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5-30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1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拿起《唯识三十论颂义贯》,我们继续往下面讲,请各位专心听讲,端身正坐,不做旁的事情。上次讲到40页的第二条注解哪里。
[「善不善俱非」:这句是讲前六识的性为具备了三性。]三性就是善、恶、非善非恶,[「善、不善」,即善与不善,亦即善性与恶性。「俱非」,即非善、非不善,亦即是无记性。此谓前六识之性有善、不善、与无记三种都有。为什么呢?因为:]
[一、若前六识与信等十一种「善心所」相应时,便是属于善性所摄。]因为前六识是心王,「信」等是心所,心王与心所必须要同一个性。如果所相应的心所是善心所,那么前六识就是变成善性所摄。
[二、若前六识与六根本烦恼或二十随烦恼相应时,即属于不善性摄。]同样的,心王与相应心所的性要相应。心所是恶性,心王也是恶性的。
[三、若前六识并不与「善心所」或「不善心所」相应时,即是无记性摄。]心王前六识,它的性不是自己决定的,是跟它相应的心所来决定它的。这就变成主人被仆人所左右了,王被臣下所左右了。
这也可以说人在结交的朋友、共事的人就会决定你的性质,这就无可奈何了。
你跟好人在一起,你也变成也是好人了。即使你是带头作主的,但是手下的人都不好的,那你也变成不好了,你所造的业也都变成不善业了。
反之,如果你下面的人都是好人,那你所造的业也都是好的业了、善业。
这点是很特殊的,六识它的性由跟它相应心所所决定的。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这三句指出与前六识相应的心所。与前六识相应的心所有法共有六类,]数量[总共有五十一个:]也就说所有的心所有法都跟前六识相应。
[一、遍行心所(五个)]是跟前六识相应的。
[二、别境心所(五个)]也是都跟前六识相应。
[三、善心所(十一个)]也全都跟前六识相应。
[四、烦恼心所(六个)]也就根本烦恼,也是跟前六识相应的。
[五、随烦恼心所(二十个)]也是都跟前六识相应。
[六、不定心所(四个)]也是跟前六识相应的。
[这五十一个心所,全部都能与第六意识相应。
至于前五识,则除去「慢、疑、恶见」三种根本烦恼、四不定、及十小随烦恼(共十七个),此外的三十四个心所,都能与前五识相应。]
[「皆三受相应」:「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句是说前六识与三种「受」都相应,亦即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非顺非违的境相。]
当前六识领纳顺境的时候,它就产生「乐受」;如果领纳违境的时候,于心意相违的境相的时候,它就产生「苦受」;如果领纳非违非顺的境界的时候,就产生「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
[若六识领纳顺意之境时,即称为得「乐受」;
若领纳违意之境时,即称为得「苦受」;]违意就是违于你心意你所要的,也就说你不喜欢的,那你不喜欢的东西、境界出现的时候,那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苦受,
[若领纳非违非顺之境时,则称为得「不苦不乐受」,也就是「舍受」。
前六识对这三受都相应,故都能领受。]
[义贯]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识(末那识);至于「第三能变」识,「其相云何」?]它的性相是如何呢?[以「颂」答「曰」:]
[其「次」说「第三能变」识,由其所依根之不同,故其「差别」相共「有六种」(故称为前六识)。
此六识以「了」别「境为」其自「性」及行「相」。
此六识之性为具备「善、不善」及善不善「俱非」(非善非不善)三性。
「此」六识之相应「心所」共有六类:一、「遍行」,]心所,[二、「别境」,]心所,[三、「善」,]心所,[四、「烦恼」,]心所,[五、「随烦恼」,]心所,[六、「不定」。]心所,
[且此六识「皆」与苦、乐、舍「三受相应」(故于三受皆能领纳)。]
这一段就是表示前六识它的功能很多、它的功能特多,然后它的相应心所,
什么叫相应心所?就是帮它做事的那些功能,就是心能,也是特多,是所有的心所,
我们心里面的功能都跟第六识相应,大部分的心所也都跟前五识相应,只有少部分不相应而已。
所以再讲一次,心所是什么?心所就是心王的帮手,帮助心王做事的,心王就是诸识(八种识),好像王一样,心所就是心识的臣属,文武百官及属下臣民都是帮王做事。
现在开始讲心所有法了。
[1.遍行心所]
[论颂]
【初遍行触等】
[注释]
[「初遍行」:「初」,第一。此谓:与前六识相应的心所法之中的第一类心所法,即是五遍行心所。]
[「触等」:即指触、作意、受、想、思五个心所。这五个遍行心所,在前面第一能变中已解释过了,请参阅。]在这里就不再讲了。
[义贯]
[与前六识相应的心所,「初」(第一类)为「遍行」心所,包括:「触」、作意、受、想、思「等」五个心所。]
[2.别境心所]
唯识学就是这么困难,什么叫别境心所?很多字典都解释不清楚,有的字典解释错了,这是很糟糕的事。
遍行我们前面解释说,因为它是普遍,在一切心、一切时、一切地都会产生,所以叫遍行。
那什么叫别境呢?遍行很容易理解,别境是相对于遍行而言,因为遍行心所是在遍一切心、一切时、一切地都会产生,都有这五个心所,所以叫遍行,
也就是说你只要有一个念头产生的时候,那么就有五个遍行心所,一定是在里面,不管你产生的那个念头是好的念头、坏的念头、烦恼的念头、还是善的念头,或是思惟等等,
一定有那五种心所「触、作意、受、想、思」一定都在,是必备的条件,一切心念里面必备的条件,就是那五遍行。
但是别境就不一样,是相对于遍行,也就是说这些心所并不是在所有的境界都有,或是所有的心都有,而是它是有特定的一些境界才会产生,
所以这个别是特别、或是特定的意思,并不是在一切心都起来的,所以它不是遍起的,是对于个别个别的境界而有它相应的心所起来。
举一个例子说了,譬如说对于这个所乐的境界,喜欢的境界,就会产生欲心所,这个时候就会有欲心所起来,对于你所乐的境界就会产生欲心所。
换句话说,你要让你的欲心所产生,那么必须要有所乐境现在前,或者就说必须要缘所乐境,才能有欲心所产生,
这个欲的意思就是说你想要,譬如说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或者是要想要得定,想要理解某种法,这个欲是好的欲,不是那个五欲或者是淫欲的欲,是善欲,是修行之欲。
所以欲心所产生的条件是必须要有所乐境,所以有所乐境现前的时候,才可能产生欲心所。
所以欲心所产生它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情景,特殊的情景就是说你见到所乐境,或是想到所乐境。
另外一个胜解心所,胜解心所它要产生,就是要让你的心里面产生胜解,条件是什么?条件就是必须要有这个决定境,要缘决定境才能够产生胜解,
胜解就是殊胜的理解,殊胜的理解其实是就是把它说得少了,说得小了,
其实胜解有两个意思,如果以我们一般的讲法就是悟了,第一个就是悟。另外还有一种在比较法相学上就是说得了神通,称为胜解。
所以是开悟或是得神通,一定要缘决定境。
决定境什么意思?决定境就是已经是决定的真理,也就是佛菩萨所讲的最高的理,而且是确定的。
然后,这个行者心中也是决定的,认可认知说这个理是对的、是最好、是真谛,那个时候由于禅定的关系,就得到这个胜解。
由于禅定的关系得到胜解,就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就是开悟,第二个就是得神通,那么这两个境界就称为胜解。
所以胜解是开悟、得神通境界的代替名词。平常没有讲的那么清楚,在这个比较更高深的佛法里面,我们一般讲解只是了解而已,但是在高深的佛法里面这个解是很高很高的,解是已经是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解了如来真实义表示什么?智慧开了,才能真正的解。
凡夫那只是文字上的了解而已,但是这个贤者、圣者他们是开悟了,证到圣道就得了解,所以那个解是把那个悟,讲得比较小一点,事实上就是悟境,悟境称为解。
甚至于在《大日经》里面讲,从初发心一直到初地之前全都是解行地,信、住、行、向,然后初地这都是很高了,但是只是算是解行地,
可是这个解行地不是把它贬次,表示这个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这个了解,知道这个《心经》什么意思这种解,不是,它那个是无漏的解,起无漏智慧,然后跟无漏智相应的一种解,
跟无漏智、无漏理相应的称为解,那么这个胜解是比那个解还要更高,是殊胜的解,所以就很不得了了,殊胜的解,那么就是开悟、得神通,称为胜解。
这个你就要看《大毗婆沙论》或《俱舍论》,或是《解深密经》,才会看到这一部分,现在就说看到这一块。
[论颂]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别境有五种: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这几个它所缘的事就是境,事境,欲所缘的事境跟胜解、念、定、慧他们所缘的境都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