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论]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熙怡和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自受用境界,接着就是「见者欢喜」,佛菩萨所修最后就是要见者欢喜,人家光是看到他的相就欢喜,若修了半天变得青面獠牙。

见者欢喜,菩萨度众生,众生光是看到他就已经被度一半了,光是见他就欢喜了,佛菩萨为他说法,很快入定就得道了;

欢喜非常重要,常令自己欢喜,也令他欢喜。真正的欢喜,不要让人家看了就皱眉头,看了这个心就纠成一团,那是很缺德的一件事。

我曾经讲过,我在青少年的时候很迷胡适,虽然后来学佛才知道被他害了,但之前我真的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乃至于我们几个朋友都叫他胡大哥,每年都要到台北南港中研院那个墓去拜一拜胡大哥。

如果不学佛不会有问题,但是学了佛以后就知道他那个断灭见,我很辛苦,从罗素那一派实证论者,我受了很大的苦。地藏菩萨把我从那个地狱救出来,我才可能真正变成修行人了,才修了一点大行。

因为胡适他们所讲的就是断灭见,以所谓的科学说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当时我受他的影响很大。

话说胡适虽然对佛法的评价不太好,毁谤佛法,但他在四十岁写《四十自述》那本书里面讲他妈妈怎么样教育他,他妈妈从来不打人的,但孩子不乖的时候,她就躲在房间里面不出来、不吃饭,一直到孩子跪在门口求饶,她才出来。

我们学佛人也要学,我看到这个就印象很深刻,他说他妈妈一辈子不把坏脸色给人看,因为他妈妈认为那样是很缺德的事。

把坏脸色给人看已经是缺德了,把一张臭脸给人看就更缺德了,如果把死脸给人看,那就不用讲了,所以活活的人不要装死脸,要让脸上肌肉要活一点,也不要让它缺氧,缺氧就是很生气,生完气令脸色发青发白。

给我很深很深的印象。大概是业习力的关系,我看到这些有关修行的东西都很注意,而且一看就不会忘掉。

这就是大慈悲,令人见者欢喜,大慈悲嘛,为什么是大慈悲?悲者拔苦,慈者予乐。令人欢喜就是予乐。

如果人家看你的尊容就很难过,心就紧起来,你看这不是跟慈悲相反吗?!

要令人欢喜,自己先要欢喜。这种欢喜不是天生的,因为众生来这边都是受苦的,所以都一副受苦相。

十九世纪一个英国诗人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Everywhere I go,Marks of weariness, Marks of woe.」(不论到哪里去,所看到的都是疲倦、受苦。)

你到街头上看,有几张是快乐的脸?都是这样,不是很累就是很苦那种感觉。

受苦是当然的,能不受苦而觉得欢喜是反常的,违反众生轮回的道理,

唯有修行佛法才能够离苦、才能够快乐。

所以欢喜、快乐是修来的,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智慧,有这种智德,给人家的感受就是慈悲,人家看到安详慈悲的样子就欢喜。

菩萨修行以正方便令众生欢喜,不以邪方便,邪方便是什么?譬如装小丑,讲一些不相干的笑话。我也讲笑话,不过是相干的。

学佛的目的是离苦得乐,所以你不要等到成阿罗汉或成佛以后才得乐,那时候也不会乐了,你现在就发心要离苦得乐。

《法华经》有「安乐行品」,大乘佛法就应该安乐行,而不是苦行,人生够苦了,不用再苦了,你应该要追求佛法中的安乐,安于法、乐于法,于法得安、于法得乐,

这是大乘正修行,这是正智标记的修行,否则就不是正修行;因为这样的正修行,将来得正遍知觉。

我们要提倡正法,自己要正,修的法也要正,怎么样修行是正?要买正智标记的东西,不是正智标志的就不要买;如果不是正智标记的东西,不仅是不要买,已经有了就把它丢掉,正的话一定是大的。

[「失念」:即忘失正念,或失去正念。]你不要光看「失念」两个字就以为没有念头了,不是啦!那个「念」是指「正念」。失念就是没有正念。

净土宗不是讲临终不失正念吗?「不失正念」就是没有失念,正念不失。唯识里面也没有讲到这个地方,

什么是「正念」呢?在《成唯识论》里面已经讲了很多、很清楚。

念一切正法,就叫「正念」,心中念、想、思维、观察正法,叫做「正念」。

这有什么差别?这个「念」就好像电一分钟跑地球七周半一样,念正法就这样很快地、全面地想完了。

这个「想」就是深入里面慢慢去想它的前因后果、中间的过程等等,「思」就再把它整理成更完整的体系。

譬如以「十二缘观」来讲,把「十二有支」很快想一下,很会背,很快就把它想一遍,就叫「念十二有支」。

「想十二有支」就是一个一个去想,「无明缘行」,想一下它的意思,「行缘识」,想一次,「识缘名色」,想一次,想它的意义,一直到「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大苦聚」,这样子想一遍它的意义。

思维主要就是「思心所」,念是「念心所」,想是「想心所」,

「思」是有一个体系的,有一个系统的,譬如想「十二有支」每一个互相的关系,然后怎么样演变、推展等等,这就是思维,更进一步就有点像所谓的哲学家,整套的。

「念」是剎那的,就好像一点一下子就完了,一念之间很快的。

「想」就好像想一个小区域。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49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失念」:即忘失正念,或失去正念。]这个念是指「正念」,讲「失念即忘失正念」,其实讲得很清楚,其实不用讲就一定是忘失正念,

只有正念会忘失,邪念跟乱念是绝对不会忘失,因为它永远在那里,众生永远久住于(常住于)邪念、恶念、乱念,尤其是乱念以及妄念。

正念,简单就是一个,详细说起来也是有很多。众生的念除了正念以外,还有邪念、恶念、妄念、乱念、染念、杂念,众生常住是诸念,所以绝对不会忘失这些念。真正会忘失的就是正念。

正念当然是清净念,不是说念本身是清净的,因为能念那个念头是「能念」,那个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真正分清净或是污染或是杂乱或是邪恶等等都是「所念」,

也就是说你念什么,你所念的东西在令你那个念头清净还是污染,

念头本身是中性的,是一个能量、能力,这个能力没有说是邪的、正的、清净的、污染的,是所念的东西,所以要看你念什么。

你念的是外道的法,那就邪;你念世间法,那就杂染;你念世间或外道很邪恶的东西,那就是恶念了。

可是那个恶念是所念恶,而不是念本身恶。

我不这样详细讲,都还不知道,对不对?

恶念,不是念本身恶,是所念恶,而且让你感觉那个念头本身恶,可是念头本身实在不恶,实在没有善恶可言。

清净念是怎么来的?清净念是因为念清净法。什么是清净法呢?譬如念佛,佛是清净的嘛!念法,佛法是清净的嘛!念僧,僧是清净的。

以念清净的佛宝、法宝、僧宝,而让你作的这个念是清净的。

你如果没有去微细推敲的话,也就让你感觉好像那个念头本身是清净的,不是!念头本身没有清净不清净的,而是你所念清净。

虽然这么说,因为你「所念」清净的关系,念久以后就熏染了「能念」,「能念」被清净法久久熏,到后来就越来越清净洁白,积习的习气就慢慢转成清净,所以能念就越来越含有清净的习气及倾向。

如果你常念清净法而熏染能念的念头,让它有清净的积习以后,那你的心已经有清净的习气,那你就比较倾向于念清净法,你就不会喜欢或倾向、也不会跟染污的法相应,就跟念染污的动作及习气就不相应;

相反的,你如果念染法、恶法、邪法,念多了,心就积习很多污垢,心就跟染法比较相应。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的心血管,你如果常常吃垢腻的东西,垢腻的胆固醇、脂肪就积在心血管里面,心血管就有被胆固醇阻塞的业力在里面,所以心血管的运行就差了。

同样的意思,如果你吃的是清净的,渐渐里面垢腻的就排除掉了,那你的心血管运行就畅顺,你再吃到垢腻东西的时候,就觉得不舒服,就会很有感觉,就会不喜欢。你吃了以后,心里不喜欢,嘴巴不喜欢,味道也不喜欢。

因为有习气的垢染在里面,让你喜欢垢染的东西,相应故。里面垢染越多,你越是倾向那方面,就摄受得越多,在生理、心理的都一样,都有这样的习气。

净念、染念不是指念头本身的净染,而是你所念东西的净染。

本来能念并没有什么性质、中性的,可是能念碰清净的东西,碰久了以后就变得清净,所以方便说它念清净或是清净念。

如果你念染污的念久了以后,就受染了,能念的心或是念头就有垢染的倾向,沾污了那种习气,如果没有实质上沾污到脂肪等等,至少也有那种气味,而气味是很难去掉,那就是习气。

我们称赞一个人人品很好,最好的称赞是很有气质,质不高级,气质就高级,是不是?

还是气最有影响,因为气是一种辐射性,不需借由任何媒介就可以传达,跟辐射一样,所以很厉害。

如果一个人气质好,不知不觉中就受他的影响,然后看了就欢喜。

如果气质不好,乃至于嘴巴气味很臭,根本不用跟他讲话,乃至于觉得很不舒服。

气质很重要!气质怎么来呢?常常作某一种事情就会养成那样子的气质。

说实在也是很无可奈何,气质是勉强不来的,生生世世修行而来的。

譬如说女众长得漂亮,跟气质是没有相关的。你可以长得漂亮,但看起来就很风骚,那就没有什么气质可言了,你长得漂亮,风骚,只是令人产生一些非非之想,但是不会对她产生尊重之感、敬爱之感。

念是非常重要,但主要看念什么。你要念什么东西,很重要!

所谓的失念就是失正念,失念佛、念法、念僧、念舍、念戒、念天、念死这七念,念死就是念无常。

[《成唯识论》云:「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对于心所缘的东西不能明记。

「所缘」就是你的「目的物」(在心理学上称谓「subject」),想要学习或摄受的东西,一定要去抓取。「缘」的意思就是「抓取」。

「缘」,最好的比喻就好像蜗牛会伸出触角,每一个众生心都像蜗牛常常伸出触角,又像青蛙的舌头。你们有没有看过青蛙用舌头捕捉蚊子的时候?

我们的心亦复如是,看到目的物的时候就缘取,以极速的动作一下就捕捉了。

在他所要缘取(缘就是为了要取)的目的物(对象),不能明记为性,就记不住,或是记不清楚。

你要记而且要明,要很清清楚楚地记住,不能记得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记,心要很精确地记住(acute)、很灵敏地记住。不能记得模模糊糊的,

譬如老师问你说:「《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你说:「好像是陶渊明。」不能说好像啦,要清清楚楚说是陶渊明。

因为不能记、记不住、记不清楚叫「忘失」,所以忘失正念就叫「失念」。

「失念」[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记性不好就记不住,「记不住」不是说你不会背书、不会念经文、记不住,这又很奇怪,就不一样。

譬如你说:「好,我决定要好好地念佛,每天都要无时无刻不念佛。」可是结果常常就忘掉了。

有任何事情打断就忘掉了,忘掉了就没了,也就不会想到要念回去;

想到要念回去的时候,又没有那种心情,如净土宗所说的「提不起正念」,虽然你想念,但想念又念不上来,想念又不想念,这样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你心里有点想,可是那烦恼卡进来的时候,就把你这个正念的路子折断了,你就好像跟那个正念有一层隔膜,提不起劲、提不起那个心来念,这种现象叫作「失念」。

也不是说你背楞严咒好久都不能背起来、或是大悲咒也背不熟那种叫失念,「不能明记」不是这个意思。

不只是说你一天里面常常忘掉念佛,而是前念念佛、后念就跑掉了,这种就是失正念。

你学唯识要学什么?学唯识要用在修行上,不是叫你会背「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就叫失念,就好像只会背古文、背地理一样,就把它背起来,那就不管用了,问题是你没有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失念」就是前念在念、后念就忘掉了,念头就跑掉了,然后就散乱了,就失去了正念。

即使是失去一个念头,也都叫「失念」;即使是失去一秒钟,也都是「失念」。

「不失正念」是念念相续,没有间断的,叫作明记正念,都没有忘失。

「不失正念」的结果会怎样?很快就得定了,因为正念相继,念头不失专一,你若是住于正念一定是专一的境界很快就得定了,所以你念佛就很快得念佛三昧。

你不管修什么,很快就在那个法上得定。

因为我们念一念、忘一忘、失一失,这样折腾永远也没办法得定,原因是不断地起正念、不断地失念。

你看,真正懂唯识就帮助你修行,知道自己心念的运作是怎么样。唯识学不是一种学术,而是帮助修行的法门。

「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失念」是一个心所法,是硬件里面(心里面)的软件,可惜我们每一个人都装了这个软件,而且一直都开机的,所以这个「失念」一直在运作。

相对于「失念心所」就是「念心所」,因为「失念心所」成就了,所以相反地说,就是没有「念心所」嘛!如果有「念心所」,一定把「失念心所」杀了。

如果「失念心所」不灭掉的话,正念不起,「念心所」就不能存活,所以「失念心所」是「念心所」的癌细胞。

你的「失念心所」多严重,就要看你的「失念心所」这个肿瘤有多大!

你的「失念心所」这个肿瘤又大又是末期的话,那再怎么修行都不得力!

你念一念就到了十万八千里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是不是?叫孙悟空坐筋斗云去抓你回来都抓不回来!孙悟空翻不出如来的五指山,被压在五指山下,然后又被贴了一个符。

《西游记》讲孙悟空是一只猴精,后来大闹天宫,谁都拿他没办法。后来二郎神把牠收复了交给玉帝,牠又逃跑出来了,于是玉帝把事情交给如来处理。

如来对孙悟空说:「你能不能翻出我的手掌?」孙悟空说:「我是齐天大圣,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哪里不能到呢?」

于是如来伸出五指,牠就跳在如来掌中,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从拇指跑到小指,都跑完了,于是在中指下撒了一泡尿,还在中指上写「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转了一圈就回来了,看着如来说:「你看,我已经从天的尽头回来了。」

「那你有什么证据说去过了呢?」「我老孙在那边撒了一泡尿呀!而且还题记: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你看到那里有座山没有?这是不是有『齐天大圣到此一游』?那里湿湿的,是不是你的猴尿?」牠一闻,果然是牠的尿。

众生打妄想比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还厉害,可以无边无际。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成就的时候得「意生身」,意念一生起,人就到那里。这很神奇,神奇到什么地步呢?我们都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都不是走几年才到的,那就是剎那间就到了,那就是「意生身」。

你如果没有意生身,佛力加持、摄持的关系,让你马上就到。你若坐宇宙飞船想要到冥王星,要坐几千年,你知道吗?更何况从地球到阿弥陀佛那里需要十万亿佛土乘以一百亿个太阳系这么大的距离,冥王星只是太阳系里面的一个星球而已,你根本就到不了,但是意生身或佛力加持、愿力的关系,让你即刻就到!

所以我说孙悟空的筋斗云远远跟不上我们的妄想,我们的妄想力,乃至菩萨成就以后的意生身都是很快的,迅疾无比,剎那即到。

[谓失念者,心散乱故……]常常忘失正念的人,他一定是心散乱的,正念的相反是散念、乱念、妄念等等,所以你正念一失去,马上就融入散乱的境界里面。

[瑜伽说此是痴分故。]《瑜伽师地论》说「失念」是愚痴的一分,换句话说,愚痴障重的人就容易失正念,所以念一念就忘掉了。

[痴令念失,故名失念……]「痴心所」可以令「念心所」丧失掉,所以这个念是「念心所」。

[论复说此染心故。」]《瑜伽师地论》说「失念」是遍于一切的染心,一切染心里面都有「失念」这个心所。因为一切的染心一定是不清净,一定是没有正念,所以就成染心了,有正念就不会染了、就不称谓「失念」了,所以「失念」一定是遍染心,或是染心里面一定有「失念」。

你不失念,心就不染。你常常喊说「念要清净、心要清净」,你心如何清净?先要不失念,先要常常住于正念,才能心清净,所以「要得清净心」是不用喊的,也不是用理解的,要能做到念念不失正念。

你说:「我一天作五分钟不失正念行吗?」不是正念不能这样order的!你能够五分钟不失正念,就必定能够十分钟。

其实不要说五分钟,如果你能够一分钟不失正念,那就已经很难了;

你能一分钟不失正念,基本上以修习力的缘故就让它不断地延展,能力是积聚的,就好像砌砖一块一块砖上去一样,你既然已经砌了一层,只要你不故意把它拆掉,它就一定在那里。「build up」,往上建立,一切的功能、功用、功德都是这样建立起来。

你如果能够一分钟不失念,就再进一步修习,就能两分钟,就难在第一分钟。你能不能第一分钟就一直维持?当然一分钟是从一秒一秒积聚起来的,你能维持五秒钟不失正念,就能维持十秒钟,

所以发心要大,但野心不能太大,然后用心要大,好好地努力,一直这样子「砌砖」,「build up」起来,修行真的是「砌砖」了,一块块砌上去,没有一点侥幸可言。

我们修行就好像你在旷野中要盖一栋别墅一样,所以是扎扎实实的,是一瓦一砖盖上去的,当然要先置地、整地,除草、除乱石、除树根,整地整好了、整平了,然后再开始一砖一石垒上去,一点都没有假借,

一点一滴都要靠自己,因为这是在你自心上,观世音菩萨也垒不到你心中的「砖」。

如果你的心是染的话,就表示你一定常常是「失念」,就没有正念。

[(何谓失念?对于所缘的境界,不能明记(清清楚楚地记住),以致忘失,]

「明记」不同于记诵、背书。譬如你念咒记不起来,跟「明记」没有关系,这是两回事,

而是你心能里面每一剎那的念力。以致忘失,[这就是「失念心所」的体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50
成观法师讲解

    刚刚讲到那个「正念」,「失念」就是不失「正念」嘛,那什么是正念呢?

我现在讲一个情形,修行人、学佛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你没有预期、也从来没想,忽然就冒出一句佛号出来,而且那个佛号好像一直不断地念,

乃至于有时候你持咒持了一段日子以后,有时候也冒一些咒语出来,这样好不好?

这样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也没有什么太好。你不要以为:「喔,我这个不用努力就自然能够念。」然后认为自己很不错。错了!

为什么?因为一切正念都有觉知的念,有觉知才叫正念,没有觉知都不能称为正念。

即使你心里自然冒出来的,严格来讲是不可取。它冒出来没关系,你要马上觉知,没有觉知的念、或没有觉知的佛号冒出来以后,你要马上觉知,继之以觉知地、有意地去念它。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觉知的念是不知不觉的念,不知不觉的念是没有什么值得去爱恋的、乃至于看重的,严格说来是不好的。

你应该要转不知不觉之念为有觉有知之念,那才是正念。因为我们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要觉知,要有觉有知,

所以不管你怎么念、怎么修,如果你无觉无知、不知不觉的话,根本上对于你的修行没有多大的助力、帮助,这样子修久了就助长无明。

因为你不知不觉,然后又放纵自心,也是一种放逸,放逸自心作不知不觉之念,作不知不觉的修,

没有正念觉知的修就不是正修,那样修久了就变成邪修了。

法就是这样子,没有打折的,打折、减价的东西通常都不是很好的啦!

我们二十多年前不是开始有那种不能讲价、只是贴一个标签说「不二价」,现在已经不这样讲了。

正法一定是「不二价」的,而且从来不会减价(on sale)。

爱美公司不是常常减价,譬如端午节减价、中秋节减价,那就是on sale。

正法一定是「不二价」的。

你要修行必须要发心护持正念,自心护持正念,还要不失,就是不失念了,不失念才能得定,才能念念相续,不染、不杂、不乱。

[其业用则为:]「失念心所」在造业方面所起的作用。造业不一定是坏的,可以造善业,也可以造恶业。既然是「失念」,当然起的作用一定是坏的,

[消极方面,能障碍「正念心所」之生起。]有「失念心所」存在,「正念心所」一定会被障住,一定起不来。

[积极方面,「失念心所」是散乱的所依。]因为失了正念,所以心就散乱了。

众生的心为什么能够不散乱?就是因为有正念。我刚才是讲「得定」,

现在讲一个你更关切的。你常常「失念」的话,就不能往生西方净土了。尤其是你临终不能失正念,这容易吗?这很难呀!

你平常都做不到了,乃至于肚子稍微有点饿、牙齿有一点点痛,根本念佛的正念就起不来了,睡眠少一点、精神差一点点,也起不来了,更何况你临命终的时候有四大分离如万箭穿身那样的痛苦还不失正念,那你心中的定力有多大,

所以你不要说光是念佛就好,还要有定力才行呀,能够挺得住临终的痛苦而不失正念,

所以「不失正念」是得定及往生西方净土的关键。

你如果常常失正念,那如何得定?你如果常常失正念,念一念「阿弥陀佛」,念一念变成念你孙子、念你老公,在想你老公现在到哪里去了,那就失念了嘛!

失什么念?失「阿弥陀佛」的念,「阿弥陀佛」就不见了嘛,现在就化生成你老公嘛,这样子哪能够往生西方?那你就往生到你老公那里去了。

[也就是说:失念之人,]「失念心所」重的人,因为他的正念一再地忘失,[其心必定散乱。……

《瑜伽师地论》说「失念心所」是「痴心所」的一分,]因为心愚痴无明的关系,所以失去正念。

有正念的人除了心比较定以外,他还有智慧,有正念就心清明,智慧就自然生起;虽然那个智慧不见得能强到能够断烦恼,但他就是比较有智慧,看得比较清楚。

[因为「痴心所」能令正念失去,故称为失念。……

《瑜伽师地论》又说「失念」是遍于一切染心的;也就是说,有染心生起的地方,]

凡夫在世俗生活的那种心都是染心,这一切染心里面[必定有「失念心所」在。)]

你只是拼命讲说:我要断烦恼,搞了半天,常常失去正念,怎么能够断烦恼,因为失去正念就是烦恼了。如果你不把失去正念当作烦恼,那你烦恼更大了。

「失去正念」是烦恼的根源。无明心的一部分有一个「失念心所」,「失念心所」如果确立以后,可以让整个无明心变成烦恼心,因为无明不见得是烦恼本身,烦恼是烦烦恼恼的、是一种动相。

无明只是一种静相,是一种状态。但是烦恼是一个动相,烦是一种动相,恼也是一种动相,

所以「失念心所」变成烦恼的触媒,让整个心被烦恼覆盖。

你若一「失念」,整个心都失序,失序就失控了,失控就散乱了,所以天下就大乱了。

你看看,唯识学学了有意思!你学一切佛法都应该这样子,不仅要懂得,而且要有意思。

你要晓得「失念」的重要性,有了「失念」是「散乱」的关键,没有「失念」是得「定」的关键。

「失念」的作用很大!因为「失念」也只是一剎那之间,一剎那之间起迷糊就「失念」了嘛!

而且你迷糊的时候又不知道自己迷糊,失去正念的当下那一剎那、那一秒钟又不知道自己「失念」,所以才会「失念」嘛!

如果你知道就不会「失念」,觉知就不会「失念」,觉知就一定有「正念」。

你为什么失去「正念」?糊里糊涂地失去,不知不觉地失去。

但是你怎么样得到「正念」?不是迷迷糊糊地得到「正念」,不是莫名其妙就得到「正念」,不是这样子,一定是有知有觉地求得「正念」,住于「正念」,挺得住天下大乱,好像河水的闸门关下来,那样才能得到「正念」,「散乱」的洪水才不会泛滥,一切就有次序,可以掌控,

所以「正念」就是洪水的闸门,「失念」就是开闸了,开闸就变成八八水灾了。

[「散乱」:]这是我们修行最正点的题目了。[《成唯识论》云:「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

「散乱」你不能把它散乱、散乱这样讲,「散」、「乱」是分开讲的,先「散」后「乱」,心不能摄的时候就开始散了,先「放逸」跑光了以后就散开了,一「放逸」就散了,就好像蒙古西征的时候引起民族大迁徙。你心中的一切心所也都大迁徙,那就乱闯嘛!

「散」不一定「乱」,可以一「散」就一定「乱」。「散」是开始,过两个剎那以后就「乱」了。因为一「散」了就没有次序,就好像互相撞来撞去的,所以一定「乱」。

「云何散乱」?散心、乱心是两回事,散心是开始,乱心是结果。散心是因,乱是果,已经得到「乱心的正果」了。

「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在你所缘的境界上,能够令你的心流泻飘荡。

你的心一定有一个「所缘」,你的心对所缘取的对象,所缘的对象令你的心产生流泻。

如果是正常的话,心是慢慢地缘取,若一下子好像河水决堤一样就流泻了,接着心就漫无目的、目标地飘荡了,那个叫散乱,能够令你的心达到这样子的功能、作用,就称为「散乱」。

你可以想象河水暴涨冲破河堤,把能够挡住河水的东西都破坏了,一决堤以后就整个都淹没了,所有上面的东西都在那边飘荡,

心「散乱」就好像这样子,先决堤,那个把它挡住的东西都破坏了,所以就失序了,失去一切的秩序,变成一片江泽,所有东西都乱漂,那就是「散乱」的境界。

众生「散乱」的心也如这样子,就好像淹水一样,一片泽国。虽然一片泽国,但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因为那种水都很毒。

众生「散乱心」里面的心所也都是一样,本来是好的心所,一「散乱」就整个都被污染了,都失去功用,都没有用了。

这比喻淹水的时候,那水完全不能喝。你坐在屋顶上,没东西吃,四面环水,又不能喝,就渴死。

「能障正定」,「散乱」最直接的就是能够障障正定的生起,心「散乱」的人不太能得「定」,应该说绝对不可能得「定」,

「恶慧所依为业。」不只是障定,还障慧。为什么障慧呢?因为心乱,所以就产生一种好像有智慧那种样子,那叫「恶慧」,世智辩聪,种种歪理十八条,讲得好像头头是道、都有道理,可是都是歪理十八条,这叫「恶慧」,比较没有智慧的人就辩不过他。

就好像常常有老公、老婆在辩论,老婆说:「好啦、好啦,辩不过你啦!」但她心里就不服你嘛!这样当老公的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对不对?你要做就做有价值的老公,你一讲,老婆就百依百顺,当然这不能是发恶慧的人,他一定有善慧,乃至于妙慧,一说了,不用甜言蜜语,她听了也很欢心。

不只是老公对老婆这样子,修行人对所有人都必须要这样子,为什么能够这样子?因为自己能够心不「散乱」,有智慧,

但心一「散乱」就有恶慧。表面看起来好像有智慧,实际上歪理十八条,事实上那些都不能用,而且人家听了也不会欢喜。「恶慧所依」,会生起恶慧的人,他的心一定是「散乱」的。你不要看他好像很会讲,事实上他那种是恶慧。

[谓散乱者,发恶慧故。]「散乱」的人就会发出恶慧,刚刚就歪理十八条,常常讲出不合道理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义:]有一派唯识学家说这样的道理:[散乱,痴一分摄;]「散乱」是「愚痴」的一分所摄。

[瑜伽说此痴一分故。]为什么呢?他们引《瑜伽师地论》说:「散乱是痴的一分摄。」

[……说痴分者,遍染心故。]为什么说「散乱」是「痴」的一分呢?因为「散乱心所」是遍一切染心,也就是所有的染心里面一定有「散乱」。

换句话讲,如果这个人的心污染的话,你就知道他的心一定是散乱的,不会说心污染而不「散乱」,不会的。

[……散乱别相,谓即躁扰;]「散乱」有个别的自相,特有的,有个特别的样子就是躁动、扰乱,

「散乱」的性质本身是躁动的,还有扰乱其他的心所;其他心所本来不乱,「散乱」就把其他的弄到扰乱,就有这样的作用,

[令俱生法皆流荡故。]令俱时生起之法(跟「散乱心所」同时生起来的法)一起流荡;

「散乱」在决堤的心湖里飘荡,同时拉着其他心所一起飘荡,游荡江湖。

「散乱」不会只是一个心所散乱,一定拉着很多同伴「散乱」,跟它同时生起的哥们都一起「散乱」,飘荡五湖四海,闯荡江湖。

[……掉举、散乱,二用何别?]「掉举、散乱」这两个心所的功用(作用)有什么差别?

[彼令易解,]「易」是动词,是「改变」的意思。「解」是「知解」。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知解,散乱心能够改变我们的知解,

我们的知解本来是很好的,有能力一转变成不好的,本来是正解变成乱解。

因为它是绿林大盗,闯荡江湖的绿林大盗,把善良百姓都改变了,令本来好的知解都变成坏的知解,乱解一气。

因为心散乱,所有的规矩都坏了,所以正解的路途也不走了,大家乱成一片。

彼令易解,[此令易缘:]「彼」就是指远的那个「掉举」。「掉举」令能改变知解,「此」就是比较近的「散乱」,「散乱」就改变我们所缘的对象。

什么意思?这要懂得比较高级的唯识学才会懂得这句话。

什么是「定」?心一境性。什么是「心一境性」?你的心要缘一个缘(境界),念念不舍,要专注在境上,

譬如说是一句佛号、或是一句咒语、或是一个念头,心达到专注变成「心一境性」的时候,那就得「定」了,所以心所缘没有改变,一直缘着同一个缘。

「散乱」就有那种功能令你改变你所缘的东西,而且是一直改变,你就失了你所缘了,因此你的所缘就不会专注,那一定就失「定」,一定不能得「定」。

上面说「彼令易解」,「掉举」令你改变你的知解,影响你的智慧,解是跟智慧有关系,「掉举」令人智慧减少,

「散乱」令你改变所缘,令你的心缘来缘去的,心不能专注就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散乱嘛,因为「散乱」,就阻止你得「定」。

你心一「散乱」,就令你不能专注在一个缘上,所以「散乱」障定,

「掉举」障智慧,「散乱」障定。

[虽一剎那,]虽然只是在一剎那这么短的时间内「掉举」或「散乱」,[解缘无易,]

这个「解」就是「彼令易解」的解,「缘」就是「此令易缘」的缘,

「解」跟「缘无易」,好像没有改变,虽然在很短、很短的一剎那时间内「解」跟「缘」好像没有改变,

[而于相续有易义故:]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所改变,

什么意思呢?请你看这里,这个是加农炮,那个炮兵不是要调...,调角度,差一点点,打出去差一省,尤其是洲际飞弹,那不得了了,本来要打莫斯科,结果打到华盛顿了,所以那一点点之差,你看不太出来,当时看不出来,可是过了一阵子之后,就有改变了,困难就在那个相续,「相续」的意思就是,

所以你看学《唯识学》你还要有科学的那个细胞,物理学的细胞,还有数学的细胞,

什么叫时间?时间以物理学来讲,时间是在很多点的时间流上,在时间流中(过去←……现在……→未来),这都是无始相续的流,

所以「相续」是指「时间」,无始相续的流。

「掉举」、「散乱」它虽然令我们的心在一剎那间所产生对于慧解及专注所缘好像影响没有那么明显、没有那么清楚、没有太大的改变,可是你退一百步、退一万步来看无始的时间流上就有差别;

你只要有一剎那的「散乱」,用很浪漫的话讲,就在你心的时间流上烙下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印记。

佛法一方面很古典,一方面很浪漫。时间流好像都在流动,散乱好像有点波动,不太有感觉,可是过一阵子以后就发现业力有改变。

相续,一方面指时间,一方面指生命,生命之流就是业力之流,都有改变,生命之流、业力之流、时间之流都产生变化,所以有易义故。

观察得非常非常地微细,这就是佛法的智慧,再怎么微细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叫「无上甚深微妙法」,常常照见你的心性、心相,才能断除烦恼,这就是如来的正法。

成佛、开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是学一点简单的法就可以挡得住生死洪流的。你一定有经验嘛,不要说生死洪流,下一场大雨你就受不了了。

有一件好事,我讲经越讲越微细、清楚,但是好像越讲越慢,这部论不知道要讲到什么时候。好吧,你们要有耐心。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51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掉举、散乱,二用何别?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虽一剎那,解缘无易,而于相续有易义故:]

「掉举」跟「散乱」这两个心所的功用有什么差别呢?「彼令易解」,「彼」就是远的那一端,指「掉举」,「掉举」令改易知解,令人、令行者改变他的知解,这个解指知解,

因为这个「掉举」,心动的关系,七上八下的,所以他那个心就动乱了,所以他的那个正知正解就破坏了,所以就改变,「掉举」有这样的坏的作用,

因为你如果心正住,不动,你的那个正知正解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如果你掉举的话,就是所谓的兴奋了,那么你那个知解就会改变。

「此令易缘」,「此」就是指「散乱」,因为心散乱,所以能改变你心所缘的这个作用。

「虽一剎那,解缘无易」,虽然在一刹那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解缘」,这个「解」就是上面那个「易解」的「解」,「缘」就是上面那个「易缘」的「缘」,

这个「解」与「缘」,你心中的「解」跟「缘」,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仿佛没有改易,因为很短,所以你不能感受到它有改变,

也就是说你很短的刹那之间,「掉举」或「散乱」,你不会发现你心的知解跟所缘有所改变,可是它是有改变的,因为它很微细、很小,它还是改变了,终究改变了,只是太微细了,你不能觉知,这样子而已。

「而于相续有易义故:」「而于相续」,我勉强画成这样子,假设这是解,这是缘,缘是直向的,才能叫做缘,

如果你在很短暂的时候内,你的心起了「掉举」,那么在这个点上,你不会发现,为什么?因为「身在此山中」嘛,所以你不能当下知道你自己心有变化,如果是缘方面,

如果你心起「散乱」,一丁点的、一剎那的「散乱」,你也不会在当下感觉到你所缘的已经跑掉了。

譬如你本来缘三十二相、或是缘净土相、或是缘莲花座,跑掉了,因为「散乱」的关系就跑掉了,跑掉的当下,你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知道呢?「而于相续有易义故」,

但是你在心作用的当时,你不会有感觉,可是在整个永恒的时间流里面,用整体,你退一步来侧观或是总观的时候就看到:「喔,这里偏出去了,这里跑掉了。」这个「解」也没有得到正解的时候就歪掉了。

如果有掉举的时候,你那个解会变成邪解,而不是正解,一定要一心不乱的时候才能得正解。你如果心乱时候的解,都不是正解,而是邪解。如果你散乱的时候,你所缘的也就不能缘了,缘一定是一心不乱,然后正对着,你一散乱,所缘就偏掉了。

后面说:「于相续有易义故」,这是在整个时间流里面,你在看这两点的时候,在看你当时一剎那的时候,当然不会只是一剎那啦,你如果起散乱或掉举的时候,不会只是一剎那啦,它一定还会有相续。看到那时候的掉举或散乱的时候,从这个时间流来看它就有偏差。

也就是说,你退一步,我们现在的话说:以宏观的观点来看,喔,这里跑掉了,因为什么,你要看有没有跑掉或有没有变化,一定要比较,这点跟这一点比较,那你就知道跑掉了、散乱了。

若你一直看着那点,你不会觉知,所以一定要退一步用宏观的观点来看待这个剎那的心所。

你看唯识学分析心所法这麽微细!这对于心的生、住、灭,你就渐渐可以理解、乃至可以去观察。

[染污心时,由掉乱力,]那个「掉」你打个顿号,「掉」就掉举,「乱」就是散乱,染污心时,由掉乱力,[常令念念易解、易缘。]

上面那一句就是用下面这句来解释了,所以我打一个冒号。上面那句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人在染污心的时候,你正处在染污心的时候,「由」就是由于,由于「掉举」跟「散乱」的力量,「常令」人「念念易解」,每一念、每一念,这个「易」是改变,改变你的知解、改变你的所缘,「缘」是所缘。

改变你的知解,本来是正解,现在就不是正解了,甚至于偏于邪解、邪见。本来是心缘一缘、心一境性,现在亦改变了,因为散乱的关系亦改变了,那心就散乱了,所缘就不见了,就不再缘原来的缘。

[或由念等力所制伏,如系猿猴,有暂时住;故掉与乱,俱遍染心。」]「或有念等」,「或」就是「有时」,文言文的「或」就是「有时」的意思。「念」就是「念心所」,

或由于「念心所」等力,正念之力,「念心所」就是正念了,「念心所」一定是要正念的,念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能叫正念、不能叫「念心所」,那是打妄想,而不是「念心所」。

所以由于「念心所」等所产生的正念之力,这个力是正念之力,「所制伏」,是暂时制伏,因为「念」接下来是「定」,因为「念」专注、专一,所以产生「定」,如果有念力,它就有制伏的力量;

等到念力更强的时候,烦恼都被一念所制伏了,那「定」就产生了,就得「定」了,于是就更加制伏微细的烦恼。

「如系猿猴,」这样子的情况、这样子的程序,就好像「系」,「系」就是绑,伏绑,好像绑猴子一样,

我们的心猴,心中这个猴,就好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的「心如猿猴」。

「本生」是指佛的本生,「心地观」就是佛在这部经教我们怎么作心地观,简单一句话就是教我们怎么样观心,

观心包括观心相、观心性。观心相不是心地,观心性是心地,但在观心性之前要能够观心相。

就好像你要观地球,但地球外面有大气层,然后有云、雾等等地球表面所生的相。

你要观地球的话,一定要了解、照彻大气层以及它其中所生的所有的水气、云、虹、雾等等,这些气象全都能够观破、照破,透进去才能看到地球。

地球外面表面的这些相,地球比喻我们的心地,心地表面的相你照彻以后,才能透达你的心性,好比地球的本体就是我们的心性,所以我们的心地就是我们的本体,达到本体。

虽然你达到心的本体,就好像你达到地球,地球不是光秃秃的,上面有山、水、河、沙漠等等,这些都是心地所现;虽然是心地,但心地又能生万法。

广而言之,乃至于大气层、云雾等等都是地球所生。为什么?那些水气都是从地球的海上去的,乃至于地球里面有冰山,都是提供大气层的水气,所以有种种的现象。

地球的表象有大气层、山、水等等,这些都是地相、地的表相,但地的本身说起来就很难过、而且很有意思,地的本身也是看不到的,因为都被山、水、树、林、沙漠等等盖住了。

你虽然看到心的本体,但是心的本体还有一些种子、习气盖住了,你还是看不到。你看到最贴切的心的体,但心赤裸裸的体是看不到的。

那就没有人能看到了?当然有人能看到,佛跟十地以上、等觉菩萨能看到,我们只是比量而知,我们不能现量知见。

你看到地球,也只是看到地球表面,而不能看到地球表层、底下、乃至地心,更加不可能的事!

佛菩萨能够看到我们心地里面的一切、乃至心地里面的中心都能看到。

地中心里面有熔岩,那个熔岩哪里来的?因为地本身有很高的热度。那个岩浆是什么东西?石头嘛!石头高温液化了。

我们众生心地里面也是一片热乎乎的熔岩,那是无始造作的本因,无始造作的动力、无明力,所以无明原型从那个本因出来。

你如果把熔岩的热度去掉的话,那它就变成类似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就是一切众生的原动力,从原动力在往内推,如果去掉染污的部分,就变成如来藏。

这个比喻还不错吧!熔岩就比喻众生无始无明生死的动力,乃至于求菩提、证涅槃的动力也是由那个熔岩来的、由那个造作的力量来的,不过中间要经过转化。

这是讲《心地观经》。我在初发心真正用功修行的时候,我在一九八○那年看了很多很多的经,我一看了《心地观经》就会观心,因为里面是教我怎么观。

我在那一年,从台湾请人把佛教十大宗各宗各派最要的经论,总共有四大箱,买了就寄到美国去,我就一本一本地看。

那时候我早上上课,下午有时候也上课,然后也写一些论文,晚上打工,然后通宵看经,可以说在那段时间是最有意义的生活了,当然是因为有后面那段看经。

不晓得为什么,我初发心学佛看经的时候就是单盘着腿看,乃至于后来注经、译经的时候都是盘腿,从来没有坐得高高的把腿翘起来、泡一杯咖啡,有的人还拿一根香烟。

《心地观经》实在是非常好!经是很好,但问题是看的人不一样,可能结果不太一样,不过我告诉你了,你就好好去体会,这部经是太好了。

「如系猿猴」本来也是《心地观经》里面讲的,我们的心像一只猴子,我把它称为「心猴」,蹦蹦跳、吱吱叫,有声有形,只要有猴子在的地方就很热闹,我们因为有心猴,所以里面就很热闹;外表看不出热闹,但里面是很热闹。

你想象那个猴子,蹦蹦跳、吱吱叫,跑来跑去,攀着树枝荡来荡去,跟人猿泰山一样,比人猿泰山还太厉害,还会作怪脸,吃香蕉,

我们的「心猴」也是一样,蹦蹦跳,他没有停,身业没有停,身体本身一直蹦蹦跳,没有暂住,吱吱叫,有很多话要讲,拼命想要讲话,跟猴子一模一样。

[有暂时住;]有时候暂时止住的现象。「念心所」就好像一根锁链,把我们蹦蹦跳跳的「心猴」栓住,所以它有时候就会乖一点,于是就暂住了。

「念心所」是可以令我们的「心猴」暂时止住,不乱叫乱跳。

[故掉与乱,俱遍染心。」]故知「掉举」跟「散乱」都是遍染心的,在一切的染心中都有「掉举」跟「散乱」这两个心所在运作。

换句话说,你只要有染心的地方,你就可以找到「掉举」跟「散乱」。众生都是染污心,染污心有很多种染污法,但其中一定有「掉举」跟「散乱」。

「掉举」跟「散乱」就是修行佛法、或狭义一点讲就是修习禅定的大敌。

修习禅定有三个大敌:「昏、掉、散」。你心中如果「昏沉」重,你不能得定;「掉举」重,不能得定;「散乱」心重,不能得定。这三个都必须要克服,才能够得定。

为什么「昏沉」排在前面呢?因为你心一「昏沉」就糊里糊涂了,其他的都谈不上了,心里面变什么把戏、搞什么玩儿你都不知道,你也没有办法。为什么?你一入了「昏沉」的境界,整个人根本上就好像在作梦一样。

你要修禅定,必须要去掉「昏、掉、散」这三个心所;若不能去掉,要能够控制住,要制伏,否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力不足,而是根本没有力,你一「昏沉」了,有什么力?头就钩下去了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散乱?对于所缘的境界,能令心流逸驰荡,不能专注,这就是「散乱心所」的体性。]

我们众生因为有「散乱心所」,所以心一天到晚都是「流逸驰荡」。

「流」就好像流水一样、好像河流泛滥一样,「逸」就是逃逸、逃逝,「驰」就好像跑马一样,「荡」就好像风吹落叶一样,飘飘荡荡的,没有一个准的。

栓不住就,这就是散乱心所的体性,「散乱心所」本身的性质就是这样子,能够令整个心都变成散乱的境界。

你心如果散乱的话,等于是「散乱心所」君临天下,它就变成霸主,它就变成武人专政,它就变成幕府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就比喻一切的心心所法,你的一切心心所法都听命于它了。

这个诸侯也就是诸猴,因为我们的心有很多猴子,所以很乱。现在有一个大猴掌管天下,所以其他的小猴都听它的。小猴就比喻所有的心心所法、烦恼。

「散乱心所」的体就是流逸驰荡,不能专注,[「散乱心所」的业用为:消极方面,能障碍「正定心所」生起;]

你如果有「散乱心所」,「正定」就被障住了,「散乱」是「正定」的克星。

[积极方面,能为恶慧生起之所依。]心散乱会生起「恶慧」。本来有「正智、正慧」,但心一散乱的话就转为「恶慧」。

什么叫「恶慧」呢?他表面上说得头头是道,但都是歪理十八条,你讲也讲不过他,但是知道他讲错了,可是你不知道怎么样把它提出来,除非你真的懂得道理,得到「正解、正慧、正方便」,然后能够破解它。

否则一般人虽然知道他讲错了,但是也不知道他哪里错,不知道他拐弯抹角哪个地方讲错了,就拐错弯了,这叫「恶慧」。

所有的邪知、邪见都是因为这样子产生的。像上次有人写信来请问密法里面怎么样,我曾经讲过邪密,然后他就说:「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嘛,我们何必要这样分别呢?」你看看,他就是那根筋转不过来,那就变成邪慧、恶慧了。

他假装好像心很平等,事实上是没有正解、正慧而不能拣择。拣择的意思就是分辨,分辨是非、善恶,能分辨是非、善恶,就称为有慧。

譬如有人就这样子乱扯,说:「因为众生一律平等,所以孔子也是菩萨、耶稣也是菩萨,他们都是来救人的。」

这不只是有的在家人这样说,有的出家人也这样说,那就是不能拣择,他没有办法分辨什么是内法、什么是外法,什么是内教、什么是外教,乃至于就稀里哗啦就搅和在一起了,混滥邪正,混乱世法、出世法,

自以为心量很广大犹如普贤菩萨,事实上就连最基本的正信还未达到,正信、正解还没有生起来,所以没有正信解。这下面会讲到,正信解而起正知见。

你知道一些佛法的道理,但不要乱套。讲到这一块,甚至有人就说:你看「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孔子、耶稣、菩萨等等都有差别,就是因为《金刚经》讲这句话。诶呀,乱扯嘛!

我籍这个机会讲一下,确立一下正知见,不要乱扯。你讲佛法的时候就讲佛法,不要把世间人跟外道都扯进来。

顺便讲一下,你说孔子也是菩萨、耶稣也是菩萨,那我问你,菩萨要怎么样?我们在「相」上讲,①他要受持菩萨戒,那孔子跟耶稣有没有受持菩萨戒?没有嘛!

我们再讲,那至少要受五戒吧,孔子跟耶稣有没有受持五戒?没有嘛!因为耶稣吃肉喝酒嘛,孔子更不用说了,他吃肉可讲究了,你可以去看《论语》。

我们所读的《论语》已经是删过的,把比较古老的、现代人不适合学的删掉,旧的、全的《论语》里面写孔子「席不正不坐」,切肉的时候要有一定的体积、一定的大小,要方方正正的,否则他就不吃,所以为他煮菜的恐怕很辛苦,所以他是吃肉的嘛!

当然也是喝酒的,孔庙里面也供酒,因为他是世间人嘛!耶稣也是一样,他也是喝酒吃肉的。

你看,他们连五戒都没有过关,那怎么成为菩萨?他也没有受过五戒、菩萨戒,你怎么说他是菩萨呢?

你说「他有菩萨的精神」,可是也没有耶!菩萨是普度一切众生,对众生都是平等的,但是耶稣对一切众生不是平等的,对基督教的信徒是平等的,其他的异教徒都叫作「pagan、hethen、heretic」,基督教对不信基督教的人有很多的坏名词去讲他,这些都指异教徒。

「pagun」就比较泛神论的,像我们中国、印度、印第安人也信很多神,他就把这些称为「pagan」,这些都是贬义词。


「hethen」比「pagan」还要野蛮的,「heretic」就是邪说,如果你是「heretic」,那在中古时代都是要被烧死的,他们对付异教徒是用这样子的手段、这样子的心态。

说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所以他是不平等的,而且摆明就是不平等,以不平等为高尚,以不平等为应该的,凸显他们上帝的伟大,你懂吗?

因为他的心不平等,他有选民,所以你要成为上帝的选民就赶快来信上帝就对了,信上帝得永生,那就变成上帝的选民;不信的,那全都该下地狱,等耶稣再来的时候你就知道了,耶稣再来的时候就是把你赶到地狱去。

可是我们佛菩萨乘愿再来的时候,广度一切有情,共成菩提。你看看,这差别太大了嘛!

我一再比较各种宗教,就是要确立佛法的殊胜!因为现在人搞不清楚了,所有的价值都混乱。

积极方面,能为恶慧生起之所依。「恶慧」依于「散乱」而生起,因为「散乱」,所以有「恶慧」,「散乱」可以转「正慧」为「恶慧」。[也就是说,心散乱的人,多半会发起恶慧。

有一家说:]有一派唯识学家说:[散乱是「痴心所」的一分所摄,因为《瑜伽师地论》说散乱是「痴心所」的一分所摄之故。]

这家唯识学家就引《瑜伽师地论》的说法,说「散乱」是「痴心所」的一部分,它的组成主体是「痴心所」。

[……之所以说散乱是「痴心所」的一分,是因为散乱是于一切染心的缘故。

……散乱的个别之自相,即是躁动扰乱(躁者,不安静、动荡也),此躁动扰乱之相,能令与其俱生之心心所法,皆变为奔流逸荡。……]

「散乱」就好像黄河决堤了,全村一切树木全都飘荡,一下就扫光了。

只要你的心起「散乱」,所有的心心所法都被「散乱心」淹没了,所有的功德一时都变成大河、沼泽。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52
成观法师讲解

    [问:「掉举」与「散乱」二者,其作用有何差别?]看起来这两个很相像,像哼哈二将一样。

[答:「掉举」能令心改易其知解,令人于一境上生多心;]本来一境就生一心,但因为有「掉举」的关系就生起多心了,所以心就不能变成「一境性」。

[而「散乱」则是令心改易其所缘之境界而别缘,]就缘别的境界,「别缘」就好像移情别恋。

我虽然这样轻松讲,事实上「散乱」就是这样的作用。我们的心缘一个东西或一个地方的时候,缘的力量就有贪恋的味道。

譬如你不爱某甲了,去爱别人了,所以心就缘别的东西,而且缘的力量、攀缘心很强!

缘当然包括取,取包括有,想要拥有。浪漫主义这种讲法、柏拉图式的爱情,说爱是奉献,不是拥有,这是说梦话,这是不可能的事!

爱就一定要拥有,你不能拥有就不能爱了,不拥有就更不关心、不在意,你不是属于我所有,所以我也不属于你所有。I don’t belong to you, you don’t belong to me.那两个人就没有交集。

什么叫「爱」呢?爱就是自缠缠他。你可以这样观想,观想两只章鱼互相缠在一起,这就是爱。

如果两只章鱼,一只缠一只,被缠的一只不缠牠,一个爱、一个被爱,另外一只就不爱对方,那就不是爱了;

如果爱同时被爱,两只章鱼就缠在一起,那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了,一个爱、一个冷漠,

说被爱是幸福的,事实上这句话也是废话。你被爱而不爱他的话,就更不会感觉他的爱,也不在乎他的爱。

所以什么样才是幸福的,爱而且同时被爱,才是幸福的,一定要两只章鱼互相缠在一起,你属于我、我属于你,然后两个缠在一起,这样才是所谓幸福的。

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属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由于心颠倒妄想故,所以想要拥有、占有对方、控制对方,名之为爱。被爱的人又有被拥有欲,如果他不想拥有我的话,表示他不爱我。

令其改易所缘而别缘,那个缘就好像蜗牛的角,又好像章鱼的手,章鱼的八只手,一伸出去抓起来,那就是缘。

[令人一心多缘。虽然在一剎那的短时间看来,其「解」与「缘」都没有改易的迹象,但从念念相续间对照]的时间流里面[来观察,便可见其「解」与「缘」]这两个动作[都有所改易;

亦即,]也就是说,[在染污心生起时,由于散乱与掉举之力,]

「散乱」与「掉举」的力量有多大,你知道吗?它的力量跟樊梨花一样移山倒海,跟白蛇白素贞一样可以水漫金山寺,这就比喻「散乱」跟「掉举」的力量就有这么大,移山倒海就把世界搞得一塌糊涂就对了,「散乱」跟「掉举」的力量就有这么大,把你内在的世界搞得一塌糊涂、兵荒马乱!

[恒常令心于念念中改易其知解(即常常对前境有不同的看法),]心「掉举」的人,他的知解常常改变。你若有决定的知解,心有定而不乱,你的知解就确定了。你的心如果开始上上下下动,你的知解也会随着改变,就不能维持在清净的知解上。

[以及改易其所缘之境(即常常想东想西,不能专注于一事)。

有时这掉举或散乱心若被「念心所」等力量所制伏,则掉举与散乱便会现出暂时止息(安住)的现象,]

散乱跟掉举被「念心所」,「念心所」的力量就是念力,被念力制伏的时候,[如同]就好像[猿猴被绑住,]了一样,[因而躁动范围变小。]比较不那么乱蹦乱跳了,本来是大掉举、大散乱,因为现在有念力所制,所以就变成小掉举、小散乱,心就比较定一点。[由此可知,掉举与散乱是于一切染心的。)]

[「不正知」:]如果以佛法来讲这条「不正知」,可以说是一切恶法里面最为糟糕的一项!「不正知」是一切恶之源。

[「不正知」:即不正知见。]不正知、不正见。

[《成唯识论》云:「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

什么叫做「不正知」呢?「不正知」就是「于所观境」,什么是「所观境」?这变成是专有术语。

「所观境」就是你所思、所修的对象(范围)。简单地讲,你在修什么、所修的东西就叫作「所观境」。

「谬解为性。」「谬」就是「错谬、错误」,也就是「曲解」的意思。

譬如以《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来讲,《金刚经》里面所讲的「贤圣」是指什么?这「贤圣」不是一般人,不是世间的贤人或圣人,而且特指佛法中的贤人、圣人。

什么贤人呢?三贤、十圣,信、住、行、向、地,三贤是住、行、向,信是外凡位,所以不是贤位,所以贤位是从十住开始,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大菩萨,三等、三种类的贤人,入初地以后就变成圣人了,所以三贤、十圣。

有人解释「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说「老子、孔子、孟子、耶稣这些贤圣都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一个错解了、曲解了贤圣,

第二个这里面的「无为法」也是特指佛法,只有佛法真正是无为法,「无为」的意思就是「没有烦恼」。

「为」就是烦恼、就是生死、就是虚妄造作,虚妄造作就是生死,生死、烦恼、轮回都叫作「为」,都叫作「有为法」。

没有造作、生死、烦恼、没有虚妄造作的叫作「无为法」;如果有所造作,是真实的造作,是灭烦恼的造作,所以不是完全没有、不动,所以外道法、世间法都不能称为「无为法」。

我上次曾经讲到过道家的「无为」,那是假「无为」,所追求的都是表面「无为」,是名字「无为」,直言就是以「无为」为幌子来达到其「有为」的目标,它的目的是「有为」的,就是要完成政治的事情,老子也是这样子。

说来说去,我们中国儒家、道家的终极目标都是政治,它的道都是为政治所用,是作政治的附庸、工具,佛法是完全摆脱这种事。

至于基督教呢,起源就是政治的,一路上来全都是跟政治挂钩、勾结在一起的,所以政治、宗教分不开的,在中国也类似这样子,只不过在古代中国,宗教更加沦为政治的附庸就对了。

除了佛法以外,世间、外道一切的修行都是一个手段,它的目标就是世间、就是政治。

儒家当然讲得很好听「平天下」,当然是你怎么样平它嘛!「天下」是个抽象的东西,所谓「天下」就是说天下所有的人,才叫「天下」,要不然一颗地球怎么叫「天下」?!一颗地球就是很多山、很多石头、很多树,这叫「天下」吗?!

武侠小说里面称为「江湖」,你「平天下」就一统江湖。一统江湖干什么,统得起来?不是啦,而是一统江湖里面所有的英雄豪杰,武林高手都被你统过来了,这叫作「一统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这样的意思,要平天下所有的人。人心各不同,志向不同,那怎么平呢?你如何平呢?你全都把他们绑起来呀?这都是妄想,从来也没有平过,也不可能平啦!

如果要平的话,佛如来真的是平天下。为什么?众生平等就平了。你如果见众生不平等,那永远不会平。你若说把我平了,我绝对心里不平,不平则鸣。你知道佛法以后,再看所有世间、外道法,诶,不能看了。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以「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段经文来讲,你如果没有住于「正念」的话,而且对佛法了解不够,也没有建立真正的信心,你就对这么好的经句错解了,把所有世间、外道拉进来,然后奉他们为圣贤。

我顺便讲一下,我们佛法的圣贤都是要证的,但是其他的外道、世间人都是用封的。

我们中国儒家是皇帝封的,可是皇帝为什么能够封圣贤呢?因为他是天子,天的儿子,那「天」是谁呀?「天」是天空嘛,怎么有天子?

我们中国人对「天」的概念是一个抽象,不像印度的天是梵天、大自在天等等是有一类具象的众生、是这种「天」,我们却没有,通通都是一个「天」,我们的天是一天。

中国的圣贤都是皇帝封的,我们现在可以这么说,以前说了要杀头。皇帝何德何能能够封圣封贤呢?他一定要高于圣贤嘛!

可是你看看你历代的皇帝,天下都是抢来的,从周朝以来都是抢来的,周武王革命,革他老板的命嘛!

天主教也封圣,看哪一个主教死掉了,然后过若干年,认为他功绩很大,然后就封圣,这叫「Canonization/Canonize」。

封圣由罗马教廷的教宗让他那些枢机主教提名,然后通过了就封圣,譬如说是乔治的话,以后就变成圣˙乔治,若是约瑟夫,以后就变成圣˙约瑟夫,就加上「st」,全文就是「saint」。

教宗是什么?他能够封圣?那些人真的是圣人吗?那好吧,我们以《金刚经》来说,亦名为圣人,是外道所说的圣人。

种种世间、外道人都会封别人为圣的,但是佛法的圣人,是自己修的,不是本人封的,而且这种封都是追封,死掉以后才封,被封人不是即得利益,没有利益阶级,不是即得利益阶级,被封圣人。

那谁得到利益?封他的人得到利益。为什么?表示他比较高,所以皇帝封孔子为至圣,乃至后代的君王也常常封佛教的禅师,给他们一些嗣号,那都是这样的心理作用,我封你,表示我比较高才能封你嘛!

めちゃくちゃ(mechakucha,灭茶苦茶)!一塌糊涂!世间法跟外道法就是めちゃくちゃ!你说他有法,但是一塌糊涂!那个法都是乱造出来的,连他的圣法都是这样造出来,那就不用说别的了,反正就是我说了算嘛,对不对?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什么是不正知呢?你若心中有「不正知心所」生起,那就会令你在所修的境界上(所观境就是所修的境界)上曲解、谬解、错解,它有这样的性质,所以它的性是这样的,也就是体了,[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这就是用了,

有体有用,体是让你会曲解观境,曲解你所修的东西,譬如同样修白骨观,你若有不正知,你修了就会曲解;同样是修念佛观,那你也会曲解,因为不正知。如果正知就正解。

「能障正知,毁犯为业。」「不正知心所」能够障碍「正知心所」的生起,而令人毁犯佛戒为业。「毁」就是「破」的意思,都把它毁了,破戒。因为不正知见,所以会破戒、犯戒。

「毁犯」就是破解、犯戒。「破」跟「犯」有什么不同呢?大犯的叫「破」(「破」就是「毁」),小犯的叫「犯」。

举个例子,譬如你受了不婬戒,你如果男女根相接就是破戒了,如果你是出家人跟异性搂抱、接吻,那就是犯戒;乃至于牵手都不行,那就已经犯戒了;

乃至于不能两个人一男一女在没有人的房间或屏风后坐在一起,即使什么事情都没有,也不讲话,或是讲话,那都算犯戒。这都跟异性有关系,跟犯婬戒有关系。

所以大的叫破,小的叫犯,破就是毁了,为什么正式的术语叫作「毁」而不讲「破」呢?原因是这样子,你如果毁戒,除了自身戒体破了以外,还毁了如来戒,毁了就完全毁了,就没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毁」有两个意思:①毁佛的戒相,②毁自身的戒体。俗语讲「破」,在律学里面通常讲「毁」。「毁犯为业」。因为障了正知、正见,所以就会令人毁犯佛戒,成为「不正知心所」的业用(在造业方面所起的作用)。

[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如果心中有不正知的人,他就会在很多地方常常的,这个「多」就是在地方以及时间上很多都会,破戒、犯戒,破毁,违犯,犯就是违犯。

[……有义:]有一派唯识学家说:[不正知,痴一分摄;]「不正知心所」是「痴心所」一分所摄。

[瑜伽说此是痴分故;]因为《瑜伽师地论》说「不正知」是「痴」的一分,所以不知就是愚痴嘛!

不知不觉就愚痴了,于正法、正律不知不觉,所以叫「不正知」。为什么?因为心中愚痴无明故,以愚痴无明,所以产生「不正知」。

俗语说「不知者无过」,这在世间上可以讲,但在佛法里面是「不知者即是过」,甚至于讲:因为「不知」,所以才会有过;如果「知」,就不会有过。

「不知」是一切过之源,所以说是「过之本、过之根、过之源」。因为心中愚痴不知,所以造一切过,所以「不知」是一切过的根、本、源。为什么?因为「不知」就是愚痴、就是无明。

我们佛法最主要、最终的对象就是要破愚痴、破无明,令得知、见、智慧,有智慧故能知、故能见、故能分辨而不犯过,达到如来三业无过。难不难?难啰!

瑜伽说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令我们的知解产生不正这种偏向,[名不正知。……论复说此染心故。」]《瑜伽师地论》又说「不正知」也是遍染心的。

什么是染心呢?就是一切世俗贪染的心,都是有「不正知」。如果「正知」的话,他就无染了、清净了;就是因为「不正知」,所以染、不清净、愚痴、造恶、妄想。

[(何谓不正知?对于所观的境界,令人起错谬之理解,这就是「不正知心所」的体性。

其业用为:消极方面,能障碍「正知心所」之生起;积极方面,能令人毁法犯戒。

也就是说,心中不正知的人,多会起恶或不善的身、语、意业,而毁坏正法,以及违犯戒律。

……有一]唯识[家说:「不正知心所」属于「痴心所」的一分所摄;因为《瑜伽师地论》说「不正知」是「痴心所」的一分之故;]所以依于《瑜伽师地论》而说「不正知心所」是属于「痴心所」的一分。

也就是说,「不正知心所」的本体是愚「痴心所」其中的一点点。因为《瑜伽师地论》说「不正知」是「痴心所」的一分之故;

[「痴心所」能令人知见不正,故称为不正知。……《瑜伽师地论》又说「不正知心所」是遍于一切染心的。)]因为「不正知」而能令身、语、意业都会生出不善,而毁坏正法,违犯戒律。

这从我先前讲到《大日经疏》的前言中说,有些修邪密的人都是因为曲解佛法、佛理,而破戒、犯戒。

譬如说「佛母」,正法里面是指「般若」。因为「般若」能够出生一切智慧,三世诸佛皆从此中出,是一切佛出生处,所以称为「佛母」。

可是你把这错解成还有一个佛父跟佛母交配,这就是曲解了,这就是不正知见,

一切的不正知见都会曲解佛法。为什么要曲解佛法?来遂其心中的恶欲。他心中有恶欲,想要遂行他的恶欲,所以曲解佛法。

所有的外道乃至邪法要利用佛法,就把它曲解。譬如说一贯道,它也利用佛法名词的「三宝」,那不是佛法中的三宝,是另外的,就是这样曲解。

破戒犯禁都是由于「不正知」所致。

再进一步讲,「不正知」可以分两个:①所知不正、②能知不正。

「所知」就是所知的内容、内涵、方法。「能知」是指你的动机、目的、发心,能知的发心、动机不正,那就是「不正知」。因为「能知」的不对了,就带动「所知」一定不对嘛!

「所知」就是内容、方法。你先设心中有一个目标、目的,然后在设定一个方法,目的错误了,方法一定错误嘛!

能知、所知都不正,叫「不正知」。因为「不正知」,产生「不正见」。

「知」跟「见」是两回事,是不一样的。「知」是比较笼统、广泛,「见」是比较具体,已经形成固定的见解,由于那个「知」而产生「见」。

譬如以道教来讲,能知的动机及发心都是为了要求长生不老而成为长寿仙。这原来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呢?很多人喊说中国文化的儒释道是最根本的三个,但对于儒释道三个了解多少?

道家所追求的是长生不老的境界,长生不老的境界是起于要解决生死,这是讲好听的,若讲得比较不好听就是说要避免死。

可是这个也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宗教都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没有一个例外,再讲的好听一点,超脱生死。各个都有手段去做,但是达到的境界就不一样。虽然不太一样,但一切外道都差不多,都没有差很多。

只有佛法最特别,完全不一样,你听我分析就知道。

生死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但道家追求的方式就是成为长生不老的仙人,变长寿仙。

解决生死就是解决无常问题,一切世间、外道乃至诗人也感叹世间无常,但是真正能解决的除了佛法以外就没有了。

你看看道家怎么解决生死问题?它是从色身上去解决,令本来会坏、会烂的色身,变成长寿、不坏、不烂、不会死,可是不会不死,

你看《楞严经》就知道变成「仙趣」,一般我们讲六趣,《楞严经》更完全,加一个「仙趣」,「仙趣」的寿命比较长,但还是会磨灭,仙福享尽还是要死的。他想要令无常生死的色身变成不死,令无常变成常,这不可能的事!

「无常」不可能变成「常」,「常」就是永远不变。一切外道也都落到「想要把无常转为常」这个窠臼里面。譬如基督教说回到天父那里去就永恒地享受快乐,事实上没有永恒这件事,一切皆悉无常。

佛讲的根本道理,一切外道都没有办法依循,都很虚妄地违犯。

道家能知的动机及发心不正,所以它所知的境界及方法也不正。它所知的境界及方法就是离群索居、辟谷(不吃五谷)、不食人间烟火、食饵(吃药是准的)、吐纳(练气)、吞津(吞口水)、练内外丹,然后内外丹都炼成了,吃了外丹(所谓的不死仙丹),最后的结果是白日飞升,飞上去成仙,仙童、仙女都来接了,就到瑶池金洞里面去。

简单给它一个评语的话,这一系列的作为(它说无为其实很有为的),作为修行的修为,着「身相」修,想要修会臭会烂的肉身,让它永垂不朽、永远不会死亡,这显然是错谬的。

像藏密里面说化成虹光身,他们说修行最高的境界就是这样,就是无上瑜伽修完以后,大成就、大圆满了,全身化成虹光身,身体好像彩虹一样,就变成光,一点也不留就去了。

这听起来好像很棒,事实上跟佛法是不太一致的。为什么?因为诸佛菩萨乃至祖师以慈悲故碎身舍利留给后世人作为瞻仰、作为留念、作为启发、作为证据,

说确实有释迦牟尼佛在这边修行过、成佛过,乃至于菩萨祖师等等碎身舍利,令后代有情众生凭此瞻仰,起修行的心。

他们都没有爱自己的身相,你说佛菩萨要保持他们的色身容易不容易?很容易嘛!乃至于有一些肉身菩萨舍寿走了,肉身留下来,全身都是舍利、全身舍利,所以他也没有说要全都带走。

你学佛就是要有智慧,问题是因为没有智慧才学佛,

因为没有智慧,自己也不看经、也不亲近善知识、不接近正法,所以就随他怎么讲就怎么信了,

搞到后来就被误导了,以邪作正,以妄为真,这种种现象就是末法乱象的起源,起源在「不正知」。

自不正知,随于种种不正修行人的不正知,而更加迷倒了。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5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不正知」这个条目太重要了,什么叫「不正知」?我们常常说「正法久住」、「我要修行正法,令正法昌隆」,那正法从哪里来?正法从正知见来。

为什么法会变成不正呢?会变成像法、末法、乃至于没有法,沦为世间法、外道法呢?都是因为众生知见不正的程度不同。

什么是「知见」呢?泛指世人对某一学说的原理、原则、方向的认知、信受以及实行。

譬如说你如果接受了基督教的原理、原则以及它所追求的方向,你都认知、信受,而且照着去做,那就表示你的知见是属于基督教的知见。

你如果对于道家的原理、原则以及它所追求的方向(目的),你认知、认同、信受,而且加以实行,那你的知见就跟道家一样。

乃至于你跟回教或儒家等等各种学说,有这样子的情况,就是你的知见同那个学说。

原理跟原则差不多,但不太一样。原理是讲最高的道理,这学说把最高的道理呈现最抽象、最纯粹的一种形式。

原则就指导的方式、方向。由于有原则就有方向,有方向就有朝着的目的。这些你都认同、接受,那就是你的知见问题。

你的知见如果同于种种外道,那你就是外道知见。你的知见如果同于世间的哲学,那你的就是世间知见,就是所谓的凡夫知见。

你如果同于内道,内道又有分大乘、小乘,又有种种不同,你若同于二乘的知见,那你就是二乘种性,你若同于大乘的知见,那你就是大乘种性。

你的知见如果同于外道,就是外道种性。你的知见如果同于凡夫凡俗的见解,那你就是凡夫种性。

那个种性是无始熏修而成的,不是一时可以成就的。你熏修以后,本身就会产生一种业力,有业力推动。

现代人说所谓的磁场,但佛法不这么说。有人进一个道场就说:「我进来你们这个道场,觉得磁场很强!」不知道讲什么!

你如果说:「你这个道场的气氛很好!佛法的气氛很强!」这是可以的。

说「磁场」就有点攀缘世学以及现代科技的说法,我通常听到这个不会去反驳啦,但你要晓得那个不是正确的说法,再进一步讲,那个就有知见的问题,佛法没有说有什么「磁场」,因为佛法不是物理学。

你要知道正法从正知见来,众生知见不正,所以就没有正法。

我在这边几乎大声疾呼提倡正法,但光是法不会正,你自己心的知见正,法才正;

若心的知见不正,那个正法给你一学,也变成不正了,因为你的方法不正,你心里面那种想法、方法会扭曲正法的方向,就会变成转正法为不正法,而还认为自己很有见解,那就很麻烦!

当知「不正知」这件事情很重要!你说:「那为什么没有正知、正慧呢?」八正道里面有「正见」,「正见」就是正慧,「正见」就是相当于这里的「不正知」。

你看八正道修到最后是入于正见,「正见」讲得很轻描淡写,事实上就是智慧。

那个「见」是智眼见,在二乘的境界就是见一切法的实相,二乘所见的实相,依于如来所教的正法而如是见叫「正见」,与如来所教的观法、方向都要一致,然后才能够产生「正见」,这就是「正见」,产生「正见」就是得到「正智慧」了;

「正见」一产生,就远离一切世间的颠倒见,得到「正见」一转就成阿罗汉了,「正见」的力量能令一个人成为阿罗汉。

真正得到「正见」的是阿罗汉,但二乘的四双八辈也都修八正道,他们可以得到一些正解,但是没有完全证得「正见」。

我曾经讲过初果断见惑,那个见不是指这个见,不完全一样,虽然大部分一样,但剩下那些余习的思惑要后三个果才能来修断,

修断后就真正入了「正见」,就得到「正见」,证果位,断轮回。为什么?因为他所知见跟凡夫、外道都不一样,看到一种特殊的境界,跟佛所证的阿罗汉(应供的境界)类似。

你必须要知道「不正知」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五位百法里面所要断的烦恼里面最重要的一个。

「痴心所」跟「不正知」类似的,因为「不正知」从「愚痴」来的。你如果能够断「不正知」,那就是断愚痴了,断愚痴、断无明就是得智慧嘛!

为什么「不正知」?无明嘛!众生就是糊里糊涂的,所以随着种种的学说而转,然后就跟着盲修瞎练,

除了佛法以外,其他都是盲修瞎练,都是盲目追求。虽然他们各有各的境界,但那些境界都不是让你断烦恼、出轮回、得解脱的境界,而是着于世间,再怎么它的那些境界还是世间的东西。

其中有因此而毁谤佛法,那就是地狱业了,更何况还有破坏佛法的。

譬如历代佛教有很多法难都是因为道教而起,还有就是近代,而回教把大佛都轰掉了,那不只是不正见,而是邪见、恶见,佛好好的没有惹你。

什么是「不正知」?你光是说「不正知」,就没有深入探讨,一般就很少深入探讨。我先不讲「不正知」,先讲「正知」。

什么叫正知?有正知正见,就是要对「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有正确的认知,正知苦、正知空、正知无常、正知无我、正知不净。

⑴正知苦,确定认知这个世间皆是苦,不正知苦而认为世间有乐。

什么是「不正知苦」?一切世间人都颠倒推求而不知道世间苦,认为世间还有乐,所以拼命想要沙中淘金,想在世间种种苦难、烦恼沙之中淘一点点真金的快乐,

如果不小心被他淘到了,他就觉得:「啊!这辈子值得了,这就是我要追求的快乐!」世人就是这样子颠倒!

你看看我们从小就被人家教,说:「我要追求人生的幸福、快乐!」乃至于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第一条:「人皆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人承袭西方人一切的文化,把它变成成文法,成文法里面规定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每个人追求幸福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unalienable)的权利,大家都认同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权利,当然这里面就包括说人生是有幸福可求的。

问题是幸福在何方?有的人认为幸福在于爱情,所以一辈子追求爱情。有的人认为幸福在金钱,尤其是美国人,所以一辈子追求金钱。

美国人追求金钱是很有一套的,他们是很会做生意的,要不然它怎么会那么富强吗?但是有多少人因此而快乐呢?

然后追求爱情,你看美国人的离婚率?我二三十年前到了美国才发现,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家庭说每一个子女都同一个爸爸、同一个妈妈,因为都离过婚,离过婚就会有前妻或前夫的孩子在一起,所以就有继父、继母。

很少很少一家里面的两三个孩子都是这一对夫妻所生的,进一步讲就是美国家庭里面很少没离过婚的。

美国人一生很少能够共同二十五年而没有离婚的,太少了,总要跟着潮流离一两次。

离婚从哪里来?离婚就是从追求幸福来。他认为跟你不会有幸福,两个人都确定了。

他们有一个好处,互相很尊重对方,你若说不跟他一起生活了,好吧,那就分开。

他们追求幸福的时候很不理性,稍微一点点都不能忍。为什么会分开,让家庭破碎?因为生活一阵子就觉得对方有很多东西我不能忍受,或说志趣不合、性格不合等等。

可是你哪里找一个跟你志趣、性格完全一样的?除非是「the other half」(另一半),用心理学来讲就是「另一个自我」。

我现在讲一个令你很惊讶的事情:世人追求爱情通常不是在追求一个人,而是追求一个概念,乃至于追求一个影像,这个影像是他自己。

他以自己的形象、影像为目标,然后去追求跟他很合得来那种,当追求到了,就认为是志同道合、志趣一致,可是你哪里去求一个另外的人跟你完全一样呢,很难找到。

就算找到了,还是吵架,因为太近了,也有很多冲突,生活久了又觉得无聊,说:「你要做什么我都知道,一点都不刺激!」

在一起七八年,老夫老妻就一点不刺激,所以有七年之痒嘛,要换换口味嘛!

这就是世人所说的追求爱情,事实上不是爱一个人,而是在爱自己的影像,其实是在爱自己形象。你这样回想,是不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

你一个人寻寻觅觅追求爱情,永远也找不到爱情,不是找爱人,而是找爱情,爱情是抽象的,你给它什么样的界定、什么样的定义,才合你所谓爱情的定义呢?没有,它是抽象的,事实上是你自身影像的化现,你在爱自己。

我跟你讲,我这样的分析不但是学说,而且我也曾经从那里过来的,你不要笑喔!

但是我过来以后可以很理性地分析自己,以前曾经爱一个人爱得神魂颠倒,可是后来一分析,不是在爱她,是在爱自己。

这太可怕了,世间人都是这样子,很少不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要追求爱情?因为爱情被认为是幸福的代名词,人生为了爱情而生,这种人大概是很重情的,

可是众生没有说不重情的。即使你种种事业上发达,你的财富的表现,最后还是要有生活在你身边有一个赏识你的人,赞叹你、崇拜你。

你不能像圣人有很多人崇拜他,但是每一个都需要有一个人崇拜,所以老公就一定需要老婆来崇拜他。

如果老婆不崇拜老公的话,那个老公就活得很没味道,觉得人生很苦,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崇拜的关系,所以你说什么她都信,她也喜欢,你懂吗?你讲得再烂,觉得好棒好棒!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我见到一个人,她老公已经过世了,她就认为他老公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乃至于说她老公已经成佛了,因为她觉得她老公太好了。

人活着就是要追求这种抽象的东西,经过具象的追求,最后要达到抽象的目标,可是既然是抽象的,所以你永远也达不到。

所以每个人有与生俱来不可剥夺追求幸福的权利,你可以去追求,但不一定能得到;即使得到了,你久了就会腻了。这就是知见的问题。

世间法就是肯定世间的东西,当然这有它的好处。美国宪法这样规定,总比说「每个人都不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切都要照领导人的指示来做」这样好,是不是?

美国人就很「自由」,但就是因为这样子,每个人就好像无头苍蝇一样,而且他已经肯定了一些原理、原则,他生存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幸福,所以他幸福的目标及目的也是会常常改变的,

有时候他是想要追求爱情,有时候他想要追求金钱,有时候想追求名誉、荣耀等等,有时候不追求什么,只是想摆脱无聊,所以不一样。

钱也有了,家庭也有了,孩子也有了,但是就觉得很无聊,无聊得要死,所以到非洲去打猎,海明威笔下写的就是这样子。要不然就到西班牙去斗牛,寻找刺激,因为太无聊了。

世界上最苦的事情不是生病苦,而是无聊苦,这是最苦的。生病苦,医生可以治,其他的苦都有药医,但是无聊是没有药医的。唯一的药就是来跟成观法师学法,这样你就很有聊,每天都很忙。我跟美国弟子开玩笑说:「我要抽你们的无聊税。」

你要知道「正知」跟「不正知」就好像岔道一样,把它们一分开以后好像人天两隔一样,隔得很远。

世人都肯定,自己也没有完全的见解,但是由于被文化、教育、风习所教,就是「不正知苦」,认为世间还是有快乐可得,所以就拼命追求快乐,

而且每个人所追求的是依自己的认知或别人的教授而去做,但是最终都是失望,忙了一辈子,不知道做什么。「不正知苦」而认为世间有乐。

⑵不正知空,认为世间有实在的东西。

⑶不正知无常,无常就是指这世间是败坏的,在无常中追求里面认为是有常的东西。

譬如说道家追求把无常的肉身要转成有常的、长寿不死的身,这就是不正知无常的道理。

这样一讲很严重吧!道教求仙不正知人是无常、此身无常,而要令它有常,那不是颠倒吗?!

我们佛法说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基督教只有两世,而这两世还不全的,1.5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没有过去世,说一切都是耶和华所创的、上帝所造的,所以说每个人没有过去。

上帝创了你就有现在,现在是1,过去是0,未来呢?我说0.5还算多了,因为他的未来就是一世,而不是无量世的未来。

基督教就是说你死掉以后永远是这个样子,所以再没有任何变化,你目前这副尊荣,来世永恒是这副尊荣,就不会变了;因为这是上帝赐予你的,你就永远带着走,不管你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就是以这副样子,永远不会变,所以我说他1.5世是这样子的。

但跟佛法相比,未来世是无量无穷的;基督教不是,未来好像是静止的,这是很奇怪的道理,根本就是不通。不知道世间无常,现在、过去、未来一切无常,

他们说你如果死掉以后,今世不说啦,今世是等着来世的,所以他们最原始的基督教是不顾现世而只顾来世,这个来世也不是说你今世修,而是说你只要信耶稣,接着就回到上帝的脚下,做他的忠实奴仆,然后就很快乐,永远这样子。

那是很奇怪的世界。怎么说呢?譬如同样说往生西方来讲,那么你就修行,听佛讲法,还到他方世界供养佛等等。

他们就没有这样,因为你是凡夫嘛,所以上帝那里有各个层次的天使享受天乐。但是你只是亲近天上的父,这样子而已,至于有什么快乐,说不出来,因为你又不像那些天使,但是你又不生在地狱,所以不知道那个有什么快乐,没办法说,只是说你要跟你在天上的父一起,那有什么好玩?不晓得,也没有说上帝无时无刻给你摸摸头,也没有这样子,很奇怪。

这个精神就是跟婆罗门教是一样的,因为婆罗门教说是说大梵天所生,所以他要回到大梵天那里去,他原始的地方,所谓返本还原,认为那种就是最大的快乐,到底有什么快乐也不晓得。

譬如说他是从大梵天的手生出来,那回到大梵天去,那他就不见了嘛,那有什么快乐?!恐怕比基督教还要奇怪,因为基督教说回到耶和华那里,那么一天到晚在耶和华前面磕头嘛,就这样而已嘛,但是他还是在,对不对?可是婆罗门就回到大梵天那里就不见了嘛,那有什么快乐?!真的不知道。

但是众生认为是种快乐,他认知那样是种快乐。我给他猜想一下,譬如有一个人很深爱另外一个人,然后他如果接近他所爱的人,即使两个不讲话,他也觉得很快乐,是不是?大概是这样子吧!

可是你接近你深爱的人,你觉得很快乐,可是那个人却不喜欢你,他觉得你很讨厌,是不是这样子?

所有的外道,就是从这世间的无常,要入到另外一个境界的有常,把它认识是常,譬如说道教成仙就认为那个仙境(神仙的境界)是常的境界、永恒的境界,基督教徒认为回到他天上的父那里就进入永恒,

但最终要的是他离开我们这个世间的无常,到上帝那里去就变成永恒了,

这个道理就跟佛理是相违背的。因为即使是上帝也算是一个天嘛,是天界的,依我的看法,他还算是欲界天,如果有的话!

可是他有没有,是很可怀疑的。为什么,你知道吗?他从来没有示现,然后也不许人家拜其他有形相的。因为他没有脸,也没有身躯,所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根本就等于是希伯来人发明出来的一种东西,要不然怎么没有形相。

如果是一个神的话,他应该会示现,显出他的威风。即使在圣经里面写或是你看电影,就只知道听到声音而已,只有声音,但没有形相,所以这个上帝很奇怪。

从这个世间入到他们的上帝或是神或是大梵天那里,就从无常入到有常,永恒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也是有寿命的。

这就是知见不正,不知道一切世间皆悉无常,而想要在其中求其有常,所以这是颠倒的知见。

⑷不正知无我。一切法皆悉无我,众生也是无我。但是外道的神祗都是有「我、我所」,以他自己为最高,他拥有一切子民,说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

我们高中有一位国文老师,他很喜欢开这玩笑,他说:「上帝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子。」听懂吗?最要的是下面一句:「你们都是我的儿子。但这不是我说,是上帝说的。」这样懂吗?很有意思!我不知道国文老师会开这样子的玩笑,太好笑了。

上帝执一切众生为他所有,所以他有「我、我所」,因为有「我所」一定有「我」嘛!

⑸不正知不净。一切世间外道都没有正知见,不知世间都是不净的,是染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不净、染污,所以不快乐嘛!因为有烦恼嘛!有烦恼所以不净嘛!身心不清净,所为不清净,自烦烦他,自恼恼他,所以有种种的不清净。

但是众生都没有这样子的知见,所以是不正知见。

现在人说「人间净土」,人间如果能成净土的话,释迦牟尼佛不是很笨吗?要是这样的话,他就跟我们讲:「诶,你不用修行了,这个世间就是净土。」那就结了嘛!

那我们大家一起happy,你我翘着腿看电视,不管是R级、A级、X级,那我们大家一起happy一下,这不是很好吗?

但大家不知道世间是烦恼的,不净就是烦恼。世间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不净。自心有烦恼、随烦恼,然后自恼恼他,所以造一切种种污染、不清净的业。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54
成观法师讲解

    这世间因为一切是有情,所以把情爱看得很重。众生虽然把情爱看得这么重,可是又不知道怎么爱人,其结果就有点像台湾话所说的「乱爱」,

我又要讲台湾话了,可是我讲英文、讲日语、讲拉丁文、讲法文的时候都没有人抗议,......奇怪了!......其实我讲任何话,都是因为那个时候讲出来是很有让大家了解一件事情、乃至于有趣等等,不是为了别的目的,

事实上不是我真的那么喜欢台湾话,事实上什么话对我来讲都一样,一切语言皆悉风相。

众生虽然把情爱看得这么重,可是又不知道怎么爱人,其结果就有点像台湾话所说的「乱爱」,台湾话的「恋爱」、「乱爱」唸起来是一样的。

「恋爱」这个词也很有意思,「恋」就是「贪恋」、「依附」的意思,以台湾话讲的话,「恋爱」就是「乱爱」,因为没有用理智,

所以有一句话我们年轻的时候都不赞成,说:「爱情是盲目的」,而觉得说:「我眼睛是雪亮的,我自己挑的。」

其实「爱情是盲目的」是对的。因为你若喜欢上一个人,你根本把逻辑等等都丢开了,一切都不能够成为你爱与不爱的因素了,你超越了这一切,这个就是盲目的,事实上就是乱爱。

刚才分析所有爱人的,究竟分析起来都不是爱对方那个人,而是爱自我的影像。

我为什么讲这些,因为跟我们人生有非常重大的关系,把佛法用到人生世界里面。

你眼睛从来没有张开过,所以我现在让你把眼睛张开。你不能一直都瞇着,像刚出生的小猫咪一样。

「爱自我的影像」,那个就是唯识学里面所说的「我爱」,「我爱」就是爱我自己,这是倒装词。对自我的爱就是「我爱」。

严格分析起来,一般凡夫人爱另外一个人都是在爱自我的影像。

这也就是为什么看到一个人,因为业力的关系,一分析就觉得这个人跟我很多地方雷同、很相像,我们就很相近,然后就爱得不得了,觉得:「喔,这是我的知己、刎颈之交、红粉知己。」就有种种美妙的名词、形容词了。

可是后来为什么又说:「我们两个性格不合。」那又是另外一句话了,小说家写:「人由于误会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而分开。」

误会了什么,小说家也没写出来,那我告诉你:「误会了以为他跟我一样,后来生活在一起就发现根本太不一样,很多太不一样,所以就了解了,觉得这样子不行,这根本不是我要追求的另一半,我的另一个自我。」

所以众生追求爱情就是在追求另一个自我、跟他拥有完全呼应的,乃至于更进一步听命的。

爱自己的影像就是「我爱」,追求跟自己几乎是一样的人,那就是追求「我见」。

什么是「我见」?见到自己,以为自己是最好的。虽然没有这么说,但总是觉得我这个人还不错;虽然这个人也许很烂,但总会觉得自己还不错,过得去。如果他有一点点过得去,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众生追求对象就是这样子追求,依「我见」、「我爱」。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虽然有的人也不是那么盲目,知道对方跟自己有所不同,但她存着一个希望,什么希望?「我将来好好地改变他、教育他。」如果她信佛,就说:「我将来好好地度他。」是不是这样子?

那怎么样改变他呢?那就是上帝以他自己的形象造人,这是耶经所讲的。

一般的人就是要以他自己的形象重造他老公或是他老婆,认为他父母所生不够完美,所以她要把他重造一番,每个人都想play god,跟办家家酒一样。老公想改变老婆,老婆想改变老公,就这样子。

我给他一个词就是「男与女之战」,而且这是「圣战」(Jihad),男与女之圣战。回教徒消灭异教徒是种「圣战」。男方要把女方整个意志转变过来,跟男方一样;或是女方要把男方转变,跟女方一样。

每个人都想用其自我的形象去再造他人,一家里面不只是男的以他自我的形象再造他的女人,女人也想再造他的男人,乃至于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也是这样子。

最明显的就是日本公司,上级总是要再造整个公司里面的员工,包括对方的思想要跟他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公司就是一家人。」这里面的「我见、我爱、我执」很重很重。

众生不能没有情、也不能没有爱,所以你真正爱一个人的话,要Love him(her) as what he(she) is(你就要爱他现在这个样子),

乃至于真爱他就说:「你就是蠢蠢的样子,我很喜欢你这种呆呆的、很老实的样子;你聪明点,我就不喜欢。」

男的就会说:「我就喜欢你三八三八的、这样很好;你若变成精明能干的女人,那我反而不喜欢。有点笨笨的这样子,忠厚老实不错。」

Love him(her) as what he(she) is(爱他现在这个样子),不是等他聪明了,或是等他将来变有知识了、有学问了、有道德了、乃至于有钱了、有名了,那你才爱他更多,

不是在期望另外一个他,而是爱他现生当下这个样子,这才是真爱,

否则不是,否则就是爱你自己心中的期望,心中的期望永远会失望,因为他永远不会满足你的需要,他总是有所缺少,

乃至于讲得好听一点:「我希望你有出息一点,升等、加薪,要不是跟隔壁的老王一样多,至少要跟隔壁的老张一样多嘛,这样子我爱你还比较有目的一点。」

这样你不是在爱他,而是爱他赚的钱,对不对?讲得很好听就说:「我是希望你有出息呀!」

从他的内部到外面的境界,他的身、心,你都不期望他变得你认为所谓的更好才爱他,

你讲那种话的时候就说明你根本不爱他现在这个样子,是不是这样?眼睛有没有睁开一点?这是用佛法到世间法上。

我也不能劝你们都不爱你老公或你老婆、儿子、女儿,但是你要以什么样的心来爱呢?以尊重他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爱,而不是为你所拥有的爱。

你要知道,有很多的老公、老婆是很「我所」,用英文讲就是controlling,控制欲很强的,那就是「我所」很强,把你当作他所拥有的东西一样。

表面上看起来,这老公是很疼惜自己的老婆,不放心她开车,尤其不放心她开高速公路,所以就禁止她开车上高速公路,原因有很多:如果她可以上高速公路,她就可以跑得快、跑得远,就远离他的掌控嘛;如果她只能跑低速,就跑不远了,而且一天到晚手机就响,常常check她跑哪里去了。这就是控制欲很强的,

控制欲、「我所」跟尊重是相违背的,就没办法尊重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她自己的尊严。

无「我、我所」的爱,这就是在修菩萨道了。这就是用佛法唯识学来过人生的生活、夫妇的生活。

三十年前(那时候刚开始)有一句教父母怎么跟孩子讲话,那个都是错的啦!因为有那些书出来,所以现在的孩子都一塌糊涂呀!现在变成父母不是说怎样讲话,而是根本不会讲话了,因为你讲出来的话都错,孩子都不认同。

世间的爱必须像佛法这样,那最好了,每一个都「自由、解脱、快乐」,然后你的家就是「极乐世界」。哈哈!用佛法来生活,这个才称为真正的「佛化家庭」。

不是早上起来,老公碰到老婆就说:「师姐,阿弥陀佛!」不是这样就是佛化家庭了,而是以佛的慈悲智慧来互相对待。

然后看到他儿子也说:「师兄,阿弥陀佛!」他儿子看到老妈也说:「师姐,阿弥陀佛!」那就很怪异了。

一切凡夫、外道都没有正知正见「无常」,乃至于正知正见「此心外无法」、「无作所作」。

无能作、无所作,你知道佛在讲什么吗?佛就是在破斥外道说有一个能作的上帝创造一切、我也是他创造的,你如果这样相信,那你就解脱无望了。

因为你自己认为是他创造的嘛,那就是说你属于他所有,所以他要你怎么样,你只好怎么样,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你若早死的时候,也是蒙主宠诏,就颠倒到这地步了,是不是?

因此,不正知无常,不正知心外无法。心外无主,自心是主,因为自心造作一切。

你看道教要修成仙,就违反无常。他们修所谓的「与万化冥合」,你看我们在高中的时候看到这种就觉得是好高、很不得了的词句,事实上以佛法来讲,那个就是不正知见,是虚妄见。

不过「与万化冥合」这个词确实很浪漫,可是肯定了心外有法;因为心外有法,所以你要跟心外的法冥合,就好像所谓的返璞归真,就融为一体,但是佛法是不认为这样是对的,因为是往外的。

也因为这样子,道家(这不是道教)求所谓的阳神出窍或是阴神出窍,他们也打坐,打坐的时候求最高境界之一就是阳神出窍、阴神出窍,因此可以跟万化冥合,你懂吗?否则你怎么冥合?!你那神识在你的身里面没办法冥合,你的肉躯挡住了嘛!

因此冥合必须要阳神出窍,跟所谓的物质元始、太极、乃至于无极冥合在一起,入于所谓太极、无极的境界。

入太极的境界还不高,入无极的境界才高,因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所谓的无极就是混沌初开、混沌一片,所以道家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混沌一片。

什么是混沌呢?就是糊涂。我们中国人深受它影响,所以说难得糊涂,一直要追求糊涂,对不对?可是佛说你们够糊涂了,不用再糊涂了。

混沌一片是万物初开未开的时候,是最元始的时候。我记得道教有一尊神叫元始天尊。他们追求这样子混沌的境界,一切犹如迷离幻境一样,混在一起,你进入那境界以后,就是跟无极、万化冥合,回到一切创造的元始。

这个以佛法的话来讲,「元始」就是「本际」,那什么是「本际」?我又要讲英文了,你如果懂英文的话,这个字你就懂了,original就是它原本最初的时候,叫做「本际」。

佛虽然说「本际」,但佛是说「本际不可得」,所以一切的开始不可得,因为无始无终、不生不灭嘛!

但是一切众生(凡夫、外道)都执一切有始有终、一定有一个开始,所以他一直在追求那个开始,然后就好像进入了时光隧道一样,就永远没有一个尽头。

本际不可得,一切法本不生。所以佛是要破斥外道要追求那个「本际」,这个「本际」就是外道追求混沌、万物初开的时候、元始。

基督教无独有偶的,它也这样说,说上帝创造日月天地之前也是一片混沌的。

我们中国除了道家以外,还有盘古开天辟地,说之前也是一片混沌呀!(这馄饨如果没有再往下变的话,就不会有饺子了,饺子有包馅嘛!哈哈!)

众生就是要追求那个所谓最初的、追求天地是怎么样产生的,求那个「本际」,不知道那都是众生的业力所造成的。

众生都是要回到那个「本际」、回到那个源头、来初、返本还原,可是那个本原(本原就是「本际」)是不可得的。

刚刚已讲过道家返本还原的方式,就是要回到混沌初开、无极的境界,无极已经超过太极了,太极是下面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0-7-2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你晓得吗?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八卦变成六十四卦,那现在要退回去,你知道吗?六十四卦变回八卦,一直退退退,退到无极,就要入无极的境界。

我们要知道那个是不正知见,所以是外道的不正知。

我现在讲基督教的不正知。基督教认为有一个造物主,所以他的本源就是他的造物主,也就是上帝,所以他要回到那个地方。

除了说死后要去那里之外,他现生还有一个方式,信天主教的人就知道,可能你信了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搞啦!就是领圣餐(Encharist/Holy Communion)。

那什么是领圣餐呢?天主教领圣餐的传统名字叫「Encharist」,新教徒把它称为「Holy Communion」,就是他们做仪式的时候,都会去领一片面做的东西(好像是小饼干的样子,以前通常是神父自己做的,现在大概都是用买的),还领一小杯酒,这个叫圣餐,然后就把它吃下去,

这个面包代表耶稣的身体、耶稣的肉,那杯酒代表耶稣的血,你吃耶稣的肉,喝耶稣的血,这样就跟耶稣结合了。「Communion」就是「结合」,所以圣餐是这个意思。

如果以历史考据、考古人类学来看,犹太教里面的牺牲的一个遗迹,因为在基督教旧约里面耶和华甚至于命令他的信徒要杀动物,乃至于要考验约伯(Job)对上帝的信心够不够、诚心够不够,

耶和华命令约伯杀自己的儿子作为牺牲来供奉耶和华,约伯是很诚心、诚意的人,就真的把他的儿子拉到山上,要把他杀了,来祭拜耶和华。

这个就是旧约时代犹太人杀生祭拜,所谓的牺牲的遗迹,

所以传到后世,耶稣被杀以后,后人为了要纪念他,然后他们的仪式里面甚至Holy Communion,跟耶稣结为一体,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哇!如果我们佛法也这样说,我们也吃佛的肉、喝佛的血,因此可以跟佛结为一体,你看怎么样?恐怖!

你看外道种种邪见,但是他们奉为好像圣行一样,吃人的肉、喝人的血,这样叫做神圣?这样子可以跟他结合?即使这是一种象征的,也是很野蛮、很可怕吧!

我讲这些都是依于知识来讲的,你们都不太知道嘛,因为你们看书比较少。

我知道了,可以做这样的比较,这样一比较,真的没有一个法可以跟佛法比一点点,乃至于他们所有的法都不如佛脚趾的一根毛。

他们认为最神圣的仪式就是领圣餐,天主教如果没有领圣餐就不能称为天主教,所以确实这样子野蛮的,不正知的,很可怜呀!你看全世界有多少天主教徒,他们二千年来都这样做的。他们领圣餐就是为了跟耶稣现世结为一体,说来世就可以回到耶稣那里去。

如果用我们佛法的话来说,就是这世先结缘,来世就有因缘到耶稣那里去,因为我的肉有一部分是耶稣的、我的血有一部分是耶稣的,唉,搞了半天变成食人族了。

接着讲印度教要回到大梵天那里去,也是同样的意思,返本还原回到他出生的地方,但是搞了半天,无明嘛,你回到出生的地方,

如果你原来是大梵天的手指,回到大梵天那里变成他的手指一部分,那你不是没有了嘛,那有什么快乐呢!

好,你说你很高尚,是大梵天的眉毛,那你变成他的眉毛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快乐呢?奇怪!

眉毛还好,如果你是大梵天的鼻子,这不是很糟糕吗?常常要流鼻涕,还会有鼻屎。

你如果通过佛法的智慧来看,这一切世间真的是很可笑,而且众生若痴若迷,迷痴颠倒,所行愚妄颠倒。

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曾经想到世间人非愚则妄,很少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是这样,就是智者。

愚就是愚痴,虚就是虚妄。世间人很少真实的,心也很少真诚,因为心虚妄故。

现在讲儒家,它也要追求一种永恒的境界,「三不朽」,儒家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说永恒不会改变。

他们认为,「立德」就是你修行儒家所制定的德行,成就了就不朽了;这三个都可以达到不朽,不是说一定要三个,一个就可以了。

「立功」就是做种种于世间人有用的、有帮助的;「立言」就是著书立说。你看,

「立德」可以不朽吗?儒家所说的「德」是不是普世的、是不是全世界各民族都一样的?不会嘛!

你立了德而称为「德」,但是等到哪一世、哪一代的时候,就不承认你这个「德」了。

有这样子的,要不然你看批孔扬秦,孔子不是就完了嘛,所以他那种「德」就不受尊重了嘛!不要说批孔扬秦,你看我们台湾有多少人尊重、奉行孔子的道?!

而且他所说的「德」有很多都有问题的,譬如说贞节的问题,要求妇女一定要以他那种标准的贞节,乃至古代所说的立贞节牌坊,甚至更早以前还有殉夫的,殉夫以后就被立一个贞节牌坊。这种都是错的,所以很多都有问题的。

他那个德里面包括「忠、孝、仁、爱」,那我们一个个稍微讨论一下。

这个「忠」就是忠君。孔子就不忠君嘛,他没有忠哪一个君,要不然怎么会周游七十二国呢!

孝我倒不知道了,总而言之,他所讲的那些德目是教人家去做的。

他那种「德」常常也是被质疑的,因为时代、地点的不同,洋人就不会接受他所说的「德」嘛!

「立功」,一世就完了嘛,怎么能不朽?

「立言」,不是说你著书立说就不朽了,必须要传世,世世代代都有人读你的、尊奉你的,可是会这样子吗?没有嘛!立言能够不朽是很可疑的,显然不是这样子。

这世间有不朽的事情吗?没有,因为世间是无常的。这所谓这三个不朽其实都是「名」,不朽之名,不朽的称赞,众生对它永恒的称赞;

既然是这样,依唯识学来讲,就是「依他起」。你的名,或是人家对你的称赞,都是存在于别人的两片嘴唇上。可是众生这两片嘴唇确是很会变的,所以那是非常无常的。那些不朽可以说不可得,没有永恒不变的名。

总而言之,道家、道教、儒家、耶稣教、回教、印度教都是认知上、知见上不正确,有问题。

它所认知的道理有问题,它所追求的目标也有问题,这就是一切世间凡夫以及外道所知的境界、方法、目标不正,能知的动机、心态也不正,这叫「不正知」。

因为不正知、不正见,所以就变成邪知邪见。唯识学是比较客观理性的,所以没用那么强,而说「不正知」,不说「邪知」。

如果是禅宗六祖大师,他一定说那些是邪知,就不会跟你客气。

所以人家问梁武帝,他就说:「武帝心邪。」他就没有跟他客气。你知道为什么?因为六祖大师是达摩祖师的禅宗弟子嘛!

达摩祖师看到梁武帝不行,就走了,要不然可以藉着皇帝的力量来弘扬正法。

但是武帝心邪,没有办法,只会搞那些东西而认为有功德,自高自傲;因为他高傲、傲慢的关系,贪功、邀功,这就不堪造就了。

我们学了这个「不正知」以后,给我们佛教徒带来的信息,就是必须要依于三乘的正知、正见,将来能够入于佛知、佛见,才能达到「正遍知」,最后就达到「无上正等正觉」。

可知「不正知」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跟缺点,是障碍一切正知正见,令修行人会成就邪知邪见。

你如果成就邪知邪见,依邪知邪见来修,再怎么修也修不到,越修越远。邪知、邪见、邪行,远离佛的正道解脱。

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前讲过,现在稍微讲一下。

「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就是说「道」是抽象的,是在形相之上,所以它是没有形质的,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必须有智慧才能看得到。

「形而下者谓之器」,在行相以下的就叫器,器就是实质的、具体的东西。

他这样讲的原因,就说那个「道」是指挥的原理,器就是拿来运用的意思,它的意思是这样子。

虽然这样讲,但他所追求的却是「形而下」的,不是「形而上」的。他追求肉体不生不死,白日飞升(形而下的肉体要飞到上面去,你能飞多远嘛!)这就是「形而下」嘛!

道家「形而上」整套体系最后是指向政治,也就是政治取向。

但跟儒家的不一样,儒家整套的哲学也是为了政治——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儒家比较粗,道家比较细;

儒家是很侵略性的,道家是很倒退性的,但是它的倒退不是让你……退下来以后,前面有一个洞,你会掉下去,但是你掉下去了,还不知道你掉下去了,这就是他的高。道家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以退为进。

西洋也有「形而上学」,亚里斯多德称之为「Metaphysics」(形上学),是他们西洋哲学的一部分,最主体就是讲「形上学」。

「形上学」包括两种:⑴Cosmology(宇宙论):宇宙是最大的,宇宙是怎么样形成的,星球是怎么形成的,世界是怎么来的。

⑵Ontology(本体论):一切物质是本体最小的单位是什么,不管你宇宙、星球、太阳多大,每一个物质的本体是什么,

所以就产生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宿命论等等,各种论都有,这些都是本体论探讨的范围,

但是大家各有表述,各有各的一套,可以自由讨论,自由地发挥,谁也不输谁,谁也不服输,一直从古希腊到现在都存在着。

哲学体系下面又有价值哲学,就是以伦理学、美学、逻辑学为主。

「形上学」是为了求真理,伦理学求善,美学求美,逻辑跟数学合在一起是必须的工具,帮助其他的,不管是研究形上学也好,或是美学,或是伦理学。

接着还有应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

全体的智慧在一起,以哲学为主导,涵盖一切。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近代都是这样。

他们的「形上学」是指这个的。跟道家所讲的「形上学」也有一点点雷同的地方,就是他讲的宇宙论,说混沌初开。

混沌初开就是物质,因为种种的运动结合就变成无极,然后就比较有形相,是无极的形相,然后无极变太极,两仪就是阴阳,这些都是物质的。

乃至于儒家也是共同的,是一种唯物论,所以我们中国最古的哲学是唯物论。这与西洋有点雷同的,他也讲本体,也是用物质来讲。

世间无常。我刚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现在又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下一节再说吧!

正知见很重要,我这样一分析,让你了解一切世间法的主流跟一切宗教的主流,一比较,你就知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55
成观法师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上次讲到最后一条「不正知」,虽然唯识百法里面的「不正知」也就是一条,但是这条确是非常重要!是很大的一条、是大条的!

但是你光是从文字上看不太出来,所以我必须这样特别地讲一下。

因为「不正知」是相对于「正知」,正知、正见就是智慧。

你看以小乘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讲,那个「正见」就是智慧,所以最后就是要修成「正见」。

以小乘来讲就是要修成「正见」,以大乘来讲就是要修成「佛知佛见」、「如来知见」,「如来知见」就是如来的大智慧了。

「知」跟「见」又不一样,所涵盖的范围、成就的范畴不一样,「知」就是知道,如果要分别的话,「知」的层次比较低;「见」的层次比较高,因为亲眼所见。

「知」可以很远的「知」,但是「见」一定是如在目前。以此而说「知」、「见」非常重要。

众生为什么会堕入生死?都是因为知见不正。

知见代表什么呢?当然代表理解、信仰,乃至于最重要的是代表众生的思想、观念。如果以简单的、最粗糙的来讲就是观念,括而言之,如果观念发展成一套体系的话就称为思想。

众生之所以行为不一样,晓知他的观念不一样,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所做的就不一样。

观念就是想法,你的想法跟我的想法不一样,这是最简单、最粗的讲法,更进一步讲就是观念不一样。

譬如你对金钱的观念跟我对金钱的观念不一样,你对爱情的观念跟我对爱情的观念不一样,你对手足乃至朋友的道义的观念跟我的不一样,就造成我们之间想法的分歧以及做法的不同,而且那会差很多。

譬如比较有正义感、侠义观念的人认为所谓的为朋友两翼插刀是很好的事,

但是有的人对朋友的价值就不是那么高的评价。譬如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他家是做生意的,他常常讲说:「朋友就是互相利用而已。」这种就是很负性的。

那时候没有人会驳他,那我就说:「你为什么不讲互相帮助呢?」

同样一件事,心态不一样就不一样了。互相帮助跟互相利用,其实以实质上看是一样的,可是价值判断及价值取向就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一个是善心、一个是恶心。

那个人就很世故,因为他们家在商场上做生意就是这样子,所以互相利用。

我说过嘛,我是游大侠嘛,从小觉得互相帮助才对。他对于朋友的观念跟我对于朋友的观念不一样,所以我交朋友都是交真的,而且是全心相予这样子,

我也不想交遍全天下;因为交遍全天下,知心有几人?你跟谁都很要好,都一样要好,那等于没有朋友,所以你的朋友一定是选择性的,跟你比较志趣相投的,可以互相砥砺的。

我也很幸运在年轻时代、求学时代碰到一些好的朋友,能够互相激励,向好的地方。

当然中间也有碰到跟我很亲近,但是教我做坏事的,譬如我在高二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教我怎么抽烟,他一教,我就会了;他真的很「用心」,因为我抽烟没有呛到过,就是「好老师」。我这样讲,你不要去试。他说:「你就吸一口下去,到底就吐出来。」

等到高三的时候,大家开夜车、抽烟,我也跟人家抽,等到大一的时候就领到「牌照」了,那就正式抽起来了,一抽就好几年,要断都断不掉,一直到学佛才断掉。

讲到戒烟,就像林语堂说的:「戒烟还不容易,我一年都要戒好多次。」林语堂这个坏蛋,他自己戒不掉,然后拼命地称赞抽烟,他说:「我试了很多次戒烟,戒到后来我就觉得:我为什么这么笨一定要戒烟呢!」

想抽烟的人就找到很多很多的借口,事实上所有的坏事情都是这样子,有很多很多借口,譬如抽烟的人比较豪放呀、比较能够跟人家相处呀,一大堆!

但那些都是错的!我一直想戒烟就是戒不掉,乃至于买了一包烟,只抽了一根,然后下了很大的决心,就把剩余的丢掉了,因此丢掉很多包烟也没戒掉。

可是抽烟最苦的就是身体不好,然后喉咙不好,最糟糕的就是会有烟瘾,你若到图书馆去,隔一阵子就会出来哈一根,这是很不好!

交朋友事实上都是业力,也没办法所谓的择友,很难择友,他就跟着你,你有什么办法!这个朋友是他自己来跟我的,不是我要去找他的,实在没办法,

这就讲到的「知见」问题。不过我这辈子有一个值得安慰的就是我从来没有教朋友坏事情,而都是把好事情教朋友,倒是有朋友把坏事情教我,让我学坏;如果我不是学佛的话,那些坏事都改不了。

佛经常说菩萨修行以一切善法利益众生,这些善法不一定只是佛法而已。

「正知见」是非常重要的,「正知见」等于是总摄一切正的观念、好的思想,因此会指导你的行为,由于思想发动行为嘛!这行为就包括言语。

思想跟行为就造成一个人的人格,人格是由思想跟行为造成的,所以你怎么想跟你怎么做就决定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也决定你这个人的人格高下、品位的高低,这都是思想跟观念造成的,但我们佛法里面就把它称为「知见」。

你知见正不正,你知见不正,那你学到佛法就会歪掉!你知见太鄙陋,就学小乘;因为你的心态鄙陋、狭小,所以就学小乘,变成小乘人。

因为你的知见、观念只是求自利,所以就变成小乘,心态小、心地狭小,就不顾他人,不顾众生,也不会顾及佛恩。

你学了好东西,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这就是悭悋,所以小乘人在法上究竟来讲就是悭悋的心,那是有负佛恩的。因为佛教给我们法,他是希望把佛法广弘出去的,可是每个人都是小乘的话,佛法就越来越少了,而且佛种就不能绍隆。

这个知见非常重要,确定你走的方向跟走到路。

我要进一步再发挥,在很多佛经、乃至《大般若经》里面都会有一品叫「较量功德品」,《地藏经》里面也有,我们现在也来较量一下佛法跟世间种种法。

假设这里是0度,往右边是正的,往左边是负的。(-←—0—→+)正的意思就表示好的,表示可以断烦恼,增加慈心、悲心以及智慧;负的话表示不好的,表示减少,越往负的那边越少。

我觉得我讲的是持平之论,评论、较量功德,世间哲学是-2,因为是言说戏论,只是理论而不能做,一般来讲危害不是很大,

但一直要到尼采、黑格尔、达尔文,就造成整个世界起大动乱,费希德国家主义,尼采的那种理论是主张武力的附庸、黑格尔讲的理则学促进唯物论的发展,这个世间就起大动乱,

费希德一般如果没有研究的话,可能不知道,费希德就造成德国俾斯麦铁血主义、国家主义,我们读历史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其实铁血就是指战争、克服、杀戮,一直发展到希特勒,整个世界大乱,

然后达尔文的进化论,物进天择、适者生存,所以大家都要当适者,反过来讲弱势就该杀,认为弱者不适合生存,所以杀之无罪、无过,

所以造成西方世界从近世以来,从十九世纪开始,一直都是强势的方式来征服一切,乃至于殖民帝国欺压全世界,都是因为这样来的,都是因为认为弱者该死,弱者没有生存的权利,

所以演变成这一百多年来被大家认定的「强权就是公理」,谁有能力、谁强,那么就占上风,弱者就应该下去,乃至于该死,死有余辜,所以这世界就变成非常残暴,都是因为这些理论来的。

除了近代这些哲学以外,以前的哲学都不是这样子,以前的哲学都是很温和的,都不是主张这种暴力的。

一开始就是尼采这种狂人开始的,他真的是疯了,不是假疯,而且眼睛瞎了,为什么?这就是业力不可思议!

他以一切的邪见来教导众生,所以瞎了眼,而且他真的是疯狂了,导致这个世界整个都疯狂了。

不过我在青少年时很迷尼采,那时候不会分辨,你知道吗?他那冲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都写得很美,但是众生没有智慧,没有办法分辨,

乃至于我以前看哲学史,看每一家的哲学都觉得很好,不知道哪一家不好,也不知道学哪一家,

一直到学了佛以后才知道:「喔,原来他们的毛病在这里!」后来我再重看的时候就发现了,真的是一无是处,很多都是作颠倒说。

但是众生颠倒,所以就迷这些颠倒的理论,没有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哲学、诸子百家都是-2的,因为跟断烦恼、增慈悲、增智慧没有关系,只在名利上打转。

诸子百家就是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都差不多,都是在世间名位上争逐,

我是觉得儒家有时候比诸子百家里面其他的还要差一点,所以它是-4的,因为它很俗,所以它是世间法,「学而优则仕」,一天到晚想做官。

道家给它-6,因为它的知见不正,再世俗的话还好,过错没那么多,道家是想出世间,可是它想做仙,这就麻烦了,这就是误导众生,

然后花了很多时间、力气、精神,如六祖大师所说的「草衣木食」,不食人间烟火,自以为是修仙道,误了中国几千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醒悟不过来,误导众生,空过一生,乃至于误入歧途,顶多就是修一个长寿仙,

可是能够修成长寿仙还不错了,常常因为吃仙丹吃死掉的很多呀,他那冶金术用汞、铅去提炼,想转成金子,如果转成的话就变成金丹了,

他们的理论说吞了金丹以后就变成长寿仙,连好几个皇帝因为吞那个吞死掉了,连盖世的霸王秦始皇最后也要想成仙,派徐福到海外求仙,要长生不老就是贪生怕死嘛!

就这样误导众生,进入「我贪」,而认为是好的、认为是高的,身着「我相」,怕「我相」磨灭了。

这都是种种不正知见,误导众生入于「我贪」、入于「我相」贪着。

道教是-8了,因为它加上画符、念咒、撒豆成兵、脚踏斗(你看诸葛孔明借东风,披头散发,拿着剑,脚踏罡步,舞动剑,口念咒,东风就来了),这种又更远了,除了要做仙以外,还要驱使鬼神,神灵附体,走得更偏更远了,离道又更远了,离众生的清净本心又更远了,贪着又更多了。

耶教是-10了,因为他们认为心外有道,认为有一个造物主,说耶和华是他们天上的父,可是这天上的父是有偏见、有成见、歧视的神,非常嫉妒、瞋恨的神,也因此这世间扰扰嚷嚷杀戮不绝,

就是因为耶稣教起来,耶稣教起来六百年,耶稣教起先是弱势的,罗马帝国的时候,耶教是弱势,后来变成被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大帝把耶教列为罗马的国教以后,下令整个罗马帝国都要信仰耶稣教,从此耶稣教就变成强势的、是侵略的,而且它很排外,种种宗教迫害也起来了。

等到耶稣死掉六百年以后,穆罕默德出世。你看看,很有意思。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六百年,耶稣出世,耶稣死掉六百年,穆罕默德出世。

穆罕默德仿照耶稣教,创回教,而且把所有犹太教那些所谓的先知都承认的,他把耶稣也列为先知,可是犹太人不承认耶稣是先知。为什么?因为他太让他们失望了,不愿意带他们起兵、带兵打仗。他们所期望的救世主没有出现,他们所期望的救世主就像穆罕默德,带兵打仗征服各地的民族,这是他们的救世主。

耶稣因为不肯这样做,所以就被害了;耶稣除了知见不正以外,这点是不错的啦!这点我必须承认:他不肯从宗教转为政治,不肯以宗教之名转为政治之用。

可惜的是,自从罗马把耶稣教立为国教以后,基督教永远是政治的附庸及工具,虽然它没有像西藏那样政教合一,但基督教是和政治相辅相成、互相利用,

这点你们知道吧!所有的国王都要教宗加冕,可是教宗跟主教也都要听命国王的。

事实上你如果看欧洲历史的话就知道,他们虽然是相辅相成,但是常常政治人物跟宗教人物互相角力,因为他们所有的主教、神父也都是一种官,他也收税,收十分之一的税,每个教徒都要交,除了英国以外。

英国到亨利八世的时候,为了要离婚,结果就跟教廷绝交了。英国国教又变成一个很特殊的东西,我觉得就是一种怪胎了,就是国王兼宗教领导者(那就跟以前西藏的王一样了),他称为「英国国教派」(Anglican Church)。

从亨利八世开始,国王兼宗教领导者。他们的政治跟宗教是密切结合的,所以他们所作很多都违反耶稣原来的意思。有的人就把它称为「反基督」(Anti-christian)。

耶稣教主要的错误、缺点就是认外面有一个神,说祂是创造一切的,所以他们要回到那里去。可是它那道理很多是完全说不通的,一开始就说不通嘛,中间也说不通,到后来更说不通了,初、中、后皆不通,高山滚鼓。

相对于佛法呢,佛所说法,初、中、后善,中间没有瑕疵,抓不到辫子,没有辫子。

耶稣教一开始就是一个神话,到后来就跟希腊的神话一样,那些神话都是鬼话,根本就不通,因为希腊的神一点都不神,超俗,比俗人还俗。

他们的神一天到晚强奸少女,还生孩子,而且是他们的主神宙斯,真是乱七八糟!西洋的文化就这样子。以前就觉得希腊文化好美呀,美个屁!

我在高三的时候还特别去买一本英文的希腊神话来研究,他们的神常常下凡参与世间的事情,跟着人打仗,帮助人打仗,然后神与神之间,帮的人不一样,还互相打起来,这是很莫名其妙!这就是西洋文化!

所以奉劝各位,你了解了,你就不会崇洋了,洋有什么好崇的呢!不管东洋、西洋都一样,没什么好崇的!我到西洋不崇西洋,到东洋不崇东洋,我只崇佛,其他什么都不崇!

回教是-12了,因为它把暴力视为当然。耶稣教暴力的时候,它也暴力,但假装没有暴力;表面讲得都是仁义道德,但事实上是有暴力的。

譬如帝国主义的军队把一个国家打倒以后,接着就是神父、教士就上岸了,要去「度」那些人的灵魂。

顺便讲一个笑话,英国统治印度几百年,他们也是派出很多的教士要去拯救印度人的灵魂,结果发现印度人的灵魂不好拯救,结果后来就退出了。

印度人还是喜欢自己那一套,喜欢湿婆等等那些神,当然也有少部分信了耶稣教。

不过我猜会不会跟我们的面粉有点关系,面粉牛奶教。除了面粉牛奶教,还有一种卡片教,想要去教堂领卡片,因为那卡片都做得很漂亮。还有一种圣歌教,有的人是要去唱圣歌的。有的是露营教,要去露营烤肉那些的,有种种的诱因。

回教不好的地方就是:摆明就是暴力,认为暴力是好的,暴力是为阿拉服务,乃至你因为暴力而死亡的话,那一定回到阿拉那里去。

这个跟北欧(丹麦、挪威)那些国家还没有接受基督教教化以前,他们也有自己的民族信仰,他们的主神叫欧丁(Odin),他们是崇拜武力的,

所以丹麦不是都有海贼嘛,很厉害的,常常去侵犯英伦三岛,乃至攻打欧洲大陆,从荷兰或是法国上岸,一直打到意大利,沿路都征服了,而且人很少,不是很多,很凶悍!

他们就有点像日本武士一样,武士道精神。说如果死了的话,可以回到欧丁那里去。那就跟回教的教义是一样的,说你如果为了圣战而死的话,死掉就到阿拉那里去。

你看世间很多民族都是这样子的,崇拜武力,崇拜暴力。

我说基督教那种暴力是温和的暴力,但温和的暴力比真正的暴力还要暴力,摆明的暴力就不是那么大,温和的暴力反而更大。

譬如说911双子塔给炸掉了,那只炸个双子塔,死了六千人,可是你看看布什就报复了,一报复,把阿富汗炸烂了,死了无数人,都算不了、算不清了;然后又去打伊拉克,也打烂了。

人都不用上岸了,航空母舰的飞机飞弹,全都把它打烂了,你看这恐怖不恐怖!好恐怖!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56
成观法师讲解

回教,之所以我给他评分负数的分比较多的原因是崇尚暴力。

基督教也含有暴力,但它不崇尚暴力,这样说不太准确;如果它觉得不是很有必要的时候,不用暴力,可是常常发现有这种必要就是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耶、回相争竟然打得一塌糊涂,但不是说近代的事情,有的人以为说,因为西方帝国主义霸占、瓜分了中东,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土耳其战败,当时土耳其是很大的帝国,就被瓜分了,它只保有它的本土,所有的殖民地全部丧失了,因为它横跨欧、亚、非三洲。

回教国家横跨欧亚非三洲,不是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而是在穆罕默德出生以后,他有生之年就差不多已经占领了整个中东,乃至于跨过海峡,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乃至于东方到波斯,以及并吞了印度,所以印度亡国了。

公元九百多年、十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他们打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肥沃月弯,然后占领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本来是耶稣出生的地方,是基督教的圣城,回教徒就把基督教的大教堂拆掉,就在原地盖清真寺,回教徒到处都这样子。

其实就是要把对方的宗教完全灭绝,而且让当地人民看到,说:「你看,你们的神没力量,我们的神有力量吧!把你们的都吃光了,甚至把它都拆光!」

就因为他们这种想法,就造成耶、回世世代代没有办法解怨,因为回教在耶路撒冷大教堂上面盖了清真寺,结果也变成回教的圣城。本来是基督教的圣城,现在变成回教的圣城,

那么基督教徒从肥沃月弯一直到意大利、乃至到西欧、到英国,一千多年都想要收服圣城,所以组联军是打回教,那叫十字军。

那不只是一次,各国联军一起去打,有时候打赢,有时候打输,死亡不计其数。一千多年来已经是这样搞了,所以不是近代的事情。

回教真的是莫名其妙,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你就在旁边盖就好了嘛!

回教崇尚武力,所以又少两分。耶稣教也不是不喜欢武力,只不过他们非必要不用武力,不过如我所说,历代常常都有这个必要,所以武力也不断。

你看犹太教、基督教、回教全都是政教联合,政教分不清楚,也就不分了,表面上是有分。

你知道五月花号,那些清教徒从英国到新大陆来,就是因为亨利八世把所谓的天主教转成英国国教,有一部分就不喜欢这样子,说你国王变成比主教还要高,然后主教也是任命的,就觉得很奇怪!

而且礼拜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是比较旧教那种,所以他们就不喜欢,然后就被迫害,因此他们就逃离英国到新大陆,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追求自由的信仰,

他们有这样子惨痛的经验,所以他们的宪法就规定政教要分离,这是他们第一部宪法说宗教不得干预政治,也不可以参与政治,宗教必须要离开政治,

可是也没办法分得那么清,因为他们宣誓的时候,举右手,左手摸着黑书。

以我的看法,美国还是以神道立国,没有他们的上帝的话,他们的司法制度全都没了,因为没有依靠嘛!乃至于总统不能当总统,因为不能宣誓就职嘛!不只是总统,所有的官员都不能宣誓就职。

因为宗教为政治所利用,所以宗教人士的知见就更加不正,越往负性那边越偏离正道。

邪教就是最不好的啦!譬如饮酒、吃肉、淫欲而想证佛道,这就是邪教,这是所有分数最低的,是-14,那样的话会败坏正道,引众生入火坑,所以是最糟糕的。

这种种的信仰、种种的思想,全都是知见的问题,所以你看知见多重要!

如果你的知见有点偏了,你的所修所行就偏了。譬如现在即使佛法很多正法,都因人为而走偏了。

上个月有两个从新加坡来的人跟我们说新加坡的佛法现在大部分都是人间佛教,这都是知见的问题。佛法大量急速地俗化,这很糟糕!

我再三强调,这个知见非常重要!如果不正知,那么一切所修都变成泡影。

也因为这样子,所以我说佛法不能跟其他的法相结合——所谓的儒释道齐修、或是儒佛齐修、或是佛道齐修,这都不可能的事,因为它的立足点及知见完全不一样,

所以学佛人应该了解这点,不要说所有的宗教都差不多,都差很多!

讲差不多,是没有智慧的人、外行人。就好像你问一个音乐家:「小提琴跟钢琴是不是差不多?」那不把他笑死了,对不对?你说:「小提琴跟大提琴是不是差不多?」这就很可笑。

如果以艺术来讲,你说:「雕刻跟绘画是不是差不多?同样是艺术呀!」莫名其妙!

儒释道齐修乃至五教共修,那都是糊涂了。这一切世间人跟外道都是颠倒见,知见颠倒了。

[义贯]

[二十「随烦恼谓忿」(暴怒)、「恨、覆」(覆藏)、「恼」乱、「嫉」妬、「悭」悋、欺「诳、谄」曲、「与」伤「害、憍」慢、「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惛沉,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与「不正知」,共二十个心所。]

[以上为解释二十随烦恼。以下解释第六位「心所法」:四种不定心所。]

[6‧不定心所]

[论颂]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注释]

[「不定」:不定位心所,共有四法:悔、眠、寻、伺。

为什么这些心所称为「不定」?]「不定」的意思就是指「善、恶、无记」这三种性不一定,不能说它一定是善的、或一定是恶的、还是一定是无记的。

其他的法,你可以很确定地说它一定是恶的,譬如瞋怒一定是恶的,

但是「悔、眠、寻、伺」就不一定。为什么呢?譬如后悔有好的后悔、有坏的后悔。

什么叫好的后悔呢?譬如你应该好好地读书,把期中考考好,结果你贪玩,因此不及格,你就后悔没有好好地努力,这是好的后悔。

什么是有坏的后悔呢?譬如你供养三宝,供养了一千块,后来想想:「其实五百块就够了,真是好后悔,很难过!」那就是坏的后悔。

「眠」可好也可以坏,适当的睡眠是对的,多睡了,是不好的,打瞌睡一定是不好的,尤其是听经打瞌睡,那是最不好的,在佛前打瞌睡是最不好的,佛菩萨悉知悉见。

「眠」也有无记的,也没有睡得太多,就是睡个懒觉,也没有太坏,对别人没有造成什么坏处,因为睡懒觉没有害人嘛!这种是无记的。

可是你如果是出家人,睡懒觉,那绝对是坏的,又不一样了。

在家人在礼拜六、礼拜天睡个懒觉,没什么问题,就是无记,增长无明而已。

睡得头昏脑胀的、腰酸背痛的,不想起来吃饭,但肚子又饿得要死,就很麻烦!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儿子或女儿就很好,叫他去买餐点。

[《成唯识论》云:「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染」就是「不善」,就是「恶」,因为是染法。

但是称为「染」跟称为「恶」不一样,称「染」是中性的讲法,就比较没有价值判断的味道,称「恶」的话就是价值判断很强了。

它对于善或染的性质是不一定的,[非如触等,定遍心故;]

唯识学的论文常常就这么简洁,所以很不容易懂的原因就是这样子。

「非如触等」,「触、作意、受、想、思」等五个遍行心所,「定遍心故」,定遍一切凡夫心,

一切凡夫心行一定是有这五个,不管是什么心行,是善的、是恶的、是无记的都好,这五个心所一定是有的,所以叫做「遍一切心」,所以叫「遍行」。

「悔、眠、寻、伺」跟五遍行心所不一样,它不一定在哪一些心上。

[非如欲等,]第二方面来说,它跟「欲、胜解、念、定、慧」等五别境也不一样,[定遍地故,]这五别境一定遍修行的境地,因为修行者才会产生这五种心所。

这里的「欲」是好的欲,指想要修行的心,想要修行的欲望。「欲、胜解、念、定、慧」都是好的,只有修行者才会有这样的心。

你看《三十论颂》,必须要先看过唯识《百法》,要懂得唯识《百法》,否则你看这个就不是那么容易。除非你看我的解释,所以我就不厌其烦再讲一次,你就会懂得。

定遍一切修行的境地,这个「地」是修行境地,第一个五遍行心所是遍一切凡夫心,第二个五别境心所是遍一切修行人的境地。这里的修行人就是指贤圣了。五遍行遍凡心,五别境遍贤圣心的境地。

可是「悔、眠、寻、伺」跟五遍行、五别境都不一样,不一定在哪里,所以[立不定名。」]

[(悔、眠、寻、伺这四法,于善、染(恶)、无记三性之中,不一定是属哪一个:它们不同于触、作意、受、想、思等五遍行心所,因为这五遍行心所一定是遍于一切心的,因此在善心、染心、与无记心中,]凡夫心里面[都有这五遍行的行迹。

而且这四不定法也不同于欲、胜解、念、定、慧等五别境心所之一定于一切地;]既然有「地」,就表示什么?就好像世间人说你有一块地,有地气了,拥有一个地了,表示有成就了。这个「地」是指修行人成就的境地。[因此才建立「不定」之名义。)]

[「悔」:就是恶作(《俱舍论》等皆用此名)。「恶」,读作「误」,厌恶之意,]不喜欢的意思。

《俱舍论》等都是用「恶作」来代替「悔」,把「悔、眠、寻、伺」写成「恶作、眠、寻、伺」

[谓厌恶己之所作事。]也就是讨厌自己所作的事情。事实上等于有点讨厌自己,因为我自己做了这个事情,我讨厌自己。

「恶己所作」有什么不好呢?如果说不好,就是令心不安。令心不安但也有好的,你良心不安有时候是好的。

可是一直不安的话就不是很好,那就要求师安心了,要安心了。如果没有师的话,要自己安心。

怎么样能够安心呢?二祖惠可大师说:「我心不安,请师安心。」达磨祖师说:「将心来,吾为汝安。」

如果你要安心要怎么样?要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比干挖心,要把自己心「挖」出来,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心,这就是我的心,要有大魄力才能够把自己的心「挖」出来,面对自己的心,看看是黑的还是红的,可是一般人都不会去「挖」了,都确定说一定是红的,所以就一直让它这样子。

你要安心就一定要「挖」心。达磨祖师也算很慈悲了,只让他断一臂,没有让他把心「挖」出来。事实上要「挖」出来才没事,因为这个心都烂掉了、坏掉了,所以要「挖」出来。

我这是比喻,你听得懂吗?修行要有魄力,要能够忍痛,自己面对自己;自己面对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犹如挖心一样。

一般人都逃避自己、欺骗自己,令自己相信自己,结果死也不改!除非有勇士挖心的魄力,你才可能把自己的心弄好、安下来,否则心就在里面乱跳。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唯识论》云:「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悔称为恶作,什么叫恶作呢?

「恶所作业」就是讨厌自己所作的业,因为所作业有过失。

「追悔为性」,「追悔」的「悔」跟「忏悔」的「悔」不一样。「忏悔」包括改过。「追悔」只是嘴巴一直讲,心里面一直烦,可是不想改,又没有想要改。「唉呀,我好后悔喔、我好后悔喔!」可是有什么用?没用嘛!

但如果是忏悔的话,就不会这样唠叨了,也不会只是一直责备自己而已、停在那里一直烦恼自己,

那种「悔」就变成一种烦恼,而且自己沉浸在烦恼里面,以这种「追悔」当作已经「功德圆满」了,就觉得「因为我已经这么后悔、已经这么难过了,我已经很后悔了嘛,那就够了,那我就没过了」,所以根本谈不到改过。

甚至于如果一直追悔一件事情,那跟他生活在一起的人就很苦了,一直这么炒冷饭、一直在那边提出来:「唉呀,我好后悔……」一天到晚讲,烦死了。

「追悔为性」,你看「追悔」的「追」字,我们用文学的眼光看,这个「追」字用得好!因为你反过来追忆以前的事情而产生悔,

所以「恶作」的性质就是令你的心追忆后悔以前所作的事情,因此心一直不安。

因为心不安的缘故,所以[障止为业。]在业用上,它就有障碍你修止、乃至障碍你修定。「止」就是「定」。因为追悔心不安,所以心就定不下来,障碍修止。

[此即于果,假立因名。]这种「悔」在已经成就的事情上的果,来逆推其最初的因,用这个因来当作果而说。过去作→现在悔,你作的事情已经成果了。

「恶作」的意思,你如果懂得英文,就容易懂。英文有一个假设语气,假设说:「啊,我好希望我没有做啊!」(I wish I had not done it.)可是已经做了,所以在果上假设立因名。

「我希望我没有做。」可是那是妄想嘛!因为你做了嘛,一件事情已经成就了,现在已经有果了;有结果的事情,你希望你没做,所以这个悔的意思就从这一句英文表现出来了。

「I wish I had not done it.」(我希望我没作),事实上已经做了。但问题在于什么呢?又有一句英文说:「What has been done cannot be undone.」(已经做了,不能让它变成没做。)但是悔的人就是希望已经作了的没作,那就是虚妄的。

希望已经作了的变成没作,就是推到因了,你在作之前就是没作,现在你已经作得了果了,你希望时间逆流,经过时光隧道回到还没作的时候,那叫作「追悔」。

如果是「忏悔」的意思,就是没有希望说:「我已经作了,现在变成没作。」

但是「恶作」的「悔」是已经作了,希望它没作。「忏悔」是承认而且接受已经作了,而且作了,我不再作。它作了,我不再作,承认已经作了,我不再作,但是现在「恶作」是作了,希望它没作,逆推希望过去没作,但是未来要不要作呢?还是要作。

「忏悔」是不管过去怎么样,反正已经作了,我就接受现在的果;已经作了,过去我不能改变,我也不想去改变它,也不期望它变成怎么样,我只是一心地将来不再作就是了。

恶作的人正好相反,他不往前看,而往后看,希望他没作,往前也不能保证他不再作,就这样子。

会保证,但都是嘴巴保证:「师父,我保证不会再犯。」然后每一次都讲这句话。

这话一讲,没做到,那就是妄语嘛!为什么妄语?不是嘴巴妄语,是其心虚妄。

他心虚妄,所以出妄语。嘴巴自己不会讲妄语,是心里面有妄语之意,有虚妄的心,所以讲出来的话虚妄,叫作「妄语」。要不然怎么办?要不然嘴巴讲妄语,把嘴巴缝起来就好了,对不对?可是缝起来也不行,呜呜呀呀还是讲妄语。

所以「恶作」的悔跟「忏悔」的悔不一样,我们的语词里面讲「后悔」,事实上不是后悔,这个恶作是「前悔」。

[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恶作摄。]有时候是先前作了,现在希望他没作;有时候后悔先前没作,但希望他有作。

我举这个例子,你就会比较印象深刻。譬如说:「唉呀,我二十八岁那时候应该向那女孩子求婚的,结果没求。」现在很后悔,悔先不作;之前没有作,很后悔。

不过多半的人是后悔已经作了的。「我当初为什么跟她求婚呢?要不然现在也不会那么苦了。」

[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我之前没有作这样的事情,「是我恶作」的意思是我错了。

[(悔就是所谓的恶作,厌恶先前所作过的恶业或善业,而令心追悔,这就是「悔心所」的体性。

其业用为:能障碍奢摩他(止)之修证。]你要修奢摩他的时候,整个身心内外都要先搞定了,否则你怎么修定?身心内外全都要搞定,

[实际上,「恶作」是因,「悔」是果,现在把「悔」称为「恶作」,其实是在果体上,假立一个因名(即:以因名果),为什么以因名果?因为凡是有所悔,都是先厌恶已作之业,然后再追悔──换句话说,若先无恶作(因),后即无追悔(果),是故以因名果。

至于若追悔先前不作某事,也是属于恶作所摄。例如有人追悔说:我先前为何不作如是事业呢?这「不作某事」便成为我的恶作了!)]

有些事以前没作,现在想想很后悔,譬如父母过世以后才想起要孝顺,通常都是这样子。如果父母像耶稣一样复活了,然后又是不再孝顺了,还要等他们再死一次才行,所谓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是如果亲待的话,你又不一样了,总是这样子。

有一篇文章说,我希望我再一次当一个新鲜人。如果你再一次当一个新鲜人会怎么?你还是一样逃学、一样天天玩、跳舞、烤肉,等到要考试的时候赶赶夜车,还是一样,历史总是这样重演的啦!你再当一百次的新鲜人,你还是一样都很新鲜,每次一样新鲜,每个过错都新鲜重做,新鲜上市。

不是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吗?可是不用的时候从来都不会想到这句话,所以年轻的时候尽管去郊游呀、烤肉呀、跳舞呀、爬山呀、游乐呀,等到老了以后才知道,人都是这样子,都是有荒唐的过去。我们不是有首歌,忆儿时玩乐,思乐不可作。

[眠:即是睡眠。成唯识论云:]你看我们这佛法太伟大、太了不起了,光是研究这个「眠」字,你看看,这西洋世界,心理学、哲学,一直要到十九世纪,弗洛伊德出现才开始研究睡眠,
因为,很可笑、很厉害的,西洋一、两千的哲学跟道德等等,都不承认睡眠的时候是人生的,不算人生,他们宗教也是这样,乃至于疯子就不能算是人,因为疯子他们认为是撒旦附身,以前了,

所以这个睡眠,你知道为什么不承认睡眠,因为在古代,在中古时期,西洋有一种哲学叫经院哲学,scholastic philosophy.重大的事情,西洋哲学是以希腊哲学为主,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

你如果已经哲学的话,已经哲学的人如果不是跟着亚里斯多德、或是跟着柏拉图这两个,也就是一个是现实派的,一个是超世派的,

但是到了中古时期的时候,因为基督教统一了罗马帝国的关系嘛,统一了整个欧洲嘛,它把基督教列为国教,他列为国教的原因是要增加它的王权,好管控人的思想,是为了这个,

接着这个基督教的教士又把,因为研究希腊哲学的关系,又把亚里斯多德给引进来,跟基督教结合,

所以是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加上基督教的教义,合在一起称为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它一方面是宗崇基督教的那个重感情,基督教最崇尚的就是耶稣的passion,感情、热情,本来只是讲passion,但是因为亚里斯多德进去,亚里斯多德讲什么?讲现实的、讲逻辑,所以基督教的神学,加上亚里斯多德的理性的哲学,尤其是逻辑,就变成底子里、骨子里是passion,表面上就是logic,就是理性,

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个西洋哲学崇尚理性,但是那个理性也是假的就对了,不是真的理性,是很没有理性的理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表面上,而且那个理性它是有一个定义的,给它一个范畴,只要符合他们的规范的就称为理性的,

还有呢,人睡着的时候,这个理性是不能够用的,你没办法用,你睡着你有什么理性,睡着了就是非理性,非理性的他们不承认那个是真正的人的人性,这很严重,一切非理性的都不属于人性,因为人性是合于耶和华的神性,是理性的,因为耶和华他确定、肯定他是理性的,

事实上耶和华也是很不理性的,譬如说他要杀尽所有的众生,那就不理性嘛,不信仰他的,他就要把他杀掉,乃至于灭整个民族、全村的人,那就不理性,

这不管了,反正基督教里面就很多自相矛盾的东西,道理跟实际都很多矛盾的地方,他们认为就是说人性应该是理性的,

那什么叫理性呢?就是说你可以了解的、你可以了知、可以了解的、可以理解的,这叫理性,那睡觉你不能了知,乃至于睡觉里面的梦,也是不可以了知的,那个都是非理性的,不是算人生的一部分,

你听了我这个话以后,就不要再崇洋了,因为这个洋没什么好崇,

那么我们佛的伟大是什么?不管你是醒着或是你是睡着的,都是人生,不管你是有梦还是无梦,也都是人生,乃至于佛说,人生一大梦啊,众生在做梦,都没有醒,所以你看佛的心量跟智慧,外道就根本没的比,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人生,所以佛是肯定人生就如梦,就好像一些有智慧的哲学家,或是文学家,他们也是这么说,

可是基督教偏偏就不这么说,基督教偏偏说做梦不算人生,那惨了,所以睡觉不是人生,做梦也不是人生,可是人生其实整个就是一个大梦,每天做的都是小梦,大梦里面的小梦,都是人生,一直到你完全地觉醒,才没有梦,

所以唯佛无梦,菩萨还有梦,这个梦是一种象征,菩萨的梦是什么?就是理想,度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梦,不过菩萨这个梦是好梦,

我就是喜欢这样比较,没有这样比较,不知道我们佛法的了不起、伟大,其他的根本就没得比。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8-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5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眠:即是睡眠。成唯识论云: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成唯识论说:眠称为睡眠,「令身不自在」,不自在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能自由自主地做任何事,你想做没办法做,叫不自在,

举一个例子,你睡着了以后,你会做梦,做梦的时候,有些境界你还是有感觉,还是有判别的能力,

那譬如说,最常梦到的是什么?最常梦到,很多人梦到,我也常常梦到,就是人家追你、打你、或者杀你,可是你在梦中被追、被追杀、被追打,可是怎么样?跑不动,你想跑跑不动,所以那就是不自在,那个是最恐怖的了,你想跑跑不动。

「自在」可以讲就是自己存在,自己存在就是我自己觉得我自己存在,而且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存在,自己能做得了主,能自主,那进一步讲,也就是说,自己可以管控、控制自己,这称为自在,in control,你自己在自己管控之中。但是你睡眠的时候怎么样呢?身不由自,所以就不自在。

「昧略为性」,「昧」就是不明,「略」就是粗略,「昧」就是暗昧,这是指心,这是你睡眠的时候的那个心态,你那个心态或是心行,是暗昧,你睡着的时候心是很暗昧,而且粗略,不是很细致叫粗略。

譬如说你梦到的景象,就好像泼墨画一样,很大体的这样子,而不是很细致的工笔画,乃至于不是水墨画,是现代派的泼墨画,拿了一些颜料,然后往上画布上一泼,这就是现代印象派的画。

讲到现代派,现在的那个画展,有一个画展,那个已经很久了,十几、二十几年前的,有一个大画家,开一个画展,他的那个画展是在一个大的广场上举行,大家也不知道他要展览什么,大家一去,看到两个大气球,等到人都到齐了以后,这个画家宣布画展开始,就把那两个气球放掉,呯!往空中一飞,这个气球一直飞到很高地方,然后这个画家就拍拍手,大家就跟他拍拍手,然后就说这个画展结束了,不知道他什么意思,那就是捕捉那个一刹那的感觉。

还有一个画家,他开一个画展,这是在巴黎,当然也是现代派的啦,一进去的时候,那个整个画廊是暗暗的,而且是在地下室,下阶梯的时候,因为暗暗的,很多人都跌倒,起来的时候,很错愕,进去里面暗暗的,有点灯光,然后有几幅象,其中有两幅画,是女孩子的裸体画,这个裸体画的画布上面,有两个洞洞,那两个洞洞露出两个奶头,那个奶头是真的,一塌糊涂。

还有现代派的音乐家,他举行钢琴演唱会,在前面弹一弹,然后就跑到后面那个琴弦拨一拨,拨了蛮久,然后再出来,在前面再弹一弹,不知道在搞什么,这就是现代派的音乐。

所以「昧略为性」,就是很暗昧,因为在睡眠中,心就很暗昧,所有的景象像浮光掠影一样。

「障观为业」,「观」就是修慧观,因为你在梦中,如果你贪睡的话,那常常爱睡觉,因此,睡眠性,你睡多了自然就有那个业习力,有睡眠性,常常心就会暗昧,一直都没有很清醒,尤其一打坐的时候,它业习力就来,就让你入定了。

就会像我那个大姐一样,说:你的眼睛很可怜,跟着你很可怜,从来也没睡饱过,其实我看她根本很少没有在睡,整天除了吃饭跟那个上厕所以外,都是在睡觉,可是她就很会为她的眼睛打抱不平,说它们很可怜。希望你们不要有这么大的同情心,同情你的眼睛从来没睡饱过。

所以你有那个睡眠性,心都是暗略、昧略的,因此就不能观,因为你观必须有光明嘛,那心不光明的话,暗略的话,就没办法起观。

[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暗劣;]这意思就是说:在睡眠位的时候,位就是那个地位,或是情况,在睡眠的情况的时候,身体都是不自在的,而且他的心是很暗,而且下劣,身跟心都受了睡眠的影响。

[一门转故。]「一门」的意思就是说,你睡着了以后,眼睛、眼根有没有在用?没有,耳根有没有在用?没有,眼、耳、鼻、舌、身都没有在作用,所谓的前五识不行,不行是指不现行,也就是说目前停止作用,不现行,「一门转故」,就是只在意识这一门,眼、耳、鼻、舌、身这五识都没有在作用,只有意识这一门在运转,这个「转」就是运转。

[昧简在定,略别寤时,令显睡眠非无体用。]「昧」就是前面讲昧略的那个昧,现在在解释那个昧略的意思了,「昧」的意义,「简」就是拣除,也就是把它挑出去,意思就是说:把它排除在外,这个「昧」的意思就是把心在定的这个意思排除在外,在睡眠中心昧,心是暗昧的,

那为什么要跟这个定来分别呢?因为定中身体不动,睡觉的时候身体动不动?也不动,除非是某些因缘这样稍微动一动,基本上也是不动的,睡觉中的这个身体不动跟定中的身体不动,是不一样的,第一点、睡中跟定中的差别,睡中身不动,

心是昧略的,定中身也是不动,可是它的心是略而不眛,也就是说你在定中那个心行已经不是很昌旺,因为心比较定下来,心行比较略,但是它却不眛,不眛就是说清楚的,昧的话就是不清楚嘛,定中心行不昌旺,心行的活动不是很昌盛。

譬如说我们烦恼心的时候心行就很厉害嘛,但是在定中因为烦恼比较沉寂下来,所以心是略但是不眛,反而是很清楚。

所以「简在定」的意思,「简」就是拣除,也就是说给它分别,分别说这个昧跟心在定的时候不一样,也就是说睡觉时的心是昏昧的,跟在定中不一样,定是不眛,定不眛但是它活动不昌旺,也是简略的。

「略别寤时」,「寐」是睡,「寤」是醒,「寤」跟悟同音,意思也类似了,「寐」就是睡寐嘛,「略」别于醒时,

也就是说睡觉的时候我们那个心态是简略的,但是在「寤时」呢?就是在醒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它就不是简略的,心态是很复杂,很昌旺,活动很昌旺。

「令显睡眠非无体用」,这表示什么呢?就是要显示说:睡眠心心所非无体、用,睡眠的时候心跟心所法并不是没有体、也没有作用,而是说心心所法,在睡眠中还是在作用,还是在运行,睡眠心所,眠心所它是有体有用的,

依《唯识学》是这样说,这一句话就是说确实有一个眠心所,睡眠心所,它是有体而且是能起作用,

为什么会睡眠呢?因为我们的业识,这个心识里面会有一个睡眠心所,这个睡眠心所它起作用的时候会令我们睡着,有的人他的睡眠心所这个机制,或是这个软件威力比较强,所以它需要的睡眠就比较多,他就睡得很沉,很死,睡着了被人家抬去买了都不知道,人家踢他也没感觉,

但是很多人都浅眠,稍微有点声音、光线就醒来,那就是他的睡眠心所功能比较差,所以人家说能吃能睡就是福嘛,

可是那个是世间人,如果是修行人的话,能吃是好,但是能睡就不是很好,最好是能够少睡,吃尽管吃饱,可是吃得太饱又昏沉,

但是有的人确实很厉害,他也不用吃很饱,他就是很能睡,而且还有一种人,能吃,吃得很多,又能睡,但是却不会胖,因为吃跟睡都会胖,但是有人就是他能吃能睡,可是他一点都不胖,众生种种业力不同,身心的机制也都不一样,

睡眠这一个心所,不是没有体、没有用,确实是有一个睡眠心所,这个是与生俱来就已经安装好了,这个硬体一买来的时候就已经安装好了。

[有无心位,假立此名,]「有无心位」就是说在圣教里面,也有在无心位里面假立这个名,[如余盖缠,心相应故。]「如余」就好像其他的「盖缠」,

我们不是说有五盖,睡眠是一种盖,叫睡眠盖,贪睡的人那个盖特别大,特别重,一盖下来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全都忘了,

「缠」也是烦恼,有一个缠叫睡眠缠,怎么是睡眠缠呢?睡了以后就好像有一个大蟒蛇把你缠住了,所以起也起不来,几乎不能呼吸了。

「心相应故」,睡眠盖跟睡眠缠也都是有的,因为它们都是跟心相应的,睡眠盖跟睡眠缠是心所法,也是跟那个心识是相应的,爱睡的人跟贪睡的人,那是相应得不得了,稍微静下来就睡着了,那个睡就很定。

[睡眠心所的体性是:能令身不得自在,不能自主,]身不由自,[且令心之行相变为暗昧简略。]他那个心虽然有作用,但是却很粗略,而且很缺略,就有点像抽象画,有时候又像立体派的,像野兽派的,

尤其的梦到可怕的梦的时候,就跟野兽派的一样,里面出现很多,

西班牙那个大师,毕加索,格尔尼卡,毕加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的闪电战术,到处轰炸,产生这个世间的动乱、痛苦,西班牙也被炸,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地方,毕加索把战争的那个惨象给画出来,他那个画实在是要有那样细胞的人才能看得懂,这个女人的头往后面这样子,胸在前面头往后面,一塌糊涂,

如果你要勉强要说,可以说了,现代一切都是价值到错,一切都一塌糊涂,放错地方了,

[其业用为:能障碍毗钵舍那观之修证。]因为睡眠盖令心暗略,心就不明,不明就不能观,

要看就要九缘,第一个是明,第二个是空,所以一定要明才能观,要修毗钵舍那观的时候,必须要心明,心不明就没办法观,

如果睡眠盖重就不能起观,睡眠跟昏沉有关系,睡眠盖重的人就容易起昏沉,一盘起腿来,心稍微沉静下来,就虚云老和尚在论中所说的,一盘起腿来,定去了,他那个定去了就真的定了,会昏沉的人也是定去了,一盘起腿来这个心就到哪里去了,神话故事里面说:到了无何有之乡。

 楼主| 发表于 2020-8-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说,心在睡眠位中,能令身不自在,且令心之活动变成极其暗昧钝劣,因为睡眠心所现行时,并没有任何向外缘境的前五识与之俱起,]因为睡着了,前五识都没有向外攀缘,[只有此睡眠心所在意识一门里面暗劣地运转。]睡着了以后意识里面都有睡眠心所,在意识里面作用,

[昧这个字,是简别提出来,以显区别此时睡眠时并非在定中]睡着了不是入定,睡着了也不是死掉。

我们在上一堂课里面讲,西洋一直到十九世纪弗洛伊德出现以前,都把睡眠的时间当作不是人生,这就错了,为什么?因为睡眠的时候有没有死掉,没死掉,没死掉就是活着嘛,活着就是人生。

另外一点,你如果知道佛法更多的话,你就会觉得世间的这么伟大的基督教跟亚里斯多德合在一起,结果搞出这样的斐绩,

什么叫死?我们要界定死,就要先界定什么是活着,什么是人活着?

人活着就是有识、暖、寿,寿就是命根,佛法讲要判定一个人死掉,不是说像西医所说的心脏停止,或是呼吸停止,在佛法那个都不成立,要不然你看有做瑜伽术的,可以被活埋,他没死,他也可以不呼吸,闭气,他也没死,没有呼吸了,他还是没死,他也可以因为入那个外道定,心脏停止,他也没死,

要判定活着或是死了,第一个他的八识还在不在,如果八识在,这个人是活的,可是你八识你看不到,

第二个,暖,这个可以看到,如果身体还有温,他就还没有死的干净,还没有全死,只要他还有温暖,他就有可能回魂,再活起来,还有这个寿,寿就是命根,他命根没有断,

所以这三个要具足,才是死亡,只要有一个还在,他就还没死,还没有真正的完全死,都还可能再活过来,

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人识、暖、寿都没有了,可是后来发现阎王抓错人了,又回来了,这个是很奇怪的。

所以这个睡着了跟死掉不一样,入定也跟死掉不一样,睡着了不是死掉,也应该是人生的一部分,

所以从世间哲学跟外道,这个就很幼稚,以佛法来看就很无知,居然说睡着了不算人生,那很糟糕,有的人很会睡。

[——入定与睡着了是不同的,因为在定位中,心并不昏昧。

而略这个字则表示:在睡眠中的心行与寤时醒时有别——因为在寤位的心行并不简略,而是很繁复的;而睡时的心行则比较单纯。以这样的区别简别,来显示睡眠心所并非没有体与用。]

也就是睡眠心所确实是有体,确实是有一样东西是睡眠心所,而且它能够在我们心中起作用,有体有用,只不过有的人睡眠心所他的睡眠功能比较有力,有的就比较没有那么有力,

[虽然在世间法及圣教中,也有在无心位中假立睡眠之名,实则睡眠是别有法体的,并非等同无心,]睡中的人是有心的,不是没心的,是有心的,[亦即,睡眠是属有心位,而非无心位;

举证而言,例如五盖中就有个睡眠盖,]五盖是贪、瞋、睡、掉、疑,为什么称五盖呢?因为五个烦恼就好像一个盖子一样,可以把我们的心给盖覆住,让它没有光芒,然后就昏暗,就愚痴,因此就随便乱造业了。

譬如说贪盖,因为贪把这个心盖覆住,把心的本有智慧、光明都盖住了,所以就变成愚痴,因为贪盖而愚痴,所以妄造诸业。

因为瞋盖,瞋心一起的时候,把自心的智慧光明也盖住了,就会很莽撞,妄造诸业。

睡盖呢,因为睡眠把自心的光明盖住了,就常常显得没有智慧的样子,一幅睡眼惺忪的,睡眠也是一种盖,睡眠多了,表示醒的时候少嘛,表示你修行就少嘛,所以就空过了。

所以佛说:勿以睡眠因缘而致一生空过也,吃饭跟睡眠这两件事,佛法是准许你可以吃,但是你不要多睡,睡少一点,乃至于能够不睡最好,

这对某些人来讲,那简直是太痛苦了,你不要说少睡一些,你就是少睡十分钟、二十分钟,然后起来就觉得心里面很委屈,总要在早上或这一天里面,好好地拿一小时、两小时把它补起来,这样才不吃亏。

掉举也是一种盖,心掉举能够把自心光给盖住,令心变成愚痴,所以叫盖,盖的意思就是没有光明,而显出愚痴相叫做盖。

疑,疑神疑鬼的,很多的对法的疑,也是一种盖,把自心的智慧光明盖住了,世智辩聪的人就对法很多的疑问,你想象不到的他都会想到,常碰到一些人是这样子的。

这个疑,有的人搞不清楚,学了一点点禅宗就说:我起了疑情,对佛法不能相信不叫疑情,那个疑情是一个特殊的术语。

也就是说,我们有很多事情把它视为当然,由于业习、文化、习惯、传统,我们都把它视为当然,有一天忽然醒来,好像不是这样子,那个时候,本来就认为这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你会忽然发现它有问题,这个事情很奇怪,那个时候起了这样子的,视为当然的事情起了疑问,叫做疑情。

譬如说什么呢,这是举例而言了,譬如说男的去上班,回来的时候,老婆把家里整顿的好好的,然后准备了晚餐给他吃饭,如果是日本人的话,那么他一进门,他老婆就把拖鞋准备的好好的,而且方向是进门的样子给他穿,然后就接下他的那个手提包,把他西装帮他卸下来,而且浴缸也准备了水,可以洗澡了,接着吃完饭,洗澡、吃饭等等,这些自然都是视为当然,

然后有一天他跟老婆吵架了,老婆回娘家去了,他一回来,家里冷飕飕的,也没有水可洗澡,也没有饭可以吃,然后,那个时候才想,唉,有一个老婆真好,才发现说:喔,这老婆不一定都在的,可是本来都视为当然,这不只是老婆而已,

父母也是一样,父母在的时候,你觉得他照顾你、他疼你、他爱你都是应该的,可是父母走了,你才发现,并不是这样,

所以很多很多事情视为当然,但是你真正心眼开的时候,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当然,都是因缘和合的时候,它现出来的,因缘改变的时候,这个相就会改变了。

顺便讲一个,有一个参禅的人,古代的,他有一天悟了,悟了以后,就拿了那个锄头,站在田里面就不动了,然后他的师兄跑来问说:你怎么搞的,

他也不讲说我悟了,他说:喔,原来老婆是女人做的,老婆本来是女人做的,这没什么好怀疑的,他只是借这个方法来说,他悟了一个不值一谈的事情,但是就是让他的心就开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8-7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058
成观法师讲解

    [五盖中就有个睡眠盖,八缠中就有个睡眠缠;]刚刚讲那个五盖,贪、瞋、睡、掉、疑这五个盖可以盖覆自心的光明,令显得没有光明,变成无明,无明就是愚痴了,

贪、瞋、睡、掉、疑那个疑是疑烦恼,而不是禅宗所说的疑情,疑情是好的,疑情是开始有的疑,然后于视为当然,什么视为当然?众生以自业、共业的习气,业习力所成的视为当然的事情,开始觉得好像有问题,因此而大开圆觉,就开悟了,所以跟那个疑烦恼是不一样,那个是讲五盖。

缠有八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昏、掉,这八个烦恼叫做八缠,为什么叫缠呢?因为这八个烦恼无始劫来都是缠在众生的心上,都不离去,没有办法把它断除,就称为缠,

具体地讲就是无惭缠、无愧缠、嫉缠、悭缠、悔缠、眠缠、昏沉缠、掉举缠,

因为有这八缠的关系,令众生生生世世都烦恼,而且这个缠跟其他的烦恼又不一样,其他的烦恼它没那么深沉,

而这个缠通常是依唯识讲,它是种子,眠伏于八识,所以它是很深沉、很深藏的东西,所以它的形象很幽隐,很难断掉,唯有什么时候才可以离缠呢?离缠缚呢?这个缠就是缠缚,离缠之缚,那就是得果,或是断惑,开悟的时候断惑,那个时候才真正的离缠,因为说这个算是习气的一种,

[它们若完全是假立,而无自体,便不能起盖与缠的作用;]

所以你看不可思议,这些烦恼它有盖、覆盖、缠绕的那种作用,所以确实是有的,这个众生的心,跟心体的用,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只有佛如来的大智慧才能够照见这些烦恼,其他一切有智慧的人看都没有看过、听都没有听过这些东西,更何况要断它了,

[又,因为它们是与心相应的心所法,所以并非无体。]因为心有心体嘛,跟他相应的心所法也一定有心体的,因为心是有心体的,跟它相应的也要一定有体才能相应,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是一个实在的东西,所以才说断烦恼嘛。如果它不实在,根本没有的话,那你断什么,根本不用断嘛。

所以我们口口声声地说断烦恼,那为什么要断呢?因为那些烦恼是有体,就是说你如果喊断烦恼的话,那就是已经是肯定那个烦恼是有体,才需要断,如果没体,真的没体的话,无体的话,犹如幻化,幻化的话你怎么断,就像挥剑斩空气一样,挥剑你把虚空断成两半了?不可能的事,

所以讲断烦恼就是说这个烦恼是有体的,既然有体就是有用,我们为什么要断烦恼,不是因为它的体,而是因为它的用,因为它会起作用令我们烦恼嘛,如果它有体,它并不产生作用,那没什么关系,我们和平共存嘛,可是这个烦恼会起作用,会令我们很苦嘛,所以我们要断那个烦恼的苦啊,所以才需要修一切的道,去断它。

你看我们大乘四弘誓愿、菩萨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为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大乘菩萨也是要断烦恼,小乘要断烦恼,大乘也要断烦恼,不是说大乘就不用断烦恼,你不断烦恼你就一直烦恼嘛,还是要断烦恼,

如果讲到断烦恼,《唯识学》也是大乘的法,《唯识学》等于是补充它了,

为什么断烦恼,因为烦恼有体,而且它有用,现在就研究它的体跟用,体、用、性、相都了解了,然后才开始断它。

那我们平常讲,烦恼无尽誓愿断,那个就好像很抽象,烦恼那到底是什么烦恼,那就很抽象、很暧昧、很不明了,

可是你经过《唯识学》的整个这一套,一看烦恼的体、相、性、用,体、用、性、相这都铺陈的很清楚,很仔细,很微细,然后让你知道烦恼,知自知彼百战百胜,你要克敌制胜,你一定要了解你的敌人嘛,

所以了解烦恼,烦恼什么敌人,烦恼贼,你要杀贼,阿罗汉果名为杀贼,你要杀烦恼贼,杀六贼,那你必须要知道这个贼性是什么,贼体是什么,然后才能够进行剿除的工作。

所以这个正体字,不能废,废了的话,这个佛法不容易讲的,剿除这个简体字怎么写,不晓得,不管怎么写不一样了,你不懂它意思。

所以你要剿除六贼,必须要明了这六贼是什么,它的体、相、性、用都要了解,

那《唯识学》是研究什么,就是研究这些,一切都是在研究这些心识一切的功能、作用、组成,然后它的构造,构造、组成、功能、运用、生起、消灭的种种相,你才能够真正去对付它,不会烦恼一来就全身无力了,任它摆布了,

所以明心号菩萨,你要明心就要明了这些心性、心相,真正能够完全了了知的,那就是要研究《唯识学》,这就是《唯识学》重要的地方,以及了不起的地方,让你真正透达你自己的自心,一切众生心都是一样。

刚刚讲过悔、睡、寻、伺这四个叫做不定法,不定法的意思就是说,这四个法它的性质,性质是指善、恶、无记这三个性质,它不一定的,你要看情况。

譬如说瞋恨,那绝对、你很肯定地说它是恶的。信就是善的,

可是这个悔、睡、寻、伺就不一定,它可以是善的、可以是恶的、可以是无记的,

睡眠也是一样,可以是善的睡眠,那就是说到了晚上累了,要休息一下,这个休息一下真的是一下,这一下不是八小时。

世俗的学说说:成人一天要睡八小时,佛法不认为是这样子,佛法是要怎么样呢?修行人要初夜分要勤行精进,后夜分勤行精进,中夜分可以休息一下,大概是两三个小时。

如果是大善根人,大精进的人,就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勤行精进,这真的死了,这没得睡嘛,如果睡眠不足算是很苦,所以睡眠不足的时候,宁可去睡,也不要吃明可欣,这贪睡人一定是这样子。

所以适当的睡眠是好的,可以恢复体力,恢复精神,然后再用功。

睡得太多又变成不好,若勉强的不睡,也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因为好人就忽然发了一个勇猛心,我今天就是要用功到两点,然后四点半还是五点就起来,睡两个钟头,结果就很后悔,然后眼睛睁不开,就一定想办法把它补回来,

结果本来是一天睡六个小时,要睡八小时把它补回来,不是说睡两个小时少睡四个小时嘛,所以睡六个小时才觉得没吃亏,因为什么?连本带利,两小时的利息。

所以,这个寻、伺也是不一定的,就是它的善、恶、无记不一定。

[寻、伺:寻是寻求,伺是伺察。粗心名寻,细心名伺,]这个都是什么?都是在禅坐中的境界,一般人是没有这个境界,

什么叫寻呢?「寻」是你打坐,你静下来了,心已经稍稳定了,但是它还是会起攀缘心,就好像人坐在大厅里面,偶尔会觉得有人,就出去看一看,这叫寻,

人坐在这个大厅里面,可是还是想动,就常常出去大门这样张一张、望一望,听到什么声响就去看一看到底有什么动静,谁来了,这样子的,那叫寻,会去找,所以这个心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那「伺」就是心已经定下来,不会到大门外去找,可是就坐在大厅上等待,等待什么东西发生,守株待兔,就是这么等待,有所期待叫做「伺」,所以那个心还是有微细的动,在期待的那种动。

那个「寻」不只是消极地期待,而是积极地去找,还是会打妄想,心还是会跑掉,那叫寻。

[心的粗相叫做寻;心的细相叫做伺。]这是指定中,不是普通的时候,这个「寻心所」不是普通的时候,心还没有那么定,在定中但还没有那么定,还会起心攀缘,叫做「寻」,然后,心已经不攀缘了。但是还是有所期盼,那叫做「伺」,所以就比较微细。

[成唯识论云:寻谓寻求,令心匆遽,]「寻」就是「寻心所」,「寻心所」的意思就是说它会寻求,它的作用会令我们的心「匆遽」,「匆」就是匆忙,因为他找嘛,找就会匆忙,匆匆忙忙、来来去去,「遽」就是很快速的意思,[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意思就是说:在「意」就是意识,「言」就是言语,在意识跟言语的境界,或是境事,「粗转为性」,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心意以及言语的境界,为什么说言语,因为一切的思维都是言语,都是言语构成的,没有言语就没办法思维了,

在言语的境界上,「粗转」,「转」是什么意思呢?「转」就是转生、造作,由于这个「寻心所」的作用,令我们这个心在意识以及言语的境界上,很粗的去运转、作用。

[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伺心所」它已经虽然比较微细,不跑那么远了,可是它的那个动作还是很匆遽的,只不过它比较微细一点。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此二」就是这两个心所法,「寻」跟「伺」这两个心所法,「俱以安、不安住」都是能不能令身心安住、或者是能令心不安住的「分位所依为业」,

要令心安住,要依于「寻、伺」,不令心安住也是依于「寻、伺」,因为「寻、伺」不一定是不好的嘛,

譬如说你要起观的话,或是你修任何观,你不是要去缘一个那个境嘛,比如说白骨观,你心要去缘白骨,那就是一种寻伺的作用,寻伺等于说思维了,心的思维是以寻伺为它的背后的那个体,

或是这样说你就容易懂了,思维是一个作用,寻伺是思维的驱动程式,是它的动力,如果你没有寻伺的话,心思或是思维不能够作用,所以它是更加的根本,

所以你看佛法,这个《唯识学》分得很细,如果你心不安住的话,那你就是缘一些散乱的境界,就去伺察散乱的境界,

如果你要令心安住,你要伺察清净的境界,缘白骨观、不净观,或是佛的相好等等,或是佛像的种种清净,那都是寻伺的作用,能够令心安住,也是寻伺的作用,心能安住是依寻伺所作的业,

[并用思、慧一分为体。]「并」就是同时的意思,同时也用「思」、「思」是思心所,「慧」是慧心所这两个心所,

寻伺你刚才听我那样讲,认为寻伺是不好的,事实上寻伺就好像意识一样,意识它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恶嘛,意识不只是妄想分别而已,

寻伺也是一样,跟它一起作用是思心所跟慧心所,有思心所、慧心所,寻伺才能够作用,

寻伺它的成分、它的体是什么构成的,其实是思心所跟慧心所各百分之五十合在一起,就变成寻跟伺这两个心所的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9 06: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