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经文521:【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以上说明的是智的种类,从此以下开始分别解说何者是识,何者是智。这里说明的智与识之别,皆是以凡外二乘之智为识,而以出世间上上智为智。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14-1 只要堕有相、无相、有见、无见,怎么样?统统是生灭的意识心,超有无,这个才是智。

大慧,说:九法界,怎么样?凡夫和二乘人用的心,叫做“生灭心”。

生灭者是识,叫做“识心分别”,他用的是分别心、执着心,彼生灭者是识,意思就是彼用生灭心修行是识,

而佛界是不生不灭,他是智慧的,就是令心无所增减。

复次,凡夫和外道,不是堕入有相就是无,有、无二见,有相,要不然就是无相,以及堕有无种种相因。

意思是有、无二相之因的计著,叫做堕有相或者是无相种种的因的计著,这是识。

只要堕有相、无相、有见、无见,怎么样?统统是生灭的意识心,超有无,这个才是智。

   14-2 有增有减叫做“长养相”,无增无减,就是佛的相,这一段是讲,究竟佛的圣境,为智慧,其余统统叫做识。

复次,长养相是识,因为菩萨还没有证得到如来果的时候,他精进、精进、再精进,取精进心来长养自己的真如自性,

这就是仍然还没有脱离凡圣的情量,因为有东西呀,我要精进、我要再精进,

真如本自具足的,是不是?

所以“长养相”是什么意思?有增有减名为“长养”,有进有退叫做“长养”,长养的意思,统统站在正面的,就是增益的,叫做“长养”。

所以我们讲“长养圣胎”,当然还没有达到佛的不生不灭的境界,

接下来,而如来的境界是非长养相,那是不增不减的,不垢不净的,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的,

意思就是没有取,也没有对待,完全来自一颗自觉圣智,

所以如来因为流露于自觉圣智并无增减,所以非长养相是智。

简单讲,有增有减叫做“长养相”,无增无减,就是佛的相,这一段是讲,究竟佛的圣境,为智慧,其余统统叫做识。

    14-3 这里说明的智与识之别,皆是以凡外二乘之智为识,而以出世间上上智为智;这是由于凡外二乘皆不出于分别,故是识,非究竟真智。佛如是开示,令行者依智而不依识。

整段把它贯串一下,说大慧,彼九法界,包括凡夫、二乘、外道,统统用的都是妄见生灭的意识心,唯有佛界不生不灭,这是一种智慧,佛的智慧。

复次,凡夫外道堕有相、无相,以及堕有、无种种的相因,有相、无相的两种相的因的计著,这是生灭的识,超有无相,这个才是智慧。

复次,菩萨往往鼓励取精进心,这个还是未脱凡圣之情量,所以长养相、增益相,这是识心分别,

如来不取,不对待外面,来自于自觉圣智,所以如来证得自觉圣智,非长养相,这是智。

【诠论】

【以上说明的是智的种类,从此以下开始分别解说何者是识,何者是智。

这里说明的智与识之别,皆是以凡外二乘之智为识,而以出世间上上智为智;这是由于凡外二乘皆不出于分别,故是识,非究竟真智。佛如是开示,令行者依智而不依识。】

   14-4 自得于内者,方是智。所以怎么样能够得到智?万相当下即空性。保持心如如不动,这个就是究竟的智慧。

【注释】

【“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由于凡外计法有无,二乘依于四谛、十二因缘,而不了自心现量,然皆不出生灭之法;

今佛以自证之不生灭究竟之境界而观,则见彼生灭著实仍是识,而不生灭者方是智。】

【“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相无相”,有相无相。

谓凡外各执有无,二乘著空厌有,皆属相无相】的范围【。

“因”,】这【是指有、无二相之因。外道以种种邪因为“有、无”之因,如胜性、微尘等。

而二乘以惑、业为染净之因,即】(也就是)【六识、三毒等。】

所以在座诸位,为什么有五种缘起?一、业感缘起,这就是小乘专门讲的,是讲六识三毒,业感缘起,“三毒”就是业,“六识”就是业,业感缘起。

二、如来藏缘起。三、真如缘起。最后一个“法界缘起”。还有一个,中间一个,叫做“阿赖耶缘起”。

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

《华严经》讲到最后,万法都是法界,层层无尽,环环相扣的法界缘起,就越讲就越广,所以单单一个缘起法,缘起性,就讲了五种。

业力所感召的,就是离不开三界六道轮回。阿赖耶缘起,就表示染境。如来藏缘起,万法都是如来藏,真如缘起,就是禅宗讲的单刀直入,完全就是即心,就是佛了,万法都是真如了。

那法界缘起就讲得更透彻,万法是一真绝对的法界,但是法界也离不开缘起。

【邪正之“因”见虽殊,然而却皆不离相与无相之分别,是故仍属于识,未达于智;唯有佛之离有无相,方是智。】

【“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长养”,即】(就是)【佛在前面所说:“色等长养心”是也。

凡】是【假】借【外尘,】有待于外尘【资养于内者,即】(就)【是识;若无所资】(对)【待】的【,自得于内者,方是智。】

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重点就是佛证得唯心无境,跟境界没有任何关系,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什么境界对佛来讲,统统是如如不动,五蕴身,外在的正、依二报,五蕴身的正报,外在的依报,对佛来讲都是空性的东西,哪有什么境?哪有什么内?什么外?统统没有。

所以自得于内者,方是智。所以怎么样能够得到智?万相当下即空性。保持心如如不动,这个就是究竟的智慧。

   14-5 “大慧,彼”九法界有“生灭者是识,”佛界“不生不灭者是智。

【义贯】

【“大慧,彼”九法界有“生灭者是识,”佛界“不生不灭者是智。

复次,”凡外“堕”有“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之“因”之计著者“是识;超”越“有无相”者,方“是智。

复次,”取外尘而得“长养”增益之“相”者,“是识”,不取、无待外,“非长养相”者,方“是智”。】

   15 经文522:【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知生灭者,就知道那个不可取,知自共相,了悟万法空无自性。知不生不灭,即直接单刀契入佛的究竟自觉圣智。这是佛所独具的三种智,以此三智而能了知前面所说凡圣三种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所知的境界。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

意思就是:佛有三种智慧,看义贯。

【义贯】

【“复次”,佛“有三种智,谓知生灭”之智、】知道什么是生灭,

知道生灭之智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放下,

知自共相,【“知自共相”之智、】有什么好处呢?证得万法空无自性,

以【及“知不生不灭” 】知不生不灭有什么好处?就是自觉圣智【之】(的)【智】慧【。】

虽然是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都有各自很深的涵义,

知生灭者,就知道那个不可取,知自共相,了悟万法空无自性。知不生不灭,即直接单刀契入佛的究竟自觉圣智。

【诠论】

【这是佛所独具的三种智,以此三智而能了知前面所说凡圣三种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所知之】(的)【境界。

犹如佛有五眼,而能圆知一切凡圣境界一样。

此谓凡愚依著世智,以不知生灭本空,故堕有无】见【;

二乘以不达自共相皆悉一如,故】(所以)【堕自共相计著;

而菩萨之未证不生灭性者,则长养进心,未脱凡圣情量。

佛以自觉圣智,知此等境界,原是真如所现,本自空寂,无生无灭,超心意识,离凡圣见;

如是即显佛智圆明,所知大备,不同于二乘与凡夫,各知一端。

然而佛之此三种智慧,体唯是一,用即有三,这便是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为圆满通达无碍之真智。】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经文523:【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这一段讲的特别好,很清楚地就知道什么你要放下,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

【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16-1 诸位!万法是空性,其实也像水中月实无往来,这是事相上也是实无往来,本体界也是实无往来。所以说:讲“求涅槃”有两个角度。

这一段讲的特别好,很清楚地就知道什么你要放下,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

复次,什么叫做“无碍相”呢?就是彻见一切法无碍,

为什么要彻见一切法无碍?因为彻见一切法都是空相,不相妨碍之相是智,也就是说你的生活,就觉察到万法都是空相,没有任何东西来障碍你,为什么?

如果你有相的执着,就会有障碍,可是这个没有,不相妨碍,无相障碍,就心无所住,这是智慧。

如果有凡圣染净的境界,种种互相障碍之相,这个是生灭的“识”。

复见三事,“三事”就是根、境、识和合,叫做“三事和合而生”,就是见到实在是有根、境、识和合而生的种种分别心,

方便相是识,因为这个自共相,然后用这个总相念、别相念,天台宗,我们纲要都讲过,总相念、别相念的观智来观它,

方便相是识,也就是有能观智、所观的相,这个就是“识”,

洞了实没有三事和合,也不借重种种的方便。因为因缘和合叫做方便,

洞了没有根、境、识的三和合,也从来不假方便,单刀直入、契入,顿见诸法本来怎么样?自性相,这个就是智慧。

复次,怎么样?得相是识,“得相”就是,凡夫以及三乘人都认为有所得相,这个是生灭相,

说:得相是识,不得相无有少法所得,也就是不生灭,不得少法之相,这是智。

知道就是真空,而且是空到彻底,叫做“毕竟空”。

所以不得少法,无所得,就是不生灭性,这个就是智。

自得圣智之境界,乃是不出也不入,这里用一个比喻,比喻得太好了,就像月亮,水中的月亮,后面补四个字更清楚,“实无往来”,

水中的月亮,没有往,也没有来,意思就是说水中本来就没有月亮,对不对?那是上面天空影现下来的,它可以随缘而现,虽现但是其实也没有往来,犹如水中月实无往来。

诸位!万法是空性,其实也像水中月实无往来,这是事相上也是实无往来,本体界也是实无往来。所以说:讲“求涅槃”有两个角度。

    16-2 凡夫跟三乘人有所得,统统叫做“生灭的识”,而唯佛究竟无所得,不生灭,无有少相可得,这是“智”。

那么整段把它贯串一下,复次,当我们彻见一切法不相妨碍之相,这个是有智慧的“智”,

如果是染了凡夫染净境界,种种互相障碍之相,这个就是“识”,

意思就是只要你有识心分别,你就一定会有障碍,通不了你那一分执着。

复次,你看到有六根、六境、六尘和合所产生的六识,这是方便和合而生的,这是一种方便的和合而生,

然后呢?用这个方便破取~怎么样?能观智、所观境、总相念、别相念,那么用这种方式,能观、所观,这个是“识”,

洞了实~如果你彻底了解这根、境、识三个和合,也不假种种的方便,单刀直入顿见诸法本自性相,空无自性,这个是“智”。

复次,这些凡夫跟三乘人有所得,统统叫做“生灭的识”,

而唯佛究竟无所得,不生灭,无有少相可得,这是“智”。

自得圣智之境界,乃是不出不入,就像如水中月实无往来。

   16-3 我们为什么会心闷闷的?莫名奇妙地就陷入低潮?为什么这么忧郁?为什么这么恐惧?这个就是“识”,对真理不透彻,仍然晃动于生灭的假相里面,没有任何的原因。

【注释】

【“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种种碍相”,即是前面所说之知生灭之智;以其未达缘生之相本空,故】(所以)【成碍相。

今以佛智观之,照见如如,故碍者为识,无碍者方为智。】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心闷闷的?莫名奇妙地就陷入低潮?这个就是“识”,

我们不知道它什么原因,为什么这么忧郁?为什么这么恐惧?为什么?

因为这个无量亿劫来对真理不透彻,虽然对真理有所认知,可是呢?熟,根熟,根器不够成熟,仍然晃动于生灭的假相里面,

所以这个莫名奇妙心就闷闷的,所以你常常讲说,听到说:我心闷闷的,而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样子,没有任何的原因。

【“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三事和合生”,即】(也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之】(的【自共相。

此等自共相之见,二乘以总】相念【、别相】念【观智破之,】就是总观智、别相智来破之,【故】(所以)【称】为【“方便相”,亦即】也就是说【,】他认为有在修行,【以观智方便得破之相。】

其实万法本来空相,为什么要用智慧再去观照呢?

【而佛以无上真智照了,迥脱根尘,实无三事和合,亦不假方便,顿见一切诸法本自性相,如此则是智。】

【“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不得相”,即】(就是)【前面所说之不生灭性。

因】为【凡夫、三乘,皆有】所【求、有】所【得;佛以智照了,体本不生不灭,无有能证所证,能得所得,因此,有所得是识,无所得是智。】

    16-4 【“复次”,彻见一切法“无”相妨“碍”之“相是智”;】 所以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这一句。妨碍就是挂碍。

【义贯】

【“复次”,彻见一切法“无”相妨“碍”之“相是智”;】

所以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这一句。妨碍就是挂碍

【觉诸凡圣、染净等“境界”有“种种”互相障“碍”之“相”者,便“是识”(妄识分别)。

“复次,”见实有根、境、识“三事和合”而“生”之自共相,然后以总别相观智之“方便”而破其“相”者“是识”;】

这个“总别相观智”,为什么用一个“智”?那是因为在二乘人的角度,认为那是一种智慧,这里稍微提醒一下,其实这里是“识”,并不是真正的佛的“智”

【洞了实“无”三“事”和合,亦】(也【不假“方便”,顿见诸法本“自性相”者“是智。

复次,”有所“得相是识;不得”少法之“相是智:

”以“自得圣智”之“境界”,乃“不出不入故,”犹“如水中”所现之“月”,实无往来,水中亦】(也)【无月,然却能随缘而现。】

   16-5 诸位,这里有一句话,怎样可以单刀直入就了生死?记得,师父这句话就是关键,见一切相平等如梦幻,这样一句话就解决了,见一切相平等如梦幻,没有能所的东西。

【诠论】

【本节最后说:佛所自证之自得圣智境界所现报化身,如水中所现之月,实无出入,亦无来无去,然能现一切境界,而度脱众生。

然而以实言之,不但佛之境界如水中月,无出无入,亦无来去,即众生之六道境界,亦如水中所现之月,实无出入,亦无来去;以佛与众生,皆同一如故,

故】(所以)【凡圣所现一切境界,实皆同其不生灭性。

然以众生不了此故,枉造诸业,枉受生死。】

诸位,这里有一句话,怎样可以单刀直入就了生死?

记得,师父这句话就是关键,见一切相平等如梦幻,这样一句话就解决了,见一切相平等如梦幻,没有能所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17 经文524:【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
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

   17-1 诸位,简单讲“攀缘心”就是生死业,你记得,直接了当就是说,那一颗攀缘的心,就是你生死的业,那么我们现在要了生死,就不得用攀缘的,要用真如的心。

这个是说,当你的六根对前面的六境,起种种的攀缘,

这个“采集”就是起重重地善、恶的念头,采集就变成善、恶生死的业,为识。

诸位,简单讲“攀缘心”就是生死业,你记得,直接了当就是说,那一颗攀缘的心,就是你生死的业,

那么我们现在要了生死,就不得用攀缘的,要用真如的心,

所以不采集,采集怎么样?“不采集”就是不摄取外境,了境本空,平等如梦幻,怎么样?不采集为智,

所以我们的心没有妄动,没有攀缘,是有智慧的人。

“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就是无功用道的神通力,用而常寂,是则名为慧,当然就是一种智慧。

“逮得自在力”是什么?意思就是,到了有一天,无功用行,用真如自性,所显现的体用一如,那么神通自在,用而常寂,寂而常照,是则名为智慧,这个就是智慧。

   17-2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此二句为总颂智与识之差别。上面所言之智与识,虽有六种不同,然其要者,皆不出以分别为识,不分别为智,而分别与否,即在于采集与不采集。

【注释】

【“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采”,】就是【采取,谓】(也就是)【根对前境,起念攀缘。

“集”,】就是【积集,招集。“业”,】就是【善恶生死之业。

谓根对于前尘,而生攀缘、取著,广事采取,积集于心,招生死果,即名为识。

“识”,】就是【分别义。谓所缘之境,虽有真妄之殊,然一切分别,都名为识。

若能了根尘本来绝待,分别亦】(也)【无自性,则妄识不生,即名为智。

此】(这)【二句为总颂智与识之差别。上面所言之智与识,虽有六种不同,然其要者,皆不出以分别为识,不分别为智,而分别与否,即】就是【在于采集与不采集。】

   17-3 【“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此二句颂不生不灭者是智,以见诸法有生有灭,即名为识。

【“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由观察缘生之一切法,而至通达无相、无所有,即】(则)【见诸法当体不生不灭,】

为什么会不生不灭?诸位!万法本空,当然讲不生,这个不生不灭,其实就是在强调空无自性,空相的意思,这个就见到本体了。

那譬如说,一头牛,你看到一头牛,真实牛,可是站在相的角度,它是空相啊!对不对?

不坏缘起,牛有牛相,牛有牛脾气,对不对?

可是牛相、牛蹄,对不对?牛的这个脾气,其实都是空无自性,就是不生不灭,

既见诸法当体不生不灭,而这个不生不灭空相,是用在整个宇宙的,佛陀就是发现这个真理,不是创造的,

体不可得,就是不生不灭,而这个不生不灭,小至一颗颗粒微尘,体性不可得,大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佛就是发现,喔!原来万法都是涅槃,

【离一切相,如空中华。此二句颂不生不灭者是智,以见诸法有生有灭,即名为识。】

    17-4 至证得无功用道的神通自在力,用而常寂,无心遍施,即名佛之无上智慧。

【“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逮”,】就是【及、至。“自在”,解脱、神通、无功用道。

谓及至证得无功用道的神通自在力,用而常寂,无心遍施,即名佛之无上智慧。“慧”,即】(就)【是智。】

   17-5 有功夫的人,他是用智,不生不灭,用理性沟通,也不一定要顺着我的心,不顺着我的心,我一样如如不动,那个是智,那不顺着你的心就大小声,那个是识,这样,知道吗?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采”取招“集”善恶生死“业”者“为识,不采集”众业者方“为智”。

由“观察”缘生“一切法”,而至“通达”无相“无所有”,见诸法当体离一切生灭相,得无生忍,

“逮”证“得”佛地无功用“自在”神通之“力”,用而常寂,“是则名为”如来所证之无上“慧”。】

所以,在座诸位,你将来在讲堂,看到任何一个人的表现,就知道他到底是用的是识,还是用的是智,

如果他用的是和平理性来沟通,那个是智,那如果他用的是大小声,大小声啊!用的就是识,用的就是生灭的意识心,

所以你可以好好地观察,看看哪一个人真的有功夫,

有功夫的人,他是用智,不生不灭,用理性沟通,也不一定要顺着我的心,不顺着我的心,我一样如如不动,那个是智,

那不顺着你的心就大小声,那个是识,这样,知道吗?

懂得买玉荷包来的,那是智。没有啦,这句是开玩笑的。你们不要再买了,已经吃到上火了,你们不要再买了,我这是开玩笑的。真的,明天去买十斤来。这一句是说说笑笑的啊!

   18 经文525:【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识心分别的可怕,攀缘妄动,不晓得当下就是寂静的真如本性,不知道,菩萨应当离心意意识的分别。

【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
慧则从是生。】

    18-1 大悟见性,不会跟自己过意不去,就是这个道理,也不会跟众生过意不去,也不会跟任何一个人过意不去,这个是有智慧的人。

被境界所困缚的,那就是识,“心”就是识,缚境界为心,就是被境界困得死死的。

什么都忧郁,什么都烦恼,什么都过不去,什么都跟自己过意不去,

所以大悟见性,不会跟自己过意不去,就是这个道理,也不会跟众生过意不去,也不会跟任何一个人过意不去,这个是有智慧的人。

能觉知种种妄想生起的,这就是一种智慧,

有的人问他:你有没有妄想?没有咧!那个就是识。

你知道妄想很多吗?知道,我知道妄想不好控制。欸!这个开始有一点智慧了,

无所有,这个菩萨所证的无相,当然就是无所有。“胜”当然是指佛啦。

“无所有”是指大菩萨,“胜”是指佛地,佛地上妙,最殊胜的一种胜妙的境界,慧则从是生。

【注释】

【“缚境界为心”:“心”,即】(就是)【识。受缚于诸境界者,即名为心识。】

【“觉想生为智”:能觉知种种妄想之生起者,即为智。】

【“无所有及胜”:“无所有”,指菩萨所证之无相境界。“胜”,指佛地上】上【之胜妙之境。】

   18-2 找不到真正的智慧,他就会迷茫。所以这个就是识心分别的可怕,攀缘妄动,不晓得当下就是寂静的真如本性,不知道,菩萨应当离心意意识的分别。

【义贯】

【受“缚”于“境界”者,】就是凡夫心,【即名“为心”识,能“觉”知种种妄“想”之“生”起者,即“为智”。

菩萨得无相“无所有,及”至佛位“胜”妙之境,“慧则从是”处而“生”。】

找不到境界,找不到真正的智慧,他就会迷茫,

欧洲有一个人,有一对夫妻,你知道吗?他习惯什么?他喜欢去赏鲸,这个是识,不是智,

喜欢赏鲸,就两个夫妻哦,真的,乘风破浪,扬起这个扬帆,

这个大概,我看那个脸大概有六十几岁,因为美国人看起来比较老,欧洲人老化得比较快,欧洲人的女性只要五十岁,

哇!那个脸是很严重的,皱纹一条一条的,国语我就不会写了,皱纹皱得很厉害,

这个夫妻就扬帆,然后就出去赏鲸,喔!正在高兴,他看到:喔,鲸鱼、鲸鱼、鲸鱼……

结果那只鲸鱼突然不晓得发飙,可能那天老婆对他不好,那只鲸鱼冲向什么?冲向那个帆船,

那个鲸鱼有多大呢?靠近的时候,比那个帆船大了好多倍,一撞,翻过来了,破掉了,翻过去了,

哇!还好,旁边有船,立刻救起他们那个夫妻,这一对老夫老妇,救起来的时候,受到惊吓,

然后安稳后就问他:那么将来要去赏鲸,你还要不要再去啊?去啊!还要再去啊!就是这样子啦!就是这样子,众生他就是这样。

有一个人说:台湾有一个人去吴哥窟,说要叫他去吴哥窟,他不知道啊!不知道吴哥窟,他也不晓得纬度是多少,他在台湾凉习惯了,冷气吹习惯了,去到吴哥窟,到吴哥窟将近四十度,晒得快死掉了,喔!这吴哥窟是这样子啊!

喔!不行,说整天都在旅社睡,叫他们自己去就好,去到那边要四十度,结果,去到吴哥窟,整天都在旅社睡,吹冷气,

人家问他说,你去过吴哥窟?有啊!吴哥窟长什么样?我靠想像的,嗯!用想像还需要去吗?去吴哥窟气温快到四十度,人啊!就是真的没办法啊!没办法。

所以这个就是识心分别的可怕,攀缘妄动,不晓得当下就是寂静的真如本性,不知道,菩萨应当离心意意识的分别。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 经文526:【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本偈为颂菩萨离心意意识、无生、无长养之境界。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
佛子非声闻。】

如果你依照生灭心,生灭的意,生灭的识,这个就是一种长养,增增减减,对不对?

远离一切的思惟妄想,远离一切思惟妄想,这个就是前面所讲的,这就不是长养了,

能够证得到无思无妄想法,“无思想”就是无思还有无妄想法,就是转识为智的意思。

佛子,这个是大菩萨的境界,就不是声闻缘觉所能及。

【注释】

【“心意及与识”:若依心、意、意识,则为长养。“心、意、意识”即】(就是)【八识。】

【“远离思惟想”:若远离一切思惟妄想分别,即非长养。】长养就是生灭,“非长养”就是不生灭,“长养”是增减,是生灭,“非长养”就是不生灭。

【义贯】

【若依“心、意、及与”意“识”,则为长养,

“远离”一切“思惟”妄“想”分别,则非长养,

至证“得无思”惟妄“想”之“法”,转识为智,乃“佛子”之境界,而“非声闻”之所能。】

【诠论】

【本偈为颂菩萨离心意意识、无生、无长养之境界。】

    20 经文527:【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世间人、凡夫执着死执不放的东西,圣人都放得下,所以现在就是:放得下,就是智,放不下,就是识。

【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
所行悉远离。】

说:寂静这种特别殊胜趋进忍,“忍”当然就是一种智慧了,这寂静的一种殊胜趋进之忍智,

如来是最极清净的智慧,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全世界最有智慧的人,那当然就是佛了,

生于最善,一点邪、一点恶都没有,叫做“最善”就是纯善之胜义谛,

所以这一句话就很清楚的,密宗,西藏所谓的“双修”,是在这里,在佛的角度是讲不通的,那是男女的事,没有办法生最善之胜义谛,

一切凡愚所行的一种妄想境界,怎么样?悉远离,所行悉远离,一切凡夫愚痴种种妄想境界,这个都是佛彻底远离的,所放下的。

这一句就是说:世间人、凡夫执着死执不放的东西,圣人都放得下,所以现在就是:放得下,就是智,放不下,就是识。

【注释】

【“寂静胜进忍”:“寂静忍”,即】(就是)【寂灭忍。

《仁王经》上说五种忍: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各有下、中、上三品。

三贤位菩萨皆在伏忍位;初地至三地为信忍;四至六地为顺忍;七至九地为无生忍;十地、等觉、】以【及佛为寂灭忍。】

在这里要说一句,佛有权、实二个智,这个“寂灭忍”严格说,唯佛一人得寂灭忍,其他十地等觉菩萨,这个都是权巧方便得寂灭忍,

就像常寂光净土,在净土,四种土,唯佛一人居常寂光,这个是显示佛的那种境界非同小可,唯佛一人居住在常寂光净土,

诸位!常寂光净土还有没有人呢?有,还有十地菩萨、等觉菩萨所居住,十地、等觉、还有佛,居住在常寂光净土,

这里就要分权、实了,所以十地菩萨跟等觉菩萨,是“权”住于常寂光净土,而唯佛一人实住,实在住于常寂光净土,这个就分成权、实二智了,严格来说啦!

【“生于善胜义”:谓如来之智,乃生于最善之胜义谛。】

【“所行悉远离”:“所行”,指一切凡愚所行之妄想境界,佛于此等境界悉皆远离。】

【义贯】

【“寂静”殊“胜”趋“进”之“忍”智,乃“如来”最极“清净”之“智”,

此智乃“生于”最“善”之“胜义”谛,于诸凡愚“所行”之一切妄想境界,“悉”皆“远离”。】

   21 经文528:【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只有佛的智慧,能够知道远离诸所有,达到究竟空寂。

【我有三种智,圣开发真实,于彼想思惟,
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

    21-1 说:至于二乘人与染法不相应的智慧,怎么样?智离诸所有,唯只有佛的智慧,能够知道远离诸所有,达到究竟空寂。

说:我有三种智,前面讲的,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灭,这三种智慧,前面讲了,

然后呢?自觉的圣智,趋向所开发的是一种真实的智慧,

“真实”是指智慧,凡夫叫做“妄想”,佛是指真实的知慧,不一样,

那么凡夫之人对于佛所证得的圣人的智慧,“于彼”就是凡夫,对于彼圣人所证的这个证量的境界的智慧,

“想”却都是用自己的妄想,去想像、去思惟圣人的境界,“想”就是妄想,

意思就是:“于彼想思惟”就是凡夫之人对于彼圣人所证的证量境界,却用自己的生灭的妄想心,去妄想、去思惟分别,所以永远不见真,不能契入,

这一句话就是说:如果师父用真如心来说法,本如言说,方便开示,

而你用生灭心去听经、去闻法,你就永远不能了悟师父的这一颗心,

如果我们今天学佛,用生灭的意识心,去学、去听、去闻、去了解,

那么,我们这一辈子永远不能契入佛的那一种不生不灭,超越一切表相,无有思惟、无有语言的境界,

这个就告诉我们,佛道,它真的很难,因为它无所指陈,没有内外、没有颜色,这个也无从比喻 ,唯证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悉摄受诸法,是为了摄受诸法之性,众生是为什么不能见佛性呢?是因为他摄受了诸法,以为是真实,所以不见真如,

关于“二乘不相应”,就是二乘人有一点修行,“不相应”就是不与染法相应,

“不相应”其实就是不着于五欲六尘,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他这个翻译的名词,就是搞得这么深奥,

所以二乘人,因为有一点修行,不与染法相应,用总相念、别相念,破种种的诸法的自、共相,仅得到不相应智慧,不与染法相应的意思,

意思就是:关于二乘人,他认为有染法、也有净法,所以有烦恼可断,有涅槃可证,因此他不与染法相应,就是二圣人不再执着五欲六尘,但是对于真如本性,还是没办法,

说:至于二乘人与染法不相应的智慧,怎么样?智离诸所有,唯只有佛的智慧,能够知道远离诸所有,达到究竟空寂。

   21-2 唯佛远离染净,统统放下,离诸所有,究竟无生,究竟无所着,这是佛的智慧。

我先把它贯串一下,说:我有三种智,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的三种智慧,这是佛自觉圣趣所开发出来的一种真实的智慧,

凡夫于彼佛所证得的智慧,却用妄想,自心的妄想去分别、去推测,

所以永远没有办法见到真如自性,不能契入佛的自觉圣智,

这问题出在哪里呢?都是问题出在:他有摄受,摄取一切法为真实性,所以永远不了解空无自性,永远没办法见真,

二乘人不染着五欲六尘,所以不与染法相应,这也算是一种智慧,至于二乘人不与染法相应,所以他有一点智慧,

而唯佛远离染净,统统放下,离诸所有,究竟无生,究竟无所着,这是佛的智慧。

   21-3 【“智离诸所有”:谓唯我圣智远离于诸所有,究竟无所著,一相、无相。】

【注释】

【“我有三种智”:即】(就是)【上所言之“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三种智慧。】

【“圣开发真实”:“圣”,】这是【指自觉圣趣。谓此三种智乃】是【依自觉圣趣所开发之真实智慧。】

【“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彼”,指佛所证之圣智境界。“想”,妄想。“思惟”,分别。“摄受”,取著。“诸性”,诸法之性。

谓凡愚之人,于佛所自证之境界,但依自心妄想分别,而摄受取著诸法之性,故】(所以)【不见真,不能契入。】

【“二乘不相应”:“不相应”,指不相应智,谓与世间染法不相应之无漏智,因为二乘以总别相观,破诸法之自共相,故于世法得不相应智。】不相应智其实就是说:不再着于五欲六尘的意思。

【虽得此智,得出离世间,然仍分别不断,不能证得究竟,及得法界一相、无碍之大自在。】

【“智离诸所有”:谓唯我圣智远离于诸所有,究竟无所著,一相、无相。】

   21-4 【凡愚之人“于彼”佛所证之甚深境界,却依自心妄“想思惟”分别,“悉”为“摄受”取著“诸”法之“性”,故不见真。】这句话重点在,你用生灭心听经闻法,你就永远不能契入佛的心,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不生不灭那一颗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

【义贯】

【“我有三种智:”知生灭智、知自共相智、知不生不灭智。

此乃是依自觉“圣”趣所“开发”、契入“真”如“实”际之智慧。

凡愚之人“于彼”佛所证之甚深境界,却依自心妄“想思惟”分别,“悉”为“摄受”取著“诸”法之“性”,故不见真。】

这句话重点在,你用生灭心听经闻法,你就永远不能契入佛的心,

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不生不灭那一颗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不见真,

而为什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呢?因为你用的都是重复,生灭心,增增减减的心,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认识这一颗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真如本心,学法无益。因为你用的就是生灭意识心,

这一句话就是在告诉你,学佛法一起点,出发点,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这个的重要性,

【至于“二乘”之人,以破自共相,故于世法得“不相应”智,唯我圣“智”远“离”于“诸所有”,究竟无所著。】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2 经文529:【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有相,就有量,有见闻觉知,就有量,有生灭心就有量,所以不是真心,真心无量,为什么佛讲“无量无边”呢?为什么佛一直重复讲“无量无边”呢?为什么?因为他离见闻觉知嘛!当然无量无边。

【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
如来智清净。】

什么叫做“计着于自性”呢?因为计着诸法的自共相,还有染净等自性,

这些计着而有声闻生,就是计着于自、共相,还有染净,从诸声闻生,

那么接下来,功夫就下得比较深了,以自在的智慧,超度诸心量,

意思就是说:有相,就有量,有见闻觉知,关于见闻觉知,就有量,要记得,有生灭心就有量,所以不是真心,

真心无量,为什么佛讲“无量无边”呢?为什么佛一直重复讲“无量无边”呢?为什么?因为他离见闻觉知嘛!当然无量无边,

为什么说: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为什么?

因为他不用生灭意识心度,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度了全世界七十亿人口,怎么样?实无众生可度,

你看佛的是什么?统统是讲真心,不住相布施,也不住相度众生,如来智清净。

【注释】

【“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由于计著诸法之自共相,及染净等自性,从这些计著,而有声闻生。】

【义贯】

【由于妄“计”执“著于”诸法之染净等“自性”,“从”如是“诸”计著,故有“声闻”产“生”。

以自在慧“超”越“度”过“诸”妄想“心量”,】注意,离不开见闻觉知,就一定有妄想,一定有心量,【则为“如来”无上“智”慧、究竟“清净”。】

   23 经文530:【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前面佛已示识与智之分别,为令究竟远离依妄识之求,离妄归真,依于正智,故广破外道邪计之转变论,令依不生灭之智。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23-1 这一段重点,由于外道没有见到真正的真如心不生不灭,所以只要起种种的变化,外相、形状、颜色,生、老、病、死,统统是妄见,这个就是外道所执着的所妄见的。

这一段重点,由于外道没有见到真正的真如心不生不灭,所以只要起种种的变化,外相、形状、颜色,生、老、病、死,统统是妄见,这个就是外道所执着的所妄见的,

复次大慧,外道看了种种的变化,起种种的妄见、妄相的执着,

说:外道有九种转变论,是什么意思?外道因为有九种情形转变而生妄见,而生虚妄的执着,

这重点在这个地方,要不然外面转变,跟他有什么关系?

是由转变相而产生妄见,因为他没有证得到真如,然后,外道转变见生,这一句话很重要,这个就是外道所执着的一种转变,

无论是种种的体形转变,颜色转变,酸的、苦的,酸变苦,苦变甜的,这个统统叫做“转变”,

对外道来讲,统统是妄见而生,外道所执着的转变,其实是自心妄见而生。

    23-2 无论是种种的体形转变,颜色转变,酸的、苦的,酸变苦,苦变甜的,这个统统叫做“转变”,对外道来讲,统统是妄见而生,外道所执着的转变,其实是自心妄见而生。

好!所谓形处转变,譬如说:人的身体、还有处所的改变,怎么样?

人的身体,你看,生、老、病、死,看到这些相在转变的时候,就认为:万法都有在转变,

而不晓得:生,空性,老,空性,病,空性,死,空性,不知道,

如果是圣人的话,生死对圣人来讲,其实是不生不死,

但是就外道来讲,他就妄见了,欸!你看这个人,有生、有老、病、死,所以这个“形”是指身体的形状,

“处”就是指处所,见到身体的形状改变了,生、老、病、死,怎么样?处所改变,

嗯,就说:那个确确实实人有生、老、病、死,确确实实有处所种种的改变,而妄见而生。

接下来,相转变,譬如说:哎呀!这个人太胖了,或者这个人太瘦了,这个人,哎呀!太强了,这个人体质太虚弱了,相转变,

胖、瘦、强、弱,这相改变,妄见确实有胖、瘦、强、弱,

这个就是不见性,没有见到究竟的真如的本体,就一定会有妄见生,意思就是:妄见有胖、有瘦,妄见有强、有弱,这虚妄之。

因转变,“因”就是能作之因转变,意思就是:外道不是说有、就是说无,然后中间产生妄识,

三种互起互灭,识就随着造业就转变,不是着有,就是着无,这些都是识心分别互起互灭,

简单讲:就是随着外道的有见、无见造业,识随业而转变,

意思就是:人的心是善变的,因为没有正见,因转变,

“因”就是知见不正的心,不是着有见,就是着无见,而造业。这个识就随业而转变,而外道认为确实有变,妄见确实有变。

成转变,譬如说:神识入胎,慢慢~,然后经过一七、二七……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十月怀胎,

由神识怎么样?变成一个小Baby,叫做“成转变”,所成之果转变,就是神识入胎的转变。

接下来,眼见为凭的见转变,你看眼睛随着物改变,眼睛,你看,确实这东西一直在改变,我眼睛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

他用的是识心分别,识心分别就会随着境界转变,如果是真如,境界本来空,它变,我们的识心不生不灭,不会随着转变。

接下来,叫做“性转变”, “性转变”就是万物有的是苦性、有的是甜性,有的是酸性,变来变去的,叫做“性转变”,有的由苦性变成甜性,到甜性变成醍醐味,

所以在外道的角度来讲,确信,苦性变成甜性,变成醍醐的性,确实有在转变,而妄见它真的有在变,而不了解那一颗不生灭的智,智慧心。

接下来,缘分明,“缘分明”就是境界的意思,心攀缘这个外境,怎么样?“转变”什么意思,缘分明,

缘着这个境界分别,明明白白,这个境界确实在迁移,迁移不定,缘着境界分别心,“明”就是非常清楚地看它在迁移,在转变,

那么“所作分明转变”,就是种种的造作不定,“所作”就是种种的造作,今天做这个,明天做这个,这一秒钟做这一个,下一分钟做这个,造作不定转变,

而且时时刻刻都妄见,以虚妄的心,时时刻刻都有所造作,都有所造作,

所以众生都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为什么?他有所造作啊!时时刻刻在满足那一颗荣誉心,造作不定转变,而妄见确实有在改变。

事转变,“事”就是一切有为的事,身、口、意一切有为的事,怎么样?

“事转变”就是一切有为,都离不开成、住、坏、空,

所以外道妄见确实有成、住、坏、空,而佛陀却告诉我们,成则不成,灭也不是真正灭,

因此只要在妄心论断,妄相论断,他都认为有所转变,这是外道所执着的。

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诸位!这个“见”一定要加一个“妄”,因为外道没有证得到不生不灭的本体,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

所以九种转变,对圣人来讲是不增不减,对外道来讲是妄见,这个就是重点,

一切外道皆以此九种转变的妄见,因是起有、或者是无,生转变论,“生”就是互相转生,“有”转变成“无”, “无”转变成“有”,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意思是:起“有”转变成“无”,或者是由“无”又转变成“有”的一种转变论,

而妄见确实“无”转“有”,“有”转“无”叫做“生转变”,互相转生的一种妄见的一种变。

   23-3 唯有依不生灭的智才有圆满,这个世间没有圆满的,只有依于不生不灭的智慧,这个就是圆满,要不然“圆满”你去哪里找?就在自己的智慧里面找。

【注释】

【“转变论”:前面佛明示识与智之】(的)【分别。

若依智,则洞见诸法性相如如,离于生灭;

若依于识,则随境而转,见有生灭,取著外】境【相,

是故见诸法变迁不一,纷然于目,于是乃至有九种转变之论,而不知诸法本寂,一切变化乃唯心所现。

以如是著外相求,不知达本,故不见真,随妄识漂流;

今佛已示识与智之分别,为令究竟远离依妄识之求,离妄归真,依于正智,故广破外道邪计之转变论,令依不生灭之智。】

唯有依不生灭的智才有圆满,这个世间没有圆满的,只有依于不生不灭的智慧,这个就是圆满,要不然“圆满”你去哪里找?就在自己的智慧里面找。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4-4 诸法本自空性,那么我们就见到生命的真实,所以说:诸位!什么是生命的真相?诸法空相就是生命的真相,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

【义贯】

【“云何”为身“形处”所“转变?谓”计法之“形处”有变“异”之妄“见。

譬如”见“金”被人打造而“变作诸器物”,诸外道人“则”计彼金】性【定“有种种形处”之变异“显现”,然形状容或有殊,并“非金性”有所改“变;

一切性”(一切法)之“变”化“亦复如是”,外相有异,本性不迁。

“或有外道作如是”诸法】转【变异之“妄想”计著,“乃至”执一切“事”皆有转“变”之“妄想”计著,

然“彼”一切法实“非如”是不变、亦“非”别“异”(非一、非异),

但】是【愚夫以自心“妄想故”见有种种转变,如晴空见华。】

意思就是:诸法本自空性,那么我们就见到生命的真实,

所以说:诸位!什么是生命的真相?诸法空相就是生命的真相,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

   24-5 诸位!不懂得放下缘起的假相,这一辈子注定妄想、妄相、能、所不断,会过很辛苦的日子,过有压力的日子,心里时时刻刻他都会有压力,因为他认为那是真的嘛!是不是?

诸位!不懂得放下缘起的假相,这一辈子注定妄想、妄相、能、所不断,

会过很辛苦的日子,过有压力的日子,心里时时刻刻他都会有压力,因为他认为那是真的嘛!是不是?

所以许多人受到打击的时候,无法承受,发疯,Crazyv,发狂,疯狂了,

但是呢?学佛有什么好处?能够承受无比的压力,也不会变神经,就诸法如幻啊!为什么要去改变?这个就是事实,

所以啊!修行要尽份,然后解脱,关于外相、正依二报就随缘了,

懂得知足(的)那一颗心,就是无尽的财宝,懂得安详的那一颗心,就是无尽的安详,幸福才有办法建立的,

所以为什么要学佛,就是建立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快乐,幸福哪里找?无处找,就是只有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 【“外道转变见生”:此】(这)【九种转变论为根据外道所执之转变妄见而生。】所以为什么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为什么?有所见就是妄。

【“外道转变见生”:此】(这)【九种转变论为根据外道所执之转变妄见而生。】

所以为什么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为什么?有所见就是妄。

【“形处转变”:身形、处所转变。如人有生老病死。】

【“相转变”:相貌转变,如人之相貌四肢,因年老,或】者是【营养、或运动、或】者是【操劳,而变胖、瘦、强弱、或有皱纹,称为相转变。】

这个最近,二姊江蕙,她就说:如果有以前的什么歌王出现,她要再加场,她要再加几场,

结果那个人变胖了,刘文正,听说胖了七公斤,刘文正你不认识吗?我曾为你许下诺言~不知是否能实现~(师父学唱)就是那一位,听说胖了七公斤,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报纸报导的,

所以这个人啊!这歌星、影星,还是禁不起时间的一个摧残,所以变胖、瘦、强、弱,或者有皱纹,称为“相转变”。

【“因转变”:能作之因转变。此】(这个)是【指有、无、识三者,互起互灭,识随业而转变,称为因转变。】

【“成转变”:所成之果转变。如神识入胎,由因成果,称为成转变。】

【“见转变”:眼观前境,而能分别,然其所见,随物迁移不定,称为见转变。】

【“性转变”:如苦变为甜,甜转成酸等,称为性转变。】

【“缘分明转变”:谓缘境分别,迁移不定,称为缘分明转变。

【“所作分明转变”:谓种种造作不定,称为所作分明转变。】

【“事转变”:谓一切有为之事,成住坏空,称为事转变。】其实一切有为就是身、口、意的造作的意思。

【“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谓一切外道皆依此九种转变之妄见,而起“有”与“无”互相转生,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之转变论。】

【义贯】 本节从略。

   24 经文531:【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所以为什么要学佛,就是建立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快乐,幸福哪里找?无处找,就是只有佛法。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24-1 诸位!这一句话重点,是只要有妄想,一切都在变,境本空,只要有妄想,一要都在变,一切都在变,就有妄见,虚妄的见,一直看到外境都在变,事实上,心中有一种不变的东西,就是真如自性,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所以妄想不断,你就一定会继续妄见。

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形处转变”呢?谓形处异见,

“异见”就是有差别,这个形状还有处所,有种种的差别,所以妄见有变化,

譬如金变作器物,在外道的角度来讲,嗯!计着,确实这个形跟处有改变,

他没有看到金的性,并不是金的性有所改变,是形状有所改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

说:“一切性”就是一切法的变化,也是这样子,

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意思就是:妄想当然就是执着,

说:诸法的变异,种种的执着,妄想的执着,怎么样?乃至,指一切事,皆有转变的妄想执为实。

诸位!这一句话重点,是只要有妄想,一切都在变,境本空,只要有妄想,一要都在变,一切都在变,就有妄见,虚妄的见,一直看到外境都在变,

事实上,心中有一种不变的东西,就是真如自性,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

所以妄想不断,你就一定会继续妄见。

彼非如非异,“如”就是一,彼一切法是非一非异,“如”就是一,彼一切法非一非异,怎么样?

是离一切妄想,离开了一切凡夫之心所妄想,如果你想要入于佛的圣道,就必须要这样子。

   24-2 众生有无尽的烦恼,有讲不完的故事跟传说,众生就是这样,如果有智慧的人,他就不会好奇,何以故?有智慧的人,当体即空,他没有好奇心。

【注释】

【“谓形处异见”:谓计法之形处有变异之】(的)【妄见。】为什么有妄见呢?因为不见真如,所以他一定有妄。

【“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譬如见金被打造成种种器物,诸外道人便计那金子定有种种形处改异显现。】

【“非金性变”:然而金】子【之】(的)【形】状相【貌有殊,】有改变得不一样,有差别,但是其实呢?【金性实未尝改异。

而外道人依识不依智,】依识就是妄见,一定有妄见,

所以众生有没完没了的行、住、坐、卧,食、衣、住、行,没完没有了的话题,没完没了的妄想、妄见,

因为他依识不依智,“依识”就是没完没了,“依智”就是不生不灭,

你要过什么生活,那个人过得争吵,那就没完没了,叫做“妄识”,

那个歇即是菩提,处处都是菩提,懂得解脱自我,那个是有智慧的人,就是智。

【见相不见性,故】(所以)【不达此。】

【“一切性变亦复如是”:“一切性”,】就是【一切法。

谓一切法之变化亦复如是,外相有变】化【,本性不迁,以本性离来去生灭相故。】

所以众生有无尽的烦恼,有讲不完的故事跟传说,众生就是这样,如果有智慧的人,他就不会好奇,何以故?有智慧的人,当体即空,他没有好奇心。

    24-3 诸位!如果你有自心的妄想,你放不下,你的生命观就被扭曲,真实的生命隐没,没有开悟见性,没有真实的生命,你所过的日子,就是扭曲的生命观,扭曲的宇宙观。

【“乃至事变妄想”:乃至言一切事皆有转变之妄想。】

【“彼非如非异,妄想故”:“彼”,】就是【指一切法。“如”,】就是【一如,即一之义。

此谓:而彼一切法,实非一非异,离于一异取著之见,但愚夫以自心妄想,故见有种种转变,执之为实。】

诸位!如果你有自心的妄想,你放不下,你的生命观就被扭曲,

真实的生命隐没,没有开悟见性,没有真实的生命,

你所过的日子,就是扭曲的生命观,扭曲的宇宙观,

什么都是以妄想执着,以自我为中心,好像这个地球,这个太阳系、这个宇宙,都是为你而生存,为你而转动的,

而你不知道,你这个所执着的这个“我”的四大,也不过恒河沙里面的一粒沙,整个宇宙的一个灰尘而已,

而你妄执为少许的四大为自我,妄想又那么地多,

所以你就知道,这个世间没有佛陀来示现,你就知道所有的众生,他会过得如何地痛苦,如此地煎熬,如此的恐惧啊!

所以这个就像电影常常在演的,碰到了事情就是It`s terrible,I`m scared,那是很恐怖的,我好害怕,时时刻刻恐惧,

It`s terrible,I`m scared,我很恐惧,很害怕,时时刻刻,Anytime时时刻刻都在恐惧害怕当中,为什么呢?

他认为东西有变,所以众生他们怎么不会痛苦,

譬如说,今天有老公,嫁丈夫她要执着老公啊!她执着这个是真的,

所以那个识心,就依靠老公,依靠老公……,她不晓得老公不存在啊!

所以有一天老公死了以后,她走不出那个心中的阴影,一年、二年、三年,

美国有一个,一个妇女,她这个女儿,十五年前死亡,死掉啊!十五年前死掉,她这个母亲,每年在她忌日的时候,都思惟,都哭泣,哭了十五年啊!哭了十五年,还是放不下,无缘的子女啰,无缘的子女,是不是?

所以不了解这个生命,生命对众生来讲,它是一种惩罚,

那么所以佛菩萨也有感情,可是他的感情是理性的,是智慧的,是真正的可以让你解脱的,

因此只要没有听到佛法,都是见到种种转变,都执以为实,现在就是这样子,

喔!原来就是不可得,老公,老公不可得,老婆,老婆也不可得,但是也要珍惜,是不是?珍惜,今生今世的因缘。

说台湾有一对老公老婆,这个老公很好,可能也没学佛,她老公都是用写的,用写的,早上要去上班了,他就写:亲爱的,我把什么放在冰箱,记得开喔!然后写着:爱你喔!那老婆心花怒放,天天舒服得不得了,

然后电话,下班回来的时候,下班回来时,又写一张卡片,洗澡,说:Honey,我放在微波炉里面这个什么东西,记得拿来吃喔!爱你喔!

听说十几年都是这样写啦!十几年都是这样,写来写去,住在一起还这样子,写来写去,不知道在做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这样是做什么?看不懂啦!

说:这样气氛很好,气氛很好啦!如果有一天中风了,他不就这样,爱你喔!嘴巴歪一边,爱你喔!亲爱的,祝你嘴巴不要歪喔!

忙这些有的没有的,这十五年如果好好地学佛,阿弥陀佛!早就证什么果了,没办法,搞这些,就没办法了,对不对?

    24-4 诸法本自空性,那么我们就见到生命的真实,所以说:诸位!什么是生命的真相?诸法空相就是生命的真相,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

【义贯】

【“云何”为身“形处”所“转变?谓”计法之“形处”有变“异”之妄“见。

譬如”见“金”被人打造而“变作诸器物”,诸外道人“则”计彼金】性【定“有种种形处”之变异“显现”,然形状容或有殊,并“非金性”有所改“变;

一切性”(一切法)之“变”化“亦复如是”,外相有异,本性不迁。

“或有外道作如是”诸法】转【变异之“妄想”计著,“乃至”执一切“事”皆有转“变”之“妄想”计著,

然“彼”一切法实“非如”是不变、亦“非”别“异”(非一、非异),

但】是【愚夫以自心“妄想故”见有种种转变,如晴空见华。】

意思就是:诸法本自空性,那么我们就见到生命的真实,

所以说:诸位!什么是生命的真相?诸法空相就是生命的真相,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24-5 诸位!不懂得放下缘起的假相,这一辈子注定妄想、妄相、能、所不断,会过很辛苦的日子,过有压力的日子,心里时时刻刻他都会有压力,因为他认为那是真的嘛!是不是?

诸位!不懂得放下缘起的假相,这一辈子注定妄想、妄相、能、所不断,

会过很辛苦的日子,过有压力的日子,心里时时刻刻他都会有压力,因为他认为那是真的嘛!是不是?

所以许多人受到打击的时候,无法承受,发疯,Crazyv,发狂,疯狂了,

但是呢?学佛有什么好处?能够承受无比的压力,也不会变神经,就诸法如幻啊!为什么要去改变?这个就是事实,

所以啊!修行要尽份,然后解脱,关于外相、正依二报就随缘了,

懂得知足(的)那一颗心,就是无尽的财宝,懂得安详的那一颗心,就是无尽的安详,幸福才有办法建立的,

所以为什么要学佛,就是建立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快乐,幸福哪里找?无处找,就是只有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5 经文532:【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看万相在转变,不要随着动念,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让它生,让它灭,跟真心无关,你修行抓到重点了,你不要跑了,不要跟着跑,真心没有增减。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25-1 一切法都是非一非异,离于一异、有无四句的戏论,而外道不知道,于此万法,不晓得非一非异空性的思想,一直着于转变的妄想,而彼诸法,实在没有所谓的转变,因为空性故。

如是一切法性的转变,一切法的转变,怎么样?有如,当知就像怎么样?

“如”就是有如,比如说:像乳转变成酪,“酪”就酸酸的,酪就转变酸酸的,乳酪啊!

接下来,酒跟果,这刚好颠倒,划一个“→”箭号,由果转变成酒,大家都知道嘛!

葡萄酒,什么酒……对不对?无花果的酒,什么都可以酿成酒啰,

酒果等熟,“熟”就是会变酒,果熟了就会变酒,叫做“酒果等熟”,水果熟了就会变酒,因为有酸酸的味道,

一切法都是非一非异,离于一异、有无四句的戏论,而外道不知道,于此万法,不晓得非一非异空性的思想,一直着于转变的妄想,

而彼诸法,实在没有所谓的转变,因为空性故,见到不生不灭的空性故,万法其实有相也好,若有若无,其实都是自心所现,

“外性非性”就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空性,

意思就是:空性,说有说无不对,其实就是无相嘛!绝对空嘛!外性就是毕竟空寂嘛!没有能缘心,没有所缘境,

大慧,如是凡愚的众生所计着的转变等虚妄的妄见,前面所讲的九种,转变的一种虚妄的妄见,怎么来的?都是由自心妄想,邪修熏习而生,

大慧,无有法,实在是没有法,因为诸法本自空性,空寂,诸法本来就没有生灭,

说:无有法若生若灭,意思就是:实在没有一种法,因为都是空相,有生有灭都不可得,

实无有法,诸法本无生灭的意思,实在无有法,什么生生灭灭都不可得,

如见幻化的颜色,就像我们幻化出来的颜色,也像梦中所见的色,没有实体可得,见到万法没有实体可得。

   25-2 万法会转变,其实来自一颗妄想转变的心,不在于境,而诸法实在没有转变,因为诸法本空,空无自性。

我把它贯串一下,如是一切法的转变,一切性的转变,就像有如乳变成酪,还有果实变成酒等,这果变成酒,成熟了就变成酒,

这一切法是不一不异、离于一异、有无四句等戏论,

而外道不知道,离于一异、有无四句的戏论,外道于此而生出转变的妄想,

所以万法会转变,其实来自一颗妄想转变的心,不在于境,而诸法实在没有转变,因为诸法本空,空无自性,

那么只要你着于有、无,其实都是自心所现,所以万法空无自性,只要若有若无,都是唯心所现,

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的众生所计着之转变,这些虚妄见,都是由自心妄想,邪修熏习而生,

大慧,实在是没有法而说有生有灭,诸法本不生灭,实在无有法若生若灭,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诸法其实本无生灭,实在无有法若生若灭,就是这个意思。

修行见不生灭就是智慧,万法其实就像你见到的,其实都是如幻化的,如梦中所见的,不实在的。

   25-3 天地万物随着变,记得,这一颗心不能变,你就找到了真实的智慧。

【注释】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一切法之转变,皆有如乳变为酪,果变为酒一样,

从缘而起,其性本非一】非【异,以诸法本无自性可得,诸法之自性既无,何有一异转变?

何以诸法无自性?以诸法由众缘和合而生,众缘和合,故无自性。

又,乳变为酪,而乳与酪之性实非一非异。若乳与酪是一者,则乳必与酪同一物,然乳实不与酪同,故知乳与酪非一;乳与酪若是定异者,】一定不一样,【则酪必不能从乳出,然酪实从乳出,故乳与酪亦非异。

果与】(跟)【酒】道理【亦复如是】(也是一样)【,非一非异。

一切法之有变异相者,亦复如是,非一非异,离于一异、有无等四句戏论、妄想分别。

诸学道人,若于如是处用心,即得入处。】

诸位,这里重点在哪里?看万相在转变,不要随着动念,这个重点在这个地方,

让它生,让它灭,跟真心无关,你修行抓到重点了,你不要跑了,不要跟着跑,真心没有增减,

你的老公死了,不要哭泣,伤心一下就好,夫妻当然有一点感情,因为他一定会死,空相故,

天地万物随着变,记得,这一颗心不能变,你就找到了真实的智慧。

   25-4 众生因看到转变,而且产生妄想,我们知道任变,让它去变,稳住这一颗真心。

【“外道转变妄想,】诸位!这一句话的意思,重点也是,转的因,众生因看到转变,而且产生妄想,我们知道任变,让它去变,稳住这一颗真心。

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外道于此而生有转变之妄想,而彼诸法实】在是空性,【亦无有】(没有)任何的【转变。】

【“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如是,凡愚众生所计】着【之转变论等虚妄见,皆】(都是)【由自心妄想,邪修熏习而生。】

【“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谓一切法本不生灭,有如见幻化之色,或于梦中见色,】这个“色”是色法,不是女色,【而谓此幻化之色或】者是【梦中之色为】(而)【有生、有灭;

然而幻化之色,及梦中所见之】(的)【色,】实在是不存在,【实无若生若灭,】

“实无”就没有什么生灭的东西,意思:相相本空,哪有什么生灭的东西?体不可得故,【以皆唯心所现故。】问题出在那一颗心。

   25-5 【一切“外性”(外法)皆“非”有实自“性。】这一句话重点,千万不要给假相骗了,千万不要给种种变化的假相给骗了,智慧就产生。

【义贯】

【“如是,一切性”(一切法)之“转变,当知”皆有“如”从“乳”至“酪”,或】者是【“酒”与“果”物“等”成“熟”所现之转变一样,

其性本非有无,以诸法皆离自性故,一异性不可得。

诸“外道”于此却生实有“转变”之“妄想”,

而“彼”诸法实“亦无有转变”,一切诸法之“若有若无”(从无】而【至有,或从有】而【至无等),皆是“自心”所“现”,

一切“外性”(外法)皆“非”有实自“性。】这一句话重点,千万不要给假相骗了,千万不要给种种变化的假相给骗了,智慧就产生,

【大慧,如是,凡愚众生”所计】着【之】(的)【转变论等妄见,皆】(统统)是【由“自”心“妄想”邪“修”熏“习”而“生。

大慧”,实“无有法若生若灭,”此有“如见幻”化之色,】以【及“梦”中之“色”,而谓其色为实有“生”、有灭;然彼幻化与梦中之色,实无若生若灭,以唯自心所现故。】

   26 经文533:【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揵闼婆城。】修行的最高招,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一招,所有的烦恼统统倒,一下子就成道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
妄想非明智。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
然世间缘起,如揵闼婆城。】

   26-1 现在你学了这一招,外面怎么变,你人生怎么不幸,老公怎么不好,家庭怎么不幸,或者怎么恩爱,都没有关系,因为这个都不实在的东西,来来去去,生生灭灭,这个都是妄见,记得,那一颗心稳住,你找到了佛教的根本,安详、知足、智慧,你就不再妄见诸法有来去、生灭、增减,因为诸法本空故,不是无情,反而更大的慈悲。

接下来是,形容前面的那些种种的妄见,转变的时候产生妄见,

说:外道依于妄识,见到有形相还有处所,或者依于时间而改变,

也有四大种,地、水、火、风的“缘转变”,

“诸根”就是“相的转变”跟“见转变”,因为诸根就是六根,还有中阴身,就是前面所讲的“因转变”,渐次生出五阴,这个是“成转变”,以及“所作转变”,

妄想非明智,这是一种妄想,不是明智之人,

“最胜”就是佛,以佛的最殊胜妙的智慧来观察于缘起,

诸法非如彼凡愚妄想之有转变一异等相,众生着于相,然后意思就是说:把真智转变成妄想,看着外面的相转变,我们的真如智慧却跟着转变,变成妄想,

现在你学了这一招,外面怎么变,你人生怎么不幸,老公怎么不好,家庭怎么不幸,或者怎么恩爱,都没有关系,

因为这个都不实在的东西,来来去去,生生灭灭,这个都是妄见,

记得,那一颗心稳住,你找到了佛教的根本,安详、知足、智慧,

你就不再妄见诸法有来去、生灭、增减,因为诸法本空故,不是无情,反而更大的慈悲,

众生不见到不生不灭的智慧,所以我们要更慈悲地面对众生,而不是无情啊!

所以诸法非如彼凡愚妄想之有转变一异等相,根本就不存在,诸法不存在,怎么会有一异转变呢?

所以转变问题出在你的妄想心断不了,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然是一切世间,一切都是由缘所起的,诸法本来就是如幻,

如幻就是揵闼婆城,“揵闼婆城”就是自心所现的一种虚妄的境界,揵闼婆城是不实在的,

所以佛智是依于智,外道是依于识,妄见有种种的识在转变,如揵闼婆城,

所以众生只要着于万法,那么就没有办法开佛的智慧,

那么观一切缘起,实在是如揵闼婆城,如幻不实在的城,是自心所现,离于有、无,从来不改,没有迁改,那个就是智慧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26-2 诸位!你学这一招,外相缘起怎么变,你都是永远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永远保持这样如如不动的心,这一招,就武侠的最高招,修行的最高招,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一招,所有的烦恼统统倒,一下子就成道了。

现在,诸位,我们练了这个武侠小说,练了十几年,练了那一招可以让对方毙命,

诸位!你学这一招,外相缘起怎么变,你都是永远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永远保持这样如如不动的心,

这一招,就武侠的最高招,修行的最高招,就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这一招,所有的烦恼统统倒,一下子就成道了。

但是有一种不是真的如如不动呢!看到一个人,这样很不如意的时候,然后他就说,我不能生气,然后他就说,人家我现在是保持如如不动,不然你就死定了,

这个就不是真的如如不动,这个又不是真的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这句不能说,连这句都不能讲,直接就吸收,那个就是真的如如不动,

我现在是修行人,所以有时候,这电影在演的,她老公去外面偷腥,她在叩……然后她老公外面有小三,然后,我现在是吃素的人,我现在在诵经,

我不跟你计较这么多,欸!我不跟你计较这么多,你做了什么事情,你自己心里有数,齁、嘿、哼,就是警告他的意思,

虽然说她也是吃素的人,诵经的人,她认为她自己就是修行人,事实不然啦!这是电影演的。

    26-3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这三句,即】(就)【简单地重颂九种转变论。】

【注释】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这三句,即】(就)【简单地重颂九种转变论。

“形处”为第一种转变论;“四大种”,即】(就是)【缘转变;

“诸根”,即】(就是)【相转变与见转变;】因为有能所嘛!“诸根”当然就是有能所,就是相转变、还有见转变,

【“中阴”,】就是【因转变;】从中阴到入胎,【“渐次生”,成转变】以【及所作转变。】

【“妄想非明智”:如是妄想分别则非明智。】

【“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最胜”,即】(就是)【佛,或】者是【佛】的【智】慧【。

谓以佛】的【最胜妙之智】慧来【观】照【于】诸【缘起诸法,即】则【知诸法实非如彼凡愚所妄想之有转变、一异等相。】

【“然世间缘起,如揵闼婆城”:然世间这一切由缘所起之诸法,有如揵闼婆城,乃】是【自心所见,离于有无,故无有迁改。】

故【佛依于智,】不是,把它改一下,佛依于“智”,这个打错了(已更正)佛不依于识,佛依于“智【故】(所以)【法离有无;

外道依于识,】所以上面的“识”,把它画叉,【故】(所以)【妄见事事转变。】

    26-4 “然世间”这一切从“缘”所“起”之诸法,实有“如揵闼婆城”,乃唯自心所现,离于有无,故无有迁改。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外道依】于【妄识,而见诸法之“形”相与“处”所依“时”而“转变”,

见“四大种”与“诸根”,及“中阴”身“渐次”转变而“生”出五阴,

如是“妄想”分别“非”属“明智”。

佛以“最胜”妙之智观“于缘起”诸法,即知诸法实“非如彼”凡愚所“妄想”之有转变、一异等相;

“然世间”这一切从“缘”所“起”之诸法,实有“如揵闼婆城”,乃唯自心所现,离于有无,故无有迁改。】

   26-5 有无、一异之见既破,即邪见妄想不生,邪见妄想不生,即渐得亲见如如不生不灭之本体。

【诠论】

【一切外道之邪见,总不离有无、一异等四句之见。

经文在此之前,佛常在破外道之有无见,至此提出九种转变论,方才正破一异之见。

有无、一异之见既破,即邪见妄想不生,邪见妄想不生,即渐得亲见如如不生不灭之本体。】

   26-6 讲了这么多,只有一句统称,归论,归结,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外面的相,你跟着变,那是识,如如不动这个就是智,修行就抓到这一点,这一刀就可以让烦恼毙命。

讲了这么多,只有一句统称,归论,归结,结论是什么?

结论就是外面的相,你跟着变,那是识,如如不动这个就是智,修行就抓到这一点,这一刀就可以让烦恼毙命,

你的烦恼是什么?因为看到那个相是实在的,

他得罪我们,是那个人没有修养,他负因果,你跟着生气就是识,这个时候智没有了,

说:我要教训他,那么就看你的发心,你用生灭心、执着心教训他,让他清醒,你也掉进去生灭,你可以用感化的,

有的众生是怎么样?太过于卢(很不可理喻),他不讲道理的,那这些开悟的大圣人,向他呵斥,大声,圣人不是真的用生灭心,如果不大声,他听不懂啊!他醒不过来啊!这是圣人示现的,

所以,一个结论,用识修行,百千万劫,用智修行刹那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你一定要选择,正智正念,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无念无住无相,佛祖开颜含笑,佛祖也会欢笑。

好了,明天我再上一天,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五套(共7讲)
第四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宣讲日期:2013.05.24-2013.06.22

    义贯页数:P:711~P:931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请合掌。(大众就座合掌随上人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534:【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曜,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大慧此问之用意,在于令了知相续即解脱,得入诸法一相之境,离于一切二法妄想分别,乃至令缚脱两忘,纤尘不著:极乎究竟清净。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曜,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1-1 于法能所不断,就成执着的相续,要懂得歇即是菩提,就停止相续,就是不相续,就是解脱的意思。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

“相续”就是所谓生灭,对生灭法的一种执着,能所不断的意思,

解脱义,“解脱义”就是停止相续,也就是不相贯的意思。

换句话说:于法能所不断,就成执着的相续,要懂得歇即是菩提,就停止相续,就是不相续,就是解脱的意思。

如果能够善分别一切法,什么是“相续的生灭”?什么是“不相续相”?

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

说: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相续巧方便,如果不执着,就变成善巧,要执着,就坏了,所以叫做“相续的巧方便”,

善解一切相续本身就是不相续,体性本空,不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

如所说,不堕于说跟义二个有其自性,就变成依言取义,妄想计着的意思。

相续不舍,就是把佛所说的法当作实体性来执着,叫做“如所说义”。

那么如果现在能够超越,了解一切相续巧方便,就不会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也就是不会依言取义,

取这个义,那么妄想计着相续不舍,

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

妄想还有一个“觉”,当然就是妄觉,妄想产生妄觉,众生也有觉,他一样要生活,面对一切境界,他一样要生活,可是呢,他用的不是正等正觉,而是妄想妄觉,

   1-2 因为离言说、文字、妄想、妄觉,所以契入、证入了离言法性,“离言法性”就见究竟的圆满,所以有能力游行一切诸佛刹土,处无量大众,三昧力、解脱力,六种神通、总持之心印,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于世间。

游行一切诸佛刹土,处于无量大众,听受正法,

他的三昧力、解脱的自在力,六种神通、总持之印,“印”就是心印,完全跟佛一样,总持之印。

那么现种种的变化,因为要自利利他,要利行圆满,当然有种种的变化,有光明照曜,

为什么有这种功能呢?这就从前面说,离言说、文字、妄想、妄觉,怎么样?

这个时候就证入离言法性,重点在这样子,因为离言说、文字、妄想、妄觉,所以契入、证入了离言法性,

“离言法性”就见究竟的圆满,所以有能力游行一切诸佛刹土,处无量大众,三昧力、解脱力,六种神通、总持之心印,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于世间。

觉慧善入,“觉”就是自觉,“自觉”就是自觉圣智,自觉圣慧,能够善入十无尽句,

这“十无尽句”都在强调什么?强调他的愿就像虚空无尽,就是这个意思。

简单讲,“十无尽句”就是大愿行,就像普贤菩萨发十大愿,都是遍法界的,众生只能参考一下,做不到。

无方便行,“无方便行”就是无作,无作行,无功用行的意思。

种种的善巧方便,犹如日、犹如月、又如摩尼,就像四大周遍法界一样,

   1-3 如果一个众生(人)能够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他就见到空性的平等,所以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契入究竟圆满的平等心性,这个无相的平等心性,就能离有、无品的二种邪见,还有离生灭妄想见。

于一切地,“一切”地当然就是指菩萨的境界,并离自心的妄想相,安住在住地的分别之见,

“离”,也就是说:它没有层次,离开种种的妄想相、住地的分别,一层一层的,见一切法唯心所现、犹如梦幻,

说:在这个时候方便建立次第,其实没有次第可说,所以叫做:离自心的妄想相、住地的分别之见,

见一切法唯心所现,注意!这个“唯心所现”就是没有次第的意思。

那如果有次第的话,就变成不够圆满了,因为它是次第嘛!“唯心所现”意思就是“顿悟”,同时的意思。

如幻梦等,意思就是:万法其实都在当下,

入佛地的法身,入佛地的法身就得到如来的自在法身,

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他有这个能力,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

所以诸位!见一切相,见一切色相平等如梦幻,见一切音声平等如梦幻,因为这实在空无自性,

没办法去体悟,就了解:你听到一切音声,其实都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好听的音乐,或者不好听言语,其实都不用太在意这种东西,它不是实体性的东西,

那么菩萨离有无品,这“有无品”当然就是两种外道的邪见,从有生、从无生,这个菩萨摩诃萨都离,叫做“离有无品二种邪见”,

还有这个“离”要用二次,以及“离”生灭妄想,什么叫做“离生灭妄想”呢?就是离生灭见,

为说离一切凡夫的、外道邪小之妄想见,然后契入真如究竟解脱,为什么?

如果一个众生(人)能够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他就见到空性的平等,

所以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契入究竟圆满的平等心性,这个无相的平等心性,

就能离有、无品的二种邪见,还有离生灭妄想见,简单讲,当下就超越了凡夫、外道、邪见,还有小乘的妄想见,完全没有能所,

   1-4 跟真理不相应的,也就是你在生活当中与真理不相应的,这个统统叫做“戏论”,叫做“离异言说义”。

异言说义,其身转胜,“异言说义”就是,也是加一个“离”,什么叫“异言说义”?就是远离异于真理的言说戏论义,

“异言说义”也就是说:这个言说本身并不是真理,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不能着于言说,因此叫做远离异于真理的言说,

也就是跟真理不相应的,统统不可住着,叫做:远离异于真理的言说,叫做“异言说义”,

“义”是真理,言说当中含有真理,那么如果说,跟真理不相应的,也就是你在生活当中与真理不相应的,这个统统叫做“戏论”,叫做“离异言说义”,

    1-5 相随心转。心灵慢慢地转变,就会影响到你的色身,所以真理是最安稳的枕头,换句话说:一切修行人应当睡在真理的枕头上,他就很好,买了再大再好的枕头,可是睡不着,因为心中没有真理。

远离异于真理之言说戏论,其身转胜,所以,故其身也转胜妙,

也就是:其心也转胜妙,那么他的心也转殊胜胜妙相,换句话说:相随心转的意思,

当你心能够保持安详、知足、如如,觉得解脱,有幸福感,你的生命每一分、每一秒就变成奇迹,就变成奇迹。

那么你活着,每一个动点上都契入空性,就超越一切现实,也面对一切现实,那么你这个色身、面相,身体会彻底地变化,病苦也减少了,晚上也能够比较睡觉,

万般不计较,你的五脏六腑也不会变成一种压迫,脑压也不会过高,何以故?没有贪、嗔、痴故,

这个由心灵慢慢地转变,就会影响到你的色身,

所以真理是最安稳的枕头,换句话说:一切修行人应当睡在真理的枕头上,他就很好,

买了再大再好的枕头,可是睡不着,因为心中没有真理,

所以一个修行人,也就是睡在真理的枕头,那是最好入眠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1-6 【“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解脱”,即】(就是)【不相续。大慧此问之用意,在于令了知相续即解脱,得入诸法一相之境,离于一切二法妄想分别,乃至令缚脱两忘,纤尘不著:极乎究竟清净。】

【注释】

【“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解脱”,即】(就是)【不相续。

大慧此问之用意,在于令了知相续即解脱,得入诸法一相之境,离于一切二法妄想分别,乃至令缚脱两忘,纤尘不著:极乎究竟清净。】

“纤尘不着”的意思,就是连零点零零一的相、法、知见都不可立,叫做“纤尘不着”。

意思就是:要不然我着一点点,不行,绝对的空性,就是才能进入绝对的真如,一点点都不行,

【“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亦即】(也就是)【不如言取义,妄想计著,相续不舍。】

【“离言说文字妄想觉”:远离于一切文字言说妄想分别之妄觉。】

【“无量大众”:处于无量大众之会,听受正法。】

【“力、自在、通、总持之印”:“力”,】就是【五力或】者是【三昧力。“自在”,解脱自在。“通”,】就是【神通】力【,指六通。

“印”,】也就是【心印。谓得三昧力、解脱自在、六】种【神通、】以【及一切佛法总持之心印。】

我们说“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总持”就是这个意思,总一切义,持一切法,叫做“总持”。

   1-7 诸位!从初发心到成佛,有一种力量贯穿起来,这一股力量,就像念珠的中间那一条绳子,这一股力量叫做“大菩提心”。

【“觉慧善入十无尽句”:“觉慧”】就是【自觉圣慧。“十无尽句”,即】(就是)【十无尽之大愿行。】

这个就是所谓的发大菩提心,诸位!从初发心到成佛,有一种力量贯穿起来,这一股力量,就像念珠的中间那一条绳子,这一股力量叫做“大菩提心”。

诸位!如果发大菩提心的圣人的菩萨心的圣人,他就算吃了很多的苦,心中也是喜悦的,就算死亡,一样拥有真理,

所以发大菩提心,我们能够承担更多的辛苦,也不怕,所以这个发大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关键。

【谓以自觉圣慧而善入、满足十无尽句之大愿行。】

【“无方便行”:即】(也就是)【无作功用之行。】

“无作”其实就是体性的妙用,无作功用之行,意思就是:如果你见性,依体起用,就有无量善巧方便,

说:有善巧方便,唯是一心,唯是真如,那么“体”就是无方便,那么“依体起用”叫做“种种方便”,

体用一如,既无方便又产生种种方便,依体起用,摄用归体,方便当中就是无作行,无作行就能够依体起用,体用不二的。

【“犹如日、月、摩尼、四大”:谓菩萨摩诃萨之无功用行,其所行犹如】(就像)【日、】如日中天,就像【月行】于【空,无所依著,亦不著迹象,然遍照世间,平等普施;

亦如摩尼宝珠,随物现色而无用心;又如地水火风,周遍一切,其用自然,普利众生。】

【“于一切地”:住于菩萨一切地。】

【“离自妄想相见”:而离于自心妄想,住地分别之见。】记得,有见就是一种妄想。

【“入佛地身”:入于佛地,得如来自在法身。】那么得如来自法身,就是修无量的善根、福德、因缘,同时契入绝对的真如,就是理上来讲是绝对的真如,事相来讲的话,集无量的善根、福德、因缘,神通力,三昧力,这个就成就法身。

   1-8 在座诸位!那你就知道,我们现在所有的善巧方便法,都是一种生灭的东西,说一句严格的话,只要不契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统统叫做“佛教的边缘”,因为它的核心,你没有办法契入。

【“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有无品”,即】(就是)【有无二种邪见。

谓离外道有无二种邪见,及一切凡小之生灭妄想见。

离有无见,为离外道见;离生灭见为总离一切凡外邪小之妄想见。】

在座诸位!那你就知道,我们现在所有的善巧方便法,都是一种生灭的东西,

说一句严格的话,只要不契入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统统叫做“佛教的边缘”,因为它的核心,你没有办法契入,

譬如说:放生,你不能说不好,他救度众生怎么会不好呢?是好,但是是生灭,

说:我行善,还是生灭,我办个学校,还是生灭,但是对世间来讲,有它重大的意义,他认为他是行菩萨道,你也可以这样解读,所以因人解读不一样嘛!

大家总是说,这些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是说,我们如果在究竟处的角度来说,现在的佛教就是边缘化,然后呢?热闹化、企业化,慈善化、学校化……统统没有抓到重点,

重点你看,离有无品,离生灭妄想,有吗?没有,那就是佛门接近外道,看起来他很拚,但是,离佛很遥远啊!何以故?不能离有无品,不能离生灭妄想。

【“异言说义”:亦远离异于真理之言说戏论义。】

【“其身转胜”:以其心转为殊妙,故其身随而亦转胜妙。】

   1-9 众生为什么会束缚?也就是对妄想连续地停不下来,就变成束缚,前念执着后念,后念执着前念,这样一点、一点解不开,所以成为系缚不得开解。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解“说一切法相续”相之“义”、及“解脱”相(不相续相)之“义;

若”能“善分别”了知“一切法相续”及“不相续相”,

则“我及诸菩萨”便能“善解一切”法“相续”及不相续,得善“巧方便”智,

以得此智故,“不堕”于“如所说”字面之“义”而“计著”,念念“相续”,成为系缚,不得开解;】

那么这一句话的重点,也就是说:众生为什么会束缚?也就是对妄想连续地停不下来,就变成束缚,前念执着后念,后念执着前念,这样一点、一点解不开,所以成为系缚不得开解,

    1-10 【心不执著,以证唯心】。这八个字,是所有修行的关键,心不执着,就能够证到万法唯心。换句话说:你心一动念,那个清净心就显现不出来,无论你念佛也好,为什么要叫你执持佛号呢?一心不乱呢?就是达到唯心,简单讲,净土法门也不能离开这一颗心。

【且因而能“善”通达“于一切诸法”之“相续”与“不相续相,】以【及”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分别之虚妄知“觉”;

以证离言,得离言法性,证入法性,于是得以“游行一切诸佛刹土”,处于“无量大众”之会,听受正法,得无量三昧“力”、解脱“自在”、种种神“通”,及一切佛法“总持之”心“印”;

然后现“种种变化,光明照曜”世间,以自“觉”圣“慧”而“善入”、成满“十无尽句”之大愿,现“无”作意、无功用之巧“方便行”:

其所行“犹如日月”行空,无所依著,而遍照世间,平等普施;

亦如“摩尼”宝珠,随物现色,而无用心;又如地水火风“四大”,周遍一切,其用自然,普利众生。

安住“于”菩萨“一切地”,而“离”于住地分别之“自”心“妄想相见”,

如实彻“见一切法”唯心所现,“如幻”如“梦”、如阳焰、空华“等”,

离于有无,心不执著;以证唯心故,】这八个字,是所有修行的关键,心不执着,就能够证到万法唯心。

换句话说:你心一动念,那个清净心就显现不出来,无论你念佛也好,为什么要叫你执持佛号呢?一心不乱呢?就是达到唯心,简单讲,净土法门也不能离开这一颗心,

【随即“入”于“佛地”,得如来自在法“身”;

然后普“于一切众生界”,皆能“随其所应”得度者,“而为”之“说”其相应之“法,而引导之”,入于实法,

“悉令安住”于“一切诸法如幻”如“梦”、如空华“等”,无上唯心现之智,

令远“离”外道“有、无”二“品”之邪见,“及”一切凡愚“生灭”之“妄想”,

并令远离“异”于真理之“言说”戏论邪“义”,以心离妄故,“其身”便得“转”为“胜”妙。】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535:【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这一段是佛陀把一切众生的毛病,统统列举出来,如果你有犯到这底下的执着,就变成一种相续,这一段可得要好好注意,看什么令你的生死相续,妄想一直相续。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

    2-1 为什么没有办法契入真如?为什么?就是在能所不断的相续相里面,安住于妄想、妄觉,从来没有跳脱。

这一段是佛陀把一切众生的毛病,统统列举出来,如果你有犯到这底下的执着,就变成一种相续,

这一段可得要好好注意,看什么令你的生死相续,妄想一直相续,

为什么没有办法契入真如?为什么?就是在能所不断的相续相里面,安住于妄想、妄觉,从来没有跳脱,

诸佛菩萨安住在真如、如如不动,而众生安住在于能所不断的假相,因此相续相断不了。

    2-2 佛告大慧,一切众生对于一切诸法有无量无边的执着。

佛告大慧,说: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一切众生对于一切诸法有无量无边的执着,如所说义计着相续,

也就是说:佛讲什么他就执着什么,会执着哪一些呢?

所谓“相计着相续”,也就是对自己的五阴身的自共相,叫做“相”,五阴身的相,有自相、还有共相的计着相续,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一切众生从来没有停止对五阴身的执着,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缘”就是攀缘外尘的意思,“六”是六尘,说:缘六尘的一种执着,意思就是,所缘的六尘的一种执着,对于色、声、香、味、触、法,就没有一个不执着,所以他的妄想断不了,

你打开电视,哪一个~,包括购物台,统统是教你执着的,没有教你解脱的,所以这个“缘计着”,就是所缘的六尘,拚了老也要去追求。

性非性计着,“性”就是有,“非性”就是非有性,就是“无”,外道对“有”对“无”的一种计着相续,这第三种,

第四种就是“生”,那么“不生”就是死,那么对生跟死的妄想计着相续,

在这里稍微注意一下,诸位!为什么讲生死仍然是一种妄想?是什么意思?

众生贪生怕死,但是对圣人证得到本体来讲的话,没有佛可成,亦无生死可了,生死涅槃等同空华,

所以众生生的时候庆祝,死的时候哀悲,大家哭泣,所以生的时候庆贺、庆祝,死的时候哀掉,所以对于生跟死,就世间人来讲的话,这是一种妄想计着相续。

第五是“灭”,“灭”当然就是指涅槃,“不灭”当然就是非涅槃,涅槃还有不涅槃的一种妄想计着,

佛所说的法,生死、涅槃其实都是空无自性,现在着一个有涅槃、一个不涅槃,这个仍然是一种妄想。

第六、乘非乘妄想计着相续,“乘”就是内教,佛所教导的,“非乘”这是指外道,不能成就的,不能解脱生死的,叫做“非乘”,对于我们佛教,叫做“乘”、内教,外道称为“非乘”,

诸位!如果你把它太强烈的分别,说:这是内、这是外,究竟之处其实没有内外,没有说内教的佛道,没有分说外教的外道,这个也是一种妄想,

因此太强烈的执着,说:自己是了不起的圣人,这个就是一种妄想,所以内教的“乘”,还有外教的“非乘”,这样一直分别,仍然是一种妄想计着相续。

意思是:佛教是绝对的真如,不分内外,因此我们对外道,有缘说法令解脱,无缘合掌令欢喜,自己心不要分内跟外,分内外也是一种妄想。

接下来,有为无为妄想计着,“有为”我们称为世间法,那么“无为”称为出世间法,对不悟的人来讲,叫做“有为的世间法”,“无为的出世间法”,

“有为”对“无为”来讲,“无为”对“有为”来讲,这仍然是一种妄想,

“世间法”对“出世间法”来讲,“出世间法”又对“世间法”来讲,这仍然是一种妄想,

只要落入分别的次第,能所不断的,统统叫做“妄想”,

说:我们今天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说:我不住着,我是出世间的无为法,这个仍然落入生灭,所以真正的出世的无为法不可说,

因此有为的世间法(是)对无为的出世间法来讲的,若分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仍然是一种妄想计着相续。

接下来,地地自相妄想计着,“地地”就是分别,诸地就是从初地到十地菩萨,如果你认为它是有次第的,这仍然是一种妄想,叫做分别诸地的一种妄想计着相续,

第九叫做“自妄想无间”,“无间”就是有取证,证得到无间道,意思就是说自己很行的意思,叫做“自妄想无间”,

什么叫做“自妄想无间”?我们称“无间道”,意思是:自己心里妄想“我有取证”,“我得到无间道”或者也可以说,从来没有停止这样子的认同度,这个就是一种妄想计着相续。

那么第十,当然是指外道的,有无品邪见,有品、无品,万法从有生,万法从无生,这是一种邪见的外道,依妄想计着相续,

最后一个,叫做“三乘一乘无间”,“无间”就分别不停妄想计着相续,佛有时候说讲三乘,有时候讲一乘,其实没有所谓“三乘”跟“一乘”,也无所谓“大乘”跟“小乘”。

    2-3 诸位!法其实没有大、小,法也没有一、三,都是佛陀方便安立的,但是对一个不悟的人,他就会死执不放,所以,我们要了解,但是这个东西死执不放是很可怕的。

诸位!法其实没有大、小,法也没有一、三,都是佛陀方便安立的,但是对一个不悟的人,他就会死执不放,

所以,我们要了解,但是这个东西死执不放是很可怕的,

像我们以前在台中南普陀,那么来了一个南传的,要来参,他也懂得一些中文,跟我们住在一起,

他持了严格的持午,持得非常严格,我们很敬佩,但是很糟糕,就是只要过一点时间,法师有时候稍微慢一点,有特殊的情形,他就看不起大乘的佛教,他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持午最严格的,看不起的,所以对这种执着,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所以你就知道说,法的东西要达到那种空性的,不落入自己的一种角度来讲的话,很难,

所以持戒的人也会有所执着,就是认为:我才是如法的,

所以小乘,他最觉得安慰的地方,你到泰国去,缅甸去,他们认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是他们认为自己是佛陀的传承,是真正的佛弟子,

他们最值得骄傲的就是说:你看,我们披袈裟,然后呢,三衣一钵[1],然后我们很有威仪地走在路上,打着赤膊,或者有时候穿拖鞋,南传人没有在穿球鞋的,僧鞋的,统统是穿拖鞋,或者打赤脚,走出去托钵,他认为这样子很如法,回来席地而坐,

我们去南传看到吃饭没有摆桌子、椅子,统统在大殿,就是我们释迦牟尼佛的大殿,摆在地上,统统坐在地上吃饭的,席地而坐,吃完饭的时候,休息一下,有时候开始修内观,

他们半月、半月诵戒,结夏安居,然后修内观(毗婆舍那),

所以他们认为小乘才是真正的佛法,对于大乘来讲,有的人比较极端,嗤之以鼻,看不起大乘,这个是他们一直觉得骄傲的地方,

    2-4 众生的执着有多严重呢?我现在随便举一个例子,这众生的妄想计着,是很难去突破的,众生不好惹。

众生的执着有多严重呢?我现在随便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有一个人来问师父,迎面来问师父,就说:师父!我身体非常地不好,身体很糟糕,然后医生说我缺少动物性的蛋白,然后,不过他因为皈依吃全素,那么医生就告诉他,医生就建议你开缘吃一个蛋,然后呢?

他这个事情很挣扎,就来请示师父,那我跟他讲,说:因为你才皈依,你才皈依,那么现在的情形又是特殊,又是病苦,是不是应该听一下医生的话,听听医生的话,将来身体搞健康以后,看怎么做,你自己安排,我讲话也很客气,

结果他去找了一堆的经典的依据批评师父,说这个怎么样…怎么样不能吃,这个怎么样…怎么样不能吃,

我说:是你问我的,医生也说因为你身体不好,医生这样跟建议的,做师父的人当然是很不忍心,你病苦病得这么严重,对不对?头昏眼花,也没有动物性蛋白,而且你刚皈依,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禁忌,我想听听医生的话,真的可以把它改善一下体质,我也是好意,这样弄了很多的角度来批评师父,

所以我就觉得说这个众生啊!很难,做法师也很难,真的,因为你希望他好,他不一定会能接受,那么你如果把法讲得太硬了,那他失去健康,

我跟他讲:不行,因为他只有皈依啊!医生也是这样讲嘛!他又是持午,一个居士搞了这个样子,身体不好,那又很执着他的角度,不吃蛋,我们也随喜赞叹,

那你说,如果我把这个问题丢给你们,请问你们怎么回答?你们也是不会啊!对不对,

他问题是执着在那角度,我们讲到这种妄想计着执着,是真的是很难,没办法突破,没办法去突破,

所以,那后来他再写过来,我没办法回答啊!是不是?没办法回答,我们出家人也怕人家掉进去妄想计着里面,变成对三宝不恭敬,

有时候问的问题,根本没有办法回答,有的问题,有人问的那个问题是什么,说:师父!我结婚刚刚不久,我又很想修行,请问师父,我是该怀孕呢?还是不该怀孕呢?

嗯!像这种生小孩的事情,你也问我,我怎么敢回答呢?怎么问这种问题不晓得该怎么说,无所不至地问,

我那个E-mail如果有留下来,我就读一下让你们听听看,你就知道做法师的红包有多难收,很难回答啦!你根本没办法回答这种东西,是不是?

接下来,我再强调,这众生的妄想计着,是很难去突破的,众生不好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2-5 【“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无量一切诸法”,指世出世间一切法。谓若于一切诸法,依言取著其义,则有无量相续相产生。】

【注释】

【“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无量一切诸法”,指世出世间一切法。

谓若于一切诸法,依言取著其义,则有无量相续相产生。】

【“相计著相续”:“相”,】就是【指五阴之自共等相。若于五阴之自共相计著,则成相续,不得度脱。

若了五阴自共相空,当体不取不著,即相续相断,因此不复相续,即】(就)【得解脱。】

为什么叫你放下、再放下,看开一点,看开一点,千万不要执着,为什么?这个东西就带不走啰。

【“缘计著相续”:“缘”,即】(就是)【所缘之尘境。前一项是计著五蕴,此项是计著六尘,而成之相续。

若了外尘本无自性,唯心所现,即】(就)【不相续。相续相断,即】(就)【是解脱。故】(所以)【知若缚若解,唯是自心取著与否。】

【“性非性计著相续”:“性非性”,即】(就是)【有性、非有性,亦即】(也就是)【有性,无性。

计著诸法之有性、无性,便成相续。若了诸法自性,本离有无,唯心所现,犹如幻梦,即】(就)【不相续。】所以啊!什么事看开一点就不会相续,离一切相就不会相续。

【“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生不生”,即】(就是)【生死。

此谓于生死妄想计著,】生,实实在在生,死,实实在在死,不知道生跟死都空无自性,所以【而成相续。若了知生死本来如幻,即】(就)【不相续。】

所以在座诸位啊!有一句话,在灵界的世界里面,生跟死是刹那之间而已,在灵界的世界里面,我们生跟死的时间,是一刹那而已,

无量劫来的灵界,它一直存在,我们这个生跟死都是一点,速度太快了,速度太快了。

说:一个孝顺的媳妇,每天要骑十五公里去煮饭,给他公公婆婆吃,结果她骑摩托车,骑摩托车这样出去的时候,怎么样?

人家开了快车,根本不理她就撞了,撞了以后飞到对向,对向一辆水泥车压过去了,人变成两段,那么孝顺的媳妇,在一刹那之间就再见了,就再见了。所以这个生死真的如幻,一下子而已啊!

【“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灭”,】就是【寂灭,亦即】(也就是)【涅槃。“灭不灭”,即】(就是)【寂灭与】(跟)【非寂灭,涅槃与非涅槃。

此谓于寂灭与非寂灭妄想计著,而成之相续。若了一切法本来涅槃,不更涅槃,则此相续断。】

【“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乘”,为】(就是)【内教。“非乘”,为外道。

又,“乘”为运载之义,以大小乘为能运载众生出于生死,而至涅槃,故】(所以)【称为“乘”;而外道之法,不出生死,故名】为【“非乘”。

此谓于内教、外道,邪正之法,妄想计著,即成相续。】

【“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即】(就是)【世间与出世间。于世出世间妄想计著,即成此相续。】

【“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为分别诸地名相,见有能住之人,所住之地,如是之妄想计著,便成此相续。】

【“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唐译作“自分别现证执著”。此谓:自心妄想有取证无间道之妄想计著,所成之相续。】

【“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谓于外道所依之有无二品邪见,妄想计著,所成之相续。】

【“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谓对三乘、一乘,乘之大小高下,起无间之妄想计著,所成之相续。】

   2-6 佛告大慧:”若于“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表面之“义” 】“表面之义”意思就是:没有深入真正的无生的道理,叫做“表面之义”,文字上的执着的意思,【而“计著”,则有无量“相续”相产生。

【义贯】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若于“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表面之“义” 】“表面之义”意思就是:没有深入真正的无生的道理,叫做“表面之义”,文字上的执着的意思,【而“计著”,则有无量“相续”相产生:

“所谓”一、对五阴自共“相计著”所成之“相续”;

二、由对所“缘”】六【尘】的【境】界【“计著”所生之“相续”;

三、于诸法之有“性”与“非”有“性”生“计著”所成之“相续”;

四、对“生”与“不生”(】也就是【生与死)“妄想计著”所成之“相续”;

五、于寂“灭”与“不”寂“灭”起“妄想计著”之“相续”;

六、于内教之“乘”与外道之“非乘妄想计著”所成之“相续”;

七、于“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妄想计著”所成之“相续”;

八、分别菩萨“地地自相,妄想计著”所成之“相续”;

九、“自”心“妄想”有取证“无间”道之“妄想计著”,所成之“相续”;】这一句话的重点就是,有取证,认为自己很行,这叫做妄想,这一点在强调这个,仍然是自心的妄想,

第【十、“有无”二“品,外道”所“依”之“妄想计著”所成之“相续”;

十一、于“三乘、一乘”,大小分别起“无间妄想计著”之“相续”。】

在这里再附带说明,如果自己认为大乘很骄傲,你就落入分别,那就变成对小乘讲的,心中有大、小乘的分别,心中有三乘、一乘的分别,这个仍然不是契入佛陀究竟的真如,

为什么禅宗讲“动念即乖”?这里面哪有大、小乘?这里面哪有一乘、三乘?对不对?

所以啊!十方三世佛只有顿悟佛,没有渐悟佛,渐悟没办法直取无上大菩提的圆满究竟处啊!所以顿悟佛,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顿悟,没有渐悟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536:【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蠶(蚕)作繭(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著。】每动念一次的妄想,就吐一条丝,妄想越多丝捆得越紧。

【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蠶(蚕)作繭(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著。】

    3-1 你动一个妄想跟执着,这个蚕就吐了丝,吐了一条丝,吐了一条丝就捆住了自己,捆住了自己。说:凡愚妄想如蚕作茧,就是你害死了自己,你的妄想害惨了你自己。

“有”还有“无有”,就是有相,有相续相,无有相续相计着,

这句话的意思,比喻就非常非常好的,非常好的。这一句话就是一切的问题,佛陀这一句的比喻,比喻得非常恰到好处的。

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问题怎么来的?

就是你动一个妄想跟执着,这个蚕就吐了丝,吐了一条丝,吐了一条丝就捆住了自己,捆住了自己。

说:凡愚妄想如蚕作茧,就是你害死了自己,你的妄想害惨了你自己,

你的妄动造成你生命的不幸,你今天所有的痛苦,来自你妄想的那个丝,

所以每动念一次的妄想,就吐一条丝,妄想越多丝捆得越紧,

所以有人来到祖师的前面,就跟祖师讲,说:我要跟你参禅,

那祖师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跟我参禅呢?

他说:我感觉很束缚,

祖师就说:谁捆住你啊?

对不对?本来就没有捆住啊!你为什么要求解脱呢?

所以求解脱,是为捆住妄动而来的,如果内心没有妄,还求什么解脱呢?

所以这凡愚妄想如蚕作茧,自己害惨了自己,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为什么叫做“自缠缠他”,自己烦恼还不够,还缠住别人啊,自缠缠他,

所以在座诸位,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因为愚痴的人什么都执着,你久了就会被影响,

所以自缠缠他,因为人生活有辐射状的嘛!你一定有一个人还有你四周围的人,

有相续相、无有相续相计着,就是乃至执着有相续相,或者是:欸!我不相续,那个也是一种执着,

所以有相续相,还有无有相续相的一种执着,统统执着。

    3-2 在这里附带告诉你,你千万不要接近那个很执着、很执着,他每次都是讲他的一堆的苦水,除非你是菩萨啦!

【注释】

【“有、无有相续相计著”:“有、无有”,即】(就是)【有与无。

谓乃至执著有相续相,或】者是【无相续相之妄想计著。】说:哎呀!我无相续相了,这也是妄想计着。

【义贯】

【“复次大慧,此”等相续计著,“及”其“余”之计著相,皆为“凡愚众生”由“自”心“妄想”,而得“相续”不绝,

“以”有“此”等“相续故,凡愚”之“妄想”,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乃至执著“有”相续相,或“无有”(无)“相续相”之遍“计”执“著”,堕入邪见之言说戏论。】

所以在这里附带告诉你,你千万不要接近那个很执着、很执着,他每次都是讲他的一堆的苦水,除非你是菩萨啦!

说:哎呀!这是我的好朋友,我真的很想救他,那没话说啦!

如果他会影响你的情绪,说你每天的垃圾都往我这边倒,然后生命最痛苦的,就是做人家的义务听众,听得懂吗?

你要做我的义务听众,我要向你倾诉,你不得不做我的义务听众,

所以他把所有的垃圾都往你身上倒,那很累的,很辛苦的。

   4 经文537:【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从这节以下,佛即广示修断了悟之相。此节为以寂静不生,不生当然就是不灭,缚脱双遣,说解脱,也要放下,本来不缚哪有脱呢?是不是,缚脱双遣,来答前面解脱之问。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

   4-1 哎呀!这句话,真的是修行的重点,一言中的。

哎呀!这句话,真的是修行的重点,一言中的,

诸佛菩萨见到什么?见到诸法寂静,

要怎么样能够见到诸法寂静呢?了悟一切法空无自性,没有实体性的东西,执着没有任何的意义,妄想去攀缘,也没有任何意义。

   4-2 众生见不到真实的真如的涅槃性,所以妄想一直生,现在佛告诉我们,彼中一切法等如虚空,无所谓相续、不相续,见一切法本来寂静,妄想不生故,一句话就搞定了。

说:复次大慧,彼中也一切法,根本本来就没有所谓相续与不相续相,何以故?

就像虚空一样,什么地方相续?什么地方不相续啊?

空无自性就是空性,等如虚空,你看虚空什么地方相续?什么地方不相续啊?

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诸位啊!这一句就是画双红线啊!为什么?

众生之所以痛苦,就是没有办法见到一切法本寂本静,对不对?

“本寂本静”就是涅槃,众生见不到真实的真如的涅槃性,所以妄想一直生,

现在佛告诉我们,彼中一切法等如虚空,无所谓相续、不相续,见一切法本来寂静,妄想不生故,一句话就搞定了,

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

所以诸位!你今天你的妄想为谁咧?为谁而妄想呢?

你今天你感觉委屈,向谁讨公平呢?向你的清净寂静心讨公平,

诸位!哪一种人可以平反生命的创伤跟痛苦?就是契入寂静不二,当体即空,可以平反你一切的痛苦,否则你这一辈子,没完没了的,

平反内心的烦恼痛苦,不必向外,

所以悟道的人,他不会感觉到很委屈,他认为一切境界都是成就他的,何以故?一切法都从心所现嘛!

所以要平反自己的痛苦,不必求别人,要求自己,

还有求第二种,就是求佛菩萨加被你,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讲堂有两股力量,一、讲经教,就是你加持自己、加持自己,修安乐妙宝,就是求诸佛菩萨加被你,两股力量,

平常我们以念佛为主导,讲堂是修净土的,但是这外在的增上缘,力道也是非常大,因此,有两股力量讲堂都具足了,

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本自寂静,所以你吵吵嚷嚷,妄想颠倒执着,跟谁过意不去啊?跟你自己过意不去啊!

恨别人痛苦的是自己,残害别人,昧着良心,将来的因果还是你自己承担,

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任何人伤害你,他因果自己负责,

因为他见不到一切法寂静,才会想要伤害别人,如果见一切寂静的人,怎么会想去伤害别人?

    4-3 无生,见一切法都是涅槃,没有一法不是涅槃,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何以故?一切法尽皆是寂灭,都是涅槃。

【注释】

【“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彼”,指一切法。

谓一切法中,本无相续相或不相续相,以相续与不相续,只在心取著与不取著,法由心生,而外性实无一法可得。】

【义贯】

【“复次大慧,彼”一切法“中”实“亦无相续”相“及不相续相”,

之所以能如是了知者,以彻“见一切法”本来“寂静”,无有生灭来去,】

注意那个“本来”,我们本来面目就是涅槃,

所以佛陀发现了什么?喔!万法本来寂静,佛陀是个有智慧的人,发现了本来万法寂静,那么就是佛陀了,就是有智慧的人了,无有生灭来去,

【因而“妄想不生”之“故”,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如实“见一切法”皆“寂静”不生法门。】

这“寂静”把它改一下的话,就菩萨摩诃萨如实见一切法,都是涅槃,不生法门。

无生,见一切法都是涅槃,没有一法不是涅槃,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何以故?一切法尽皆是寂灭,都是涅槃。

    4-4 一切法中,本无相续与不相续;相续与否,只在心之取著与否,若心取著,即使所取著的是圣法,亦堕为凡情。则为生死相续;若心不取著,即在妄法,就是算在妄法也不染著,而成圣智,当体无缚,当念解脱。

【诠论】

【从这节以下,佛即广示修断了悟之相。此节为以寂静不生,】不生当然就是不灭,【缚脱双遣,】说解脱,也要放下,本来不缚哪有脱呢?是不是,缚脱双遣,【来答前面解脱之问。

一切法中,本无相续与不相续;相续与否,只在心之取著与否,若心取著,即使所取著的是圣法,亦堕为凡情,】

注意听,这一句话特别地重要,任何一个修行人,都不能动到骄傲的念头,狂妄与圣道绝缘,

也就是所取着的,就算你修行圣道,自以为高傲,自己了得不得了,这个就堕为凡情,

所以你可以好好地看一些,这些现代的人所写的著作,哪里不是说自己得到圣法,说:拥有自己的圣法,自己是证几果,几地菩萨再来的,亦堕为凡情,太清楚了,

【则为生死相续;若心不取著,即在妄法,】就是算在妄法【亦】(也)【不染著,而成圣智,当体无缚,当念解脱。】

所以,真正的圣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圣人,他也不住着这种东西,

【故】当【知缚脱在人,不在于法,是以菩萨摩诃萨不生妄想,观法寂静,故】(所以)【无缚脱之名,是为真解脱。】“真解脱”就是连解脱都不能住着。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538:【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当见到究竟毕竟空寂的时候,并无相续与不相续相,无所谓的相续相与不相续相。

【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

   5-1 万法平等如梦幻,你抓不住任何东西。众生在缘起缘灭里面,空无自性里面打转,硬要搞出什么名堂,到最后就什么统统没有。

解释一下,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外性”就是外法之性,觉外在的一切法,“非性”皆非有实自性,

自心所现的相,实在是空无所有,意思就是:自心所现的妄想相,本来就是空,

因为众生不知道心中所现的相是空,所以在影子里面空捉摸,一直抓住,

这个世间就是,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就是,在自心所现的这个境界,一直想要去抓住什么东西,这就大错特错了,

万法平等如梦幻,你抓不住任何东西,

所以就告诉诸位,一切的众生不可能过不痛苦的日子,因为他显现的相,他误认为真的,

或者晚上梦境也误认为是真的,心里时时刻刻,总是要去抓住什么东西,

没有一个众生所过的日子,不是痛苦,不是煎熬,不是负担,心中有相嘛!对不对?

所以自心现相,怎么样?补一个字,“实”无所有,

自心所现的这个妄相,其实是空无自性,实无所有,补一个“实”,实实在在究竟之处实在是没有,

所以众生在缘起缘灭里面,空无自性里面打转,硬要搞出什么名堂,到最后就什么统统没有,

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相皆是无相,补这两个字,“无相”的上面写“皆是”无相,有跟无,有,空无自性,无,还是空无自性,一切性皆是无相,当体即空,当然是无相,

所以无念、无住、无相,这个就是契入涅槃的三个角度,皆是无相,

彻见一切相续之法,彻见,“见”就是彻见,“相”就是一切相,一切相,相续法之相,本自空寂,

彻见一切相,一切法,相续的法相续相,本来就是空寂,寂静,

于一切法如实知见,一定要彻底见到绝对的空,于一切法如实知见,这里面一定要写一个,“并”无相续与不相续相,

“并”意思:于一切法如实知见,当见到究竟毕竟空寂的时候,并无相续与不相续相,无所谓的相续相与不相续相。

    5-2 彻见一切相续的相,也就是一切法本自空寂、寂静。

整句贯串一下,这一句话,这一段太有意思了,

复次大慧,觉外法之性都空无自性,皆非有实自性,自心所现的妄想相,实在是无所有,

随顺观察自心所现的量,好好地彻底观照,就会了解有跟无,一切相皆是无相,当体即空,

彻见一切相续的相,也就是一切法本自空寂、寂静,

于一切法如实知见,不是妄想喔!是如实知见,并无所谓的相续,根本不存在相续与不相续的相。

   5-3 为什么弥勒菩萨修这个唯心识定?为什么弥勒菩萨修唯心识定?为什么?万法唯识,只要了解识就是性,就搞定了,就是圆成实,意思就是说:其实根本不存在有实在的外境。

【注释】

【“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觉了一切外法之性皆非有自性,一切自心所现之相续与不相续相,皆实无所有;】等于虚空,

【“相”无所有,即】(就)【是无相。此为观境唯心,则境空。】

为什么弥勒菩萨修这个唯心识定?为什么弥勒菩萨修唯心识定?为什么?

万法唯识,只要了解识就是性,就搞定了,就是圆成实,意思就是说:其实根本不存在有实在的外境。

【“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观境唯心,达境本空后,于是随顺反观能现此境之心,

则见此心亦】(也)【本来空寂,】因为没有能所,外境本空,当然妄心也本空,

【无若有若无等一切相,皆了不可得,皆是无相。】见到真实的真如实本际。

【“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以彻见一切相续相本寂静故,则于一切法如实知见实无相续与不相续相。】

    5-4 了达境空、唯心、从而“随顺观察”一切法皆唯“自心现量”,则见“有”性与“无”性等“一切性”皆是“无相”。

【义贯】

【“复次大慧,觉”了一切“外”法之“性”皆“非”有自“性”,

一切“自心”所“现相”皆实“无所有”,

了达境空、唯心、从而“随顺观察”一切法皆唯“自心现量”,

则见“有”性与“无”性等“一切性”皆是“无相”,

以如是彻“见”一切“相续”相本“寂静”无相“故”,

则“于一切法”如实知见实“无相续”与“不相续相”,即得真解脱。】

( 【三衣】

梵语 tri^N!i ci^vara^N!i,巴利语 ti^N!i ci^vara^N!i。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即:(一)僧伽梨(梵Sam!gha^ti,巴同),即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为正装衣,上街托钵时,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二)郁多罗僧(梵 uttara^san%ga,巴同),即上衣、中价衣,又称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用,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三)安陀会(梵 antarva^sa,巴 antarava^saka),即著中衣、中宿衣、内衣、五条衣。为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著之贴身衣。

 以上皆规定以坏色(梵 kas!a^ya)制成,故又称为袈裟。中日二国,三衣日趋形式化,而有各种袈裟之制作,惟有七条、五条袈裟等仍是依照印度法衣之规定制成。比丘尼在此三衣之外,尚有穿在三衣里面之左肩与两腋之僧祇支(梵 sam!kaks!ika^,巴 san%kacchika,覆肩衣),以及覆于腰部之厥修罗(梵 kusu^la,下裙),合称为比丘尼五衣。后逐渐亦准许比丘如此穿著。

 三衣之制法,规定颇详细。即将一整块布,切割成长短不一之小布片,纵的缝合之后,再以规定之条数作横的缝合。由此种裁剪样式观之,亦称为田相。此一制法,因部派不同,细节上亦有差异。我国与日本之制法趋向华美化,仅在裁割方法上沿袭旧规。由于其制作特殊,故不为其他地方所采用。穿著此种衣服,可令人舍弃欲望,且不虞被盗。另有不按规定裁制者,称为缦衣。他人丢弃之秽布洗净后所缝制之衣,称为粪扫衣(梵 pa^m!su-ku^la,衲衣)。此外,尚有以弃置于坟墓、包裹尸体,及被老鼠咬过之旧衣布料所制成者。(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四、大智度论卷六十八、分别功德论卷四、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参见:袈裟)4784)p551【佛光大辞典】)

(【三衣一钵】

乃比丘随身之物。在比丘六物中特别重要者有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等三种僧衣及一钵,为比丘经常随身所用。摩诃僧祇律卷八(大二二·二九三下):“出家离第一乐而随所住处,常三衣俱,持钵乞食。譬如鸟之两翼,恒与身俱。”(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缁门警训卷三示敬护三衣钵具法)((参见:六物)1274、“私有财产”2985、“长物”3598)p551【佛光大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539:【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法中既然无众生相,是故也没有所谓的缚跟脱。

【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6-1 诸法实在根本没有束缚,也没有所谓的解脱。连“我”都不存在,众生相都不存在,岂有“有跟无”这个法来干扰你呢?岂有束缚还有解脱呢?

复次大慧,彼就是指前面那一段,彼相续跟不相续的当中,根本就不存有所谓束缚或者是解脱,

“余”就是其余的,“余”就是除了,除了佛菩萨以外,这一些凡夫、外道、权小,堕入什么?

因为不了究竟义,法的究竟空寂义,所以不如实觉知,没有办法像佛菩萨摩诃萨,这样子地如实觉知,因此他认为,有缚、有解,

所以者何?为什么这些凡外权小,说诸法有缚、有解呢?因为他不如实觉悟,而说诸法实在是无缚无解的原因,所以者何?

所以说,诸法实在根本没有束缚,也没有所谓的解脱,这是为什么呢?

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根本就不存在那个主观意识的众生,

主观的意识众生的正、依二报,都是唯心识所变现出来的,根本不存在有这样子的众生,

它是八识田中,一个人的这个种子变现出正、依二报,而由这个种子变现出正、依二报,实在是没有众生相可得,

这正、依二报,其实是心识所变现出来的,根本不存在有众生,

那不存在有众生,岂有“有跟无”呢?

连那个最重要的正报都不存在,皆无众生,五蕴身根本就不存在,“皆无众生”就是一切法无我了,

连“我”都不存在,众生相都不存在,岂有“有跟无”这个法来干扰你呢?岂有束缚还有解脱呢?

再解释一下,复次大慧,彼相续不相续当中,其实没有所谓若缚、若解,

除了诸佛菩萨,“余”就是除了,除了诸佛菩萨以外,

这些凡夫、外道、权乘或者小乘,都是堕入不如实觉知,

有缚、有解,为什么呢?说诸法实在是无缚、无解的原因,是为什么呢?谓一切法有、无,

其实都没有所谓众生相可得,法中既然无众生相,是故也没有所谓的缚跟脱。

    6-2 所有的问题就是一句话,你要解决生命最大的痛苦,就是只有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要照不见五蕴皆空,你还承认这个色身有实体性的,你的苦就是一直存在。

【注释】

【“彼中无有若缚若解”:“彼”,指相续与不相续之一切法,其中实无系缚与解脱,缚与脱皆自心现。】

【“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余”,】这是【指除佛与菩萨外之凡外权小之人。

谓凡愚之人以堕于不如实觉知,故】(所以)【妄见诸法有缚有解,如见空华。】

【“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谓于一切法之有、无等相之中,皆无众生可得。

此即是言:人法无我。】五蕴身不可得,色、受、想、行、识的法,还是不可得,

【若无众生相可得,则谁缚谁脱?

若是无众生于其中,则缚但】是【法缚,脱但法脱,其中无人,】

“其中无人”重点在讲什么?能缘的识,根本就不可得,

本来万法这个识不可得,就是性,波浪就是水,妄识其实就是真如的圆成实自性,

其中无人,“人”是什么?人是识变现出来的,正、依二报,都是识变现出来的,本来就没有这个人,执着五蕴身以为人,那是一种妄想的心识,

【是故言:无有作者、受者,以无人故。】也无所谓造作者,也无所谓受者,因为连这个五蕴身这个人,都是心识所变现出来的,会烂、会死,空无自性的东西,

所以这问题,所有的问题就是一句话,你要解决生命最大的痛苦,就是只有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要照不见五蕴皆空,你还承认这个色身有实体性的,你的苦就是一直存在,

你的自私的心,自私的欲望,你的苦就一直存在,

只想为自己享受,不想到为众生来牺牲一下,那么你的苦就一直存在,断不了的。

   6-3 于一切法”之“有”及“无有”等相中,皆“无众生”相“可得故”,法中既无人,是故无有缚脱。

【义贯】

【“复次大慧,彼”相续与不相续之一切法“中”,亦本来“无有若”系“缚、若解”脱,

然而除佛及菩萨摩诃萨外,其“余”一切愚夫,以“堕”于“不如实觉知”,故妄见诸法实“有缚有解;

所以”说诸法实无缚无解之原因“者何?

谓于一切法”之“有”及“无有”等相中,皆“无众生”相“可得故”,法中既无人,是故无有缚脱。】

    7 经文540:【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这一段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会有六道轮回的相续。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7-1 以此三种于三世相续不断,所以有六道轮回,“趣”就是六道的生死轮回相续。

这一段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会有六道轮回的相续,

复次大慧,愚痴的凡夫有三种相续,谓贪恚痴,

这是指过去,过去因为存在着发业无明的贪恚痴,“恚”就是嗔怒,

以及爱未来有,也就是现在,每天、每次都希望下辈子怎么样?叫做“润生无明”,

爱未来有,“爱未来有”就是来世,现在世就想到来世的意思,现在世就想到来世,这太多了,

像秦始皇就搞一个秦皇陵,他希望统治,怎么样?这个国家拥有军队,是不是?他很多兵马俑,也是这样子搞的啊!

这一辈子就想像到下辈子,爱未来有,他在人间做秦始皇,死了以后,还搞了那么多的雕像陪葬,他这个就是一种妄想,爱未来生,

所以很多人也是这样子,还没有死的时候,哇!怎么样?就盖了很多的坟墓啊!希望下辈子过得更好,

用现在存在的活人的观念,希望以后日子还是这样过,大部分都是王公啊、贵族啊!

都是妄想,这是润生无明,不晓得众生随业而转。

接下来,下辈子受生的时候,未来下辈子受生的时候,与喜爱俱,就是共俱,

意思就是:你下辈子受生的时候,渐渐长大,这个情绪都断不了,喜、怒、哀、乐,这个是润业无明,

以此三种的这个三世,怎么样?过去的贪恚痴,现在的爱未来,还有受生,将来受生的时候跟喜爱共俱,怎么样?

以此三种于三世相续不断,所以有六道轮回,“趣”就是六道的生死轮回相续,

彼相续者续五趣,这里不列出阿修罗,阿修罗属于天趣,所以讲“五趣”,

讲“六道”,有的讲“七趣”,当然就加一个仙道,

所以讲五,讲“四生”、“九有”,五趣、六道、七趣,其实指都是六道轮回,

彼相续者,指众生相续于五趣受生,“五趣”就是继续去投胎,继续去转世,

大慧,如果是真的达到烦恼的三毒性空的时候,爱心顿息,证得空性,这个相续就断,见本来一切寂静,本来并没有所谓相续与不相续相。

    7-2 【“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若达】到【烦恼三毒性空,爱心顿息,】这个爱就是包括一切所有的贪嗔痴、人法执,【则彼相续相实不可得,不相续相亦不可得,是故无有相续与不相续相。】

【注释】

【“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贪恚痴”,为过去之发业无明。

“爱未来有”,即】(也就是)【爱来生,此为现在之润生无明。

“喜爱俱”,即与喜爱共俱,谓若来世投生】的【时】候【,即生喜爱,此为未来之润业无明。

此句谓】(是说)【:由现在之爱水,润过去】的【三毒业,而希求未来之果,

将来业熟之后受生,】而【于入胎之际,起喜爱之心,而受五阴相。

以此三种于三世相续不断,故】(所以)【有生死相续不断相。】

【“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趣”,】就是【指五趣,或】者是【六趣。

若言五趣,则】(就是)【将阿修罗趣属】于【天道摄,以阿修罗之福报似天,而其男丑女美,故】(所以)【又称】为【非天;

又,以其不似天人不论男女皆美故称】为【非天。

此句谓】(是说)【:以有此三种相续,故令众生有诸趣相续不断之事。】

【“彼相续者续五趣”:谓所谓相续者,不是指其他而是指众生相续于五趣受生而言。】

【“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若达】到【烦恼三毒性空,爱心顿息,】这个爱就是包括一切所有的贪嗔痴、人法执,

【则彼相续相实不可得,不相续相亦不可得,是故无有相续与不相续相。

    7-3 万事随缘了,往事知多少,因此我们在生活的时候,如果是一个学佛的人,就知道随时、随地、随处要观知足,不能一直妄想,作茧自缚。

又,须得缚脱皆无,方为真解脱;若单是无相续,或单是无不相续,则仍是相续!必须】要【缚脱两忘,方达真无相续。】

那么这一句,其实重点就是说,万事随缘了,往事知多少,

因此我们在生活的时候,如果是一个学佛的人,就知道随时、随地、随处要观知足,不能一直妄想,作茧自缚,

所以当一个人,如果过得烦恼的时候,你就告诉他,是你妄想的丝缠住你自己,那你要告诉他,

不过对方如果不能接受的话,就不要讲,要不然你讲了太多,这个明明对呀!不对,你怎么讲说是我的妄想?他会打你的,

所以这个讲话还是要小心对象,你讲的对象无明很重,怎么会说我的妄想,这明明别人不对,欸!所以说这讲话还是要很小心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7-4 大慧,如果是真的达到烦恼的三毒性空的时候,爱心顿息,证得空性,这个相续就断,见本来一切寂静,本来并没有所谓相续与不相续相。

【义贯】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种法“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之“有”(爱未来生),以及受生】的【时】候【与“喜爱”之情共“俱。】

所以其实我们一转世,就是跟这个情绪一起生下来,

【以”有“此”三种法于三世中“相续,故”令众生“有”于诸“趣相续”不断之事。

“彼相续”之义“者”,乃】是【指众生相“续”于“五趣”受生。

“大慧,”若真“相续断者”,则见本来“无有相续”与“不相续相”可得。】

   8 经文541:【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若“三和合缘”所生的“识断”,则“见”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于是“一切”生死“相续”相便“不”再“生”。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8-1 喔!那我们就知道说:为什么六道轮回怎么来的?现在知道了,六道轮回就是这样来的,识心不断,六道轮回就不断,执着不断,分别不断,六道轮回就不断,颠倒不断,六道轮回就不断,贪恚痴不断,六道轮回就不断,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讲到《楞严经》,这一段就不会很困难,《楞严经》教我们“舍识用根”,所以我们在《楞严经》讲完了,再讲《楞伽经》,恰到好处,刚刚好。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三和合”就是六根攀缘六境,然后识于中而生,根缘境,识于中而生,叫做“三和合缘”,

作方便计着,而什么叫“方便计着”呢?在缘起的假相现种种的诸幻相计着,这个计着都是识的功能,意识心的功能,

如果你在这个根,六根、六境所幻化的这个识作方便的计着,而现种种的幻化之相,便有诸识相续,无间断地生起,便有种种的执着,种种的分别,种种的生灭意识心,相续没有间断地生起,

换句话说,所有的众苦,众生的痛苦是停不下来的,因为他的识心分别,是一直连续的,一直执着的,

你就知道,这一辈子,没有佛陀来示现人间,哪一个人能跳脱这种识心的分别跟执着的痛苦,

为什么我们一定讲经说法来报佛恩?让无量无边的众生了知了悟这个识心分别,是缘起所幻化的一种错觉,于错觉当中拼命地执着,一直拼命地生起,

说:方便计着,为什么叫“方便”呢?于和合法而生方便识,便有诸识更起计着,以方便的和合所生之法,“方便”就是缘起的意思,

方便和合所生之法,更起识的计着,起生灭意识心的执着,则有相续的产生,

喔!那我们就知道说:为什么六道轮回怎么来的?现在知道了,六道轮回就是这样来的,识心不断,六道轮回就不断,执着不断,分别不断,六道轮回就不断,颠倒不断,六道轮回就不断,贪恚痴不断,六道轮回就不断,就是这样子。

   8-2 没有能缘识,没有所缘境,识便断。识断,其实识化作智,识化作智,不是真的断,识断了怎么分别呢?开悟的人有没有分别?当然有分别,可是他的分别是用真智来分别.

三和合缘识断,“三和合缘”意思就是:根、境、识这三和合,了悟了空性,原来和合实不和合,完全等如虚空,没有能缘识,没有所缘境,识便断,

识断,其实识化作智,识化作智,不是真的断,识断了怎么分别呢?

开悟的人有没有分别?当然有分别,可是他的分别是用真智来分别,

众生有没有分别的能力?有,众生有能力分别,就是识心分别,

开悟的人有没有分别?当然有,真智在分别,真智的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分别,无有能分别、所分别,一样这样分别,一样这样不分别,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时恰恰无,

“恰恰”就是刚好,恰恰用心时,刚好要用心的时候,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时恰恰无,刚好没有,三和合缘识断,

所以在座诸位,我问你一个问题,开悟的人有没有识?开悟的人若说无识,不曾分别,若说有识,即成生灭,来,说说看,大悟见性的人有没有识?

诸位!不要被文字所骗了,大悟的人叫做“识性”,就是真智的意思,不离当下,“识”就是性,这个就是开悟的关键,你也不要被语言文字所骗了,

啊!以为开悟了,到底是识,还是没有识?其实都不对的,那是师父故意这样问你的,

大悟见性的人有没有识?有,这个时候的“识”,叫做“识性”,要不然他怎么分别啊?他怎么造作啊?

那么如果开悟见性的人,还用生灭的意识心,那就不是圣人了,

所以大悟见性一样有识,但是这个“识”,是本性所展现的作用,叫做“识性”,就是真智的意思,

所以三和合缘识断,就是转化的意思,就是变现真智,就是转识成智,这“断”就是转化的意思,

见三解脱,见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一切相续不生,

简单讲,“识”就是波浪,见到波浪,放下,波浪不生,就是水,就是这个意思,

不离当处,波浪当处就是水的意思,识心分别当下就是真智的意思。这里找不到佛,哪里找得到佛呢?

    8-3 【因而三和合缘所生之识便不断而断;识断,便现真智,见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一切大藏经都是讲这个,空、无相、无愿。

【注释】

【“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以根境识三者和合为缘,所作之】(的)【方便,产生之幻相,于此而计著,便有诸识相续无间地生起。】

【“方便计著,则有相续”:若于此等心境方便和合所生之法,更起计著,则有相续相产生。】

【“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识既从缘而生,故了本无体,】

诸位!注意,这一句话注意听喔!就是识怎么来?

由境引起的一种执着,暂时的执着,空无自性,暂时的分别,空无自性,

所以识体本来就没有体性,当体即空,就是识性,就是这个意思。

识怎么来的?由境引起的,境本来就空,引起的识,当然就是空无自性,

识既从缘而生,意思就是:妄心既从依他而生,妄想遍计所执跟依他起都不可得,故了本无体,

【因而三和合缘所生之识便不断而断;识断,便现真智,见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一切大藏经都是讲这个,空、无相、无愿。

    8-4 现在就是在做梦,众生不知道这个问题,所以在梦境里面有所追求,抱着什么理想啊!怎么样子啊!搞到最后,双手一放,死了,那么意思是说:那么这些都没有意义吗?不,我们做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学佛,长养善根嘛!对不对?

【义贯】

【“复次大慧”,由根境识“三”者“和合”为“缘”所“作”之】的【“方便”而现之】(的)【诸幻相,

若于此而生“计著” 】者【,便有诸“识相续无间”】断【地“生”起;】

诸位!“识”其实如梦境的执着,在这里,我们白天是用识在执着这个境界,而我们不觉知,

现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等于我们晚上在作梦的时候,起晚上的梦中独头意识,去缘梦境的相一样的没有任何的意义,

我用这个来比喻,应当你就比较听得懂,也就是说:白天所执着,其实没有任何的意义,它是识在作用,就像晚上在作梦,

你在梦境里面一直执着、一直执着……睡醒的时候,啊!原来在作梦,在梦境所有的执着有没有意义?没有意义,

所以当你成佛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众生都很可怜,是值得怜悯的,白天其实也是在作梦,

我们晚上作梦的时候,醒过来,我们知道晚上在作梦,可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不知道现在也在做梦,

知道吗?现在就是在做梦,众生不知道这个问题,所以在梦境里面有所追求,抱着什么理想啊!怎么样子啊!搞到最后,双手一放,死了,

那么意思是说:那么这些都没有意义吗?不,我们做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学佛,长养善根嘛!对不对?

所以我们就是冰箱那个粽子、素粽,拿出来退冰,我们现在就是在退冰啊!退那个执着,我执、还有法执,退冰后去蒸才会熟啊!对不对?

你现在就是拿出来在退冰,一天退一点、退一点,这样有一天蒸下去,熟了,

所以我为什么说:你去打一次禅七,打一次佛七,诸位!没办法解决问题的,那根深柢固的我、法二执,你怎么打一次禅七、佛七就解决啊?为什么?你还没有退冰,我们冷冻的这个我、法二执,还没有退啊!

听经闻法,现在就是在退冰,慢慢退,慢慢退……下次我们修安乐妙宝,嗡阿吽啥,嗡嘛尼叭咪吽,就彻悟,喔!原来我的妈妈是女人,开悟了,

咦!你妈本来就是女人,你悟到本来面目了,喔!我现在开悟了,原来我爸爸是男人,

所以这个开悟就不一定的,所以现在,你叫做“等待因缘”,

但是还没有到大悟见性,你的日子已经不一样了,你的日子已经过得完全不一样了,

看我们要怎样感谢这个上人才好呢?(众鼓掌)看要怎么样感谢佛祖,

其实师父都是发菩提心来感恩佛祖,唉哟!佛法这么好,我要牺牲,我一定要好好地把我地生命统统牺牲,来分享给所有的众生,所以我要愿生生世世说法不断,今生今世跟大家有缘,

所以说:这个相续跟不相续,还是在一念之间,

【若于此等心境“方便”和合所生之法,更起“计著,则有”诸趣“相续”相产生。

若“三和合缘”所生之】(的)【“识断”,则“见”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于是“一切”生死“相续”相便“不”再“生”。】

   8-5 这一段再念一下,感受一下。

这一段再念一下,感受一下,复次大慧,由根境识三和合为缘所作之方便而现之诸幻相,

诸位!既然为缘所作的方便,就不是真实,六祖讲的:万法无有真,六根、六尘、六识,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这个世间怎么来的?识心变化出来的,

若以此而生计著,便有诸识相续无间地生起;

若以此等心境方便和合所生之法,更起计著,则有诸趣相续相产生。

若三和合缘所生之识断,则见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于是一切生死相续相便不再生。这一段好好的地体悟,生死就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542:【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不挣脱那个疑网、那个迷网,谁有办法啊?所以,你自性要自悟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
相续网则断。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
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愚夫妄想缚,
相续不观察。】

    9-1 你有攀缘心,就有生死的相续,所以为什么说:我们的欲望要降低、知足?我们要提升我们的理性跟智慧?就是不要让他相续。

解释一下,说:不真实妄想,为什么不真实妄想?这是根据前面,

说:取着种种的虚妄的境界,还有妄想的执着,这个不真实的妄想,是则名为相续相,

意思就是:你有攀缘心,就是有生死,有生死的相续,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的欲望要降低、知足?为什么?

我们要提升我们的理性跟智慧?就是不要让他相续,

所以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让它继续下去,

如果你心情真的实在无法控制,去大自然走一走,去看看绿色的东西,因为没办法嘛!别人劝也劝不来,

记得,去更宽广的空间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把内四大跟外四大稍微调一下,出国散散心,因为你没办法嘛!没办法。

如果有能力的,那就不需要出了,当下就解脱了,我现在是在说那些没根的、烂根的人,就说:哎呀!出国走一走啊!去清境农场走一走啊!或者是去哪里啊!

要不然啊!现在大树很多的玉荷包(水果:荔枝),去采一采啊!去让蚊子叮到无处躲啊!为了吃那二颗玉荷包,说得好像很厉害一样,用买的就比较快啊!是不是这样?

所以这个就是你没有办法一下子解决,调整一下子,让空间扩大,或者到太平洋,到台东花莲去泡泡温泉,

看看太平洋,你看太平洋这么大,我们胸量这么小,就百般的计较,就不晓得为什么就是解不开,莫名其“沙”(此处为师父有意读的错字)地解不开(莫名其“妙”),

众生啊!就像师妈说的,师妈很厉害咧!我说:师妈、师妈,您不要再起妄想了,哼!它要起来我拿它有什么办法呢?

欸!我说:师妈!您开悟了!莫名其妙地就起了无明,它自己要起的就没办法啊!

所以众生就是无奈,完全无法掌控这个妄想,那么没有办法掌控妄想,就相续了,

所以我跟师妈讲,一天多念佛,把这个妄想变成阿弥陀佛,所以我妈一天念三万,嗯!很不错的喔!

如若知彼真实,若如实了知,彼本无所有真实处,本无所有的真实处,

如果你能了知万法本无所有这个真实处,怎么样?相续网就断,

    9-2 你才是自己的冤亲债主,你跟自己做对,能所不断,你就是你自己的敌人。你的妄想会创造你的敌人,你的敌人竟然在你的内心深处啊!外面哪里有敌人?哪一个不是五蕴皆空?谁得罪你?谁跟你过意不去啊?

于诸性无知,就是:于诸法的实性,没有办法如实了知,“无知”就是没有办法如实了知,

但随言说摄受取着,只随佛所说的法,佛讲什么,你就执着什么,但随言说摄受取着,就像怎么样?

譬如彼蚕虫,吐的丝结网而自缠,哎呀!这个比喻太好了,

这一段的意思,重点在哪里?众生自己创造出来的蚕丝,捆住自己的真如实相,

所以你才是自己的冤亲债主,你跟自己做对,

能所不断,你就是你自己的敌人,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是这个意思。

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谁?就是你的妄想啊!因为你的敌人,从你的妄想创造出来啊!对不对?

你的妄想会创造你的敌人,你的敌人竟然在你的内心深处啊!

外面哪里有敌人?哪一个不是五蕴皆空?谁得罪你?谁跟你过意不去啊?

如果你受到委屈,确实有外境引起的委屈,那我们接受这个命运的安排,认命比算命更好,更解脱啊!

所以你总得想办法,要解脱你那一颗执着的心,你一定要想办法,用各个角度切入,放下,这个就是修行人用一点智慧,不能困死愁城,

啊!我要怎么办?我很烦恼,我就是解不开,心情郁闷,对不对?

人长得那么胖,却一点度量都没有,真的,块头那么大,却一点功夫都没有,不知道要怎么办,胖,只是好看而已,只能好看而已,这没有用啦!对不对?

所以你要有这种功夫,这种事情障碍不了我的,欸!就是这样子,要有自信,这种事情障碍不了我的,这样子就对了,

对自己的真如自性有自信,这种念头,强烈的菩提心,这事情能不能转?无碍啦!放下,

这样子慢慢地,久了,一次、二次、三次,功夫就成就了,那颗粽子马上就蒸熟了,真的,下次来,再听华严,喔!赞,帮我按一个赞啦!欸!就是这样子。

    9-3 全世界的众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干粗活的工人,只要没有学佛,没有一个可以解脱,一个都不可能。

愚无妄想缚,这愚夫,愚痴的凡夫被妄想所束缚,相续不断,不能以智慧来观察,没有办法照破疑网,破蚕自出,没办法,

所以在这里,讲一句普遍性的话,就是全世界的众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干粗活的工人,只要没有学佛,没有一个可以解脱,一个都不可能,

谁知道他活的是活在妄想当中,每一个人都存在有理想,每天都在打拼,

那师父您的意思是说:读书没意义,不、不、不要这样讲,读书有某一种时空的意义,但不能解脱,

那师父您的意思就是说:科学家没有意义了,不、不、不,又误会师父的意思了,

科学家有在某一种时空,增加我们的知识,有它的意义,但是跟解脱没关系,

我讲的是彻底打破无明那种解脱,全世界的知识性的东西,你照样学,电脑、网路(络)、科学、物理,化学、英文、德文……统统学,没有关系,

但是我是告诉你,那种东西是一种工具,只能用在某一种时空,不能打破无始无明,不能产生究竟的智慧,所以我不是说否定这些学问,知道吗?我不是否定喔!不能变成一种断灭。

    9-4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愚夫为妄想所缚,相续不断,而不能以智观察照破疑网而自出。】

【注释】

【“不真实妄想”:“不真实”,即】(就)【是虚妄。】

【“是说相续相”:是则名为相续相。】

【“若知彼真实”:若能了知彼一切虚妄法之实相,皆是无所有。】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诸性”,诸法。“摄受”,取著。谓凡愚之人于诸法之实性无所知,只是随言说而取著。】说什么,执着什么。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愚夫为妄想所缚,相续不断,而不能以智观察照破疑网而自出。】

    9-5 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不挣脱那个疑网、那个迷网,谁有办法啊?所以,你自性要自悟啊!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取著虚妄“不真实”之“妄想”分别,“是”则我所“说”名为“相续相”者;

“若”能如实了“知彼”一切虚妄法之“真实”之相,本无所有,“相续网则断”。

凡愚之人“于诸”法之真“性无”所“知”,不能观察相续体空,】本自空寂,【故但“随言说”而“摄受”取著,

“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诸“愚夫”为自心“妄想”所“缚”亦如是,】

所以,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其妄想无间“相续”而“不”能以智“观察”照破自心所现之虚妄相续网而自出。】

“自出”喔!别人帮不上忙喔!“自出”喔!那两个字要看清楚喔!你自己不挣脱那个疑网、那个迷网,谁有办法啊?所以,你自性要自悟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经文543:【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这一段是大慧把无性误认为是断灭见。大慧在此之疑者,为疑无性即落入断灭,故有此问。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10-1 烦恼是凡夫,空无自性,那清净也是无性,为什么?统统不必借重于外境的依他起,都是自性的烦恼,那么自性的清净,那么意思,不借重于外在来讨论,那么这个就是断灭见啦!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的,“以彼彼”就是种种,以彼种种的妄想,妄想彼彼性,去妄想、去分别种种彼彼法之性,

意思就是:以彼种种的妄想,第二句是“妄想彼彼性”,去妄想、分别种种法之性,“彼彼”就是种种,法之性,因而有种种依他起的境界所显现,

这一段文字太少了,前后没办法贯串,所以师父一定要补进去。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的,以彼种种的妄想,去妄想分别彼种种法之性,因而有种种依他的境界现前,

非有彼自性,非有彼自性现起,并不是有外在的依他起性现起,其实纯是妄想,但妄相自性耳,纯是妄想,

世尊!若只有纯是妄想自性,而不借重于外在的依他起性,来相待、来看,非性自性相待者,

这一段文字太少,少到你看不懂,“非性”就是,若非一切法的外性,若不是借重外面的缘起法的依他起性,而有其自性来对待妄想自性,怎么会产生妄想自性呢?

意思就是:非外在的实有的依他起性这种自性,来依靠、来相对立的妄想,如果不对外在的境界的依他起性来相待,那么这样怎么讲得通呢?

“非”就岂非,世尊就这样说了,意思就是:只有妄想自性,没有外在的依他起性,这样说的话,那么,非为,这样是不是,岂非,难道不是世尊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意思呢?凡夫的烦恼空无自性,那么,清净也是无性,变成断灭,空见了,圣人的清净法也是无性了,

这样讲,岂非世尊如是说,这些妄想烦恼不必借重于外在的依他起性,而自生烦恼,那么圣人的清净,也是空无自性,空无所有,

这一段是大慧把无性误认为是断灭见,

那么意思就是说:烦恼是凡夫,空无自性,那清净也是无性,为什么?统统不必借重于外境的依他起,都是自性的烦恼,那么自性的清净,那么意思,不借重于外在来讨论,那么这个就是断灭见啦!

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因为佛陀说:一切法都是我们唯心的妄想自性所显现的,这个“非性”,就是前面那一段,非性自性相待者,这个“非性”,并不是非有实自性,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非性”,是前面七、八个字,“非性自性相待者”,非有外在之性有其实自性,来对待妄想,才让妄想产生,

意思就是:非有外在的缘起性,才产生妄想自性,意思就是:妄想自性独立地产生,不借重于依他起性的意思。

   10-2 大慧的意思是把无性误认为断灭,染法与净法都空无自性,他把空无自性误认为断灭,一切法都是妄想自性,非有外在的依他起性,一切法都是佛陀所说的,但有内在妄想自性非性故,不必借重外在的依他起性,这样说,能说得通吗?

好!我整段把它贯串起来,大慧复白佛言,如果按照世尊这样讲的,以彼内心的种种妄想,去妄想分别外在的种种彼彼法之性,

这样就像世尊讲的,有种种依他起之境现起,就因而有依他起之境界而现起,非有彼自性现起,

意思是说:根本不存有外在的依他起性,一切都是妄想,但妄想自性耳,意思就是:不必借重于依他起性,只是一种自性产生的妄想,

世尊!如果只有妄想自性,而不借重于非外性,若非借重于外在的依他起性,有其自性来对待妄想,令妄想产生,

那么,世尊!这样您的意思是说,凡夫的染法、烦恼法,跟圣人的清净法,都是无性,都是断灭,

意思就是:不必借重外境,那么众生的烦恼,还有圣人的清净之自性,都是空无自性,自己跑出来的啰!自己跑出烦恼,也自己跑出清净,意思就是:统统都空无自性,那就是断灭啰!

大慧的意思是把无性误认为断灭,染法与净法都空无自性,他把空无自性误认为断灭,一切法都是妄想自性,非有外在的依他起性,一切法都是佛陀所说的,但有内在妄想自性非性故,不必借重外在的依他起性,这样说,能说得通吗?

   10-3 再讲一遍,一切法都是佛所说的,都是妄想自性,非性故,都不必借重于依他起性,来引起妄想自性,这样讲是不是有过失呢?有断灭的过失呢?

再讲一遍,说:大慧复白佛言,世尊所说的,以彼种种的妄想,去妄想分别彼彼外在的种种法之性,因而有种种依他之境界现起,

而佛陀却说外在的境界不存在,非有彼自性现起,不是彼自性有现起,彼自性本自空故,

佛陀这样讲的话,那意思就是说,但妄想自性耳,意思就是说:你强调的就是这个妄想自性,

那么,世尊!如果说只有妄想自性,而不借重于外在的自性,来相对引起妄想自性的话,

那么意思就是说,“岂非”,难道不是说,世尊所说的烦恼的染法,烦恼跟圣人的清净,都是断灭的无性之过啰,这个就有这样的过失啰!

意思就是:跟外境无关啦!一切法都是佛所说的,都是妄想自性,非性故,都不必借重于依他起性,来引起妄想自性,这样讲是不是有过失呢?有断灭的过失呢?

   10-4 【:若如是者】(如果按照世尊您这样讲)【,世尊岂非变成】了【在说凡夫之】(的)【烦恼染法,与诸佛之清净法,】都成为空无所有的断灭啰?(【皆是空无所有,而成断灭了吗?】)因为自己都跑出来了,不必借重于一种外境啰!

【注释】

【“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彼彼”,】就是【种种、各各。

以种种妄想心,去妄想分别种种法之性,因而有种种依他起之境界现起。】

【“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但”,只。“耳”,而已。然非实有彼诸法之自性,只是自心妄想自性所现而已。】

【“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若一切法只是自心妄想性所现,】只是这样讨论,【而并非】借重于【外之诸法有实自性,与自心之妄想性相对待而存】在【者。】

【“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非”,】就是【岂非。“烦恼”,】就是【染法。“清净”,】就是【净法。“无性”,】就是【空无所有性,即】(就是)【断灭之】(的)【义】(意思)【。

此谓】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若如是者】(如果按照世尊您这样讲)【,世尊岂非变成】了【在说凡夫之】(的)【烦恼染法,与诸佛之清净法,】都成为空无所有的断灭啰?(【皆是空无所有,而成断灭了吗?】)因为自己都跑出来了,不必借重于一种外境啰!

【“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因为佛说,一切依他起诸法,皆】(都)【是遍计妄想,】“依他起诸法”就是外在的法,一切外在的法,其实都是遍计妄想,意思就是:否定了依他起性的存在,万法只是遍计的妄想,【而现有自性,非有实自性故。】而现有妄想自性,非有实自性故,

   10-5 【《华严经》云】(这么说)【:“第一义者,所谓无性,无性真如,为诸法体。”故知无性即】(就是)【是真如。】“无性”就是空无自性,【而大慧在此之疑者,为疑无性即】(就)【落】入【断灭,故有此问。】

【义贯】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就像世尊所说的,

【以彼彼”(】就是【种种)“妄想” 】的【心,去“妄想彼彼”(种种)法之“性”,因而有种种依他之境界现起;】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世尊讲的,要有主观的意识去承认客观,客观的外在依他起才有意义,世尊的意思是这个意思。

【然而“非”实“有彼”诸法之“自性,但”是自心之】(的)【“妄想自性”(妄想性)所现“耳。】万法都是妄想所现,

世尊!如果万法只是妄想自性所现,(【世尊,若但妄想自性,”】)【而“非”】(不)借重于【外在诸法有实“性自性”与自心之妄想自性“相”对“待”而存在“者”;

若】(就是果)【真如是者,岂“非为世尊如是说”,就等于】是【说:众生之“烦恼”染法,】因为都是妄想所产生,【与诸佛之“清静”法,皆】都【空“无”有“性”,而堕断灭之“过耶?”

何以故?以佛说“一切”依他起诸“法”,皆是遍计“妄想”而现有“自性”,并“非”诸法有实自“性故”。】为什么佛陀否定了依他起呢?

【诠论】

【《华严经》云】(这么说)【:“第一义者,所谓无性,无性真如,为诸法体。”故知无性即】(就是)【是真如。】“无性”就是空无自性,【而大慧在此之疑者,为疑无性即】(就)【落】入【断灭,故有此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7: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