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444:【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佛因为众生有妄想,才说世俗谛,令契入第一义谛心,那么,断除妄想,就达到第一义谛的圣人的境界,也就是“断妄即真”。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说:世谛第一义,就是世俗谛,还有第一义谛,

世俗谛讲“有”,第一义谛讲“空”,第一义谛就是究竟真谛,

那么,二谛融通三昧印,世俗谛、还有第一义谛,这两个就是佛所讲的,已经摄一切法了,

世谛、还有第一义谛的真谛,就是摄一切法,真俗二谛,二谛融通三昧印,

如果有第三谛,那么就是外道的无因生论;“无因生”就是所谓外道的,从无而能生一切法,叫做“无因生”,或者是没有任何的原因,“无因生”就是自然生,

那么,佛因为众生有妄想,才说世俗谛,

断则圣境界。“断”就是断除妄想,断除妄想则达到第一义谛心的圣人的境界,也就是断妄即真。

念一遍: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万法所建立的世俗谛,佛在万法所建立的世俗谛,还有毕竟真空的第一义谛,这样就能够摄一切法了,

世谛、然后第一义谛,已经能够摄一切法,如果有第三谛的产生,那就是外道的无因论,也就是无因生,也就是自然生,

佛因为众生有妄想,才说世俗谛啊,要不然,如果众生没有妄想,还有什么谛可以谈的呢?

所以佛因为众生有妄想,才说世俗谛,令契入第一义谛心,那么,断除妄想,就达到第一义谛的圣人的境界,也就是“断妄即真”。

【注释】

【“世谛第一义”:世谛与】(跟)【第一义谛,即】已【摄一切法。诸佛说法,常依此二谛,此外则为外道邪计。】

【“第三无因生”:除】了【世谛】以【及第一义谛外,】那么真俗二谛已经够了,能摄一切法,如果跑出一个第三谛,(【若说有第三谛,】)【即】(这是)【外道之无因生论。】

“无因生”就是所谓的自然,以前有一个人,来跟我讲,效法自然,无为而治,

我就问他:自然以何为体?自然若无体性,以何为体?修行变成空洞,自然以何为体?说说看,说不出所以然,

自然没有体性,那么你修行,也以自然为一种效法,那就表示:它空无自性,没有体性的东西,修行不能成就的,要依本心、本性嘛,对不对?外道之无因生论,

【外道立二十五】冥【谛,明因中有果:第一、从冥初生觉,】这个讲过了,【第二、从觉生我心,第三、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等。

此处所说之】(的)【无因,即】(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性。】也就是外道的道理是讲不通的。

【“妄想说世谛”:法本无】(不可)【说,】没有言语,没有文字,没有名相、没有妄想,所以说,因为众生有妄想,法本来是无说,【而云有二谛者,以】(因为)【众生有“妄想”,故“说”有“世谛”之建立。】

【“断则圣境界”:若断除妄想,则达圣智第一义谛,断妄即真。】

【义贯】

【“世谛”及“第一义”谛,即摄一切法,若说有“第三”谛,即】(就)【是外道所计】着【的“无因生”之邪论。

法本无说,而云有二谛者,以众生有“妄想”,故“说”有“世谛”之立;

若“断”除妄想,“则”立即达于“圣”智第一义之“境界”,以断妄即真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445:【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譬如练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断除妄想重增妄,了妄本空,就是断妄想,这一句话你一定要牢牢地背起来。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譬如练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5-1 于彼真谛的圆成实自性里面,本来就没有种种的差别,那是因为你妄想所起的青、黄、赤、白、黑,妄想相如是。

譬如修行事,“修行事”就是禅观的一种“十遍一切处”,

譬如说,先观一点的白色,然后再遍、遍...遍开来,散开来,变成这个区域是白色,

然后再来观照,整个宇宙变成白色,青、黄、赤、白,都是这样观,

先一点点青色,再观范围大一点的青色,再来整个宇宙都是青色,

那么,赤色都是这样,赤色、青色,青、黄、赤、白都是这样,从一点整个遍到整个宇宙,

譬如修行事,“修行事”就是禅观的能观、所观的境界,叫做“禅观的十遍一切处”,

心想故,因为心,用能观的心,于一切种种现,就是青、黄、赤、白色,然后遍及,范围越来越大,越观照越大,这个以前讲过了,叫做“十种遍一切处”,

于彼无种种,在于彼真谛的圆成实自性里面,本来就没有种种的差别,那是因为你妄想所起的青、黄、赤、白、黑,妄想相如是。

    5-2 缘起的诸法本身不觉也是这样,它也没有说,叫你来起贪、瞋、痴的念头,也不觉得有种种的差别,种种差别起于心,而不在缘起的假相。

譬如种种翳,譬如眼睛起了毛病,妄想众色现,譬如种种眼睛有毛病,看到五色的毛轮,

现在也是,人类因为妄想时时刻刻显现,执着外境为实在的,妄想众色现,有妄想就会显现一切的境界,

翳无色非色,而这个“翳”的本身,并没有所谓色与非色的差别,色、非色的差别,

也就是说,缘起的诸法本身,怎么样?不觉亦然。“然”就是也是这样,

意思就是,缘起的诸法本身不觉也是这样,它也没有说,叫你来起贪、瞋、痴的念头,也不觉得有种种的差别,种种差别起于心,而不在缘起的假相,

   5-3 虚空如果没有乌云来遮障的话,就会晴空万里,如果你的心没有妄想来颠倒、执着、来遮住的时候,你所看的,就是整个人生宇宙,你的胸量会达到,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譬如练真金,譬如金矿而炼成的真金,把沙、污垢过滤掉以后,远离诸垢秽,

虚空无云翳,虚空如果没有乌云来遮障,那么我们的眼睛晴空自现,“翳”就是遮障,

意思就是,虚空如果没有乌云来遮障的话,就会晴空万里,

如果你的心没有妄想来颠倒、执着、来遮住的时候,你所看的,就是整个人生宇宙,

你的胸量会达到,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你就会发现,哇!每一个时空都是一种奇迹,

当一个人拥有人生宇宙的究竟真理的时候,他的生命时时刻刻都能创造奇迹,

有实力的人一定拥有奇迹,偶尔一、两次奇迹,不代表这个人有实力,所以修行还是要靠实力,

所以你要想妄想净,妄想如果除尽的话,怎么样?圆成实就会显露出来。

   5-4 “妄想相”就是,刹那之中显现在真如自性里面那种妄动,一刹那之间的生灭相。

那么整段的意思是说:譬如修禅观十遍一切处,由于心产生种种的观想,一切青、黄、赤、白的境界,就有种种的现显,

但是在这个真实理地当中的圆成实自性里面,根本就没有种种的差别,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妄想相就是这样子。

“妄想相”就是,刹那之中显现在真如自性里面那种妄动,一刹那之间的生灭相,

   5-5 你的内心里面没有证量的时候,那个妄想断不了,你就会看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宇宙人生万象都是那么地真实,那么地值得你去追求、理论,痛苦的是谁?痛苦的,当然是自己。

譬如种种的翳,妄想众色现,譬如说,有种种的翳病,就会有妄想会显现种种的色相,

换句话说:你的内心里面没有证量的时候,那个妄想断不了,你就会看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宇宙人生万象都是那么地真实,那么地值得你去追求、理论,痛苦的是谁?痛苦的,当然是自己,

说:翳无色非色,翳本身并无所谓色还有非色的差别,缘起法也是这样子的,

缘起法本身如果不觉悟,缘起法空无自性,那么缘起法本身,其实没有种种的差别,差别起自于妄心,那要怎么修行呢?

    5-6 你现在听经闻法有一点受用,有一点感觉,我好像开悟了,我真的法喜充满,那个不代表你能够解脱,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那个我执跟法执太严重,太难搞定它,那个根深蒂固的我、法二执,就像你放进冷冻库里面,冷冻了很久、很久。

譬如金矿而炼成金,远离诸垢秽,也就是你要修行,要一点一滴,一点一滴来,

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例如:我们小时候,妈妈不在,那肚子饿的时候,把那个汤圆就从冰箱,冷冻的冰箱拿出来煮,

煮的时候,因为小朋友比较不了解,以为煮了就可以吃,结果呢?因为冷冻太久了,太硬了,这个汤圆外表熟,里面都是硬的,

喔,那么我们现在就知道,有一次的经验以后,就把这个汤圆,要先拿出来退冰,经过一个小时、二个小时,慢慢地退冰,慢慢退冰,三个小时退冰,以前没有像现在退冰那么快,慢慢放着退冰,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如果有的人参加一、二次的禅七、佛七,其实那个很困难成就的,为什么?

虽然就是说:你现在听经闻法有一点受用,有一点感觉,我好像开悟了,我真的法喜充满,那个不代表你能够解脱,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那个我执跟法执太严重,太难搞定它,

那个根深蒂固的我、法二执,就像你放进冷冻库里面,冷冻了很久、很久,

虽然说我要把它煮啊,放进去烫的锅子里面煮,你只能煮到外表熟一点,真正里面太硬了,你没办法,

这个就是修行,需要善根成熟,需要时间,不是说偶尔你来听经一次、二次,你就能搞定你内心里面,哪一种根深蒂固的我、法二执,那个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佛法还是回归一句话,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我们真的需要一点时间,像师父这样平庸的人,都得下四十年的时间,四十年,所以祝福大家,给大家一个真正的鼓励,需要一点时间。

虚空无云翳,虚空如果没有乌云的遮障,那么就会晴空万里,我们妄想会遮蔽我们的真如自性,如果妄想净除了,那么我们圆成实自性就会显露,亦然,也是这个道理。

    5-7 记得,所有的苦难,后面都有一份礼物,这一句话你要背起来,所有的苦难都是一份礼物的包装,所有的礼物都包装在一份苦难,你想要打开那一份礼物,你一定要经过苦难的挫折,所以佛弟子不应当怕吃苦,逆境。

【注释】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修行事”,】是【指禅观之十遍处,亦】(也)【称十】种【一切处。

禅有十种一切处之】(的)【修法,谓青、黄、赤、白等,皆遍一切。

“于一种种现”,谓于一境】界当【中,以心想故,而有种种青黄等色现。】这个是修十种遍一切处。

【“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同样的】道理【,于彼真谛圆成】实自【性】当【中,本无种种差别,

但由】于【妄想取著,则有种种差别相生,亦复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缘起诸法本来无有,由妄计著,】“妄”就是虚妄的执着、计着,【故有相形成。

正如人见空中有种种色相现,为由于其眼患翳病。同样的,以自心中有妄想病,而见有众色显现。】

【“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然而翳本身实无色与非色之别;相同的,缘起诸法本身,并不觉知自己有种种】的【差别相,也是一样。“然”,】就是【如此。】

【“譬如练真金,远离诸垢秽”:又譬如以金矿而练真金,若能远离沙等诸垢秽物,则金体之纯性自然显现。】

所以我们在一切境界磨炼自己,记得,世间人越顺境就越好,学佛则不然,越痛苦的境界,越有逆境,越能吃苦的,就越好,

诸位,所有的真智真实的修行人,没有一尊佛、或者祖师大德,没有经过冒着生命的危险,而修行的,都是全力以赴地付出,才有今天的正法,我们也是这样,

所以佛弟子吃一点苦,这是很理所当然的,如果你今天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要当作那是生命的过程,没有痛苦的人生,生命是不值得活下来的,以有痛苦的洗礼,我们才能够享受真理的存在,

记得,所有的苦难,后面都有一份礼物,这一句话你要背起来,所有的苦难都是一份礼物的包装,所有的礼物都包装在一份苦难,你想要打开那一份礼物,你一定要经过苦难的挫折,

所以佛弟子不应当怕吃苦,逆境,不应当这样怕,

如果你不能突破逆境,你没办法享受上苍给你的那一份礼物,你一定要打开哪一个痛苦的外标,才能享受,看到潘多拉里面的盒子,里面蕴藏什么的礼物,

所以我们这个世间,就是没有白吃的午餐,你想要成就无上的菩提大道,都要经过这样子的过程,把它当作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你的心就能够释怀。

   5-8 断除妄想重增妄,了妄本空,就是断妄想,这一句话你一定要牢牢地背起来。

接下来:【“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又,虚空】当【中若】(如果)【无】(没有)【乌云之翳,则朗朗晴空自现。

同样的,若】(如果)【了依他起及遍计所执皆无体】性【,则妄想皆净,】

妄想皆净,是怎么样能净?本来就净,没有妄想,不要说:我用另外一个角度要把它除掉妄想,那个是方便说,

断除妄想重增妄,了妄本空,就是断妄想,这一句话你一定要牢牢地背起来,

如果你说,我现在有妄想很多,我一定要去断它,这一念,又增加一个妄想,

如果了妄本空就是真,当下的意思,则妄想皆净,

【圆成独露,亦复如是,如真金与晴空之显露。】一样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5-9 【缘起诸法本来无生,】为什么?缘生就是无生。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世界是现在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你没有把你的心灵提升,内心没有拥有真理,那么你一直在念佛,一直在念佛、一直在念佛,不晓得:念佛是一直提升自己的真如自性的境界,所以你就会追着佛号跑。

【义贯】

【“譬如修”十遍处定观“行”之“事,于一”境中,以心想故有“种种”青黄赤白等色,遍于一切处而“现”;

同样的,“于彼”真谛圆成】实【性】当【中,本“无种种”差别,但由】于【“妄想”取著,则有种种差别“相”生亦“如是”(此偈为颂妄想自性,依于妄想,而令种种相现)。

缘起诸法本来无生,】为什么?缘生就是无生,

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世界是现在的事情?如果你今天你没有把你的心灵提升,内心没有拥有真理,

那么你一直在念佛,一直在念佛、一直在念佛,不晓得:念佛是一直提升自己的真如自性的境界,所以你就会追着佛号跑,

当我们提升了境界的时候,佛自然在真如心性当中显现,佛的法身本无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

所以修行净土的人,应当除了认真念佛以外,一定要自己一直提升,一直提升你的真如自性,妄想一天一天地减少,在次第法只能这样讲,

所以缘起诸法本来无生,【由妄计著,故有相形成,

   5-10 你什么时候看到,哪一张钱讲一句话?全世界印的那个金钱上的相都不一样,你什么时候看到那个金钱说:你来贪着我?没有啊?所以种种差别在于众生自心妄想,不在于缘起的本身。

“譬如”人见空中有“种种”五色之相,是为由其目病“翳”所致;

同样的,由于自心有种种】的【“妄想”,而见有“众色”相显“现”;然而“翳”本身实“无色”与“非色”之别。

相同的,“缘起”诸法(既由】于【妄想所生,故】(所以)【彼缘起诸法)实“不觉”知、亦】(也)【不自作念自己有种种差别相,亦“然”(种种差别在于众生自妄想心,非在缘起诸法。】

你什么时候看到,哪一张钱讲一句话?全世界印的那个金钱上的相都不一样,你什么时候看到那个金钱说:你来贪着我?没有啊?所以种种差别在于众生自心妄想,不在于缘起的本身,

【此第二偈为颂缘起自性非实,】非实就是不实在的,就是六祖讲的,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

这个世间的真相是什么?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乃由】于【妄想而现。)

    5-11 记得,佛法离开了妄想,你就找不到真如自性,佛法离开了妄想的当下,你找不到真如自性的,所以不怕妄起,只怕觉迟。

“譬如”以金矿“练真金”,若能令矿“远离”沙石等“诸垢秽”物,则金体之纯性自然显现;

又“虚空”中若“无”乌“云”之遮“翳”,则朗朗晴空之面貌自现;

同样的,若能顿了依他、遍计本无自体】性【,而令“妄想”皆“净”,圆成即应时独露,】

“应时”就是当下,意思就是,不能离开妄想、还有依他起性另外去找圆成实自性,

记得,佛法离开了妄想,你就找不到真如自性,佛法离开了妄想的当下,你找不到真如自性的,所以不怕妄起,只怕觉迟,

【“亦”复“然”,此】(这个)【即】(就是)【:若金中无垢秽,金性自然全部显发;】

这句话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本身心中没有妄想,我们的真如自性就会显露出来,

【虚空若无云翳,空相自然明显,亦如是。

   5-12 修行要找到涅槃的妙性,涅槃是整部佛教的核心价值,如果一个人修学佛道,不了解涅槃这一颗妙心,那么学法无益,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第三偈为颂圆成实性显发之所以:圆成自性之显发,为了妄想自性 (】就是【遍计)】以【及缘起自性 (】就是【依他)】起【无有自体】(性)【,】

诸法,那么缘起自性跟妄想自性都建立在妄想,【因而远离依计之垢秽,翳障、如是而令圆成独露。) 】

所以修行要找到涅槃的妙性,涅槃是整部佛教的核心价值,

如果一个人修学佛道,不了解涅槃这一颗妙心,那么学法无益,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在用意识心、用妄想心,那么就是会一直重复,一直重复...一直重复...

所以师父就是说,不是单单念佛可以解决生命实有一切的迷茫,要听经,要闻法,要下苦心,要下苦功,

   5-13 只要你下手,就不会觉得~只要起步,永不嫌迟,佛法就是这一句话,只要起步,永不嫌迟。

我不是说~我常常举师父自己的例子,不是说来赞叹我自己,

而是说,告诉你,连师父这样的学历,这样的智商,我都得要用四十年,这是一种鼓励的话,不是说我很行,你看看,何况我们一般人,还没有这样高的学历或智商,还没有这样的用功,如何把这个佛法彻底地贯通、贯畅,

那么有的人讲说,师父,我又没有你的学历,没有你的智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那总得要前进一点点啊,总得要进步啊,总不能说我们没有别人的条件,我们就不修行啊,这样也不行,

所以师父勉励你,意思就是说,佛教很难,佛法很难的,但是我还是要推动你,你的法身慧命,就在于你这一念的掌控,有进步,它就会有希望,

只要你下手,就不会觉得~只要起步,永不嫌迟,佛法就是这一句话,只要起步,永不嫌迟,

千万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动力,不要让人家打啊、骂啊,你还不知道要修行,那个没有用的,

所以我从来不打骂,太过严格地对这些徒弟,因为师父从小,因为成绩优异,都名列前茅,

所以我对于现在的教育,跟教育部看法不一样,你说你不能力分班,那个高智商的、很会念书的,还有这些放牛的,我们讲这样,教育部就会有意见了,你看,混在一起,混在一起,他就不读书,不读书,他就会闹,这些有时候会影响到,

所以师父还是认为,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还是真的要设立资优班,这样子可以让这些根器利的人往前冲,那么你如果读书不好,没关系,你找一个职业的学校,或者是一技专长,也可以,也可以行行出状元,

当然这是站在一个世间法的角度来讲的话,是这样子的,站在佛法的角度来讲,不是大家每一个根器都一样,

但是我们总得勉励大家,一定要听经,一定要闻法,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命很短促的,很苦短的,非常的苦短的。

    5-14 一定要听经,一定要闻法,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命很短促的,很苦短的,非常的苦短的。

有一个人,抱着一个理想,说:将来我要拍电影,干个大明星,然后她去整形,然后花了好多钱,拜托这些名导演,

结果,四十五岁得到乳癌,也来不及,她没办法像安洁莉娜裘莉,那么的断然地就切除了,报纸登的,哇!因为她的母亲有这个癌症的细胞基因,所以她的妈妈五十六岁就死了,

一个大明星像这种勇气,她是性感影星啊,靠这个身材吃饭的,现在变成证得我空、法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种形容词啦,

哎唷,太勇敢了,据报纸登的,她说还要切除卵巢,因为她妈妈有这个癌细胞的基因,那这个就很麻烦了,癌细胞的基因,

还好我们家没有,我那个外公活了将近一百岁,爸爸活了八十二岁,妈妈活了八十八岁,所以我们期盼,师父能够多活几天,

虽然我没什么修行,至少你看到有一个师父在,有一个领导,有一个灵魂,对不对?这个讲堂总是有一个大人在。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446:【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此等恶见都是依于怎么样?妄想分别,所以外道不能成佛,因为不是着有、就是着空,要不然就是着常、就是着断见,所以这些外道的恶见,还有凡夫的恶见,悉由于,依于什么?妄想分别。妄想分别除掉以后,圆成实自性就显露,所以圆成实自性本离于,有的建立,常见,还有无的,断见的诽谤见。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无有妄想性,意思就是,究竟之处实在无有一法名叫做妄想,

妄想体空就是真如自性,实在是没有妄想性,也没有彼所谓的缘起之法,

这个“无”要用两次,补上去,无有妄想性及亦“无”有,亦无有彼缘起之法,这个“无”要用两次,亦无有缘起之法,

意思就是,妄想与缘起本来就离于有、无,唯心所现,

如果妄起有、无之性,就会变成建立的常见,就落入了,还有诽谤的断见,

这个在前面讲的“建立”就是常见,“毁谤”就是断见,

这此等恶见都是依于怎么样?妄想分别,所以外道不能成佛,

因为不是着有、就是着空,要不然就是着常、就是着断见,

所以这些外道的恶见,还有凡夫的恶见,悉由于,依于什么?妄想分别,

那么妄想分别,“坏”就是断了的意思,“坏”,坏了,那么就怎么样?把它除掉,妄想分别除掉以后,圆成实自性就显露,

所以圆成实自性本离于,有的建立,常见,还有无的,断见的诽谤见。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究竟之处实在没有一法名叫做妄想自性,也没有所谓的万法的缘起自性,

因为妄想与万法的缘起,本离于有无,唯心所现故,

如果我们妄起了一种执着,落入外道的建立的常见,还有外道的诽谤的建立的断见,

此等恶见,都是因为不明了万法唯心,这些外道的恶见,都是依于自己的分别心、妄想,

这些分别心、妄想,如果断除坏灭了,那么圆成实自性就显露,

所以万法本离于有、无,这个就是正见。

【注释】

【“无有妄想性”:实无有一法名妄想性。】

【“及有彼缘起”:而且亦】(也)【无有彼缘起之法。以妄想】以【及缘起,本离】于【有无,唯心所现。“有”为承上句之“无有”。】

【“建立及诽谤”:若妄言取著有无性,即】(就)【堕建立之常见,】以【及诽谤之断见。】

【“悉由妄想坏”:此等恶见悉由依于妄想分别,而坏圆成实性本离于有无之正见。】

【义贯】

【实“无有”一法名“妄想性,及”亦无“有彼缘起”诸法之性可得,以妄想性与缘起性,本离有无,唯心所现。

若妄言取著有】性或者是【无性,即】(就)【堕】入【“建立”之常见,】以【“及诽谤”之断见。

此等恶】知恶【见“悉由”依于】外道众和的【“妄想”分别,而“坏”圆成实性】圆成实自性【本】来就【离于有无之正见。】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447:【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说:妄想若无性,就是若空无自性,而言缘起说有实自性;这个是不合道理的,

妄想若空无自性,而说缘起有实自性,这个是不合道理的,

外道这个妄想,执着什么?执着冥初的无性,“无性”就是无,而生出万法的“有”,

冥初的“无”怎么可能生出万法的“有”性呢?就是从“无”生“有”的无中生有啰,

有性,有实自性产生,就是冥初的无性而生出诸法的实有自性,这个道理一样是讲不通的,

又计着执着有性就是“有”,无性就是“无”,又计着有、无,“生”就是能生一切万法,

从有种生一切万法,或者从无种生一切万法,同样的不合道理。

那么整句把它贯串一下:就是:妄想如果空无自性,而我们现在却硬要说缘起有实自性;这个是不合道理的,

而外道二十五冥谛里面,执着、妄执着冥初无性,空无自性的那个“无性”,就是“无”的意思,不是“空无自性”,就是无的意思,而生出了诸法变有实自性,这个是讲不通的,

冥初的无性而生出有诸法,有实自性,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

又计着万法为从有种而生,或者是从无种而生,能生一切法,同样都不合道理,不合逻辑的。

【注释】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妄想若无实自性,而言有缘起之实自性可得,即】(这全是)【不合道理】的【:以缘起为依妄想而生。】

【“无性而有性”:然诸外道妄想计著依于冥初无性,而有诸法之实自性生起。】

【“有性无性生”:“有性”,即】(就是)【有。“无性”,即】(就是)【无。谓,又计有性】以【及无性二种,为能生一切诸法。】

【义贯】

【“妄想若无”实自“性,而”言“有缘起”之实自“性”可得,即】(是)【违】反【道理】的【。

然外道妄想计著,谓依于冥初之“无性,而有”诸法之自“性”生,及计“有性”及“无性”二种,为能“生”一切诸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448:【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第一义心就是灭掉缘起、还有妄想自性。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8-1 外道不了解相、名不可得,因此执着于名、相,假名、假相就常相随,如影随形,皆是虚妄。

这个底下这一段,是接着于上面那一段,说:外道虽然依于有、无二性,能生一切诸法,但是事实不然,所以叫做“依因”,

就是外道其实所依的因,还是来自于自心的妄想自性,都是猜测的,

所以师父上次已经讲过了,不是上帝创造人类,而是人类的妄想创造出上帝,上一堂课已经讲了,

说:外道虽然依于有、无二性能生一切万法,但是事实不然,外道其实所依的依因,所依的因,是来自那一颗自心深处的妄想自性,而不觉知,

因而得,因而,“得”就是有,因而有彼缘起,怎么样?

外道不了解相、名不可得,因此执着于名、相,假名、假相就常相随,如影随形,皆是虚妄,

   8-2 真正悟道的人,是享受这一份真空、真如,没有任何的语言,他已经离一切相,立一个语言,就错,立一个相,就错,那你看,要怎么说?怎么去辩呢?

所以一个人最无聊的,就是用自己的角度去跟别人辩论,所以你看,今天就很多的大学在举办辩论,

但从佛的究竟义角度来讲的话,这些辩论都毫无意义,

因为真正悟道的人,是享受这一份真空、真如,没有任何的语言,

他已经离一切相,立一个语言,就错,立一个相,就错,那你看,要怎么说?怎么去辩呢?

所以外道或者是学佛不够深的,这些名、这些假相常相随,如影随形,不知道这些所执着的东西,都是虚妄的东西,

因此学佛不够深的人,就自以为是,就认为,你走错路了,他想改变你,

我们了解至圆至顿最究竟真理的人,烦恼少了,也没有,那么也不会去执着这个东西,

无所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悟道的人,他生命真正的享受在哪里?

开悟见性真正的享受是,每一分、每一秒都生活在,知足、安详、快乐当中,

如果我们内心不知足、没有安详,幸福是无从建立的,不管你拥有多少的钱,那个钱会引起你的烦恼的,

因此生命越平淡、生活越平淡的人,他就越接近真理,真理从平淡当中去体悟,

    8-3 一个人懂得牺牲,他才拥有享受,一个人占有,你就一定会苦恼,这个是永恒的真理。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了解,不是说,我今天能够拥有什么东西,而是一定要理解,你要付出什么东西?

一个人懂得牺牲,他才拥有享受,一个人占有,你就一定会苦恼,这个是永恒的真理,

再讲一遍啊,这个世间你想要去占有,你就会苦不堪言,

这个世间只有一种可以享受生命,就是牺牲,牺牲自我,你就可以享受那一份宁静,你什么都不贪着,

快乐,从懂得分享开始,所以再好吃的东西,记得,要跟同学、好朋友分享,

师父也是本着这个心,这佛法这么好,我跟我的有缘的徒弟,出家、在家分享,发大菩提心,分享佛陀的正法,

我没有私心,我肯牺牲,那么我肯奉献,那我就享受这份牺牲跟奉献,福报就越来就越累积,

虽然是这样子牺牲跟奉献,我们也不会着一个牺牲奉献之相,真心的付出是不会想要有所回馈的,要不然一切动念,它就会变成妄想,

外道不懂得这个,着这个相、名常随,看这个经文,以不了此,而妄自生起种种的妄想。

所以师父重复地讲说,不是上帝创造人类,是人类的妄想创造了上帝,

   8-4 万法都要叫你体悟本心,真如本心,还有真如自性。

缘起跟妄想究竟两者不能成立,因为它空无自性,“不成就”就是不能成立,并不存在,并不存在妄想自性和缘起自性,并不存在,事实就是这样子,

所以万法都要叫你体悟本心,真如本心,还有真如自性,

而度诸妄想,“度”就是灭度,而度诸妄想,“度”就是灭度,而灭度种种的妄想,灭种种的妄想,

“度诸妄想”当然就灭妄想了,然后智慧就清净,是名第一义。

    8-5 则度诸妄想,那么如果了缘起、还有妄想都空无自性,就可以灭度这些妄想,然后,智慧就会清净,是名第一义心,这就是第一义心,第一义心就是灭掉缘起、还有妄想自性。

整段把它贯串一下:说:外道虽然言,依于“有”、或者是“无”,二性能生一切诸法,

但事实不然,这些外道所依的其实是,依于自心所现的一种妄想自性,

而外道不知道那是一种妄想,而着于“有”跟“无”,因而就变成有彼缘起,

而众生跟外道不了解,所有的缘起空无自性,因此就把名相、还有名言,常相随,如影随形,

其实都是着一种虚妄,以不了此,以不了解相、名,都是如影随形的一种虚妄相,因为不了解这个,而妄自内心的深处,妄自生出种种的妄想,

缘起跟妄想究竟两者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空无自性,妄想,空无自性,妄想跟缘起都是空无自性,“不成就”就是不能成立的,

但是众生不了解,内心的妄想看到一些假相,就没有办法转妄为涅槃,

则度诸妄想,那么如果了缘起、还有妄想都空无自性,就可以灭度这些妄想,

然后,智慧就会清净,是名第一义心,这就是第一义心,第一义心就是灭掉缘起、还有妄想自性。

    8-6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穷究其妄源,则缘起与妄想两者实皆不得成就:以缘起依妄想,而妄想本身亦】(也)空【无自性,所依既】然空【无自性,则能依自然亦无自性。】

【注释】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外道虽言依于“有”“无”二性能生一切诸法;

而其实则是依于妄想自性之因,而得彼缘起自性。亦即】(也就是)【,一切皆依心妄有:依妄想,有缘起。】

【“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而相与】(跟)【名二者常相随逐,如影随形,皆是虚妄;以不了此,而妄自生起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穷究其妄源,则缘起与妄想两者实皆不得成就:】就是并不存在,“不得成就”就是并不存在,

【以缘起依妄想,而妄想本身亦】(也)空【无自性,所依既】然空【无自性,则能依自然亦无自性。】

不成立就是【“不成就”,即】(就是)【不成立。知是了知,则灭度一切妄想。“度”,】就是【灭也。】

【“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然后便得回复圣智清净,是名为达第一义。】

    8-7 若能如是觉了,“则”可灭“度诸妄想,然后”便复得本具之圣“智清净,是名”为达圣谛“第一义”。

【义贯】

【诸法之生起,非依有无二性,而实为“依因于”无始之“妄想”自性,“而得”成就“彼缘起”诸法之性;

而妄“相”与假“名”二者“常相”伴“随”,如影随形,皆是虚妄;

众生以不了此,“而生”起“诸妄想”,然穷其底源,则妄想及缘起两皆“究竟不”得“成就”(成立),

以缘起依妄想,而妄想本身亦】(也)【无自性,如是则能依所依皆无自性,故】(所以)【不成就。

若能如是觉了,“则”可灭“度诸妄想,然后”便复得本具之圣“智清净,是名”为达圣谛“第一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449:【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这一段是说明妄想跟缘起本一如,五法、以及三自性,本来就是如如,所以由这一段你就知道,万法统统叫你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正法。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9-1 万法统统叫你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正法,就是真的懂得修行的核心价值。

这一段是说明妄想跟缘起本一如,五法、以及三自性,本来就是如如,

所以由这一段你就知道,万法统统叫你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正法,就是真的懂得修行的核心价值,

如果不懂得清净自性内如、外如,不了解如如不动的这一颗本心、本性,

那么这个修行就很辛苦,看起来好像在修行,可是却重复的情绪,

情绪化里面演不同的角度,在某一个时空,演另外一种情绪的角度,在某一个时空,又演另外一种情绪的角度,

他只是演戏里面各种角度而已,他没有见到真正修学佛道生命的舞台,没有,他只是个演员,

   9-2 没有办法把情绪搞定,如何把这句佛号念得很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修行需要一点时间,许多人放弃听经闻法,这是大错特错,这是自误、还误人的。

所以见到生命真正修行的舞台,必须要见真如自性,否则你在个别的时空里面,只是演一种平凡的一种脸,平凡的一种相。为什么?因为你有情绪,

没有办法把情绪搞定,如何把这句佛号念得很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修行需要一点时间,许多人放弃听经闻法,这是大错特错,这是自误、还误人的。

但是因为也不是说,每一个众生都跟我们相应,有时候你想度众生为他好,他还排斥我们、诽谤我们。

所以就要看着办了,要看情形了,当他没有体悟圣道的时候,不管你怎么讲,他就没有办法去理解的。

   9-3 自觉圣智来观察,“知”就是知道妄想自性还有缘起的自性,怎么样?尔焰,“尔焰”就是所知障,统统被所知障障住了真理,障住了真如一相。

妄想有十二,“十二”就是十二类别,前面讲过了,缘起有六种类别,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六因”, “六因”前面也讲过了。

那么“自觉”就是自觉圣智来观察,“知”就是知道妄想自性还有缘起的自性,怎么样?

尔焰,“尔焰”就是所知障,统统被所知障障住了真理,障住了真如一相。

再讲一遍,“自觉”就是自觉圣智来观察、观照,“知”就是了悟,了悟了、知道了妄想自性于缘起自性都被尔焰,就是所知障,

诸位,这个“所知障”的意思就是说,你后天学习了越多这些名相、种子,种种的学历,搞了越多,越难入道,

因为你都是后天所学习的,不是本有的,把后天所知道的,所了解的这些知识,当做生命的依归,把本有的大般若智慧、妙性,完全发挥不出来,这个叫做“所知障”。

“所知障”就是所知道的能知、还有所知,变成障住了真如究竟的圆满,因此不是书读得多的人就比较会修行,不是这样的,这跟学历无关的,因此必须要有宿世的善根,

因此自觉圣智来看看,来了知妄想跟缘起自性都被所知障障住了,

   9-4 凡夫每天都有事,而且是重复的事,什么是真正的凡夫?真的十足的凡夫?每天过重复的生活,而从来不觉悟。那么什么是圣人?在重复的生活里面,杀出一条超越的路,就是佛法。

那么用一句现在的语言来讲的话,看什么就知道什么,知道什么就变成一种障碍,现在就是这样子了。

看钱,钱障碍他的心,看名,名障碍他的心,看利,利障碍他的心,痴的话,也障碍他的心。

财、色、名、食、睡,统统障碍他的心,为什么呢?能知、所知就绝对从来没有断除过,停不下来,

所以众生命很辛苦的,忙啊,我们每天都活在重复而不知道,食、衣、住、行重复,

早上起来上个厕所,刷牙、吃早餐、上班,中午也是一样,下午把该做的工作做完,对不对?下班照顾儿女,接下来看看电视、连续剧、偶像剧……,再来准备睡觉,都是这样,每天都这样子一直重复,

凡夫每天都有事,而且是重复的事,什么是真正的凡夫?真的十足的凡夫?每天过重复的生活,而从来不觉悟。

那么什么是圣人?在重复的生活里面,杀出一条超越的路,就是佛法。

    9-5 如果见一切法不如有生有灭,那么是凡夫跟二乘,若见一切法性相一如,能、所一如,境智一如,即入佛的第一义心。妄想跟缘起本来就是一如,五法、三自性本来就是如如。

其无有分别,彼无有分别。就是彼一切法其实本来就一如。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分别,

“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这个“五法”本来都是一真实之相,五法本皆为一真实,叫做“五法为真实”,

这个“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本来都是一个真如实相的东西,

“自性”就是三自性,遍计所执、依他起性、还有圆成实自性,三自性虽然有三种,所谓的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圆成实自性,

修真实之行,怎么样?以真智来分别,真智来照见、分别此,就是了知这个万法三自性的法,其实则知道一切不越于如如,

第一个“如”是内如,这是从法身的角度来讲的话,

第二个“如”是从相的角度来讲的话,我们涅槃从两个角度来说,从相的角度来讲,见到万法诸法空相,即见真如,就见到涅槃。

那么法身本自不增不减,这是法身本自本心本如,

所以涅槃从两个角度,这两个角度合而为一,其实就是涅槃,内如、外如,

所以则知一切法不越于~,“内如”就是内心妄想空,外如则见万法空无自性,

所以“内如”是指妄想空无自性,“外如”是指一切相空无自性,

一切法空无自性,所以叫做“真如实相”,叫做“如如”。

内如、还有外如,这个“内如”,从自性清净涅槃的法身的角度来谈,叫做“内如”,自心性的涅槃清净法身的角度。

那么“外如”是从空相,空无自性的空相角度,来讲这个“涅槃”。

那么如果见一切法不如有生有灭,那么是凡夫跟二乘,

如果见一切法,怎么样?性、相一如,能、所一如,境、智一如,即入佛的第一义心。

再讲一遍,若见一切法性相一如,能、所一如,境智一如,即入佛的第一义心。

妄想跟缘起本来就是一如,五法、三自性本来就是如如。

   9-6 一切法不会超过内如、还有外如,其实都是涅槃。

整句贯串一下,说妄想有十二类生,缘起有六种类别,就是六因,前面讲的六因,

那么自觉圣智,了知了妄想跟缘起都是被所知障所障住了,那么所知障所障住,就没有办法显露圆成实自性。

彼一切皆本一如,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本来都是一真实之相。

三自性虽然有三种,所谓的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圆成自性,

修真实之行的人,以圆成实自性,以真如自性来观照,以真智来分别,了知一切法,怎么样?

不越于如如,则知一切法不会超过内如、还有外如,其实都是涅槃。

   9-7 你要过快乐的日子,就在现前当下这一念妄想放下。你要过痛苦的日子,也在你这一份妄想,拼了老命要去执着。

因此,我们用一句话,你要过快乐的日子,就在现前当下这一念妄想放下。

你要过痛苦的日子,也在你这一份妄想,拼了老命要去执着。

所以在座诸位,如果超过五十岁的人,那么对这个世间的假相再继续执着,是就说不过去了,

听经闻法超过二十年,十年、二十年的人,割舍不下、放舍不下,那么不应当这样子,你的身心都已经够成熟成长了,

那么如果说五十岁以下的,那么还有一些狂妄,或者是无知,或者是因为无心,而造了杀、盗、淫,不知道的一个不小心的罪恶,可以好好地求忏悔,给自己一次转捩点的机会,为什么呢?

法由心生,相还是由心生,法由心转,相还是由心所转,所以给自己一个机会,

如果你还年轻,师父恭喜你,但是如果你超过五十岁了,再执着这些世间的假相,就说不过去,因为你没有时间了嘛,已经没有时间了,

所以有时候,以前啊,我跟我妈妈在谈话的时候,就是说,有时候想到我爸爸那件事情,她就很难过,我就不晓得从哪里安慰起,

虽然是说我是个法师,专门说法给人家听,妈妈也很认真念佛,每天念三万声佛,可是她那个相的东西,还是很难,很难,

所以有时候很有无力感,众生当她执着,很执着某一种相的时候,

所以我跟她讲两句话,谈不下去,我就不想跟她谈,浪费我的时间,

我叫她放下,她会籍着理由来执着,我叫她放下,她一定会籍着理由来执着,这个没办法,没有交集,

我的生命,师父只有一个,师父只有一个啊!要面对千千万万的网络,全世界的几亿的佛弟子,我们没有办法的,是没有办法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9-8 每一个人都会得到“两亿”,一个失意,一个回忆,就是割舍不下,割舍不下苦了谁?苦了自己,辛苦到自己。佛法你想想看,这么好的佛法,所以我把《楞严经》跟《楞伽经》讲完到一个段落,我就跟101室的人讲,会悟的,就会开悟。不会悟的,就放弃、放下。

你要放下,你不要执着,到最后说,换我放下,换你执着,没有办法,

所以你看,那个执着有多困难的,是不是?

我妈妈七十几岁的时候,讲到这个相的东西,因为她没开悟,没见性,所以一讲,她就是在某一种角度、时空,

所以每一个人都在输,输掉两个意,就是回忆、还有失意。

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就会失意,就会失意感。那么一个人影像,放不下影像,他就会有回忆,

每一个人都会得到“两亿”,一个失意,一个回忆,就是割舍不下,割舍不下苦了谁?苦了自己,辛苦到自己。

佛法你想想看,这么好的佛法,所以我把《楞严经》跟《楞伽经》讲完到一个段落,我就跟101室的人讲,会悟的,就会开悟。不会悟的,就放弃、放下。

会悟的悟,会修行的就是修行,不会修行的,放弃、放下。因为我无能为力了。

讲了这么多法,你一样,不放下,这个求师父也没有用的,

所以我在批网络(回信)的时候,很多的网路(者),得到忧郁症、跳楼、自杀……,

还有请师父救救他,有时候讲,无力感!这个世间太多人要救了,师父只有一个,那只有用光盘了,用书了,那我尽力而为。

   9-9 【“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而修真实行者,以真智分别了知于此,则知一切皆不越于如如,皆在如如之中,亦即皆为真如实相。】

【注释】

【“妄想有十二”:妄想虽有十二种之殊。】

【“缘起有六种”:缘起亦有六种之别。此六种缘起有两种讲法:(一)为六尘,因为缘起诸法系由六尘境风所动而起。

(二)为六因,即】(也就是)【前所说之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六者。】这个前都讲过了,【因为一切缘生之法,不出此六因故。】

《楞伽经》当依此六因,不要依第一个,不要依第一个,就是六尘境界风所动,我认为在本经《楞伽经》来讲,是依六因,第二个才是正确的。

【“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然而若以自觉圣智观之,则知诸妄想相及缘起相,皆是被尔焰之所障碍,故】(所以)【有如是之诸多差别妄想现起,

而其实彼等诸法皆无有差别,以皆如故。“尔焰”,即所知,或】(就是)【所知障。】

【“五法为真实”:相、名、妄想、正智、如如等五法,本皆为一真实之相。】

【“自性有三种”:自性虽有缘起、妄想、圆成三种之多。】

【“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而修真实行者,以真智分别了知于此,则知一切皆不越于如如,皆在如如之中,亦即皆为真如实相。】

【诠论】

【此二偈为颂妄想与缘起本一,五法及三性本如如也。】

【义贯】

【“妄想”虽“有十二”种之殊,而“缘起”亦“有六种”之别;

然则若以“自觉”圣智观之,则“知”诸妄想相】以【及缘起相,皆是由于“尔焰”障遮隔了真如之一相,所现起之虚妄相(虚妄差别相),

而其实“彼”等诸法皆本一如,“无有差别”。

相、名、妄想、正智、如如等“五法”,亦本皆“为”一“真实”所现之相;

而“自性”虽“有”缘起、妄想、圆成“三种”之多,

然“修”真实“行”者,以真智“分别”了知“此”等诸法,则知一切皆“不越于如如”,】如如就是内如、还有外如【皆在如如之中,皆为真如实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经文450:【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妄想本空,本觉就显现,不必断。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10-1 佛教就是这个,两个字,下的最深的,就是“无”,就是“离”。无一切相,离一切相,这两个字彻底地做,就是“真如知觉”。

这众相如果你分别众相,以及分别缘起的种种的法,只要有分别心、执着的心,彼即名为起妄想,这个就叫做妄想,

是故彼诸妄想之相,从彼缘起诸法而生,都是从彼诸法缘起而生,因为不了解缘起性、妄想性都是空无自性,

接下来,觉慧善观察,如果以佛的自觉圣智慧,“觉”就是自觉,“慧”就是圣人的智慧,来善观察,怎么样?

则了知本来一切万法,根本就无所谓的缘起,缘起空无自性,为什么?亦无妄想,那个妄想还是空无自性,

那么现在就是你善不善用心呢?对不对?善于观察万法,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善观察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

所以成已无有性,就是圆成实自性,本身也是空无自性,无有自性。

这句话重点在哪里?圆成实自性都是空无自性,那么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那就更不用讲了,哪里有什么自性可得?

云何妄想觉?哪里有所谓的断除妄想后,妄想之后的觉悟呢?

如果你说我断除了妄想,我觉悟了,那么就会产生能觉悟、还有所觉悟。

因此五法、三自性,能觉悟、所觉悟,统统离,

佛教就是这个,两个字,下的最深的,就是“无”,就是“离”。

无一切相,离一切相,这两个字彻底地做,就是“真如知觉”。

   10-2 当你动到执着,对某一件事很贪婪,或者是很愤怒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有灰尘了,那个本心,本净的心又迷失了,所以时时刻刻可以调服自我,离一切相,离一切法,无有少法可得。

贯串一下,如果分别众相以及缘起诸法,这个时候就叫做“起妄想”。种种的妄想,

是故彼种种的妄想之相,都因为彼缘起诸法而生,依于彼缘起诸法而生,

如果我们用自觉圣智,圣智慧来善于观察一切万法,了知一切法本来无所谓的缘起,也无所谓的妄想,都是如如,内如、外如,

这个圆成实自性,本身就空无自性,何况依他、遍计所执?怎么会有所谓的断除妄想之后的觉悟呢?

因为本来的自性清净心,就是本觉理体就会显露出来。

断除妄想之后的“觉”,就会变成产生了有能觉、还有所觉之道,这不是本来的觉悟,本来的觉悟没有所谓的能觉、所觉,

所以五法、三自性、能觉、所觉,统统空无自性,要离得彻底,真知之见,

所以在修学佛法当中,你只要有一点点的妄想、执着、一点分别,那么就是对真如自性没有体会的人,

所以当你起烦恼的时候,你就告诉自己,又染污了,现在这一念又起嗔恨心了,又来了一点灰尘,用扫地来比喻的话,

当你动到执着,对某一件事很贪婪,或者是很愤怒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有灰尘了,那个本心,本净的心又迷失了,

所以时时刻刻可以调服自我,离一切相,离一切法,无有少法可得。

    10-3 【若如是一切皆无自性可得,“云何”而言实有断除“妄想”而得之“觉”哉?】意思就是妄想本空,本觉就显现,不必断。

【注释】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若分别众相及缘起诸法,彼即名为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是故彼诸妄想相,皆从彼缘起诸法而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若以自觉之圣智慧善观察,则了知本无缘起,亦无妄想。“缘”,】就是【缘起。】

【“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成”,】就是【圆成实性。

谓圆成本身已无有自性,更何况由圆成而起的依他、遍计会有自性可得?

甚而更言有断除妄想后之觉悟?此即五法、三性、能觉所觉,悉皆离。】

【义贯】

【若分别“众相及缘起”诸法,“彼”即“名”为“起妄想”;】动念即乖的意思,“动念”就是起妄想

【是故“彼诸妄想相”,皆为“从彼缘起”诸法而“生”。

若以自“觉”之圣智“慧善观察”,则了知本“无缘”起,亦“无妄想”,了无一法可得。

即使圆“成”实本身亦】(也)【“已无有”自“性”】可得【,

更何况依他起性,】以【及遍计之性,会有自性可得?

若如是一切皆无自性可得,“云何”而言实有断除“妄想”而得之“觉”哉?】意思就是妄想本空,本觉就显现,不必断。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经文451:【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证悟到清净圆成实自性的人,这个世间就是圆满。在座诸位,在相上里面来讲,这个世间无论你怎么做,都不可能圆满,圆满要从清净自性来论断。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11-1 【是故若依凡夫在迷之“妄想”,则有“种种”虚妄之相“现”起;若以圣智观察,则法法本自“清净”圆成,此】(这个)【即】(就是)【“圣”智所证之“境界”。】

彼妄想自性,就会建立了二种自性,就是建立了依他起性还有遍计所执性,

凡夫在迷的妄想,就有种种的妄想现所产生。“妄想种种现”是什么意思?就是凡夫在迷的时候,他就有种种的妄想,

那么种种的妄想,就会妄现种种的相,这个就是依他起自性。

清净圣境界,清净圣观察一切,怎么样?本为清净的圆成,这是圣智所自证的境界,

清净,这是圣人观察一切,本来就是清净的圆成实自性。所以“圣境界”就是圣智所自证的境界。

【注释】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以依彼妄想自性,而得建立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二种自性。】

【“妄想种种现”:若依凡夫在迷之妄想,则有种种妄相现起。此】(这个)【即】(就)【是依他起性。】

【“清净圣境界”:若】(如果)【以圣智观察,则一切本为清净圆成之相,此即】(这个是)【圣智所自证之境界。】

【义贯】

【以依“彼妄想自性”,故得“建立”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二”种“自性”。

是故若依凡夫在迷之“妄想”,则有“种种”虚妄之相“现”起;

若以圣智观察,则法法本自“清净”圆成,此】(这个)【即】(就是)【“圣”智所证之“境界”。】

   11-2 在天台宗有一句话,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证悟到清净圆成实自性的人,这个世间就是圆满。

所以在天台宗有一句话,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证悟到清净圆成实自性的人,这个世间就是圆满,

在座诸位,在相上里面来讲,这个世间无论你怎么做,都不可能圆满,圆满要从清净自性来论断,

也就是说,这个人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因果,证悟了毕竟空寂,他真正的开悟见性,这个人就拥有圆满的人生。

诸位,在相里面来讲,是没有圆满的,不管你怎么做,统统不能,没有办法让人家满意。

我们说台湾最近干枯了,没有下雨,你看,糟糕了,这个天公不作美,是不是?没有下雨是不是啊?没有水,干枯了,哎呀!缺水缺得很严重,听说高雄要从几月份开始限水,

所以这几天,哇!下了二、三百公里,不晓得有没有下在水库里面,

水太少的时候,我们怪天公,天空之神不公平。没有下雨的时候,怪!下太多水的时候,也怪!说好了啦,不要再下了,这个水太多了,淹死人了。

台湾那几句话讲的太棒了,做天公都无法公平了,何况说做人?嗯,讲得好!

意思就是当上苍的这个天,虚空神怎么作都不公平了,何况人?做天公都无法公平了,何况做人!

诶,这是小时候,我妈妈就这样跟我开示了,她也是可能有一点悟道,欸!这是从小的时候,我妈妈就跟我这样讲,连当虚空都不会公平,人怎么会有办法呢?是不是?以前的人认为下雨有雨神,

   11-3 不被诽谤的人,是不会成就的,因此你必须把这个看成一种常态,所以佛教的生命观是不一样的,他有智慧能转动,它有弹性,什么事都碍不了他。

所以这个世间怎么做,都没有办法达到圆满,那么因此如果你要求别人,来认同你的价值观,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你只能说活在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五十、六十、七十的人,来Support支持你,那算是很不错的人啊,真的很不错的人,真的,

所以人应该懂得半部哲学,这个世间你只能拥有一半,

白天、晚上一半,男人、女人一半,天跟地还是一半,初一十五各一半,初一没有月亮,十五圆满的月亮,也是一半,有天就有地,黑白各一半,来去各一半,增减各一半,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

所以半部哲学,你这个世间拥有一半的相,那不错了,

这个法师来讲经说法,有一半的人支持你,这个法师说法已经算成功了,不要说百分之八成、九成的人,那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世间不被批评的人是蠢人,就是没有智慧的人,所以这个世间,要有被批评的人,就是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因为他真的在做事,他一定会被批评,

所以有能力的人,他一定会受批评,只有那个白痴,没有人要诽谤他,

你曾经诽谤一个白痴吗?对不对?他的头脑已经有问题,你为什么要诽谤他?你更白痴喔?

所以不被诽谤的人,是不会成就的,因此你必须把这个看成一种常态,

所以佛教的生命观是不一样的,他有智慧能转动,它有弹性,什么事都碍不了他。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经文452:【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内心妄想的问题。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12-1 妄想就像画师的画色的材料,运想分布这个画色,能令成为画像,而众生又依缘起自性,而生种种的计著一种妄想。如果依于妄想,而能够得到清净自性的,而有缘起诸法生起,那么就是外道的无因论,就是邪因论了。

这一段是指,依妄想而有缘起,后来则依缘起,而生种种的计著的妄想,

说妄想就像画师那个画色,我们有青、黄、赤、白的颜色嘛,对不对?要上这个色彩嘛,

大家都上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知道,上过水彩画,这水彩有好几种颜色泽,

妄想就像画师里面的画色,他会运种种的观想,去分布种种的画色,令成一个画像,

所以妄想就像画师所拥有的画的色泽材料,以这种材料就可以分布画色,令成一幅画。

如果有名的画,像“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说价值几亿喔,那个是意大利人,

那么后来,那个丽莎是个富有的一位夫人,富有的人,那个叫做“丽莎”,

那么这个富有的人画像,结果画的太美了,那个画师不忍心,不忍心拿给她,就自己留下来,

那么后来在法国那幅画被偷了,那幅画是最小的,被偷了,结果是意大利人偷了,那意大利人说:我们意大利人画的啊,怎么会在你们法国的那个什么罗浮宫展现呢?就偷回去了,偷回去,

然后法国就设计说:如果有人知道这幅画的人,我们给他几亿,然后这个偷画画的人,以为机会来了,全世界最笨的就是这个贼,全世界最笨的就是偷那个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那个贼,有多少?那个钱?

那个法国祭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能够找到这一幅画,我们给他多少钱,然后那个人就写了,我是意大利人,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幅是我们意大利人画的,所以我把它偷了,说我是爱国。那你要给几亿给我换,法国说:好。

结果就出来了,就出现了,法国的警察立刻就逮捕。全世界最笨的就是这个贼,结果就逮到了,他们就逮到了,所以丽莎,那是一个夫人,就是一个富豪的夫人。

缘起计妄想,众生又依照这个缘起自性,生种种的计著这个妄想,

那么若异妄想者,如果异于妄想之因,而有诸法生起,那么当然就是依于外道的邪因论,外道的邪因论,

这一段是说,妄想就像画师的画色的材料,运想分布这个画色,能令成为画像,而众生又依缘起自性,而生种种的计著一种妄想。

如果依于妄想,而能够得到清净自性的,而有缘起诸法生起,那么就是外道的无因论,就是邪因论了。

   12-2 凡十法界诸缘起之相,皆依想心而有,若言异于此因而有诸法得成就者,即是外道之冥谛、胜性、时、方、微尘等能生万物之邪论。

【注释】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此二句言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二性互起。

谓妄想有如画师,运想分布画色,而成就画像。此】(这个)【即】(就是)【依妄想而成缘起诸相。

第二句言:缘起之相成就后,复依彼缘起之相,而生种种计著之妄想,此即】(这个是)【依缘起复起妄想。

申言之,譬如画师运想分布彩色,便是由妄想生缘起;

画成之后,世人观之,或】者【爱或】者是【怖,种种分别,即】(这个)【是由缘起再生妄想。】

【“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若言异于妄想之因而有诸法生者,则是依止外道之邪因论。

再以前面之譬喻而言:然而彩色乃是因画师运想而起,反过来,画师之运想却因彩色而彰显,若离此彩色与运想之外,而能有端严之画像可得者,未之有也。

凡十法界诸缘起之相,皆依想心而有,若言异于此因而有诸法得成就者,即是外道之冥谛、胜性、时、方、微尘等能生万物之邪论。】

    12-3 万法所有的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于疑惑的内心,疑惑的一种妄想,彷徨无助,所以佛陀的正法,会擦亮我们傍徨无助的眼神,不会有再彷徨,不会再犹豫,所以当师父听到这个佛陀的正法,就知道,这一辈子,当我当依佛陀的正法,过完我这一辈子。

【义贯】

【“妄想”有“如”画师,能运想分布“画色”,令成画像(由妄想生缘起),

画成之后,众生复于此“缘起”之相,生种种“计”著之“妄想”(由缘起生妄想);

“若”言“异”于“妄想”之因而有诸法生“者,则”为“依”止“外道”所计邪因能生之“论”。】

所以万法的生起,就是妄想,“若人欲了之,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所以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内心妄想的问题,

当你找到了,当你发现万法,天地万物所有的问题,都是你的妄想,那么你便找到了症结所在,

万法所有的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于疑惑的内心,疑惑的一种妄想,彷徨无助,

所以佛陀的正法,会擦亮我们傍徨无助的眼神,

我们的眼神彷徨无助,佛陀的正法会擦亮我们彷徨无助的眼神,不会有再彷徨,不会再犹豫,

所以当师父听到这个佛陀的正法,就知道,这一辈子,当我当依佛陀的正法,过完我这一辈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经文453:【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所以所有的问题来自于你那一颗无明妄想心,不在外面。你的敌人在你内心的深处,那一颗执着、放不下的心,不在外面。

接下来,因为有能妄想的遍计所执性,怎么样?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13-1 有能妄想才说有所妄想的依他起性,简单讲,依他起性本来没有妄想,而是建立在能妄想的这一颗心,重点还是在自己那一颗妄想(心)。

能妄想,才说有所妄想的依他起性,所以重点还是能妄想,第一个“妄想”就是能妄想,

“说”就是才说,“所想”就是所妄想,就是指依他起,

有能妄想才说有所妄想的依他起性,

简单讲,依他起性本来没有妄想,而是建立在能妄想的这一颗心,重点还是在自己那一颗妄想(心)。

因见和合生,因为有能见、还有所见,二和合而生。

由圣智慧所观察,离依他起性、还有遍计所执性,二妄想者,离依他起、遍计二妄想者。

“如是”补两个字,“当下”则为成。“成”就是圆成实,也就是离妄既真,内如、外如。

    13-2 一个真正入道的佛弟子,真的法听得进去的佛弟子,是很能节制自己的三业,令得清净的,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讲话绝对不会伤人。

底下这一句是勉励大家,师父来告诉大家内心的话,一个真正入道、入心的佛弟子,是很能节制自己的三业的。身净、语净、还有意净,

一个真正入道的佛弟子,真的法听得进去的佛弟子,是很能节制自己的三业,令得清净的,

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讲话绝对不会伤人,

所以修学佛道,是把自己融入整个团体,而不是整个团体凸显你自己,这个就是真正体悟圣道的人。

我们看一下,这一段。

   13-3 【若了能妄想实无,犹如虚空华,则知亦无所妄想者;如是,能依既无,所依自然无寄。】

【注释】

【“妄想说所想”:“妄想”,即】(就是)【能妄想,亦即】(也就是)【妄想自性(遍计自性);

“所想”,】就是【所妄想,亦即】(也就是)【依他起性。

谓以依能妄想之】(的)【遍计性,而说有所妄想之】(的)【依他起性。

若了能妄想实无,犹如虚空华,则知亦无所妄想者;如是,能依既无,所依自然无寄。】

【“因见和合生”:“见”,即】(就是)【能见与所见二者合言。

谓因能见与所见二者和合一处而有依他、遍计及能想、所想等诸相生起。

“能见”,即】(就是)【妄想自性;“所见”,即】(就是)【依他起性。】

【“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若离于依他起、】以【及遍计执二种妄想者,如是则当一体即是圆成实性,离妄即真。

“二妄想”,即】(就是)【能妄想(遍计),】以【及所妄想(依他起)。】

    13-4 你的敌人不在外面,在你内心执着的那一颗心灵的深处那一份执着,执着放不下,就是你真正的敌人,你的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而不是外在。

【义贯】

【以依能“妄想”之遍计所执性,而“说”有“所”妄“想”之依他起性,

(若离妄想,则无依他之性——能想既亡,所想自寂),】

所以所有的问题来自于你那一颗无明妄想心,问题不在外面,

所以师父在第一义谛里面讲,你的敌人在你内心的深处,那一颗执着、放不下的心,不在外面,

你的敌人不在外面,在你内心执着的那一颗心灵的深处那一份执着,执着放不下,就是你真正的敌人,你的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而不是外在,

【“因”能“见”与所见二者“和合”一处,而有遍计】以【及依他二性“生”起。

若“离”依他与遍计(能、所)“二”种“妄想者,如是则”当体即“为”圆“成”实】自【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经文454:【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此地,大慧是举究竟理与究竟智为问。自觉圣智即究竟智,而一佛乘即究竟理。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14-1 师父呢!把这个楞严、楞伽讲完,就是至圆至顿、最究竟的义理,统统发挥了。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说: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究竟相,究竟的智慧,也就是毫无保留地,学佛要学到究竟,

所以师父呢!把这个楞严、楞伽讲完,就是至圆至顿、最究竟的义理,统统发挥了,

以及一乘,就是一佛乘的究竟的理,

前面“自觉圣智”是“智”,那么“一乘”,一佛乘,这是“理”,以“智”通达其“理”,“理”不离于“智”,

若自觉圣智的智慧,以及一乘法的道理,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以及一乘,

不由于他,不由于他法之所修证,就是完全一门独超,就是一佛乘,通达佛法,通达一切佛法。

【注释】

【“不由於他”:不由其他法门而修证,即因此一门而独超之义。】

   14-2 为什么达摩大师来到汉地中土,带了这一本经典?要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告诉你,自觉圣智,即心就是佛,佛不离心,心就是我们的佛。

【义贯】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我等解“说自觉圣智”之行“相,】以【及”究竟“一乘”之行相;

“若”世尊为我等说“自觉圣智”之行“相,】以【及”究竟“一乘”之行相,

而令“我及”其“余”诸“菩萨,善”了知“自觉圣智”之行“相,】以【及”究竟“一乘”之行相,

则能“不由于”其“他”法门之修证,以此一门独超,而“通达”一切“佛法”。】

这一句,就是禅宗所讲的,即心就是佛,

为什么达摩大师来到汉地中土,带了这一本经典?要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就是告诉你,自觉圣智,即心就是佛,佛不离心,心就是我们的佛,

佛在哪里?佛又不在虚空,佛在哪里?佛在我们的心中,而这个心是涅槃妙性所显露出来的,

佛从具体的角度来讲,事相的佛有种种的感应啊!十方三世一切佛,从事相来讲,这外在佛,

从理上来讲的话,自性就是佛,开悟见性,本不生、本不灭的清净自性就是佛。

佛不外的,但是在没有成就佛道以前,求佛加被我们,因此要自力、还要他力两种力道。

   14-3 【此究竟理与】(跟)【究竟智,本是清净一心;心、佛、众生,于此各皆圆具。】所以为什么说:心、佛、众生,法法平等?为什么?《华严经》也是这样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这个意思。

【诠论】

【此地,大慧是举究竟理与究竟智为问。

自觉圣智即究竟智,而一佛乘即究竟理。

因为前面佛在偈中作结论说:妄想清净,即】(就)【是圣智境界;

大慧欲大众皆】(都)【能】够【升进于此境界,故有此问,

然而此究竟理与】(跟)【究竟智,本是清净一心;心、佛、众生,于此各皆圆具。】

所以为什么说:心、佛、众生,法法平等?为什么?《华严经》也是这样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这个意思。

【若善此旨,则了一一法即】(就)【是心、即】(就)【是理、即】(就)【是智,】

为什么一一法就是心呢?因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嘛!

所以你不开悟的时候,用意识心,万法就生,

说:心生则种咱法生嘛,心灭则种种法灭,真心不灭的,心灭则种种法灭,当然是指识心、意识心,

所以了一一法皆是心,就是理、就是智,【因而成就法身,不由他证。】本自具足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经文455:【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离之又离,以至于无可离,无可离也不可得,方于菩萨诸地当中“上上升进”,而“入”于“如来”自觉“地”,“是名”为内证“自觉圣智”之行“相”。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15-1 为什么说“佛佛道同”呢?为什么说“道在屎尿中”呢?为什么佛佛道同?因为一切法空无自性,所以佛佛道同,完全相同。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就是好好地听,用真心来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说: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前圣“前圣”就是以前的佛,以前的佛。先佛所知,转相传授,

为什么说“佛佛道同”呢?为什么说“道在屎尿中”呢?为什么佛佛道同?

因为一切法空无自性,所以佛佛道同,完全相同。

先佛后佛所讲的法,要是不同,那就问题很大,就不能成佛,

所以只有众生,他才会争论的,入圣道的人,真正入究竟佛义的人,先佛所说、后佛所说的,完全都是一样的。有什么东西可以争论呢?

所以“前圣”就是先佛,所知转相传授,妄想其实是空无自性,

   15-2 “妄想无性”,这一句重点就是说:本来就没有妄想。而妄想空无自性,意思就是,可以转动的,转识成智的,转妄想为真智的。

“妄想无性”的意思,这一句重点在哪里?重点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没有妄想,

之所以有妄想,就是因为不知道它是妄想,就像无知的人,

什么叫做“无知的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那个人就叫做“无知的人”,

什么叫做妄想?就不知道起心,不知道动念,那个就叫做“妄想”,不 知道它本身就是一种妄想,那个就叫做“妄想”。

而妄想空无自性,“空无自性”意思就是,可以转动的,因为它不是实际上自性,

妄想如果有实自性的话,你转不动的,所以妄想空无自性,你可以转过来,转识成智的,转妄想为真智的。

万法空无自性,就是能转动,叫做“无自性”,妄想要是有实自性的话,就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了,

所以说:诸法无性而说第一义谛,这个《华严经》也是这么说,说:诸法无性,即名诸法皆是第一义谛,相相本空,而说明一切法究竟平等。

   15-3 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为什么要独一静处?要重视事修,不能只有空谈理论。

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为什么要独一静处?要重视事修,不能只有空谈理论,

你还没有、功夫不到的时候,就说:哎呀!万法都是平等,就跑到歌厅、影厅,包括妓女户,包括这些风花雪月的一个场所,那不行,

一个悟道的圣人,不但是事修,还得理证啊!

要远离这些会受讥谤的,不能说在像夜上海那种生活,那种生活就是变成,到凌晨、晚上二点、三点才睡觉,睡白天的,

在台湾也有一些这样,玩网路玩疯了,台湾有一个年轻人,上个月报导的,玩什么?玩这个网路,才几岁喔!玩这个网路,突然之间,死在网路里面,死在这个网路的店里面,死在里面。

所以这个年轻人,现在不太爱惜自己,

有一个十三岁的小男生,每天吃什么?吃炸鸡,每天吃炸鸡,汉堡、炸鸡,快餐的,一根菜、蔬菜都不吃,十三岁,得什么?得高血压,这样子,好笑吧?十三岁就得高血压,

所以现在的孩子啊!也少有善根,也不太好教,不太好教。

这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为什么要这样?要做模范啊!

要重视事修,方便照心,方便降伏自我,自觉观察,不由于他,

   15-4 诸位!有能见存在,就是有妄想,有所见的东西,就是有妄想。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些万象所存在的,其实都是我们的妄想去认同它,去肯定它。

“不由于他”意思就是:菩萨摩诃萨都能够离于能见、还有所见的妄想。

诸位!有能见存在,就是有妄想,有所见的东西,就是有妄想。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些万象所存在的,其实都是我们的妄想去认同它,去肯定它,

   15-5 不可以把习气当成洒脱啊!也不可以把自己的缺点当作是自在,都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那是不行的,佛法不离于世间,该怎么做、该有的礼貌,统统要,而内心的确是超越,而内心超越。

有的人讲说:那你的意思就是:不要活了,不要过日子了,

佛陀讲的,万法非有相、非无相,万法你讲它有相,是不对,非无相,非无缘起之相,

你讲无有缘起之相,那就变成断灭相,你一样要过日子所以佛法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

佛法非有相,非无相,非有相,因为万法都空无自性,所以它不是有真实相,

非无相,非无缘起之相,你一样要过日子,礼貌不可免,对不对?

你说一个佛弟子可以邋邋遢遢吗?佛弟子可以披头散发吗?佛弟子可以让自己身体,觉得变成有味道、臭臭的,不洗澡啊?然后披头散发、不修边幅,而说自己是洒脱吗?

不可以把习气当成洒脱啊!也不可以把自己的缺点当作是自在,都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那是不行的,

佛法不离于世间,该怎么做、该有的礼貌,统统要,而内心的确是超越,而内心超越,

你一定要过在现实的生活里面,也一定要在某一种场所,一定要真正的有礼貌。

你看,有时候你看,我们到这个国际机场,International Airport看看,

那个美国人,有一次我看那个美国人到机场,还穿什么?穿短裤,穿着简简单单的T恤,然后穿什么?拖鞋,这是我们第一次看过的,美国人真的够洒脱的,

这是国际机场,应当有一个门面,一个礼数,可是美国人不在意这个,

连在飞机上讲了话,叽哩咕噜、叽哩咕噜,哎呀!很吵,很吵。

有的确实是不太有礼貌,真的,有时候,有一次,有一个人身体不太洗澡,然后嘴巴也很臭,然后跟我讲话,也不晓得到底是欣赏还是什么,靠得很近,就是说:很近啊!几乎没距离,那个男众啊!

请问师父!您有什么开示的吗?靠得很近,几乎快接吻到了,他说:师父!您有什么要开示的吗?

我就跟他讲,你的嘴巴好臭喔!

师父!您有没有什么要开示的?

嗯!回去洗个澡、听听法,

我是要请示佛法,

洗澡就是佛法啊!嗯!后来他想说,

嗯!看到师父说:世法、出世法,本来无二法,

哇!第二次来,哇!就洗过澡了,穿得非常整洁,

我说:对嘛!就是这样子嘛!

佛法不可以离开相的东西嘛!要不然,佛为什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对不对?

佛一辈子就是我们的模范嘛!佛为什么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哪一个人放得邋邋遢遢的?应该用一点漱口水嘛!Day abd night那一种漱口水,是不是?你知道吗?

诸位啊!漱口水有什么好用的?知道吗?你如果在郊外被蛇咬到的时候,那个蛇咬到,它不放,它会不放喔!你要用什么东西,那个蛇一定放掉?打它没有用喔!

那个蛇咬住,我告诉你,就是用漱口水,漱口水立刻喷下去,那个蛇立刻嘴巴就张开,它没有办法适应这种味道,没办法。

这个就是一种求生的(方法),不过用你的口水没有用的。

   15-6 大悟见性啊!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接下来,离能见、所见的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

就大悟见性的人,入第一义谛大空,也就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地,何以故?

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有的万人当中,他就是无相嘛!

所以大悟见性啊!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15-7 诸位!没有妄心,就一切都好,你的心,就是真心,就是什么统统好,你的心就安住了,但是你着一个“真”,这个就是妄。

【注释】

【“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以“妄想无性”而答自觉圣智相的原因是:因为妄心无处即】(就是)【是菩提,】

所以,“无处”就是无性,妄心,其实是空无自性,这个叫做“觅心了不可得”,

二祖去见初祖的时候,达摩大师,就说:我心不安,请为我安心,

达摩大师来:将心来,安汝心,把你的心拿出来,我把你的心安,

然后二祖就说:觅心不可得,找来找去,实在是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意思就是说:妄想心怎么找都找不到,

达摩大师就跟他讲:与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

诸位!所以没有妄心,就一切都好,你的心,就是真心,就是什么统统好,你的心就安住了,但是你着一个“真”,这个就是妄,

【生死涅槃,本来平等——先圣所传授者,只是这个究竟之理。此理为佛佛相传,祖祖相承,所以说“转相传授”。】

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讲,“禅”是整个佛教的灵魂,你一定要记住这一句话,“禅”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整部佛教的灵魂。禅的心不了解,念佛妄想一样很多,【“前圣”,即】(就是)【先佛。】

   15-8 不能说:我已经悟道了,我可以让你随随便便,行为举止怪异,行为举止放荡不羁,把习气当作解脱,把错误当作是高超,一切无知当作自觉圣智,那糟糕了,修行最怕的就是这种,把鸡毛当令箭。

【“独一静处,自觉观察”:】 独一静处,自觉观察,这一点在问题出在哪里?这在强调什么?强调“事修”,

一个人不能空谈理论,要实际地去做,所以“独一静处,自觉观察”,

不能说:我已经悟道了,我可以让你随随便便,行为举止怪异,行为举止放荡不羁,把习气当作解脱,把错误当作是高超,一切无知当作自觉圣智,那糟糕了,修行最怕的就是这种,把鸡毛当令箭,独一静处,自觉观察,

【然而妄想原无而须断,非徒口说妄想无性,便可证真;】你看看,所以要重视事修,所以修行是点滴功夫,【所以须独一静处,】

修行就是事修,就是真正地下功夫,所以一个人,在这里就知道,他不能空谈理论的,佛法很好,可是你不去做,用不出来,那等于没有佛法一样,等于没有听。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15-9 知道万法常常与空性相应的人,能入一佛乘,也简单讲:证得空性的人,就能够入佛的境界。

【以自觉智,观察妄无自性。贵乎自一心默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说不得,言不得、也道不得,【非从先圣得来。

《法华经》云】(这么说)【:“知法常无性,是故说一乘”。】“一乘”就是一佛乘,

诸位!这一句话在强调什么?知法常无性,“常无性”是什么意思?“常无性”就是本不生、本不灭,“常无自性”就是本来就空,“无性”就是空性,

知道万法常常与空性相应的人,能入一佛乘,也简单讲:证得空性的人,就能够入佛的境界,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彻底放下对假相上的执着,不贪婪,不起嗔恨心,那个就能入一佛乘,而且是当下。

【《华严经》云】(这么说)【:“诸法无性,即第一义”。】所以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要了悟第一义谛的真心,真空的真心,你一定要了悟诸法空无自性的道理,

【本经言妄想无性即】(就是)【自觉圣智,】妄想无性,就是妄想本来空的意思。

【故知】道【无性之旨,乃】是【圆顿教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显说。

其他如六祖说:“不断百思想”,】以【及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皆】(都)【是证】得【无性之】(的)宗【旨。】

【“离见妄想”:“见”,即】(就是)【能见所见。离于能见所见之妄想,亦即】(也就是)【离于能所之妄想。】

   15-10 万法空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你就抓到了整部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纲。

【义贯】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自觉圣智之行相者,乃“前圣所”自证“知”、“转相传授”深密之法,其要旨为:“妄想无性”。】

意思就是,万法空无自性,一切法无我,你就抓到了整部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纲,

如果有人问你,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纲是什么?你就告诉他,万法空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然后如果再问下去,你就跟他讲,其他留给我师父讲,那就不要再问下去了,

    15-11 诸位!您要追星,不如追释迦牟尼佛这一颗巨星,为什么呢?你追其他的大明星,不能解脱的。

所以说:妄想空无自性,简单讲:其实我们的妄想,没有任何的意义,

因此一切众生着于不净,而活在妄想当中,而不能觉悟到妄想,

所以我们现在,你看,追星族,每天追着歌星、影星这样跑,对不对?

你看,这个坎城,哇!这些大影星,李奥纳多等,那么美国这些好莱坞,到哪里,哇!都是一堆的人,

诸位!您要追星,不如追释迦牟尼佛这一颗巨星,为什么呢?你追其他的大明星,不能解脱的,

听说有的男主角一结婚,听说好几个女孩子都去跳楼,因为没希望了,这个入戏入到这么深,就很严重了,这个叫“妄想自性”,

所以如果你要作一个追星族,记得,要追求释迦牟尼佛这一颗万世巨星,只有他的真理没有妄想,

你要追星,就是追正法,就是追这一颗万世巨星,就是追正法,佛陀的正法。

要追求释迦牟尼佛这一颗万世巨星,因为他是没有妄想的。

   15-12 如是,离之又离,以至于无】可【离,无】可【离亦】(也)【不】可【得。

【“菩萨摩诃萨”秉此教,“独”自于“一”寂“静处”,】不坏事修,【以“自觉”智“观察”此妄想无性之理,“不由于”其“他”法门而修证,唯以此一门直进独超,“离”于能“见”所见等一切“妄想”;

如是,离之又离,以至于无】可【离,无】可【离亦】(也)【不】可【得,

方于菩萨诸地】当【中“上上升进”,而“入”于“如来”自觉“地”,“是名”为内证“自觉圣智”之行“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经文456:【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不生妄想的人就是佛,妙性天然,是名一乘觉。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16-1 你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只要你去执着,就会卡住,生命里面就停顿、停滞,所以六祖讲:“道须流通,何以却滞”。

说:大慧,什么是“一佛乘的行相”?“行相”就是修行之相,什么是“一佛乘的修行之相”呢?一佛乘,什么是佛的修行之真实相呢?

谓得一乘道之究竟觉,佛陀讲这个“一乘”,就是“绝对”的意思,不是一二三四的“一”,

这里,佛法里面没有一乘,也无所谓的三乘,这“一”跟“三”,是对立的,是数量的,所以佛讲的,什么叫做绝对的真如一乘道之究竟觉?是这个意思。

所以“一”在佛教里面讲,它是“绝对”,不是从一二三里面去比较而来的,所以我说这个绝对的真如,一佛乘,

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就是能摄心,“所摄”就是所摄境,妄想,都是自心所起的妄想,

摄所摄妄想,能摄的这一颗心,所摄的这个境,都是自心所起的妄想,怎么样?

如实处不生妄想,真如实际之处当下安住,无所住,所以不生妄想,

那么,简单讲:无所住,就不生妄想,要有所住,那么就生妄想,

所以这个“无所住”就是妙性天然,本来对于一切法,本来就无所执着,无所执着。

执着,有什么坏处?就会卡死在某一个时空,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相、某一种法,

你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只要你去执着,就会卡住,生命里面就停顿、停滞,

所以六祖讲:“道须流通,何以却滞”。

我们人不能成就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卡在某一种时空、某一种妄想、某一种习气,在某一种相上里面转不过来。

还有一种情形,习气太重。明明知道要放下,却是苦恼,那个苦瓜脸,他就是放不下,这远看像一朵花,近看像苦瓜。就是这样子,什么都放不下,

人的苦就是这样子啊,你看,你看啊!这苦,(师父以脸部五官描绘“苦”字之形状)有像苦吗?像吧?人的脸就是“苦”。出生就是苦,苦瓜脸,是不是,

所以有一个人说,哇!师父!我听你的那一句话,我很感动,我说:你听了哪一句话很感动啊?

他说:师父说你一辈子讲话从不伤人,他说:我这一句话真的非常感动。

我是从以前都很冲,每讲一句话就伤害一个人,自己觉得很行,结果,众叛亲离,到最后,Only~you~剩下一个,自己一个人,他自己觉得自己很行,

我说:很行的人就是表示:还有比你更行的,你这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的观念,你自己觉得很行,就是表示还有比你更行的人。

那我自己觉得:我很平凡,就是法平等,没有高下,没有任何的比较啊!

他说:哎呀!师父!我就是看到您这一句话,我很感动,所以让我改了三十年~这个嘴巴,现在守得住了。

我说:那你现在讲话?哎呀!师父讲,常常讲:要柔软心,要柔软语,咦!不错。

这有时候一句话可以救一个人啊!真的不错。这个孩子还挺有善根的,挺有善根的。

所以有的人很好教,有的人真的不好教,外现善相,坏乱菩萨法,看起来那个人很善良,可是,那个根深柢固,那个我执、我见,你就拿他没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修行尽分,度众随缘。

如实处不生妄想,就是真如实际之处,绝对不生妄想。简单讲:不生妄想的人就是佛,妙性天然,是名一乘觉。

说: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16-2 一切众生活得痛苦,就是不知道万法本空的道理,以为有真如实境。

【注释】

【“一乘相:一佛乘之行相”。一佛乘为如来所乘大乘之法。此法以唯佛得之,故名为一乘。】

【“一乘道觉”:一乘道之究竟觉。】

【“摄所摄妄想”:觉知能摄取之心与所摄取之境,皆为自心妄想所现。】

【“如实处不生妄想”:“如实”,真如实际。谓于真如实际之处安住,而不生妄想。】

【义贯】

【“大慧,云何”为“一”佛“乘”之行“相?

谓”证“得一乘道”之究竟“觉,我”即“说”此为“一”佛“乘。

云何”为证“得一乘道”之究竟“觉?

谓”觉知能“摄”取之心】以【及“所摄”取之境,】

注意,那个能摄取的心,就是妄心,所摄取的境,就是妄境。

“妄心”缘“妄境”,为什么加一个“妄”,不可得故,空相故,

所以一切众生活得痛苦,就是不知道万法本空的道理,以为有真如实境,

所以说:你看看啊!看那个~就是不小心看到电视的时候,后宫甄嬛传(连续剧),

这个后宫里面,那一些三千佳丽里面勾心斗角,她有怀孕的时候,用这个麝香,还有夹竹桃,一下子就要毒死她,喔!这个皇后不好当,

所以说:你看,那么这后宫,后宫的佳丽那么多,你看,为了争宠皇上,无所不用其极,

她不晓得:能摄取的心是妄心,所摄取的境,还是妄境。

那么这些皇帝都死了,所以清朝皇帝最伟大的地方,我给他评估,不是历史评估,我给他评估,就是有演不完的戏剧。

你看现在台湾的戏剧,统统演清朝的,是雍正怎么样子,嘉庆怎么样子啊!是末代皇帝,是溥仪怎么样子啊!

皇阿玛、皇额娘,大阿哥一直演到四阿哥,统统是,从头到尾统统是,台湾的电视打开,统统是清朝的。

所以能摄取之心、所摄取之境,【皆为自心“妄想”所现,于真“如实”际之“处”安住,而“不生妄想”,亦】(也)【无住念,“是名”为“一乘”道“觉。

大慧”,此“一乘”道之究竟“觉者,非”是其“余外道”或诸“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证“得,

惟除”佛“如来”外,余皆不能得,不能乘,“以是”之“故,说名”为“一”佛“乘”。】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17 经文457:【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不讲单刀直入的一佛乘,而说次第方便的三乘,有四种原因。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17-1 佛的回答就是说:我之所以不讲单刀直入的一佛乘,而说次第方便的三乘,有四种原因。

这一段问得太好了,佛真是大圣人,我看到佛的回答,没话说。真的是圣中圣,唯有佛陀。你看他的回答,真的一针见血啊!这一段讲得太好了,

大慧白佛言,大慧就对佛这么说,说:世尊,何故说三乘?你为什么要讲次第的三乘呢?为什么不单刀真入地就讲一佛乘呢?为什么不要这样子?

你看,佛的回答,佛的回答就是说:我之所以不讲单刀直入的一佛乘,而说次第方便的三乘,有四种原因,佛告大慧,

一、因为三乘人他没有能力,不自般涅槃法故,意思就是,不能自证自觉圣智的大般涅槃,

什么叫做“自觉圣智的大般涅槃”?意思就是,生死就是涅槃,五蕴身就是法身,五蕴当下就是法身,这个叫做“大般涅槃”,

诸位!二乘人认为有生死可断,有涅槃可取,可是究竟的一乘,生死就是涅槃,生死当体即空就是涅槃,五蕴身等同法身。

所以,因为三乘人没有能力,不能自觉证得自觉圣智的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就是,生死就是涅槃,五蕴身就是法身。

所以佛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不为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佛乘法,这是第一个原因跟理由。

二、以一切声闻缘觉,是如来自觉圣智悟道以后所调伏,“如来调伏”就是如来所调伏出来的,

意思就是,借重于如来的自觉圣智所调伏的,不是二乘人有能力自己悟出来的,

这一点是重点,这如来所调伏的,非二乘人有能力去自觉圣智的,这因为靠如来来调伏,

那么,授寂静方便,什么叫做“方便”?就是不究竟。

我用一个例子,譬如说:一般的学生,一个学生考试都不及格,例如凡夫,还没有超越三界、六道轮回,考试都不及格,

那么佛陀就告诉大家说:有寂静法,有方便法,而得解脱,你只要考六十分,就算及格,那么这个二乘人就用功读书,这当然是比喻,考了六十分,

这个叫做“授寂静方便法”,方便,当然就不究竟了,而得解脱。虽然不究竟,可是已经超三界了,而得解脱了。

非自己力,不是以自己的能力,能够有证到如佛一般的自觉圣智的能力,没办法。

是故佛不为二乘人而说一乘道,单刀直入而说一乘道法。

第三个理由,复次大慧,因为我们的无明、烦恼,自无始劫以来,习气太重了,太难断了,

以一切声闻、缘觉,但断见、思惑二惑,而没有断这个根本无明,所以这个惑跟烦恼、习气都存在,

所以这一段的意思是,第三、为什么不单刀直入地说一佛乘呢?因为根器完全不够成熟,

就像我今天举的例子,怎么样煮这个汤圆?冰冻起来那个汤圆硬硬的,放下去煮的时候,表皮熟了,里面还是硬的,是什么?

因为众生无始劫来,那种我、法二执,太刚强,太难化了,这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难调难伏,就是我、法(二)执很难去破除,没有证得到二空、人法二无我,所以也没办法讲到一佛乘。

那么复次大慧,无明,怎么样?无始烦恼的习气没办法断,所以根器、因缘都不够,不为说一切声闻、缘觉、 一乘。

说:哎呀!师父,那您今天您为什么要讲这个《楞伽经》啊?

我再不讲《楞伽经》,我已六十岁了,六十二岁,1953年的,今年2013年,我已经六十一岁了,再不讲的话,这个视力越来越不行了,眼睛啊!是不是啊?这个耳朵啊!怕将来聋掉了,是不是?

如果年岁越来越大,眼睛看了就模糊,我现在只要看到十个page(页)啊,哎呀!这个眼睛就酸、涩,因为缺少运动,

那么被责任框住了,没有人给我,只是我自己设定的,也许有能力的人很多,可是他没有讲这个楞严、楞伽的因缘,

那么师父必须要这样子自己发心,也没有任何一个叫我这样做,佛也没有叫我这样做,但是我心甘情愿这样做,就变成框住一个责任,这个责任就变成这样子,

那么我现在看这个经典啊!看到了十页,哇!这个眼睛,这个字就不行了,这跟年轻不一样,所以师父的岁数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了。

以前,人家一个老和尚,戴了一千度的眼镜,他还讲经喔!一千度的(眼镜)讲经喔!他那个字,一个page里面那个字是很大的,像碗公那么大的,然后看书是这样看的,(师父将课本靠近面部示范)

人家这样也在讲经呢,那我还没有那么严重,是不是?

所以趁我现在还年轻的时候,所以我认为,七月份应该就可以告一个段落,那么接下来的《华严经》等等的经典,再慢慢的说。

接下来,就是不觉法无我,这二乘,第四个理由,这二乘人没有办法觉诸法空无自性,

“法无我”就是一切法无我,没有内外,简单讲:从颗粒微尘一直到山河大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法,万法都空无自性,就是“无我”。

这个身啊,二乘人身,由于还居住在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的色身,叫做“不离分段生死”,

所以佛才方便说,有三乘的次第,但是三乘的次第,其实是为让你入于一佛乘。

    17-2 大慧白佛言,说: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有四种原因,佛告大慧,因为三乘人没有这个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整段贯串一下,说:大慧白佛言,说: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

有四种原因,佛告大慧,因为三乘人没有这个能力,

一、不能自觉证得大般涅槃法,“大般涅槃法”生死就是涅槃,二乘人没有这个能力,佛不为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法,

第二个原因是,以一切声闻、缘觉,是如来所调伏的,授给他暂时的方便寂静,出三界而得解脱,不是以自己的能力,有办法证得佛的自觉圣智的能力,是故不说一佛乘。

第三个原因是,复次大慧,我无量劫来无始的无明烦恼障业习气不断,由于这种障业习气不断,一切声闻、缘觉只断见、思二惑,一直留这个根本无明故,所以不为说。因缘不具足,不为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佛乘。

第四个理由是,第四个原因是说:二乘人不了解一切万法空无自性,而这个色身,犹居住在分段生死,所以因为他不离分段生死,所以佛才方便说有三乘。

   17-3 【“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这是总说“但说三乘,不说一乘”之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二乘但除我执,而不能觉了法无我,达于法空,去法执,因而虽断见思烦恼,而犹身居分段生死,未名变异,故其未离分段生死。是故如来为此小机之人,先说三乘,待机而说一乘。】

【注释】

【“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大慧之意为:一佛乘是以等视一切法、一切众生为最高之】(的)【极则,那么如来何故以往只说三乘,而不为声闻缘觉说一乘法?】

【“不自般涅槃法故”:“自”,】就是【自证、自觉。

所谓】的【“般涅槃法”者,为觉了“生死即涅槃”之无上大涅槃法,并非为有能取所取之二乘取相涅槃法。】

【“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说”,】是【不为之说。此谓:因此不为说,而令一切声闻缘觉得闻一乘法。此句为倒装句,其次第实为:“不为一切声闻缘觉说一乘”之法。】

那么【在印欧语文】当【中,“说”字可以有两个受词,直接受词(】就是【一乘),与间接受词(】就是【一切声闻缘觉)】那么【这种动词称为授与动词(Dative verb)。

又,佛之所以不说一乘而说三乘者,以一乘道乃顿教门,而二乘乃钝根人,须依方便渐次而修,故不能一时即为之说,须待机熟方说。

故知不说者,非究竟不说,待时而已,以二乘皆当作佛;又,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更何况二乘之人。】

【“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谓二乘人皆为如来之所调伏,而后方授以令身心寂静之方便法门,依之修行,而得偏解脱。是故二乘之解脱,为制伏身心,令寂止不起,谓之解脱。】

【“非自己力”:非以其自己自证之自觉圣智之力,而证一切解脱。】

【“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烦恼障业习气”,即】(也就是)【无明习气。

以一切声闻缘觉但断见思二惑,而无明惑(无明烦恼业障之习气)全在,仍不】(无法)【断除。】因为太微细,

【其之所以不断除者,以二乘之人,得少为足,能得偏证之涅槃,已为满足,】就像一个人,小学生考了六十分,他自己很满足,不知道后面还有一百分,【不愿更上上趋进,而以所证之少分,便欲沉空滞寂,耽于无为,止于化城。

是故二乘之不断除无明习气者,不是不能,而是尚未发心;唯有发大愿,趣求究竟觉的菩萨摩诃萨,方能心无厌足,】所以告诉大家,要发菩提心,要修福、修慧,就是这个意思。

【而断除一切无明习气,心无所住,一往直趋无上道觉。】

【“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这是总说“但说三乘,不说一乘”之最主要的原因。

因为二乘但除我执,而不能觉了法无我,达于法空,去法执,因而虽断见思烦恼,而犹身居分段生死,未名变异,故其未离分段生死。是故如来为此小机之人,先说三乘,待机而说一乘。】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7-4 【如来为化此小机之人,“故”先为之“说三乘”,待机熟】后【然后为说一乘,令臻究竟。】“臻”就是达到。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以往“何故”只“说三乘,而不”】单刀【直】入【“说】究竟【一】佛【乘”之】宗【旨?】为什么?

【“佛告大慧:”所以不为说一乘者】(的原因)【,有四】种【原因:

一者,以声闻缘觉根机不足,“不”能“自”觉了知生死即涅槃之无上】大【“般涅槃法故”,因此如来暂“不”为众宣“说”,而令“一切声闻缘觉”得闻究竟“一乘”之道;】不是不说,是因为根器不够,

【二者,“以一切声闻缘觉”,皆须由“如来调伏”后,方“授”以令身心“寂静”之种种“方便”法门,】“方便”就是不究竟,

【依之修行,令身心】暂时【寂止,“而得”偏“解脱”,】因为证得空性,叫“偏空”,叫做“解脱”,

【故其所得之解脱并“非”以其“自己”自觉圣智之】究竟三昧之【“力”,证得无缚无脱之一切解脱,“是故不”为之径“说一乘。】“径”就是直接,因为二乘人还没有到这个因缘,因为没有自觉圣智的功夫,

【复次大慧”,三者,以诸二乘人但断见思二惑,而无明“烦恼障”之“业习气”(无明惑)全在,仍“不断”除“故”,是故暂“不”为“说”而令“一切声闻缘觉”一时皆闻究竟“一乘”之旨。

四者,以二乘人但除我执,尚“不”能“觉”了“法无我”,达于法空,因而彼虽断见思烦恼,然身犹居分段,未名变异,故“不离分段”生“死”;

如来为化此小机之人,“故”先为之“说三乘”,待机熟】后【然后为说一乘,令臻究竟。】“臻”就是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8 经文458:【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这一段是教你,回小向大的声闻当得作佛,要修福、慧,要具足。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18-1 上上的真无漏界,上上品的真无漏界,一地、一地的往上,上上的真无漏界当中,修诸功德。所以在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启示,修福德、还有智慧,你看看,哪一个修学佛道的人,可以只有理悟,而坏了事修?这个不是一个真实的。

说:大慧,彼,“彼”就是指二乘人,彼二乘人,怎么样?

诸一切起,就是起现行,起现行烦恼这种罪过还有这个恶见,起罪过,还有恶习气,皆悉断除。

因为这一段是教你,回小向大的声闻当得作佛,要修福、慧,要具足,

这彼二乘人,诸一切现行的习气过恶皆悉断除,以及,除了觉人无我以外,还又觉悟了万法空无自性的法无我,又觉法无我,不只是觉人无我,还觉悟到法无我。

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这个就不得了了,起过恶、还有连同习气统统断除,也了悟了灭受想定的三昧乐。

这个味着,知道怎么样?空无自性,“非性”就是现在是回小向大的声闻,那个三昧,睡无为床,沉空滞寂,睡无为床,就是这个。

但是现在,二乘人也了悟了这个空无自性非有性,“非性”就是非有实自性,

意思就是,能舍三昧那个味着,对三昧的味很执着,也就是二乘人的灭受想那个三昧乐味着,

“味着”就是执着那种禅定,哎呀!太好了,不想起作用,不想度众生,

非性,那么回小向大,二乘人发现,这个仍然是空无自性,非有实自性,就能舍小向大,回小向大,能舍三昧的味着,怎么样?

无漏界觉,对于暂时佛的过渡时期,说考六十分就可以了,那个就是,佛对二乘人暂时所设定的,你考六十分就及格,你证得人无我就可以,但是这是过渡时期,不是究竟,

这个无漏之觉,什么无漏之觉呢?意思就是说:那么对于佛陀所暂时设定的无漏界,出三界的二乘人之觉,

意思就是,贪爱寂灭的境界,就是“有漏”。还不究竟,就叫“有漏”,

对二乘人,二乘人对凡夫来讲,二乘人是“无漏”,可是二乘人对佛陀的自觉圣智来讲,他还是“有漏”,不究竟故。

这个时候,知道无漏界之执着,觉悟了,不可以再执着,这个过渡时期的、权巧方便的,涅槃的境界的无漏界是暂时的,

觉已,悟到了法性,进出入了真如,入实报庄严土,复入,“复入”就是说:来到人间度众生,出世间,“出世间”就是能利他,

觉已,复入,这个是能自利,出于世间,能利他,可以随类现形,示现生,示现灭,度诸有情,

上上的真无漏界,上上品的真无漏界,一地、一地的往上,上上的真无漏界当中。修诸功德,

所以在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启示,修福德、还有智慧,你看看,哪一个修学佛道的人,可以只有理悟,而坏了事修?这个不是一个真实的。

所以任何一件善事因缘具足,你统统要去做,所以推广正法,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时间的出时间,有空间的出空间,

如果你想利益众生,就把你听经闻法,你的经典句子,我就把它做一下笔记PO上网,就可以救很多的众生。

有时候人的一辈子,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他,这个就是推广正法。

说“上上的真无漏界当中,修诸功德,满足众福德、还有智慧具足,当得如来福、慧,还有福德、智慧两种庄严具足,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为什么讲自在法身呢?无障无碍嘛!习气也断嘛!我、法二执也断嘛!

能所心皆不可得,而且又肯事修,无善不修,无恶不断,无善不修。就是一点点的小小善,他都修,何况推广正法。

    18-2 这样透过理证,再接着事修,记住,万法一定要事修,才能够上上真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满足众福德与智慧具足,所以你没有事修,你不可能满足众具的,福德、智慧具足,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说:大慧,彼二乘人诸一切~,然后起现行的烦恼、过恶习气都断了,

也可回小向大,修断了,人无我、还有法无我,及觉法无我,不但觉悟了人无我,还觉悟了法无我,

彼一切起烦恼过恶的习气断了,同时也不会执着灭受想定那种三昧的涅槃境界,不会味着于这种灭受想定的境界,

因为他二乘开始了悟了回小向大,当得作佛,

了这些灭受想定的三昧,味着是不对的,因为它非有自性,所以能舍离三昧的执着,

对于佛暂时设定的无漏界,也觉悟了这些仍然是一种执着,不晓得那是过渡时期,现在知道了,无漏只是的暂时的权巧的过渡时期,这个贪爱寂灭的境界又变成有漏,

觉悟了自利,然后 复入也能自利,觉悟,觉已,就是已经证得法身了,复入,就是怎么样?能入实报庄严土的法性身,

同时也能够入于~,怎么样?出于世间,超三界,出于世间,随类现形,示生示灭,度诸有情,能利他,

这样透过理证,再接着事修,记住,万法一定要事修,才能够上上真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满足众~,“众”就是众福德与智慧具足,

所以你没有事修,你不可能满足众具的,福德、智慧具足,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18-3 诸位,你想要契入无漏吗?不要把生活搞得太复杂,才能契入无漏,没有一个证入无漏的圣人,会变成把自己搞得很复杂,不会的。

【注释】

【“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彼”,】是【指二乘人。“起烦恼”,】就是【现行烦恼。

谓若彼二乘人能将一切起现行之烦恼过恶习气皆悉断除。】

【“三昧乐味著非性”:觉知对三昧乐之味著,实非有自性,乃】是【惟心妄现;

如是了知,故】(所以)【能立即舍离如是贪著。】也就是不贪着小乘的涅槃境界的意思,【“三昧”,指灭受想定。】

【“无漏界觉”:而对无漏界之执著,便得觉悟。以灭受想定为无漏定;故其境界为无漏界。

漏者,烦恼,指见思之粗烦恼,而灭受想定能制伏见思令不起,】

诸位!能不能契入有漏,现在就看这里,你自性功夫,你现在境界现前,家里种种的变故,你一样能如如不动,你契入无漏的思想,

你今天随便一点点境界,病苦、家人发生不幸,财产被骗……乃至怎么样?哇!你人快去死掉了,动念了,那表示你尚存在有漏,有漏。

诸位,你想要契入无漏吗?不要把生活搞得太复杂,才能契入无漏,没有一个证入无漏的圣人,会变成把自己搞得很复杂,不会的。

所以二乘人的无漏,不是佛的无漏,【故名无漏,非实无漏:以贪爱寂灭境界,】是暂时无漏,非究竟无漏,【即】(就)【是漏也。】对佛来讲,这是漏。

【“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而于上上之真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满足诸大愿行;“众具”,】是【指福德智慧二种庄严具足。】

    18-4 于“上上”之真“无漏界”中,修诸功德,至于一切“满足,众”福德智慧二严“具”足,至上品寂光,“当”证“得如来不思议”之“自在法身”。

【义贯】

【“大慧”,若“彼”二乘人将“诸一切”能“起”现行“烦恼过”恶之“习气”皆悉“断”除,“及”除了人无我之外,又能“觉”了“法无我”之旨;

“彼”于尔时便能令“一切起”现行之“烦恼过”恶“习气”,悉皆究竟“断”除;

断除已,即能觉知其灭受想“三昧乐”之“味著,非”有实自“性”,乃】是【惟心妄现;

如是了知,便能立即离于三昧乐著,以了知无性故,对权设之“无漏界”之执著便得“觉”悟;

“觉”悟“已”,入实报土,得法性身,“复入、出”于“世间”,随类现形,示生示灭,度诸有请,

而于“上上”之真“无漏界”中,修诸功德,至于一切“满足,众”福德智慧二严“具”足,至上品寂光,“当”证“得如来不思议”之“自在法身”。】

    18-5 【这一段是说自小入大(回小向大),声闻当作佛,即是显说究竟一乘之旨。盖一乘者,谓唯有此一乘为实,余皆非实,故】(所以)【终究三乘皆将入于一乘:如众川入海,等同一味,此为究竟一乘之义。

【诠论】

【这一段是说自小入大(回小向大),声闻当作佛,即是显说究竟一乘之旨。

盖一乘者,谓唯有此一乘为实,余皆非实,故】(所以)【终究三乘皆将入于一乘:如众川入海,等同一味,此为究竟一乘之义。

因此,此节经文为在表明即权即实,权者,只是过渡时期。盖以未断无明习气,未达法无我】的道【理,所以沉空滞寂,味涅槃乐,故名声闻。

今能断彼习气,觉法无我,了知空寂无性,便当下顿离,】

所以修行就在当下,现在你自己衡量看看,放得下?放不下?

究竟义没有东西,也不叫做“放下、放不下”,当下顿离,

诸位!这个“离”,还是对凡夫讲的,佛哪有东西可以离?有东西可以离,就站在相的角度,佛,还有东西可以离吗?

【而发无漏智,】也就是妙性天然,【觉无漏界,觉已,证法性身,】

“法性身”就是平等心所显的,叫做“法性身”。为什么呢?“法性身”就是空性,究竟平等,叫做“法性身”。

【随类现形,示生示灭,度脱有情,待证上品无漏寂光,备具妙严,圆成果德,即证得如来之无上涅槃,得不思议自在法身。

因此大小乘人,皆当作佛,终无差别,是故名为“一佛乘”。】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 经文459:【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一念不生,我说这个就是真正的一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19-1 一念不生,我说这个就是真正的一乘,“一乘”就是真正的真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说:“诸天”就是天乘、以及梵乘,修梵行的这些天人,就是“梵乘”,声闻乘、缘觉乘,这讲起来有好多乘,诸佛如来的“一乘”,

我说此诸乘,乘就像车子,从止岸可以坐车子达到彼岸,叫做“乘”这些都是佛方便说。

如果我们乃至有心转,如果有一念心动,诸乘非究竟,如果有一念心动,就算是佛乘,也不是究竟,

佛乘是究竟的,何况还有什么一乘、二乘、三乘、四乘,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所有的乘,统统叫你入于究竟的佛道,究竟的佛道。

乃至有心转,“转”就是转动,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动一个念头,着一个佛乘,那么这个就是不究竟,

诸乘非究竟,“乃至有心”,就是有这个念头,令心动一个念头,着一个任何一乘,就是着佛乘,统统不究竟。

若彼一切分别,“心”就是心量,“灭”就是灭却、灭除,

如果你把一切的分别心,无所谓一乘、二乘、三乘……五乘,不存在这些数量,

若彼一切分别的心量都灭尽无遗,达到凡圣情忘的境界,

“无乘”就是无所乘,不分别一乘、二乘、三乘……五乘,佛乘、三乘,统统没有,

无所乘之法以及能乘之人,因为万法空无自性,就是究竟平等,哪里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乘呢?

无有诸乘的差别之建立,意思就是:无有诸乘差别或者是一乘法门的建立。

“一”是对“三”讲的,“一乘”对“三”乘讲的,“三乘”对“一乘”讲的,也没有这种“一”跟“三”的差别,一乘跟三乘的差别的建立,连这个一乘的乘性亦泯。

一念不生,连着一个我修一佛乘,都不可以,

一念不生,我说这个就是真正的一乘,“一乘”就是真正的真如。

    19-2 说:无有诸乘差别,或者一乘法门的建立。统统没有,连乘性亦不可得,一念不生,我说这个就是究竟的一乘,这个就是究竟的一佛乘。

把它贯串一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乘以及梵乘,声闻乘、以及缘觉乘,还有诸佛如来的一乘,我说这些乘就是方便说。

如果动一个念头,乃至一个念头一个转动,就算着有佛乘,也不是究竟,

诸乘只是方便说,并不究竟,着一个佛乘有,就是不究竟。

如果能够彼一切修行人分别的心量,这一乘、三乘,统统放下,灭尽无余,达到凡圣情忘的境界,

“无乘”无所乘之法,以及能乘之人,无有诸乘差别之建立。

说:无有诸乘差别,或者一乘法门的建立。统统没有,连乘性亦不可得,一念不生,我说这个就是究竟的一乘,这个就是究竟的一佛乘。

   19-3 其实佛都是要你,相对能、所,契入绝对,任何动到的念头,它就是有能、所,有能、所,就是戏论,干干净净、清清明明的那一面心的镜子,就显现出来了。

【注释】

【“我说此诸乘”:我为一切众生演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转”,】就是【起、】就是【动。

谓若有一念心动,虽佛乘亦非究竟,而况余乘乎?

复次,诸乘之所以未究竟者,以其未离凡圣情量之故。何以故?若有见凡可转,有圣可成,纵得菩提,亦非究竟。所以说:“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若彼一切分别之心量都灭尽,达凡圣情忘之境界。】

【“无乘及乘者”:“乘”,】就是【所乘之法。“乘者”,能乘之人。无所乘之法】以【及能乘之人,能所俱寂。】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乃至无有诸乘差别,或一乘法门之建立,乘性亦泯,一念不生,我说此无乘之乘,名为一乘。】

其实佛都是要你,相对能、所,契入绝对,任何动到的念头,它就是有能、所,有能、所,就是戏论,干干净净、清清明明的那一面心的镜子,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我们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就是完全没有能、所的,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六祖。

    19-4 觉了“无”所“乘”之法】以【“及”能“乘者”,能所俱寂,乃至“无有乘”名、乘相之“建立”,离名绝相,乘性亦泯,一念不生,“我说”此无乘之乘,名“为一乘”。】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及“诸佛如来”之一“乘”,

凡此皆为“我”运大悲而为一切众生“说此诸乘”。

然而若“乃至有”一念“心”动“转”,则一切“诸乘”,连一佛乘在内,亦皆“非究竟”。

“若彼”一切诸乘之分别“心”量都“灭尽”无余,凡圣情忘,

觉了“无”所“乘”之法】以【“及”能“乘者”,能所俱寂,

乃至“无有乘”名、乘相之“建立”,离名绝相,乘性亦泯,一念不生,“我说”此无乘之乘,名“为一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2: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