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经文501:【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不随诸觉想。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宗及说通相,缘自与教法,善见善分别,
不随诸觉想。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
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观察诸有为,
生灭等相续,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观察世妄想,
如幻梦芭蕉。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
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

   13-1 善见自己的心性,善分别佛陀所讲的法,所以宗通,“善见”就是宗通,“善分别”就是说通。不随诸觉想,不随愚夫还有外道的知觉、还有观想。

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宗以及说通相,宗通、还有说通这两个,

缘自与教法,缘自得法,“自”就是自己心性有所体悟,通佛的心,缘自得法。你这个就是宗通,

还有九部的经教,这个就是说通,“教法”就是说通,

缘自与教法,“缘自得法”就是宗通,九部的教法就是“说通”。

善见善分别,“善见”就是宗通,“善分别”就是说通。

善见自己的心性,善分别佛陀所讲的法,所以宗通,“善见”就是宗通,“善分别”就是说通。

不随诸觉想,不随愚夫还有外道的知觉、还有观想。

   13-2 非有真实性,一切法都是缘起如幻,并没有真实性,都是空无自性。而愚夫却不知道。

非有真实性,一切法都是缘起如幻,并没有真实性,都是空无自性。

如愚夫妄想者,就像愚夫的妄想,在万法当中,云何愚夫而起妄想?万法本来就空无自性,而愚夫却不知道。

意思就是在万法本来就空无自性,云和愚夫于万法当中,而起种种的妄想,实在是不好。

“非性为解脱?”这句话又在描述前面的,先起贪嗔痴,又认为贪嗔痴无性不必受果报,这种恶取空,又把这种角度叫做“当做解脱”,就像圣人一样的解脱。

非性为解脱,就是解释上面一大段,就是外道先取贪嗔痴,又说一切都没有果报,取断灭见,这种恶取空,误认为又跟三乘的圣人解脱的法是一样,所以非性为解脱,就是解释前面一大串的道理。

    13-3 一切凡夫都是因为颠倒,对真理不了解,无所知,所以过的很累、很辛苦。

“观察诸有为”,外道观察众生执着有为之相,然后呢?看到怎么样?

若生若灭等相续,看到有的法生,有的法灭,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怎么样?

增长于常见和断见的两种,“二见”就是常见、还有断见,

一切凡夫都是因为颠倒,对真理不了解,无所知,所以过的很累、很辛苦。

   13-4 证得万法空无自性的时候,无罪可得,也无福可立,这是佛所证的无上大般涅槃。

“一是为真谛”,果然、果真是入于,如果是真的入于诸法平等,“一”就是一相,如果你真的修行达到了诸法平等一相,是为真谛,这时离于有、无的。

当然离于有、无,就是证得万法空无自性,这个时候就是无上大般涅槃,

这无上大般涅槃无罪可得,也无福可立,意思就是本来就无罪可得,也无福可立,这个就是佛所证的无上大般涅槃,意思就是“空无自性”。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说,果真入于诸法平等一相,这个就是真谛,那么真谛是真的连“真”都要离,

证得万法空无自性的时候,无罪可得,也无福可立,这是佛所证的无上大般涅槃。

   13-5 以如来的智慧观察这个世间,一切法都是来自于心中妄想所现出来的种种。

接下来,是以如来的智慧观察这个世间,一切法都是来自于心中妄想所现出来的种种。

“观察世妄想”就是如来用智慧来观察这个世间一切法,其实世间的一切法,都是妄想所现,

简单讲,什么是众生?不离妄想,所有的妄想都来自于众生,就是这个意思。

“如幻一切法”,如幻、如梦、如芭蕉,是没有坚实的,如芭蕉是很脆弱的,

也就是说人随时会死亡,人随时会结束你的生命,还有正报、依报。

也就是说上苍可以让你一夕之间,可以赚了好几亿,但是上苍也可以让你一夕之间,让你全部破产,看你碰到什么因缘,有没有福报,

所以诸位,有福报还得要有那个命,要不然你享受不到啊,对不对?

刚好赚了一些钱,想要去享受、享受,不晓得一切法、如梦、如幻、如芭蕉,

为什么叫芭蕉?芭蕉一折就断,种过香蕉的人就知道,听说旗山种很多,旗山种很多芭蕉,是一点都不坚实。

    13-6 你心中起这个贪嗔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心中起这个贪嗔痴,这个妄想是来自于一颗无明的心,就是对真理不能体悟。

“虽有贪恚痴”,三界看起来好像有贪恚痴三毒,在因缘和合之下,但是呢你好好地观照,而实无有人,

根本你找不到能作的人,因为每一个人都五蕴皆空,一切法都无我,哪来的贪嗔痴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连我都没有,哪来的贪嗔痴?

贪嗔痴当然就是无性了,就是你妄执,而起贪嗔痴,

意思就是你心中起这个贪嗔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心中起这个贪嗔痴,这个妄想是来自于一颗无明的心,就是对真理不能体悟。

而实无有人,“无有人”就是无我,无能作之人,而这实在是照见五蕴皆空,怎么会有人呢?

有罪就有福,那“我”就是有生死法,连“无”都没有了,生死法就没有了。

我们生死怎么来的呢?就是从过去爱欲而生,今天的五阴,从爱生诸阴,从过去的爱欲,而生今天的五阴,色、受、想、行、识,

有皆如幻梦,只要一切有为法的相,正报也好,依报也好,其实皆如幻梦。

这句话在告诉你,三餐过得去就好,日子过得去就好,不要有太多的奢侈,不要有太多的期盼。

    13-7 【“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以如来正智观察世间,则见一切皆是自心妄想,有如幻化、梦事,亦如芭蕉之无坚实。】意思就是我们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学佛是不能等待的,要及时开采你的法身慧命,及时行善,因为生命就像芭蕉一样的脆弱,随时有死亡的可能。

【注释】

【“缘自与教法”:缘自得法与九部经教法;“缘自”,即】(就是)【宗通。“教法”,即】(就是)【说通。】

【“善见善分别”:于此二者若皆能善知见、及善分别。“善见”,】就是【指对宗通而言;善分别,指对说通而言。】

【“非有真实性,如愚夫妄想”:一切诸法,非有真实之自性,如愚夫之所妄想者。】

【“云何起妄想,非性为解脱”:既然诸法皆无实自性,为何愚夫还于其中起种种妄想,妄取贪瞋痴性非性为解脱?】非性就是不必受果报,妄取贪嗔痴,又说贪嗔痴无性。

【“观察诸有为,生灭等相续”:这是解释为何外道会取贪瞋痴性的原因:因为他们观察外诸有为法,见其有若生、若灭等相续之相,而于见种种相生之处,便计为常;见相坏灭处,便计为断。】

【“增长于二见,颠倒无所知”:如是则徒增长于断常、有无等二见,落于颠倒妄想,于正因缘毫无所知。】

【“一是为真谛,无罪为涅槃”:“一”,诸法一相,相对于上所言之二见。

“无罪”,既无罪性可得,则亦无福可立,若有福,则亦必有罪;有罪有福,则是生死】法【;罪福不立,无有一法可得,】因为万法空无自性嘛!【法界一相,究竟清净,是为无上大】般【涅槃。】

【“观察世妄想,如幻梦芭蕉”:以如来正智观察世间,则见一切皆是自心妄想,有如幻化、梦事,亦如芭蕉之无坚实。】

意思就是我们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学佛是不能等待的,要及时开采你的法身慧命,及时行善,因为生命就像芭蕉一样的脆弱,随时有死亡的可能。

【“虽有贪恚痴,而实无有人”:“无有人”,即】(就是)【无我,亦即】(也就是)【无有能作者。

谓虽有贪瞋痴三毒之相因缘和合而现,而实无有人于其中造作,以缘生之法,生唯缘生,灭唯缘灭,非关于人,是中亦无有人,无有能作、所作。】

【“从爱生诸阴,有皆如幻梦”:是故从爱欲而生之现在】的【五阴,及一切诸有之相,皆亦如幻如梦,离于有无。】

   13-8 “从爱”欲而“生”的“诸阴”和合之身,乃至一切诸“有”之相,悉“皆如幻”如“梦”,离于有无。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于“宗”通“及说通相、缘自”证“与”九部经之“教法”,

凡此皆能“善”知“见”与“善分别”,即能“不随”愚夫外道之“诸”妄“觉”与妄“想”。

一切诸法皆“非有真实”之自“性,如愚夫”之所“妄想”者;

诸法既无实自性,“云何” 】就是为什么?这些【愚夫仍横“起”颠倒“妄想”,而取贪瞋痴性为“非性”,堕恶取空见,却以之“为解脱”?

其所以取三毒性非性而以为解脱者,为彼“观察”外“诸有为”法,见其现有若“生”若“灭等相续”之相,而执为断、常,因而“增长于”断常、有无等“二”边之妄“见”,此皆由“颠倒”妄想,于正理毫“无所知”所致。

当知诸法“一”相,“是为真谛”,离于有无等二法,“无罪”无福之可立可得,方“为”无上大“涅槃”;

以如来之正智“观察世”间,则见一切法皆是自心“妄想”所现,犹“如幻”化,如“梦”中事,又如“芭蕉”,其中无有坚实。

三界“虽有贪恚痴”三毒之妄相以因缘和合而现,“而实无有人”于其中造作,是故知人法皆无我;

因此“从爱”欲而“生”的“诸阴”和合之身,乃至一切诸“有”之相,悉“皆如幻”如“梦”,离于有无。】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经文502:【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穷妄方可显真,“穷妄”就是穷尽一切妄想,真心就显现出来,因此大慧在此问了四种问题,欲穷究妄想之相,以达离妄之本源。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说: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之相,这是第一点,希望~,

大慧总共有四种问题,第一问是希望,惟愿为说什么叫做不实妄想之相?

第二、不实的妄想是云何而得生?是怎么个生起的?不实的妄想到底怎么生起的?

第三点、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是哪些法是属于不实妄想之体呢?妄想本来就无体,是不是啊?那么说何等法为不实的妄想?

第四点、于何等法,就是哪些法中有不实妄想?意思就是:在哪些法当中有不实妄想产生?这个是妄想所依处,就是妄想到底依何而生?于何等法,在哪些法中有不实妄想的生起?这个是妄想所依处。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诠论】

【穷妄方可显真,】“穷妄”就是穷尽一切妄想,真心就显现出来,【因此大慧在此欲穷究妄想之相,以达离妄之本源。

此处共有四问:第一,“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此为总问,问妄想之总相。

第二,“不实妄想,云何而生”,此问妄想之生因;大慧意为:若说“不实”,则应无有生,然现】在【有生,到底其生因为何?

第三,“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此问妄想之体。既】然【谓】(说)【“不实”,则】(那么)【应无有体,然却有种种法相,名为妄想,因此哪些法是属于不实】在【妄想呢?

第四,“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此为问妄想之生处,亦即】(也就是)【所依处。

世尊于下,将一一回答此四问。】因为你不穷妄,就无法显真,就是把妄找出来,如何来放下它。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我解“说不实妄想”之“相:

”此“不实妄想,云何而”得“生”起?是“说何等法”(哪些法)“名”为“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有“不实妄想”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如来如是之义”,此将“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于众生,汝乃为“哀愍世间”之“一切天”与“人”,而问此义。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经文503:【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

    15-1 心缘境以后,横生执着,怎么样?妄想又现起,计着妄想生。

佛告大慧:种种义,这个“义”有三种,“义”就是外境、就是法、就是相,就是这个,

这个“义”含有三种角度,“义”就是相、就是法、就是境,就是这个意思。你要讲种种相、种种境、种种法,这样讲都对。

佛告大慧,于种种义,也就是种种法、种种相、种种外境,

起种种不实,这个“不实”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攀缘的意思,心着境以为实,就是攀缘,

这种妄想、分别,于种种外境,“义”就是外境,起种种不实的攀缘、妄想、分别。

接下来,更麻烦了,缘外境以后,又执着、计着,意思就是:心缘境以后,就横生执着,

意思就是,没有任何的理由,莫名其妙地执着,莫名其妙的掉进无明的炕洞里面,分别、执着,这个心就是割舍不下,

所以不实的攀缘、妄想、分别以后,心缘境以后,横生执着,怎么样?妄想又现起,计着妄想生。

    15-2 我们从出生到老死,如果没有佛陀来教我们那是唯心现量的境界,你所执着的,其实执着你那一颗心,啊!糟糕,没有任何人能够觉悟。

说:大慧,“摄”就是能摄心,“所摄”就是所摄境,计着,能摄心、所摄境,如此地能、所,主观、客观这样相互地一直计着,

这问题出在哪里?不知自心现量,而从来不觉知唯是自心所现之量,

所以我们从出生到老死,如果没有佛陀来教我们那是唯心现量的境界,你所执着的,其实执着你那一颗心,啊!糟糕,没有任何人能够觉悟,

这样子的话,不知唯自心所现之量,这样就会堕入有见和无见,

那么有、无见,就是凡夫跟外道,就会增长外道的恶见,那更糟糕。

底下的更糟糕了,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就是为什么讲糟糕呢?

有无始无明,这无始无明妄想习气,遍计着有外种种义,“义”就是境,认为有实法可得,

这一句话很可怕的,意思就是:又无始无明这种妄想习气跟种子,是没有理由地一直执着于外境,

这个六根所执着的这个六境,“义”就是境,是从来没有停止,认为有实法可得,所以不幸的事情,它就会一直……一直现前,

所以得不到的东西,就毁坏它,然后不够圆满的感情,就伤害对方,为什么?取境以为实嘛!

所以“心”就是八识心王,心数,“心数”就是五十一心所,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认为是实有之妄想,

妄想就是:误认为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是实有的,这个《百法明门论》讲过,

计着我、我所生,计着为内心为我,还有外境为我所拥有的,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一个众生不生出内心执着一个五蕴身为我,而外境所有的依报为我所拥有,由是而生一切的妄想,

喔!原来一切的妄想,从五蕴身的执着,还有执着一切的外境,原来一切的妄想,就是这样建立了生命观,

换句话说:由此建立了我的内心世界,执着的内心,还有我所拥有的外在的世界,

而且一切众生,下至凡夫走卒,上至王公贵族,没有一个躲得开这种妄想。

    15-3 计着我、我所生,就是这种计着内心为我、外境为我所拥有的,因此由是而生出一切妄想。所以一切妄想是怎么来的?就是着于正报跟着于依报,就是这个意思。

整句的意思贯串一下,佛告大慧,于种种义、种种法、种种相、种种外境,起种种不实的攀缘、妄想分别,

心缘境以后,横生执着,计着妄想又生起来,

大慧,能摄心、所缘境的六尘计着,而浑然处于无明的状态,不能觉知这是唯心、自己心所现之量,

因此由于没有智慧,就落入有见、或者是无见,增长外道的恶见,

更可怕的,来自于无始无明,明明知道却执着,为什么?

妄想习气遍计着有外种种的境、种种的六尘,有实法可得,

而取着于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实有的一种妄想,认为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是实有,

这就是一种妄想,计着我、我所生,就是这种计着内心为我、外境为我所拥有的,因此由是而生出一切妄想。

所以一切妄想是怎么来的?就是着于正报跟着于依报,就是这个意思。

放不开我们这个色身,看不破我们这五阴,看不破我们的财产,以为什么都有,那你就想想看,佛讲的是不是这样子?

   15-4 第一答,答妄想之总相。第二答,妄想之生因。第三答,妄想之主体。第四答:妄想之所依处。

【注释】

【“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义”,即】(就是)【境。

谓一切众生于外种种境,起种种不实之】(的)【攀缘,妄想分别。

此为第一答,答妄想之总相。以一切妄想之相,皆】(都是)【由心缘境,虚妄分别而起;以其虚妄,故】(所以)【称】为【“不实”。】

【“计著妄想生”:谓心攀缘取境之后,更于此自心之六尘缘影,横生计著】“横生计着”的意思就是:执着,没有任何的理由,

横生计著【其能缘之心,】以【及所缘之境,念念分别,因而令妄想生起,此为妄想之生因,为答第二问。】

【“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

谓复于能摄之根及所摄之境,虚妄计著为实,不能了知唯是自心现量,因而堕入有无二种邪见,

以根境合处,见有法生,即落】于【有见,】叫做常见,【谓之为常;

根境离处,见有法灭,即落】入【无见,谓之为断。】

不知道有见空无自性,无见空无自性,【如是则增长外道】的【恶见,不得度脱。

这些:“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都是妄想之法,亦】(也)【是妄想之主体。此为答第三问。】

所以说:凡夫、外道要离开妄想,这可就难了。

【“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

“妄想习气”,为无始无明妄想之】(的)【习气。

“心心数”,心数即】(就是)【心所】法【,心即】(就是)【心王。

心王】以【及心所法,即】(就)【是心法之总称。

此为答第四问:妄想之所依处。

谓以依无始无明之妄想习气,而计著有外种种境之法可得。及起心心所法为实有之妄想,并计著其为我、我所:计外种种境为我所,内心之王】(就是心王)【心所为我,因而令妄想滋生不已。】

   15-5 【以依无始无明“妄想”之“习气”,】这句话在强调什么?在强调明明知道,你就是控制不住,拿习气没办法。所以说:修行是点滴的功夫,平常就要学习放下,不能到临命终啊!你必须从今天起,碰到境界,一点一滴地不去执着,一点一滴地慢慢去放下,久了,就变成习惯,然后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临命终就靠这个,要不然你今天你念佛,妄想习气来又盖着,贪嗔痴又把你的佛号盖着,你常常在重复啊!

【义贯】

【“佛告大慧:”第一,一切众生于外“种种义”(境),起“种种不实”之】(的)【攀缘“妄想”分别,故生妄想,】

所以这个攀缘,就是妄想的开始,“攀缘”就是心每天在想像外境,显现外境,所以生妄想,

【(此】(这个)【为】(是)【妄想之】(的)【总相)。

第二,更于缘境之后,】产生攀缘后,又【“计著”能缘】以【及所缘,念念分别,】

“念念分别”就是念念卡死、卡住,转不过来了,念念分别,“念念分别”当然同时就是执着,

执着分别就是【而令“妄想生”(此】(这个)【为】(就是)【妄想之】(的)【生因)。】

妄想的生因怎么来的?就是能缘、所缘从不间断,念念分别、念念执着,念念妄想,念念生,这个就是妄想的生因

【“大慧”,第三,复由于对能“摄”取之根,】以【及“所摄”取之尘,虚妄“计著”为实,

而“不”能了“知”唯是“自心现量,及”因此而“堕”于“有、无”二种邪“见”,乃至落于断常,

如是则“增长外道”恶“见”,不见正道,不得度脱,(此为妄想之主体——以一切妄者,莫过有无、断常等四句,】(四句偈)【四句若离,则不妄矣,故此为妄想之主体)。

第四,以依无始无明“妄想”之“习气”,】为什么要讲这一句话?为什么要讲无始无明妄想的习气?这句话在强调什么?在强调,明明知道,你就是控制不住,就是这个,这一句话的意思。

你明明知道,你也读过一点书,你也是一个文明的人,可是你就是拿习气没办法,

这句话还是讲,回归到一句话,说:修行是点滴的功夫,平常就要学习放下,不能到临命终啊!

所以你必须从今天起,碰到境界,一点一滴地不去执着,一点一滴地慢慢去放下,久了,就变成习惯,

然后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佛就是真实的,从本心、真心念出来的,你临命终就靠这个,要不然你今天你念佛,妄想习气来又盖着,你今天念佛,贪嗔痴又把你的佛号盖着,你常常在重复啊!

【而遍“计”执“著”有“外种种义”(种种境)之实法可得,又起“心、心数”法(心王、心所)为实有之“妄想”,并“计著”内心为“我”,外法为“我所”,由是而“生”一切妄想,(此为妄想之所依处)。】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经文504:【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著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这问难是从真谛与俗谛不二,生与不生不一,这样来兴难。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著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16-1 既然真俗二谛,都是离一切根量,那么便是真俗平等一体不二,何故佛陀单单在俗谛这个角度说,妄想不实执着于外面的种种义、种种法,遍计执着,令种种妄想生,为什么在俗谛当中这样讲?

说:大慧菩萨白佛言,说:世尊!“若”底下就是前面佛陀所讲的,他再重复一遍,上面前面所讲的,

种种的外境这个法,会引起种种不实妄想,反过来,横生计着,妄想又生起,这个能摄心、所摄的境计着为实在的,

凡夫、外道、愚痴人,不知自心现量,便会堕入有见、无见,增长外道见,

又无始来,无始无明妄想习气,又计着外面种种的境界,种种义、种种法、种种相,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为实有,这种妄想一现起,便我、我所有计着,横生执着,

世尊!如果按照您所说的,“若如是”就是:世尊!如果按照您所说的这样子,外种种义,就是境界,外面所现的种种义、种种法、种种相,便堕有无相,

世尊以前不是说过吗?世尊说过啊!世俗谛当中的种种法体,本来就是离性非性,这一句是,“离性非性”是大慧菩萨以前听佛讲过。

说:世尊!因为它中间文字太少,所以接不下来,怎么突然跑出“离性非性”呢?这一句话是大慧菩萨,在以前听佛(世尊)所讲过的法,

说:世尊以前您不是说过吗?有真谛跟俗谛吗?那现在俗谛当中有种种法,法体本来就是离于有性、还有无性啊!对不对?

世尊说:世俗谛当中,本就离于有、无之见,有、无的一切见之相,这是世尊讲的,世俗谛本不可得,离于有无,离于性非性,这是世尊以前讲的,

世尊!您现在讲的第一义谛也是这样子,您现在所说的第一义谛也是离量,什么“离量”?离一切心量,离一切见、闻、觉、知,离一切现量、比量、非量,

然后第一谛也离诸根,诸根,就是也离于六根,

第一义谛也离于五分论,为什么咧?前面讲的宗、因、喻、合、结,对不对?五分论,也离于五分论,那种逻辑的推论是人类的妄想,第一义谛也离于,怎么样?离五分论,

离譬喻,譬喻不是真实,也离五分论里面的因,

世尊!第一义也如是,离一切心量,离现量、比量、非量,离诸根,六根,离五分论,离譬喻,离五分论所讲的因。

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着妄想生?何故?既然这句话就是大慧的怀疑,既然佛陀说,真俗二谛都是离一切根量,那么意思就是:真谛跟俗谛应当是平等一体、不二的,

何故?为什么单单在俗谛里面才说有妄想?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为什么在世俗谛的角度,“一处”就是指世俗谛的角度,则妄想不实,而执着种种外面的境界,

那么种种性,“种种性”就是法,种种法的境界,种种法,“种种性”就是种种一切法,“计”就是遍计,“着”就是取着,这种种法遍计取着,“妄想生”,令种种的俗谛当中妄想而生。

这整句的意思是说:既然真俗二谛,都是离一切根量,那么便是真俗平等一体不二,

何故佛陀单单在俗谛这个角度说,妄想不实执着于外面的种种义、种种法,遍计执着,令种种妄想生,为什么在俗谛当中这样讲?

而不说~底下叫做“非计着”,而不说计着于第一义谛,而不说种种计着,也令第一义谛之中有妄想生,

“非计着”意思就是种种计着,为什么不说种种计着也令第一义谛当中也产生妄想?为什么?

为什么只在世俗谛当中才讲会生出妄想?在第一义谛之处而不生妄想?“将无”就是岂非,难道世尊所说的是邪因论?

说一处有妄想,在世俗谛讲有妄想,而在第一义谛却说不生妄想,真俗应该是平等不二的,

那么世尊这样讲,一处生有妄想,一处不生妄想,这是邪因论啊!这是不能入不二法门。

整句的意思贯串一下,说: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的外境、种种的法、种种的相,会生种种不实的妄想,

然后反过来,横生计着,令妄想生,能摄、所摄地计着,又变成把它实在化,有实体性,不知道这个都是自心现量,便会堕有见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着外种种义,心王、心数把它误认为实有,这是一种妄想,我、我所计着生,

世尊!若如是者,外面种种义、种种相、种种法,便堕有无相,

世尊不是说过吗?以前世尊说,世俗谛生种种的法体,法的体不可得,所以世谛(世俗谛)所讲的,俗谛必须离于性、有,非性就是无,

世俗谛本离于有跟无,也就是离于有、无见,“离见相”就是离有无、见,所以这个“离见相”就是,补上两个字看得更清楚,离“有”离“无”的意思,离“有无”之见,意思就是:离有、无一切见之相,“离见相”就是,离“有无”见之相,

世尊!第一义也是这样,第一义跟世俗谛也是一样,第一义也是离一切心量,也就是离现量、比量、非量,离六根,“诸根”就是六根,的境界,离五分论,离于譬喻,离五分论之因,

世尊!既然真俗二谛都是平等,都是不二,都是离一切根量,应该就是真谛、俗谛是平等一体不二的,

为什么一处,单单在世俗谛这个角度,说有妄想生不实义的外境?产生种种的妄想、种种的法,遍计执着,令种种的妄想生,为什么偏偏在俗谛这个角度说?

“非计着”而不说种种计着,令第一义谛之中有妄想生,“将无”就是岂非,难道世尊所说的是邪因论?

说一处生妄想,而另一处却不生妄想,在世俗谛,俗谛里面讲生妄想,而另外一个角度,真谛却不生妄想,这变成邪因论了,一有生妄想,一个处却没有生妄想。

    16-2 为什么在俗谛说生妄想,另外一处真谛第一义谛就说不生妄想?如是不遍而偏颇之论,岂非与外道的邪因论雷同了?

【诠论】

【从“若种种义”到“我我所计著生”都是佛在前段的答词,大慧引之来问难。

这问难是从真谛与俗谛不二,生与不生不一,这样来兴难。

从“若如是”以下,是正难。其意为:不实妄想,如果是从俗谛的种种不实境界生的话,

那么为何世尊却常说彼俗谛的诸法体,】体性【从本以来,便离于性非性,】以【及邪见之相?

而俗谛既本离】于【四句,应即】(就)【是佛】所讲【之】(的)【第一义谛。

复次,不但俗谛离于四句,而且第一义谛也是离于四句的,甚至还离于一切根、量、宗、因、喻等。

因此可知二谛皆是离于一切根、量、宗因喻;由是推知,真俗究竟】是【平等,】真谛俗谛是平等不二,【一体无二】的【;

然而世尊为何却】偏偏【于】(在)【俗谛,偏言】此俗谛中,偏偏在俗谛当中说会【生妄想,而于第一义】的角度【就不言】(说)不【生妄想呢?

同样的东西,于一处生,另一处就不生,】为什么在俗谛说生妄想,另外一处真谛第一义谛就说不生妄想?

【如是不遍而偏颇之论,岂非与外道的邪因论雷同了?

以外道邪因论之特点,即】(就是)【在妄计某】一【种不遍而偏颇之二边之论,】

意思就是落入有无,不是落入有,就是落入无,不遍而偏颇,“偏颇”就是落入有无的二边论,

【然后强言“‘此如是,此不异’】决定是如此,决定不可更易的,

这一句话在讲什么?外道很难度,【——这样就是这样!” 】‘此如是,此不异’,我讲的就这样,我说了算,你别想要改变我,对不对?

   16-3 ‘此如是,此不异’这个就告诉,没有拥有真理的人,他的柔软心是不够的,他固执自己的角度、有无啊!那是食古难化的,度不了的。

‘此如是,此不异’这个就告诉,没有拥有真理的人,他的柔软心是不够的,他固执自己的角度、有无啊!那是食古难化的,度不了的。这样就是这样子,这个就是跟世间人的顽固的个性,是一模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一点,就是要给众生一个宽恕、一个原谅,我们要庆幸,你看到众生越无知,你要庆幸自己我听闻到无上的大法,至圆至顿的大法,你比他更幸运,

我看众生越无知、越暴躁,或者是众生的越愚痴,就越感觉自己够幸运,哎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你看他们就不会用啊!何其幸运啊!得闻至高至圆至顿的佛陀的正法,对不对?

那你要这样,就给你这样子啰,我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啰,所以说:我们这些愚痴的众生,给一个宽恕与原谅,

外道【如是强词夺理,来解决其立论上的冲突矛盾之处。世尊于此之说,不也犯了同样的毛病?——以上是大慧问难的大意。】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16-4 【如是强言,导众生入于迷执、愚痴无知,糊里糊涂地计著不正之因,故】(所以)【称】为【邪因论。】

【注释】

【“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如果真是这样】子【:若取著外种种境之相,便会堕于有无断常四句之相。】

【“离性非性,离见相”:然而世尊却曾说外种种境(】就是【俗谛)之】(的)【法体,从本以来即是离于有性、非有性,】

“非有性”就是无性,离有、无,【离一切见之相。“性非性”,即】(就是)【有性、非有性,亦即有与无。】

【“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量”,即】(就是)【现量、比量、非量等一切心量。“根”,为诸根。“分”,即】(就是)【外道之五分论——宗、因、喻、合、结。“譬”,即】(就是)【五分论之譬喻。“因”,即】(就是)【五分论之因。

此谓:第一义谛亦复如是,本离于现、比、非等一切量,离于诸根境界、及离于五分论(三支比量)之宗、因、譬喻等一切见之相。】

【“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此谓既然真俗二谛俱是离于一切根量等见,】

“根量”就是见闻觉知的意思,见闻觉知所起的相,就是心中的量,知道吗?六根所起的外境,就是自心中的妄想量,叫做“根量”。

有根就有量,意思就是:执着长短、方圆、外境、有无,叫做“根量等见”。

那么佛讲的真、俗二谛,都是离于一切见闻觉内知的根量等见,【便】(这个就)【是真俗平等,一体无二;

为何世尊却单】单【在】世【俗谛一处】(当中)【,偏言:妄想之生者,为于虚妄不实之外种种法中,起种种计著,而令妄想于俗境中生?

“不实义”,此“义”即】(也就是)【“外种种义”。“种种性”,“性”即】(就是)【法,亦即】(也就是)【外种种法。】

【“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而不说:种种计著,亦】(也)【令第一义谛之中,有妄想生。】

【“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将无”,】就是【岂非。谓世尊岂非也在说邪因论吗?

以邪因论皆执一己之偏见,落于一边,自相抵触,于理不能圆满,于说不能自圆,而强欲人接受,

因而诉之于冥谛、作者、神我等种种不实之因,把一切其所不能自圆之】(其)【说】的【,皆】都【推到这些冥谛、神我、作者身上,

而说:这一切就是这样】子【,这一切都是从冥谛等而来】的【,】就是这一切都从上帝而来的,这样听,你就比较懂了,有什么理由?没有理由啰,那上帝从哪里来的,那你去问上帝啊!搞不清楚,怎么讲都是矛盾啊!是不是啊!

【都是超过我们所能理知】(解的)【、了解的,是不可知的。】这些都是从冥帝来的,

【如是强言,导众生入于迷执、愚痴无知,糊里糊涂地计著不正之因,故】(所以)【称】为【邪因论。】

    16-5 以世尊“说”:于“一”处有妄想“生”, 】这指俗谛,在第一义【而另“一”处】的第一义谛【却能“不生”——岂非】这个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如您方才所言——一切众生,于外“种种义”(】就是【种种境),起“种种不实”之】(的)【“妄想”分别;

更“计著”能缘之心、所缘之境,而令种种“妄想生”;

复由于对能“摄”之根与“所摄”之尘,“计著”为实,“不知”皆唯是“自心现量,及”因而“堕”于“有无”断常等四句邪“见”,因而“增长外道”之恶“见”;

以依无始无明“妄想”之“习气”,而“计著”有“外”之“种种义”(种种境)可得,及起“心、心数”法为实有之“妄想”,

并于外境及心王、心所作“我、我所”之“计著”,而“生”妄想——

“世尊,若”果“如是”:以取著“外种种义”(】就是【俗谛)之“相”,便会“堕”于“有无”断常等四句之“相”,而远离真谛;

然而世尊一向皆说:一切诸法之体,从本以来,即“离”于有“性”与“非”有“性”(】也就是【离有、无),“离”于一切“见”之“相”。(俗谛既是体离四句,即是佛之第一义谛矣。)

“世尊”,而“第一义”谛“亦”复“如是”,本“离” 】于【现】量【、比】量【、非】量【等一切心“量”、离于诸“根”境界,亦离虚妄五“分”论之“譬”喻、宗、“因”等一切见之“相。

世尊”,既然二谛之体俱离一切根量等见,即是真俗平等,一体无二,

“何故”世尊却在俗谛“一处”偏言:众生以“妄想”故,于“不实”之外种种“义”(种种境)中,依“种种”对外法“性”之遍“计”取“著”而令种种“妄想”于俗谛】当【中“生”?

世尊作是言,而“非”言:种种“计著”亦令“第一义”谛“处相” 】当【中,有“妄想生”。

如是,“将无”(】就是【岂非)“世尊”亦】也【在“说邪因论耶?”

以世尊“说”:于“一”处有妄想“生”, 】这指俗谛,在第一义【而另“一”处】的第一义谛【却能“不生”——岂非】这个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17 经文505:【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这一段是指愚夫如何能够离妄证真,佛教人家如何解脱,这一段就是教你如何能够解脱。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

    17-1 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掉进去有无的分别妄想,其实不存在一处生、一处不生的,这是有智之人,有智慧的人于外面的种种相,不作有无的妄想分别。

解释一下:佛告大慧,并非妄想一生一不生,

“一生”就是在一处生,在俗谛生,另一处不生妄想,不是这个意思,

说:所以者何?佛的解释,这个解释非常有道理的,佛的解释,解释得非常圆满,

谓有无妄想不生,这句话前面一定要加,“有智慧的人于种种的外相不作”有无分别的妄想,

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掉进去有无的分别妄想,其实不存在一处生、一处不生的,这是有智之人,

有智慧的人于外面的种种相,不作有无的妄想分别,

所以说妄想本不生,“有无妄想”停一下,“不生”就是,是故有无妄想不生,因为不作有无妄想的分别,

意思就是:有智之人对于种种外相境界,不作有无妄想的分别,所以妄想不会生起来,

不是说:有一处生、一处不生,不是这个意思。

外现一切法,“性”就是一切法,外面所有的境界,一切法非性,其实是空无自性,

空无自性就是不可得,问题出在心,

因此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因此觉悟了自心的现量,了解外性都空无自性,证得空性以后,证得空性就是没有能所啰,妄想就停止了,嘎然停止了。

说:大慧,我说其余,不是证圣果的这些愚夫,自心的种种妄想(相)故,他们问题出在哪里,

底下这几个字,就是所有的众生所犯的毛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

这个“事业在前”是非常重要,是什么意思啊?眼睛看了算,耳朵听了算,眼睛眼前所现的一切境界,一切的造作,有为的造作叫做“事业”,

现在其前,眼睛看了算,一切境界着以为实,显现正在前面的一切境界,这个就是所谓的身、口、意的事业,有为的造作法,

所以“事业”就是有为的造作法,“在前”就是现在其前,

所有的众生以现在其前的境界以为实在的,而起种种的妄想相,性相计着生,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所有的众生都不知道现在所现在眼前的,六根攀缘的六境,都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知道,以此境为实,

所以而起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意思就是:没有一个人、众生可以离开这些妄想,因为总认为它是实在的。

   17-2 大慧,圣人能够了解万法唯心现量,妄想不生,万法空无自性,凡夫就不是这样子的啰。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说:佛告大慧,我所说的法,究竟之处并非妄想在一处生、另一处不生妄想,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者何?

佛解释说:只要是有智慧的人,对于外面种种的相,绝对不作有无之分别妄想,

所以在这里停一下,所以“妄想”打一个“。”不生故,是故不生妄想。

外现性非性,外面所现的一切法,其实是空相,其实是不可得,

现在问题:知道是唯心了,那么圣者没有能所,就觉悟到自心现量的妄想,体性本不可得,本来妄想就不生,

生,是因为妄想生,了知一切法空无自性,就没有东西可以执着了,就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就是六祖讲的这句话啰。

大慧,圣人能够了解万法唯心现量,妄想不生,万法空无自性,凡夫就不是这样子的啰,

大慧,我说其余不是不证圣果的这些愚痴凡夫,自心种种现的这个妄想,

同时看到眼前的一切事业在目前,“事业”就是造作,

所以每个人干大事就有大业,干大事业,就是:大事就大业,业就随得越紧,很少人没有事业的,无事则无业,

而起种种妄想性相计着生,问题出在事业在前,误认为:完全的境界,完全地执着,完全地分别,因此我们的法就一直生起来,我们的相、妄想就一直生起来。

   17-3 【“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以上是解释智者不生妄想,用来解释俗谛之妄想“生而不生”之道理。从此句以下,是用来解释愚夫“妄想生”之】(的)【道理。】

【注释】

【“非妄想一生一不生”:并非我说妄想于一处生,另一处就不生。】

【“谓有无妄想不生故”:谓有智之人,于外种种义,不生有无之妄想分别,是故我说妄想不生;

亦即】(也就是)【:并但非俗谛能令智者不生妄想,而是智者自心于俗谛不作分别,不作分别即得不生妄想,是故妄想不生。此句为倒装,可重组为:“谓不生有无妄想故”。】

【“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这是解释上】一【句,为何】(什么)有【智】慧的【者】(人)对【于外】面【种种】的【义(俗谛) 】种种的境,种种的相、种种的法,【能】够【不生妄想】相【:

因为】有【智】慧【者】(的人)【了知】(解)【一切外在所现诸法之】(的)【体性,皆非有实自性,觉了一切法皆唯自心所现量,本来】就【虚寂,

因此于彼诸法,不生种种妄想分别,(以了既是自心现量,若再以自心分别自心,岂不虚妄至极?) 】

这句话就是:一切众生生活在虚妄当中,而从来不自觉知,一切众生活在虚妄的世界里面,从来没有觉悟,唯佛、圣人活在真实的世界,真如实际叫做“真实”,所以佛菩萨的生命是真实的,我们这个生命其实是虚妄的,【是故妄想不生。

再者,以觉了一切皆是自心现量,至于妄想,亦】(也)【是唯心所现,无有实体,本自不生,既知妄想本自不生,故佛说“妄想不生”。

此不生者,为智者以智观察,知其性相本不生,是即“生而不生”,此为智者之境界,非凡愚所及。】

   17-4 【是故凡夫之境界为“不生而生”,以于不生处,妄见有生;这正好与智者之境界相反:圣智之境界为:“生而不生”,无有任何虚妄境界能遮碍。】

【“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以上是解释智者不生妄想,用来解释俗谛之妄想“生而不生”之道理。从此句以下,是用来解释愚夫“妄想生”之】(的)【道理。

谓既然妄想唯心所现,本自不生,而今却现见有种种妄想生的原因,是由于除得圣智者】以【外,其余】(他的)【愚】痴的凡【夫,皆虚妄分别执著自心所现之种种妄想相故。】

诸位!这一句就是修行的关键,如果你了解这个执着心、分别心,其实是空性,立刻契入真如,就回归当下了,为什么?

凡夫都是虚妄分别执着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相,我们现在每天过的日子就是这样子,

【以依此虚妄分别,故令种种妄想生,而此“生”实是不生。

是故凡夫之境界为“不生而生”,以于不生处,妄见有生;这正好与智者之境界相反:圣智之境界为:“生而不生”,无有任何虚妄境界能遮碍。】

     17-5 【生与不生,在于心之】(的)【智愚,】就是:看你有没有智慧,还是你是个愚痴的人,【不在于境,】喔!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万法唯心所造。

【“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上句为总说愚夫生妄想的道理,此二句为解释上句愚夫如何令妄想生。

谓见一切所作有为之事业现在前,迷于此等事业之相,不了唯心,取以为实,并于其中起种种妄想之性相计著,因而令妄想生。

因此并非是如来于世谛一处偏能生妄想,而真谛即不生:

生与不生,在于心之】(的)【智愚,】就是:看你有没有智慧,还是你是个愚痴的人,【不在于境,】

喔!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万法唯心所造,

也就是说:你是个有智慧的人吗?

那么如果你是个有智慧的人,了境本空如幻,

那么如果你是个愚痴的人,现在愚痴的人是什么?着境以为实,就是大愚痴的人,

了境如幻,那就是有智慧的人,现在就是:看得破,是有智慧的人,看不破,就是大愚痴的人,就这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7-6 【简言之:生灭唯心,非在于境,】这一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重点,万法唯心现量境界,生灭唯心,不在于境界,那么这个事情就好处理了,现在你碰到事情痛苦不堪,问题就是看你愿不愿意放得下。

【不了即万法丛生,】万法其实就是心,了知一切都是唯心,心就清净,(【了之即一切清净、】)真如、【平等】的真如【、不动】的真如【、不生不灭】的真如【;】完全是真如。

【故曰“心生故种种法生,】就是妄心生,则种种妄法就生。妄【心灭故种种】妄【法】就【灭”。】

意思就是:万法其实本来就不生,妄心生,种种妄法就生,要妄心灭,种种妄法就灭,

【由是知:种种法生者,由于心生,以法本自无生故;

种种法灭者:由于心灭,以法既本自无生,故今亦】(也)【不灭。

简言之:生灭唯心,非在于境,】

这一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重点,万法唯心现量境界,生灭唯心,不在于境界,

那么这个事情就好处理了,现在你碰到事情痛苦不堪,问题就是看你愿不愿意放得下,

再来,如果有人得罪你、伤害你,问题在你要不要原谅他,

要,一下原谅他,不原谅他,苦了自己,你不原谅他,一定痛苦的是自己啊!他是你心中痛苦的影子,

如果你了万法痛苦的…了万法都是你心中的影子,那些么你就一切境界,给个宽恕,就是给自己一个更大的迴旋的空间,

所以,因此学佛它就是这样子,一天放一点,更加的成长自己,更加的宽恕别人,

那么我们就晓得,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天下无不可解救的众生,

他只是现在迷了,还没办法讲道理,给他一点时间,给他一点空间,如果是罪大恶极,那些么由法律来裁决,

如果这个人尚存一点良知、良能,给个时间跟机会,我们不失我们的大悲心,

有的实在很善良,可是他实在没有根,没有佛根,没有菜根,没有菩提根,什么根统统没有,只有海尼根(啤酒品牌)那就没办法了,爱喝酒啦!只有海尼根,你就没办法,拿他没办法,

啊!所以度众生,修行尽分,度众随缘,不是说:我们要度他,我们就有办法去度,对不对,

所以说:生灭唯心,非在于境,那么现在问题就出在你的心,你要不要原谅对方?

要,一句就解脱,不要原谅你,你就自找苦吃了啊!你就一直找苦吃,十年不原谅他,你就痛苦十年,我一辈子不原谅你,那就是一辈子心中有负担一个十字架,就是这样啊!

你要不要放下呢?我不要,我要恨他一辈子,那就慢慢地痛苦下去,慢慢煎熬,

好!师父既然这样讲了,生灭唯心,不在于境,我~放~下,你从现在起就会非常地快活,你的那一颗心就是佛的心,你就享受你的生命,不会再让生命处在煎熬中,

喔!快乐从懂得分享开始,自从我发心弘法以来,我觉得我分分秒秒都在享受,自从我牺牲自己推广正法,让无量  边的众生觉悟,我每天都觉得活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意义。

我从不百般计较地跟众生计较这个,徒弟有缺点,给个机会,给个时间、空间,哪一个人得罪我,乃至说:这个做得太过份了,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然能怎么样?你也没办法改变他,为什么?生灭唯心,非在于境,所以我得到解脱。

【故佛说:并非妄想于一处生,另一处即】(就)【不生。】

   17-7 【了知一切“妄想”本自“不生”】,这个就是生而不生。生其实当下就是不生,为什么说涅槃不离本处?就是生当体即空就是不生,【故非世谛能生妄想。】【以诸愚夫见所作种种有为“事业”现“在”其“前”,不了唯心,而取此等前境此为真实,更于其中起“种种妄想”之“性相计著”,故令妄想滋“生”】这个就是不生而生,【是故并非世谛一处能生妄想,而真谛即不生。】

【义贯】

【“佛告大慧:”我并“非”说“妄想”于“一”处“生”,而于另“一”处就“不生。所以者何?

谓”有智】慧【之】(的)【人于外种种义,不作“有无”之】(的)【分别,因而“妄想不生”,是“故”我说不生:

有智者云何能如此?以了知“外”在所“现”诸法之“性”皆“非”有实自“性,】

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为什么能够解脱?我们为什么偏偏不能解脱?因为他了知外在所现的诸法之性,皆非有实自性,就是不实在的意思。万法本来就是假相

【觉”了一切法皆唯“自心现量”,】既然都是你心所现的量,那么我就好好地处理这一颗妄想心,我就不要去执着,

说执着、不执着其实是多余的,为什么?【本来】就是【虚寂,

因此了知一切“妄想”本自“不生”。(此】(这个)【即】(就是)【生而不生,】

生其实当下就是不生,为什么说涅槃不离本处?就是生当体即空就是不生,【故非世谛能生妄想。)

“大慧,”既然妄想本自不生,而今却现有生者,其因即是如“我”所“说”者:

除已证得自觉圣智者外,其“余愚夫”以分别执著“自心”所现之“种种妄想”境“相,故”有妄想生:

以诸愚夫见所作种种有为“事业”现“在”其“前”,不了唯心,而取此等前境此为真实,更于其中起“种种妄想”之“性相计著”,

故令妄想滋“生”(此】(这个)【即】(就是)【不生而生),是故并非世谛一处能生妄想,而真谛即不生。】

这一段是指愚夫如何能够离妄证真,佛教人家如何解脱,这一段就是教你如何能够解脱。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18 经文506:【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这一段是愚夫如何能够离妄证真,诸位!大丈夫舍我其谁,这一段就是有智慧的人,今天便是修行得到一个辉煌的战果。

【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18-1 诸位!无上大般涅槃是修行的终点,当我们启动修行的念头,就进入了修行的舞台,什么时候会落幕呢?就是证得无上大般涅槃,就是这一出戏的终点,这样子戏就完结了。

这一段是愚夫如何能够离妄证真,诸位!大丈夫舍我其谁,这一段就是有智慧的人,今天便是修行得到一个辉煌的战果。

诸位!无上大般涅槃是修行的终点,当我们启动修行的念头,就进入了修行的舞台,什么时候会落幕呢?

就是证得无上大般涅槃,就是这一出戏的终点,这样子戏就完结了。

游戏就结束了,对不对?It`s over.游戏就结束了,修行的游戏就结束了,

所以当我们登上修行的大舞台,就看哪一个人能演得逼真,即刻于舞台当中,就了解舞台本是空性,这个舞台这一出戏就演完了,就证真了。

所以这一段是愚夫如何能离妄证真,离妄才能证真。

    18-2 觉自心妄想心量,还是要觉悟妄想来自你那颗心,其实都是你唯心,与境无关,这个时候你了解唯心,就好好处理你的心,妄想在你的心,你自己就用一点勇气。

云何愚夫,这愚夫怎么样?如何能够离,“得离”,这愚夫如何能够得离,我的执着,还有我所的计着之见?

“见”当然就是邪见,因为着一个我、我所有,当然就是邪见,没有正见嘛!不知道五蕴本空,万法本空的道理,

离能所,“作”就是能作,所作的,离能作所作,凡夫作的当然就是善、恶业,“因缘过”是什么?生死的过患,

意思就是:离于能作、还有所作,善恶业所牵引出来的因缘,生死的过患,六道轮回,

要怎么个“离”?前面这句加起来说:云何愚夫能够离我、我所计着的邪见,要离于能作、所作善恶业,所牵引的因缘生死的过患,要怎么作?

觉自心妄想心量,还是要觉悟妄想来自你那颗心,其实都是你唯心,与境无关,

这个时候你了解唯心,就好好处理你的心,妄想在你的心,你自己就用一点勇气,

   18-3 谦虚是智慧的开始,智慧加上勇气,能克服生命当中一切的挑战,现在智慧加上勇气,能够转变身、心,身、心转变。

所以师父前面那一堂课已经讲了,谦虚是智慧的开始,智慧加上勇气,能克服生命当中一切的挑战,

现在智慧加上勇气,能够转变身、心,身、心转变,

“转身”就是由涅槃熏习,变成舍利子,“转心”变成一颗真如的自心,自性心,

所以身、心转变,身转变成舍利,心转变成真心,所以佛火化出来,八万四千个舍利,

佛证得法身、报身、应身,这个金刚舍利是大家都有的吗?没有啊!所以佛所讲的话,你还不相信?那这个世间,还有哪一个人讲的话,你要相信吗?

世尊从相上证明,他证得究竟坚固的金刚不坏法,连这个色身都是金刚舍利,虽然是表法的,就告诉你,他的真心所熏染而成的,佛确实是圣人当中的大圣人,

   18-4 妄想怎么来的?就是不能了悟万法为缘起不实在的空相。

究竟明解一切地,“一切地”就是菩萨的一切地位、阶位,了知如来的自觉境界,

“离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还有离三自性,那个“离”要用二次,离五法,“自性”就是离三自性,离自性事,怎么样?

诸见之妄想执着,离于五法,离三自性、事物种种之见的种种妄想执着,以是因缘故,我才说妄想从不实义计着生,

这一句话很重要,妄想怎么来的?就是不能了悟万法为缘起不实在的空相,

我们就是在假相里面一直死执不放,无法放开夫妻的感情,无法放开儿女的感情,无法放开男女的这个情思,

总是希望永久的住在一起,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希望大家能够一直团聚在一起,怎么可能?你要不要看一下你左右边,你这五年来,你的旁边死了多少人?这十年来,你的旁边死了多少人了?

所以我(佛陀)就说:我方说这个不实的妄想,从种种不实,对不实的境界执着而生起妄想,

这一句话就是痛苦的根源来自哪里?来自于妄想。从种种执着不实在的假相,产生而来的。

众生一切的痛苦来自于无知,来自于无明。

    18-5 本来就是如如不动,你硬是要动它,这个时候了内如、外如,便能得解脱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因为妄想,生其实是不生。

“知”就是能了知,怎么样?如实义,一切法本空的如实义,意思就是:自心皆本自有如实之义,众生不知道,

相空,就是如实义,站在相空的角度,相就是如实义。对不对?

站在心的角度,妄想心不可得,就是如实义啊!妄想心不可得,就是真心啊!

我们这些如实义,如实心、如实境,不知道,本来是内如,本来是外也如,我们现在不知道,

能了知内如、外如,自心、外境都是如实的义,都是空义,如如不动,

本来就是如如不动,你硬是要动它,这个时候了内如、外如,便能得解脱自心所现的种种妄想。因为妄想,生其实是不生。

   18-6 能了知内在的是如,外境还是如,那么这个时候,一切的是非恩怨统统平等,契入平等不二的法门,你就是一个无上解脱的圣人,便能得解脱自心所现的种种的妄想,生其实就是不生。

这一段是说:愚夫如何能离妄证真,我再把它贯串一下;说:

云何愚夫如何能够得离我、我所计着这邪见呢?离能作、所作这种善恶业所牵引的生死过患呢?

觉自妄想心量,这下子怎么样?能够转变身、心,转身为舍利,转心为真心,

身、心就转变,究竟明解菩萨一切的地位,菩萨从初地到十地,叫做“一切地”,就是菩萨从初地到十地,

了知,最后了知达到如来自觉圣人的境界,

都是因为怎么样?离于五法,同时离于三自性见之妄想执着,

以是因缘故,我才说不实的妄想是怎么来的,就是从种种没有智慧、不实义,

着于不实义,不实的境界,“不实义”就是因为着于种种不实在的境界,“计着生”就是因为有攀缘心,这样死执不放,

“知”就是能了知,如实义,能了知内在的是如,外境还是如,那么这个时候,一切的是非恩怨统统平等,契入平等不二的法门,

你就是一个无上解脱的圣人,便能得解脱自心所现的种种的妄想,生其实就是不生。

   18-7 【“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如是则能了知自心皆本自有如实之义,而得解脱自心所现之种种妄想。这便是佛说“生”与“不生”之义,以迷自心而为妄想,便成“不生而生”;了妄想即自心,便是“生而不生”,所以佛非说“一生一不生”之邪因论,明矣。】

【注释】

【“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

从这以下是佛开示:愚夫如何能离妄证真之法,】离妄就证真,【这也就是探究妄想的目的。

谓愚夫如何能离于我、我所计著之邪见,】以【及离于能作所作,善恶业因缘,生死之过患?】

【“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此谓若能觉知自妄想心量,妄想自然不生,如是便直下转凡成圣,】

诸位!不离当处,菩提在哪里?菩提不离当下,要证得涅槃吗?

不可寻寻、不可觅觅,不必寻寻、不必觅,寻寻觅觅都不能转凡成圣,当下无凡无圣就转凡成圣,

【即得令身心转变。所谓身心转变者,即转色身为金刚不坏之身(故】(或者)【有肉身菩萨,乃至分身舍利),】

以【及转妄心为真心】真心就是大般若心,【(故】(所以)【能洞达一切)。】

【“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究竟明解菩萨一切地位,了知如来自觉圣智】的【境界。】

【“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即】(就是)【能远离五法、三自性等之妄想执著。】

【“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如是则能了知自心皆本自有如实之义,而得解脱自心所现之种种妄想。

这便是佛说“生”与“不生”之义,以迷自心而为妄想,便成“不生而生”;了妄想即自心,便是“生而不生”,所以佛非说“一生一不生”之邪因论,明矣。】

   18-8 如果你不执着外境,妄想从何而生?所以今生今世,我告诉你,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内心有妄想,问题就显现。什么问题就存在,内心要没妄想,知足安详,嗯!什么事都没发生。

【义贯】

【“云何愚夫得离”于“我、我所计著”之邪“见”,及“离”于能“作、所作”善恶业“因缘”生死“过”患耶?

谓若能“觉”知“自妄想”之“心量”,妄想自然不生,】

妄想来自那颗心,那当然就不要生妄想了,就这么简单啦!

妄想自然不生,不是让它不生,诸位!妄想自然不生,就是了幻即离的意思,自然不生,还不能断它,

我现在起了贪心,知道:喔!贪心如幻,这一颗心如幻,它本来就不存在,贪心就没有,

【如是便能直下转凡成圣,而得“身心转变”,转凡夫身为净妙色身,转妄心为真心,

“究竟明解”菩萨“一切地”位,进趣“如来自觉”圣智“境界”,

亦】(也)【能远“离五法、”三“自性事”诸“见”之“妄想”执著。

“以是因缘故,我”方“说”不实“妄想”俱】“俱”就是统统,不实妄想统统从哪里来?

【“从”】(就是)【对】于【外】面的【“种种】境界【不实义”】的【境界之“计著”而“生”。】

如果你不执着外境,妄想从何而生?所以今生今世,我告诉你,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内心有妄想,问题就显现。什么问题就存在,

内心要没妄想,知足安详,嗯!什么事都没发生。

诸位!心中没有妄想,什么事都没发生,心中要有无明习气妄想,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那叫做不定时的炸弹,什么时候要爆发你不知道。

【我之所以说此等法者,为欲令愚夫皆各“知”自心中本有之】(的)【“如实义”,而“得解脱自心”所现之“种种妄想”。】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19 经文507:【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一切法本皆因缘妄现,“非有”自“性可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
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
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
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
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
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
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
非有性可得。】

   19-1 凡夫不能了知万法本空,空无自性的道理,所以不能了知我佛陀所通达万法唯心的道理,误认为有外境。

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因以及缘,由于有因跟缘,从此就生万法的世间,

这凡夫就是妄想,就执着于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异等等,常、无常等等,

妄想着四句偈,不能了知万法本空,空无自性的道理,

所以不能了知我所通达的唯心的道理,不能了知我佛陀所通达万法唯心的道理,误认为有外境,

    19-2 了知一切法本来就是因缘渐次妄现的,非有自性可得,也不妨碍次第而生,非有自性可得,注意喔!非有自性可得,绝对不妨碍次第因缘果而生。

世间非从有种生,“有”底下加一个“种”这样比较看得懂,

世间并非从有种生,亦复并非从无种生,

这个“有”的底下加一个“种”, “无”的底下加一个“种”,这样你就知道它是外道,

“非有生”、“非无生”,这样你看不懂啊!世间非从有种生,亦复非从无种生,加一个“种”,你才看得懂,

不从有无生,也不从亦有亦无生,亦非非有无,也不是非有非无,

诸因与众缘,云何愚妄想,于愚夫的妄想,非有亦非无,

意思就是说:缘生法本来就是非有也非无,意思就是:离于有、无的意思,“非有”意思,缘生之法本离于有、无的意思,

所以它这个“非有亦非无”,就是本来就离于有、无,因为文字太简单,也不晓得它在讲什么,

“非有非无”,这一句话讲什么呢?意思,本离于有无的意思,缘生法本来就离于有、也离于无,“叫做非有非无”。

亦复非有无,这个“非”用两次,“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亦复非有无,亦复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然后呢?这一句就是,毕竟离四句的意思。如是观四间,再好好的观照世间都是空性的,

心转变得无我,就是二无我的智慧,人空、法空,人无我、还有法无我,这样心转变了,能够得二无我,

当然后面就要补一个“智慧”了,懂得人无我、还有法无我,当然就是一种智慧,二无我智,

所以,一切性不生,“一切性”当然就是一切法本自不生,因为是缘生,“缘生”就是无生,以从缘生故,

“缘生”就是空无,是条件所生的,条件所生的当然就是不可得了,不可得了。

一切缘所作,一切法都是众缘所成就的,怎么样?既然一切法都是众缘所成就的,既然是缘所作的,当然自性便本来非自有,非本来自有,

“所作非自有”就是,既然是众缘和合所作,当然自性便本非自所有,

意思就是:因本来就不可得,“非本自有”就是因相不可得,所以说:所作非自有,

万法,这一句要从前面来念,一切法皆是众缘所作,既然一切法是众缘所作,“所作”停一下,自性便非本自有,

意思就是:万法空无自性,因相不可得,因不可得,果不自生事,“事”就是果,事果、事果,事相的果,“事”就是果。

果不能自生果,事不自生事,果要从因来,因空无自性,因找不到,那么果不能自生果,果必从因生嘛!

有二事过故,就变成果生果,这个有二个果,有二种,果生果就变成有二果的过失,这样讲是不对的,

无二事过故,如果用佛的角度来说:如果照了有正因正缘,慢慢地结成果,就不会有二事果之过失,

了知一切法本来就是因缘渐次妄现的,非有自性可得,也不妨碍次第而生,非有自性可得,注意喔!非有自性可得,绝对不妨碍次第因缘果而生。

    19-3 了一切法空,人无我、法无我是一种智慧,既然无我,就是于其中间,就没有东西可能贪,万法本空,哪有什么东西可以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释】

【“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此为破外道计著四句为能生。

谓:世间诸法,非从有种生,亦非从无种生,也不是从“亦有亦无”种生,亦非从“非有非无”种生。】

【“诸因及与缘”:一切诸法乃】是【从诸因与众缘和合而生。】

【“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缘生诸法,本非有、非无;

以从众缘和合,缘生无性,故非有;以虽无性,然亦】(也)【随因缘和合而妄现,故非无。

“亦复非有无”,即】(就是)【代表:非“亦有亦无”,亦非“非有非无”,两句;这也就是四句】当【中的后二句“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之否定。

此】(这个)【即】(就是)【言】(说)【:法离四句】的意思【。】

【“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若能如是观察世间,则能令妄心转变,而证得二无我】的【智】慧【。】

所以了一切法空,人无我、法无我是一种智慧,既然无我,就是于其中间,就没有东西可能贪,万法本空,哪有什么东西可以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一切诸法既皆是众缘和合所作而成,则其自性便非本自有之。】

【“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事”,即】(就是)【果。

果不能自生果,因为果是从因】而【生的。否则即】(就)【有二果之过咎。

所谓“二事”(】就是【二果),即】(就)【是果生果之义。】

【“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若如实照了一切皆是因缘所生,则无果生果之过,如是则知一切法本皆因缘妄现,非有自性可得。】

    19-4 若了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而“无二事”之果相生之“过故”,则知一切法本皆因缘妄现,“非有”自“性可得”。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由“诸因及与”众“缘”和合,“从此”而“生世间”一切诸法;

然愚夫于此因缘所生之法,“妄想”计“著”有无等“四句”,堕于邪妄分别,而“不”能了“知我所通”达之唯心之】道【理。

“世间”诸法“非”从“有”种“生,亦复非”从“无”种“生,不从”亦“有”亦“无”种“生,亦非”从“非有”非“无”种生,

乃从“诸因及与”众“缘”和合而生,“云何愚”夫却于此横生“妄想”,计著四句?

是故当知,缘生诸法本“非有亦非无”,离于有无,“亦复非有无”,毕竟离于四句。

若能“如是”以正智“观”察“世间”诸法实离四句分别,便得离于诸妄想,因而令妄“心转”变,而证“得”二“无我”智。

“一切”诸法之“性”实“不”自“生,以从”众“缘”和合而“生故。

一切”诸法皆是众“缘”和合“所作”而成,既然是众缘“所作”,则其性即“非”诸法本“自有”之。(以生但缘生,非法自生;作但缘作,非法自作)。

因既不生,则“事”果“不”能“自生事”果,否则即“有二事”果重复展转相生之“过”咎“故”;

若了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而“无二事”之果相生之“过故”,则知一切法本皆因缘妄现,“非有”自“性可得”。】

五点三十六分,喔!不止,我的表五点三十八分了那不讲了,不讲了。反正我们七月底要讲完了,不差这一点点时间了,下个礼拜,还要再继续上课,

下个礼拜上两堂课,那是给师父稍微休息一下,すみません(日语:对不起),讲经也是很累的,我如果不休息,很快就会往生了,真的啊!所以需要休息一下,真的很累啊!很累啊!

所以这法师,以后要发愿讲楞严、楞伽。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晚上要诵经,下个礼拜要上课,六月八号停课。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五套(共7讲)
第三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宣讲日期:2013.05.24-2013.06.22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请合掌。(大众就座合掌随上人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508:【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这一段呢是佛在说:什么才是佛的真心的证量呢?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
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
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

   1-1 能缘、所缘,包括那一颗无分别心性,二者俱皆远离,这两个统统要放下,能达到本性的究竟妙净之境,妙净的境界,我说名心量,我方说此名为如来藏的心量。

这一段呢是佛在说:什么才是佛真正的心量,佛讲的是这一颗真心,什么才是佛的真心的证量呢?

观诸有为法,“有为法”当然就是世间生灭法,那怎么样进入佛教的核心,涅槃真心呢?

要离攀缘,“攀缘”就是能缘的心,“所缘”就是所缘的法,也就是相,“法”就是相,离能缘心,离所缘之法,

“无心”就是没有分别心,能所双亡,便达到无心的心量,这个没有能所的无分别心,我说才是真正佛的量,

量者自性处,当一个圣人证到真心的证量境界,如果能在心量的自性处,就是达到终极点,量者自性处,证到真心的圣人的证量境界,

如果能够在心量自性的极处,要放下什么呢?缘性二具离,能缘、所缘,令能缘、所缘放下,

那个“性”,第二个字这个“性”字,就是无心之性,也就是没有分别心的心性,

不但要能缘、所缘要放下,连那个无分别心的心性,统统要放下,

你不能着一个说“我无分别”,那么就变成生灭、有分别,

意思就是说:证量的解脱境界,它是去契入绝对的,不能用衬托的,

离了能缘、所缘,又着一个无分别心的心性,那又变成生灭,

所以能缘、所缘,包括那一颗无分别心性,二者俱皆远离,

这两个统统要放下,能达到本性的究竟妙净之境,妙净的境界,

我说名心量,我方说此名为如来藏的心量。

    1-2 这个“无心”是功夫,也就是没有妄念,当体即空的不二真心,那个才是真正的无心。

【注释】

【“离攀缘所缘”:“攀缘”,即】(也就是)【能攀缘之心。】我们之所以不能断烦恼,都是因为一直攀缘外境,【“所缘”,即】(也就是)【所攀缘之法。】

所以佛经里面,把我们这个心比喻作猴子,这个猴子呢?右手抓一支树枝,左手去攀缘另外一支,一直前进,左手右手,左手右手,那就是一直攀缘,我们的心,它就像猴子,定不下来。

【“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无心”者,无分别之心。

谓既离能缘、所缘,则能所双亡;既无能所,便达无心,无有一切虚妄分别之心,如此之心量,如来说为真心之量,以离虚妄分别过故。】

在这里还要附带说明一下,这个“无心”,凡夫体会不出来,这个“无心”,便达无心,一般的众生以为我什么都不要去想,空虚叫做“无心”,那是不对的,

这个“无心”是功夫,也就是没有妄念,当体即空的不二真心,那个才是真正的无心,

所以这个“无心”分两个角度,一个是开悟人讲的无心,就知道:是真正的无心,

而世间人讲的那个“无心”,等同无念、无想,就变成这样子,

所以这个无心的解读,还不能用妄识、生灭心去解读。

【“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然而已证此无心之真心量者,犹有真心之量存焉,若能于此心量心性之极处,真令能所缘影及无心之性二者,俱皆远离。】

【“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如是即】(就)【能达于本性究竟妙净之境,我方说此为如来藏心之心量。】

那么从这一点,就可以了解佛的境界,用推论的,因为凡夫没有办法证量,就知道说佛的如来藏心量,一、扫除任何的语言,二、扫除任何的文字,三、扫除任何的思维模式,统统不能用推论的,

所以如果把这个佛法,用妄心来讨论,是没有办法契入佛教真正超越的思想,永远没有办法,所以佛法它不是学术,学术就是一种妄执、推论,

而佛教讲的是真心、本性、究竟,没有任何的阶位,所以唯证相应的东西,世间人确实是很难,应该说是摸不着门。

    1-3 【此二节所颂者,为即俗而明真,】即俗就是当下,俗谛当下就是真谛、真性,【乃悟者之心量。自此以下,为颂上面所说】的【自妄想心量,最后显示如来自觉境界。】

【义贯】

【智者以正智“观”察“诸有为法”,其性本“离”于能“攀缘”之心】以【及“所”攀“缘”之法,】

为什么“其性”呢?意思就是:其性,万法都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没有能缘跟所缘,【离于能所;

既无能所,则达“无”分别“心之”不可思议“心量”,此则是“我说为”真“心”之“量”。

然已证此真心“量者”,若能于心量“自性”之极“处”,真】的能够【令能、所“缘”影及无心之“性,二”者“俱”皆远“离”,达于本“性究竟妙净”之境界,“我”方“说”此“名”为如来藏心之“心量”。】

【诠论】

【此二节所颂者,为即俗而明真,】即俗就是当下,俗谛当下就是真谛、真性,【乃悟者之心量。

自此以下,为颂上面所说】的【自妄想心量,最后显示如来自觉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509:【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当我们人空、法空,人我执空的时候,就会有四种智慧,平等的智慧产生。你要开大智慧,就看这一段能不能突破它。

【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

   2-1 所有的众生活在一种痛苦的煎熬,就是因为不了解“无实事”,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我,既然一切法无我,反过来说:你执着什么?你在苦恼什么?你在追求什么?

施设世谛我,意思就是说:用种种的假名,这些名相施设世谛所讲的这个“我”,也就是人我执,

彼则无实事,可是站在圣人的角度看,其实没有那个“我”,那是因为妄执,不知道万法空无自性,所以本来就人无我,

说:彼则无实事,圣人能够有智慧,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事实上不存在那个人我执,

说:“无实事”就是人我执空,彼则无实事,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当然人我执空,

这一句话就衬托出所有的众生活在一种痛苦的煎熬,就是因为不了解“无实事”,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我,

既然一切法无我,反过来说:你执着什么?你在苦恼什么?你在追求什么?

这就可以了悟,只有佛了解世间真正的究竟之处,也就是歇即是菩提的道理,

所以彼则无实事,根本不存在有一种人我执,而人我执是空性的。

    2-2 这个五阴本来就没有实事,意思就是:法执也是执着得没有任何意义。

接下来,诸阴阴施设,“诸阴”是把五阴分开来讲,叫做“诸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叫做“诸阴”,也就是它们的自相,诸阴的自相,

那么写一个“阴”,就是五阴的共相,所以色等诸阴,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的自相,那么写一个“阴”,就是五阴的共相,其实也是一种方便说,

如果把五阴分开来,色、受、想、行、识,那么这个就有五种法了,

所以诸阴阴施设,我们方便安立了这个色身所影现出来的色、受、想、行、识五法,那么对众生来讲,这个叫做“法执”,

那么这个五阴呢?它是一种可以解读作“自相”,色、受、想、行、识,也可以解读作“共相”,因为共同一个色身,那么施设就是一种假相,方便的施设,

“无事”意思就是:对法上的执着,色、受、想、行、识,五法的执着其实还是空的,叫做“无事亦复然”,

这五阴本来无事,“无事”,这个“无事”,“本”把它补上去,五阴本无事,这个五阴本空,本来就无实事,也就是:本来就没有五阴,

所以为什么禅宗里面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谁?为什么这样参?也就是叫你照见五蕴皆空,

父母亲还没有生你的时候,有五蕴吗?没有,其实就是叫你照见五蕴皆空,

所以这个五阴本来就没有实事,意思就是:法执也是执着得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对这个世间的所有有相、所有的法,安立种种的名相、言语,再去把它执着这个法,

所以法执空,就是五阴本无实事,也就是法执空,亦复然,

    2-3 从事相,因果也是平等,从理上,究竟不生不灭,仍然是平等的,如果你能有这样的智慧,你当然就能够解脱。所以当你了悟因果平等的时候,你智慧就大开。

以二执俱空,所以有四种平等生出的智慧,用平等心回归当下,智慧就生。

相及因性生,“相”当下即空就是非相,这一段就是:当你契入不二法门的时候,智慧就大开,

“相”是指五阴身,这个五阴身其实空性,这个相,这个五阴身,不但是空性,而且跟非相,“非相”就是空性,平等,

意思就是:相与非相平等,就是我的五蕴身跟你的五蕴身,其实都是空相,都是平等的,所以第一种平等,就是相以及非相平等,

当你能够回归当下的时候,智慧就大开,当你看到一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有的众生的五阴身,究竟空相,究竟平等,

你不会于相里面,假相,缘起的假相里面,分别上下高低,

所以第一个相,回归当下的无相究竟平等,叫做自他根身平等,

这里还有一个注意一点,当我们讲:相,体性本空,当下不二的非相,这个时候还不能着一个非相,这个非相直接契入,相跟非相都不可得,还得注意这一点,

所以“相”跟“非相”,“相”回归到当下,就是“非相”,就是空相。

所以你见到一切相,都是空相,万法本自平等,还不能着一个空相,

第二、因性生,这个“因”究竟空相,空无自性,那么“生”呢?就是一种果,因性生,“生”,因性所生之果是平等的,

意思就是:因,空无自性,果,空无自性,换句话说:从事相来讲这个因果,从两个,从次第的因果角度来讲,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这是从事相方便建立的一种次第,

但因回归到当下的果,统统是不生不灭。所以因性跟果性是平等的,

从事相,因果也是平等,从理上,究竟不生不灭,仍然是平等的,如果你能有这样的智慧,你当然就能够解脱。

所以当你了悟因果平等的时候,你智慧就大开,因当下空无自性,平等,果还是空无自性,平等。

   2-4 如果“我”回归当下,能体悟到万法无我,那么你的智慧就会大开,你就不会用“我”,我执、我见,存在这个世间,到处斗争了。

第三、无我等,这一句话是说:我与无我是平等的,

“我”是一般所执着的“我”,但是与佛所讲的“无我”,体性本空,两个都空无自性,方便安立,

世间人着一个“我”,那么佛陀为了破除我执,所以才讲一个“无我”,

如果说着一个“无我”,仍然又恢复到我执,

所以我与无我,它是平等的空相,两个都不可得,

如果“我”回归当下,能体悟到万法无我,那么你的智慧就会大开,你就不会用“我”,我执、我见,存在这个世间,到处斗争了。

    2-5 能修之人、还有所修之法,这是平等的,平等的。

第四者,第一个“修”是指修法,第二个“修”者是指修人,能修之人、还有所修之法,这是平等的,平等的。

而这个平等,站在事相来讲,或者是站在究竟处来讲的话,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2-6 当我们人空、法空,人我执空的时候,就会有四种智慧。你要开大智慧,就看这一段能不能突破它。

那么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当我们人空、法空,人我执空的时候,就会有四种智慧,平等的智慧产生,

那么意思就是说:你要开大智慧,就看这一段能不能突破它。

我再解释一下,我们所用的假名施设的世谛所称的我,其实好好地彻底了悟,彼则根本无实事,根本人、我执其实是空的,

这个色等诸阴的自相这种法执,以及五阴的共相、人相等等,这是方便施设的五阴,这五阴本来无实事,也就是法执空,亦复然,

前面这两段是讲,人我执空、法我执还是空,当我们人我执空、法我执空的时候,就会产生了平等的知慧,平等的智慧。为什么?

一、相与无相平等,自他根身平等,所以我们到今天,第一个平等都不得了,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足,完全平等,你看,佛法超越一切种族,欸!超越一切种族,

第一个都不得了,你不会看不起别人,也不会把自己拉得很高傲,为什么?究竟平等嘛!

相与非相平等,这样智慧就产生,也就是:相回归当下就是无相,就是非相了,平等,

(第二)因空,果还是空性,还是平等,

第三个、我与无我,还是平等,只是施设的假名而已,

第四个、修法与修人,能修之人还有所修之法,一样是平等,

如果说你能够这样子的话,好好地体悟,那么就会开智慧,

为什么说能修之人所修之法是平等呢?注意听!能修之法,能修之人与所修之法,

诸位!“法”就是道理,道理存在人的心,人的妄想心究竟空寂,

所以所修的法、能修的人,回归到一心,真如,还是究竟平等,

无论你是讲“相”,无论你是讲“法”,“法”就是道理,法,无论你讲的,所有的法都会归到无生的理,无生的理就会归到心,心就会归到究竟处,就是真如。所以能修之人、所修之法,都统统是平等。

   2-7 在座诸位!你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那个火葬场的,一火化以后,你就发现真的五蕴皆空,不必到死亡,欸!不必到死亡。真的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

【注释】

【“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

世谛中所称之我,乃】是【假名施设,并无实事;】

所以我们众生莫名其妙地去执着那个“我”,其实并没有这件事情,

因此我们每天在过着斗争、不愉快的事情,其实把生命变一种煎熬,都怪自己没有智慧,

【至于五阴】的【自相,】以【及五阴合会】(和合)【所施设的共相之】(的)色【身,亦】(也)【是假名】的【,并无实事。】

所以,在座诸位!你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那个火葬场的,一火化以后,你就发现真的五蕴皆空,不必到死亡,

欸!不必到死亡。真的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

就是把死亡,那个终点火化以后,剩下一堆骨灰,拿来现在用,就很好用了,

时时刻刻观到一堆白骨,一堆骨灰,那还有什么东西能存在这个世间呢?

所以,共相的色身,也就是假名,并无实事,

所以有的人,世间人讲,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这个都是无聊、错误的,这是后来人乱乱讲的。

佛争什么一炷香?人争什么一口气?对不对?所以这里,统摄一句话,没有把生命看到究竟之处的那个人,就是永远没办法解脱,

【“诸阴”,指五阴之自相。“阴施设”,指五阴和合所成之共相。

此处“我”即】(就是)【人执,“我”无实事,即】(也就是)【人执空。

“阴”即】(就是)【法执,“阴”无实事,即】(也就是)【法执空。】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2-8 【“有四种平等”:以二执俱空,故有四种平等智生。】

【“有四种平等”:以二执俱空,故有四种平等智生。】

【“相及因性生”:这是第一、第二种平等。

“相”,为第五阴相,】意思就是合,合五阴相,【即】(就是)【自他根身之相,】

这里的“第”如果用“合”,那么就更清楚,“相”就是合五阴相,就是自他根身之相,

【此】(这个)是【指“相与非相”平等,为第一种平等。

“因性”,为诸法生起之因;】其实是空无自性,【“生”,为所生】起【之果;

合起来说,即】(就是)【指“因与果”】究竟还是【平等,此】(这个)【为】(是)【第二种平等。】

【“第三无我等”:第三为“我与无我”平等。】

【“第四修修者”:“修”,所修之法。“修者”,能修之人。

第四种平等为“能修之人与所修之法”平等。】

【义贯】

【以假名“施设,世谛”中所称之“我”,“彼”(这个我)“则无实”在之“事”;

至于色等“诸阴”之自相(法相),及五“阴”合会所假“施设”之共相(人相),本“无”实“事亦复然”。

如是观察即达人法俱空,则“有四种平等”智生:

第一,五阴(自他根身之)“相”与非相平等;】

以【“及”第二,诸法生起之“因性”与其所“生”之果平等;

“第三”,我与“无我”平,“等;

第四,”所“修”之法与能“修者”平等。】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510:【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此二偈所明者,为即真成俗,是为迷者之心量。人我执二空所产生的智慧,而一切众生所执着的五蕴,跟财产的这些依报,所以而生种种的妄想。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
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
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

    3-1 为什么世间会有种种的不幸?就是因为他依靠的东西不是实在的,难就难在于内在无始劫来的习气太难除,虽然知道道理,还是割舍不下,放不开。

意思是说:这个世俗谛,本来就空无自性、平等一相,并没有什么差别,这一段是指,

但是凡夫就不是这样子的了,欸!这凡夫怎么样?什么叫做“妄想习气转”呢?就是众生从无始无明以来,这个妄想习气转动得太厉害了,

“转”就是生的意思,当我们的妄想习气一转动以后,便会有种种的心生,就是现行的心识生起,

那么现行的心识,是指执着还有分别,便会有现行的种种心识,生起种种的分别跟执着,

由于一直生,刹那生、刹那灭,而且一直浮现在每一个人的清净心当中,我们的清净心完全被掩盖,

所以变成心生,故种种境界于心外现,而不晓得那个心的外面的境界,其实是一种业报,正、依二报,并没有在外,从究竟义来讲,都是八识田中的种子跟习气所影现出来的,这个叫做“世俗心量”,

那么这一句意思重点,意思就是说:什么是世间人?因为世间人没有佛的智慧,世间人无始以来习气转动,便会有种种的现行心识生起,心生,所以种种境界于心外显现,是世俗心量。

意思就是:每一个众都逃不掉,一出生,从头到尾就是一直执着外面的境界,是他在利用的,他在过日子的,他所依靠的,就是这样子,

所以为什么世间会有种种的不幸?就是因为他依靠的东西不是实在的,难就难在于内在无始劫来的习气太难除,虽然知道道理,还是割舍不下,放不开。

    3-2 一切众生都执着五蕴身为自我,同时外在的财富,都认为我的房地产,我的银行的簿子数目字,金钱多少钱,都一直依赖这个东西存在。

接下来,外现而非有,说:外面虽然现有种种的境界,“而非有”,就是非实在的有,

你看看什么相不空?那么你过去,你的生活,三十年前的生活,而今安在哉?二十年前的生活,而今安在哉?就是你昨天的,也只是一个记忆而已,

外面虽然现有种种的境界,其实“非有”,就是不是实在的有,

“心”就是以自己的妄心故,怎么样?有见到种种的法,种种的境界,“种种”的后面补上两个字的话,“境界”或者是“法”,那就更看得清楚,或者是“义”,

以自心妄心,所以见有彼种种的妄境、妄法建立,因此建立了内在的根身,

这是一切众生都执着五蕴身为自我,同时外在的财富,都认为我的房地产,我的银行的簿子数目字,金钱多少钱,都一直依赖这个东西存在,

换句话说:给个希望,就是建立了内根身,还有外在的依报的财,我说为世俗之心量。

    3-3 【“外现而非有”:然外】面所【现之】(的)【种种】的【境界,其实非有,唯自心见。】诸位!这一句有什么好处呢?这一句看了以后,你绝对不会去贪图,什么舞会啊!什么热闹啊!你知道万法本自空寂啊!

【注释】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俗谛本来】是【平等】的【,了无差别之相,然】(但是)【愚夫由于内有无始妄想习气熏习,次第转生,故令种种现行心识生起。

“转”,即】(就是)【生之】(的)【义】(意思)【。】

【“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由心生故,见有种种境界于外】显【现。

此】(这个)【即】(就是)【心生故】(所以)有【种种法生。这便是世俗之心量。】

【“外现而非有”:然外】面所【现之】(的)【种种】的【境界,其实非有,唯自心见。】

诸位!这一句有什么好处呢?这一句看了以后,你绝对不会去贪图,什么舞会啊!什么热闹啊!你知道万法本自空寂啊!

叫你去恒春那边呐喊到凌晨二、三点,或者凌晨五、六点才结束,你会觉得很累,

所以诸位!圣人跟凡夫所过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圣人所过的生活,是找到内心真心的真理,生命以真理为主导,

那么众生是以相、境界为依靠,这所过的生命观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到底谁过的日子才是正确的呢?你看看,什么时候有任何一个凡夫带走任何一种东西,没有。

所以我们过的这种日子,才是真正的圣人所过的日子,虽然我们没办法达到佛的境界,但是你人生已经有目标跟方向了,喔!原来所有的法,都在这一颗真心。

【“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身”,】就是【根身,为正报。“财”,】就是【器世间资财,为依报。

谓以自妄想心故见有彼种种法现,因而妄建立依正之根身及资财等法。“建立”,】就是【成就义。】

单单这一关就非常困难,虽然道理知道,叫你拿钱出来布施都已经很困难,已经悭吝习惯了,或者是把我们这个五蕴身布施出来也很难,所以这个就叫做“修行”,众生需要给他一点时间。

   3-4 普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人把内根的五阴身,还有外在的财产看得开,从另外一个角度,没有一个人看得开,要看得开,早就做圣人了。

【义贯】

【俗谛本来平等,并无差别相,然愚夫以内有无始“妄想习气转”生,故“有种种”现行之“心”识次第“生”起;

由心生故,于是见有种种“境界于外”显“现,是”为“世俗”之“心量”。

然而“外现”之种种境界“而”实“非有”,

以自妄想“心”故“见”有“彼种种”法,以此而妄“建立于”依正之内根“身” 】以【及外资“财”等法,

此】(这个)【即】(就)【是“我说为”世俗之“心量”者。】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凡所有普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人把内根的五阴身,还有外在的财产看得开,

从另外一个角度,没有一个人看得开,要看得开,早就做圣人了,

师父!他很有布施心呢!买几颗水果来,可以,买几颗水果来,现在正在盛产玉荷包(荔枝),真的要让他将全部财产都布施出来,这是不大可能,不太可能。

师父!您喜欢吃什么?也是几颗水果啊!这个就是~那也不能这样讲,因为人家要这样继续生活啊!对不对?所以说这个立场不同,

因此说“止”跟“不止”,还是讲内在的心的东西,内在心的东西。

   3-5 此二偈所明者,为即真成俗,是为迷者之心量。

【诠论】

【此二偈所明者,为即真成俗,是为迷者之心量。

此为颂上面长行】当【中,愚夫因种种义,而生妄想。】

“种种义”就是万法,种种法,种种境界,“义”就是法,“法”就是境,“境”就是相,法、义、境界、相,指的都是同样一种东西,

种种义、种种法、种种境界、种种相,其实讲的都是一样的东西,而生妄想,产生了种种妄想。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511:【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这里呢?告诉你什么是真心,什么是真实的如来第一义心。记得用虚空的胸量,来过活你每一分每一秒的日子,你就是圣人。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
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
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
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4-1 所有的法、道理,统统慢慢地贯通,就是清净心,就才是佛道,无有少法可得,也无一法生起,何以故?万法本空,不生不灭,我说为心量。

上面讲的是,人我执二空所产生的智慧,而一切众生所执着的五蕴,跟财产的这些依报,所以而生种种的妄想,

那么这里呢?告诉你什么是真心,什么是真实的如来第一义心,

统统离,“离”就是放下啰,“离一切诸见”,就是人见还有法见,也就是人我见、还有法我见,凡夫跟外道都执着人我、还有法我,

离于二无我,还有外道所执着的四句偈,离二无我,离于二见达到二无我,以及离外道的四句偈,

一切诸见,人见、法见,就是:离凡夫见、离外道见,以及离能想心、还有所想的境,

能想心就是“我执”,所想的境就是“法执”,离能想心的我执、所想境的法执,离能所、离四句,怎么样?“无得”,无有少法可得,

所以,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所有的法、道理,统统慢慢地贯通,就是清净心,就才是佛道,无有少法可得,也无一法生起,何以故?万法本空,不生不灭,我说为心量。

这个就是我所讲的唯心的心量,万法都不离心,当我们人我执都达到空性的境界以后,就能见到一切的法,

   4-2 心彻底地解脱,不着有、不着无,我说为真心的现量境界,心量,我说这个才是真实的心量,超越一切有无。

离什么?非性非非性,第一个非就是说:性就是有性,然后这个“非性”就是无性,就是“无”,所以,非有性非无性,

那么底下这一句的意思,“有”就是性,“非性”就是无,“有”跟“无”悉离,

所以我们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才不会着“有”,才不会着“无”,

谓彼心解脱,心彻底地解脱,不着有、不着无,我说为真心的现量境界,心量,我说这个才是真实的心量,超越一切有无,

    4-3 一个人达到一切法无挂碍,得到意生身以后,当然就要做利益众生的工作了。当我们大悟见性,证得到无上大般涅槃,这出戏就演完。接下来,就是示现,生生世世示现,就像佛陀讲的,吾于娑婆世界八千往返。

如果我们能够超越一切凡夫外道的有无,怎么样?

能离一切名相的妄想,就达到每一个人修行的终极目标,内法如,还有外法亦如,

“空际”就是真空,“际”就是实际,一点都不虚伪,

意思是说:凡夫过的妄相,妄想虚伪的日子,因为他没有体悟到真实,所以内法不如,外法亦不如,与空际,没有达到真空实际的境界,

离一切名相妄想以后,你的内心跟外法统统如,这个是修行人的终极目标,与真空的实际,

然后达到什么?达到无上的大般涅槃,这个涅槃是指佛的究竟义,无上的大般涅槃。还有究竟的法界,

怎么样?启动了自觉圣智的种种意生身,

前面我们讲的,从初地到十地,也类似有三种所列出来的意生身,

一个人达到一切法无挂碍,得到意生身以后,当然就要做利益众生的工作了,

所以我说此为心量,我说这个才是如来所说的第一义心。

我们修行有一个起点,当我们种了善根,听经闻法以后,我们进入了修行的舞台,如果没有见到无上究竟的大般涅槃妙心妙性,这一出戏就会演不完。

那么当我们大悟见性,证得到无上大般涅槃,这出戏就演完。

接下来,就是示现,生生世世示现,就像佛陀讲的,吾于娑婆世界八千往返,这是《华严经》讲的啦!喔!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示现已经八千次了。

   4-4 能起自觉圣智,起利他的种种意生身,利益一切众生,一切无有挂碍,我说这个就是如来所说的第一义心的心量。

那么整句把它贯串一下,离于二我见,就是人我见、法我见,以及离四句,一切诸人我凡外之见,

以及离能想心的我执、所想心的法执,离二执、能所,离四句,

无有少法可得,亦无有一法生起,契入不生不灭,我说这个就是唯心的心量。

既然人法俱空,心境都不可得,所以人法都究竟的空寂,见一切法本离于非有性、非无性,有性、无性,统统远离,谓彼心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我说这就是佛所说的真心实量,真实的心量。

如果能够离一切名、相,离一切有、无妄想,则内心如,外法亦如,就达到了真空实际,证得无上大般涅槃,究竟法界毕竟空寂不可得,

能起自觉圣智,起利他的种种意生身,利益一切众生,一切无有挂碍,我说这个就是如来所说的第一义心的心量。

   4-5 诸位!注意那个“远离”,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叫你做一个字的功夫就是“离”,两个字叫做“放下”,三个字叫做“无所得”,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这个意思。离之又离,放下又再放下,诸位!当然这是对众生讲的,对证得真如的人来讲的话,没有什么东西,放下什么?那还是多余的动作。

【注释】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诸见”,指人法二我】以【及四句等凡外之见,此等诸见悉离,并离于能想之心】以【及所想之境。

“能想”即】(就)【是我执,“所想”即】(就)【是法执。】

【“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以离二执与能所,故】(所以)【见无有少法可得,亦不见有一法生起,如是见尽情忘,即】(就)【是达真正唯心之心量。】

【“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非性”,】就是【非有性,亦即】(也就是)【非有。“非非性”,非无性,亦即】(也就是)【非无。

谓一切诸法本非有无。】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就是着“有”不对,着“无”还是不对,就是“本非有无”,为什么?

着“有”的话,不晓得体性本空,着“无”也不对,坏了缘起,叫做“本非有无”,

意思就是:一切诸法本来就不能着“有”,还有不能着“无”,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着“有”不对,着“无”还是不对,

【“性非性”,有性、非有性,亦即】(也就是)【有与】(跟)【无。谓有与】(跟)【无悉远离。】

诸位!注意那个“远离”,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叫你做一个字的功夫就是“离”,两个字叫做“放下”,三个字叫做“无所得”,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这个意思。

离之又离,放下又再放下,诸位!当然这是对众生讲的,对证得真如的人来讲的话,没有什么东西,放下什么?那还是多余的动作。

   4-6 我告诉你,如果你今天不得解脱,对不起三个人,一、对不起你爹、你娘,二、对不起上人,三、对不起佛祖,真的。

【“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是一切悉离,纤尘不立,即谓彼心得大解脱,是即为真实心量。】

喔!那我们就找到生命的目标,我们今天,就像六祖去参访五祖,五祖问他,你来这里有什么目的?

他说:唯求作佛,不求其他的,欸!我只求作佛,

我们现在就是,进入佛门求解脱,这是你来的目的,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来到文殊讲堂,诸位!你如果是今天来到这里,五年,已经十年了,真的要有一点点功夫了,

不能再像以前这样,回到家,还是一样争吵个不停,那么很可惜,

你来这里受到佛陀正法的教育,所以现在就要告诉大家,你生活就是你的答案,

你修学佛道能不能解脱,现在从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跟人家起争执、起烦恼,第一义谛心,

不管你是在保险公司上班也好,不管你是老师教书也好,你是家庭主妇也好,

统统万法都是唯心现量的境界,你体悟到这一颗解脱的真心吗?

那你继续烦恼,继续执着,那对不起你娘,还有你的爹,对不起你娘还有你爹,把你生得这么大,然后送到文殊讲堂来读书读书,到最后还不得解脱,

也对不起上人,为什么呢?我那么努力地教,你却没有一点点进步,这样子是会被子人笑的,对不对?我教的很辛苦了,对不对?

也对不起佛祖,坐在这边每天看佛,好像格格不入,这样不行,人要有羞耻心,

我告诉你,如果你今天不得解脱,对不起三个人,一、对不起你爹、你娘,二、对不起上人,三、对不起佛祖,真的。

    4-7 大家不是要体会佛的那一颗心吗?佛陀已经告诉你,什么就是佛的那一颗心,第一义心就是佛的心量。

【“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如如”,】就是【真如。

真如者,不妄不变;不妄故谓真,不变故】(所以)【谓】(叫做)【如;内法如、外法如,故】(所以)【谓】叫做【如如。

“空际”,】就是【真空实际,广博包含谓之】(叫做)【真空实际。

“涅槃”,即】(就是)【无上之大涅槃;涅槃者,寂静常乐。“法界”者,交彻融摄。

此四者为佛如来所自证、穷源彻底之自觉境界。】

【“种种意生身”:从自觉境界,而起种种意生身,应物利他,度脱众生,一切无碍。】

【“我说为心量”:我说此为如来自证之第一义心心量。】

大家不是要体会佛的那一颗心吗?佛陀已经告诉你,什么就是佛的那一颗心,第一义心就是佛的心量。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4-8 【有“性”及“非”有“性”(有无)之过咎“悉”皆远“离”,如是一切性】皆【离,纤尘不立,】这句话就讲到重点了,这个就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纤尘不立,【即“谓彼心”得大“解脱,我”即“说”此“为”真实“心量”。】

【义贯】

【若“离”于人法二我及四句等“一切”凡外“诸见,及离”于能“想”之心与】(以及)【“所想”之境,

即二执、能所、四句皆离,而见究竟“无”有少法可“得,亦无”有一法“生”,

如是见尽情忘,“我”即“说”此“为”达唯心正智之“心量”。

以人法俱空心境齐泯,】“泯”就是灭,灭尽无余,【故如实知见一切诸法本“非”有“性”,亦“非非”有“性”(】一切就是【非有、非无),】

什么叫“非有非无”呢?万法非有,意思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体性本空,“非无”就是也不能说没有缘起如幻的假相,坏了缘起的如幻的假相,就坏了因果的次第,因缘果,因缘果,那就坏了佛陀的正法,所以“非有”就是顿,“非无”就是渐,

【有“性”及“非”有“性”(有无)之过咎“悉”皆远“离”,如是一切性】皆【离,纤尘不立,】

这句话就讲到重点了,这个就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纤尘不立,

【即“谓彼心”得大“解脱,我”即“说”此“为”真实“心量”。】

   4-9 诸位!着相就不得解脱,着相就是以境为实,以境为实就有种种法显现,有种种义来讨论,着于境、着义、着法、着相,就不得解脱。

大解脱,好!“大解脱”从什么角度来解读?

诸位!着相就不得解脱,着相就是以境为实,以境为实就有种种法显现,有种种义来讨论,着于境、着义、着法、着相,就不得解脱,

现在反过来,若能够离一切相,离一切境,离一切法,离一切,怎么样?义,即得大解脱,

现在问题,这个就是做功夫,看你的“离”能不能离,我即说此为真实心量,

    4-10 用一颗宇宙的胸量,过活你现在每一分每一秒的真空实际的境界。那我就请问你,你的胸量就是宇宙,你的宇宙就是胸量,那你什么不会包容?什么事情会困扰你?

【由离一切名相妄想,至于正智,而契入不妄不变之“如如,与”广博包含之真“空”实“际”之境界,】

所以,记得用虚空的胸量,来过活你每一分每一秒的日子,你就是圣人,

再讲一遍,用虚空的胸量,过活你现象界的,现实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而每一分每一秒都跟虚空,都跟宇宙的胸量一样,

用一颗宇宙的胸量,过活你现在每一分每一秒的真空实际的境界,也就是:每一分每一秒都达到宇宙的胸量,

在座诸位!那我就请问你,你的胸量就是宇宙,你的宇宙就是胸量,那你什么不会包容?什么事情会困扰你?

诸位!那个困扰我们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是无量劫来那一种微细的根深蒂固的我、法二执,

所以师父一直说:你的敌人不在外面,而在你内心的深处,

就是我们把缘起的假相,设定在“你、我”,那么有了内心的深处,那么你时时刻刻都影现出你的敌对的人,

你就知道:佛有多伟大,广大包容真空实际的境界,

说:佛的胸量如宇宙,用一颗宇宙的心,过活我们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

哇!这佛陀那种伟大还不是用语言可以赞叹的,

所以师父常说:离开了佛法,世间没有真理了,这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这个法讲到这么淋漓尽致、究竟,就是只有佛陀,唯有佛陀,大圣人,所以信佛的人,是值得安慰的,值得骄傲的,

【住于寂静常乐之“涅槃及”交彻融摄之“法界”,因而得起“种种意生身”,应物利他,度脱众生,一切无碍,“我”方“说”此“为”如来自证之“心量”。】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512:【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因为前面佛说,由计著外种种义,而起妄想;又说“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所以有此一问。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第一行那个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语跟义,诸位!“语”就是言语,生灭的言语,

“义”是不生不灭的义理,菩萨摩诃萨应当善分别语跟义,语跟义。

【注释】

【“当善语义”:当善分别、通达语与义。】意思就是:要善通达语所显的义理,也就是听经要听到那个道理,契入你的心,不要执着语言跟文字,

【“语”即】(就是)【能诠,指言教。“义”,即】(就是)【所诠,指】的是【义理。】

【诠论】

【因】为【前面佛说,由计著外种种义,而起妄想;又说“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所以有此】一【问。】

【义贯】  本节从略。

    6 经文513:【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齗、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是名为语。】此言因缘和合而成语,意在显言语是空性的。

【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齿、齗、颊辅,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是名为语。】

底下就佛的解释,那么什么是“语”?什么是“义”,

说:佛告大慧,什么叫做“语”呢?这个语言怎么产生的呢,

是由内在的,无始劫来你有名言,有文字的妄想习气的和合,和合怎么样?

借重于外面的,由里面的无始劫来的名言、文字、妄想、习气,然后和合什么?

借重于外在的,“依”就是借重于外在的什么?还要咽喉,没有咽喉怎么讲话?

然后唇、舌、齿,还有龂、还有颊辅,“颊辅”就是脸颊,

因彼我,“彼”就是人,“我”当然就是自我,那意思就是:“彼”就是他人,“我”就是自己,因为自己跟别人,或者别人跟自己,一定要对话嘛!

所以言说妄想习气计着生,是名为语。

【注释】

【“言字妄想和合”:谓内有名言、文字之】的【妄想习气和合为因。】

这个习气还代表宿世的善根,所以有的人,有的人他一出生一读书,他的中文就特别强,

有的人中文不行,这个英文就特别地强,有的才国中而已,他就参加世界英语比赛,演讲英语比赛,他连那个古时候的古人用的英文,他都有办法,这个就是宿世的,

所以这个每一个人,他都有那个习气。有的是好的习气,好的种子,有的就不行。

【“依咽喉、唇、舌、齿、齗(古与“龈”字同)、颊辅”:“辅”,亦作面甫(fǔ),亦】(也就)【是颊之】(的)【义】(意思)【;颊辅,即】(就是)我们【面两旁肉。此谓外依咽喉、唇、舌、齿、龈、面颊等处为缘。】

【“因彼我言说妄想习气计著生”:复因对自他(“彼我”)之言说妄想计著之习气,而令彼因缘和合,而生言语音声。】

【义贯】

【“佛告大慧:云何为语?谓”内有名“言”文“字”之“妄想”习气“和合”为因,

外“依咽喉、唇、舌、齿、龈、颊辅”等处为缘,

复“因”对“彼我”之“言说妄想习气计著”,而令彼等因缘和合而“生”言语音声,“是名为语”。】

【诠论】

【此言因缘和合而成语,意在显言语】是【空】性的【。】

    7 经文514:【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是故真实义者,乃真如实际自觉之境界,离言绝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是智者所入之境界。

【大慧,云何为义?谓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

“义”就是义理,文字很简单。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言说相”为言,“妄想相”为思,此乃以言思不及处】叫做“义”【为义相。

即】(也就是)【佛在第一品末所说:“而非真实在于言说”。】言说史是显义理而已,

【是故真实义者,乃真如实际自觉之境界,离言绝思,】因言遣言,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就是不可言语,“不可言语”就是不可议,“心行处灭”就是不可思,

那么以前所讲的,不可思不可议,就是这两句,言语道断,不可议,心行处灭,不可思,【此是智者所入之境界。】

   8 经文515:【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彻底了悟第一义谛实相无相的道理,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善”通达实“义”。

【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义。】

   8-1 彻底了悟第一义谛实相无相的道理,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于义,善如无生真如的道理。

解释一下,说: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义,不坏事修,

于如是义,“如是义”是什么意思?就是离言绝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这个如是义,但是必须借重经验第一义谛,经验第一义谛怎么做呢?独一静处,

所以法师们啊!真的用功的,自己一个人能摄心,很能节制自己的三业,独一静处,

闻、思、修,这是“三慧”,闻慧、思慧、修慧,意思就是:闻法可以开智慧,思惟佛陀的义理可以开智慧,实修,真正的去修,也能开智慧,

这闻、思、修三慧,“三学”是戒、定、慧,“三慧”是闻、思、修,的力道,此所闻的真如的法界,这个是为道理为名义,

缘自觉了,缘自觉圣智,都是唯心境界,唯心境界有什么好处?

唯心境界就是说:不必即相论断对错,叫做“不思善不思恶”,唯论心,

不思善不思恶,喔!原来万法都是在不思善不思恶这个真如心性显露出来的真心,

所以见相,思惟有无、对错、善恶,就落入两边,这不能达到唯心的境界,就是:你思惟外境有种种的义,那么就没有办法达到唯心,

所以缘自觉了唯心的境界,这样子了解万法都是真心所显现的境界,

那么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样就向着涅槃城,向涅槃城,

以此修行,缘自觉了唯心境界,这样趋向于涅槃城,

无始无明的习气,身心彻底地转变,身体转成舍利,心灵转成真如的真心,第一义心,就证入了自觉圣智的境界,

观菩萨地地于其中间,上上胜进义相,谛了如实义之相,也就是彻底了悟第一义谛实相无相的道理,是名菩萨摩诃萨善于义,善如无生真如的道理。

   8-2 【“缘自”得法而“觉了”唯心境界,依之而趣“向涅槃城”,令诸无始无明“习气”及色“身”俱“转变已”,】所以在座诸位!现在就看你,你学佛的十年前,你那个貌相有没有转变?

【注释】

【“闻思修慧”:依闻、思、修三慧之力】道【。】

【“缘自觉了”:缘自得法而觉了唯心境界。】

【“习气身转变”:“习气”,即】(就是)【无始无明习气。“身”,即】(就是)【色身。此】(这个)【即是】指【前面所谓之】(的)【“身心转变”。 】

【“自觉境界”:证入自觉圣智】的【境界。】

【“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进而观察菩萨诸地,于其中上上胜进,谛了如实义之相。】

【义贯】

【“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离言思之“义”,住于“独一静处”,】

这一句话:就是一切不是说说,真的要去做,真的要好好地去体会佛的道理,也就是不坏事修,叫做“独一静处”,

功夫还不到,还不能随随便便到混乱的地方,散心杂话还不行,要【静坐】还要【思惟,

以“闻、思、修”圣智“慧”之力,持所闻之真如、法界等名义,

“缘自”得法而“觉了”唯心境界,依之而趣“向涅槃城”,令诸无始无明“习气”及色“身”俱“转变已”,】

所以在座诸位!现在就看你,你学佛的十年前,你那个貌相有没有转变?

有啦!喔!这个人十年前,两个眉毛,哇!长得太近了,你看,十年后,那个眉毛远离了,因为它凑成这样子,常常愁眉苦脸,现在这个眉毛开了,

以前常常生气,生气就:啧,现在,欸!不生气了,喔!两个眉毛开了,修剪的不算,真的,人家的面相转变了,

所以四十岁的人,要对自己的貌相负责,

身转变了,心也转变了,以前的妄想心那么地多,百般地计较,

现在知道要放下了,知道修行没有捷径,就是点滴的功夫,一点一滴,每天听一点,哇!真的要进步了,对不对?

要不然你都花了十几年、二十年到现在,这样对得起佛祖吗?对不起。

所以真的,回到任何一个时间、空间,你的职务的场所,你都一定要彻底地进步,让你的旁边的人看到,哇!这学佛这么好,大家才要学佛嘛!对不对?

不要说三日不见,面目全非,越学脾气越坏,越学越狂妄,越自大,对不对?


【即证入“自觉”圣智“境界”,进而“观”察菩萨“地地中间”,于其中上上“胜进”,谛了如实“义”之“相,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善”通达实“义”。 】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516:【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语就是能诠之言教,义就是所诠之义理。谓若善解能诠,即达所诠;若善解所诠,即了能诠。然大乘究竟之义:虽有能诠、所诠,而能所不二,所以说“非异非不异”;若如是通达,则能够即言忘言,如实不二,不堕有见。也藉言显理,免堕于断见。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解释一下:说:复次大慧,善语与义,意思就是说:善于通达语言和义理的菩萨摩诃萨,观语言跟义理,它是非异非不异,

说不同也不对,说相同也不对,不同就是“异”,相同就是“不异”,

我们好好地观照一下这个义理跟语言,亦复如是,意思也就是:非一非异,

如果这个语言不同于义理,那糟糕,没有办法因为语言而辨别这个义理,

在座诸位!你今天听师父讲了这几年的法,你当然可能从语言辨明这个义理,

所以说,语如果异于义的话,那你听法是白听的了,没有办法从语言去辩,“辩义”就是辩别这个义理,

而以语入义,而实在是能够用语言契入佛所讲的义理,如灯照色,所以是不异。

【注释】

【“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不异”就是一,非异非一,【语即】(就)【是能诠之言教,义即】(就)【是所诠之义理。

谓若善解能诠,即达所诠;若善解所诠,即了能诠。

然大乘究竟之义:虽有能诠、所诠,而能所不二,所以说“非异非不异”;若如是通达,则能够即言忘言,如实不二,不堕有见。】

【“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谓观义与】跟【语,亦非一非异。

因】(以)【前面说义本绝言,恐有愚夫,拒斥】“拒斥”就是排斥,【一切言说,堕于断灭,

故又令观义如语,令知理虽然绝言,然亦】(也)【藉言显理,免堕于断见。】

【“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辩义”:“辩”,即】(就是)【辨】别【,辨别之义。谓若说语为异于义者,则不应因语而能辨别义理。】

【“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而实能因言语而入于义理,亦即】(也就是)【:能因语见义。如以灯照众色,则能明见众色。】

【义贯】

【“复次大慧,善”通达“语”与“义”之“菩萨摩诃萨”当“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非一非异);亦当“观义与语,亦复如是”非一非异。

“若语”为“异”于“义者,则不”应“因语”而能“辩”别“义”理;

然“而”实能“以语”而体“入义”理,洞达了知,有“如”以“灯照”众“色”,则能明见无遗。】

   10 经文517:【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著,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计万法实有,这实非圣贤之所为也。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著,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10-1 如来所建立的这些语言、文字还有义理,它是超越,是不同于凡夫执着的有见,还有凡夫妄想的无见的,万法犹如幻事,这是种种自心所妄想计着而显现、显露出来。

复次大慧,如果有人对佛所说的一切法,彻底地了悟不生不灭,一切法自性本来的涅槃,三乘一乘、非一非异,怎么样?

如来的如来藏心,这“心”就是指如来真心,“自性”就是自性,完全离有、离无的,这些完全是心性所显露出来的真如性,如来藏的真心自性,叫做“心自性等”,这些是很深的,甚深的密旨、密意,这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

如果凡夫呢?底下讲的是凡夫,如果凡夫只缘言说,“缘”就是依于,只依于言说,义,就是义计着,“义计着”就是依言取义,

这七个字就是这个意思,如缘言说,义计着,就是依于言说而取义,

意思就是,着于语言有实自性的,而取这个义理也有实自性的,那就麻烦大了,

就会堕建立,建立的就是有见,堕建立的有见,以及诽谤的无见,诽谤的无见,

意思就是:语跟义如果是实法,就堕入了有见,如果语跟义互相成异,那就堕入了无见,

意思就是:语言如果异于义理,就会变成了空无意义,没有办法由语言来辨别义理,

如果因言语去取义,就会变成言语跟义是实法的,那么就是不了解空无自性,就堕入有见,堕入有见。

所以堕建立,“堕建立”就是堕入有见,以及诽谤的断见,就是无见。

如来所施设的语言,语跟义,“异”就是不同于凡夫的认知度,“异”就是异于凡夫的建立的有见,或者是异于凡夫妄想的无见,妄想的无见,

不可以落入凡夫所建立的有见,也不可以,乃是异于凡夫的妄想之无,

意思是:如来所建立的这些语言、文字还有义理,它是超越,是不同于凡夫执着的有见,还有凡夫妄想的无见的,

万法犹如幻事,这是种种自心所妄想计着而显现、显露出来,

意思就是说:万法唯心所现,万法犹如幻事,因为因缘生、因缘灭,刹那就变灭,停不住刹那生、刹那灭,相生、相住、相灭,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

既然万法都是微细的刹那,那么就停不住,犹如幻化事,种种自心所妄想出来的计着而显现,

意思就是:愚夫是计着有,要不然就计着无,不知道如幻的道理,

譬如种种幻,“幻”就是幻化之事,凡夫或愚痴的众生作异妄想,“异妄想”就是不是幻,众生所看到的是那些么地真实,就是着一切缘起有实自性的意思。

凡夫作异于妄想,异于妄想,不知道说这是幻化出来的,意思就是:凡夫不认为那是妄想,凡愚众生作异妄想,

因为凡夫不了解,看到如幻的事情而起妄想,而凡夫一直认为,我所看到是那么真实,怎么会是如幻呢?

所以对于幻化的事情,计以为实,计万法为有实,或者外道落于无,把这个“有、无”,

然后不了解佛所说义,非有非无的道理,因此不善于语,也不善于义,而掉进去外道的邪见,这个叫做“异妄想”,

实非圣贤之所为,这个不是圣人所应当做的,所应当认知的,所应当了解的,实在不是圣贤,因为都是凡夫,凡夫才做这种事啊!

   10-2 如来所施设的语言还有义理,其实是依于凡夫建立的有,还有凡夫一种妄想的无,佛了一切万法犹如幻事,这种种的幻事,其实是自心妄想所显现,因计着而显现的,意思就是:你有主观的意识,才变成有客观的环境存在,如果客观的环境是空性,那么主观的意识也是空性,那么就是,一心就是真如。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说:复次大慧,如果有人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法,能契入不生不灭,一切法自性本来涅槃啊!本来就是无上的大般涅槃,

对于三乘一乘非一非异的道理,如来藏的真心本性自性等等,这个太深了,太深的密意密语,太难了解了,

那凡夫怎么样呢?凡夫都是依于言说取义,“义计着”就是取义,

如缘言说、义计着,就是如依于言说,依言而取这个义理的计着,两个都把它变成有,真的有言说,真的有这个义理,就变成两个,

不知道都是空无自性的道理,就是有其自性,言语有其自性,义理有其自性,就堕入了建立的有见,不了万法空无自性,

还有一种情形,依诽谤见,“诽谤见”就是没有办法因语而辨义,就是语跟义互相成无,不存在,“无”就是断见,以及诽谤见,“诽谤见”就是妄见,就是断见,

如来所施设的语言还有义理,其实是依于凡夫建立的有,还有凡夫一种妄想的无,

佛了一切万法犹如幻事,这种种的幻事,其实是自心妄想所显现,因计着而显现的,

意思就是:你有主观的意识,才变成有客观的环境存在,

如果客观的环境是空性,那么主观的意识也是空性,那么就是,一心就是真如,

可是愚夫凡夫不是这样子,计着自心所幻的种种妄想计着,而现愚夫计着,不是“有”,就是计着“无”,

譬如种种幻化之事,而愚痴的凡夫啊!众生作种种异妄想,

“异妄想”就是我这个不是妄想,是真的,我看到一切境界统统认为是真的,叫做“异妄想”,

而不了解那是如幻的道理,计以为实,他不承认那是一种妄想,叫做“异妄想”,计万法实有,这实非圣贤之所为也。

   10-3 【“如幻种种妄想现”:如幻事,乃依种种自心妄想计著而现,愚夫于法计著有无,亦复如是。】

【注释】

【“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自性本来涅槃、三乘与一乘之密旨、如来藏真心自性之密意等甚深法义。此四者为如来所说之甚深理。】

【“如缘言说、义计著”:于如是深旨,如但缘于言说,依言取义,妄想计著。】

【“堕建立及诽谤见”:即】(也就是)【堕于建立之有见、及诽谤之无见。

以若计语与义为不异,则妄见语与义俱成实法,即堕有见,故说“建立”。

若】(如果)【计】着【语与义为不一者,则语与义互相成无,则堕】入【断见,所以说“诽谤”。】

【“异建立、异妄想”:以如来所施设之言与义,乃异于愚夫之建立】(的)【“有”,亦】(也)【异于其妄想分别之】(的)【“无”。】如来所建立的法,其实是离有、无的。

【“如幻种种妄想现”:如幻事,乃依种种自心妄想计著而现,愚夫于法计著有无,亦复如是。】

【“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譬如种种幻化之事,凡愚众生作异于幻事之妄想,谓不幻,计以为实有实无。此言不善语义,而成邪见。】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0-4 【犹“如幻”事,】“幻事”什么意思?“如幻”什么意思?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叫做“如幻”。

【义贯】

【“复次大慧,”若有人于佛所说之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自性涅槃、三乘”与“一乘”之密旨、如来藏真“心自性”之密义“等”甚深理,

“如”但“缘”于“言说”、依言取“义”,妄想“计著”,则“堕”于“建立”之有,“及诽谤”之无“见”;

以如来所施设之言与义,乃“异”于愚夫之“建立”有,亦“异”于其“妄想”计著之无。

犹“如幻”事,】“幻事”什么意思?“如幻”什么意思?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叫做“如幻”,【乃依“种种妄想”计著而“现。

譬如种种幻”事,“凡愚众生作异”于幻事之“妄想”,计以为实有、实无,“非圣贤”之所为“也”。】

所以圣人的心灵世界,是完全不同于凡夫的,不能用凡夫的心,来测圣人的心量,以凡夫心度君子之量,度圣人的量,那是永远推测不到的。

    11 经文518:【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犂中。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开始的四句偈为破人执;最后的八句偈为破法执;从这两句以下的四句,先破常见之法执;最后四句再破断见之法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
死堕泥犂中。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
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不实如彼见,
亦非无所有。】

   11-1 以彼建立了邪见而起修行,当然就很糟糕了,邪见误人修行,坏乱正法,这个不得了,死堕泥犂当中,死了就会堕入地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彼言说妄想,那个言说所产生的妄想,虚妄地建立有无诸法,

这个“建立”就是妄建立,因为它认为言说跟妄想是实体性的东西,所以不是着有就是着无,

妄建立,虚妄地建立有无诸法,于诸法,就建立于诸法,就是妄建立有无诸法,

以彼建立了有无诸法,所以变成邪见,邪见当然就是邪行,邪修行了,

以彼建立了邪见而起修行,当然就很糟糕了,邪见误人修行,坏乱正法,这个不得了,死堕泥犂当中,死了就会堕入地狱,

    11-2 佛陀所讲的法,其实都在破执着,破执着。

阴中无有我,这五阴当中,实在是没有一个我,这是破除外道认为五阴当中有一个我,五阴并非即是我,

外道说:五阴就是我,这个都是破外道的人执(我执),

不如彼妄想,这个法界性,不是他所想像的,真如实际不论是有无,或者是人无我,统统不对,

不如彼凡夫愚痴所妄想的,不能分别有无,或者是阴中有我、阴中无我,都不对,

五阴中实无我,也不对,那是一个着,五阴中实在没有一个我,五阴中有我也不对,

所以五阴中空无自性,实在是没有一个我,但着一个“没有我”又不对,万法无可言说,

那五阴中并非就是我,欸!非即是我,所以五阴非即是我,这个是破外道的人执,

万法不是彼凡愚所妄想的,分别于我于内外中,跑来跑去,一下有我,一下子在五阴中,一下子离五阴,

亦复非无我,也不能说没有(非无)一个真我,这个“我”的上面加一个“真”更清楚,也不能说没有一个真正的我,佛陀讲的就是涅槃妙心,

也非离,非无一个离一切相的真我,叫做非无我,亦复非无我,也不能说离一切相有一个存在的真我,

所以佛陀所讲的法,其实都在破执着,破执着。

    11-3 一切法都是唯心现量,离于有无,存在一颗真心的现量。

说: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如果一切法都有其自性,有性,就落于有见,就像凡愚妄想,

若如彼所见,如果法界性就像众生所实际上见到的话,实在能够让他用眼睛看到的话,

那么一切凡夫应见到真谛,一切应见谛,用凡夫的眼睛就可以看到法性,

那么这实在地见到的话,那么就像凡夫见到了真谛,证得无上果,事实不然,

说:若如彼所见,意思就是:就像凡夫实彼所见,那么一切凡夫应见到真谛,证得无上果,事实不然。

接下来是讲外道,这外道一切法无性,就是空无自性,无所有,而把它误认为是断灭,

说:外道一切法无性,就是着于断见的意思,所以文字都一样,心境完全不一样,

外道的无性是断灭见,无所有,没有任何的东西,就是断见,净法、秽法悉空无所有的断灭见,

意思就是:也没有清净的佛性,也无所谓的染污,这些完全断灭,

那么所以一切法如幻不实,犹如彼邪见的一种唯心妄现,意思就是:虽然一切法如幻不实,但是就像彼邪见,就在当时,其实就是唯心的妄现,

因为众生、外道不了解万法唯心现量境界,所以就着于自己的知见,又落入有无的邪见,

然也非一无所有,但是也不能说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就变成断灭见了,

以一切法都是唯心现量,离于有无,存在一个真心现量的境界,为什么说一无所有呢?然也不是一无所有,因为一切法都是唯心现量,离于有无,存在一颗真心的现量。

   11-4 如幻也不能说一无所有,因为一切法都是唯心,都是真心的现量境界,真心和唯心都离于有无,离于有无见。

整段把它贯串一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说:彼言说妄想,而妄建立了有无诸法,以彼建立了有无诸法,而起邪见,因此起邪行,误导了无量无边的众生,

由于邪见误人修行,坏乱了正法,死堕地狱当中的泥犂当中。

接下来,佛破外道,五阴当中实在没有一个我,

五阴当中也并非五阴就是我,“非即是我”就是五阴非即是我,这是破外道的人执,

一切法不是像外道凡夫所妄想的,分别有一个我,一下跑内、一个跑外,亦复非无我,

但是呢?也不能说没有一个离一切相的真我,确实存在有一个如来藏性、藏心的真我,

如果一切法落入有见的有性,就像凡愚的妄想,那么法性就像凡夫所见到的,实所,实际所见到的,那么一切凡夫应证得真谛,证得无上果,但是事实不然,

外道说一切法断灭无性,无论是净法、秽法都空无所有,这样断灭见,不存在有真如本性,那就是断灭的外道,

说:一切法不实如幻,就像他们邪见所看到的,其实都是唯心的妄现,所以外道不能证得圣果,

但是呢?也不能说一无所有,如幻也不能说一无所有,因为一切法都是唯心,都是真心的现量境界,真心和唯心都离于有无,离于有无见。

   11-5 在这里还提出一个警惕,如果对佛法不了解,千万不要开口乱道,如果对佛法不了解,你乱讲给你的四周围的人听,那么,误导变成恶知见、邪见,越走越偏。

【注释】

【“建立于诸法”:此处“建立”即】(就是)【摄诽谤。

谓于清净平等之诸法】当【中,妄建立有与】(跟)【无之】(的)【邪见,误导】了【众生。】

【“死堕泥犂中”:“泥犂(犁)”,即】(就是)【地狱。

以误导众生入于邪见,修诸邪行,不得度脱,且坏】乱【正法,其罪甚重,故死后感受生于地狱之重果报。】

在这里还提出一个警惕,如果对佛法不了解,千万不要开口乱道,如果对佛法不了解,你乱讲给你的四周围的人听,那么,误导变成恶知见、邪见,越走越偏,

这问题就出在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的,这问题就出在那里,

所以法没有见到究竟圆满处的地方,就会起我执、我见、邪见,那么明眼人当然就知道了,但是凡夫辨别不了,

因此这一句话,来警惕我们出家人,说法的时候要小心,没有把握你乾脆叫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乾脆这样子。

   11-6 要不体悟究竟义的话,就会翻来覆去,想要去知道那个,想要知道就有能所,佛法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所以需要根熟的众生,慢慢、慢慢去熏习,修学佛道需要一点时间。

【“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五阴中实无有我,五阴】中【并非即】(就)【是我。

此为破外道之人执,乃针对外道邪计之:“阴中有我”、“我中有阴”、“即阴是我”、“离阴是我”,这是执我为常之邪见。】

【“亦复非无我”:亦复非无真我;然此真我无相,无有方圆大小、无青黄赤白、亦无内外方所,不可于阴中求,离阴亦不可得。此为破邪执毕竟无我之断见。】

所以佛法就是很难讲,讲有不对,讲无不对,那是什么?那什么都不是,无内外、无方所,也没有顔色、无青黄赤白,那是什么?那不是什么,那不是什么,那到底是什么?什么都是,怎么这样子?

所以要不体悟究竟义的话,就会翻来覆去,想要去知道那个,想要知道就有能所,佛法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所以需要根熟的众生,慢慢、慢慢去熏习,修学佛道需要一点时间。

   11-7 【“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虽然一切法本不实,正如彼凡愚邪见之虚妄不实一样,然亦】(也)【非一无所有,以法本离于有无故。】

【“一切悉有性,如凡愚妄想”:此谓若一切法悉有实自性,如彼凡愚之人所妄想计著者。

开始的四句偈为破人执;最后的八句偈为破法执;从这两句以下的四句,先破常见之法执;最后四句再破断见之法执。】

【“若如彼所见,一切应见谛”:若法性真的如彼所见,为有实体可得,则一切凡愚之人皆应已见真谛,】

事实不然,凡夫没办法【证】得【无上】的果报【道果,】也没办法【得大解脱。】所以【而实不然。】凡夫确实做不到。

【“一切法无性,净秽悉无有”:反之,凡愚之人见一切法皆空,无有一物,此为断见,至于净、秽一切等法,亦计空无所有,而堕断灭见。】

【“不实如彼见,亦非无所有”:虽然一切法本不实,正如彼凡愚邪见之虚妄不实一样,然亦】(也)【非一无所有,以法本离于有无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1-8 我们所有的法,统统想要得到什么?得到这一颗真心,修学佛道统统想要怎么样?了悟这一颗真心,讲来讲去,破除一切执着,唯存在一个圆成实自心。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彼”凡愚之人依种种“言说”而起种种“妄想”计著,“建立”有无之邪见“于诸法;

以彼建立”恶见,谤正因缘法,坏正知】正【见“故,死”后则“堕”于“泥犂”(地狱)之“中”。

五“阴中”实“无有我”,五“阴”并“非即是我”,一切诸法并“不如彼”凡愚所“妄想”分别之有我于其内、外、中间,“亦复非无”离一切相之真“我”。

若“一切”法“悉有”实自“性,如”彼“凡愚”之人所“妄想”计著者,“若”法性果真“如彼所见”之有实体可得,则“一切”凡愚皆“应”已“见”真“谛”,证无上解脱,以一切凡愚皆妄见法有自性故。(而一切凡愚俱未证解脱,故知法实无自性)。

反之,亦】(也)【有凡愚之人见“一切法”悉空“无”有“性”,而落于断见,至于“净、秽”等一切亦“悉”计空“无”所“有”,堕于断灭恶见;

虽然一切法皆如幻“不实”,唯心所现,犹“如彼”邪“见”之唯心妄现,然“亦非”一“无所有”,以一切法皆是唯心现量】境界【,离于有无故。】

所以我们所有的法,统统想要得到什么?得到这一颗真心,修学佛道统统想要怎么样?了悟这一颗真心,讲来讲去,破除一切执着,唯存在一个圆成实自心。

    12 经文519:【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灭的智相与生灭的识相,今当分别,诸位!这个就是修行的关键,所以我们上过《楞严经》,再继续来听《楞伽经》,就是有这个好处,我们上过了《楞严经》,知道要舍识用根,舍生灭的意识心,用根性来修行。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一下,说:复次大慧,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智相?又什么是生生灭灭的识相?“识”就是生生灭灭,

说:复次大慧,不生灭的智相与生灭的识相,今当分别,诸位!这个就是修行的关键,

所以我们上过《楞严经》,再继续来听《楞伽经》,就是有这个好处,我们上过了《楞严经》,知道要舍识用根,舍生灭的意识心,用根性来修行,

复次大慧,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智慧之相?又什么是着于生灭的意识心的识相?今当说。

“智相”当然就是真心,“识相”当然就是妄心,今当说,

若善分别真心的智相,也善于分别妄心的识相者,那么很清楚,真妄心抉择出来,能舍识用根,

舍识用智,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

【注释】

【“智识相”:即】(也就是)【智相与识相。辨诸法之真与妄,明语与义之是非正邪,】以【及一切修证境界,其最终即在于智与识之抉择,

故】(所以)【如来在此特不问自说,欲令菩萨离心意识,而契无上觉智。】

【义贯】

【“复次大慧,智”相与“识相”,我“今当”为汝“说。

若”能“善分别智”相与“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究竟“通达智”与“识之相”,而“疾”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句话重点在强调什么?用真心修行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用妄心妄识修行,百千万劫没有办法成就无上大菩提,完全没办法。

修行下手处就是要对,就是要用真心修行,真心就是令心无所增减,是名真心,

拥有的东西不要太执着,失去的东西也不必去太挂碍,因为法法本空,心性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增减,

所以令心无所增减,是名真修行人。也就是用真心在修行,你现在拥有什么,日子过得去就随缘,妄想不要太多。

    13 经文520:【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这一段说明的是智的种类。万法都是真如自性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只有圣人的悟入究竟,才能彻底改变他心中的世界。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13-1 改变了这一颗心,彻底地了悟妄性不可得,真心就显现。

大慧,彼智有三种,方便说:谓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

什么叫做“世间人智”?其实这是方便说,所谓“世间智”,其实就是无智,世间人自己认为有智慧,可是其实是没智慧。“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

那什么叫做“出世间智”呢?“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

什么叫“堕自共相”?把五阴身的色、受、想、行、识的自相,认为是实有法,

把五阴身的色、受、想、行、识,集合一个色身,那么这个时候称为“共相”。

那么包括十八界、十二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怎么样?

都认为有实法,有实体性,有实法可断,有涅槃可证,所以叫做堕入五阴的自共相,

而认为有实法可断,有烦恼可除,有涅槃可证,希望计著。

意思就是什么叫“希望”?希望出离生死,希望证得涅槃,二乘人希望出离生死,希望证得涅槃,这也是一种执着,不晓得诸法如幻。

意思是不晓得诸法如幻,他误认为一切法为实有生死,实有涅槃,不了唯心。

云何出世间上上智呢?谓诸佛以及大菩萨,观一切法,“观无所有法”就是观一切法空去自性,无所有法。“无所有法”就是无有少法,然后呢?

见不生不灭,“见”底下补一个“本”,见“本”不生不灭的真心,原来本来就不生,本来就不灭,这是佛发现的,这不是创造出来的。

原来我们每一个人本质都是佛,每一个人的本质,都有不生不灭的真如,真心的自性。

而离有无品,离外道两种妄见,“有无品”有见、无见都是二种妄见,离于外道的有无品,凡夫等等、二乘人等等,

入如来地,证得人、法二无我,怎么样?得自觉圣智,缘自得生,

“缘自得生”是统统来自于自觉圣智,由此流露出来。缘自得生,自得法而生。

“缘自得法”意思就是不在外,因为断障证真,都从自己的觉性境界流露出来,

所以六祖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是真如自性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只有圣人的悟入究竟,才能彻底改变他心中的世界。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改变他心中的世界。而什么是凡夫呢?把万法世界认为有可执着、有可依靠,改变不了他。

而佛不一样,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从另外一个角度契入来讲的话,所有的天地万物,其实都是真如自性所显露出来的。

“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道在屎尿当中,

当我们契入这个世界,它是多么地美的世界,一切真,一切如,一切净,一切无相,一切离执,

你可以知道佛的那种世界,心灵世界是美到极点,他用那个真心本性,看一切世界都是那么美,

所以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用真如的自性见这个世界,没有一处不美,没有一处不圆满,没有一个时间不解脱,没有一个时空不得大自在,

那是一个多么美的世界,就是改变了心,不必改变外面的境界。

改变了这一颗心,彻底地了悟妄性不可得,真心就显现。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3-2 悟跟不悟是完全不一样的境界,不悟就会误导众生,所以我们要了解,听经闻法的重要,它就是一只指南针啊,知道吗?他就是一直指南针。

【注释】

【“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

诸修行人,即使是出家,】这一段很重要,【若不禀佛所教者,亦皆名为外道,】也就是佛门中当中的外道,

【其所修证的最高境界,虽能到达】到外道的【非想非非想】处【,也还是在有、无的妄计之中,

以妄计有无,不出三界生死,故】(所以)【为世间智。

上焉者犹如是,更何况下焉者的毛道凡夫?】

什么叫做“毛道凡夫”呢?自己没有根,也就是像毛一样,随风飘荡,

因此,所有的众生都在摸索当中,人家讲:哇!那个哪里、哪里、哪里,哪个上师很有修行……哇!就跑去了,哪里哪里……哪一个……

喔,听说闭关几天几夜……喔,就跑去了,就用崇拜的心去,

他说:哎呀!这个人修般舟三昧,修几次……那个心崇拜得不得了,

一下子持咒,我们真言宗最殊胜。一下子参禅,我们禅宗最殊胜。一下子……嗯!这个很难了生死。我来好好地念念佛,

碰到这个还好咧,要碰到那个恶知见、邪见的,搞得稀奇古怪、光怪陆离的,哎呀,一念的时候,什么水开了,什么下舍利子了,

看一念佛的时候,地翻滚啦!树叶扫过去,黄花变绿叶,绿叶统统变黄花,

讲些不着边际、不合理的,让你摸不清头绪,胡搞瞎搞的那一种的,

他就是敢这么做,而我不敢,我怕因果,老老实实地来,我们怕因果,我们不能乱来,是不是?

所以现在的众生很容易骗的,哪一个自己讲自己证得几果的阿罗汉,哇!那自己讲的,那明天信徒就一大堆,拿着供养现金、水果……

然后再后天,人家讲他是证得三地、四地菩萨!喔,一群人又围绕他身旁,他讲的统统对,其他的统统叫做不对,欸!

所以啊,他所亲近的人,那个叫做圣人,就是佛,佛喔!他们称自己的师父统统是佛,现在就是胡乱称呼啦,他所亲近的人,所有全世界最好的名词没办法形容他的伟大。

你们不要称我大和尚,我很惭愧,我们称为“法师”都很惭愧了,不要再给我加一个“大”字,多一个字“大”法师,我很惭愧,惭愧!

也不要称我“长老”,“长老”就越长越老,这样子不好。我看到彰化斋僧大会时,把我打上“长老”,我吓一跳,我就马上去照镜子,看起来并没有很老啊!这样把我用“长老”的名词,这样老了差不多二十岁,这是开开玩笑啦。

说这个“毛道凡夫”,你就很难去救度他,

所以师父常常讲说,你一个人,在一个善知识、一个道场的座下,能够安住,那个是最猛的,最猛的,你没有那个时间啦,没有那个时间,

但是跟着师父的法,生命要很长,真的啦,师父如理如法,如律如佛所说,经典上一句一句这样解释,

2006我们开始讲《楞严经》,到现在2013啊,七年啊!我都没怎么去游玩,这样地坚持住,这样子七年啊!

所以跟着师父的,寿命要有一点点长啊,为什么?你如果说突然去打一个禅七,你就得到什么讯息,这不太可能的,是不是?人我执很重。

譬如说,冰箱里面拿了那个粽子出来,拿了那个粽子出来的时候,你肚子饿的时候,还没有退冰,你就马上放到这个怎么样?电锅里面炊……“炊”就是蒸,“蒸”就是炊啦。

那我请问你,我问你一句话,那颗粽子会熟吗?会,熟一半,外面怎么样?会熟。里面怎么样?冰冷的。

人的内心里面那个人我执太强了,太强了,它需要时间的,釜底抽薪的时间,要慢慢慢慢……就像粽子,要先拿出来退冰(解冻),退冰需要什么?需要一点时间。

人要慢慢慢慢地,从凡夫到圣人要慢慢地培养,长养圣胎啊,让根熟的众生一步一步来。

诸位,所以说,什么都不懂,就像往生的阿美,以前住在讲堂。

阿美你以前怎么修行?

人家说打七七四十九天禅七。

我说:你去那边,你什么都不懂?

我不懂。禅七是什么?她说:我不知道啊。

你参加七个七喔!对呀。喔!实在太厉害!怎么参啊!

她说: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我怎么会知道什么叫做本来的面目呢?参狗子有没有佛性?我怎么会知道那只狗有没有佛性?怎么会问我呢!

我说:你四十九天坐在那里做什么?我不知道啊!我都念阿弥陀佛!

那是禅七呢!你念佛?

没办法啊,参不到,我自己阿弥陀佛……

你真的跟人家坐在那里四十九天?我说:这样,你很行!

所以用这个粽子来比喻,就是说:人类无量劫来,那种人执,我、法二执太难,

所以它这个粽子拿出来的时候,要先退冰(解冻),退冰以后,用电锅下去蒸,对不对?会不会熟?里面熟,外面也熟。对不对?

所以先退冰,人执、我执没有退冰,你怎么去蒸啊?

所以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了一件太棒的话:若修行者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够资格住兰若。哇!一针见血!

如果一个修行人,还存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不能单独一个人去住兰若。何以故?不得离相故。没办法离开这个相,

哎呀!你看这个,这个多厉害啊!它的意思就是你一定要住僧团,你没有办法离相,你就是一定要住僧团,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要等待那个开悟的因缘,把它拿出来,退冰,

今天叫你少一点烦恼,退一点冰,明天少一点法执,又退一点冰。

放着,慢慢退冰,慢慢退冰……到了有一天,师父突然在讲华严一真法界,一刹开悟见性了,见到一真法界了,

全部里熟、外熟,根性统统熟,就是根熟的众生啊,所以这个薰习有多么地重要!

我这样比喻你听得懂吗?喔,对呀,所以你偶尔打一次佛七,那个没效啦。

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我:你这个一句是稳死的,念头怎么打死啊?妄念本来就空,你打死妄念,还有真心吗?

把不开悟的话贴在禅堂,贴在念佛堂,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那一句是误导众生的,不开悟的人。

这念头本来就不存在,你为什么打死它?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念头怎么能够打死?打死妄念还有真心吗?当然没有,是不是?

杀死所有身体的细胞,你还能活吗?好的细胞的坏细胞统统杀死,你能活吗?对不对?

所以,悟跟不悟是完全不一样的境界,不悟就会误导众生,所以我们要了解,听经闻法的重要,它就是一只指南针啊,知道吗?他就是一直指南针。

    13-3  记得,刚开始如如不动,你会有一点辛苦,久了,你内如外如,证得一切法空性,统统如,你就很自然,到最后,到哪里统统是如如不动。

【“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以二乘观阴、界、入,因缘、四谛等,皆不出于总别相观,】总相观跟别相观,【而证种种智慧,故】(所以)【说“堕自共相”。

以堕自共相,故】(所以)【厌三界生死,不达唯心,计有实法可断,有涅槃可证,所以说“希望计著”。】

【“观无所有法”:观一切法本皆寂静,无所有,无有一相可得。】

【“离有无品”:离于有无二种妄见。】

【“如来地,人法无我”:得如来地,证人法二无我。】

【“缘自得生”:缘自得法而生此出世间上上智。由于此断障证真之智,皆是从自觉境界中流出,所以是“缘自得”法而“生”】(而流出)【。】

记得,刚开始如如不动,你会有一点辛苦,久了,你内如外如,证得一切法空性,统统如,你就很自然,

刚开始保持如如不动,有一点勉强,到最后,到哪里统统是如如不动。

诸位,世间人,生灭的世间人受到委屈,怎么样?他有申诉的余地,他会申诉,会平反,

诸位,出家、在家,真实的修行人受到委屈,刚好修行,

这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叫做“大雄宝殿”。

不是那个灰熊,或者北极熊那个“熊”。对不对?叫大“雄”。

所以说世间人受到委屈,要平反,要申诉,修行人刚好不一样,这正是修行的时刻,把委屈消化了,把冤枉消化了。是不是?你也不觉得冤枉,是不是?

所以说修学圣道的人,哪一种情形都算是修行。

    13-4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智、“出世间”智、及“出世间上上”智。

【义贯】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智、“出世间”智、及“出世间上上”智。

“云何”为“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及“凡夫,计著”一切诸法之性,戏论“有无”,名为世间智;

“云何”为“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之人,“堕”于阴界入之“自共相”妄想,

虚妄“希望”离生死、证涅槃,“计著”诸法为实,不了唯心】现量境界【,名为出世间智;

“云何”为“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一切法皆寂静“无所有法”,

彻“见”一切法“不生不灭,离”于“有无”二“品”之边见,

得入“如来地”,证“人、法”二“无我”及“缘自得”法而“生”此无上觉智,是名为出世间上上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0: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