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561:【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所以,妄想心不是真实,只有真如清净心,这是真实的。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

    9-1 以实在是没有能摄所摄,心境皆亡,智实也不生,所以智其实也不生,也不可得,湛然寂灭,万法唯施设的假名耳。

接下来,大慧又起种种的疑问了,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说:

世尊!如世尊所说的,如攀缘之事,就像世尊所讲的,心去攀缘,这个“事”就是指外境,

心去攀缘,心所攀缘的这些事境、外境,智“慧”不得,以智慧观察悉不可得,

说:这是种种的施设的量,假名、假相而已,

所建立的施设,不但所摄受的境界,所摄受之境,非性就是非实,不但所摄受之境界不是实在的,

摄受之心,能摄受之心,能摄受之心亦非有真实性,

所以前面,“所摄受”后面补“之境”,“能摄受”后面补“之心”,这样,就看得很清楚,

不但前面所摄受的境界,“非性”就是非实性,空无自性,就是连这一颗能摄受的妄想心,也不是有真实性,

所以,妄想心不是真实,只有真如清净心,这是真实的。

以无摄,以实在是没有能摄所摄,意思就是:心境皆亡,智实在是不生,

所以,智则不生,所以智则也实在是怎么样?亦非有生,就是不生,就是也是不可得,不可得。

如是心境无性,所以唯是妄想,假名、假相所施设的,有智慧的人不会生出攀缘,

所以,智则不生,智其实也不可得,唯施设的假名耳。

整段的意思贯串一下,说: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说,就像心所攀缘的事境,外相、外法,用智慧来观察,其实都空无自性不可得,

统统了解,这个都是施设的量所建立,所施设的一个假名假相而已,

不但所摄受的境界非性,非实际非实性,能摄受之心亦非有实性,

以实在是没有能摄所摄,心境皆亡,智实也不生,所以智其实也不生,也不可得,湛然寂灭,万法唯施设的假名耳。

   9-2 以实无能、所取,心境皆亡,故智实不生。此为离能离所、心量亦亡之究竟寂静境界。于此境界,智相亦不可得,故言“不生”。

【注释】

【“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攀缘”,】就是【所攀缘。“事”,】就是【境界。“不得”,】就是【不可得、不可取。

此谓:心所攀缘之境界,以智慧观察,悉不可得。】

【“是施设量建立施设”:唯是假名施设量所建立施设者。施设即】(就是)【前面所说妄想所建立之境界。】

【“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不但所摄受之境非有自性,连能摄受之心亦非有自性。】

【“以无摄故,智则不生”:“无摄”,】就是【无能摄、所摄。“摄”,即】(就是)【取。

谓以实无能、所取,心境皆亡,故】(所以)【智实不生。

此为离能离所、心量亦亡之究竟寂静境界。于此境界,智相亦不可得,故言“不生”。】

【“唯施设名耳”:如是心境无性,故唯是妄想施设之假名而已。此】(这个)【即】(就是)【达真了妄。】

    9-3 诸位!如果智相有生智,那么就是生灭,着一个智,智相就是生灭,所以智相则也不生【湛然常寂。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者:

“如”于心所“攀缘”之境界“事”上,以“智慧”观察,皆“不”可“得”,唯“是”假名“施设量”所“建立施设”耳;

如是观察已,则见不但“所摄受”之境“非”有自“性”,连能“摄受”之心“亦非”有实自“性;

以”彻见实“无”能“摄”、所摄,心境俱泯“故,智”相“则”亦“不生”,】

诸位!如果智相有生智,那么就是生灭,着一个智,智相就是生灭,所以智相则也不生【湛然常寂,

是则心境无性,“唯”是妄想“施设”之假“名耳”。】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经文562:【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佛陀所说的,意思是,境界本来就空,没有境界被智者,智慧的人所取着,叫做“智不得”,不是说智体也没有,智的体性也没有,称为“智不得”。

底下就是大慧的疑问了: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10-1 佛陀所说的,意思是,境界本来就空,没有境界被智者,智慧的人所取着,叫做“智不得”,不是说智体也没有,智的体性也没有,称为“智不得”,现在大慧故意把它扭曲,让佛来回答,让众生更加地了解。

云何,为什么说“智不得”?“智不得于境”是什么意思呢?世尊!什么叫做“智不得于境”呢?

为不觉,到底是为不觉性自性相,到底是不知道五阴相、十八界、十二入,诸相诸法的自性相,是共相,自相跟共相到底是异?还是不异?

而令智不得于境,也就是在于境界没有办法分辨出来,叫做“智不得于境”,

亦就是于实在的境界,现在是大慧问的啦!于实在的境界,而没有办法去分辨,所以智不得于境耶?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云何而说智不得于境?意思就是,前面讲的没有境界可以为智者所取,称为“智不得”,并不是说,智体也无,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现在就是大慧问,大慧说:世尊!说:智不得于境,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境界是实在的,所以没有办法分辨这些境界,叫做“智不得于境”。

底下就是大慧举例子,说:世尊!为不能觉知五蕴、十八界、十二入诸法,这些自相、共相是异不异,因而令彼智不得于境耶?

是到底是不是没有能力去分辨五蕴、十八界、十二入,这个诸法的自相、共相异还是不异,叫做“智不得于境耶”,没有能力去分辨这种境界,所以智不得于境耶?

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令智不得于境耶?

或者是在自相、共相种种,“性”就是法,种种法的自性互相,“相”就是互相,因为前面的境界被隐蔽起来了,太难懂了,被隐蔽了,而令智不得于境耶?

让有智慧的人没办法在这种境界去分辨,所以智不得于境耶?

或者是由于山、岩石,山或者是石壁,山岩或者是石壁,或者是因为地、水、火、风种种障碍,所以智不得于境耶?

智没有办法在这个境界,由于地、水、火、风的障碍,所以智不得于境耶?

或者是极远、极近,而让智不得于境界耶?

或者是年岁太老了、太小了,或者是眼睛盲了,最后一个“冥”呢?就是心昏、没智慧,叫做“冥”,心昏暗没有智慧,叫做“冥”,或者是诸根不具,没有办法去分辨外境,智不得于境耶?

所以现在问题是,智不得于境的认知度不一样,不一样。

佛陀所说的,意思是,境界本来就空,没有境界被智者,智慧的人所取着,叫做“智不得”,不是说智体也没有,智的体性也没有,称为“智不得”,

现在大慧故意把它扭曲,让佛来回答,让众生更加地了解,

所以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智不得于境,佛陀讲的心跟心境,当体就是空,智体本来也是寂灭的,才叫做“智不得也”,

而大慧故意曲解佛意,这样,佛才会回答啊!

所以,大慧就问了,云何而说智不得于境呢?世尊!是不是不能觉知五蕴、十八界、十二入之性自相共相,到底是异还是不异?因而令彼智不得于境耶?

没有办法能力去分辨自共相,所以智不得于境耶?

或者是自相、共相,种种性、种种法自性互相隐蔽,前面的境界隐蔽故,令智不得于境耶?

或者是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于境耶?

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于境耶?

或者是太老、太小,或者是眼盲,或者是心昏,诸根不具故,智不得于境耶?

   10-2 智体也没有,我们学佛也没什么意义啊!如果法身不存在,那我们学佛有什么意义呢?法身就可以让我们累积无量善根福德因缘,法身就是这样成就的,无量的神通三昧成就法身,那么没有体,我们修行干什么呢?

【注释】

【“云何”:从这以下,是不得如来真意者之问难。

在“云何”之下,唐译有“何故彼智不得于境?”魏译有:“若言智慧不能取者”。

根据此问难之意,为指无境以当智,亦即】(也就是)【,没有境界可以为智】者【所取,】因为境界本来就空,【称为】(这样叫做)【“智不得”,

而非】(不是)【说智体亦无】(也没有)【,】智体也没有,我们学佛也没什么意义啊!

如果法身不存在,那我们学佛有什么意义呢?法身就可以让我们累积无量善根福德因缘,法身就是这样成就的,无量的神通三昧成就法身,那么没有体,我们修行干什么呢?

所以而非说智的体性也无,【称为“智不得”。】

【“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性”,】就是【法,指阴界入等诸法。“异不异”,一、】或者是【异。

此谓:抑或】者是【因为不能觉知阴界入等诸法之自相与共相之一或】者是【异故,因而令彼智不能得于境?】

【“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还是因为太老】了【、】年岁太大了,老了会糊涂,

老糊涂,言行会反覆无常的,老糊涂,所以你要是碰到老人的话,你就念一个咒给他听,是不是?

实在气得不过,又是自己的妈妈或者爸爸,哎呀!唵鋄 鋄 鋄鋄鋄,这个就是很番的意思,(番:台语无理取闹之意)很番,那没办法,理也讲不通,

老来真的会这样子,老了真的会这样子啦!所以我们身体要照顾好,我们身体越来越老的时候,制造不出维他命的,维他命的D或者是E,

所以一定要补充,或者是心脏慢慢…慢慢它会老化,所以我们年岁老化的时候,有时候要借重一下这些天然的食品,或者是这些营养品,天然的,天然的最好啦(广告词),

要不然的话,老了,哇!就是眼睛茫茫茫…,因为你制造不出来了,DNA它变化,

所以身体的健康,还是挺重要的,我年岁有一点的时候,欸!发现这个健康是最重要,所以太老了,真的是很糟糕,没办法了。

太小了也不行,【太少、】就是太小,或者是【眼盲、】或者是【心昏冥、诸根不具等原因,】眼、耳、鼻、舌、身,总是缺一根,【而令彼智不能得于诸境?】

   10-3 “云何”而说智不得于境?

【义贯】

【“云何”而说智不得于境?

“世尊,”是否因“为不”能“觉”知阴界入诸“性”(诸法)之“自相”与“共相”为“异”或】者是【“不异故”,因而令彼“智不”能“得”于境“耶”?

抑“为”因诸法“自相、共相”及“种种性”(种种法)之“自性”互“相隐蔽故”,而令“智不得”于诸境“耶”?

或“为”因“山岩、石壁,地、水、火、风”等之“障”蔽“故”,而令“智不”能取“得”诸境“耶”?】“取得”就是分辨的意思啦!而令智慧没办法分辨诸境的意思。

【抑“为”因“极远”或“极近故”,】太远看不到,太近也看不到,【而令“智不”能“得”于境界“耶”?

抑“为”因太“老”、太“小”、目“盲”、心昏“冥。诸根不具故”,而令“智不”能“得”于诸境“耶”? 】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经文563:【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因为智以了境为功,今既有境界,而智却不能了知,即不能说有智,应名无智。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

世尊!“若不觉”就是,如果是不能觉知阴、界、入,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自共相异不异,

没有办法觉知自、共相种种不同之相,异或者是不异之相,

智不得于境者,这样来讲,不应当说是有智之人,不应说智,就是有智之人,不应当说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不应当这样讲,

以“实”有事,这个“实”字很是重要。大慧说:以实在是有境界之事这件事情,而智慧却不能去分辨得知,说:应当说是无智。

整句的意思是说:世尊!如果是不能了悟阴、界、入,自、共相异或者不异,种种不同之相,智不得于境者,

不应当说是一个有智之人,应当说是无智,没有智慧,以实在是有外境,却没有办法去分辨,“不得”就是却没有能力去分辨,

以有事不得故,以有实在的外境,却没有能力力辨,应当说是无智,不应当说是有智,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

【“以有事不得故”:“事”,】就是【境界。以有境界而却不能得知,故】(所以)【不能说是有智;

因为智以了境为功,今既有境界,而智却不能了知,即不能说有智,应名无智。】

【义贯】

【“世尊,若”因“不”能“觉”知诸法之“自共相”为“异”与“不异”,种种不同之相,而令“智不得”境“者”,则“不应说”有“智,应说】是【无智,

以”实“有”境界“事”,而于彼却“不”能“得”知“故”。】

这一段要稍微背一下,因为跟后面有关系,“以实有境界事”这一句稍微背一下,后面会讲到。

    12 经文564:【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意思就是,“能、所”应该同时存在的,【而了知之,“故名为智”。】才叫做智慧嘛!

【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

若复种种自共相,如果对于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诸法,这些自、共相,“性自性相”就是种种的性相,

是互相隐蔽的,外境隐蔽,没有办法很明显地为智所分辨,

说:这样智不得,其实也是无智,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世尊!有尔焰故智生,因为有所知境,“尔焰”就是所知境,

所以,在这里要注意,“尔焰”不是所知障,在这里是指“所知道的外境”,

世尊!有外面的所知境,所以能够引发智慧的分辨而生,

非无性,然而并非无所知境之性,“非无”就是非无所知之性,并非无所知境之性,

意思是说:有所知境,所以才能引发智慧的分辨而生,非无性,“非”并非没有所知境之性,“非无性”就是并非无所知境之性,

会尔焰故名智,“会”就是会合,用这个尔焰的境界,

意思就是,依以这个智,去会合所知境,才称为“智慧”,而却在这个时候不能了知,因此应当说是无智,不应当说是有智。

整句话贯串一下,就是说:如果对于阴、界、入,诸法的自、共相,种种的性相,说:互相隐蔽故,所以,智不得于境,那么,这样讲,彼也是无智,非是有智慧之人。

说:世尊!有尔焰的所知境,才能引发智慧而生,这句话很重要,非无性,但是并非无所知境之性,意思就是:境界是实在存在的,非无性,非无实际的境界存在,

所以用智去会,“会”就是会合,用智慧去会合所知境,这样叫做智慧嘛,

而以此境界,那么实在的境界,却不能了知,因此,应当说是无智,不应当说是有智,智慧。

【注释】

【“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尔焰”,】就【所知境。谓以有所知境故能引智生,然而并非无所知境之性。】

意思就是:境界是实在存在的,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非无所知境之性”意思就是,所知境是实在存在的,就是这个意思。

【“会尔焰故名为智”:以智去会合所知境,而了知之,即名为智。】

【义贯】

【“若复”因阴界入诸法之“种种自共相”与“性自性”(种种性、相)互“相隐蔽故”,而令“智不得”于境“者,彼亦无智,非是”有“智。

世尊,”以确“有尔焰”(所知境) 】这一句话后面一定要背起来,以确实有所知境,这个后面,这问题就出在这个,【存在“故”应能引“智生”,

然而并“非无”所知境之“性”,而却于彼不能了知,因此是无智;】

意思就是,有那么存在的境界,你却没有办法了知,因此应该说是无智慧的人,

【以用智去“会”合“尔焰”境,】意思就是,“能、所”应该同时存在的,【而了知之,“故名为智”。】才叫做智慧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经文565:【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从头到尾,大慧都故意地曲解佛意,然后要佛来回答,因为经典就是这样,大慧把众生的疑问,故意装迷惑,十地菩萨当然不会有这些迷惑,都是为后来的众生提出问题的,因为这些众生有这些疑,疑所以,大慧故意扭曲,然后由佛来回答正见。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这是前面大慧问佛所提到的,是智不得于境,如果是因为外境的山岩、石壁的障碍,或者地、水、火、风的障碍,

或者极远、极近,极远看不到,或极近也有障碍,或者太老、太小,

或者眼睛看不到,眼睛就是外障,“冥”就是心昏,内障,

一个是眼睛外障住,外面看不到事,看不到境,

一个是心昏冥,怎么样?这是指内障,内在自己的心被障蔽了,

或者是诸根不具,种种内、外障碍,智不得于境,

这样讲的话,这个也不能说有智慧,这样,此亦非智,也不能说是有智慧的人,也应当说是无智,

底下这句话又是重复了,以有事不可得故,“以”的底下加一个“实”,以“实”有境界之事,这是所有众生都认同的,

以实有境界之事,不可得知,以实在有外面的境界的存在,而却没有办法、能力去分辨,智就是不可得知,“不可得知”就是而没有能力去分辨,这个应当说是无智,怎么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些就是大慧的疑问。

【义贯】

【或者、“若”因“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太“老”、太“小”、目“盲”、心“冥,诸根不具”等种种内外障碍,而令“智不”能“得”于诸境“者,

此亦非”有“智,应是无智,以”实“有”境界“事”,而却于彼“不可得”知“故”。 】

从头到尾,大慧都故意地曲解佛意,然后要佛来回答,

因为经典就是这样,大慧把众生的疑问,故意装迷惑,

十地菩萨当然不会有这些迷惑,都是为后来的众生提出问题的,

因为这些众生有这些疑,疑所以,大慧故意扭曲,然后由佛来回答正见。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经文566:【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复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不”能“觉”知唯是“自心”所“现量”,致“于”能知之“智”及其所缘之“尔焰”境“而起”种种“妄想”计著;以“妄想”计著“故”,因而于“外”法之“性非性”(有无)“观察”分别,然而却“不”能“得”知其究竟,遂起邪见,于是“依”著“于断”灭恶“见”,言智为无。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复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14-1 我不是像大慧在前面你所说的,境界前面也被隐盖住,而说实在有攀缘之境界,然却是无智慧,然而,却你说的,所说的无智慧,不是这个意思。

这一段有得解释了,佛告大慧,不如是,并不是这样子的,并不如是,并非你所说的这样子,叫做“不如是”,并非你所说的这样子,

无智应当是智,就是“有智”,不是你所说的“无智”,应当是有智慧。

“非非智”,就是在强调确实有智慧,并非无智,确实是有智慧的人,

所以意思就是说:佛告大慧,不如是,并非你所说的无智,应当是有智,并非非无智,确定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我不如是,我不是像大慧你在前面所说的是隐覆,“隐覆”就是,前面的境界被遮盖了,而智没有办法如境,没有办法分辨前境,所以我不如是,

前面补两个字才看得懂,“前境”隐覆,我不如是前境被隐覆,就是:智慧能分辨前面的境界,而前面的境界被遮盖了,后面补这句,

我刚刚讲的,这句话很重要的那一句,一直讲那一句,

说:攀缘事,而说实有攀缘之事,就是以有境,但是,确实有境,但是你却是没有智慧去分辨的意思,说:实有攀缘之事。

整段的意思是说:我不是像大慧在前面你所说的,境界前面也被隐盖住,而说实在有攀缘之境界,然却是无智慧,然而,却你说的,所说的无智慧,不是这个意思。

   14-2 凡夫的知显然实在是不能了知圣人的知,由于不能了知圣人的知见,故于外事处所,凡夫对相之性还有“无”,“性”就是有,“无性”就是无,妄想不断。

接下来,智慧不得,就是所谓的“智不得于境”,

佛所说的智慧不得于境,不是你讲的这样子,并不是你大慧所体会,所了解的这样子,

说:前境被隐覆,而说实有攀缘之事,有境无智,不是这个意思。

是怎么样呢?“真正智不得”是什么意思呢?

了悟了是万法施设量之建立,万法都是假名、假相,无论佛所说的相、名相、万法,都是一种施设,方便的施设量,一种建立,

然后,都是觉悟了,了知了自心的现量,因为知道这些佛所说的法都是方便,唯有佛所说的义理是真实的,契入佛陀所说的不生不灭的义理,那才是真实的。契入佛所说的自心现量,那才是真实的。

所以皆觉悟了,了知自心现量,有、无,“无有”就是无,这个“有、无的外法”,万法,万法不是“有”就是“无”,“有、无”这些外法,“非性”就是其实是空无自性,非有实性,

知而事不得,而了知了万法都不可得,了知了事(万法)都不可得,“知”就是,而了悟、了知了万法不可得,

由于万法不可得故,智于尔焰不生,有智慧的人,尔焰的旁边就写“所知境”,这样你才看得懂,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于所面对的所知的外境,绝对不生攀缘跟计着,绝不会去执着眼前所现出来的境界,

简单讲,就绝对不会(对)见闻觉知所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法,不会去攀缘,不会去执着,意思就是:不会于境上生心,于相离相的意思。

这句话再讲一下,说:知而事不得,了知了万法皆不可得,然后由于了悟了空,万法空无自性不可得,

所以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于所知境,而多生一念攀缘计着,不于境上生心,决定是于相,决定是离相。

然后呢?顺着三解脱法,顺着三解脱,智亦不得,也不会着一个有智慧之相,也不会着一个智相,

非妄想者,这不是凡夫妄想所能了悟,于凡夫呢?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

也就是无始以来,这些万法都空无自性,虚伪,怎么样?“习”就是分别,“习智”这不是真智,

就是习气虚妄,含带有习气虚妄的一种分别之智,并非是真如的智,叫做“习智”。就是习气分别的一种智慧,不是真如的智慧。

说:无始以来这些性非性虚伪,这些“有、无”一直染污着,变化种种的习气跟种子,这种分别智,而作如是知,如是解,是知彼不知,

这样很清楚的,凡夫的知显然实在是不能了知圣人的知,由于不能了知圣人的知见,故于外事处所,凡夫对相之性还有“无”,“性”就是有,“无性”就是无,妄想不断,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因为凡夫没有办法像圣人的智慧,圣人的智慧,不是凡夫妄想者,因为凡夫呢?他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气、种子所得到的那一种,不是真正的智慧,就是分别之智,作如是知,如是解,这样很清楚地可以了解是知,非常清楚地,显然,

说:凡夫的彼知,实在是不能了知,由于不能了知,故于外事处所,怎么样?凡夫对于相之性的有跟无由于一直分别妄想不断。

   14-3 由于观察不得,也提不起正智,因此就起邪见,依于诸法,着断灭见,“断见”就是断灭的恶见,言智为无,而说智本身并不存在,这个就是断灭见,就是否定我们有一个清净的法身,体性啊!

接下来,是佛陀的慈悲,佛以大悲心,如来为以大悲心,为了令凡夫自心现量建立,让他了解这一些法,都是自心现量所建立的,并没有离心有一切外境,都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说我、我所相,凡夫因为执着,非常执着这个“我”,“我所有的相”,

摄受计着诸法,而且强列地执着这些诸法,强列地执着,却执着得苦恼、烦恼继续轮回,

而不了解,不知道说,这是不觉悟自心现量,

你执着,其实只是在执着你那一颗心,你让你清净心化作一种负担,你让清净心化作一种我、法二执,而这我、法二执,是妄想的产物,本来并不存在,所以不觉自心现量。

于智尔焰,“智”就是能知之智,“尔焰”就是所知之境,就是于智(能知之智),“尔焰”就是所知之境,而起种种的妄想,

由于起种种的妄想计着故,因此对外法之性,怎么样?外性非性观察不得,

意思就是,由于妄想计着,所以对于外法之性,“非性”就是非有实自性,无法观察,观察不得,“观察不得”就是,不得观察其究竟之处,

意思就是:没有“正智”,正确的智慧,不了一切法唯心现量境界,

因此由于观察不得,也提不起正智,因此就起邪见,依于诸法,着断灭见,“断见”就是断灭的恶见,言智为无,而说智本身并不存在,这个就是断灭见,就是否定我们有一个清净的法身,体性啊!

依于断灭的恶见啊!言智为无,而说智是不存在的。

    14-4 没有佛的正智,不了唯心现量境界,因此就起种种的邪见,依种种所见到的,断灭的恶见而说,言智为无,说:智慧不存在,智不得于境。

我现在把它贯串一遍,你要注意听。

说:佛告大慧,不如是,并非你所说的无智,应当说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非非智”并非无智,简单讲,这是决定是一个智慧的人,

我不如是,我并不是如是大慧你在前面所说的,由于前面的境界被隐藏,隐覆起来,

简单讲,就是有境,而说实有攀缘之事,就是有实境,却没有办法分辨有境,无智,然而却说是无智,这种情形来讲,智慧不得,

佛所说的“智慧不得于境”,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了悟了,万法都是施设的量的假名、假相,所建立的万法,皆是了悟了自心的现量境界,

无论“有”或者是“无”,这些外性的外法之性,非实有自性,

知而事不得,了悟了万法皆不可得,叫做“知”,而“事”就是境界,了悟了、知道了万法皆不可得,由于万法都不可得,所以智于尔焰不生,

能知之智于所知之境,绝对不生,不生什么呢?不生种种的攀缘,不生种种的计着,不于境上生妄执心,不如境相起妄念,于相离相的意思。

意思就是:智于尔焰不生,能知之智于所知之境,不生攀缘,因为了诸法本空,有无不可得,不生攀缘计着,不于境上生心,于相离相的意思,

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就顺着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同时也不着一个智,所以,智也不可得,这样叫做“智不得于境”。

接下来,是佛告大慧说:圣人的究竟智慧呢,非妄想者,绝对不是凡夫,着于妄想的人所能了悟,

凡夫无始劫以来,对于万法的性非有实自性,或者是有性、无性,种种的虚伪落于,落入“有、无”,种种的分别的习气跟种子,

这种分别智,不是真如之智,而作如是知,如是解,

那么这样如是知,如是解,就显然彼不知,显然彼不能了知圣人的境界,

由于不能了知此圣人的境界,不能了知万法皆是妄,唯心现量的境界,

所以,于外事处所,“凡夫相性无性”就是,凡夫对于这个相的“有、无”呢?“性”就是有,“无性”就是无,凡夫对于相的“有”跟“无”呢?妄想分别从来没有间断。

接下来,是佛开示让大家要修行,佛以大悲心,如来以大悲心,要令凡夫了解自心现量建立,了一切法都是自心现量所建立的,离心无别法,所以,即心就是佛,离心无佛。

凡夫由于执着“我”还有“我所相”,摄受计着诸法,连续不断地计着,不觉悟自心现量的境界,对于能知之智、所知之境,而起种种的妄想,连续不断,

妄想种种连续地执着故,外性非性,所以对于外法之性,实在是空无自性,由于没有能力去观察不得,

“观察不得”意思就是:“不得”就是不得其究竟,由于对外法之性非有实自性,观察不得知其究竟,

所以没有佛的正智,不了唯心现量境界,因此就起种种的邪见,依种种所见到的,断灭的恶见而说,言智为无,说:智慧不存在,智不得于境。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14-5 简言之,“不得”是智,是圣人以甚深智慧观察,了法无相、无实自性,皆不可得,因此在这“不得”之圣言量本身,即】(就)【是甚深智慧。而凡夫不了此,见相,计著,欲有所得,反而计“有所得”名智;若说“不得”,彼反以为是无智,如是颠倒见,故生流转。】

【注释】

【“不如是;无智应是智”:并非如此,并不如你所说的无有智慧,应是有智。】

【“非非智”:并非非有智;亦即】(也就是)【并非无智。】

【“我不如是隐复说攀缘事”:我不如是由于前境隐蔽,令凡夫不能了知,即说:实有所攀缘之境事,然却】没有能力去分辨,没有分别,所以然却说【无智。

以上为总斥大慧所说之执“有境无智”。】有实在的外境,却没有能力去分别它,叫做“有境无智”。这个就是“智不得于境”,两个解读完全不同。

【“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底下是佛所讲的,【我】如来【所说之】(的)【智慧不得于境者,】并不是大慧你所说的,我所讲的“智慧不得于境”,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了悟一切法皆是假名施设量之所建立,并无实体】可得【;

亦即】(也就是)【,以智慧】来【观】察【之,不执境为实有,故】(所以说)【说智不得,

并非有而不得,】并非有实在的外境而不得智,并非有而不得,并非有实在的外境而不得智慧,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以其非实有而不得;】意思是:非实有之实境,因为境空无自性,【以非实有】实境【,】所以智亦不得(【故不可得,】)所以“智不得于境”是这个意思,【是名“不得”。

此则大异于大慧所误解者,大慧以为境为实有,只因种种因缘所障而不能得,故】(所以)【称】为【不得;而反以此谬误之智“不得”而说成是“无智”。

简言之,“不得”是智,是圣人以甚深智慧观察,了法无相、无实自性,皆不可得,因此在这“不得”之圣言量本身,即】(就)【是甚深智慧。

而凡夫不了此,见相,计著,欲有所得,反而计“有所得”名智;若说“不得”,彼反以为是无智,如是颠倒见,故生流转。】

    14-6 【境不牵心,心不缘境,心境两忘】。在这里,有个特别的提醒你,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也就是,于一切境界,了诸法本空,不会牵挂于心,这个是大修行人。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觉了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现量,有与无等一切外法皆非有自性。“外性”,外法之性,即】(也就是)【外法。】

【“知而事不得”:以如是了知,知一切境界皆不可得,以无自性故。“事”,即】(就是)【心所攀缘之境界。】

【“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以了境不可得,故】(所以)【境不牵心,心不缘境,心境两忘,】

在这里,有个特别的提醒你,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也就是,于一切境界,了诸法本空,不会牵挂于心,这个是大修行人,

所以,故境不牵心,意思就是:这些外境不可能去伤害你的清净心,不增不减的真如自性,你永远都是保持这样的清净心,而我们众生是牵肠挂肚啦!

所以,境不牵心,心也不会去缘外境,为什么?妄想心不可得,所以,心不必缘境,心境两忘,

【因此圆明寂照之智于尔焰境便不生妄想攀缘计著,】(也就是)【亦即不于境上生心,于相离相,如如不动。】

   14-7 你一定要随顺法性,“法性”就是相相本空,要不然,就随顺真如,真如不增不减,随顺两股力道,单刀直入,就进入佛的领域。

【“顺三解脱,智亦不得”:因此随顺法性】

诸位!这里还要提醒,“法性本空”的意思,随顺法性,要不然,就随顺真如,这是大修行人两股力道,

你一定要随顺法性,“法性”就是相相本空,要不然,就随顺真如,真如不增不减,随顺两股力道,单刀直入,就进入佛的领域,

所以你修行要随顺法性,所以为什么要恒顺众生?注意,“恒顺众生”这句话什么意思?恒顺众生,我们要随喜功德,

要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恒顺真如,

因为有真如心的人,他可以顺一切众生,所以恒顺众生,其实就是恒顺法性,恒顺真如自性,

为什么叫你随喜功德?因为喜悦是生命的本质,没有喜悦的心,我们的生命变成枯燥无味,缺乏生机啊!

所以喜悦是生命的本质,所以我们要随喜功德,

那随喜为什么有功德?因为喜悦是生命的本质,就是真如,意思:恒顺众生,就是恒顺自己的真如心,那么你有真如的心,你就可能顺应一切的众生,简单讲,你的心就很有智慧跟弹性,

因此随顺法性【而入三解脱门,】“法性”就是本空的意思。本来真如,

【然于此解脱门,】智也不可取,【智亦】(也)【不取得:以有取得,即非空、无相、无愿解脱。

以上为如来开阐以无所得而了妄、契真、证三脱门的自证境界。】

    14-8 【“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由于不了知此无知之知,故于外事】的【境】界【处所,及其相之有性无性,妄想分别不断。】妄想分别不断,就是众生的特质。众生的特质,就是妄想分别不断。

【“非妄想者”:谓如是圣智不得之境界,非如愚夫之所妄想者。】

【“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性非性”,】就是【有无。“习”,】就是【熏习。“智”,虚妄分别之智,非真智。

谓凡愚由无始世来,对诸法之有性非有性,以虚伪熏习,妄分别智计著,而作如是知解。】

【“是知彼不知”:如是之知解,即】(就是)【显示彼实不了知。】

【“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由于不了知此无知之知,故于外事】的【境】界【处所,及其相之有性无性,妄想分别不断。】

妄想分别不断,就是众生的特质。众生的特质,就是妄想分别不断。

    14-9 诸位!如果你进入佛门十年、二十年,该是你证明的时间了,证明给师父看一看啊!成绩拿出来了,该是你拿出成绩单的啰!

在座诸位!你今天你来学佛,无论学一天,学一年…学十年,你总要受用,

诸位!你要拿出成绩给师父看看,是不是真的这个团体里面,真的如如不动而不取于相,

你既然说你听法很受用,那你要证明给师父看看,证明给佛祖看看,我真的有内证的功夫,

而且我也超过五十岁了,再不这样做,就是继续生灭,就是继续轮回,

只这一念要坚持到临命终,都是无所住,无念、无住、无相,

诸位该是拿起来证明一下你的能力了,所以,在座诸位!不管你是哪一组的,是厨房组的,是布置组的,是内坛,是外坛组的,是行堂的,做给佛祖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够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我在佛教里面受用,那你证明一下,喔!从今以后,在十月份的水陆大法会就快到了,再看看内坛、外坛,有没有在那里吵架的,再看看啊!是不是?你要证明啊,拿出证明啊!

这一关过不了,生死难了,对不对?

你要证明看看,你是不是无论受尽什么委屈,你一样地,欸!如如不动,

有什么事反应给最高的领导知道,对不对?

你在任何的时间、空间,都不感觉委曲(屈),我做得很喜悦,我说那个人,真的契入真如,

煮那个大锅饭,还越煮越有智慧,越煮越消灾解难,喜悦的心一直产生,

我今天能够跟几千人结善缘,煮得流汗,就算流血,我也是这么的喜悦,

就像师父这样,我这四十年是这样子的,日以继夜的阅读三藏,

我敢说在这个世界上,现在是说所看的书,要用这么长的时间,不敢说没有啦!但是,很少,

那我们也是证明,我所有出现喜悦,统统是一颗喜悦的心,我没有说,我今天我觉得没有喜悦,我每次说法,我都非常地喜悦,懂得分享,

我们有了一点年纪,就是一定要证明出来,你真的有功夫,对不对?

你不能说,说一说,嗯!听了觉得很好,对不对?我听了很好,明天来依然故我,别来无恙,都没有一点改变,不可以的,

现在是你证明给师父看一看了,真的,你要证明,

出家众啊!我们上人这么辛苦的,这样讲经说法,我证明给师父看一下,我真的如如不动,真的不取于相,我该做的责任,我一点都不逃避,该做的也去把它完成,(师父伸大拇指)真的是佛弟子,

欸!不要常常讲,我现在是因为修忍辱行哦!要不然我就修理你哦!我跟你说喔!这样这个如如不动,啊!又跑掉了。

现在,诸位!如果你进入佛门十年、二十年,该是你证明的时间了,证明给师父看一看啊!成绩拿出来了,该是你拿出成绩单的啰!

    14-10 没有办法证得佛的真智,真正的智慧,就遂起邪见,依著于断灭恶见,言智为无。

【“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谓如来为令凡愚觉了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现量之所建立,故为之说:凡夫以著我我所相,而摄受计著诸法。】

【“于智尔焰而起妄想”:“智”,】就是【能知。“尔焰”,】就是【所知。谓愚夫于能知之智,】以【及所知之境,起妄想,种种计著。】

【“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以妄想计著故,于外之性非性,观察分别而不能取得,】不能证得,“不能取得”就是不能证得。

那么佛的真智,没有办法证得佛的真智,真正的智慧,就【遂起邪见,依著于断灭恶见,言智为无。】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14-11 学佛是学什么?学这个无限的法身慧命,没有任何一股力道,可以障碍你的法身慧命,因为限制,仍然起自于内心里面妄想,所以我们把生命拘束住,限制住,因为离不开见闻觉知的妄想,所以要做一个圣者,简单讲,就是不要被相黏住,不可以被妄想黏住,你只要牢牢背着这一句话。

【义贯】

【“佛告大慧:”并“不如是”,并非如你所说的“无智”,而“应是”有“智”,并“非非”有“智;

我”并“不如是”以前境“隐复”,令智不得,而“说”实有所“攀缘”之境界“事”,然却无智。

我所说之】(的)【“智慧不得”者,是指了悟一切诸法皆“是”假名】假相【“施设量”之所“建立,

觉”了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现量”,所见之“有”与“无有”等一切“外”法之“性”皆“非”有自“性”。

此即是如实了“知而”见一切“事”境界皆“不”可“得”,

以了境实“不”可“得故”,境不牵心,心不缘境,故“智于尔焰”境“不生”妄想,

心境皆寂,因此能随“顺”而入“三解脱”门,

然于此解脱,以“智”】慧【观察“亦不得”其量。

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

因为凡夫有妄想,诸位!妄想就是量,为什么叫“无量无边”呢?

因为佛没有妄想,佛没有妄想,就无量无边,

用哲学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放下有量,你才能拥有无量,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你必须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就是这个意思。

放下“有限”,才能拥有“无限”,放下“有量”,才拥有“无量”,

佛为什么讲“无量无边”,“不可思、不可议”?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妄想嘛!他没有数量嘛!

所以生命,因为看到的都是“有量”,这个时候虽然是妄想,当体即空,我们放下“有量”,而得到“无量”,

我们生命被束限了,我们现在放下有限的,就是妄想,放下妄想,就得到真如的智慧,所以放下“有限”,就变成“无限”,

因此学佛是学什么?学这个无限的法身慧命,没有任何一股力道,可以障碍你的法身慧命,

因为限制,仍然起自于内心里面妄想,所以我们把生命拘束住,限制住,因为离不开见闻觉知的妄想,

所以要做一个圣者,简单讲,就是不要被相黏住,不可以被妄想黏住,

你只要牢牢背着这一句话,当你外面去看人家在跳舞,很多人热闹,这个是不是相?是!那就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放下,

今天的争吵不休,是不是生灭的东西?今天争吵的东西,都是生灭的东西,生灭的东西,你就是要放下,

因为生灭的东西就是不究竟,你要的是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

既然争吵的都是生灭的东西,那没有意义,没有意义,那就放下,真如就显现出来了。

喔!修行也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哦!很简单哦!只要去做就会哦!是不是啊?很简单啰!是不是?

所以说,喔!如果你悟道,随手拈来都是法,都是那么地纯真,都是那么地美好,都是那么地安祥,

所以非凡夫妄想所及者,凡夫的妄想,就是把“无量”变成“有量”把“无限”变成“有限”, “无相”变成“有相”,就是这个,众生就是这样。

【以愚夫由“无始”世来,对一切诸法之有“性、非”有“性”,以“虚伪”熏“习”】不实在的熏习,怎么样?

【所成之】(的)一种【妄分别“智” 】这个是种子习气所构成的妄想分别智,一种【计著,而“作如是知”解;

而如“是”之“知”解,即显示“彼”实】在是【“不”】能【了“知”】佛的境界【;

由于不了知此知之妄,“故于外事”境“处所”,及其“相”之有“性无性,妄想”分别“不断”。

如来】以大悲心【为令凡愚觉了一切诸法皆唯“自心现量”之所“建立”,

故】(所以)【为“说”凡夫以著“我、我所相”,而“摄受计著”诸法,

“不”能“觉”知唯是“自心”所“现量”,致“于”能知之“智”及其所缘之“尔焰”境“而起”种种“妄想”计著;

以“妄想”计著“故”,因而于“外”法之“性非性”(有无)“观察”分别,然而却“不”能“得”知其究竟,遂起邪见,于是“依”著“于断”灭恶“见”,言智为无。】

   14-12 修行,你要抓到重点,重点就是“无相”,那么,再来重点是什么?你一定要把“放下”,变成你的习惯,一般人都是把“执着”变成习惯,你现在不一样,就是放下。

在这里,你要补充一下,修行,你要抓到重点,重点就是“无相”,

那么,再来重点是什么?你一定要把“放下”,变成你的习惯,

一般人都是把“执着”变成习惯,你现在不一样,就是放下,我今天我就是不管它,

以前,有一个人,就是“百不管”,什么都不管啦!“百不管”,

女儿嫁了一个不好老公,放下,她就嫁了,不然怎么办?百不管啊!

隔壁怎么样…怎么样发生~嗯!不管,百不思,百不管,她就什么都不管,

当然这个只是一个例子,是一个方便的例子,现在讲到修行的层面,你就把好的习惯,变成一种怎么样?

你每天的一种生活,把“放下”变成一种习惯,把“离相”、“放下”,“离相”变成一种“彻底”,因为这样才有将来,

要不然搞了几十年,还无法离相,你还要搞到什么时候啊!我如果能够离相,不就是当下就离相,

喔!真的,所以借着种种的理由来愤怒,这个就是不能离相,这很简单,

那个人侮辱我……,圣人怎么会有这种事情?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本来就空的东西,哪有这个?是不是?

是因为他怎么样……怎么样,所以我今天起烦恼,好像你的起烦恼是有理由的,

诸位!这个也得放下,

所以,受到委屈的人,不要去平反,直接就见性吸收,就不需要平反,就真的平反,你要平反,你就会起生灭的论断,

喔!今天哪一个人冤枉我了,笑一笑,没这件事,我确实没这样做啦!我受得了这个委屈,就当作修行,

所以没有学佛的人,受到委屈可以平反,他会伸诉,

要我们在生活当中,是食衣住行啊!行住坐卧,人与人之间相处,有很多的落差跟误会,

在座诸位!直下,你就吸收,无诤、无念、无相、离相,佛立刻现前,你就是活生生的一尊佛啊!你,活生生的一尊佛!

心可以雕塑成众生,心也可以把自己雕塑成一尊佛啊!金光闪闪,你离相不就正是佛了,对不对?佛是自心作,外面哪来佛?佛不是自心性作吗?

喔!那你现在了解了,对境,完全如如不动,佛就现前。嗯!一尊佛来啰!对不对啊!你看,佛法现在开始受用,就落实到真的功夫,因这个才有将来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经文567:【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语: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随境的有无,但只是妄想,真智是不随境界的生灭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语: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
是妄想者说。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
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老小诸根冥,
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

    15-1 如果说实在有所攀缘的外境,智慧不能观察到,此是无智,非是有智,这是一种凡夫妄想计着者说,为着境为实者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语:有诸攀缘事,如果说有实在的外境,攀缘的外境,“攀缘事”就是攀缘外境,“事”就是外境,

如果说实在有所攀缘的外境,智慧不能观察到,此是无智,非是有智,这是一种凡夫妄想计着者说,为着境为实者说,

那么,若如阴、界、入,诸法异不异,“于不异”就是跟前面的那一段,异或者是不异,若对这个五阴,阴、界、入诸法异不异,

于不异相性,“相性”就是自、共相,是自相、共相,智慧不能观察,障碍或者是远近而不得智,怎么样?作如是说,是名为邪智,非有真正的智慧,

或者老小、诸根不具、心冥,而智慧不生,因此说无智,而实有尔焰,“尔焰”就是所知境,而说实在是有外在的所知境,却说无智,是亦说邪智,

意思:这个也是一种邪智,这个意思就是随境的有无,但只是妄想,真智是不随境界的生灭的。

那么整句的意思是说,如果说实在有所攀缘外境,智慧不能观察,这个是无智,非有智,这是凡夫妄想计着者说,是着于境界才这样讲,

若于阴、界、入的异与不异,自、共性相,智慧也不能观察,种种的障碍或者远近,而不得智,作如是说,还是邪智,不是真正有智慧,

或者老小、诸根不具、心昏冥,智慧不生,因此说是“无智”,而实有所知境的尔焰境,这样说也是邪智。

    15-2 计有外境可缘著,是凡夫之智;了境唯心者,是正智之智。既然了境唯心,都是我们的心,所以,我要让我自己好的,过好日子,当然是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嘛!没有一个人(学佛的人),天天跟人家起冲突的。

【注释】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事”,】就是【境界。谓若言实有所攀缘之境界,而智慧不能观察见之,即说此为无智,或非有智。“智慧不观察”即颂上“智不得”。】

【“是妄想者说”:是为妄想计著见者说,非智者之言。以计有外境可缘著,是凡夫之智;了境唯心者,是正智之智。】

这一句还有补充,既然了境唯心,都是我们的心,

所以,我要让我自己好的,过好日子,当然是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既然是唯心嘛!

所以说:善待这一颗真如心,恒顺法界性,

你听过这一句话吗?善待真如心,随顺法界性,

所以修学佛道的人,不但很有修养,又很有智慧,不但是很有修养,所以,善待真如心,恒顺法界性。

没有一个人(学佛的人),天天跟人家起冲突的。

   15-3 【随境有无,但是妄想;真智者,】若真的是有智慧,【即不随境生灭。】这一句你要画双红线,你时时刻刻要用到的,真的有境界,绝对不会执着于生灭的假相的境界。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相”,】就是【自共相。谓若于阴界入诸法异、不异之自共相之性,智慧不能观察而得者。此即颂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

【“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或】者是【由于种种障碍、及太远、太近等所致,而不得者,亦】(也)【是无智。作如是说者,名为邪智,非真】正的【智】慧【。】

【“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或言】(者是)【由于年纪太老、太小,】以【及诸根不完具,或】者是【心昏冥等,而令智慧不生,因此说无智。】

【“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而同时却言实有所知之尔焰境界,如是说者,亦】(也)【是邪智妄计。

盖以随境有无,但是妄想;真智者,】若真的是有智慧,【即不随境生灭。】

这一句你要画双红线,你时时刻刻要用到的,真的有境界,绝对不会执着于生灭的假相的境界,

   15-4 骗走了就骗走了嘛!但是我们有一个他骗不走的,就是真如智慧,我的钱统统都被骗走了,怎么样?可是我还有真如智慧啊!

问问自己,你现在面对境界是生灭的吗?比如说:你今天被骗了一万块,诈骗集团叫你怎么样,你的账户被引用啦!怎么样…怎么样,你要汇一万块,假设说,一万块骗走了,假设说,你会不舍得啊!对不对?

但是如果你有真的智慧,喔!以后你稍微注意一下,因为钱已经到他的账户了,你也拿不回来,要不然你要怎么办啊!

好,骗走了就骗走了嘛!但是我们有一个他骗不走的,就是真如智慧,我的钱统统都被骗走了,怎么样?可是我还有真如智慧啊!

喔!你找到了真如智慧,知道:我有一天也要闭上眼睛,所以这些生灭的东西,你还是要放下,真实的智慧就产生,

当然我们还是要好好地,保障我们个人的正、依二报,因为我们要做很多的善事跟功德嘛!

所以真的有智慧的人,就是绝对不会随境界的生灭,

因此随顺真如,则有大悲心啊!因为他看到法法平等,他不会用分别心对待众生,

见真如者,则有大悲心,他一定有大慈悲的心,他面对每一个众生,都是如此地善待,如此地宽恕。

    15-5 【以正智不随境】界【生灭故。】这一句可是非常非常地重要,意思就是: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你不会看到了相而起大愤怒。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言实“有诸”所“攀缘”之境“事”,而“智慧不”能“观察”而见,

即说“此”为“无智”、或“非”有“智,是”为“妄想”计著见“者说”,非智者所道。

若复言“于”阴界入诸法,异、“不异”之自共“相”之“性,智慧不”能“观察”而得者,即说是无智,

或】是【由于种种“障碍及”太“远”、太“近”等所致,而不得者,亦】(也)【是无智;如“是”说者,“名为邪智”,非为真智。

或言由于太“老”、太“小、诸根”不具、及心昏“冥”等,“而”令“智慧不生”,因此说无智慧,“而”同时却言“实有”所知之“尔焰”境界,“是亦说”名为“邪智”,非圣言也,

以正智不随境】界【生灭故。】这一句可是非常非常地重要,

意思就是: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你不会看到了相而起大愤怒,

出家人啊!出家人,除非你是菩萨示现的,出家人啊,要很小心,你修了十年、二十年……,你那一天起了大怒、起了嗔恨,就表示:你这个人从头再来,何以故?无明卡住了,这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过来的,

所以说,出家人起贪、嗔、痴,也是说不过去,自己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三业,你如何去感化众生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经文568:【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现外性相故,著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这是如来作结论说,由于不善宗、说二通,才会如是谬兴问难。知“无得”之知,方是真知。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现外性相故,著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16-1 由于无始世以来,因为自心所现的虚伪恶邪见,种种的妄想之所回转,就是真如被转动变成无明,回内转外,所以,内心世界失去了,我们却拥有外在的世界。佛刚好相反,放下外在的世界,拥有内心真实的世界。

说:复次大慧,愚痴的凡夫由于无始世以来虚伪恶邪妄想,

由于无始世以来,因为自心所现的虚伪恶邪见,种种的妄想之所回转,就是真如被转动变成无明,回内转外,

所以,内心世界失去了,失落的世界,失落的内心世界,我们却拥有外在的世界,

佛刚好相反,放下外在的世界,拥有内心真实的世界,

众生都是失落的内心世界,处在一种盲动,真正的真如世界看不到,

   16-2 由于不善了知宗通,还有说通,一者,不了宗通,所以,就执着自己心所现的外境;二者,不了说通,执着种种的佛所讲的,方便的言语或者文字,着于种种的法、种种的相、文字相。

所以回内转外,回真如心转着于外境,回转,回智慧变成生灭的意识心,

就是转净为染,为生灭,追求生灭的这个意识心,转智为识,转净为染,这个就是“回转”。

怎么样?自宗通及说通,自己本心本性本自具足的,哇!结果不了解,三藏也不通,

自宗通,“宗通”通佛的心宗,“说通”说三藏十二部,

所以一个出家人要具足两通,通宗不能教,开口野人笑,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不通啊!他就没有悟明心性啊!他就不通,怎么灌也不通,对不对?文笔写得很好,或者是文字搞得很棒,没开悟,

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怎么灌都不会通,这水怎么灌都不会通,知道吗?

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我开悟了,可是我很懒惰,我不看书,结果一些名相都讲错了,甚至连“三有”[1]、“九有”[2]、“二十五有”[3],都不知道这个在讲共同一件事情,是不是?是啊!

就算你开悟了,你也要经教啊!只有宗通,要教也通啊!

所以啊!出家众喔!我这些徒弟或者内、外众,都没关系,要记得,因缘不够成熟的时候,你出去上台,记得,会闹笑话的,

你不要以为台下那些都是傻瓜,那些都是佛学院的教授师,我没有三两步七仔(功夫),你试试看,Try snd test,你一下子就OUT(出局)了,真的,

所以你要真枪实弹,你上台,没话说,百问不倒,是不是?你真的见性,就是这样子嘛!

所以这些法师们,勉励勉励,这一条路师父走过来的,

所以师父这一辈子,差不多都处于静态的,

所以那一天,佛学院来,一百多位法师来,我也是跟他这样讲啦!

我从小学一直念书,念了二十几年,再来是佛学院,出家以来几乎都是静态的,

说起来,我不够慈悲啦!外面一直邀请,实在没办法去满人家的愿,

但是我们有远见,希望看到未来的整个佛教能够兴盛,

哎呀!这么好的经典,没有人讲,那我们发发心,我们有这个能力,如果有这个实力,为什么不去做呢?是不是?

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就做呗,做,就要牺牲啊!就框住自己的生活跟责任,所以我的生活就变成这样子,

所以说:我这几十年来的生活,就是几乎处于静态的,

要不然你这样子,你大藏经根本看不完,你没有办法,要通宗,你要通教,那个要下多少功夫啊?对不对?

你听到这一本,你就知道师父的经教要下多少时间,

喔!所以说我们要了解,回转的时候就是,转智为识,同时转净为染,

这是出家一定要宗通,还有说通,那么在家居士不是说法啰!那么当然就是,如果能够悟明心性,能够说法就更好了,

由于不善了知宗通,还有说通,一者,不了宗通,所以着自心现的外性相故,

一者,不了宗通,所以,就执着自己心所现的外境,

二者,不了说通,执着种种的佛所讲的,方便的言语或者文字,着于种种的法、种种的相、文字相,

说:佛说法是为了解脱,他却执着于方便,“着”就是执着于方便的言说,方便的文字、方便的法,

简单讲,二者,不了说通,执着于方便的言说,言教当中的文字跟章句,执着这些法,

所以说:学佛,你书看了很多,越骄傲,就越糟糕,离你的本性就越远,

所以,在座诸位!你有实力的人,也不会因为你谦卑而减少,你没有实力的人,也绝对不会因为你的狂妄而增加,

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这一句话不是哲学家讲的,是我所讲的,是师父讲的,

你有实力,你也不会因为你的谦卑,而减少你的实力,如果你没有这个实力,你也不会因为你讲大话,你就增加你的实力,

实力才是成功的基础、基石,慢慢地,人家就发现你的香,你的味道,慢慢地就出来,不必自我浮华夸大,你有能耐,你有能力嘛!

接下来,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就是自心宗本来就离于种种的文字,种种的四句,“四句相”,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些四句相,就是离一切种种的假相假法,

所以“于自宗”就是自心宗,本离于四句的清净通相,就是无相,“不善分别”,就是不能善分别明了。

    16-3 在佛的教言当中,执着文字章句以为真实,拿了这个,就变成到处要跟人家对杠、对辩,那这个刚好与佛道背道而驰,学真如是要降伏自我的,不是找别人麻烦的。

这句话贯通一下,复次大慧,愚痴的凡夫由于无始世来,自心所现的虚伪恶邪见妄想之所回转,回内转外,回真如心,转攀缘外境,

回转的时候,变成转智为识,转净为染,

自宗通,自己通佛的心,不了解、不能了悟自心性,不生不灭的心性,

也不能通达藏经三藏,以及说通,

不善了知,完全不能了悟,一者,不了宗通,着自心所现的外法的性相故,

二者,不了说通,也执着佛所设立的种种方便语言相,在佛的教言当中,执着文字章句以为真实,拿了这个,就变成到处要跟人家对杠、对辩,

那这个刚好与佛道背道而驰,学真如是要降伏自我的,不是找别人麻烦的,

于自心宗离四句的清净通相,不能善了知,“四句的清净通相”是什么?

离有、离无,离非有非无,离即有即无,怎么样?就是清净的无相的意思,

离有相,离无相,离亦有相亦无相,离非有相非无相,就是统统离,简单讲就是清净无相的意思,

所以于自心宗离四句的清净通相,不能善分别明了。

    16-4 凡是对如来所说的法,而对立、互相毁谤,都不明了佛的那一颗真心,佛陀教你悟到不生不灭那一颗真心,是叫你解脱,不是叫你对杠的。

【注释】

【“回转”:回向转变,谓回内向外,转智为识,转净为染。】

【“自宗通及说通”:即】(也就是)【自心本具足之宗通】以【及说通。】

【“著自心现外性相故”:执著自心所现外法,为实有实无,这是因不善了知宗通相所致。】

【“著方便说”:执著如来以智慧方便所立之言说之教,此为以不了说通之所致。】

意思就是说:凡是对如来所说的法,而对立、互相毁谤,都不明了佛的那一颗真心,佛陀教你悟到不生不灭那一颗真心,是叫你解脱,不是叫你对杠的。

【“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四句清净”,即离于四句之义,以离四句,故得四句皆净,而不染著之。谓于自心宗本离四句法之清净通相,不能了知。】

    16-5 愚痴凡夫”,由于“无始”世来,为自心“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向“转”变,当其“回转时”,即令其于“自”心本有之“宗通及说通,不”能“善了知”。

【义贯】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由于“无始”世来,为自心“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向“转”变,

当其“回转时”,即令其于“自”心本有之“宗通及说通,不”能“善了知”:

一者,以不了自宗通,而执“著自心”所“现”之“外”法“性相”为实有实无“故”;

二者,以不了说通,因而执“著方便”言“说”教中之名字章句,

而“于自”心“宗”本离“四句”法,离过绝非、“清净”无相之“通相不”能“善分别”明了。】

   16-6 凡夫之所以不知圣智之知,而谬以为无智者,由于凡愚自无始来,由虚伪妄想分别之所回转,因而于本有之自宗通与说通,变成不能了知,以不了知故,而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及著言说,因此不能善入离过绝非,清净之实相境界。

【诠论】

【这是如来作结论说,由于不善宗、说二通,才会如是谬兴问难。

大慧方才举智不得之义为问,不知所谓智不得,是说心境既空,智体亦寂,称为智不得;

反而说是智不能觉知诸法之一异等相,或由于山壁等外障、老小盲冥等内障,智不知境,称为“智不得”。

如来答以:知“无得”之知,方是真知。

因此在此作结论说:凡夫之所以不知圣智之知,而谬以为无智者,

盖由于凡愚自无始来,由虚伪妄想分别之所回转,

因而于本有之自宗通与说通,变成不能了知,

以不了知故,而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及著言说,因此不能善入离过绝非,清净之实相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17 经文569:【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前面的宗说二通,是通于三乘的,而此处的宗说二通,却是佛所自证最高的境界,不共三乘的。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

    17-1 你必须宗通,悟明心性,你必须说通,通达三藏,你做多少算多少。

这个“短”是偏废的意思,换句话说,必须不能偏于宗通或者说通,这两样统统要,

诸位!为什么师父说听经闻法很重要,为什么?像你这样一直念,阿弥陀佛……,你“说”不通啊!你三藏十二部的经教,你不知道啊!是不是?

有的人说,嗯!师父!我年岁太大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说得也是,那你就好好的念佛,也不为过,师父也随喜来赞叹你,

我是说,这些年轻人、比丘或者比丘尼,或者是这些护法居士,你还有一点本钱,就是年轻啊!

或者是读过不少书,或者是有佛学相当的经验,那千万不可以空白,

在这个世间,绝对不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解决任何事情的,你要搞清楚的,要这样子的话,大家统统念那一句阿弥陀佛,对不对?

经教不通,心性不明,那佛教、佛法谁来传呢?

我去台大上课,你在台上跟人家讲,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台大的学生怎么会相信我的?是不是?

我去清华大学上课,就有一个学生问我,师父!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人家第一句话就问你了,是不是?阿弥陀佛在哪里?就开始起疑问了,是不是?这些知识份子,哪有那么好教的?

说:你就念佛就好了,对不对?要不然能怎么样?再接下来,我说我不会啊!我师父就这样讲啊!就教一句“阿弥陀佛”,

所以这个世间不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可以解决的,

佛法有广泛的各个根器的,立场不同,那如果说年岁大了,来不及了,那就好好念佛,我们也随喜,也赞叹,

如果说你才二十几岁,你是不是要给自己一个解脱的机会,当生就成就了,

很多人都对自己失去信心,我这一辈子可能没机会开悟了,没有希望了,我干脆集中火力来念佛,阿弥陀佛…,不是错,如果真的能够念到一心不乱,那没话说,师父也赞叹你,

但是他不了解“解如目、行如足”,慢慢解,你念这一句佛号,越来越清凉,你道理懂嘛!你是一个文明人,讲道理嘛!

修行佛法,能够蛮干吗?不行,不行就要做一个文明人,文明就要教育啊!

佛法的教育就是这样子,教育可以把一个野蛮的人,变成一个文明的人,教育可以把一个烦恼的人,转变成智慧的人,所以念佛还是要有智慧嘛!

接下来,简单解释一下,说:大慧白佛言,这一段接下来,此处宗通,还有说通呢?是唯佛自证,不同于三乘,三乘没有这个能耐,

佛是我们的模范,我们不能说,我们没有办法达到佛的境界,而不学习,不行,我们还是要向佛学习。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

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不得其短”就是不会偏废,

换句话说,你必须宗通,悟明心性,你必须说通,通达三藏,你做多少算多少。

    17-2 经典讲得这么清楚,要宗通,还要有说通啊!简单讲,就是悟明心性有多么地重要,听经闻法、通三藏,有多么的重要,师父在这里就没有偏废啊!我一直教你开悟见性,然后教你要听经闻法,说通、宗通这里都具足啊!

【注释】

【“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不得其短”,“短”,】就是【偏废之义。

谓于宗通而于说不通,则其短在于不能善化导他人;于说通而于宗不通,则其短在于自行不得其旨;二者俱通,则无有短少。

此谓于未来世,教化凡夫,二乘,令于此二通无有偏废之短。】

【义贯】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开示“说通及宗通”相,令“我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善”通达“于”此“二通”法,

而于未“来世”,以此二通法,教化诸“凡夫、声闻、缘觉”,令于此二通平等修学,“不得其”偏废之“短”。】

【诠论】

【前面大慧菩萨已问过宗通与说通,此处为什么再问?

前面的宗说二通,是通于三乘的,如前】面【经文所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

而此处的宗说二通,却是佛所】(的)【自证,】最高的境界,【不共三乘的,

如下面经文所说】的【;“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

这个意思是告诉你,所有的出家众,我们以佛为模范,你就必须要宗通还有说通,不要蛮干,

但是问题,那个人福德、因缘具不具足,当他亲近某一个所谓的善知识的时候,他认为那个是对的,那他这一辈子,他就不会想这样做了,

他认为师父已经给我很多了,他的启发我也很满足了,就卡在那个地方,叫他打开心扉,打不开,

所以这要善根、福德、因缘,才有办法想到说,嗯!经典讲得这么清楚,要宗通,还要有说通啊!

简单讲,就是悟明心性有多么地重要,听经闻法、通三藏,有多么的重要,

师父在这里就没有偏废啊!我一直教你开悟见性,然后教你要听经闻法,说通、宗通这里都具足啊!

【上面已达三乘之通相,此处更进一步,求于如来自行之境界,以期达于究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8 经文570:【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能“随众生心之所”相“应”者,而“为说种种众”善“具”足之“契经,是名说通”。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

   18-1 什么叫做“有智慧的人”?在对的时间、对的空间,做对的事情,说对的话,这是“有智慧的人”

“所应”就是所相应,为说种种众具,什么叫做“众具”?众善具足,

契经,“契经”就是契理还有契机,契理、契经,对不对?如果只有契机,不契理,都是闲言语,所以要契机,还要契理啊!

为说种种众善具足的契理契经,是名“说通”,

意思就是说:佛的一切经典,初善、中善、后也善,启示我们,

所以经典都是初善、中善、后善,就启示佛弟子,就是:说法一定要善的才说,对众生有利的才说,对机者才说,

什么叫做“有智慧的人”?在对的时间、对的空间,做对的事情,说对的话,这是“有智慧的人”,

什么叫“做没有智慧的人”,在对的时间、对的空间,却说错话,什么叫“做没有智慧的人”?

在错的时间、错的空间,却讲得头头是道,这样有用吗?没有用,

什么叫做“有智慧的人”? 在对的时间、对的空间,说对的话,做对的事情,还得掌控时空呢?

   18-2 你今天你是个佛弟子,无论刚刚初、中、后善,待人处世,统统要以善为出发点,那一颗心无论初、中、后,统统是善,就是不改变初衷。

【注释】

【“说通”:】谓【有二义:一、于一切言说之教皆通达之义;二、说了令人通达之义。说通旨在利他。】

【“随众生心之所应”:“应”,】就是【相应。为随顺众生心之所相应者。】

【“为说种种众具契经”:“众具”,】就是【众善具足,所谓初善、中善、后亦善。】

在座诸位!这里还有一个涵义,就是:你今天你是个佛弟子,无论刚刚初、中、后善,待人处世,统统要以善为出发点,

那一颗心无论初、中、后,统统是善,就是不改变初衷,

所有的经典,也是初善、中善、后善,意思就是:没有一部经典是不好的,

【“契”契理契机。契理者,谓妙符中道;契机者,谓巧应三根。】上、中、下,

【又,众具之义,亦为理无不赅,机无不摄之义。】

【义贯】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作是问,“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如来,有二种法通”:所“谓说通及自宗通。

说通者,谓”能“随众生心之所”相“应”者,而“为说种种众”善“具”足之“契经,是名说通”。】

好!我们今天,五点四十了明天再上一课,上一天,我们连续上九次课,六、日、六、日、六、日、六,这样子连续上九次啊,

你看我们水陆法会的时候,你看,水陆法会前面一个月,停了,水陆法会讲完了,又停了,上一点课,又农历年,农历年再上一下,再来就是元宵,元宵再上一下,要接近三月了,梁皇,梁皇,又休息一下,端午,就扣东扣西,都扣光光了,

所以这段时间刚刚好,连续九次课,这样实在有够好,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责任要完成了,要完成了。

好,我们来回向: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1] (【三有】

有,梵语 bhava,其义分类如下:<</SPAN>一>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一)欲有,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二)色有,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三)无色有,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大智度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六十)

 <</SPAN>二>有情一生之始终分为生有、本有、死有。(一)生有,指托生之最初一刹那。(二)本有,指由生至死之间。(三)死有,指死之瞬间。小乘有部宗则以此三有,加上“中有”,而主张四有之说。(异部宗轮论)((参见:四有)1688)

 <</SPAN>三>有漏之异名。漏,为烦恼之异名。烦恼自有情众生之六根门漏泄无穷,而令其流转于生死之间,故谓有漏乃三有之因,为其所依、所摄。((参见:有漏)2452)

 <</SPAN>四>善成有、性得有、变异有。乃数论外道所立。(一)善成有,如数论之祖迦毗罗仙人,初生时具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此四德系因善而得成就,故称善成有。(二)性得有,如昔时梵王生娑那歌、娑难陀那、娑那多那、娑难鸠摩罗等四子,此四子十六岁时自然成就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以无因而得,故称自性有。(三)变异有,师身名变异,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自在;如是,弟子四德从师身得,故称变异有。此三有相当于佛法之等起善、生得善、加行善。(金七十论卷中)p548【佛光大辞典】)

[2] (【九有】

 (名数)又云九居。三界中有情乐住之地处有九所。名曰九有情居,又云九众生居。略云九有,又云九居:一欲界之人与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无想天,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此中除无想非想名七识住)。俱舍论八曰:“前七识住及第一有无想有情,是名为九。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立有情居,余处皆非,不乐住故。”大乘义章八末曰:“此之九处,众生乐住名众生居。”增一阿含经有九众生居品。寄归传一曰:“创成正觉龙河,九有兴出尘之望。”【《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3] (【二十五有】

生死轮回之迷界计分为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即二十五种三界有情异熟之果体,为:(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阿修罗有。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五)弗婆提有,(六)瞿耶尼有,(七)郁单越有,(八)阎浮提有。由(五)至(八)乃开人之四洲为四有。(九)四天处有,(十)三十三天处有,(十一)炎摩天有,(十二)兜率天有,(十三)化乐天有,(十四)他化自在天有,(十五)初禅有,(十六)大梵天有,(十七)二禅有,(十八)三禅有,(十九)四禅有,(廿)无想有,(廿一)净居阿那含有,(廿二)空处有,(廿三)识处有,(廿四)不用处有,(廿五)非想非非想处有。天趣中,六欲天、四禅及四无色各一有;别开初禅之大梵,四禅之无想、净居,各为一有。总计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破此二十五有者,有二十五三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入楞伽经卷七之五法门品)((参见:二十五三昧)174)p175【佛光大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五套(共7讲)
第六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宣讲日期:2013.05.24-2013.06.22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请合掌。(大众就座合掌随上人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571:【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因为如来自证之法,非为邪外偏小,著空有二边者之所能知能入,唯大乘菩萨能修能证,故诫云:应当要修学。

【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1-1 自心现,意思是不从外来,从自心所现的,那么自心所现的就是说与外境无关,修学要讲求重点,就是在这个地方,是你的自心,一切问题取于自心。

自宗通者,谓修行者,这里指的是修真实行,换句话说:悟明心地的修行,本心本如的修行,本真本净的修行,是怎么样,是离自心现种种的妄想,

自心现,意思是不从外来,从自心所现的,那么自心所现的就是说与外境无关,

修学要讲求重点,就是在这个地方,是你的自心,一切问题取于自心,

所以有一句话可以参考一下,说如果你选择与恶魔共舞,上帝也救不了你,那么你的心选择,与无明烦恼共住,佛陀也救不了你。

再讲一遍,如果你选择与魔鬼共舞,舞就是跳舞的意思,那么上帝也救不了你,

那么如果你的心,选择与无明烦恼共住,也就是一定要用这个错误的习气跟心态,它一直住在你的内心深处,

那么如果你选择了无明烦恼共住,那么佛陀也救不了你,你就是不愿意去转变,那谁也莫可奈何,所以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

    1-2 这里有一个重点,只要是生灭的就是离、放下,里里外外的,所以修行它有一个重点,就是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离一切妄心相,离一切妄境相,就是离,那么所以广钦老和尚说:修行人要能够把“有”转“无”的力量,这个“无”就是无念、无住、无相、无自性。

如果你修真实行,悟明心性,本心本如,这种本真本净的心性,必须要怎么修呢?离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

这个种种妄想怎么来的,就是被相黏住了,着相,就起种种的妄想,

谓不堕一相、异相、俱相、不俱相等,这个就是四句之品类,

那么超度一切生灭的心意意识,就是指八识,那么只要识,就是生灭,只是粗糙的生灭,是相生、相住、相灭,还是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

细的叫做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粗的叫做相生、相住、相灭,但是统统叫做生灭,

所以超度一切生灭的心意意识,达到自觉圣境界,

自觉圣境界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那么而且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涅槃,

达到自觉圣人的这个境界,为什么?不从外来叫做自觉嘛!是不是?

离因成见相,这一句特别地重要,因就是因缘,因成就是,只要是因缘所成的妄见之相,这个见就是妄见,你统统要离,没有任何的商榷的余地,

要想见真如自性,这个就是要离到彻底,离因缘所成的一种妄见之相,

换句话说心跟境统统要放下,妄心要放下,妄见要放下,妄境要放下,皆离,

那么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二边不是着空,就是着有,着空,就是着有,那么这二边都是不正见,不能究竟成就无上佛道,

所以不能知我所说的名自宗通法,自宗通法,就是通达佛的心性,通达不生不灭的心性,没有办法了知了悟,因为不见性,

大慧,是名自宗通以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所以这里有一个重点,只要是生灭的就是离、放下,里里外外的,

所以修行它有一个重点,就是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离一切妄心相,离一切妄境相,就是离,

那么所以广钦老和尚说:修行人要能够把“有”转“无”的力量,这个“无”就是无念、无住、无相、无自性,

这一句话很重要,一个修行人一定要能够把“有”,“有”就是你看到的这些缘起的假相,要有这个能力把“有”转成“无”啊!就是空无自性,就没事,进入平等、究竟、无诤,你修什么行都没关系,

你要《华严经》一个字一拜,那也没关系,你要修“般舟三昧”,因为你悟明心性,修“般舟三昧”那也没关系,要诵经,经就是心,离心哪里有经呢?念佛,念佛就是心,

这样子就好办,烦恼也少,智慧也具足,叫做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要怎么修怎么成。

   1-3 大慧,是名”为如来所行“自宗通及说通”之行“相,汝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注释】

【“自宗通”:通达自心地之佛心宗。】

【“离因成见相”:“因”,因缘。离于诸因缘所成妄见之相,亦即心境皆离。】

【“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因】为【如来自证之法,非为邪外偏小,著空有二边者之所能知能入,唯大乘菩萨能修能证,故诫云:应当】要【修学。】

【义贯】

【“自宗通者,谓修”真实“行者,离”于“自心”所“现”之“种种妄想”分别:

即“谓不堕”于“一、异、俱、不俱”等四句之“品,超”越“度”过“一切】生灭的【心意意识”,

入于内证“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于诸“因”缘所“成”妄“见”之“相”,

此为“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于“二边”恶见“者,所不能知”之境界。

“我说是名”为诸佛之“自宗通法。

大慧,是名”为如来所行“自宗通及说通”之行“相,汝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

   2 经文572:【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宗为修行者,宗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修如实行的,修如实行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证如实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2-1 为什么说你下手处,一定要不生不灭的心性,为什么?因为这个心才能成佛,你用生灭意识心修行是百千万劫,你摸不着边的,佛不是这个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所说的二种通,那么就是宗通,也就是宗佛的心性,悟佛的心性,就是我们所讲的禅宗,即心就是佛,离心无别佛,

以及言说,也就是三藏十二部方便的言语,

说者授童蒙,那么为什么要说法呢?当然是对这些愚夫没见性的,一直执着生灭相的愚夫,童蒙,就像童子心被蒙蔽一样,当然需要一点启示,启悟,所以叫做是授童蒙,童蒙是指愚夫的意思,

宗为修行者,宗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修如实行的,

修如实行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证如实理,

所以为什么说你下手处,一定要不生不灭的心性,为什么?

因为这个心才能成佛,你用生灭意识心修行是百千万劫,你摸不着边的,佛不是这个心,

为什么叫做“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千万要用不生不灭的本心本性修行。

    2-2 在座诸位,当你在爬楼梯的时候,我就还没有办法见到完整的天空,当你见到了完整的那一刹那的天空,就是你的楼梯已经爬完了。最后那一刹那回归当下,就是完整的真如,绝对的心性。

【注释】

【“我谓二种通”:“谓”,说也。】

【“说者授童蒙”:“童蒙”,愚夫也。“蒙”,蒙蔽也,以愚夫为自心所现内外境界之所蒙蔽,不见真】如本【性,】

真性就是真如本性,十方三世一切佛都不被无明所蒙蔽,无明会蒙蔽你的真如自性,

【故称“蒙”;以其智如是受蒙蔽,于正理一无所知,如孩童之无知,故称“童”。

又,以说通,种种方便,渐令启蒙,渐修渐入,以愚夫之无始积习,非一时可启故。】

【“宗为修行者”:“修行”,】为【修如实行,证如实理者。

此为大根利智者,故可为之说宗通,令其顿修顿证,不假方便。】

顿就是回归当下,那么为什么要回归当下呢?绝对的真如,因为它没有次第。

在座诸位,当你在爬楼梯的时候,我就还没有办法见到完整的天空,当你见到了完整的那一刹那的天空,就是你的楼梯已经爬完了。

诸位!如果我们从楼下,这样子一直走一直走,然后还没走到上面,你还见不到虚空,最后一步跨上去,见到完整的虚空,这个比喻作“顿”,

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没有渐悟佛,只有顿悟佛,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那一刹那回归当下,就是完整的真如,绝对的心性。

   2-3 修行就是在去除执着而已,去除执着而已,爱河千尺浪,苦海万层波,就是去除执着,其他没事儿,你怎么样修,怎么样讲,就是教你悟明心性,去掉一切的执着。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正法中“谓”有“二种通”法,即“宗通及言说”通。

“说”通“者”,为教“授童蒙”,令渐去执而了知;】

所以修行就是在去除执着而已,去除执着而已,爱河千尺浪,苦海万层波,就是去除执着,其他没事儿,

你怎么样修,怎么样讲,就是教你悟明心性,去掉一切的执着,

宗者、通者,【“宗”通者“为”开示“修”真实“行者”,令顿证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573:【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佛在前面偈中即说:“说者授童蒙”,大慧因此怀疑:既要授童蒙,为应其机,是否要学习世论?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3-1 如果习近外道的世间诸论,怎么样?但摄受世间的贪欲而已,于生死无关,没办法了生死,不摄受正法,完全不摄受正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为什么您这样讲?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说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在某一个时刻一直这样强调,

世间诸论,世间是指着于生灭见的世论叫做世间诸论,我们称为世论,没有空慧的思想,没有不生不灭的核心价值,

简单讲,着于生灭的,执着于凡情,用种种的美好的语言,然后讲得、写得很美,种种的譬喻,但是却不能解脱,这个叫做世间诸论,

如果再补上一句就更清楚了,如世尊一直说言,着于世间生灭见的世间诸论,就是这个意思。

种种的辩说,种种的互相对杠,那么没有任何的意义,

为佛弟子千万慎勿习近这个世论,这个世间的诸论,没有空慧的思想,只徒逞口舌,

所以习近者,如果因为你没有空慧的思想,你那个我执、我见、我慢,越来会越深,

你懂得一点皮毛,你就会落入一种强辩,就会落入输赢,就会落入好胜,就会落入骄傲,同时呢贪求供养,希望把别人统统打倒,

诸位!这个心不是佛的心,佛的心是平等心,包容所有的众生,因为它是即相离相,

而外道的世论就不是这样子的,要辩得面红耳赤,着于生灭见的,就是这个,落入了强辩、输赢,好胜、骄傲、贪求供养,

这底下那一句真的是一针见血,说摄受贪欲,如果习近外道的世间诸论,怎么样?

但摄受世间的贪欲而已,于生死无关,没办法了生死,不摄受正法,完全不摄受正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为什么您这样讲?

   3-2 着于生灭见有外道,只要用意识心,统统叫做顺世论,没有佛的不生不灭的核心价值的思想,完全没有,叫做顺世论。

【注释】

【“世间诸论”:即路伽耶陀,外道之顺世论者。】

顺世论就是顺着世间的凡情,而种种的譬喻,种种的演讲、种种演说,而没有空慧的思想,

简单讲:就是着于生灭见有外道,只要用意识心,统统叫做顺世论,没有佛的不生不灭的核心价值的思想,完全没有,叫做顺世论。

【亦即顺世外道,乃随顺世间凡情所计】着的【,而说诸法是常,是有等邪论,又称】为【恶论,亦称】为【世论。

《法华经嘉祥义疏》曰:“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又言,路伽耶陀者,翻为世间行。”】世间行,当然就是生灭的世间行,永远没办法解脱。

   3-3 不能摄受正法,就表示这个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曾有“一时说言:

世间”之“诸”言“论”,】以【及其“种种辩说”,为佛弟子者“慎勿习”学亲“近,

若习”学亲“近者”,则但“摄受”世间“贪欲”,而“不”能“摄受”正“法。世尊何故”而“作如是说?”】

诸位!为什么不能摄受正法呢?因为他把他的心塞满了恶见,恶知、恶见,没有正见,所以容不下正见,问题是,他不会把说自己拥有的叫做恶见,

这是站在佛的究竟证悟的圣人,可以看得出来,外道当然自己说自己是佛,

所以他不能摄受正法,就表示这个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诠论】

【佛在前面偈中即说:“说者授童蒙”,大慧因此】怀【疑:既要授童蒙,为应其机,是否要学习世论?】

    4 经文574:【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著;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著;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4-1 这些着于世论的人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而堕于二边,诸位!二边就是恶见的代名词,所以堕于恶见。

这一段可以证明佛的大悲,那真的是无尽的大悲,这一段佛弟要好好地看,那么后面就很精彩了,佛跟外道的对答。

佛告大慧,这个世间种种的言论,还有种种的文句趣味,还有因缘,用种种的譬喻,采集就是广为采集,矫饰庄严,

底下这一句就是入瓮,入于生灭见的瓮里面,诱引诳惑愚痴的凡夫,

因为他没有真实,真实者不生不灭,他统统着于生灭见,不能入真实,

真就是真如,实就是实在,自就是自性,通就是宗通之法,

没有办法,不能入于真如,一种实在不生不灭的自性宗通之法,

这些着于世论的人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而堕于二边,

诸位!二边就是恶见的代名词,所以堕于恶见,二边的恶见,恶知见、邪见的代名词,

   4-2 学佛的目的是脱离生老病死,这些种种的论辩言说,毫无意义的争执,是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只是令众生更加的诳惑迷乱而已。

凡愚痴惑而自破坏,没有别人破坏,因为,第一个他的自己觉悟的力道不够,

第二、他也没有机会,福报不够,因缘不够,没办法碰到大善知识,出世的明师,点醒他本自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

所以这个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自己的正见,自失自己的正道,因此于心被诳乱,

诳惑以后,怎么样?就诸趣就相续,六道轮回就停不下来,不得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不能觉知自心现量,

诸位!能够觉知自心现量有什么好处呢?他知道能缘心不可得,所缘境也不可得,

都是唯心的现量境界,都是自己的问题,就不会起能所不断的戏论,

所以啊!何以故,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着,

也没办法离于外法之性,他的自性之妄想计着,外性就是外法境界的意思,

也没有办法离于万法,这个外法外性,计着有其自性的一种妄想计着,

以是之故,是故世间的生灭的言论,着于生灭见的言论,种种的辩就是论辩,种种的言说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的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是要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是解决生命当中根本的迷茫,

学佛以后不但迷茫不能解决,还变得很会好辩,那这个就有一点着于外道的思想,学佛道学成外道,

所以学佛的目的是脱离生老病死,这些种种的论辩言说,毫无意义的争执,是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只是令众生更加的诳惑迷乱而已。

    4-3 你今天要变成一个有德行的人,还是你自己的心在做,

心能做佛,心也能做畜生,心能够作菩萨,但是心也能够作恶鬼,那就看你发什么心,

你贪嗔痴不断,那是六道轮回是绝对断不了,

今天呢!无贪、无嗔、无痴,转一切法入空无自性的平等心性,那么你就是成佛。

所以还是不能离开这一颗心。

【注释】

【“种种句味”:种种文句趣味。】

【“不入真实自通”:不能入于真如实在自性宗通之法。】

【“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谓以痴惑,而自破坏正见,自失正道,亦令他失。】

【义贯】

【“佛告大慧:世间”种种“言论”,但以“种种”文“句”趣“味”,说“因缘、譬喻”,广为“采集”,矫饰“庄严”,

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而令“不入”于“真”如“实”在“自”性宗“通”之法,

“不”能“觉”了“一切”诸“法”唯心现量境界,而落于“妄想颠倒,堕于”有无断常等“二边”妄见;

此皆是“凡愚”以“痴惑”故,“而自破坏”正见,自失正道,因此于“诸趣相续”受生,永“不得解脱”,何以故?

以“不能觉知”一切法皆唯“自心现量”故,“不”能“离”于“外”法“法自性”之“妄想计著;

”以“是”之“故,世间”之“言”说戏“论,种种”诡“辩”言“说,不”能解“脱”三界“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切苦聚,但令自他“诳惑迷乱”而已。】

那么这个有重大的启示,也就是说:你今天要变成一个有德行的人,还是你自己的心在做,

心能做佛,心也能做畜生,心能够作菩萨,但是心也能够作恶鬼,那就看你发什么心,

你贪嗔痴不断,那是六道轮回是绝对断不了,

今天呢!无贪、无嗔、无痴,转一切法入空无自性的平等心性,那么你就是成佛。

所以还是不能离开这一颗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575:【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幅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著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此节主要是举事例,以明世论之恶,着于生灭见的世论之恶,不应当习学亲近。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幅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著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5-1 佛在这里警告,这些外道不是落入断见,就是落入常见,要不然堕入有见,堕入无见,这是三界生死的苦因,慎勿习近,千万不能接近,接近没有涅槃的思想。

把它解释一下,大慧,释提桓因,广解生灭的世间众论,因为他们没有涅槃的思想,当然就是生灭的世间的众论,叫做顺世外道,自造声论,声论就是声明记论,

就是玉皇大帝呢!仍然没有办法,离开这些生灭见的,为什么呢?

因为在佛的判读来讲,除非你见性,你要是生灭的意识心,统统是生灭见,

所以这个释提桓因,广解生灭的世间众论,自己造这个声明记论,声论就是声明记论,

一时彼生灭的世论者,世论者,也就是着于生灭见的世论者,

有一个弟子化作龙的形像,诣释天宫,也来到了天宫,因为两个都没有解脱,但是就看谁比较会辩,化作,持就是化作,化作龙的形像来到,这个释提桓因的天宫,建立自论宗旨,

释提桓因广解世间的众论,那么这个外道的世论者,也有他自己的一套,就化作龙的形像,诣释天宫,建立了自宗,自论的宗旨,

同时“要(yāo同邀)”就是大家约好了,发誓邀约要坏帝释千愊之轮,看谁辩赢,辩赢没事,辩输的话,我就坏你的轮,

千愊之轮就是玉皇大帝所乘的那个车子,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的Benz,或者是什么名牌的车了,也就是天宫所乘的一种驾车,

随我不如,意思就是我不如你,我辩输你,那么就断一一头以谢所屈,所屈就是所负,

作是要已,作是约已,即以帝释法摧伏帝释,释就是帝释,帝释因为造声明论,他还是着于生灭见,可是还是辩输这个世论,

即以帝释所造之法摧伏,摧伏就是举以问难,辩输了,也就是玉皇大帝辩输了,很没面子,

即以帝释法,帝释所造之法反过来摧伏帝释,来问难他,反过来,你造的声明论,反驳到这个释提桓因,无话可说,

这个释提桓因堕负处,辩输了,

因此这个持龙的形像的这个释论者,这个也是着于生灭见,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反正两个都没解脱嘛!

意思就是:这个辩论会有诡异的种种比喻的,辩论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候还落入输赢,

如是大慧,世间的生灭言论,因缘譬喻,种种的庄严,乃至畜生,现畜生之形,

也可以种种的辩论文句趣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

你看,他可以变化龙身,到帝释天宫跟他论战,结果释提桓因辩输了,

其实这两个都是着于生灭见,只是他比较会讲话而已,善于比喻,

所以着生灭见,而况于人,

是故大慧,意思就是:这些没办法令众生解脱的世间生灭的言论,一定要远离,以能招致众苦生起之因故,

师父一再强调说,千万千万不要掉进去辩论的陷阱里面,

早就跟大家讲过了,这个世论,因为就是落于断常有无,是三界生死的苦因,

所以佛在这里警告,这些外道不是落入断见,就是落入常见,要不然堕入有见,堕入无见,这是三界生死的苦因,慎勿习近,千万不能接近,接近没有涅槃的思想,

大慧,世论者就是随顺世俗凡情,着于生灭见的外道,

大慧,世论者他们怎么说,离不开这个范围,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身就是身心,觉,这个觉就是见闻觉知,也就是这个世论,随顺世间的言论,只说现在的事,现在就是身心的见闻觉知事,其实这些统统是生灭法、生灭见,

就像你问孔子,你问孔子,敢问死,孔子的弟子说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都不晓得从哪来的,怎么知道死后的事情呢?所以孔子也不了解什么是涅槃,

那么他们有自己的解读,那么我们从佛的究竟义的角度来讲的话,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都不晓得从哪里来的,怎么知道死后往哪里去呢?

所以儒家所讲的,唯是现前的身心的,见闻觉知的事的境界,离不开生生灭灭之法。

    5-2 大慧,堕于世俗凡情的生灭见的世论者,他只说,他所说的内容只涵盖于现前的身心,见闻觉知的境界,离不开六根、六尘的这些境界而已,这些完全没有解脱的能耐、思想,故是生灭法。

好!我整句把它贯串一下,大慧,这个释提桓因,因为还是凡夫,但他也有所造诣,他也是广解世间众论,

世间众论也就是生灭见,跟外道也没有什么两样,自造声明记论,

有一时,(有一个)着于生灭见的世论者,有一个弟子化作龙的形像,诣释天宫,建立了自论宗旨,

大家邀约好,怎么样?要坏帝释千愊之轮,就是玉皇大帝乘坐的那辆车子,

随我不如,假设我不如你,就断一一头,以谢所屈,屈就是负,就是战败论输了,屈就是负的意思,以谢所负,所负就是我若辩输你,堕于负处,

作是要已,要就是邀约,好,大家像合同一样的约好了,作是邀约已,这个念邀,不是要,

作是邀约已,两个约好了,这个化作龙像的,这是顺世论比较厉害,用帝释立的声明论,然后反问摧伏帝释,

这个释提桓因堕于负处,输了,被那一条龙啊,这条龙坏了其车,这样他就没有车子可乘,还来人间,

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之形状,亦能以种种文句趣味,惑彼诸天以及阿修罗着生灭见,

着生灭见就是还没有办法了生死,可是却很会辩论,而况于人,

释提桓因都被那一龙迷惑得不得了了,人家化作畜生形状都辩赢了释提桓因了,

早就不要这样子了,要不然那一辆车子还可以用一下,现在被摧毁了,

是故大慧,这些没有办法让众生解脱的,世间生灭的言论,生灭见,应当快快的远离,以能招致众生的苦因,

所以招致众苦生起之因,因为这个世论,它是堕于有无断常的恶见,是三界生死的苦因,慎勿学习,

大慧,堕于世俗凡情的生灭见的世论者,他只说,他所说的内容只涵盖于现前的身心,见闻觉知的境界,

所以第一个“身”就是指身心,“觉”是指见闻觉知,离不开六根、六尘的这些境界而已,这些完全没有解脱的能耐、思想,故是生灭法。

    5-3 万法就落入二边,就是生灭二见的代名词,只要落入二边,统统是有、无、断、常,常、无常等等统统是。

【注释】

【“释提桓因”: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主。】

【“声论”:又称声明记论。有两种:一、婆罗门所计者,以其崇奉四吠陀论,谓其论之声,为诵诸法实义之梵王声,故是常住,他声不契实义,故为无常。】

也是一样,婆罗门也是狂妄,只有他是真正常住之声,别人统统是不契实义,所以你就知道这个外道有多骄傲了,

【二、婆罗门以外之声论师,此又有二派;声显论与声生论:

(一)声显论——谓音声之性,乃本来实有、且常住,然须待名句文等诸缘方显于世,而其名句文之音响,即是无常。】这个也是一种妄想,

【(二)声生论——谓非有本来实有之声性,须待众缘始生,此性生已,则常住不灭。】这怎么可能,这个就是一种妄想,

【又,声论,梵文为毘伽罗论。简言之,声论师之言,不外计著音声性为常或】者是【无常而已。】

所以万法就落入二边,就是生灭二见的代名词,只要落入二边,统统是有、无、断、常,常、无常等等统统是。

   5-4 谁赢、谁输,其实对修行来讲,不重要,佛在这此强调,语言文字、种种譬喻庄严,是可能迷惑人的。

【“持龙形像”:即现为龙身。】

【“建立论宗”:建立自论之宗旨。】

【“要坏帝释千幅之轮”:“要”,誓约。】

【“随我不如”:我若不如。】

【“作是要已”:“要”,约。】

【“即以释法摧伏帝释”:即以帝释所造论之法问难,而摧伏帝释。】

其实两个都着于生灭之见,谁赢、谁输都不重要,输赢是生灭的代名词,还是不能解脱生死啊!对不对?

两个,释提桓因也没大悟见性,这只外道的龙也没办法,所以两个都是着于生灭见的,

所以谁赢、谁输,其实对修行来讲,不重要,佛在这此强调,语言文字、种种譬喻庄严,是可能迷惑人的。

【“释堕负处”:帝释堕于败负处。】

【“还来人间”:彼世论弟子还来人间。】

【“乃至畜生”:乃至以畜生之形。“畜生”,指龙。】

【“而况于人”:而况于人而能不受迷惑?】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5-5 以世论堕于断常有无,这种生灭见,如是起惑造业,故是三界生死苦因。

【“以能招致苦生因故”:以能招致众苦生起之因故。

以世论堕于断常有无,】这种生灭见,【如是起惑造业,故是三界生死苦因。】

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重大的启示,就是只要你没有涅槃思想的,就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辩论不但会遭苦,而且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他没有涅槃的思想,

然后真正悟道的人,他怎么会找你辩论,你要辩的话,随你的语言,他随手拈来都是,

但是问题是不见性的人,他不会接纳,因为他的习气,我慢的习气很重啊!

他知道你讲的是真理,他到最后还是信仰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就像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跟这个基督教的,也不叫辩论,就是大家交换意见,然后他就说:嗯!林学长,你讲得很好,但是我还是要去信基督教,没辙啊!没办法,这跟这个例子差不多了。

【“唯说身觉境界”:唯说现前身心见闻觉知之境界,故是生灭法。】

现前就是指目前眼睛看到的,意思就是超越的思想完全没有,空、无相、无愿没有啊!涅槃,那就更不用讲了,但是外道都执着自己有涅槃,后面会讲到。

   5-6 如是大慧,世间言论”,以“因”缘“譬”喻等巧饰“庄严”,虚伪不实,“乃至”连以“畜生”之形,“亦能以”彼“种种”不实文“句”趣“味”,来诳“惑彼诸天”众,“及阿修罗”,令其执“著生灭见,而况于”凡夫“人”,怎能不受其迷惑?

【义贯】

【“大慧”,帝释天“释提桓因,广解”世间“众论,】其实他是着于生灭见,【自造声”明记“论”。】当然这不究竟

【一时“彼世论者,】比他更强的着生灭见的世论,【有一】个【弟子”,变化其身而“持龙”之“形像”,往“诣”帝“释”之“天宫”,“建立”其自所造声“论”之“宗”旨,

作是“要”约言欲击“坏帝释千幅之轮”,且言:“随我”之立论若“不如”于你,则愿“断一一头,以谢所屈”负者。】你就知道这些人有多么的骄傲、狂妄,

【“作是要”约“已,即以”帝“释”所造论之“法”,举以问难,而“摧伏帝释”,

以帝“释堕”于败“负”之“处”,彼世论弟子“即坏其”千幅轮“车”,然后复“还来人间”。

如是大慧,世间言论”,以“因”缘“譬”喻等巧饰“庄严”,虚伪不实,“

乃至”连以“畜生”之形,“亦能以”彼“种种”不实文“句”趣“味”,

来诳“惑彼诸天”众,“及阿修罗”,令其执“著生灭见,而况于”凡夫“人”,怎能不受其迷惑?

“是故大慧,世间”之“言论,应当远离,以”其“能招致”众“苦生”起之“因故,慎勿习”学亲“近。

大慧,世论者,唯说”现前“身”心见闻“觉”知之“境界而已”,是生灭法。】

   5-7 由这一段就知道,我们不能够把佛法当作是世间的言论,所以学佛的人果真正的受益,这个就要你自己检视看看,检查自己的身心,是不是面相越来越庄严,还是你越来越苦恼,欸!这个就问你自己才知道啰!

这里再提示一个重点提示大家,所以由这一段就知道,我们不能够把佛法当作是世间的言论,

世间的学者那一种学术来作研讨,你今天你必须检视自己的身心,你的身驱,你的身体,有慢慢的~病苦有少吗?烦恼~有渐渐地少吗?

那么自己检视看看,如果你学佛了这十年、二十年,真的有在进步,那就走对路了,你的解脱,哇!真的解脱很多了,心真的也没有挂碍了,

用这个来检视自己,学佛当然要有一个成绩单出来嘛!对不对?

读书读了那么久,总要有一点成绩嘛!那么你走对路了,

那么如果说你今天口才很会讲,就是把佛法当作一种讲的工具,哇!这个居士很会讲话,或者这个法师很会讲,

可是呢?碰到事情比别人更执着,人家从旁边可以感受得出来,你看他着于这个生灭见,

他虽然嘴巴讲我不执着,我不执着,越讲越大声,会越讲越大声,对不对?讲不通的,德行也不够,

这个就是记住,就是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讨,不是一种真如实际的解脱,

那么就表示你走错路,你只是把佛法徒逞口舌,卖弄自己的文笔啊!文章啊!或者是口才啊!

对于生灭的生死法,完全没有办法,脱离不了这种生灭见,

语言文字是生灭法的东西,义理才是不生不灭的,这个你要好好地检视自己,

所以学佛的人果真正的受益,这个就要你自己检视看看,检查自己的身心,是不是面相越来越庄严,还是你越来越苦恼,欸!这个就问你自己才知道啰!

   5-8 【此节主要是举事例,以明世论之恶,】着于生灭见的世论之恶,【不应】当【习学亲近。

【诠论】

【此节主要是举事例,以明世论之恶,】着于生灭见的世论之恶,【不应】当【习学亲近;

若习学者,即连帝释之尊,都要被畜生以花言巧语迷惑,】为什么?

因为帝释也是着于生灭见嘛!只是看谁比较强而已,两个都是凡夫,

【更何况是人而能不受迷惑?】人,一般人没明本心、见本性,怎么不会被迷惑呢?

【再者,世论者不现畜生身,而现人身,岂不更惑人?可见世论惑人之深。】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576:【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著自因缘,无有自通。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你看到这一段,就会让你佩服到五体投地,两千五百年后的事情,佛一针见血,完全正确。

【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著自因缘,无有自通。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6-1 佛入灭两千五百年后,也就是今天的我们,多悲哀,当破坏,这些邪知、邪见、恶知见世论的人,就会破坏佛陀的正法。

我看到这一段啊!起来跟佛顶礼,太了不起了,你看看佛怎么说,你看到这一段,就会让你佩服到五体投地,两千五百年后的事情,佛一针见血,完全正确,来,看看这一段的精彩。

大慧,彼世论者,这些着于生灭见的世论者,乃有百千种之多,

哎呀!现在的学术思想就是这样子,我们不是说它不好,我是说:把佛法化作生灭见的东西,这样不好。不是说,那一些学者不好,

但于后时,就是末后世,也就是我们这个叫做末法,后时就是指末法,

我们这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那么我们正法已经过了,像法也过了,现在怎么样?末后世就是佛灭度以后叫做后时,

末后世的时候,也就是末法,末法后面还要加五百年,后五百年,也就是正法过了,像法过了,再后五百年,就是第五个五百年,

诸位!这句话正中下怀,正是现在,就是今日的我们,佛很行,真了不得,怎么说呢?

当破坏结集,这个时候邪知、邪见,来破坏正法的结集,

就是结集正法,就是佛弟子结集这些,后来把它结集出来,所以“结集”两个字就是正法的意思,

这个时候,佛入灭两千五百年后,也就是今天的我们,多悲哀,当破坏,这些邪知、邪见、恶知见世论的人,就会破坏佛陀的正法,

恶觉、恶因、恶见,盛就是炽盛,这个烧起来无法控制,盛就是炽盛,像火烧起来一样,

简单讲:现在这个地球上无量无边的门派,没有几个能够找到佛教的核心,

所以恶觉、恶因、恶见炽盛,炽盛就是烧得很可怕,势不可挡。

    6-2 不但外道兴盛起来,这一些不肖子,这些恶的佛弟子也披上袈裟,同样接受摄受外道的世论,来灭掉整个佛教,所以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

接下来,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披佛的袈裟,

恶,恶的底下要加一个“佛”,恶佛的弟子也摄受,也摄受外道的世论,

不但外道兴盛起来,这一些不肖子,这些恶的佛弟子也披上袈裟,同样接受摄受外道的世论,来灭掉整个佛教,所以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

外道不容易破坏佛教、伤害佛教,这些披上袈裟的也摄受世论,你看佛是不是大智慧的人,

所以,并不是披上袈裟的,或者上台讲经说法的,开示的,就跟世尊一模一样,

你一定要彻底的了解,他的知见正、不正,如果不正,那就赶快,我们什么都不用说,赶快找一个正知正见的法师,道场,赶快依止,

或说我这四周几百里内,找不到一个正知正见,他们讲的都是很奇怪的,那么现在网路也都很方便,在家好好的看网路,看光盘,看正信的佛书,为什么呢?因为你亲近他,得不到好处,只有坏处,

接下来,恶弟子受,就是恶劣的佛弟子也摄受外道的世论,着于生灭见,同时摧毁正法,这个就是麻烦,

所以,有一个居士说,师父!您不是常常教我们要敬佛、敬法、敬僧吗?

我说:是,我从头到尾都是这样讲,我的意思就是说:他如果不能转大法轮,作一个老实修行人,不要,不坏知见,也应当敬佛、敬法、敬僧,这样尊敬他。

但是如果,这是恶的佛弟子披上袈裟,摄受外道的世论,讲的都是生灭见,与佛的究竟义,真如实义,完全扯不上关系,那要赶快走,要赶快离开。

   6-3 落入语言文字,他比你会讲,你内心得到空、无相、无愿,可是你不一定讲得过他啊!他口才比你好,欸!所以这就麻烦大了。

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这些着于生灭见的世论,是破坏佛陀正法最可怕的,最可怕的。

种种的巧句趣味因缘譬喻庄严,说外道事,诸位!所以你说不过他,你讲不赢他,这一句话的意思他比你会讲啊!

落入语言文字,他比你会讲,你内心得到空、无相、无愿,可是你不一定讲得过他啊!他口才比你好,欸!所以这就麻烦大了,

这种种的巧句,文句趣味,因缘譬喻庄严,说外道事,

   6-4 外道就会坚着自己所创造的邪因邪缘,为什么?他要名啊!他要利啊!他要众弟子来服他,他当然不能说,我负于落败处,对不对?

底下就更糟糕,着自因缘,无有自通,

“着”是什么意思?是坚持,外道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坚着自己所创造的邪因邪缘,这因缘不是正因缘,邪因,前面要加一个“邪”字,

坚持自己所创造的邪因邪缘,为什么呢?无有佛的自性宗通啊!

因为他根本不了解,不生不灭的这一颗佛心,它到底是什么,无有自性的宗通法,

外道就会坚着自己所创造的邪因邪缘,为什么?他要名啊!他要利啊!他要众弟子来服他,他当然不能说,我负于落败处,对不对?

我当然是比起来,是全世界是这一只啦!为什么?这样他没办法生存啊!所以那你就知道要让外道回头是岸,那个有多难。

   6-5 这些外道也从来不觉知,自己的愚痴的世论是着于生灭见,这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无知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

大慧,彼诸外道,无自性的宗通论,无自性的宗通,

因为外道不了解佛心是什么,即心是佛,如来藏性它到底是什么,

于余世论,于余就是还有更多的,着生灭见的外道一下子讲不完,太多太多了,

世论者,凡是掉进去微细意识生灭见的,没有空慧、无相、无念的思想,统统列为世论,稍微有动念,微细的生灭,统统叫做世论,

广说无量百千事门,因为说不完,太多了,

无有自通,因为没有自性的宗通之正理,也不自知,“不自”就是从来也不曾觉知自己的愚痴的世论,

这一句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外道也从来不觉知,自己的愚痴的世论是着于生灭见,这是最大的问题,

就是,无知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叫做无知,

所以亦不自知愚痴世论,他从来就没有觉悟,我执着的这种东西,坚着自己的因、缘,原来我执着的东西是一种愚痴的世论,这愚痴是什么?就是不能解脱的意思。

    6-6 这一句让我们对佛陀佩服得五体投地,没话说,真的是大觉悟的圣人,连两千五百后年的事情都算得那么准,太准了。就像我们今天,所以大家要合作啊!是不是?

整句再贯串一下,这一句让我们对佛陀佩服得五体投地,没话说,真的是大觉悟的圣人,连两千五百后年的事情都算得那么准,太准了。就像我们今天,所以大家要合作啊!是不是?

大慧,彼世论者,着于生灭见的世论者,那有百千种之多,

但在末后世的时候,也就是佛灭度以后两千五百年,第五个五百年,正是今天的我们,

这时候邪见会破坏我们结集的正法,这些邪见、恶觉、恶因、恶见炽盛,太兴盛了,

更糟糕的事情会发生,这些身披袈裟的恶性的佛弟子,也摄受外道的世论,佛真的是个大觉悟的圣人。

如是大慧,这些着于生灭见的世论,破坏了佛陀所结集的经典,用种种善巧的文句趣味,因缘譬喻庄严,讲得多美好啊!说的统统是外道事,

同时这个外道很可怕,坚执自己所创造的邪因、邪缘,因为他们没有佛的自性宗通,根本不了解佛的心是什么,

说大慧,彼诸外道无自性宗通之论,因为他们不了解不生不灭的佛心,

还有更多的着于生灭见的世论,广说起来,有无量百千事门,太多太多了,我只是随便举个例子而已,

因为没有自性宗通之理,所以不能通达佛的心宗,这些外道很悲哀,亦从来不曾觉自,自知这些愚痴的世论,从来不觉悟。

   6-7 有两种力道,两种力道可以毁灭正法,一、说相似法,二、恶性重大的比丘会摧毁整个佛教。

【注释】

【“乃有百千”:乃至有百千种之多。】

【“但于后时后五百年”:于末后世时,后五百年;指第五个五百年。

以正法千年,像法千年,“后五百年”即是末法时期开始后的五百年,因此即指第五个五百年,也正是指我们现在这时代:佛历二千五百多年时。】

【“破坏结集”:谓邪见将破坏正法。】

【“恶觉因见盛故”:以当世人之恶觉、恶因、恶见炽盛故。】

【“恶弟子受”:因此佛弟子之恶者,】身披袈裟或者现在家居士身,拿一点佛法乱吹,坏佛的正见,【乃】(同时)也【摄受习学外道】的生灭【世论。】

现在哪里不是,看地理啊、风水啊,搞婚姻啊!怎么样?都是生灭恶见,把法会搞了很多人一句法都没有,

所以有两种力道,两种力道可以毁灭正法,一、说相似法,二、恶性重大的比丘会摧毁整个佛教,

两股力量,讲的法,那相似法,又像佛法,又像不是,结果彻底剖析起来,原来是着于生灭见,

他讲的那一套类似佛法,可是都是自己的知见,这个叫相似佛法,

第二叫做恶性重大的比丘,恶性重大的比丘,这些比丘住哪里就破坏到哪里,住哪里,所有的知见统统染污他们的正知正见,

因为某一些法师,如果没有好好地悟明心性,精通三藏,不搞一点稀奇古怪的东西,人家不会信服,他要生存他就必须要这样搞,

所以我们劝导这些法师,假设我们没有能耐弘传正法,转大法轮,那么我们宁愿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比丘,这样就可以度过一生。

【“著自因缘”:坚著自已所创立的邪因邪缘。】

【“亦不自知愚痴世论”:亦不自觉知自宗所言乃为愚痴之世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6-8 有修养的会互相包容,那么没有修养的,你看佛门里面,也会发生这种互相攻伐诋毁的事,所以我就交代,只要有互相攻伐或者诋毁的佛教的事,伤害佛教的一律禁止,有,我们也不回应。

【义贯】

【“大慧,彼世论者,乃”至“有百千”种之多。

“但于”末“后”世“时”(末法时)“后五百年”(佛历两千五百多年顷),】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世论邪见“当破坏”已“结集”之正法,

以当世人】这个时候的人,末法这个时候的人,当世之人,就是末法时代这些人【之“恶觉”、】没有正觉,【恶“因”、】没有正因,【恶“见” 】没有正见,【炽“盛故”】为什么炽盛,变成一种风气烧起来,烧起来。

【乃为我“恶弟子”所习学摄“受。】更糟糕的来了,或者是现比丘、或者现居士身,

虽然说我是皈依三宝,受五戒、八关方斋戒、菩萨戒,结果怎么样?

因为对心性不明了,三藏也不通达,因此就搞一点名堂,

为我恶弟子所习学摄受,摄受就是摄受世论,着于生灭见的摄受世论,

【如是大慧,世论”之所以能“破坏”已“结集”之正法者,

为以“种种”巧“句”趣“味”,运用种种“因”缘、“譬”喻,文饰“庄严”,

而“说外道”虚妄邪见之“事”,坚“著自”所创立之邪“因”邪“缘”,而“无有自”性宗“通”之道理,一味邪说,所以害正。

“大慧,彼诸外道”,以“无自”性宗“通”之“论”,只对“于”其“余”之“世论,广说无量百千”邪见“事门”,互相攻伐诋毁,】

因为太多种了,有时候佛教八大宗派,你看着空着有的,或者中观、唯实,有修养的会互相包容,

那么没有修养的,你看佛门里面,也会发生这种互相攻伐诋毁的事,

所以我就交代,只要有互相攻伐或者诋毁的佛教的事,伤害佛教的一律禁止,有,我们也不回应,

我们也收到一些挑战的信,一看就知道,某某居士教出来的那种思想啊!一看就知道,我们非常清楚,

我们不会落入这个互相攻伐诋毁,变成着于生灭见,

所以因为末世这个时候,互相攻伐诋毁,【莫衷一是,

而“无有”一言及于“自”性宗“通”之理,】从来没有谈到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

【“亦不”曾“自”觉“知”自宗乃为“愚痴”之“世论”。】也从来不会觉悟,

所以机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一部机器的,

外道就像一部机器,它讲出来的法,没办法改变这一部机器的,

所以说啊!你看机器创造出来的杯子啊!有办法改变这一部机器吗?没有办法的,因为它已经固定了模式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577:【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此因世尊亦随顺众生根机,而说世间悉檀,悉檀就是一切成就的意思,以成熟、教化之,大慧因此怀疑如来之世间悉檀,同于外道世论。此为不解如来之世间悉檀其意不为世间,乃在第一义悉檀。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果这些外道世论,种种的句味、譬喻,种种的因、比喻或者庄严,没有自性的宗通法,

但以自事计着,也就是对于自宗一种虚妄,莫名奇妙的一种执着,

如果是真的这样子,那么世尊是不是也说生灭见的世论呢?

世尊也说种种他方来的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世尊也广说无量种种的文句趣味,也没有开演如来自证,最深的自性宗通法,

难道如来也入于一切外道的邪妄的一种智慧,世论的言说之数吗?难道也掉进去生灭见的世论吗?

【义贯】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之“世”间言“论”,为以“种种”巧“句”趣“味、因”缘“譬”喻文饰“庄严”,

而“无有自”性宗“通”之理,但于“自”宗虚妄“事计著者”,若如是者,

则“世尊亦说世”间言“论”,亦“为种种异方”(他方)“诸来”与“会”大“众”,乃至“天人、阿修罗”等,

“广说无量种种”文“句”趣“味”,而“亦非”是开演如来自证“自”性宗“通”之言“耶”?

如此说来,如来“亦入”于“一切外道”邪妄“智慧”世论“言论”之“数耶”? 】

【诠论】

【此因世尊亦随顺众生根机,而说世间悉檀,】悉檀就是一切成就的意思,【以成熟、教化之,大慧因此】怀【疑如来之世间悉檀,同于外道世论。

此为不解如来之世间悉檀其意不为世间,乃在第一义悉檀;】

诸位!佛所有的方便,都为第一义悉檀设立的,佛所有的善巧方便,讲经说法,都为究竟义而设立的,

【易言之,如来以自证之自宗通,而出生种种悉檀方便,所谓:一切所说,皆为一佛乘故,】一切所说都是为了教你成佛,

所谓:一切所说,皆为一佛乘故,一切所说的法,统统要叫你契入一佛乘,就是要叫你成佛,【非二非三,

更何况是为世间贪著之世论,何能比拟于佛之无上说?】

    8 经文578:【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所以者何?谓不计著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这一段就是佛教的整个核心的价值是什么?你就知道,我们今天看起来真的要掉眼泪,就是善巧方便太多,搞热闹,多到失去整个佛教的核心,太多太多的善巧方便,让无量无边的众生摸不门。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所以者何?谓不计著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8-1 佛教到底是什么呢?整个佛教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无上大般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思想。

这一段就是佛教的整个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你就知道,我们今天看起来真的要掉眼泪,

就是善巧方便太多,搞热闹,多到失去整个佛教的核心,太多太多的善巧方便,让无量无边的众生摸不门,

那佛教到底是什么呢?整个佛教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无上大般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思想。

   8-2 佛告大慧,我不说生灭见的世论,万法本来就没有来去生灭,我唯说不来不去。

佛告大慧,我不说生灭见的世论,万法本来就没有来去生灭,我唯说不来不去,

大慧,所谓来者,一般众生“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趣聚会生,其实自性本空,

聚的时候它就是空,去者散坏,还没有散坏,时时刻刻仍然空,散坏还是空,聚空,去还是空,本不生灭的意思,

所以啊“不来不去”是什么呢?就是如来所说的“不生不灭”,

我所说的“无生义、无灭义”,就是无生,不生不灭义理,就是重点在这个地方,

    8-3 现在无明了悟了空无自性,自心所现的妄想就不会生起来,那么妄想不会生起来,就契入空理,无相的理、无作之理。

我所说法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绝对不会堕于生灭见的世论妄想数当中,是为什么呢?谓不计着,

佛所说的法,教一切众生不可以计着外法为有,或者是无,

落入有,或者落入无见,统统是生灭见,

自心所现的唯心现量的境界,本来就离于有无二边的妄想,自心现处,本来就离于有无二边的妄想,所不能转动,所不能转,

那么佛了悟了一切外相、外境,非性就是空无自性,非有其自性,

觉自心所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意思就是说:这些妄想来自无明,而无明空无自性,

所以自心所现的妄想,怎么样?是来自于无明,

那么现在无明了悟了空无自性,自心所现的妄想就不会生起来,那么妄想不会生起来,

就契入空理,无相的理、无作之理,这些都是理上来讲的,

就契入空、空性、无相,无作就是没有能作所作,简单讲就是无愿的意思,无所求的意思。

没有能作所作,当然就无求,就是无愿门,所以空、无相、无作,这个无愿,入三解脱门。

三门清净绝非虞,名为解脱,

   8-4 如果没有这样子装迷糊的话,你也没有办法讲出《楞伽经》出来,所以佛菩萨都是大慈悲心示现的。

外道因为这个世论,堕于生死的缠缚,而佛陀的正法,令众生得大解脱、大自在,

怎么可以说,我佛法堕于彼世论、邪论呢?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那是大慧当然就故意问,对不对?

大慧如果沉默不语,今天哪有《楞伽经》呢?是不是?

有时候大慧就是一定要,把内心里面了悟众生的问题,故意装迷糊,才来这样一直问一直答,一直问一直答,对不对?

如果是我们现的人就感觉他很烦,问那么多做什么咧!沉默就好,

但是如果没有这样子装迷糊的话,你也没有办法讲出《楞伽经》出来,所以佛菩萨都是大慈悲心示现的。

   8-5 如果你只有接受生不能接受死,那你就违反大自然,从自古以来统统生,不会死,这地球怎么装得下去,一定要死后来的人才住得下啊,从自古以来只有生不会死,那这个地球怎么容得下咧,所以死亡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注释】

【“亦无来去”:“来去”者,生灭也。谓我法中亦无来去生灭。】

【“来者趣聚会生”:所谓来者,为诸因缘趣向聚会而生。】

意思就是众生著于来,就是著于聚会,所以众生你看,大家聚一聚,用用餐,啊!~快乐得不得了,

儿子回来了,女儿回来了,哇!~不得了,把孙子统统带回来了,很高兴;

等到女儿要回去,儿子要回去了,送到门口或送到火车站,或者是高铁啊,就泪如雨下了。为什么呢?他接受这个“聚”,不接受这个离。

诸位!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这个世间还得了。譬如说生了一个小Baby,对不对?生了一个小Baby,大家:哇!~全家不得了了,是不是?

刚出生的Baby多可爱啊,(师父展示世人逗小孩子的表情和动作。)大家高兴得不得了。

然后一岁,也不管他听得懂不懂,Happy birthday to you!他也不晓得他听得懂不懂,Happy birthday to you!

美国因为有一个人唱《生日快乐歌》,这《生日快乐歌》不可以随便唱的,这《生日快乐歌》唱了以后,因为大众太多人了,结果被罚十五万美金,因为它有版权,有版权,

所以这《生日快乐歌》不可以随便唱。唱,要被罚十五万美金,私下两个人弄一个蛋糕唱一下,对不对?罚十五万美金唷,公开很多人唱,Happy birthday to you!这样子。

要是我们中国人,我们现在《生日快乐歌》不要这样唱,要罚十五万美金,我们现在唱(师父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这样唱也很好听,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唱西洋的?我们唱中国的啊,是不是这样,我们唱中国的调,要不然会被罚十五万美金,那有版权的不可以乱唱。

好!小Baby出生的时候,哇!大家高兴得不得了,对不对?

等到小Baby慢慢慢慢长大,慢慢长大了,到了有一天死亡了,八十岁了,八十一、八十二、九十岁死亡了,全家哭泣,是不是?伤心啊,难过啊,

如果你只有接受生不能接受死,那你就违反大自然,从自古以来统统生,不会死,这地球怎么装得下去,一定要死后来的人才住得下啊,从自古以来只有生不会死,那这个地球怎么容得下咧,所以死亡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那我们就知道了,今天学佛的人心情不一样,你家如果有死人,你会很平淡地看,因为这个是大自然的法则嘛,对不对?

哭两下,这难免都会有的,不必哭得那么凄惨,因为你一定要死的,对不对啊?

因此啊,连几个字都可以把真理衬托出来,所以“去者散坏”。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8-6 诸位,你依靠那个事情快乐,就一定会对那一件事情痛苦,你要记住师父的话,生命不能用依靠某一种东西来过日子,生命要让真如心灵独立,我有这种东西我也解脱,我没有这种东西我还是解脱,因为相的东西跟真如无关,这样日子就好过了。

【“去者散坏”:去者则是因缘离散而坏灭。】一般众生受不了。

所以诸位,你依靠那个事情快乐,就一定会对那一件事情痛苦,

你要记住师父的话,生命不能用依靠某一种东西来过日子,

生命要让真如心灵独立,我有这种东西我也解脱,我没有这种东西我还是解脱,因为相的东西跟真如无关,这样日子就好过了。

世间可以骗你钱,有办法骗你真如自性吗?对不对?那么因此我们过的日子,跟以前完全不同,解脱。

   8-7 大悟见性,见一切相都是涅槃相,没有一法不是涅槃,因为万法都是空相故,苦,是自己在受苦;妄想,也自己受苦,别人同情你没有用的。

【“不堕世论妄想数中”:谓佛所说法实不堕于世论妄想计著之数中。“数”,属之义。】

【“不计著外性非性”:“外”,外法。“性非性”,有性无性,亦即有、无。谓不计著外法为有、】为【无。】

【“自心现处”:谓了达自心现处所生之法,本离有无。】

【“二边妄想,所不能转”:“转”,动也。】

【“相境非性”:觉知一切外相外境非有自性,此即是境不生。】

【“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觉了一切诸法皆唯自心所现,则见自心所现之妄想实亦不生,】

不生,真如即生,诸位!妄想不生,真如即生,真如生其实是不生,就是这样子来的,妄想实不生,就是大般若智慧生,简单讲,没有妄想的人,就可以称为是一个大智慧的人,【此乃心不生也。】

【“空、无相、无作”:“空”,即性空。“无相”,即相空。“无作”,即无能作、所作,能所】也【空;

以性相皆空,】所以,“性相皆空”什么意思?站在“相”来讲的话,空相就是涅槃;站在“性”的角度来讲的,自觉圣智不生不灭自性就是涅槃,

所以涅槃从两个角度,其实是回归一心、回归真如。

以性相皆空,性相都是真如,所以真正见到涅槃的人,任何一个颗粒微尘的相,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涅槃相,

大悟见性,见一切相都是涅槃相,没有一法不是涅槃,

因为万法都是空相故,苦,是自己在受苦;妄想,也自己受苦,别人同情你没有用的。【故无作,能所空。】

    8-8 喔!原来悟道于刹那中即见永恒,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没有来去、生灭、增减,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空无自性嘛。

【义贯】

【“佛告大慧:我不”演“说世论”;我法中“亦无”生灭“来去”,我“唯说”诸法“不来不去。

大慧,”所谓“来者”,为诸因缘“趣”向“聚会”而现有“生”,而“去者”则是众缘离“散”而现“坏”灭,以计实有去来生灭,故名世论;】

诸位!这句话有个重点。“以计著实有、去来、生灭,故名世论。”

诸位!就绝对没办法离开忧悲苦恼,计法有实在的来去生灭,你就没有办法离开忧悲苦恼,

著于世论,著于生灭见的世论的人,就决定没有办法离开忧悲苦恼,因为那个是情绪上的执著。

所以,哎呀!师父,农历年快到了。有的人跟我这样讲,农历年快到了。他就会跟我这样讲,提醒一下。

我说:我是每天都过年啊,每天都过年啊,不需要那一天,

那一天合、离、散,对我来讲,没有重大的意义。

你没有听过吗?大悟见性的人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聚散、离合,本来世间的常态嘛,对不对?就是这样子。

喔!原来悟道于刹那中即见永恒,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没有来去、生灭、增减,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空无自性嘛。

【然而“不来不去者”则“是”如来所说之“不生不灭”,此乃我之自宗通:

是故“我所说”法之“义”,实“不堕”于“世论妄想”计著之“数中;所以者何?】为什么呢?

【谓”以我所说者,“不计著外”法之有“性”或“非”有“性”(而外道计著有无即堕妄想之数)。

我所说法,乃】是【了达“自心现处”所生之法,本离有无,故“二边”之“妄想所不能”动“转”;

以觉知一切外“相”外“境”皆“非”有自“性,觉”了此唯“自心”所“现”,

如是“则”彻见“自心”所“现”之“妄想”亦实“不生;

妄想”心“不生者”,则证得“空、无相、无作”而“入三”解“脱门”,是“名为解脱”。

(而外道世论堕于生死缠缚,我法乃为得大解脱,岂可说我法堕于彼邪论哉?) 】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579:【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答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此节为佛叙述昔时说法答问之事,以明示佛法与世论,有天渊之别,令诸菩萨及佛弟子知所抉择,不为邪见迷惑,亦是确定答大慧前疑佛法亦堕于世论之问。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答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9-1 完全毫无意义的生灭见,对解脱一点帮助(都没)的,统统列为世论。再更进一步,只要有微细动念的意识心,统统列为世论,从那个出来,无论心想也好,无论动念也好,无论讲出来也好,统统掉进去生灭见的世论。

好,解释一下。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我现在想起来,在一处住的时候,在某处往的时候,有一个著于生灭见的世论的婆罗门来诣我所。

不请空闲,也就是,没有先礼貌上的问候,就来:师父最近好吗?没有。佛陀,最近好吗?他连这个都不问。不请空闲,就是礼貌上的问安、问候都没有。

这个外道便问我言,没有问候没关系,还来问难怎么样:瞿昙。直呼其名,这个是非常不礼貌的,

就像有人来到文殊讲堂,叫:欸!慧律。非常奇怪,听起来很奇怪,好像连一点礼貌都没有,对不对?所以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礼貌的。

一切是大梵天所作耶?所作就是大梵天,一切法是大梵天所作耶?

我,就是指佛陀。佛陀就跟他回答:婆罗门,一切法是大梵天所作,这是你们第一种生灭见的世论。

彼复问言:一切法非梵天所作耶?那一切法难道不是梵天所作,然后由于这个婆罗门他没有不生不灭的核心涅槃价值,这个思想完全没有,

所以因为他都是动乱的意识在问问题的,所以佛说只要意识心在问问题的,你所问的问题完全掉进去二边的生灭见的,佛统统列为世论,

所以婆罗门:一切法是大梵天所作耶,这个是第一种世论。意思就是说,毫无意义的生灭知见的一种世论。

彼复问言:一切法非梵天所作耶?根本就万法空无自性,讲非梵天所作还是生灭见。

我复报言:说一切法非梵天所作,是第二世论。

为什么呢?空无自性哪来是梵天、是非梵天所作,统统是生灭见。

彼复问言:一切是常耶?一切是无常耶?一切法生耶?一切不生耶?

我时报言:这个也是著于生灭见的六种世论。

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法是一相耶?说一切就是一切法是一相耶,或者一切法是异相,一切是俱相耶,一切不俱相耶,一切皆由因缘而有种种受生而现耶。

我当时候报言:这是十一种世论,还是著于生灭见。

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是记耶?无记就是非善非恶,一切记,记就是善恶,有善有恶,所以一切法是无记耶,或者是一切法有善恶之记呢?

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他世就是来世。有他世耶?有来世吗?无他世耶?或者没有来世呢?

其实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虚幻的东西,空无自性,问这个都是著于生灭见。

有解脱耶?无解脱耶?连束缚都没有啊,哪来的解脱呢?有解脱耶?无解脱耶?

一切刹那耶?一切法是刹那生灭吗?一切不刹那耶?一切法怎么样,不刹那耶?

一切法归于虚空耶?虚空耶就是一切法,到最后就归于虚空吗?虚空无为,归于非择灭的无为法或者是归于涅槃的无为法呢?这三种无为。

瞿昙,又叫了一次名字啦,一切法是创造、造作出来耶?作就是造作,一切法是造作出来耶?或者一切法非造作出来的,非作耶?作耶,就是一切法被造作出来,非作耶,就是一切法非造作出来耶。

瞿昙,也就是佛陀。外道又说,又问:有中阴身吗?还是没有中阴身?

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这些说的,统统是你们生灭见的世论,不是我佛陀所说的。

是汝世论,也就是完全毫无意义的生灭见,对解脱一点帮助(都没)的,统统列为世论。

再更进一步,只要有微细动念的意识心,统统列为世论,从那个出来,无论心想也好,无论动念也好,无论讲出来也好,统统掉进去生灭见的世论。

   9-2 【这问,不是讨教,而是来问难的,欲以其学来驳倒如来。】这个就是学习世论的人可怕的地方,著于生灭见的人,他有强烈的输赢,这个就是很可怕的,所以如果有人一天到晚找你辩论,这个类似婆罗门的个性。

【注释】

【“婆罗门”:是梵语,义为净裔或】者是【净行。以自计其祖先为从梵天口中生,为梵天之苗裔,而梵天者,净也,故称净裔。又以其洁白操履,故称净行。

婆罗门唯五天竺有,其他国无。婆罗门种有经书世代相传,从事其业,或在家或出家,自恃其学术而性倨傲。】谁都没办法调伏。

【“不请空闲”:】连一点礼貌都没有,【并不先请问我安好。足见其我慢之盛。】

【“便问我言”:便遽然】遽然就是突然。但突然【问我。】一点准备都没有。

【这问,不是讨教,而是来问难的,欲以其学来驳倒如来。】

这个就是学习世论的人可怕的地方,著于生灭见的人,他有强烈的输赢,这个就是很可怕的,所以如果有人一天到晚找你辩论,这个类似婆罗门的个性。

【换言之,即是来“挑战”辩论的。这种风气在印度】是【很】兴【盛。】

【“瞿昙”:又释为乔达摩(Cautama),为释尊在俗家之姓。释尊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直呼佛在俗之姓,是很不礼貌的。】

【“一切所作耶”:一切法是梵天所作耶?】

【“是初世论”:是第一种世论。】

【“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一切皆由因缘而有种种受生现耶?】受生就是来世。

【“有他世耶”:“他世”,后世。】

【“一切刹那耶”:一切法是刹那生灭耶?】

【“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此即问三】种【无为。“非数灭”,即非择灭】无为【。】这个都讲过了。【谓一切法皆归于虚空耶?或归于非择灭?或归于涅槃】耶【?】这个都是三种无为法:虚空无为、非数灭无为、涅槃无为。

【“作耶?非作耶”?:一切法是作成者,】一切法是被创造出来的吗?造作出来的,【还是非作成者?】还是一切法非被创造出来的?

    9-3 大慧,我”当“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是“我所说”,皆“是汝”之“世论”。

【义贯】

【“大慧,我念”过去某“一时,于一处住,有”一习“世论”之“婆罗门来诣我所”,并“不”先“请”问我“空闲”安好否,

“便”遽然“问我言:瞿昙,一切”法是梵天“所作耶?

我”当“时答言:婆罗门”,若言“一切”法是梵天“所作”者,则“是初世论”(第一种世论)之言。

“彼复问言:一切”法“非”是梵天“所作耶?

我复报言。”若言“一切”法“非”是梵天“所作”者,此“是第二”种“世论。

彼复问言:一切”法是“常耶?一切”法是“无常耶?一切”法“生耶?一切”法为“不生耶?

我”当“时报言:”这些“是六”种“世论。

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法是“一耶?一切”法是“异耶?一切”法是“俱耶?一切”法是“不俱耶?一切”皆由“因”缘而有“种种受生耶?

我”当“时报言:”此“是”第“十一”种“世论。

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法是“无记耶?一切”法是有“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今世)“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来世)“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

一切”法是“刹那”生灭“耶?一切”法“不”是“刹那”生灭“耶?”一切法归于“虚空耶”?归于“非数灭耶?”归于“涅槃耶?

瞿昙,”一切法是“作”成者“耶?”还是“非作”而有者“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

大慧,我”当“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是“我所说”,皆“是汝”之“世论”。】

   9-4 重点在什么,你知道吗?重点在那个问的外道的婆罗门没有(显现)不生不灭的涅槃性,他是由迷惑,著于生灭见,问出来的问题,佛陀直接就答:你三十个问,统统都是生灭见,因为你的心是生灭。

【诠论】

【此节为佛叙述昔时说法答问之事,以明示佛法与世论,有天渊之别,令诸菩萨及佛弟子知所抉择,不为邪见迷惑,亦是确定答大慧前疑佛法亦堕】于【世论之问。

自“所作”到“中阴”,共有三十问,如来以三十世论为答,】

重点在什么,你知道吗?重点在那个问的外道的婆罗门没有(显现)不生不灭的涅槃性,他是由迷惑,著于生灭见,问出来的问题,

佛陀直接就答:你三十个问,统统都是生灭见,因为你的心是生灭。

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你懂吗?

如果是开悟的人,那大悟见性,对不对?他讲什么统统对啊,是不是?

这个就心境要注意一下,要注意一下,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重点是来问佛陀的那个人,是生灭意识心著于生灭见的世论者,

因为他的心本身就没有(显现)真如,你怎么问统统是著于生灭见,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显现)真如。

所以,如来以三十世论回答,为什么?你问的那个(那些)问题,都是著于生灭见的问法。

【以外道邪见妄想分别已炽盛,故暂不为作详细分别解说,】为什么?著于生灭见,你有办法讲吗?

【但以一语破之,令知自省。足见如来度生之善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6: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