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 经文460:【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漂荡。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漂荡。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

    20-1 这个《楞伽经》,是最究竟的第一义谛大空,成佛的临门一脚,就是《楞伽经》。如果有人这辈子,能够把《楞严经》跟《楞伽经》,好好的研读,好好地体悟,这个人一辈子的修行,保证不会走错路。

引导众生故,意思就是,诸乘虽然不究竟,不是究竟,但是如来以这个大悲心,不失方便,为了摄受众生净除烦恼,所以只好引导众生故,

师父也是这样学佛罗,所以师父呢?从年轻的时候慢慢……慢慢讲,慢慢…引导、引导,引导到现在,已经整个佛教有二、三十年的基础性了,就讲到最究竟了,

所以这个《楞伽经》,是最究竟的第一义谛大空,成佛的临门一脚,就是《楞伽经》。

如果有人这辈子,能够把《楞严经》跟《楞伽经》,好好的研读,好好地体悟,这个人一辈子的修行,保证不会走错路。

你也不需要说:旁边一定要说,什么人在你旁边,有的人住得很偏远,你找不到道场可以亲近的,找不到道场。

那现在网站非常方便,有时候太忙碌了,太忙碌了。

那么有一个大陆的居士,来跟我讲,他说:哎呀!我们现在信佛需要钱,

我说:不会吧?他的意思是说,某一此道场,可能法会多、还是怎么样子,需要一些经费,

我说:我们不会这样子的,在台湾哪有这样?我们这文殊讲堂,也没收什么门票,

当然时空不一样,大陆有大陆的立场,我们不能说人家不对,他们开销大,一建设就上百亿的,我们没有啊!

我们这建的这个小道场,我说你来我们文殊讲堂,一毛钱都没有啊!

那你要助印《楞严经》啊!点灯啊、拔度,那个都是你自己发心的,师父一辈子不会开口向人家要什么钱、什么钱的,不会的。

    20-2 为了摄受、以及引导众生故,才分别说诸三乘。若究竟无上的解脱,就会远离三乘,连一乘都不存在,哪里有三乘呢?

为了摄受、以及引导众生故,才分别说诸三乘,

解脱有三种,一个是“空”,一个是无“相”,一个是“无愿”三门清净绝非虞,

“三门”就是一二三的“三”,就是空门,“无愿”就是无所求无相门、无愿门,“无愿”就是无所求,

也就是一个人,你要心中证得契入这三种佛的真理,万法空相,万法无相,万法无所求,

那么就能够,及与法无我,这样子能够有空、无相、无愿,还有证到法无我,那么就能够净除烦恼障,

“智慧障”就是所知障,意思就是,所知会障碍我们的智慧,所以烦恼障,烦恼、停一下,烦恼障,“智慧”就是所知障,可以净除烦恼障还有智慧障,“智慧障”就是所知障,

若究竟无上的解脱,就会远离三乘,连一乘都不存在,哪里有三乘呢?

因为二乘人还没有断根本无明,就像大海中的浮木,这个浮木是什么?证得空性,暂时浮一下,没有沉沦三界,“浮木”是什么?说:暂时救你一下,给你依靠一下。

常随波浪转,因为他沉空滞寂,睡无为床,所以常随波浪转,因为“转”就是还没办法大用现前,

声闻愚亦然,这声闻、缘觉,这二乘“愚”,在佛的角度来讲,这仍然是一种愚痴行,只有佛才能达到究竟。

这声闻愚者也是这样子,就像大海漂了一颗浮木,暂时抓住,那么二乘人暂时抓到一个方便的涅槃。为什么呢?

这讲二乘人沉空滞寂,“相”上面补一个字“空”相,“风”就是大风,空相的大风所漂荡,为什么?

因为他一直执着这个死执不放,你叫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他就不干,所以空相的大风漂流,抓到那根浮木,能活下来就好。

“彼”是指二乘人,彼这个二乘人起烦恼灭,也就是现行烦恼灭,意思就是,彼二乘人有办法灭现行烦恼,断见、思惑,但是没办法断什么?余习烦恼愚,

余习还剩下一些无明,这个根本的余习,习气跟种子,无明的习气跟种子,这根本无明还在,

粗惑能断,现行的见、思二惑能断,可是根本无明还在,微细的没办法,所以叫做:余习的微细习气,愚,

为余习无明烦恼所愚弄,“愚”就是所愚弄,意思就是,仍然断不了。

    20-3 二乘人因为没有断无明,就像大海浮出了一根浮木,就抓住不放了,就随着波浪一直转动,意思就是,死执偏空涅槃,抓着这个境界不放,常随空相的波浪一直转动,停不下来,声闻愚也是这样子,被空相的大风所漂荡。

那整段贯串一下,意思就是,诸乘虽然不是究竟之宗旨,

但是如来以大悲心,为了摄受这一些还没有发大菩提心的众生,为了引导众生故,才分别说有三乘,

这三乘解脱的思想,不外乎空、无相、无愿这三种思想,同时呢?进一步地,然后证得法无我,

那因为有了一点点空相,法无我的思想,所以能够净除烦恼障,还有所知障,

如果究竟证得无上的大般涅槃,解脱则远离,无所谓的一乘、三乘,没有,

“远离”就是远离一跟三,远离一乘跟三乘,则远离,没有那个“乘”的对立。

接下来,是指二乘人,这个二乘人因为没有断无明,就像大海浮出了一根浮木,就抓住不放了,

这二乘人也是一样,抓住了一根浮木,就随着波浪一直转动、一直转动,

意思就是,死执偏空涅槃,抓着这个境界不放,常随空相的波浪一直转动,停不下来,声闻愚也是这样子,被空相的大风所漂荡,

二乘人沉空滞寂,睡无为床,然后彼二乘人起烦恼,起现行烦恼是能断的,这是粗糙的,但是对于微细的无明、烦恼根本,还是没办法,被余习烦恼所愚,“愚”就是愚弄,还是拿它没办法。

   20-4 二乘人仍为根本无明习气之烦恼所愚。以其仍有余习未断,故其所居名为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叫做“不究竟”。

【注释】

【“解脱有三种”:如来为众生说解脱有空、无相、无愿三种,称三解脱门。】

【“及与法无我”:“法无我”,为人法二种无我之节文。】

【“烦恼智慧等”:即】(也就是)【烦恼障与】(跟)【所知障。“智慧”,即】(就是)【智慧障,亦即】(也就是)【所知障。】

【“解脱则远离”:若得究竟无上解脱,则皆远离如是一切诸法。

以上言诸乘虽非究竟,而佛亦】(也)【说的原因,是为引导众生,所以广说三乘、三种解脱、二种无我、及净二障,以显真智。

凡此皆是佛之随他意语,本非实法,但以钝根之人执为实有,为法所缚,不得究竟自在。

若是上上机,顿见一切皆是自心现量,当下脱体无依,回视前说,如梦中物;一从梦觉,凡有皆离,所以佛说:“解脱则远离”。】

【“相风所漂荡”:“相风”,为空相之大风。即】(也就是)所【谓二乘人沉空滞寂,不能自已,】没有这个能力,“不能自己”就是不能控制。【故说是为空相大风之所漂荡。】因为没有自觉圣智,佛的大用现前都没有。

【“彼起烦恼灭”:“起烦恼”,即】(就是)【现行烦恼。“彼”,二乘。谓二乘人断见思惑,现行之烦恼虽已灭。】

【“余习烦恼愚”:“余”,】就是【有余。“习”,】就是【习气。“余习”,亦即】(就是)剩下的这些【无明,或】者【根本无明。谓二乘人仍为根本无明习气之烦恼所愚。

以其仍有余习未断,故其所居名为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叫做“不究竟”。

    20-5 【“彼”于能“起”现行之“烦恼”虽已“灭”,然而仍为“余习” 】也就是根本无明的习气,【无明“烦恼”之所“愚”。】

【义贯】

【诸乘虽非究竟之旨,然如来以慈悲,为摄受“引导”诸“众生故”,而“分别”为之广“说诸乘”之法,

以及说“解脱有”空、无相、无愿“三种,及与”为之说人、“法”二种“无我”,

以及说净“烦恼”障与】(以及)【“智慧”障(所知障)“等”种种方便法门。

若得究竟无上之“解脱,则”皆“远离”如是一切诸法。

二乘未断无明流,即】(也就是)【“譬如海”中之“浮木,常随”着“波浪转;

声闻”人之“愚”痴不悟“亦然,”贪著寂灭,常为空“相”之大“风所漂荡”,不能自已。

“彼”于能“起”现行之“烦恼”虽已“灭”,然而仍为“余习” 】也就是根本无明的习气,【无明“烦恼”之所“愚”。】


 楼主| 发表于 2020-9-1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1 经文461:【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这一段在告诉你,就是说:只要有心人,天下无难事。

【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21-1 二乘人饮寂灭酒,睡无为床,一觉不醒,譬如昏醉人。经过了积劫沉迷了,怎么样?不起来,醒不过来,这个涅槃境界太好了。

这个二乘人因为味着,就像一个人吃了东西,哎呀!那个味道好,嗯!这个味道太好,吃了这个素菜,哇!这个素菜煮得真好,这变成一种执着,

这二乘人以味着三昧的乐,因为执着他现在的方便的涅槃,味着三昧的乐,断了见、思惑,因此就安住在那种无漏界里面,那个是佛暂时的一个权设的,不知道。

断了见、思惑,暂时佛所设置的,安住在权巧方便的无漏界,事实上是有漏,因为只有灭受想、见思惑,寂灭的一种无漏定,

无有究竟趣,因为没有最上乘的究竟自觉圣趣,圣趣就是自觉圣趣之心,也就是不趣向,没有往上,上上推进的究竟自觉圣趣之心,也就是不发大心的意思,不发大心的意思。

亦复不退还,也不会退堕为凡夫,也不堕入三界、六道轮回,

然以其已得的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乃至经过尘点劫,太久、太久也不能觉悟,

意思就是,唉哎!这种享乐太好了,就是安于现况,叫我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我现在没有六道轮回就行了,考六十分就够用了,考那么高干什么呢?

乃至劫尽了,怎么样?也不能觉悟这个涅槃的法,法无我的究竟真理。

“不觉”就是不觉法无我的究竟真理,没办法能从二乘人的涅槃当中,觉悟了法无我的究竟真理,然后做自利、利他,得法性身,蒸蒸日上,出实报庄严土,然后示现度众生,他不干。

譬如昏醉人,二乘人饮寂灭酒,寂灭,饮这个二乘人的涅槃的酒,睡无为床,“证得无为”就是涅槃法。

譬如昏醉人,譬如二乘人饮寂灭酒,睡无为床,一觉不醒,譬如昏醉人。

经过了积劫沉迷了,怎么样?不起来,醒不过来,这个涅槃境界太好了,

   21-2 待酒力消的时候,经过了佛或者大菩萨给他鼓励,你要发大菩提心喔!你要取无上涅槃喔。

待酒力消的时候,经过了佛或者大菩萨给他鼓励,你要发大菩提心喔!你要取无上涅槃喔,

所以每一个台湾或大陆的这些法师居士来,我都给他们勉励。要发大菩提心,要发广度众生的心,要修无量的福得的心,为什么呢?这样他才能够从昏醉里面醒过来,酒消然后觉,“觉”就是渐渐觉。

彼觉法亦然,彼二乘人,然后觉悟到、知觉到,这个法、一切法无我的智慧,慢慢就醒过来了,

“亦然”就是也是这样子,“亦然”就是说:绝对不会再执着人无我,现在进趣到法无我了,法无我了。

彼觉法亦然,彼二乘人觉悟了,了知了一切法无我,也是这样,不再执着法为实在的,了悟法空无自性,当下就证得佛的无上法身。

这一段在告诉你,就是说:只要有心人,天下无难事。

   21-3 给他一点时间,在这里有一个附带说明的,从这个佛度众生,你就有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他还不能入道,最起码,你不要做得让他诽谤。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说:二乘人以味着三昧,执着他们方便的一个涅槃,只断见思惑,

安住在权巧方便的无漏界,只灭受想、见思惑寂灭,那种方便的无漏境界,

而无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自觉圣趣趋向之心,但是又不会退堕到凡夫的六道轮回,

然以其已得诸三昧身,但是呢?因为饮寂灭酒,睡无为床,所以乃至劫尽也醒不过来,不能从涅槃里面觉到法无我的究竟真理,

譬如昏醉人,喝洒醉的人,怎么样?有一天经过了一点时间,经过了佛菩萨再三地劝导之下,二乘人要回小向大,

然后这个酒力慢慢的消,慢慢地除,渐渐地醒了过来,就发大菩提心,成就无上佛道,广度无量众生。

彼觉知法亦然,这二乘人开始觉悟到法无我,一切法空无自性,法无我,也是这样子的,给他一点时间,

在这里有一个附带说明的,从这个佛度众生,你就有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他还不能入道,最起码,你不要做得让他诽谤,

如果你很积极地度他,他因缘、根器都不够成熟,那么你太激烈的时候,他会反感,

所以度众生要看时间、空间,用善巧方便、用智慧,最起码,我要做到让他不要诽谤三宝,诽谤三宝会断众生的慧命,

所以因此这个度众生,就得看你的时空,面对的是哪一类众生,当证得佛无上的法身。

   21-4 为什么能成佛?因为他是觉悟空无自性,万法一切法无我,就是万法空无自性,万法无性,就是万法无我的意思,诸位!那你觉得万法无我,你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执着?

【注释】

【“安住无漏界”:安住于灭受想、见思惑寂之权无漏境界。】

【“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是故无有上求达于究竟的自觉圣趣之心,而亦不会退堕为】六道三界的【凡夫。】

【“乃至劫不觉”:乃至劫尽亦不能觉。】还是醒不过来。

【“彼觉法亦然”:“觉法”,觉知法无我究竟之智。】

为什么能成佛?因为他是觉悟空无自性,万法一切法无我,就是万法空无自性,万法无性,就是万法无我的意思,

诸位!那你觉得万法无我,你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执着?

我们每天睡觉,跟这个执着的人,这个色身每天都睡在一起,每天都眼睛睁开就是贪、嗔、痴,

那你现在开始觉得,这个五蕴身带不走,剩下一堆白骨,再火化,就剩下一堆骨灰,对不对?所以觉知法无我的究竟之智,

    21-5 这个众生,还是很执着那个相的。就没有想到,我讲了这个接近差不多十五年的时间,十五年了,以前的事情。

众生执着很严重的,譬如说:我有一次在讲法的时候,刚好碰到台风,台风的时候,

我就想说,菲律宾它是一个天主教国家,那我想在讲经说法当中,我想说,我们现在台湾人很有善根,大乘佛法,

大家好好念佛,做水陆、讲经说法,修善根、福德,这个灾难会化解的,那么我们祈求,这个台风,那就飘向菲律宾去吧,

结果我有一次,我跑到菲律宾去的时候,被人家认出来,结果师父啊!我都有听您的Cassette,Cassette就是录音带,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啊,一、二十年前的事,被认出来了,糟糕了,你知道吗?一个晚上认出来,第二天叫多少?叫两百多人来旅社啊!两百多人,糟糕了,

他们就是租那个旅社的一个会议厅,师父!您今天从台湾难得来,您无论如何要给我们菲律宾的这些华人说说法的,

喔!奇怪了,连这个菲律宾天主教国家,也这么多人在看师父的法,这个始料未及,这个实在我没有想到的,

然后其中有一个人说,你们Have any question?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

那有一个举手,说:报告师父,您以后讲经说法,千万不要讲台风飘到我们菲律宾来,

哎呀!糟糕,我这一句话实在是讲,是无心的,不是故意的,台风飘到哪里,我怎么知道?我只是随便讲,你们那个是天主教国家,

我就发现:这个法不能乱讲,两百多个人,哇!在菲律宾,就直接就有一点问问题啦!

所以你就知道说,嗯!这个众生,还是很执着那个相的。就没有想到,我讲了这个接近差不多十五年的时间,十五年了,以前的事情。

   21-6 若一旦酒醒梦回,未有不成佛者,所以说终将“得佛无上身”。

【“得佛无上身”:声闻缘觉之人虽沉空滞寂,然亦】(也)【有成佛之时。

盖二乘与佛,性本无差,但彼执法实有,为空所缚,

故】(所以)【饮寂灭酒,睡无为床,昏昏如醉,积劫沉迷。

若一旦酒醒梦回,未有不成佛者,所以说终将“得佛无上身”。】

   21-7 “彼”二乘人“觉”知“法”无我究竟之智,不复执法为实“亦然”,待其觉后,亦当证“得佛”之“无上”法“身”。

【义贯】

【二乘人以“味著”灭受想“三昧”之“乐”,及“安住”于见思寂止之权“无漏界”,

是故“无有”上求达于“究竟”的自觉圣“趣”之心,而“亦复不退还”于三界,成为凡夫;

然以其已“得诸三昧身”,故“乃至劫”尽,亦】(也)【“不”能从涅槃乐中“觉”了。

虽然不觉,然而“譬如”饮酒“昏醉”之“人”,待“酒”力“消”退】之【时;“然后”即得悠悠“觉”醒;

“彼”二乘人“觉”知“法”无我究竟之智,不复执法为实“亦然”,待其觉后,亦当证“得佛”之“无上”法“身”。】

   21-8 那么我们今天设定的,就是第四套到这里。《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二终,“终”就是一个段落。

那么我们今天设定的,就是第四套到这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二终,“终”就是一个段落,

所以耽搁大家一点时间,我们预计七朋度就可以讲完,

下个礼拜25日、26日,我们就准备结夏安居了,结夏安居我们继续上课,每一天进度是三十个page,以此为原则。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二终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五套(共7讲)
第一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宣讲日期:2013.05.24-2013.06.22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请合掌。(大众就座合掌随上人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711页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卷第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沙门释成观撰注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1 经文462: 经文: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这一段是讲三种意生身,这一般凡夫没有办法,只能靠理解,体悟也体悟不出来,那么这三种意生身,给我们做一个模范,一个向往、一个引导,这些都是大菩萨的境界,菩萨的境界。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1-1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这一段是讲三种意生身,这一般凡夫没有办法,只能靠理解,体悟也体悟不出来,

那么这三种意生身,给我们做一个模范,一个向往、一个引导,这些都是大菩萨的境界,菩萨的境界。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别通相,“分别”就是差别相,“通相”就是共通之相,也就是意生身的差别相与共通之相。

我今当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大慧白佛言,说: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1-2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这就是师父常常在讲的,佛教目前最缺少的有两种:一、佛的正见;第二个就是定、正定,也就是三昧。没有这种功夫,就没有意生身。这是初地到五地菩萨所成就的意生身。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

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这就是师父常常在讲的,

有人问师父说,您认为佛教缺少的是什么?我就跟他回答,佛教目前最缺少的有两种:

一、佛的正见,现在都搞热闹,搞一些边缘,对于佛教的核心了无痛痒,像隔靴搔痒一样,

虽然也念念经、念念佛,其实那一颗佛的心性体会不出来,第一个,整个佛教所少的,就是佛的正见。

第二个整个佛教所少的,就是定,几乎没有办法像祖师大德,那一种心性能够定,能够定。

一般,我们都忙于世俗,忙于人多,我们不是说念佛不对,或者是法会不对,也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说:我们正缺少的就是佛的正见,还有正定,也就是三昧。

没有这种功夫,那没有这种功夫,就没有意生身,

换句话说:你想得到佛的意生身,诸佛菩萨的意生身,你要先有三昧的功夫,那没有这个三昧的功夫,就没得谈了。这是基本条件,

这所谓“三昧乐”,因三昧而乐,这充满着乐,

然后正受,这个“正受”,就是“三昧”的另外一个名词,

那么“意生身”,意思就是说:这从初地到五地的菩萨,得意生身,必须要有三昧,

而这个三昧,而乐于正受,正受当然就是,不是邪受,

    1-3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如实地觉知诸法的自性空无自性,以此圆成实自性所成的,所成就的这种意生身,是六地、七地、八地菩萨所成就的意生身。

第二点的意生身是觉法自性,如实的觉知诸法的自性,怎么样?空无自性,

那么第二个“性”字呢?就是性所成的意生身。

那么整句话,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如实地觉知诸法的自性空无自性,

以此圆成实自性所成的,所成就的这种意生身,是六地、七地、八地菩萨所成就的意生身,

前面那个“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是初地到五地,

第二个是六、七、八地,如实觉知诸法自空无自性,这于以此圆成实自性所成就的意生身,这个就是六、七、八,

   1-4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就是九地跟十地菩萨,要发大悲心怎么样?种类俱生,就是随顺众生种种的种类与其俱生,来示现,来度化。

接下来,当然能够自利,好,觉法,一切法空无自性,也就是空相了,

接下来,就是九地跟十地菩萨,要发大悲心怎么样?种类俱生,

意思就是,随顺众生种种的种类与其俱生,意思就是,来示现,来度化,

这个“无行作”那个“无”要用两次,“无”行“无”作,没有能行,没有所行,没有能作,也无所作,

简单讲:“无行作”就是“无作行”,“无行作”那个“无”要用两次。“无”行也“无”作,

“无作”就是无为法,没有能行、所行,没有能作,也无所作,

这种接近圆满的,圆成实自性的所获得的一种意生身。

    1-5 以上都是修行者一定要悟了,同时要觉知,入于初地以后,你必顺一步一步地上上增进的一种行相。

所以以上,都是修行者一定要悟了,同时要觉知,“了知”就是悟了,同时要觉知,

初地上上增进之相,意思就是:入于初地以后,你必顺一步一步地上上增进的一种行相,

然后怎么样?渐次而证,诸位,只要没有达到佛的境界,都叫做“次第”,所以叫做“渐次而证”。

得三种意生身,这三种意生身。

    1-6 前面虽然有提到,由修行者之四种大方便,而能入住】于【八地,得意生身,但并未】(没有)【说意生身】到底【有几种差别,现在于共通的意生身相】当【中,再分出三种差别,令知而趋于上乘。

【注释】

【“意生身分别通相”:“分别”,即】(就是)【差别。“通”】就是【共通。此】(这个)【即】(就是)【别相与通相。

前面虽然有提到,由修行者之四种大方便,而能入住】于【八地,得意生身,

但并未】(没有)【说意生身】到底【有几种差别,

现在于共通的意生身相】当【中,再分出三种差别,令知而趋于上乘。】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入三昧而乐正受所成之意生身。此为初地到五地所得。

因前面经上说,初地即入大乘照明三昧,所以能得正受之乐,而成意生身。】

【“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如实觉知诸法自性】都空无自性,也就是证得毕竟空寂,叫做“如实觉知”,

一般这个“如实觉知”,就是不可以用识心修行,叫“舍识用根”,必须用根性修行,才有办法如实觉知,

这个“如实觉知”,你一定要回归当下就是涅槃,这样子的修行,

简单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能如实觉知这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那么你就没有办法成就意生身,

所以这个如实觉知诸法自性【所成之】(的)【意生身。

此】(这个)是【为,六、七、八地所得。】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种类俱生”,为随顺众生之种类,而与其俱生。

“无行作”,即】(就是)【无作行。谓虽】然【随类现形,然亦】(也)【无有作意,】

“无有作意”的意思,就是不是刻意的,换句话就是说,不是用识心,

用识心分别做了很大的功德,就变成执着,是刻意的,或者修行有刻意的,不是用妙性天然,

然也无有作意,【如摩尼宝珠,不作分别,

如是所成之意生身,谓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此为九地、十地及佛地所得者。】

    1-7 为什么说“道在屎尿中”?道在食、衣、住、行当中,行住坐卧当中,道在劈柴、挑水中,为什么?哪里都是空性的。

【“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以上皆为修行者悟了觉知,入于初地后,一步步上上增进之行相,渐次而证得此三种意生身。】

为什么讲“渐次”呢?因为还没有达到至圆至顿的时候,

所以在这里就知道,所有的法都是为众生、二乘或者是菩萨所说的,或者凡夫、外道,

佛无法可说,究竟圆满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渐次,

方便说有种种的渐次,说:在这里,就是于圆顿当中方便安立次第,于次第当中回归当下,而当下就是永恒,一刹那间即见永恒,

这个就是开悟见性,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相相本空,时、空完全静止,

当修行人悟道的时候,时、空完全静止,站立与睡眠都与道相应,时时刻刻,

为什么说“道在屎尿中”?道在食、衣、住、行当中,行住坐卧当中,道在劈柴、挑水中,为什么?哪里都是空性的。

【义贯】 :【本节从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463: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这一段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你必须用定力,才能得到三昧的意生身。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2-1 修行必须用智慧,同时用三昧的功夫。

所以这一段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你必须用定力,才能得到三昧的意生身,

换句话说:整个佛教,你要没有定力,就表示称不上修行人,叫做“毛道的众生”,随风飘动,“风”就是表示境界,

所以什么叫做有智慧的人?让那一些好的,还有善良的、还有定的,时时刻刻在你的危险困境当中一直发生,

再讲一遍,那么什么就是有智慧的人?是让那一些善的、好的、定的,时时刻刻在你的困境危险当中一直发生,重复地发生,这个定力到最大后就会衔接上来。

也就是说:修行必须用智慧,同时用三昧的功夫,

    2-2 学佛是为什么?就是找到这一颗平静的心,寂静的心,涅槃的心,就是安详的心,充满智慧的心,能够什么都看得破、放得下的心,修行就是在找这个。

说:大慧,云何~什么是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所成就的意生身呢?

谓第三、第四、第五地,这中间包括第一地、第二地,没有写出来,就是包括初地、二地、第三、第四、第五地,

三昧乐正受故,意思就是:初地到五地都以定力得到三昧的意生身,

简单讲:就是由定力所持,“定力所持”有什么好处呢?

得令前七识的种种自心所现的妄想寂静,“寂静”当然就是不动,“寂静”就是不动,而安住心海,安住在第八识藏识,

诸位!还没有开悟,没有究竟圆满,那么就叫做“藏识”,大悟见性又称为“如来藏性”,或者“如来藏”。

所以第八识就称为“藏识”,含藏一切种识习气,那么大悟见性,就称为“如来藏”。

这个“如来藏”,又站在体、相、用的角度,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所以种种自心寂静,自心所现的妄相,当下寂静不动,因为他体悟到涅槃,而安住在心海第八识之中,

安住在心海当中,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这些海水因风而起的浪识,心相之浪不生,也就是不会再执着这个外境,同时内在里面的妄想、妄动也平静了,

所以学佛是为什么?就是找到这一颗平静的心,寂静的心,涅槃的心,就是安详的心,充满智慧的心,能够什么都看得破、放得下的心,修行就是在找这个,

所以起浪诸识的心相,会起浪,当然就是前七识了,起浪识的心相之浪,怎么样?不会生出来。

说:知道自心所现的六尘等一切境界,“境界”当然是指外面的六尘境界,其性,知道说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其性非性,

“非性”就是非有实自性,是名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所成就的意生身。

    2-3 不要把万法当作有实自性,这样你的定力,就会越来越深厚,你不再追求,不再期盼,不再有种种的妄想跟梦想。

整段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说:大慧,云何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所成的意生身?

这当然从初地包括五地了,所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

因为定力现前,定力所持,那么令前七识的种种的自心所现的这个妄相寂静,当然就是不动了,如如不动了,而安住在第八识的心海藏识当中,

所以这些海水因为风而起的这个浪,种种的浪识心相,是不会生起,

知道自心所现的六尘等一切境界完全如梦幻泡影,其性空无自性,就是非有实自性,是名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所成就的意生身,

这句话重点在于说,能缘心,妄想不可得,所缘境,妄想也完全不可得,那么这样,你就有定力,

就是说:不要把万法当作有实自性,这样你的定力,就会越来越深厚,你不再追求,不再期盼,不再有种种的妄想跟梦想。

   2-4 着境的人,这一辈子就是与佛绝缘了,是永远不可能成佛,不管你是打什么~,什么般舟三昧啊!所以佛法还不是说,像世间人说:拼就会成,不一定。

【注释】

【“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这里经文只提第三、第四、第五地,而省略了初地、二地。

因为这第一种意生身,根据上面】的【经文,是初地就开始有的。

同样的,第二种意生身,下面经文中,也省略了前面两地,只提第八地。】

【“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种种自心”即】(就是)【前七识。“心海”,即】(就是指)【第八识。】

【“起浪识相不生”:由于前七识之种种心不生,所以如海水因风而起浪之诸识相便无从生起。】

诸位!境风吹识浪,烦恼不间断,爱河千尺浪,苦海万层波,歌仔戏都是这样演的,

就是说:着境的人,这一辈子就是与佛绝缘了,是永远不可能成佛,不管你是打什么~,什么般舟三昧啊!

只要你心中有这相,你就不可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乃自一个经典一个字拜,《华严经》一字一拜,当然我们随喜赞叹,但是如果心法不懂,你不可能成就。

所以佛法还不是说,像世间人说:拼就会成,不一定。那个用拼的不一定有用,没有正知正见,拼也没用的,不是说你吃苦你就有办法成就佛道,你没有佛的这种正见,你就越修就越偏,还以为自己是对的。

   2-5 全世界能够让你最可靠的,就三股力量,一、你的觉性,二、大善知识,三、佛法,佛陀的正法。

【“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了知自心现之】(的)【六尘境界,其性皆非有实自性。】

“非有实自性”的意思就是说:找不到真正的体性,

意思就是,万法无有真,万法都是缘起的假相,不值得你去追求,去执着、死执不放,百般的计较,这些都是自我困扰,自我困扰。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希望寄托在某一种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你苦的来源,你苦的根本的来源,因为万法都非有自性,

就是没有东西是可以依靠的,要认知到这一点,然后把心收摄回来,

全世界能够让你最可靠的,就三股力量,一、你的觉性,二、大善知识,三、佛法,佛陀的正法,

这全世界让你解脱生死痛苦的,就三种力道,一、你自己的觉性够不够强,二、你一定要大善知识的指引,第三、要依佛陀的正法,这三股力量缺一不行。

   2-6 你想要得到意生身吗?要有三昧。三昧的功夫重点在哪里?不要被假相骗走了。你的情绪之所以会高低起伏,就是假相把你骗得死死的,吃定你了。

【义贯】

【“大慧,云何”为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所成之“意生身?

谓”从初地起,历经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地”,

以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故,”由定力所持,得令前七识之“种种自心”现妄想“寂静”不动而“安住”于第八藏识“心海”之中,

是故如海水因风“起浪”之诸“识相”浪皆“不生”起,了“知自心现”之六尘等一切“境界”其“性”皆“非”有】实【自“性,是名”为入于“三昧”而“乐正受”所成就之“意生身”。】

所以这里“意生身”,你想要得到意生身吗?要有三昧,

三昧的功夫重点在哪里?不要被假相骗了,不要被假相骗走了,

你的情绪之所以会高低起伏,就是假相把你骗得死死的,吃定你了。

假相吃不过你,你的意生身就会定,三昧的定就一直显现,一直显现……,

所以修行它是点滴的功夫,

所以佛经或者是祖师告诉我们,舍之又舍,以至于尽。

   2-7 执着一切境界,就是在跟自己的本性过意不去。师父为什么说,你的敌人在你的内心深处,不在外面?就是内心深处那一种我、法二执,就是你最大的敌人。

【诠论】

【第一种意生身,为以定力为主因,亦即】(也就)【是定增上。

自“种种自心”以下,谓菩萨证空,不同于二乘心生味著,而为相风所动,】

“相风”就是被空相的风所动摇,因为二乘人修的是偏空,所以,而为空相的风所动,

【所以说是】菩萨【“安住】在【心海”。】

换句话说:菩萨修的是究竟义,而二乘人修的是偏空,“安住在心海”就是万法不离心性,

【且菩萨证此,虽以定力为主,然亦不舍于方便慧,以此慧为辅,故以三昧正受乐】当【中,

亦】(也)【能了了知一切境界唯是自心所现无有自性,】

所以简单讲,执着一切境界,就是在跟自己的本性过意不去,

师父为什么说,你的敌人在你的内心深处,不在外面?就是内心深处那一种我、法二执,就是你最大的敌人。拿不掉、割舍不下,

【所以不至于如二乘之味者而沉空滞寂。】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464: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这一段很是重要。想得意生身,就得达到一切法无我的心的定,万法都能舍,正、依二报,只要为了佛法、正法,正依二报统统要舍,才能得到意生身,心有定嘛!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3-1 佛、大菩萨的这个意生身,跟人一样有这个色身,可是这个色身如幻、如梦,如水中月、镜中像,他来去自如,迅疾如意,我们就是没办法,你就知道那个日子有多快乐,日子有多快乐。

这一段很是重要,说:大慧,云何,什么叫做~“觉法”,如实的觉知诸法,“自性”空无自性,

为如实的觉知万法,一切法的自性空无自性,以此圆成实自性所成就的意生身,

喔~那就是用圆觉自性在修行了,

那么从第六地到第八地,六、七、八地,怎么样?

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意思就是,用自觉的正智,怎么样?菩萨善于观察觉了万法如幻,“如幻”就是不实在的,空无自性就是如幻等法,

悉无所有,“悉无所有”就是究竟之处,你找不到一个真实的东西,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就是自性本自空寂,万法唯心妄现,

“悉无所有”就是无有少法可取可得,无有少相可执着,不可立一知,不可立一见,不可着一相,无有少法可得。

身心转变,转这个粗为细,变这个染为净。

所以,在座诸位,越学佛的人,他是越健康的了,他这个身心就彻底转变了,

一个人常常不受情绪的困扰的时候,他的病苦就会慢慢地减少,也不会种种~气到半死、心脏病啊,高血压啊、贪心啊!这个也吃,那个也吃,怎么样?得到怎么样?种种的病苦、病症,

当然这个病苦,还有前世的因缘,还有这一辈子的生活起居,我指的是一种心所现的业力,

所以,哲学家说了,四十岁的人要对他的貌相负责,超过四十岁的人,你要看看,照照镜子,你两个眉毛是不是深锁,脸是不是越修越黑?越不光彩?那么你的方法可能错误,

所以这个身心都会转变,为什么佛火化以后烧出八万颗舍利子?身心转变嘛!心得涅槃,身得舍利。这难道不是身心都转变吗?

这转粗为细,变染为净,所以因此这身心就彻底地转变。

所以变得更慈悲心,更慈祥,很多人都很喜欢接近你,你的善因缘越来越多,

你绝对守口如瓶,守身如玉,守本真心,你每一句话,都知道代表业力的因果,所以讲话都非常地小心,

这时候你身心起了大变化,你讲话不再伤人,你的烦恼越来越少,不再起嗔恨心,不再一直责备对方,咦!你的细胞产生了变化,身心都起了大变化,

因此,学佛的好处呢,不但心灵健康,身体也越来越健康。

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的妙色相,还有力,种种的神通力,种种的自在,还有三明,六通三明那个“三明”等功德。

为什么要聚集这一些功德呢?因为要成就法身,所以我们就知道,喔!原来这个法身是累积了~

注意听,累积了种种的三昧,无量的妙色,无量的神通力,无量的自在力,无量的三明,怎么样?等功德,

喔!原来这个法身是这么不得了的,要累积这么多的种种的妙色、三昧、三明等等,来成就法身。

这个法身慢慢地成就,如~,妙华庄严其体,就像妙华庄严其体,迅疾如意,

这个意生身来去速度太快了,迅疾如意,不是像我们这个臭秽的身体,

我们想到美国去,没办法,人还是在台湾,如果释迦牟尼佛说要到美国去,动念就到,他有这个意生身,来去自如,迅疾无碍,犹如心意,动念到美国,人就在美国,我们没办法啊!没有佛的这种功夫啊!

迅疾如意,我们有办法吗?我们迅疾如意,但是色身很大的障碍,这个色身没办法去啊!

虽然说迅疾如意,但是它的体性、它的作用,就犹如幻,也一样的空无自性,如梦中事,还有如水中月,

“水中月”的比喻是说:不出、也不入,水中的月亮不会跑出来,水中的月亮也不会沉下去,

在后面有讲到佛的法身,佛的法身如水中月,也不出,月亮不会从水中它跳出来的,月亮也不会在水中沉下去的,因为它只是影像而已,如水中月,如镜中像,毫无实体可得,

虽然佛的法身,意生身,其体以及作用如幻,如梦中事、如水中月、如镜中像,

底下这一句,对凡夫来讲就很容易理解了,如~非如四大所造的,菩萨、佛的意生身,不是像凡夫这个四大这么粗糙,能造的四大,以及四大所造的色,它非造,非能造,非所造。

如果加一个“能”就看得懂,非四大能造,非四大所造,叫做“非造非所造”,

但是在这里,描述的就更清楚了,如造所造,可是佛、菩萨的意生身,又像我们一样,有头、有脸、有四肢、有脚,完全这个色身跟人一样,

可是他轻,又不是像鸿毛,它就像如幻、梦中,水中月、镜中像,一样了无痕迹,可是来去自如,

所以佛菩萨看起来,也是有这个色身,看起来啦,一样,像人一样,你看“如”就是,但是又像四大的能造,还有四大所造,完全相似,

简单讲,用比较的角度来讲,人的这个色身,是粗糙的,是不净的,会大小便的,来去完全不自在的,

而佛、大菩萨的这个意生身,跟人一样有这个色身,可是这个色身如幻、如梦,如水中月、镜中像,他来去自如,迅疾如意,我们就是没办法,你就知道那个日子有多快乐,日子有多快乐。

所以“如”,但又是如四大能造所造,相似,一切色相,

喔!注意看喔!得意生身时候,一切色相种种的支,“支”就是我们双手跟双脚,叫做“四肢”,“身分”就是身体、躯干的部分,

就是一切色相种种,四肢、还有身体,就是整个人,因为修了无量的善根、福德,种种珍惜每一种因缘,所以具足无量的庄严,

喔!那个就是太棒了,那就是不需要什么保养品,不需要穿什么漂亮的衣服,食、衣本自具足无量无边的庄严,

看到佛菩萨所显现的神通,这无比的庄严,因为他们有意生身,具足庄严,

菩萨摩诃萨以此如此如幻的种种具足庄严,又可以变现一切种类,随入一切佛刹大众之中,利乐度脱有情,通达觉了自性,了一切法无自性故,

因为了一切法无自性,所以能作如是变化利益之事,简单讲,万法着一个有其自性,就完全被框住,不得神通。

外道不是着于有、有性,就是着于无,要不然就是着亦有亦无,所以不得佛的神通。完全没有办法,被困住了,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3-2 菩萨摩诃萨即以此如幻所造之色相变化无穷随入一切佛刹大众之中,利乐度脱有情,通达觉了自性,了知一切法空无自性,了一切法空无自性,所以能作如是变化大神通,来利益种种众生之事,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整句我把它贯串一下,说:大慧,云何为如实觉知一切法万法诸法的自性空无自性,以此圆成实自性所成就的意生身?

从六地、七地到八地,自己的觉悟正智,菩萨善于观察觉了一切法如幻、如梦,

万法空无自性,究竟平等,悉无所有,不着于一法,无有少法可得,

体证到万法自性空寂,唯心妄现,而身心起了大变化,身心转粗身、或者粗的心为细,转染心、染身为净,

身心都得到大的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

得到了无量的妙色相,无量的神通力、自在力,三明、六通等,

累积了这些种种的功德,即得成就一切法身,就像妙华庄严其体一样,庄严他的体性,

迅疾如意,这个意生身,此意生身的来去,其迅速就像心意、动念就到,

可是它的体跟用呢?则就像如幻、如梦中事,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不出不入,不来不去,

那么菩萨的意生身,不像是凡夫,非凡夫的四大那么粗糙的能造,以及像凡夫这种粗糙的四大所造的色,

但又类似四大能造以及所造相似,只是它毫无体质,完全是心所影现出来的体、用,无量的庄严,一切色相,种种的四肢、还有身分,具足种种的庄严,

由于修无量的善根、福德、因缘累积起来,那么,有大神通力,

菩萨摩诃萨即以此如幻所造之色相变化无穷随入一切佛刹大众之中,利乐度脱有情,通达觉了自性,了知一切法空无自性,了一切法空无自性,所以能作如是变化大神通,来利益种种众生之事,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3-3 诸位!你今天是修行,不要说有得到这个意生身,你那个貌相,杀气要减弱一点,慈悲心要多一点,那个脸不要让人家看了有个讨厌的脸,有一颗不让人家讨厌的脸,就不错了,说有多大的庄严,这个很难啦,很难,我们也不是大菩萨,没办法得到意生身。

【注释】

【“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谓菩萨从第六地起,至第八地中,以自觉正智观察觉了如幻等一切诸法,悉无所有,自性空寂。】

【“身心转变”:因而令身心转变,转粗为细,变染为净。】

【“无量相、力自在、明”:以无量之妙色相、神通力自在、】以【及三明等功德,庄严如幻三昧,而聚成法身,即是意生身。】

所以,诸位!你今天是修行,不要说有得到这个意生身,你那个貌相,杀气要减弱一点,慈悲心要多一点,那个脸不要让人家看了有个讨厌的脸,有一颗不让人家讨厌的脸,就不错了,

说有多大的庄严,这个很难啦,很难,我们也不是大菩萨,没办法得到意生身,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3-4 这些得意生身的大菩萨,一样有身体,可是人家那个身体跟我们这个身体,是完全两码事。他看起来也有一样身体啊!不过那个快乐、解脱,大自在、无量的庄严,不像我们像那丑陋的人。

【“如妙华庄严”:如以妙华庄严其体。】

【“迅疾如意”:此意生身之来去,其速迅疾,】心到、身就到,【犹如心意。】

【“犹如幻、梦、水月、镜像”:然其体及其起灭,则犹如幻化、如梦中事、如水中月、如镜中像,离于有无,唯心所现。】

【“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此意生身,虽非四大之能造,亦非其所造,亦即】(也就是)【,其中不见有四大之能造所造可得。

然亦】(也)【如四大之能造所造,而令一切色相、种种四肢、身分,皆得具足,且庄严相好。“身分”,即】(就是)【身躯。】

所以这些得意生身的大菩萨,一样有身体,可是人家那个身体跟我们这个身体,是完全两码事。他看起来也有一样身体啊!不过那个快乐、解脱,大自在、无量的庄严,不像我们像那丑陋的人。

   3-5 诸位!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讲这四个字,“了法无性”,即是第一义谛,了法无性,即见第一义谛,【故能作如是变化利益之事。】

【“随入一切佛刹大众”:以此如幻所造色相,随顺而普入于一切诸佛刹土大众之中,利乐度脱有情。】

【“通达自性法故”:以通达觉了自性法,了法无性故,】

诸位!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讲这四个字,“了法无性”,即是第一义谛,了法无性,即见第一义谛,【故能作如是变化利益之事。】

    3-6 我看了这一段,我很羡慕,如果说有一天我们证得意生身,再回头看这个娑婆世界,这个臭秽的不净身,哎呀!我们为什么以前这么执着这个色身呢?真的太不值得,太浪费时间、生命,因为一切法无我嘛!

【义贯】

【“大慧,云何”为如实“觉”知诸“法自性性”所成之“意生身?

谓”菩萨摩诃萨从第六地起,至“第八地”中,

以自觉智“观察觉了如幻等”一切诸“法”,实“悉无所有”,自性】本自【空寂,唯心妄现,

因而“身心转变”,转粗为细,变染为净,便“得如幻三昧,及”其“余三昧门”,

而以“无量”之妙色“相”、神通“力自在”、三“明”等功德庄严如幻三昧,聚成法性身,“如”以“妙华庄严”其体,而成意生身。

此意生身之来去,其速“迅疾”犹“如”心“意”,然其体及其起灭,则“犹如幻”化、如“梦”中事、如“水”中“月”、如“镜”中“像”,离于有无,唯心所现,

虽“非”四大之能“造”,亦“非”其“所造”,然亦“如”四大之能“造所造”相似,而令“一切色”相、“种种支”体身“分”,皆得“具足庄严”。

菩萨摩诃萨即以此如幻所造之相,“随”应而普“入”于“一切”诸“佛刹”土“大众”之中,利乐度脱有情。

菩萨摩诃萨以“通达”觉了“自性法”,了法无性“故”,故】(所以)【能作如是自在变化利益之事,“是名”为如实“觉”知诸“法自性性”所得之“意生身”。】

我看了这一段,我很羡慕,如果说有一天我们证得意生身,再回头看这个娑婆世界,这个臭秽的不净身,哎呀!我们为什么以前这么执着这个色身呢?真的太不值得,太浪费时间、生命,因为一切法无我嘛!

所以想得意生身,就得达到一切法无我的心的定,万法都能舍,正、依二报,只要为了佛法、正法,正依二报统统要舍,才能得到意生身,心有定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465: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所谓从九地到十地以上,包括诸佛,觉一切诸佛所证之法,这些法统统缘自内心所证的真如自性,得自觉圣智乐之行相,是名依体起用的,现无量类身与其俱生,为了教化众生,同时也了无作意的一种意生身。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说:大慧,什么叫做随顺众生种类与其俱生~“俱生”就是跟他们来到这个世间,

虽然来到这个世间,示现种种的众生,然也是无行,没有能行、所行,无作的意生身,所谓从九地以上,觉一切诸法所证之法,

缘哪里呢?缘自内心所证真如,得什么?得自觉圣智乐之行相,“缘”就是来自于内心所证的真如,得什么?得自觉圣智乐之行相。

所以在座诸位!当你发现所有的万法,都是来自于你那一颗心,那么那心有两种,不是妄心,就是真心,真心。

妄心,就有能所,真心,就是涅槃的妙心,涅槃的本心、妙心啊!

这一颗就是所有佛弟子都在找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我觉得这个没什么了不起,

诸佛菩萨发现每一人都有真如自性,都有自觉圣智之乐之行相,那证得这个,那就是无往不利了,

般若智慧时时现前,这个人身就无障无碍,

是名依体起用的一种现无量类身,种种俱生,为什么?为了要教化众生,但是又无行“无”作,

所以“无”,补一个字更清楚,“无行作”就是无行也无作。怎么样?意生身。

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整句贯串一下,说:大慧,什么叫做随顺众生种种的种类,而跟这些种类示现,与其俱生呢?而又是无行无作的妙智慧力的一种意生身,

所谓从九地到十地以上,包括诸佛,觉一切诸佛所证之法,这些法统统缘自内心所证的真如自性,得自觉圣智乐之行相,是名依体起用的,现无量类身与其俱生,为了教化众生,同时也了无作意的一种意生身。

说: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三种身相”就是三种意生身之行相,叫做“三种身相”,这个“身”不是色身的“身”,于彼三种意生身之行相,“身”就是三种意生身行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注释】

【“觉一切佛法”:觉了一切诸佛所证之法。此为自九地以上之所行境界。】

【“缘自得乐相”:缘自内心所证真如,得自觉圣智乐之行相。以证真如,故】(所以)【能全体起用,现无量种类身,教化利益,而了无作意。】

【义贯】

【“大慧,云何”为随顺众生“种类”而与其“俱生”然亦“无行”无“作”之“意生身?

所谓”自九地以上,“觉”了“一切”诸“佛”所证之“法”,而“缘自”心内证真如,“得”自觉圣智“乐”之行“相”,以证真如体,

故】(所以)【能起真如】之大【用,】虽用亦是不生不灭,【现无量种类】的【身,

如】(就像)【摩尼宝珠,】摩尼宝珠没有任何的色,胡来胡现,汉来汉现,青、黄、赤、白随你现,摩尼宝珠不增不减,【教化利益,而了无作意,“是名”为“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大慧”,汝等“于彼三种”意生“身”之行“相”,皆须善“观察觉了”,俾能自利利他,“应当”如是“修学”。】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466:【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前四句为颂佛所自证自行境界;后四句,则为佛教导众生以三乘之行法,亦得渐次逮得如来自在法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
非无有境界。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
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5-1 真妄不可立,因此你就知道,不可立一个假,立一个空,立一个中,立一个真,立一个俗谛,立一个中道,统统不行,连一佛乘都不可立,但也不能说没有那个胜妙诸法自在、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境界。

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我乘”并不是我佛乘当中,有所谓的大乘这个名,因为大乘是对小乘而衬托出来的,

以我佛法当中,其实并无所谓大乘这个名相,因为诸法本来就离种种的名,

也非有言说,“非说”就是以非有言说,“亦非字”,其实也没有任何的文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证相应故,所以非有言说也是非有文字,

“非谛”也不是所谓的真谛,因为真谛是对妄来讲,对妄才讲真,对俗谛才讲真谛,所以也无所谓的真谛,

因为真是对妄来讲的,妄心是对真心讲的,真心是对妄讲的,也无所谓立一个真谛,

“非解脱”,本来就无缚,也不可以立一个有解脱之法,

法无真妄,缚脱无有,所以说无缚也无所谓的解脱,

因为“非解脱”的意思就是说:解脱是对束缚来讲的,如果没有束缚,哪来的解脱?所以叫做“非解脱”,

无缚亦无脱,没有所谓的束缚,也无所谓的解脱,

因为真妄不可立,因此你就知道,不可立一个假,立一个空,立一个中,立一个真,立一个俗谛,立一个中道,统统不行,连一佛乘都不可立,

非无有境界,但也不能说:没有佛的真常、真乐、真我,殊胜一切法自在的妙,微妙的境界,叫做“非无有境界”,也不能说没有那个胜妙诸法自在、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境界。

   5-2 越牺牲的人,那一颗心就越庄严,记得师父这一句话,菩萨不牺牲,讲什么无我呢?

然乘摩诃衍,但是呢?依佛所教的,“乘”就是依佛所教的这种所谓的大乘法,“摩诃衍”就是大乘,佛方便说,

然乘摩诃衍,就是如果仰丈、依靠着佛所教的所谓的大乘法,

菩萨只要有那个三昧力,还有自利利他的觉性,

菩萨若入于三摩提自在,就是所谓的第一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这第一种意生身,

“种种意生身”,就是种种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这是第三种意生身。

“自在华庄严”这是第二种意生身,就是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所以自在华庄严,就是以种种的功德庄严法身。换句话说:只要是三宝事,你就没有任何的条件,修福修慧,没有任何的条件,

出家、在家都是这样,为佛弟子不怕牺牲,只要三宝事、弘法利生的事,只要能够帮助整个佛教、整个人类的,我们牺牲了老命都要做,就是这个意思,

而这个做了以后,最重要的,是对我们自己,修了善根、福德、因缘,是很棒的。

只要有机会,我们修善根、福德、因缘,三宝事义不容辞,

有一个人来跟我讲,就说:师父啊!您一个人,他这样赞叹,他说:您一个人,这样子讲经说法,改变了无量无边众生的生命,法身慧命,改变了众生的一辈子,

我说:您这样讲刚好相反,不是我改变众生一辈子,而是我一辈子都受众生改变,你要这样讲才对,

我一辈子都受恩于无量的众生,食衣住行受惠于无量的众生,一见众生种种的苦,所以更下定坚决来讲经说法,让这一颗善良的心、智慧的心,时时出现在一切的困境、逆境当中,

所以不要说~我跟他讲:不要说我改变众生一辈子,应该说众生改变我一辈子,我无比地感恩,要这样讲才对,

因此越牺牲的人,那一颗心就越庄严,记得师父这一句话,菩萨不牺牲,讲什么无我呢?

    5-3 为什么修学佛道首重要结善缘?要跟众生结善缘,你这样才能够得到好的因缘。

尔量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解释一下,不是我佛乘当中有所谓的大乘之名,

以诸法是离名相的,佛所说的法其实非有言说,亦非有文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证相应故,

也无所谓的真谛,真谛是对妄所说的才讲真,

也无所谓的解脱,本来就没有束缚,为什么要讲解脱呢?法无真妄,亦无缚脱,

但是也不能说没有佛的真常、真乐、真净,常、乐、我、净,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得一切法自在的胜妙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胜妙的境界,

然菩萨若能够依佛所教导的,所谓的“乘”就是大乘,菩萨便能入于第一种意生身,三摩提自在,

第三种意生身,种种~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也能得到第二种意生身,就是自在华庄严。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这第二种意生身,以种种的功德来庄严法身,叫做“自在华庄严”,

这句话含义就是说,就算是少福德、少因缘、少善根,你也得修。

只要有因缘修善根、修福德、修种种的善,统统要珍惜。

善根、福德、因缘,统统要修,这师父再重复跟大家讲说,

为什么修学佛道首重要结善缘?要跟众生结善缘,你这样才能够得到好的因缘,

有什么东西就是拿出来布施,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是分享,就像师父的心一样,我有什么好的法,就是跟大家分享,就是这样子跟大家分享,

如果我自私自利的话,你自己看嘛!对不对?这样我也会比较轻松,

这某些东西其实也不能太寒酸,“寒酸”国语应该怎么讲?也不能太寒酸,太寒酸有时候成不了大事,

有一个家庭很穷,他的儿子在学校参加乐团,回来跟爸爸讲爸爸我参加了乐团,

爸爸说:很好,

可是爸爸,我要乐器,就像建国中学有那个鼓乐,鼓号乐队,叭叭叫的那个,

嗯,然后,那爸爸就说:喔!这样子喔!

可是呢,爸爸,那个乐团的乐器都很贵,不过我会替你很省,因为我可以买二手货啊!可以买那个比较差一点的乐器来练习,我尽量找那个最省的,

然后他爸爸刚好在吃晚餐,要最省的,那爸爸就拿一个筷子,那你就去学指挥,学指挥就用那根筷子,比来比去,这样子就不需要买乐器了,

喔!这样子太寒酸了啊!这个是太寒酸了。是不是啊?有时候还是不行的喔!

    5-4 这四句为颂佛所自证自行境界。

【注释】

【“非我乘大乘”:“大乘”,此】(这个是)【指一佛乘,以佛乘在诸乘】当【中为最大,能度脱无量众生,故名为大。

此谓:非我所乘者而有大乘之名,以诸法离名故。】

【“非说亦非字”:一切佛法非有言说,亦非文字,以法离文字,离能说所说故。】

【“非谛非解脱”:“谛”,】就是【真谛,相对于妄而言。

而我所证者,非真谛,亦非解脱,以法无真妄,无缚无脱。如是才是真正的究竟真谛,也才是真正的无上解脱。以上三句为颂佛所自证者,离一切相。】

【“非无有境界”:虽离一切相,然而也不是没有“于一切法得自在、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之上妙境界。

亦即】(也就是)【非离一切相便落】于【断灭。相反的,是离一切相即得一切自在无碍。

以上为颂佛所自证自行境】界【,

   5-5 诸位!这里有一句很重要,越舍越得,不舍不得,这一句话就是,你想要得到自觉圣智无量自在法身,从哪里下手?就是放下,就是舍,就是只有这关键。

下面四句,则为佛教导众生以三乘之行法,亦得渐次逮得如来自在法身。】

【“然乘摩诃衍”:然诸菩萨若随顺佛所教而乘摩诃衍之种种上妙法门,亦得渐次证得自在法身。“摩诃衍”,即】(就是)【大乘。】

【“三摩提自在”:“三摩提”,即】(也就是)【三昧。

此句为颂第一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菩萨以入三摩提,而能得第一种神通自在法身之意生身。】

【“种种意生身”:此句为颂第三种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自在华庄严”:此句为颂第二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以上三句为颂菩萨摩诃萨依佛所教之三乘妙法,亦可得种种上妙法身意生身,乃至得与如来无二之自觉圣智、无量自在之法身。】

诸位!这里有一句很重要,越舍越得,不舍不得,

这一句话就是,你想要得到自觉圣智无量自在法身,从哪里下手?就是放下,就是舍,就是只有这关键,

所以佛法跟一般世间不一样,世间是:越贪越得,佛法刚好相反,是越舍越得,

能舍的人究竟成就无上佛道,不能舍的人,生生世世永远作凡夫,永远作凡夫。

    5-6 诸菩萨摩诃萨若依佛所教,而“乘摩诃衍”(大乘)之种种妙法门,亦当得种种自在法身。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我:”所“乘”者而有“大乘”之名,以诸法离名故;

一切佛法“非”有言“说,亦非”文“字”,以法离文字,离能说所说。

我所证者“非谛”亦“非解脱”,以法无真妄,无缚无脱。

我所证者,虽离一切相,而亦】(也)【“非无有”于一切法得自在,真常、真我、真净、真乐之上妙“境界。

然”诸菩萨摩诃萨若依佛所教,而“乘摩诃衍”(大乘)之种种妙法门,亦当得种种自在法身:

如菩萨入“三摩提”,便能得第一种神通“自在”法身之意生身。

乃至最终亦可得第三种与佛无异之“种种”随类现形、了无作意之“意生身”。

于其中间,亦可得以种种功德法身“自在”之“华”所“庄严”之第二种意生身。】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467:【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6-1 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在这里说一下,“五无间业”又有人分两种,一种是事,一种是理。

解释一下: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说:世尊,如世尊以前说过,如果有男子或者是女人,也有行五无间业,但是呢?不入无择地狱,却不必下无间地狱的,

说: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而却不入无择,“无择”就是没有选择,就是无间地狱啦!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在这里说一下,“五无间业”又有人分两种,一种是事,一种是理,

“事五无间业”就是所谓的外,外五无间业,理上的五无间业是指内,

如果你拿刀子,去杀自己的父亲、母亲,杀自己的上人,那这个不得了了,那就不得了了。这个罪就是五无间业,这个是真的,叫事相来讲的五无间业,叫做“外”,外。

那么一种叫做“内”,要从理上来讲,比如说: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我用般若智慧去杀掉无明的父,杀掉贪心的母,这个就不必下无间地狱了,

所以在这个“五无间”,理上的无间叫做“无间道”,在事相上的无间,真的去杀父、杀母、破和合、转法轮僧、出佛身血,这是真的去做的时候,这个叫做无间,叫做“无间地狱”,无间地狱。

这个“无间”两种含意,不太一样,“无择地狱”就是行外无间,必入无间地狱,

行内无间,不必入无间地狱,他是得了无间道,但是呢?这“无间道”就是不会被烦恼所间断,

但是把不究竟当作是究竟,因为二乘人修的偏空,偏空。所以沉空滞寂,然后呢?睡无为床,

沉空滞寂经过百千劫,醒不过来,等于下无间地狱一样地那么久,醒不过来,所以这一种比喻,

因此真的拿刀杀父亲、母亲的,这个一定入无间地狱,这是“事无间”,又叫做“外无间”,

那么用般若智慧杀掉自己的无明、贪心的,这个叫做“内无间”,以般若智慧无间道断烦恼的,得二乘人的果,怎么样?这是不下地狱,

但是呢?没办法成佛。不晓得了万法空无自性,当下就是,一定要杀掉无明,

诸位!无明当下就是佛,贪心当下就是佛,二乘人修的就是,能观智、所观境,能所不断,所以杀掉父母亲,仍然没有办法像佛的究竟义,

了无明如幻,了贪心也如幻,统统不可得,不必杀害它,不必断它,可是二乘人就硬要杀害它,硬要断它,就等同无间,这个是某一个角度是表法的。

   6-2 讲到这个破坏众僧,这个你不得不很小心,很小心的,有时候一句话,搞砸了整个僧团,这个破坏了众僧,这个非常严重的,这个绝对不是我随随便便讲,这是经典一直讲,此罪极重。

【注释】

【“五无间业”:即】(就是)【五逆罪,以此五逆罪业,定当得无间地狱之果报,故称五无间业。】

【“无择地狱”:即】(就是)【无间地狱之古译。以造无间业之人,不论何人,冥官皆押收之于无间地狱,没有简择,故】(所以)【称】为【无择。】

【“破坏众僧”:“僧”】就是【和合之义。此】(这个)【即】(就)【是破坏众僧之和合。

众僧和合若坏,即】(就是)【不能修道得解脱,自利利他,故此罪极重。】

在这里,一定要劝这些比丘,还有这些在家居士,饭可以多吃两碗,但话是不可以乱说的,你就知道,这个下去是很严重的问题,很严重的问题,

你今天……我们来到文殊讲堂,是想修道得解脱的,你来在这里搬弄是非、说是说非,害的不是只有这整个僧团,你破坏了这个僧团,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

以前有个在家居士,他比较欣赏某一个法师,就一直鼓励这个法师,你出来,我建这个道场给你,你不要在慧律法师的座下受到委屈,出来,我建这个道场给你,

本来这一个好好的法师,在安住、结夏安居,每天搬弄是非、说东说西,然后怎么样?就出去了,随便买一个分寓……怎么样,建一个所谓的精舍啊!到最后,出去以后,结果那个法师还俗了,还俗,还俗了。

诸位!这个就是破坏僧众的和合,破坏僧众的和合。

所以我每次都跟这些工作人员讲,出家众的事情,你不要涉入,法师、出家众,他是受过三坛大戒的,如法如律、如佛所说地在持戒,人家有做三羯磨,法师再怎么样子先走你一步,

在家居士,如果我们有好的意见,那可以私下来商讨,你是为这个僧团好,你是为了这个整个正法好,那么这个可以私底下来讨论,

你把它搞了这个僧团,变成A组、B组、C组……一个道场变成了四、五组,那你的麻烦就大了,

所以住在僧团的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是在家居士,男居士、女居士,你不得不知道,这个是很重的罪,

有时候你一句话,让两个比丘打起来,这个就是破坏僧众了,

所以来到僧团,很重要的,这个动作要比一下,(师父示意闭嘴的意思)YKK拉练,你听懂嘛,

所以我看,有一些、或者女居士,有时候在厨房,或者有时候在团体,她就一直传……一直传,她本身也不了解内容,就一直讲……一直讲,

我在旁边,喔!你很可怜的,以后你会不知道怎么死的,

你讲没有用,她道理比你会讲,她口才比你会,所以众生在造业的时候,哎呀!比你说法更强,她比你还大声啊!你讲经还没有她的大声,我还得用麦克风才有这么大声,她在造业比你还大声,

讲到这个破坏众僧,这个你不得不很小心,很小心的,

有时候一句话,搞砸了整个僧团,这个破坏了众僧,这个非常严重的,这个绝对不是我随随便便讲,这是经典一直讲,此罪极重,

所以我们在家居士,有的比丘跟你讲些什么,就:出家人的事情,我不敢管,我听经以后回来胆颤心惊,就是这个会怕就好,真的,真的就是,这个就是要怕,宁可过,不可以不及,怕,是对的,

然后有时候,这些法师,咦,表现得不错,这些法师,我有时候会问问这些居士,

居士就跟我讲,喔!师父!你们这个僧团,这个法师,某某法师看到女众就避开了,看到男众的居士也避开来,他就是很保持一个距离,

我就是跟这些居士讲,这个法师有救,知道要避开,知道要避开啊!这个法师有救了,

如果那个法师傻傻地,不知道要避开来,那个法师会很凄惨,为什么呢?你让在家居士破坏僧众,法师你连带责任啊!

所以法师跟居士,就是保持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尊重,互相有个距离,这样是最好的嘛!

    6-3 有两种情形,就是现代来讲,等同出佛身血,一、恶心破坏佛像,起恶心喔!二、伤害到弘转大法轮的法师,此法师可以救无量无边的众生,等同佛。

【“恶心出佛身血”:此以事言,则】是【指提婆达多恶心欲害佛,使力士推山上大石欲压佛,护法金刚以金刚杵碎此大石为粉末,唯有一小石落下,中佛脚指出血。提婆达多因此而以父母所生身堕于无间地狱。】

好!这一点我有提过,向高僧大德问过,因为我那时候在家居士就有问过这个,恶心出佛身血,这个在我们时代,这根本就不可能嘛!佛又不在世,

然后他们就举了两个重点,重点啊!像忏公也跟我回答过,他就说了,他就说有两种情形,就是现代来讲,等同出佛身血,

一、恶心破坏佛像,起恶心喔!

二、伤害到弘转大法轮的法师,此法师可以救无量无边的众生,等同佛。

你伤害他,等于现在的出佛身血一模一样的罪,你碰不得,

所以如果有代佛说法的而且是正知正见的,我们理应尊重、随喜赞叹才对,

所以这个叫做“恶心出佛身血”,以现在来讲,佛不在世,那么我这一点请示高僧大德,高僧大德也提了两点,等同出佛身血。

   6-4 “世尊,云何”而说“男子”或“女人”若“行五无间业”,却有“不入”于“无择地狱”者?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

若男子”或“女人,行五”种“无间业”,亦有“不入”于“无择地狱”(无间地狱)者。

“世尊,云何”而说“男子”或“女人”若“行五无间业”,却有“不入”于“无择地狱”者?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解“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云何”为“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杀“母、及”杀“害”阿“罗汉、破坏众僧”之和合、“恶心出佛身血”。】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468:【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断尽了这个贪爱跟无明,那么这个众生的生死就断了,名杀害自性生身的父母。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7-1 我们真正的父母是什么?真正的父亲是无明,真正的母亲是贪爱,如果我们破了无明,心中也没有贪爱,就算你有父母亲,也生不出我们,我们没有这个业。

说:大慧,云何众生母?什么是众生的母亲呢?

谓爱~,就是贪爱,贪着一切六尘,贪爱就是一种润业的烦恼,滋润这个业,贪爱一次,就滋润这个业,又一次的滋润,

爱更受生,“更受生”就是更受后生,更受将来的转世,叫做“贪爱更受后生”,

以未来的贪,恒以众生未来的贪心,“贪”是指贪、嗔、痴,

“喜”是指情绪,就喜,有喜、有恼,不喜的时候就苦恼,然后呢?有悲哀、有喜悦,有苦闷、有烦恼,所以这个“喜”,

贪心是指贪、嗔、痴,喜悦是指这些情执,很难,执着到的,喜,执着不到的,就悲苦恼,

所以很多人就是拚不过这个男女的痴情痴爱,所以今天报纸登的啦,喔!这个女女爱,也就是同性恋,两个都是美女,结果互相爱,睡到半夜的时候,刀子拿起来,一刀就刺穿心脏,这中间的过程,它没有讲得很清楚啊!仍然是为情所困嘛!

所以女女爱或者男男爱,其实归咎到最后,归纳到最后,仍然是男女的感情嘛!就是这么单纯,

所以你想想看,有多少人能够躲过这种无明的风暴,痴情的风暴,没有办法的。

如缘母立,就像儿子,“缘”就是因,就像儿子因为母而立,“立”就是生,儿子没有母亲怎么生呢?如子因母而立,而生,

无明为父,这个是发业无明,也就是最初的启动的力量,叫做“发业无明”,说:无明为父,无明,

我们真正的父母是什么?真正的父亲是无明,真正的母亲是贪爱,

如果我们破了无明,心中也没有贪爱,就算你有父母亲,也生不出我们,我们没有这个业,

所以无明为父,生出了六入、十二处的聚落,

断二根本,只要你断尽了贪爱的根本,还有无明的根本,断尽了二根本,

“二根本”就是贪爱还有无明,“贪爱”是润业,无明,然后润业的烦恼,“无明”是发业的无明,

断尽了这个贪爱跟无明,那么这个众生的生死就断了,名杀害自性生身的父母。

跟外面的父母没有关系,跟你的自性生身的一个父母,那么这个就是用无间道,断了、杀害了父母亲。

   7-2 这一辈子没有听到佛法的人,这个感情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放得下,一个都没有。为什么?他一定会起贪、嗔、痴,起喜、忧悲、苦恼的这些情执等。

整段把它贯串起来,就是内五无间,爱与无明为众生自性父母。

说:大慧,贪爱为众生之母,那些么无明就是众生之父,

那么什么是众生的母?谓贪爱更受将来的受生,

所以众生恒与未来的贪、嗔、痴,一直起这个妄想妄动,同时种种的情执的喜悦、忧悲、苦恼,“俱”就是等,等等这些事情、这些情执并重,并重啊!

换句话说:这一辈子没有听到佛法的人,这个感情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放得下,一个都没有。为什么?

他一定会起贪、嗔、痴,起喜、忧悲、苦恼的这些情执等,“俱”就是等等,

就像儿子是因为母亲而生的,“立”就是生,那么无明为父,就生出我们这个色身的六入、十二处的聚落,

断尽了贪爱和无明这二种根本,名杀害自性生身的父母。

【注释】

【“谓爱更受生”:谓贪爱为众生之母,以有此贪爱故,而更受后生。此为润业烦恼。】

【“贪喜俱”:与未来之贪喜等情执并俱。贪喜二者,即】(就)【代表贪瞋痴慢疑妬】(嫉妒)【、悲喜苦恼等情。】

【“如缘母立”:谓众生因爱而受生,如子之缘母而立。“立”,即】(就)【是生。故谓爱为众生之母。“缘”,】就是【因也。】

【“无明为父”:此为发业无明。】

【“生入处聚落”:以无明故,而生于六入、十二处之空聚落中。】

【“断二根本,名害父母”:若断爱与无明此二能生众生之根本,而不再受生,名为杀害父母。】

    7-3 若“断”尽爱与无明此“二”能生众生之“根本”,而不再受生,“名”为杀“害”自性生身“父母”。

【义贯】

【“大慧,云何”为“众生”之“母?”

谓爱”为众生母,以有此爱故,而“更受”后“生”,

故】(所以)【众生恒与“贪、喜”等情执并“俱”。

众生之因爱受生,“如”子之“缘母”而“立”(因母而生)。

何者为众生之父?“无明为”众生之“父”,

以无明故,而“生”于六“入”、十二“处”之空“聚落”中,

若“断”尽爱与无明此“二”能生众生之“根本”,而不再受生,“名”为杀“害”自性生身“父母”。】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469:【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不是用佛性修行,是用能观智、所观境,一定要断掉烦恼,就剜肉成疮,彼则名为杀害自性的罗汉,也就是说:根本就没办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入不二法门,当下就是。

接下来,这个内心的诸结使,便是自性阿罗汉。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二乘人不了解诸结使本来就空,因此彼诸使,“诸使”就是诸结使,不一再起现行,

也就是说:把这个诸结使,当作是一种怨毒,内心的纠结,

不晓得自性本来就空,空无自性,因此把内心里面,所谓内心的烦恼的那种结,把它当作是鼠毒,就像毒老鼠的药那样,

鼠毒的发作,深可厌弃,鼠毒一发作,那怎么得了,是不是?人会死掉啊!

然后呢?深可厌弃,而欲断尽之,就是一定要断掉烦恼,那个烦恼那个结,就是让它们不要再起来,

他不晓得那个结本身并不存在,一定要断它,一定厌弃它,所以用这个致尽,没有办法入于佛的境界,

致令诸法究竟断灭,一定要把烦恼断掉,不晓得烦恼当下就是佛,致令诸法究竟断灭,诸法究竟断灭就难起妙用,难起这个妙性的大用,

不是用佛性修行,是用能观智、所观境,一定要断掉烦恼,就剜肉成疮,彼则名为杀害自性的罗汉,

也就是说:根本就没办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入不二法门,当下就是。

【注释】

【“彼诸使不现”:“使”,】就是【结使、烦恼。谓令彼诸结使皆不再现起。】

【“如鼠毒发”:视诸结使之怨毒,如鼠毒之发作,深可厌弃,而欲尽断之。】

【义贯】

【云何为杀阿罗汉?谓令“彼诸”结“使”皆“不”再“现”起,

视诸结使犹“如鼠毒”之“发”作,深为厌憎,而欲尽断之,

致令“诸法”皆“究竟断”灭,“彼”则“名”为杀“害”自性阿“罗汉”。】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470:【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二乘人不知道五阴身就是法身,说:一定要破除它,那么这个就是破自性的五阴身,等于破和合僧团一样。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9-1 接下来,把五阴就当作是一种和合,那么色、受、想、行、识这个五个,就有五个了,那么就是僧团了。

接下来,把五阴就当作是一种和合,因为超过四个人,叫做“僧团”,

那么色、受、想、行、识这个五个,就有五个了,那么就是僧团了。

云何破僧?什么叫做“破僧”?那个这个用表法的,谓异相,“异相”就是色、受、想、行、识都不一样。

   9-2 诸阴和合之相一定要把它断,名为破自性的和合僧众。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什么叫做“破和合僧”呢?这个是理上来讲的,谓异相,“异相”就是五阴的相都不一样,

色不同于受,受不同于想,想不同于行,行不同于识,叫做“异相的五阴”,

“诸阴”就是五阴,所以叫做“异相”,这个“异相”就是不把它和合起来,

一直讲,“异相”就是色不同于受,受不同于想,想不同于行,行不同于识,是站在这个角度叫做“异相”,诸阴就是五阴,

那么各各异相的五阴,身心和合聚积成身心,和合聚积,

究竟要断掉五阴,“断彼”意思就是,诸阴和合之相一定要把它断,名为破自性的和合僧众,

超过四个就叫做“僧团”,所以僧一定要四个以上。

   9-3 五阴身就是法身,站在不异的角度说。

【注释】

【“异相诸阴和合积聚”:“诸阴”即】(就是)【五阴。“异相”,谓五阴皆各有其自相,且其自相皆互异。

此谓:各各异相之五阴,以和合而得积聚成身心。】

【义贯】

【“云何”为“破”和合“僧?谓”各各“异相”之“诸阴”,以“和合”而得“积聚”成身心,

若“究竟断彼”诸阴和合之相,即“名为破”自性和合“僧”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二乘人不知道五阴身就是法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定要破除它,

那么这个就是破自性的五阴身,等于破和合僧团一样,

五阴身就是法身,站在不异的角度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经文471:【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硬要以空、无相、无愿,无漏的劣恶之想,一定要杀掉它,扼杀种种的识,识杀掉了,也没有佛的存在。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等。】

    10-1 你一定要记得这个,离识无别佛,离开这一颗妄想心,没有另外一种佛的存在。

说:大慧,“不觉”就是不能觉知,“外”就是一切的外法,“不觉外”就是不能觉知一切的外法,

那外法不是自相就是共相,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现,

那么自心所现量,自心所现量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自心所现量的七识身,为什么这个“身”?“身”就是众多的意思,总共有七识,

所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因为有七个识,是不是?

七识身,叫做“众多的识”叫做“身”,这个“身”是表众多,

那么自心所现量之七识身,所变现出来的,不知道这些自共相都是唯心所变现出来的,

而硬要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空、无相、无愿叫做“三解脱”,这个无漏法,

什么叫做“恶想”呢?用这种不是佛的究竟,用二乘人的能跟所,能观智、所观境这种劣恶之想,

一定要杀掉前七识,然后究竟~,“断”就是断灭,断灭彼七种识佛,

为什么断掉前七识,名为七种识佛,因为识当下就是本净的真如,

你一定要记得这个,离识无别佛,离开这一颗妄想心,没有另外一种佛的存在,

识,了悟了识生灭,当下就是诸识本净,都是本体所现的,所以,识就是佛,七识身当下就是自性佛,

所以“七识而称佛”是什么意思?(因为)诸识本净,皆为真如本体所现,你断掉七识,哪来的佛啊!

所以究竟断灭,究竟断彼七种识佛,断灭了七识就是无佛可找,因为诸识本净就是佛,这个名为恶心,而出自性佛之血。

用这个恶心,怎么样?欲毁佛,欲杀佛,杀掉自性佛,佛身之血。

若男子女人行此五种出世间的,这个不是世间的,若男子女人行此五种出世间的无间事者,“无间事者”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无间道,

其名为~,这要补一个字,其名“内”要补这个字,要不然你就跟凡夫一样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转法轮僧、出佛身血,所以即名内五无间,

要加一个“内”,“内”五无间就是但是名字,叫做“名字无间”,就是没有事实,这个是理上来说的,从自性的角度来讲的,

什么叫做“内五无间”呢?又叫做“名字无间”呢?因为以其并非实造的无间业,所以只是它的性质,在他自身内扼杀了种种根本,所以跟实造同名,但不同造,所以叫做“内五无间”,又叫做“名字无间”,

因为他并不是真的去造。只是性质都是在自内身里面发生的,一定要扼杀种种的根本自性,所以实同无间。所以故与实造同名,亦名,后面这个“名”底下,亦名,

“现证得”,现在就证得五无间,这“无间”后面一定要加“无间道”,在这里已经不叫做“无间地狱”了,因为他是二乘人,

所以这个“无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地狱;一种是道,“无间狱”就是一定下地狱,“无间道”那就不一样喔!

“无间道”是解脱道,但可惜就是小乘的出离法。证于空相偏空的实际的境界,这亦名证得~,现在就证得无间道的解脱法等,这些小乘的出离法。

那么我整段把它贯串一下,说:大慧,不知一切外法的自相、共相都是唯心所现,都是自心所现的七识身,因为众多名为“身”,所变现的,

硬要以空、无相、无愿,无漏的劣恶之想,一定要杀掉它,扼杀种种的识,识杀掉了,也没有佛的存在,

所以究竟断灭彼七种识佛,因为识,诸识本净,识就是佛,一定要断掉识,就无佛可成,

所以七识身当下就是自性佛身,名为恶心欲杀佛,而出自性佛身之血,

若男子女人行此五种出世的无间事,即名“内五无间”,也就是“名字无间”,

以其并非实造,只是其性质为在自身内扼杀了种种根本,故与实造同名,亦名,现在就证得无间道的解脱法,小乘的一种出离(证于实际)。

   10-2 离烦恼就没有菩提可得了,所以众生不怕逆境,不怕烦恼,就怕你觉悟得迟,你觉悟得太慢。

【注释】

【“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七识身”,即】(就是)【七识,“身”为众多义、积聚义,亦即复数之义,

此谓:不能觉知一切外法之自相与共相,乃惟自心所现量之七识身所变现,并非他物。】

【“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三解脱”,即】(就是)【空、无相、无愿。

“无漏恶想”,以其欲以三解脱之法门,恶杀诸识,令皆究竟断灭,达于无漏灭尽之境】界【,故称为无漏恶想。

“七种识佛”,七识而称为佛者,以诸识本净,皆为真如本体所现,故唯是佛。

以自心妄想执著故,故见有染有净,有凡有圣,

而染净凡圣实同一体,如水与波,当体即是,若离妄想,离能所取,即一切皆如,是故七识名佛。

此即众生即佛义。是故本章言:爱与无明为众生自性父母、诸结使为自性罗汉、五阴和合之相为自性和合僧、七识身为自性佛身。

是故欲求自性者,当于爱】当下不可得【、】当于【无明】求【、】当于【诸结使】求【、】不离爱、不离无明、不离诸结使,也不离【五阴和合相、七识身中】当下而【求,】

诸位!你一定要补这三个字,你才知道,要在爱求,无明、诸结使、五阴和合,七识身中当下求,

意思就是:不离本处即得菩提,你不可能离开爱、无明、诸结使、五阴和合、七识身,另外找到佛。不可能,就是当下而求。

为什么叫你万法回归当下?这一句我把它念一下,当于爱、无明、诸结使、五阴和合相、七识身中求,当于爱,当下求,当于无明,当下本空求,当于诸结使,当下求,当于五阴和合相,当下求,当于七识身中当下而求,若不回归当下,不是究竟无上正等正觉之法,

【若离于是者,则自性不可得,】得不到,自性不可得,【罗汉、解脱、佛,皆不可得;】

意思就是:离烦恼就没有菩提可得了,所以众生不怕逆境,不怕烦恼,就怕你觉悟得迟,你觉悟得太慢,

【质言之,若离于是,则一切法不可得。

故】(所以)【知爱、无明、诸结使、五阴和合相、七识身于自性乃至佛果菩提有大恩德,故若欲究竟断彼等诸法,即为无间业。】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此五无间亦即为内五无间,以其皆为小乘行人,于自内身中断种种恩德、养育之根本,而不曾于自身外,实断他人命根等无间业,

故】(所以)【称内五无间;亦称名字无间,以其并非于外实造,只】是【其性质为在自内身扼杀种种根本,故与实造无间同名。以其只是内造,只有名字,故并不须受无间地狱之报。又,此内五无间,又称为出世法之无间业。】

【“亦名无间等”:名为得证无间道之种种解脱法。此句魏译作:“无间者,名证如实法故。”唐译作:“若有作者,无间即得亲证实法。”“等”,即】(就是)【种种义。】

    10-3 若”有“男子、女人行此”五种出世之“无间事者”,即“名”为内“五无间”业,“亦名”现证“无间”解脱“等”小乘出离法(证于实际)。

【义贯】

【“大慧,”云何为出佛身血?谓“不”能“觉”知“外”一切诸法之“自”相与“共相”乃唯“自心”所“现量”之“七识身”所变现者,更无别法,

以不了此故,而欲“以三解脱”之“无漏”劣“恶”之“想”,来“究竟断”灭“彼七种识”之“佛”,

即“名为”以“恶心”欲杀佛而“出”自性“佛身”之“血。

若”有“男子、女人行此”五种出世之“无间事者”,即“名”为内“五无间”业,“亦名”现证“无间”解脱“等”小乘出离法(证于实际)。】

    10-4 【七种识在此佛】却【说为“七种识佛”,】它的【意义非常深远。若以究竟之意义言,则诸识本净,皆为真如之所现,故唯是佛,心佛众生平等无二;而小乘人以心执著】有【染】有【净分别】心【过重故,必欲断彼诸识,此】(这个)【即】(就是)【犹如出佛身血。

底下这一段很重要,它很多都是表法的,那这个表法里面有真实,真实里面有表法,用这种种的穿梭时空,穿梭这个义理跟文字,让你更加的了解。

【诠论】

【七种识在此佛】却【说为“七种识佛”,】它的【意义非当(此处原文为“当”,疑为“常”之误,此处用“常”较合理。——整理者自解)(常)深远。

若以究竟之意义言,则诸识本净,皆为真如之所现,故唯是佛,心佛众生平等无二;

而小乘人以心执著】有【染】有【净分别】心【过重故,必欲断彼诸识,此】(这个)【即】(就是)【犹如出佛身血。

又,此但名出佛身血,而不名杀佛者,正如提婆达多,其本意为欲杀佛,然佛实非其所能杀,只能伤其足令出少许血。

同理,小乘人,以其陋劣之智力,虽欲究竟断彼七识身,然七识身如佛身,非彼力所能断,仅能暂时强压制之,令不起而已,而彼小乘人即谓已断七识,实则未断,只如令“足指出血”,小伤而已。

又,在此只提七识身,未说彼欲断八识身,以小乘人智力仅能及于七识,不得窥于八识之奥衍,】这个“衍”就是深奥深处的意思,奥远就是深远,【并且七识尚不能断,何况八识,故但言欲究竟断彼七种识佛。

再者,七种识即八识本体所现,亦即】(也就是)【八识所起之用,体用一如,(若八识不断,七种不可能究竟断),故言七种识,即含八识之义,只是小乘人之智微小,不堪进窥八识,如前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10-5 佛只讲妄动妄性本空,可见从来不生,从来不灭,从来不增,从来不减,所以但转其名,体实不动。

复次,佛名为觉,七识以各各能觉了自分之境界,故】(所以)【七识亦有觉义。

若从更深的一层意义言之】(来说)【,则此七识之觉,实为不觉,以由不觉心动,故转本觉为七识;

然而欲复本觉,须赖始觉,而始觉则在七识;

是故,从本觉到不觉,从不觉到始觉,再从始觉回到本觉,其关键皆在前七识;

然】而【于究竟言之,则始觉、不觉、本觉与七识,实同一体,只是一转而已,】

这个我们在《大乘起信论》都讲了非常详细,而在这个《楞严经》也讲过了,

所以说:《楞伽经》这个大法,差不多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总复习,

还更深入地去探讨,这只是一转而已,【而三世诸佛成佛之本,亦在此诸识之一转;

然而所谓转者,但转其名,体实不动,】这句话什么意思?无论千变万化,我们的本体从来就是不生,从来就是不灭。

所以《大乘起信论》,有的把它注解说:哎呀!因为真如不守自性而有妄动,喔!这一句话很严重的错,

真如亘古以来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真如不守自性?那还得了,成佛以后很快就变众生了,

所以自古以来的注解,都是祖师写的,没有人敢提出来讨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力不足,没有把握,

我很有把握,这一句不是佛说的,百分之百,佛什么时候讲过真如不守自性呢?

佛只讲妄动妄性本空,可见从来不生,从来不灭,从来不增,从来不减,所以但转其名,体实不动,

在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这个世间正报依报,无论你发生任何的事情,本性不增不减,

人家、无量众生诽谤你,你本性不增不减,无量众生赞叹你,我们本身本性不增不减,

你现在拥有很多的房地产,几百亿、几千亿,你本性不增不减,你再穷光蛋,穷到一毛钱都没有,我们的本性不增不减,

你用这个过过日子试试看,回去你老公对你不好,你不用看他的脸色,我的本心本性不增不减,

如果孩子拉肚子、发烧,该送去医院就送去医院,你的心也是不增不减,该送还是要送,是不是?

你拉保险的,这个保险被人家拉走了,你也不要烦恼,本性也不增不减,

但是车子来了要懂得闪开,不要说本性不增不减呢!不然是会被车撞死的,

所以这个本性不增不减,就是一样要过正常的生活,完全契入我们的真如自性,体实不动,但转其名,

【故】(所以)【七识身实同佛身,为诸佛清净法身之所依,当然也是九法界众生之所共依,故十法界同此一体。】

此一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究竟无上大般涅槃,“同此一体”是什么?本是一心,本心本性,都是无上大般涅槃的妙性,同此一体。

【因此若欲究竟断尽彼七识身,即犹如恶心出佛身血。而此所谓“佛身”者,非他,即自性佛之身也。】

    10-6 小乘人所行之欲令诸法断灭的无间道业,与世间的无间业,同名为无间者,还有三层意义。世间与出世间之五逆,果报亦相似。有此等种种因缘,故凡小所行之五逆,同名为五无间业。

【再者,小乘人所行之欲令诸法断灭的无间道业,与世间的无间业,同名为无间者,还有三层意义:

第一,世间之五逆,为断一切恩德根本,其心大恶;

而小乘人之取究竟断灭,在出世法来说,亦】(也)【是大恶,以断佛种性故。】断掉的佛种就是二乘人用那种方法是不能成佛的。

【第二,从因来看,世间】的【五逆,与出世间五逆,其所依之因皆相似:

凡夫之人,以依于凡夫四倒,】“四倒”的意思就是说:把这个世间,把它认为常、乐、我、净,

这个世间本来是无常,他把它当作为常,死亡跟我没关系啦!

这个世间实在是不快乐,生灭,生生灭灭,他把那些快乐,每天唱KTV、卡拉OK,喝酒、跳舞、吃炸鸡……快乐得不得了,出国……是不是?这世间是不乐,可是他硬要把它就这是快乐,这也是颠倒常乐,

这世间无我,他认为它是我,净,这世间不净,他认为是净,

而凡夫之人以依于凡夫的四种颠倒,【而造】作【五逆重罪,堕于无间地狱受苦;

至于二乘人,则依于二乘】人【之四倒,】“四倒”的意思就是说:执着无漏,无漏的,二乘人所执着的那种常、乐、我、净,不晓得后面还有一个叫做“真常、真乐、真净”,

诸位!二乘为什么叫做“倒”呢?对佛来讲,二乘还是颠倒的,究竟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他体悟不出来,所以仍然是一种颠倒,【而造出世之五逆,因此不得佛果。

第三,从果报来看,世间愚夫,造五逆罪,堕于地狱,长劫受苦无量;

而小乘人造出世】的【五逆,长劫醉寂灭酒,沉空不觉,不得证佛无量自在法身;

以不觉故,即名为苦,彼小乘人反而无乐计乐,

是故世间与出世间之五逆,果报亦相似。有此等种种因缘,故凡小所行之五逆,同名为五无间业。】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经文472:【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佛恐未来世愚痴众生,以为实造五逆亦】(也)【可】以【不堕无间地狱,故在此特别提出,令善分别内外两种无间业,名虽同,而义实不同,果报亦别,以一为世间,一】个【为】(是)【出世故。】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

【注释】

【“有外无间”:有外五无间业,】就是真的拿刀子杀掉父母亲,真的去破坏和合僧,真的出佛身血,【即凡夫之五逆罪,此即实造之】五逆【无间重罪。】

【“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于未来世,教化众生,令不堕愚痴,而于佛所说法,不生疑惑,妄造诸业。

因为佛在前】面【明示出世间之五无间业】的【时】候【,说造此内五无间业,不堕无间地狱,反而证得小果之无间解脱;

佛恐未来世愚痴众生,以为实造五逆亦】(也)【可】以【不堕无间地狱,故在此特别提出,令善分别内外两种无间业,名虽同,而义实不同,果报亦别,以一为世间,一】个【为】(是)【出世故。】

【义贯】

【“复次大慧”,尚“有外”五“无间”业,“今当演说”,

令“汝及”其“余菩萨摩诃萨闻是”外五无间之“义已,

于未来世”,教化众生,令“不堕愚痴”,而于佛所说生于疑惑,妄造诸业。】

   12 经文473:【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若”有人实“行此”外五无间业“者”,则“于三解脱”门中之“一一”法,皆“不得”现证实际,而得“无间”解脱“等”出离“法”。

【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

说:什么叫做”五无间”呢?“谓先所说”,就是前面所讲的,就是实造的五无间业,不是理上来讲的,是事相,

真的拿刀子杀掉自己的父母,真的去破~因为长舌挑拨离间,去破和合僧,因为发恶心剪掉、破坏那个佛像,这是出佛身血,

若行此者,于三解脱(空、无相、无愿)都不可能,于一一法,“一一”就是一一法,一一法皆不能得证,没有办法现证得无间,

“无间”就是解脱,现证得无间的解脱等出离法,完全没有办法。

“一一”就是一一法,一一法皆不能得于现证无间解脱等出离法,都没有办法达到出离现证之法。

【注释】

【“谓先所说无间”:谓为如我先前在他教中所说之】(的)【实造五无间业。】

【“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于三解脱门中之一一法,皆不能现证】得【无间解脱等出离法。】

实造的,实在杀掉父母,真的杀掉母亲,杀阿罗汉,

那么经典戒律有一句,说:杀掉发菩提心(者),这一点你要小心,虽然他不是阿罗汉,杀菩提心(者),这个罪就非常的重,

“菩提心”就是现在所讲的,在家居士如果去受过菩萨戒,是真的发菩提心喔!

去受菩萨戒,就杀掉他,就很严重了,那就更不要讲比丘了,菩萨、比丘,杀发菩提心的人,这个罪就很重。

再来,在僧团里面破和合僧,这个包括出家、在家都有可能,

有的人这口业,生生世世不够清净,不够清净啊!那么出家后还是习气,喜欢看人家的缺点,挑拨来、挑拨去,他也不觉得自己在说人家的是非,

这个就最糟糕的,已经在破和合僧,他们自己不觉得,他认为这理所当然要讲嘛,劝,劝不听,拜托,拜托不来,这个就是,

所以有时候,习气会害死人,把讲话当职业,把讲话当作职业,我就是职业的,以制造是非为天职,就是这样子,就很凄惨了,所以这个破和合僧要小心,一句话就有可能会破和合僧。

接下来,出佛身血,恶心毁坏佛像,或者是伤害~,在今天来讲的话,恶心毁坏佛像,或者伤害弘传大转法轮的大善知识,你让他出一点血,

当然这个不是经典,这是我请示了后来的高僧大德,他们有这样的解读,出佛身血,因为佛不在世了,

再讲一遍,出佛身血,恶心伤害佛像,破坏佛像,二、伤害弘传讲经说法大善知识,知见完全正确救度无量无边众生的,

这发菩提心的大善知识出一点血,等同出佛身血,因为他代佛宣法,代佛陀来宣扬这个正法。

【义贯】

【“云何”为外“五无间”业?“谓”为如我“先”前于他教经中“所”广“说”之实造五“无间”业。

“若”有人实“行此”外五无间业“者”,则“于三解脱”门中之“一一”法,皆“不得”现证实际,而得“无间”解脱“等”出离“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经文474:【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觉知了万法唯心现量,这样可以解脱余恶趣受生相续的妄想,相续就会断,就会解脱。

【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13-1 “除此”就是除了实造的外五无间业,一定要受报以外,其它的不算,哪一些人不算、不必受报呢?那是示现的。

接下来,“除此”就是除了实造的外五无间业,一定要受报以外,其它的不算,哪一些人不算、不必受报呢?那是示现的,

说:除此实造的外五无间业必受果报以外,那么其它不必受报,哪一些是示现的呢?

余化神力,譬如说:示现五无间等,这个不算在内,

“谓”就是例如声闻,声闻乘所化的一种神力,菩萨所化的一种神力,如来所化的一种神力,

为余作无间罪者,皆是为令~,“其余”就是其余的人,皆是为令其余的作~作什么?五无间罪者,

这是为了化导那一些真正的去实造五无间罪的人,“除”就是除去对因果的怀疑,“除疑”就是除去对因果的怀疑,还有给他机会,就是忏悔,“过”就是过咎,

就是除去因果的疑问、疑悔,还有忏悔过咎,给众生一个机会,为劝发菩提心,令五逆十恶重罪的,转恶为善、发菩提心,发大善心,

这些神力所变化示现的五无间,“等”就是外,这个不算上内,不算在内。就是例外,这个当然就是神力所变化的,

但是呢!后面“无有”上面加两个字(才)看得懂,“凡夫”,加“凡夫”,凡夫没有说一向你作五无间事,“不得”就是不可能不,不得不,不可能不得到无间地狱的果报。

凡夫无有一向作五无间事,“不得”就是不可能不得无间地狱的果报,

“除觉”,除了觉悟了一切法唯是自心所现量,因而能够放下,

注意喔!这一句话,跟你有很大关系,出家、在家修行最大的关键,

你体悟到一切法无我唯心现量,因而就能放下离开你的正报对五阴身的执着,同时对你的财产的执着,

我们所有的众生的执着,一定执着这个五阴身,正报的执着,一定执着你身上所有的财产,这些统统叫做“妄想”,

因而能离于正报,五阴身的执着,也能离于依报,财产种种的妄想,

就是:我们所有的妄想,都是来自于执着正报、执着依报,

那么离五阴的我,还有六尘的我所拥有这些摄受,

或时遇善知识,只要你有因缘碰到大善知识,一心向善,一心闻法,一心向佛,一心发菩提心。

所以,有三种要坚持,要坚持佛的戒律,要坚持因果,要坚持发菩提心,修学佛道,

有三种坚持,坚持持戒,坚持持清净戒,坚持对因果负责,坚持发菩提心,

那么这三样一下去,你就成就佛道,三种坚持,那就无往不利,

所以或时遇大善知识,一心向善,发菩提心,一心一意地闻法,一心向佛,一心念佛,

觉知了一切法唯心现量就可以解脱余趣,“余趣”,余恶趣受生相续的妄想,妄想解脱,就是断的意思,你可以断掉六道轮回的相续妄想,也可以解脱余趣,

“趣”就是恶趣,余恶趣,“相”就是受生之相,可以解脱余恶趣受生之相,相续妄想,

相续妄想就是断掉,那么“解脱余趣相续妄想”,就是断掉余趣的相续妄想。

那么这一句把它贯串一下,除此已,就是除了这个实造的,实在造的外面的五无间业,一定会受到果报以外,

其它化的神力,所化的神力示现无间,这个“无间道”不算在内,

譬如说:声闻乘所化的神力,菩萨乘所化的神力,如来乘所化的神力,

都是为了这些其余的众生,造作的五逆十恶重罪的人,

为了要他们除去对因果的疑问,还有忏悔过咎,劝他们发菩提心,令这些五逆十恶重罪的人发善心、发菩提心,这些神力变化示现无间外,这些不算,

凡夫没有一向造作五无间罪,而不得无间地狱的果报,不可能不得无间地狱的果报,

除了能够了一切法唯是自心所现量,因而能离开对正报五阴身的执着,能放下所有的财产依报妄想的执着,离五阴还有六尘为我所能摄受,

如果有因缘碰到了大善知识,听经闻法,发大菩提心,一心向善,一心闻法,一心向佛,念佛求生净土,

觉知了万法唯心现量,这样可以解脱余恶趣受生相续的妄想,相续就会断,就会解脱。

    13-2 聪明的人听了法,他就马上就觉悟,速度比别人快,不要滥用无明,不要爆发无明,无明是佛教的奢侈品,滥用无明就是花费了功德法财,这是很奢侈的。

【注释】

【“除此已”:“已”,即以外。除此实造外五无间业之凡夫,必须受无间地狱报之外。】

【“余化神力,现无间等”:其余若是三乘圣人以所化之】(的)【神力,而示现造作与无间业同等之】(的)【恶业,则不受地狱报,以神力所化,非实造故。

造外五无间业,而不须受地狱报者,有两种人:一者,是三乘贤圣及佛如来神力之所化者;二者,是觉了自心现量者。

而觉了自心现量者,又有两种,一种是自能觉了,一种是依善知识所教而觉了。】

所以聪明的人听了法,他就马上就觉悟,速度比别人快,不要滥用无明,不要爆发无明,

无明是佛教的奢侈品,滥用无明就是花费了功德法财,这是很奢侈的,

世间人的奢侈是买名牌,佛教的奢侈是滥用无明,爆发无明,常常爆发无明,对佛教的修行人来讲,它是一种奢侈。

【“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谓即声闻乘圣人所化之神力、菩萨所化神力、或如来所化神力。在此言“声闻”,即摄缘觉。】

    13-3 要听经闻法,才不会产生对法或对理上的一种疑惑,【生信,方能忏悔所作,更不再造。】

【“为余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如是等诸贤圣人神力所现,皆为令其余造作五无间重罪之凡夫,除疑悔过。

如无厌足王,所杀者皆是化身,无有命根,为令实造者除疑悔过,所以不入地狱。

“除疑”,疑者不信,以不信因缘果报不爽之理,故】(所以)【造无间重罪,

若能于理不疑,深心信解,则不致妄造恶业。】所以我们也说要深信因果,

【又,已造恶业之人,若于理仍不能信,则不能悔过,若不悔过,则其罪愈重,其所受果报愈大。

若欲其悔过,以减轻其罪愆,乃至灭罪,必须先令其于理不疑、】

所以要听经闻法,才不会产生对法或对理上的一种疑惑,【生信,方能忏悔所作,更不再造。】

【“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为劝造五逆罪者发善心、】发【菩提心,改往修来,以神通力作种种变化,而示现与其同造五无间等业,故不受无间地狱之报。】

【“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然而凡夫人,则从来(一向)没有说造作五无间事业,而不必受无间地狱之报的。】那是不可能的。

   13-4 所有的凡夫,他的烦恼不断,他的执着,问题死在哪一个角度?就是这一段。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

那么这一段,就告诉所有的凡夫,他的烦恼不断,他的执着,问题死在哪一个角度?就是这一段,

【“身财”,“身”为内根身;】也就是,每一位众生都死执不放这个五蕴身,

【“财”】就是【为】(对)【外器界】的【。】就是所谓的财产,

【此谓凡夫实造外】面的【五无间业者,必受无间地狱之报,除非是能自觉了一切法皆唯自心所现量,】

觉悟有什么好处?觉悟就是不会再去贪,既然这贪的东西,都是你内心的问题,你还贪什么呢?

【因而离于】对五阴身的执着【内根身、外】在【器】界的【世间资财之种种妄想,】

在这里,我劝法师,居士不算,居士因为你们有家庭,

法师,囤积钱财就是囤积无量罪恶,你囤积那么多钱财,你做什么?

诸位法师,你告诉我,不晓得要做什么,你囤积钱财,是不是?

散播钱财化作智慧的法宝,就是散播无量的菩提。

所以这是劝导出家人,出家人要放下就比较容易了,在家居士因为有家庭就不一样,立场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并远离一切我与】(以及)【我所,】以【及能所取。“摄受”,即】(就是)【摄取,亦即】(也就是)【能所取。

若能如是觉了,远离一切妄想者,则可不必受无间地狱之】(的)【果报。】

【“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谓若不能自悟自觉知者,则若有时得遇善知识,蒙其开导,顿发实相真智,顿悟罪性本空,

而解脱了将再于其他趣中受生相续之】(的)【妄想,

因而顿断轮回之根本,故】(所以)【亦】(也)【不堕无间地狱。

“余趣”,其他趣,指恶趣,尤其是地狱趣(】就是【地狱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13-5 正、依二报贪不得,既是出家就是要得解脱,要想解脱就是舍,舍正报、舍依报,不能太珍惜太爱惜这个色身,太爱惜这个色身没办法修行,但是也不能浪费,太糟蹋它那又很麻烦,一直生病,病不好也不行,要中道。

【义贯】

【“除此”实造外五无间业之凡夫,必须受无间地狱报“已”外(以外),

其“余”若是圣人以所“化”之“神力”而示“现”造作外】在的【五“无间等”业者,则不受无间地狱之报,以神力所化,非实有造故。

“谓”如“声闻”乘圣人所“化”之“神力,菩萨”所“化”之“神力”,或】者【“如来”所变“化”之“神力”,

如是等神力所现,皆“为”令其“余”造“作”五“无间”重“罪者”,“除”去对因果正理之“疑”,生于信心,而忏“悔过”咎,并“为劝”令彼等“发”善心、菩提心“故”,

而以“神”通“力”,作种种“变化”,示“现”与其同造“无间等”业,是故不受无间地狱之报。】因为那是示现的,

【然而凡夫人则“无有一向”实“作”五“无间”之“事”业,】

真的拿刀子杀掉自己的、干掉自己的父亲、母亲,那么这个就真的是五逆十恶重了,

【而能“不得无间”地狱“等”果报者;

唯“除”一种人,即:能自“觉”了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所“现量”,因而能“离”内根“身”、外器界资“财”之“妄想”执著,】

所以师父刚刚讲,出家人囤积金钱,就是囤积罪恶,一定要把这个钱散播出去,散播了出去,等同散播菩提佛种,

出家众,正、依二报贪不得,既是出家就是要得解脱,要想解脱就是舍,舍正报、舍依报,不能太珍惜太爱惜这个色身,太爱惜这个色身没办法修行,

但是也不能浪费,太糟蹋它那又很麻烦,一直生病,病不好也不行,要中道,

【并“离”于一切法为“我我所”之执著,而了知无有能“摄受”】以【及所摄受者,如是觉了之人,则能不受无间地狱之报。

至若不能自觉悟者,“或”有“时”得“遇善知识”,蒙其开导,顿发实相真智,顿悟罪性本空,

而“解脱”了将再于“余”恶“趣”中受生“相续”之“妄想”,因而顿断轮回之根本,故】(所以)【亦得不堕无间地狱。】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经文475:【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他不同于凡夫实造五无间地狱,所以不入无择地狱。但是呢?却有断灭佛种的过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
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
谓是五无间,不入无择狱。】

    14-1 我们真正的父亲是来自于那一颗无明的心,真正的母亲是来自于那一颗贪爱的心,贪爱会滋润烦恼,无明会启动你的生死。

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贪爱名为受生之母,无明就是我们转世受生的父亲,

所以我们无量劫来真正的父亲是谁?就是无明,无量劫来真正的母亲是谁?就是你心中的那一念贪爱,

记住喔!我们真正的父亲,是你心中那一念无明,你没有无明,你没有贪爱,你怎么会来受生?

所以父母亲,只是藉着父母的因缘而已,只是借重父母的因缘而已,

所以我们真正的父亲是来自于那一颗无明的心,真正的母亲是来自于那一颗贪爱的心,

贪爱会滋润烦恼,无明会启动你的生死。

    14-2 修行一定要除掉那个东西,而不晓得那个东西是幻化的东西,空无自性的,这样叫做造作出世法的内五无间业。他不同于凡夫实造五无间地狱,所以不入无择地狱。但是呢?却有断灭佛种的过咎。

觉境识为佛,“觉”就是觉知,“境”就是六境,的诸识,“为佛”就是名为自性佛,

“诸结使”就是自性的阿罗汉,五阴聚集名为自性清净僧,

如果以无间道的修行法,用能、所观无间道的观照法,令次第断,“断”就是令彼自性所现的诸法究竟断灭,

意思就是:修行一定要除掉那个东西,而不晓得那个东西是幻化的东西,空无自性的,这样叫做造作出世法的内五无间业,

“不入”就是他不同于凡夫实造五无间地狱,他不入无择地狱,所以不入无择地狱。

但是呢?却有断灭佛种的过咎,因为他会断灭佛种。

佛种怎么下?就了悟当下不二,即心就是佛,就是佛的种子。

换句话说:你不要抛弃现有的,你在现有的了悟空无自性,不贪、不着,不离、不取、不断,不增、不减,那么慢慢、慢慢去体悟,直下无心便是道,就是这个意思。

   14-3 一定教他:你要发大菩提心,成就无上的佛道,要广度无量众生,这一句因为菩萨戒有这样讲,见一切众生都要劝发菩提心。

【注释】

【“觉境识为佛”:能知觉六境之诸识,则名为自性佛。诸识之觉与佛之究竟觉,体本不二。】

【“阴集名为僧”:五阴之和合积集,则名为自性之和合僧众;当此五阴身即】(就)【是清净僧众。】

【“无间次第断”:若以无间道法次第令彼自性所现诸法皆究竟断灭。】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贪爱名为”众生生身之“母,无明则为”众生受生之“父。

”能知“觉”六“境”之诸“识”则名“为”自性“佛,诸”结“使”是“为”自性“罗汉”。

五“阴”之和合积“集名为”自性清净“僧”众;

若以“无间”道法“次第”令彼等诸法究竟“断”灭,即“谓是”造出世法之内“五无间”业;

然以其系内造而非外造,故“不入”于凡夫之“无择”地“狱”受苦,但是却有断灭佛种之过咎。】

所以大陆来的,每次都说要求合个影,我都跟他讲:行,

这些一定要希望灌顶,希望师父来加持,那我都跟他讲,跟他摩摩顶、加持,

都一定教他:你要发大菩提心,成就无上的佛道,要广度无量众生,

这一句因为菩萨戒有这样讲,见一切众生都要劝发菩提心,

我们那个《梵网经菩萨戒本》里面都有这样讲,见一切众生,或者如果到山区去的时候,见到一切众生,他听不懂我们的话,那也没有关系,

说:尔时畜生当发菩提心,但是那一句话,但是也要稍微收敛一下,看看旁边有没有人,

我们有一个比丘到山上,看到那个众生,因为他国语念得不好,他都用台语,你们这些畜牲啊,我在旁边听到,不可以这样念法啦!这种念法不是很适当的,

说:尔时众生当发菩提心,你这样子说不好听啊!你们这些众生、畜牲,要发菩提心啊!我说:这样不是很恰当。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经文476:【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这是问佛的果觉。前面世尊说一乘道觉,名为一佛乘,然不知其果觉之境界为何,故有此问,以趋上进。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等宣“说佛”果位上“之”究竟“知觉。世尊,何等是佛”果位上“之知觉”?】

【诠论】

【这是问佛之】(的)【果觉,以前面世尊说一乘道觉,名为一佛乘。

既知一乘道觉之行相,然不知其果觉之境界为何,故有此问,以趋上进。】


 楼主| 发表于 2020-9-2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经文477:【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此为总答佛果位之知觉。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16-1 前面那一段就比较难,后面这一段就比较不简单,这样说,你可要听清楚。就是统统很难啦!从头到尾都是很难。

解释一下,我们上课上到这个阶段来,《楞严经》上过,《楞伽经》超过一半以上,大家对这个名相都不会陌生,都不陌生。所以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比较难的是前面那一部份,那么后面那一部份是比较不简单的,其实没有简单的部分啦。

师父!找比较简单的部份来讲,没有,没有比较简单的部份,都很难。

前面那一段就比较难,后面这一段就比较不简单,这样说,你可要听清楚。就是统统很难啦!从头到尾都是很难。

   16-2 声闻、缘觉如果能够回小向大,能够证得此法究竟之觉,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我说一乘。所以师父每次都劝人家,你要发菩提心,要回小向大。

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永离二种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还有变异生死,

断二烦恼,断二烦恼就是,俱生无明、还有分别无明,叫做“断二烦恼”,烦恼就是惑了,是名佛之究竟知觉,自己知觉悟。

声闻、缘觉如果能够回小向大,能够证得此法究竟之觉,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我说一乘。

【注释】

【“了知二障”:“二障”,即】(就是)【烦恼障】以【及所知障,亦名事障】以【及理障。】

【“离二种死”:“二种死”,即】(就是)【分段与】(跟)【变异二种生死。

唯佛证得无量自在法身,方得永离二死,寿命无量。】

【“断二烦恼”:“烦恼”在此之义为惑,亦即】(也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惑,或就是无明,

【二惑即】(就是)【俱生无明与分别无明。】

“俱生无明”就是先天性的,“俱生无明”强调的是什么?就是种子跟习气,

“分别无明”是强调能缘心、所缘境,这记得,叫做“分别无明”,

而“俱生无明”,微细的流注生、流注住、流住灭,“分别无明”就是相生、相住、相灭,站在这个角度说的。

【此二无明须至佛果位,方完全净除。】

【“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声闻缘觉之人,若能回小向大,】

所以师父每次都劝人家,你要发菩提心,要回小向大。

那一天有一个居士,然后因为他是初学佛法的,问我一句话,请问师父!那个“回向”是回大向小吗?哇!差这么多,怎么会差这么多呢?是回小向大,叫做回向嘛!怎么回大向小呢?

【而证得此知觉之法者,亦得名为佛。】

   16-3 十方三世一切佛,统统叫你要成佛,如果你真的这一辈子没有那个能耐证果,要好好的念佛。我没有办法像这些大菩萨开悟见性、通达三藏,那没有关系,我至诚恳切地求生净土,一样了生死。

【义贯】

【“佛告大慧:”如果“觉”了“人”与“法”二者皆实“无”有“我”,

究竟“了知”烦恼及所知“二”种“障”实空,

因而永“离”分段与变异“二种”生“死”,究竟“断”除俱生与分别“二”种无明“烦恼,

是名”为“佛”果位上“之”究竟了“知觉”悟。

“声闻”与“缘觉”之人,若能回小向大,而证“得此”究竟知觉之“法者,亦”得“名为佛”,

是故三乘皆入一乘,】注意,这个“一”,“一乘”不是一,是绝对的意思。记得“一、三”不可得,

【“以是因缘故,我说”唯“一”佛“乘”,余者皆权设。】

所以这句话的重点就是说:十方三世一切佛,统统叫你要成佛,

如果你真的这一辈子没有那个能耐证果,要好好的念佛,

诸位!第一义谛有两种,一种叫做“相似”,就是你至诚恳切地念佛,那个就是接近第一义谛,

对佛没有疑虑,我至诚恳切,从恭敬心拜佛、念佛,

我没有办法像这些大菩萨开悟见性、通达三藏,那没有关系,我至诚恳切地求生净土,一样了生死。

    16-4 此为总答佛果位之知觉。《十地经论》:“以根后二智,知真俗二谛,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菩提涅槃二果,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所以真正的莲华,就是智慧开,智慧不开,这莲华开不了,意思是:你今天念佛,还得要培养我们的智慧,烦恼少一点,所以真正修行人,是把自己有心性管理多一点,少管别人。

【诠论】

【此为总答佛果位之知觉。《十地经论》亦】(也)【有略同于此之开演:“以根后二智,】

“根”就是根本智,也就是证得空性的智慧,“后得智”就是了俗谛的智慧,因为俗谛是度众生,所以根本智是自利,后得智是利他。

所以以根后二智,就是根本智,证得空性,就是真谛,后得智就是了俗,要度众,证得俗谛。

以根后二智呢?【如】(知)【真俗二谛,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菩提涅槃二果,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

所以真正的莲华,就是智慧开,则莲华朵朵开,智慧不开,这莲华开不了,

意思是:你今天念佛,还得要培养我们的智慧,烦恼少一点,

所以真正修行人,是把自己有心性管理多一点,少管别人,

凡夫刚好相反,管别人管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自己的心放荡到不得了,都不知道,一开口就是别人的错,从来不自我检讨的,这是完全是凡夫,

所以真正修行人,会把自己的三业管理得很好,自己的心情管得很好,他才不会去管别人呢!

那凡夫刚好颠倒,是管别人管得死死的,自己不管,一讲话就是一定别人不对,十足的凡夫。

   17 经文478:【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这个很简单,看一下就看得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说“善知二无我,人、法,

“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

烦恼断,就是俱生、分别无明,

永离分段、变异二种生死,是名佛的知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这个很简单,看一下就看得懂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了“知”人法“二”种“无我”,烦恼、所知“二”种“障”皆净,俱生及分别二种无明“烦恼”悉皆究竟“断”除,

而“永离”分段】以【及变异“二种”生“死,是”则“名”为“佛”之究竟“知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0: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