缩版,它所有的精华都有,但是就是比较浓缩。什么是《瑜伽师地论》呢?唯识学虽然有很多的经论,但是最重要是一经一论,一经就是《解深密经》,一论就是《瑜伽师地论》,这个就是讲唯识学最重要的经跟论。

我顺便跟你讲,因为我刚刚开始讲的时候没有想到,在重复一下,我在前面都有序文,序文里面,总序讲到,你们知道玄奘三藏取经,去西天取经,所取的主要是什么?《唯识学》,所以他回到中国以后的最重要的翻译就是《唯识学》的翻译,而且建立了法相宗,他就等于是法相宗的祖师一样,本来应该是他,但是他传给他的弟子叫窥基大师,所以后来就称窥基大师是第一代的祖师,当然窥基大师怎么来的,是玄奘法师教的。所以三藏取经就是取《唯识学》,主要的,从《瑜伽师地论》100卷,还有《大毗婆沙论》100卷,还有种种的《唯识学》的论著,他都大部分把它翻译出来了,这是很大的工程,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就知道这《唯识学》的重要性在哪里,玄奘三藏法师,他一生的努力辛勤,偷渡到西天去留学十九年,然后,回来翻译了几十年,主要的成就就是《唯识学》,而我又突然有感,因为这部《唯识三十论颂》有十大论师注解,但是太多了,所以他跟他的弟子们,就把十大论师的这些论著,论文就合在一起杂糅起来,成就一篇解释《唯识三十论颂》,你看150页说,「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这个就是颂文,那颂文后面通常都有散文的解释,前面这个偈文是颂文,然后接着就有散文的解释,但是世亲菩萨来不及写那个解释的散文,就往生了,然后就有十大论师,相继而起各写论文来解释这个《唯识三十论颂》。为什么十大论师要解释《三十论颂》?因为《唯识三十论颂》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精华,所以他就在《唯识学》里面非常非常地重要,所以十大论师去解释它,可是玄奘法师想要把它都翻译出来,但是窥基大师反对,因此后来就把它杂糅起来就成就了一本书叫《成唯识论》,那这本书算是翻译,也算是创作,但是因为是玄奘大师,等于是他的作品一样,我们中国人就特别喜欢这个国产品。但虽然是这么说,可是这个《成唯识论》也确确实实是解释《三十论颂》最重要的宝典,你如果没有研究《成唯识论》的话,而想要通这部《唯识三十论颂》的话,是不可能的,回过头来讲就说,你想要通《唯识三十论颂》,就一定要参考或是研究这个《成唯识论》,如果你没有了解、通达《唯识三十论颂》及《成唯识论》,那么你就不可能了解《瑜伽师地论》,等于是最高的作品,你懂《瑜伽师地论》,也才可能通达《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是佛说的唯识学,《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所说的唯识学,《解深密经》是释迦牟尼佛,是前佛所说的唯识学,《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后佛所说,所以前佛、后佛所共说的唯识学,这两个就是主体了,其他的都是延发这里面的要义。当然以后我们一直研读下去,终究要研究这两部的,才完全圆满。所以我在开始讲的时候,就很深深地感觉,因为这一部论已经快讲完了,我感觉,你们太幸运了,太幸福了,那我本人也太幸运了,因为你看玄奘大师他冒着生死,到西天求法十九年,所得到的,我现在也能够理解,而且跟你们讲,也让你们理解佛法里面最甚深的一部分,所以不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吗?好好把握,这也可以说拜这个网路之师,我本来是很不喜欢现代这种奇迹淫巧,所谓的科技,我一向都不是很喜欢的,我都是被推着走,非不得已就不这么样做,不像有些人碰到什么新的东西,哇!就赶在时代的尖端,我不喜欢这样子,我是古典派的。反正我们互相都是很幸运,能够这样子理解,这样子修学。好,我们看150页。

[第四章 唯识性唯识实性——真如性]

[论颂]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此诸法」之「胜义」「胜」就是殊胜,殊胜其实这里就是指究竟,究竟的义理,「义」就是义理,此诸法,这一切法的这个殊胜究竟的义理,方面的层面「亦即是真如」,也就是真如,这句话就点出了唯识学最终的目的,最终极旨。顺便再打断一下,因为我对唯识学的发心,然后自己修学,通达,所以感得佛菩萨加持,所以我就接了华严宗跟慈恩宗,就是法相宗的传人的位子,你说这不是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吗?完全的就是印可了我的修学,当然最主要是包括我的发心,所以我想这个唯识学从今以后应该会弘扬开来,大家不会看了雾飒飒的。因为一千多年来,很难、很少人真正通达这个学问,太深了,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要懂得佛法,懂得显教一般的道理,还要有理则学就是逻辑的头脑,哲学思辨的头脑,然后国文也要强,所以这一切就很难,但是,听我讲了就好像不这么难,这个有一个弟子讲说,师父你讲的唯识学很简单。所以此诸法之胜义,「此诸法」就是前面所讲的种种法,也就是唯识学所说的法,这重要的胜义就是真如,所以这唯识学最后最后还是真如,那么这个是什么呢?唯识学修证的次第,就是会相归性,深入地去探讨种种法相,然后最后会归于法性,会相归性这个是自悟,所以唯识学者是会相归性以自悟。你看这里,相很多嘛,然后你把所有的相全部都汇集起来就归于性,这个相很多,全部都深入研究、观察探讨以后,然后会相归于性,会相归性到达性,就一切法的本源,所以就自悟源头,就一切法的法性,或是本性,然后自悟以后,再衍性成相,再出去这样子,衍性成相在成就很多的法相,悟他,就是令他人开悟。所以这个会相归性,若依西洋哲学的说法,西洋学术的说法,西洋学术也是理则学,学术的方法有两种,第一个是归纳法,第二个是演绎法,归纳法就是我所说的会相归性,从收集种种证据,然后归到一个结论,证明哪一个结论,会相归性,从证据证明到结论,到原理原则,归纳成原理原则,从种种的不同的层面的证据,归到一个原理原则,就是性。然后演绎呢?演绎法就正好相反,从一个原理原则,然后在演绎出来,种种的教法,种种的方法,令大家好学习,那学习的人又是从末而本,从末到本,所以唯识学者跟西洋的学术一样,就从末到本,朔流而上,达于本源,然后自己达于本源以后,然后再顺流而下,衍性成相,把那个原理原则演绎成种种的方法,成种种的法相,悟他,令别人开悟。「常如其性故」,为什么呢?这个是指那个诸法了,诸法因为「常如其性」,「即唯识实性」,所以它就是唯识的实性,唯识的实性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真如。好,接着我们看注释。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此诸法胜义:胜,殊胜,含超越凡俗之义。]它有超凡入圣的意思,也就是究竟的意思,[胜义,即胜义谛。胜义谛,随法之浅深,]如果依它的深浅,[约略有四种:]有四种胜义谛,所以你看唯识学最后还是入于究竟,入于一切法都是胜义,一切法皆是胜义,你看条目: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一切法都后来都是胜义,那一切法都是胜义的意思是什么?一切法都是胜义就是一真。

[1.世间胜义——世间,]就是凡夫的世间,世间就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法;]你看看,在这个基础的佛法上讲,这世间法都是染污的,那你看这里一转,这世间法表面上是染污的,它也有殊胜的地方,殊胜的究竟的意义在里面,的道理在里面。所以唯识学到这个地步已经开始转离那种凡圣相对,染净相对的这个道理,而渐渐入于究竟清净的这个道理,究竟清净就是平等一相。[虽然此等世间法]这些世间法,它的[之事相粗显,亦有坏灭,]也就是会变坏的,[然而此等法之究竟,却唯有圣者方能如实了知,凡愚不能了,]为什么?因为凡愚,凡夫之人没有智眼,所以没有,不能够透达这个表面上的相,所以只看到外相,所以只看外相,着外相,而依外相起种种妄想分别,执着贪爱,乃至于烦恼,只有圣贤有慧眼、有法眼,然后能透达表相而理解到每一种法,乃至于每一个世间法里面都有它的胜义相,都有它殊胜的地方,但是凡夫的愚痴眼看不到。所以世间法的究竟道理,这个世间胜义的意思就是世间法是究竟道理,这种世间法里面的究竟道理,凡愚之人是无法了知的。那么,从这一条来看世间胜义,也可以说是世间胜义的意思就是凡中胜义,就是凡夫之中、凡夫里面他是有胜义的,但是权教里面,权法里面只教我们说凡夫就是凡夫,整个都是凡夫了,凡夫的境界就是绝对是污染的,绝对是不清净的,绝对是只有烦恼的,但是讲到唯识性的实性的时候,就看到连世间法、凡夫中的法也有胜义,也就说凡夫也有真如,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一切世间法表面上是世间法,但是它的本体是真如,而凡夫因为不见真如嘛,不见到真如体,胜义就不能了解,但是一切法依《楞严经》讲一切法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一切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凡圣共此一真如性,所以在这里唯识学把所有的法,世间出世间法都称为胜义,为什么?因为都是一真如性,就都称为胜义。这个道理很深,非凡夫所知,非相所见,不是凡夫所能知的,也不是从表相看得见的,所以世间胜义也就是凡中胜义,[故称其义为世间胜义。]

[2.道理胜义——]就是二乘胜义,为什么称为道理胜义呢?因为这个道就是圣道,圣道就是四圣谛,所以下面解释说,[即苦、集、灭、道四圣谛。]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是二乘所证的道理,其中也有胜义,因为我们所说的胜义是真如,那么小乘也有真如,只是小乘自己证苦、集、灭、道的时候,他不知道他也是含在真如里面,就好像凡夫不知道自己有真如一样,不要说是看到什么真如,凡夫不知道自己有真如,自己有佛性,因为不知道自己有佛性,有真如,所以才会什么?才会糟蹋自己,所以才不会自爱自重,自己珍重自己,然后努力地求佛道。虽然二乘他们也不信、不知解真如,而求苦、集、灭、道,但是跟凡夫一样,他们也还是在一真如里面,这个可怪的是什么?凡夫舍真如而入染污境界,那二乘也是舍真如而入二乘执着自我度脱的境界,不知自己原来是涵盖在这个一真如里面,你不管你怎么修,或是怎么造恶、造善,都是在这一真如里面,所以凡夫里面的造善、造恶在一真如里面,二乘的修行苦、集、灭、道要度脱世间苦还是在一真如里面,只是这两种凡外邪小都不知不觉在一真如里面,唯有菩萨才依真如而行。

所以,这一真如是不管你知道与不知道你都是在它的范围里面。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在地球上的这一切众生,你不管你有没有觉知,其实都没有觉知了,都是在地心引力的范围之内,如果没有地心引力,那你不知掉到那里去了,如果没有地心引力会怎么样?不是飘,以前学物理的时候就学过了,地球自转,还有公转,地球自转跟公转的那个速度,都是每一小时几百万公里,很快的速度在自转,我们没有感觉了,公转的速度也是一样,所以那个速度大得不得了,那如果地球没有地心引力的话,那地球上所有的东西全都会飞出去,都以和地球半径成垂直的这个方向飞出去,出去以后成抛物线,不管是石头也好、河流也好、房子也好、人也好,全都飞出去,因为没有地心引力吸住,所以不是说没有地心引力,你就像太空人一样漫游太空,不是,早就飞出去了,地球上早就光光的什么都没有了,连沙、土、植物都没有了,因为植物是跟着土在一起的嘛,这一切悬浮的东西,扒在上面的东西全都飞出去了。所以我说,我们地球上的众生全都有情无情都一样,全都是在地心引力的摄受之下,摄持之下,那我们有感觉吗?没有,从来没有感觉。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那地球不是这样转嘛,那我们台湾在这里,那地球不是在转嘛,那转...转到下面去,我们会不会觉得我们会倒吊?不会,这个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你看蟑螂或是蚂蚁,爬在天花板上,它会觉得自己倒吊吗?我相信它应该不会觉得,因为它的业力的关系,那我们也是业力的关系,地球转到下面的时候,我们在下面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在倒吊的,所以这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那转到下面为什么不好掉下去呢?也是地心引力,所以你不要说是别的,你光是说没有地心引力,地球上也不会有水,因为水都飞出去了,所以河流海洋都干了。

我这要讲,这地心引力摄引一切众生在这个地球上,但是地球的众生受他的引摄毫不觉知,而我们众生另外这一方面,一切众生都是有真如本性,但是一切所行最后都是归于真如本体,都是依于真如本性而有所、而能造作,但是自己都毫不觉知,就好像地心引力对于我们一样,我们没有任何感觉。那你如果说像空气,你如果呼吸困难的时候你会觉得,气喘病的时候你会觉得,可是地心引力你是永远不会觉得,而且不知道它的重要性。那么真如本性也是这样子,它永远存在,你永远受它摄受,因它而起作用,但是你没有感觉,所以凡夫没有感觉,二乘也没有感觉,不知不觉,当然不求其本,

所以集苦、集、灭、道为四圣谛,[以此四谛为圣者于圣道中知、断、修、证的因果差别,]知什么?知此是苦,应当知;此是集,应当断;此是道,应当修;此是灭,应当证,这是这样子配的,因为没有那么多空间写这些,再讲一次,佛在二乘谛里面所讲的,什么是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就是说,知此是苦,汝应当知;此是苦是什么?就是这个色身是苦,心是苦,这个世间是苦,汝当知,知苦;此是集,汝当断;什么是集呢?一切的种种的造作、妄想分别就是集,集就是因,也就是苦因叫做集,这一切的虚妄造作都是苦因的集合,汝应断,所以知苦断集。此是灭,这个灭就是涅槃,这是涅槃,是灭一切烦恼的,你应该要修;修应该是对道了,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所以是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种种的因果差别,这是小乘人所修的圣道,虽然不是依于真如,他依于什么?就是依于苦,依于苦,所以要度苦、度脱、解脱,那如果是真如,如果是菩萨的境界的话,真如那就是一相,那一切都是真如,那虽然表面也有断,也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但是是表面上的,而事实上的本体是没有增减的,表面上还是有,因缘所生法,也就是依他起性,表面上还是有,但是究竟的真实,本体是究竟清净,是没有动摇的,那成佛是成什么?成佛就是要达到那个究竟清净的本体,你如果只是知苦断集修道证灭,那只是在外表上所证的,所以你证到的就是表相上的东西,没有到那个究竟真实的本体,所以不能成佛嘛,所以小乘证到以后他没有说他成佛,因为他还没有到那个本体,没有到达真如本体,那佛为什么称为佛呢?因为他到达真如本体,真如本体所以如来,如来就是因为证到真如的本体,那为什么叫成佛呢?因为真如本体就是佛性,证到佛性所以称为成佛。那这个成佛,这个佛性是亘古永恒不动,没有生灭染污,所以你要证到这个究竟不染污的时候,你就无上大解脱,无上大解脱也没有那个解脱的表相。

小乘人证到解脱,他是有小乘人的有解脱的相,那所谓佛的无上大涅槃,无上大解脱就没有那个解脱的表相可以取得,因为他已经太深入,太广泛,所以你没有办法找出那个解脱的相,你得不到那个表面上的相,可是那个才是最深沉的,最广泛的,又深又广的解脱相,所以是无上大解脱,无上大涅槃。所以不是一点、或是一面得解脱,他全面、全体的解脱,那因为是真如的关系,所以才能够这样全面、全体,而且不只是只有他一人解脱,他达到解脱的时候,他就看到所有众生都有解脱性。我讲这个话不容易,因为基督教或是种种外道,他是不认可,也绝对不允许说这个凡夫有解脱性。譬如你信仰耶和华,你永远是耶和华忠实的奴仆,奴仆能解脱吗?奴仆解脱就没有主人了,所以就没主了,但是我永远是我天上的主的忠实奴仆,而且引以为荣,颠倒。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4
成观法师讲解

    这个图是我画的最完美的一个图,这个是什么呢?猜猜看,脚踏车的车轮,在中学的时候,物理有一个题目说,如果你那个脚踏车经过一个泥巴路,然后那个车胎沾满很多泥巴,然后你如果骑快的时候,那个泥巴会怎么样呢?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这个词,这个是圆心,这个是圆周,半径,这个泥巴会和半径垂直的,这个称为什么?切线,会以这个切线的方向往外飞出去,所以地球的引力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地心引力的话,所有的东西都会成切线飞出去,那时候也许会我撞到你,你撞到我。

顺便讲,我刚刚讲说,只有佛法唯一的所谓宗教,唯一的宗教,为什么?因为佛希望一切的众生都能够悟了、解脱、自做主人,与我无异,没有任何一尊外道是神愿意这样子,把所有功夫教你,然后让你跟我一样,哪能这样子呢?譬如说,我是你们师父,那你永远不能跟我平等,但是我是希望你跟我平等,可是这辈子看来是没什么希望了。

那这一切外道都不承认凡夫有神性,那么即使像印度,外道他说他修得很好,然后回到梵天那里去,可是回到梵天,也是梵天的一部分而已,他不是自己变成梵天了,所以回到他的本来的地方,因为他如果原来是梵天的头出去的,他就回到梵天的头,你如果是梵天的手,那就回到梵天的手,所以他没有自相,也不允许你有自相。

所以你在基督教里面,或是回教里面,你再修得怎么高,你回去都是主的永恒的、忠实的奴仆,是阿拉的忠实的奴仆,永远是奴仆,你绝对不可能当家做主,这不可能,乃至于说与我无二,你与阿拉无二,或是与耶和华无二,那是什么?那是亵渎圣神,以基督教或是回教来讲是亵渎圣神,那还得了。

可是我们佛法正好相反,你若不想当家做主你这个人没有志气、没有希望,不是真正的佛子,不是真正学佛的人,学佛就是要成佛与佛无二,这种胸襟,为什么有这种胸襟你知道吗?真如故,因为佛证到真如而且知道,我们虽然自己不知道,但是佛知道我们也有真如,希望我们也能够证入真如,得到无尽的受用,无尽的成就,无尽的受用,受用不要让我们这样子地受苦,但是一切外道都不是,你最好就是无知无识,就一直都是他的忠实的奴仆,你想都不用想,我都帮你想好了,所以外道都是等于愚民政策,这神在愚弄人,可是那个宗教其实是人发明的,他们的宗教是人发明的,拿来役使一切众生,因为他们的神也是人发明的,如果真的有那样的神是,那就很不神了。

所以就知道我们这个佛法可贵,可为什么这么可贵?就是因为这个真如,就是因为本性,就是因为佛性,佛真正证到佛性,所以他成佛嘛,所以佛性、真如都是一相。那你学了这么久的佛法,不管你学多久,你知道佛法里面最高最高最宝贵的是什么?我现在跟你讲,其实以前跟你讲过,这一切修证、一切证悟最后最后所达到的就是这两个字,平等,为什么?为什么佛能够于一切众生皆悉平等,完全没有偏见、没有歧视,然后于一切法都平等,这个平等是最后现出来的相,所以佛所谓的证到等正觉,那等什么意思?那个等就是平等,有时候也倒过来讲,正等觉,正等觉跟等正觉都是一样的意思,那个等都是平等的意思,那为什么能够平等?究竟平等,那就是因为他真正证到自己的真如,也证到了一切众生、一切法皆有真如,所以都与我平等,究竟平等,性上究竟平等,所以他这么平等,那因为平等,乃至于自己受用到真如的无上的法义,

可是看到众生,不知不见,如聋如盲,所以受苦,妄造诸业受苦,因此悲悯,因此觉得众生冤枉,枉受诸苦,很冤枉,所以我们自己不知道伸冤,他帮我们呼冤,而且要为我们平反,但是我们都说世尊,慢一点慢一点我现在还蛮好的呢!

这个平等的原因就是因为真如,真如大家都有,普遍存在,所以称之一相,一相的意思是普遍的意思,普遍而且均等,没有差别,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才叫做等正觉。一切外道、小乘,也都有所觉,乃至于外道、世间人也有所觉,但是那个觉不正、不等,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有觉,而且是正,譬如说二乘是正的,但是他不等,为什么不平等?因为他的世间跟出世间是不平等,他的染污跟清净是不平等。那佛就看到一切究竟平等,染法也是真如所成,净法也是真如所成,所以一切究竟平等,所以一切究竟的实义都是归到真如本性。

所以第二条道理胜义就是二乘人所证到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胜义,它里面也是有胜义的,不是因为他只是求出离,乃至于在某些经典里面就说二乘是焦芽败种,因为不发大悲心,不度众生,只求自度,但是他究竟里面还是有真如的。

所以你看,虽然是唯识学,这个又暗中地归到法华一乘,什么一佛乘,二乘也成佛,因为他有真如,他究竟要成佛的,只不过兜圈子就是了,那凡夫也究竟要成佛,不过还要慢慢磨,还要磨很久,所以你若依于实义,那好好修行就会快一点,不一定要慢慢磨嘛。可是你又觉得酒没喝够,婚没结够,肉没吃够,想要再多吃一些、多喝一些,那就要磨得很久,还最重要就是钱没赚够,这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因为担心退休以后没钱,所以种种的担忧,佛说的,世间贪忧,世间种种贪生种种忧,忧生恐惧感,世间人都是怀着恐惧感在过生活,所以你只有真正出家修行,才可能离世间贪忧,否则怎么样呢?不要说别的,你就说跟别人比这件事情,你就有种种的忧恼,你明明赚得够了嘛,一个月三四万够吃够用,可是你就跟别人比,就矮一节,所以你就要拼命地打拼,往上冲,所以就产生种种贪、种种忧,为什么忧呢?因为赚的太少,赚的不够多,怕别人瞧不起你,可是你在世人的那个情景中,你是会有这种感觉的,是绝对会有的,那只有你入了佛门,才可能舍弃这一些比较、忧虑,当然你要入对了门才行,否则入错了门,里面也有很多的阶级,乃至于值个单就收入不一样,地位不一样,也是忧恼,那就要福报,那什么样的人有福报,又要聪明又要呆,这样子的人有福报。

[且为无漏智境,故称为道理胜义。]

[3.证得胜义——]三贤十圣的证得。讲到出家也有很多等级,曾经有人,要到我这边出家,到后来没有成功,原因就是说别的地方有一个月单银九千块的,他去哪里了,那我就很纳闷,你出家人一个月九千块你做什么用,很奇怪。乃至于我最近听我一个徒弟讲说,他的那个同戒的戒兄,说他在他们道场是煮饭的,大寮,一个月两万,这两万干什么?他说他学藏密要化很多钱,还不够用,我们这个正法东密,汉传正法,学法是不可能化那么多钱的,买一些花果供佛,包一个红包也不知道你包多少,因为都没写名字,有人是包两千,有人是包两百,还是供养阿阇梨,阿阇梨拿到了也不知道那一包是谁的,大包小包都没关系,我还拿过空包,不晓得他是忘掉了,还是弄错了,给我一个空包蛋。

证得胜义,就是三贤十圣菩萨,三贤十圣证得的胜义,[即二空真如,]他们证得是真如了,[此真如理系依圣智所诠的空门而显,故称证得。又以其为凡愚所不能测知,故称为胜义。]胜义这个是菩萨乘的胜义。我们回头看,第一个世间胜义是凡夫胜义;第二个道理胜义是二乘胜义;第三个证得胜义就是菩萨胜义,菩萨乘胜义;第四个胜义胜义就是佛胜义。

[4.胜义胜义——]什么叫佛胜义?就是胜义之胜义,你看光是你听我讲加一个之你就懂了,也就不会一头雾水,就已经很值得了,第四个胜义之胜义就是胜义里面最殊胜的,那就是佛乘的胜义,第一个是凡夫胜义,第二个是二乘胜义,第三个证就是菩萨胜义,什么胜义胜义?[即一真法界。]所以绕了那么久,就回到《华严经》了,华严境界,一真法界。那什么是华严境界呢?就是佛自证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华严境界。所以最高的境界,一切法又回到那个最高的境界,指向那个最高的境界。

[成唯识论云:]所以你们会很惊讶,相跟性是合在一起了,以真如而合在一起,成唯识论说,[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为了要跟前面三种作分别,[故作是说。]所以唯识也是肯定华严、法华、涅槃的最高道理,唯识学也是肯定《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的最高的道理,所以性相在这里汇通。[谓:颂中的诸法胜义,指的是最后这一种胜义胜义一真法界而言,]你看152页的第一句,「此诸法胜义」就是指胜义胜义,[因为这是最殊胜之道所行境界,且是圣者内智所证者,故称胜义中之胜义(胜义胜义)。]

[亦即是真如:真,真实;如,不变。真实不变,故称为真如。]所以你学佛要懂得那里面的意思,不要一天到晚喊真如,不知道真如是什么意思,只当做口头禅。一般人是用什么学佛,不是真正用理智去学佛,用什么学佛知道吗?用感觉学佛,譬如说以真如来讲,你没有深究它的意思,感觉我懂了,这样就满足了。所以一般人学佛不是用眼睛,用手的,用摸的,大概是麻将打多了,摸八圈。

学佛一方面要深入,一方面要还要精细,每一个字你都要发心把它搞懂,而且懂了以后还要想要把它记起来,通常没有真正发心把它搞懂,要把它搞懂很难嘛,搞懂了也就满足了,下次又碰到没有记起来又忘掉了,又还是等于没有。所以要发心搞懂,搞懂以后要把它记起来,没有记起来下次碰到等于还是没有搞懂,什么意思?譬如说佛法不说,我们讲看英文好了,你看英文,看了一本书,碰到很多字你就查单字,查单字也没把它记起来,下次碰到还是生字。所以该记的还是要记,那怎么样记呢?什么叫记忆呢?这个依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来讲,反复就是记忆,你要反复地去,所谓学而时习之,学了以后要常常学习、去温习,然后你才能记起来,没有那么多人是过目不忘的,更何况是这么深的道理。

看152最后一行,[成唯识论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这真的意思就是真实的意思,真实就是显示非虚妄,非妄,不是虚妄的意思就叫真实,[如谓常如,]这个「常」是永远的意思,不是常常,这个「如」的意思就是永远是如,如表示什么?[表无变易。]也就说没有改变,叫做如,所以合起来怎么说呢?真实是非虚妄,非妄,真是非妄,如是无变易,非异,真是非虚妄,没有错误,如没有变易,所以非异,也就是它不会改变,改变就是变易,那为什么非异呢?因为它是一相,一相所以非异,因为它没有生灭,所以是一相,有生灭就会改变,所以又称为一如,一如的意思就是它永远没有改变,那改变是什么?改变就是生住异灭。《金刚经》讲有四相,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那另外还有四相是生、住、异、灭,也叫做四相,这个无情界的改变叫做生、住、异、灭,有情界叫生、老、病、死,也是四相,所以有三种四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谓此真实之体,于一切位,位就是阶位、地位。如果是在凡夫就是地位了,什么地位呢?譬如说三界六道,这个是地位,如果是圣贤呢?就是三贤十圣,四双八辈,大乘的阶位就是三贤十圣,三贤就是信不算,信算是凡位,真正的贤位是行、住、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就是十地,初地到十地。小乘的阶位是四双八辈,四双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四;八辈是初果前面有一个初果向,还没有达到初果,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这四果还要加一个向字,就变成八个,这叫四双八辈,也是总说小乘圣道所证的人,达到的阶位,总共有八种,四个果加四个向叫四双八辈,这一切都叫地位。

那种种修行,由于他修行的道力跟成就都有差别,所处的地位不一样。所以《金刚经》讲说,一切贤圣讲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而有差别就是他所证的、所得的地位不一样,所以叫差别,修境证境不一样,叫做差别。

但是唯识学讲到最后,最真的真实的时候,唯识性就是说这个真实之性,在一切的凡圣之位常如其性,不管是他在处于凡夫、圣人或是贤位,他都是跟他的本性一样,所以才叫做真如。

[即是湛然不虚妄义。]「湛然」是什么意思?湛然就是清净透澈,所证那个境界清净到可以见底,好像河水一样,很清净到可以见底,清净透澈叫做湛然。所以你念那个《楞严经》,妙湛总持不动尊,那个湛就是这个意思,非常清净,清净到能够见底,叫做湛,「即是湛然不虚妄义。」湛然、清净、透达、透澈而没有任何的虚妄叫做真如,因为湛然就清净透达,所以它是一相,清净洁白,所以它是一相,一相就一定是真,而且它清净透达,这么洁净,所以他就没有虚妄,没有任何虚妄存在,所以湛然不虚妄,就称为真如,

[此谓:真是真实,亦即显示此体不是有漏的遍计所执之虚妄性;如是如常,亦即表示此体亦非无漏的依他中之有为生灭变易。也就是说:这真实之体,在一切法位上是常如其性的,]所谓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真如性在凡夫的时候这真如性没有少一点点,等到你成圣人以后,你的真如性也没有增加一点点,没有多。

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心经》读过了吧,那就是指真如,真如才能够如此。如果是小乘的话,他所证的解脱一定有增减,什么增呢?无漏智增了,什么减呢?烦恼减了,烦恼减到没有了,灭烦恼了,所以得解脱,证圣道,证圣道就是增,灭烦恼就是减。

但是真如本体,以大乘的智慧来看,究竟的智慧来看,真如本体没有增减。也就是因为见到这个真如不增不减,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以才能够起真正的悲心。你知道为什么?

因为你如果没有信解这个真如不增不减的话,你一定不会所谓的菩萨倒驾慈航来度众生,因为这个世间太苦了嘛,乃至于会怕我这个真如会不会不见,都被你们带衰。你不要说带衰,我们不是说,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如果到厕所去,呆久了,不管你有没有解大便,你出来总是臭臭的。

所以菩萨他清净洁白,跑到我们这个五浊恶世,臭的要死,那他也不会扪着鼻子,因为我们如果到超市卖肉的地方,我们都要扪着鼻子,要不然就暂停呼吸,很臭嘛。那菩萨如何能够到我们这五浊恶世来度众生,如果他没有证到真如的话,你看如何能忍受呢?众生又种种造恶,所以都是因为证到真如的关系,证到真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真如本性,才能够做这样的事情,甚难稀有的事情,而不厌不倦。

「也就是说:这真实之体,在一切法位上是常如其性的,」「法位」就是,因为一切不管是有情、无情都是法,那这个法在哪一个地位上,在哪一个阶层上,叫做法位,他所在的阶层叫做法位。他都是如其性的,是跟其本性是一致的。我不是曾经讲过嘛,我十几年前,我在家弟子会做账嘛,他就叫我刻一个章,刻那个章从来没用过,因为他是学会计的,他叫我去刻这样一个章,「与原本一致」。所以那个真如常如其性,就是于原本一致,永远亘古如常,亘古如新。所以这真如不因为他所处的地位而有所改变,他的性质,所以叫做湛然不动不虚妄的意思。[故称为真如,即湛然不动、不虚不妄之义。

又,真如尚有许多异名,例如大般若经卷三六○中,举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十二名。]都是真如的别名,[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则举出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等六名。此外,法华玄义、]法华玄义是智者大师写的,就是法华三大部的其中一部,[显扬圣教论中,亦广释真如之义。]

[即唯识实性:承上,]面所说,[即此真如性,便是唯识之实性。]这又一再的指出,唯识最后还是回到真如。

如我所说,我在序言里面讲,这个末世有一派白衣学唯识,提倡唯识,他还毁谤真如,这是很莫名其妙。他难道没有看到这《唯识三十论颂》,最精要的一个《唯识学》,乃至于所有的唯识学里面,最后都是归向这个真如本性,真如性。他怎么能毁谤这个真如性呢?这很奇怪。你如果真如不成立的话,也没有如来了,就不能成佛了,真如就是佛性,那没有佛性如何成佛,没有真如如何有如来。

所以这些人实在是虚妄、颠倒、愚痴,还应该讲邪恶,以邪见、恶见破坏如来法,误导众生。而且不止这样的,破坏大乘,因为你破坏了真如,那就是破坏一切大乘的共相。为什么?因为大乘就是佛教导众生要成佛的法门,那真如被破坏了,如何成佛,所以大乘就破坏了。真如,是借着真如这个理跟事,理上悟,事上证,而能够成佛,因此这样子修证就是大乘,那如果没有真如,就没有大乘了,如果没有真如佛法顶多顶多是小乘,甚至于堕为世间法。所以这一派人到最后就提倡人间佛教的原因就是这样子,为什么?因为不信解大乘,推展小乘,到后来连小乘都不信了,所以就衍成人间佛教,提倡大家执着、贪爱世间法,贪爱、不舍世间法。所以这是一大罪过,所受果报一定是不可思议的。

[而所谓唯识性,有二种:]

[1.虚妄唯识性——]这种性是唯识的,但是它是虚妄的,[即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唯识所产生的,是识心产生的,但是它是虚妄,所以称为虚妄唯识性,[是唯识性中之虚妄性。]

[2.真实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是唯识性中之真实性。]

[唯识又有二性:]

[1.世俗唯识性——即依他起性,]因为一切的世俗都是依他起,[是为唯识性中之世俗性。]

[2.胜义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是为唯识性中之胜义性。]

[是故知真如性即唯识之真实性,亦即圆成实性,]所以唯识性、唯识实性、真如性都是一样的意思,[而此性亦即是唯识性中之真实、胜义之性。]

[义贯]

[此三性诸法所含之胜义,亦即是真如,此真如性之所以称为真如者,因为其体真实,]它的体是真实的,而[且恒常如其本性,无有改易故,故称真如;此真如性即是唯识之实性。]回头讲一下,这识心会产生两种心,一种是虚妄的,一种是真实的,虚妄的话那就是遍计所执性,真实的就是圆成实性。那我们了解这个有什么好处呢?知道我们这个识心所起的,虚妄的部分,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把它去掉,我们可以防止它,有真实性,我们知道了,可以去追求它,去证它、去修证它,那你修证到真实性,就是圆成实性,那就证到真如本性了,那证到真如本性就是所谓证到佛性,证入佛性那就成佛了。

[诠论]

[这四句偈本来是随着前面的八句偈,继续发挥三性之奥义,]「奥义」就是深奥的道理,[但为了表显其重要性,故注者特将之别立一章。]注者就是我了。

[本章可说是唯识三十论的最高潮点。若从唯识五位百法来看,亦是如是:百法中首先标出心法,亦即八识,为一切法之总本源,以一切法皆唯识所变;心法以下,其它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皆是自心之所变现。]自心所变,都变那些东西出来呢?心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等,

[故整个唯识学的架构主轴,是以心法诸识出发,经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最后到达无为法,这就是唯识学最终的目标;]

所以我们学种种法,学有为法、无为法,最后是为了要成就无为法,[亦即是,为令行者对于有为法的前四位心、心所、色、不相应之信、解、修、证,达于第五位的无为位。]也就是无为法,

[然而无为又有六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这之中,只有真如无为才是唯识行者所要到达的究竟目标。]你那里有没有五位百法表?有的话拿出来看一看,《百法明门》里面有的,它最后就是讲无为,那无为最后一个就是真如无为,[而法中之所以罗列其它五种无为,是要令行者知所抉择,]虽然总目标是为了达到真如无为,但是把其他无为也都列出来,为什么?让大家要知道而且抉择,不要被迷了,其他的不是我们的目标或是目的,[莫妄入歧途,以为是真修。]不是大乘的真修,有些是凡夫的、有些是外道的、有些是二乘的,虽然也都是无为,老子也讲无为,但是老子的无为跟释迦佛讲的无为是不一样的意思。[是故当知,唯识一门的总目标,即在于实证真如。]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5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继续讲《唯识三十论颂义贯》,上次讲到154页。这唯识是什么意思?识就是心识或是神识的意思,也就是简单讲就是心,但这个心一般世间人以及外道认识心是一个整体,但是佛依他的智慧就看到这个心可以分成八个成分,八个部分,所以叫八识,那八个识呢?因为这个心识管我们整个身心的作用,他的那个本体在哪里,那八个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这八个部分,前面五个眼、耳、鼻、舌、身是感官的,我们这有感知,但是这眼、耳、鼻、舌是表面的,它本身是物质的,所以它本身并没有精神作用,精神作用是在心里面,由心发出来,把这个外面的感官接受的资讯送到心里面,心里面才分析它,理解它,了解它,了解而分别叫做了别,所以识的意思是什么?识就是了别,我们有心识,才会了别,所以了别的意思就是识,我们这个心为什么会作用?心作用是干什么呢?就是为了要了别一切法,了解跟分别一切法,所以我们能够认知一切内在、外在的一切事物,乃至于我们自己的感觉,也都要靠这个心识来分别、来了别,譬如说你起一个想法,你忽然觉得很闷,会吧,曾经有过吧,很闷,那你知不知道你那个闷是怎么来的,你那个闷是为什么起来的,但是这个闷就不一定是什么原因,譬如说,一般来讲,你很久没有出去了,就会觉得闷闷的,或者是你有一些事情,很挫折,可是虽然挫折,那挫折已经过去了,可是你又觉得有一种压抑的感觉,那个也是一种闷,还有呢?有时候是因为你这种情绪化,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情绪,但是那个不一定是现前的,也许你忽然想到以前难过的事情,或是不痛快的事情,然后那时候你心里就会觉得闷闷的,没有办法抒发,没有办法透达这样子,然后又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讲,然后可以抒发一下,乃至于你找不到对象可以讲,那如果有对象呢?你也不知道怎么讲,因为闷闷的那种感觉,它本身就是不可名状,那种情况我们为什么能够了知呢?了别跟觉知呢?通常一般人如果闷的时候,就是糊里糊涂,就觉得不痛快,这样子而已,但是你学唯识,你就懂了,那个叫做闷,而且那个原因你还可以去追溯、去探讨。所以从佛法来分析呢?人有两种最难突破的情况,就是迷跟闷,迷就很多种迷了,譬如说有好的迷,有坏的迷,譬如说迷赌博,迷喝酒、迷跳舞,赌、喝酒当然是不好的,迷那个使用药物当然不好,迷跳舞、打麻将,这些也不是太好,普通,也有一些迷好的,迷什么?迷写字、绘画、音乐、文学,这是好的,但是以佛法来讲,也都是不好,因为迷就是不好,迷的话就会把你的那个本心本性,就盖住了,把你带到岔道去了,因为这是你的本心本性,那为什么叫迷,所谓迷不知返,你迷路了嘛。所以你如果学一样东西,或是接触一样东西很投入,投入而不觉知自身的时候,不觉知自身、自心的时候,佛法就称为迷,那这个迷呢?跟世间人所谓的迷信那个迷也不一样,以佛法来讲没有叫迷信的,迷就是迷,信就是信,没有两个合在一起的,信就一定是好的,不是,以佛法来讲信是好的,譬如说你信佛、信善知识的话,信修行人的话,这个信是好的,当然你如果信邪道、外道的话,那个就不好嘛,信好人的话就好,信不是很好的人的话,那就不是好的,信还有正信、邪信,所以信是好的。但是这个迷呢?迷就一定不是好的,以佛法来讲,即使说,你音乐、绘画、雕刻、文学、艺术、乃至于哲学,你如果说是迷哲学,那也不是好,你学哲学可以,但是不要迷哲学,因为讲迷就是忘失了自我叫迷,忘失自我叫迷,你失掉自己在某一个东西里面,这个就是叫迷,所以迷以佛法来讲都是不好,即使世间人讲说,他迷这个好的事情,也不能是好的,因为失去自我,这个自我是指本心本性,如果因为做任何事情,而失去本心本性,那么那个再好的事情,也不能称为很好了,这有等第、层次的问题了,迷坏的事情当然不好,迷有害于身心的事情当然更不好,如果是迷一切世俗上的事情,如果是好事,所谓文化上的东西,也不能算是好,当然还有迷一些东西,譬如说迷卜卦、算命、风水等等这些,这些当然以佛法来讲都是不好的,因为那个不知正理,不了解因果。我们为什么知道说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好是坏,那就要了解我们的心识,能够去判别,乃至于我们了解我们的心识,真正了解以后,也不被自己的心所惑,不被自己的心识所惑,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心因为无始以来造的业,所以也会自己骗自己,自己骗自己的时候,自心惑自心,自心诳自心,这个很多,这个几乎是天天是这样子,一般人不学佛都是天天自己在骗自己,但是都不知道,骗别人很难,骗自己很容易,骗别人你需要找出很可靠的理由,才能够骗得了,但是骗自己不需要任何理由,我们这个法律上不是有个自由心证,我们自己骗自己连自由心证,任何证据都不要了,他自己就说服自己了,所以我们如果学了唯识,那就知道它是了别,然后也能了别自心虚妄的部分,我们心里面有真实的部分,我们的心里面有真性,有虚妄性,我们学了唯识以后,就能够理解我们的真性,真正知道我们的真性,乃至于可以识破我们的虚妄性,那如果识破自己的虚妄,就会离开虚妄,离开虚妄就能够达到真心,达到真心就真正开智慧了,众生为什么不开智慧,为什么愚痴?那都是因为虚妄,而且玩了很多的花招,自己觉得很漂亮,自己觉得很行,可是有智慧的人一看,都是虚妄,你这个实在是笨的很,你玩的花招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所以唯识学主要的功能就是这样子。这唯识学是一个大学问,是佛法中的一个大学问,是研究我们这个心的心体,以及心的功能作用,还有心所现出来的相,唯识学就是研究我们的心体,主要的成分是哪一些,那就研究八识,然后这八识是体,它会现出什么样的相,这个相有善相、恶相、烦恼相等等,种种相,要去了解它,现出相以后它会产生对我们身跟心会产生什么作用,乃至于我们人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快乐与不快乐,种种的感知、感觉,都是这个心用,所以你要追求人生的幸福,你非懂唯识学不可,因为那个幸福感是谁造成的?心造成的,心的一种作用,所以你必须要了解这个作用,但是为了要了解作用,你必须要了解这个是属于那种相状,这个相就是状况、面貌的意思,然后再往上推,这个是属于心体的那部分产生的等等,那这个叫唯识学。

那三十颂是古代的一位祖师,叫做世亲尊者,他写的一部论文,叫做三十论,但是他是写了三十颂,这义贯的我写的,是解释这个三十论的,所以我也很不错了。这一部唯识学,自古以来通达的人不是很多,所以你今世有福气听到我解释,然后如果你不要说完全通达,你只要解的其中一小部分,就在你心中种上无上菩提的种子在里面了,这个种子永不磨灭,依《法华经》所说,种子种下去了,你将来必定成佛,这是佛...我只是传达他的而已,但是这是确实的。看154页第二段。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以上所述,可知性相二宗,实是殊途同归:]我们这个佛法里面,佛法是很多的宗派,但是大致分有两大部分,一个是性宗、一个是相宗,所以叫性相二宗,它的对于佛法阐释的方向不同,不是说内容不同,而是方向不同,修证的方式不一样,修行的方式有一点点不一样,所以一个是性宗、一个是相宗,那举一个例子来讲,禅宗就是性宗,那我们唯识学就是相宗,天台宗、华严宗都是性宗,属于性宗的,但是这个性相二宗都是殊途同归的,[因为性宗不但讲真如,且以真如为最高之法,亦常将真如与本性合称真如本性。]所以这是共同的讲法跟道理,[又,若无真如,即无如来,]如果没有真如就没有如来了,为什么呢?什么是如来,大家都会说如来,讲到这个如来,一般人没有学佛都知道,西游记里面说如来佛,没有一尊佛叫如来佛,那个是吴承恩不懂佛法乱讲,写西游记的那个人叫吴承恩,他对于佛法只是一知半解,乱搞乱套。如来就是佛了,佛就是如来,而我们佛法的弟子,只称佛如来,不称如来佛,讲如来佛绝对是外行的,一听就知道是外行的。因为我们有释迦牟尼佛、有阿弥陀佛,有药师佛,所以社会上的人以为吴承恩讲如来佛,他还以为有一尊佛叫如来佛,因为如来的意思就是佛,[以如来者,即是乘真如或如实之道而来,故称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修行、证道、度众生,这个真如之道或是如实之道而来修行、成道、度众生,这是如来的意思,乘如实之道这就是智慧,来就是慈悲,所以他已经体证了这个真如之道或是如实之道,所以他是有一切智、大智,而来成道、度众生,故称如来,[又,诸经论中,亦多言真如,如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著的,禅宗的第十二代祖师,他著了《大乘起信论》,其实这是很深的一部书,这部书是小本的《楞伽经》,都是性相融合的,性相圆融,也就是起信论里面的道理,有性有相而且是圆融的,这个是很不容易的,要不然你就是以性为主,要不然就是以相为主,像这部书就是以相为主,那你要把性相弄在一起,而且是圆融的,这很难,像《楞严经》也性相圆融的,它合在一起,没有抵触,而且是相辅相成,性相相辅相成,令众生借着性跟相一起,证菩提,成佛道这样子,[言真如三昧等。又,成唯识论中明言,真如又名法界、实际,可知唯识所说,与华严、法华等大经所说亦无别,以华严经即是开演法界之奥义者。再者,相宗讲唯识变,性宗讲唯心现,]这看起来好像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常常也说一个讲变、一个就现,有时候讲变现,变而且现叫变现,好像魔术师一样,那综艺节目,我变...变就现出来了,一样,我们这个自心也会变,也会变魔术,一天到晚的变魔术,一天到晚在变,时时在变,为什么知道,要不然你六点钟的时候很高兴,七点钟就觉得很难过,为什么?没办法解释,自心他就一直变,他像大气的气象一样,他说变就变,谁也控制不了他,我们这个心就是这样的,然后我们这个心又像什么,除了像大气以外,还像女人,女人这个天气一样,那个她的状况跟天气一样,变幻无常,所以自古英雄都出不了美人关,为什么?她说变就变了,你抓不住她,也唯其是这个,她变幻莫测,英雄就着迷这个,如果你很能把握住,你就不会迷了,我们刚才讲迷,就是这样的,所以一切男人都迷于女人,原因在哪里?就在这里,难理解、难控制、难驯,莎士比亚写了一部作品叫驯悍记,有篇戏剧叫驯悍记,知道什么意思?凶悍的老婆,所以因为难解,难掌控,所以就更加迷人了,如果很容易掌控,那就觉得没什么了,因为很难掌控,很多变,善变,就把你搞得糊里糊涂的,那如果很容易掌控,很理性,很乖顺,就觉得没什么味道。人都有被虐狂,或者是劣根性,都是一样,你对他好好的,他反而不甩你,你如果对他不好,他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潜意识里面觉得很刺激,就觉得很好,不晓得为什么,人就是多少都是这样,被虐性或是有点神经病这样的。所以你学了佛法这样最高级的这种心理学,如果你之前也学过心理学跟病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可是所谓的病态心理学跟变态心理学,这个我都研究过,那个其实也都不病态、也不变态,其实是一种常态。人的个性里面都多多少少都有那一种东西,有那个部分。所以你学唯识学,再看看你以前所学的,如果你研究过的那个心理学的话,一比较的话,就觉得这个唯识学很好,而且对于这个人心的透达,就很透澈,所以因为你很透澈了,透澈以后就不迷了,就不会被他迷惑,迷就是惑的关系,惑是什么?惑就是不了解,因为不了解而惑,惑变到了极点就变迷了,那个头脑被搞昏了。譬如说你迷赌博,就被赌博搞昏头了,迷打球,也是被打球搞昏头了,我就迷过,我以前踢足球,可是你正在迷中你不觉得迷,甚至于也不觉得苦,当然也不见得觉得乐,我为什么说不觉得乐,因为大热天抱一个球,然后对着墙壁猛踢,踢来踢去的那有什么乐,然后抱了一个球,带着球跑操场,你说那有什么乐,可是...乐在其中,然后就带着球就绕着学校的树,这样跑来跑去,这样左三圈,右三圈这样绕,你说这有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就是迷,就是这样子,迷了以后他就觉得,他不做就是不行了,到底有什么乐趣呢?说实在也说不上来,你说是不是这样子,可是不做的话就很难过,他就非这样做不可。所以迷于一切都一样,迷于酒、财、色、赌博等等一切,你在迷中你不知迷,你只是觉得一种推动的力,叫你去做,所以即使翘课也要做,下雨也要做、打雷也要做,我是说我踢球了,然后几个人跟疯子一样,那操场都是泥巴,踢得全身都是泥巴,下着大雨全身都湿了,那你说很快乐吗?其实我不觉得那时候很快乐,可是会不会苦,也不觉得苦,所以我那个已经到达一个禅定的境界了,不苦不乐的境界,舍念清净地了。一个人真的迷痴疯狂的时候就是这样子,你说是不是,譬如说一个男孩子迷一个女孩子,然后去追她,追的苦的要死,被她整得一塌糊涂,但是你说他很苦吗?他不见得觉得苦,他如果说觉得苦他就不会做了嘛,当然他也好讲,如果他会写诗,写了一大堆那种苦恋的诗,可是他真的觉得苦吗?事实上不见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有这样的经验过,那时候很乐吗?应该很乐才会作嘛,一点不乐嘛,因为你追了半天人家不理你嘛,那有什么好乐的。所以真的迷一样东西,乃至于迷一个人,就是会达到那种四禅的境界,舍念清净地,不苦不乐,勇猛精进,甚至于你看读书也是一样,你迷于读书的话,一天到晚读,那这个我也迷过了,这就不太一样,有时候会很快乐,但是有时候会很苦,因为一本书如果很大一本的话很苦,读半天腰酸背痛,那又舍不下这样子,这又不太一样,跟打球那些都不太一样,迷读书是又苦又乐,不是不苦不乐,是又苦又乐。再者,相宗讲唯识变,性宗讲唯心现,[其实是一般道理,]就是同样一个道理了,[只是方便不同以所对根机别故。又,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只是心,因为我们自心所变现的,万法也是唯识现,[更是很清楚的将性相二大法门,会归一处:第一句三界唯心,是性宗之法要;]最终就归于这一句话,[第二句万法唯识,是相宗的法要。由是可知,性相二宗并非敌对,而是方法不同,而且应是相辅相成的才对。令人可叹的是,末世有些人,不明此意,以致使各自所习的性相二宗,互相水火,]就是不相容,[互相攻讦,各不兼容。如习性宗者,讪笑习相宗者,谓之琐碎、刻细,专事分别名相,影响所及,易令人轻忽相宗,不欲修习之。至于习相宗者,则责性宗者之言浮夸、不精不当,甚至讥为:迷糊真如、笼统佛性。殊不知,这两造之言,都有毁法、谤法之过。更有进者,近世有习唯识者为了反禅宗,甚或反整体的性宗,乃以提倡相宗为手段来打击性宗,甚至有声称:唯有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法者。]这是很可笑的话,因为所有的佛法都是真正的佛法,这句话我甚至在美国有位老法师,他跟我讲的,好像跟我讲一个很大的秘密,跟我说只有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法,是很可笑的事。[如此举动,犹如有人以其右手打自己左手,不知佛所说的一切法,皆为如来之左、右手、及头、身等,怎可自体互殴、自残、互毁,而引以为快?而彼犹自以为是在弘扬正法?]这可怪,末法时期,很多讲的法都是邪的,邪见,反而他们的团体常常自称正见、正觉,这样子的名字,这是很好笑的,[故知,习唯识者,若以唯识为本位,来打击、破坏性宗,固是不对。反之,习性宗者,若以性宗为本位,而轻蔑、毁坏相宗,亦是不解佛意,违佛所教。]

[再者,谈到真如,前]面所[说之近世唯识学者古代之唯识学者则不然,]近世唯识学者很[多视性宗如寇雠,]大仇人一样,[视真如如赘痈,]而且还把真如当作肿瘤,[常欲毁之以为快,而且常将弘扬真如法之性宗,贴上种种他们自创的标签,如真常派、如来藏系等这些标签]这些[都是末世佛学家的创作,]都是近世佛学家的创作,我特地称佛学家,不是佛弟子,即使他是出家人,也只能称为佛学家,他研究佛学,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看的,这个都是很不好的,佛法那有什么派,如果有是有宗了,那有什么派,那也没有什么系,这个都是他们自创,这样闯出来的话,有很多就互相抵触,互相攻讦的那种形象出来,而[且以鄙夷之心视之。]来看的,譬如说我刚刚讲的哪一位老法师他说:只有唯识学是真正的佛法,他一提到性宗的东西,或是起信论等等这些,他就把它真常派,然后就把它,那个口气就是一种讽刺的口气。所以你要晓得,台湾话有一句话说(台语),说你赌博的时候,当然我也不赌博,不过是这么一句话就是了,赌博的时候要会听人家讲话的时候那个尾声,也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意思。他们讲真常派,如来藏系的时候,那个言外之意都是含着鄙视的这种心理,这个是很糟糕的,这种谤佛、毁法的心态,可怜了,这些人是从一些白衣,在家人开始由白衣传给出家人,这一开始就错了,就是出家人跟白衣学法,白衣高座传给这些出家人的法,然后越弄越邪,搞得现在就是成为佛法的一大隐忧,是当今佛法两个大癌症之一,都是由这一派学唯识的人留下来的,这一派学唯识的就演变为人间佛教。因为越学就对真正的佛法没有信心,所以就转为追求人间,然后鼓励人家贪爱人间,贪爱世间,所以叫人间佛教。妄想要建立人间净土,这都是一套的,人间如果有净土,佛就不用讲佛法了,如果人间有净土,我们就学孔子就行了,或者学基督教也行,因为基督教本身就是很世俗的东西,也不提倡智性,智慧的,而是提倡感性的,都是推崇人的那种感性的发作。所以佛法是越走越下坡,现在已经到达,快到谷底了。如果唐朝的时候是在山峰顶上,一直往下走...,现在已经到谷底了,现在一切佛法的光荣、光辉都不复存在了,已经死掉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只剩一口气还没有断,那这一口气也是喘得很难过。所以希望我们不要为它念往生咒,要赶快为它打气,然后能够让它这个气能够壮起来,看看能不能复苏,[笔者于初习唯识之初,读彼等佛学家之书,不明究里,亦深为所动;后自深入,方发现:原来唯识学不但不反真如,而且连唯识学也讲真如!]但是你看末世众生就是可怜,佛法不深入,那古文也不好,没有办法看原文、原经,只要听人乱讲,那他乱讲你就乱信,然后就破坏你的善根,就渐渐背离佛法,[唯识学不但讲真如,而且真如也是唯识学中最高的道理、最终欲证的目标!]最终想要证的也是真如,[不但如此,唯识学中不仅讲真如,而且其所说之真如理,精审广大、鞭辟入里,比之性宗,绝不多让。]而且有过之无不及,[因为唯识学中所说真如,除了上面所说的六真如外,尚有十真如:]六真如就是五位百法里面六个真如法,接着还有这么多的真如。好,我们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6

成观法师讲解

    我们继续讲,156页,唯识学里面还讲十真如,禅宗是简单扼要是讲一真如就没了,或是真如一心,一真如心,唯一真如,那你如果问真如有几种,那他就打你一棒,唯识学里面依真如的作用、性相,讲了十真如。

[(1)遍行真如——此真如为二空所显,普存在于一切法。]为什么?因为普遍存在于一切法,在一切法中它都有,所以叫遍行真如。跟五位百法里面遍行心所的那个遍行是一样的,是遍于一切心行,那这里是指遍于一切法,所以叫遍行真如,也就说你在一切法里面都可以找到真如,都是真如所现的意思。

[(2)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为最胜故。]「具无边德」无边的德性,它是最殊胜的,所以叫做最胜真如。

[(3)胜流真如——由此真如所流出之教法,与其余之教相比,为最胜故。]一切教法从这个真如流出的,都是最殊胜的,所以叫胜流真如。第二个最胜真如这个真如本身就是一切法里面最殊胜的,遍行真如就是这个真如的普遍于一切的,所以叫做遍行真如,最胜真如就是这个本身就是一切法里面最殊胜的,所以叫最胜真如,然后第三个,从这个最胜真如所流出的法也是比其他的一切教法殊胜,所以叫做胜流真如。

[(4)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无摄受就是不能够被任何一种东西摄受成为它所专有,叫做无摄受真如,这个真如被摄受为某一法所专有,所以叫无摄受,也就说它不会专属于某一个法,不能被任何某一个特定的法所摄受,成为它的专有,为什么?因为这个真如是遍于一切的,平等的,所有的法都有,不是专属任何一个法,不系属任何一个法,所以叫做无摄受。

[(5)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种[类无差别,]这个真如在任何种类都不会有任何差别,因为它的那个性都是一样,[非如眼等类有异故。]不会像耳根跟眼根作用就不一样,但是真如不管是在那个地方,不会有他的种类这个真如有所不同,这一类的东西里面所含的真如,和其他类所含的真如也都是一样的,所以类无别。

[(6)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本性无染,所以就你也不能说你把真如给清净了,因为他本来就没有污染,你怎么能说把它清净呢?所以你不可能清净真如,你可以清净你的业识,可是清净你的本身、本心,清净你的心识,但是你不可能清净真如,因为真如本来就清净,你还清净它什么,那真如怎么样?真如你只能显现,它只是显现而已,只有显现、体入,体就是体会,悟的意思,悟以后你进去它的境界,叫做体入,所以你只有显现、体入,但是没有能够把它清净,因为它本来就清净。

[(7)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然种种安立皆无异故。]诸法无别,在种种法里面,对种种法而言,这个真如都没有差别,法教再多,这个真如还是一样的。

[(8)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而有增减故。]不增不减就是说你即使是凡夫,你的真如也不会少一点点,然后你这个凡夫证了菩提以后,你的真如也没有增加一点点,所以都是一样,这叫究竟平等,佛就是证到这个境界真正的见到凡圣真正就是平等,没有增没有减,所以他才会那样平等,要不然你看,我的智慧总比你多,那为什么我没有比较骄傲,我是说佛了,因为其他的外道的神都很神气,但是佛就没有佛气,他就没有很傲慢,他一直都是这样很平等的,也没有歧视,也没有这种偏见等等,一相平等,那为什么?因为他证到真如平等,或是平等真如,这个不太一样,但是意思是差不多了,真如平等,平等真如,所以离增减执,执就计执,计就是妄想分别,离增加或减少的妄想分别执着,叫做计执。

[(9)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无碍解」就是无碍解脱,这个解不是了解是无碍解脱,于无碍解脱得自在,那无碍解脱是怎么来的,因为有自在,有智慧自在的关系,智慧自在了,证到那个真如,以智慧自在所依的真如,他已经证到这个因此就得到这个无碍解自在,这种真如叫做智自在所依真如,所以这个是佛智的境界。我们凡夫虽然有真如,但是都没有开发出来,就好像台湾不是有很多地产开发公司吗?我们有地产,但是我们都没有开发,所以我们都不能赚钱,那人家注册一个地产开发公司,就开发了,然后就转很多钱,也造成很多土石流,那就是不如法开发。那我们这个学佛法要如法开发,如果不如法开发,就会造成自心的土石流,那土石流是什么?那就一大灾难,那什么叫做不如法开发呢?种种邪魔外道的修行都是不如法开发,自他都是一大灾难,但是这是都是这么奇怪,他在受灾难的时候,也不了知,乃至于自己还觉得自己很幸福。你看那个道教的,他做乩童,他也觉得自己很幸福,而且觉得自己很幸运,他能救世,他会做乩童,会看病,替人家解决问题,看风水等等,称为救世。基督教称耶稣是救世主,跟道教那个乩童说救世、济世是一样的,自己迷迷糊糊的,然后只是使役鬼神在做事情,他们称为是济世、救世,然后常常跟鬼神在一起,这是业力的关系,因此常常跟鬼在一起,你今世常常跟鬼在一起,你来世就堕于鬼道。你今世常常喝酒,变成酒鬼一样,来世如果能生为人的话,就痴,因为我们台湾话说,国语说发酒癫,台湾话叫酒呆了,喝酒的人就是呆呆的,喝完酒的人他是半呆半疯,迷迷糊糊,所以来世就糊里糊涂,甚至于说弱智,半疯疯癫癫的,也都是喝酒的罪报。经里面就有讲,喝酒有十几种罪报。但是一切邪魔外道,你跟着他修行的时候,你也都不知道,不知不觉,那个常常当乩童的人,结局都不是很好,为什么?因为他通鬼神,以他们道教来讲就是所谓犯了天条,天条是什么?以道教来讲,我们是阳间,他们是阴间,阴阳不能互通,互通了就有罪,还有这个阳间的人利用阴间的人做事情,阴间的阴鬼也受他用,受他的报酬,因为供养他,祭拜他、供养他,也是有罪过。还有一个,既然讲外道,我们就外道言外道,泄露天机,因为人间有种种的祸福,灾殃等等,本来都是上天在管的,那算是所谓的天机不可泄露,你借由那些离经叛道的鬼神,然后来泄露,因此就有这些罪过,泄露天机,这个都是一等大罪,对天来讲,一等大罪,这就是为什么做乩童的人结局都不太好,会伤了自己也伤了后代,就无福嘛,会连带后代都遭殃。而且据我所知,他们那个做乩童都要发恶誓,就说我为了做这个事情,我希望神灵降体,我要怎么样...,或是做种种的牺牲。譬如说我们小时候,我们那里有个土地宫,土地宫后面有一个人叫水木仙,他为人办事情也很灵,看不到的不晓得,看得到的就是说,他发誓他绝对不穿整条裤子,他只穿那种长短裤,他的裤子都不会过膝盖,去做西装裤的时候,以前没有那种现在这种长短裤,去做西装裤,做的很漂亮的西装,全套的,那就是要把那西装裤剪掉,剪到膝盖为止,终年即使冬天也是不穿整条的裤子,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什么恶誓就不晓得了。他替人家看病,他的专长、专业就是为人家收惊,小孩子受惊了,就去给水木仙看,水木仙就念咒...然后烧香,就拿那个冥纸就在那个小孩子面前画画...,他还不穿鞋子,只穿拖鞋,从来不穿皮鞋,这个恐怕也是他的那个之一,而且穿的都是日本式的那种两只指头加起来的那种鞋子,就这样画画...,然后就骂三字经,垃圾,走!垃圾是脏的意思,是指哪个附在孩子身上的鬼神,这个只是让你们笑一笑而已。不过跟你讲这是很邪门了,每一个小孩子如果受惊了,给他瞧一瞧,都有效,而且常常一次就见效了,我们那里都讲说,如果孩子夜哭,或是受惊了,都说让水木仙瞧瞧就好了。

[(10)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如果已经证得这个真如以后,[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这个第九、第十,都是圣人所证到的真如,依这个真如体起的作用,证到第十种这种真如的体以后,他就能够对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都能够自在,你如果证入这个真如的话,就能起一切神通妙用,种种度生作业,这个作业是指度生作业,总持是指真言,真言咒语,定门就是禅定,都能够自在,这种真如叫做业自在等等道力所依的真如。

以上的真如依它的性跟用有这样的差别。一到八都是性,真如性,这真如是遍行一切;第二个,这真如的性是于一切法最胜;第三个,这个真如所流出来的法是最殊胜的;第四个,这个真如是不遍为任何一法所摄受,无遍摄受真如;第五个,这个真如是在任何种类都没有差别,种类无差别的真如;第六个,这个真如性是没有染净的差别;第七个,这个真如性是于诸法都没有差别;第八个,这个真如在圣凡二类也都不增不减,它的性都不增不减;所以这前八个都是性,都是讲真如性。后两个就是真如用,所以一到八是真如的体性,九、十是真如之用。要真正起真如之用,你证入了才会起作用,所以只有圣人,因为已经证到那个境界了,证到他的体了,证入他的境界,才能起作用,我们有作用但是就是很模糊、很浅、很淡,只是一般的作用,而不会有种种的大的作用,譬如说解脱自在,神通妙用就没有办法起来,因为没有真正证入,他都被覆盖住了。
[以上所列十真如,见成唯识论卷第九。此十真如,顺次为从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这个十真如就配菩萨十地,第一个是初地所证,第二个最胜真如是二地,胜流真如是三地,无摄受真如是四地的境界,类无别真如是五地,然后六地、七地、八地一直到第十地,从初地到十地,而且行十波罗蜜:檀、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这十波罗蜜,而且断十重障,因此就能够到达菩提。[成唯识论又云: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你看这个佛法很妙,随着胜德所现,但是假立,假立的原因为什么?因为让你不要执着,假立因为都是自心所现,这样就不会执着,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能了达此一切真如,然而能现证之行犹未圆满,为令诸菩萨圆满此十真如之证,故后后依次建立。]后后是依第一个遍行真如来讲,之后总共有九个嘛,它的后面更后面的叫后后,依次而建立,158页,[以上为成唯识论中所开演之真如法。佛在解深密经中亦开示七真如:]《解深密经》也是性相融合的经典,也是唯识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一般就是说《解深密经》是相宗的根本经典,最重要的,那七种真如:

[(1)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
[(2)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
[(3)了别真如——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实性。]
[(4)安立真如——谓苦实性。]
[(5)邪行真如——谓集实性。]
[(6)清净真如——谓灭实性。]
[(7)正行真如——谓道实性。]最后面,苦、集、灭、道的实性都是由真如所现。真如它可以随缘而不变,所以他能够现出种种的相状跟作用,所以有种种的形象出现。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学乃前佛后佛所共说,故诸菩萨亦如是说。前佛指释尊,后佛指弥勒尊:唯识学最根本的一经一论: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即前佛后佛所说;一切唯识学皆从此中出。而此一经一论及其所流出之唯识论典,皆言有真如,经论中分明如是说,末世这些佛学家难道都没看到这些经文?还是视而不见?为何他们在讲述及批注唯识学时,偏要破坏佛及菩萨所说之法?]怎么破坏呢?他们就破坏真如,[真有如打着红旗反红旗,其居心何在?]很显然,就是为魔所用,[他们破坏真如,究竟对他们自己有什么利益可图?]其实没有什么利益,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对众生有什么利益?]也是一样没有什么好处,[须知真如法为一切佛法中最高之至理,若谤真如法,即是谤一切佛法,亦谤一切如来]为什么?因为如来是乘真如之理而来,那你谤真如,那就没有如来了嘛,因为他们谤真如,那他们用凡夫俗眼来看佛,因为佛有一切智,还有最高的智慧,他们都否认,他们认为是众生,后来的人把佛神格化,deify,deification,[谤一切乘真如之理而来者,罪障极重。此辈中人,学习佛法,讲论佛法、乃至在佛法中出家、批注佛经——然却不信佛言,亦教人不信,疑谤经法,]实在是很莫名其妙,你不信佛法,你为什么要出家呢?还讲论佛法,他所讲的都是曲解佛法,很令人伤心。魔王波旬曾经跟世尊讲说,世尊,你末法时期的时候,我要化为你的弟子。佛在菩提树下,他成道的时候,那个他派魔军来、魔女来迷惑世尊,世尊不为它所惑,乃至于把那个魔女给赶跑了,后来魔王波旬就说,那就让世尊成佛,但是当佛你的末法时期的时候,我会化为佛的弟子,着佛的袈裟,于佛法中出家,而破坏你的佛法。世尊听了这话就很感伤,我们听了也是很难过。佛在经中也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演说正法的却寥寥无几,很少。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心邪于邪法相应,讲说正法众生就不相应,因为心不清净就跟清净的正法不相应,所以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这是众生共业,没有办法。那么什么是正法呢?正法就是清净的法,而且没有自己创造的东西,都是佛佛相传的东西,而且没有花俏,没有噱头,但是末法的众生喜欢花俏、噱头、热闹、神奇、玩弄花招,你越是花样越多,越是招数越多,护持信受的人就越多,大家就像疯了一样,迷了,到处迷倒,常常是这样的,越是邪味的就越是疯狂,到处都有信徒,甚至于现在国际化,很可怕,这也是无可奈何。[其为「师子身上虫,反噬师子肉者乎?」]什么意思呢?师子就是老虎狮子的狮子,狮子身上如果长了虫,那个虫就会吃狮子的肉,就比喻说,哪一些学佛而成邪魔外道的人,就是打着佛法的名号,然后在吃佛法的肉一样,吃佛世尊的肉一样,[注者不才,在此希望一切佛弟子,若学佛法、看佛经,切切要信佛语,须知佛为不妄语者,佛语谛实,真实不虚。]所以一定要相信佛法,一定要相信佛所说的话,不要相信其他跟佛语相违背的话,如果任何人讲的话跟佛所说的话相违背的,你一定要信佛的话,你不要信跟这个不一样的话,你相信不一样的话就走入邪魔外道,但是你自己都不自知,佛语谛实,真实不虚,佛是不妄语者,[佛若妄语,便连五戒居士都不如,何况能成正遍知、无上正觉。]因为妄语是一个烦恼,妄语是一个烦恼心所生的,那为什么要妄语呢?为了要欺诳人,为什么欺诳人呢?不外为了名、利、财、色,就这些东西。那佛于这世间的一切名、利、财、色早就远离了,早就不贪着了,他干嘛还要妄语,他也不藉求你崇拜他,你崇拜他、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就欢喜。所以在《大智度论》里面讲,众生种种赞佛,佛也不喜,恶众生种种谤佛,佛亦不忧,你谤你的,因为你谤,就好像在《四十二章经》里面讲的,你谤佛的话就好像有人拿着泥土,逆着风往前面丢一样,那个泥土一定是着在你身上嘛,也意思一样。所以你如果谤佛的话,犹如逆风投灰一样,着于自身,灰弄脏的是那个谤佛的人,佛无所伤,所以即使有人谤佛,佛也不忧。乃至于众生行种种邪法,佛亦不忧,为什么?因为你自己自伤嘛,他不会因此而忧恼。所以众生种种邪行,自受果报,那你自受果报,就白受苦而已。所以智者一切罪福自取,自己自取福,自受福,自远祸、自离祸,祸害的祸,如果亲近善知识,就离祸了,就远祸了,如果亲近恶知识、邪知识,就贾祸,贾就是召来的意思。你学佛如果学的正的话,身心都越来越清净,生活就越来越充实、快乐,那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越学越烦恼的话,就学错了,或者你自己方法学错了,或者你的来源错了,也就说你跟错了人,所以择法跟择师都很重要的,这个法是要清净的,师要正的,不会说耸动人心的,一定都是清净,自守。绝对不能在法上自创,自己自创,因为那个科学、文学可以自创品牌,佛法不能自创品牌的,佛法是有一个牌子,就是佛陀牌,没有别的了,如果有的话那都是不可靠的,都会有问题。因为还有谁能够比得上佛吗?绝对没有,如果有的话,那他也是佛,可是一个时期里面,不可能有很多佛,不可能那么多佛,也只能有一个佛,这是佛说的,在一个时期里面只有一佛,现在还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说他成佛,即使禅宗说见性成佛道,但是禅宗祖师有多少个,五宗,数不完,太多了,你不要说五宗了,从那个西天以来,达摩祖师第二十八祖,然后中华有六祖,六祖以下又有五宗,云门、临济、曹洞、法眼等等,总共有五宗,这五宗有多少祖师呢?都是在讲见性成佛道,但是有哪一个说他已经成佛了,没有嘛,连六祖大师说见性成佛,他也没有说他成佛了。然后,密教里面也是讲即身成佛,这是我们讲汉传的正统的密教,说即身成佛,但是有哪一个说他已经成佛,连唐初三大师,都没有说他成佛了,惠果大师也没有说他成佛,只说惠果金刚阿阇梨,弘法大师也没有说他成佛,有那个附佛外道是他是法王,那就是如假包换的骗人的,因为除了佛以外没有法王,也没有人真正比佛更高的。学佛必须要了解在一些东西,就说你要买东西,或是做生意,你一定要了解市场、行情,这就是佛的市场跟行情,你要不了解会怎么样,不了解会被骗,你被骗了你也不知道,一定要货比三家,乃至于五家都没有关系,多比一比你就不会被骗了。就好像在美国的留学生,买一团卫生纸也要跑好几家,看哪一家比较便宜,这样就一定不会吃亏,买卫生纸都这样子了,不怕麻烦,更何况学佛那么能够怕麻烦呢?一定要多比几家,一定要这家看看,哪一家看看,才知道哪一个是好的,哪一个是不好的,哪一个是真货,哪一个是假货,这样才不会有错,否则被骗了还没关系,被误了才可怜,误了怎么样?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这是高中时背的成语,也是古诗里面,成佛一定要会判别,不会判别的话只是空自辛苦而已。所以佛语谛实,真实不虚,佛若妄语,便便连五戒居士都不如,何况能成正遍知、无上正觉。[是故万万莫随末世愚妄之人,疑谤佛法,自误犹可,尚误他人,堕于无间泥梨。]「泥梨」就是地狱,绝对不能随顺恶知识谤法。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继续讲,现在讲160页。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后五行颂是明唯识修行的阶位,位就是阶位,「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这样所成的唯识实性与真相,「谁依几位?」谁是何等人,什么样的人依循几种阶位,是什么样的人能够依循几种阶位,而能够证入这个唯识实性,「如何悟入?」答曰: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

【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

【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

什么样的人能够悟入这唯识实性呢?而他要悟入这唯识实性,要经过那一些阶位、那些阶段?就回答说,要具大乘的两种种姓,这两种种姓就是,第一个是本性种姓,本性种姓我就把它称为无始善根,无始善根是不会有比较暧昧和模糊的意思,那个本性的意思就是本具,但是是本具的意思,但是这个本具不是真正本具,而且是修来的,我把它称为无始善根这样比较明了,本性种性是无始善根所成的种性,因为修了很久很久,无始以来都在修,今世他一出现的时候就好像本来就有,事实上已经修了很久了,顿然看来就好像本来就有具足了一样。「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无始以来本性依附行者的本识,这种种性都一直依附行者的本识,所以「法尔所得」,「尔」就是如是的意思,法如是故,或是法尔如是,法性就是这个样子,法尔如是所得的「无漏法因」,因为他这个行者已经修行这个本识,薰习了很久很久,本性种性就一直依附在行者的本识上,因此他就法尔如是的得到如是法因,他就具备这个东西,这就是有的人我们一看来他好像生来就很有智慧,有的一看来就相反,他怎么生来就没有智慧,不过这种人是比较多了,生来有智慧就比较少了,那都是无始熏修的关系。第二条,「谓习所成种性」,「习所成」这个习就是修习,「习所成种性」我把它称为修习渐生,也就是修得,修习渐生的种性,也就是修得的,不是好像看起来是第一种本来就有的这样子,「谓闻法界等流」「闻」就听闻,听闻到法界性等流,「等流」的意思就是一类,等就是同等,流就是流类,同等流类就是同一类,同一类的法,也就是谓行者他今世听到了于法界性一类的法,「闻所成等」「等」的意思就是还包含其他的,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这就是所谓的三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一般我们这个,一般的通教都讲闻慧、思慧、修慧,那相宗、唯识宗里面就讲,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比较啰嗦但是比较清楚,闻慧不是闻了就有慧了,是闻所成慧,你听闻了以后还要信受,听闻信受,才能够成慧,信而且受,受就是接受,接受就是接纳,放进去了,不是听了,左耳进去,右耳出去,那就没有闻所成慧了,那是什么?开个玩笑,那是洗耳朵了。思所成慧是根据闻所成慧,然后去思维,思维的意思是什么?是如理思维,照着那个法理去思维,不是用自己的语句,不是用自己的语言,不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而是以佛法的方式,叫做如理思维,完全不用自己的思想的这种语句跟模式去想,叫做如理思维,那进一步讲,怎么叫如理思维呢?怎么叫如理呢?如理思维不是自己乱想,一定要按照佛理,按照佛语以及佛所说的思维方式,然后去思维,那就是在这个六识层面去思维它,用佛理去思维它,所以不是自己妄想分别,所以就是依游戏规则,依佛法的游戏规则去思维,叫做如理,你自己用自己的方式,乃至于超过那个范围,那个都是胡思乱想,都不是如理思维,若以这样的方式去思维的话,就会得到思所成慧,这样就会成就智慧,但是这个智慧只是心比较不散乱而已,那个时候所做的心比较清净、不散乱,所做的思维,这个思维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接着还有修所成慧,在禅定中思维叫做修,这是在平常、一般的不散乱的心思维,这是在禅定中思维,所以叫思维修嘛,所以在禅定中思维就成就修所成慧,简称修慧。修所成慧就入到第七识、第八识底层下去,就可以转业力,那思所成慧还没有得到定力,所以是在六识层面,所以没有办法转业力,这个因为得定了,你所思维的那个理就会深入你的身心里面,然后转到里面,转到业力的根里面去。所以闻所成等三慧,薰习什么?加个本识,这个受持的词略掉了,或是得闻所成慧,以闻所成慧等三慧,薰习本识,所成的种性,这个叫做习所成种。所以这个习就是修习,闻法界等流法,先闻法,闻法以后再进一步去思维,常常地去看、去听,你闻法,以前就有经本,或是你自己抄的笔记,再常常去看,去复习,就会变成闻所成慧,那我们现在更好了,又有影音的、又有影像的,你常常去看、去听,就变成闻所成慧,然后进一步呢?思维它的道理,就思所成慧,然后在禅定中修习,在定中思维就成就修所成慧,以这个三慧薰习本识,就能够成就本识,成就什么种性?大乘唯识种性。要具这两种种性,那两种呢?就是本具跟修得两种种性,「具此二性」就是这两种种性,这二性之一就可以悟入了,不需要两个都有,有一个你就能悟入了,悟入什么?悟入唯识的性与相,唯识真性,唯识的性与相。

[注释]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此论三十颂中,至此]到这里为止,[已说明了二十五颂。在此二十五颂中,前面的二十四颂是讲成唯识相,后面这一颂是讲唯识性,亦即真如性。]所以我说嘛,唯识学就以相为主体,最后导入唯识性,[可见如来所说法之常法:性相本不分,显密本不分,禅净本不分,]本来是不分的,[只是广略开阖有别。]有时候看哪一种场合,哪一种根器的人,他在某一法讲得广一些,有些法就略一点,广略跟开合是一样的意思,[若于性宗根机之人,则为之说性宗之法,广说性宗之理,然于其中亦含有相宗之法,不过只是略说,]所以性宗的法里面,它也会有相宗了,但是略说[或点到为止而已;]譬如说最简单的就是《心经》,《心经》里面有相宗,我跟你讲,你学佛法的法相,每一个人几乎都是从《心经》开始,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法相,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法相,苦、集、灭、道,十二因缘,这些都是法相,所以性宗里面有相宗,所以性宗不能完全排除相宗,排除法相你根本没得讲的,光是性你没有东西可讲的,你一个性宗讲无所得,讲无上菩提,但是你没有那些法相,你讲什么,怎么讲无所得呢?无所得是从这些法相里面现出来的,没有法相也无什么无所得可说了,[此为欲令众生广植善根,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不生偏执,而能通达故。]如来说性宗的法的时候,也不要生偏执说我只要学性宗,说相宗的时候你也不要说我只学相宗,那是很不理解的一句话,因为性宗里面不能没有相宗的东西,相宗里面也是为了最后到达性宗的这个道理,要通达这个真如法性,[例如楞伽经、首楞严经,皆以性宗为主,而兼及于相,]而且它的相宗的东西却很多,这两部经可以说是性相圆融,[因此这两部经都是于性广说,于相略说。至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则是以相为主,以性为辅,因此都是于相广说,于性略说。又如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经,即净中有禅,然其中之禅理则点到为止,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即是无上禅之理。又如心经、法华经等经文之中或最后皆有咒,即是显中有密,然而都是以显为主,而其中密法]收束的时候就画龙点睛,用一个密咒来结束,所以就归趣到令众生显密都能够通达而没有歧视、歧见,[则点到为止。如是可知,此唯识三十论因为是相宗之论,是针对相宗根机之人而说,故于相广说,于性则较为略说。然因为本论中说:唯识实性即是真如性,故知本论于性虽未广说,但其旨却是会相归性,以性是体,而相为用故。]这一切法都是这样子,[再者,唯识学中之所以广说种种相,为欲令行者明了诸法之种种相状,而导入诸法相之本元、本体;而一切法之总本体,即是真如。]

[唯识行位:即依唯心识观而修行,其所历的断证之位阶。]修唯识学的人修的观叫唯心识观,也是弥勒菩萨所修的观。

[谁依几位:谁,哪种人,何种资格之人;亦即修行此法之人,须具哪些资格?几位,谓具备资格、起修之后,又有几种位阶?]需要先有资格了,然后才开始修,修了以后又会经过几种阶位。

[如何悟入:起修、入于唯识修行正位之后,又如何才能悟入究竟之唯识实性?]这悟入是悟入唯识实性。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若要修行、悟入此法,]唯识实性的法,必[须是大乘种性;至若凡夫种性、外道种性、或二乘种性则不能修行、悟入此法。]所以凡夫、外道、二乘种性都不能修这个法,以及悟入这个法,[而所说之大乘种性,又须具足两种条件:一、本性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本性种性:成唯识论则称之为本性住种性。]本性因为本具,表面上好像就是自然能之,好像大家自然就会了,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其实不是天生自然的,是他宿昔所修,他生出来他就会了,没有学就会了,那是业力这样带过来的,因为业力的种子,常在八识田心里面,生生世世都不舍他,所以他都带着走,[本性种性之义,详如下一条批注。]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即是从无始以来,本性依附在菩萨之根本识即第八识中,]本识就是第八识,也就是根本识,因为第八识是一切识的根本所以叫根本识,[法尔自然所得的无漏法之种子因,此非由熏习而得,亦不是如今才有,所以称为本性住种性。]所以他本性如是,事实上是修太久了,乃至于就变成他本性中的一部分,你看有的人生来就慈悲,有的人生来瞋心就大,有的生来就爱惜东西,有的人生来就有破坏性,我讲一个好笑的事,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他坐在我旁边,他没事,听课觉得无聊,拿一只刀子就削他那个桌子,那个桌子桌边都被他削得一塌糊涂,桌上也刻了一塌糊涂,我就想说,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奇怪,他就是生来不爱护东西,然后有的孩子,玩腻的玩具、东西就要把它踩破,摔烂,就有这样的破坏的性,有的孩子就很好,东西他自然就会把它收好,不过多半的人都要家长去督导,然后养成那个习惯,否则东西都是乱丢,我到现在为止,只看到一个孩子,以前住在我们家,现在也皈依我,是我的弟子,他四五岁所玩的东西,譬如说他骑的脚踏车,他骑完了就把它推到原来的地方,玩什么玩具,玩一玩,或是不一定是玩具,他都会把它拿回原来的地方,这很奇怪,也没有人教他,所以大家都很疼他,[法尔,即法如是故;]我们通教里面都讲法如是故,法相宗就讲法尔,或是法尔如是,[尔,如是,谓不由造作,非功用行而得,]也就说他不是用功、用力去得到的,他自然就得到了,这样子,[称为法尔。]当然是他的本识薰习,所得的那个力量,自然就有。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所成种性:习,熏习。谓由熏习所成的种性。]薰习就是修行的意思,常常地去熏修,所以我们称熏修,[什么是熏习所成的种性呢?兹如下释。]熏习所成的种性孔子称为学而知之,这是孔子所说的三种根器:1.生而知之,2.学而知之,3.勉强而行之,因为没有天生的根器,然后学了也学不太来,这勉强的意思就是很努力...,这个是等于是天才了,这个是普通的中才,那这就是庸才了,庸才的人就必须很努力,勉强而行之。讲到这个天才,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弟弟,高中读建中,多么天才你知道吗?他很少读书,然后考前看一遍,就九十几分,你看,气死人了,我背的半死,他就看一遍就九十几分,最起码的,好厉害。

[谓闻法界等流法已:法界,即法界性,亦即法之本性。]因为这个法的本性是一切法界全都是一样,所以说法界性,[等流,等,等同;流,流类。]一流、一类,[即同等性质、同样的源头、同一类之法,]都叫等流法,[谓听闻到从法性流出的,而与法性同源、一类的教法。已,以后,之后。]

[闻所成等熏习所成:闻所成,即闻所成慧,简称为闻慧,是为三慧之第一项。等字,为表示用这闻所成慧而涵摄三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谓由前之听闻法界性之等流法,再依闻、思、修三慧熏习本识,]所以有没有智慧,那都不是说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自己努力的,那自己努力怎么努力?我顺便提一下,譬如说我们不是刚刚传过光明真言,你问我一天念多少遍,我说:一天念二十一遍,你如果真正会修行的人,那你常常心里在念,嘴里在念,有空就念,没事就念,没事的时候不要胡思乱念,你就念刚刚修到的真言,这样就是熏修,这样就是聪明人,这样修久了就是有智慧,修久了心就渐渐不乱了,业障就渐渐稀薄,因为你的这个觉知力,觉知什么?觉知说我现在没事,我不要胡思乱想,我不要想东想西,也不要想烦恼的事,因为烦恼的事你想的完吗?想不完的,家事、公司的事,家事、国事、天下事,想不完,都是烦恼的,不要去想了,想了也没用,那更加不要糊里糊涂的就这样子悠悠忽忽,六祖大师讲的悠悠忽忽这样过,所谓的念念不空过,念念都在摄心不乱,念念都在念一个佛法,念一个真言,或是念一个佛号也好,总而言之你就不要在心中胡思乱想,然后糊里糊涂的这样过,那这个就是薰习,这就是熏修,你拿了这一把光明真言的香,一直往你的身心上熏,熏久了,这个大日如来的无上真言就在你的心里面熏成种了,那你就会变成一个很有种的人,为什么?因为这个种不是什么孬种,是大日种,你看多好,所以你有这个大日种以后,你什么种都有了,这是大种,所以大种性,成就大种性菩萨,依这样子闻思修,薰习本识,[所成就之无漏种子,]无漏种子就是不生烦恼的种子,无漏就是没有烦恼的意思,不生没有烦恼的种子,不生烦恼的种子,能够灭烦恼的种子,叫做无漏种子,[即称为习所成种性。]这个习就是薰习、修习。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具,具备、具足。此二性,即上文所说的大乘二种种性本性种性及习所成种性换言之,也就是指大乘位的大根器人。]所以你这样子熏修就会变成大根器人,大根器不是从空而降的,都是修来的,不修的话,什么大根器小根器,是没根器,[此谓唯有大乘之大根人方能悟入此唯识性,余根之人——如凡、外、邪、小等种种根器之人——皆于此无分。又,此二种性本性种性与习所成种性与真言密教中所言之本有与修生二种出世无漏善的用辞及意涵几乎完全一致。]真言里面也有本有、修生,本有就是胎藏界,修生就是金刚界,所以显密的道理是通的,相宗就是显教,这里讲的是本性种性以及习所成种性,那就跟密教的本有跟修生,或是胎藏与金刚,是一样的意思,但是有时候领域有一点点不一样,层次上有一点点不一样,[若欲悟入唯识性者,则于此二种性,缺一不可:既须具备本性种性本具之善根,亦须具有习所成种性修得之善根;]但是你若具备了一种的话,再去修就渐渐地这两个都有了,[此二种都具足了,方能悟入唯识真性。]一开始入手的时候,两个之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入手、入门进去,但是要真正悟了就必须要两个都有了。

[义贯]

[「后五行」的「颂」文,是用来表「明」依于「唯识」而修「行」的种种修证阶「位者,论曰:」如前所说「如是所成」之「唯识性」以及唯识「相」,此中「谁」(何种资格之人)、「依」循「几」种「位」阶而得修证此胜法?又须「如何」才能「悟入」其道呢?答:「谓」若欲悟入此唯识性,必须「具」备「大乘二种种性」:第「一」种是「本性种性」,此「谓」从「无始」世以「来」,本性「依附」于菩萨之根「本识」(第八识)中,]因为他这个本性的这种修行已经修进去了八识田中了,[「法尔」自然「所得」的「无漏法因」,称为本性种性。第「二」种是「谓习所成种性,谓」听「闻法界」性之「等流法已」(含藏、显示法界性),再依「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等,熏习」本识「所成」之种,称为习所成种性。必须要「具」备大乘「此二」种「性」(「本有」之性与「修生」之性),「方能」秉之而「悟入」唯识之实性。]越讲后面就是高潮了,很精彩。我们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98
成观法师讲解

我们继续讲,166页。

[第五章唯识修行五位]

【第一节 资粮位】

【何谓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五位」是什么?具足讲应该是唯识修证五位,是那五位呢?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道位;五、究竟位。这唯识修证五位,什么是唯识的修证五位呢?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道位;五、究竟位。资粮位就是开始修行的时候,准备菩提道的资粮,接着加行位,先要了解这个通达位,通达位就是见道位,在见道之前用功加行,然后才能见道,见道就是初地,见道就是见到真如,再修道,这个初地,这个(加行位——修道位)是二到十地,究竟位就是成佛了。「一、资粮位」(三贤位的三十心),三贤位就是住、行、向,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十心。修顺解脱分,那什么是解脱呢?禅定解脱了,修禅定而解脱,顺着那个解脱,但并不是真正的解脱,还没得到解脱呢,那只是顺着那个解脱的法,顺解脱分就是五停心观,什么是五停心观呢?我们以前讲过:1.数息观、2.不净观、3.因缘观、4.慈悲观、5.念佛观,这五停心观。这停心是什么?停息烦恼心,或是停息散乱心,停息烦恼的心所以叫做停心。这五种观法,因为是修禅定了,你修数息观能够得禅定,修不净观也能得禅定,修因缘观也能得禅定,修慈悲观也得禅定,修念佛观念佛三昧也得禅定,禅定就可以得解脱,解脱就是定,这三贤位中就是依修这五种观法来修三十心。「二、加行位」,依未至定,还没有到初禅前有一个未至定,依这个未至定来修顺抉择分,顺抉择分就起四善根,四善根就是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暖法就是你开始修了,这个道种在心里面产生热量,令心就觉得温暖,好像有火一样,这个起火了。然后顶法就是因为你修这些法,就到了这个世间的顶一样。忍法你就在这个法中就忍可不动。世第一又更高了,就到达世间一切法的最高峰。到达世第一法以后,在下一刹那就证到初地,入了初地,因为前面那个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接着就是初地,还没有入初地之前,因为初地是由贤转圣,所以是一个很大的转阶点、转捩点,所以必须要很用功的加行,这叫做加行位。很用功地加行就入了初地,初地又叫做欢喜地,因为初见真如本性,所以非常欢喜,起大欢喜叫欢喜地,或又称为极喜地。菩萨初地,因为初见真如,见真如之道,所以初地又称为见道位。因为初见真如非常欢喜,起大欢喜所以叫欢喜地。因为非常欢喜又称为极喜地。这些都是初地的别名。但是加行位还没有到达那里,一直到了暖、顶、忍、世第一的下一刹那,就证到初地,初地就是第三个通达位。所以资粮位修五停心观,然后就到了加行位修暖、顶、忍、世第一。修顺抉择分,为什么称为抉择分呢?因为上面那个叫顺解脱分,解脱是定,抉择分是慧,因为有慧才能抉择,抉择凡圣两途,迷悟、凡圣,因为在下面就得初地了,初地就入圣位了,那现在就是你要不要入圣位,所以是抉择,你想要入圣位,就以慧观观察世间种种苦、不顺、受苦,要入圣位、入道,这里就自心抉择,用慧来抉择,抉择凡圣二途,你要抉择哪一个,或者就用智慧选择了圣位这一方面,就起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所以这个抉择分就是你心里面要抉择、要选择,这个要依很大的智慧力去选择,除了说你想要入圣道,你对于世间的那个贪爱,是不是想要舍,如果你要舍而顺着这个智慧而行,随智慧行,顺抉择分而入圣道,入圣人的见道位,就初地了,菩萨到了初地才能称为是圣人,那之前都是贤人。所以这资粮位修顺解脱分,这个(加行位)修顺抉择分,抉择了圣道,进入了初地,初地就是通达位,为什么通达呢?因为通达了真如,因为见了真如,所以通达了真如,所以叫通达位,通达位就是见道位的初地。然后修道位就是二地到十地,见道、修道。然后究竟位就是证菩提了,小乘的说法就是证道位,不过他们的证道是指阿罗汉,他们的修道就是从二果到三果,他们的通达位就是初果,初果须陀洹见道,见了什么道?见了苦、集、灭、道这个四圣谛的道,这是(通达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是通的,但是内涵不一样,层次不一样。那么这个究竟位是究竟菩提,就成佛了,小乘的证道位就证到阿罗汉道,这不一样。但是你这样子比对的话,你就容易记,你们跟我学,你们就是慈恩宗的弟子了,所以慈恩宗弟子要把这个记起来,慈恩宗是怎么修的,修什么呢?修这个,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道位、究竟位。所以你看资粮位为修大乘顺解脱分,顺解脱分是修什么的?修定得解脱,禅定得解脱,禅定是指五停心观,然后再看颂文。

[论颂]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这个颂文都很简略,要加进去很多的字,「乃至未起识」在资粮位中从初修行开始,乃至未起识,「乃至」就是还没到达的意思,「未起」就是未到达,「识」顺抉择分,从开始修行一直到还没有到达顺抉择分之间的境界。「求住唯识性」求住的意思是一心入住于,叫求住,唯识真性,或是唯识实性,或是唯识胜义性都可以。「于二取随眠」二取就是能取、所取,随眠就是种子习气,就于能取、所取的两种随眠种子。「犹未能伏灭」在此位中犹未能伏灭,在这个资粮位虽然种种修行,但是对能取、所取这一个随眠种子,还没有办法能够伏它、或是灭它,那什么是伏灭呢?在这个阶段,在资粮位的修行里,对于能取、所取这两种种子习气,还没有办法令它不起现行,不能伏它,也没有办法消灭它,就是永断灭,叫做灭。这重点就是,求住唯识性,第一句,乃至未起识,这个未起识简单一句话就是说,一直到下一个阶段的哪一个顺抉择分之前,就是未起识,未起这个抉择分的识,一直到下一个阶段之前,这个资粮位的行者都一直一心地要入住于、求住于唯识的实性,他的目的就是要入于唯识的实性。虽然在很努力地在修,可是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对于能取、所取这两种随眠,还没有办法伏它,令它不起现行,或是消灭它,令它永断灭。所以这时候的二取的种子,还是有现行,还是没有灭掉。这样讲就明白了,很深很复杂,不过听我这样讲很简单。

[注释]

[资粮位:成唯识论释云:为趣入无上正等菩提,而修习种种殊胜资粮故称为资粮位。因为菩提道远,欲达究竟目的地之法王城,必须备办种种资粮。]讲到法王城,你们已经去过遍照寺,遍照寺不是有个不动亭,然后用哪个大木头把它围起来,哪个样子有点像城墙,我心里想的那是一个法王城,只是没告诉你们,不过那些木头都烂掉了,现在都拿掉了,现在变成法界无相城了。[如人远行,必须筹备川资食粮一样,因此地前]初地以前,[的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是三十种心的境界,[即大乘三贤位,都属于资粮位。]大乘的三贤位已经都是了不起的大菩萨了,但是以修行菩提来讲都还是资粮位,还是在收集资粮的,[是为菩提道中入圣位前(地前)的准备工作,故称为资粮位。]

[大乘顺解脱分:]你看光是这个名字看起来都是很吓人,但是我一讲你就觉得还好嘛。[顺为顺益、随顺、不逆之义。分,是部分、一类法聚、或一群法之义;此分字,系与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分同义。]顺解脱分的分跟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分是一样的意思,[顺解脱分所修的内容为五停心观、]停是止息的意思,止息什么?止息妄想烦恼,所以叫做顺解脱分。[总相念住、及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就是修四念处了,四念处是身受心法,一起总观叫总相念住,别相,一相一相地观叫做别相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把它一起总观叫做总相念住,别相观叫做别相念住。

[又,顺解脱分为三顺分之一。三顺分为:]1.顺福分、2.顺解脱分、3.顺抉择分。

[1.顺福分——]就是修福的,你还没有修佛道以前,那先修一些福,一般人没有办法一开始就修佛法,修佛道。所以有很多到道场去做义工的,你叫他进来听经修法,很难,他会觉得很难过,他去厨房觉得很快乐,他插花也很快乐,他扫地也很快乐,但是你要他听经闻法、修法,他就不喜欢。那有的人他喜欢听经闻法,但是他不欢喜扫地,他也不喜欢煮饭,也不喜欢出坡,那这种是什么?是懒人。所以有的人是修福懒修福,有的人是懒得修智慧,有的人喜欢福,不修智慧,所以就是对修智慧就懒了,有的人只想修行念经、念佛、念咒等等,这些修行听经闻法他很喜欢,但是叫他劳动,他的...他就不愿意,这种就是不喜欢修福的人。不喜欢修福的人会有一个果报,将来你修行的时候,就没饭吃,没有人护持,你看惨不惨。所以一些人住茅棚,就没有饭吃,所以要吃野果等等的原因是这样子,以前往世是没有修福,那如果他有修福的人,他在闭关修行的时候,就法尔如是,就有护关的人来,管你两餐饱或是乃至于三餐饱,而且吃都吃不完。看这个顺福分,就是喜欢修福的人,[为感世间可爱果之有漏善,即五戒、十善等法,皆是顺福分。换言之,即为求有漏福报而修者。]就是随顺着福、福业这种法叫做顺福分。

 楼主| 发表于 2021-1-4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2.顺解脱分——]那反过来说有的人只是爱修福,出家了爱修福,在家爱修福,出家了还是爱修福,到处供斋、供僧、布施等等,不爱修智慧,所以有很大的福报,然后很多的道场等等,但是智慧就很少,这样也很辛苦。最好就是福慧要双修,不能够偏少,至于出家人就是关于这个福,有因缘就修,没有因缘不要太勉强,但是有了就必须要把握住机会去修它,但是不要把它当作专业去修,这样子又舍本逐末了,出家人还是以修定慧为主。[解脱即指涅盘而言。]这个解脱、涅槃是要怎么到达呢?就是要修定才能到,才能到达涅槃,所以涅槃禅定,[此分为定能感涅盘果之有漏善根。此种善根生起之后,便可说彼有情身中已有了涅盘法之种子。例如有人一闻说人生即是苦、诸法无我、涅盘具无量德等,即身毛皆竖、悲泣堕泪,]你听到一个法,就忽然好像全身鸡皮疙瘩都起来,或是就会流泪,[当知此人已种了顺解脱分之善,故一听正法,便与法能一念相应,而有如是强烈感受及反应。]这个法跟你的心来电,一下就来电了,所以接受强烈的感受及反应。这个要顺便讲到了,有的人进了佛堂以后,就一直哭、流泪,哭得不停,这没来由的,这不是好,要好一定要跟法有关,乃至于做晚课的时候,在家人去参加晚课,早课,一听到念那个东西的时候,就哭...哭个不停,哭得不能够念,这就不是好,那是悲魔,你那个不是感应,是悲魔。乃至于这个悲魔入心以后,你每一次碰到类似的情景,就又哭了,你问他为什么哭?他也讲不出来,那我告诉你,怎么分辨说是一种一念相应,而不是悲魔呢?一念相应的一定是你知道,你一定要知道你为什么而感动,而且那感动,我告诉你,通常只有一次,不是每一次都是这样子,每一次都是那样子的话,那就是悲魔。你每一次听到杨枝净水赞你就哭,这个不对,第一次哭可以,第二次不能再哭了,第二次再哭就是悲魔了。这跟什么一样?有人说,这个外行说外行话,悟了悟是很神秘的,很不可思议,悟了就好像忽然愣了。我告诉你,悟了不会愣了,愣了就不是悟了,悟了是明了,就一个很强的光照到你心中,自心就明了,就明了很多的事情,这个叫做悟,一定是要知、或是明了。如果你一下好像昏掉了,就愣掉了,那个不是悟了,那个是呆了。跟这个一样,身毛皆竖,悲泣堕泪,这个都是只是一次而已,不能每次都是这样。所以你如果碰到某一个法,你跟他相应了,就会鸡皮疙瘩都起来,如果你没有悟了,那就表示这个法是你宿昔所修,而且你一定很喜欢这个法,所以如果要叫你不修那个法,恐怕不行。不过问题是这样的,人都有业习,但是你要修习菩提,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刚刚不是五停心观,种种观法、智慧都有,你若只是执着一种观法,一种修法的话,永远也不会进步,你那个心就是执着的、质碍的,你不会开展无量的智慧,而且你那个心门是关起来的,乃至于说开的话是开一小缝缝,《楞严经》里面讲,开个小缝缝,太阳光一照,就会有很多游丝,飘来飘去的,你的心如果开了一个小缝缝也会是这样子,就很多的游丝飘来飘去的,那个游丝就是你心中所执着的法。[此当通教之外凡三位。成唯识论: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为了要趣向无上正等菩提,就是修种种殊胜的资粮,[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

[3.顺抉择分——]这个抉择我刚刚讲就是抉择凡圣,抉择——以智慧抉择凡圣、轮涅(轮就轮回,涅就涅槃)因此而入圣地之转捩点,那个东西叫做顺抉择分。[即指入圣位前的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亦即是内凡四位。]暖、顶、忍、世第一称为四善根,又称为内凡四位,[抉,抉断。择,简择。谓此四善根,能令行者抉断疑惑、拣择圣道、分别四谛,]以小乘来讲是分别四谛,如果以大乘来讲是分别烦恼菩提,[是为见道之一分;以见道系由智抉择而得,而此四善根乃顺于抉择,]顺于好的抉择,[令近于见道初果,]或初地,以小乘来讲是初果,大乘就是初地,[故称此四善根为顺抉择分。]四善根就是四加行,也可以说是唯识学的四加行,跟那个真言宗四加行不一样,同样的名字了。[声闻乘中之修证,极速者三生便可证得解脱:于第一生中修集五停心、总相念住、别相念住等资粮,起顺解脱分;第二生中,便依未至定,起顺抉择分;于第三生更依根本定,再起顺抉择分,而入于见道位。]得初果,如果小乘的话就得初果,[至于大乘,则顺解脱分位是指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十心。大乘的顺抉择分则指地前的加行位之四善根,亦称为「暖、顶、忍、世第一」。大乘之见道位即是初地,以亲见真如本性故。]这真如就是道,亲见真如本性。

[依识性相能深信解:谓资粮位的菩萨,依于四种力:闻慧熏修的因力、善知识的缘力、决定胜解的作意力、善修福智的资粮力,由这四种殊胜故,对于唯识性与唯识相之深义趣,都能深信解。成唯识论云: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未起识,指未起顺抉择分识,此识即同善分别之智。求住,一心趣求住于。唯识性,即唯识真胜义之性。此谓瑜伽行者,从初发菩提心开始,]瑜伽行者就是唯识行者,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因为瑜伽的意思就是相应,是跟唯识实性相应,所以称为相应,跟唯识实性相应所以称为瑜伽,从初发菩提心开始,[于其中间,乃至到尚未生起顺抉择分的期间,都一心地想要达到求住于唯识的真胜义性。在这期间,都称为资粮位。]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二取,即能取与所取;能取者即是心,所取者即是境。]心和境都还没有伏灭,也就说心里面,种子里面还有所取,有所取就是想还要得到,能取就是还要想去取的一些东西,还有贪取这样的意思,还有贪取的心,而且见到你还要贪取的东西,外境,所以这都是种子习气,还没断。顺便讲,讲到这个习气,我们佛法的弟子,常常如果讲到他有什么毛病,他就说:我就是这个习气,好像习气没有关系的样子,好像习气是个小问题的样子,事实上习气才是大问题,习气就是你毛病的种子,不要用习气,用种子那就知道了。那怎么种?坏种,你心里面还有坏种,还有烦恼种,还有恶种,种子又称为习气,所以你说,没办法,我就是还有一点习气,什么一点习气,很多习气了,而且习气很深厚。所以众生为什么会去造恶呢?除了现行的烦恼以外,主要就是下面伏藏的那些底流的习气在推动,也就是所谓的无明力在推动,所以造作造作恶业,因为下面的底流在推动,所以那个习气的推动,生死习气在推动,你都不知不觉,所以做错事也不知道,讲错话也不知道,而且你跟他讲还辩,死辩活辩,那个两片嘴唇跟鸭子一样,用来呱...。看170页,[随眠,即种子,或习气。]所以最可怕不是现行,主要还是习气,现行的你还比较容易觉察,是意识层面的是现行,种子习气是七识、八识,那是生死本、生死根,种子习气就是生死本、生死根,[因为二取的习气种子,随逐有情,而眠伏于藏识,故称为随眠。随眠也就是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的种子。]烦恼障就是现行的烦恼,所知就是说你没有办法了知,愚痴,就叫所知障。所知障不是说你读书读很多,因此其障碍,不是,那是错误的了解。所知的意思其实就是无知,你能够知道的有死角,叫所知障,你所知的死角称为所知障。所知的死角是什么意思?就表示你不知嘛,所以不知称为所知障,无知无明称为所知障。所以有的说,无明这个读书人,所知障重,胡说,读书人无知障重,那就对了。这些二障种子,[此谓资粮位菩萨,虽以如上所说的四种殊胜善根力因、友、作意、资粮,而能深入地信解唯识义趣,但在修证伏断的道力上犹不足,故对能取所取的随眠种子,仍不能伏、不能灭。因为于此位中之菩萨,尚未能了悟能取、所取体空,故多住于外门而修菩萨行,]就是修外在的东西,[仍不能内观真如,]故多住于外门而修菩萨行,所以外面粗显的容易修,内里面内观那种深细的就比较难了,所以仍然不能内观真如,[是故于二取所引生之随眠,犹未有能伏、灭之功力,令彼不起二取之现行。]

[义贯]

[「何谓」唯识修证之「五位?」第「一、资粮位。谓修大乘」之「顺解脱分」(三贤位菩萨所修者),]五停心观,[「依」于唯「识性」及唯识「相」之法,皆「能」以善根力而起甚「深」之「信解」。此资粮位「其」行「相云何?」以「颂」释「曰:」唯识行人从初发菩提心,中经顺解脱分位,「乃至未起」顺抉择分「识」(四善根智)之前,都一心趣「求住」于「唯识」真胜义「性」,在这段期间,都是资粮位所摄。行者于此资粮位中,虽于唯识性相能深信解,然而「于」能取所取的「二取」之「随眠」(习气种子),「犹未能伏灭」之,以于此位中之菩萨,仍未能了能取所取空,故多住于外门修,尚未能内观真如。]所以是信解是有了,但是道力还不够,所以不能够伏灭。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9 13: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