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378:【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若能“观察”诸法“如幻等”,则“于”诸“相不”起“妄想”分别,顿超心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3-1 佛说一切法本自涅槃的意思,就是无生,是为了破外道的能作。

佛说一切法本自空寂、本自无生,无生就是涅槃的意思。

“无生”后面一定补一个“无灭”不生也不灭就是涅槃,

佛说一切法本自涅槃的意思,就是无生,是为了破外道的能作,

“作”就是指外道大梵天能作、大自在天能作,“非性”就是非有实自性,其实都是妄想,

   3-2 佛说有性:有因果性、有业性,是为了什么?为了摄受愚夫,“生死”就是令离生死。

佛说有性:有因果性、有业性,是为了什么?为了摄受愚夫,“生死”就是令离生死,

佛说一切法有因果性、有业性,千万不能做违背因果的事情,这是为了摄受愚夫,怕乱做,令离生死,

一直去造业,造恶业怎么能够有办法离生死呢?当然要囤积善根、福德、因缘,才有办法往生佛国嘛!

在座诸位,今天,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求生净土,所以要累积善根累积福德、因缘,就是一定要行善,丝毫的善就要去做,一点恶都不能去做,这个就是摄受愚夫令离生死,

    3-3 如果能够观察一切法,诸法本来就是如幻不可得、空无自性,于诸法不起妄想分别,这个就重要了,这个就是重点了。

如果能够观察一切法,诸法本来就是如幻不可得、空无自性,于诸法不起妄想分别,这个就重要了,这个就是重点了。

所有的~诸位,进入寂灭的究竟佛道,他的先遣部队要做到平等心,就是不分别心,这个就是不容易的,不容易的。

所以于诸法相不起种种的妄想,妄想就有分别,就落入见、闻、觉、知,

诸位,妄想分别怎么来的?就是见、闻、觉、知来的,看什么执什么,听什么就执着什么,没有一种东西不分别,不晓得本性本来空寂,不知道妄想体空就是涅槃,

诸位,不离当下,分别当下体空,就是不分别,

不可以说:我要断妄想,妄想本空,你断什么?断除妄想重增妄啊!断除分别,更增加一层的分别,

妄想本空,分别也是本空,你要断什么呢?

所以如果用平等心,不分别心,那么心境皆寂,这个就是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超越见、闻、觉、知一切的心量,心境本自空寂,心境都不可得。

   3-4 既然万法如幻,那么就没有什么好执着、好计较的,所以上半辈子你吃了多少亏,了解一切法如幻,上半辈子你有病了多病苦,或者家庭碰到多大的变故,了解一切法如幻,也就放下,回归当下。

那么整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说:佛说一切法我生的涅槃,最主要是破外道的能作,

外道的能作其实是非性,非有实自性,

佛说有因果性、有业性,是为了摄受愚痴的凡夫令离生死。

累积善根、福德、因缘,能往生佛国,

如果真正的修行人能够观察一切法如幻,“如幻”就是万法无有真,

既然万法如幻,那么就没有什么好执着、好计较的,

所以上半辈子你吃了多少亏,了解一切法如幻,上半辈子你有病了多病苦,或者家庭碰到多大的变故,了解一切法如幻,也就放下,回归当下,

如果你爱某一个人爱得死去活来,他刚好离开,那你刚好有时间修行,观一切法如幻,

爱得死去活来,只有增加生死,也没得到什么,这样就知道了。

于诸法也不起妄想、不起分别,以不分别心,心境皆寂,这心境俱泯就顿超心量,

所以这一句附带一句话说,要让众生没有妄想很难,因为能所不断,

从另外一外角度说,要让圣人有妄想也很难,圣人契入心境的毕竟空寂的涅槃妙性,

这个就是两个角度了,让大悟的人要起妄想,这个不可能的事情啊!他连睡梦都不会去干杀、盗、淫、妄的事,何况醒着的事?

那么凡夫,你劝他不要执着,不要执着,他妄想还是一直起来啊!

那么凡夫呢?重点还是把身体照顾健康,妄想可能就会少一点,念头比较克制得住。

   3-5 【“于相不妄想”:则于诸法相不起妄想分别。】这句话是什么?这样就可以放下见、闻、觉、知。

【注释】

【“无生作非性”:我说无生者,为破外道计邪因为能作者,而其所计之能作者实非有自体性。】

【“有性摄生死”:我说诸法有性,为摄受愚夫,令离生死。】

【“观察如幻等”:若观察诸法如幻等。】

【“于相不妄想”:则于诸法相不起妄想分别。】

这句话是什么?这样就可以放下见、闻、觉、知,

我们所有的妄想来自于见、闻、觉知,看到什么,执着什么,闻到什么,执着什么,鼻子嗅到什么味,就执着什么,

【以不分别则心境皆寂,心境既泯,则顿超心量。】远离见、闻、觉、知就是顿超心量,放下见、闻、觉、知的能缘妄心,就顿超心量。

   3-6 真正契入如实修行的人,就是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叫做放不下的东西,他的心也不会有任何的相去干扰他。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说】一切法【“无生”者,为破斥外道计邪因为能“作”者,

而其所计之作者实“非”有自体“性”,纯属虚妄,自心妄想所现。

我说诸法“有性、则为“摄”受愚夫,令出“生死”。

若能“观察”诸法“如幻等”,则“于”诸“相不”起“妄想”分别,顿超心量。】

这里再补充一句,简单讲,真正契入如实修行的人,就是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叫做放不下的东西,他的心也不会有任何的相去干扰他,

他的心也从来不起波浪,不起言语、动念都不会,

为什么说“拟议皆非、动念即乖”?站立与睡眠,皆与道相应,为什么?纯是空性的东西,

不要说,唉!我们来这文殊讲堂拜了那么多佛,诵了那么多经典,水陆、梁皇、三千佛拜了这么多,什么是佛?搞不清楚,

你就是佛啰!即心就是佛啰!不离本处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379:【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如是”自“觉”悟“已”,进而开“觉一切众生。”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4-1 依义不依语,就是你要好好地体会所讲的义理,不可以在语言、文字里面打转,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得到第一义谛的义理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这一颗心很快就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复次大慧,当说名,我们整部大藏经,当然都是由名相所连贯而起来的,

这个“名诠自性”譬如说:大象,我们知道,喔!这是象,这是牛、这是人,这种种的名相,

那么,佛眼,佛眼就不是凡夫眼不是天眼、不是法眼,它是佛眼,所以这个名相,名诠自性啊!名诠自性,

那么,名字呢?再加,就是句子,其实句子由名而来,多数的名构成句子,

譬如说,名字,如果用单一的人、象、马、牛……你绝对不会分不清楚,所以,名诠自性,

诸位,在这里,当说能表诠一切法,不是名相、就是句身,“名身”就是名相,“句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句子,句子。

那么“形身”形身有两个,这个“形”注意听,这个“形身”就是显现的意思,能显现名相、能显现句子,叫做“形”。

这个“形”就是显示的意思。简单讲,文字可以显示名相还有句子。

音声,音声也可以显示名相跟句子,佛说话的时候,就用音声,音声来表一切法,用音声讲出一些名相啊!讲出一些句子啊!

然后这个“形身”就是用音声为形身,用音声来显现名相、句子,

那么如果说用文字的话,就不一样了,用文字,佛入灭、涅槃以后呢?就用文字来记载名、相、还有形身。

所以这个“形”就是显示,用文字可以显示,文字有大、有小、高低、长短,音声有抑扬顿挫、音韵等等。所以,形身就是文字,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有时候用音声讲名、讲句、讲形身,有时候用文字讲名、讲句,讲什么?用记录的,后来的人用记录的,名相、句子、还有文身,就是形身,

那么,形身呢就是为前面名相跟种子二所依,二种所依靠的,名相依靠文字,句子还是要依靠文字的,

所以善观察名、句、形身,善于观察种种的名相、句,含有种种的义理,

那么,形身,“形身”就是我们所讲的文,文字、或者是音声,

善于观察名相、句子或者音声、或者是文字,这个菩萨摩诃萨就随顺入于所诠释的第一义谛的句子,形身就是文字,简单讲就是依义不依语,依义不依语,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诠释一下,说:复次大慧,应当来说一下大藏经所看到的,能表诠一切法的,没有办法离开名相,

名相多一点叫做“句子”这些都是用语言,我贯串起来,文字贯串起来的,或者是音声或者是文字的形身,所以“形身”就是显现名相跟句子,

善观察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顺入于所诠的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句,

那么“形身”,就是文字,依义不依语,就是你要好好地体会所讲的义理,不可以在语言、文字里面打转,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得到第一义谛的义理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这一颗心很快就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千万不要死在文字相里面,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4-2 所有的音声就是,所有的唱歌,怎么样?那么歌剧院的唱的拉得很高、很高,全世界什么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低音,到最后,统统没有音,因为一定会死,所以什么声音也没有。

【注释】

【“名、句、形身”:】名就是名身,其实就是名相的意思,【即名身、句身、】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句子的意思,

【形身。】就是显示、显说什么事情,什么东西可以显名相?什么东西可以显句子?当然就是语言跟文字,语言就是音声、文字,所以这个“形身”不是很难听得懂的,

“形身”就是显现的意思,就是文字可以显现名相还有句子,语言也可以显现名相跟句子,所以【“形身”】它有两种【又译为“文身”。

“身”,为众法聚集之义,亦即】(也就)【是复数、多数之】(的)【义】(意思)【。

“名身”,即】(也就)【是单字或】者【名词,是用来表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例如说六根,便只说眼、耳、鼻、舌、身、意之名而已。】

那么【“句身”,】就【相当于词,或】者【短词,】这个【是用来表显事物间的差别的,例如说眼有佛眼、法眼、慧眼】

我们是三种统统没有,我们有近视眼、青光眼、斜视眼,这个我们什么都有,可是一点慧眼、法眼、佛眼统统没有,【等种种差别。

“形身”的“形”,相当于中国造字原理“六书”】当【中的形声,也就是用来表示声音的长短、音韵的高下,】

诸位,你要唱歌,Do、Re、Mi、Fa、Sol、La、Si、Do,音声、唱歌,就是高低,音阶的高低啊!是四拍、四分之三拍呀!是二分之一拍呀!这个就是一种节奏的表相,就是这样,

所有的音声就是,所有的唱歌,怎么样?那么歌剧院的唱的拉得很高、很高,全世界什么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低音,到最后,统统没有音,因为一定会死,所以什么声音也没有。

所以这一辈子要能学佛,你就不会说:喔!很辛苦。就像我们到雪梨的歌剧院,去看,喔!就是歌剧院,往上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然后底下,有的人就唱这个,用这个音声来表达戏剧。

那么一样啊!我们现在美国的百老汇也是,把它搞得很热闹啊!加上科技、灯光,再加上杂耍,就变成一个歌剧院了!欸,对不对啊?

那么表示声音的长短,音韵的高下,这是指“声”,注意,【这是指声的名句形;

若是色的名句形,】名“、”句“、”两个,名、句、形,若是色的名“、”句“、”形,【则形便是表示】用文字【笔划的长短高下,也就是“字形”。】

阿拉伯(有)阿拉伯文,日有日语对不对?欧美有欧美文,地方,地方的语言、文字都有。

【《唯识论》云】(这么说)【:“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

“为二所依”,是指文身是名身与句身之所依,因有音声及笔划之形,才能表现出名身的自性,】以【及句身的差别来】源【。】

    4-3 你们今天用第一义谛的心,本心来听法,无有能说,也无有所说,这个便契入,便能“疾”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义贯】

【“复次大慧,”我今“当说”能表诠一切法之“名”身、“句”身、与“形身”之“相”;

若】(如果)【能“善观”察“名、句、形身”此等能诠之教,了达其义,

则“菩萨摩诃萨”便能“随”顺而“入”于所诠第一“义”之“句形身”,】

今天你们大家来听经闻法也是这样,善说法者,一定要善谛听者,你们今天用第一义谛的心,本心来听法,无有能说,也无有所说,这个便契入,【便能“疾”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自“觉”悟“已”,进而开“觉一切众生。”】

   4-4 如果你要修行要论输赢,谁先动妄,谁就先输

诸位,在这里下一个标准,在座诸位,我们来到文殊讲堂,熏习了二十年的法,今天我用一个标准,

师父,要怎么样可以比较具体论修行输赢?

我说:很简单,这一句话听得进去,你们就知道佛教的标准,

先起贪心的人,那个修行就输,先动念,嗔恨心的人,那个修行就输,没有智慧,那个修行就输,

谁先起念、妄念,那个就是输,不起念,修行就赢,就这样子,不起妄,修行就赢,起妄,任何的微细念,统统是输。

如果你要有具体的概念,谁先动妄念,谁就修行就是输。

一直妄念不止,那就是输得很惨,输得很惨,就像去拉斯维加斯输了一屁股债,一样的,这个就是,

如果你要修行要论输赢,谁先动妄,谁就先输,看谁比较厉害,不是用憋气法,然后变回家~然后一直忍、一直忍,然后实在有点受不了,我是真的很忍耐喔,这个就又输了,

这个又没有达到无生法忍,你那个忍是强迫、压抑的,不是空性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380:【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佛以声之“名、句、形身”,来解“说”无生之“名、句、形身相”的“分齐”差别之义。是故闻者不应以生灭心,随声分别,否则佛无生之名句形法,亦成生灭矣。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5-1 注意喔!以妄止妄,佛陀的音声仍然是妄,可是呢,这个妄可以破妄。我们听经闻法,就应当用他的不生灭所讲的义理来听经闻法,换句话说: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用这个本心,本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来听经闻法,这个就是抓住了听经闻法的重点。

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有困难,一下子转不过来,其实很简单的,

大慧,名身者,什么是名相?谓若依事,“事”就是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

譬如说:看到那个有形相的大象,象,大家都:哇!那象很大,对不对?蚂蚁,就一点点,听到蚂蚁就知道那一点点,

依动物的、依一切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树,就一颗树,山,一座山,那一下你就知道,

叫做:依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叫做: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意思就是:句子有诠表众义,身,“身”就是种种差别的自性,种种差别的自性,有种种差别的自性,

譬如说句子,怎么样?譬如我举个例子,你就听得懂,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就是大象,海中最大的哺乳类动物是什么?就是鲸鱼,那么你一定不会鲸鱼跟大象搞混了,你一定不会。

这一句子表诠种种差别的众义,种种的义理,你一听就知道。

那么如果你,小乘、中乘、大乘,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你也不会搞混,

所以说:句有诠表众义身,种种差别的和自性,

刚刚也讲过了,句子,大象上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鲸鱼是海中最大的哺乳类动物,那你决定不会混乱,叫做:决定究竟。

就是其义决定究竟不相混滥,绝对不会混淆,是名句身。

接下来,“形身”就是显示的意思,形身者,谓显示名身、句身,

所以,那怎么可以显示名相跟句子呢?当然就是语言跟文字,语言就是音声,文字就是记录、记载,所以这个很简单的,

形身者,怎么样可以显现名相跟句子呢?就是语言跟文字,是名形身,所以形身直截了当讲,就是语言跟文字。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也就是,譬如说你写中文,有长短高下啊!你写阿拉伯文,阿拉伯文因为我们看不懂啦,就蚯蚓被烧到般的蜷曲着,这是阿拉伯文,我们也看不懂阿拉伯文,他们也是有长短高下,对不对?

所以这个形身有两种,以形来显示声调、音律,譬如说:五线谱,看到五线谱就知道,Do、Re、Mi、……Si,或得是笔画,看到笔画,什么啊!喔!就知道这些写些什么东西,语言文字嘛!所以谓长短高下,这是指文字的长短高下,

又句身者,什么叫做句子呢?句子就像,谓径迹,“径迹”就是有如路径上的足迹,跟着足迹你就可以找到象、马、

人,人走过有人的足迹,马走过有马的足迹,大象那个足迹好大,对不对?大象那个脚板印下去,就知道:哇!这个足迹这么大,就知道这是大象的,欸!人的脚一点点,大象那么大印在地上,

所以,什么叫做“句”呢?简单讲:就像我们走过的痕迹,路径上走过的痕迹,叫做“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的径迹。

循着径迹,得句身名,就是你循环着这个句就可能得到众义,得到 种种的义理,我们现在也是,循着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文字,就可以找到第一义谛,成佛究竟之义,也是一样,叫做得“句身名”。简单讲:就是循句身,便得义理。

接下来,大慧,就拿五阴身来讲,这个名,但有其名而无其形,就是四阴,以及形,当然就是色,所以,“名”是指四阴,还有“形”是指色阴,

大慧,如果用五阴身来说的话,“名”以及“形身”来对照看一看,谓以名说无色,因为受、想、行、识但有其名,抽象的受、想、行、识,但有其名,而没有色,所以以名说无色,因为抽象的受、想、行、识,但有其名,而没有色。

所以,以名说无色之四阴,“四阴”就是受、想、行、识,所以说“四阴”但有其名而无其形。

接下来就不一样了, 自相显,上面补两个字更清楚“色阴”,色阴,它是有形体的,是可以显现的,色阴自相显现,

“自相现”就是色阴的意思,色、受、想、行、识的“色阴”,五阴里面的第一色阴自相显现,固说色为形,所以,“色”叫做有形相的东西,

是名,为佛用音声的名、句、形身,来解说不生不来的名身、句身、形身相,

注意喔!以妄止妄,佛陀的音声仍然是妄,可是呢,这个妄可以破妄,

佛的音声含有义理,所以破除种种的执着,变成证得无生的名身、句身、形身相,“分齐”就是种种的差别,

换句话说:我们修学佛道,不应当用生灭心来闻法,否则,佛的无生法,就会变成有生灭的法,这个是应当修学,应当修学。

我们听经闻法,就应当用他的不生灭所讲的义理来听经闻法,换句话说: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用这个本心,本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来听经闻法,这个就是抓住了听经闻法的重点。

    5-2 佛用有形相、或者是音声,语言文字来说明名相、句子、形身,来解说什么?来解说无生,诸法本空的名相、句子、形身相种种的差别,因为种种的差别,是为了显没有差别的平等空性,所有的种种差别,就是当下,就是没有差别的空性,所以佛陀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整句贯串一下,大慧,名身者,谓如果依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这个叫做“名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名相,

“句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句子,谓句子,句有诠表众义,就是很多的义理连贯起来种种的差别性,

“自性”就是,这个身,义身就是种种的差别的自性,叫做“义身自性”。

谓句有义身自性,意思就是这个句子有诠表众义种种差别之自性,就是这个意思,

刚刚所举例子的,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鲸鱼是海中最大的哺乳类动物,你怎么会混淆,不会,所以其义决定究竟,不相混滥,是名句身。

形声者,就是谓显示名身跟句身,前面已经讲过了,显示名身跟句身有两种,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文字,语言就是音声,是名形声。“形”就是显现的意思,

又什么是形身呢?用文字的话,它有长短高下的记载,如果是声调的话,它有音韵,文字,它就有笔画。

接下来,什么是句子呢?“句子”就像路径上走过的痕迹,谓径迹。如象迹、马迹、人、兽等所行径迹,依循那个可以找到象、马、人、兽,我们也是一样,三藏里面种种的句子,

我们循句便可以得到第一义谛究竟的义理,得句身。就找到了真正的义理,佛的究竟义。

大慧,我们用五阴身来说明,名、名相、还有形身,我们对照来看,看一下,我们用抽象的“名”来说无色的四阴,受、想、行、识,所以故说名,因为四阴但有其名,而无形相,

接下来,色阴自相是非常显现的,它是有形体的,所以,色阴为形,是名为佛以音声,佛用无形的音声来解说名相、句子、还有形身,

那么么来解说什么呢?佛用有形相、或者是音声,语言文字来说明名相、句子、形身,来解说什么?

来解说无生,诸法本空的名相、句子、形身相种种的差别,因为种种的差别,是为了显没有差别的平等空性,所有的种种差别,就是当下,就是没有差别的空性,所以佛陀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5-3 诸位!我们说:出世间很难,是因为我们不习惯于用涅槃妙性来生活,当我们体证到一个颗粒微尘,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究竟都是空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出世间的佛法比世间更容易。

诸位!我们说:出世间很难,是因为我们不习惯于用涅槃妙性来生活,

当我们体证到一个颗粒微尘,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究竟都是空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出世间的佛法比世间更容易,

世间人,我告诉你,你所学的东西,隔行如隔山,你今天你搞会计,你就没办法搞电机,你今天你在市场上卖水果,叫你去干总统,可能你没办法,搞政治,可能你搞不来,为什么?隔行如隔山,

佛法不一样,佛法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它都有相通的地方,所以研究佛法,它功不唐捐,你今天你看这一本经典,明天看这一本经典,它都有会通的地方,

所以佛法它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有兴趣,是因为它都会会通,

所以说:说世间法比出世间理念难,也对,但是,说出世间法比世间法更难,也对,

因为出世间法,它不可思议,没有任何的语言,说不得,道不得,当下即是,说是一物即不中,讲ABC 不对,讲ABC 也对,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多单刀直入咧!是不是?

想要过快乐的日子,就是这么简单,放下就是了,

眼睛不捏,捏一下就放不下,我们现在就是把心梗着一个我、法二执,就是把这个眼睛这样子捏一下,对不对?眼睛多余的,放下,视线就看得很清楚了,

我们内心里面就是这样,多一层执着,多一层我、法二执,所以什么事情都看不清楚,认为万法有其自性,

其实佛法很简单啊!悟道的人就,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说佛法很难的人,因为他不习惯涅槃的的生活,知道吗?

所以说佛法很难,也对。因为他不可思议,Incredible,说佛法很简单,也对,

这世间法,难,你搞一个画画,你叫一个会画画的人来唱歌,他们怎么会有办法?是不是?难噢,

你叫一个唱歌的人,去搞天文学,美国的太空总署去参加看看,你怎么知道火星是什么东东呢?这个就没办法,这个是世间法比出世间法更难,因为隔行如隔山啊!

所以这个要看在什么角度,以上讲的就是弘一大师讲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5-4 【此处佛解释名句文的方式有三种:一、先依次一一解释;二、再以形身与句身对释;三、最后以名身】以【及形身相对来解释。】

接下来,应当修学,好!诸位!看底一下,

【诠论】

【此处佛解释名句文的方式有三种:一、先依次一一解释;二、再以形身与句身对释;三、最后以名身】以【及形身相对来解释。】

【注释】

【“依事立名”:依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此】(这个)【即】(就是)【“名诠自性”也。】

【“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义身”,即】(就是)【种种义。此谓】(这个是说)【句为含有表诠众义之自性,决定究竟,不相混滥,】譬【如】说【佛眼便非】(那当然)不是【天眼等。此】(这个)【即】(就是)【“句诠差别”也。】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形身者,为能以其色、声之形来显示名身与句身之性质与作用。

所以形身即】(就是)【名身与句身二者之体,所以是名、句之所依;因此,形即】(就)【是体,有体所以有用,名身与句身即为其用。此】(这个)【即】(就是)【“文即是字,二者所依。”】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再者,形身是用来形显声调、音韵与笔划之长短高下。】

【“又句身者,谓径迹”:句身者谓有如径上之足迹一般。】

【“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之路径上,所留下的足迹,则寻此等象迹、马迹,便可寻得象、马本身;

相同的,若循句身之迹,亦可觅得文义之旨趣——虽然句迹并非就是义趣本身,正如象迹亦】(也)【并非就是象。】但是跟着象的足迹可以找到大象,

【“得句身名”:得句身之名。】

【“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名与形两者是相对的,形是有形的,名则是无形的、抽象的,但有其名,以五阴来说,色阴是有形的,具体的;其他受想行识四阴,则是无形的,但有其名。

此句谓,若以“名”与“形”对照来说,则谓例如五阴,为以抽象之名,来诠说无色之受想行识四阴,以其无形,但有其名,故】(所以)【称】为【为名。】

【“自相现,故说形”:而色阴则为有形体之自相显现,故说名为形。】

   5-5 人一辈子把《楞严经》,师父讲过的《楞严经》跟《楞伽经》,好好地看,一遍一遍地看,作笔记,好好地学,你就抓到修行的根本,还不是方便喔!根本究竟之处,究竟之处。

【“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是名为佛以音声之名句形身,来解说无生之名句形身相之分齐。】

这里有一个重点,凡所有三藏十二部,统统是方便,凡所有善知识的说法,统统是方便,重点在自心自了,

所以不要说你现在很烦恼的事情,说:师父有你的办法,我只能尽力做你的增上缘,

就像佛在世的时候,看根器了,很烦恼的时候,佛一开示,五蕴本空,当下,证阿罗汉果,没有几天喔,还在家居士喔,那有的根器就比较不够的,就搞了老半天,

所以,说实在话的,这个万法还是唯心现量的境界,要看这个人的根器,如果你很烦恼,何不自心自了呢?

别人给我们增上缘,参考一下可以,安慰几句可以,问题在你内心的深处,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性的问题,那你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所以如果说:我要跑到泰国去修什么内观,或者我跑到缅甸去,跑到韩国去修禅,你跑来跑去,没有办法离开《楞伽经》的思想,你万法~,跑到世界各地,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办法离开《楞伽经》的思想,

所以,人一辈子把《楞严经》,师父讲过的《楞严经》跟《楞伽经》,好好地看,一遍一遍地看,作笔记,好好地学,你就抓到修行的根本,还不是方便喔!根本究竟之处,究竟之处。

   5-6 《华严经》的思想,那就是实报庄严土。但是《华严经》有一个好处,你只要每天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师父诵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这个就不堕三恶道,这一历耳根即成实报庄严土的种。

那么关于《华严经》的思想,那就是实报庄严土,

讲的那一些,说实在话,依我们今天来讲的话,变成一个模范,金刚藏菩萨是怎么样子,佛要是怎么说,信、住、行、向、地……,那个一般凡夫哪有办法呢?

一个不净观都观不来,烦恼都断不了了,那华严?华严那个就是结结善缘,

但是《华严经》有一个好处,你只要每天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师父诵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这个就不堕三恶道,这一历耳根即成实报庄严土的种,

所以《华严经》种善根,种未来的实报庄严土的因缘比较大,而说今生今世,当然也有人受用啦!

但是一般凡夫,哇!那个境界实在是太高了,对不对?实在是太高了。太难懂了,太难懂,我们也还是要讲的,

所以说我们先把楞严跟楞伽,一个人一辈子把楞严、楞伽全部全力以赴,这个人不必到哪里参,因为所有的道场、所有的经典,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楞严、楞伽的究竟义,没有办法离开。

师父这一辈子把它完成,因为咖啡跟茶叶跟人家喝了很多,总要做一点回馈,惭愧,惭愧啊!

    5-7 进来文殊讲堂这个门槛,很难、很难、非常难,人生有三难,一、入佛正见难,二、入佛三昧难,三、自觉圣智难。人从凡夫到圣人,有三种非常困难的,入佛正见难,入佛三昧难,自觉圣智难。单单一个入佛正见就非常难,不要讲说他成什么佛啊!太难了,赞叹大家喔!

【分齐即】(就是)【差别。是故闻者不应以生灭心,随声分别,否则佛之无生之名句形法,亦成生灭。】

诸位!诤论就是生灭心,学佛的人、八大宗派互相攻击,这个就是生灭心,

悟道的人哪跟你攻击这个东西?对不对?

你有什么说法,我们尊重你,八大宗派、道场与道场,出家、在家、给个尊重,就没什么事,

但是恶知见、邪见的千万不能跟,跟了,那比不修行更惨。

我现在举个例子,凡夫在这个地方,(师父以右手握拳示意)成佛就在一刹那之间,(师父以左手握拳示意)隔壁就成佛,(师父以两拳相合)

可是、不是,这外道很可怕的,一拉就……今天拉一个就离开一点点,(师父以两拳拉开距离示之)离佛道就越远,

有的人讲得太离谱了,所以搞神通、搞附身,就越来就越远,越来就越远,搞奇迹、搞神通、搞生意,是不是?算生辰八字、看地理风水,

本来这佛教是这么近的,一刹那之间悟道回归当下,就这么近的,可是、不是,

所以没有修行还比较好度咧,除非上根利智的,一下子,啊!我走错路了,他一下子这个要很利的根,才知道自己走错路了,要不然就越拉越远了,

佛道本来在隔壁啊!今天拉一点,搞什么地理风水,明天搞算命、搞附身,搞赚钱,是不是?我怎么样做……摆什么……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哇!哪一个人有大神通怎么样子,离佛道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所以说:有一个一贯道的就说,请师父来我家度我那个一贯道的老公,喔!我度不了他,那个有办法吗?他们入于那个道,你怎么拉得他出来啊?他不来度我们,算是很慈悲了,他就一定对,自己是对的罗,对不对?

那你要讲给一个一贯道的老公这样听,那到不如讲给几万的人听,是不是?台北林口体育馆,那个几万人,台北中华体育馆几万人,我们到马来西亚那个一天三万,那个不是比较快吗?

你跑到他家去,等一下被人拿扫帚赶出来,没那么简单啦!

要度一个有缘的众生,所以为什么说,师父来这里,无论哪一个男众、女众来到这里,我都是这样合掌令欢喜,赞叹得不得了,

进来文殊讲堂这个门槛,很难、很难、非常难,人生有三难,一、入佛正见难,二、入佛三昧难,三、自觉圣智难。人从凡夫到圣人,有三种非常困难的,入佛正见难,入佛三昧难,自觉圣智难。单单一个入佛正见就非常难,不要讲说他成什么佛啊!太难了,赞叹大家喔!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5-8 是名”为佛以声之“名、句、形身”,来解“说”无生之“名、句、形身相”的“分齐”差别之义。(是故闻者不应以生灭心,随声分别,否则佛无生之名句形法,亦成生灭矣。)是故汝等于此“应当修学”。

【义贯】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物之性而安“立”其“名,是”则“名”为“名身;

”所谓“句身者,谓句”为含“有”诠表众“义身”种种差别之“自性”,其义“决定究竟”,不相混滥,“是名”为“句身;

”所谓“形身者,谓”能以其色、声之形来“显示名”身与“句”身二者之性质与作用,“是名”为“形身”之义。

“又,形身者”,乃“谓”以形来显示声调、音韵、】以【及笔划字形的“长短、高下”,故】(所以)【称为形;

“又句身者,谓”有如路“径”上之足“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经于“径”中而留下之足“迹”,以寻迹可得象马人兽等,

同样的,循句之迹,亦可得义趣,】“义趣”就是法的义理、还有趣向,叫做“义趣”

【故“得句身”之“名。】譬如说:你阅读三藏十二部经典里的文字,因而领悟了第一义谛,领悟了佛义,就是这个

【大慧,”若以“名”身】以【“及形”身二“者”对照来看,则其差别“谓”如五蕴中,“以”抽象之“名”来诠“说无色”之受想行识“四阴”,以其无形但有名,“故说”为“名”,而五阴中之色阴,则为有形体之“自相”显“现,故说”色阴为“形。

是名”为佛以声之“名、句、形身”,来解“说”无生之“名、句、形身相”的“分齐”差别之义。

(是故闻者不应以生灭心,随声分别,否则佛无生之名句形法,亦成生灭矣。)是故汝等于此“应当修学”。】

   5-9 名句形身共有两种,一种是声的名句形身,一种是色的名句形身。如佛正说法之的时候,则是以声之名句形身为教。说法后,三藏结集,书之于贝叶纸卷,便成为色之名句形身之教。

【诠论】

【如前所说,名句形身共有两种,一种是声的名句形身,一种是色的名句形身。

如佛正说法之】(的)【时】候【,则是以声之名句形身为教。

说法后,三藏结集,书之于贝叶纸卷,便成为色之名句形身之教。】

以前很辛苦的,你看那个贝叶啊!一页没写几个字的,那个贝叶晒干以后,那里面记载、记录的,

现在的人福报大,发明了活字版以后,现在的电脑排版,那就更快,一天一夜可以印多少万本的书,

以前的人抄得快没命了,对不对?以前抄经抄得快没命了,

现在的人也有在抄经,抄经以后,抄了,有的人学佛不太有良心,自己抄经抄了乱七八糟,也不是王羲之,也不是柳公权的,整箱都寄来给你文殊讲堂,哎呀!这个太没良心了,

我写完了,这个怎么处理?看哪一个人教你的啊,哪个人教你的,你就寄回去,他教你这样抄经的,我没有这样教你啊!这抄经是非常不好处理的,你写那个字会比排版的字好看吗?没有,是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381:【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所以你千万不要执着音声或者是文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6-1 在座诸位!这里还给你讲个重点,如果有人用文字攻击你、赞叹你,你的心要如如不动,为什么?平等如梦幻,语言文字是梦幻,音声也是梦幻,平等如梦幻。这个就是很会修行的人。

“名身”就是名相,与句身,就是句子,以及语言、音声、文字的形声种种的差别,本来就空无自性,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所以在座诸位!这里还给你讲个重点,如果有人用文字攻击你、赞叹你,你的心要如如不动,

如果有人用音声来赞叹你、诽谤你,为什么?

平等如梦幻,语言文字是梦幻,音声也是梦幻,

记得,任何一个人你受到什么么大的攻击,都一样,平等如梦幻,为什么?这个就是很会修行的人。

不会修行的人,这一封信给人家骂完了,再写第二封信,像神精病一样,一直给人家骂,十封、二十封……停不下来,

这本书写了在骂哪一个,这本书写了在骂哪一个,岂有一个圣人会这样子的事,有这种行为?

所以你千万不要执着音声或者是文字。

【义贯】

【名身与句身,】以【及形身”之“差别”,本无有生,而“凡夫愚”痴“计著”无说之说,结果“如”大“象”陷“溺”于“深泥”之中,不能自拔。】

    6-2 在座诸位!一个悟道跟不悟道就不一样,悟道的人无论顺境逆境,他无比的大悲心、忍辱、平等,为什么?因为凡有能所,但有能所,都是戏论,他真正的契入空性的时候,他不会在这个语言文字里面打转。

【诠论】

【永嘉禅师云】(这么说)【:“执著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入海算沙”就是说: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混一口饭吃,

像学者啊,我不是说学者就不对,而是说:学者没办法断烦恼,

学者可以厘清一些观念,但是悟道它是真枪实弹的东西,

所以执着名相不知休,为什么叫做执着名相?为什么?因为没有证入到真如,

无言,无言说,无有音声,平等如梦幻,没有这样子证到,

所以,在座诸位!一个悟道跟不悟道就不一样,悟道的人无论顺境逆境,他无比的大悲心、忍辱、平等,为什么?

因为凡有能所,但有能所,都是戏论,

他真正的契入空性的时候,他不会在这个语言文字里面打转,

所以执着名相不知休,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用的网络,这个攻击那个,那个攻击这个,除非那个是恶知见的,

但是问题是,你判他为恶知见,那我们本身有没有正见呢?这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我们自己觉得我们有资格做别人的老师,但是问题是说:你这个观念建立的是我执还是真正的智慧呢?这个问题就出来了,

所以有些争论不休的,其实可以尽量减少,除非那个人实在是恶知见、邪见,搞灵体、搞附身、搞神通的,搞名、搞利、敛财骗色的,这个就要让大家知道,这个不正见的,

所以不能执着名相不知休,这个诤与道相违,入海算沙徒自困,入海算沙,

因为无量无边的名相,佛学大词典统统是名相,你要怎么搞啊?

佛最主要是叫你解脱、放下,不是在那个名相里面打转的,【即】(就)【是此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382:【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当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了令彼离恐怖句,又为了止外道的恶见之论,而不为说,佛的大慈悲心可见一般,怕这个外道继续造口业,佛弟子也应当这样子。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当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7-1 我外道提出这么艰难,艰深的、困难的问题,这么有益的等,来问你们佛弟子,而言~,而你们的佛弟子,而言佛说,而你却告诉我:佛对这些问题,而言佛说,而佛说:这些问题不予回答,为了以止妄论,不予置答,我不相信,我不相信这样子。

说:复次大慧,未来世,如果有智慧的人,听佛的语言契入第一义谛,能离一相、异相,“俱”就是亦一亦异,也“不俱”就是非一非异,就是四句偈,

未来世有大智慧,如佛所教导的第一义谛,离于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等四句恶见之相,

就是我所通义,也就是乃是我佛陀所通达的第一义谛,也就是有智慧的人通达佛的第一义谛,

但是呢,这个人哪,可是只要一问起外道,这外道不是堕有见就是堕邪见、堕无见的人,问于无智之人,无智之人就是外道了,

这些证悟到第一义谛的人,怎么样?问于无智之人,

那么,彼无智之人就答言,说:你不能这样问喔!此非正问,你不能这样问喔!

这个外道所提出来的问题,佛都不回答我,外道提出什么么问题呢?

外道说:我请问你,色等法为常、是无常?为一、为异?

色等法到底是常、还是无常?为异、“不异”就是一,为异、为一呢?“不异”就是一,

如是,接着,无为法的涅槃,有为法的诸行造作,是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呢?

能见的相、所见的相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呢?

能造作的求那功德,能依的作者,“能依的作者”就是功德,所依的作法,就是能依的作者,还有所依的作法,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呢?

能造的四大、以及所照的四尘,“所造”就是所造的四尘,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

能见的六根、所见的六尘,“见”跟“所见”就是能见的六根、和所见的六尘,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呢?

那么“尘”就是尘土的意思,就是大的泥团,大的泥团这个尘土,还有那个小的颗粒微尘,到底是一、还是异?是常、还是无常呢?

所修的法与能修的人,第一个“修”就是所修的法,与“修者”就是能修之人,请问你,我提出,外道提出来,所修的法与能修的人,为一、为异?为常、为无常呢?

如是“比”就是比对,成双入对,比对辗转之相,如是成对的问题的意思,

“比”就是比对,一对一对的出现,辗转相,一对一对的出现叫做“辗转相”,

意思就是,为常、无常一对,亦常、亦无常一对,非常、非无常一对,于一、异一对,非一、非异一对,亦一、亦异一对,

如是比对辗转成对,一直衍生的问题,如是等问题,

我外道提出这么艰难,艰深的、困难的问题,这么有益的等,来问你们佛弟子,

而言~,而你们的佛弟子,而言佛说,而你却告诉我:佛对这些问题,而言佛说,而佛说:这些问题不予回答,为了以止妄论,不予置答,我不相信,我不相信这样子。

    7-2 这些啊!佛觉得不回答比回答好,以止其恶见。所以,佛菩萨,释迦,我们的世尊,真的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什么时候该回答,什以时候不应当回答,他拿捏得恰到好处。

接下来这一段很重要,非彼痴人之所能知,底下这句就是重点,谓闻慧不具故,

意思就是,听经闻法的闻慧,闻思修这个闻慧不具足,

在座诸位!这个有一点很重点的,当你十年前,觉得《六祖坛经》很深的时候,经过了五年文殊讲堂这样熏习,咦!你觉得 《六祖坛经》又看得懂了,

到了今天熏习了十年,你翻开《六祖坛经》因为你闻慧具足,得心应手,看来法喜充满,

所以这个闻慧就是需要一点时间,叫做“成熟的因缘”,叫做“闻慧具足”,

这一点就是告诉你,就是说:修行是点滴的功夫,它没办法逾越这个次第,慢慢来,你需要一点时间,急也没有用,

你现在:我急着要开悟,没有用啊!闻慧不具足啊!福德、因缘都不具足,时空也不具足啊!是不是?所以这个不是说你急有用的,急不来的。

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我们以前在佛学院有一个比丘这一句看不懂,为什么令彼离恐怖呢?为什么外道会恐怖呢?外道?

诸位!佛讲的是教他离四句,他着于有见、无见,

我现在请问你,你现在身上有一千万,统统给我你会不会恐惧啊?那个是你依靠的喔!我当然恐惧啊!对不对?那是你依靠而活的,

外道是依有见、无见而存在的,

好!你现在那个房地产很多,对不对?你那个最大的土地登记给我,欸?恐惧啊!他依靠的东西要舍出来,他会恐惧的,你知道吗?

他这个依靠有见跟无见,平常都是依靠这个的,

佛呀!慢慢地一步一步来,什么叫做恐怖呢?因为他邪执太深,

佛如果一下子叫他当下离四句,彼外道惶恐,那我离开四句,我无所依啊!

我不是依有、就是依无啊,不是依一、就是依异,不是依常、就是依无常,有见、无见、断见、常见,这是我外道所依的,

你一下子叫我放,那我依靠什么?当然生恐惧啊!这样体会得出来吧?依靠平常所存在的,那叫他放掉,他会恐慌的,

所以出家人说法,要看根器的,看根器的,不能说一下叫他你要怎么样子做,要看情形的,他会恐惧的,所以真正出家人不让一切众生恐惧的。

所以这些啊!佛觉得不回答比回答好,因此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这个“记”就是答,所以“无记”就是不要回答,以止其恶见、还有一些妄论,不为记说,“记”就是答,不为回答。

不为记说,就是不为回答的意思,“记”就是答的意思,

又止外道恶见之论故,而不为说,又为了停止恶见的外道,

诸位!你一讲他就又诽谤,你一讲,他就越来越诽谤,你一讲,他就越诽谤就越大,知道吗?

所以佛菩萨,释迦,我们的世尊,真的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什么时候该回答,什以时候不应当回答,他拿捏得恰到好处,

你相不相信,众生,两个朋友吵架,你一讲他们就火冒更大,就批评你更厉害,对不对?

所以有一个居士就说,我妈妈跟我的家人,怎么样?闹翻了,网路互相攻击,求师父:怎么办?

我说:那个网站立刻拿下来,一句话都不谈,以妄止妄,更增加妄见的,你知道吗?

在座诸位!斗争,解决斗争的,就是一定要自己先退让,否则没办法解决问题的,你要用大慈悲心来包容这些愚痴的众生,是不是?

要像师父这样子的,写信来骂的到现在五十几张了啊!就让他写到死啊!

所以这个就是说,因为他没有办法讲道理,讲了以后又增加他的恶知见、邪见,好!

   7-3 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了令彼离恐怖句,因为他的邪执太深了,佛叫他一下子放掉他所依靠的四句,那外道就会惶恐,平常所依靠的东西,因而生恐怖句,所以佛不回答其所问的问题,说言无记,说言佛不回答这些问题,不为记说,绝对不为回答。

我现在再把整句贯串一下,复次大慧,未来世,如果有智慧的人,入第一义谛的圣人,圣智慧,有佛的圣智慧,

他已经离一、异、亦一、亦异、俱,非一、非异,这不俱,这四句的恶见,

他已经离了这四句的恶见,已经通达,我佛陀所通达的第一义谛,跟佛所体悟的是一样,

可是呢,他只要问,这是外道无知的人啊,堕有无见、邪见的人这么问啊!

彼无智之人就是这么回答,彼无智之人提出了这些问题,就会回答说,此非正问,不应有此一问,此非正问,不应有此一问,

那么外道所主张的,谓色等法是常、是无常呢?为异、或者是为一呢?

底下就是一直连贯下去都存在,如是无为的涅槃,还有有为的诸行,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

能见之相、所见之相,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

能依之作者求那,所依之作法所求那,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

能造的四大、以及所造的四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

能见的六根、所见的六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

泥团的尘土、还有颗粒微尘,最小的微尘,颗粒微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

所修之法、与能修之人,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呢?

如是比对,无量的成双入对,展转种种的名相,如是等问,我们提出这么有意义的问题来问佛陀,这么艰涩、艰深困难的问题来问佛陀,“等问”就是外道问佛陀,

而言佛,而佛说,这些问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无记,“无记”就是不回答,止论,就是以止妄论,不予置答,

我所不相信,而佛说这些都是妄论,这些都是不可记答,不予回答,不予置答,“止论”以止妄论,止外道的妄论,佛不予回答,我不相信,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啊!

而佛说这些问题没有意义,而且是空无自性,

这么艰深困难的问题,佛弟子答不出来,却说无记,却不回答,

佛陀就说了:万法离四句,这些恶见,不是愚痴的人所能知的,因为他的闻慧,听经闻法的慧根并不具足,

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了令彼离恐怖句,因为他的邪执太深了,佛叫他一下子放掉他所依靠的四句,那外道就会惶恐,平常所依靠的东西,因而生恐怖句,

所以佛不回答其所问的问题,说言无记,说言佛不回答这些问题,不为记说,绝对不为回答,

又为了止外道的恶见之论,而不为说,佛的大慈悲心可见一般,怕这个外道继续造口业,佛弟子也应当这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7-4 佛的四种回答,不回答也就是佛的回答。

【注释】

【“未来世智者”:于未来世之有智者。】

【“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以离于一、异、俱、不俱等四句恶见之相。】

【“我所通义”:此乃我所通达之】(的)【第一义。】

【“问无智者”:以如上之义问于执有】因为他们没办法离四句,执有,怎么样?有、无恶见,执有有无,有“、”无“、”的恶见,执有、【有】、或者是【无】的【恶见之无智者,以破其执,令悟入离句绝】百【非之境。】

【“彼即答言”:“彼”,】就是【指无智者】的人【。】  

【“此非正问”:谓不应有此一问。】

【“谓色等常、无常”:汝谓色等法为常、或无常?下面省略了双亦句及双非句:“为亦常亦无常?为非常非无常?”】

【“为异、不异”:为异?为不异?与上】面【相同省略了两句:“为亦一亦异?为非一非异?”】亦一亦异,就是俱,非一非异,就是不俱,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了。

【“如是涅槃、诸行”:如是乃至无为之涅槃,与有为之诸行,为一?为异?为亦一亦异?为非一非异?以下诸对,皆各配四句以问,为省文,故】(所以)【将从略。】

【“相、所相”:能见之相,】以【及所见之相,为一?为异】呢【?】

【“求那、所求那”:“求那”为依之义。此谓能依之作者,】以【及所依所作之诸法,为一?为异?】

【“造、所造”:能造之四大,】以【及所造之四尘,为一?为异?等四句之问。】

【“见、所见”:能见之六根,】以【及所见之六尘,为一?为异?等四句之问。】

【“尘及微尘”:“尘”,为泥团。泥团与微尘,为一?为异?等四句之问。】

【“修与修者”:所修之法与能修之人,为一?为异?等四句之问。】

【“如是比展转相”:“比”,即】(就)【是对,】比对,比对,成双成对的,【谓如是成对的问题,展转无量之相。】

【“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于如是艰深困难之问题,而你却说佛说这些都是无记止论,】外道问的问题都没有意义,【不予置答?!我不相信。

“记”,即】(就是)【答。无记,即】(就)【是不记,亦即】(也就是)【置答,为佛四种答之一。】

佛的四种回答,不回答也就是佛的回答,【四答又称四记:】四种回答,【一、一向记(定答)、】也就是一定答,你问我说答,

【二、分别记(分别答)、】就是分别义理以后,佛再回答,厘清你所问的问题,佛再回答,这个叫做“分别记”。

【三、反诘记(反问答)、】反诘记就是反问对方,叫做“反问答”。

【四、舍置记(】就是【置答)。置答如有人作如是问:“兔角是直的,还是卷曲的?”】你看过兔的角吗?【以无是物,故不答。

又如:“龟毛的颜色是白的,还是黑的?”】你看过乌龟有长毛吗?没有,这些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也不是所问的问题,都一定要回答,【“榨沙可出多少油?”等皆是。关于佛的四种答法,详后】会再继续论述【。】

   7-5 你很有大悲心,可是你碰到对方,就是无奈,没办法,并不是我们不慈悲,就是救不了他,就是没办法。

【“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令彼无智人离于恐怖之句,而不予记答。】

因为那个是外道有无、断常是外道所执着的,邪见太深,

诸位,这个就是邪见太深。度不了他,拿他没办法,

【因为其心邪执深巨,】这一句就是我出家三、四十年感触最大的,

所以我现在学得很聪明,不浪费我的时间、生命,

能谈得来,这个于正法有缘,要谈不来,没办法,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对不对啊?

各人咖啡,各人喝,各人茶叶,各人泡,我才不管你是芋头还是蕃薯,那个也不叫做自私,没办法啊!

你很有大悲心,可是你碰到对方,就是无奈,没办法,并不是我们不慈悲,就是救不了他,就是没办法。

   7-6 【世尊默然良久,】这种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外道即礼佛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 所以这个不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

【佛若为言离四句之义,彼则惶惑无依,因此而生恐怖之感,所以佛不答之,令其自反省,而自止恶见之论。

如昔有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意思就是说:不问的时候,但是我心有想,我心有想,但是我没有问出来。

不问有言,能说我有说吗?意思就是:不问的时候,但是心想。这样能算有言说吗?叫做‘不问有言’就是不问的时候,不发问的时候,但是,但只有心想,那么这样算有说话吗?有言说吗?

不问无言,或者我不问的时候,但是只有心想,这样算是无言说吗?就是这个意思。

不问有言,不问无言,我不问的时候,但是心想,这样算有言说吗?或者是我不问的时候但是心想;或是这样叫做无言说吗?

【世尊默然良久,】这种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

【外道即礼佛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 所以这个不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

【这就是用无记答之法,以止其恶论,令自离恶见。】令自离恶见,

所以,有一个学佛不是很深,也大概有十年,他说:我找一天要去问一下慧律法师,去跟他辩论一下,

辩论一下,然后旁边那个信徒,他说:你去跟慧律法师辩论,你一定赢。

他说:为什么一定赢?他又不理你,你就稳赢的。

师父一定不理你的,他早就契入到无诤,哪有能辩所辩的东西?他说:你去,你一定赢师父的。

   7-7 简单讲要放弃原有的东西是很难的,因此一个人在还没有听到佛陀的正法的时候,已经受到某一种毒了,恶见、邪见的毒,那救不回来,很难。

【义贯】

【“复次大慧”,于“未来世”中,有“智者”,若“以离”于“一二、异、俱”(亦一亦异)、“不俱”(非一非异)等四句恶“见”之“相,我所通”达之第一“义”趣,

而“问”于“无智”而堕于有无之邪见“者”,欲破其执,令其悟入离句绝非之境;

而“彼”无智者“即答言:‘此非’为‘正问!’汝‘谓色等’法为‘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为异?不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

‘如是’乃至无为之‘涅槃’与有为之‘诸行’,为常?无常?为一?为异?

能见‘相’与‘所’见‘相’,为常?无常?为一?为异?

能依之作者‘求那’,与所依所作之‘所求那’,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

能‘造’之四大,与‘所造’之四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能‘见’之六根,】

以【及‘所见’之六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尘’土‘及微尘’,为常?为无常?为一?为异?

所‘修’之法‘与’能‘修者’,为常?为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为一?为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

‘如是’等‘比’对成双,‘展转’无量之‘相’,于‘如是等’艰深困难之‘问’题,

‘而’你却‘言佛说’此等问题,皆应为以‘无记’】无记就是不回答,【法处置之,以‘止’其妄‘论’?!”

汝之所说,我不相信。(以彼无智,唯执常无常、有无等名言,故】(所以)【不能了达实义,所以不信。)

故此离四句之言,“非彼”愚“痴人之所能知,谓”以其“闻慧不具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令彼”无智人“离”于令其“恐怖”之四句顿遣之究竟法“句故”,于此等四句邪见之问题,乃“说言:无记”,而“不为”之“记说”,来答复之。

(以离四句之境界,非彼无慧痴人之所能知,若为之分别离四句之法,彼即惊怖、忧畏,故】(所以)【佛怜恤之,】

简单讲要放弃原有的东西是很难的,因此一个人在还没有听到佛陀的正法的时候,已经受到某一种毒了,恶见、邪见的毒,那救不回来,很难。

【令不生怖畏惶恐、所以只说:“这是无记。”更不为记说。)

“又,”为“止”息“外道”恶“见”之“论故,而不为”之记“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7-8 【佛之四种答,《俱舍论》与《佛地论》皆作“四记”。】

【诠论】

【佛之四种答,《俱舍论》与《佛地论》皆作“四记”。

《俱舍论》十九曰】(这么说)【:一、一向记(】就是一【定答)】

你问佛就答,【——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否?”应一向记;】

佛就一定答【“一切有情皆定当死。”】一定会死的,哪一个不会死啊?

【二、分别记(分别义答,亦即】(也就是)【分类答)——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否?”

应分别】那么应当分别,看情形了,

【记:“有烦恼者】有烦恼的人会继续去投胎转世,【当生,】就是继续转世,没有其他的办法,有烦恼者会继续六道轮回,当生一定会转世【非余。”】没有什么好说的,

那么也可以当做另外一个“非余”也可以当作是圣人,圣人,圣人那就没有烦恼,那就不会生,不是其他,是圣人。

非其余的圣人,声闻、缘觉、菩萨、佛,也可以当作这么讲,有烦恼者当生,非余圣人。

第【三【种、】叫做【反诘记(反问答)——若作是问:】投胎成人是殊胜还是下劣呢?【“人为胜劣?”】投胎成是是殊胜生还是下劣生呢?

应当反过来问他:【应反诘记:“为何所方?”】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名词叫做“那要看对象来说了”,看哪一方所,就是看对象来说啰!“方”就是对象。为何所方那就要看对象来说了,

【若言方天,】如果他的对象是天来讲的话,应当说人比天更下劣,因为天人修十善,人持五戒,【应记人劣;】天人比人更殊胜,

所以为何所方?看对象来说,若言方天,如果他讲的对象,(是)人跟对象是天来比的话,应记人劣,人比天界更差,

【若言方下,】那对三涂来讲,对三涂众生来讲,人,当然就胜过三涂,人可以修学佛道,成就无上的菩提,人比三恶道更殊胜【应记人胜。】

第【四、】叫做【舍置记(置答)——若作是问:】如果有人问,【“五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应舍置记】

(答)【:】因为有五蕴,色、受、想、行、识空无自性,有情,空无自性,讲一讲异都不对,所以应舍置答。

何以故?有情,空无自性(【“有情无实故,】)无实就是空无自性,有情无实,因为有情空无自性,是不实在的,

所以【一】跟【异性不成,如石女】之【儿】“石女”不会生育的女人,没有生殖系统的,看起来女人,可是不会生育,

如石女之儿子,到底是【为白、】还是【黑】的【?】她就不会生啊,她就不会生,怎么儿子是白的、是黑的咧?对不对?

那正常人就有可能对不对?混到美国人,就白的;混到非洲的,就黑的。这就很简单啊!对不对?【等性。】

佛【如何舍置而立记句:】佛如何搁置争议。“舍置”就是搁置争议不答,而立其名,而来回答,来回答,

【以记彼】所【问】,以记以回答彼所问【言,】在这里,【此不应记故。”】此不应当回答。

整句的意思是说:佛是如何搁置争议而来回答,“记名”就是来回答,因为回答以记彼所问,来回答他所问的问题,如果他所问的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空无自性。说,说似一法即不对了,此不应记,那这不应当回答。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383:【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佛陀保持沉默,也是正在说法,那是一种说法的另外一种形式,这是如来大慈大智的度生妙法。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8-1 我们佛弟子在这里就看到佛陀的修养,是很了不起的,他怕众生继续造恶口,继续造恶业,所以佛不回答,我们佛弟子要学佛一样,你看对方一直在起造口业了,一直在诽谤佛、法、僧了那要赶快,退下来,因为这个再讲下去,就更多的不愉快。

解释一下,说:大慧,外道因为妄计,虚妄地计着万法是大梵天、大自在天所作者,外道就作如是说,而作如是说,因为外道妄计作者而作如是说。

万法有造作者,谓生命就是我们的五阴身,因为外道计着五阴就是我,有一种外道计于离五阴是有一个我,那就是我们在《楞严经》即阴是我,离阴是我,这个我们在《楞严经》已经讲过了,所以《楞严经》讲过了有助于讲《楞伽经》,

所以外道认为:命就是身,身异的话,命就没有了,

但是用佛的智慧来讲,这个五阴身跟命都空无自性,说一不对,说异还是不对,都不可得,

所以,谓命就是生,其实在佛的角度空无自性,你问的这些问题呢?即阴是我,离阴是我,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如是等无记论,佛以此等,这些问,统统列为无记论,不回答。

大慧,彼诸处道愚痴,于因、于佛陀所讲的正因、正缘、正果,于佛所讲的正因果法,搞不清楚,

佛认为外道因为妄计有一个造作者,所以怎么样?外道刚开始妄计无因,为什么呢?所有的因来自于大梵天、大自在天,妄计一切法有造作,或者是无因论,等外道作无记论,

意思就是,佛的因果正论、正法,外道却妄计着无因,万法都是无因生,有的着有,有的着无,这里就着无因,令佛认为这些无因论就是无可记答。

因为他刚开始就错,因为外道迷于佛陀所讲的正因缘果法,所以佛不回答,佛不回答,非我所说。

说:大慧,我所说的,离于能摄之心、所摄之境,妄想就是离念不生,妄想就是离于。这个“离”要用两次,离能摄心,离所摄境,离于妄想,离于妄想就是离念,万地不生,不生就是不灭。简单讲,就是没有能所的意思。

云何止彼?意思就是:为何不直接说?不直接回答呢?为什么要以无记来回答呢?为了要止彼,怎么样?的恶见,

大慧,如果有人执着能摄之心以及所离摄之境为真实计着,不晓得万法能执心妄想空无自性,也不晓得所执之境是空无自性,而把它计着,“计着”就是计着为实有性,

那么计着为实有性,就没有办法了知诸法唯是自心的现量的深入的道理,

如果没有办法了解这个万法唯心自心现量的深理,深理,就没有办法相信佛,因而就会诽谤佛,坠入恶知见,

所以佛以大悲心,为了遮止,故止彼,佛以大悲心,为了遮止彼诽谤的恶见,以无记论,所以不回答,是佛的大悲心,怕他继续造口业,而不作答,令彼自己反省。

所以我们佛弟子在这里就看到佛陀的修养,是很了不起的,他怕众生继续造恶口,继续造恶业,所以佛不回答,

我们佛弟子要学佛一样,你看对方一直在起造口业了,一直在诽谤佛、法、僧了那要赶快,退下来,因为这个再讲下去,就更多的不愉快。

   8-2 佛用大悲心为了遮止诽谤的恶见。所以用无记论来止彼,止住他的恶见,同时希望外道不要继续造口业,所以佛不回答,就是一种回答,让他好好地自我反省。

接下来,先讲外道计着有,大慧,外道妄计有作者而作如是说,谓生命跟五阴身,

其实是空无自性,而不了解,他们认为五阴即我,离阴即我,那么这个就不了解万法空无自性,如是等佛对此等问题都置而不答。

大慧,又有一种外道是专门着无的,彼诸外道愚痴,认为万法无因而生,却对于佛陀所讲的因果、正理不清楚,所以佛对于外道妄计无因的人作无记论,

所以前面一个着“有”,生命就是五阴,五阴就是身;后面就是着“无”,非我所说。

“着有、无”不是佛所讲的,佛所讲的有正因缘、正果的。

大慧,我所说的第一义谛是离能摄心、所摄之境,同时也离于妄想,一念不生,就是不灭的涅槃,

为什么我要以不回答来作为回答呢?为了止彼,止彼的恶见,怎么样?为何不单刀直接就回答呢?

大慧,如果有人执能执之心,还有所执之境,为实实在在的计着为实有性,

那么这个人一辈子永远不能了知诸法唯是自心现量的深理,

如果没有办法了知万法唯心现量的深理,他就不信佛语。就会诽谤,坠入恶见,

那么佛用大悲心为了遮止诽谤的恶见。所以用无记论来止彼,止住他的恶见,同时希望外道不要继续造口业,所以佛不回答,就是一种回答,让他好好地自我反省。

   8-3 离念,你的心就等如虚空,诸位,所有的痛苦都是卡住一个念,一个妄念,妄念有、设立以后,那么,就没完没了。所以要体悟万法本空,当下就是涅槃的道理,如果不懂得这一层,忙忙碌碌一辈子要找道,天天寻寻觅觅要找那个道,一直找不到,(道)放下即是。

【注释】

【“命即是身”:以外道计即阴是我,】那么离五阴就有一个我,(【离阴是我,】)或者是命就是身,(【故说命即是身,】)【身异命异。

然以佛智言之,五阴身与】(跟)【命皆无有自性,故】(所以)【说其为一、异,皆不可得,故佛于此等问皆置答。】

【“如是等无记论”:如是等言说皆为无可记答之论,亦即】(也就是)【属于置答之论。】

【“于因作无记论”:“因”,为因果之正法。谓外道于因果法,妄计无因、邪因,而作种种无可记答之谬论。】

【“妄想不生”:妄想分别之心不生,即】(也就是)【离念】(境界),“离念”后面补上一句“等如虚空”,

离念,你的心就等如虚空,诸位,所有的痛苦都是卡住一个念,一个妄念,妄念有、设立以后,那么,就没完没了,

所以,离念【境界。】所以要体悟万法本空,当下就是涅槃的道理,如果不懂得这一层,忙忙碌碌一辈子要找道,天天寻寻觅觅要找那个道,一直找不到,(道)放下即是。

【“云何止彼”:然而为何要以无记论而止彼,为何不直接作如是说,以晓之。】

   8-4 在这里附带一下,所有的佛弟子:出家、在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要防止人家诽谤三宝,诽谤三宝会断众生的慧命。

【“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若彼于能摄取之心,】以【及所摄取之境等诸法,计著为有实自性者,则不能了知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所现量之深理,

若】(如果)【不】能【了知,则不信,因而诽谤堕恶;而(【为】)遮彼诽谤之恶见,故以无记论止彼,而不作答。】

在这里附带一下,所有的佛弟子:出家、在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要防止人家诽谤三宝,诽谤三宝会断众生的慧命,

因此,如果说有人卡在一个恶知见,一直在攻击三宝,这个不能谈,笑一笑就好,也不要回答,

所以一切的网路、书籍,看到这个,你认为这一本书实在是很糟糕,在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这一本书到你那个地方,你就收起来,不要再传出去,

你有正知正见,你有佛的理念,说:哎呀,这一本书真的会坏到我们的三宝,到那边,你就不要流通出来,那么你功德无量。

    8-5 诸位,离念等如虚空,这一个人胸量大不大,看看他能不能离执着念,离分别的念、离颠倒念,离无明的念,看看能不能离念,就算你很有修行,布施了很多钱,都得要离。

【义贯】

【“大慧,”诸“外道”众计有作者,而“作如是说,谓”以其计即阴是我,离阴是我,而说:“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如是等”愚痴“无”可“记”答之“论”(亦即应予置答之论)。

“大慧,彼诸外道愚痴,”迷“于因”果法,妄计无因、邪因而“作”种种“无”可“记”说之“论”。此“非我所说”之法。

“大慧,我所说”之法“者”,为“离”于能“摄”取之心,】以【及“所摄”取之境,

是故一切“妄想”分别之心“不生”,而得离念】

诸位,离念等如虚空,这一个人胸量大不大,看看他能不能离执着念,离分别的念、离颠倒念,离无明的念,看看能不能离念,

就算你很有修行,布施了很多钱,都得要离【境界。

然而如来“云何”要以无记论而“止彼”外道?为何不直接作如是说,以晓之?

“大慧,若”彼于能“摄”取之心】以【及“所摄”取之境等诸法,“计著”为实有自性“者”,

则“不”能了“知”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所“现量”之深理,

若不信解,则起诽谤而堕恶道,为遮彼诽谤恶见,“故”以无记论“止彼”,而不作答,令彼自省。】

   8-6 如来之置答,其实也是一种答!因为为了止息外道恶见诽谤,令不堕恶,所以不现言说之说,令其自省自得之。

【诠论】

【如来之置答,其实也是一种答!因为为了止息外道恶见诽谤,令不堕恶,所以不现言说之说,令其自省自得之。

这也就是所谓“默时亦说”,】 意思是说佛陀保持沉默,也是正在说法,那是一种说法的一种,另外一种形式,【因此也是一种说】法【。这是如来大慈大智的度生妙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384:【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止记论者,这个不予置答的止记论,是我,就是指如来,如来也时时说,不但止外道的恶知见。怎么样?同时也为了止根未熟的,也就是佛弟子根基还没有成熟的愚痴论。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说: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就刚刚讲的,这法而为一切众生说法,

大慧,止记论者,这个不予置答的止记论,是我,就是指如来,如来也时时说,

不但止外道的恶知见。怎么样?同时也为了止根未熟的,也就是佛弟子根基还没有成熟的愚痴论,

因为止根器未熟的,暂时止其争论,不回答,待时节因缘到的时候具足再说。

所以有一些来参访的,有人问:师父,开悟见性是什么境界呢?我说:那这个怎么告诉你啊!对不对?

开悟见性的人不会提出这个问题来,唯心,唯证相应的东西,这个没办法回答的。

所以师父一定回答:慢慢来,也只有这个答案,要不然怎么办呢?是不是?并不为根熟者而设的,并不是为根器成熟的人而设的。

【注释】

【“我时时说”:我亦】(也)【时时说。】

【“为根未熟”:不但为止外道,亦为佛弟子中之根未熟者。以根未熟者,闻】其【甚深法辄生疑惑,乃至不信、诽谤,如来为遮此故,故不与记答。】

【义贯】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之法,而“为”一切“众生说法。

大慧,止记论者,我”亦】(也)【“时时说”之,

不但为止外道恶见,亦】(也)【“为”止佛弟子中之“根未熟”者之愚痴论,】

因为根未熟,根本没办法去理解跟体悟,【于彼,暂且止而不答,待时方说,然此法并“不为”根“熟者”而设。】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经文385:【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这一句是破有见、有所作的这些外道。一切法究竟不生,才是佛的究竟说,若有所生就不能、没办法证入涅槃。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这一句是破有见、有所作的这些外道,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离所作,当然也离于能作了,对不对?离于所作之境,也离于能造作之心,

不但要离于外道的邪因缘,连佛所说的正因缘都要离,叫做“邪、正因缘不生”

这一句很重要不是说我离外道所讲的,大梵天创造出来的,这个能造、所造的这个因缘,不但要离外道的邪因缘,同时也要离佛道的正因缘。

为什么?一切法究竟不生,才是佛的究竟说,

所以说法应依佛的究竟之处而来说法,契入不二法门,

所以邪因缘不生,佛所说的正因缘一样究竟不生,

若有所生就不能、没办法证入涅槃,

无作者故,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人生、宇宙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什么大梵天创造,或者大自在天来创造,

我们现在讲的“上帝创造”,根本就没有一个创作者,因为万法空无自性,若有所创造者,那是自心的妄想,

一切法本自不生,当然一切法本自不灭,本自不生灭就是涅槃。

意思就是:一切法本自涅槃的意思,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是涅槃。

诸位,离于当下,你找不到涅槃的,记得师父的话,你不要寻,不要觅,寻寻觅觅啊,百千万劫你找不到的,回归当下,直下,下定决心,直取无上菩提就是,就在当下。

【注释】

【“离所作”:“所作”在此亦摄有作。此谓,一切法离能作、所作;无能作、无所作。以离所作,故能作亦离。】

【“因缘不生”:谓邪、正因缘俱不生,不自生,】也不生出别的,【亦不生他一切法。】

【义贯】

【“复次大慧,一切法”实“离”能作、“所作”,一切邪正“因缘”俱】(都)【“不生”,不自生,亦】(也)【不生他,以“无作者故”,】

什么叫无作者?这句话在强调什么呢?强调空无自性,没有独立存在,没有绝对独立存在的一种所谓的上帝,那这是一种人类的妄想,

所以与其说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不如说“人类创造上帝”,与其说“上帝创造人类”不如说“人类创造上帝”。上帝是人类妄想的产物,是由人类妄想所创造出来的,

以无作者故,【是故我说“一切法不生。”】而众生心,众生心妄动便见一切法有生,有所造作,这里就是重点,一切法本自不生,本来就涅槃,因为众生的心妄动,就会妄见有种种的法,就有所造作。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经文386:【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所以在座诸位,如果有人问《楞伽经》讲什么?你就讲:回答两句就很棒:万法空无自性,万法本不生本不灭,就在当下。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说:大慧,何故一切性,为什么叫做“一切法”?“离自性”就是空无自性,“离”就是空的意思,“离”就是无的意思,为什么一切法无自性?为什么一切法空无自性呢?

若以佛的内证的自觉观照的时候,发现:自相空无自性不可得,共相空无自性不可得,说一切法不生,

所以在座诸位,如果有人问《楞伽经》讲什么?你就讲:回答两句就很棒:

一、万法空无自性,(二)万法本不生本不灭,就在当下,

好,不要再问下去了,就这样,这个就是《楞伽经》抓到大纲了,不会漏气了,对不对?强将之下无弱兵,是不是啊?至少也得讲二、三句嘛!是不是?接下来就叫人家不要再问了,因为接下来,我们也不懂,所以到此为止啊!不错。接下来

【注释】

【“一切性,离自性”:“一切性”,即】(就是)【一切法。“离”,即】(就)【是无。谓】(也就是)【一切法皆无有自性。】

【“以自觉观时”:“自觉”,自觉圣智。“观”,】就是【观察。谓以内证之自觉圣智观察时。】

【义贯】

【“大慧,何故一切”法之“性”皆“离自性?”谓若“以”内证之“自觉”圣智“观”察】的【“时”】候【,

则了了见一切诸法之“自”相】以【及“共”相,其“性相”皆了“不可得故”,是故我“说一切法不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经文387:【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12-1 经过十年、二十年,哇!以前看不懂的经典,现在完全看得懂,这个就是你闻慧的根器够,因缘具足。

这一句话跟《小品般若经》一模一样,佛对须菩提也是这样讲,佛对大慧也是这样讲,

可见经经相通,所以不分什么小乘、中乘、大乘,都有相通之处,

研究佛法它就是会越来越有浓厚的兴趣,是因为这一本经跟这一本经不是完全隔阂,

这一本经有讲一点名相,那一本经也有相通的,越来就越喜悦,越来就越贯通,

突然有一天,经过十年、二十年,哇!以前看不懂的经典,现在完全看得懂,这个就是你闻慧的根器够,因缘具足,

    12-2 一切法实离持来去之相,无所持来,也无所持去。

说:大慧,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呢?不可持去呢?

大慧,一切自相不可得,空无自性,共相不可得,也空无自性,毕竟一切法无生,

是故,见万法空无自性,欲持来,也无所来,因为相相不可得,相相本空,就是实相,

欲持去,也无所持去,虚空怎么持去啊?对不对?色即是空,空当然不可持去,也不可持来,

所以万法体性本空,空无自性,万法欲持去,也无所去,

是故一切法实离持来去之相,无所持来,也无所持去。

    12-3 诸法无所持来,亦无所持去。所以你就会知道,人生的聚散离合,你会放下,没有东西,这个时候你的心完全处于解脱的状态,你也不会因为大家聚一聚喜悦得不得了;也不会说离开而悲伤,哭泣得不得了。

【注释】

【“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不可为他法所持来,不可为他法所持去,亦即】(也就是)【不可取之义。

不可取——一切法离能取、所取,以不可取故,故不可持来、亦】(也)【不可持去。

又,“持”,即】(就是)【执、取义。

又,此亦】(也是)【指:不可为生因(】比【如】说【神我】为生因【、作者】不生因【等)之所持来,亦】(也)【不可为灭因】前面是讲“生因”这两个字,【之所持去。】

这里是讲‘灭’,意思就是生无所来,绝不从神我来,灭无所去,也不从万法灭去,所持去,何以故?生因本空,灭因本空。

诸位,你什么时候看到虚空来去、生灭、增减啊?没有!

所以涅槃有两个角度,站在相相本空的角度,“相”就是涅槃相,就是实相;站在法身的角度,法身不增不减,就是法界性的意思!“法界性”就是法身的意思,诸法都是毕竟空寂。

所以佛性、法界性、众生性平等不二,诸法无所从来,亦无所持去,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法离来去,实无来去之相。】那么这个就好用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是不会为情人节叫你的情人来,怎么样?聚餐,是不是啊?

情人如果没有来的时候,你的另外一半,哇!你坐在这个餐厅里面枯枯地等,一直等,没有来,是不是啊?你的心会烦躁,对不对?甚至摔桌子、椅子,为什么等了两个小时到现在还没有来,对不对?

诸法无所持来,亦无所持去。所以你就会知道,人生的聚散离合,你会放下,没有东西,

农历年的时候,哎呀,你所有的人来聚一聚,其实是空性,大年初五大家要上班,各自回岗位,其实也没有持去。

这个时候你的心完全处于解脱的状态,你也不会因为大家聚一聚喜悦得不得了;也不会说离开而悲伤,哭泣得不得了。

说:月有圆缺,然后人有聚散离合,对不对?可是呢,在空性的角度里面讲,没有这个东西。

以法离于来去,实无有来去之相,也没有增减,没有聚,没有散。那么这样子,日子就很好过了,对不对?

    12-4 见其无所从来,亦见其无所从去。何以故?当体就是空寂。

【“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以诸法之自相】以【及共相,欲言其为生因之所持来,则见其无所从来。】

【“欲持去,无所去”:欲言诸法之自共相,为灭因之所持去,亦见其无所从去。“无所去”,亦即】(也就)【是无有去处。】何以故?当体就是空寂。

【义贯】

【“何故一切法不可”为他法所“持来”,亦“不可”为他法所“持去?

以”诸法之“自”相及“共相,欲”说其为生因之所“持来”,则见其实“无所”从“来;

欲”说诸法之自共相为灭因之所“持去”,则见其“无所去”处,

“是故”知“一切法”实“离”能为他法所“持”而“来去”之相,离于能所取持,亦离来去。】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经文388:【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这是要破邪见断灭,以显真不灭。所以在座诸位,不必为你增加任何的东西而喜悦,也不必为你失去任何的东西而伤心,因为得跟失在圣人的角度是不存在的。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这一句站在相上讲涅槃的角度,

说,大慧,为什么一切法实在是没有灭去呢?就见到万法诸法空相,这个时候你就很熟练,把《心经》拿起来背,

谓性自性相无故,“性”就是一切法,自性相“本”加一个“本”本来就空无自性,

说:谓性第一个“性”就是一切法,所以一切法性,其自性相,本来就不可得。“无”就是不可得,

一切法不可得,究竟无有少法增减,是故一切法本空,本来就没有所谓来去,也没有所谓的灭。

【注释】

【“一切诸法不灭”:这是要破邪见断灭,以显真不灭也。】

【义贯】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实“不灭?谓”一切法之“性”,其“自性相”实“无故”,因此“一切法不可得”,以无自性故;】

以【既无自性相,是故无有灭者,“故一切法不灭”。】

所以在座诸位,不必为你增加任何的东西而喜悦,也不必为你失去任何的东西而伤心,因为得跟失在圣人的角度是不存在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经文389:【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此为破外道及凡夫执一切法常之妄见,以显示真无常。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14-1 说: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呢?因为相,因缘的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意思就是叫你不要着,这个因缘所生的假相。

这一句注意听喔!在这一句,什么时候、在什么状况佛说一切法无常?你要很小心,是站在“相”的角度说,

这句话就是一下子佛讲无常,一下佛讲常,就是搞不懂状况,

这一句话重点在什么?在什么情况之下佛说一切法无常?在哪一种情况?

说: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呢?因为相,因缘的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意思就是叫你不要着,这个因缘所生的假相,

重点:你不要误认为这个世间是不会死的,成、住、坏、空会变化的,人的生、老、病、死的,成、住、坏、空,生、住、异、灭,都会变化的,站在这个角度说一切法无常。

    14-2 说:以显示真无常。这个有两个角度讲的,那么“真无常”意思就是说,这个,你要看开,这个世间是无常的。那么这个有时候,真正的无常其实就是常,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空性的东西。

【注释】

【“相起无常性”:】 佛为了让你了解【诸法之相】因缘【起】的【时】候,(【为无常之性,】)这个就是无常,刹那生,刹那灭,【不曾久住,刹那生灭。】

【义贯】

【“大慧,何故一切法”皆是“无常?】意思就是,佛站在什么情况说一切法无常?

就是站在这个角度,【谓”一切诸法之“相”生“起”之当时,即为“无常”生灭之“性”,不曾久住,即生即灭,其逝如电,“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此为破外道及凡夫执一切法常之妄见,以显示真正的无常。

诸位,为什么要加一个“真无常”呢?因为有无常就会妄见,那么‘真无常’就是空无自性,就是真常。

为破凡夫以及外道之一切法常的妄见,为什么?常的话,就是有其自性,有其自性,

说:以显示真无常。这个有两个角度讲的,那么“真无常”意思就是说,这个,你要看开,这个世间是无常的,

所以,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就这样劝导大家,你这个世间怎么搞,你逃不了这个棺材,你一定要放到棺材里的,火化、土葬…都是剩下一堆骨灰,以显示万法真的是无常,

那么这个有时候,真正的无常其实就是常,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空性的东西,

所以为什么说“佛性非常非无常”?佛性非常,佛性就是无常,“非常”就是无常,

为什么佛性无常?因为它空无自性,它才可以转凡成圣。

所以,佛性是无常,就是佛性非常的意思。

【诠论】

【此为破外道及凡夫执一切法常之妄见,以显示真无常。】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15 经文390:【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前面讲,真正的无常,是破除你对相上的一种执着、依赖,这里讲,真正的常,是指无常当体即空,这里很重要,不可以离开无常讲真常,离开无常,没有真常。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15-1 无常之体性常住真相,常住真性,无常之体性就是常住的真性。这一点,如果你能够体会出来,万法就尽通。

接下来,又在哪一种情况下,佛却说“一切法是真常”?

这个“常”是真常,不是一般讲的“常”,如果加一个“真”的就更清楚了,

前面讲,真正的无常,是破除你对相上的一种执着、依赖,

这里讲,真正的常,是指无常当体即空,

这里很重要,不可以离开无常讲真常,离开无常,没有真常。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就是:佛在什么情况之下说一切法是常?这个“常”一定要加一个“真”常。

谓诸相起,却发现相相本来就无生,空无自性,“无生性”就是空无自性,

诸相起的时候,却见都是缘起性,都是空无自性,当然一切法就是无生。

所以这个时候,特别注意,无常常故,无常之体性就是常住真性,诸位这个就是无常回归当下,相回归当下契入无生就是真相。

生命的真相就是真性,也就是:无常之体性常住真相,常住真性,无常之体性就是常住的真性。

这一点,如果你能够体会出来,万法就尽通,

在这个时候说一切法常,但是记得,真正地契入到真如,佛说:着一个无常也不对,着一个常也不对,是名真常,在这《大般涅槃经》还这样讲的,

现在我们把它整合、整合一下,佛教讲“无常”是为了破除众生对相上的充满希望,误认为这个世间有可追寻的,财、色、名、食、睡,

说一切法无常,会变化的。那个你所拥有的东西会变化的,会消失的,这个时候,讲一切法无常,包括你的五蕴身,讲一切法无常。

可是要求道就不一样了,好,那我一切法无常,那我放掉,那我依靠什么?

不,佛陀说:放掉,是放掉里面的妄念,这个你就仍有真实的生命,灵魂就见到了真正的阳光,

也就是:在无常法里面彻底放下,这个就是真常的心性,不离当处,你就找到真正的生命了。

所以为什么说修学佛道回归当下?回归当下,为什么要重复这样讲?

正因为相相本空,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真常性,就是真常性,

所以修学佛道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没有什么寻寻觅觅的,

对这个世间还有一点点期盼的,那个都是妄想,对这个世间无所得、无所取、无所求,这样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安分守己。

   15-2 “无常”之体实为“常”住真性,离生灭相“故,说一切法”是“常”。

【注释】

【“谓相起无生性”:谓诸相生起时,即】(就)【是无生起之性。以初生即灭,本无生性,无所有故。】

【“无常常故”:无常之体实为常住真性故。

此句与上面佛说“是故惑乱常”,两句可以相对照看:

“无常”之相即】(就)【是“惑乱”相,惑乱之所以使人惑乱,因为其现无常】相【。】让人迷惑颠倒,

【然而惑乱本身实不惑乱】(颠倒)【;】境界本身不会说话,没有说叫你去执着它,

譬如说:贪着金钱变成惑乱,钱是惑乱的本身?钱不是惑乱的本身,惑乱的本身来自于妄想、妄念、贪着,

所以师父刚刚讲的,先起贪、嗔、痴的人,修行就输,这一句话就是关键。谁先起贪、嗔、痴,他的修行就是输。

【相同的,无常的本体亦】(也)【非无常,所以惑乱实常,无常亦常,体一如故。】

体一如就是不着一个无常,也不可以着一个常。

【义贯】

【“大慧,何故一切法”是“常?

谓”诸“相”生“起”】的【时】候【,当体即是“无生”之“性”,以因缘幻化,本无所有。

“无常”之体实为“常”住真性,离生灭相“故,说一切法”是“常”。】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经文391:【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佛陀用四种方式来回答外道,还有包括佛弟子,不是只有外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16-1 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所观察分别,自性不可得,万法空无自性,所以万法的自性本来就不可得。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这一段前面都讲过了,我们把它贯串一下,佛陀用四种方式来回答外道或者是佛陀的弟子,

“记”就是答,答论有四种,也就是:佛陀用四种方式来回答外道,还有包括佛弟子,不是只有外道。

“一向”就是一向就直接就回答。

二、反诘问其义而后答,反诘问其义而后答,就是分别他到底在讲什么,“反诘”就是反问的意思,反诘问其义而后答。

接下来,分别答,分别“分别”就是分详细辨后分别一一来答,一一来答。

以及止论,止妄论,为止外道的妄论,所以不答,

以制诸外道,有以及非有生,外道不是着有、就是着无,

然后,僧佉毗舍师,这个是指外道执有的僧佉,叫做“数论师”。执有的僧佉数论师,还有执无的毗舍师,胜论师。

佛陀说:执有跟执无的外道,如果来咨问如来,怎么样?一切悉无记,一切都用无记,没有任何的意义。

万法空无自性,这些执有执无的外道来咨询如来,如来佛陀,一切悉以无记论,不答。

彼外道如是显示,彼外道怎么显示?超不出有跟无。“显示”就是显示有、或者显示无,彼外道如是不出有无显示其说,就是这个意思。

“正觉”就是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所观察分别,自性不可得,万法空无自性,所以万法的自性本来就不可得。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以一切诸法皆离于言说,所以佛说一切法离自性,空无自性的意思。

    16-2 以外道之派别虽有九十六种之多,然其所立论,则不出有无二法。

【注释】

【“以制诸外道”:佛以四种论说法,不但为教化三乘弟子,而且也为制伏外道,

因为外道若有根熟者,则度之以三论,】“三论”就是前面的三种,一向问、反诘问、详后分别回答叫做“三论”。

这个“三论”不是中论,这个空、假、中,或者是《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等这些,不是这个,用前面三种方式,

【贵不失人也;若根未熟者,则诱之以止论,贵不失言也。】

以前我们把三论都当是《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上《大智度论》叫做“四论宗”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再加上《大智度论》叫做“四论”。

所以三论宗又叫做“四论宗”,“四论宗”就是三论宗加上《大智度论》。

而在这里不是,在这里是三种方式来回答外道和佛弟子。

【“有及非有生”:“非有”,】就是【无也。即】(也就是)【外道所计之有、无二种为能生一切诸法。以其能生,故称为种。】

【“僧佉毗舍师”:“僧佉”,即】(就是)【数论师,为执有者。“僧佉(Sāmkhya),译为数,即】(也就是)【智慧之数也,数为量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又,从数而起之论,故名数论。数论师立二十五谛,计之为常。

“毗舍师”,即】(也就是)【胜论师,为计】着【无者。

所谓“胜”者,是以彼计其所执所论皆最】殊【胜故。】你就知道,外道也觉得他是最殊胜的,

【此为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即】(就是)【所谓外道六师之一,其创始者为呕露迦仙,造六句胜论。二十五谛及六句胜论,详后。】

【“一切悉无记”:谓此执有无妄见者,其所说法义,若有来咨问者,一切皆悉以无记论之,而不作答。】

【“彼如是显示”:彼诸外道所说者】(的)【,】绝对不会出于有无,【率皆如是不出有】见【无】见【二法而显示其说。以外道之派别虽有九十六种之多,然其所立论,则不出有无二法。】

   16-3 如果你大悟见性,时空完全静止,这一句话你能体会吗?没有世界,没有时空,你所处的这个世界,不存在的,万法体不可得,岂有地球?岂有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大悟见性,时空完全静止,何以故?诸法、万法毕竟空寂。

【“正觉所分别”:若】以佛陀的【正】等正【觉所观察分别者。】

【“自性不可得”:则一切诸法之自性皆了不可得,唯一真如。】

诸位,如果有少法可取、可得,那么就偏离佛的究竟义,

因此,在这个世间,你就随缘过日子,不起贪,不是自己的东西一点都不贪念,任何的一切的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起嗔恨。

昨天的事情,放下。今天的事情,回归当下。未来的事情不可知,回归到万法,回归到一心唯是真如。

所以如果你大悟见性,时空完全静止,这一句话你能体会吗?没有世界,没有时空,你所处的这个世界,不存在的,万法体不可得,岂有地球?岂有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大悟见性,时空完全静止,何以故?诸法、万法毕竟空寂,涅槃岂有时空?

时空是妄想的产物,以有时空,是故众生有轮回,以超越时空,所以众生没有轮回,超凡入圣。

自性不可得:则一切诸法之自性皆了不可得,唯一真如。

【“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以一切诸法皆离于言说,不可思议,故说一切法离自性,无有自性,

有自性者,】但只是【皆是言说,而言说】本是空无自性,叫做【非性。】“非性”就是空无自性

    16-4 以“彼”诸外道所说者,率皆“如是”不出有无二种妄计而“显示”其说。若“正觉所”观察“分别”者,则一切诸法之“自性”皆了“不可得”,唯一真如。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如来所用之“记论”共“有四种”,即】(也就是)

【:一、随问而答之“一向”直答;二、“反诘问”其义而后答;三、详辨而后“分别”答;】以【“及”四、置而不答之“止论”记。

此四种记论不但用来教化佛之】(的)【三乘弟子,且用“以制”伏“诸外道”。

计“有及非有”(无)二种为能“生”一切诸法之“僧佉”(数论师),与“毗舍师”(胜论师),

其所说之法义,如二十五谛,六句胜论,若来咨问如来,“一切悉”以“无记”】

这个“无记”也接近没有意义,无记就是无可回答,你的问题实在是没有意义。于修行、于了生死、于断烦恼,都没有任何的帮助。

所以这个“无记”还有更深一层的,就是毫无意义的意思。

以“无记”【论之而不为作答;

以“彼”诸外道所说者,率皆“如是”不出有无二种妄计而“显示”其说。

若“正觉所”观察“分别”者,则一切诸法之“自性”皆了“不可得”,唯一真如,

“以”一切诸法皆“离于言说”相,不可思议,故说为如,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离自性”(无有自性)。以言说非性故。】

   16-5 【一切邪说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见还有【无】见,就是【(断】见跟【常】见【)二种妄见,】这个是很可怕的。【这也是如来在本经中一再要破斥的,以其为一切妄见之本,由此二者,生出四句、百非,故令众生迷妄失真;因此对此二者,有稍为加以认识的必要,才知道如来在破斥的是什么。

【诠论】

底下这一段作参考用,这一段是外道思想的起源,佛弟子念一下就可以。

在座诸位,如果你想要更进一步地了解外道《金七十论》,在《佛光大辞典》里面3520页它有记载,

那么因为我们佛弟子时间有限,这个外道的思想,我们不是专门研究的,那么我们念一遍,有一个概念就行。

它既然编为这一本的教材,那么我们就尊重原著作者,我们不要把它跳过去,也把它念一遍。

【一切邪说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见还有【无】见,就是【(断】见跟【常】见【)二种妄见,】这个是很可怕的。

【这也是如来在本经中一再要破斥的,以其为一切妄见之本,由此二者,生出四句、百非,故令众生迷妄失真;

因此对此二者,有稍为加以认识的必要,才知道如来在破斥的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16-6 《金七十论》完全都是在反驳佛陀的思想,反驳我们佛教的思想,那为什么要把它节录起来呢?知道外道虽然不究竟义,你没有证入到佛陀,你就是辩不过外道。

一、僧佉师(数论外道)——《唯识述记》卷二说:劫初有外道,名为劫比罗(译为黄赤),世号黄赤色仙人,立二十五谛,论生死涅槃。

其后门徒分为十八部,其领导人名为伐里沙,数论为伐里沙众中之人所作,即】(也就是)【今之】(天)所讲的【《金七十论》。

“数”,梵名僧佉,即】(也就是)【智慧之数的意思。数为量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从数而起之论,故名数论。】

【《金七十论》】这个《金七十论》重点在反驳佛教,这一本论完全都在反驳佛教,后来我们也把它节录出来,为后人值得参考。也就是佛弟子问题出在哪里?

所以《金七十论》完全都是在反驳佛陀的思想,反驳我们佛教的思想,那为什么要把它节录起来呢?知道外道虽然不究竟义,你没有证入到佛陀,你就是辩不过外道。

所以在座诸位,不是说你今天你学佛了,有一点基础了,你去跟外道辩,你辩不过他,除非你大悟,除非你通达三藏,见性。

但是真的见性的人,又进入真正的佛教的核心涅槃,他又不希望辩论,

这个《金七十论》全部在反驳佛陀的思想,《金七十论》【之来源为:

谓有外道,入于金耳国,以钹鍱(yè)腹,顶戴火盆,击王之论鼓,】这个就是打那个咚咚咚……求辩论的仪式,【求与僧论议,】“僧”当然就是出家人,“论议”就是辩论,

【王许之,辩】论【后,】你看,出家人辩输,【僧堕负,】“堕负”就是输了,可见外道也很厉害的,

【外道便作七十行之颂,】,高歌、讴歌、赞颂自己,【以申数论之宗,】我们是最了不起的,

王因为欢喜他,他辩赢了出家人嘛,【王喜而尝之以金。

外道欲彰己之令誉,遂名其颂为《金七十论》。】这个意思就是无人能破叫做《金七十论》,无人能破的意思,就跟你说,你遇到这种外道就没有办法了,

【《百论疏》上说:“僧佉此云制数论,明一切法不出二十五谛,故一切法摄入二十五谛中,名为制数论。”

故可知二十五谛为数论外道,据以说明所谓宇宙万有开展状况顺序之根本原理也。

    16-7 外道这么思惟:说我们这个妄念,【‘此】这个【识】(分别心),到底从哪来的?【为从因缘得】(生吗)【?】可是它又没有行相,【为不从因缘】生吗【?】是由外境引起这个识,【若从因缘】生【,因缘】到底【是何物】(什么东西)【耶】(呢)【?】它又是空性,【若不从】因缘生【者,】为什么能【得】到【此】(这个)【识】呢?【。’】想来想去就搞不清楚,【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因为超过他的能力了,讲一个笼统,一个概念,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一个笼统,一个概念,【故称】为【冥谛】。

二十五谛之表解如下:】

1.gif

    (1)“神我”它是属于精神的原理,左边那个“自性”,那属于物质的原理,所以万法就由此而生,因为有自性,就是物质的原理,加上一个神我,

所以神我是一,“神我”就是我们讲的“冥谛”,“自性”就是我们所讲的“胜性”,万法由此而生,神我而生,自性、胜性而生,冥谛而生、胜性而生。

接下来,第三个就是“大”,“大”就是我们所讲的觉知的意思,“大”就是觉,就是我们称为觉悟的“觉”,觉知的“觉”,或者叫“决智”,解决的智慧叫做“决智”,解决的“决”,智慧的“智”。所以“大”有三个称呼,一称“觉”,又叫做“觉知”,又叫做“决智”。

第四个叫做“我慢”,我用现在的名词叫做“自我意识”,叫做“我慢”,就是卡了一层“我”,根深蒂固的俱生我执,叫做“自我意识”。称为“我慢”,这个名词不用现代来讲的话,你很难理解啦。

五唯、五大,“五唯”是由五大而生的,那么叫做“五大生五唯”,也就是说,第五大叫做“地、水、火、风、空”叫做“五大”。那么“五唯”呢?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个就是“五唯”。

那么“五知根”呢?就是指眼、耳、鼻、舌、身。这个叫做“五知根”。

那么“五作业根”呢?“五作业根”就是,这对佛弟子比较陌生一点,“五作业根”:一、就是口,也就是讲话的嘴巴,它可以作业,口业。再来就是两手,双手,就是手的意思。双足。再来,生殖器。“生殖器”男根、女根的意思。再来就是排泄器,这叫做“五作业根”。

前面的“五知根”是指眼、耳、鼻、舌、身。“五作业根”是指语,就是口。手、足、生殖器、排泄器等等五作根。

最后一个叫做“心根”,由于外道对究竟义“心”不了解。所以用一个“心根”,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深入理解到第八意识那种微细的生灭,所以它用一个“心根”。

好,我们把它加一加,“神我”是(1),就是冥谛。“自性”是(2),就是胜性,万法由此而生。第(3)就称为“觉”,就是大,就是觉知、决智。第(4)就是“我慢”,就是自我意识。那么“五唯”就是(9)。我慢是四,加五唯,就是九。

“五唯”加“五大”,对不对啊?就是十四了。十四加五,五知根,就是十九。“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五大”生“五唯”,就是色、声、香、味、触。那么“五知根”呢?眼、耳、鼻、舌、身、意,五知根。加“五知根”呢?就是十九。

再加“五作业根”呢?就是二十四。语、手、足、生殖器、排泄器等五作根,加上最后一个心根,就是二十五。你知道吗?编列一下,就知道这个名相。

【其论说为:自性(物质的本体)受神我(精神的本体)之作用,而生大,由大而生我慢,由我慢再生五唯、五知根】以【及五作业根;又由五唯生五大。】

它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师父讲的就比较详细,我把五大、五唯、五知根、五作业根统统列出来,这里没有吗。

【又,神我又称冥谛,以其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所以)【称冥谛,又称冥性。

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而生,故亦可名为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

《百论疏》卷上说:“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八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

《大智度论》云】(这么说)【:“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也搞不清楚,底下,你就知道,五阴中的识,你就知道:外道跟佛实在是不能相提并论,

【外道】这么【思惟:】说我们这个妄念,【‘此】这个【识】(分别心),到底从哪来的?

【为从因缘得】(生吗)【?】可是它又没有行相,【为不从因缘】生吗【?】是由外境引起这个识,

【若从因缘】生【,因缘】到底【是何物】(什么东西)【耶】(呢)【?】它又是空性,【若不从】因缘生【者,】为什么能【得】到【此】(这个)【识】呢?【。’】

想来想去就搞不清楚,【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因为超过他的能力了,讲一个笼统,一个概念,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一个笼统,一个概念,【故称】为【冥谛,】因为超过他的能力范围了,所以一般人没有办法了解,只有到最深远究竟处,没办法了解,称为冥谛,【亦名世性。”】

【以上为执神我等二十五谛为实有之数论外道之言。】

   16-8 【二、毗舍师(胜论外道)——此】(这)【亦】(也是)【为印度六派哲学(外道六师)之一,此派外道以计无为主。

【二、毗舍师(胜论外道)——此】(这)【亦】(也是)【为印度六派哲学(外道六师)之一,此派外道以计无为主。

其论为分析宇宙万有为空间及唯物的多元论,立六句义:一、“实”,为本体;二、“德”,为属性;三、“业”,为作用;】这个在《百法明门论》也是一样的,写“实、德、能”,“能”就是作用,

第【四、】就是【“同”,为共通性;五、】就是【“异”;】“异”就是个别性的意思,

第【六、】就是【“和合”,最后两个为物与物】之【间之】(的)【固有性。】固有性”就是存在,“异”就是差异。

【又,胜论师慧月更于第五项“异”上,细别为】再加上【“异、有能、无能、俱分”四项,】

诸位,如果你对外道有兴趣,你也不怕浪费时间,可以再继续去找,那我们讲的是佛法,这个点到为止就行,我们不是每天有时间在研究这个外道的,念一念就行。

【再加自创之“无说”一项,合为十句义。此为执无之胜论外道所立之宗旨。】

在座诸位,如果我们要研究外道,那不是三、五年就有办法的,还得有你的时间哪。花了很长的时间,那我们念佛了生死都没时间了,看一看就行,结个缘。知道外道不是著有,就是著无。这就行,而且大我慢,谁讲都听不进去。

   16-9 老子的:“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以及儒家的从一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而演为八卦,皆近于数论外道之冥谛。

【复次,】“华夏”就是指中国了,【华夏虽无像印度外道哲学那样严密的学说,

但】是【老子的:“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思想差不多,

【以及儒家的从一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而演为八卦,皆近于数论外道之冥谛。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6-10 上述外道学者不可不知,俾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免得被人带得团团转,杂学一番,而不知分辨抉择,误入歧途,多治杂业,】诸位,这八个字加上后面,【废本胜行,则负佛恩大矣。】

此学者不可不知,俾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免得被人带得团团转,杂学一番,而不知分辨抉择,误入歧途,多治杂业,】诸位,这八个字加上后面,【废本胜行,则负佛恩大矣。】

这个十六个字就是你要稍微小心,二十个字喔,不知道分辨抉择,就会变成误入歧途,“多治杂业”

什么意思呢?杂乱不堪,心性不明,到底哪一法好,哪一法适应自己也不知道,结果呢?外道的又变成特别有兴趣,

学佛、学佛以后会发现,诶,某某神通,搞大神通,来,来还没有来,去还没有去,来来去去,但是事先发生的,他都知道,就对这个特别有兴趣,废本胜行啊!

什么?学佛是要开大般若智慧断烦恼、了生死的啊,现在搞起神通来了,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很有修行了,

    16-11 那种东西千万不要碰,不要一时暂时的好奇,什么神通、鬼神附身,这个都不要碰。

香港或者很多人,报道说有一些艺人养这个小鬼,养小鬼,他有小鬼的通,

台湾人也有啊,养小鬼,明天要发生什么事情,养小鬼就告诉你啊,小鬼不告诉你,你不知道啊,

这个不是发自于本性的神通,养小鬼,然后这个通,到最后小鬼不支持你就会跟麻烦,

就像以前人家玩这个碟仙,碟仙、碟仙,跑来跑去的碟仙,后来碟仙不支持你,重病,一直生病,一直卡在一个碟仙,这个请神容易送神难啊,请鬼容易送鬼难啊!

所以以前碟仙卡住的时候,再经过三年、五年,还是一个像精神病一样的,

所以那种东西千万不要碰,不要一时暂时的好奇,什么神通、鬼神附身,这个都不要碰,

废本胜行,则负佛恩大矣,【愿善思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 1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