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二套(共10讲) 第六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慧律法师 主讲 2012.12.02-2013.01.27
(师父走上讲台,行至佛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额前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请坐下。)
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220:【“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这一段是说明法佛不是邪见、小乘人的境界的道理。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1-1 这两个“若”,佛弟子如果能够坚守你的一生,那么你便能获益无穷。一、求法若渴,二、大智若愚。
复次大慧,佛又对大慧这么说,有两种声闻乘,这个声闻乘有两种,
通就是共通,都是依佛所教而修,所以称为通,
声就是因为闻到佛的说法的音声,闻佛的音声,修四谛法,所以就称为声闻。
以依佛所教的而修,所以称为通,通就是共通。共依佛所说法而修,
但是分别相就是有利根、钝根的差别,叫做分别相,有利根跟钝根的差别。
就像我们人,有的人,宿世一善根,听闻了正法,哪怕是一年,善根大大地发现,自觉、觉他。
有的人,虽然接触到佛法,可是若有似无,好像有那么一点点佛法,可是又好像没有,就比较差一点,根器不够利。那么根器不够利呢,学佛法就不会那么地坚定。
所以人生有两个“若”,你必须去遵守,佛弟子有两个“若”,一、求法若渴,二、大智若愚。
也就是佛弟子这两个“若”一定要遵守,也就是求法若渴,“渴”就是口很渴,需要喝水,那么法是我们心灵的甘露。
一个道场没有法,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所以佛弟子应以法为主导,才能够究竟觉悟和圆满人生。
所以,一、要求法若渴,所以在戒律里面讲,若有求法若渴者,可为之说法。那么,这个人可以为他说法,这是利,上根利智的人,根器比较利的人,他想要渴望这个正法。
接下来要大智若愚,修行人不可以到处跟人攀缘以外,还有一点,不可以在大众里面一直表现自我,那么这样会伤害到一个人。
所以你有般若智慧,那么你就平平的,跟一般人一样,叫做大智若愚。
所以这两个“若”,佛弟子如果能够坚守你的一生,那么你便能获益无穷。
一、求法若渴,二、大智若愚,很多事情知道,装作不知道,好像没那回事情。
所以复次大慧,有两种声闻乘,通就是共通,皆依佛所教而修,分别相,声闻乘有两种差别相,有利跟钝的差别。
1-2 法其实是空无自性,佛所说的法只是方便,他把它误认为佛确确实实有说法,而释迦牟尼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
接下来,谓得自觉圣差别相,那么接下来就是说,谓自得,就是自觉圣智。他得到了自觉圣智,自觉悟了,
差别就是与佛有所差别,因为声闻乘的自觉圣智不够圆满、也不够究竟。
所以这个差别跟上面的分别是不一样的,上面那两个是分别,是有利、钝的分别,这里的差别是与佛的境界、圣智有差别的。
佛的圣智是究竟的,佛的圣智是圆满的,那么阿罗汉呢?自觉圣智呢?但是与佛是有所差别的圣智。
接下来,这个自觉圣智差别相,上面这一句是指属于利根的、声闻的,达到我空,未达法空。
那么底下这一句就是钝根的,执教起见的,以及性妄想,这个性叫做实有自性。
佛说法是为了脱黏解缚,是方便说,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也就是佛说法只是在解决你内心里面的烦恼,如果你执那个法为实有的,这个就是钝根的声闻,
所以这个性是实有性,意思是说:执法实有性。换句话说:执教起实有见,执教起实有法见,
也就是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执着说:我在修行,我拥有法,而不晓得修行本自空寂,实有法,那个也是佛方便说,万法其实是空无自性的。
所以这个性妄想,就是误认为万法有实自性,而执法有实自性。
接下来这四个字要连起来,自性计着,自性计着之相,相补一个“之”相,这个性妄想,底下加一个“起”字,
由于钝根的声闻,误认为法有实自性,而起这个什么,四个字要连起来一起念“自性计着”,自性计着就是说,认为法有实自性的自性计着,
法其实是空无自性,佛所说的法只是方便,他把它误认为佛确确实实有说法,而释迦牟尼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
因此起自性计着之相,换句话说就是妄上加妄。
1-3 虚妄里面再加上虚妄,这个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无所不执着。
这一段是说明法佛不是邪见、小乘人的境界的道理。
师父再把它贯串一下,让你容易了解。佛又对大慧这么说:
复次大慧,有两种依佛所教而修的声闻乘,所以称为“通”。
接下来,分别相,声闻乘又有两种差别相,一个是利根的声闻,一个是钝根的。
谓得自觉圣差别相,这个是指利根声闻,达到我空,但是未达法空。
那么这个差别就是与佛的圣智有所差别,不够究竟,不够圆满。
接下来是钝根的声闻,及钝根的声闻认为法有实自性产生妄想,执法有实自性而起自性计着之相,叫做妄上加妄。
虚妄里面再加上虚妄,这个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无所不执着。
1-4 学佛,它的重点在本身自觉受用,接下来也令众生要受用,换句话说,就是说要推广正法,焰续佛灯明。
【注释】
【“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通”,】是【声闻皆依佛教而修,所以称】为【通。“分别”,声闻亦有利钝两种,所以称】为【别。
此句】是【倒装】句【,义为】(意思是说)【:声闻乘有通】以【及别二种相。魏译及唐译皆作:“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
【“得自觉圣差别相”:这是声闻中之利根者,依四谛修,观空证灭,得自觉智。】
换句话说,学佛,它的重点在本身自觉受用,接下来也令众生要受用,换句话说,就是说要推广正法,焰续佛灯明。
【“差别相”,此种声闻,达于我空,】我空就是照见了五蕴皆空,我们每一个人执着有一个我,而事实上是没有,所以达于我空,
但是,【未了】诸【法】还是【空,】不知道,
【故】(所以)【味著】执着于【寂灭之乐,】执着于寂灭之乐,有什么不好?就是不能依体起用,得到了涅槃。
那么不够究竟的涅槃误以为是究竟,所以堕入涅槃坑洞里面跳不出来。
哇,这个好享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寂灭之乐,但是呢?还有微细的、不思议的变异生死还没断,未至究竟,
【故】(所以)【名为圣智差别相。唐译作:“自证圣智殊胜相”。魏译作:“于内身证得圣相”。】这个就是证量,有所证量。
上个礼拜我们讲的,那么大悟见性,证量的解脱境界。只有结果没有如果,就是一定要有真的那种功夫,不能用任何的假设去探讨或者是推论的。
【“性妄想自性计著相”:这是钝根声闻所行境界之相。
钝根】的【声闻,执教起见,】执教起见就是起法见,就是实有法,确实佛有所说法,而佛实在是无所说法。
佛所说的法都要契入真如,真如,则无来无去,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法则总是一种方便,而这个声闻乘不了佛的用意,执法,执教起见。
【灭色求空,未了色相无体,而逐物计实。
“性妄想”,是执法有实自性之妄想。】所以这个“性”是指实自性,意思就是佛所说的法是实实在在的,确实有四谛法。
【“自性计著”,复于此等妄想,计著其自性,亦即】(也就是)【妄上加妄。唐译作:“分别执著自性相”。】
1-5 执法有实自性,就是修行没有体悟到圆觉的清净自性的时候,执法有实自性,他就会喜欢辩论,他就会喜欢争执与人过意不去。
【义贯】
【“复次大慧”,“声闻乘”所证】的【“有二种”共“通”及“分别相”。
即】(也就是)【所“谓”证“得自觉圣”智而入寂默,
然此与佛所得之自觉圣智实有“差别”之“相”,
“及”执法有实自“性”之“妄想”而起“自性计著”之“相”。】
执法有实自性,有什么可怕咧,不知道法法本空,法法圆融,八大宗派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执法有实自性,就是说,当我修某一种法,我就认为他这个法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转圈的余地,也就是一定这样子,才可以了生死,
不知道八大宗派各有依据的经典,终究仍然还是要明本心、还是要见本性。
净土宗讲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仍然是一心不乱,答案还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就是执法有实自性,不了解佛的善巧方便,把那个善巧方便执为实有自性,因此跟众生争论不休,
所以执法有实自性,就是修行没有体悟到圆觉的清净自性的时候,执法有实自性,他就会喜欢辩论,他就会喜欢争执与人过意不去,
可以发布于文章,写书,网络,一讲起来,统统是他对的,这个就是执法有实自性,他也说他在弘扬正法。
【诠论】
【这段是解释上面所说法佛非邪小境界之理。】法身佛不是邪见,小乘人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