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论]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6-3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心所」的体性是:能令行者对于]三宝所开示的[实有之正法正理、]例如因果等等,[三宝真净之德、]佛菩萨真正清净的德行、[以及世出世善的有漏、无漏善法,]有漏法里面也有善,对于世间的有漏善以及出世间的无漏善法,

[深信自他皆有能力成就,]不仅是信那个法,而且还要有自信说:「我能够成就这个法。」

「信」包括三个「信佛、信法、信僧」,然后再加上「自信」,所以是四信心。

你一定要有「自信」,「自信」就是信我能够成就,这样子信佛、信法、信僧对你才有用,否则光是信佛、信法、信僧,但是不自信能够成就,那就只好就去求佛菩萨,这样不是究竟。真正的正信一定要深信自己能够成就。

[如是深切地忍可,好乐欲求,因而能令心清净。]为什么能清净?因为你心想要求善法,

为什么信能够令心清净,信心生起你就对善法好乐,喜欢,想要追求,所以你起心动念那个起心是善的;

如果你能够起一念善心的话,这个很厉害,注意听!起一念善心的话,你所有的恶心都被盖住了,你起一念善心,当下把所有的恶心都盖住了,所以你起一念信心,把其他的恶念都盖住了,所以你不要轻视这一念善心。

反过来说,这一念善心难起呀!重重的障盖令你起不来,为什么?往昔所造诸恶业,无始来无量的恶业,种种的云烟雨雾层层盖盖就盖住了,你那个善心出不头来,头出不来,

你的心空里面,心里面那个天空,必须要没有种种的云雾等等遮住了,你那个心日的光辉才能够透的出来,所以善念才起得来。

善念起得来,就有心光。那个心光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一下子就能够足照很大的地方,至少能令你心中的斗室都亮起来。这一念心光不容易,是无量劫修行的。

所以有时候也可以这样子,你虽然所谓的说无始来的业太重,但是有时候心中的云雾它也不是都一样厚,因为你经过修行的关系,所以有时候,经过法,你修习法,那个法会造成一阵风,把心里面的云雾吹薄一点、吹散一点,然后中间就有间隔,在那个间隔的地方,你那个心光就会透出来了,所以你乍然一看,哇!心里很清楚、很高兴,就是这个原因。

心中因为修法的关系,法的力量,佛力、法力起风了,风力是最大的,起风把心中的心云跟心雾,都吹散了,然后心光抖露,抖是忽然的意思,陡然就是忽然意思,心光抖露,露出来了,那你心光一露出来的时候,一念明,照破千年暗。这是禅宗的话。

这个「明」里面最厉害的就是「信」,「信」是一切功德的总源头,一切修行的能量的泉源。你只要有信光乍然一现,马上把所有的坏人都杀光,就好像太空镭射枪一扫射,坏蛋都死光了,一切恶念都死光了。

「深信自他」,不只是自己而已,他人也是一样,不能说只有你能成佛,所以深信自己跟他人也都有能力成就,这叫真正的信。

信佛、信法、信僧、自信(包括信他),如是深切的忍可,而且好乐欲求,因而,因为好乐欲求,

这个时候心中全都是善念,你现前的念都是善念,你自心中的现行的心念,全都是善念,

所以,尽管你背后、心底里有很多重重的业障,法障等等障,但是你现前的一念,都是善念,所以现行的心念都是善的,所以你当下没有恶,没有烦恼,这个是依照心性和心相来看,来说的。

所以这个信心能令心清净的原因在这里,你起一念的信心,所有的恶念都不见了,因为它是那个抗体,免疫体,所以坏的东西都没有了,所以信心一起来,所有的恶心跟恶心所都不见了,都暂时不能现行,

也不说它隐藏,而说它不起现行,因为它没有缘了,被这个信,善的心所,信是一个善心所,把它盖住了,

就好像治安机关的力量很强,坏人就没有办法活动。那个地方像我们这个社区,警察一天来巡逻七、八遍,一天到晚都看到他们两个都骑着机车过来巡逻,坏人做坏事的机率就少了,就很难做坏事了。

同样的,信心起来以后,就把这整个心的领域就cover,就罩住了,整个心的领域都一时清净。

[「信心所」的业用]在运作时的功能[是:能令行者对治「不信心所」,]有种心所叫「不信心所」,

譬如说台湾话说铁齿的人,不容易信的人,喜欢挑毛病的人,喜欢抬杠的人,那就有「不信心所」在里面。

如果你的「信心所」一产生起来以后,自然的就是它的克星,什么叫对治,对治就是克星,

「信心所」的功能就是能够克死「不信心所」,因为「不信心所」没有了,就能够[令他好乐善法。)]

你要身体好,毛病不除掉就没办法身体好。你要修行好,恶心所不去,是没有办法修行的。

所以你那个不信心不去的话,对于三宝的不信心不去的话,你是没有办法修行的。

除了要去掉不信以外,还要长养信心。信心越强,你的修行就越多,你就越好。你的信心有多少,你就能修行多少。你修行的多少,以及好坏的程度,都跟你的信心成正比。

[依《成唯识论》,信的差别又有三种:「一、信实有,]佛所说的一切事情、道理、修证、起用,全都是有,不是比喻的,不是假的,不是骗人的,所以信有、信实有,决定的有,这个就很难了。

所以对佛所说的事跟理,修证、起用,所有的一切事,譬如说佛他自己所修的一切境界,乃至于四禅八定的境界,第九灭尽定的境界,乃至于说忉利天的境界,梵天的境界,乃至于四空天的境界,

乃至于其他佛世界的境界,这些事情,阿弥陀佛的那个境界是怎么样啊?药师佛,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世界的境界怎么样,这些都是事了。

三界六道,这些都是事,都是有的,都是实有的,不是骗人的,不是比喻的,不是要吓唬我们、叫我们好好做人这样子。

所以相信这些事情,这些境界都是有的,从凡夫到世间,然后到天、人、地狱,种种这些境界都是实有的,

虽然你没有智慧以及没有那个天眼能够看得到,佛所说的现量境界,他是不妄语的,你绝对相信,这讲起来就很难听,你相信佛的人格,佛是不会打妄语的,其实应该佛是「佛格」啦。

受五戒就不打妄语了,好的比丘不打妄语,好的优婆塞也不打妄语,更何况佛会打妄语?

如果打妄语,为什么要打妄语?因为为了要自己得到利益,不管是「名」或是「利」。

那也就是说,想要打妄语光是这一个意向,这个心念就是一个染污的,就是一种心动、染污的烦恼。

如果佛会打妄语,你不要说他成佛,连成阿罗汉都不行,因为还有烦恼嘛,所以可以证明,佛是绝对不会打妄语的。

不管任何原因,你说巧说、方便什么的,但「方便」是不违背事实的,只是一个方法而已,好的方法称为「方便」,但不是骗人的,是实在的,在因缘业报上面,因果相上都是有的,所以这些事情都是有的。

乃至于佛自说本生因缘,以及他的大弟子们的本生因缘,那些事情也都是有的,都不是虚伪的。

有信心的人就能够深信这些事情,乃至于相信佛所说的种种道理,从浅的道理一直到甚深的道理。

浅的道理,你能够理解的;甚深的道理你没办法理解,因为它是不可思议的,你还没有到那种境界,但是你信,你相信那个境界,相信那个是好的。

什么是「深忍乐欲」?「乐欲」就是向往,心向往之,向往那种境界叫做好乐、乐欲。

你看,这样讲经就越讲越明白了,所以你们听了也就很容易记住,不要去背乐欲,一下子不敢决定,怕念错了人家会笑。

所以什么是好乐、乐欲呢?就是向往,你因为有信心,所以向往那种境界。

有信心,向往一切事、理、还有修证,大乘有「五十二位」修证,小乘有「四双八辈」的修证,这些果证、乃至于它的结果,得智慧、得解脱你都相信,都是有的,乃至于起用,起种种智慧神通妙用,这些都是有的,这个叫做信。

现在讲到神通妙用,因为我们是现代人,而且我以前是读洋书的,对于所谓的这些东西都有一点点还不能决定。

虽然我是喜欢佛法,对理上能够信受。但是对于神通,我初发心的时候还没有能够决定,但是也没有障碍我修行,说:「这一块我不要碰就好了嘛!」

我有一个经验,就是碰到一个夏居士,然后我问他一句话,就把我这个问题解决了。我私下问他:「请问:夏伯伯,有没有神通呀?」他说:「佛讲经说法都是神通嘛!」

我一听:「喔,是喔,对喔!」什么意思?「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就有这么样的利害!

不只是说佛啦,因为我是学文学的,也研究一些演说术,尤其是罗马时代的时候,他们很注重演讲术;乃至于不要说罗马的演说者,因为我是读师范大学的,要有教材、教法,讲怎么样教书。

一个成功的教师要令当场每一个听得人都觉得你是对他一个人讲,而且没有忽略掉任何一个人,你的眼光是每一个人都看到,不能漏掉任何一个人,也不能一直光看某一个人,当然也不能看地下或天上。

有的老师很有学问,讲课的时候光看上面,有的老师专门看黑板,从来没有看学生,所以不知道他给谁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6-3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20
成观法师讲解

    不仅是世尊讲经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佛是对自己讲,而且是专门对他讲的。

好的老师也应该要这样子,好的演说者也应该要这样子。

你如果要学演说术,还不能这么自在的话,有一个方法就是你不要看前面,也不要看中间,你眼睛看着最后一排,然后左右扫,但是不是在看任何人。因为你看久了,可能会怯场。

乃至于演唱者也是这样子,所以观众都以为你都是注意他们。

甚至于有时候我在讲一些什么东西,讲完以后,有些信众就说:「师父刚刚在讲我啦!」其实我不是在讲某一个人,而是总体的讲,可是他就觉得我是讲他,

所以更何况是世尊呢!佛世尊讲经的时候,用什么来讲?除了用慈悲以外,智慧包括同时用「他心通」,所以佛知道谁心里面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当时讲到就破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佛弟子开悟都不是在岩洞或树下修行的时候开悟的,都是佛在讲经的时候开悟的。

为什么能够这样子?就是佛针对他的毛病、无始劫来到症结,讲出一句话让他摄受到,就破解了他心里面最大的疑团、最大毛病的根结。

他的总根结一破,整个心好像融掉一样,然后就开悟了。当然要知道他真正的毛病在哪里,看他是哪一个毛病不通,就发出那种言语把他的毛病对治掉了。

除了佛世尊有通三世的「他心通」以外,那其他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怎么会光是听人讲经就能开悟?这个听起来太神奇了!」乃至于没有讲经,只是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然后当时就开悟证得阿罗汉果,这太奇妙了!这就是有无始因缘业力,再加上佛的威德以及加持力。

如果是小乘就不讲这个,以大乘来讲就是有加持力在里面,所以当场就能够获益。

这些都是跟「信」有关系,信佛的智慧威德的起用。佛的起用都是在度众生的。

我因为那位夏伯伯跟我这样讲,然后我就觉得:「啊,没错!」因为我那时候已经读了很多的经了,对于他所讲的道理,我马上就能领会,所以对于佛的神通,再也没有问题了。

可是佛为什么禁止弟子们只是追求神通境界?因为神通不出生死,可是它是度生死的工具。你必须要晓得佛菩萨起用神通的时候,都是在度众生,因为他们都是清净无染的,所以不会用神通来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

可是末世的人就没办法,而且没有办法保证,为了防范,也不令大家走偏了,所以尽量就不要谈神通,心里面也不要去求神通。

神通是证道以后所产生的功能,等于是破惑证真的byproduct(副产品);既然是副产品,就不是正产品,所以不能把它当作正产品来修、来追求,那就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了。

所以神通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我上次讲的说,在小止观里面讲,所谓的「不倒单」是禅定的结果、一个产品,你得了禅定,你自然就「不倒单」,

可是你不要没有得禅定而追求「不倒单」,那只是折腾自己。那就变成六祖大师所说的:「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这副臭骨头明明晚上就要躺下来睡觉,你偏偏不躺下来,何苦嘛!

学佛就是要理性、要自然,但不是随顺业力就是了。你有一点点反业力而行,但是也不能太过,不能太走偏锋,那都不是佛道,变成自苦,那就变成修苦行。

佛世尊已经示现过了,苦行不是究竟的,所以还是要事事依于中道,这就困难。你要走偏锋、走极端,反而容易。

菩提正道就好像走钢索一样,钢索是很细,而且离地很高,菩提道也是很高,而且是一道正道。

走菩提道的人必须要不偏不倚,就好像走钢索一样,如果你一偏,那一边过多了你就栽下去了,偏于负的也下去了,偏于正的也下去了,所以要维持中道这个是难。

走钢索的人你都可以看到他一定要有一个平衡杆,要不然功夫差一点的拿着平衡杆,功夫高的两手要举出,这样平衡走过去,他不可能这样走过去。

平衡杆就是般若,以般若智慧走菩提正道,不偏不倚,所谓的不走两端、不偏两边,不是二边,而是中道,

所以钢索就好比是「不二」的正道,很难走。要有大勇气、有大智慧、有恒心毅力的人才能够一直笔直地走过去,而不会栽下去。

佛菩萨的威德神通妙用都是证道以后就产生了,而不是因为贪求而去求得的,所以不应该专门去修什么神通。

你如果看《楞严经》就知道,你心里面一起贪着神通,就堕于魔境,就会起阴魔,就障碍你修行了,因为贪爱的关系。

神通境界多半是跟世间有关系,因为神通示现都是有的世界,不是没有的、无相的,一定是有相的,所以都是跟「色、声、香、味、触、法」有关系。

因为这个样子,你就有缺点,魔就有机可乘,趁着你这个缺点就攻进去了,然后就坏了你的修行。

回头再把这个讲一下,信实有是什么?信实有佛所说的种种世间出世间,此世界它世界,六道三界,种种众生,种种世界的事情,乃至于净土、秽土的事情都是相信是实有,不是假的,

而且相信佛所说的这些理,都是实有的,都是能够令人开悟、得解脱、证菩提,这些都是有的,不是说着玩的。

修证的种种的方法、种种过程、种种现象,也都是有的,种种的方法也都是真的。证道以后,达到什么结果、起什么作用,乃至于神通妙用也都是有的,乃至于证到「法、报、化」三身而起一个净土,令众生来生佛国。

如果以密教来讲就自成一个曼荼罗,自己是本尊,那都是佛的起用,这些也都是有的。

因为相信起用的关系,就会相信阿弥陀佛净土是一定有的,那就是阿弥陀佛的起用,化身境界所化,乃至于相信一切诸佛的化土以及实报庄严土,对于这些也都相信的,你这才真正达到信实有。

你看,「信」的内容多么广大、广阔,无所不包。那你如果相信实有,这才是第一个信达到了。[谓(能令行者)于诸法实事理中,(得)深信忍故。]得深信而且忍可、忍受。

[二、信有德,]信诸佛跟菩萨真的是那么的德是慈悲,德主要是慈悲,慈悲度众生,因为相信菩萨慈悲,相信佛慈悲,也就相信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乃至于相信你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念药师佛,修菩萨道的话,可以往生药师琉璃光净土,

乃至于你修唯识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依《弥勒上下生经》所说的,一定是可以达的到,再加上受持弥勒菩萨的圣号,如果学真言宗再加上他的弥勒真言,而相信他有这样的德能令你往生他的国土,生到兜率天,兜率天的寿命尽的时候,正好就跟弥勒菩萨下生,同时来龙华三会就开悟了,这都相信的,而且这不是比喻,不是神话,也不是什么表法。

「表法」的意思就是「象征」了,「象征」的意思就不是那么真,所以「表法」这两字最好少讲,一讲的话就表示不是很相信,就不是相信实有。

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象征」?「表」的意思就是「象征」,你去查也查不到,因为我是学文学、再学哲学、又学佛学,所以把它搞在一起就通了。

「表」的意思因为是「表现」,所以是表象、表征,这个法是用来是一种变相,是象征一样东西,所以是「代表」的意思,可是既然是代表,就不是它本身。

厨村百川说:「文艺是苦闷的象征。」文艺是苦闷的象征,可是不是苦闷的本身,只是象征、代表而已。既然是象征,不管你怎么写,你的苦闷还是不会不见了,因为它只是象征而已。

你写一首诗表征你的苦闷、哀怨、爱恨、忧愁,但不会因写了这首诗就不见了,乃至于写一千、一万首诗也不会不见,很可能越写那个愁会越多,因为越抹越黑嘛!因为熏习嘛,熏习熏习再熏习,结果忧愁越多。

你看浪漫主义的诗人就是一副忧愁的样子嘛!因为他一天到晚都在写忧愁的诗嘛,哪能叫他不忧愁呢!他心里面想忧愁的事,笔下写忧愁的事情,脸上也是挂着忧愁的样子,所以永远都不离忧愁了。但是就觉得这样很美,

可是我们佛教徒就不以这样子为美;如果你以这样子为美的话,那你就是颠倒,永远不能出苦轮。为什么?因为你自愿的嘛!

你要堕到那个忧愁的境界,乃至于喜欢看忧愁的诗、读忧愁的词,尤其是词,都是愁...愁不完的。你自愿堕到那锅汤里面,如何能不喝饱呢?

所以要相信实有,而不是表法,不是象征的,不是比喻的,「象征」就等于「比喻」差不多啦!象者像也,征者著也。

本来忧愁是无相的,你把它化成种种境界,就变成有相了,人家能够抓得住(clutch)你所说的忧愁是什么,在现代诗里面称为「意象」(image)。

譬如杜甫用了一个词表现一个景象,可是这个景象是实体的;虽然是实体的,但是从「意」中来,所以称为「意象」。

譬如说:「床前明月光」这一句话就是一个意象,「床前明月光」有一个境象叫意象,「意」中所产生的相叫意象。「疑是地上霜」又是一个意象,「举头望明月」也是一个意象,「低头思故乡」又是另外一个意象,

虽然这四句绝句很简单,但很鲜明地刻画出四个很活泼、很生动(vivid)的意象,让你觉得这首诗活跳跳的。

所谓成功的诗人,他写出来的诗都不是抽象的,都是很具体的,而且让你能够看得到那个景象,那个叫作「意象」。

就好像李后主、李清照所写的词也是一样,都是有很活泼、很生动的意象,让你很清清楚楚看到那个景象。「象」就是「意象」。

因为有那个意象,「著」就是「代表」了。很明显把它衬托出来,叫作「征」。

譬如是我们佛法,「卍」念万,佛法传进来之前中国没有这个字,但是为什么称为万呢?可能是古人,因为没有这个字,创了这个字,不是创了,而是说这是佛前面的一个相好,这个相称为什么?在《华严经》里称为「吉祥海云相」,这是佛胸前的相好,是三十二相之一,称为「吉祥海云相」。

后来就拿卍字来代表佛法,这就是象征佛法,有一个相来表征是佛法,有一个具体的相来表征很庞大、几乎是很抽象的东西,这个叫作「象征」。

譬如说你到医师的诊所,那个都有一个标记,那个是一个希腊的神,那个就变成医师的一个表征。但是「卍」字这个的象征,跟表法是不一样的。

「二、信有德」,就是信佛菩萨有这样子的威德,慈悲之德,[谓(令行者)于三宝真净德中,(起)深信乐故。]

我们佛菩萨就只有慈悲,佛菩萨实在是太好了,他们做的是亏本生意,为什么?因为只有赏,没有罚,有赏无罚,只有加持、庇护、护念,但是没有说你不听话就送你下地狱,

所以信佛是最好的。你做得好,佛菩萨加持,而且诸佛悉知悉见;你做不好,受果报,那是你自己的事情。那时候你要求佛菩萨,也许还来得及,也许来不及,不一定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3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信有能,]「有能」就是刚才所讲的「起用」。佛菩萨有这样的能力、能耐,[谓(令行者)于一切世出世(之)善(法、善事),深信]佛菩萨还有自己,

佛菩萨成就,有能、深信佛菩萨有这样子度众生的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得、能成,]相信自己能够成就到佛菩萨的境界的这样子的能力,因此[(而令他)起希望故。]

我们用现代的话讲,佛法是一种「希望工程」,你有希望。相对于基督教,它那个是「恐怖工程」。每个人就为什么要做好呢?就是怕耶稣再来审判下地狱这样子。

他们是怕耶稣再来,我们是怕佛菩萨不再来。佛菩萨再来是好的,是来解救我们的,是来开悟我们的。他们不是!

耶稣再来的话开个法庭,然后全部都审判。你看,很奇怪的一个宗教,但是大家都这么迷信,有什么办法?!众生业力所致。

碰巧西洋人近几百年科技发达,大家就变成因于他们科技好,船坚炮利等等,所以他们一切都是好的,事实上不是!不过,现在已经证明了嘛,对不对?

你把科技搞得这么发达以后,结果你看我们众生或是世界上的人有比较快乐吗?好像比较苦闷。尤其你看看这些小朋友就知道,跟我五十年前当小孩子那时候没得比,我们那时候实在好快乐。他们现在一天到晚不是看大银幕就是看小荧幕。

你看这个世界变得这么污染,这种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心污染等种种污染。

[(信心所)由斯(能令行者)]消极的就能够[对治不信彼(善法的烦恼)心;]这个「彼」就是善法,不信善法就有烦恼。如果有信心的话,就能够把不信善法这种烦恼心对治掉、给治好、把它给克掉。

积极的,[(因而令他)爱乐证修世出世(之)善(法)。」]

一切的修行最难的是什么?最难的就是乐!当然都难了,「信」也很难,但是最后就是「乐」最难!你只要乐了,那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因为你喜欢嘛!

连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懂不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那一样东西(工艺、手艺、学问)的人,「不如好之者」,「好」就是「喜好」、「喜欢」。

可是喜欢的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如以此为乐的人。以此为乐就是乐此不疲。你一旦产生乐,孔子有时候讲起来、讲的话也是对的。

喜跟乐,好就是喜好,这个我们从三界九地来看,入初禅就是离生喜乐地,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三禅是离喜妙乐地,四禅就是舍念清净地,连喜乐都舍了,喜乐都不产生了,心就很平静了,心就没有跳动七十二,已经超过喜乐了。

因为我们众生的心喜怒哀乐都有,这样子乱跳。如果进入初禅以后,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就高一点点,就这样动。

离生喜乐地,是这样这样~~~,这个脑波或是心波,定生喜乐地是这样子∽∽∽,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没有波浪的,但都是得「定」的境界,散乱的境界是这样乱来的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的程度不是那么大;如果产生乐的时候,就非常快乐了。

「喜、乐」有什么差别?「喜」是短暂的、忽然的,心波摆动比较大,振幅比较大。「乐」是比较缓和、深远的,强度不是比较少而是比较强的,维持的很久,这叫乐,

所以法喜不如法乐。法喜是我们参加法会的时候,但是佛菩萨是法乐庄严。我们是法喜充满,出了寺庙的门就不见了,那叫做法喜充满。要等到下次再来充满,

如果你得到法乐以后,就可以维持好几天。所以三禅乐,三禅只有乐,一切世间,有为的世间,最大的快乐就是三禅乐,没有任何的快乐能比得过三禅乐。

但你要禅定境界更深一步,要连三禅的乐也不贪着,舍了,然后才能上去。如果你一直贪着三禅的乐,那你永远就停在那里,就再也上不去第四禅。

因为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所以连呼吸也停止了,但不是没有呼吸,那就是全身毛孔呼吸,不会死掉。

因为这个「信」太重要的,所以我决定加强一下。

《百法明门论》的四十一页:「信」,信心所,就讲到善心所总共有十一个善,第一个善心所就是信,

[「信」:信即诚信不疑。]诚信就是实在的信叫诚信,不是诚实,是实在的信,

[信心所的体性为:「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能够令心清净,

[对于有真实功德及能力之人,意即三宝(佛及三乘贤圣),他们所开示的正理、因果,皆能深信、忍可于心,且乐于闻持、修习;如是之信心,能令其心转为清净,以其信力故,]这是由于他的信心的缘故,而[不为邪理或谬事之所引转。]所牵引转变叫做引转,

[这里所说的「忍」,即是胜解,也就是信受正因;「乐欲」即是欲,也就是信正果:以信正果,故乐欲求之。

信心所之性能令人心清净,「如水精珠,能清浊水」(成唯识论),]成唯识论里面讲,水精珠放到哪个污浊的水里面,可以把哪个污浊的水澄清,[又如明矾,能令水澄清:

所以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若坚定不动,且有力能令心清净,无邪无妄、无杂无染,则心水澄净:心之实相当即显现。)]

信心清净,你要有信心,信心本身它就是善的,而且这个信心还要清净的,什么叫信心清净?就是正信,

什么叫有信心而不清净呢?比如你对佛法有信心,但是你是为了求佛菩萨发财,或是求种种世间的事情,那么这个信心就不清净,

如果你的信心是为了要求菩提、求断烦恼、求解脱,这样的信心,信这样的道理,信这样的修行,信这样的解脱境界,信这样的智慧境界,那就是信心清净,而不求世间。

因为这样的信心清净,就能够让你心里面这个实相生起来,因为心水澄清嘛,所以实相就显现,所以生实相这个生就是显现,所以一切诸法实相就在你心中显现,

所以,这个信心虽然是最初的,可是因为它清净,就变成是最后,变成是结果,

修行一开始是应该生信心,可是你那个信心如果是清净的话,也就是说你那个信心是没有杂染的,那就已经到了最后,所以你初发心就已经成就了,这利害吧。

所以这就是知见的问题,你一开始就有正知见,然后没有杂染,就心清净,然后正知见,清净以后,就不是正知见就入如来知见,佛知见,因为佛知见是清净,众生的知见是有杂染,但是因为信心的关系它是善的,善的再加清净就到达究竟了佛菩萨、如来知见,佛知佛见,马上就契入。所以,因为契入如来正知见的关系,所以实相显现。

所以《金刚经》这部经是讲的是悟的东西嘛,所以光是这一句话就是一种悟境。你真正讲去了,那就信心清净,实相就显现,信心如果坚定不动,而且有力能令心清净,无妄、无邪、无杂、无染,则心水澄净,心之实相就当即显现,所以不只是心的实相,那当然看到自己心的实相,那就是见性嘛,所以见自己自性,那就见一切法性了,所以一切法性就是实相,

[是故当知,]所以你看,《金刚经》是性宗的,唯识学是相宗的,性相是不能分的,你若性相分开来,你就抓不到头绪,中间会失联,现在我是造桥专家,把它搭桥过去,现在就通了,这个通的一通百通,不只是三通。

是故当知,[「信心」有去除心中杂染、邪、妄、]的功能,而且能够[令心清净的性能。

成唯识论又说:像「惭」、「愧」等心所,虽然也都是善心所,但]是,有惭有愧是善心所,是好的,是非常好的,因为有惭有愧才能修行,是善心所,是非常好的善心所,

但是[它们并非以令心清净为相,]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真正能令心清净,它的主要功能不是能令心清净,它可以除一些障碍,除一些杂染,但是不能全盘的令心清净,

只有信心所是唯一的,能令心全盘的清净,[因此「信心所」于诸善心所中,]在种种善心所中,[体性独特。

再说,各种染污法(即烦恼、随烦恼),各个都有其特别之相,唯独与「信」正好相反的「不信」心所,它的自相是浑浊的,而且又能浑浊其余的心、心所法。]

这句话就是说,所有的烦恼,贪烦恼、瞋烦恼它都是会染污我们的心,但是,最厉害的还不是贪嗔痴,还是「不信」这个心所,

这「不信」这个心所,它本身是混浊的,然后它又可以同时把我们整个心全面抹黑,所以令整个心都混浊,所以它的功能超大,

所以,所有的心、心所有法,你只要你的心里面,任何一个人只要你的心里面有一个不信,那么你所有的心跟心所有法,所有的心王跟心所有法,全都被这个不信给染污了,它都把你全部染污了,

[如极污秽之物,能自秽秽他。]就好像很脏的东西,它本身很脏,但是又能令别的东西都脏。譬如说大便,大便本身很脏,那谁沾到大便,就被那个大便给沾污了,所以,如粪便它自身很污秽,但是,同时也能够令其他跟它接触的东西,都变成污秽。

那么,「不信心所」也是一样,「不信」本身它的自相是混浊的。譬如说,举一个例子来讲,信心它好像豆浆一样,是清的,那不信就好像豆花一样,是混浊的,一团糟的,不是一块的豆花,是搅烂的豆花。

 楼主| 发表于 2020-6-3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 (「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种种染法,种种烦恼,随烦恼,它都个别有相,都有不同的相,那它管它自己的,但是只有这个不信,它不但自己混浊,也很脏,也能够把别人弄脏,把所有的心、心所有法都弄脏。

举一个例子,以前就有这样的事情,就是说跟人家争吵啊,然后就到人家播粪,那就糟糕了,你家即使是三千万的豪宅,被人家播粪,整个都糟了。所以你那个心如果有一个不信的粪便在里面,那你整个心都是污臭的。

[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很污秽的东西,不但它自己污秽,也能令别人污秽。就好像什么?我们不是说打哈欠会传染,「不信」也会传染,

「信心所」却不会传染,这就很糟糕,「信心」不会传染。

我讲那个信心的东西,我要费尽了唇舌,也不容易让你信,可是我要让你不信很容易。我现在随便讲一个,你开始将信将疑,然后就开始不信了。

所以,这个不信的人讲的话,你听到了以后,就好像碰到了大便一样,即使你自己没有变成大便,但是也要臭好几天。

所以,你即使没有真正变成不信,但是你会心里面就一直有疙瘩,很不舒服。所以他如果讲一个对佛菩萨不信的话,或是毁谤的话,你听起来就会很难过。

[可知「不信」心所造恶(成就染污行业)的性能之大。

而「信」正好与「不信」相反,因此「信心所」之性是清净。

若把这知识运用到修行上,我们就知道,于正理有信心的人,其心易于清净;]有正信的人,他心容易清净,

[或者,唯有心清净的人,]才[能于正理生信心。]心不清净,就不能起信心,起正信。

[反之,心中杂染邪妄的人,不易有正信生起。]为什么?不相应。

[再者,我们常常会觉得很奇怪,佛法这么好,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能信呢?其原因就是:他们心中太染污,故无法令性质清净的「信」心所生起。

又,为何众生心会染污而不能生信?因为宿昔极重烦恼恶业所缠,故心不清净。]那些烦恼恶业都在他八识田中里面,所以,累劫都很难去掉,除非他碰到大善知识开示,然后,精勤修行,可以消掉那个不信的业。

[其次,我们又可知,当今佛教界的一个很重大的现象,亦即:有些佛学家,或僧或俗,]出家的佛学家,或是在家的佛学家,[他们虽深入地研究三藏经论,而且有很多著述,

但很多人读了他们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想,那就是:「令人越读越不信佛法(或三宝)」,而且还对佛所说的道理,提出很多「修正」或「教理改革」的意见,]越学就越不得了,越了不起,就越来越多高见。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2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我们继续讲《唯识三十论颂义贯》,我们上次是讲到插进去的《百法明门》,顺便还是讲一下,请各位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情。

我们上次讲到《百法明门》的43页,你有书的请把它请出来,《百法明门》43页,讲信,我们还是从42页最后一行讲一次。

[若把这知识运用到修行上,我们就知道,于正理有信心的人,其心易于清净;]或者说他心常常是清净的,

[或者,唯有心清净的人,]才[能]够[于正理生信心。]为什么?因为他心清净,跟正理相应,

[反之,心中杂染邪妄的人,不易有正信生起。]也就是因为心污染,所以跟清净的正理不相应,正理是什么,一定是清净的,所以心清净跟清净的正理相应,心杂染跟清净的正理不会相应,所以他没有办法生起,

[再者,我们常常会觉得很奇怪,佛法这么好,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能信呢?]譬如说,你会常常觉得奇怪,这个我的同学很聪明,读书很好,他为什么不能信佛,佛法这么好,他为什么不能信呢?乃至于就是说某些人你认为他很聪明,很有学问,那为什么他不信佛呢,或是不信法呢,

[其原因就是:他们心中太染污,]所以刚刚那个问题是很普通的问题,可是,你遍求一切法,你找不到答案,你唯有到唯识学里面可以找到答案,这个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反而其实是很深的问题,而且其实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一直都是觉得令人很困扰,

为什么这么聪明的人他来学佛不是很好,为什么他不信佛呢?那就是他的心中太染污了,那这个染污,不是因为他今世染污,而是累劫造了很多不好的业,乃至恶业、染污业,乃至毁谤三宝的业,令今世所得到的果报,因为毁谤三宝,所以今世不能信,所以还在受那个毁谤三宝的那个余果,[故无法令性质清净的「信」心所生起。]

所以要知道,这个信心是很不可思议,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却很不可思议,你不说要让他生起就生起,而且生起多少,这个信心如果说满分如果说是一百分,那各色人等所生起的信心,都不一样,

即使生起一分两分,它也说他是信三宝,但是信多少,那要怎么看,那就看他能够发起多少修行,如果只是信而不能发起修行,那就是信得很少,那信心起得很少,一点点,信心很强了,他自然就会发起修行,

譬如说,我以前不是比喻过嘛,一个男的看到一个女的,看得她觉得很好,而且,稍微交往,了解,觉得这个可以是一辈子在一起的人,或女的也是一样,但是现在不过不是很多,男的比较主动的要多,所以,你如果觉得对方是可以一辈子这个优乐与共的人,生活在一起的人,是你所想要的贤妻良母,那你就很努力的去追了。

所以,同样的,你若看到佛法这么好,而且你这么深信的话,你就应该会很努力的去追求这个法。那为什么不追求呢?为什么踟躇呢?那就是信心不够,就这样子的。

[又,为何众生心会染污而不能生信?]因为染污所以就不能深信,因为那个信是一个净心所得的结果,信是净心、净法的结果,是净心、净法的结果,如果心不清净的话,那么他自然就不能生信,为什么?[因为宿昔极重烦恼恶业所缠,故心不清净。]

宿昔的极重烦恼恶业还在八识田中里面,缠住了,所以,他那个心识的根底是染污的,所以,也许你表面上看不出来,可是他的背后是染污的,所以那个信心起不来。

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传统的厕所,虽然上面没有粪便,可是粪便在下面,所以,上面虽然没有粪便,但是还是很臭。

一样的,你的八识田中底下都是恶浊的重业,所以他薰上来的那个气是臭的,所以,上面那个信心也起不来,更不要说那个信心能到达根底了,没办法。你表面的信心,你六识的信心都起不来,不要说七识、八识啦。

所以你偶尔,也许这个门打开了,风一吹了,臭气稍微飘走了,正好有一个因缘听到佛法,正好就生起一点点佛法。可是,等到那个风一走了,那个臭气又薰上来,那个信心就被闷死掉了,被那个臭气给薰死掉了。

[其次,我们又可知,当今佛教界的一个很重大的现象,]是什么呢?这个就是佛法两千多年来从来没有这样的现象,现在有的,现在唯一有的现象,

[亦即:有些佛学家,或僧或俗,]这个佛学家有的是僧有的是俗。为什么称为佛学家?因为他把佛法当作学问来学,所以称为佛学家,我就把他称为佛学家,不是佛弟子,他是佛学家,不管他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只是把佛学当作学问、学术来研究。

[他们虽深入地研究三藏经论,而且有很多著述,]因为他做学问嘛,所以就很多的著述,出了很多的书,也可能是这样子的。

譬如说,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一百册,那些都是类似这样,把佛法当学问、学术来研究,它的名字就叫做佛教学术丛刊,学术嘛。

虽然他们做了很多的书,[但很多人读了他们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想,那就是:「令人越读越不信佛法(或三宝)」,]会产生这样的作用,[而且还对佛所说的道理,提出很多「修正」或「教理改革」的意见,令人对佛法产生疑惑、不信。

例如令人不信「佛是一切智人」]他们就提出来说,他就质疑这一句话,可是,佛是一切智人,这是经上的话,[ (这就是不信佛、不信「一切智」及佛果功德,谤言是后世将佛「神格化」),]

所以,一提出这样的话,佛的「神格化」,那这不只是谤佛啦,而且还谤法。因为经上明明讲,佛是一切智人。那如果佛不是一切智人,那怎么有一切智呢?

你不要说佛是一切智人,连阿罗汉也是得一切智的,不过佛比阿罗汉还要高,因为他是无上菩提,所以,阿罗汉也得到觉悟了,所以他就有所谓的菩提啦,所以,他得一切智,这是经上说的,是大小乘共许的。

可是佛的智慧,无上菩提,称为一切智智,这就更高啦。

这个智慧,圣人的智慧有三种:阿罗汉就证了道种智,小乘的圣人证道种智,阿罗汉证一切智,成佛证一切智智,或是一切种智,一切智智又称为一切种智,

这一切种智犹如什么呢?譬如说你学到了无量的法跟学到了无量的法门,不一样,每一个法门就有很多的法嘛,无量的法门那就是无量的法的法。

那么,同样的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很多很多的智慧,一切种智是哪个每一个种里面又有很多的智,都各有一切智,这就不得了了。所以就是等于乘方,

所以,连一切智都不能信受,不能信受如何能够相信佛的一切种智呢?那这个都是什么呢?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评论者以自己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及,然后来蠡测佛的智慧,因为他自己觉得他自己不可能没有,所以觉得佛也不应该有。所以以凡夫自己的能力范围来测度佛的智慧。

这讲起来就变成很荒谬,你自己没有,你怎么知道佛就没有呢?那佛是已经到了那种地步的人,你根本没到那个地步嘛,你当然没有嘛。

所以不应该以凡夫有限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去测度佛的境界。就好像小学生和初中生去测度硕士、博士的境界一样,你说这可以嘛,根本不是他了知的境界嘛。

因此就[不信大乘(谤言大乘不是佛说,这是总谤、总破大乘法)、]这些都是现代人的问题。

说大乘非佛说,始作俑者是日本人,日本的学者提出来的。那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因为你要了解它的背景,因为自从明治天皇以后,佛法在日本就被贬为世俗法。所以那个僧人就世俗化,而且在每一个宗派,宗本山都设了大学。而且依照他们的法令是可以颁授那个学位。

然后,他们那个大学里面有宗教科,可以得到各种学位,那既然是学位就必须要写论文,学生要写论文,老师也要写论文,得到硕士、博士,然后才能教书。于是就把佛法的修行转为学术化。

一方面,这不一定是坏,可是,无可避免的,它必定要走入言说,乃至于戏论。因为那个题目都被人写光了嘛,你要写什么,没得写,很难写。

所以我在读研究所的时候,我读文学,欧美文学,已经没有题目可以写了,都被写光光的,因为全世界人都在读英美文学。所以,有同学就开玩笑说,那就写一个题目说,莎士比亚时代马桶的高度。所以就只好这样子,研究有的没有的。

而且就为什么,申请哪个专利一样,那个名字,论文的题目不能跟别人重叠,人家已写过了,你不能重写。所以你有多少题目可以写,所以大家都各出新招了。

那都是在做学问,什么叫这个做学问呢?做学问不管是读私塾的,乃至于佛法的,我想也是一样,就是剪刀跟浆糊,收集集料,剪贴嘛,这样子,然后把它凑起来。

所以,就是因为日本人每个人都要各出新招,叫做言不惊人誓不休。所以,发誓不修行了,所以就提出各种怪论来,甚至于谤佛,都在所不惜,只要他能够惊世骇俗,然后得到大家的瞩目、注意,然后得到教界,以及学界的侧目,那他就有名有利啦,这就是把佛法学术化以后的缺点,这是无可避免的。

所以,现在都还好了,因为台湾佛学院也很蓬勃很发达,在二十多年前,乃至于三十多年前,这个佛教界都一直常常跟日本人比较,觉得有点自卑,觉得我们的那个佛法的研究不如日本人,

那是确实是这样,因为他们每个宗派宗本山都有大学,而且那个大学,它不是佛教大学,它就是一般的大学,然后里面有宗教科,佛教科,你可以专修那一科,这样子的,还可以得到学位。

现在我们政府渐渐比较开放了,那影响所及,几乎是重蹈日本人的覆辙,把佛法变成学问,学术来追求。这影响所及,好像你要,尤其是出家的,你要修行,好像不读佛学院是不行的啦。

因为,出去你要找事情,他要看你的文凭,糟糕就在这里。因为你出家了,你要找佛法的的事情,他要看你佛学方面的文凭。

这个是大家,众生的共业,没有办法。所以现在就变成把那个佛法的修行跟做学问,已经很难分开了。尤其是在台湾,当然,大陆总有一天这样发展下去,也会变成这个样子。

因为不信大乘是佛说,这是总谤、总破一切大乘法,[不信真如、]不仅不信大乘,不信真如,以[及诸佛净土]因为以做学问的观点,这个都不可置信。

不信真如,那如何变成如来呢,就没有如来啦。如就不来啦,什么叫如来呢?乘真如之道而来叫做如来。真如就是本性嘛,本性就是佛性,所以没有佛性如何成佛呢。所以,你不信受真如,那就没有如来藏啦,如来藏就是真如性之藏嘛。所以,这就很糟糕,也不相信诸法净土,

[(这是别谤无上法及如来之大悲大智功德)。]所以不信大乘是总谤,接着其他的谤,谤真如,谤佛净土,这都是别谤,分别、个别的谤。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正好应了成唯识论中的话:因为那些人虽然研究三藏,但因为他们心中本来不清净、杂染太多,]心里面都是龌龊,[因此虽然研究,但却不信,而这不信,「自相浑浊……如极秽物,自秽秽他。」]

他那个「不信心所」,「不信心所」这个东西它的自相是混浊的。就好像非常污秽的东西,它除了自己很污秽以外呢,还会令别人也污秽,自秽秽他。就好像粪便一样的。

那么,顺便讲到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注唯识最起先的原因啦,是什么呢?我就不忍见不得这些人提倡唯识,然后就表面上,就普遍的认为他们是唯识学的专家,是大师,所以大家都很亲近他们,就是钦佩。

可是他们却借着唯识学,用唯识学来毁谤佛法,来破坏佛法,那为什么呢?这众所共认的,你若讲一点禅宗的东西,或者讲一点性宗的东西,都好像很容易,因为历代都有人讲。但是你讲唯识的,就被认为是很高,很有智慧。

这一派人都是讲唯识,所以就被认为他们是很有学问,很有知识,乃至于就用等量代换就很有修行啦。等到他们用唯识学当作工具来毁谤佛法的时候,大家都信了。

因为我看到了唯识学不是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子,而其他的佛法更加不是如他们所抨击的那个样子。所以,我为了要挽救佛法于末运,所以我注唯识学。

不过碰巧,我注了六、七本以后,现在已经得了慈恩宗的传人,四十二世传人的这一个地位。所以,这个变成是我们,我本宗的事情啦。

所以,我就要更加的弘扬唯识学不可,而且这已经确定啦。不只是这六、七本而已啦,还要更往上,这个大经大论我都要讲,要讲要注。

顺便讲一下,这个等于是,以前我们小时候不是常常放的日本电影,他们在电影院都会有广告,那个广告就叫预告片。

我打算这一部讲完了,讲《解深密经》。《解深密经》就是唯识学中第一等重要的经,一经一论,第一个《解深密经》,第二个《瑜伽师地论》。

可是,我告诉你,你要研究《瑜伽师地论》,前一阵子有人,现在还是有人在研究《瑜伽师地论》。可是我告诉你,这是一个小小的大秘密。

你要研究《瑜伽师地论》之前,要先通达《解深密经》,你才够资格研究《瑜伽师地论》。

可是你要通达《解深密经》以前,我目前所注的这一些唯识学,你都要研究过,而且都要懂。

当然啦,等到我讲《解深密经》的时候,你虽然前面的有看过,但是一定要看过,我建议你一定要看过,虽然看过不是很懂,我到时候还是会讲,不过我那时候会比较辛苦一点,我的意思我比较辛苦,你也比较辛苦。

[因此等于到处撒粪,]他们到处传播他们的那些信念,然后毁谤佛法,等于是到处撒粪。[令一切皆不净。

是故成唯识论说,「由此应知,心净是信。」也由此可知,为什么信与不信是勉强不来的,因为心清净与心染污,是一下子勉强不来的:

心清净是无量劫熏习的成果,故能生信—心染污是无量劫造恶的结果,]所以,无量劫造了很多的恶,所以到今世[故无法起信。]那些恶障碍他起信。

那为什么不能起信?简单一句话,除了在过去世毁谤三宝以外,还有障人修行,障人听法,障人读经,都是跟法有关系的啦,这样子的话,这辈子没有办法生信。

[也因此须知:]所以你就要注意啦,看到别人看经、读经、诵经、修行,你都不能够障碍他,你你障碍他,你来世受到的果报就是没有办法信佛法,你可能知道佛法很好,可是我要信它就是没办法信,这会很痛苦很痛苦。

知道这么好,可是没办法信,因为没办法信,所以没办法修行,你就不会修啦,你也不想修,因为不信嘛。

也因此须知,[你若今世能于佛之正理起信心,那是你无量劫修行得来的成果,故莫等闲视之,]

这几个字我用黑体的,所以你不要把它看得太简单,但是我们一般对自己有的东西,都不会很重视,觉得那很自然嘛,但是很自然的东西得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亦不可视为当然、或视为「平常」,当须善自珍惜、护持,并且黾勉增长之。以上为解释「信心所」的体性。]

[至于信心所的业用,则是:能「对治不信,乐求善法」。意即,你本来若有信心,但偶然看到或听到不信、或染污的书籍或言说,因为猛然间心中没有提防,不期然而被那些言论所影响,于是心受染污,因此也会有些「不信」之念生起:

然而心中却很不乐,很是冲突,好不烦恼:不过因为原本是有信心的,毕竟这信心已在你心中生根,所以原有的信心势力比较大,

因此:心中虽暂时被无意中摄取到的杂染信息搅合、染污了本心,]本有的信心,[但只是局部的染污与动荡:

很快的,当心稍为静下来的时候,这原本具有的「信心」之力,便会有如白血球一样,去逐渐吞噬血液中、或身体中的病毒,而令身体再度康复。]

关于说忽热有一些不信的念头起来,也就是说,有一天有些因缘,我把它称为倒楣啦,听到有些人讲谤法的事情,或是讲不信佛的事情,或是更严重的是讲到某一些出家众,言行不当的事情,讲的人就对僧宝没有恭敬心,失去恭敬心,因此就影响到他对三宝的信心,

那你如果这么倒楣,听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譬如说有一些出家人,行为不好,你听到啦,不要认为你很幸运,那是你那天你很倒楣。

所以你听到这种说僧宝是本来是清净的,结果他有些地方不清净,但是你对一两个、或是个别的僧众的行为的不清净,因此你就把它扩大,就退了信心啦,这样子是你倒楣的事。

如果信心坚强的人,善根坚强的人,或是信心坚强的人,即使听到僧宝,有一些出家众有不当的行为,但是他会分辨说不是所有僧宝都是这样子。

可是,如果对没有善根的人,他就正好说,正好我就不用信佛啦,好高兴,这样子的,所以也不用到庙里去烧香啦,拜佛啦,这样子的,而且反而是很高兴,知道说僧宝原来不说这么清净的,所以我不需要这样去信他,这就是没有善根的人。

而且他就拿着这个当做自己不信佛的一个借口,乃至于以此劝别人不要信佛,或是阻碍别人信佛。

这个我们在现在生活中会碰到,甚至于有时候有一些大法师,他恐怕时运不济,然后就有人毁谤他,就有一些谣言,不管哪个是真的假的,

但是,这个有正信的佛弟子,不应该听了这个就欢喜,然后到处去传扬,说:哪一个法师怎么样,怎么样啊,讲的口沫横飞的,哪个就在造罪啦。为什么?哪个没办法证明,通常是没办法证明。

谣言止于智者,有智慧的人听到谣言就不再传谣言啦,所以造谣的人不好,传谣言的人一样不好,所以你只有在造口业。

当然要深信说,知道说出家众,因为他个人修行不一样,并不是都已经那么清净啦,有时候也许有一些犯错的地方。

可是,如果是那些谣传的,毁谤的,你最好不要去传扬,不要去多听取,也不要好事,然后你也不要去求证,根本也没办法求证。

这种事情在过去台湾就发生几次,可是后来也就渐渐平息啦。所以,我是觉得如果哪一些大法师,真的他问题的话,那龙天护法也不会护他,这是我是深信的。

所以,到后来没有事,可见得那个是谣言居多。谣言在戒律里面称为无根谤,也就是没有那么回事,你去讲它,没有根据的去谤叫做无根谤,根就是根据。

我有个比喻,譬如说,有人跟你讲说,听说你老婆有外遇,哇!你看怎么办?你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的话,那你自求多福嘛,最好的其实应该,如果没有具体的证据,让你亲眼碰到啦,那你就不要信那个话,

那你也不要听了这个话以后,派一个侦探社的人去查。你派一个侦探社的人去查,然后有一些什么风吹草动,然后你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读啊,那可能就会有事情,

然后你老婆一气,恐怕就可能会真的做起来啦,因为既然你不信我嘛,我跟你讲你也不相信嘛,那我就做起来啦,那不是弄假成真嘛。

所以,同样的啦,对三宝的信心你要坚定,而且深信就是说,僧宝里面如果他有做得不好的事情,龙天护法一定不会护他,一定也饶不过他,如果犯根本大戒的话,他是他的事情,你自己修你自己的行。

所以,别人传谣言,你不要去传,你不要去听,那你也不要去信,你就把它放在一旁,反正那个不是你的事情。

那你也不要随喜,如果你听了人家毁谤三宝,然后你心里面很兴奋,那就是随喜,随喜毁谤。

因为有信心,那个信心就好像抗体一样,会对抗不信心所的生起,那即使生起了,它也会把它消灭。

[「信心」亦如是,若有「不远」而来之染一污与「不信」侵入,本具之「信」]信心所[即能起而抗拒、击破闯入的「不信」]心所,[令心再恢复本有的清净,如药治病,故称「信能对治不信。」]信心所能对治不信心所,会把它消灭掉,

[然而,这是指本来有正信之人,接触到「不信」之信息,才能以其本有之「信」力,对治突发的「不信」。

至于原本无信、善根微薄之人,若接触到「不信」、]的讯息,或是[染法的信息,因心中无「信」的白血球可以对治这些「不信」的「病毒」,因此,此人的法身慧命很可能就这样被毒害了!那样实在是冤枉、可怜。

更有进者,有一种人信弱德薄,]信心很贫弱,也没有什么福德,他的[其心染污,一闻谤佛毁法之语,不但不起烦恼,反而信乐其言,]

信他的话,而且觉得很高兴,好像发觉了谁的隐私一样,众生就是喜欢听人家的隐私,那隐私都是坏的,不是好的,听到他讲得那个,他就会信乐其言,[一拍即合,随之附和,而成断善根种性之人。

此即是为所谓「善知识」所误。]那些人自称是善知识,是众生的善知识,可是他却是误导众生的人,

[因此佛一再说,修行须「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然而]这个就是一个关卡,你[怎样判别善知识与恶知识呢?]

怎么样分辨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恶知识,那你没有办法分辨的话,那这一句话白讲啦,

那么,我告诉你一个分辨善知识或恶知识的口诀,也就是说你要分辨善知识,恶知识,

[最简要的方法,即是:如果某人所说之法,令你越听越对三宝生起信敬,乃至令你发心如法去修行,那人即是善知识;

反之,若有人,虽然他本人看似很有学问或很有修行的样子,但他所说的法,却令你越听越对三宝没信心,越听越对法有疑、乃至不信,对佛所说的,也有]产生了[很多]额外的不同的[意见,很多不赞同,]佛说的话你有意见,你不赞成,所以你因为信受这一位所谓善知识的话,就敢于对佛说的话的可信度的质疑。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22
成观法师讲解

我们继续讲《大乘百法明门论》的45页最后一行。

因为对于佛跟佛所说的由于不信,所以就有很多的意见,很多的不赞同,这些人就变得很了不起,还把佛的话给否决啦,

这记得在冷战时代的时候,苏联因为他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有否决权,所以,每次大家提议什么,苏联,那时候称为俄国的代表,就把鞋子拿出来在桌子上敲,否决。

这些人也很那个老俄一样,对佛所讲的他否决了。[觉得佛所说的法有很多因为时代或种种因缘不同,「须要商榷、修正、改进」;]那谁来改进呢?当然是由他来改进啦。

[如是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法说法知道意思吗?非法就是不是对的法,不是对的法而说是法,非法是不正确的法,他却说是法,那法说非法呢?这个法是指佛法,佛的法是真正的法,他却说是错的。

末法时期,当今之时就有这么多,很多人都是这样子,非法说法,法说非法,所以搞得一塌糊涂。

[自己浑浊,令他浑浊,因此令你于法有疑、有犹豫、不确定,不能确信,于三宝态度模糊,因此你迟迟不能真正起修,而但溺于言说戏论,自不修行,心中却总对三宝有无尽的抱怨——这种人就是恶知识,或伪善知识;

为佛弟子,于此恶伴应当觉知,应速远离,否则你的法身慧命,迟早要葬送在他手中。

以上解说「信心所」的第一个业用:能对治不信。]信心所它起得实际上运作的功能是什么?它能够对治不信。

[其次解说「信心所」的第二个业用:能令人乐求善法。]刚刚那个对治不信,是一种消极的功能,但是,信心所它的积极的功能是能令了求善法,

[因为有信,心清净故,故与一切善法(佛正法)相应,而能起欲,爱乐修证世出世善法,以求得其善果为乐。

故知,真正有信心之人,对他来讲,修行不是件「苦差事」,也不是件勉强的事。

反之,若以修行为苦事的人,即表示其信心尚未真正发起,因为若真有信心,即能于三宝的真净德中,深信而生喜乐,

且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其有力,能得乐果,能成圣道,而起希望之欲,而乐修乐求,以修行为乐。]

我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篇文章是胡适写的,题目叫读书之乐,他不提倡苦读,他提倡乐读。

虽然他对于佛法的不信跟毁谤,这个不管他,不过这个他对于读书的态度是好的,你读得那么苦干什么。

可是以前的人苦读啊,是为了什么?功名,十年寒窗苦读书,一举成名天下知,金银财宝入袋来,所以是为了那个,所以不是真的为了充实自己快乐,所以怎么样呢?不得以而读书的,

所以修行人要以修行为乐,不要以修行为苦,以修行为乐就修行起来很快乐嘛。

[因此,佛说若欲出家,须以「正信出家」,即是此义。若非正信出家,即是非如法出家,或即是「随业出家」]

有的人出家,他也没有想为什么出家,他就出家了,很自然就出家了,那是业力,跟着业力跑啦,业力把他推着走,

[(由于业力的牵引而出家,非自知自觉发心出家),如此即不能于出家后,乐于修行、如法修行。

因此可知,信心所的业用,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可对治不信(防治不信病毒),又可令行者乐修善法,不以修行为苦,而以修行为乐。]

[再者,关于信的重要性。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为一切修道的根源,一切功德之母,以能出生一切功德故。)

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的一切智海,唯有具足信心之人,才能得入,)]没有信心你进不去佛海,

[唯有具足智慧之人,才能横度,而得其宝藏。)]得到佛的一切智的宝藏,

[又,信根是一切善根之本,故恶知识坏人之信心,即是坏人善根之本,亦即是坏人修行之本,故即是「根本坏」;

若信根坏,]被人家破坏了,[即一切皆坏,]就好像一个没有出嫁的姑娘,她的贞操被夺了,那就很糟糕。

不过好像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了。

现在,西洋人或美国人还甚至于颠倒,如果一个女孩子读到高三毕业还是处女的话,会被人家笑。因为没有人看上她,没有人想要跟她做爱,表示她很差,颠倒到这种地步。

所以,那个我所知道的是,美国的那个高中的女生,再怎么样想尽办法去跟人家交一个男朋友,一定要变成不是处女才行,否则对她来讲很烦恼,对她自己的自信心也很烦恼。因为没有人追,所以高中毕业了,还是处女,颠倒。

若信根坏,信根破坏掉了,即一切皆坏,[一切善法顿时不能生长、顿时萎缩,法身慧命即速断绝,以信不具故,成一阐提人;]

刚刚讲到那个美国高中生的现象,所以,有很多人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做小留学生,一来是好啦,二来是很危险的事情。

不过以台湾来讲,其实也没这个必要啦,因为以前台湾是霸权,威权时代,学生很苦,到美国留学就比较自由嘛,那种自由精神。

可是台湾已经自由得不得了啦,太过自由啦,自由到乱七八糟,无政府状态。所以学生谁也不能管了。

所以,以前送孩子到美国去,有两个危险,女的怕她就很多男朋友,还没有读到毕业就已经,就不是处女之身了,乃至于怀孕的危险都有。

男生就怕他吸毒,男女就怕他抽烟,喝酒,很难保他不饮酒抽烟的,不饮酒抽烟,别人能够放过你,但是你的同学放不过你。

他们有一种同财生活,你要跟大家一样,美国虽然是很自由的国家,但是,它那个同财主义,很厉害。

几个人一小撮一小撮,每一个穿一样的牛仔裤,破一样的地方,留一样的头发,染一样的颜色,这一周的黄色的,大家都黄色的,下一周绿色,大家都绿色,再下一周中间绑一撮,大家都一撮,就这一票人都是这样子。

那你一定得有一票,你如果没有一票,会被欺负,若任何一票都不接受你,那你死定了,你就天天被欺负,挨揍,被欺负、捉弄。

所以美国自由的另外一面是这个样子,很可怕,谁都管不着,学校没办法管,家长也没办法。

如果你碰到孩子被欺负,你只好转学,可是转学,又转一个新的地方,也是跟人家不在一票,你又还是被欺负,所以很糟糕。

而且那个同学欺负同学,在美国这种文化里面,自古就有,很严重。你看电影也有,他们把它当成很正常的事情,非常可怕,有的时候就整啊,甚至把他整死都有,很多。美国是自由,但是很多地方是很乱。

所以,因为信不俱,就变成一阐提人,就是没有信心的人叫做一阐提,Icchantika,没有信心的人,

I在印欧语系是no的意思,是相反的意思,譬如英文有independent,in就是相反的意思,不依靠,独立,所以Icchantika 一样,是相反的意思,

印欧语系,印度话也算是印欧语系的一支,所以它很多那个字头、字根都有同样的意思,譬如英文父亲叫father,母亲叫mother。

因为没有信心,成一阐提人,所以[大般涅槃经说:「一阐提人名信不具,]一阐提人称为信不俱,信心不具足,也就说没有信心的意思,不具备,

[断善根种性,]善跟种跟善跟性都断,那就很可怕,那就变成大恶人啦,[当堕地狱。」

故修行人当知信根之重要,当善自护持,如护眼目,]好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莫为恶人所害,徒自受苦。]

所以这个信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所以,我们这个研究了唯识学,你看,光是知道信心这件事,就让你研究唯识学值回票价,怎么样说呢?

第一个,让你真正了知了这个对于不研究唯识学的人来讲,有一个千古的谜题,就是刚刚所说的,佛法这么好,为什么大家不来信呢?为什么我哥哥不信呢?为什么我老妈不信呢?那就是因为什么?心不清净嘛,答案就是简单一句话,就是因为心不清净。

所以现在的结果是心不清净,心不清净的进一步结果就是不能生出清净的信心,因为信心是清净的,它要信清净的法嘛。

所以因为心不清净,不能产生清净的信心所。

所以,你就不用再烦恼、不用再怀疑、不用再奇怪,哎呀!佛法这么好,怎么我老公不信呢?或是我老婆不信呢?没有什么奇怪,不用奇怪,

他的心不清净。所以,你如何让他能够信呢?要先让他心清净,才能够起信心。

这一切就变成真的所谓的见怪不怪了,了解,那就不很奇怪了,简单一句话,也就不会妄想。

你信佛,希望你儿子也信佛,一样的信,希望你女儿也一样的信,希望你老公也一样的信,希望你妈妈也一样的信,很难。

而且,要某人信的话,不是一天到晚跟他传教,跟他唠叨,这样他可以信,他更烦恼,我告诉你。他如果能信的话,那么他有那个因缘,他看到你看佛经,他就会好奇,或者看佛书,他就好奇,他也拿起来看,一看他就信了。

所以,你根本几乎不用讲什么话,你要很多话啦,多半是没有什么用。因为他心本来是不清净,而且你又没有那么大威神力,转变他的不清净的心。你如果有那个大威神力,那可以。像佛如来那样才行嘛。

所以,你光是解了这个千古的谜题,就已经值回票价。所以你就不会再烦恼,为这个事情烦恼,这个不解,然后也就看得开啦,因为不解嘛,

所以你一直有一个希望,有一天我老公我一定要让他信佛,你就不要这样妄想,你要实际一点。

因为这个知道,信心的生起是要心清净的关系,那么这是一点。

所以这个也是等于解除你的烦恼,除掉你的妄想,那你虽然是要有意,有心利益一切众生,广度一切众生,但是你要想到什么叫做度众生?

度众生就是要度众生种种心,种种行,怎么样度呢?转,你要能够转变他,让他转恶为善,转疑谤,不信为信,然后产生信、进、念、定、慧五善根,这个叫做转,叫做度。

你若不能够令别人转变他的善根,把那个恶的去掉,还要转变他的恶行,杀、盗、淫、妄也要转,你不转这个也没办法产生。所以你要知道这个就很难。

顺便讲,你越知道法,你就不会随便讲我度众生,你怎么度?

接着呐,因为研究唯识学,我们知道《金刚经》那句话,「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你如果不懂唯识学的话,你这句话你永远不会懂,只是表面上,信心清净,你根本不知道他讲些什么。

所以信心是一种清净心,可是众生因为心染污的关系,虽然他有信,可是他还是有一些染污,有一些不正当的所求,所以他的信心是有附带条件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信心比如说信了佛,我皈依了,希望佛菩萨保佑我,事业顺利,生意昌隆,或是升官发财,或是乃至于说佛菩萨保佑我全家都平安,那这个就是有条件的,这些乃至于升官发财都是有条件的,求世间的东西,那么就不是真正清净的信心,

那什么是清净的信心呢?信心本来是清净,那你如果用这个清净的信心,再进一步去求清净的法,就是信心清净。

也就是说,以这个清净的信心为根本,去追求清净的戒、定、慧,乃至于一切的道品,那么,这就是清净法。而不是说都无所求,都不求,这个叫做清净。

当然啦,等到你一切都修得很好,那时候可以就真的无所求啦,就不用求啦,就都不用作啦。但是现在什么都不会嘛,那你就还无所求。

就好像你刚入了大学,然后你就无所求,也不上课,也不参加考试,就不会被当掉了嘛。所以你说无所求,可是你要不要求你个文凭呢?要不要求那个学位?要嘛,所以是还是要好好的读书、上课。

同样的嘛,你学佛,为了什么?为了求菩提嘛,不是说你光喊,好无所求,天天睡大觉,然后菩提就掉下来了,不会这样子。

你要俱修一切法,而心不贪着,这叫无所求。否则的话,你如果什么都不修,就偷懒,你什么都无所求,那你只求懈怠啦,你只求偷懒啦。

所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以信心清净的心,不染着的心,这个信心清净,就是不染着的心,俱修一切法。

《金刚经》有另外一段文说,俱修一切法,而没有贪着,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无所住。

以清净心修一切善法,而无所住,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做,然后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都不做,叫无所得,那你还得了一个什么都不做。

现在是什么都做,但是我不去贪着它的结果,结果有了,但是我不去贪着它,

譬如说你修禅定,不是说没有得禅定,你说那不贪着,我就不修啦,那个就不对了,那是你贪那个不修,

是你发心,努力修禅定,得到禅定以后,对禅定的境界不贪着,不住着,这叫做无所得,这叫做无所住。

要不然你说,我还没有得禅定,你说那我就不修了,我就无所住,你没有得禅定,你不住那里,你不住,你就住欲界了,禅定境界是色界嘛,你当然不住了,你住不得嘛,你没有资格住嘛,你不能住于初禅,当然不能住了,你还不够格嘛,所以你只配住于欲界。

所以这叫信心清净,信心清净,俱修一切法,则生实相。

所以,光是因为研究唯识学,而让你解了这个《金刚经》里面,这个最甚深的法,你就值回票价啦,更何况还有很多我随时随地都有讲到,所以这个性相是哥俩好,一定要配合的。

接着我们就看《唯识三十论颂义贯》的49页,上次讲到49页第一段「信」,接着我们就往下讲。

[「惭」:《成唯识论》云:「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

「云何为惭?」什么是惭呢?「依自」就是自力跟法力,依靠自力跟法力,自力就是你自心的力、法力就是佛法的力,

而令你产生了「崇重贤善」尊重贤者跟善者,或是贤士、善事这样子的性质或是东西。

「对治无惭」,「惭心所」消极上可以「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积极上它能够令你止息造恶,

[(「惭心所」的体性是:能令行者依自身的觉知及法的]熏习教授[力量,而能尊崇敬重贤圣人及善法。

「惭心所」之业用为:能令行者以之对治「无惭心所」,从而止息恶行。)]

「无惭」的意思就是不知惭愧,俗话说不要脸。有一本书叫《厚黑学》,谁写的?一般人读书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一定很难过,

听说有人坐飞机,然后两人聊天聊聊,有一个人就说,跟另外一个人就说,有一本书很棒很棒,你看过没有,那个人就是我知道,然后那个听的人就说,我听过这本书,

然后,旁边那个人,就是B啦,A对B讲说,有本书很棒,你看过没有,那个B就说,我听过,那B就反问说,这本书是谁作的,他说:唉,想不起来了,原来那本书是B做的。这本书好像没有谁看到过,李宗吾写的。

他说:「无惭无愧的人,脸皮之厚,厚到城墙拐弯厚。」城墙已经够厚了,城墙拐弯的地方最厚了。他是在讲刘邦,说刘邦是最厚脸皮的。

他为什么会成功?因为有厚黑学,就是心黑、脸皮厚,这种学问叫做「厚黑学」。这是成功的要件,尤其是政治上成功的要件,就必须要懂得厚黑学,要心黑、脸皮厚。所以无惭愧的人就是厚黑了。

[「愧」:《成唯识论》云:「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什么叫愧呢?就是「依世间力」,世间人大家所共许的所产生的一种力量,就是现在所说的舆论了。

「轻拒暴恶为性」,轻视、拒斥暴恶的事情为性,那什么意思呢?没有惭愧的人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我就是要这样做,不管别人怎么说,毫不在乎,世间评论的力量对他没有影响。

如果是有惭愧的人,因为人言可畏,世间力就是人言可畏,不要让人家批评说不好,所以有产生这样的力量,

这个「轻」是轻视,轻视不好的事情。轻视不好的事情是好的,重视不好的事情是坏的,轻视不好的事情就好,重视好的事情就是好的,可是轻视好的事情就变成坏的。

「拒」拒斥,因为瞧不起坏事,而且拒斥它,不屑为之,不屑为暴恶之事。你有这样的性质,就不屑做坏事情,所以就有惭愧。

「对治无愧」,「愧心所」消极上能够「对治无愧」,积极上能够「止息」行者的「恶行」当作业用。

[(「愧心所」的体性是:能令行者依于世间舆论]在乎别人的批评[等外在评判之力,因而轻视、]不屑为,[及拒斥]不肯为[暴恶之行。]

我们现在中小学生的校园有看到广告说:「向毒品say no!向烟酒say no!」那就是不肯为、不屑为的意思。「轻视及拒斥暴恶之行」就是跟暴恶之行say no!

[「愧心所」之业用为:能令行者对治「无愧心所」,因而止息恶行。)

惭与愧常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惭以对己、愧对他人」:]

「惭」的意思是什么呢?对自己不好意思,「愧」羞对他人,觉得没有脸见人。

小孩子害羞也是类似这样,可是他那个不是做错坏事。这是很奇怪,真是搞不懂,这么会这样子呢?我不晓得以前小时候会不会这样子,是不是每个小孩子都有害羞的时候?大部分。

[对自己觉得不好意思,称为惭;对别人觉得羞耻,称为愧。]

不过应该是这样子,女孩子是比较害羞,男孩子三四岁的时候也会,比较少,「害羞」就是佛所说的八十种女态其中一个。有的人虽然长到七老八十还会害羞,还没有脱离小孩子的形态。

为什么会有女态呢?不是有一句话说「羞人答答」的吗?那就变成一种所谓的魅力。出家女众不能做害羞状,不好意思,那就没有丈夫气。

[「无贪等三根」:「无贪等」,即指无贪、无瞋、无痴。「三根」,即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三者合]在一起唯识法相学就[称为「三善根」。]

[「无贪」:《成唯识论》云:「云何无贪?于有有具,无着为性;对治贪着,作善为业。」]

什么叫做无贪呢?「于有有具」,「有」是指有漏因,「有漏」就是指烦恼、杂染的,有漏因跟「有具」,这个有还是有漏,跟有漏共具,省略了果,跟有漏共具的果。

有漏因是什么?譬如说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睡,这些就是「有」。一切诸有之因,你会生于有漏境界、有漏道的因,叫做「有」。

那「有具」呢?你既然摄受造作「有」的因,所以你就会堕于有漏的果。你所得到的果是跟有漏在一起的,分不开的。你造作有漏的「因」以后,所得到的果绝对不可能离于「有漏」。所以你得的那个「果」是跟「有漏」在一起的,具就是在一起。

于有漏因跟有漏果,简单一句话讲了,「有有具」就是有漏因、有漏果,

「无着为性」,「无着」就是没有依着、执着当作它的体性,所以无贪的体性是什么?对有漏因、有漏果不贪着,这很难吧。

有漏因、有漏果都不贪,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睡,名利等等,这都有漏因,乃至于有漏果报也都不贪着,太难了,这个就是无贪的性质。

所以你心中有无贪心所,哇!你就一切都搞定了。也不要说你那个无贪心所有多大,只要有百分之十的无贪心所,你这个修行路就很好走了。

但是,这很难,所以讲起来很令人有点泄气,可是有人就是因为久修嘛,今世他就对这些不贪着,不贪着的结果会怎么样?讲一个最大的结果,那当然佛是大一点,断烦恼是小的,得大智慧,因为不贪,所以得大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20-6-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治贪着」,它能够治贪着的毛病,「作善为业」,「作善」就是令自他修善,是它的业用,业用就是功能。

这反过来说,因为无贪的关系,才能真正的作善。如果贪的话,因为「贪心所」的关系,就令你想办法去满足你那个贪心,所以就会造无边的恶业。

但是因为贪心少了,业就造得少,因为那个满足都是什么,要满足自己呀,满足自己就会伤害他人。

所以,贪心越少,能够修的行越大,智慧就越广;而且,因为贪心小,所以他障碍就少,修行也容易,越是贪心大的人修行就越困难。

有人说:「法贪没有关系。」那个是方便说。虽然修法,以究竟来讲,于法也不应该有贪心,应该用清净心来修法,而不是以贪心来修法。

若以贪心来修法,那个法也变成染污法,不得究竟。因为贪就执「我、我所」,所以叫做「贪」。

如果你以执「我、我所」的心去修法、学法,终究不会离于「我、我所」。

这不要说是这样子不能成佛,乃至于成阿罗汉都有问题,因为阿罗汉要离「我」嘛,要「无我」!

[(「无贪心所」的体性是:能令行者对于三界有漏的因与果,不生贪着。

「无贪心所」的业用为:能令行者以之对治「贪着」,并令他止恶作善。)]有这样的功用、功能,所以这是积极的。

[「无瞋」:《成唯识论》云:「云何无瞋?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

这个「苦苦具」跟上面的那个「有有具」的意思一样,第一个苦是指苦因,第二个苦具是指苦果,所以对于苦因、苦果都不会生瞋恚心,有这样的体性,

所以「对治瞋恚」,什么样的人心不会生瞋恚呢?就是对于苦因、苦果的事情,他不会生瞋恚心,这个就是无瞋心所的性质、体性。

「对治瞋恚」,「无瞋心所」消极上来说,他能够对治瞋恚的毛病。

「作善为业。」积极上来说,它能令行者去造善业。反过来说,瞋恚性大的人不容易去做好事,不容易去做善事,这个善事是指佛法中的善事。

你说:「有的人瞋心很大,但也很喜欢布施。」那个布施不是佛法所说的「檀波罗蜜」,只是修有漏的布施而已,要得有漏的果报。为什么呢?

因为布施,以「檀波罗蜜」来讲,你是要令他人得欢喜。瞋心大的人不能真正以欢喜心来布施,他一定是有所求,而且是为自己求而布施的。

以佛的来讲,布施与「檀波罗蜜」有什么不同?一般的布施就是为自己求果报,「檀波罗蜜」就正好相反,是为令受施者(接受我布施的人)欢喜,令对方欢喜而布施,

一般的布施是令自己欢喜,令自己得好果报,但是,檀波罗蜜是为了令接受我布施的人,受施者能够欢喜,就这样子而已,只是令对方欢喜而布施,而不是为了令我自己欢喜而布施。为了满足对方,不是为了满足我自己。

法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你为了满足对方、令对方欢喜,而没有考虑到你自己,可是当你布施完了,看到对方欢喜以后,你就不思议地很欢喜,就非常欢喜。

就好像一位父亲在外打拼赚钱,然后买了一只玩具熊回来给他的宝贝儿子,他宝贝儿子一拿到玩具就好高兴,于是他父亲也好高兴。可是作为父亲也不会玩那个玩具熊,但是因为孩子欢喜,所以他就欢喜;

菩萨亦如是,以众生欢喜故,菩萨欢喜,这个就是「檀波罗蜜」,不是为了自己而做那个布施,不是说我要送你才买玩具熊,而是知道孩子希望有一个玩具熊,所以他去买玩具熊;不是他送你东西,而是他知道你需要这个东西,为了令你欢喜,所以他去买。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2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继续讲《唯识三十论颂义贯》,请拿起经本,我们上次讲到51页。还是请各位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

今天会引到《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里面的东西,所以你们有这个书也请出来。我们接着看51页的那一条注释:

[「无痴」:《成唯识论》云:「云何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做善为业。」]

「云何无痴?」什么是无痴呢?也就是对于各种「理」跟「事」,能够令心明解,心能够对各种道理、事相都能明解,有这样子的性质,称为「无痴」,心中无痴。

无痴性「对治愚痴」,它的消极来讲可以「对治愚痴」,如果心中有愚痴念头产生,因为有「无痴心所」,如果有任何愚痴的念头或是想法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这个「无痴心所」就会起来把「愚痴心所」给吞噬掉,愚痴的念头吞噬掉,就不愚痴了,这是消极的作用。

「做善为业」积极上来讲,心中如果有「无痴心所」的话,修行修到有「无痴心所」产生,

你要记得,在唯识学来看,这「无痴心所」是一样东西,它是心里面的一种成分,我们心里面有很多成分,常有的就是有五十一个成分嘛,五十一心所。

那么如果你已经修道有「无痴心所」起来,这个善心所,你如果偶然有因缘汇合的关系,会有忽然愚痴的念头起来了,你心中就会不期然,

因为心中已经有「无痴心所」在了,就会把愚痴的念头给灭掉;

灭掉了以后,灭掉你会有什么感觉?灭掉的时候你知道,你知道你灭了一个愚痴的想法,然后就会想:「唉呀,我怎么那么笨哪!刚刚怎么会这样笨呢?」

可是你要晓得,人在愚痴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愚痴,一直要等到愚痴被灭掉以后才知道愚痴。

如果愚痴自己消灭的话,因为事过境迁而自然消灭的话,愚痴是一种心所,心所法也是有生灭的,它自己灭去的时候,你也不知道灭掉刚刚的那个念头是个愚痴的念头,你不会知道,你还觉得自己蛮聪明的,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笨,这个就是每个人最笨的地方,不觉得自己笨。

越笨的人就越不知道自己笨,有一点点知道自己笨的人,他就渐渐不笨了。

这个实在是很重要的,觉得自己笨的人还有得救,不知道自己笨的人就没救了。

你只要修行佛法,令心明了。为什么痴呢?痴就是闇钝,所以懵懵懂懂的。

你跟他讲,他也不会明了,所以他从来也不会觉得自己愚痴,愚痴的人从来也不觉得自己愚痴;

一旦愚痴的人知道自己愚痴的时候,他就开始快要不愚痴了,往不愚痴的路上走。

我们学佛以后,心渐渐明了,常常发现过去造了很多错事,不对的事情,然后会有那种「觉今是而昨非」,

你会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错事,然后就会很悔恨,觉今是而昨非,

现在这个想法是对的,而相对于昨天或过去,以前那种想法是错的,然后会觉得:「为什么我会做这样的错事呢?现在想,还不敢想象。」觉得自己不太可能会做这样,但事实上是这样做了。

我讲一个我愚痴的事情。讲别人的愚痴很容易,我自己讲我自己的愚痴,你们才高兴嘛!如果我讲自己多聪明、无痴,那你们听了,一点也不兴奋。我讲一点给你兴奋一下。

我从小常常被欺负,所以我一直喜欢打抱不平。在初中、高中曾经就是为了同学欺负同学,有一个同学欺负一个比较弱小的、胆小的同学,那我就跟他拼、我就跟他打架,甚至比我高大的,我都不管,我就照打,这一切都很义勇。

但有一个是一直很悔恨。有一个人功课很好,但他好像欺负另外一个同学,好像不是很凶,不是欺负的很厉害,另外一个同学跟我讲,我本来跟他同班,后来因为分组就分到另外一班去了,我就回去原来那班,然后进去。

我比他壮,我就打他两个巴掌。因为他比我瘦小,只是好读书的样子,身体也不好,他被我打了,那一幕我永远记得。

我一直很后悔做了这件愚痴的事情。虽然是帮同学出气,可是那个并不是很义气的事,而且对方比我弱小,我一向反对这个事情。

可是那天做了这种事情,我一辈子也不会忘掉,很不好。

不过既然讲了自己不好的事情,那就讲一些好的事情。有一个同学是大陆的云南人,夷人鴃舌,好像跟鸟一样的,云南贵州那里的人叫夷人,那我一个同学他叫黄国雄,长得不高,头很圆,嘴巴尖尖跟雷公一样,讲话好像夷人那样子就很不清楚。

大家都爱笑他,他好像智商不是很高,为什么会读附中呢?因为那时候有保留名额,边疆民族保留名额,西藏、蒙古、云南、贵州那个都有保留名额,他们好像考到我们平常考的25%就进去了。我们考100分,他们考25分就进去了,保留名额。

规定在附中、建中、北一女、北二女,他们都有保留名额。还有那个台大、师大,都有保留名额。侨生、国军将士的遗族。

所以他智商不高,但很忠厚老实,大家都爱欺负他,给他取一个绰号很不好听,叫他「龟头」。

有一个人可能在台湾,后来变成我的好朋友,他叫王俊旺。一下课就打他,打着他玩,然后就骑在他背上,可是王俊旺很高,178cm,那个「龟头」很矮,150几吧。没事就朝着他的后脑勺打他,好玩这样子。

有一天不知道欺负的怎么样,我就看得看不过去了,我就跟他打架。他178cm很高,但我没有打输。因为他前几天跌倒了,左手脱臼,还弄着石膏,所以我没有输。

可是因为这样,他可能被我打得良心发现,就常常来找我,就跟我交朋友,变成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他常常到我家读书,找我到他家读书这样子。

他哥哥读师大,说唉怎么常常到某个同学家,那个同学不知道是好的,还是坏的,就来看看我,一看说ok,所以就继续让他来。

这个人他很懒很烂,到我家一待就好多天。吃也在我家,住也在我家,我家又很穷,可是我妈很大方,从来也不叫,从来也不讲话。像定忠他爸爸,以前跟我三哥做事情,在我家吃住好几年了,没给钱的。你看,我妈很了不起。好了,不说了。

所以愚痴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愚痴,人最愚痴的时候是什么时候?谈恋爱的时候。你想想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疯狂,可是大部分的情况下,到后来会发觉说:「应该不需要那么疯狂嘛!好像对方也没有那么好嘛!」

可是当时都不会觉得,而且人家怎么劝也不行,越劝越不好,越劝他就越疯,这个就是最愚痴的时候,那就是闭起眼睛来走路,走一走撞上电线杆,还跟它道歉。

我这样讲的原因,我年轻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子,喜欢一个女孩子,喜欢到实在太愚痴了,不说也罢!

「作善为业」,你如果有「无痴心所」,就让你心中不会愚痴,它有一个作用积极地让你去做善事、好事、修行等等,

反过来,愚痴的人不是说他不想做好事,而是常常把好事弄砸了;好好的事情让他来做,他就是会把它搞砸了。

可是愚痴人做坏事就一定成功,几乎是保证可以成功的。为什么?因为坏事是染污的,愚痴与染污性相应的,彼此有吸引力,所以能够疾趋恶法;善心人就疾趋无上菩提,恶心人就会疾趋恶法。

[(「无痴心所」的体性为:能令行者对于理与事,都能明了理解。

「无痴心所」的业用为:]实际上造业时候的作用是[能令行者以之对治愚痴,并令他止恶作善。)]

也就说如果有愚痴心念产生的时候,一个人他有「无痴心所」,他就有武器,他可以对抗敌人;

可是没有「无痴心所」的人,他即使知道,他也没有武器可以对抗,也没有力量去对抗。

有一种是有知觉地去对抗、作意地去对抗,有的时候是自然就对治掉了。

举例来讲,修行人修到很深刻的时候,尤其是菩萨修行,梦中也要修行,睡觉的时候也要修行,一般人修行是看醒着的时候,白天。

若测试菩萨,是看晚上睡觉的时候,因为你睡觉的时候五根、五识不行,第六识也是半睡眠状态,你那个第六意识没有办法控制它,在睡眠的时候,所以它是「独头」。

「独头」就好像独裁一样,就变成一人公司,董事长兼工友,他一个人说了算,所以他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在梦中的时候,第六意识「独头」它就乱搞,你也没有办法控制,随着那个白天习气及往昔的业力就乱造。

有时候很有道理、有时候很没道理,事实上那个没有道理也是有道理的了,那都可以解释出原因的。

在梦中几乎不可能修行,因为修行必须是所谓的有知有觉才能修行,有知有觉地行善,对治恶品,才叫做修行,不知不觉的那就不叫修行。

说:「他本人原来就很好。」你没有再改进的话,再增长的话,那也不叫修行嘛!你就只是随顺善的业力,然后继续做你本来在做的事情,那个也不叫修行了。

修行一定是要增上,不管你原来有多好,总是有改进的空间吧!你继续改进、改良、改造自己的身、语、意,这叫修行。

但是我们一般修行,白天能够很有觉知,很作意地改善、改良、增长自己的,已经算很了不起了,不再造恶,又能改善自己、增长自己的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白天,

晚上就不敢企求了,晚上就不跟你计较了,人家不跟你计较,自己也不跟自己计较,在梦中做了什么坏事,自己也不跟自己计较,因为做梦,所以实在好像没有真的做。

我告诉你,错了。做梦是什么?佛法就这么厉害,光是一个梦,弗洛伊德心理学把梦跟精神讲了一大套好像很了不起的学问,

可是佛法,《楞伽经》上一句话就讲完了:「自心现」。什么是梦境?你的梦境,别人看得到吗?看不到,所以是「自心现」,完全是你自心的事情。

如果讲得更加内行的话,就是「自心现量」,自心现起的量。

所有能够觉知、称量、感知的都叫「量」,现量、比量、非量的那个「量」就是这个量。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楞伽经》所讲,梦就是「自心现影像」。它虽然是影像,但也是心识所造,以唯识学来讲就是「识所变现」,所以一切的识的造作都是业。

你在梦中造恶,也算是造业,以最究竟来讲、以菩萨来讲,也是在造业,因为是识所造作,心识所造作。

我们这个人生也是心识所变现,所以也算是梦,如梦。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大梦,每天做的那些梦是小梦,晚上睡觉做的梦是大梦中的小梦,梦中之梦,

我们在人生大梦里面还做了很多晚上的小梦,还不够,白天还要做白日梦,尤其是听经的时候。不过有时候是晚上讲经,所以你还是晚上梦了,不是白日梦,而是黑夜梦。

我要讲的重点是:梦中做梦也是在造业,以修菩萨道来讲。

只有修行很好的大菩萨,能够在梦中他还可以修,梦中有种种境界,梦中碰到种种境界的时候他也可以修,还可以修善断恶,这讲来很神奇!

不过在下在初发心学佛的时候就有这样子的情形,有一天我做梦,梦到我去坐火车,我没有买票,我就逃票,在梦中以前有逃票,这一次还要再逃,因为知道什么门径,譬如说知道查票员,那个车长,查票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那个时候看是暂时下车、还是说躲到哪里去,就逃掉了。

那我在梦中就忽然想:「唉呀,这样不对,逃票不好,不应该逃票。」所以车长来的时候,我就补票。当我补了票,我就感觉到,就在梦中想到这句话:「剎那间妄念俱灭」,心中那种妄念俱灭。

我讲这个只是说一个经验而已,没有说我修得多好,还是很差,也都不断地做错事情,不过做错事情都会跟人家道歉。

[「勤」:即精进。《成唯识论》云:「勤谓精进,]精纯,心很pure(纯洁),没有杂质,精就是一心一意,进就是一心一意地往前求进步叫精进,

[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品」就是「类」。在善类的事跟恶类的事,或是心也可以,心跟事的修断,善类的心跟事,恶类的心跟事,之修断,你要先修才能断,去修断它,不只是修而已,还要断它,修只是一个因,断一定要达到结果了。

举我刚刚那个逃票的事情,说:「我不应该再逃票」那就断了。起念说我不应该逃票,并没有补票,这也没有用,一定补票才行。

「勇悍为性」,「勇」就勇猛,「悍」就强悍,凶悍,这个凶悍的对恶事、恶心,自己的恶事、恶心,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的恶事、恶心起强悍性、对它凶,诃责它,对它凶,佛常常讲,呵责自心。

我们讲《小止观》里面不是讲「诃五欲」,那个呵就是呵责,说:「诶,不可以这样做!」那就是要往内的,不是往外的,呵责自心说不可以这样子的,所以那个凶悍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最凶悍的就是金刚明王了,对于恶人、恶事要制伏它、降伏它,绝不手软。金刚就是明王,明王也是一种金刚,金刚比明王的范围要大,明王的范围比较小。金刚是总称,明王是其中的一类,明王是金刚中最强悍的,地位最高的,所以称「王」。

「明」就是明了,心明有智慧。「王」就是有威势,能掌控,于一切法得自在,称为「王」。「明王」就是自心明而能令他明,于法的自在,能降伏、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而自在而称为明王,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入于明觉之地而自在无碍,叫做明王。

讲到「明王」,你不要只是想到五大明王或不动明王的暴恶相,那只是现一个相。你知道他为什么现那个相?因为我们不乖嘛,所以老师就要现出凶相;老师不现凶相,孩子都不听话嘛!

这个我有很深的经验。什么经验呢?从自己当学生开始,尤其读师大附中,那个老师如果脾气好一点,那堂课的次序一定很乱、很吵,那老师如果凶的,大家就...很规矩,就是欺负脾气好的老师,也不是故意的,但就是要这样子。为什么这样?因为这样爽嘛!

如果那个老师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比较凶悍的,大家就很规矩,乖乖的,很世相。

当然读过很多的国文课,有很多的国文老师,有一个老师长得矮矮胖胖的,脾气非常好,好得不得了,她每次讲:「不要讲话。」但都没用。

相对的有一位女老师年纪不大,二十七八岁,长得很好看,但是很凶悍。当大家在吵的时候,她眼睛一瞪:「讲什么话?」即使是像附中那样调皮的也很怕。

所以明王是需要的,对于调皮的学生,就是需要明王。

我们是从调皮世家出来的,所以就知道调皮的学生要怎么样对治。调皮的学生,我当了老师以后,就在我手里翻不出去,因为他要搞的花样,我都知道。

[对治懈怠,满善为业。]这个「勤」一定要「正勤」。「正勤心所」的好处在哪里呢?消极上可以「对治懈怠」,「满善为业」,盛满善事,「满」就是盛满、圆满,盛满善事为业,积极上就能够令你「盛满善事」。

简单一句话,如果你不精勤的话,事情不容易成就,而且因为精进那个精嘛,所以你一定要专一;如果有很多事情你同时做的话,你不容易成就。

我常常到了节骨眼,因为我有很多事情要同时做,譬如现在我同时不断地编梵文字典、英译字典,有时候改改一些文章,我的弟子帮我听写的,那实在不行,我花很多时间,很伤脑筋,有时候要看一看,希望有一天可以弄完。

然后还要讲经、译经,可是如果到了最后一品,这一品如果剩下三、四页或是五、六页,我就把其他的事情放下,就专做这件事情,很快就可以做完,这已经经过很多的经验。

你要一件事情快一点成功,你就是要专注,然后猛攻那一项。如果你同时都做一点,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做成功。

「精勤」在积极上能够盛满善事为它的业用。

[勇表胜进,]「勇」就是表示胜进,「胜」是殊胜的意思,殊胜的上进,所以那个「勇」不只是精进而已,而且是胜进。

这个「勇」在佛法里面非常重要,你若修行佛法,一定要有「勇」,「勇」就对治了「怯弱」。因为佛道无上,修行无量,所以你会害怕,怕苦、怕难;

倒是不会怕失败,因为很少成功嘛!「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我们没有胜,失败是兵家常事,一天到晚都在失败,所以很习惯。倒是怕苦、怕难是真的,可是不怕失败。

「怯弱」就是怕,心智很微弱,发心也很微弱,好像有、好像没有,很容易退,通常都是进一步、退三步,就怕进得太快。讲个笑话,怕进得太快,自己赶不上。

[简诸染法。]「简」就是「简别」。这个「简」字的解释也是查字典查不到的,一般解释佛法的书也都不解释,就当作你都懂了。

我用最现代的话来讲:「简」,把染法区隔出来,叫作「简」,就是「把……区隔出来、挑出来」。本来「简」跟这个「拣」是一样的,就是拣出来,跟这个「检」也是通的。

这个「简」字,如果我用英文一解释,懂英文的人听了就懂了:「pick out.」(挑出来。)或是讲得深一点就是「isolate」(把它独立出来,就是区隔)。

什么是「简」呢?本来法有染法、净法,你特别把染法挑出来,表示有所差别,叫作「区隔」。

「勇」是表示殊胜的上进,是有别于(简别于)在染法上精进。你若很认真做染法的事情,自以为很精进,但不能说很精进。你要区隔出染法,把染法exclude(排除掉、挑出来),不是在染法上精进,也就是染法上的精进不算。

譬如说你很精进地跳舞,小偷很精进偷东西,打牌赌博的人很精进地打十六圈,赌三天三夜,你看精进不精进?

事实上在染法上不能称为精进,乃至于无记的事情也不能称为精进。球队的队员很认真地练球,这不能称为精进。

精进都是指善事、修行的事情,对治他的德性等,令贪瞋痴有所减少,令戒定慧有所增进,其他的打牌、玩球、游泳等等都不能称为精进。

又譬如说有人很努力地学写书法,算不算精进呢?不算。因为要以唯识学所讲的善、恶、无记这三性来看。书法属于无记法,不是善,也不能称为恶事。

甚至于你以前很精进地画画,那也是无记法。又如学打拳的人学了一套拳术,很认真地去练,这也不能称为精进。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24
成观法师讲解

「精进」在佛法修行中太重要了,俗语说「业精于勤」,也要精进才能够成就事情。

佛法里面讲五位百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精进」。

「精进」不是一样东西,并没有一法称为「精进」;没有一样东西叫做「精进」,而你去修精进就变成「精进」了,有没有这样的东西?没有。

你说你很精进地念经,你在念经这个动作中精进,我很精进地持咒、念佛、静坐修禅定,这样子。

但是你不能说我很精进地精进,没有这样子的话。我很努力地修精进,那修什么?等于没有嘛!必须要有一样东西去修它,这是很诡异的一件事情。

决定令人早一点成佛或是晚一点成佛,是精进这样的东西,可是你又不能直接修那个「精进」,让自己做什么都很精进,你看糟不糟?

依照经验,有人常常抱怨,听到同修道友说:「你那么精进,我怎么精进不起来呢?」精进是修来的,不是天生的。今世也是一样,

你如果懈怠了一阵子以后,你就精进不起来了。你精进的话,你越精进就越精进,你若越懈怠就越懈怠,它好像滚雪球一样,所以越精进就更加精进。

譬如说举一个例子,你一清早醒来的时候,譬如说三、四点,本来应该是四点起床,你如果说三点就醒来,你就很觉知作意,事实上也不太睡得着了,那你作意起来用功,久了以后,你就习惯了;

可是你如果本来应该是四点打板,三点起来是太早了,然后你起来了以后呢?那你就觉得,虽然是睡不着,可是少睡了一小时,好像这个损失很惨重,所以就非得再回去睡不可,久了以后,你就会养成这样的习惯,叫你三点钟起来不再去睡了就很困难。

我自己也是这样子,可是如果过了一阵子,如果说你三点起来,那就起来就做事,就起来用功;不要太久,就三天、五天以后,那个就变成业习了。

业习是什么?业习就是你习惯了叫做业习,天天这样做叫「习」。

什么叫习呢?在佛法里面,常做叫做习,常做,天天做叫做习,就习于什么。

如果你常做那一些事情,做久了,变成有点习惯了,那就叫作「业习」。

那如果变成业习以后呢?那就很好,好习惯、好事情变成「业习」,你就不用再用力了,它「业习」自然自己会产生一个动力,到时候生理闹钟,它就推着你走。

就好像重力加速度或是惯性定律,你如果车子维持一个速度这样跑,譬如说90m/s,如果你忽然换成空挡,它还是继续往嘛,那就是惯性定律。

人也有这种惯性定律,你常常做这个事情,它自然就产生一个力量,到时候就这样做了,一点也不费力,也不用特意的作意这样去作,它就自然会这样去作。

你作习惯了,就不用三点起来看看钟,「喔,三点,太早了,要不要再去睡?」很挣扎。不过这样也好,东挣扎、西挣扎,那就睡不着了。

如果你已经是养成就是说,一定要打板了才起来,乃至于打板了还要赖在被窝里面,只是翻过身,还是盖着被子,跟乌龟一样。那你常常这样做,就变成床上乌龟。我相信有说中某些人的病。

「精进」你是常作,就越精进,到后来你就变成养成「精进」的习惯,那就有业习力推动,那就一直很精进。

以修行人来讲,我贡献给大家我自己的一点经验:作什么的时候精进?

虽然我们刚刚讲有善业、恶业、无记业,恶业当然就不说了,无记业,我们现在讲一个但书,尤其是以在家人来讲,你要上班,你要维持家里的生活,你不可能一直都在修所谓佛法的佛法,你总是要做世间事,所以很多在家学佛人就很冲突,觉得没有时间修行。

那我告诉你,那你很笨。因为我也是从在家过来的,我在家的时候怎么修呢?那时候我开始修行是在美国,那时候是在留学的时候,所以要上课、写论文、还要打工,这样上课、写论文、打工不能修行嘛,是不是?跟佛法没有直接搭嘎嘛!

我就给自己这样子的想法:「一切精进」。你做什么事,都精进,用佛法的道理来做世间的事,心中用佛法的心态来做世间的事。

上课的时候专心上课但是心不贪着,写论文的时候很专心地去找资料、去写作,但心不贪着,而且没有想太多的所谓的期望,对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所谓的期许,

因为那时候对这些方面已经看开了,就姑且维持那个在家相,姑且这样度日,事实上心中对这些已经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追求了。

因为那时候已经看到自己那种盲目追求,所以眼睛已经张开了,不再盲目了;做还是做,但不是闭起眼睛来做,也不是闭起眼睛来冲。

我那个之前的三十几年、四十年啊,应该那个时候三十几年,我那一生三十六年,全是闭起眼睛来冲的,是以佛法的眼光来看。虽然我已经看清楚了,我还是照样的生活,一切精进。

还有一句话,虽然学佛,但是在世间事情上的处理,都是以佛法的心态来处理。

乃至于上课面对老师、同学,打工面对老板、同事,我都是用佛法的心态、佛法的道理跟他们交往,乃至于很老实的讲就是「教化、调伏」。

整个公司上上下下包括三个经理都对我很服气、很尊敬。

可是我刚刚去的时候,连最下面的人,因为我是东方人,都瞧我不起,要歧视、欺负我,我就一一地调伏。

「调伏」的意思不是说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是让他心服、口服,这叫「调伏」。

乃至于原先一直想要欺负我的,最后他就跟我说:「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不是呀?」他当然就是这样想。后来他有很多问题都来找我问,包括他同时交三个女朋友怎么解决都来问我,洋人啦!

所以「一切精进」,在做世间事,心里面想的是佛法,所以我那个世间事没有白做,不是在白造业,当然同时还是在赚美金了,要过生活嘛!

不仅是在家人,出家众也是一样,必须要有这样子的眼光、有这样子的般若智眼,你才能够修行,否则你只好赶快申请早点保送到阿弥陀佛净土;要保送才行,因为保送就决定去了。

这个我把它称为口诀吧!「作什么都一样」,你一定要这样相信,而且要这样去修。

作什么都不一样,作什么都一样,你不要只想到拿起经本来念的时候那才是修行,我一切时、一切事上、对一切人,我都在修行,

所以做什么都一样。打工也好、上课也好、写论文、上图书馆也好,都一样,这是什么,这当下就是平等性智,没有分别,无分别智。

我很抱歉,我不是吹牛,我从初发心就这样修,这都是我自己开发出来的「产品」,没有品牌的。这是平等性智,是无相智,无相修行。这个是我心中自己的宝贝,现在就掏出来给你们玩一玩,免费的。

你这样修行,你在任何状况下,你在家、出家,你不会有懊恼,不会怪说没有时间修行。

说没有时间修行,照我看来,你不会修行,你虚妄分别,着相、取相修行,再怎么修,还是「相」上修行;因为「相」上修行,再怎么修也修不到「性」里面去。这个就是依一切法性而修,在任何「相」上都一样修。

我那时候有这样的思维,所以就过得很充实,几乎天天都有进步,老实讲不一定天天,恐怕三两天就进步一些。

佛道无上,不是三跳两跳就让你跳过去的,而且你进步的时候,自己知道自己进步,要很确实、很具体的,不是很抽象如空花水月一样,不是用想象的,而是很具体的,自心中的改变、增进。

譬如今天在我寮房前,那个我就没有预想了,也不能排演,自然到时候就圆满演出。其他的人听的一头雾水,不过这不用讲太清楚。

总而言之,真实的修行是发自内心的。英文有一个词很好,「spontaneous」,发自内心的,油然而生的,不需要有任何的外缘,自心中起来的,这叫「spontaneous」。

修行应该是要这样子,修到一切善法就是「spontaneous」的反应,没有预期,没有作意,那个是最高的境界了。

你一切那种体会也都是不期然而然,不期而遇叫遘遇、或是邂遘,你心中一切善法都是平常很精进修行,然后它忽然会涌出来,你没有办法预期的,就好像在路上跟应该老朋友遘遇(邂遘)。

这个「精进」就必须要如我所说的,不仅是在家人,出家也是一样,你出家了不只是念经、拜佛就好,什么事都不用做,事实上是事情是很多很多的,也不要因此而懊恼说:「没有时间修行。」

那同样的,跟我刚刚讲在家人一样,你常常喊着没有时间修行,那就是你不会修行,着相修行。

在一切事、对一切人都在修行,这叫「精进」。

再一句口诀:「不论如何,我都一样修。」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做什么,不管碰到什么事情,我都一样修,这叫「精进」,一样在自心中照见自心,在自心上用功,

自心上怎么用功?断恶修善,有恶念起来,要狠狠的面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一定要这样子。

通常人都是跟别人过不去,很少能够跟自己过不去的,所以这个叫做「精进」。

我今天把我的宝贝都给你们了。其实应该还有一些,碰到的时候再跟你们讲,这些东西是你读书读不到的,看经也没有的。那些都是道理,能不能做?加上我这些程式配套,你就可以做了。

而且,我就直言了,我这样子的口诀,你照着去修,那就是达摩直指人心,人心是什么?就是直指自心,时时留心在意,觉知,这就是真修行;再配上我所讲的,就念念修行,念念都这样作,这就是最无上的修行。这就把一切心相、心性、理事就配合在一起修。

这里面有很多学问,但不需要太多的学问,你就懂了发心去做,自然增长智慧,远离烦恼,令你个个都成为大丈夫,有气魄、有志气,不是一个烂人。

因为没有学佛,然后就在五欲中打滚,就好像猪在猪圈里面打滚,也觉得很快乐,天天吃得饱饱的,长的胖胖的。

[勇表胜进,简诸染法。]「胜进」就是殊胜的精进,也就是说是好的精进,不只是好,是非常好的精进,

「简诸染法」的意思是说区隔出那个染法,不是在染法上精进,把染法排除掉,简就是挑出来,就是排除的意思,「简」就是「拣」,把它拣出来,挑出来,再排除。也就是说,染法中的精进不算,简,特别把它挑出来。

所以,你要精进必须要是胜进,或是在清净法里面精进,最清净的、殊胜的那就是佛法嘛,在佛法上精进。

[悍表精纯,]「悍」就是强悍、勇悍,[简净无记;]「简」就是挑出来,有别于「净无记」,因为「无记」有好多种,「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这里是净的无记,「净无记」也就是「无覆无记」,这里要写一个「无覆无记」你才会懂。

这个「悍」在精纯的法上起勇悍,有别于在「无覆无记」的法中勇悍。

譬如说,「无覆无记」就像画画、下围棋、打球,这些不会覆盖我们的本心,打球打多了不会覆盖我们本心,它不是染法啦,但是「无记」做多了,也会变成愚痴,就变成无记业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佛法来讲,一种看不出来的德性,可是是最重要的德性,那就是「精进」。

「精进」最高的精进就是「勇猛」。这里讲「勇悍」是唯识学的讲法,我们一般是讲「勇猛」。

「精进」到不得了的时候就叫做「勇猛」,「精进」还容易,「勇猛」就难了。因为「勇」,什么都不怕,无畏叫「勇」,所以什么都不怕,不怕苦、不怕难、乃至于为了法而不怕死。

这个「勇」当然对于法来讲了,「猛」比「进」还厉害多了。「进」就好像中轻度台风,「猛」就好像强烈台风。

当你起大精进、大勇猛的时候,哗哗哗,时速五百里,这叫「勇猛」。大菩萨、金刚明王的勇猛就是这样子,勇猛起来是威势很大的,无坚不摧。

你要精进修行,一定要克服障难,起勇猛心才能克服,普通的精进还不行。什么是勇猛呢?不是加一把劲,而是加很多把劲,全力地冲。

佛法是讲这个的,说佛法精进,不是温温吞吞的、慢慢的悠闲自在,不是这样子的,佛法是讲究勇猛的,如金刚明王那样的。

虽然显教不讲「明王」,但是讲「金刚」;显教所讲的「金刚」,到密教里面还是有「金刚」,可是更进一步变成「明王」,「明王」就更厉害了。

「金刚」只是能断、不动、坚固,但是「明王」的「明」就是智慧了,他那个「明觉」明到光明遍照,「王」就是法界之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样的大气势、大觉知,他的明觉,统帅一切,法界称尊,叫作「明王」。

这本来是密教的秘密,现在很容易就讲出来了。我讲经就是这样子,事实上佛教并没有分家,本是一体的,所以你要一体来处理、来理解,你就好修,就容易通达,不会区隔,不会心地狭窄。

有些人越修越心地狭窄,排斥种种法门,自己障碍自己嘛!

譬如你要做大生意的,永丰银行也可以办贷款,台银也可以贷。世华也可以贷,可是你偏偏只是认定世华,其他的你都不去贷,所以你资金就不够,很容易周转不灵,那就跳票倒闭嘛!

你如果与四五家银行在业务上都有来往,他们也很喜欢,我跟他们贷款,他们也很喜欢。

「五家」就好比五方佛,我都跟他们「贷款」了,他们也都很欢喜,「利息」也很优厚,所以生意越做有点大起来。讲到钱,大家都欢喜了。

我为什么特别花了那么多时间讲这个「精进」,因为这个「精进」实在是太重要了。你若学了很多佛法、很多道理,但是你很懒惰,那都没用了。我生平就看不过去偷懒或懒惰的人,可是有时候我也会趁你不注意就偷懒一下。

悍,勇悍就是勇猛,「勇猛」是表示很精纯的在清净法上起大精进,有别于在无记法上的精进,这就是显示[即显精进唯善性摄。」]

这里讲「精进」是指在善性上的,在修善法上,所以恶法、无记法上的都不算精进,都不能称为「精进」。

因为你在恶法上精进,只会令你造业越多、烦恼越多,然后来世果报越坏,所以不能说「精进」。

无记业也跟断恶修善没有关系,制造一些垃圾;以佛法来讲就是不相干的事情,没有帮助,堆积多了,也变成垃圾。

对修行增长智慧,断烦恼,没有帮助的事情,虽然没有其他的害处,这叫「无记业」。

有智慧的人也不应该造「无记业」,修行人也不应该造「无记业」。你如果很会写字,就应该只为道场,尤其你是修行人、出家人,应该就是道场需要写一些什么字的时候,那时候才写,不要一天到晚写字、练字,不管你是因为觉得享受还是什么,那都不对,那都变成「无记业」。

但是如果要装点佛堂,要写一些标语,那你帮着写,那就变成转「无记业」为善业,就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那是好的啦,这样叫「正精进」。若在邪法上精进,叫「邪精进」。

有别于世间人在世间打拼,那不叫精进,乃至于各行各业努力上班、求进步研究,那不叫「精进」,但那个叫「无记」。

可是世间法相如是,所以佛也不这么要求了。如果是佛弟子的话,你如果作世间的事情、世间的行业、世间的打拼的时候,你要用佛法的精神及佛法的道理来做,那你还是在精进。

虽然表面上做「无记业」、做世间业,乃至于更严重地讲,世间业就是生死业,可是你不是在造生死业,你是在修行佛法,而且是修行很无上的佛法,是「密行」。因为不为人所知,叫做「密行」。

顺便问你:佛十大弟子密行第一的是谁?罗睺罗。「密行」什么意思?罗睺罗不是修密的,那不是指修密的密行,那是指他在自心中用功,

罗睺罗很为世尊争气,他是佛子,但他不求表现,自己偷偷地用功,持戒清净,不为人所知,很不醒眼,一点都不出风头,偷偷地自己用功,所以他也证了阿罗汉道,这叫「密行」第一。

为善不为人所知,就叫「密行」。他修行不为他人所知,所以他是密行第一,很低调,罗睺罗那个修行是超低调,超低调低调到没调,没调的修行,已经比低调还低调的低调,低到没调。

这个你也不容易查到,你还以为罗睺罗是学密的,他天天都在持密咒,不是这样子。

[(「精进心所」的体性是:对于修善断恶的修行之事,能令行者生起勇悍之心。]勇猛就像狮子,唯一的比喻就是狮子,很勇猛。

为什么叫「勇猛」呢?就好像狮子一样。当狮子觉察到一只动物,一定不会令它跑掉,一定会抓住它,也就是一定成功,这叫「勇猛」,跟狮子一样,所以断恶修善一定要成功。

如果你很精进,但不一定要成功,这是发心的问题,也是立场的问题。

我开个玩笑,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如果它没有成功的话,也很没面子。为了要维持它的威风,所以非得这样不可。你看,如果一只狮子抓一只小兔子抓不到,那不是很没面子吗?

同样的,一个菩萨对于一个小烦恼不能制伏,这不是跟一只狮子抓不到兔子的意思一样吗?那就不是真菩萨了,在戒法里面所说的臭菩萨。

[「勤心所」的业用为:能令行者以之对治「懈怠心所」,]「懈怠」是最糟糕的事情,令所有的好事都不能进展,令所有的佛法都变成言说戏论,[并令他得以成满善业。

这里所说的「勇」,是表示只在胜法上精进,而简除掉(有别于)在染法中精进:亦即,在杂染法中努力,不能称为精进。]你说:「我很努力地打麻将。」这不像话嘛,对不对?

[此处的「悍」字表示精纯之义,以有别于在无记法中勤行:在无记法中努力地作为,亦不能称为是精进。

所以这就显示:精进只属善性,至于努力作不善性及无记性之事与行为,都不能称为精进──例如努力求财、努力求名、努力追求五欲等不善业,以及努力作诗填词、琴棋书画、]不管你下什么棋,譬如象棋、围棋等等。

还有书法,努力的练字,王献之练写字,染黑一池水。王羲之本来就很行了。那些在世间法上称为很用功、很努力,没有错,但在佛法上就不能称为很精进了。

[雕刻工艺、历数科技、]「历」就是看星相,「数」就是算命,也就是术数,因为是用数字来算的。它的本源就是八卦,把八卦化成数字,然后用数字算所谓的天机,乃至算人事,所以叫「术数」。还有科技,在科技上努力也是无记的。

[音乐舞蹈、文化科学等]都是「无覆无记」,一来不会覆盖你的真心,二来是不会害人的,譬如跳舞跳到腿断也不会害到他人,

不过你若跳舞像麦当娜(Madonna)那样跳就会害人了,dirty dance(性感的舞),我没有看过,因为她出道的时候,我已经出家了,所以看不到。听说是很性感诱人的舞,肮脏的舞。

进一步来讲,跳脱衣舞就更进一步了,那就不是无记了,那就是恶业了,你在酒吧或是夜总会里面跳脱衣舞,那就不是无记了。

顺便讲,那些拉丁舞、伦巴(Rumba)、探戈(Tango)那个很色情的,那个也不能称为无记了。西班牙的那个很挑逗的舞,那个就不能称为无记了,乃至于说世俗人说跳三贴舞,本来是四步的,你跳三贴舞,那个也不能称为无记了,那个是绝对有记的,而且一定是记大过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精进有五种: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下精进,四、无退精进,五、无足精进(精进而不得少为足)。]「无足」不是没有脚,

第一个「被甲精进」就是好像披上盔甲一样,什么都不怕,勇猛精进;

「加行精进」就是在加行道上,你加一把劲;

「无下精进」就是绝对不会堕落下来,不会退的意思,无下就等于是无退了,无退的精进,

但是下面就是「无退精进」了,可是「无下」比「无退」稍微差一点,也就他那个精进的心不会减少这样叫无下;

然后「无足精进」就是没有厌足,不得少为足。有很多人学佛,稍微学一点东西就觉得饱了,再也吃不进去了,乃至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种不叫「得少为足」,而是「学少为足」。

什么叫「得少为足」?你要注意这个「得」字,「得」是「证得」,一定要有「证」,有「证」有「得」才叫「得」,所以是证得的意思,譬如说证得四禅八定、证得种种的觉道,叫作「得」。

你如果没有证得,就不能称为「得少为足」,只是「学少为足」,稍微学一点东西就满足了,而且自以为不得了,那就起傲慢心。

佛法大海,你学一点点东西,没有什么了不起。以我自己的经验,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为什么?

①你要觉得自己学这些都是应该的;

②都是必须的;

③佛法太多了,你学不完,所以你所学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所以不要自己认为了不起;

④最重要的,在《楞伽经》讲,一切世人乃至于菩萨,任何有说有事、有所修行,当知皆是如来加持力故;如果没有佛力加持,一切世人乃至菩萨甚至于不能修行。

你能够稍微修一点行、稍微懂一点佛法,不要以为了不起,那不是你行,那是佛菩萨行,他加持你;如果你起傲慢,佛的加持力马上就撤回来了,你就不会真正的进步,

但是你可以看很多的经典、论典,有微少的理解,但因为慢心的关系,自以为很懂,那你菩提道的路就已经断了,你自己都不知道,因为慢心的关系,你就断了。

譬如说我举一个例子,你在公司上班,你很能干、很勤勉,你的老板一定很赏识你,然后你对公司也做了很多事情,可是你如果很高傲的话,老板宁愿用一个比较差的人,也不要用你。

傲慢是一个绝症,必死!一切人所厌,一切人所忌讳!因为傲慢会凌犯人,表示自己很行,那副很臭屁的样子,人家看了就讨厌!

任何人如果自觉得了不起的,都要觉知这点,不是学佛就好了,是用什么心态去学,学了以后心态会变成怎样。

你是以求知的心态去学,这没错,可是学了以后你觉得自己很懂、很了不起,常常炫耀于人、夸于人、压制他人,怕别人不知道,去笑别人,这就越学越糟,

不学还好。你学了以后,大家一看你的嘴脸就讨厌。虽然看起来你好像很懂,但人家宁愿看到你还没有学佛那个时候的样子,还比较单纯一点,还比较谦虚一点,还比较可爱一点,你现在就很可憎、很难看、很讨厌,所以一定要注意。

譬如说在世间上,即使你得一个博士,得一个博士是很了不起的,可是那个得了博士又很臭屁,人家也不甩你,别人不甩你。

那在公司里面你如果同样的你很臭屁,就自己很了不起,仗你的学识凌人,没有人喜欢你,那你事情都不容易成就,更何况是菩提道呢?

佛菩萨看你那一副什么死样子,你说佛菩萨还要拉一把你吗?不拉了,让你这样掉下去,咚,第十八层。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25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继续讲《唯识三十论颂义贯》,上次讲到52页,还是请各位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以尊重法故。

[「安」:即是轻安。]「轻」相对于「重」,这是指心跟身两个,就觉得轻。

譬如说你睡醒以后,没有睡饱,然后觉得很沉重,对不对?身体也很重,重到爬不起床,那就在床上当乌龟,翻过来身体躬起来,被子盖着那不是很像乌龟吗?那就是很重,起不来。

修行人要怎么样呢?我奉劝各位不要老是喊你是学佛、学佛,你要学佛先学这个:「一跃而起」。

你醒来以后,就跳起来,就起来了,为什么?你还赖在三界的床上,烦恼的床上,贪爱不舍,觉得津津有味。

这就是精进,就是勇猛,一跃而起,洗一把脸。

我还有一个绝招,也不是绝招,这个也是佛教的,就是说你习禅的人常常以冷水洗脸,我就常常以冷水洗脸;

如果我做事情或译经译到一个段落,或打坐完了休息的时候,进去洗手间不妨用冷水洗脸,那时候会提振精神,非常好。

这个女众听了可能会很喜欢。因为冷水一洗,促进脸的血液循环,所以有养颜的功能。

身体重就是烦恼,就是不便。「轻」就很舒适、安适,可是我跟你讲,这个「轻安」不是一般的轻安,这是指一种禅定的境界。

[《成唯识论》云:「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轻安」心所法它的性质是什么呢?它的性质就是「远离粗重」,因为你有「轻安心所」一起的时候,它的性质就会令你的身、心都会「远离粗重」的烦恼,粗重指烦恼,还有身体里面、身四大里面的重浊之气。

「轻安」除了调心,令人很安适以外,还可以调身,让它四大能够不重浊,把浑浊、肮脏的沉淀下去,让身体四大就不重了。它就有这种功能,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禅定的功能。

禅定修到那种地步,就不思议起「轻安」心所法,然后可以治身心粗重,转身心的粗法为细法,转身心的重法为轻法,所以身心的比重就轻了。因为它转了以后,粗重的就沉淀下去,现出来就是清的。

为什么习禅的人走路就很轻?即使年纪很大,也不会老态龙钟,脚步轻盈。

如果以身体来讲,重浊就阻塞我们身体里面的气血,凝固哽塞在哪里就气血不畅旺,所以越来越重;如果以心来讲,它是阻塞心路。如来是以身来讲,它是阻塞气血脉络;那以心来讲是,就阻塞心路了,所以那个心路就不畅,就觉得郁闷、不舒服、不畅快、闇闇郁郁,那都是因为心路不畅的关系。

可是心路不畅这个是精神的,不是心脏的心,这个没有药医,世间的医生没有办法令你精神的心路畅旺、畅通。

如果你是很郁闷、抑郁不欢的,那个是精神上的,当然精神跟身体会互相影响。

如果你得到「轻安心所法」的时候,身、心都很流畅了,都很清爽,这个清也可以说是清爽。

「轻安心所」一起来,我们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轻安心所」法一起来的时候就精神爽,身体也爽,很爽快、爽利。

「利」就是「通」的意思,因为通了,所以爽利,就好像你赚钱的话那个财是活的嘛。过年的不是贴门联吗?「财通四海,利达三江。」现在都没有人写这种东西了。

《成唯识论》说,「轻安」能令我们远离粗重的气血跟烦恼,「调畅身心」,调适身心,让身心都很舒畅,觉得很comfortable(舒适、舒服、服服帖帖的),「四大」都不会作怪精神舒服了,因为它都很贴心。

[堪任为性;]「堪」就是能够、有能力,「任」就是能够做事情,「堪任」就是「堪能有力」的意思。你精神舒爽的时候,你就有力气;你精神如果很郁闷、萎靡,那就没有力气嘛!

「堪任」通常是指修行,有力气、有精神可以修行,经里面常常讲「堪能」,能够修行,有力气。

这个「力」固然是心力,但是也要身力,身体要力气才能够修行,听受经法,精神很好,不会打瞌睡,打瞌睡就是不堪能,昏沉也就是不堪能,要堪能才是法器。

你的心是个心器,能够盛装如来的法,称为法器。如果不堪能的话,根本装不进去;如果昏沉是最糟糕的,不只是听经,习禅也是一样;如果你昏沉的话,那就在睡觉嘛,怎么是打坐呢?一坐就到两千多年前去了,跟周公interview(会谈)。

[对治昏沉,]所以这个「轻安」是最棒的,你如果起了「轻安心所法」,你就不会再昏沉了,你就解脱掉「昏沉心所」的羁绊,因为身心爽利嘛,「爽利」跟「昏沉」正好相反。

如果「昏沉」的时候是怎么样呢?这个血气不通一样,精神很不爽快,然后很难过。

讲一个小小的笑话,我有个大姐很胖,我的家人没有那么胖的。她本来的名字叫秀英,可是从小就喜欢睡觉,一天到晚都睡,所以大家都不叫她秀英,都叫她阿瞇。眼睛张不开的瞇瞇眼叫作「瞇」,所以她的绰号叫「瞇瞇眼」。长得很胖,一天到晚睡,然后她常常讲说:「我这对眼睛跟着我最苦了,从来也睡不够。」她本来就胖,然后越睡越胖,不太活动。

因为「昏沉」的关系,人就越来越不能动了。如果你听经、习禅、修法,「昏沉」的话,打瞌睡,你那个「菩提心」也越来越「不动」了,大概快「寂灭」掉了,再继续下去就「涅槃」了,所以你是不是不得「定」就提早「涅槃」呢?

所以「轻安心所」消极上「对治昏沉」,也就说你如果修到有「轻安心所」的时候,它就可以把「昏沉」毛病治掉,「昏沉心所」就把它治掉,那就不再「昏沉」了,其心清明,

这也是外太空来的,我所说的「外太空」是说佛菩萨加持,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讲讲讲,就忽然有这种idea(想法),然后就讲出来。

昏沉的相反就是清明,清明的话就不会打瞌睡、不沉嘛。「昏沉」就粗重,清明就爽利,心清明爽利,然后就没有烦恼,因为烦恼少才能够清明。

所以「昏沉」有很大的过错,事实上昏沉是障道之大者,很障道。因为它妨碍心的清明,你是大不大?

「昏沉」也有很多种,以听经「昏沉」来讲:⑴往昔修慧解的时候,不用心,懈怠,或障人修慧解。

⑵轻法,心里面对这个法轻视,或对说法者有轻心,所以他就不期然而然他就提不起兴趣,心渐渐沉下去就昏了。

如果你对这个法而且还必须对这个讲经的法师很信、敬、尊重,那么就不会「昏沉」;乃至于说你很佩服、敬佩、那种企慕之心,你就不可能会打瞌睡了。

但是就是你的虔敬、企慕之心,对人跟法,人就是指讲经的人,法就是他所讲的法,你很全心企慕的话,你不会打瞌睡。

可是这两个缺了一个,就很容易打瞌睡。你对讲经人企慕心不够,换句话讲你就兴趣不够,那也就是我们讲《小止观》「行五行」的那个「欲」不够;「欲」不够,那你兴趣就没有那么大,自然就不会那么专注,心就不会那么高昂,因为兴趣不高昂,所以它相反的就沉下去,那就睡着了。

所以或者对人、或者对法,如果是他对这个法有兴趣,可是他对讲法的那个人兴趣没有那么高昂、崇慕心没有那么高,他也是会沉下去。

如果两者都有的话,对那个法、对人两者的崇慕心、企慕心都不够,他的心就渐渐沉下去,眼皮就渐渐重了,意思就在挣扎,上面的人都看得很清楚,下面的人在奋斗。

那有的很重很重,好像眼皮吊两个铅球,而且因为他很用力,所以眼睛都红了,有的是眼眶红,有的是里面红,有的连外面的眼睑、眼皮都红了,实在是很可怜!

这跟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如果你对这堂课没兴趣,就很容易打瞌睡。你即使对那堂课有兴趣,譬如你对英文课有兴趣,可是你对那个老师的教学很没兴趣,你还是打瞌睡嘛!

所以这个法跟人要配合,你对英文有兴趣,对那个老师的教法也有兴趣,你喜欢他的教法,你就不可能打瞌睡。所以,这个两个都必须要有。

⑶听课昏沉还有一种,就是往昔的业力带来的,那个叫做法障,因为往昔或者懈怠、或者障他人,今世要学法的时候,就起这样的法障,

法障最容易障的就是昏沉,为什么?昏沉就让你空过,你看也白看,听了也白听,诵经的话就一边诵一边打瞌睡,那有没有诵,没办法诵完,一部经要诵好久好久,你就很辛苦。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4)智慧的问题,没有办法理解、吸收,自然也会「昏沉」。

可是有一种人很奇怪,我明明知道说他不会听得很懂,可是他从来也不会打瞌睡;甚至有的人认识字也没有认识几个,可是他从头听到尾,精神很好,没有打瞌睡的征象,好像很有兴趣的样子。

还有一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譬如我讲过经以后,问任何一个人:「听得懂不懂呀?」他一定说懂,没有人说不懂的。当然那个懂是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懂,他就认为自己就是懂了。这也没错,他也没说谎。譬如他听懂10%,也是懂了。

[转依为业。]「依」就是「所依」,「所依」是指身、心,「轻安」的业用,「业」就是业用、功能。

「轻安」心所的功是什么?它能够在积极上能够转我们身心成为安适,是它的功能,

「轻安」是上面那三句:「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是它的性质,性就是体。

下面这两句话「对治昏沉,转依为业」这是讲它的用。用又分两种:一是消极的,对治「昏沉」;二是积极的,能够转我们身心成为安适、畅顺、舒适。

这个舒适很重要,舒适是什么所依呢?快乐;你不舒适,你能快乐吗?快乐不起来。

你一得「轻安」,那就说不出来的快乐,那个就是非常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是指除了是在禅定中以外,平常他还可以延续它那个效果,还可以延续下去。

譬如说你打坐完了以后,心很清净、很定,起来以后,它还可以延长一段时间。如果你定力比较深的,起来以后,行、住、坐、卧中还是可以有那个定境在。

「轻安」也是一样,如果你在坐中有「轻安心所」起来,你起来以后,在行住坐卧的实际生活中还会觉得很「轻安」,会维持一段时间,不一定多长,就看你的定力到了多深。

[谓此伏除能障定法,]能障定之法,我们身、心中有种种能障禅定的法,身体里面也有,心里面也有。

身体是什么,譬如四大不调,就能够障定了,因为四大不调,身体不畅顺,气血不通,你盘腿就很痛,就受不了;如果你四大的身体很畅顺的话,首先他气血通了,起码盘腿就不会痛,而且觉得舒服。

可是那个舒服是坐中感觉,但奉劝大家不要去追求那个舒服;有了很好,但是不要贪着。

因为有一派人说:「修行是为了觉受」,那是错的,那个应该算是附佛法外道,因为佛法不会这样讲,佛法不能去追求觉受的,有觉受很好,但不是追求的目标,得到的时候也不能贪着,否则又变成障道了。

你坐得好的时候,身体会起一种觉受,令你觉得舒适、舒服,乃至于腿不痛的时候,畅通的时候,会觉得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因为身体觉得舒服,然后心也就跟着比较利落一点。这个外太空来的资讯不是常有的,而且不能期待的。

「谓此伏除能障定法」,就是说这是能伏除,伏就是把它降伏、压下去叫伏,第一步是压,就伏,第二步是除,把它除去,先压后除,能够把这个能障定的法伏除掉。

[令所依此转安适故。」] 把这个能障定的或身或心,四大五蕴能够障定的法,能障禅定的法,都把它压下去,除去,令「所依」的身心转安适,这个「所依」是指修行,修行要依身心而修,安适以后就堪修妙行,否则你就昏昏沉沉、闇闇钝钝、粗粗重重的,根本不能修什么行嘛!

顺便讲,禅宗里面讲,大根器的人,我问你,大根器的人听经有没有打瞌睡的?不会吧,听经打瞌睡的人能不能算大根器?这反过来说,那个变成什么?什么根器?小根器,不是,这没根器了嘛,也没根也没器了嘛!

因为听经闻法是要得慧解、得修行的方法,乃至于开悟、解脱。那你一听经就睡着了,也就说你一听经,你就把「门」关起来了,「好,我们就寝了,已经打板了。」那还有什么根器?

器是要容受、纳受如来甘露法水。那甘露法水来了,那你说我们「关门」了,结果那个法水就拨在你的「门」上了,那你那个器永远也装不到嘛,那个法乳永远装不到嘛,所以不是器;不是器的话,那绝对没有根嘛!要有器才有根,根是更厉害的。

所以这个修行,自己有障难,要自己克服。要怎么克服?免为其难。你如果不克服,它会永远在,而且越来越厉害,然后你就日日空过,每一次听经也空过。

还有一种人听经会「昏沉」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好动的人。因为没有什么活动,所以他就休息打烊了。

[(「轻安心所」的体性为:令行者之心远离粗重烦恼,使身心调畅,而令他堪任(有能力受持)善法,堪修、堪成,成为法器。]这个法器不是指大磬那种。

[「轻安心所」之业用为:]在造业上的功能、功用是[能令行者以之对治「昏沉心所」,]「轻安心所」是「昏沉心所」的克星。

这个「昏沉」,有的人会有一点点,有的人就很多,这里讲对治是说有一点点「昏沉」的人。

如果你是一听经,眼睛就开始「难过」起来了,开始要闭下来了,或是一盘腿,就睡着了。这种不可能起「轻安心所」来对治「昏沉」。

譬如说你有30%的机率会起「昏沉」,那种就可以把它对治掉。

如果有「昏沉心所」,绝对不可能得「定」。你坐一坐睡着了,怎么得「定」呢?怎么「定」法呢?至少你那个头就不能定,就一直在点头嘛!那就定不了。得「定」一定是心很清爽、清明。

你看看,这恐怖吧!这个比恐怖片还要恐怖!为什么?你不能得「定」,就不能得「慧」,「昏沉」是障「定」、障「慧」的,所以一定要打破头也要把「昏沉」对付过去,不能让它这样一直下去;若这样一直下去的话,学佛终不会有任何成就,不会有实际的成就。

[而转变所依之身心(正报身)。]你看,我这样讲唯识是很实在的。

因为一般人看到「昏沉」,觉得「昏沉」就「昏沉」嘛,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昏沉」就障「定」、障「慧」,你看厉害不厉害、严重不严重?

一切修行除了持「戒」以外,就是修「定」修「慧」,但因为「昏沉」的关系,让你把「定、慧」之路阻断了,你就上不去,所以一辈子不会有成就。你们要特别注意这点。

如果你偶尔有一点点知解的话,那都是文字上的,不会跟实法相应,因为心总是「昏沉」的,心「昏沉」就是里面垢浊多。

我们说血胆固醇,就令血液污浊。我们这个「昏沉」不是血胆固醇,心胆固醇,油腻吃太多。

「轻安心所」是堪任善法,堪修、堪成,成为法器;如果是「昏沉」的话,就不堪修,不能成为法器。那不是说你法器污浊,因为是门关起来,根本连器都没有嘛!不是大根器、小根器,而是没根器了,所以「昏沉」的人就变成没根器的人了。

所以自己一定要想办法竭尽能力把它克服掉,否则一切都没办法上进。

所以它能够转变所依的身心的正报身,令他轻安。好,休息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26
成观法师讲解

    我们继续讲《唯识三十论颂义贯》,刚刚讲到52页第二段,倒数第二行。

「轻安心所」业用能够对治、也就是克制「昏沉心所」。你知道吗?

得初禅的人是怎么得初禅的?乃至于不是得初禅,得「未到地定」,到初禅之前的有一个定叫做「未到地定」,或又称为未至定,

因为初禅是一个大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叫做「根本定」。还没有到「根本定」之前就有「未到地定」,我就把它成为「前哨定」,还没到之前有一个「前哨定」。

但是这也是一个定,这也是一个(official)正式的「定」,不是假「定」,是正式的「定」,是准根本定。少将之前有一个准将,准将也是一个阶位,不是假的。所以根本定之前有一个准根本定。我们一般还有准新郎、准新娘,定了婚的嘛。所以这个「未到定」我把它称为「前哨定」。

你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你的「昏沉盖」就已经破了,也就是心已经起了一些「轻安心所」了,「昏沉心所」或是「昏沉盖」已经破了,所以就能够入「定」,心得清明而安住,因为得「定」不能睡着嘛!说在「定」中睡着了,那不像话嘛,就不叫「定」了。

顺便讲,所谓的「不倒单」,那就是说入了定了,离了「昏沉盖」了,入了定,要先离「昏沉盖」,才能入「定」,离了「昏沉盖」入了定,心清明,不用睡。

因为没有尘劳再起来,没有尘劳覆障你的心,你的心永远是清清明明的,心中就没有尘埃,所以你就不觉得累、不觉得浑浊。

为什么「昏沉」呢?心浑浊的关系。里面就乌烟瘴气的,外面眼睛就睁不开嘛,因为很多烟尘嘛。

所谓的「不倒单」是你得了禅定以后,即使是初禅或是「未到地定」也是一样,你就不会睡着了。

到「未到地定」的时候,你睡眠,当然你出定以后你还是会要睡,可是那时候大概一天睡两个小时就够了。

那入了初禅以后呢?如果你整天打坐的话,那就都不用睡,整天都在「定」中,那个就叫做「不倒单」了,你就不用躺下来了。「单」本来是「衣单」变成这个了,这个「单」就不倒了。

「不倒单」是不要练的,因为那不是让你练的,你就是修禅定而得「定」,就自然不倒了,就不用睡了,那是得禅定的一个功能、作用。

你若不追求根本的而去追求末,舍本逐末,去修「不倒单」,就颠倒了,而且不但没有好处,还有坏处,你会肝火上升、种种火气都会上升,因为睡眠不够嘛!

火气上升,四大不调,很多毛病都出来,乃至于精神烦躁,精神衰弱,都是睡眠不足所引起的,因为你强练「不倒单」的关系。

如果你是因为得「定」而不用睡觉,乃至于「禅悦为食」,不但不会对身体没有妨碍,还有好处,你就远离五欲的污染,因为你入「定」就住于色界嘛!

你的心住于色界,你的身清净度也符合色界天众那个清净度。如果要买肉的话,你那个肉比较值钱,上肉(上界的肉)。

[而转变所依之身心(正报身)。亦即「轻安心所」能令行者制伏、灭除「障定」(障碍禅定)之法,令所依止的正报身心,转粗重而为安适。)]

一定要得禅定才会有「轻安心所」的;先得禅定再得「轻安」,不是先「轻安」再得禅定。

看《百法明门论》,「轻安」是修定的时候,在心已经得定了,或者是将要得定时的一种善心所,这个心所能够令身心轻松,安适,远离粗重,

又轻安有身轻安、心轻安两种,既然讲轻安就是身心都轻安了,都是在禅定中生起的善法,而令禅定的修习能够持续的进行。

《成唯识论》上说,时遍三性,轻安不遍,要在定位,方有轻安。

所以这个轻安不是遍一切善心所的,善心所有十一个,但是,这个轻安不遍整个善心所,而只是在定位上才会有这个轻安心所产生,调畅身心,因为它能够调畅身心,余位无故,什么余位?就是散位,散乱的位,没有的,是一定要定位才有的。

《瑜伽师地论》也是这样说的,因此如果听人家说我得轻安,那就表示说,另外一个意思了,但是含摄说我已经得禅定了。

所以明玉法师,明朝的明玉法师也说,轻安一法唯定地有,只有在定地才有,禅定地才有轻安这个法,欲界中无,也就是说没有得定的人是没有的,

如果是这样说的话,他不但是得禅定,而且也就说我得轻安啦,我有轻安,或是我觉得好轻安,那就是不但是他得了禅定,而且是在禅定中有相当好的境界,因为他在禅定中已经有轻安的善法起来,善心所起来,令他能够远离粗重的烦恼,

所以这个人已经得了定,而且心没有很粗很重的烦恼,因为那个轻安把他粗重的烦恼都化解掉啦,

所以应该知道,不可以随便对人说我觉得好轻安。

民国初年有一位法师写传记,说他自己读《大般若经》,然后到半夜的时候就得了「轻安」,然后怎么样怎么样,他说他得轻安,可是后来的人都传言说他开悟了。

得「轻安」只是得禅,跟开悟还差很远的,所以这都是不懂的人才这么说,不过他也没有否认就是了。

所以不能随便对人家是我觉得好轻安,否则就会犯了大妄语的过错,因为没有证到禅定,虽然你没有说我证到禅定,但是你说你很轻安就表示说你已经证禅定,而且比证禅定还要高了,所以这样子不可以的。

所以如果已经得了轻安而能够对治昏沉,昏沉盖自然就可以除去了,睡眠也自然大量的减少,乃至于全无,为什么?因为睡眠就是大昏沉,打瞌睡是小昏沉,睡眠是大昏沉,整个都沉到哪里?沉到坟墓里面去了,为什么?什么样的人沉到坟墓里面,死人嘛。

所以听经绝对不能打瞌睡,否则的话,就拿去种啦,活埋了,为什么?法身慧命断了嘛,命断了不是该种了嘛,所以不要活生生被拿去种。

[「不放逸」:]这实在是很棒,而且很难!有哪些「不放逸」呢?身不放逸、语不放逸、心不放逸。

身不放逸不胡作非为、语不放逸不乱讲话,不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很难吧!

尤其是口放逸的话,就乱讲,自己都管不住自己这一只嘴巴,这嘴巴说只的。

那是从哪里来?从这个来的,猪啊!所以一只嘴巴嘛,这管不住这只嘴巴,为什么?我特地讲这只嘴巴,而且指这个呢?因为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就跟这个一样嘛。这个就是猪头嘛,这个就是猪嘴巴嘛,

你说要猪管着它的猪嘴巴吗?管得住吗?一定是管不住嘛!所以管不住自己的嘴巴那个就变成猪嘴巴了,为什么?愚痴乱讲话嘛!那不是猪嘴巴是什么?

不过很奇怪,我以前没有学佛之前是吃荤的,你们吃过荤的都知道,那个猪嘴巴很好吃,可能它的运动够,所以肌肉特别好。修行人的嘴巴肌肉不要太好,要心机好才好。

「不放逸」有什么重要性呢?佛在《大般涅槃经》里面说:「我此法门名不放逸。」所以,佛的一切法门总说就是不放逸法。

你看看,身不放逸就不犯戒,身清净;语不放逸,语清净;心不放逸,不散乱,得禅定。

为什么「散乱」?因为心放逸的关系。为什么不能得禅定?因为心散乱、放逸的关系。如果你能够收摄这个心住于一念、正念,就得「定」了。

所以佛说「我此法门名不放逸」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大般涅槃经》只是这样讲而已,并没有解释,但是你体会就是这个意思,身不放逸,身清净;语不放逸,语清净;心不放逸,得禅定。所以佛的一切法门总说就是「不放逸法」。

「不放逸」,用英文讲就是「in control」能掌控。于身,能够掌控你自己的身;于语,能够掌控你的语,你要讲什么话都是在掌控之中;于心也能掌控,这太难了!

能掌控就包括什么?身能掌控就是「戒」,语能掌控也是「戒」,心能掌控就有「定、慧」了,而且能掌控就表示觉知,你能觉知才能掌控嘛!

在身业上面你能掌控,你能觉知你的身业是对、还是不对,时时都很明觉,能觉知才能掌控得住嘛,所有的非法行、染污行都能掌控都不作,这修行的层次就很高了。

语业也是一样,恶语、垢浊语、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都不用说了,尤其是不绮语是最难了,绮语就是无意义语、无利益语,也就是废话。

废话不说,你看一天说了多少废话?聊天、闲聊都是废话。利就是利益,没有作用、没有帮助的话不讲,能不能做到?太难了!光是不绮语就很难!

出家人已经难了,在家人更难!一天到晚所讲的90%是废话,乃至于没有作用、没有利益、伤害人的话也更多!大家一起聊天都是在讲是非,那就伤害人,那些都是绮语。

真正要把五戒持得清净的,就已经很难!五戒只是讲不妄语而已,佛开许的本意五戒中「不妄语」不只是不讲谎话,「妄」是「虚妄」的意思,「两舌、恶口、绮语」这些话都是虚妄的,没有用的虚妄的,违于实语,所以都是「妄语」所摄。

不过我一般在传五戒的时候,都没有要求像《五戒相经》那样子,要不然没有一个人能受「不妄语戒」了,几乎没有,所以只要不讲谎话就可以了。

你讲妄语是不能掌控,你讲虚妄的骗人的话,你自己管不住自己,一定非讲不可,不讲的话会死掉;要不然不讲的话,嘴巴很痒,然后就必须去墙壁上磨一磨。

「两舌」更是了,你就挡不住心中的势力,你一定要讲,东家长、西家短,讲得两个人吵起架来,若不吵架也互相讨厌,那时候你就觉得很爽利。因为业力驱使的关系,你就非作不可,你不能掌控自己这只猪嘴巴。

「恶口」就是讲脏话,三字经、五字经之类的,乃至于大声咒骂人、泼妇骂街、大声吆喝等等这些都算恶口所摄。你看难不难?大声呵斥人,因为气来了,不能掌控。

我告诉你,我之前呵斥你们的时候,我的心里都是有掌控的。像我高中的国文老师很喜欢看武侠小说,卧龙生的,他中央日报有连载,说武功高的人能发能收。不过我已经跟大家讲,现在只是收,不发了。

「妄语、两舌、恶口」,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绮语」也是一样,「绮语」更难管了。前面的「妄语、两舌、恶口」那个是嘴巴很痒,非讲不可;若不讲的话,痒死了。

「绮语」不是很痒,有点痒,可是不断地痒,痒了当然要抓痒嘛,所以就不停地抓痒,那就是不停地讲「绮语」,这个痒才会停止。可是会不会停止?不会啦!因为它一直不停地痒。

这些都是放逸。语放逸、口放逸。「放逸」就好像放风筝一样,那条线一定要拉着,否则一放逸就跑掉了,那风筝就没有了,跟我小时候一样,风线断了线,财产去一半。

所以这个心也是一样,身、口、意都是一样,你不能放,一放就跑掉了。「逸」就是跑、逃逸。这是补充唯识学里面所讲的「放逸」。

[《成唯识论》云:「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依所断修,防修为性;]这个文字太简略了,很难看得懂。

「精进」要加一个「与」,「精进」跟、以及「三根」,「三根」就是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精进」+「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

 楼主| 发表于 2020-6-1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所断修,防修为性;」所以这个「不放逸」它的哪个成分很多,它是很复合的成分,我们买东西不是上面有成分嘛,

这个「不放逸」这个产品的成分,就是「精进」+「不贪、不瞋、不痴」这么多,合在一起才是不放逸,

这四个法合在一起,还要「依所断修」的对象,或是烦恼,或是法,要断的烦恼,要修的法,「防修为性」,令你能够防止错误而修行,这样就是「不放逸」的性。

你如果「放逸」的话,你就不能修了,也不能提防、预防做坏事。

譬如说预防犯身三、口四、意三。如果你有「不放逸心所」的话,它就能够令你提前预防,让你不会造身三、口四、意三的过错,乃至种种过错,不止是造身三、口四、意三的过错,种种的过错都不会去犯。

「防修」,预防恶法,进修善法。「不放逸」有这样子的特性、性质,这是性质、体性。

然后它的业用、功能是什么呢?在消极上能够克制「放逸」,[对治放逸,]在积极上就能[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我们修行为了什么?为了成就,一定要成就,不过真正能成就的人很少,因为没有「不放逸」;

你要「不放逸」,才能成就。为什么呢?你会赚钱,但是你又太会挥霍、花钱,你看你会不会存钱?

我有一句话:「钱是存来的,不是赚来的。」你再会赚,而且太会花了,你一个子都存不了。

放逸的人也一样,你很会修,可是又很放逸。就好像充电一样,你充了电又放电,都放掉了,那你再怎么充都充不到,你那个电池里面永远是光光的,一样的意思!

你要会修,但是还要会「不放逸」,才能保持那个功德;你修了,一放逸就跑掉了,功德就没了。就好像你储水,打个洞,全都漏光了,「放逸」跑掉了。

「不放逸」能令我们成就圆满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事。不只是出世间的修行,乃至于世间的善事,也都是以「不放逸」为主,才能够成就。

你要成就修心养性,种种事业,你都要有「不放逸」的德行。

什么叫「不放逸」?你要有能够掌控自己的能耐。我从小就很喜欢看那些伟人传记、格言、励志文选,就有一个伟人说:「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就看他自制力的大小。」他当然是指世间的东西,可是你看在各行各业有些成就的人都有一些自制力,这是他们共通的性。

什么是「自制力」?用佛法来讲,就是「不放逸」,要管得住自己。那你管不住自己,持戒也持不好,修「定」也没有办法修,修智慧就更加没有缘。

你要成就世间、出世间善事,一定要有「不放逸」德行,

[谓即四法,于断修事,皆能防修,名不放逸。]也就是由于这四法(「精进」跟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于断修事,」于断烦恼,断恶修善的事情,「皆能防修」,防是防恶,修是修善,恶事能够防止它发生,善事能够进而去把它修成,防就是消极的,修是积极的,这样叫做「不放逸」。

[非别有体,]除此之外,除了「精进」加三善根以外,「不放逸」不是有另外一个体,它的体是四法(四种成分)和合而成的,除了你本来就具有的「精进」加上三善根以外,并没有其他一个任何有一个法叫「不放逸」。

「不放逸」不是真正有一个法,它独立出来有一个体、有一个独自的体叫做「不放逸」,而是它是三种成分,这是你本来,你心能里面已经有的,就有这四种「心所」,你本来已经有的四种「心所」:精进心所、不贪心所、不瞋心所、不痴心所,这四个心所你本来就有了,它们就组合起来,一起努力就变成「不放逸」。

换一句话说,你如果没有「精进心所、不贪心所、不瞋心所、不痴心所」,你只有「贪心所、瞋心所、痴心所」,那就不能成就「不放逸」,那就没有「不放逸」这个作用出来。

「不放逸心所」不是有一个自己独立有的体,也就是四法和合而成的,以因缘和合故无自性,所以「不放逸」没有自体性,是四法和合而成。

[无异相故。」]「不放逸」除了「精进、不贪、不瞋、不痴」以外,就没有跟这四个「心所」有所不同的相显出来,它的相就是四个「心所」合在一起的相。

[(「不放逸心所」的体性为:能令行者以精进及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对所要断的恶,防止令不生起,而所要修的善,即能够修而且令之增进。]断恶修善都靠「不放逸」,放逸就不能修了。

[「不放逸心所」的业用]作业上的功能[为:能令行者以之对治「放逸心所」,]

心放逸的人就有「放逸心所」,你看糟不糟糕?他有「放逸心所」,他心中常常放逸的,身放逸、语放逸、意放逸,一塌糊涂!

为什么爱讲话?因为语放逸、口放逸。什么叫多话的人?就是语放逸的人。

为什么会放逸?业力的关系、愚痴的关系。无贪、无瞋、无痴那个痴特别重,所以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也不能分辨这些话能不能讲,反正他一起心念,就喷出来了,一起念就放了,

也就说从来没有验关,一切有东西要出口的时候,就放行,也没有质量管制,产品喷出来,从来也没有检查,事实上不是没有检查,他这里根本没有「海关」,所以「货物」出口都很顺利、超顺利,所以话就很多。

我跟你讲,话多的人就没有智慧,「言多者无智,有智者寡言」。不是说「无言」,「无言」也不行的,有智者一定是寡言的,所说都会中的,一语中的,达到目标,有智慧的人是一语中的,每一枪都打到红心。

没有智慧的人所讲的话,就像「霰弹」一样,你看过霰弹枪没有?就是那个打鸟的,他那个打出去有很多子弹是散开的,为了要打很多鸟的关系。

没智慧的人讲的话就好像散弹,一下出去,其实都打不到。有智慧的人就好像神枪手一样,每一枪都会打到,所以有智慧的人每一句话都有作用;

没有智慧的人讲一大推话,都没有作用,而且你听了会很累。如果不是伤人的话还好,只是你听他讲,你会很累;如果会伤人的话,听了就会很难过。

你要修行就必须要能够管得住自己,就要「不放逸」,这也是可以修炼的啦!

智者寡言,多言者愚痴,一定是的。话很多的人,一定没有什么智慧。你如果是你一跟他讲上话,就都是他在讲,讲个没停,铁定这个人是没有智慧的。

你切记切记不要话太多,话太多是很耗气,而且都一直在放电,所以越来就越糟糕、越来越愚痴!

「昏沉」也是一种放逸,怎么说呢?譬如你睡觉之前,你会不会很专心、很专注地去睡觉?不会嘛!你一定是放松嘛,所以就睡着了。你如果睡不着的时候,把身体放松,然后想休息休息,那就睡着了。

这也算是「放逸」,但不是太坏的「放逸」,你为了要休息嘛!

你如果听经打坐「昏沉」的话,那就是「心放逸」的结果;因为你没有真正地收摄、没有真正地觉知,所以就「昏沉」。你坐视它「放逸」,听任它「放逸」,所以一放就「昏沉」了。

「不放逸心所」的业用为:能令行者以之对治「放逸心所」,[而圆满成就一切世、出世间的善事。

也就是说:精进、无贪、无瞋、无痴这四法,对于断恶修善之事,能令行者达到防止恶法及进修善法(防恶修善)的功能;]

必须要知道「不放逸心所」得来不易,它的价位很高,要四百万才能买到,精进一百万嘛,无贪一百万,无瞋、无痴总共四百万,美金,[此四法合在一起的力量所产生的这种功能,称为「不放逸」。]「不放逸」好比四国联军。

[然而实际上,除了这四法本身之外,「不放逸心所」则别无自体(亦即,不放逸心所是合「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而成其自体),]

这可以说是联合国的军队,联合国自己实在没有军队,都是各国提供的。这里好比是四国提供的(无贪国、无瞋国、无痴国、精进国),合成不放逸联合国。

[因为在防恶修善之事中,若离了这四法,也就别无所谓的「不放逸」之体、相、用得以产生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是凑起来的,那支部队本来是没有的,是因为各国提供才有的。这样一听「不放逸心所」,那就很明白了吧!假如你刚刚没睡着的话。

[「行舍」:这「舍」是属于行蕴中的舍,故称「行舍」;有别于受蕴中的舍(称为舍受)。]

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我告诉你,唯识学的利害在哪里呢?我在初发心的时候读《心经》,真正发心深入《心经》的内容,遍找「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那不是有「行蕴」吗?我就找不到一个真正把能够「行蕴」解析清楚的本子。

可是我在五位百法里面就讲到了,「行」是心行,广义地讲,所有的一切心所有法都是「行蕴」,不管是「心相应行」还是「心不相应行」,都叫作「行」。

「受蕴」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又称为「舍受」,「受蕴」中的「舍」)。

「行蕴」里面也有「舍」,称为「舍行」,是「行蕴」中的「舍」。

这个「舍受」是「受蕴」中的舍,我们现在讲「行舍」跟「受蕴」中的「舍」不一样,「受蕴」中舍是不苦不乐受,「行舍」是比较高级的「舍」。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2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拿起《唯识三十论颂义贯》,继续讲,还是请各位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以重法故。

上次讲到53页,讲「行舍」,我们上次讲:舍有两种,一种是「受蕴」中的舍,现在这个是「行蕴」中的舍,

因为舍有两种,五蕴色受想行识,「受蕴」里面有一个舍,叫「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叫舍受,「行蕴」里面也有一个舍,称为「行舍」。

这个「行舍」跟受蕴中的舍不一样,主要的、最大的分别在那里?

「受蕴」中舍叫「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因为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又称为舍受,行蕴中的舍就叫「行舍」,

「舍受」是通欲界、色界。欲界中的「舍受」,就是一般的你不能称它是苦还是乐这种东西,它不一定是清净的,

但色界中的「舍受」一定是清净的;因为一定要入禅定以后,得到不苦不乐受这种感觉,然后才叫「舍受」。

一个是有修行的,一个是没有修行的。修行人可以有「舍受」;没有修行的人也可以有「舍受」,但那不是修行的结果,只是那个事情的本质是不苦不乐。

譬如说睡觉,如果睡得普普通通,睡醒以后精神没有很好、也不算很差,那个睡觉给你的感觉就是「舍受」,就不苦不乐;

如果你那天睡得很沉、很深、很好,起来以后精神很畅旺,那个睡觉给你的感觉就是「乐受」;

如果你那天晚上作了很多一连串的噩梦,起来以后有睡跟没睡一样很累,那个睡觉就变成「苦受」。

光是一个睡觉,就可以让你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可是这跟「行蕴」那个「行舍」不一样,「行舍」一定是修行得到的,也就是已经到了三摩地的地步了,三摩地那种平稳的情况。

[《成唯识论》云:「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

什么叫「行舍」呢?由「精进」再加上「不贪、不瞋、不痴」三根,联合在一起的功能(在静坐中同时修这四个法),在修禅定中「令心平等」,

你不要小看「平等」两个字,好像很普通,这是非常高的修行了。这个「平等」也不是「我对你没有歧视」那种平等,而是心无高下,无起伏、无波浪、无动乱、无乱念,心中平静无波动的情况之下,叫做「平等」。

「正直」又正又直,纯一直心,无邪心,无妄想,这叫「正直」。

「平等」、「正直」已经是三摩地境界了,「无功用住」几乎已经到了跟第八地的「无功用行」是一样。

「无功用住」就是你不再着心用力,任凭已修得的功力自行推动,叫做「无功用」,也就是不再特意、着意地用功,

你前面所修的它就有一种前进的力量,你就坐在那个力量上,坐在那个力量的「轻便车」上,它就一直载着你走,而且不会有问题,也不会翻车。

「轻便车」,开矿的小车箱,挂四个轮子,可以运送煤炭的车,通常是利用火车道顺势而下。

类似那样子,你修...修到后来,已经有一个惯性定律,它就以惯性定律的那个力量一直往前。你不用再加油,甚至于把油门放掉,它就一直走,这叫「无功用行」。

你开车至少有一个经验,开车的时候加油加到某一个地步,在高速公路上,即使不再踩油门,它还是继续以大约同样的速度在前进,这个叫做「无功用」,

而且这个「住」是什么呢?通常是讲「无功用行」,讲「住」的意思就是说,你在这个「无功用」的力量上,不再动了,叫做「住」,「住」的意思是不动。

「行舍」就是「精进」跟「无贪、无瞋、无痴,」加起来联合的能够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是有这样子的性质。

这样的性质是什么样的境界呢?第四禅的境界,舍念清净地「行舍」的境界。

因为「无功用住」,所以连呼吸也没有了,因为无功用,所有的功用都停止,心很平稳,没有杂念,不苦不乐;在不苦不乐的情况下,因为超过了喜乐,那种快乐是接近寂灭的快乐。虽然它不讲快乐,但那种快乐是非常大的快乐。

为什么二乘行人住寂灭乐呢?因为它是一种超越快乐的快乐,所以就不得了,特别容易令人着迷。

除非你是大菩萨有愿力,否则你一进去就所谓的灰心泯智,心如庄子所说的:槁木死灰一样,整个智慧都泯灭。因为他无功用,所以不再作任何观,就是一心住于寂灭乐里面。

四禅虽然不讲乐,已经离了三禅乐,三禅乐不是最乐吗?超过三禅的乐,因为觉得三禅的乐已经太粗了,他超过三禅的乐,那个乐已经不得了了,无可名状的乐,跟涅槃乐接近。他一进去以后愿意住在里面,永远不想出来,真的就是远离一切烦恼生死。

离欲界已经很远、很远了,初禅已经离欲界了,这个又离欲界已经很远、很远了,离三禅的也是很远。

这是在第四禅才有这样子的「心所」,所以「行舍」是一种「心所」。它的组成成分就是「精进+不贪+不瞋+不痴」。

「行舍心所」产生以后,心就不再造作了,就休长假,所以一心寂止,平平稳稳。

[对治掉举,静住为业。]「行舍心所」有两个业用:他的功能消极上来讲「行舍」可以「对治掉举,」因为很平稳,所以心就不会上上下下。

「掉举」就是上上下下,「行舍」是「掉举」的克星,有「行舍」起来了,「掉举」就自然起不来,就不会再「掉举」了,

「掉举」就是心上下,以普通的话讲就是「兴奋」,心就不再兴奋,就像古井无波一样,入了第四禅就古井无波了。

消极的作用是能够「对治掉举」,积极的作用是令心「静住为业」,令心安静的住下来,住于禅境,而不生杂染。

[谓即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静住名舍。]这就是说,四法就是「精进」再加上「不贪、不瞋、不痴」,或是「无贪、无瞋、无痴」,这四个法合在一起,能够令心远离掉举等障碍,「障」是指障禅定,「掉举」等禅定障。

「静住名舍」,心能够很平静的安住下来,这样子称为舍,「舍」就是舍诸行,行就是心行,舍一切心的造作。因为舍了心的造作,所以心才能很平静安住下来。

[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因为静住下来了,所以就能够「平等、正直、无功用住」,

[初、中、后位,辩舍差别。]「舍」有三个阶段:初舍、中舍、后舍。所以叫初、中、后三位,「辩」等于是这个「辨」,分辨「舍」的差别。

[由不放逸,先除杂染,舍复令心寂静而住。]这个「舍」再进一步令心能够寂静地住下来。

[此无别体,如不放逸;]除了「精进、无贪、无瞋、无痴」以外,这四法合在一起是「行舍」的体,跟「不放逸」一样。

「行舍」,没有一个特别的法是「行舍」的自体,而是借「精进」再加三个法来成就它的自体。

[离彼四法,无相用故。]若离「精进」再加三根这四法,就没有「行舍」的相、用。

一切法都是「体、相、用」,现在就说体它是没有了,体它借人家的,借这四法起种种「相」跟种种「用」。如果离那四法,「离」就是「没有」。如果没有「精进」再加三根这四法的话,那「行舍」根本就不会起相、用。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体,现在借来一个体;如果四法的「体」也没有了,其「相、用」也就不会有了。

[能令寂静,即四法故;]能够令心寂静下来的功能,「即四法」,就是这四法联合的作用。

[所令寂静即心等故。」]被寂静者,也就是「心等故」,「心等」就是「心」与「心所」。那个「等」字就代表「心所」。它「能寂静」就是能寂静,对不对?那「所寂静」的就是「心」与「心所」。

这四法合在一起能够产生令心寂静的功能,它所寂静的对象是什么?就是一切心、心所法。

一切心、心所法碰到了「行舍」,全部都安静了、平静了、扫平了,所以就舍念清净了,一切念,所以四禅称为舍念清净地,

一切念就是心动,现在心不再动了,所以就是舍念清净地,心就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很平稳在寂静之中,所以不是死掉,没有呼吸及脉搏,不知道的人就以为他死掉了。

[(「行舍心所」的体性为:能令行者以精进及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之力,令其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不须再加行用功)而住。]

所谓的「用功」是指什么呢?以唯识来讲,就是除染、摄心、调直,在心中除染除一切杂染这是用功、再收摄那个心专一这也是用功、调直,除了摄心不乱以外,再把心调得直直的这也是用功,调直以后就得「定」了,所以得「定」又叫「调直定」。

心一调直了,就不再乱了。就好像龙树菩萨讲「禅波罗蜜」的时候说,心就好像一条蛇一样,蛇的性质是什么呢?蛇走路的时候就是歪歪曲曲的,如果有人拿一根竹子,把竹节都打通,然后把蛇放进去,蛇就直了。

同样的,调心直,把心调直,调这个心蛇让它直,就是用禅定法把心蛇纳入其中,心就直了。心蛇入了止观的竹筒,它就不再作怪了。

[「行舍心所」之业用为:令行者能对治「掉举心所」,]「掉举」就是心起伏,尤其特别指心高昂、兴奋。[令其心静住。]「行舍」能够令「掉举心所」不再起作用,心就能够静住下来。

[也就是说,针对这四法能令行者之心远离掉举、]「掉举」就是心高,[昏沉]就是心低,所以二者正好相反。[等修定的障碍,]都被「行舍」对治掉了,[而令其心住于寂静安稳的定境,称为行舍。(简言之,即「行舍心所」能除障,令心得定。)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这三者是用来区分「行舍」的三个层次或阶段:]「无功用」就是收摄一切功能,寂静而住。

[第一阶段(初)──「行舍心所」能令行者之心离于掉举、昏沉,令其心不高昂、亦不低沉,而得平等而住。]

[第二阶段(中)──「行舍心所」能令行者之心再离于谄、诳等,无有曲妄,正直而住。]

[第三阶段(后)──「行舍心所」能令行者之心不须再藉加行用功之力,便自能以其力而寂静、安住不动。]这叫做行舍的后阶段。

所以,先是平等而住,第二阶段正直而住,第三个阶段就是寂静、安住不动。所以这一段一段地往上。

[然而,这要有个先决条件,即须先由前面所说的「不放逸」,把杂染障去除掉(以不放逸力,先令心离染),然后才能由「行舍」之力,而令心次第安住于寂静不动。]

要得「行舍」,首先要「不放逸」,由「不放逸」的力量「把沾染障去掉」,先离染,离染以后,「行舍」的力量才能够显发出来,就「令心次第安住于寂静不动」。

[这个「行舍心所」,也跟「不放逸心所」一样,若离于精进、无贪、无瞋、无痴,是没有自体的;因为能令心达于「寂静」的成果的,便是这四法合起来的功能;

而「被寂静」的(受这四法之力所加,而达到寂静之境者),即是心体与其他诸心所,]受到作用的或是受益的,就是这个心体跟诸心所,

[由于这个缘故,而说「行舍心所」是以「精进」加上「无贪、无瞋、无痴」为自体。)]

[「不害」:义为对他人或有情,不伤害、不杀害、不损害、不恼害。

《成唯识论》云:「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就是对有情不做损恼的事情叫不为损恼,「损恼」就是损害、恼害;

[无瞋为性;]「不害」本身的性质是「无瞋」,它的成分中没有瞋恚。「不害」本身的性质是心中没有瞋恨,没有瞋恨才不会去恼害众生,

[能对治害,]「不害心所」在消极上「能对治害」心所,也就是「害心所」的抗体,

积极来说,「不害」能产生悲悯心,所以一个人有慈悲心就绝对不会去害别人;不会害众生、恼众生,也不会杀害众生,这都是一系列的,

所以「不害」是以能够产生悲悯的作用为它的业用,[悲愍为业。]这对修菩萨道的人特别重要,菩萨不恼众生。

什么叫「恼众生」呢?人家没有惹你,然后你去惹人家,这就「恼众生」,菩萨绝对不会这样子的。你没有惹人家,人家惹你的时候,都应该要忍让,是不是?

不恼害众生,是菩萨慈悲心最消极具体的表现,所以菩萨也不会以大欺小、以富欺贫,不会因为有钱就欺负没有钱的人,不会以有学问就瞧不起没读书的、没学问、没文化水平的人,他在高位也不会瞧不起他下位的人,当然菩萨也不会作威作福,这都是从「不害心所」来的。

因为作威作福的话,那一定会恼害众生嘛!因为作威作福,那就是我要让你好看、让你不舒服,那就是恼害人家。

可是众生很奇怪,恼了人家,自己却觉得很舒服,觉得很棒,我有权力、有能力耍你,觉得很过瘾,耍了人家以后,就觉得很爽!

这跟菩萨精神是相违背的,因为菩萨有不恼害众生这种「不害心所有法」。这个「软件」从无始劫以来就装进去了,而且生生世世都在「update/upgrade」(更新、升级),所以他的「不害心所」就越来越强、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力量。

这个「不害心所」统领自心的菩萨道,以这个「不害心所」为首。

因为菩萨要度众生,要令众生欢喜都来不及了,怎么会没缘没故地去恼害他呢?欺负他跟恼害他也是,所以要不欺侮他人,欺侮就是恼害。

这样一讲,唯识学不是死文字,也不是知识,这都要该修的,而且可以修的。

「不伤害、不杀害、不损害、不恼害。」这都是我加上去的,不是抄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8: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