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7-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42 成观法师讲解
这个「掉举」心摇动、兴奋,所以安静不下来,心静不下来,就是兴奋,
[《成唯识论》云:「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掉举心所」的体性就是能令众生的心在种种的境界中不寂静,也就是令心扰动、兴奋,
[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能障行舍及奢摩他为业,奢摩他就是止,就是定,能障行舍跟定,
那什么叫「行舍」?所以我说:这个学《唯识学》你一定要有次第,这个「行舍」在唯识百法里面就解释过,那我们再复习一次,你有没有唯识百法表?
五位百法表,你看第三类,善十一者: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这个「行舍」就是什么呢?是行蕴里面的舍叫做「行舍」,行蕴中之舍叫做行舍,相对于什么呢?相对于受蕴中的舍,这有两种舍,
其实这样说起来就有三种「舍」:①布施之舍,但不是唯识学里面所说的「舍」。《唯识学》中所说的舍有两种舍,第一个是行蕴中的舍,第二个是受蕴中的舍,什么叫受蕴中的舍呢?
②受蕴中的「舍」,受蕴就包含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又称舍受。受蕴中的舍是不苦不乐受,称为舍受,所以舍受是受蕴中的舍,
「舍受」不是把「受」舍掉,而是这种受不苦不乐的一种受,苦受是一种受,乐受也是一种受,不苦不乐受还是一种受,不能说它就不是一种受。
就好像《楞严经》讲无声之声一样,无声也是一种声,称为静尘,有声就称为动尘。
③行蕴中的「舍」就跟相对于受蕴中的舍,所以这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掉举可以妨碍这个行蕴中的舍叫「行舍」的产生,
那「行舍」是什么东西呢?我们复习一下,你若有那个《百法明门论今注》里面,它就有引用《成唯识论》:「依于精进及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而令心得平等、正直、无功用住。」称为「行舍」,这样的境界称为行舍,
行舍它是怎么样形成的?行舍这个心所它是怎么样形成的?依于精进(心所)及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合在一起以后,
怎么叫合在一起,就是你同时修这三个善根,同时修这四个法了,修精进、无贪、无瞋、无痴,在静坐中修这四个法,接着就能够令你的心达到平等、正直、无功用住。
这样的状态就称为行舍,你看这样子其实不太容易懂,
什么叫平等?这是很特殊的名词,不是普通名词,这个平等的意思,你看这里,心很平静,平静无波动,平而且等,它的那个心行,这样有波动就不等了,所以心是平的,无波动。
然后,正直呢?横的看是平等,竖的看是正直,这个讲唯识百法的时候没有讲到,竖的看是正直,什么正直?不偏不邪叫做正直,所以平等正直,这个就是三摩地的坐标,
坐标还记得吗?虽然我还记得,其实我是不很懂得坐标,那个数学,X轴、Y轴嘛,然后交叉的就坐标了,坐标其实就是用X轴、Y轴,横的、竖的,然后标出它的位置,叫做坐标,那是地图学上的。
所以心在横的来看的话,它平静无波,没有波动,没有动乱,平等,正直,在这个法上来看呢,它不偏不邪,不偏于外道,不偏于二乘,不入外道称为邪道了,不偏于小乘,这样就是不偏不邪,不偏于小乘、不入邪道,持如来正宗之道,叫正直,所以平等正直,然后这两个横的、竖的,它都没有起什么波澜,
所以心本身就有一个动力,因为业力在动嘛,然后因为修定有一个善业的业力,三摩地善业的业力,所以它就无功用住,无功用住就是你不用踩油门,然后怎么样,空挡前进,空挡滑行前进,这叫无功用住,空挡滑行前进,空挡能够滑行前进,因为里面有加速的,
加速到了某一个阶段的时候,譬如你在高速公路,你加速到一百公里的时候,你即使放空挡,它还是继续地前进,那个时候,不用再踩油门,踩油门就是功用,不踩油门、空挡就是无功用住,但无功用它还是再做,依照那个叫做惯性定律,惯性作用而前进,这样子的。
这个在飞机称为taxi,飞机它下降以后,它那个脚架放下了以后,关引擎,借着它原来那个冲速,就一直滑行,taxi就是滑行,已经不踩油门,不用油门了,所以什么叫无功用住,就是taxi,这个taxi跟那个计程车是同一个字,但是这个是动词,是滑行的意思。这样就很容易就懂了一个很深的词了,
无功用行,这个是禅宗跟唯识宗里面最深的词,可以这么说。因为这个是什么地位的人修成的,第八地,第八地菩萨成就无功用行。
所以这个掉举,心动荡不安,不寂静,动荡不安,所以它能够障碍这个行舍,行蕴中的舍,行蕴中的舍是什么?
如果得到行舍的时候,它这个心就平静无波,无偏无邪,不用再加功用行,不用再怎么努力,他就依照原来所修的那个力量,就往前推动。
这个无功用行又有一个词,叫做任运,任运就是这个意思。
禅者修行又有一个词,也是从这里来的,保任,保任就是你护持,保持原来的那个冲力,但是不用再加力,它就自然很轻松的一种往前走,这个保任就是用英文:keep it and let it go,保持住那个原来的速度,不用再加速,然后它就一直走,这叫保任,也就是任运。
所以所谓的任运不是随它去,你就是保持住,而且你要保,你不能让外力来侵袭它,然后来破坏它,令它这个速度减慢。所以你一直护着它,让它一直往前行,这叫任运。所以依原来的那个功力,往前走,你看,这个武侠小说跟《唯识学》接上关系了。
掉举就能障行舍,行舍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它能够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任运而行,
如果你达到「行舍」,因为无功用住,所以修行对你来讲,就很轻松愉快。就对治掉举,令心静住,他的功用是对治掉举,令心静住,
所以是行舍的功用,那相反的,掉举就能障碍行舍的产生,以及得到奢摩他,得定了。
[有义:]有一家所倡导的道理是说,就是有一派唯识学家,这是指印度的了,[掉举贪一分摄,]他们说掉举是贪的一分所摄,也就是说它是属于贪的一部分,
[论唯说此是贪分故;]他们所据的论证是说:论就是大论,就是《瑜伽师地论》,因为《瑜伽师地论》上面说,此是贪分故,此是指「掉举」,这个掉举是「贪」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就提倡「掉举」就是「贪心所」的一分所摄。
这个是贪的整体,贪的其中一小部分,就可成就掉举,掉举只是使用了贪的其中的一小部分,它是贪的全体的一小部分,就是贪分的意思。
[此由忆昔乐事生故。]此就是掉举,因为「掉举」是回忆往昔快乐的事情,所以才会产生掉举,想到快乐的事情,心里面就很兴奋,心动荡不安,这是有一派唯识学家对于「掉举」的解释。
[有义:]另有一派唯识学家主张这样子的道理:[掉举非唯贪摄,]「掉举」不只是「贪」所摄,不只是属于「贪」一个心所而已,为什么呢?
[论说掉举遍染心故;]论就是大论,也就是《瑜伽师地论》,因为《瑜伽师地论》说「掉举」是遍于一切染心,也就是说一切染心里面都有「掉举」。
第一派是说「掉举」是「贪」的一分,第二派是说其实所有的染心、贪、瞋、痴等等,所有的染心,烦恼心,所有的烦恼心里面都一定有「掉举」,一定会有心动荡不安。染心一定是不是平静的,会动荡不安,这有道理。
「贪、瞋、痴」等都有,所以不应当只说是「贪」的一分所摄,应该是普遍的。所以说掉举遍染心故,
[又掉举相谓不寂静,]「掉举」所现出来的相是不寂静,[说是烦恼共相摄故,]说是烦恼就是这个烦恼,这个烦恼就是指掉举,掉举这个烦恼共相摄故,说掉举是烦恼的共相所摄,烦恼有一个普遍共同的相,一切烦恼都是动荡不安的,这是烦恼的共相。
[掉举离此无别相故,]而且掉举离这个动荡不安的相,就没有别的相,「掉举」本身是什么相?就是动荡不安,所以离开动荡不安的烦恼相就没有别的相了。
[虽依一切烦恼假立,而贪位增,]虽然掉举是依一切烦恼而假立,看这里,虽然这个掉举是依靠一切烦恼来假立一个「掉举」的相,「贪」里面有「掉举」,「瞋」里面有「掉举」,「痴」里面有「掉举」,但事实上「掉举」是假立,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是动荡不安嘛!
虽然这么说它在每一个烦恼里面都有动荡不安,但尤其是「贪」这个法的动荡不安特别大,所以叫「贪位增」。
贪位增上就比较强,[说为贪分……]所以大论里面才说「掉举」是「贪」的一分所摄,从它最大的部分来说它的性质。
[掉举别相谓即嚣动,]「掉举」的共相就是不寂静,它的别相就是喧嚣扰动,喧嚣就很吵,扰动就是动荡不安,会扰动,[令俱生法不寂静故。」]令俱生法,令与它俱生的法,与它一起生起来的法,因为「掉举」这个烦恼它一定有同伴,叫做俱生,跟它一起生起的那个俱生法,都因为「掉举心所」的关系,也都不寂静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它很吵,所以吵得大家都不安。
[(「掉举心所」的体性为:能令行者之心攀缘诸境界,]攀缘我们都很熟很熟了,但是你要去想什么是攀缘?攀缘你要想猴子,这只心猴,它是长臂猿,所以它就很会攀啊,一抓住一个藤子,抓住了就过去了。
这个心猴也不是我发明的了,是世尊发明的,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众生「心如猿猴」,攀缘为性,很会攀藤、很会跳、很会吱吱叫,所以叫心猴。
所以世尊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因为心猴乱攀、乱缘、乱跳、乱叫,所以要把它这一只心猴要锁住,绑住手脚。
我在初发心的时候,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就知道怎么观心了。我就找到这一只猴子,齐天大圣,这个比喻很棒,那心猴会七十二变。
「掉举心所」能够令修行者攀缘种种的境界,[因而不寂静。]就静不下来。
[「掉举心所」之业用为:会障碍「行舍心所」的生起,]这个行舍是修行人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行舍就是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得到行舍就得定了,[以及障碍奢摩他(障定)。 ]
你如果修到「行舍心所」生起的时候,就得定了,而且是相当深的定了。
无功用住了,你看光是平等就无波,那绝对不散乱的。由于心平等无波,心就对佛法产生正念了;正念了,心就正直,不偏不倚,所以就没有邪念,也没有不信,然后就平等而正直,在佛法中无功用正住。
你看这是何等的境界,到达这种境界的人,修行对他来讲是很快乐的事,所以修行乐。
你有唸《法华经˙安乐行品》吧?一定有这样子的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安乐行品》所讲的安乐,「行舍心所」已经生起了。
因为掉举心所会障碍行舍心所的生起,以及障碍奢摩他,障定,所以心掉举的人就不能得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