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17 经文392:【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这一段是为令法众离二乘人偏小之行,而趣向于究竟涅槃的极果,所以小乘讲的四果,四果向,四果,也要了解一下。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17-1 初地到十地,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所有的修学佛道不就为这个吗?就是成佛嘛!

这一段是为令法众离二乘人,偏小、偏见、偏行、偏空,或者是小行,就是不发大心的意思,偏小之行,

这一段是为令法众离二乘人偏小之行,而趣向于究竟涅槃的极果,所以小乘讲的四果,四果向,四果,也要了解一下。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小乘人的初果,须陀洹向,“须陀洹”就是初果,

“须陀洹趣”就是初果向,就像预备军官,大专生考完了试,叫做“预备军官”,预官,有这个预校,预备军官将来就变成军官。

“初果向”的意思就是预备初果,所以叫做“初果向”。“向”是方向的向。这须陀洹趣就是初果向,然后断了见惑,就证得初果。

接下来,就是修证时各自的差别相、还有共通相,

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是须陀洹趣,这须陀洹就是初果向,还有初果,这两者。他的所有的修行的差别相,还有共通相是什么?他的共通相,还有差别相是什么?

如果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如果善于了解初果向的差别通趣,

及斯陀含,“斯陀含”翻译成中文,就是天上人间再一度往来,便证得四果,叫做斯陀含,就是二果的圣人,二果的圣人还要再来人间转世一次。

上根利智的在二果直接就证入涅槃,

诸位在这里还要特别调整一下大家的观念,你千万不要讲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一定从初果再证到二果,再证到三果,再证到四果,不是这样子的。

把笔放下来,这个重点在这里:初果阿罗汉有三种根器,有上根器的、下根器的,还有中根器的。

初果阿罗汉如果是最烂的根器的,要经过七番的生死,也就是还要再来人间投胎,乘七次往返,天上人间往返七次,差的根器的初果阿罗汉就证四果阿罗汉;

中根器的初果阿罗汉,要经过三世到五世才断见思惑,出三界证阿罗汉果;

上根利智的初果阿罗汉,直接就跳阿罗汉果,不经过二果跟三果,

你知道吧,这个根器是有利跟钝的,不一样的。所以不要说~我们一定要调整观念,不要说:初果阿罗汉证完证二果,二果阿罗汉证完证三果,三果阿罗汉证完证四果,不是这样子的,不是这样,看根器的;

再来讲二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叫做“人间一往返”,也就是二果阿罗汉如果根器利的,直接就证四果阿罗汉,不经过三果;

三果阿罗汉叫做“不还果”,就是没有来到人间,他寄居在五净居天,也就是三果阿罗汉住的地方跟我们不一样,他是微妙的清净的色身,他不是跟我们住在这个粗糙的娑婆世界,像我们这个五阴身,他不是,

他住在天上五净居天,是微妙清净的色身,在当处就出三界证四果阿罗汉,这样听得懂吗?

初果阿罗汉分上、中、下,二果阿罗汉一往来,初果阿罗汉劣根器的要七番生死,中根器的经三到五世,上根器的初果直接超三界证阿罗汉果。二果上根利智的,在二果直接就证四果阿罗汉。

三果阿罗汉不在人间,他已经不还果,不在人间修,他在天上五净居天,寄位五净居天,示现三果阿罗汉的圣人,直接在五净居天就出三界证阿罗汉果,

阿罗汉那当然就是九次第定,这样现有一个概念,好,看课本。

以及斯陀含,“斯陀含”就是天上人间再一度往来,便证得四果。

“阿那含”就是“不还”,在五不还天、五净居天,在那个地方(彼处)证四果阿罗汉,

所以三果阿罗汉跟我们住的地方完全不一样,当然示现人间的不算。

那阿罗汉果,“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做“杀贼”还有“应供”,“杀贼”杀烦恼贼,“应供”应当受人间的供养,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斋僧的时候,在千僧斋,然后我们一定要摆一个賓頭盧颇羅堕阿罗汉那个位置,他要给人间应供,种福田,所以那个位置是空起来的,就阿罗汉啊,方便。有千僧斋,他可以示现。

可是阿罗汉来你看不到啊,他有大神通,你眼睛看不到啊,他来,坐在那吃饭,你也看不到啊,

像我们讲堂以前,也办过这个斋僧,师父也很辛苦,也办过斋僧,到处去邀请高僧大德来应供,

诸位,斋僧最大的辛苦不是出钱,是要去邀请这些高僧大德,要一个、一个去磕头,一个一个去磕头,所以我能理解斋僧的辛苦,一个一个去跪,我也是到处一个一个去跪,去跪啊,请人家来吃饭,还要向人家磕头,跪啊,后来我发现这个很辛苦,我出钱就好,

结果我们举办了三年,賓頭盧颇羅堕摆的那个位置,筷子打开,湿的。筷子用过的,那个一般筷子都没打开,对不对?筷子都没打开,可是我们这里打开以后,筷子是湿的,不是干的,用过的。

当然我们也不执著这个,就告诉你,确实有这件事情。

接下来,方便相,“方便相”就是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

所以在座诸位,排列组合一下,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这样叫做“四向四果”。

接下来,分别了知其行相,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谓令一切圣人契入、证入人法二种无我之菩萨的境界,菩萨当然也要证人法二无我,对不对?阿罗汉都要证一切法无我了,何况这个菩萨?

所以令其证入二种无我的菩萨境界,以及二障净,就是净除,净除所知障、烦恼障。

“度”就是超越,菩萨的诸地当然就是十地,初地到十地,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所有的修学佛道不就为这个吗?就是成佛嘛!

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当我们一个有证量的解脱的圣人的时候,他的心性证入到空无自性,就像摩尼宝珠一样,可以示现一切众生,度无量无边众生,

就像摩尼宝珠,摩尼宝珠没有任何的颜色,红色来显红色,白色来显白色,无彩色来显无彩色,所以讲,众色摩尼宝珠。摩尼宝珠本自无色,可是能现种种的色,

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本自空相,本自实相的境界,一切法的境界就是实相的境界,当体就是空相,就是境界,无尽的身财摄养一切。

“无尽的身”就是正报,“财”就是依报。在座诸位,这里要补充一下,诸位你们今天布施了金钱来供养师父,那我有没有布施金钱给你们?有。布施什么?布施功德法财。

你们拿世间的金钱来供养上人,是不是?师父布施这个功德法财。

诸位,你供养的这个钱,能用一生一世,我供养你的法身慧命功德法财,是用无量世,所以说,佛恩难报啊!师恩难报啊!要对我好一点,这样知道吗?(师父幽默),

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子啊!你布施了金钱,只能用一辈子,师父的法过去,你是生生世世,生生世世啊!

接下来,“摄养一切”摄受长养一切众生,

   17-2 当我们一个有证量的解脱的圣人的时候,他的心性证入到空无自性,就像摩尼宝珠一样,可以示现一切众生,度无量无边众生。

整句贯串一下这一段,为令法众离二乘人偏小之行,而趣向究竟涅槃的极果,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小圣人的初果,还有须陀洹趣,就是初果向,他们的修证时各自的差别相,还有共通之相,

那么,如果菩萨摩诃萨善解了初果向,还有初果的差别相,还有共通之相,

以及人间一往来的二果圣人,或者是五净居天,寄位于五净居天的三果阿那含的圣人,不来人间的三果圣人,

还有阿罗汉的杀贼,还有应供,这种种的二果向,方便相。方便相有三种,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统统叫做“方便相”,

能够分别了知,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

如是这样分别为众生说法,他的目的能够达到令一切大修行人契入,证入二种无我相的菩萨境界,断除所知障、烦恼障,

同时超越菩萨的初地,达到十地的究竟位,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

就像众色的摩尼宝珠随缘示现,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何身?示现什么身度化一切众生。以一切法的境界本空,就是实相的境界,

这个体悟到第一义谛究竟证得二无我的时候,这无尽的身财,摄养一切,摄养一切无尽的身,就是“正报”,“财”就是依报。

但是出家人来讲,这个“财”是功德法财。

摄受长养一切众生,就是一切众生需要什么?需要世间的财,来帮我们印经典,世间的财。可是要真理的传达,就是要法师的弘法,这功德法财,

所以众生需要两种财来滋养,一、我们要世间的财,没有钱没办法,钱不是万能,但是没有钱万万不能,睁开眼睛统统要钱,你今天你去医院看医生,就说万法本空不用钱,你在旁边等。你发高烧,烧到四十度都没人理你,你还是要钱啊,对不对?没有钱你怎么打针吃药呢?没办法,是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7-3 在座诸位,你们布施给我财,我也是布施给你们财,你们那个财可以用一辈子,我这个财不一样,用无量亿劫的辈子的。

【注释】

【“须陀洹”:小乘之初果,义为入流,或】者是【预流。】入于圣流或者预流,预入圣流,【以此果初入圣流,故】(所以)【称】为【入流。】

这世间骂人家不入流,下流就是不入流,没有流入圣人的范围里面,

【须陀洹果所修证者,为于三界之八谛下(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以【及上二界】就是【——色、无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发八忍、八智之十六心,】

我们在天台《教观纲宗》就讲过了,八忍、八智称为“十六心”,很简单,前面十五心统统叫做“初果向”,最后一念,第十六心叫做“初果”,就是这个意思。八忍、八智这十六心,加起来“八忍”加“八智”就是十六心,这个我们已经讲过了。

【而修断三界之八十八使见惑,证须陀洹果,名见道位。】(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参考文档后的附录)

【“须陀洹趣”:“趣”,即】(就)【是向,为须陀洹果之因位。

此位为指从第一心至第十五心之间,趣向须陀洹果而进,这十五心之中,都叫须陀洹向,一直到第十六心发起,方断三界见惑,而证须陀洹果,才叫】做【须陀洹。】

【“差别通相”:即】(就是)【差别相与通相。“差别相”,即】(就是)【别相,亦即】(也就是)【个别之相,以其与其他有差,故名差别。“通相”,即】(就是)【同相,共通之相。

这是指须陀洹趣与须陀洹果二者,各自所修的差别相,及其共通之相。】

【“斯陀含”:二果,一往来。谓于天上人间再一度往来,便得证四果,而入涅槃。】

【“阿那含”:三果、不还。谓证此果后,因欲界之五下分结断,】诸位这个“下分”就是好断,比较好断,“上分”就很难断了,好断的叫做“下分结断”。

【故不再来受生欲界,命终后即寄位于净居天,而于彼处证四果,入于涅槃。】

【“阿罗汉”:四果,又称应供、杀贼。】这个太不简单了,又【以其三界烦恼断,故名杀贼。以其为世间良福田,故一切天人皆应供养,故称应供。】

说实在话,现在要找到阿罗汉果,难!真的难啊!找一个乖乖的法师算是不错了,真的,守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老老实实修行,劝人念佛,也不错了,不错了,

那要得道、说法转大法轮,那就要看因缘,要看众生的福报。

【“方便相”:“方便”,即】(就)【是指以上三个圣果之“向”位,亦即】(也就是)【: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分别知已”:皆分别了知其行相已。】

【“如是如是,】分别了之其行相,修行才不会走错路啊。【为众生说法”:】

所以为什么“无僧说法鬼神愁”?为什么僧伽不说法这个鬼神就忧愁咧?因为它们不得解脱,冥阳两利叫做佛法,无僧说法鬼神愁,没有僧(出家人)说法,那个鬼神是忧愁,它们不得度啊,不得度啊!

为什么我们在讲经说法以后,回向《楞严经》,回向《楞伽经》?很多人立刻就得大感应,这个功德太大了,

所以我就叫你们说,如果你们还没有请过这个纳骨塔,不错喔,我们这个纳骨塔,它一直回向喔!

还没有点灯、消灾、拔度的,不错喔,我们一直回向喔,太多人感应了,因为我们走的是正法的道场嘛!

“分别知已”皆分别了知其行相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即以如是知解,如是分别,而为众生说法。】

【“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谓令其证入人法二种无我相之境界,及令其烦恼及所知二种障皆净除。】

【“度诸地相”:越度菩萨诸地之胜相。】

【“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身”,为化身,即】(就是)【内财。“财”,即】(就是)【外财,指世】间【出世间之财物,出世间财即】(就是)【功德法财。】

所以在座诸位,你们布施给我财,我也是布施给你们财,你们那个财可以用一辈子,我这个财不一样,用无量亿劫的辈子的。

【“摄养一切”:摄受、长养一切有情。】

    17-4 要摄受长养一切众生,要两种财,一种是世间财,还有出世间财。“出世间财”就是说法。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解“说诸”小乘人“须陀洹”】以【及“须陀洹趣”二者,修证时各自“差别”之相,及其共“通”之“相;

若菩萨摩诃萨,”能“善解”了须陀洹及“须陀洹趣”其修行之各自“差别”及共“通”之“相”,

以“及”对于“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及其证果位前,因位上之“方便”趣向之“相”,

皆能“分别”了“知”其行相“已”,即能以“如是”知解,“如是”分别,而“为众生说法”,

其目的“谓”令其证入人法“二”种“无我相”之菩萨境界,

“及”令其烦恼及所知“二”种“障”皆“净”除,而超越“度”过菩萨“诸地”胜“相”,

皆得“究竟通达”,因而证“得诸”佛“如来不思议”之“究竟境界”,

于是便能“如”可显“众色”之“摩尼”宝珠一样,能满众生一切所愿,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善能”富“饶”增“益一切众生,

以”通达“一切法”实相之“境界”,及其“无尽”之化“身”与无尽之世出世间“财,摄”受长“养一切”众生。】

所以要摄受长养一切众生,要两种财,一种是世间财,还有出世间财。“出世间财”就是说法。

   17-5 又,其所以问此的道理,为在令法众离于偏小之行,而趣入究竟之极果。一切众生学佛就是要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这是自利。然后更起而利他。而不是要令人去修学二乘禅,取证小果。】

【诠论】

【此处问四果修行差别之相,其意为发挥前面所说“愚夫所行禅”中,二乘偏禅之行相。

因前面以二乘】以【及外道所行,皆是愚夫所行禅,

而此节前,已详说有】见【、无】见【、断】见【、常】见【,】

诸位!“有见”就是存在上帝、大梵天、大自在天,

这个“有见”就是上帝永远存在,大梵天永远存在,就是常见的意思,

“无”就是没有因果,一切法无因,这个就是断,断灭见。断灭见就是坏因果。

“常见”就是承认有一个大梵天永远存在的,这个叫做“常见”。

【即是阐释了外道邪禅之行相;

然而二乘之偏禅行相,则仍未详,所以大慧在此问之。

又,其所以问此的道理,为在令法众离于偏小之行,而趣入究竟之极果,

所以大慧如是说:“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

一切众生学佛就是要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这是自利。

然后更起而利他。而不是要令人去修学二乘禅,取证小果。】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18 经文393:【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已经证果的人,有三种根器,云何为三种根器?下根器的人,还有中根器的,还有上根器的。上根器就是最利的。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这个刚刚师父就讲的,叫你们把笔放下,就是讲这一段,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个“谛听”就是注意听,用本性听啊,不用生灭意识心听,

众生不是谛听谛听,众生是乱听、不在意听、心茫茫地听,就不叫做“谛听”。

我们要谛听,就是听法要洗耳恭听。

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向,这个就是初果向,还有须陀洹果的差别。

接下来是指须陀洹果,已经证果的人,有三种根器,云何为三种根器?

一、下根器的人,还有中根器的,还有上根器的。上根器就是最利的。

先讲下根器的人,证初果阿罗汉,下根器的人要经过七番生死,在三有中才有办法断思惑,证阿罗汉果。

“极七”什么意思啊?“极七”就是要七次七返人间,“有”就是三有,“生”就是受生。

要最慢,“极”就是最慢,最慢七辈子天上人间在三有中来受生,就可以断思惑证四果阿罗汉;

中根的人比较少,或经过三世,有的经过五世,“有”就是三有,“生”就是受生,经过三世、或者五世,在三有三界受生,方断思惑证阿罗汉果而般涅槃。而入涅槃,契入涅槃的思想;

上根器的不一样,初果直接就证四果阿罗汉,即彼生顿超四果,不必经过二果、三果,统统不必,而般涅槃,就入大般涅槃。入这个阿罗汉,

这样你就知道啦。同样在台下听的人听受的法,这根器有宿世的上根利智的人,有的悟得快,有的悟的慢。

有的甚至还会误会师父所讲的意思,真的哦。然后自己回去自己解读,自己解读,然后所讲的又跟师父又不一样,为什么?这个不是下根器,这个叫做“烂根器”。这个不在上、中、下里面,那个是很糟糕的根器,是烂根器的。

师父这样讲,我也没有这样,把我的话扭曲,然后自己讲自己的,那个叫做“上中下”都派不上用场,叫做“烂根器的”,会误会师父的意思。

【注释】

【“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须陀洹”,】这是【指须陀洹向。谓须陀洹向】以【及须陀洹果,】就是初果向(初果比较好念)。【各有三种差别。】

【“谓下中上”:谓分下中上三种根性利钝不同。】

【“下者,极七有生”:】“极”就是究竟,最慢最慢七次的意思。【下根者,于得初果后,以其为极钝之下根,故】(所以)【须七返于三有中受生,方能断尽三界思惑,而入涅槃。】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中根人,则须再经三次或】者是【五次于三有中受生,断尽思惑,得阿罗汉,而后入于般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上根者,即于彼当生,便超至四果,而入于般涅槃,更不历二、三果而后灭。】

【义贯】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初果【向,】以【及“须陀洹果”之“差别。

云何为三”种差别?】因为根器有利钝。

【“谓”因根性利钝,】而有不同,【而有“下、中、上”三种之差别。

先说须陀洹果人。须陀洹果人之“下”根“者,”于得初果之后,以其为“极”钝之下根,故须“七”返于三“有”中受“生”,】

这个“七”还有一个含义,你一定要听清楚,最慢不会超过七辈子,是这个意思,就是七辈子一定证阿罗汉果的意思,所以证初果已经非常不简单了。【方能断尽三界思惑。

其“中”根“者”,则须再经“三”次到“五”次于三“有”中受“生”,方能断尽思惑,证阿罗汉】果【,“而”入于“般涅槃。

”至于“上”根“者,即”于“彼”当“生”,便超至四果(不再历二、三果),“而”入于“般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9 经文394:【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次说须陀洹向人之行相。“此三种”须陀洹向人“有三”种“结”须】要【断除,方证须陀洹果。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这一段要解释一下,前面叫做三种根器,也叫做“上中下”,对不对?

这里不一样喔,这个根器是越上越好,可是这个结是越上越难断,这是须陀洹向,此三种有三结。

前面是三种根器,这里是三种结,下结、中结、上结。诸位,越下结越好断,

哪三种呢?云何三结呢?“结”就是烦恼,就是初果向被哪三种困住呢?

一、谓身见结、疑结、戒取结。“身见”就是著于五阴,还没有办法完全断除,意思就是“身见”,一切众生都以五阴身为自我,

有这个色身,有这个色身,有“我”就有“我所有”。有这个正报就会建立种种的依报的迷茫跟执着。

所以这个“身见”就是我见的意思,身见还没有破。

所以这个初果向要断三结,才有办法证得初果阿罗汉。

现在“疑”,这个“疑”呢?怀疑这个正法,怀疑这个对于佛所讲的正理,还没有办法完全深信不疑。

那么“戒取见”呢?就是无意义的戒律,没有意义的戒律,就是外道所持的无意义的戒律,

那么这个初果阿罗汉比较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是受佛的戒律,

外道持猪戒、狗戒,外道的观念就是说,我这辈子吃的越苦,然后就下辈子就越快乐,会升天。

例如说外道两只脚怎么样?学鸡,金鸡独立,他就:我这辈子要吃尽苦头,所以两只脚用一只脚站着,然后合掌,用一只脚站着,站累了换另外一只脚,

然后刮风下雨,上面打雷,打雷下大雨,外道就是这样,为什么?金鸡独立啊,像这只鸡独立啊,然后呢?不管刮风下雨,他都站在那边,

他认为这样受苦,这辈子尽量苦,让他受苦,下辈子可以升天。

再来一种学狗,这个狗吃人家丢弃的垃圾,或者吃这个大便,认为这样子吃尽苦头、不享乐,我的乐在下辈子,那就吃大便,吃这些垃圾,狗,我尽量受苦。

还有的人把眼睛蒙起来,有眼睛他不看,他把眼睛蒙起来,为什么?我要吃苦,要吃苦,然后就把眼睛蒙起来,每天就~,有眼睛不看啊,然后就用摸索的,这样吃苦,这样吃苦有什么意义呢?对不对?

还有这耳朵,耳朵蒙起来不听,不听,受苦。不然就鼻子,鼻子贯耳环,(师父形容用铁环穿鼻子的样子),贯耳环让它流血,对不对?或者是穿刺,穿刺知道吗?

印度你看,传过去,那个大的针贯穿过去,就是想尽办法吃尽苦头,希望下辈子升天享受,就是这个意思。

初果阿罗汉不会掉进去身见,疑见、身见,这个以身见结、疑结、戒取结,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

什么叫上上升进呢?须陀洹向人,于断见惑以后证初果已。就往二果、三果步步上上,层层往上推进,到最后就证阿罗汉,叫做“上上升进”,得阿罗汉果。

【注释】

【“此三种有三结”:“结”,为】是【烦恼之】(的)【异名;结是系缚之义,烦恼则为扰乱之义。谓此三种须陀洹向人,有三种结须】要【断除,方证须陀洹果。】

【“身见、疑、戒取”:须陀洹向人断此三结,便得证须陀洹果。

“身见”,即】(就)【是我见,由此而生六十二见。】身见是六十二见外道邪见的开始。

【“疑”结,是疑惑】佛所讲的【正理,令行人于过去一切处生犹豫,不得决断。】所以我们称“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就不迷惑,有疑的人就一定迷惑。

【“戒取”结,即】(就是)【行邪戒,谓取猪戒、狗戒等,】像猪吃那个馊饭、馊菜,狗去吃大便等。

【非因见因,不能入正道。】他受的苦是白白的苦,他欲企盼将来会升天,这是完全是妄见、妄惑。

【因八十八使见惑中,以此三结最】严【重,故以此为见惑之总称,是故经中但说三结,便是代表见惑。】

【“上上升进,得阿罗汉”:谓须陀洹向人,于断见惑,证初果已,往二、三果步步上上升进,而至证得阿罗汉果。】

【义贯】

【次说须陀洹向人之行相。“此三种”须陀洹向人“有三”种“结”须】要【断除,方证须陀洹果。

此中亦】(也)【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云何”为须陀洹向须断之“三结?

谓身见”结(】就是【我见结)、“疑”结(】就是【疑法)、“戒取”结(戒禁取结)、“是”为“三结”之“差别”相。

须陀洹向人于断见惑、证初果已,即往前向二、三果,步步“上上升进”,直到证“得阿罗汉”果。】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 经文395:【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20-1 大慧,身见有二种,是先天性的,俱生的我执我见的身见,还有后天的,妄想的、分别的我执我见。

大慧,身见有二种,一、是先天性的,俱生的我执我见的身见,还有后天的,妄想的、分别的我执我见,

正如同说有俱生才有后天,有俱生才有分别的妄想我执我见,

所以就像缘起妄想自性,“缘起妄想自性”就是缘起自性,于缘起妄想自性,就是依他起性,然后呢?才有妄想自性,

所以这个“缘起妄想自性”,停一下,这个是一个段落,

如缘起妄想自性,就是依他起性,然后而有,而有补上“而有”,偏计所执性的妄想自性,

所以有依他起,才有偏计执,简单讲,现有俱生我执,才有后天的分别我执,就是这个意思。

大慧,身见有两种,一个是先天与生俱来的我执我见,一个是后天分别妄想的我执我见,

正如同有缘起自性,才有偏计所执的妄想自性,正如同有缘起自性才有妄想,而有偏计所执的自性。

   20-2 见道所断就是于理上通了就断见惑。习气断那叫做“修道所断”,所以见道所断,是在理上不了解,“修道所断”是习气卡住了,断习气,叫做“修道所断”。

【注释】

【“身见”:即】(也就是)【我见。以执此五阴身为我、我所,故】(所以)【称】为【我见、身见。

又,此亦】(也)【是于五阴身作主宰见,亦即】也就是【:以我为此五阴身之主宰,此五阴身为我所有。】

【“俱生及妄想”:“俱生”,即】(就是)【俱生我见、我执。

以此见为与身同时俱生,故】(所以)【称】为【俱生我见。】

每一个人都是贪生怕死,每一个人都卡在一个深深的自我意识观念,

【此为修道所断。】诸位,修道,你看到这个“修道”就知道是断习气的意思,修到位所断,就是习气难断,就是断思惑的意思。

【“妄想”,即】(就是)【“分别”。分别我见(身见),为凡夫依第六意识,计著实体,而分别美丑妍媸,所起之惑,】“媸”就是很丑陋,【以此见惑为由分别而有,故】(所以)【称分别我见。

此为见道所断。】见道所断就是于理上通了就断见惑。

习气断那叫做“修道所断”,所以见道所断,是在理上不了解,“修道所断”是习气卡住了,断习气,叫做“修道所断”。

【“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缘起妄想自性”,即】(就)【是缘起自性。“妄想”,即】(就是)【妄想自性。

此谓:然而】后天的【分别身见】是比较粗糙,【是依俱生】先天的这个就比较细,难断,【身见而起】的【,】

俱生就像树木的根,分别身见就像枝叶一样,

【正如依于缘起自性、方有妄想】缘起自性为根,妄想自性生起为枝末,【自性生起。

又,缘起自性即】(就)【是依他起性。妄想自性即】(就)【是遍计所执性。】

【义贯】

【“大慧、身见”(我见、我执)“有二种、谓俱生”身见】以【“及妄想”身见(分别身见、分别我见)。

然而分别身见为依俱生身见而有,正“如”依”缘起妄想自性”(依他起性),而有“妄想”自性(遍计性)生起。】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因为本来要讲到620页的,但是呢,我已经很累了,すみません(日语:对不起),

讲经也是会累的,你看看,对不对?从两点搞了到现在快四个小时了,是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希望师父这一辈子真的早一点完成,该讲的我们还是有讲。

    20-3 【八忍八智】。谓于“见道”观四谛,而生无漏之忍、智,各有八种。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故为无间道。见惑既断,观照分明,则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等,是为解脱道。忍者智之因,智者忍之果。

(附录)

【八忍八智】

谓于“见道”观四谛,而生无漏之忍、智,各有八种。亦即见道之十六心。又作八忍八观。

所谓八忍,其中前四者忍可印证欲界之四谛,即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

后四者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即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等四类忍。

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故为无间道。

见惑既断,观照分明,则为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等,是为解脱道。

忍者智之因,智者忍之果。(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十五、成唯识论卷九)((参见:十六心)385、“见道”3000)p283{佛光大词典}

   20-4 【十六心】。十六行相,即在修习观悟之过程中,对四谛各自产生四个方面之理解与观念。

【十六心】

小乘俱舍宗谓观察思悟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进入见道,以无漏智现观四谛所得之十六种智慧,称为十六心。

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真谛,为佛教最基本之教义。

十六行相,即在修习观悟之过程中,对四谛各自产生四个方面之理解与观念。

见道,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种,意谓“见照四谛真理之修行阶位”。

无漏智,即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烦恼,而证得佛教真理(出世间智)之智慧。

现观,即透过禅定,不经语言文字等概念,而使佛教真理直接呈现于面前的一种认识方法。

此类认识方法,于小乘佛教中,特以四谛作为认识对象,称为“圣谛现观”,亦即次第观三界之四谛:

先缘欲界之“苦谛”而观之,乃生起无漏之“法忍智”,其后又生起“法智”;

次缘色界、无色界之苦而观之,生起“类忍智”、“类智”;

准此,集、灭、道等三谛亦各生四智,则现观四谛,共成十六种智慧。

据俱舍论卷二十三贤圣品载,此十六心即:

(一)苦法智忍(梵 duh!khe dharma-jn~a^na-ks!a^nti),现观欲界之苦谛,断除迷惑苦谛之见惑。

(二)苦法智(梵 duh!khe dharma-jn~a^na),现观欲界之苦谛,印证苦谛之理。

(三)集法智忍(梵 samudaye-dharma-jn~a^na-ks!a^nti),现观欲界之集谛,断除迷惑集谛之见惑。

(四)集法智(梵 samudaye dharma-jn~a^na),现观欲界之集谛,印证集谛之理。

(五)灭法智忍(梵 nirodhe dharma-jn~a^na-ks!a^nti),现观欲界之灭谛,断除迷惑灭谛之见惑。

(六)灭法智(梵 nirodhe dharma-jn~a^na),现观欲界之灭谛,印证灭谛之理。

(七)道法智忍(梵 ma^rge dharma-jn~a^na-ks!a^nti),现观欲界之道谛,断除迷惑道谛之见惑。

(八)道法智(梵 ma^rge dharma-jn~a^na),现观欲界之道谛,印证道谛之理。

(九)苦类智忍(梵 duh!khe 'nvaya-jn~a^na-ks!a^nti),现观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之苦谛,断除对苦谛之见惑。

(十)苦类智(梵 duh!khe 'nvaya-jn~a^na),现观上二界之苦谛,印证苦谛之理。

(十一)集类智忍(梵 Samudaye 'nvaya-jn~a^na-ks!a^nti),现观上二界之集谛,断除对集谛之见惑。

(十二)集类智(梵 Samudaye 'nvaya-jn~a^na),现观上二界之集谛,印证集谛之理。

(十三)灭类智忍(梵 nirodhe 'nvaya-jn~a^na-ks!a^nti),现观上二界之灭谛,断除对灭谛之见惑。

(十四)灭类智(梵 nirodhe 'nvaya-jn~a^na),现观上二界之灭谛,印证灭谛之理。

(十五)道类智忍(梵 ma^rge 'nvaya-jn~a^na-ks!a^nti),现观上二界之上道谛,断除对道谛之见惑。

(十六)道类智(梵 ma^rge 'nvaya-jn~a^na),现观上二界之道谛,印证道谛之理。

概括而言,现观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现观色界、无色界四谛之智,称为类智。又所谓“类”,类似、相似之意,即谓其类似于先前的欲界之法。

法智与类智复各有“忍”与“智”,合为“八忍八智”。

所谓忍,即以“忍”(忍许、认可)来断除烦恼,如“法忍”、“类忍”,均属于无间道;

所谓智,即以“智”来印证真理,如“法智”、“类智”,均属于解脱道。

无间道与解脱道皆为修行佛道、求得涅槃解脱的“四道”之一。

上记谓“忍”属于“无间道”者,盖因于此阶段,正处于忍许、认可四谛之理,而丝毫不被惑体障碍间隔之故;

谓“智”属于“解脱道”者,盖因既已了知四谛之理,自然即断除惑体而得解脱。

又十六心之中,前十五心属“见道”修行果位之预流向,又称十五刹那;后一心则属“修道”之预流果。(大毗婆沙论卷一九六、俱舍论卷二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五、成唯识论卷九)((参见:见道)3000)p385{佛光大词典}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5 【见道】。

【见道】

梵语 dars/ana-ma^rga。又作见谛道、见谛。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

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

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

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覆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

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

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为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

大乘则以初地为入见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

密教以始生净菩提心之位,称为见道。以无漏智明白判断道理者,称为决择(决断简择),见道为决择之一部分,故称为决择分。

又悟入涅槃之境界或欲达到涅槃之圣道皆是正性,故特称见道为正性。

又因所有之圣道皆令离烦恼,称为离生,见道令离异生(凡夫)之生,故特称见道为离生;是故见道又称正性离生、正性决定(决定必趣涅槃之意)。

见道所断(又作见道断、见所断)之烦恼,略称见惑;修道所断(又作修道断、修所断)之烦恼,略称修惑。

(一)在一切有部,现观见道苦、集、灭、道四谛之无漏智有二种,即能断见惑之无间道智与证断四谛真理之解脱道智。

以其所观察之对象,复可分为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即观欲界苦谛所得之苦法智忍(无间道之智)、苦法智(解脱道之智),观色界、无色界苦谛所得之苦类智忍、苦类智;

观欲界集谛所得之集法智忍、集法智,观上二界集谛所得之集类智忍、集类智;观欲界灭谛所得之灭法智忍、灭法智,观上二界灭谛所得之灭类智忍、灭类智;观欲界道谛所得之道法智忍、道法智,观上二界道谛所得之道类智忍、道类智。

以此十六心(刹那)现观谛理,称为圣谛现观。

其中以前十五心属于见道,特称见道十五心;道类智已一度观遍四谛法,故属于修道之范围(如表)。

2.gif

对于三界九地之修惑,修道各分上上品、上中品,乃至下下品等九品,合为八十一品,乃指断修惑之修道过程。

对于次第证者而言,见道为预流向,故于第十六心(道类智)证初果(预流果);

然对异生位(凡夫位)之超越证者而言,彼等以世俗智修有漏之六行观,业已断除修惑之一部分,故应其程度可于第十六心证得初果、第二果(一来果),或第三果(不还果)。

修道,则指以上之果位乃至阿罗汉向之间之阶段。

无学道,即证得阿罗汉果位,依其能力根机之高低,可分退法乃至不退法等七种阿罗汉,此外再加独觉、佛,或慧解脱、俱解脱二者,称为九无学。

再者,无学之人可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等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十无学支)。

又钝根者于见道称为随信行,于修道称为信解,于无学道称为时解脱;利根者于见道、修道、无学道则分别称为随法行、见至、不时解脱。

(二)经量部或成实论,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全属见道,故主张十六心见道(又作十六心见谛)之说。

而犊子部认为每一谛皆具有法智、法忍、类智三心,故主张十二心见道之说,

至于第十三心,则指最后之道类智于前刹那再续起者,或于一刹那之际,再观所有四谛之心,故第十三心以后为修道。

此外,大众部立顿现观之说,即于一刹那间遍观四谛,或立一时顿现观说,先总括而观,其次详观,故生二刹那之悟境;相对于此,有部说渐现观。

(三)唯识宗分见道为真见道、相见道二种。真见道证唯识理,可引生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之理,为断烦恼障、所知障之分别随眠烦恼之位。

以上谓一心真见道说(又作顿证顿断说),以此为正义。

相见道证唯识相,为于真见道后生后得无分别智,再观真如理之位,分为三心相见道与十六心相见道二种。

三心相见道,即作三心,观非安立谛(观二空真如,非观四谛差别)之境,

即:(1)观察自己之肉体,体证我空。(2)体证法空,证诸法皆无实体。(3)观察自他之所有有情及一切物,而体悟我空与法空之理。

十六心相见道,即作十六心,观安立谛(观四谛之别相)之境。

三心相见道含摄于真见道,故称三心真见道说(又作渐证渐断说)。

见道行人已断见惑,得无分别智,然仍残留余障,故须于修道位再经数度修习无分别智,依序断除十重障,以至于第十金刚无间道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之种子,而证得无学果。

以上三道若配合五位,则见道当配于通达位,修道当配于修习位,无学道当配于究竟位。(俱舍论卷二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三、卷五十四、卷七十五、成实论卷一、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五、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十三、成唯识论卷六、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显扬圣教论卷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参见:三道)644、“四向四果”1683、“有学 ”2458、“见惑”2997、“阿罗汉”3692)p3001{佛光大词典}

    20-6 【三道】。

【三道】

<一>又作三聚。指惑道、业道、苦道;此三者为生死流转之因果。

(一)惑道,又作烦恼道,迷惑恼乱诸法事理之妄心。

(二)业道,由妄心所发,乃身口意三业所作。

(三)苦道,以惑业为因,招感三界六道之果。

道有能通之意,此三者乃由惑起业,由业感苦,于苦复更起惑,辗转相通,生死不绝,故称三道;或以轮转之义,三者轮转不绝,故亦作三道。

金光明玄义卷上以十二因缘配当三道,而谓过去之无明、现在之爱、取等三支为烦恼道,过去之行、现在之有等二支为业道,现在之识、名色、六入、触、受,及未来之生、老死等七支为苦道。

又天台宗就分段、方便、实报等三报而各说三道之别,即以见思之惑为烦恼道,烦恼润业名为业道,招感界内之生为苦道,此系分段三道;

以尘沙惑为烦恼道,无漏之业名为业道,变易生死为苦道,此系方便三道;

以无明惑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之业为业道,彼土变易为苦道,此系实报三道。

另据天台圆教之说,三道与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及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彼此融通,圆妙自在,而共成三千三谛圆具之妙法。(俱舍论卷九、杂阿毗昙心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法华玄义卷五下)

 <二>声闻、菩萨道位之三阶次第,即见道、修道、无学道。

(一)见道(梵 dars/ana-ma^rga),又作见地。即初见谛理而断除见惑之阶位。

(二)修道(梵 bha^vana^-ma^rga),又作修地、分别地。即数数修习而断除修惑之阶位。

(三)无学道(梵as/aiks!a-ma^rga),又作无学地。即断尽诸惑,解脱系缚之阶位。

其中,前二道亦称有学道,见道唯无漏,修道通有漏、无漏。

若以此三者配当四向四果,则见道为预流向,修道为后三向及预流、一来、不还三果,无学道即阿罗汉果。

若以之配唯识五位,则依序为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若以之配十地,则依序为初地、第二地至第九地、第十地及佛地。(俱舍论卷二十一、卷二十五、彰所知论卷下、大乘义章卷十、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五位)1087、“四向四果”1683)

 <三>十地经论卷十所立之证道、助道、不住道。

(一)证道,谓证悟实性之理。“证”有“知得契会”之义;心冥实性,无有分别,契会平等,故称为证。

(二)助道,谓六度等资助之行。“助”有“扶佐资顺”之义;扶助诸度等行,而资顺菩提,故称为助。

(三)不住道,谓方便、智慧并立,不偏不倚。“不住”有“离著”之义;巧慧双修,不凝滞于任何一处而游行遍在,故称不住。(大乘义章卷十)p644{佛光大词典}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明天八关斋戒,我们休息一天,下个礼拜要上课,各位小朋友回去告诉爸爸妈妈,下个礼拜要上课,来上课要告诉爸爸妈妈。我父母早就亡故了,不在了。下个礼拜11、12要上课,希望大家来上课,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四套(共5讲)
第三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宣讲日期:2013.04.28-2013.05.18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请合掌。(大众就座合掌随上人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396:【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这身见断,喔,不在执着有一个我相了,因而断除久远劫来由于愚痴、由于无知而起计著。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

   1-1 既然一切法,人无我,那他所拥有的东西,其实是如梦幻泡影的,知道金钱、外在的假相都不是他的,因而断除了久远劫来,怎么样?无知

这一段是根据上一次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句话来讲的,我们先复习一下,再来讲这一句才能连贯,

翻回来617页,“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解释一下,大慧,我们的我见、我执,从无始劫来、还有后天性的,有两种身见,也就是我见,

身见有二种,这个“身见”的意思,就是执着五蕴身为自我、为中心,这个是一切斗争的开始,战争的开始、烦恼的开始,统统就是问题出在执着这个五蕴身为自我,所以这个叫“身见”,就是“我见”的意思,也就是“我执”的意思,

所以这个身见有两种,谓与生俱来的我执、我见,还有后天的妄想。

妄想就是分别,对境产生的一种能所,叫做“分别的我执、我见”。

正如同缘起妄想自性,这一句中间有个“妄想”,就是缘起,那亦是一种妄想,所以说“缘起妄想自性”,然后停一下,而有妄想自性。

那么“缘起妄想自性”就是依他起性,而又“妄想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这一句就是从根本演化到枝末。

说大慧,身见有两种,也就是无量劫来我执、我见有两种,谓先天性与生俱来的我执、我见,种子跟习气,还有后天分别的妄想产生的我执、我见。

正如同缘起妄想自性而有妄想自性,一个是根,一个是枝叶。

所以“俱生”就是如同树木的根,我执、我见。那么“妄想”就像枝叶一样。那么缘起妄想自性为根本,而有妄想自性。也就是说,有依他起性,才有遍计所执性,其实这两个是相辅相成。

好,再翻回来618页。

这一段就是乘袭上一次没讲完的。譬如依缘起自性,“缘起”也就是因缘生法,譬如依止缘起自性的四大假合的色身,我们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地、水、火、风又名叫做“五蕴身”,所以就有含有了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相生。

可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这个色身只不过是四大缘起的地、水、火、风,宇宙中少许的元素,这个缘起自性,其性不可得。

这个因缘生法的四大假合呢?却变成了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相生,就是“遍计所执性”,所以前面是因为有依他起性,又变成了遍计所执性,就是这个意思。

以彼非有非无,以彼所执著的那个色身,“非有”非有之相,什么叫“非有相”呢?非有实体之相,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

“非无”也不能说没有缘起妄想之相,不可以坏缘起相,坏缘起相就变成了断灭了,就没有因果了。

所以以彼色身,四大假合的色身,所究竟义,非有真实之相,叫做“非有相”。也不能否定它,“非无相”也不能说它没有缘起妄想的相。

也非有无,“非有无俱相”就是,也就是说,不能用一种矛盾的心态说:它有相,同时无相。不可以这样讲,

亦非有无俱相。为什么呢?相相本空,不能讲有跟无的东西,所以它是唯是自心,唯是自心,完全都是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空无自性,无实的妄想相故。

愚夫的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种种的妄想,也就是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自性相计著,谓万法为实有,这个是所有的痛苦的开始,就是执着,

我们的妄想执着万法为其有自性,也就是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此我有追求,我有种种的理想,那么我有种种的执着,到最后都化作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东西。

这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为实有,这个是很可怕的,上面最重要四个字,就是“愚夫妄想”。

愚夫的妄想怎么来的?全世界所有的众生的妄想从哪儿来的呢?从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与生俱来的,还有后天的能所不断地计著。

“计著”什么意思?“计著”后面补两个字就更清楚,计著“实有”。

后面补这两个字就完全看的懂,喔!原来所有众生的执着,都执着误认为它是实有的东西,

犹如热时焰,鹿渴水想,就像阳焰所幻化出来的海市蜃楼,或者是山河大地,或者是有水,那个渴鹿急需要喝水,就奔过去,其实是没有,

这一句是表达什么?表达说:众生因为这个五蕴的欲望贪著,误认为外面的境界是实在的,拼了老命要做一个名人啊,要做一点丰功伟业啊,当官啊……统统有,

到最后双手空空。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所以众生,什么叫做众生?就是搞不清楚状况,人生跟宇宙的究竟义是什么?犹如热时焰,鹿渴水想。

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妄想身见,那么这须陀洹妄想身见,因为计著有这个身,还有身见都各有实体,执实有能断、还有所断,因为执着有能断、所断,

所以彼初果人,“彼”是讲初果人,彼初果人以修人无我观,“人无我”底下加一个“观”才看得懂,

彼初果人以修人无我观,观照,了悟了所摄受,所摄受的这个色身,“摄受”当然就是四大假合的五蕴身,本来就空无自性,这个时候身见断。

这断了,“身见断”就是你跟他化缘什么,他什么统统给你,他不再贪著自己的正报和依报,也就是身见断。

既然一切法,人无我,那他所拥有的东西,其实是如梦幻泡影的,知道金钱、外在的假相都不是他的,因而断除了久远劫来,怎么样?无知,

“无知”就是由于愚痴无知而起的一种妄想、一种执着,所以一切众生,给一个名相,也就是“妄想的动物”。

人是什么动物?人就是妄想的动物。妄想的动物就是什么?就是搞不清楚生命的真实的究竟义是什么?

迷迷糊糊地出生,迷迷糊糊的过日子,也迷迷糊糊地干了种种干活、干事业,到最后,迷迷糊糊地随着业而去死,问题还没解决呢?还必须继续转世。

    1-2 这身见断,喔,不在执着有一个我相了,因而断除久远劫来由于愚痴、由于无知而起计著。

诸位,我们再把它贯穿一遍,譬如依止缘起自性的四大假合和合而生,因此便含有种种的妄想自性遍计所执计著之相,

以彼四大所合之色身,“非有相”也就是非有实体之相,却也不能否定他的缘起,也非无缘起妄想之相,也不能说有无俱相,

因为空无自性等同空,既是无相,不能讲有、还是讲无,唯是自心现量,本无自性,无实的妄想所现的这种种的相,

这愚夫的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为万法实有,尤其是执着这个色身,死执不放。犹如热时焰,鹿渴水想,

是须陀洹初果妄想身见。因为计着身就有身见,都误认为它有实体,执实有能断、所断。

所以彼初果人就用这个观照的。有观照什么呢?修人无我观,了悟了这个摄受的识所摄受,平常所执着的这个摄受的四大的这个假合之身,完全空无自性,

这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身见断了,照见,当然这个是粗糙的功夫,不是像佛那种究竟义。

这身见断,喔,不在执着有一个我相了,因而断除久远劫来由于愚痴、由于无知而起计著。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一切众生的痛苦的开始,就是执着五蕴身,色、受、想、行、识。执着这个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身,误认为自我,这个所有的痛苦,就是来自于这个,这个错误的一个执着。

【注释】

【“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由于依止缘起自性所得之四大假合身,故令种种妄想计著相生起。

“缘起自性”,即】(就)【是因缘生法。“缘起”,因缘和合所起。

以依于身,故有我见,依于我见,故有种种妄想分别生起。】

这一句话,一切众生的痛苦的开始,就是执着五蕴身,色、受、想、行、识。

执着这个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身,误认为自我,

这个所有的痛苦,就是来自于这个,这个错误的一个执着。

【“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彼”,】是【指色身之相。

此谓:以彼色相,从缘所起,故非有实体,亦非无因缘妄现之相,亦非有无俱。】

【“无实妄想相故”:唯是无实之妄想所现之相。】

【“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然而愚痴凡夫,由于自心妄想分别,而起种种妄想自性相之妄计执著。】

【“如热时焰、鹿渴水想”:犹如天热】的【时】候【之】(的)【阳焰,鹿因渴而生实水之妄想。】

【“是须陀洹妄想身见”:“是”,】就是【此也。此名为须陀洹人所妄想之身见。

意为:而实本亦】(也)【无身,亦无身见,一切】万法包括这个色身【只如】(其实)都是【阳焰空华,】

空中所现的花,因为我们眼睛有毛病,看到虚空当中有花,我们因为心灵有毛病,就看到真实的山河大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这个时空本来就是幻化出来的,

而万法都是【唯心所现,并无实体;

而须陀洹人,】初果人【以自心妄想,执其为实有,以见身为实有,故亦计依身而起的身见为】实【有;

以计“身”】以【及“身见”皆各有实体,故执实有能断所断,而实皆是自心渴望所见,如鹿渴见阳焰以为实水,亦然。】

这个意思含意,也就是众生误认为这个色身:我。因此用种种的欲望的水,来满足我们的渴望,就是这个意思。

【“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此下是示修断之相。“人无我”,为人无我观。“摄受”,即】(就是)【所摄受】的四大假合【之】(的)色【身。

此谓:】(这个意思就是说:)【彼初果人,以修人无我观,观色无体,则了所摄受之身本无自性,其身见之惑即断。】

诸位,由一个人的布施,可以慢慢地了解这个人我执、我见他的深浅,这个人很肯布施,这个人的身见越来就越少,

所以身见的破,不只是用智慧观,还从舍的角度来看,这个人他知道万法毕竟空寂了,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都可以布施,身见就破。

【“断除久远无知计著”:因而断除久远劫来由愚痴无知而起之】(的)【妄想计著。】

   1-4 在座诸位,修行从哪儿下手呢?从放下这个色身,所以广钦老和尚讲,不要管这个色身,管它变成圆的、扁的,因为五蕴本来就空,但是也不能太糟蹋它,平淡的过日子,健健康康就好。

【义贯】

【“譬如”由于“依”止“缘起自性”(因缘生法)所得之四大假合之身,故令“种种妄想自性计著”(遍计所执性)“生”起。

“以彼”因缘所生之色相,乃从缘所起,“非有”实体,亦“非无”因缘妄想之相,亦“非有无”俱,

本无自性,唯是自心“无实”之“妄想”所现之“相故”,

然而“愚”痴凡“夫”由于自心“妄想”分别,而对“种种妄想自性”(遍计)】

遍计的意思就是“周遍计度”,用现在话你听得懂的名词,叫做“无所不执著”,叫做“遍计”。这一句话的名相,您就听得懂。“遍计”就是无所不执著,这个就是众生。

【所起之“相”,妄生“计著”其为实有;

犹“如”天“热时”之阳“焰”,群“鹿”因“渴”而生实“水”之妄“想”一样,

“是”名为“须陀洹”人所“妄相”以为实有,而修断之“身见。

彼”初果行人,“以”修“人无我”观,观色相无实自体】性【,

则了所“摄受”之身,本“无”实自“性”,其身见之惑即断,】

所以,在座诸位,修行从哪儿下手呢?从放下这个色身,

所以广钦老和尚讲,不要管这个色身,管它变成圆的、扁的,因为五蕴本来就空,但是也不能太糟蹋它,平淡的过日子,健健康康就好。

【因而“断除久远”劫来,由愚痴“无知”所造成之妄想“计著”。】

普天下一切的众生,哪一个会认为自己是愚痴?在佛的角度来讲,所有的众生都是愚痴,著于身见就是无量劫来的一种愚痴跟无知,所造成的一种妄想计著,

所以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397:【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须陀洹身见,也就是须陀洹所断的第二种,第二种就是身见。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2-1 我们修行第一个步骤,先放下四大假合的色身,先照见五蕴皆空,所有的苦慢慢、慢慢就会止息,我们想要平息世间的痛苦,停止世间的追求、盲目的愚痴,只有慢慢地放下,修人无我观。

说:大慧,俱生者,什么是与生俱来的呢?须陀洹身见,也就是须陀洹所断的第二种,第二种就是身见。

那么我们就先观四阴,什么是四阴呢?色、受、想、行、识里面,这五阴嘛,受、想、行、识,

先观受、想、行、识,自己的身的受、想、行、识,还有别人的受、想、行、识,这个等的受、想、行、识等四阴呢?

发现这个四阴不像是色相故,四阴无如色,不是像色阴,它有实体性的东西,

四阴都是心,那么色呢?它有实体性的东西,这四阴无如色阴有实体相,用眼睛可以观察得到,四阴没办法,

所以四阴无如色阴的实体相故,怎么样?说色生造及所造故,进而观察,继续来观照,观照这个四大假合的色阴,

这里讨论的是五阴,前面先讲四阴是心,那么现在讲的这个色,就是身啊,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呢?生起能造以及所造故,

发现这个四大假合的色阴,来好好地观照一下,升起这个能造还有所造,“能造”就是四大,“所造”就是四大所造的色。都是辗转互相为因之相。

我们由四大种,这个坚、湿、暖、动,变成四大,“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再来呢变成微尘,那么就是色、声、香、味,色、香、味、触,

所以这有几个步骤,一、由坚、湿、暖、动,就是四大之性,演变成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再变成色、香、味、触,声音不包括在里面,这个一步、一步这样辗转。

接下来,四大种以及色不聚集故,发现四大种空无自性,我们所集的这个色互相为因,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这个色实在并没有所谓的集合在一起,

所谓集合在一起,是因为佛方便说,究竟义来讲,怎么样?是空无自性,

所以四大种以及四大种所造的这个色身,发现完全不聚集,完全不聚集就是空无自性。

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在这里稍微注意一下,此处的“有无品”,跟前面的外道的执着有见、无见,完全没有关系,

所以须陀洹观有无品,“有”是指色阴,“无”是指无形相的,“有”是指有行相的色阴,“无”是指无形相的受、想、行、识,“品”这两个色阴的“有”,色、想、行、识的“无”。

这两个怎么样?都不实之妄现,都不是实在的,是一种妄现,这个时候就发现五蕴本来就空无自性,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贪心则不生,是名须陀洹修断身见之相。

所以我们修行第一个步骤,先放下四大假合的色身,先照见五蕴皆空,所有的苦慢慢、慢慢就会止息,我们想要平息世间的痛苦,停止世间的追求、盲目的愚痴,只有慢慢地放下,修人无我观。

    2-2 互相为因的意思在强调什么?在强调“空无自性”。

【注释】

【“俱生者”:指俱生身见。此下示俱生身见修断之相。】这个就很难断了。

【“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须陀洹人观察自身及他身之受等四阴(受想行识四阴),但有名字,并无如色阴之实体相,如是则了四阴】本【空。】

我们说“五阴身”,就是身跟心,那“身”就是色,“心”就是受、想、行、识,五阴简称为就是身心。

【“色生造及所造故”:“色”,色阴。“生”,生起。“造及所造”,造为能造;能造及所造,指四大】以【及其所造之色。

此谓:须陀洹人于了受】想行识【等四阴空后,更进一步观察色阴,则见色阴之生起,为从能造之四大,及其所造之色而得。】

【“展转相因相故”:“相因”,互相为因。谓以了色由四大而得,便进而观此能造之四大,则见此四大所现者,乃展转互相为因之相。】

互相为因的意思在强调什么?在强调“空无自性”,

    2-3 此处佛讲缘起法,他告诉我们,佛在讲缘起法,仍然是一种方便说。我们万法因缘生、因缘灭,我佛大慈悲,常作如是说。为什么呢?因为因缘就是对二乘人所讲的一个方便,对究竟的大乘的究竟的菩萨来讲,讲唯心现量。

接下来这一段,非常不容易去理解,这不是一般能够理解缘起不可得的空相,非常不容易理解。

621页第二行,这一段不容易了解。

【“大种及色不集故”:以见四大展转互相为因,故】(所以)【明见四大种】以【及其所造之色,实不聚集和合。

“集”,即】(就是)【聚集、和合之义。

既展转互相为因,便不可能和合,以和合必须因与】(跟)【缘皆独立,】

譬如说:老公跟老婆两个独立的实体,诶,结婚了变成一个家庭,这个叫做“因缘和合”,

可是呢?两个互为因就不能叫做缘起,因为两个不独立,我是你的因,你是我的因,甲是乙的因,乙又是甲的因,那么互相不是独立的,所以它不能叫做因缘和合。

【且于同一时存在。若展转互相为因,则法法前后互相牵连,而不能彼此绝对分开,】不是独立的个体。【成为独立之一法;

独立之法既不可得,】既然讲是空无自性,没有独立之法,【则独立之因与缘皆不可得;

独立之因与缘既不可得,】也就是空无自性,不存在一种实体性,所以独立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性,所以这个独立的因跟缘,其实是不可得,【则因缘和合之相亦】(也)【不可得。

由于因缘和合之相不可得,所以见四大种及色阴实不聚集:无有和合之相。

和合之相既破,则身相便破;身相一破,身见便亡。】

这一段在告诉我们,所有的众生都看到一和合相,现在就讲《金刚经》,佛说一合相,既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我所说的五蕴身之一合相,其实一合相自性本空,方便说叫做一合相,一合相有理跟事。

佛说一合相,既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本身并不存在,而众生贪著其事,众生以为有一合相,这是事相的一合相,而真实的一合相,是绝对的心性,从来不和合,

所以一合相有两个,一个叫做心,绝对从理上来讲,这是真正的一合相。

从事相来讲,所有的万法可以都说都是一合相,因缘凑合的,某一种时空所现的,段段,一段一段的色相,这个叫做“一合相”,

所以此处佛讲缘起法,他告诉我们,佛在讲缘起法,仍然是一种方便说。

我们万法因缘生、因缘灭,我佛大慈悲,常作如是说。为什么呢?因为因缘就是对二乘人所讲的一个方便,对究竟的大乘的究竟的菩萨来讲,讲唯心现量。

【“有无品不现”:“有”,指有形之色阴。“无”,】这是【指无形之受等四阴。

此谓:须陀洹既破身相,则观见有形之色阴、及无形之受等四阴,皆为不实妄现】(想)【,而实不现,非有实法。】

    2-4 【如是以人无我观照见五蕴皆空,“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既“断”,对欲界之“贪”爱“则不生”,(贪爱不生,则生因永绝,故】(所以)【不再来欲界受生),“是名”须陀洹修断“身见”之“相”。】

【义贯】

【“大慧,俱生”身见“者”,乃】是【“须陀洹”所断之】(的)【第二“身见”。】

这个比较难断,第二个比较难断,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

【须陀洹人普遍观察“自”身及“他身”之受想行识“等四阴”,

了知其但有名字,而“无”如“色”阴之实体“相故”,即了知四阴空;

于是更进而观察色阴,则见“色”阴之“生”起,乃】是【从能“造”之四大,“及”其“所造”之色而得“故”,因此更进而观能造之四大(追本溯源),

则见此能造之四大所现者,唯是“展转”互“相”为“因”之“相故”,

因而明见四“大种”(能造),“及”其所造之“色”实“不”聚“集故”,无有和合之相,既不和合,则五阴皆不可得,

如是照了,于是“须陀洹观”见“有”形之色法,及“无”形之心法(受等四阴)二“品”,】 有无都不可得,【皆实“不现”,无有实法】可得【,】“无有实法”就是空无自性的意思,

【如是以人无我观照见五蕴皆空,“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既“断”,对欲界之“贪”爱“则不生”,(贪爱不生,则生因永绝,故】(所以)【不再来欲界受生),“是名”须陀洹修断“身见”之“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398:【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三疑既断,疑相即断。“是名”为“疑相须陀洹”所“断”者。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3-1 世间人有疑心,这个没办法修行,没办法解脱,何况说怀疑有疑理、疑法、疑师,有这三种,这个永远没办法修行,没办法修行。

说大慧,疑相者,这个也不只是说修行人难断,凡夫这最难断的,就是怀疑,没有办法把心定下来,什么都疑,怀疑别人是不对的,或者是贼,怀疑别人怎么样……怎么样,每天都是用猜的在过日子,叫做“疑”。

大慧,疑相者,这里指修行人的“疑”,不是凡夫,

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得法”意思就是所证的真谛的法理,所证的真谛的法理,怎么样?

“善见”是指善于观照谛见真理之相,意思就是善能观察谛见是真理之相,

所以心对于理上来讲,完全不疑惑,多听经、多闻法也是,慢慢对佛陀所讲的法,就不会产生疑惑。

及先,“先”就是前面所讲的,先前所讲的俱生我见,还有分别我见,这两种身见妄想断,

就是皆已经修断,则疑法之心永断不生,就不会再怀疑佛陀所讲的法,不会怀疑。

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余处”就是外道,也绝对不会把外道当做是佛陀。

换句话说,他这一辈子绝对依止佛陀的正法,同时也绝对不会在外道起大师见,大师见就是大善知识,就是他所依止的,他绝对不会去依止外道的这种恶知见的外道师,

也不会怀疑佛陀净还是不净,“净”就是善,“不净”就是不善。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这个对于一个众生来讲,很难,很难去修行,不要说讲到修行,你要讲到世间人,那个老公疑心病很重的,太太就没有办法跟他相处,就没有办法。

生了第一个儿子,老大,不错,老二、老三,生了三个,那么生了三个呢?

这个世间人不要讲修行,讲这个:嗯,我这个儿子啊,长大了越来越不像我,诶,很像那个送瓦斯的。啊!这糟糕了,很像常常送瓦斯来的那个,为什么我这个儿子他不像我呢?像那个送瓦斯的?

然后呢?老二,这个老二也不太像我,以前有一阵子,我叫他来油漆,有一点像那个油漆的。

诶,第三个喔,她去文殊讲堂拜佛,嗯,看起来有一点像慧律法师,啊!糟糕了,越讲就越离谱了,越讲就越不像样,这个疑心病就起来,就活不下去了,

世间人有疑心,这个没办法修行,没办法解脱,何况说怀疑有疑理、疑法、疑师,有这三种,这个永远没办法修行,没办法修行。

    3-2 佛哪里容得许我们这样子的怀疑呢?你所有的怀疑,其实来自一颗没有智慧的心。佛是绝对的纯净,圣人的清净,绝对的清净,于最圆满的清净还怀疑,那就表示你有问题。

【注释】

【“疑相者”:此节示疑之修断相。疑有三种:疑理、疑法、疑师。须陀洹此三疑皆断。】

【“谓得法善见相故”:“得法”,所证得之真谛法理。谓于所证得之真谛法理,善能观察谛见是真理之相故,于理不疑。】

【“先二种身见”:先前所断之】(的)【分别及俱生二种身见。】

【“疑法不生”:以于理不疑,又断分别、俱生二种身见,则疑法之心不再生起。】

【“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以疑理、疑法之心皆断,则不疑师——疑师之心亦断,而不再于他处作大师想。】

大师就是善知识,绝不依止外道来作为自己的大师大善知识,一定要依佛陀所讲的正法。

【“余处”,指外道处,意】思【即】(就是)【以外道为师,而随之学。

“净不净”,即】(就是)【善不善。谓不疑佛为善或】者是【不善。】

【义贯】

【“大慧”,须陀洹所断之“疑相者,谓”于所证“得”之真谛“法”理,“善”能观察谛“见”是真理之“相故”,则断疑理之心,】

那么我们没有办法观察,我们用听的、闻法的,所以师父一直叫你们,你们不要缺席,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对法才不会怀疑,

【“及先”前分别及俱生“二种身见妄想”皆已修“断故”,则“疑法”之心永断“不生”;

由于已断疑理、疑法之心,故“不”复“于余处”(外道处),“起大师”之妄“见”,】 意思就是还想要去依止外道,而疑佛为净不净,

佛哪里容得许我们这样子的怀疑呢?你所有的怀疑,其实来自一颗没有智慧的心。

佛是绝对的纯净,圣人的清净,绝对的清净,于最圆满的清净还怀疑,那就表示你有问题,

【而疑佛“为净不净”(善不善),因而断疑师之心。

三疑既断,疑相即断。“是名”为“疑相须陀洹”所“断”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399:【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这一段就是“戒取见”。这一段是讲:如来制戒禁止佛弟子修学外道无益的苦行戒。

接下来这一段,就是“戒取见”。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4-1 那些修苦行的就是想要去生天,故求受生,彼初果人知道这是愚痴行,这种是错误的邪戒。

解释一下:说:大慧,这个外道邪戒,“取”就是取而修行,简单讲:外道执着自己的邪戒,

而初果须陀洹,绝对不会取这个邪戒,绝对依照佛所制定的戒律,

这一段是讲:如来制戒禁止佛弟子修学外道无益的苦行戒,

云何须陀洹不取戒?什么叫做初果阿罗汉不执取外道的邪戒?

“取”就是执取,不执取外道的邪戒,叫做“不取戒”,

谓善见,善能观察,善能观见受生,受生指将来,“受生”就是将来会堕三恶道,因为没有智慧,苦,善见受生处苦相,因为你只要摄受或者是邪取,执取外道的邪戒,将来会受生到极苦的地方,是故绝对不执取。

大慧,取者,就是取邪戒的外道,是怎么样?谓愚夫决定,“决定”就是执着不改变,受习无益的苦行,

“为众具乐”是什么意思?为了将来生天,受了种种具足五欲之乐,我先苦后甘,先受苦,

可是那个苦啊,跟他往生的天界刚好相反,往生天道要行十善业,他把受无益的苦行,

所以,就像上次师父举的例子,用我们随便举个例子,金鸡独立,一个人用一只脚站起来,无论括风,无论下大雨,淋得全身都湿的,他一样站那边站整天,

他的观念就是说:我现在吃得越多苦,将来就越快乐,就是这样,那个有意义吗?没有意义。

现在我们很多的、很多的结婚,那些礼仪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没有任何的意义,为什么呢?

结婚的时候,喔!那个前面用一个竹竿,有的绑一块猪肉,有的人是用一只鸡,要结婚前,用一只鸡,说:我那个鸡做什么呢?说叫做“带路鸡”,

那只鸡它真的会认得路?它行道民权路、民生路?那只鸡真的叫做“带路鸡”,是人在带路啊!这个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罗!对不对?

结婚的时候,我们看了亲属在结婚,还要用那个火炉,火炉,说去霉运,然后前面用那个瓦片,所有的踩过去,那个瓦片要踩破喔!啪!

然后,要过这个火炉,所有的破,随着这个消失,随着厄运,火炉,然后新娘跨过去,这样子,使所有的厄运怎么样?

这个有什么用?跨过去,结婚没几天开始吵架啊!这个跟外道持那种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很多的这个礼数,是没有任何的意义,

各个区域啊!全世界这么大,每一种结婚都有一些很奇怪的礼节,所以中国大陆也有一种,说:我要结婚,老公要背着这个老婆,那么这一个山,要经过那一座山,

那碰到我们这个,那怎么还得了,像我们背着一百公斤,我到山边,我就会像丢垃圾,把她丢下去了。怎么有办法背那个?没办法啦!

所以有一些没有任何的意义。这个跟无益的苦行,差不多的意思。

举这个例子,你比较清楚,结婚是要靠双方面这样子经营的,这样子才有幸福可言嘛!

生天,你要行十善,才有办法、因缘生天嘛!

所以执着这种东西,说:我现在吃尽一切苦头,然后有的人把眼睛蒙起来,我现在受苦,有眼睛,他不看喔!用摸的,用摸的。

说:我现在受一些苦,将来会得到更大的快乐。这受习苦行哪,为众具乐,“为众”就是将来生天具足种种,“众”就是具足种种的,具足的欲望的快乐,这个搞错方向了。

要生天必须行十善,那个无益的苦行有什么用呢?

故求受生,所以那些修苦行的就是想要去生天,故求受生,彼初果人知道这是愚痴行,这种是错误的邪戒。

    4-2 他先示现外道的,然后叫外道的要放弃,这个不对的,受持戒支,而受持这个邪戒。那是一种大菩萨示现在外道的人群当中,将来要叫他们改邪归正的,这个不算。

接下来还有一种例外,绝对不取这个邪戒,那么有一种人是示现的,“除”就是这个示现的不算,除了回向自觉胜趣,

“胜趣”就是这个人在修华严的无尽行,所以示现外道,

所以这个示现的圣人与外道同行,同样受持这个邪戒不算在内,这个是有功夫的,是大根器的修行人,

为了要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向有三种,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回事向理,

离妄想,“离”这个“离”记住,要彻底的离,

离于外道的邪戒,同时要放下正,正的,也不能执着佛的戒,所以离邪戒、正戒的妄想,

所以在这里附带,万法不离心,当然持佛的净戒,还是要会归到心性。

诸位!持佛的净戒,不会归到心性,处处充满矛盾的,

离邪正之妄想,实为无漏法相修行之方便,为什么叫做无漏法相?这个是修真正的无漏法相,一种修行的方便,为什么?因为他要摄受、利益有情,所以示现外道的邪戒,要不然他怎么度外道的呢?

他先示现外道的,然后叫外道的要放弃,这个不对的,受持戒支,而受持这个邪戒。

那是一种大菩萨示现在外道的人群当中,将来要叫他们改邪归正的,这个不算。

实非,这并不是凡夫的愚痴,令着于邪戒而欲令生天,这跟外道的愚痴戒、邪戒要生天,是不一样。

是名为须陀洹摄取邪戒之相,后面那个字就是“断”,“断”排在前面的话,更清楚,须陀洹就是断除摄取邪戒之相,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断”排在前面更清楚。

    4-3 这一段是如来制戒,禁止佛弟子修学外道的邪戒。

整句把它贯串一下:这一段是如来制戒,禁止佛弟子修学外道的邪戒,

说:大慧,外道的邪戒执取,很难去改变他的,

云何须陀洹不取戒呢?云何初果的阿罗汉绝对不取外道的邪戒呢?

谓善见将来受生之处苦相故,因为太愚痴了,那种苦吃得没意义,是故绝对不取外道的邪戒,

大慧,取邪戒的外道就等同凡夫,谓愚夫决定,

世尊讲这句话还有很重的含意,就是,你很难去改变那一种错误的知见,他一执着那种邪戒,绝对没有办法让你改变,

我这个才是对的,一定要先吃苦,没有吃苦,哪来的乐?

把这个愚痴的苦,当作生天的因,

所以愚夫决定,世尊讲这个“决定”有很重大的含意,就是你一般没有能耐去改变它。

无能为力,受习苦行,为众具乐,他现在修习苦行,是为了~“众”就是将来种种具足生天的五欲之乐,所以求受生,“受生”的后面加一个“天”更清楚,故求受生于天。受生天界。

所以意思就是:求受这个邪戒是为了生天的意思。

彼初果阿罗汉绝对不取外道的邪戒,没有任何的意义。

那么,再举一个例子,像台湾很多那个过火,说:火,木炭烧着烧着,很多从上面跑过去,这全世界都有,包括非洲、包括美国都也有,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也都有,台湾也有,这样跑过去,

说:今年的厄运就会消除,是不是?

结果跑过去的时候,忘记撒盐巴,烧得那个腿送急诊,还没有保佑的时候就送急诊了。所以这些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唯除回向自觉胜趣,唯除是示现的圣人与外道同、相同,这个不算在内,这个只是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只是为了自觉胜智,

所以我们真正修行(的)大菩萨,他是已经离邪、正的妄想,实在是真无漏法相修行的一种方便,

他只是为了摄受利益有情,而示现跟外道一样,取这个邪戒而受持戒支,“受持戒支”是受持外道的邪戒的意思,

而这个示现回向自觉圣智的圣人,实在不是凡夫外道那一种念头,贪着于邪戒而欲令将来生天,是名须陀洹断除摄取邪戒之相。

    4-4 【佛大悲,为令不堕恶趣】(道)【,而制戒,】佛有佛的戒律,【禁取此等愚行,】绝对不可以跟外道,不可以皈依天魔外道,不依止外道的愚痴邪戒,【免】得【自害害人,故】(所以)【称】为【戒禁取。】

【注释】

【“戒取者”:此节示戒禁取修断之相。“戒取”,即】(就是)【戒禁取。戒禁取,即】(就是)【如来所制戒中禁止佛弟子修学者。“取”,即】(就是)【取法,摄取,摄受,取而修学之义。

如来制戒,禁而不可取者,为非因计因,非戒为戒之外道种种邪戒,

如持鸡戒、】像金鸡独立,【狗戒、】每天狂吠,要不然就吃大便、吃不净,以为是生天的因,

【乃至聋戒、】就把耳朵捂起来,【盲戒】把眼睛捂起来、遮起来,【等种种】毫无意义的【苦行,

以为来世生天之因,谓今世受苦尽,来世纯是受乐。

然以其实在无益于解脱,非为生天、】不是为了生天,【涅槃之实因,只是自】己白白地受【苦,】白白地受苦还没关系呢,【又堕】入【愚痴,故】

(所以)【佛大悲,为令不堕恶趣】(道)【,而制戒,】佛有佛的戒律,

【禁取此等愚行,】绝对不可以跟外道,不可以皈依天魔外道,不依止外道的愚痴邪戒,【免】得【自害害人,故】(所以)【称】为【戒禁取。】

在座诸位!有一个出家人,他也是这样子,他不是这个什么戒禁取,

他是进来我这个禅堂,统统要一律双盘,这老菩萨这年岁有一点,老菩萨,这个脚受伤,进去还要双盘,啊!脚拗到啪啪声响,

这个心完全没有办法定,完全没有办法,可是这个,硬是要这样子,那我们就不敢说什么了,

修学佛法不在坐姿,在心的定,三昧的,三昧在心,不在脚,

如果说我们方便,我们能双盘,固然是很好,师父随喜赞叹,

单盘也不错,像一般人年岁大了,我就说:你随缘坐,散盘,一心在佛号,一心在佛号就不错了,所以要看时空。

【简言之,戒禁取者,即佛“戒”所“禁取”之种种邪戒、】以【及无益之苦行。以取邪戒,故行邪行;苦行邪行,即不得正道;

而须陀洹是见道位,以见正真之道,故照了断除世间一切愚痴、邪见、苦行,不复取著于彼,方入圣流,】方入圣流喔,不是入于下流喔!方入圣流,所以【称】为【须陀洹。】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4-5 当一个人落入恶知见、邪见的人,几乎你救不了他,完全无能为力,就是一意坚着。

【“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谓善能明见持邪戒者,其来世受生之处,实为种种苦相,

亦即】(也就是)【:持邪戒,以其修因为愚痴行,且自害害人,罪甚重大,故】(所以)【其果报纯是受苦,非为受乐。

是故须陀洹人心中决定不复迷而取彼邪戒。】所以我们无益邪戒当远离。

【“取者”:若夫取者,至于取邪戒者。】

【“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决定”,执著而不能改变义。

愚夫以贪来世乐,而又无】(没有)【智】慧【抉择,故】(所以)【生】种种的【执著,一意坚著,】

这个就是告诉你,当一个人落入恶知见、邪见的人,几乎你救不了他,完全无能为力,就是一意坚着,【而摄受修习无益之苦行。】

【“为众具乐,故求受生”:“众”,】就是【种种。“具”,】就是【具足。

愚夫但为追求众五欲具足之乐,而求于邪戒以为受生天上之因。】不但天去不了,还要下三途。

【“彼则不取”:彼须陀洹人】(初果人)【则明见】佛陀说的真理,佛陀的戒法,【而】绝对【不取此等愚戒愚行。】

【“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除”,】就是【唯除了……之外。“自觉胜”,自觉胜趣。

谓然而亦有大机行人,纯为回向自觉胜智,离于邪正之妄想分别,】

为什么连正要放下?着一个正就是邪,

【其所行者,实为真无漏法相之修行方便,为摄受利益有情而受持彼邪戒,此种行人实非愚夫贪著邪戒欲生天者,故除外。】

   4-6 ”须陀洹人“善”能明“见”持邪戒者,其来世“受生”之“处”实为种种“苦相故,”徒劳苦行,又增愚痴,自害害他,非涅槃因,“是故不”摄“取”彼邪戒。

【义贯】

【“大慧,戒”禁“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外道所计之邪“戒?

谓”须陀洹人“善”能明“见”持邪戒者,其来世“受生”之“处”实为种种“苦相故,”徒劳苦行,又增愚痴,自害害他,非涅槃因,“是故不”摄“取”彼邪戒。

“大慧,”若夫摄“取”邪戒“者”,“谓”为“愚夫”贪来世乐,故于今生“决定”执著,摄“受”修“习”无益之“苦行”,

以其但“为”追求“众”五欲“具”足之“乐,故求”于邪戒以为“受生”天上之因。

“彼”须陀洹人“则”明见道理而“不取”彼愚】痴的邪【戒、愚行。

然而唯“除”一种人:】这个当然是示现的,【彼大机行人,纯为“回向”无上“自觉胜”智,

“离”于邪正之“妄想”分别,实为真“无漏法相”修“行”之“方便”,

为摄受利益有情,而“受持”彼邪“戒支”,实非凡愚贪著邪戒而欲生天者。

“是名”为“须陀洹”摄“取”邪“戒”之“相断”。】就是断除了这种摄取邪戒,叫做“戒禁取见”。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400:【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说:证初果须陀洹,不可以着“我有初果相”。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5-1 如果作我已断了身见、戒取见、疑见,怎么样?身见、疑、还有戒取见,如果作是念,还着一个能断之人、所断之法,那么就有两种过失,又恢复到以前,又堕入身见。

须陀洹断了身见,身、疑、还有戒取见三结,这个贪心跟愚痴的心就不会生起,因为了一切法无我,

所以贪心不起,了佛界才是究竟义,所以愚痴心也不会生,

如果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结”就是成就,成就就是“结”,我不成就的意思,它只是因为翻译的问题,

不成就,“不成就”就是我不支持它,譬如说:我不成就,这个人贪心,我成就了贪心,就表示这个人很贪心,我不成就贪心,就是没有贪的意思。

例如:你这个恶事,我成就了恶事,就是恶事,我不成就恶事,当然就是断了恶事。所以它这个是翻译的问题,

说:我不成就者,其实就是说,我已断三结的意思。

我不成就,我不成就身见,就没有身结。我不成就疑见,就没有疑,那么,我不成就外道的戒禁取见,那么就拥有佛的正戒。

所以我不成就,意思就是说,我已断身见、疑还有戒禁取的意思,叫做“我不成就”。

那么我不成就,其实直接翻译:我已断,那就更清楚了。

但是如果若作是念,应有,那么就变成有两种过失了,意思就是,如果作我已断了身见、戒取见、疑见,怎么样?身见、疑、还有戒取见,

如果作是念,还着一个能断之人、所断之法,那么就有两种过失,又恢复到以前,又堕入身见,

所以《金刚金》讲:初果阿罗汉,证初果阿罗汉,不能着说:我证初果阿罗汉,

证果阿罗汉,不能着一个:我证二果阿罗汉,证三果阿罗汉,

能作是念否?我证三果阿罗汉,也不可以,着哪一果就堕入身见,又堕入身见及诸结不断。

意思就是,如今我没有这样子的心,我没有着一个能断,也没有着一个所断的法,我没有能断诸结,

所以我身见忘。所以诸结就停止,它就亡,叫做“须陀洹”。我没有着一个能断,没有着一个所断。

    5-2 着一个能断之人、还有所断之法,又堕身见以及诸结不断,就变成恢复了,诸结又断不了了。今无如是心,谓我能断诸结,所以身见忘,诸结也亡,是名为初果须陀洹。

那整句的贯串起来意思是说:须陀洹断了身、疑、戒三结,贪痴不生,

若初果阿罗汉作是念,此诸结成,“成”就是成就,我不成就者,“我不成就”就是说,我已断的意思。

那么初果阿罗汉只要作说:我已断,身见、疑、还有戒禁取见,

那么若作是念就麻烦大了,则应~就变成有二种过失,

因为着一个能断之人、还有所断之法,又堕身见以及诸结不断,就变成恢复了,诸结又断不了了。

今无如是心,谓我能断诸结,所以身见忘,诸结也亡,是名为初果须陀洹。

说:证初果须陀洹,不可以着“我有初果相”。

【注释】

【“三结”:即】(就是)【上面所说身见、疑、戒禁取三种结,以代表须陀洹所断之三界见惑。】

【“此诸结,我不成就”:“不成就”即】(就)【是已断之义。“此诸结”,指三结。】

【“应有二过”:若作我已断三结之念,则有二种过咎。】

【“堕身见,及诸结不断”:以作念:我断三结,则有能断之人,所断之法;以有能断之人,故】(所以)【身见仍在;以有所断之法,故】(所以)【诸结未亡。是故虽修断诸结,而不能作修断之想。】

    5-3 今天我们为什么说是贪,因为这个身见,这个身见很可怕的,你不知道?

【义贯】

【“须陀洹”因已“断”除身见、】不会着于五蕴身,还有【疑、】疑理、疑法、疑师都断,还有不会取外道的【戒禁取“三结”,

故“贪”爱与愚“痴不生”(以断身见,故】(所以)【贪爱不生;】

今天我们为什么说是贪,因为这个身见,这个身见很可怕的,你不知道?

我看那个新闻报导,说:在这个国外有一个大富豪,买了一个床铺,多少英镑?然后呢?我给它算一下,折合台币一百多万,一个床铺喔!一百多万台币,那怎么睡得起呢?那个就是怎么样?

所以人的一辈子没有听到佛法,就是尽量让这个色身来享受,一个床铺一百多万,他睡得着?

这一百多万拿来印《楞严经》、《楞伽经》,能救多少众生啊?是不是?这福报很快就用完了,

所以,还有听说啦!这些很有名的、很有名的这些,像玛丽莲梦露啊!或者是其他的这些一线的这些电影明星,女的明星,

说:洗澡是用牛奶在洗澡,这个报导真的、假的?我是不知道,

喔!那个一缸的牛奶,牛奶很贵呢,这样一瓶喝两口,这样一瓶就多少啊!

那个一水缸的牛奶,那怎么得了,洗一次澡需要这样子吗?对不对?洗完了难道你就不大小便吗?还会大小便,为什么洗到牛奶?随便就可以了,

你看这个你就知道,这个身见是很可怕的,尽情的享受,又带不走这个五蕴身,带不走任何的什么东西,所以这个叫做“大愚痴”。

以断身见,所以贪爱不生;【以断疑】以【及戒禁取,故】(所以)【愚痴不生)。

然而,“若须陀洹作是念”,谓:“此”等“诸结,我”皆悉“不成就,”皆已断,

若存是念“者”,则“应有二”种“过”咎,谓彼即“堕”于仍存有“身见”,以“及诸结”尚“不”能“断”除之过咎。

(今无如是之心,谓我能断诸结,故】(所以)【身见忘,诸结亡,而名须陀洹。)】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401:【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连初果阿罗汉都不能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何况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6-1 初果阿罗汉一定不会犯的一条戒律是什么?爱乐女人。

说:大慧白佛言,说:世尊,世尊说众多的贪欲,世尊讲到很多很多的贪欲,

“彼”,彼是指初果阿罗汉,到底彼初果阿罗汉,是哪一种贪已断了呢?

彼须陀洹,“何者”就是哪一种,哪一种贪已断?彼初果须陀洹,是哪一种贪已经断了呢?

简单讲:就是初果阿罗汉一定不会犯的一条戒律是什么?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讲到这个,就是全世界百分之九十几都没办法证初果阿罗汉,

连孔子都讲“食色性也”,也就是说:饮食跟男女,它与生俱来的本能,

所以在这个动物学界里面讲,动物没有道德,只有本能,动物没有什么道德,人类是以外的,

譬如说:老虎、狮子,它们没有什么所谓的道德,它们活着只有本能,

这个生物学家跟动物这样子,跟人唯一的不同,人除了本能,还有礼数,对不对?还能升华,

畜生依着本能行事,老虎吃动物,没有什么理由的,它要活下来,唯有一死才有一生啊!

丛林的规矩,野蛮世界的森林的规矩,就是唯有一死,才有一生。

所以动物它没有什么道德,只有本能,那么人类不一样的。

说: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缠绵贪着,喔!那么就是搞气氛啦!

哎呀!这你就知道,很多人在泡这个马子,就是这样,把这灯光关暗一点,来一点Music音乐,这个咖啡泡过来,慢慢地,喔~音乐放下去,接下来你就知道,下个要做什么动作了,这是缠绵贪着,对不对?

种种方便,身口恶业,为什么身口恶业咧?这个口,嘴巴讲这个甜言蜜语,很多的女人都死在这一关,

那个男人只要随随便便讲几句甜言蜜语,我爱你,我做你的避风港,我一辈子都让你依靠,从我见到你的那一刻,我无法移开我的视线,

什么?都讲一些有的没有的,女人她马上就像灌麻醉药一样昏倒了。以为可以托付终生,就接下来,就……

所以这个身口的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

   6-2 如果说:行男女的双修,然后取乐,而空行母,佛父、佛母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的戒律。

在这里还要再交代一句话就是,你想想看喔!经典的《楞伽经》是世尊所讲的喔!初果阿罗汉都不贪着女色,接下来何况说:密宗所讲的双修、空行母,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就可想而知,这个经典根据什么?

话讲回来,如果说:行男女的双修,然后取乐,而空行母,佛父、佛母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的戒律,

一、基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戒,

八关斋戒,不淫,沙弥戒,不能淫,

沙弥尼戒,不淫,式叉摩那戒,不淫,

比丘戒,不淫,在家菩萨戒,不淫,

比丘尼戒,不淫,菩萨比丘戒,不淫,

那如果说:因为行这个双修、男女,而可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这种经典,翻遍三藏十二部,没翻过这样的经典,那么佛便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戒是佛制定的,有的人讲说:那要看他的发心啊!这些大成就者,大成就者发心,他发心是善良的啊!

他发心是善良的,可以这样行淫男女来成就对方吗?我没有看过这样的经典。

说:他大慈悲心,看发心,能这样子吗?释迦牟尼佛示现一辈子,有说因为双修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他的发心是好的,那这个后遗症就很大了,这个世间有哪几个叫做大成就者?

示现的不算,我在经典里面,还有亲近这些高僧大德,只有杀、盗、淫、妄,只有淫戒,有一种情形可以开缘,就是菩萨示现,再来,还不能有隔阴之迷,不能有隔阴之迷,

那我们就知道,连初果阿罗汉都不能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何况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就很难去理解,有一个人寄了Email过来,他意思就说:这双修是有经典根据的,还是佛讲的喔!那很抱歉,我没看过。

那么你请来上师告诉我,三藏十二部经典到底出自哪一本经典,你翻到第几页,你也跟我说一下,对不对?

如果这样子的话,就很麻烦了。大家,你大成就是在心啊!这样一开缘怎么得了,稍为有一点名气的大家都说我是大成就者,真的成就,假的成就?不知道,大家都可以开缘了,那些大成就者岂不是都体力不支,脸色发青,所以这个就讲不通。

于佛所制定的戒律不通,经典也没有任何的依据,因为事关重大,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再一次的提醒大家。

   6-3 初果阿罗汉除了断着贪着女人以外,但是他没有办法断除对涅槃乐的这个趣向。

彼则不生,意思就是,证初果阿罗汉的,他们就不会生贪着爱乐女人,所以者何?

得三昧正受乐故,因为这个初果阿罗汉是有三昧的乐,不必借重世间的五欲的乐、还是造业,是故彼断,断着贪着女人,

然非趣涅槃贪断,然初果阿罗汉不是,没有办法对这个趣向于涅槃的乐贪着,也把它顺便把它断除,

意思就是说:这个初果阿罗汉还贪着于趣向涅槃的乐的意思。

非趣涅槃贪断,然而非能对于趣向涅槃的乐的贪也把它断除,

换句话说:初果阿罗汉除了断着贪着女人以外,但是他没有办法断除对涅槃乐的这个趣向。

   6-4 彼初果阿罗汉,绝对不生爱乐女人缠绵贪着,是为什么呢?初果阿罗汉已经有相当的定力,得三昧正受乐故,不以男女之乐为乐,以佛陀所教导的三昧之乐为乐,是故彼断,所以彼初果阿罗汉已经断爱乐女人。

整句的意思是说: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须陀洹何者,哪一种贪已断除呢?

佛告大慧,初果阿罗汉,爱乐女人已经断除,他不会缠绵贪着,种种的方便,身口的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的苦,初果阿罗汉不会这样子,

彼初果阿罗汉,绝对不生爱乐女人缠绵贪着,是为什么呢?

初果阿罗汉已经有相当的定力,得三昧正受乐故,不以男女之乐为乐,以佛陀所教导的三昧之乐为乐,是故彼断,所以彼初果阿罗汉已经断爱乐女人,

然非能对趣向涅槃之乐贪着也断除,也就是说:他还贪着,断除,他还贪着这个涅槃的乐。

所以这个就是功夫的问题,在世间人,贪着于这个男女,证圣果的人,他连看都不会看一眼,因为那个都是一堆白骨,一堆不净的,一定会化作灰尘,

所以在家居士也能作如是观,这一辈子因缘凑合了家庭、或者夫妻,那就这样子,稍微平谈一点,

将来就是什么都带不走,什么都带不走。没有真实的男女性,空无自性的东西。

   6-5 用现在的语言讲:如果你还有过性生活,就是不够资格证初果阿罗汉,用现在的语言,你听得懂的名词就是这样子。

【注释】

【“彼何者贪断”:彼须陀洹所证者,为断了那一种贪?】

【“爱乐女人,缠绵贪著”:须陀洹人所断者,为断除了对女人之】(的)【贪爱。

以三界众生,皆以淫欲而正其性命;当知生死,爱欲为本。

初果人因见人无我,故不见有女人相之可爱乐;

且知现在淫欲之乐,为未来苦恼之因,故】(所以)【断淫心,志求出世。】

【“种种方便,身口恶业”:以种种方便,而造身口贪欲之恶业。】

【“彼则不生”:彼须陀洹人则不生此种贪欲之心。】

【“三昧正受”:“三昧”,即】(就是)【定,谓正心行处。“正受”,谓一切受不受,名为正受,以一切受皆苦故。离于一切受之苦,故名受乐。】

【“是故彼断”:以其得三昧乐,故】(所以)【断世间男女贪爱之乐。】

用现在的语言讲:如果你还有过性生活,就是不够资格证初果阿罗汉,用现在的语言,你听得懂的名词就是这样子。

【“非趣涅槃贪断”:而并非对趣向涅槃之贪爱已断除。贪有二种:欲贪及涅槃贪。

初果人所断者,只是欲贪,并不能断除涅槃贪。

故】(所以)【佛常呵斥说是:“醉寂灭酒,卧无为床”。】

    6-6 彼”须陀洹人“则不生”如是贪心,“所以者何?”谓彼已“得三昧正受”殊胜净“乐故,是故彼”初果人“断”世间男女之贪,然“非”能对“趣”向“涅槃”乐之“贪”爱亦已“断”除。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曾“说”过“众多”种之“贪欲”,

不知“彼”须陀洹人所证者,为“何者贪”爱已“断”除?

“佛告大慧:”须陀洹所断者,为断“爱乐女人”之“缠绵贪著,”

由爱乐女人故,以“种种方便”,而造“身口”贪欲之“恶业”,

凡此皆是“受现在乐”,而却“种未来”之“苦;

彼”须陀洹人“则不生”如是贪心,“所以者何?”谓彼已“得三昧正受”殊胜净“乐故,是故彼”初果人“断”世间男女之贪,

然“非”能对“趣”向“涅槃”乐之“贪”爱亦已“断”除。】

6-7 一下子要断,很困难啦!很困难,但是呢,需要一点时间,因为无量劫来的习气啊!真的那是变成一种本能,所以这个是困扰很多的修行人。

在这里附带说明一下,现在的许多年轻的男众,女众比较少,男众一直问,就是:那我们这个冲动来,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这个本能来,我们应该怎么样舒缓?

那么师父就说:就像以前高僧大德,就说:我们发心,把这个体力用在拜佛念佛、修行、发心做义工,那我们尽量把这个体力用在有意义的慈善啊!

当然我们尽量用在修行的角度,护持三宝,那这样慢慢、慢慢地,就淡泊了,就淡泊了。

一下子要断,很困难啦!很困难,但是呢,需要一点时间,因为无量劫来的习气啊!真的那是变成一种本能,

所以这个是困扰很多的修行人,也很多人写信来问,需要一点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402:【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这一段是指利根的凡夫顿证二果。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7-1 师父就重复地告诉大家,以前就跟大家勉励过了,修行佛道可以会归到很简单的,看你放得下放不下,就两句话而已。放得下,上根利智立刻出三界,什么都不贪,放不下?放不下你就再来啊!

说:大慧,这一段是指利根的凡夫顿证二果,

大慧,云何叫做二果斯陀含相呢?

谓顿照,“顿照”就是刹那之间,指上根利智的人顿证、顿照,照见什么?

“色”就是五蕴身,“色”就是色等,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就是代表五蕴,色、受、想、行、识等,这个五蕴身相,怎么样?

纯为妄想,中间补两个字,纯是“纯为”妄想所生,本来就空无自性,就更看得清楚,这顿照色相纯为妄想,这样就看得很清楚了。

这上根利智的,这是二果的圣人,顿照五蕴身等纯是妄想所生,本无自体性,

生相,这“生相”就是俱生的生相,“见相”就是分别的生相,这两种身见绝对不会生,绝对不会生。

“善见”就是善能,怎么样?种种,善能明见诸禅定所趣之相,叫做“善见禅趣相故”,善能明见诸禅定所趣之相,

顿来此世,这个意思就是:再一次来就解决了。顿来此世,表示是极短的意思。“顿来”就是很短,顿来此世,“此世”当然是指欲界啦!只有三果阿罗汉在五净居天,直接就出三界了,

顿来此世,“此世”当然是指欲界了,“顿来此世”就是他的根器太利了,一下子就证到二果,再一度来,就很短的时间,

来一下欲界就断尽苦际,就是:三界的苦统统断尽了,这个根器太利了,

得证涅槃。“得”就是得证了涅槃,这个是利根的行人,不历初果以及三果,便直接契入涅槃。

意思就是:初果跟三果速度很快一刹那之间,虽然是说跳到二果,可是有初果的功夫,就像你坐的特快车,我一下子,从高雄一下子到台中,中间都没有停。

中间没有停,有没有经过台南、嘉义有啊!这当然有啊!是不是?这个是这个意思。

所以,顿悟的人就像坐电梯,渐悟的人就像爬楼梯,爬楼梯,每一层楼都要到,电梯也是每一层楼都经过啊!不过速度很快,

所以师父就重复地告诉大家,以前就跟大家勉励过了,修行佛道可以会归到很简单的,看你放得下放不下,就两句话而已。

放得下,上根利智立刻出三界,什么都不贪,

放不下?放不下你就再来啊!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没有怎么办啊!你继续来轮回,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呢?

啊!师父啊!那我该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啊!生死,别人不能取代啊!是故名斯陀含。

    7-2 这个是上根利智的行人,不历初果以及三果,便直接取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把它贯串一下:说:大慧,什么叫做二果阿罗汉的斯陀含的行相呢?

这个人上根利智,顿照了色等五蕴的色身相,统统纯为妄想所生的,本来就空无自性,

那么这个时候呢?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顿证五蕴皆空的时候,

这个时候,生相的身见还有分别的身见,两种身见都不生,

同时也善能明见诸禅定所趣之相,因为上根利智呢,所以顿来一世这个欲界,在极短的时间便断尽三界的苦际,得证涅槃。

这个是上根利智的行人,不历初果以及三果,便直接取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

   7-3 【“尽苦际,得涅槃”:断尽苦之边际,而证得涅槃。此为利根行人,不历初果及三果,便直入涅槃。】

【注释】

【“顿照色相妄想”:“顿照”,因】为【这是指利根】的【凡夫,故】(所以)【能顿照诸法相,而得二果。“色相”,】是【指色等五阴之相。

此谓顿照了色相等五阴,为妄想所生,本无自体。】

【“生相见相不生”:“生相”为俱生身见。“见相”,为分别身见。谓以照见五阴本空,故俱生及分别二种身见俱不生起。】

【“善见禅趣相故”:又善能知见诸禅定所趣之相。】

【“顿来此世”:“顿来”,指再一度来。“此世”,指欲界。以一世极短,故】(所以)【称】为【“顿”。】

【“尽苦际,得涅槃”:断尽苦之边际,而证得涅槃。此为利根行人,不历初果及三果,便直入涅槃。】

【义贯】

【“大慧,云何”为“斯陀含”果之行“相?

谓”利根之人“顿照”了“色相”等五阴,纯为“妄想”分别而有,本无实体,

如是照了,则俱“生”之“相”及分别之“见相”,俱“不生”起,

及“善”能明“见”种种“禅”定所“趣”之“相故”,

及再一度“顿来此”欲界“世”间,

便得断“尽苦”恼之边“际”,而证“得涅槃,是故名”为“斯陀含”。】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403:【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根器越来越利了,三果阿罗汉就是不得了的圣人。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8-1 什么是三果阿那含呢?谓这个人,最利的人一时遍观,过去五蕴空,未来五蕴空

根器越来越利了,说:大慧,什么是三果阿那含呢?

谓这个人,最利的人一时遍观,过去五蕴空,未来五蕴空,

现在、过去、未来,当然就是三世的五蕴当中,色、受、想、行、识等,统统空无自性,叫做“性非性”,

“性”的前面加一个“其”,“其”性,其性实非有自性,叫做“性非性”。其性非有自性,就是这个意思。其性实在是非有自性,

生、见过患,“生”跟“见”同时看,“生”就是俱生生相,“见”就是分别见相,

就是俱生生相,然后分别的生相等,这个过患、过咎恼患,

以及结使,结使,为什么叫做“使”呢?会驱使人造业的,驱动人造业的,“使”就是烦恼的别名,妄想分别不再生起,

三果阿罗汉就是不得了的圣人,及令诸结永断故,名阿那含果。

    8-2 俱“生”及分别“见”二种身见之“过”咎恼“患”,以及结“使”与“妄想”分别皆“不”复“生”起“故,及”令诸“结”永“断故,名”为“阿那含”果。

【注释】

【“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此】(这个)【亦】(也是)【为利根人,

故能一时遍观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色阴之相,照了其性皆非有自性。】

【“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生”,为俱生,即上】面【之】(的)【“生相”。“见”,为分别,即上之“见相”。

“使”,亦】(也)【为烦恼之别名,因】为【烦恼有驱使人去造作诸业的功能,故】(所以)【称为使。

使与结的分别为:结为令人中心郁结,】应该是:结为令人心中,这个打结了,【受其束缚,不得解脱;

而使】这个“使”【则】(就)【更进一步驱役人去造业,因此可】以【说结的行相】就比【较细,而使】的行相就比【较粗。】

所以我们一般人是有烦恼,无俚头地去追逐、追求,这个就是用【“妄想”,即】(就是)【分别。

此谓,以照见三世之】的【五阴无有自性,其性空寂,故】(所以)【俱生】以【及分别二种身见之过患,以及结使与妄想分别皆不生起。】

【“及结断故”:且令诸结永断。】

【义贯】

【“大慧,云何”为“阿那含”果之行相?“谓”有最利根人,能一时遍观“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色”等五阴之“相”。

了其“性”皆“非”有自“性”;如是照了。则俱“生”及分别“见”二种身见之“过”咎恼“患”,以及结“使”与“妄想”分别皆“不”复“生”起“故,及”令诸“结”永“断故,名”为“阿那含”果。】

   8-3 此阿那含人,则因其根猛利,故】(所以)【能一时遍观三世之】(的)【五蕴,是故三际皆断,】过去、现在、未来皆断,【故】(所以)【不须再来受生,】

【诠论】

【此】(这个)【亦】(也)【是从凡夫直入当果(所当证之果),便证涅槃。

与二果不同的是:二果只观现在之】(的)【五蕴,所以只空现在】的【五蕴,故】(所以)【须再一度来生欲界,方证涅槃。

而此阿那含人,则因其根猛利,故】(所以)【能一时遍观三世之】(的)【五蕴,是故三际皆断,】过去、现在、未来皆断,【故】(所以)【不须再来受生,】

   8-4 这个受生,最强大的力量就是男女的淫欲。贪着男女的淫欲,男人就绝对离不开子宫,你一直想搬进去住啊!那就一定会投胎。

那么这个受生,最强大的力量就是男女的淫欲,

贪着男女的淫欲,男人就绝对离不开子宫,你一直想搬进去住啊!一直想搬进去住,那就一定会投胎。

所以这个财、色、名、食、睡,一定要看得很淡泊,同时也不沾染,

所以不须要再来受生,就是三际皆断的三果圣人,【即】(就)【当生取证涅槃。

因为此经是顿教之门,故只论顿修顿证者,而不论列愚钝者之循阶渐修。】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404:【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这个阿罗汉都不得了了。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9-1 皆悉断尽,所有的三界烦恼、见思二惑,名阿罗汉。

这个阿罗汉都不得了了,大慧,阿罗汉的圣人的果的行相是什么呢?

谓把世间所有的有漏,包括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以及世出世间的种种三昧,

这个解脱叫做“八背舍”,叫做“八解脱”。“八解脱”又名“八背舍”,我们也上次,以前也发过讲义,因为能够背离三界的烦恼,叫做“八背舍”。

“力”就是六种神通力,“明”就是三明,六种神通里面,其中有三个称为“三明六通”,三明:一、天眼明,二、宿命明,第三、叫做“漏尽明”。 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是六通里面的三种,

烦恼,烦恼当然是指惑跟业,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无始劫来的习气的迷惑无明,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造了那个业,造了那个业不得不去承担,

有一个女众,她想去出家,出家呢?结果呢?后来爸爸妈妈很愤怒,非常地愤怒,说:你再跑去给我出家,我告诉你,我先死给你看,

这个女孩子没办法,很勉为其难,就找一个人结婚,结婚以后,她又很想学佛,这下麻烦了,孩子生了两了,就变成时间都被小朋友占据了,

我们不是说:结婚一定怎么样不好,看个人的立场、因缘不一样,

结果这个女孩子苦不堪言,碰到了师父,一讲起来,都掉眼汨,我本来就是想走修行路线,怕爸爸妈妈去自杀,

那就没办法了。是不是?总不能把孩子带来给我养,是不是?我也没有那个能力,

所以说:一下子,没办法,业就是这样子,固定住了,你这个生活就是这样,被固定住了。

所以这个要走什么路,自己要很坚定,要非常的坚定,不要被动摇。

如果说:一个男孩子、女孩子,你要出家,对不对?你千万不要把我顺便搬上你那个生活的萤(银)幕上,

那慧律法师讲,结婚是业障啊!苦不堪言啊!慧律法师讲的,

喔!这一句千万不要讲,这样的话,人家会写信来骂喔!真的喔!那佛也是这样子告诉大家的,

这些惑、业,接下来,就是苦罗,三界的苦果,妄想,怎么样?俱为所生,“非性”,空无自性,

所以说:三界的苦果就生,这些统统是一种妄想所生的产物。这妄想所生的,

但是他却是证得了空性,“非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空无自性。这个时候都皆悉断尽无遗,

这大慧说:阿罗汉果的行相是什么?叫做世间的有漏,四禅八定,出世间的种种三昧,八解脱、八背舍,

能离三界的烦恼,六种神通力,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三明,还有惑跟业的烦恼,以及苦果,受尽了苦果,

这个统统是怎么样?妄想所生,但是证得空性,空无自性,这个时候皆悉断尽,所有的三界烦恼、见思二惑,名阿罗汉。

    9-2 他现在拚不过了,藉一种理由来安慰自己,那个就叫做“无效”,他只能得安慰奖,不能得解脱奖,解脱是大奖,他只能安慰奖。圣人当下契入无生,妄想无所分别,万法空无自性,其体本空,这样,他得到解脱奖,那当然要得大奖啦!

【注释】

【“诸禅、三昧、解脱、力、明”:“诸禅”,指世间之四禅八定,此为有漏禅。有漏者,指不能断烦恼,得出世果。

“三昧”,统摄一切禅定,此】是【指出世间之无漏定。

“解脱”,为八解脱。(八解脱又名八背舍,以能背离三界之】(的)【烦恼故名。

前二解脱为不净观,】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了,都讲过了。我们念一下,【依初禅、二禅而起观、成就;

第三解脱为净观,依第四禅而起观、成就。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解脱,依次而为四空定之解脱;第八解脱为灭受想定解脱。

换言之,八解脱即】(就是)【依九次第定而修种种出世之】(的)【慧观,因观行成就、得出世慧,而得解脱,故亦即】(也就)【是转世间禅为出世间禅之用也。)

“力”,】是【指神通。“明”,为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阿罗汉于此等诸功德,皆悉具足。】

【“烦恼、苦,妄想非性故”:“烦恼”】是【指惑、业。“苦”,】是【指三界苦果。凡此皆是妄想分别所生,非有实自性,其体本空。】

所以这个时候,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所以的痛苦来自于妄想分别,

而要修行,不要离开妄想分别,体悟当下无心便是道,

当处就没有妄想,没有分别,了诸法空无自性,就是空相,非有实自性,其体本空,

这个,讲到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看那个人的根器,

有的人一讲到,妄想分别当体即空,无有自性,一下子就契入无生,喔!原来当下就是涅槃,

有的人没办法,他讲一讲,妄想分别非有自性其体本空,

那后面他就会补一句,不过我怎么样……怎么样,理由就出来了,那个痛苦的理由就出来了,

不过师父,我怎么样……怎么样,我儿子怎么样,我的媳妇怎么样……怎么样,我的儿子怎么样……怎么样,

意思就是,他现在拚不过了,藉一种理由来安慰自己,那个就叫做“无效”,他只能得安慰奖,不能得解脱奖,

解脱是大奖,他只能安慰奖,他来碰到师父的时候,讲一讲,讲一讲,师父我的立场怎么样……怎么样,

嗯!安慰你、安慰你啊!一切的圣贤都会安慰众生,他得到的是安慰奖,

圣人当下契入无生,妄想无所分别,万法空无自性,其体本空,这样,他得到解脱奖,那当然要得大奖啦!

得到那个安慰奖有什么用?安慰奖就是百货公司的赠品,两支铅笔?

所以要得,修学佛道要得的是大奖,当下契入涅槃,要有志气。

【以证惑、业、苦皆空,故】(所以)【一切烦恼断,而成阿罗汉。】

    9-3 诸位!要断妄想,最快的办法,就是观一切法如幻,这个是最快的办法,幻化的东西,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着迷?没有啊!

【义贯】

【“大慧,阿罗汉”果之行相“者,谓”于“诸”世间之有漏“禅”定、

及种种世出世】间【“三昧”、八“解脱”、六神通“力”,及三“明”,皆悉成就,

而以此照见诸“烦恼”惑、业,及三界“苦”果,俱为“妄想”所生,】

诸位!要断妄想,最快的办法,就是观一切法如幻,这个是最快的办法,

幻化的东西,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你着迷?没有啊!

当你在贪心的时候,缘起如幻的东西,这没有东西啊!

当你做了很大、很大的功德的时候,这个缘起如幻的东西,有什么大功德不大功德啊!

所以很多人来看到师父,就:喔!我看了您的法,很受用,很感恩,您了不起,什么伟大、什么好的名词,佛啊!什么…统统赞叹尽了,

我跟他讲,我没有这种念头,做我该做的工作,披上袈裟,那么,这个就是责任,对不对?

Responsility,这个就是种种责任。My duty,这是一种我的责任啊!

也没有什么赞叹、不赞叹,赞叹我也是这样做,不赞叹我也是这样做,平常心就是道。

所以记得,做大功德也没有妄想,不着故,做大善事也不着,因为你动念就是妄想啊!

如果你做了很多的善事,希望别人更加地认同你,特别的招呼你,那么你的心中突不破这个我相,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管做什么,在任何的时空,都是那么地尽心尽力,不求任何的回馈、回报,没有的,

因为想要回馈、回报,那个就是妄想,说:我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个就是妄想,

都无众生可度了,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也无所谓成就无上的佛道,心本是一如的东西,无众生也无有佛啊!

十方三世佛在哪里?从事相来讲:以前证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从理上来讲:自性就是佛,要不然你去哪里找佛?

所以把禅跟净土宗切成两半,其实是不懂佛法的,不懂佛法的。

八大宗派会归到一个心性,岂有八大?一都没有了,连一佛乘都没有,岂有八大宗派呢?

所以不懂法的人,就争得头破血流,懂得法的人,就回归到一个心性的东西,究竟平等,

所以俱为妄想所生,【本“非”有自“性故”,皆悉灭尽无余,“名”为“阿罗汉”。】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经文405:【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佛告大慧,为得寂静一乘道声闻的阿罗汉,不是其他两种。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这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的,前面所讲的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到底是讲哪一种阿罗汉呢?“何等”就是到底你所说的阿罗汉是哪一种呢?

世尊,到底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小乘所讲的四果阿罗汉,

得寂静一乘道,在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这个“一乘道”,非佛之“一乘道”佛乘,非佛乘,

这“一乘道”什么意思?这里有特别意义就是:以趣向涅槃为其唯一的志向,叫做“唯一之乘”,趣向涅槃是我唯一之乘,这个叫做“寂静一乘道”

这个千万不能把它搞成是佛乘,这个跟佛乘不一样的。

说:大慧白佛言,世尊,你所说的三种阿罗汉,这里说是,到底是哪一种阿罗汉?

世尊!这个是实在,实实在在的,不是权巧,不是佛菩萨示现的,实行的阿罗汉。所以叫做“寂静一乘道”,就是:为以趣向涅成是佛乘,为其唯一的目标跟理想,非佛的一乘。

为或者是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示现”就是权巧方便示现的啦!阿罗汉呢!

是第一种叫做“实行阿罗汉”,真正的阿罗汉?

或者是菩萨摩诃萨示现在生死,而证阿罗汉果的?

第三种为佛化化,佛所变化出来的,所化现的。也就是佛的神通所变化、所化现出来的一种阿罗汉呢?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非余”后面补两个字,非余“二种”,不是其它他两种,

有三种阿罗汉吗嘛!第一个就是“实行阿罗汉”,实实在在地,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

第二种是菩萨示现的,第三种是佛变化,所化现出来的阿罗汉,那不一样,

所以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的阿罗汉,并不是指其它的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的阿罗汉,也不是佛变化出来的、所化现的阿罗汉,叫做“非余二种阿罗汉”,

余者行菩萨行,以及佛化化,“余”就是其他两种是什么呢?  是行菩萨行,以及佛之变化、所化现出来的阿罗汉,这个也不算在内,

他们是善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壮严佛眷属故。

【注释】

【“三种阿罗汉”:第一种为实行阿罗汉,后二种为权行阿罗汉,乃为菩萨与佛之所现、所化。

第一种称实行阿罗汉,以其见实有烦恼可断,实有涅槃可证,因而修道证灭,故】(所以)【称实行阿罗汉。】

【“得寂静一乘道”:此】(这个是)【指实行阿罗汉。“得”,】就是【证得。“寂静”,即】(就是)【涅槃。

“一乘道”,此为以趣涅槃为其唯一之乘,故】(所以)【称得寂静一乘道,并非佛乘之一乘道。】

【“为佛化化”:抑为佛之变化所化者。】

【“非余”:非其余二者。】

【“巧方便本愿故”:此二皆为佛与菩萨,依于本愿力,而所作之善巧方便。】

【“为庄严佛眷属故”:其目的乃为庄严佛之眷属,辅佐佛化度有情。】

【义贯】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曾“说”有“三种阿罗汉,此”处所“说”者为“何等”之“阿罗汉?

世尊,”此处所指是否“为”以“得”住涅槃“寂静”为其“一乘道”之实行阿罗汉,

抑“为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所“示现”之“阿罗汉”?

或“为佛”之神通变“化”所“化”现】(阿罗汉)【者?

“佛告大慧”:此为以“得”住涅槃“寂静”为其“一乘道”之实行“声闻,”而“非”其“余”之权行声闻。

其“余”二“者”,实是“行菩萨行”者,以“及佛”之神通变“化”所“化”现者,

乃为善“巧方便”,以依菩萨之“本愿”力“故”,而“于大众中,示现受生”,

其目的则“为庄严佛”之“眷属”,辅佐佛化度有情“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经文406:【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这是讲前面两种,一种是菩萨摩诃萨示现的,一种是佛化所化现的,佛的神通变化所现的。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11-1 说:大慧,前面两种,一种是菩萨摩诃萨所示现的,权巧示现的,一种是佛所化现的,以大悲愿力不舍二乘人,所以应以二乘得度者,那么就示现二乘。

这是讲前面两种,一种是菩萨摩诃萨示现的,一种是佛化所化现的,佛的神通变化所现的,

说:大慧,前面两种,一种是菩萨摩诃萨所示现的,权巧示现的,一种是佛所化现的,以大悲愿力不舍二乘人,所以应以二乘得度者,那么就示现二乘,

在于妄想,妄想当然就是还没有达到究竟,

于二乘的妄想分别众生之处呢?说种种的出离三界苦恼之法,

谓如何得果,如何得禅定,“禅者”就是能入之人,“入禅”就是所入之法,

然后呢?就了解禅者、还有入禅,能入之人、所入之法,都空无自性,而证得解脱,

也就是这示现的两种权巧的一种阿罗汉,但是他的心皆悉远离,远离什么?远离万法有实法,

都皆悉远离有实法故,可得可入,万法不可得,也不可入、也不可出,

悉远离有实法可得可入,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万法都是唯心现量,说名得果。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大慧,前面所讲的菩萨摩诃萨,以及佛所化现的两种示现的阿罗汉,

因为以大悲愿力,于二乘的妄想分别众生之处,说种种的出离三界之法,

教他们如何得果,如何得禅定、禅,教他们能入禅的禅者所入的禅的方法,这些都空无自性,而证得解脱,

这些示现的两种阿罗汉,最重要的都已经其心皆悉远离有实法可得可入,都是证悟,同时示现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这一句重点,在慢慢地、谆谆地教诲,引导这些阿罗汉,引入佛的境界,就是这个。

   11-2 【“于妄想处,种种说法”:此】(这个是)【指二种权行声闻所示现之相。“妄想”指妄想分别之众生。谓权行声闻,为度化应以二乘道而得度者,则于起二乘妄想之众生处,说种种出离三界苦恼之法。】

【注释】

【“于妄想处,种种说法”:此】(这个是)【指二种权行声闻所示现之相。“妄想”指妄想分别之众生。

谓权行声闻,为度化应以二乘道而得度者,则于起二乘妄想之众生处,说种种出离三界苦恼之法。】

【“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谓如何能得果、得诸禅定、以及禅者如何能入诸禅定,而证解脱。

权行声闻为小乘根机人说此等法。】“权行”当然就是方便示现的啦,当然就是指佛跟菩萨摩诃萨,

【“禅者”为能入之人,“入禅”为所入之法。】

【“悉远离故”:权此声闻虽以大悲愿力,为诸小根机人说小法,然其心实皆远离于有实法可得之相,知无能得所得、能入所入。】

【“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其心虽不著,然亦以大悲愿力故,随顺众生之心性根欲,而示现证得果位之相,然此果位,实是自心所现之量,无有自性,离于有无。】

【“说名得”:此名为权行罗汉得果之相,非得而得,得而不住。】

   11-3 “大慧,”二种权行阿罗汉者,为以大悲愿力,“于”有二乘“妄想”之众生“处”,权现阿罗汉相,而以“种种”方便为“说”声闻出要之“法”,令其度脱。

【义贯】

【“大慧,”二种权行阿罗汉者,为以大悲愿力,“于”有二乘“妄想”之众生“处”,权现阿罗汉相,而以“种种”方便为“说”声闻出要之“法”,令其度脱。

其所说所行之法“谓:”如何“得果”、如何“得”诸“禅”定、以及“禅者”如何能“入”于诸“禅”而证】得【解脱。

虽说示此等法以利益众生,然其心实皆“悉远离”于有实法可证、可得、可入之相,知实无能得所得、能入所入“故”,

然亦】(也是)【以大悲愿力,随顺众生之心性根机,而“示现”证“得自心现量”境界之“得果相”,而实离有无,

此】(这个)【即】(就是)【“说名”为权行阿罗汉“得果”之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经文407:【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这一段是令二乘人行如来禅,重点在令一切的二乘人要舍小向大。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12-1 你要怎么样能够登如来禅呢?“当离自心现量相”。就是,你在见、闻、觉、知所起的知、见、法,统统要放下,不立一相,不立一知,不立一见、不立一法,统统空无自性,叫做“当离自心现量相”,简单讲:当彻底地远离见、闻、觉、知。

这一段因为文字太简单了,一般人看不太懂,

这一段是令二乘人行如来禅,重点在令一切的二乘人要舍小向大,是最重要的,就是你现在证的果不究竟的,你一定要趣向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次大慧,欲超色界的四禅,还有四无量心,这是禅定的名,四无量心,还有无色界的四空定,无色界的四空定。

你想要超越色界四禅、四无量心,超越无色界的四空定,登如来禅,怎么样?

你要怎么样能够登如来禅呢?当离自心现量相,

“当离自心现量相”就是,你在见、闻、觉、知所起的知、见、法,统统要放下,

不立一相,不立一知,不立一见、不立一法,统统空无自性,叫做“当离自心现量相”,

简单讲:当彻底地远离见、闻、觉、知,

当离一切相,离一切法,离一切知、离一切见,无有少法可得,进入空性的绝对真如,这样子才有办法。

简单讲:用现在语言你听得懂的,看到什么心如如不动,耳闻什么心如如不动,见闻觉悟什么,如如不动,知见什么,如如不动,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没有任何的法有增、有减、有来、有去,有一、有异、有常、无常

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当下就是无上大般涅槃,没有任何的语言,没有任何的文字,唯证相应的。

所以当离自心现量,

   12-2 我们为什么会有现量?我们为什么会有现量?因为见、闻、觉、知不断地,能缘的六根攀缘所缘的外境,当然这个量一下子出来。“量”什么意思?落入善恶,这个就是量,执着心,这个就是量,分别心,这个就是量,见闻觉知的量。

你有皇帝跟乞丐的分别这个就是量,你有富有的人、有乞丐,这个就是量,

着于凡夫、着一个圣人,这个就是量,

行善,希望大家都知道,哇!报纸搞得很大,这个就是量,着一个量,是不是?

然后修行的时候,就是吹嘘:我一天拜多少的佛,我一天执着多少用功,我是怎么样子的用功,我是如何……如何的……也是希望人家来赞叹,这个就是量。你知道吧?

现在讲的,动念就是量,拟议皆非,动念即乖,“拟议”就是量,想要去思惟的意思,拟议皆非,动念即乖,为什么?“拟议”就是量,“动念”就是量,

所以当离自心现量相,这个就是告诉你,要登如来禅,就是万法回归当下,绝对的真如,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这个意思。

   12-3 你大慧千万不要以为二乘人所修的灭受想定的三昧正受,便如佛的超越自心现量境界,事实不然,“不然”就是其实不然。何以故?因为他们仍存有能灭之智、所灭之法这个心量。

说:大慧,不要以为二乘人所修的受想正受,“正受”就是三昧,它这个翻译有一点看不太清楚,

“受想正受”就是灭受想定的三昧,所以这个“正受”划一线,写“三昧”,才看得懂。就是:灭受想定的一种三昧,叫做“正受”。

你大慧千万不要以为二乘人所修的灭受想定的三昧正受,便如佛的超越自心现量境界,事实不然,“不然”就是其实不然。

何以故?因为他们仍存有能灭之智、所灭之法这个心量,

   12-4 能所不断就是量,见闻觉知不断就是量,执着不断就是量,所以,在座诸位,哪一个人心中没有量?没有!

能所不断就是量,见闻觉知不断就是量,执着不断就是量,

所以,在座诸位,哪一个在这个宇宙与地球七十亿人口,哪一个人心中没有量?不着一个见闻觉知的量,哪一个啊?没有!

所以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这一句是什么?就叫你离自心现量境界,

善、恶,着善、着恶,就是量。你知道吧?

所以就是,万法着不得,你就随缘,

悟道的人怎么样?随缘过日子,现在我最想像喜欢的日子就是怎么样?啊!到阿拉斯加去,哎呀!前面有一条溪、河,后面好大好大的森林,都没有人认识我,都没有人认识师父,空气又好啊!

等到没有下雪的时候再去,那个鲑鱼死的时候不能去,鲑鱼死的时候,那个很臭、很臭的,鲑鱼回流,差不多四十五天,鲑鱼会腐烂、很臭,整条河都很臭,

因为鲑鱼是体外受精的,然后那个卵是吃父母自己的养分,简单讲:鲑鱼的卵成长以后,是吃自己父母的尸体,就是那个养分,

喔!我现在最想去的是哪里?师父!您六十岁退休以后,已经六十一了,做什么?

我在想:前面有一个湖,后面有大森林,空气很好,

不过我告诉你,我看了那个影片,只要是大森林的地方,都有灰熊出没,

美国有一个地方也是森林,结果那个森林,本来是私人的,这个私人的,他们要包给那个砍伐木材的,整座山都是很棒的,那么大的树木,

结果你知道吗?这个事情闹得很大,很多的年轻人很有环保的观念,就跑上树上去,我宁死就不~这个是我们这一洲重要的森林啊!空气多好啊!森林是地球的肺呗,你怎么可以砍呢?

那个说:这个是我私人的土地,私人的土地也不行啊!那这怎么办呢?那包给那个砍伐木材的,机器都开上去了,那个大的机器要开上去了,

所有的年轻人、大学生,美国的大学生不怕死,统统爬上树,都半路就拦截,来呀!压过去啊!不敢动,

后来这个政府没办法,就把那个拿钱买起来,那个很多人啊,那个美国人地晨跑,看,one more, two more就跑、跑、跑……

结果有一个人,他太自信了,美国人都骑那个自行车,那个身体弯到不能再弯了,我自己想骑一台去看看,去骑、骑,

结果你知道吗?骑、骑到一半,那个灰熊跑出来,抓住他了,半路就抓住他了,咬下去,那整个(师父以手指肩膀)烂掉了,

所以这个很好的风景啊!都是野生动物的地方,所以真的好的风景的地方,很多其实都是野生动物的地方,没有办法。

能够找一个平静的地方,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已经不错了,所以我现在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这样子。

   12-5 了一切法如幻,根本就没有所谓能灭之定与所灭的受想,受想本来就空,为什么要灭它呢?若执其为实有,【且执实有灭者,则仍未超自心现量。】简单讲:就是不能体证妙性天然 。

【注释】

【“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超”,】就是【超越。“禅”,】就早【色界之四禅。

“无量”,即】(就是)【四无量心,为禅定之名。

“无色界”,指无色界之四空定。此谓,若欲超越世间之种种禅定者。】

【“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受想正受”,即】(就是)【灭受想定。

“正受”为定,以离诸受,故不为诸受所扰,故定。

此句义为:若谓阿罗汉之灭受想定,为已超自心现量者,是则不然。

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见阿罗汉既灭受想,一切心行寂灭,应该算是超越了自心现量;】佛说【其实不然。】

【“有心量故”:】“有心量故”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办法达到绝对的真如,叫做“有心量”,

【以其仍存有能灭之禅定力,】他不是妙性天然,以【及所灭之受想,】硬要把他灭掉,他不晓得:万法、烦恼本空,妄想本空,

【(能灭之智、所灭之法)】你看,这个就是量,【等心量故。

以此能灭之定,】以【及所灭之受想,皆为自心所现,】这个就是“作意修行”,用一种硬的,来硬的把他伏下去,

【若执其为实有,】这个就是来硬的,不是妙性天然,了一切法如幻,根本就没有所谓能灭之定与所灭的受想,

受想本来就空,为什么要灭它呢?若执其为实有,【且执实有灭者,则仍未超自心现量。】

简单讲:就是不能体证妙性天然,

我们中国的禅宗的祖师更厉害,语默动静体安然,啊!中国的祖师还是厉害,语默动静体安然,从来就没有什么增减,哪有什么灭受想的定的方法?统统没有,

语默动静体安然,“语”讲话,“默”沉默,动、静、体并没有增减,语默动静体安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 13: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