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六套(共8讲) 第二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宣讲日期: 2013.06.23-2013.07.21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就座。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就座。)
来,诸位,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630:【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这一段教我们要依于义不依于文字。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
1-1 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于文字,要依于义,就是义理,文字所阐发出来的无生的义理,而不在文字上打转。
那么这一段教我们要依于义不依于文字,我们把它简单地消文释义。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意思就是如果要成就为大菩萨,莫著言说,也就是不可以在文字相、语言相打转,
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因为每一个人求法的心希求都是希望能够解脱,
但是因为每一个人的根器不一样,烦恼也不一样,所以以众生的希望、烦恼不一故,有的人烦恼比较重,有的人烦恼就比较轻,所以所说的法不一样。
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异解众生就是根器不同,那么每一个人根器不同,所以有种种的异解众生,简单讲就是为彼种种根器不同的众生,而为说法,而说诸法。
令离生灭的心、意、意识,心指第八意识,那么意指第七意识,意识是指前六识,也就是第六意识,
那么令离于八识的生灭,不为得自觉圣智处,不是为了那一些已经证得自觉圣智处的大菩萨摩诃萨而说的,那一些跟佛的境界接近了,所以不为他们来说,所以不为已经证得自觉圣智的大菩萨摩诃萨而说。
说: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因为菩萨摩诃萨已经证得于一切法本空、本无所有,何以故?如幻故。所以一切法无所有。
说大慧,这些菩萨摩诃萨已经证得于一切法本空,本来就无所有,万法如幻故,觉知万法唯是自心现量,离二妄想,众生跟凡夫不是著有就是著无,也就是离有无两种妄想、两种知见。
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于文字,要依于义,就是义理,文字所阐发出来的无生的义理,而不在文字上打转。
1-2 【“令离心意意识”:】也就是【令其渐能远离依】于生灭的【心意意识之种种妄想,因此如来有所言说。】
【注释】
【“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希望”,即欲乐。“不一”,有多种。】
【“异解众生”:以众生根机不同,所能知解法之深浅广狭,亦皆不同,因此众生之解异,由根机异故。】
【“令离心意意识”:】也就是【令其渐能远离依】于生灭的【心意意识之种种妄想,】
妄想就是能所不断,妄想就是戏论,不能解决生死,妄想就是粗跟微细的生灭,统统叫做妄想,或者是习气也叫做妄想。
那么习气跟种子叫做无始劫来的无明妄想,那么能所不断叫做后天性的妄想,叫做粗糙的妄想。【因此如来有所言说。】
【“不为得自觉圣智处”:然并非为已】经【证得自觉圣智之菩萨而有此等言说。因为已证圣智之菩萨】摩诃萨【,则已见法性离言,】
法性离言就是本空、本不生灭,叫做法性,无论佛出世与不出世,法性本空无生之理,贯通十方三世,佛出世只是发现它而已,
而众生本性是佛,可是没办法发现这个无生的理,也没办法发现法界的本无生灭的理,
则已见法性离言,【不著言说。】所以说法性离言本不可说,
那么因为一切凡夫跟外道,但说见闻觉知之事,也就是环绕在我们六根六尘里面打转,怎么说都没有超越空慧的思想,
那因此如果想要突破生命的一切假相,那就必须要学佛,有因缘听到了佛陀的正法,那么这个人是世界上宇宙中最大幸运者,
那么一切万法包括这些所谓的专家、科学家、哲学家,但说见闻觉知之事,也就是环绕、围绕在这些假相里面打转,语言、文字、逻辑、观念,哲学形而上,统统没有办法超越,也就是没有空慧的思想。
1-3 由于众生著相著得很可怕,所以佛告诉我们诸法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本无所有,离一切相,【了一切境界唯自心现量】的境界【,离于有无二见妄想。】
【“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这是指已得自觉圣趣的大菩萨之境界。
谓彼已达于一切法性本无所有,离一切相,】诸位,那个“本”就是本来的面目,
由于众生著相著得很可怕,所以佛告诉我们诸法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本无所有,离一切相,【了一切境界唯自心现量】的境界【,离于有无二见妄想。】
“二见”这个“见”就是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著有见、著无见、著常见、著无常见,统统是知见的问题,“见”就是头上安头了。那么凡夫、二乘都会落入有无二见,包括外道。
1-4 什么样的众生会依于文字呢?就是诤论,诤论的人就是依于文字,忘记了本空的涅槃妙性,所以除非你要让外道心服口服,要不然要避免这些辩论的陷阱。
【义贯】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取“著言说,”应“随”机“宜方便”而“广”为众生“说”诸“经法,
以”诸“众生”心之“希望”欲乐与“烦恼”皆“不一故”,
是故“我及诸佛”亦“为彼种种”差“异”信“解”之诸“众生,而”宣“说诸法”,
为“令”其能渐远“离”依于“心意意识”所起之种种妄想“故”,而有言说;
然彼等言说并“不”是“为”已证“得自觉圣智处”之菩萨而说。
“大慧”,已得自觉圣趣之菩萨,由于已了达“于一切法”性本“无所有”,离一切相,离言说相,“觉”了一切境界唯“自心现量”,已“离”于有无“二”边邪见“妄想”,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皆“依于义”,而“不依”于“文字”言说,说而无说,如是听受圣教,如是教化众生。】
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众生会依于文字呢?就是诤论,诤论的人就是依于文字,忘记了本空的涅槃妙性,所以除非你要让外道心服口服,要不然要避免这些辩论的陷阱。
1-5 谦虚是智慧的开始,因此谦卑可以让你安稳地过一辈子,至少你有回旋的空间啊。狂妄则与圣道绝缘。
什么是真正的依于义的人呢?是很有修养、很有包容,佛的心就是他的心,这是契入的人,
所以真正证量的圣人,有真正的德行,真正无诤,达到空相平等的心,并不会说在语言文字里面打转,
所以圣人的身上会散发一种柔软心、慈悲心、平等心、喜舍心,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到那个氛围。
如果只是在语言文字里面,他看起来懂得很多,可是他那个刚强的那种排外性,就不与佛陀的德行相应,
所以因此降伏自我,做一个慈悲喜舍很有德行的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就是法不在语言里面,因此从这些角度来讲,佛法是降伏自我,做一个真正解脱和很有德行的一个修行人。
所以,我们应当了解,不要去管别人的是非恩怨,也不要说:唉呀!我去搅乱一个团体,这不是一个修行人,
所以真正体悟圣道的人,他的本身个人他会融入这个团体,而不是说在这个团体里面凸显自己。
人之所以烦恼,常好为人师,也就是说这个人为什么会活得很辛苦跟烦恼呢?
什么都想当人家的老师,自己本身也没有那个能耐和那个知识、或者是学问、或者是般若智慧,都没有。
因此我们还是学一个……谦虚是智慧的开始,因此谦卑可以让你安稳地过一辈子,至少你有回旋的空间啊。狂妄则与圣道绝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