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经文694:【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接来来是大乘的一种正断法门,要断掉这些能所。二乘人于生法里面,另外找无生,大乘不一样,于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这个就是境界差很多。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

    12-1 除此的大乘正断以外,从根本下手以外,这个二乘人,余,就是二乘人,自心的妄想,不知道苦乐本来就空无自性,所以厌苦欣乐,入灭受想正受。

解释一下:若因若攀缘,因,这是指八识,若攀缘,这指外境,

彼诸受根灭,受根灭就是能取根、能取,六根当然能取,六境为所取,

彼受根灭就是能取灭,灭就是皆寂灭,能所寂灭,那么前七识也灭了,次第就不生,

除此的大乘正断以外,从根本下手以外,这个二乘人,余,就是二乘人,自心的妄想,不知道苦乐本来就空无自性,所以厌苦欣乐,入灭受想正受,

二乘或者是第四禅,或者善得真谛,就是四圣谛,八解脱的就是八背舍这个都讲过了,名相都讲过。

这个二乘人把不究竟误认为究竟的无上涅槃,所以修行者,这个二乘的修行者,把这种境界当作解脱的涅槃境界,

但是那是误会了佛义,佛说八识是甚深,很微细的。而这个不是二乘人所能了悟的,

所以不能了,不能离八识的微细生灭,也不能转识藏,

藏识的名叫做如来藏,因为生灭藏,生灭叫做识藏。那么不生灭叫做如来藏,

所以不离不转就是,不能离八识的微细生灭,不转也就是不能转动藏识之名,把它转成不生灭的如来藏,

识藏,如果只要有第八识的识藏之名,这个名相存在,那么七识的流转就不得灭,没办法灭。

因为识藏第八意识的微细生灭不断,七识的流转就不会灭,所以者何,为什么呢?

彼因,彼因就是彼藏识,因为攀缘外境令诸识生,生起来,但是因为八识太微细了,不是声闻缘觉修行的境界,不觉法无我,

所以二乘人但于这个自共相,也就是故于法的自共相摄受取着,妄生实在有阴界入可灭之想。

   12-2 了解生即是无生就是寂灭,那么前七识就不会再攀缘外境,执着外境,这样次第就不会生,也就是七识就灭,那么生灭的次第就不会生起。那么这是大乘正断。

这一段把它贯串起来,语意比较清楚,这一段是指大乘正断法门,二乘没有这个能力,

若八识为因,若攀缘外境,八识为因而攀缘外境,

要是回光返照,彼诸受根能缘,能取的根,这样了解生即是无生就是寂灭,那么前七识就不会再攀缘外境,执着外境,

这样次第就不会生,也就是七识就灭,那么生灭的次第就不会生起。

那么这是大乘正断外,还有一种情形是二乘人,这个二乘人自心的妄想,不知苦乐本来就没有自性,

所以这个二乘人讨厌这个苦,欣向涅槃的乐,入灭受想正受的三昧,

二乘人有时候入于第四禅,或者是善得四圣谛的真理,还有得到八解脱,

这二乘人把不究竟误认为究竟的无上涅槃,因此二乘人的修行者,把不究竟误认为究竟作解脱想,他们得到的那个涅槃,就把它当作是无上涅槃,所以二乘人修行者,就把这个境界作解脱想,

其实八识是甚深,非常微细的,这不是二乘人所能了悟的。

这二乘人是不能离八识的微细生灭。同时也不能转藏识之名为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没有这个能耐,

如果有第八识之名这个识藏一直存在,这表示七识的流转生灭是停不了的。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彼藏识的微细生灭会攀缘外境,令诸识生起故,

所以八识因为甚深微细,非二乘人声闻缘觉修行的境界,不觉法无我,

故于法之自共相取着摄受,妄生实在是有阴界入可灭之想,所以一定要厌苦欣乐,这个就是二乘人。

   12-3 【此谓若内八识因与所攀缘之外境,及诸能摄取根皆寂灭,则七识亦次第灭而不生。此为大乘之正断法门。】“正断”的意思是从根本下手,叫做正断。从第八意识根本下手,意思就是说,二乘人从前面的七识下手,还是属于非究竟。所以这个大乘的正断法门,就是究竟断,就像断了树根一样。

【注释】

【“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因”指八识。“攀缘”,即】(也就是)【所缘之外境。“受”,】(就是)【取。“受根”即】(就是)【能取根。

“次第不生”,】这是【指前】识浪,前七识浪,【七识灭。】指前七识灭,

【此谓若内八识因与所攀缘之外境,及诸能摄取根皆寂灭,则七识亦次第灭而不生。此为大乘之正断法门。】

“正断”的意思是从根本下手,叫做正断。从第八意识根本下手,

意思就是说,二乘人从前面的七识下手,还是属于非究竟。所以这个大乘的正断法门,就是究竟断,就像断了树根一样。

【“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余”,】就是【指二乘人。

谓除此大乘之正断外,其余之二乘人,则不知苦乐本无自性,故厌苦欣乐,乃以前方便而入灭尽定。】

【“第四禅、善真谛解脱”:“真谛”,即】(就是)【四圣谛。“解脱”,】就是【八解脱。

谓二乘人或入第四禅,或得善知四真谛之八解脱。以四真谛令人出生死之祸患,故】(所以)【称为“善”。 】

【“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修行者”,指二乘。

此谓二乘之人于此灭尽定、或诸禅解脱等,却生究竟解脱之想,然而其犹不能离于八识,亦】(也)【不能】离【转藏识之名而为如来藏。

以藏识本无实体,但转其名。若能如是离于八识、转其名,方是无上之真解脱。然此非二乘之境界。】

【“识藏、七识流转不灭”:谓若有第八识藏之名,则七识之生灭流转便不得息灭。亦即】(也就是)【唯有转八识之名,方得令七识之生灭皆灭,不复流转。】

【“彼因攀缘,诸识生故”:这是由于以彼藏识为因,以攀缘境界为缘,因此七识方得生起:

所以欲七识息灭者,须转八识之名,此即】(这个)【是釜底抽薪、根本治疗之方,

所诸】(谓)【因灭故果灭,若无其因,果不复存,此是从根本上解脱,故是无上解脱。

而二乘不了,但从枝末上着手,只制伏六识令不现行,便妄称涅槃解脱,不知那只是治标,以其生死根本之八识之名犹在故。

然八识深细,非二乘境界所知,知尚不能知,是故不能离、不能转。】

【“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无我”,此指法无我,以二乘之人但证人无我,而不能如实觉了法无我,

故唯于诸法之自共相上,妄自摄受取著,而妄生实有阴界入法可灭之想,不了唯心现量。

若见唯心,即见法无我,则阴界入、自共相,皆不可取著,犹如空华。】

    12-4 二乘人于生法里面,另外找无生,大乘不一样,于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这个就是境界差很多。

【义贯】

【“若”内八识之“因”、与“若”所“攀缘”之外境、及“彼”能取之“诸受根”皆悉寂“灭”已,则前七识亦“次第”灭而“不生”,】这个是大乘啊!【此为大乘从根本修断之正断。

除此正断之外,其“余”二乘之人,以法执未忘,“自心妄想”分别,“不知苦乐”本无自体性,唯心妄现,

乃以前方便而“入灭受想正受”、或入“第四禅”、或入“善”达于四“真谛”之八“解脱”。

二乘之“修行者”于此等境界却“作”究竟“解脱”之“想”,然实仍“不”能“离”于八识,亦“不”能“转”藏识之名,而“名”为“如来藏”;

若有第八“识藏”之名,则“七识”之生灭“流转”便“不”得寂“灭。所以者何?

”由于以“彼”藏识为“因”,外“攀缘”诸境界为缘,而“诸识”方得“生”起“故”,是故藏识之因不灭,则七识之果便不得灭。

然此“非”诸“声闻缘觉”之“修行境界”,以彼二乘“不”能如实“觉”了法“无我”性,故唯于诸法之“自共相”上,妄自“摄受”取著,而妄“生”实有“阴界入”法可灭之想。】

所以二乘人于生法里面,另外找无生,大乘不一样,于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这个就是境界差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经文695:【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这一段是告诉你:从根本下手。这一段最重要勉励就是说:你不要得到佛法那一点点就自己知足,一定要下定功夫跟决定的心,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要发大悲心,这样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才有上妙的报身、法身、应化身。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13-1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如果你想要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最后一句佛就勉励这些大菩萨:你想要求胜进者,最彻底的、最胜进的是什么呢?当净如来藏,好好地开发出我们本来的如来藏,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同时也能够转识藏之名,转识藏之名就是转生灭的识藏,契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

这一段是告诉你:从根本下手,把经文消文释意一下,

见如来藏,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功夫到家,能亲见如来藏,有证量的功夫,怎么样?

则五法,这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自性就是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人、法这两种无我等一切的分别境界,都是寂灭的。

“寂灭”什么意思啊!寂灭就是契入一如叫做万法一如,

由于契入万法一如,由此随着方便,地指诸地,地就是诸地,由此随着诸地的次第相续转进,

余外道见不能倾动,外道见就是外道的知见,也不会影响这样子悟道的圣人,不会倾动也不会受外道的影响,

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种三昧道门乐,这十种三昧前面都讲过了,

三昧觉所持就是,诸佛的三昧觉力所加持,因此就不会像二乘人沉空滞寂,

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取受,不取受,自愿不取受,也就是不入涅槃。

三昧门乐及实际,实际就是真如实际,就是指涅槃的意思,所以涅槃又叫做实际,实际叫做涅槃。

简单讲,就是不住涅槃的意思!自愿不取三昧门乐以及不住涅槃。

接下来,趣向当然就是趣向于如来的自觉圣趣,不共,跟二乘人不一样叫做不共。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

所以大小乘的分水岭,大乘是,智达到究竟,悲达到究竟。那么小乘呢?智不够,悲还是不够,

所以大小乘这两个字在分,其实法并没有大小的,只要你回小向大,发大智心、大悲心,你也是能成佛。

所以大小乘从经典比较具体来分,就是:大乘讲的都是达到究竟的智,就是大智,悲心是无众生不度,本身不入涅槃,大悲心够,那么大悲跟大智,就是代表一种大乘的行相,

那么智,悲不够呢?就差不多,佛经讲的小乘的思想,但我们没有看不起小乘,小乘回小向大也一样是究竟,这是一种勉励的话,不是贬低小乘的意思。

所以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贤圣种性,圣种性就是十地,简单讲十贤圣种性就是十地道。

圆满的具足三身,也就是:一、身就是报身,智就是法身,意生就是指化身,这是大乘修学佛道的人都知道,法身、报身、应身,应身就是应化身。

离诸三昧功用之行,也就是三昧功用之行,入于无功用,简单讲就是入于无作法。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如果你想要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最后一句佛就勉励这些大菩萨:你想要求胜进者,最彻底的、最胜进的是什么呢?

当净如来藏,好好地开发出我们本来的如来藏,不生不灭的如来藏,

同时也能够转识藏之名,转识藏之名就是转生灭的识藏,契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是这个意思。

当净如来藏,意思就是要把它本来的如来藏开发出来,怎么开发呢?就是转第八识藏之名,契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

彻本达源,我们说饮水思源,源头在哪里,从那里下手,树有根,从根下手,这个如来藏以及识藏之名,当净如来藏,当净识藏之名,就是这个意思,彻本达源,所以大乘叫做根本修。

   13-2 【“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未】达【转第八识藏及未见如来藏】的【时】候【,则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为七识所坚执,不能断,不能净,】现在【今既已转识藏之名,而成如来藏,则七识变成无主,无所依附,不再能坚执,故】所以【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等,一切妄相皆灭皆净,此为究竟,彻本彻源,所以如来劝说欲胜进者,】简单讲:鼓励发大菩提心,【当净如来藏,及转识藏之名。

【注释】

【“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谓若得亲见如来藏,则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等一切分别境界即】(就)【灭,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即一切法如。】

【“地次第相续转进”:于是于诸地中,次第相续展转升进。】

【“得十三昧道门乐”:得十种三昧门之乐。】

【“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持”,】就是【加持。“不受”,】就是【不取著,不味著、不耽著。“实际”,即】(就是)【涅槃。

此】(这个是)【谓由于有诸佛三昧觉力所加持,因而不沉空滞寂,(若无诸佛三昧觉力所持,即于三昧中沉醉不觉),而能观察诸佛如来之不可思议境界及菩萨之本誓愿,因此自愿不耽著于三昧门乐,及不住涅槃实际。】

【“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十贤圣种性道”,即】(就是)【十地道。“身”,即】(就是)【报身;“智”,即】(就是)【法身;“意生”,即】(就是)【化身。至此即圆具三身。】三身就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

【“离三昧行”:离诸三昧功用之行。】离诸三昧功用,功用尽去,就是无功用,就是无作行

【“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未】达【转第八识藏及未见如来藏】的【时】候【,则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皆为七识所坚执,不能断,不能净,】

现在【今既已转识藏之名,而成如来藏,则七识变成无主,无所依附,不再能坚执,

故】所以【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等,一切妄相皆灭皆净,此为究竟,彻本彻源,

所以如来劝说欲胜进者,】简单讲:鼓励发大菩提心,【当净如来藏,及转识藏之名。

再者,关于转识藏名,乃谓转藏识染污之名,即成如来清净之藏,以迷如来藏,而转成妄识,然而妄识实无有别体】性【,但有其名,以其体仍是一如来藏。是故其名若转,其体本净、如如。】

    13-3 这一段最重要勉励就是说:你不要得到佛法那一点点就自己知足,一定要下定功夫跟决定的心,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要发大悲心,这样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才有上妙的报身、法身、应化身。

【义贯】

【若得亲“见如来藏”,即】(就是)【“五法”、三“自性、人法”二种“无我”等一切分别境界“则”皆寂“灭”,契于一如;

由此随诸“地”之“次第相续”展“转”升“进”,任运断证,至此境界则其“余外道”邪“见”皆“不能倾动,

是名住菩萨不动地”,于此“得十”种“三昧道门乐”,

然】是【由于有诸佛“三昧觉”力“所”加“持”,因而不致】于掉进二乘人的【沉空滞寂,

而能“观察”诸佛如来“不”可“思议佛法”之境界、及菩萨之本誓愿,

故能“自愿不”耽“受三昧门乐及”不住涅槃“实际”,而趣“向”如来“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道”,

唯依大乘“得十”地“贤圣种性”之“道,及”证得上妙之报“身、智”身(】就是等于【法身)、及“意生”化身,即得三身,故能“离”诸“三昧”功用之“行。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转第八“识藏”之“名”,以彻本达源。】

这一段在勉励一切修行人,不可以“得少为足”,不能说:哎呀!听到一点点佛法就知足,

他一直劝进要发大菩提心,要发大悲心,因为那个无上的如来的妙果,也唯有自觉圣智,广利众生才有办法,简单讲就是大善根、大福德,才有办法成佛。大善根、大福德,还有大智慧、大悲心,

因此这一段最重要勉励就是说:你不要得到佛法那一点点就自己知足,一定要下定功夫跟决定的心,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要发大悲心,这样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才有上妙的报身、法身、应化身。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经文696:【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所以即使是十地、等觉之圣人,仍皆有微细生灭。诸位!有微细的生灭就会感得生死,当然有的是示现的,由此观之,无识藏之生灭者,唯有佛如来而已。

    14-1 大慧,如果没有生灭的识藏名,也就是把第八意识转成如来藏,不生灭的如来藏,那么这个如来藏就没有所谓的生灭了,就见一切法就是一真,就是真如。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只是境界高低而已。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

大慧,如果没有生灭的识藏名,也就是把第八意识转成如来藏,不生灭的如来藏,那么这个如来藏就没有所谓的生灭了,就见一切法就是一真,就是真如。

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只是境界高低而已,

如果论“点”来讲,只有如来没有生灭,论“究竟义”来讲,唯有如来,二死永断没有生灭,

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中住,不舍方便。意思是说,你办种种度生之事,但是虽然说还没有完全净如来藏,可是呢?你有大悲心,

那么你办度生事、广度众生,但是还没有净如来藏,就是没有离开这个变易生死,还没有离开变易生死。他就一定多多少少会有生灭。

    14-2 无识藏之生灭者,唯有佛如来而已。

【注释】

【“然诸凡圣悉有生灭”:因为证无生灭性,唯佛能得其究竟,其余的凡圣之人皆不能知,

以从凡位之十信,至圣位之十地,乃至于等觉,虽转第八识藏,而仍有生灭。何以故?

因为登地之行者,念念用自觉圣智,住于现法乐,且同时不断地勤于方便,办度生之事业,】就是广度众生是不能停止的,这是大乘的家务事,

【若未】得【获金刚喻定,则】而【异熟仍未可忘,】异熟果,这个“异熟”就是异熟果,异熟果怎么感得来的呢?【便仍】(因为)【有微细之生相无明末尽,

故】(所以)【即使是十地、等觉之圣人,仍皆有微细生灭。】诸位!有微细的生灭就会感得生死,当然有的是示现的,

【由此观之,无识藏之生灭者,唯有佛如来而已。】

    14-3 “异熟果”就是说,它会变异,由人这个异熟果,经过一段时间它会变的,变的,不是永远做人的,也不是永远做猪的,第一个叫“异时而熟”。经过了一段时间你的果报就成熟了。

这个“异熟”稍微解释一下:异熟,有三种情形,一、叫做“异时而熟”;二、叫做“异类而熟”;第三、叫做“变异而熟”。

用这样子,一般看不懂,现在注意听,什么叫做异熟果,异熟果就是将来,“异”就是类似有一点说变化,还有将来的意思,

第一、异时而熟也就是说,比如说,今天你是一个人,我用举例你才听得懂,你今天你是一个人,那么你这个果报也算不错,五官啊!人啊!长得也不错,

但是呢?不晓得什么原因,环境所逼迫呢,你所做的东西伤天害理,你的心,心狠手辣,看起来像一个人,可是心啊!表现出来的完全是畜生,

好,这一辈子,人,活,慢慢地活,活了,经过了下辈子经过了时间,时间会转换的、会转换的,互有高下。六道轮回互有高下,

好,下辈子一转换、转换成猪,你要受这个果报,猪的身体显现,从人这个果报,因为无知、无明造了畜生的业,好,下辈子一出来是一条猪,

从人转变到猪,这个是第八意识变现出来的果报,第一个叫做“异熟果”。

“异熟果”就是说,它会变异,由人这个异熟果,经过一段时间它会变的,变的,不是永远做人的,也不是永远做猪的,第一个叫“异时而熟”。经过了一段时间你的果报就成熟了,

所以你现在看到很多人行善的时候,不会马上得到好报,造大恶业的时候,有时候也不见得会立刻就受到恶的报,不是不报,只是因果未到,所以异熟果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等待,

有的叫做现世报,现世报,那太严重了,而现世报还不能完全的解释佛法的存在圆满性。

譬如说你今天你干这个杀人放火,这个人无缘无故,你只是为了要人家的财产,冲进去(别人的)家庭,抢夺人家的财产,看到所有的大人,小孩统统杀,杀人,走了以后,还放一把火把他的房子烧掉,杀人放火,家族统统干掉,

好!假设是这样子,这个叫做怎么样?现世报,国家的法令抓起来,国家的法令最多就是判死刑、枪毙,枪毙,

但是在佛法来讲枪毙不能解决问题,枪毙只能打死肉体不能打死业力啊!你知道吗?

这个身体打死了,可是这个“业”还在啊!它,业,打不死的,业不是开枪就打得死的唷!对不对?业力的存在,业力存在就继续受果报,所以世间法的不究竟由佛法来弥补,这个叫做“异时而熟”。

   14-4 第二个叫做“异类而熟”,“类”就是不同类型的,也就是你不可能生生世世都做人,除非你持五戒、行十善,守的佛陀的戒律,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才有办法保持下辈子做人,这戒律学里面讲的。

第二个叫做“异类而熟”,“类”就是不同类型的,也就是你不可能生生世世都做人,除非你持五戒、行十善,守的佛陀的戒律,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才有办法保持下辈子做人,这戒律学里面讲的,

可是这个“异类而熟”呢?这个就是说你不可能生生世世做人,它会变,它这个果报它会变的,

好!还有一种还变得不错的,譬如说,你造了这个恶业,你造了这个恶业,但是呢?到临命终前五年听到了佛法,知道我以前真的不对,是真的很糟糕,我是一个很糟糕的人,为什么我没有提早听到佛法呢?

因此每天就拜八十八佛,求忏悔,念念大悲咒,求大悲观世音菩萨来保佑,他对于后半辈子所有的再大的果报、恶报,他都能够接受,

因为他上半辈子实在是太坏了,他有忏悔,他的果报它会变,他本来要下地狱的,本来要下地狱的,他无恶不作的,现在由于有忏悔、忏悔,重报轻受,他会重报轻受,

所以这个“异类而熟”咧!就是说看你的善的份量,还有恶的份量去对秤,

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忏悔心的话,他会即时阻止堕三恶道,

有的人杀人放火都讲一句话,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啊!不晓得二十年后是一条好猪,他不知道,他以为杀人放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这个“异类而熟”它会变的,不是生生世世都做人的,

异时而熟就是你造了恶因善因,你果报是在未来叫“异时而熟”。

异类而熟就是六道轮回是改头换面的,很公平的,六道轮回就像秤子一样,秤子一样,对不对?恶业重,那边就翘起来,对不对?恶业重哪里就沉下去,善业重的话被压下去,看看你善业的比例。

    14-5 第三种叫做“变异而熟”,变异而熟就是中间的过程当中会变化。

第三种叫做“变异而熟”,变异而熟就是中间的过程当中会变化,会变化,

会变化的意思就是说你那一念之间,能看得开,看不开,它会变异的,从因到果,它时时刻刻在变化,在变化,

这个就是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14-6 诸凡圣之人未净如来藏,未离变异生死,故仍皆有生灭。

【义贯】

【“大慧,若无识藏”之“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

大慧,然诸凡圣”之人,从十信乃至十地、等觉,“悉”仍“有生灭”,

以诸圣位之“修行者”,虽得“自觉圣趣”,而能于“现法乐”中“住”,且同时“不舍方便”,办度生事,

然犹未净如来藏,未离变异生死,故仍皆有生灭。】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经文697:【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所以现量境界,唯佛证之。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

   15-1 佛,由于他有现前的证量解脱境界,看一切法犹如视掌中阿摩勒。“阿摩勒”就是无垢清净果,无垢清净的意思,无垢清净。

大慧,此如来藏识藏,这个“识藏”就是无体性,但有其名,此如来藏,识藏怎么样?

如来藏有真实的如来藏的体性,真如之体性,识藏但有其名,因为它是妄动变现出来的“识”,

以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一切二乘人的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本来有的这种自性清净心,但是为客尘所覆故,

客尘的意思就是:真如本性是主人,客尘是指生灭还在,生灭还在,永远住在那个家里就是主人,来来去去的就叫做客人,所以叫做客尘烦恼,

二乘人虽然本有的自性清净心想要去开发,但是很可惜,二乘人尚有微细的客尘烦恼所覆盖,盖住了真如,

凡夫,还有“小”就是小乘人,犹只见表面的不清净,不能见其本净之性,非诸如来所见一切皆净。

大慧,如来者,意思就是如来所见的如来藏自性,怎么样?是属于现前境界,现前境界就是现量境界,

现量境界就是悟道的圣人,现量境界,它只是结果,它没有如果,它不能用任何的意识心去推测,现量的解脱境界,只有结果,也就是一定是现前的境界,仍是属于现量的境界,“现前境界”就是现量的解脱境界,唯证相应。

佛,由于他有现前的证量解脱境界,看一切法犹如视掌中阿摩勒。

“阿摩勒”就是无垢清净果,无垢清净的意思,无垢清净。

所以阿摩勒果又称为“无垢清净识”,有的唯识学把它列为第九识,这个唯识学有十大论师在辩论,那么也有一派的唯识学,它把阿摩勒果,也就是第八识以外的又立第九识,叫做清净无垢识。

那么大部分的唯识的祖师大德,认为立第八识当下清净就已经够了,已经够了。

所以唯识学大部分都依八识建立,那么后来,也有祖师建立了第九识“阿摩勒识”,就是无垢清净识,

所以为什么叫做《成唯识论》呢?就是各个论师提出来有不同的解读,

什么叫做《大智度论》呢?《大智度论》就是解释《大般若经》,叫做《大智度论》。

这个论很多,讲不完,《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大乘起信论》《俱舍论》,那就很多了、很多了。

    15-2 如来见到不生不灭,最极清净的如来藏性。

好!解释一下,贯串一下:

说大慧,此如来藏,还有识藏,但有其名的识藏没有体性,

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然他本自具足自性清净心,但是尚有微细的客尘烦恼所覆盖,

凡夫和小乘人犹只见表面上的不净,没有见到“体性”的不生不灭,所以没办法见到本净的如来藏性,

非诸如来所见,如来见到不生不灭,最极清净的如来藏性。

大慧,如来者,所见到的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它是属于现量的解脱境界,

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也就是看得很清楚,就是“当下”的意思,手掌拿了那个阿摩勒果,就是眼睛看得很清楚,

那么如来证得无垢清净,就是如此的现前,如此的解脱,就在“当下”的意思。

    15-3 凡夫不知不觉、外道妄执、二乘之人偏觉,都属于比量、非二量所摄,俱是不净;菩萨虽能以分证觉,而观佛性,然仍如隔壳观月,亦犹属于比量,未得尽净,所以现量境界,唯佛证之。

【注释】

【“此如来藏识藏”:以如来藏与识藏本是一体,其体只是如来藏,识藏仅得其名,故合在一起讲。】

【“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虽如来藏之自性本自清净,然由于受客尘所障覆故,】客尘指的就是微细生灭,【凡】夫或者是【小】乘【之人犹见其为不净,不能见其本净之性。】

【“如来者,现前境界”:“现前”,即】(就是)【现量】境界【,亦即】(也就是)【表示】它【非】(不是)【比量或】(也不是)【非量境界。】非比量或者是非非量的境界,所以那个“非”用两次,

【此言唯有佛为现量境界,因为凡夫不知不觉、外道妄执、二乘之人偏觉,都属于比】量、【非二量所摄,俱是不净;

菩萨虽能以分证觉,而观佛性,然仍如隔壳观月,亦】(也就是)【犹属】于【比量,未得尽净,所以现量境界,唯佛证之。】

【“阿摩勒”:梵语Amalaka,旧译为庵摩罗,果如胡桃或】者是【槟榔,类似中国之余甘子,其味酸而甜,可作药,食之除风冷。阿摩勒之义为无垢清净。】

【义贯】

【“大慧,此如来藏”及第八“识藏”者真妄一体,其义甚深,因此“一切声闻缘觉”只能依自“心”妄“想所见”而揣度之,不能见其真相。

“虽”然如来藏“自性”本自“清净”,但由于为“客尘所”障“覆故”,凡小之人“犹”只“见”得其表面之“不净”,不能见其本净之性,“非诸如来”所见。

“大慧,如来”所见之如来藏自性“者,”乃属“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意思就是看得很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经文698:【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著,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那是最终的目标跟终点,莫但闻觉,不要说只是听说,知其事,便作知足想,佛在鼓励大家,令菩萨摩诃萨要亲自深造而自得。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著,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16-1 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千万不要只是说听说,知有其事,作知足想。

大慧,我于些义,这一句就是接前面的,我于些如来藏本自清净甚深之义,是这个意思。因为前面是讲到如来藏本清净嘛!

大慧,我于此如来藏本自清净,这种很深的义理,我以神力来建立,这没有佛谁知道有八识呢?后面还有一个如来藏本自清净的自性咧!

也只唯佛一个人能宣说,以神力来建立,令胜鬘夫人,还有一种是上根利智的,有福德的人圆满具足的诸菩萨等,

要有上根,同时要利智、还福德,满足就是圆满具足的那种诸菩萨等,来宣扬、来说、来演说,

宣扬演说清净的如来藏,还有第八识藏这个染污之名,这个识藏是但有其名没有体性,

演说清净如来藏以及第八识的染污之名的识藏之名,八识与七识俱生就是俱时而生,意思就是只要有八识,就一定有七识同时存在,是这个意思。

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为了令二乘人,因为不了解唯心现量境界,所以声闻人有种种的计着,声闻计着,

意思就是为令声闻,因为不了唯心,而计着种种法,如实的知见,人跟法都是空无自性都是无我的。

所以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的境界,那么胜鬘夫人是凡夫,她哪里有办法演说如来的境界,当然就是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

所以如果你的因缘具足,根器也不错的法师,很想上台说说法,你就得遵循这几个字:承佛威神,

就是求求佛菩萨加被你,加被你,你要讲大法了,求佛菩萨加被,

然后让你演说如来的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所知的一种如实的境界,

这个如来藏以及第八的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依义,当然就是不依语,依义不依语的这种大菩萨智慧的境界。

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千万不要只是说听说,知有其事,作知足想,便作知足想,

佛的意思是勉励修行是真枪实弹的,是必须亲自去体证的。意思就是勉励这些大菩萨摩诃萨,修行要亲自去经验,躬自深造才能得到佛的果位。

   16-2 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那是最终的目标跟终点,莫但闻觉,不要说只是听说,知其事,便作知足想,佛在鼓励大家,令菩萨摩诃萨要亲自深造而自得。

这一段再把它贯串一下:

说大慧,我于如来藏本清净,这种很深的义理,我以神力来建立,

令胜鬘夫人以及上根利智,然后圆满具足的大菩萨摩诃萨,来宣扬、来演说,怎么样?

这个清净的如来藏,以及第八识染污之名的识藏,这八识与七识它会俱时而生,

然后为了令二乘人不了解唯心的计着,所以就如实知见人、法二无我,

所以胜鬘夫人因为承佛的威神,才有办法演说如来的境界,

这不是声闻缘觉及外道所知的如实了知的境界,因为外道、凡夫、二乘人,都没有办法了知如来的境界。

这个如来藏,还有识藏,唯佛,还有这些利根上智,依义不依语的大菩萨摩诃萨智慧的境界,这不是普通人有办法的,

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那是最终的目标跟终点,莫但闻觉,不要说只是听说,知其事,便作知足想,佛在鼓励大家,令菩萨摩诃萨要亲自深造而自得,

   16-3 【“我于此义”:“此义”,】是【指如来藏与识藏一体别名,其性本净等之无上甚深义。】

【注释】

【“我于此义”:“此义”,】是【指如来藏与识藏一体别名,其性本净等之无上甚深义。】

【“胜鬘夫人”: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其母名为摩利,义为鬘。胜鬘夫人之梵名为尸利摩利,义为胜鬘,即】(也就是)【殊胜之鬘也。】

【“利智满足诸菩萨”:谓大根利智,福德圆满具足之诸菩萨。】

【“七识俱生”:谓八识为与七识俱时生起。】

【“声闻计著,见人法无我”:为令二乘因不了唯心而计著者,如实知见人法无我。】

【“莫但闻觉,作知足想”:“觉”,即】(就是)【知。莫只是听说,知有其事,便作知足想。佛此言为令诸菩萨躬自深造而自得之。若只是闻知,则如数他人财宝。】

   16-4 【“大慧,我于此”藏性本净之甚深“义,以神力建立,】以神力建立包含没有佛是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建立的。

【义贯】

【“大慧,我于此”藏性本净之甚深“义,以神力建立,】以神力建立包含没有佛是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建立的。

【令胜鬘夫人及”上根“利智”福德圆“满”具“足”之“诸菩萨等,

宣扬演说如来藏”清净本性“及”第八“识藏”染污之“名”,并谓八识为与“七识俱”时“生”起,

为令“声闻”因不了唯心而妄“计”执“著”者,能如实知“见人法无我。

故】(所以)【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而“说如来境界”,此“非声闻缘觉,及外道”所知“境界。

如来藏”】以【及第八“识藏”乃“唯佛”如来“及”其“余利智依义”不依语“菩萨”之“智慧境界;

是故汝及”其“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及第八“识藏,当勤”真实“修学,莫但”见“闻觉”知已,即“作知足”之“想”。】

   17 经文699:【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如果你有智慧能如实观察,这个如来藏中的迷悟、生死,了达诸法空无自性,那么诸事本来就是无事,所以开悟见性,就是万境等闲,贤人非等闲人,万境本来是空无自性的,是不可得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17-1 这诸事实在是没有事,这没事儿、没事儿,这个就是学佛人的心态,碰到再大的逆境,他也能够勇敢的面对,所以智慧加上勇气,能够克服生命当中任何的挑战,就是这个道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甚深如来藏,这个很深的本,如来藏的本自清净的自性,而与七识俱,由于随缘尘染变成识藏,因此于七识一起生起,

七识怎么来的呢?怎么执着?就是因为有内心能取,还有外境所取,内心能摄,外境为所取,这个内心外境二种摄受生,能摄还有所摄,因此产生了妄动,

智者则远离,智者如实了知内外不可得,内心的妄想空无自性,外境其体性本自无生,因此则远离染污,远离种种执着,这智者如实了知则远离染净,包括一切清净也不能执着,这是有智慧的人。

如境像现心,一切法都像镜中的像,显现在人们的心中,

而只是众生不了解,万境就像外面的境界,就像心中的镜子显现,并没有任何的增减、来去、生灭,

众生不了解这一层的道理,同时被无始劫来,虚妄、虚伪的习气所熏习,

如实观察者,如果你有智慧能如实观察,这个如来藏中的迷悟、生死,了达诸法空无自性,那么诸事本来就是无事,

所以开悟见性,就是万境等闲,贤人非等闲人,

万境本来是空无自性的,是不可得的,但是愚夫愚妇老是在执着,那么在这个迷跟悟的生死,如来藏中迷失了自我,

所以这诸事实在是没有事,这没事儿、没事儿,这个就是学佛人的心态,碰到再大的逆境,他也能够勇敢的面对,所以智慧加上勇气,能够克服生命当中任何的挑战,就是这个道理。

   17-2 观指不观月,众生也是这样子的,计着名字者,不见我所指示的真实的义理,不了解真如实际的义理。

如愚见指月,就像愚夫看到有人,见就是见到有人,为其指虚空当中那个月亮,如愚夫看见,就像愚夫见人,为其指示那个月亮,

就像一个愚痴的人,见有人指示那个月亮,那个愚痴的人,却看指头说,月亮在那边,他在这个指头上一直看,月亮在哪里啊!他不看月亮,是看那个指头,观指不观月,

众生也是这样子的,计着名字者,不见我所指示的真实的义理,不了解真如实际的义理,

    17-3 第八识心就像工伎,就像魔术师,会变现一切,而第七识的“意”就像什么咧?就像和伎者。

第八识心就像工伎,就像魔术师,会变现一切,

而第七识的“意”就像什么咧?就像和伎者,和伎者就是附和,

因为第七识老是执着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所以与第八意识附和,唱和的意思,

第八意识就像魔术师,工伎儿能变现一切,而第七识老是攀附在第八意识的意识的见分为自我,

所以第七意识,就像附和工伎的那个人,与第八意识一起唱和,而五识以缘外境为主体,所以他就是第八意识的伴侣,第八意识的伴侣。

那么第六意识妄想,第六意识在前五识攀缘外境嘛!落下来的影子,由第六意识的妄想来分辨,它就一直在看外境,所以好像观众一样,

所以第六意识这个妄想,就像观众在看这个魔术变来变去,这个伎众,就是观看伎艺的这个观众,也就是第六意识是缘前面的五识而妄想分别,就像有如看伎艺表演的大众。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17-4 【“智者则远离”:谓智者以如实了知藏性本净,故于一切染净诸法悉离不著。】诸位唷!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着境就是染,所以为什么连清净也要离,你着于清净,那个就是染污。

【注释】

【“二种摄受生”:“二种”,指内、外二种,即】(也就是)【内心外境。“摄受”,】就是【取著。此谓七识之生,乃由于对内心、外境取著为我我所而生。】

【“智者则远离”:谓智者以如实了知藏性本净,故于一切染净诸法悉离不著。】诸位唷!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着境就是染,所以为什么连清净也要离,你着于清净,那个就是染污。

   17-5 你这一辈子没有任何的障碍,万法都是你现出来的,我要过什么日子,就看我现前当下这个念头,我硬是要执着它,也可以,你就过痛苦的日子。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谓一切法如镜中像】

你这个比喻搞懂啊!我告诉你,你这一辈子没有任何的障碍,万法都是你现出来的,

我要过什么日子,就看我现前当下这个念头,

我硬是要执着它,也可以,你就过痛苦的日子,

我的心,我就知道那个是如幻的,我就放下它,镜子干干净净的,

所以清净的镜子,反射出来的都是真如,染污的镜子,反射出来的都是无明,

所以我们要了解,能够转念之间,万法都在转念之间,那个观念转不过来,就死定了,

有一个姑娘十八岁,带着那个同学回到家,回到家的时候,在房间里面偷偷抽烟,Smoking,偷偷抽烟啊,

这爸爸一开门看到那个烟,烟味很重,是不是?看到地上还有烟蒂,这爸爸就责备她了,

这个女儿因为平常没佛法的概念,那么年轻才十几岁就很生气,爸爸老是念她,他又是爸爸,也不敢跟他对着干,也不敢,

因此就生闷气,就两个,她跟那个同学,两个都是女的,骑摩托车就很快唷,非常的快唷,那个摩托车骑得非常快,

结果摩托车很快的时候,看到左边来的那个,对向来的车子来,它这样子来,(师父以手示示意)她这样,唰!故意冲过去,啪,两个统统死。简单讲:就是与爸爸呕气啦,呕气啦。

你看啊!一念之间,这小女孩,这姑娘才十几岁而已,就这么有个性,这么有个性。

所以我一直告诉着法师们,你尽量不要骑摩托车,骑摩托车是人包铁啊!人骑在摩托车上嘛!你坐计程车是铁包人,再怎么发生擦撞,你还会保得住生命嘛!

所以常住要买那一部摩托车,我是一直很不愿意的,很不愿意的。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所有的钱都在做法宝,那一部摩托车可以印多少本书啊!

本来要买那个二手货,那个很烂的摩托车,又怕他去撞死,是不是?没办法啦!

他一直再三~给个方便啦,好啦!就买这个摩托车了是不是?

买了摩托车以后,从此以后,师父也不敢骂他,因为怕他骑摩托车去撞死,也不敢讲,是不是?

我上人一直讲,出去就撞死了,喔!像这个姑娘一样,我们一句话都不敢讲,都不敢讲,

所以我就跟僧团讲,法师出家不容易的,我到欧洲几天几夜,看不到一个出家人,尤其是男众出家,真是太难能可贵了,所以要珍惜生命,知道吗?要珍惜生命,

因此以后尽量坐计程车,当然你们出(车钱)啦!当然怎么可以叫我出呢?自己出,是不是啊!这一条不能算我的啰!

所以“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 谓一切法如镜中像,【现于如来藏心之中,本无所有。此乃由无始世来妄想习气之所熏成。】

是很可怕的,所以人一念之间就可以毁掉一个人,毁掉一辈子,那个观念转不过来,

如果这个小女孩,她观念转得过来,爸爸骂我是为我好,对不对?爸爸骂我,是希望我将来嫁一个好男人,对啦!说实在话,十几岁抽烟,有时候抽烟不是什么大过啦,不过不太得体这样子,爸爸是为我好,

这个孩子如果会回光返照的话,今天两个不会死啊!故意去开得那么快,跑去撞车一下子就,那个摩托车撞得稀巴烂,

所以生死在一念间,解脱也在一念间,

所以佛法叫你“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有为契入真如的无为,转烦恼成为菩提,这个是学佛的目的,

所以如果有人说,哎呀!学佛的人消极,喔~那这个不懂佛法,佛法是最积极的,面对生老病死,解决这个人类最遗憾的这个区块,

没办法解决生老病死,你书读到博士,你什么时候老师教你解脱生死啊!有吗?没有,都是教你如何赚钱,如何教你当医生,如何教你当会计师,如何教你当Engineer工程师,没有人教你了生死啊!没有。

【“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若以正智如实观察者,则如来藏中迷悟生死之事,亦即】(也就是)【一切镜中像之事,皆悉无事,皆不可得。】

【“不见我真实”:不见我所指示之】(的)【真实。“真实”者,】就是【真如实际也。】也就是涅槃的意思。

【“心为工伎儿”:】工伎就像魔术师一样的,【第八】意【识心为工巧之】(的)【伎儿,】就是他很会变现东西,【能变现一切。】

【“意如和伎者”:“意”,】就是【指第七末那意】(识)【。谓第七识如附和】的一种工具【工伎者,以第七识依于识藏、缘于识藏,故如为与之唱和。】

【“五识为伴侣”:前五识以缘外境,故为第八识之伴侣。】

【“妄想观伎众”:“妄想”,指第六识。以第六意识缘前五识,而妄想分别之,故第六识有如观看众伎之观众。】

    17-6 一切法犹“如镜”中之“像现”于如来藏“心”之中,本无所有,乃由“无始”世来妄想“习”气“所熏”而成。若以正智“如实观察者”,则如来藏中迷悟生死“诸事”实“悉无事”。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甚深”之“如来藏”,本性清净,

由于随缘成染,“而与七识”共“俱”,此乃由于对内心外境“二种摄受”取著而“生;

智者”如实了知藏性本净,“则”一切染净诸法悉皆“远离”不著。

一切法犹“如镜”中之“像现”于如来藏“心”之中,本无所有,乃由“无始”世来妄想“习”气“所熏”而成。

若以正智“如实观察者”,则如来藏中迷悟生死“诸事”实“悉无事”。

譬“如愚”夫“见”人为其“指”示“月”之所在,而愚夫但“观”手“指”】而不看月亮,【而“不观”所指之】(的)【“月】亮【;】顺着这个方向看月亮,他就不看,他就硬要看那个手指头,

【计著名字者”亦复如是,不能忘言契理,故“不”能“见我”所指示之“真”如“实”际。

第八识“心为”如“工”巧之“伎儿”,能变现一切;

第七末那“意”识则有“如”附“和”工“伎者”,以第七识依彼缘彼故;

前“五识”以缘外境,故“为”其“伴侣”,相辅成事;

第六意识“妄想”分别前五识,故有如“观”看“伎众”者。】

   17-7 诸位!这里刚好告一个段落。这本《楞伽经》,从达摩大师的言谈当中,他说:这一本《楞伽经》,能令无量无边的众生开悟见性,得大解脱,也能够得大自在,能救度无量无边众生的苦,这是达摩大师交代二祖慧大师无论如何,要把这一本《楞伽经》传下去。

诸位!这里刚好告一个段落,在座诸位!那么,讲几句重点,

达摩大师从西天,就是天竺来到我们汉地,也就是中土,来到我们汉地这个中土,他带了一本经典,这本经典是什么呢?就是《楞伽经》,

这个《楞伽经》,达摩大师走的时候交代慧可大师,这经典是这样,说:有无上的大法,让众生开悟见性得解脱的,就是这一本《楞伽经》,就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这本《楞伽经》,从达摩大师的言谈当中,他说:这一本《楞伽经》,能令无量无边的众生开悟见性,得大解脱,也能够得大自在,能救度无量无边众生的苦,

这是达摩大师交代二祖慧大师无论如何,要把这一本《楞伽经》传下去,

那么这个《楞伽经》传、传啊!因为它太艰涩、太难懂,非常难懂,同时中间又掉了很多的词句,实在是接不上来,所以自古以来,《楞伽经》出现大概有二十种注解,

但是从佛灭度以后,没有一个人讲过《楞伽经》,从第一个字讲到最后一个字,没有,这本《楞伽经》本来是额外的,

讲《楞严经》结束以后,我就看到很多的报导,说啊,干到这个老师三十年,都是五十几岁就退休了,我想人家老师五十岁就退休了,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咧?那我把《楞严经》讲完就好了,

后来又看看这个《楞伽经》,想说:要不然这个《楞伽经》交给法无师将来十年后去讲,目前他可能要讲这个,还有一点努力的空间,不敢说他不会啦!将来法无师十年后再讲讲看,

后来想一想,这个十年后啊!这个讲堂会死很多人,也没办法活那么久,十年后到底要死多少人也不知道,一眨眼之间,那个人死,那个人死,一眨眼那个人统统死,哇!那这样不行,还有十年后呢?那么还要再努力,

要不然,我呀!是不是再努力一下,因为这一本经典它太重要,叫做Very important!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么这样子来讲,要退休嘛!退下来要退得心安理得,如果我退下来的话,(还是要)能够让整个法继续传递。

好了,这个因为今天这是提早结束,那么我讲一讲《楞伽经》的重要,希望大家发发心,本着佛弟子,一本初衷,热爱咱们正法,应当出钱出力,所以这个《楞伽经》,我们也准备开始要上字,要做出来,也请大家发心助印。

诸位!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下个礼拜六要上课,下个礼拜天要八关斋戒,今天到此为止。

好!下课!(师父起狮子座,对大众站立,将法宝举到眉心。引磬响起,大众向师父问讯。)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六套(共8讲)
第六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宣讲日期: 2013.06.23-2013.07.21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请合掌。(大众就座合掌随上人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剩下最后三堂课,今天上一次,下星期上两次就结束,结束呢?你们好好的休息,

但是真理不怕重复,也就是我们整理很多的光盘,

有的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也就是课程结束了,他什么都不看,也不听也不复习,就等待将来师父的课程,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整理了很多光盘,你并不一定说全部都理解,所以还是要重复的看,来鞭策自己互相勉励。

那么今天呢,我们是倒数第三天,今天讲完了,就剩下两天的课程。

1 经文700:【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自从楞伽会开会以来,至此所言之邪正因果、(邪、指的是外道凡夫,正、是指的是佛,所指示的邪正因果,还有)凡圣、染净等一切法义,皆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摄尽无遗。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够把《楞严经》,把《楞伽经》彻底地看,彻底的了悟,等于小部的大藏经,你都看完了,因为一切法离不开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尤其这个《楞伽经》,讲到这个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讲得淋漓尽致,换句话说,我们生命有限,能够把节省的时间,应用在这个,那么针对重点来看,那么就是楞严跟楞伽。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1-1 简单讲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弄通了就能顿证如来自觉圣智之地,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讲:那么我们说《楞严经》是开慧的楞严,那么《楞伽经》简单讲就是顿悟一乘究竟自觉圣智,简单讲就是成佛的临门一脚。所以只要是大乘的佛弟子,楞严跟楞伽,他是必修的,没有任何的选择。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说世尊!惟愿为说五法,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自性就是三自性,那么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那么这个三自性的遍计所执性,有三种名相,一个叫做妄想自性,第二叫做遍计所执性,第三种叫做妄计自性,

所以将来你看经典,如果你碰到妄想自性,其实就是讲遍计所执性,讲到遍计所执性,就是叫做妄计自性,

因为在唯识学展开来谈的话,各个唯识学所谈的,有一些名相,虽然不同,但是指的都是一样。

那么依他起性,另外一名词叫做缘起自性,缘起自性就是依他起性,也就是能所不断的意思,能缘心所缘境,境会引心,心会缘境,叫做能所不断,叫做缘起自性,又叫做依他起性,那么这指的是同一个东西,

那么第三种有三个名相,叫做成自性,或者圆成实性,或者叫做圆成实智性,指的统统是同一种东西,

换句话说,妄想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就是妄计自性;依他起性就是缘起自性;成自性就是圆成实性,或者是圆成实智性,这三个叫做三种自性,讲的都是同一种东西,

识呢?就是指生灭,也简单讲,识有两种,流注或者是相,相生、相住、相灭,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也就是识有微细跟粗糙的,

如果是能缘能所不断,那么就是所谓相生、相住、相灭,

那么如果是指习气种子,那么是指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

这两种都是生灭,一个是微细,一个是粗糙的,

二种无我,就是人无我,法无我,也就是在相上,空相里面不要安排一我执,叫做人无我,

那么于法法本空的境界,一切法上究竟平等空无自性,不安排任何,不着一个相或者着一个名,这个叫做一切法无我,空无自性里面不安排一个我,

那么五蕴里面,也不安排一个我,五蕴里面不安排一个我,叫做人我空,那么法里面,法法本来就空,不安一个我,那么叫做法执空。

简单讲我法二执,都来自一颗妄动的心,我跟法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的执着,这五蕴,五蕴身或者是宇宙,其实并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

也简单讲:妄想安排了加入了,一个我法二执,简单讲还是唯心现量的境界,这个叫做二种无我。

究竟分别相,分别就是差别的意思,那么要了解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个究竟的差别相,问题是差别在哪里,

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如来自觉地也就是能顿证,如果了解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种种关系,那么种种的差别都契入五法,融入一体,便能顿证如来自觉圣智之地,

简单讲把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弄通了就能顿证如来自觉圣智之地,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简单讲:那么我们说《楞严经》是开慧的楞严,那么《楞伽经》简单讲就是顿悟一乘究竟自觉圣智,简单讲就是成佛的临门一脚。

所以只要是大乘的佛弟子,楞严跟楞伽,他是必修的,没有任何的选择。

   1-2 若能“入”于“一切佛法者,乃至”能顿证】为什么讲顿呢?因为所有的次第回归到当下,叫做顿。简单讲这个顿,其实不容易,它是累积无量的善根,无量的福德、无量的因缘,才能回归当下,简单讲顿由渐而来的,所以顿证【“如来自觉”圣智之“地”,皆由了知此四科之功。】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世尊,惟愿为”我解“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就是究竟差别在哪里【(差别)之“相”,

令“我及”其“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菩萨“地”中,能“次第相续”修行,“分别”了知“此”等诸“法”,如是则能“入”于“一切佛法”之中;

若能“入”于“一切佛法者,乃至”能顿证】为什么讲顿呢?因为所有的次第回归到当下,叫做顿。

简单讲这个顿,其实不容易,它是累积无量的善根,无量的福德、无量的因缘,才能回归当下,简单讲顿由渐而来的,

所以顿证【“如来自觉”圣智之“地”,皆由了知此四科之功。】

   1-3 【如今,所说之法义即将圆满,】因为《楞伽经》到最后的阶段嘛!【然大慧仍不知五法、三自性等法彼此之间,之所以究竟差别之因,所以在此问明,俾令行人得随诸地次第修行,而得明了,便能以此觉了,而入一切佛法,顿证如来自觉圣智。】

【诠论】

【自从楞伽会开会以来,至此所言之邪正因果、】邪、指的是外道凡夫,正、是指的是佛,所指示的邪正因果,还有【凡圣、染净等一切法义,皆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摄尽无遗。】

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够把《楞严经》,把《楞伽经》彻底地看,彻底的了悟,等于小部的大藏经,你都看完了,

因为一切法离不开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尤其这个《楞伽经》,讲到这个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讲得淋漓尽致,

换句话说,我们生命有限,能够把节省的时间,应用在这个,那么针对重点来看,那么就是楞严跟楞伽,

当然其他经典也很重要了,看你的时间,还要看得懂才算数,真正的去彻底去了悟才算数,不是说看了,看不懂就算了,

所以这个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摄尽一切法,摄尽一切法无遗。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一切经典讲的离不开这些,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如今,所说之法义即将圆满,】因为《楞伽经》到最后的阶段嘛!

【然大慧仍不知五法、三自性等法彼此之间,之所以究竟差别之因,所以在此问明,俾令行人得随诸地次第修行,而得明了,便能以此觉了,而入一切佛法,顿证如来自觉圣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701:【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此为依迷与悟二者,而总列五法。谓修行者因观察五法等,而得趣入自觉圣智,则五法通是悟相。反之,若不觉,且不能观察,不能了别,则五法通成迷相。故知法无自性,迷悟在人。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圣贤。】

    2-1 愚夫不了解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都是唯心的现量境界,以为误认为外法有实自性,执为心外实有法,这个凡夫妄想,凡夫自己心中生出来的妄想,非诸圣贤,不是像圣贤有正智还有正见,没有。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趣相就是趣向之相,所趣向之相,

简单讲就是说哪一些名相,五法有哪一些,三自性有哪一些,八识有哪一些,二种无我有哪一些,所以叫分别趣向之相者。

先讲五法,谓名,心中那么有妄想,就会安排一个名,

那名怎么来的呢?就是见相,相是根本,名是枝末,由末归本。

接下来,妄想,为什么叫做妄想呢?因为有名安排在相上,简单讲见一切相,就安立一个名,这个统统叫做妄想自性,那么这个妄想,简单讲就是能所不断,能所不断。

那么正智就是了悟前面三种,名、相、妄想统统不可得,体性本空,就有了佛的正智,

那么正智的功夫到炉火纯青,叫做如如,内如外如,简单讲正智的究竟圆满,叫做如如。

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外道的生灭见,断常有无等这些,前面讲的统统都叫做二见,等二见,

现法乐正受,正受就是三昧,简单讲就是安住在三昧当中,现法乐正受三昧中住,

因此因为安住在三昧,所以三昧常现在前,因此就过着一种非常安详,知足如如不动的日子,

简单讲:大悟修行人,见性的圣人,他时时刻刻都在享受他的生命,而妄动的凡夫,时时刻刻都在痛苦煎熬惩罚自己。

大慧,愚痴的凡夫不能觉了这些名相,譬如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统统是唯心所现,但自心现外性,外性就是外法之性,就是外在之境界,

意思就是愚夫不了解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都是唯心的现量境界,以为误认为外法有实自性,执为心外实有法,

这个凡夫妄想,凡夫自己心中生出来的妄想,非诸圣贤,不是像圣贤有正智还有正见,没有。

   2-2 一切愚痴凡夫,外道二乘人,或者浅位的菩萨,都是离不开这些,认为心外有法。简单讲心外有法什么意思?于生中找无生,这个叫做心外有法,如果了悟了万法唯心现量,生,当体即空就是无生,那么心内就是具足了正法,正见。

【注释】

【“分别趣相”:分别趣向之相。】

【“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若修真实行者,修行此法,观察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等皆唯心现量,】

唯心现量,这个,这一句重大的意义,叫做遮无外境,与外境无关的意思。

或者是可能把它解释说,所有的想像起心动念,其实要掌握的都是心,都是心。【本非实有,即入于如来自觉圣趣。】

【“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即得现法乐之甚深三昧,常得现前。】

【“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谓】(意思是说)【愚夫】就是愚痴的凡夫,【以】(统统因为)【不觉了】(不能觉知也不能了悟)【彼五法、三自性等,而但于自心所现一切外法之性,执为心外实有。】

这是一切愚痴凡夫,外道二乘人,或者浅位的菩萨,都是离不开这些,认为心外有法。

简单讲心外有法什么意思?于生中找无生,这个叫做心外有法,如果了悟了万法唯心现量,生,当体即空就是无生,那么心内就是具足了正法,正见。

   2-3 入于如来自觉圣趣,就是善于关心守住这一颗,不生不灭的本心,所以五祖弘忍大师说:修行守心是第一要法,守住这一颗不生不灭的真如心,但是修行第一要法,如果你在境界转来转去,那么不可能入于如来自觉圣趣,叫做守本真心。

【义贯】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分别趣”向之“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若修”真实“行者,修行”此法,观察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唯心现量,】唯心现量就是与外境无关,【即得“入”于“如来自觉圣趣”,】

换句话说入于如来自觉圣趣,圣趣,就是善于关心守住这一颗,不生不灭的本心,

所以五祖弘忍大师说:修行守心是第一要法,守住这一颗不生不灭的真如心,但是修行第一要法,

如果你在境界转来转去,那么不可能入于如来自觉圣趣,叫做守本真心。

【而“离于断常有无等”恶“见”,得于“现法乐正受”中“住”,三昧常“现在前。】

三昧常现在前,这个就值得让人家赞叹的功夫,人的一辈子很少,生活在正定的心灵当中,很容易受到外境的影响,外境的影响。

【大慧”,然愚夫以“不觉”了“彼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而但于“自心”所“现”一切“外”法之“性”,执为心外实有,此乃“凡夫妄想”分别,“非诸圣贤”正智所见。】

   2-4 【故知法无自性,迷悟在人。】这一句话还得提示一个重点,也就是有福报的人碰到佛法,他就有机会悟,没有机会福德善根因缘不具足的人,他就是无量劫来一直统统在迷。

【诠论】

【此为依迷与悟二者,而总列五法。谓修行者因观察五法等,而得趣入自觉圣智,则五法通是悟相。

反之,若不觉,且不能观察,不能了别,则五法通成迷相。

故知法无自性,迷悟在人。】

这一句话还得提示一个重点,也就是有福报的人碰到佛法,他就有机会悟,

没有机会福德善根因缘不具足的人,他就是无量劫来一直统统在迷,他不会有机会觉悟的,

这个如果不是世尊来讲的话,谁知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呢!如果不是世尊来示现,谁有这个能耐,这世界上还有这样解脱的学问,不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702:【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著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著妙色;计著已,无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水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这一段在讲什么?在讲说:愚夫为什么会产生妄想,妄想是生死的根本,那么愚夫的妄想到底从哪里来,为什么?你找到了妄想从哪里来,你才知道如何去脱黏解缚嘛!你才知道如何来放下它,来解除它嘛!你都不晓得妄想从哪里来,如何能够有解脱的机会跟因缘呢!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圣贤?佛告大慧:愚夫计著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著妙色;计著已,无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水轮,以愚痴故,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3-1 这一段师父,把它列为重点当中的最重点,因为大家都是凡夫,那么这一段就显得,特别特别的重要。

这一段如果是根器很利的人,一下子就知道,佛所讲的真理是宇宙究竟的真理。

这句话,这一段在讲什么?在讲说:愚夫为什么会产生妄想,妄想是生死的根本,那么愚夫的妄想到底从哪里来,为什么?

你找到了妄想从哪里来,你才知道如何去脱黏解缚嘛!你才知道如何来放下它,来解除它嘛!你都不晓得妄想从哪里来,如何能够有解脱的机会跟因缘呢!

所以这一段师父,把它列为重点当中的最重点,因为大家都是凡夫,那么这一段就显得,特别特别的重要。

    3-2 愚痴的凡夫随名相流,简单讲所有的众生,经不起一句话,看了一切假相,一定掉进去,虚妄分别执着的心性里面,从来没有停止过,叫做随逐于虚妄的名相,流就是漂流,漂流当然就是停止不了,叫做不止,无法停止。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意思就是:世尊!为什么这些愚痴的凡夫,天天时时刻刻秒秒分分,统统在产生妄想呢?

有妄想当然是凡夫啦!所以非诸圣贤,意思就是:并非诸圣贤会生妄想,只有凡夫会产生妄想,叫做非诸圣贤会生妄想。

这四个字意思就是:并非诸圣贤会产生妄想,意思是说唯有凡夫会产生妄想。

佛告大慧:愚夫计着,这个愚痴的凡夫计着,纵然他有学佛,背了一些六根六尘五蕴十八界或者十二入十八界,背了这一些俗数名相,把这些俗数名相,背成滚瓜烂熟,误认为它为有实体性。

认为佛讲的六根,确实有六根,不晓得佛方便说,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不知道佛这些名相,叫做俗数名相,都是方便安立的空无自性,

他误认为有实体性,为实有五蕴,实有六根实有六尘,实有十二入,实在是实有十八界,因此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却不得解脱。

随心流散,随心,那么随就是任意的意思,任由妄心,流就是流动啊!散就是散乱啊!任由这个妄心流动散乱,

因为只背一些名相,误认为我学佛学得很好,你叫他讲,他可以讲得滔滔不绝,你叫他放下,免谈,心契入真如也免谈,为什么呢?心一流散就能所不断,能所不断。

流散已,就是只要心一流散,一流散已,就停不下来了。

简单讲:众生的妄想一起来,再加上内在深层的习气,潜意识附带深层的习气,那完全失控,叫做能所不断,

那么就会起种种相,种种相之像貌,种种相有种种的像貌,

因此就堕于。堕入他所计着妄计彼诸相,把那个相当做五蕴就是我相,所有的这些我生活的必需品,统统是我所有相。见就是妄见,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心一流散已,能取所取就不断,就一直取,外境再加上内在的习气,那种贪嗔痴,种种相所显的像貌,

因此就堕于计着彼诸相,这些相统统是我的,叫做我我所之妄见,

希望计着彼为妙色,为什么彼为妙色?每一个人心中所执着的,简单讲就是:一定他心中认为是最美好的,彼执为希望计着彼为妙色,心中自己认为,简单讲:心中有一个标准,他认为他那个是,执着的东西是最好的。

这样子计着已,无知就是无明,无明就盖起来了,无明一覆盖真心,用的就是妄心,

那么所以生染着,这一染着已,贪心不断,嗔恨心不断,愚痴心不断,

接下来贪嗔痴不断,所生出来的,就是无形的业力,这个无形的业力,就贯穿三世十方的轮回的生死,

这样子所生的业,就一直累积一直集合起来,这个累积跟集合起来,

妄想自缠,其实不是别人给他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所有的痛苦来自一颗愚痴的心,无明的心,

因为妄想就是作茧自缚,妄想自缠,自己吐出妄想,自己缠绕自己,

所有的观念并不是别人给我们痛苦,而是来自一颗无明妄动的心,就像怎么样?如蚕吐丝作这个茧又困死自己,这样堕入生死的大海,堕生死的大海。

诸趣旷野之中,什么叫做诸趣?就是六道,有的讲五道,有的讲六道,有的讲七道,那么《楞严经》就讲过了,

诸趣旷野之中,为什么叫做讲旷野?就是你只要在六道轮回里面,就像你一个人业力所牵,丢到一个荒山野外,简单讲无人能够救拔,救不了你,

换句话说偏激的个性,偏激的个性就是诸趣旷野当中,你虽然人在文殊讲堂,你也是诸趣的旷野之中,连佛都救不了你,

这因此他不是在外境里面,他只是说诸趣的旷野,旷野就是离聚落很遥远,谁都救不了他,叫做旷野之中。

这旷野也代表没完没了,你只要掉进去六道轮回,就会没完没了,就像在旷野当中,你找不到回家的路。

如汲水轮,汲水轮就像以前农业的灌溉,循环不已,那个汲水的轮子,脚在踏,踏的时候一直循环,水一直取水,就像轮子循环不已,

从来没有觉悟,以因为愚痴故,所以不能够怎么样?了知一切法,

这个外道还有愚痴的凡夫,不能了知一切法如幻,如梦幻,也不能了知一切法就像阳焰,阳焰就是野马,一切法就像水中月,这些等等,自性就是空无自性,

如这外道还有愚痴的凡夫,不能了知一切法如幻,就像野马,阳焰就像海市蜃楼,就像水中月等,这些空无自性,

也不能了知万法,它的体性离我我所,我我所。

因此是故一切法,起于一切怎么样?后面补两个字,一切无明妄想,不实的妄想,起于一切无明不实的妄想,一切的后面补两个字,就是无明,起于一切无明不实的妄想,

什么叫做不实?因为不能如实知见,一切法不可得,起于一切无明不实的妄想,

离相所相,离于能相还有所相,以及离于生住灭,后面再补一个相,以及离,离能相所相,还有以及离于生住灭相,

是故彼一切法,乃是从自心妄想生,而不是说外道所说的,外道虚妄的计着,说从自在天生,或者时节因缘生,或者是微尘,四大的微尘生,或者是胜妙,胜妙就是神我之性所生,

简单讲佛陀说:一切法从自性妄想生,这是正见,

如果说是外道所说的,一切法从自在天生,是邪知邪见,从时节生也不是正见,从微尘生也不是正见,从胜妙神我之性所生,这些统统是外道的知见,非佛的正见,

愚痴的凡夫随名相流,简单讲所有的众生,经不起一句话,看了一切假相,一定掉进去,虚妄分别执着的心性里面,从来没有停止过,叫做随逐于虚妄的名相,流就是漂流,漂流当然就是停止不了,叫做不止,无法停止。

   3-3 诸位才这样几个字,世尊把所有众生的毛病,讲到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师父一再强调,在这个人生,在这个宇宙当中,你绝对找不到第二个人,能把你讲,把生命的迷茫讲到淋漓尽致,而且只要少数几句话就可以,唯佛一人,所以说你离开佛法,绝对在这个世间,你找不到哪一个世间的圣贤,讲到这么淋漓尽致,都你得大自在大解脱,没有。

整段把它贯串一下:

因为这一段特别的重要,这一段是说:为何愚痴的凡夫会产生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什么愚夫会产生妄想,并不是说一切诸圣贤,他会产生妄想。

佛告大慧:这些愚夫,每天时时刻刻,都计着佛所说的五蕴,六根六入十八界,十二处或者十二入十八界等,只是会背这一些俗数名相,为实体性的,好像是真的,不了解佛的本意,

因此任意随这个妄心流动散乱,心一流动一散乱已,就能取所取就不会断,那么种种能取所取不断,那么一定执着种种的相的像貌,

因此就堕入于彼,计着彼相为我的,或我所有的之妄相妄见,

因此时时刻刻都在祈求外境,祈求外境计着彼为妙色,

一经计着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计着于,那么这样子,失去了本心本性啊!真如心不见了,

那么这个时候,无明和无知就会覆蔽覆藏,这一颗真如的本心本性,

由于无明无知,所以心生染着,心一生染着已,我们所有的负面的贪嗔痴,所生的业就会积集,

积集已,种种的业妄想自缠,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的大海诸趣旷野之中,无人能救拔,就像汲水轮循环不已,以愚痴故,就是没有智慧,

那么愚痴有一句话比较具体,就是把所有的黑暗面,跟负面的情绪统统加起来,叫做无明,把生命当中,所有的黑暗面和负面的情绪统统加起来,这就叫做无明,

由于愚痴无明故,所以不能够了知一切法如幻,完全不能够了知一切法如幻,

也不能了知一切法,如野马阳焰的不实在,也不了解一切法如水中月,但这些空无自性,

不能知万法,它的本体离于我我所,是故诸法起于一切,无明不实的妄想,离于能相所相,以及离于生住灭相,

是故彼一切法统统,来自于自心妄想而生,能所不断而生,绝对不是外道的,恶知见邪见说,从自在天生,从时节生,一切法也不从微尘生,一切法也不从胜妙神我而生,

这些愚痴的凡夫,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随逐名相而漂流不止。

诸位才这样几个字,世尊把所有众生的毛病,讲到淋漓尽致,淋漓尽致。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师父一再强调,在这个人生,在这个宇宙当中,你绝对找不到第二个人,能把你讲,把生命的迷茫讲到淋漓尽致,而且只要少数几句话就可以,唯佛一人,

所以说你离开佛法,绝对在这个世间,你找不到哪一个世间的圣贤,讲到这么淋漓尽致,都你得大自在大解脱,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3-4 【“起于一切不实妄想”:谓诸法乃起于一切不实之妄想。】

【注释】

【“愚夫计著俗数名相”:“俗数名相”为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

【“随心流散”:“随”,任由。谓任心流散于外。】

【“种种相像貌”:谓妄见种种相之像貌。】

在座诸位!所有,哪一个众生不执着于外相呢?要不然世界怎么会有什么选美大会呢!

或者是选择貌相比较好的,有的人开那个店,有一开那个店,那么卖那个吃的东西,所有人进去,她都拿衣服给你穿,一定男孩子一定一米七,衣服一定要穿得,像又高又长的帅气,

那个店开的,当然是清洁的店,所有的客人,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女性来消费的,女性,

那种头路(台语:工作),我怎么能应征得上呢?百分之百,统统要一米七以上的,为什么呢?这个老板知道众生的心,他这个习气就是这样子,习气就是这样子。

【“无知覆障”:“无知”,即无明。】

【“不能知如幻、野马、水月自性”:不能知诸法之自性为如幻、如阳焰(野马)、如水中月,不可取、不可得。此为指外道人所患之过。】

【“起于一切不实妄想”:谓诸法乃起于一切不实之妄想。】

【“离相所相”:离于能相所相。】

【“胜妙”:即胜性,亦即神我。】

   3-5 “愚痴凡夫,随”逐虚妄“名相”而漂“流”不止。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会有“妄想生?”而“非诸圣贤”会生妄想?

“佛告大慧:”以“愚夫”妄“计”执“著”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俗数名相”为实有自体性,并任“随”此妄想“心流散”于外;

心“流散已”,便妄见“种种相”之“像貌”,而“堕”于计彼诸相为“我、我所”之妄“见”,进而“希望计著”彼为“妙色”;

如是“计著已”,即以“无知”(无明)“覆障”本明,是“故”心“生染著”;

心生“染著已”,便起贪恚痴,是故由“贪恚痴所生”起之“业”便得“积集”;

如是造作“积集”诸业“已”,复于彼诸业便作种种“妄想”分别而“自缠”缚,“如蚕作茧”,因而“堕”于“生死”大“海,诸趣旷野”之中,“如汲水轮”,循环不已,而不自觉知。

外道之人,“以愚痴故,不能”了“知”诸法“如幻”、如“野马”(阳焰)、如“水”中“月”等“自性”,是故不能知诸法本“离”于“我”及“我所”有;

亦不知诸法乃“起于一切”虚伪“不实”之“妄想,离”于能“相”及“所相,及”离“生住灭”;

是故彼一切法乃“从自心妄想生”,而“非”从彼所妄计之“自在、时节、微尘、胜妙”之性等所“生”。

然“愚痴凡夫,随”逐虚妄“名相”而漂“流”不止。】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703:【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现在要进入这个五法,那么五法怎么来的,现在讲到五法里面第一个相,这个相是怎么呢?是我们脑筋里面所创造出来的,而有认知,自己创造出来的。如如就是,内不为烦恼所惑,外不为境界所扰,是名如如。所以大悟的圣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没妄想。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4-1 这个相包括有形的,包括无形的,感觉器官的统统列为相,简单讲这个相会引起知觉,或者是错觉的,或者是我们的神经系统的反应的,可以说统统都叫做相。

现在要进入这个五法,那么五法怎么来的,

大慧,彼相者,现在讲到五法里面第一个相,这个相是怎么呢?是我们脑筋里面所创造出来的,而有认知,自己创造出来的,

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眼识,照就是对照,眼识所对照那个叫做色,

以一般凡夫的角度说,眼识在内,色就是外,因此眼识所对照的,那个叫做色。

耳鼻舌身意意识所对照的,名为声香味触法,

那么声香味触法,当然统统是怎么样?统统叫做相,是名为相,意思就是看得很清楚,那个就是相,听得很清楚就是相,嗅得很清楚,味道很清楚,感受的统统叫做相,

这个相包括有形的,包括无形的,感觉器官的统统列为相,

简单讲这个相会引起知觉,或者是错觉的,或者是我们的神经系统的反应的,可以说统统都叫做相。

   4-2 一切众生执着于相,安排一个名,那种执着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你懂得这是人类从妄想中,创造出来的语言文字观念,用用就好,要懂得放下,懂得放下。

大慧,彼堕入妄想,什么叫做堕入妄想者呢?

因为施设众名,每一种东西都有一个名相,有名,安排一个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

如此不异在强调,一切众生执着于相,安排一个名,那种执着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譬如说你教导小朋友说;这是苹果,那么这是香蕉,那么这个小朋友,从小,苹果、香蕉,这是苹果,这是香蕉,他一定会表达,开始表达,

如果你跟他讲,苹果不是真正的苹果,那是假相假名,香蕉也不是真正的香蕉,这是假相假名,这个孩子一下子弄不懂的,一下子弄不懂的。

譬如说:因为众生那种固执到极点,所以相就会安排一个名,名从心里面想像的,安排在这个相,那么决定不疑,

大象,这个就是象,你看大象就是很大嘛!对不对?象一定不是马,马一定不是牛,这样很清楚的,为什么?你不安排这个假相的假名字,没办法分辨嘛!

可是不知道那个,就是一种方便,方便。所以人很难去突破,那种执着的,

中国人,从小Baby这样子教导,那么美国人也是一样,他看到,每天妈妈叫他,来翻译一下,他因为拿到美国护照啊!台湾这样两地跑,

妈妈跟他讲,I am hungry.奶奶叫他翻译一下,然后他会表达,这小Baby才两三岁,I am hungry.她的小baby跟她讲,I am hungry.妈妈说,讲中文,我肚子饿饿,她就知道,我肚子饿饿,

妈妈说,来翻译一下中文,I want to go home.我想要回家,他就知道我想要回家,他从小那个观念,就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一个相安排一个名,一个名一个相,那从小就固定的。

所以世间的学问有人教,但是出世间法的解脱,唯佛法能教,

相是假相,名也是假名,它空无自性的。但是我们从小到大,就是一定要这样学习,这样学习已经改变不了。

好!譬如说人家骂你,譬如说比较,有个胖女孩她歌声很好,可是呢,每次这位学生在学校里面,人家都骂她,你是猪,那这个女孩子,国中的大胖女哭得很惨,哭,因为她没有佛法的观念,

话讲回来,如果今天是,学佛的人就不一样了,诸位我们如果从小,人跟猪对调的话,那就,我是猪,因为从小就那个,我是猪,然后那个,那个是人,

但是从小我们的教育,我是人,那是一头猪,已经根深柢固了,所以人家骂你,你不是人,你是一头猪,你会哭得很伤心,

但是如果从小刚好相反,我是猪,那个是人,骂你说,你不是猪,你也会生气,我怎么不是猪,我还是大胖猪呢!

因为他是大胖子,从小那个猪跟人,他就分得很清楚,就分得很清楚。

所以一切众生,没有办法离开那种假相的苦恼,没有办法,很难突破这种缘起的一种假相,很难突破,他已经完全被卡住了,完全被卡住了。

如此不异,如此不异就是说,众生这一固定起来,象马车步,就是什么是车子啊,然后用什么是走路的,什么是男众,什么是女众,等名,安排这些名都是叫做妄想。

注意这个还有一句话,凡是后天性所创造出来的名词,统统叫做妄想,统统叫做妄想。为什么?表达的都是一样,

比如说中文讲一二三四五,对不对?台语不是这样发音,台语说一二三四五(师父用台语说),你到日本去,他才不是这样讲呢,日语则是一二三四五(师父用日语说),就不是这样表达了,如果你在英文的话就变成,one、 two、 three 、four、 five,

你看,哪一个种族都需要这种数目,而这种数目,这都是概念,而这个观念就是由妄想,妄想就创造了,

人世间的语言文字,数目字乃至ABC,统统都是妄想创造出来的,

但是那是一种工具,那是不对吗?不不,语言文字并没有什么错跟对,而是说这是一种工具,你懂得这是人类从妄想中,创造出来的语言文字观念,用用就好,要懂得放下,懂得放下。

   4-3 这些名字跟假相的外相,其实都是我们心中,过往生灭的一种旅客,我们心中彻底了解境空心寂,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学佛就是要找到我们真正的主人,就是生命自己做主。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实不可得,因为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相安排一个名,名跟相实在是不可得,

譬如说大象,这大象死了以后,就是一堆骨头,把骨头火化以后,就变成一堆灰,

你说大象的名,其实就是妄想创造出来的,你说大象的那个相,其实是空无自性的,那个缘起的假相,暂时存在的,但是有一天它会毁灭的,

不必到有一天,回归当下就知道这个大象,用X光一照就是一堆骨头,所以彼名彼相,其实是不可得。

那么名字跟假相犹如过客,过客就是过往的旅客,诸位!我们去游览的时候,我们是旅客,请问那个旅社,你往的那个旅社,有搬来搬去吗?没有,那么旅客进出进出,所以旅客,过往的旅客是生灭的意思,

这些名字跟假相的外相,其实都是我们心中,过往生灭的一种旅客,

我们心中彻底了解境空心寂,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学佛就是要找到我们真正的主人,就是生命自己做主。

诸位凡夫妄想做主,大悟见性的人,不生不灭的本心本性做主,

妄想其实做不了主,妄想是生生灭灭意识形态,所显现的名相妄想,

而真如的智慧,是来自一颗不生不灭、大悟见性,那种自觉圣智的佛性,那完全不一样。

你为什么要修行,修行就是为了要找到真心本性,

所以诸妄识实不生,这妄识是因为境引起的,一种生灭的妄想,所以诸妄识,实在是没有生起来。当体即空,

简单讲就是本心就是本性,如是究竟照了一切法,不会堕入断见,也不会堕入常见的外道,也不堕入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因为不究竟之地,

意思就是:也不堕落入一切外道的二见,也不堕入声闻缘觉的不究竟之地。

    4-4 知道一切名相本自不生,因为它都是后天所创立出来的,所创立出来的。都是由众生妄想方便而安立的,安立的。是名如如,如如就是内无妄想,内如,外,境界本空,简单讲内无妄想外无实境,叫做如如。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了一切名一切相空无自性不可得,包括妄想,究竟寂灭,

以此正智,所以绝对不着名也不着相,

非不立名相,但是要说法,并不是说决定不立名相,意思就是你要说法,也要方便智慧,来安立种种名相,叫非决定不安立种种名相,

非决不以方便智慧力来安立种种不同的名相。为什么?因为要说法故,你不说法,不安立名相怎么说法呢?但是所有的安立名跟相,其实也是方便,

舍离二见建立诽谤,建立就是有见、常见,诽谤就是无、就是断见,远离舍离这外道的常见,还有断见,

知道一切名相本自不生,因为它都是后天所创立出来的,所创立出来的。都是由众生妄想方便而安立的,安立的。

所以世间法研读得很多,很多很多,这个人觉得很聪明,诸位那个是生死法,与了生死无关,

是名如如,如如就是内无妄想,内如,外,境界本空,简单讲内无妄想外无实境,叫做如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4-5 这个名跟相犹如过往的旅客,其实境空心寂本自不增不减,这些诸妄识不实而生,由于心有妄动,着于妄境,所以这些生灭的意识心,就生起来。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对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大慧,彼堕入妄想者,因为施设种种众名,众就是种种,显示诸相,安名是因为要显相,显相,你就必须安立种种的名,

然后凡夫就说如此不异,大象就是大象,马就是马,坐车子就是坐车子,我在步行就是步行,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简单讲决定没有办法改变,

也因此就是驶进,驶入这个观念里面,掉进去那种永远不可改变的观念,是名妄想。

大慧,如果说讲到佛的正智,就不是这样子的,如果以佛陀的正智,能够照见名跟相实不可得,

这个名跟相犹如过往的旅客,其实境空心寂本自不增不减,

这些诸妄识不实而生,由于心有妄动,着于妄境,所以这些生灭的意识心,就生起来。

但是这些意识心本自不可得,就是本心的意思,究竟造了一切法不断不常,也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简单讲这一段就是转识成智,转到最后识就是性,性就是智,转到最后生灭当体就是智,不离当下,

所以此正智是不立名相,非决不以方便智慧力而安立名相,因为要说法,一定要安立种种名相。

舍离二见,建立的常建,毁谤的断见,这是外道见,知道名相本自不生,名相怎么来的,都是由众生妄想,方便所创立而来的,是名如如。

   4-6 诸位分别心就是魔的心,无分别心就是佛的心。

【注释】   

【“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这是解释名相二法,不出于由六识取六尘。“照”,对也,亦是照见、照显之义。】

【“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谓彼堕于妄想分别之人,妄建立种种假名,以显示彼诸相。】

【“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谓于妄立假名来配众相之后,便谓决定是如此,决定不可改异,

猫名配猫相、象名对象相,至于马、车、步、男、女等名与相之对配,亦复如是,决定如此,决定不可改异。

如是则不但是“相”为有定相,且“名”亦有定,某名一定是代表(表显)某相;如是则仿佛名与相皆有实体。】所以一切众生,其实很难离开这种妄想,

【如是则名与相即是妄想:】其实是一种坚固的妄想,坚固的妄想。

【非离于名与相外,别有妄想——以若离名相,即无妄想;若离名相,妄想不得起,妄想不得附丽。】附丽就是附着,【所以下句说:“是名妄想”。】

那么这个就很麻烦了,众生我一定都要第一,我什么都要第一,什么都不输人家,不想输人家,

这个有好处也有坏处,为了要拿到这个第一,就拚死拚活、拚死拚活,然后得到一种荣耀,这个荣耀其实它是一种假相,

也因此我们就晓得说:世间人之所以荣耀,人不能说他完全不好,但是还是一种妄想,那么没有荣耀心的人,那更糟糕,更糟糕。

【“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过客”,】是【指旅客,因只是道经而已,并不久住,故有如过路人。

此喻名、相为生灭法,不得常住,有如过客,乃至念念不住,如旅客来往不止住。

此谓:正智即是观一切名相之体不可得,如过客之不住,是故了境本空。

上面】的【名、相、妄想属于凡夫之迷相,正智以下,为就贤圣法而明示悟相。】

【“诸识不生,不断不常”:因观名相不可得,而了境空;以知境空故心寂,】

诸位,心寂就是圣人的所谓平常心,为什么一直教你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没有起伏,

禅宗里面讲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没有高也没低,看到相相,相相本空,看到名相,名相还是空,所以拥有真理的人,心就会寂灭,【所以诸妄识不复生起。

既达于境空心寂之境界,】为什么境空?因为缘起性本不可得,为什么叫做心寂呢?妄想不可得,悟无有少法可得,就是境空心寂的境界,

【所以于一切法不复起分别,以不分别故,究竟照了一切法实非断、非常,永离一切分别相。】诸位分别心就是魔的心,无分别心就是佛的心。

【“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以离于一切分别,故不堕于一切凡外邪小境界,此即是正智。】

    4-7 诸位这一句就是所有修行,要找到重点,心外非有,心外不是有真实的境。

【“以此正智,不立名相”:以此正智观察,即了知一切境皆唯心所现,外性非性(心外非有),是故于真如法中,不立一名、一相,而达一切境如:】

诸位这一句就是所有修行,要找到重点,心外非有,心外不是有真实的境,

那么什么是佛的心呢?是故真如法中,就是真心本如,真就是真心,如就是本如,

在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如,真心本如的法中不立一名,简单讲离一切名,同时离一切相,

为什么无有少法可得,不立知不立见,无有一法,无有一名,无有一相,无有一义,无有一境,这样就能够达到一切境如。

诸位在禅宗里面讲,叫做打破无始无明,因为有无明,它就会创立种种的名相法义境,打破了无明,打破了无明,识心不生,识心不生,一切境都是如,

【以不见一法可立,故真如】这个字念茕(音同琼)【茕然独现。】茕就是独的意思,简单讲茕然独现,就是真如是绝对的独立存在。

【“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诽谤,知名相不生”:然菩萨亦非不立名相,而是彻见名相本来不生,此即《圆觉经》所说:“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这一句话在教你体悟,若非作故无,诸位作而使无,是生外里面找无生,本性无故,生即是无生,这两种是完全不一样的境界,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另外一种修行是次第的,作而知无,生外有无生,这里不一样,非作故无,不是造作而令他无,简单讲叫无功用行,生就是无生,本性无故,本来就无,

【因此,非菩萨不立名相,而达如如,而但于一切法之性相上,舍离】有见的【增、】还有无见的【损二种谤,以如实了知名相本来不生。

若了知名相本来不生,即不再虚妄造作,于一切法性相上,妄有所增损之想;若无一切二见之想,自然达于“此心如”之境界。】

【“是名如如”:以心境皆如,故名如如,内外一如故。】

所以如智就是真实的觉性,如之一字就是十方诸佛所契入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就是告诉你十方诸佛,都证得内外一如。

   4-8 “大慧,正智者”,谓照见“彼”一切“名相”之体,实“不可得,犹如过”往之旅“客”,不曾久住,如是照见,】照了【故了境空,因此见妄想所生之“诸识”本“不生”,】诸位诸识本不生,简单讲就是生灭灭己,识就是生灭的意思。生灭灭已,为什么?诸识本不生嘛!【故达心寂。

【义贯】

【“大慧,彼相者”,谓“眼识所照”见者,“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显者,“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大慧,彼”堕于自心“妄想”分别“者”,妄建立“施设众”假“名”,以为彼等诸假名为实可“显示”彼“诸相”,

并谓名相乃一一对应,决定“如此”,决定“不”可改“异”,如以“象、马、车、步、男、女等名”,而显其相,谓象名可显象之相,马名可显马之相,而不知名与相皆本空,“是名”为“妄想”之行相。

“大慧,正智者”,谓照见“彼”一切“名相”之体,实“不可得,犹如过”往之旅“客”,不曾久住,如是照见,】照了【故了境空,

因此见妄想所生之“诸识”本“不生”,】诸位诸识本不生,简单讲就是生灭灭己,识就是生灭的意思。生灭灭已,为什么?诸识本不生嘛!【故达心寂;

境空而且心寂,于是于一切法不复起分别,故见一切法实“不断”亦“不常”;

如是观察了知已,“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是名为正智。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观察一切境皆唯心所现,外性非性,故于真如法中“不”妄“立”一“名”一“相”,故达一切境如。

然菩萨“非”决“不”以方便力而安“立名相”,以成就世法,

但于一切法之名相上“舍离二”邪“见”,即所谓“建立”及“诽谤”,以如实了“知”一切“名相”本来“不生”,因而达此心如;如是心境皆如,“是名如如”。】

那么如如就是,内不为烦恼所惑,外不为境界所扰,是名如如。所以大悟的圣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没妄想。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704:【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证得如来法身,示现身无作语无作意无作,这个是三业离念的无作清净,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5-1 简单讲当大悟见性,亲见真如的人是值得庆贺的,得欢喜地,亲见真如,故得大欢喜,不是像世间那种欢喜,世间那种欢喜,高兴一下子就好。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住如如者,这里意思就是: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都见真如,这个时候,那么佛是究竟真如,

所以这个菩萨摩诃萨住如如,是什么情形呢?得无所有境界,得无所有就是他达到境空,简单讲就是外境本空的无相,得无相无所有境界,

那么无相无所有境界,当然就是前面所讲的,究竟寂灭寂静不生,这个时候得菩萨欢喜地,

什么叫做欢喜地,因为清净不生不灭的真如本心本性,所以得大欢喜,

简单讲当大悟见性,亲见真如的人是值得庆贺的,得欢喜地,亲见真如,故得大欢喜,不是像世间那种欢喜,世间那种欢喜,高兴一下子就好,高兴一下子就好。

   5-2 这个时候法相达于毕竟空相,这个时候,法相的智慧完全迅速的成熟,所有的法相,一切法究竟不可得的空相,法相就成熟。简单讲:他不会死在法相里面,开大般若智慧法相就成熟,着于名相,法相就不成熟就没智慧。

那么得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

正住就是由于真如,证得真如无住而住名为正住,若有所住不名为正住,

这个正住,简单讲就是无住而住,名为正住,这个出世间趣就是趣向之道,趣向之道。

法相成熟,同时令世出世间,一切的法相的智慧迅速的成熟,

为什么叫做法相成熟呢?因为刚刚我们研究法的时候,有名有相,到最后离的时候呢!这个世出世间法,原来一切法都是佛方便说,了一切法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全部都是一心真如所显露出来的,

这个时候法相达于毕竟空相,这个时候,法相的智慧完全迅速的成熟,所有的法相,一切法究竟不可得的空相,法相就成熟。

简单讲:他不会死在法相里面,开大般若智慧法相就成熟,着于名相,法相就不成熟就没智慧。

   5-3 诸佛大菩萨都有大悲心,欲成熟众生如水中月,虽然是成熟众生,但是他得如幻三昧,所以如水中月,指的是不出不入,身体虽然在度众生,其实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这个叫做身业无作之行,叫做普现一切众生清净心水当中。

接下来,就是善于了知分别处,于一切法都是如幻等,一切法,意思就是:分别幻等一切法,就是善了知,善了知分别一切法如幻,等一切法。

然后自觉法,自觉趣相,自觉趣相就是,证到自觉圣智法相,

简单讲它这个所谓证,其实是无证而证,证而无证,为什么呢?真如哪有能证所证呢?是方便讲证,当然就是证而无证,无证而证,

所以说自觉法趣相就是,证得自觉圣智的法趣之相,怎么样?无证而证证而无证。

离诸妄想,重点是离诸妄想。

见性异相,当见法的体性,不生不灭的见性,见到不生不灭,简单讲彻见法的体性,这个时候,它会依体起用,起种种的异相,异相就是种种的变化,不可思议的用相妙用,

次第乃至法云地,次第就是地地前进升进,一直到十地菩萨摩诃萨法云地,

于其中间,这个三昧力自在神通,怎么样?满足,神通自在慢慢地完全具足,就像花开敷一样,具足充满,

进入如来地,所以说得如来地已,得入如来地已种种变化,这个是指身体种种变化,

为什么身体种种变化呢?要圆满普照示现其身,为什么要圆满普照示现其身?为了要成熟众生,

诸佛大菩萨都有大悲心,欲成熟众生如水中月,虽然是成熟众生,但是他得如幻三昧,

所以如水中月,指的是不出不入,身体虽然在度众生,其实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这个叫做身业无作之行,叫做普现一切众生清净心水当中,

你念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诸位!观世音菩萨,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但看你的心清净不清净,

    5-4 学净土法门的人,不懂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升自己的清净,那么这个心性与佛不相应,你的往生就会有疑问。

学净土法门的人,不懂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提升自己的清净,那么这个心性与佛不相应,你的往生就会有疑问,

如果你懂得转化,了解说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你时时刻刻一直提升自己,我的心要像佛陀一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一直提升……一直提升,那么临命终,不往生净土都不可能。为什么?你这个心就是净土了,

因此要提升自己的频率,让你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很容易接走,要不然卡着一层厚厚的无明,怎么接呢?

修净土的法门的人,不懂得转化自己提升自己,这个是修净土法门的致命伤,

不要说我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接下来就等佛来接引,关于自己的贪嗔痴,不必去管它,

关于我法二执,也不会管它,讲话伤人也不管,统统否定别人也不管,讲话伤人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批判别人没修行,落入可怕的生灭见,自己不知道,

所以不要去,修净土法门的人,也不要去管别人的是非,不要去说众生的过失,但看自己的心境,有没有一直转化,一直转化,就是一直向着净土。

因为心净则国土净,这一句话很重要,你怎么样可以感觉到净土,心净则国土净。

所以转化自己的心,与佛的清净心(相应)是很重要的,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今天你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什么那么多人感应,那是因为至诚恳切,这个人因为至诚恳切,他的心是完全清净的,

所以观世音菩萨,有身业的无作妙用,无作就是说诸佛菩萨,其实没有来去生灭增减,没有来去生灭增减。

观世音菩萨就像月亮,那么你的心清净就等于水清净,月亮就影现了。

所以你想要诸佛菩萨加被你,想要诸佛菩萨感应你加持你,很简单你要先加持你自己,让你的心绝对的清净,身口意完全持戒清净,至诚恳切这种心来念佛,来念观世音菩萨,那就感应力就特别地强,

可是修净土的人,很少理解这样子的心,不懂、不懂,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接下来就等往生,我现在的烦烦恼恼也不管它,我现在的心境也不提升它,统统不管,认为拜拜佛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没那么好的事情,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的人多,那么往生的人那么地少,就是不懂法的东西。

    5-5 如来的清净法身,或者菩萨摩诃萨证得了,真如究竟离一切法一切相,所以他的三业是离念清净,那么离念清净,凡是示现的身业都是无作,语业还是无作,意业还是无作。

接下来,如水中月,指的诸佛菩萨,大菩萨身业无作不出不入,示现圆满普照示现他的身,是指身业无作。怎么样?

善究竟圆满具足,圆满具足十无尽句,十无尽句就是已发大悲心,普度无量无边众生,十无尽句就是无限的大悲愿力,

为种种意解众生,种种意解,因为有不同的众生,就有不同的知见看法,想要了解真理,所以叫做种种意解。

意就是意愿欲望,这个意、意欲,想要怎么样?解就是知解,众生就是不同,不同的众生,为种种意欲知解不同的众生,分别说法,

分别说法其实没有能说所说,这是佛和菩萨摩诃萨,语业无作,

前面说圆照示现成熟众生,这个如水中月,这个是身业无作,

这个时候,分别说法没有能说所说,都是善究竟满足已发大悲心,十无尽句发大悲愿,为了种种意欲知解,不同的众生分别说法,这是佛菩萨摩诃萨的语业无作。

是法身,如来的法身,离于生灭的心意意识,这个意包括三种,如来的法身,离于生灭的心意意识所作,简单讲就是意业无作,意业无作。

这三业,如来的清净法身,或者菩萨摩诃萨证得了,真如究竟离一切法一切相,所以他的三业是离念清净,

那么离念清净,凡是示现的身业都是无作,语业还是无作,意业还是无作,

所以这个法身,如来的法身,离于生灭的心意意识所作,这一个是意业无作,无作的妙智力,

这个都是证得如来法身,示现身无作语无作意无作,这个是三业离念的无作清净,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5-6 证得如来法身,都现三业无作妙智力,三业离念清净,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把它贯串一下:

佛说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相无所有,究竟寂静不生的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

由于亲见了不生不灭的真如,本心本如,所以心生大欢喜,

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无住而住,

正住于出世间趣向之道,并令世出世间一切的法相,得空慧究竟不可得的智慧,迅速成熟,

善于了知分别如幻等一切法,证得自觉圣智法趣,证而无证无证而证,离诸妄想,

他见到法的体性,本不生灭的自性,因此依体起用有种种的异相,异就是有种种的异相,起不思议的妙用,

次第升进以及达到法云地,尤其从初地一直到法云地,这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渐渐满足,就像花的开敷具足充满,而得契入如来地,

得入如来地已种种的变化,种种的变化,这个是指身,有种种的变化身,来圆满普照示现其身,为什么?以成熟善根深厚的众生,证得如来法身。

如水中月不出不入,身业无作妙智力妙慧力,来普现一切众生清净心水中,

同时能够善于究竟满足,发大悲愿十无尽句,无量无上的大愿行,为种种的意欲知解不同的众生分别解说,这个是语业无作。

如来的法身,离生灭的心意意识所作,这是意业无作,

证得如来法身,都现三业无作妙智力,三业离念清净,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5-7 【“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无所有”,即是无相,以离于空有二边之相,故是无有少法可得,一法不立之无相境界,究竟寂静不生。】

【注释】

【“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无所有”,即是无相,以离于空有二边之相,故是无有少法可得,一法不立之无相境界,究竟寂静不生。

此谓以真如智观一切法,证真如理,唯如如智独存,即此如智亦不可得,所以说得无所有境界,登欢喜地。又,以亲见真如,故大欢喜,而入欢喜地。】

【“正住出世间趣”:“正住”,无住而住,谓之正住。“趣”,向也,道也;以是道,故能趣向。】

【“分别幻等一切法”:“分别”,善了知。“幻等”,如幻、如化、如影等。】

【“自觉法趣相”:证自觉圣智法趣相。此即无证而证。】

【“离诸妄想”:谓以无功用智,转藏识名,离能所之念,是故云“离诸妄想”。 】

【“见性异相”:彻见法之体性,而起不可思议异相之用。“异相”者,种种相也。此即所谓全体起用,化用无端。】

【“神通开敷”:神通满足,如花之开敷。】

【“如水中月”:谓如水中月,普现于一切众生清净心水之中;以其不依不著,应现自在,不涉功用,无来无往,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此为身业无作之行。】

【“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为种种意欲知解不同之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以一音演说,巧应群机,此为语业无作之行。】

【“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然此一切皆是菩萨法身离于心意意识之所作者,了无作念,是为意业无作之行;

如是三业离念清净,随智慧行,纯一如如体,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之益。】

   5-8 【如是三业离念清净,随智慧行,“是名”为“菩萨”契“入如如所得”之利益。】

【义贯】

【“大慧,菩萨摩诃萨”安“住”于“如如者”,以证“得”无相之“无所有境界”,究竟寂静不生“故”,便证“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

”便即“永离一切外道恶趣”而能“正住”于“出世间趣”,并令世出世间一切“法相”之智迅疾“成熟”,

故能善了知“分别”如“幻”、如梦“等一切法”,证“自觉”圣智“法趣相,离诸妄想”分别,“见”法体“性”,而起不可思议种种别“异相”之用,

“次第”升进,“乃至”于第十“法云地,于其”(法云地)“中间”,即得“三昧力自在,神通”满足,如华“开敷”具足充满,而得如来地;

证“得如来地已”,为度脱众生故,而现“利种变化”身,“圆”满普“照示现”其身,以“成熟众生”,犹“如水中月”,普现于一切众生清净心水之中,应现自在,不涉功用,无往无来,此为身业无作之行;

又,“善”能“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之大愿行,“为种种意”欲知“解”不同之“众生,分别”演“说”诸“法”,然说而无说,此为语业无作之行;

凡此一切所现身语,皆是菩萨“法身离”于心“意”意识之“所作”者,了无作念,是即意业无作;

如是三业离念清净,随智慧行,“是名”为“菩萨”契“入如如所得”之利益。】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705: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简单讲万法离不开五法。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就是前面所讲的,

那么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入就是摄入,

如果说用现在的语言,三种自性就是等于五法,五法就是三种自性,

为就是还是,为各有自相宗,自相宗就是自相之宗,意思就是:还是各有一定的相的范围,一定和范畴,或者一定的解读,或者是一定的相,叫做为各有自相宗,还是各有自相之宗,

意思就是:还是各有各个一定的范围,一定的解读,一定的相,

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简单讲万法离不开五法。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世尊”,是否“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抑或“为各有自相宗?

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于“五法”之中。】

【诠论】

【在前面,大慧问佛四门(五法】一门【、三自性】一门【、八识】一门【、二种无我】一门【)】加起来就是所谓的四门,【差别之相,佛只提出五法而答,并未明示其他三门,

大慧因此再问:是否因为三自性可归入(并入)五法,而三自性实并无自相,因而只须要明了五法,便不须再说三自性了呢?还是说五法与三自性皆各有自相,而须逐一辨明呢?

佛明显地回答说三自性是入于五法,然此答之义,即含五法与三自性亦各有自相。】

如果没有自相何以解说呢?【何以故?因为有自相,方能摄入;】所以不坏相才能摄入,坏了相,怎么摄入呢?因为有自相,方能摄入;

譬如若无名、跟相,这二种之自相,【譬如若无名】、【相二者之自相,如何能摄入妄想?】

意思就是妄想才会安立名,才会着这个相,着相,他才一定安立名嘛!

【若妄想没有自相,如何能】摄【入于名中?因此知佛所说之“入”,其义乃含法有自相之义。

佛意谓不但三自性为摄入五法之中,乃至于八识、二种无我,一切诸法皆悉入于五法之中。】

   7 经文706:【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大慧,”云何说三自性为摄入五法之中?谓三自性之妄想自性,为摄入五法之名与相二法之中。三自性之缘起自性,入于五法之妄想。三自性之圆成自性,为摄入五法中之正智、如如。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7-1 大慧!彼名及相,现在讲到彼名跟相就是妄想自性。这妄想自性有三种名词:一个叫做遍计所执性,一个叫做妄计自性,一个叫做妄想自性。

大慧!彼名及相,现在讲到彼名跟相就是妄想自性。

这妄想自性有三种名词:一个叫做遍计所执性,一个叫做妄计自性,一个叫做妄想自性,

讲的由于自古以来,那么发展的这个唯识的一些名相略有所异,它讲的都是同一种东西。这妄想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

    7-2 名相从哪里来?从妄想生出来,然后妄想生出来的名跟相,又引发心王、心所的能缘心,引发心所心王的能缘心,又执著名跟相,所以就是妄想断不了。

大慧!若依彼,依彼什么?前面讲的名跟相这二法所生的这个妄想,注意在这里停一下,若依彼名跟相这二法所生的妄想,停一下。

反过来回过头来,复生,又生起,又生起心王还有心所法,法就是诸法,八识心王与五十一种相应心所法,生出这些诸法。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若依彼名跟相二法所生的这个妄想,再引发心王跟心所诸法,

名俱时生,俱时生就是同时生,没有先后。

换句话说,名相,这些妄想又引起心王心所,这心王心所又执著名跟相,心王心所就是能缘,名相就是所缘。

名相从哪里来?从妄想生出来,然后妄想生出来的名跟相,又引发心王、心所的能缘心,引发心所心王的能缘心,又执著名跟相,所以就是妄想断不了,

名俱时生就是同时而生,就是俱时生,非有先后次第而生起,就像日与光俱时而生,如日光俱。

诸位这个“日”跟“光”中间,要写一个“与”,日,太阳跟它的光线,见到(太阳)光线就一定见到太阳,见到太阳就一定见到光线,就是这个意思。

意思就是说,有心王心所就有名跟相,有名跟相又引发心王心所,所以,名俱时同时生,就像日跟光俱时而生。

   7-3 这缘起自性简单讲就是能缘的妄想心,当然就是指心王心所,与所缘的名跟相一直互为缘起,叫做缘起自性。缘起自性用你听得懂的名词,叫做能所不断,叫做缘起自性。

种种相就是种种不同的相,各有种种的差别,

诸位种种相各有种种的差别,叫做分别持,

分别持就是任持自性,任持自性诸法叫做分别持,持就是任持。

这个诸位现在把笔放下来,放下来。因为这个不解释看不懂。

在唯识学里面有一种名相叫做任持自性,依于轨道任持自性。

依于轨道什么意思?譬如说这是一个杯子,杯子有一定的轨道,上面圆圈,它有一定的轨道(即上面杯子边缘是一个圆),一定的轨道(圆)这样绕转,依于轨道,底下是平的,依于轨道中间是空的,一定的轨道,显示出杯子的相,任持自性,依于一定的轨道任持自性。

譬如说这是抚尺,依于一定的轨道(即抚尺表面边线),任于(抚尺表面边线)一定的轨道,然后我们能够显出这个相。

显出这个相叫做分别持,持就是任持诸法。

换句话说,种种的异相各有差别,各别分别任持诸法,

换句话说种种的不同的相有种种的差别,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长短方圆,然后它们有一定的轨道,自己在运作,大小方圆长短等等,分别任持诸法,是名缘起自性。

这缘起自性简单讲就是能缘的妄想心,当然就是指心王心所,与所缘的名跟相一直互为缘起,叫做缘起自性。

缘起自性用你听得懂的名词,叫做能所不断,叫做缘起自性,

然后妄想自性怎么来?妄想自性就是名跟相由心创立出来的,叫做妄想自性,由妄想创立的名跟相,然后引发心王跟心所,心王心所是能缘心,名相是所缘境,继续能所不断,这个叫做缘起自性。

    7-4 那么大慧,正智如如者,什么叫做正确的智慧?统统放下名、放下相,放下心王心所,放下缘起自性,简单讲放下妄想自性,往下缘起自性,换句话说放下名、相、妄想,就是正智。

那么大慧,正智如如者,什么叫做正确的智慧?

统统放下名、放下相,放下心王心所,放下缘起自性,简单讲放下妄想自性,往下缘起自性,换句话说放下名、相、妄想,就是正智。

没有一样放不下,假名、假相统统放下,妄想也放下。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不可坏就是我们讲的亘古以来长存,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所以这个不可坏,就是如来的法身智慧它是不可坏。

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开采我们每一个人的佛性,佛性就是究竟的如来的法身,我们跟如来是平等的,

因此讲空无自性,就是万法不可得,体性不可得,

讲缘起有其自性是不可以坏缘起,这样你才可以有办法解读,

还有不可以坏真心,就是如来的法身叫做不可坏,

因此讲不可坏相,不可坏因果相,叫做缘起有其自性,牛有牛的自性,马有马的自性,人有人的自性,不可坏缘起,这讲有其自性,

不可坏真心,讲真如有其自性,但是讲真如有其自性,不是说真如著自性见,也意思就是亘古以来,它一直存在、一直存在,并不是说真如,真如有其自性,

一般人会著于自性见,所以佛的说法很辛苦,又怕你落入断灭见,又怕你落入常见,变成说讲有是为了破除这个空;讲空是破除这个有。

譬如说你著于世间生灭的有,佛就用诸法非有的空来破除你,那么二乘人著于空,所以佛就用说诸法真如自性它是非空不可坏。

好!如果佛要强调万法都是真如,意思它就是讲非有非无,这要让你进入绝对的真如,那叫做万法离于有无,有无是生灭,

所以佛说法他很辛苦。众生著有,佛陀就讲空;二乘人著空,佛陀说诸法真常,它非空。好!因此诸法非有非无,又显示真如本自存在,本自存在。

所以大慧!正智如如不可坏,故名成自性。这成自性,

缘起自性又叫做依他起自性,依他起就是,他就是条件,依着条件起来的就是缘起自性。你看到这些名相,其实它是同一个。

那么成自性又叫做圆成实自性,又叫做圆成实性,这三个名相统统是讲同一个。

   7-5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贯串一下:佛说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

大慧!若依彼名相妄想,依彼名相二法所产生的妄想,停一下,复,又生起诸法,又生起心王心所这个诸法,名俱时生就是同时生起,就像见到日一定有光,见到(阳)光就一定有日。

种种异相各有差别,他们分别任持诸法的自性,是名缘起自性,能缘的妄想心与所缘的名相一直互为缘起,叫做缘起自性。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7-6 “大慧,”云何说三自性为摄入五法之中?谓三自性之妄想自性,为摄入五法之名与相二法之中。三自性之缘起自性,入于五法之妄想。三自性之圆成自性,为摄入五法中之正智、如如。

【注释】

【“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此为解说三自性中之“妄想自性”,为摄入于五法之“名”及“相”二法。】

换句话说名跟相都是人类妄想创造出来的,叫做妄想自性。

【“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心就是八识心王,心法就是心所法,就是五十一心所,【名俱时生”:

此下为说明三自性中之“缘起自性”,为入于五法中之“妄想”。

此谓若依彼名相二法而起之妄想分别,因而复生起诸心王、心所诸法,名为俱时而生。“俱时生”,同时俱起。】

【“如日光俱”:如日与光乃俱时生,不得相离,非先有日再有光,或先有光再有日。】

【“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因此,一切法之种种异相,各有差别,亦即各有其自相,以心见诸相各有差别,而得分别任持诸法,此为心境互为缘起(互相为缘而起),故名为缘起自性。

因此说三自性中之“缘起自性”,为摄入五法中之“妄想”。】

为什么叫做妄想?因为能所不断叫做妄想。诸位!前面讲的是妄想自性,这里讲的是妄想,这个不一样。妄想自性是三自性,妄想是五法里面其中第三个叫做妄想,你不能把这个名相搞错了。

【“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五法中之正智与如如,为离一切名、相、妄想,故非有作;】非有造作。【以非有】造【作,是故不可坏,】

简单讲真如不可坏,因为他不是生灭法,诸位!妄动这个有生灭法,若如如不动,虚妄则灭,生灭法则不可得,

【非生灭法故;是故正智如如名为圆成自性。

是故三自性之“圆成自性”为摄入于五法之正智、如如。】

圆成自性在成唯识论里面讲叫做圆满成就实智性,圆满成就实智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圆满的清净自性,同时有证量的境界,

就是成就了一切法,叫做圆满成就实智性,就是真如是实的,不是虚的,不是生灭的,是真实的,

那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究竟的法身的智慧,为摄入于五法的正智、如如。诸位!如如是体,正智是用。

   7-7 没有如如的智,是不能证得法身的,因此说卫生纸能够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诸位那个会闹笑话的。你说山上的一块大石头它也可以成佛,那会闹笑话的,它没有正智它没有如如如何证得法身呢?它有无生的理,可是必须由正智来证得啊,入如如的体啊,那石头有吗?那这些山河大地都可以成佛,那你坐在这边这么辛苦做什么?还那么拼,拼得快流鼻血。

【义贯】

【“大慧,”云何说三自性为摄入五法之中?

谓“彼”五法中之“名及相”,即“是”三自性中之“妄想自性”,以妄想之自性,即依名相计著而成,故三自性之妄想自性,为摄入五法之名与相二法之中。

“大慧,若依彼”名相二法之“妄想”分别而“生”起之“心”王、“心”所诸“法、】

什么叫做生起?叫做互动。“若依彼”名相二法之“妄想”分别,而又“生”起之“心”王、“心”所诸“法”、

【名”为“俱时”而“生”,非有先后次第生起之相,“如日”与“光”共“俱”而生,不得相离;

是故一切诸法之“种种相各”有差“别”,以众生心见诸相各有差别,而得“分别”任“持”诸法,】任持诸法就是存在种种的差别相,叫做任持诸法,任持就是保存,保存种种的假相,

【此为心境互为缘起(互相为缘而起),“是名”为“缘起自性”,是故三自性之缘起自性,入于五法之妄想。

“大慧”,五法中之“正智”及“如如者”,乃离于一切名、一切相、一切妄想,故非有作,】“非有作”就是无作,【故“不可坏”,】

凡是有所造作的,凡是有所造作的就统统会坏,凡是本来具足的,那个就是不会坏,不会坏,

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开采那个本来具足的,那么如果说佛性,如果我们不修行,那显露不出来,显露不出来。

本来具足是本来具足啊,但是你不修行那没有用啊,必须要假借事相修行,才能证得无生的理体啊,理跟事都要圆融,

所以我们的真如本性、圆成实智性它不可坏,【以非生灭法故。

“故”正智、如如“名”为圆“成自性”,】为什么正智跟如如摄为圆成实智性呢?因为有智才能证如,有如的体才能显智,所以正智是用,如如是体,

所以师父在前几堂课就告诉你:没有如如的智,是不能证得法身的,

因此说卫生纸能够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诸位那个会闹笑话的。

你说山上的一块大石头它也可以成佛,那会闹笑话的,它没有正智它没有如如如何证得法身呢?

它有无生的理,可是必须由正智来证得啊,入如如的体啊,那石头有吗?

那这些山河大地都可以成佛,那你坐在这边这么辛苦做什么?还那么拼,拼得快流鼻血。

所以修学佛道的人,三藏如果不通,理论如果不通乱讲法,这是有罪过的。搞一个连外在的山河大地石头都可以成佛,那这个怎么办呢?

正智如如名为圆成自性,【是故三自性之圆成自性,为摄入五法中之正智、如如。】

    7-8 说三自性为摄入五法之中,那么如果不列出这一张,你自己要看这个会乱掉,怕会乱掉,这样看完全清楚了,完全清楚了。

好,把这一张拿出来,这一张拿出来。这一张就是老身我写的。因为本来我请他们要打字。哎呀!这个字师父写得不错嘛,那就把它保留一下,很少人能看到我真正的笔迹,很少人能看到我真正的写字,这就是我写的,这个就是师父写的字。

《楞伽经(义贯)》之1101的《义贯》补充资料

1.gif

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那画这个格子起来,就很清楚。

名、相就是妄想自性,妄想自性摄入名跟相,为什么?名跟相就是由妄想创立出来的,人类由种种的妄想,著这个相,相安立一个名。大象有大象的相、大象的名,对不对?

那么妄想自性又叫做遍计所执性,又叫做妄计自性。

由于自古以来,研究唯识的人很多,这个妄想自性跟上面这个五法的妄想很容易混乱,后来的人就把它改成遍计所执性,

因为妄想自性是三自性,妄想是五法,因为很容易混乱,后来有的人说遍计所执性。

接下来,这个名、相会引发心王、心所,引发心王跟心所,心王心所有能缘、名相为所缘,心境能缘所缘,能缘所缘互为缘起,

所以互为缘起,就是(能缘)心、(所缘)境都是妄想所生,叫做缘起自性,

这缘起自性摄入妄想,由于能所不断妄想就不断。妄想创立了名相,结果变成能所不断的妄想,就是缘起自性(即依他起自性)。

接下来,注意!放掉名相妄想,放掉前面三个,才有后面两个,放下前面的名、相、妄想,简单讲就是了悟名不可得、相不可得、妄想不可得,欸!真如正智就显现,正智就显现,最后就是体性如如。

所以这个妄想,底下,缘起自性,又叫做依他起性,必须借重条件。那么圆成实智性有三个:一个叫做成自性,一个叫做圆成自性,一个叫做圆成实智性,指的统统是同一个。

那么如果不列出这一张,你自己要看这个会乱掉,怕会乱掉,这样看完全清楚了,完全清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707:【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此节为别明八识、二无我入于五法之中。五法为一切修证之总相。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8-1 是故大慧,此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解释一下,说:复次大慧!如果依着我们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那么就会掉进生灭的意识心,那么就会有八种分别之识生起,

所谓八种之识怎么来的呢?就是因境而起,都是著于外境而引起的粗糙生灭,还有微细的生灭,

就是有八种分别之识生起,谓识藏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第七意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以及五识身相就是前五识。

不实相就是妄想。

接下来,就是讲修行了:如果你修行能力够,就能够令我、我所二摄受计著灭,灭就是寂灭。

如果能够有所修行,放下那个我执,我、我所二摄受计著寂灭,灭就是寂灭。

诸位!在《阿含经》有一个重要的提示,就是说:你不要去管那个我所,但破我执,我所就跟着破,

你内心里面只要执著五蕴身,所有拥有的东西(我所)它就会跑出来,

所以我、我所,这里还附带一个,我所是附带讲的,你著一个我相,我所相就一定出来。

意思就是修行了悟色、受、想、行、识,其实是一切法无我,这样子那个我所相自然就破。所以,这个我还有附带的我所,

二摄受灭不可得,不可得就是计著寂灭了。

二无我智慧就生起,要通达到二无我,就是有所智慧的。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再把它贯串一下:复次大慧,如果依着于自心所,自心所现的那种妄想,就有种种八种的分别,种种八种的分别的识心,微细跟粗糙就会起来。

那么哪八种呢?谓识藏就是第八意识,还有第七意识就是末那识,还有就是第六意识,还有前五识身相者。那么不实相,当然就是妄想相了。

接下来讲修行:如果修行达到一种程度,则能令我、我所二摄受灭,那么灭除就是计著就寂灭,那么二无我的智慧就会生起。

是故大慧,此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8-2 那么如果你能够把《楞严》、《楞伽》研究研读彻底地通达,那等于看了小部的《大藏经》一遍,因为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嘛。所以,整部《大藏经》讲的,不能离开《楞严》和《楞伽》的思想,只是说扩大或者是浓缩而已,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这两本经典。

那么如果你能够把《楞严》、《楞伽》研究研读彻底地通达,那等于看了小部的《大藏经》一遍,因为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嘛。

所以,整部《大藏经》讲的,不能离开《楞严》和《楞伽》的思想,只是说扩大或者是浓缩而已,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这两本经典。

那么师父为什么不引用、尽量不讲这个论,因为论是祖师讲的,论是问答问答在发挥,我所选择的,是让你没话说的,《楞严经》是佛讲的,《楞伽经》是佛讲的。

诸位!佛法起于印度,那么印度佛陀所说的,有某一些主体性,

而真正伟大的大乘,真正的圆满成就,是在中国大陆的祖师,中国大陆的祖师把这个论发挥到极点,发挥到极点。

真正完成大乘的,究竟的圆满的,是中国大陆的祖师,他一直发挥、一直发挥。

像《阿含》、唯识跟中观,不是讲有就是讲空嘛,

唯识跟中观缘自于《阿含经》的思想,但是《阿含经》的思想还是有不够的地方,因此来到中国汉地这个地方,这些论师再继续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

所以大乘佛法虽是佛说的,而真正完成大乘圆满的思想,是中国大陆这些祖师,

也因此你看这些论典,《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十住毗婆沙论》等等,《唯识论》等等这些论典,

一打开来都是后来祖师把它更详细地去讨论,把它节录起来,《大智度论》、《成唯识论》,就一直发挥一直发挥、一直发挥,

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是外来的法师,像《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些,那么这个莲花生大士他是接近巴勒斯坦那边的人,也简单讲是中东的人,那后来的宗喀巴大师呢?他是青海的人,

那么这两位呢?在西藏密教被尊称为都是佛的这个等级的,就是都非常非常的尊敬,他们有他们的祖师,那么他们也有他们的论典。

那么在汉地这个地方来,是真正完成大乘究竟义的,完成佛陀的大乘最重要的还是“(古)中国(汉地)”的祖师。

    8-3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不但“声闻、缘觉、菩萨”之一切修因证果,及“如来”所证之“自觉圣智”,以及一切贤圣之“诸地相续”修证“次第”,皆摄入其中,乃至“一切佛法”亦“悉入其中”。

【注释】

【“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若依著自心现妄想,即有八种分别之法起,即指八识。此自心现相,即含相、名、妄想三法。】

【“五识身相”:“身”,为聚集义,亦即复数、多数之义。】因为眼、耳、鼻、舌、身一起谈叫做身相,众多的意思。因为五是众多嘛,叫做五识身相。

【“不实相,妄想故”:谓八种识皆是虚妄不实之相,以依妄想而有故。】

【“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若能令我、我所二种计著灭,二无我智即得生起,以妄灭,故含正智、如如。】

【义贯】

【“复次大慧,若依著“自心现”之“妄想”,即有“八种分别”之识生起,

“谓”第八“识藏”,第七末那“意”识、第六“意识、及”前“五识身相者”,

此八种识皆是虚妄“不实”之“相”,以其皆为依“妄想”而起“故”。

若能令“我”及“我所二”种“摄受”计著寂“灭”者,则“二无我”智即得“生”起,此即是正智、如如;

是故八识、二种无我皆为摄入于五法之中。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不但“声闻、缘觉、菩萨”之一切修因证果,及“如来”所证之“自觉圣智”,以及一切贤圣之“诸地相续”修证“次第”,皆摄入其中,乃至“一切佛法”亦“悉入其中”。】

    8-4 此节为别明八识、二无我入于五法之中。五法为一切修证之总相。

【诠论】

【此节为别明八识、二无我入于五法之中。

谓将自心所现之境界,立为我所,】也【即是“名”、“相”二法成就;

复于此等名、相起执著,计“我”为能分别彼等诸法者,而生起八识,即名为妄想。

若能了达此心境不实,即名为正智、如如。

经文接着又谓一切三乘贤圣之修因证果,皆入于此五法中,乃至佛之自觉圣智,】以【及一切佛法,亦皆入于五法之中,故知五法为一切修证之总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708:【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缾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这一段在告诉大家如何能得佛的正智,而契入如如。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缾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9-1 证得能觉所觉不可得的时候,于诸法就不会再辗转,就不会再生灭,也就是证得不生不灭的意思,离于能所。那么离于能所,就是离开不实的妄想,这个叫做如如。

这一段在告诉大家如何能得佛的正智,而契入如如。

复次大慧!什么是五法?就是相、名、妄想、如如、正智。

大慧!什么是相呢?就是我们拥有的一个空间,就是处所,还有形相、色像等等,简单,有时空有相,是名为相。若处所,处所就是空间,若形相、若色像等等现,是名为相。简单就是时空所显露的缘起法,统统叫做相。

若彼有如是相,如果彼有如是相,例如名为瓶等,譬如说瓶子就不是其他的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瓶子有缾子的名,瓶子有瓶子的相,那么树有树的相,树有树的名,不可以混乱,所以名为瓶等。

缾子,名字叫做瓶,就有瓶的相、有瓶子的名,即此非余,跟其他无关,是说为名。安排了这个名,就是瓶子的专有名。

施设众名是为了显示诸相,大象、人相、马相、牛相、羊相,施设众名当然就显示诸相,所以你一讲就知道,相就由心中显露出来。你讲马,谁没看过马呢?狗,到处都是狗,狗相。所以施设众名显示诸相,

后面这个举个例子。瓶,就是例如这个瓶子,安立瓶子这个名,是为了显示瓶的相,其他依此类推。瓶,这个是举例子,意思就是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安立一个瓶子这个名,就是显示瓶子的相,叫做瓶等。

这些又生起了心王、心所法,叫做是名妄想。

彼名彼相,从究竟佛的正知正见、正智慧来观照一下,彼名彼相都是空无自性,毕竟不可得。

由于境界、名、相毕竟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本来就如,只是你没发现而已,没有发现而已。

所以始终,众生愚痴的凡夫,始终无觉就是本无所觉,也无能觉悟的心,这些境界本如,一切法本自无生。

为什么众生每天追求到一直到老病死,尚且不会觉悟呢?

因为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意思就是境本来就空,境本来就如,何以这些愚痴的凡夫始终本无所觉悟,也无能觉悟这颗心?

于是诸法无复展转生灭,即于证得不生不灭。

如果证得了无能觉所觉,那么就(是)觉悟的人。

那么凡夫呢?因为没有智慧不能证得能觉所觉都不可得。

证得能觉所觉不可得的时候,于诸法就不会再辗转,就不会再生灭,也就是证得不生不灭的意思,离于能所。那么离于能所,就是离开不实的妄想,这个叫做如如。

    9-2 体悟到无有少法可得,那么这个就是真如之相,这个真如之相我以及诸佛随顺入处,注意!随顺真如你才能成佛,随顺真如本心不生不灭,才是入于不生灭真如的入处,才是诸佛随顺,诸佛就是随顺法界性、真如自性。

那么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真如之相,体悟到无有少法可得,那么这个就是真如之相,这个真如之相我以及诸佛随顺入处,

注意!随顺真如你才能成佛,随顺真如本心不生不灭,才是入于不生灭真如的入处,才是诸佛随顺,诸佛就是随顺法界性、真如自性。

这个真如之相,我及诸佛是随顺法界证入之处,这个入处就是证入,原来一切法都是如,众生一切法都是妄。

普为众生依如实法来演说,因为一切法皆如,你一切法不如就是妄,

施设来显示,于彼随,随就是随顺,悟入正等正觉,入于佛的正见,

那么了一切法不断不常,因此离一切妄想分别,因为断见常见是一种妄想,是一种分别,

因此离一切妄想分别,不断不常,因此妄想不起,

随顺自觉圣智趣向于如如,顿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能证得之相,是名其正智,然后能够利益众生。

前面讲,先讲如如是体,依体起妙智就是正智,那么有了正智,就可以利益众生。

    9-3 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那个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如之相,这个真如之相有什么好处呢?此真如之相是我及诸佛随顺法界证入之处,简单讲十方诸佛都是随顺真如。诸位!随顺众生就是随顺真如,你跟众生对干,那么就是不随顺真如。为什么叫你恒顺众生呢?为什么叫你随喜功德?其实这个都是真如心来显现,来告诉你的。

这一段把它贯串一下: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

大慧,相者,若处所、若形相、若色像等显现,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相。

若彼有如是相,然后加一个名,名为瓶等,瓶子就是瓶子,不是其他的名,即此非余,就是有瓶相就有瓶的名,即此非余,是说为名。

施设众名,显示诸相,例如瓶等,以瓶的名显示瓶的相,有瓶的相一定有瓶的名,非余,跟其他没有关系,它是专用的,这些名跟相又引发了心王心所法,这个就叫做妄想。

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于境界本如,始终其实本无能觉也无所觉,但是愚痴的凡夫没有觉悟,但是圣人始终离于能觉所觉,那么于是诸法就无复展转,也不会再生灭,那么证得不生不灭,离于不实妄想,是名如如。

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那个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如之相,

这个真如之相有什么好处呢?此真如之相是我及诸佛随顺法界证入之处,简单讲十方诸佛都是随顺真如。

诸位!随顺众生就是随顺真如,你跟众生对干,那么就是不随顺真如。为什么叫你恒顺众生呢?为什么叫你随喜功德?其实这个都是真如心来显现,来告诉你的。

所以一个真正悟道的人,是非常有修养的,他恒顺众生也恒顺真如。

普为众生依如实法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顺悟入正等正觉,一切法不断不常,因此离一切妄想分别,

妄想分别一不起来,那么就随顺自觉圣趣,这个时候就顿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能证得之相,是名为其正智。这个时候以如如体起正智用,能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9-4 【“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若于彼如如正智,随顺而悟入正觉之体,即不堕于断常二见,彻见一切法不断不常,因此离于一切妄想分别。】那么为什么讲离于一切妄想分别呢?禅宗讲:动念即乖。简单讲动念它就是一种妄想,所以我们要培养的就是如如离念,如如离相,离念。

【注释】

【“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前面所说五法之次序为:“名、相、妄想、正智、如如”,如是次第,其意义主要是依自行而言,故由末返本;此处之五法次第,其作用又兼化他,所以由本出末。以“相”为本,“名”为末故。】

【“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缾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若执彼诸法有如是之定相,而立其名为瓶等,且计著即是此名,而非其余之名能显示此相,是说为“名”。】

【“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若建立施设众名,以表显诸相,如以瓶之名来显示瓶之相等,是为依分别自心现境,而起心王心所诸法,是名为妄想。】

【“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若如实觉了彼名与相,唯心所现,毕竟无体,不可执取,了不可得,则达一切境本如。】

【“始终无觉:以境本如故,则了实无有“所觉”;以了无有所觉故,故“能觉”亦亡;照了无有能觉所觉,故若“始”、若“终”皆亦无有能觉、所觉;如是即能所双泯,而达心境如如。】

那么凡夫也是一样,凡夫没有所觉也没有能觉,那是根本不觉,那么达到究竟一样,也是没能觉没所觉,可是他是最究竟觉,名相都一样,但是心境完全不一样。

【“于诸法无展转”:以心境皆如,故能于诸法无复展转生灭,而证不生不灭。】

【“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以证不生不灭,故即顿离一切不实妄想,】契入于如之体,【契入于如体,是名为如如。以心境俱如,故名如如。】

【“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若了真如实在决定,无有二相,一切法究竟自性不可得,彼即是真如之相。】真如之相就是毕竟无相。

【“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此真如之相,乃我及诸佛随顺法性证入之处。】

那么随顺众生就是随顺真如,那么随顺真如就是随顺众生。为什么?无诤故。

所以佛弟子第一个步骤,要做到随顺众生,就是随顺真如。何以随顺真如才能够随顺诸佛法性证入之处?因为无诤故,它没有能所,没有东西可以诤论。

【“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如来自证如体之后,普遍为一切众生依如实法而开示演说,施设众法门以显示此如相,此即是由如如而起正智利生。】

【“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若于彼如如正智,随顺而悟入正觉之体,即不堕于断常二见,彻见一切法不断不常,因此离于一切妄想分别。】

那么为什么讲离于一切妄想分别呢?禅宗讲:动念即乖。简单讲动念它就是一种妄想,所以我们要培养的就是如如离念,如如离相,离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9-5 若了“真”如“实”在、“决定”,无有变灭,无有二相,】无有二相就是无有心境二相。无有心境二相,【一切法“究竟自性不可得,彼”即“是”真“如”之“相”;而此真如之相,乃“我及诸佛随顺”法性证“入”之“处”;】法性就是真如,就是无论佛出世不出世,法性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就是真如理。

【义贯】

【“复次大慧,五法者”,为“相、名、妄想、如如、正智”。

“大慧”,此中之“相者”,谓“若”见有“处所、形”状“相”貌、“色像等现,是名为相。

若”执“彼”诸法“有如是”之定“相”,而立其“名为瓶等”,且计著“即”是“此”名,而“非”其“余”之名能表显此相,“是说为名”,此乃由相而得名(由相立名)。

复次,若由“施设众名”,以了别“显示诸相”,如以“瓶”之名,以表显瓶之相“等”,是为依自心现境而生起“心”王、“心”所诸“法,是名”为“妄想”之行相。

若如实觉了“彼名”及“彼相”乃唯心所现,“毕竟”无体,了“不可得”,则了达一切境本如。

以了一切境如故,即见若“始”若“终”实“无”有能“觉”所觉,能所双亡,故达此心如。

心境皆如,故能“于诸法无”复“展转”生灭,证不生不灭之体,而顿“离”一切“不实妄想,是名”为“如如”。

若了“真”如“实”在、“决定”,无有变灭,无有二相,】无有二相就是无有心境二相。无有心境二相,【一切法“究竟自性不可得,彼”即“是”真“如”之“相”;

而此真如之相,乃“我及诸佛随顺”法性证“入”之“处”;】法性就是真如,就是无论佛出世不出世,法性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就是真如理。

【我及诸佛自证之后,“普”遍“为”一切“众生”,依“如实”法开示“演说,施设”众法门,以“显示”此如相,此即由如如之体,而起正智之用。】

依体起用,那么如如之体起正智之妙用,那么如果是由无明而起呢?那么就是烦恼妄用。

【若能“于彼”如如所显之正智,“随”顺而悟“入正觉”之体,即得彻见一切法“不断不常”,离于断常,

故一切“妄想”分别即“不”再生“起”,而得“随顺”如来“自觉圣”智之所“趣”,顿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能证“得”之“相,是名”为“正智”之行相。】

   9-6 如上面注释中所示,五法之次序,此节与前面所说者有所不同。故此外五法次第之立意为兼有化他之行;由于立意不同,故名次有】种种差【别。】

【诠论】

【如上面注释中所示,五法之次序,此节与前面所说者有所不同。

因为前面只从根境上来说,故由末至本,来表明真妄之关系,亦即是从妄返真,阐明修证之次序:

谓因“名”而溯其“相”,】意思就是有名就一定找到相,就是这个意思,叫做因名而溯其相,有了名一定再找,一定可以再找到这个相。【乃至由“正智”而返证“真如”,此为以自利为主。

而此节第五法之次第,则是总说诸法,从本流末,来显示真妄二者之关系。】

亦【即谓一切有形者,则称之为“相”;相皆各有其名,称之为“名”;能分别此诸名者,便称之为“妄想”;达“名”、“相”、“妄想”当体本自寂灭,称之为“如如”;】

这一点也就是一切众生做不到的。一切众生一定死在三个角度:不是死在名、就是死在相、要不然就一定死在妄想,怎么样都没有办法挣脱。

【依如如而发之言说,称之为“正智”。

故此外五法次第之立意为兼有化他之行;由于立意不同,故名次有】种种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经文709:【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佛弟子修学佛道,以开智慧为本,不管你念佛诵经都一定要开智慧。释迦牟尼佛说法说四十九年,除以二、二十四点五,般若讲了二十二年,没有般若,就不可能了解八大宗派,也不能理解佛教的核心价值。

【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当自方便学,就是要用智慧方便好好地修行。

所以修行,所以佛弟子修学佛道,以开智慧为本,不管你念佛诵经都一定要开智慧。

你可知道般若法门,释迦牟尼佛一半,就是一辈子的一半,半辈子都在讲般若法。为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说法说四十九年,除以二、二十四点五,般若讲了二十二年,

可以知道没有般若,就不可能了解八大宗派,也不能理解佛教的核心价值,

因为般若为主导,般若是诸佛之母,诸佛的母亲是什么?就是般若。

经典说般若出生一切诸佛,意思就是有般若法门,才有办法产生一切诸佛,因此一切诸佛由般若而生。

而现在的末法时期,却忘了这个重要的根本——就是般若智慧,不知道。

念两三句佛,拜几拜就说这个叫做修行,这个叫做结缘,没有开大般若智慧,佛念不定。就像祖师讲的,喊破喉咙也徒然。

【注释】

【“当自方便学”:当以自智之方便修学。】

【“勿随于他”:勿随于他教、他法而转。亦即:菩萨摩诃萨须于如来所传之此无上顿教法门,正念正住,期于通达,勿随他转。】尤其不能掉进去外道。

【义贯】 【本节从略。】

   11 经文710:【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法,此四门即“悉摄摩诃衍”中之一切法。五法中之“名、相”及“虚妄想”,即摄三“自性”之缘起自性及妄计自性“二种相”,五法中之“正智及如如,是则为”三自性之圆“成”实“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说这个五法三自性以及八种识,二种无我之理悉摄入摩诃衍这个大乘法里面。

再讲五法当中的名跟相虚妄想,简单讲(虚妄想)就是妄想的意思,

名跟相跟妄想,这个摄入三自性当中,三自性当中的两种相,

也就是缘起自性还有妄计自性,妄计自性就是我们讲的妄想自性,

那么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成就是圆成实相。

【注释】

【“摩诃衍”:梵文全名为摩诃衍那(Mahayana),“摩诃”是大,“衍那”是乘,合称大乘。以佛乘能乘载无量众生至涅槃岸,故名大乘。】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虚妄想”,亦即妄想。

“自性二种相”,指三自性中之“缘起自性”及“妄计自性”。】

妄计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前面所讲的妄想自性。名词虽不一样,但是讲的都是同一种东西。

【此谓五法中之名、相、妄想即摄三自性之缘起与妄想二自性。】前面我们那一张图显示出来,制造了图就显示出来很清楚。

【“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成相”,圆成实性。此二句为示法身常住之义,以圆成实则不可破坏故。】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法,此四门即“悉摄摩诃衍”中之一切法。

五法中之“名、相”及“虚妄想”,即摄三“自性”之缘起自性及妄计自性“二种相”,五法中之“正智及如如,是则为”三自性之圆“成”实“相”。】

    12 经文711:【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世尊,”我等“为”应“如”世尊所“说而受”持?抑“为”于言说外“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为我“解说”。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说:世尊,就像世尊所说的法句当中,常常讲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恒河沙表示无量无边,那么未来、现在,亦复如是。

那么恒河沙也是一种比喻,后面跟恒河沙有关的比喻,种种的忍辱如恒河沙等等,后面会讲到。

云何,就是应云何受持,这一句呢?世尊以前所说的法句当中,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那么这一句是什么涵义?应云何受持呢?

世尊,为如说而受,就是我等应如世尊所说,说就是所说而受持,受就是受持,为就是我等,为应当如世尊所说而受持,为更有余义?或者是言说外,还有另外一层涵义呢?惟愿如来哀愍解说。

整段的意思是说: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法之中,(世尊所说)的句当中,常常讲说,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那么应云何受持?

这一句说过去诸佛如恒河沙,这一句涵义是什么?

世尊我等应如世尊所说而受持,或者是这一句还有言说外,更含有余义,则惟愿如来哀愍解说。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之法“句” 】当【中谓:

“过去”之“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之诸佛,“亦复如是”如恒河沙,

若如是者,我等应“云何”受持此句?“世尊,”我等“为”应“如”世尊所“说而受”持?抑“为”于言说外“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为我“解说”。】

    13 经文712:【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诸佛之法体本自真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所以它不是数量,数量是见闻觉知的产物,是一种妄想,是一种比较,佛法没有次第,怎么可以用比较的角度,比较就是生灭的意识心。所以诸佛心境,非算数所能譬喻。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就是不要说前面所讲的“莫如言说,而说要受持,说恒河沙这个名字”。三世诸佛之量,也不能说它是如恒河沙。

诸位!佛的那个量有两种:㈠一个叫做无量无边,量无边的意思是说从比较之下没有办法讲出一个多大的数目字,所以用无量无边;

㈡那么通达真如不可说的,也叫做无量无边,为什么?因为它不是量,不是有边的东西,它是空相的东西。

所以这个佛讲的无量无边,它含有两种义理:一、从量的比较之下,是没有办法讲出实在的量,叫做无量无边。

譬如经典讲的说,法界到底有多少众生?佛说不出所以然,但说无量无边,这个也是一种无量无边;

那么佛通达真如空相,所以不是有相有边,又叫做无量无边。

所以说三世诸佛之量,因为契入真如,所以不能用恒河沙无量无边来解读。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以诸佛如来的法体,过就是超过,超过一切世间心量所能企望,

心量,世间的心量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要不然就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十兆、百兆、千兆、万兆兆……就是极限了,极限了,没有办法讲出这个数量,

这个是由比较(而来),从一,一就是我们妄想,建立的一个错误,

但是没有这个一,又不方便。譬如说数这个羊,一只、两只、三只、四只、五只,

佛说一即非一是名一,你看一本身它不是量。

在众生的角度来讲,一,它是一种数量,可是在圣人的角度讲,一并不存在,一是假设,一是空性,一是一种妄想,一是大家所认同来的,一是一种概念,一是一种理想,一是全世界所认同,一本身并不存在。

因此,要表达必须要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由一引发叫做无量无边,但是这个仍然是世间,凡夫所推论出来的一种无量无边,

也因此这一句说,超过一切世间心量所能企望,意思就是说,不能用量来衡量如来。

非譬所譬,没有,非一切的譬喻所能譬喻如来,所以那只是一种方便说如恒河沙。

这一句话贯串一下,说:

佛告大慧,千万不要如言说,说要受持前面所讲的那一句恒河沙,

三世诸佛之量绝对不能用无量无边的恒河沙来比喻,所以者何?

无量无边还是一种量,所以者何?

以诸佛如来之法体,超过一切世间心量所能望,望就是企望,所能企望,不可以数量之无与等者,非一切譬喻所能譬喻。

意思就是真如无相,究竟无量无边,因为它不是相,所以没有办法比喻。

【注释】

【“过世间望”:谓诸佛如来法体,乃超过世间之心量所能企望者,故世间之计量无与等者,是故诸佛法身不可以数量知。】

【“非譬所譬”:无有譬喻能喻诸佛之法体。】诸佛之法体本自真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所以它不是数量,数量是见闻觉知的产物,是一种妄想,是一种比较,佛法没有次第,怎么可以用比较的角度,比较就是生灭的意识心。所以诸佛心境,非算数所能譬喻。

【义贯】

“佛告大慧:莫如”言“说”而“受”持彼句:以“三世诸佛”之“量非如恒河沙;】恒河沙虽然是无量无边,还是一个量。

【所以者何?”以诸佛如来之法体乃超“过”一切“世间”心量所能企“望”者,】

心量由哪里建立?由见闻觉知,心量由见闻觉知而建立,而佛超越一切见闻觉知,所以它不是一切世间心量所能企望者,

【不可以数量知,无与等者,故“非”一切“譬”喻“所”能“譬”喻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6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