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五套(共7讲) 第三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宣讲日期:2013.05.24-2013.06.22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请合掌。(大众就座合掌随上人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508:【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这一段呢是佛在说:什么才是佛的真心的证量呢?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
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
1-1 能缘、所缘,包括那一颗无分别心性,二者俱皆远离,这两个统统要放下,能达到本性的究竟妙净之境,妙净的境界,我说名心量,我方说此名为如来藏的心量。
这一段呢是佛在说:什么才是佛真正的心量,佛讲的是这一颗真心,什么才是佛的真心的证量呢?
观诸有为法,“有为法”当然就是世间生灭法,那怎么样进入佛教的核心,涅槃真心呢?
要离攀缘,“攀缘”就是能缘的心,“所缘”就是所缘的法,也就是相,“法”就是相,离能缘心,离所缘之法,
“无心”就是没有分别心,能所双亡,便达到无心的心量,这个没有能所的无分别心,我说才是真正佛的量,
量者自性处,当一个圣人证到真心的证量境界,如果能在心量的自性处,就是达到终极点,量者自性处,证到真心的圣人的证量境界,
如果能够在心量自性的极处,要放下什么呢?缘性二具离,能缘、所缘,令能缘、所缘放下,
那个“性”,第二个字这个“性”字,就是无心之性,也就是没有分别心的心性,
不但要能缘、所缘要放下,连那个无分别心的心性,统统要放下,
你不能着一个说“我无分别”,那么就变成生灭、有分别,
意思就是说:证量的解脱境界,它是去契入绝对的,不能用衬托的,
离了能缘、所缘,又着一个无分别心的心性,那又变成生灭,
所以能缘、所缘,包括那一颗无分别心性,二者俱皆远离,
这两个统统要放下,能达到本性的究竟妙净之境,妙净的境界,
我说名心量,我方说此名为如来藏的心量。
1-2 这个“无心”是功夫,也就是没有妄念,当体即空的不二真心,那个才是真正的无心。
【注释】
【“离攀缘所缘”:“攀缘”,即】(也就是)【能攀缘之心。】我们之所以不能断烦恼,都是因为一直攀缘外境,【“所缘”,即】(也就是)【所攀缘之法。】
所以佛经里面,把我们这个心比喻作猴子,这个猴子呢?右手抓一支树枝,左手去攀缘另外一支,一直前进,左手右手,左手右手,那就是一直攀缘,我们的心,它就像猴子,定不下来。
【“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无心”者,无分别之心。
谓既离能缘、所缘,则能所双亡;既无能所,便达无心,无有一切虚妄分别之心,如此之心量,如来说为真心之量,以离虚妄分别过故。】
在这里还要附带说明一下,这个“无心”,凡夫体会不出来,这个“无心”,便达无心,一般的众生以为我什么都不要去想,空虚叫做“无心”,那是不对的,
这个“无心”是功夫,也就是没有妄念,当体即空的不二真心,那个才是真正的无心,
所以这个“无心”分两个角度,一个是开悟人讲的无心,就知道:是真正的无心,
而世间人讲的那个“无心”,等同无念、无想,就变成这样子,
所以这个无心的解读,还不能用妄识、生灭心去解读。
【“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然而已证此无心之真心量者,犹有真心之量存焉,若能于此心量心性之极处,真令能所缘影及无心之性二者,俱皆远离。】
【“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如是即】(就)【能达于本性究竟妙净之境,我方说此为如来藏心之心量。】
那么从这一点,就可以了解佛的境界,用推论的,因为凡夫没有办法证量,就知道说佛的如来藏心量,一、扫除任何的语言,二、扫除任何的文字,三、扫除任何的思维模式,统统不能用推论的,
所以如果把这个佛法,用妄心来讨论,是没有办法契入佛教真正超越的思想,永远没有办法,所以佛法它不是学术,学术就是一种妄执、推论,
而佛教讲的是真心、本性、究竟,没有任何的阶位,所以唯证相应的东西,世间人确实是很难,应该说是摸不着门。
1-3 【此二节所颂者,为即俗而明真,】即俗就是当下,俗谛当下就是真谛、真性,【乃悟者之心量。自此以下,为颂上面所说】的【自妄想心量,最后显示如来自觉境界。】
【义贯】
【智者以正智“观”察“诸有为法”,其性本“离”于能“攀缘”之心】以【及“所”攀“缘”之法,】
为什么“其性”呢?意思就是:其性,万法都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没有能缘跟所缘,【离于能所;
既无能所,则达“无”分别“心之”不可思议“心量”,此则是“我说为”真“心”之“量”。
然已证此真心“量者”,若能于心量“自性”之极“处”,真】的能够【令能、所“缘”影及无心之“性,二”者“俱”皆远“离”,达于本“性究竟妙净”之境界,“我”方“说”此“名”为如来藏心之“心量”。】
【诠论】
【此二节所颂者,为即俗而明真,】即俗就是当下,俗谛当下就是真谛、真性,【乃悟者之心量。
自此以下,为颂上面所说】的【自妄想心量,最后显示如来自觉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