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经文189:【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所以你学佛,第一个下手处,记得,无有分别心。无有分别心,就是等同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真如心。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解释一下: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他又说了,

说:日出之后呢,太阳出来以后呢,怎么样?这个光是平等照耀一切众生的,

所以你学佛,第一个下手处,记得,无有分别心,

无有分别心,就是等同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真如心,真如,是心性,那真如心性,就是无有分别。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学佛的人,不管他是有钱人,不管是没有钱的人,

或者他貌相长得需要有待改善的,有的长得很好看的,绝世的美女,一样,或者是老阿公,老太婆,没关系,

佛性都是平等的,

用这一颗平等的心,来照耀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在你的身旁,都感受到哪一颗佛的温暖,慈悲的照耀,

绝对是用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人,只是因为方式不同,

那如果对一个愚痴的人,你说,我对这个人用这种方式,对这个人,不一定用这方式,有办法啊,

譬如说:有一个精神有出状况的,有一天啊,天气很冷了,他来,来的时候,刚好寒流,我在吃早餐的时候,吃那个豆浆馒头烧饼油条,吃不完,

我想,哎呀,这个人那么冷,冷到这样子,还没吃完,那一半,啊,那就你吃吧,

哇!从此以后,那没完没了,整天要找我了,半夜来按电铃,后来,才知道,啊,精神出状况,我们也很难过,精神出状况,我们也没办法啊,

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就有演若达多,不是菩提达多,搞清楚,

就像有一个在家居士讲,哎呀,师父,我最近嗔恨心啊,很糟糕,脾气很大,我是不是已经证了阿罗汉了,

我说:喔,不是,嗔恨心很重,叫做阿修罗,断烦恼,叫做阿罗汉,这名相搞错了,这名相就搞错了啊,

所以,有时候用这个慈悲心、平等心,还要看对象,他正不正常啊。

接下来,说:下,就是下愚,中,就是平等的,中庸,上,就是上智,这三等的众生,

下愚、中庸、平平的人啊,下愚,就是笨啰,中庸,就是一般人,就是中庸啰,上智,就是根器比较利的人,

平等,就是心性平等,可是所受的业报不一样,有下愚、中庸、有上智,这三等众生。

但是,如来的智慧之光,照耀一切世间,为愚夫说真实,真实就是究竟,简单讲:就是讲到法身究竟的境界,

所以,师父告诉大家,在目前来讲的话,楞严经跟楞伽经,差不多是最难解开的,因为它这个译本太艰涩了,字太少了,目前来讲,很少人把它完成,

说:楞严或者楞伽把它完成,目前我看到的佛教的电视上的节目,还是很少人讲,那师父希望是把它完成。

接下来,已分部诸法,而佛呢,早就分部于诸部当中,分部就是分别于诸部当中,诸法,就是已经开演了诸识之妄的权法了,

而佛早已在别的诸部的经典当中,也开演了诸法,就是诸识之妄的权巧方便。

何故就是为什么不对愚痴的人,这些下根器的,愚痴的人而说,怎么样?阿赖耶的真实究竟之法,阿赖耶的真实究竟之法,

让一切众生了妄即真,凡夫当下就是法身,凡夫身就是法身,为什么不这样讲?

整句把它贯穿起来一下:说: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说:日光出来以后咧,就平等照耀一切有情的众生,用无分别的执着,无执着的心照耀。

无论是下愚、无论是中庸,上智等,三种根器的众生,都是平等的照耀,

如来的智慧之光,用平等心照射,照耀一切世间,同时也为愚夫说真实究竟法身的境界。

而佛也早已经在其他的诸部当中,开演诸识之妄的权法。

为什么?不对愚痴的人直接说阿赖耶,直接就说,法身的境界,究竟的境界,究竟之法,叫做阿赖耶的真实,让众生也了妄即真。

【注释】

【“日出光等照”:“光”,是】指【阳光。“等照”,平等照射一切众生,不分等级高下。】

【“下中上众生”:为上智、中庸、下愚三等众生。】

【“为愚说真实”:“愚”,为愚夫。“真实”,为究竟,即】(也就是)【法身之境界。义谓】意思是说【:亦】(也)【应】当【为愚者开演究竟之法身境界,令其开悟。】

【“已分部诸法”:义谓:佛已分别于诸部】当【中,开演诸识之妄的权法。】

【“何故不说实”:何故至今仍不对愚者亦演示】阿【赖耶之真的究竟实法?】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道”:“日出”之后,其“光”平“等照”射“下中上”一切“众生”,无有分别;“如来”之智光“照”射一切“世间”亦如是。

因此,如来亦应“为愚”痴凡夫演“说”究竟“真实”之法身境界,令其开悟。

而且,佛既早“已分”别于诸“部”中开演种种“诸”识之妄的权“法”,】权巧方便之法,

【“何故”至今仍“不”对愚者亦演“说”究竟真“实”之法,以令其了妄即真?】

诸位,那个即,什么意思?即就是回归当下,万法虽是妄,但是,回归当下,悟了,万法都是真,

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为什么?了妄即真,当下,回归当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经文190:【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此节两句点出如来于愚夫为何不示究竟之法的道理,这也是诸佛菩萨及诸祖师非机不说,非器不传的原因,非不慈悲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13-1 用生灭心的凡夫,就算听经闻法,也没办法契入佛的不生不灭的真如究竟之法身,完全没有办法,不是佛不讲,讲了,等于没有讲,而且会造成彼此之间的误会。

真是一针见血,佛为什么不讲真实呢?因为众生心中没有真实性,没有不生不灭的本性,讲了,等同白讲,因为他体会不出来,

简单讲:说这个真实法,你必须对机,成熟,根器成熟的众生讲,

要根器不够成熟的,妄想这么多的,这个真实究竟义的法身,不生不灭的究竟义,是没办法理解跟体会的,而且会造成误会,意思就是:说法不对机啊,皆是闲言语。

另外一个角度说,用生灭心的凡夫,是不够资格听不生不灭的究竟真实法,因为他听了法以后,会继续分别,继续推测,体会不出来,等于多余的啦,浪费时间。

若说真实者,好,如果佛啊,讲到了究竟法身之法,法身的境界。

彼,是指彼愚钝的众生,心,是指心中,全部都是妄心,妄识之相,都是生生灭灭,心,灭灭生生,

全部都是没有真实的理还有真实的智,因为完全没有真实的理,真实的智,

意思就是:用生灭心的凡夫,就算听经闻法,也没办法契入佛的不生不灭的真如究竟之法身,完全没有办法,不是佛不讲,讲了,等于没有讲,而且会造成彼此之间的误会。

所以,佛咧,不浪费他的时候跟生命,因此,在经典里面记载,记载有二段:

第一段的记载就是说,佛晚上休息的时候,佛证得金刚不坏的智慧,他其实他不需要这个,示现来,依照众生起居作息,行住坐卧,来调伏众生,

到晚上的时候,佛就观察,我明天~在经典里面这样记载,我明天要往东边走,或者是西边、南边、北边,我明天要往哪里走,会碰到什么人,他的根器,度他的因缘成熟了没有,

佛用智慧观照,明天会发生的事情,看那个人众生,该度的因缘已经具足了,就前往。

后来,有一段啊,佛度了一段日子以后呢,有一段相当的时间不说法,徒弟就一直催促世尊,说:世尊,世尊,为我们说法,为我们说法,大家等得不耐烦了,

世尊就跟他回答,我自知说法时节,莫催促,意思是说:你不用一直催促我啦,我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讲经,什么时候该说法,因缘不具足,没有用的,

那师父为什么要讲这一些,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是对机喔,我们最重要就是,给你机会啰,

可是师父的意思就是说,你来听,不一定听得懂,但是,我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啊,我也不晓得,你是哪一种机啊,我也不晓得你是上根器的,中根器的,或者下根器的,我也不知道啊,

你愿意选择来了,表示我们有缘,那你听不懂,作未来的因,

就是该度的已度,未度的我已经作得度的因缘,吾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就是这样讲。

所以,说:哎呀,师父啊,你讲这个会不会太深了,

没办法啊,老师啊,总有一个退休的日子嘛,我从年轻大一接触到佛法,到现在,大一,也不过二十岁的小毛驴啊,二十到现在,六十了,

如果以当老师来讲的话,也是讲三十多~年了,三十几年,也要退休了,要不然的话,这个时间,有的人早就退休了,可是我一样肩负重任,要扛起这个责任啊,

没有能力的,那就没话说,你有这个能力的,那你为什么不把带动整个佛教的素质跟水平呢,还有度尽这个有缘的众生呢,

所以,师父,很乐意地为大家说法,虽然说退休,其实也没有,我的业很重啦,也就是说,如果我讲完了楞伽经,我们稍微休息一下,一阵子啦。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再把它解释一下:说:如果要直接讲到究竟法身的境界呢,真实的境界,

因为彼愚钝,愚痴的众生,心中都是妄心,妄识之相,都是生生灭灭,执着不停,

所以因为他本身心中没有真实的智慧,和真实的真理,用生灭心的凡夫,就算听经闻法,也无法契入佛不生不灭真如的究竟之法,所以,佛不说。

【注释】

【“真实”:即】(就是)【真实之理。】

【“彼心无真实”:“彼”,指愚钝众生。以愚劣众生,惑业障重,心中全是虚妄之相,毫无真实之理与智,故说:“彼心无真实”。】

   13-2 与真理不相应的,你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义贯】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若”对愚痴凡夫“说”出究竟“真实”之理,

奈何“彼”愚痴凡夫“心”中,全为无明烦恼、虚妄之相覆盖,毫“无真实”之理、】之【智,

因此与真理不相应,是故我不对愚夫开演究竟真实之法。】

最近啊,有一个啊,不晓得精神是不是怎么样子,我不知道,何许人物,写信一直来骂,写了十几张来骂,

讲什么见性,讲什么开悟啊,开什么智慧,如果我们不供养给你吃,你开什么悟啊,见什么性,

这样,人家也要骂,那没办法啦,那我跟赵老师讲,不可以回,

我,师父已经讲过了,语言、文字,它是一种陷阱啊,下去,就会没完没了的,他会写没完没了的,

放着,让它自然干,就像人啊,像我们吐口水了,放着,让它自然干,也不用去擦拭,是非,摆着,那就自然就慢慢慢慢的,

他如果有那个体力,我们也没话说,我就不曾骂过他,他就要骂我,要替我消灾,我有什么办法咧,他就一直要消我的灾,无量亿劫的灾,都被这个人消完了。

我这辈子发的大菩提心,我一辈子从来不伤人的,我这一辈子,也是为法,也是为众生啊,

我所有的钱,左手来,右手就出去,还没有布施完的,我都做如是观想,等下一次有因缘再继续布施了,我的心从来没有去占有它,从来没有的,这样,人家也是要骂我啊,那也没办法啦。

所以,与真理不相应的,你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由师父这个例子,你就知道说,我付出了一辈子的青春,一辈子的心血,所供养的多少钱,统统大公无私地做这个法宝,人家还是要骂啊,还是要批评啊,那你要怎么做,没有办法啦,

我再继续讲,看你要怎么样,随你啰,因为那个无能为力啦,众生讲得很难听喔,那很难听喔。

   13-3 【是故诸佛如来之法,皆应众生心而现,待机而说,】喔,这句话很重要,是等待机缘,等待这个根器啊。

【诠论】

【此节两句点出如来于愚夫为何不示究竟之法的道理,这也是诸佛菩萨及诸祖师非机不说,非器不传的原因;非不慈悲也,

以若非机而说,即】(就)【是非说,】因为不对机吗,【于说者有过,】为什么?【而于听者常有害也,】

诸位喔,这一句话可是很经典的,因此,你是做一个法师也好,你做一个居士也好,

你千万不要跟人家讲到凌晨两点、三点,人家就快睡着了,一直讲,一直讲,咕、咕、咕、咕...这个如果不对机的时候,讲到两、三点,听的人也不耐烦,讲的人也白讲了,因为他根本听不进去,还不如大家去睡觉,睡饱精神好,所以,要看情形。

有一个人很好笑呢,一个老婆,一个女众,她就说:哎呀,慧律法师,我皈依你,我是真的是对你很崇拜啊,我老公啊,他是一贯道的,师父,你是不是有空啊,拨空来到我家,

什么,我家就是你家,你家就是我家,我家就是全家啊(广告词),叫师父去她家,她家就是我家,我家就是全家,说:去她家度她老公啦,

我说:你老公一贯(道)的,我两贯的,这样,差一贯,你想,那个会有收到效果吗?这个很难的,

如果你有缘,你自己来听嘛,师父怎么可能去对你家一个人,去讲,

而且他,道不同,不相为谋嘛,他根深蒂固的那种思想,我们哪有办法咧,而且他讲的,比你会讲喔,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说法要看因缘的。

有一个孩子,他不孝顺,他妈妈就说,在我面前就说:这个孩子很糟糕,我讲都不听,师父,您跟他讲几句,

我说:嗯,你也行行好,因为这个小朋友个性刚烈,从来就没见过面,他妈妈管不着,然后要叫师父来管,

我跟他妈妈讲,来来来,你耳朵借我一下,现在小朋友都动刀动枪咧,讲两句,就要让我死咧,我还得要留着色身讲经呢,

这是你儿子,你的儿子这样子不听话,那搞什么东东,叫我去讲,

然后,我就跟他讲话,喔,小朋友啊,你要听妈妈的话,

我妈妈自己打牌啊,到打到凌晨两三点,

我说:不讲还好,越讲,你自己越难堪,你看,自己不做模范给儿子看,你叫他怎么样听你的话,

虽然你信佛,你还跟人家打牌,打牌里面有叫你,这支牌出去,有叫你,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吗?那支牌打出去,有叫你说,大势至菩萨念佛吗?没有啊。

所以啊,这个如果是非机,就是不对机说法,那个会很麻烦啊。

我去韩国的时候,Korea那个韩国的出家人就说:透过翻译啊,

他说:慧律法师,韩国这些法师很推崇你,请你到韩国讲经,

什么,我听到韩国,都是吃辣椒的,泡菜,那个火气很大的,火气都很大的,你到韩国,你也不晓得它的民情、风俗跟文化,不晓得要从哪里讲起喔。

【是故诸佛如来之法,皆应众生心而现,待机而说,】喔,这句话很重要,是等待机缘,等待这个根器啊,待机而说,机缘成不成熟。【令其得利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经文191:【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所以,在圆顿大教里面,世尊讲,法,亦顿亦渐,这一句话,是很重要的。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这个如果看得懂,我一百万给你,马上现领,真的。

好,看一下,意思就是说:彼愚夫心中所现的不真实的实相,就像海波浪,就是海水中所起的波浪,

譬如,注意喔,这都是用比喻的。

也比如,又譬如镜中所现的像,毫无实体可得,又像一个人在做梦,也毫无实体可得。

一切俱时现,一切都是众生之心与外境常一时所显现的,叫做俱时现。

心境界亦然,众生的妄心与心外的妄境界,也是一样,常如是一时而显现出来。

境界不具故,有时候咧,境界的因缘并不具足,不是一时同时具足,

这个时候外境便次第,怎么样?业转生,业,就是引起,此时,外境便次第引起的业用,逐渐地令诸识产生而展转生起,

前面说,一下子镜中像,一时俱现,这里有时候说,因缘不具足,怎么样?慢慢次第地转生。

我用一个比喻,你就听得,为什么一时顿现,有时候,一时因缘不具足,渐渐地次第转生,我用一个最简单的,立刻听,你就立刻懂喔。

诸位,我们现在,不是坐过台铁,就是坐过高铁,大家都坐过高铁,不用举手,大家一定坐过高铁嘛,

好,我现在坐过高铁,还没有开动的时候,你看,这风景是不是一时同时显现,譬如说:你在左营站,喔,一时的景象,同时显现,

这高铁慢慢慢慢启动,开~开~开...怎么样?开了以后,诸位,下一分钟跟前一分钟,风景有没有不一样?不一样,然后,一分钟、一分钟一直过去,风景怎么样?次第显现,知道吗?次第显现,

所以,在圆顿大教里面,世尊讲,法,亦顿亦渐,这一句话,是很重要的,

法,亦顿亦渐,就是,法因缘具足的时候,是一时顿现,可是,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是次第显现,所以,法,亦顿亦渐,

亦顿就是同时回归当下,它叫做顿,可是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慢慢显现,叫做渐渐地显现,所以,法,亦顿,回归当下,

说顿,可是呢,顿,有时候因缘不具足,就会变成渐,就像你坐高铁,诸位,高铁,你每一秒钟睁开眼睛,叫做顿现,可是你下秒钟看的跟这一秒钟,又不一样,叫做渐渐地显现,这样你听得懂吗?叫做法亦顿亦渐,

所以,在圆顿大教里面,是没有争论的,争论其实你是跟无明在对话而已,争论,只是在跟你自己的无明在对话,

因为你对究竟的真理不懂,你内心里面有无明,没有拥有,不是拥有真实的真理,无明,只是在跟自己的内心里面对话,内心的无明对话而已,

争吵也是,所以,争论也是,争论在,你在跟谁争,跟你内心的无明,

诸位,悟到真理的人,他会跟你争吗?你要赢,就让你赢啊,我也没有输啊,赢输,也只是个观念而已啊,

只有凡夫俗子在一较高下,争一个高低,那是次第啊,辩论争一个输赢,那是生灭的代名词啊,圣人不落入生灭,当然就没有次第啰,

开悟跟不开悟,他的生命观,他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此时外境便次第引起业用,逐渐令诸识产生,因而展转生起。

识者识所识,就是第六意识,识者就是第六意识,识,就是了别,所识就是前五识落下的影子,这前面已经讲过了,

这一段是讲,什么叫做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识者就是什么叫做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怎么来的,就是了别它所认识的前五识所落下来的影子。

接下来那一段,意者意谓然,什么叫做第七意识末那识,意,就是第七意识末那识,什么叫做第七意识末那识呢?意,就是心,心意,谓就是以为,然,就是如此,

意思就是:内执八识见相二分为自我,而且自以为然,坚定不移,

在座诸位,这个就是所有的众生最难突破的,就是,看到什么,执着什么,同时建立内外,建立了见相二分,

众生建立了三种,建立内外,建立见相二分,建立了能所,这是众生,建立内外,

圣人无内无外,内空外空,圣人没有能所,无能也无所,圣人也没有见相,也没有相分,因为见相二分来自于自体分,没有能所,

所以,意者意谓然,就是什么叫做第七意识呢,第七意识就是意,就是这个心意啊,谓就是以为,然就是如此,

就是当它落入观念的时候,牢不可拔动,它不知道,智慧是有弹性的,十年前执着的观念,它是慢慢会改变的,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人生,就是内心跟它有弹性,内心给自己有一个弹性,因为法无定法嘛,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切入真实义嘛,

所以为什么叫你碰到什么事情,要往好处的一个角度讲,这个是比较消极的修行,比较消极的,消极啊,比较消极,那是没办法,因为凡夫没有见性,

可是,见了性以后,他就知道,法无定法,任何事情,东西都有弹性的,

所以用弹性的角度,般若智慧来看一切世间,把身跟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调整到最圆满的,

所以,用般若智慧调整你的内心世界,这就像弹琴,Do Ra Mi Fa Sol La Si Do弹琴,弹琴要弹到,拉得太紧了,

我弹过吉他,以前啊,有看过吗,妈妈~妈妈~送我一个吉他~,就是拉得太紧了,登登登~,声音,放得太松了,砰砰砰~弹过吉他的人都知道啊,我怎么弹,也是那一首,夜来香,我就不会弹啊,

所以,我们就知道,用弹性调整你的内心世界,是有智慧的人,直截了当讲,就是不要死执一个角度,而无法挣脱。

譬如说:那个人你很讨厌,这个人很恶劣,你很恨他,假设说,

那么,你就转一个观念,好,你今天你欺负,霸占我的财产,我拿你没办法,没关系,你就退一步想,总有一天,你会被人家教训,总有一天,你会碰到比你更恶的人来教训你,有时候,闹到生命都没有了,

碰到这个恶人,我们就宽恕他,远离他嘛,我们这样就慢慢地就放下了。

如果说,你爱一个人,爱到死去活来的,是不是啊,那个时候,后宫甄嬛传,

那是因为不了解五蕴皆空啊,争一个皇帝,皇帝有什么好争的,那件龙袍脱下来,不是也要洗澡,你也拜托一下,

要不然,他那条龙是有刺在胸膛吗,穿一个龙袍,像一个皇帝,脱起来,不是光光的吗,这说得实在一点的,有什么好争宠的,

好,皇帝死了以后,也是几根骨头啊,你清朝的那些皇帝,到现在你有看到哪一个剩下来的,

以前的皇帝,这不可一世的,死了以后厚葬,结果那个很多东西都盗墓的,都被偷光光了,

有谁去看,没有啊,他就是一个皇帝,一个名字啊,雍正啊,嘉庆,清朝对咱们中国,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你知道吗?就是有拍不完的电影。

最后一个,无有定次第。说:五则以显现,说:前五识则以显示,现,就是现量境界,随境前后转生,无有一定的次第。

师父再解释一遍,那么这一段,那明天会再补一次,我们再两分钟就下课,

说:彼愚夫心中,所现之不真实相,就像海水中所起的波浪,就像镜中所显的这个像,或者是梦中不实在的梦,

一切众生之心跟外境,有时候,因缘具足,就一时俱现,众生与心外之境也是这样,常一时顿现。

但是有时候,境界的因缘不具,就是不具足的时候,这个时候外境便次第引起业用,逐渐令诸识产生,因而展转生起。

识者识所识,什么叫做第六意识咧,第六意识者,就是了别第二个识,就是了别,所谓第六意识的,就是了别前五识所落下的影子,

什么叫做第七意识的末那识呢?意咧,就是心,谓就是以为,第七末那识,就是心以为,认定所看到的完全是正确的,去执着那个是对的,然,就是如此,没有办法撼动,改变它,

那么什么叫做前五识,前五识怎么生起的咧,前五识则是以显示的现量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识呢,都是面对现量的境界,随着境界的前后转生,因为因缘不具足,

所以,没有一定的次第,因缘具足的时候,一时顿现,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次第出现。

好,我们讲到这个地方,明天要上课,那么,明天要上课呢,我们还是一样啦,

2012快结束了,祝大家Merry Christmas,已经过了,还有And Happy New Year没礼物啦,没什么礼物啦,

要不然,你就去看人家放烟火嘛,要不然,要怎么过日子,

那如果有佛法的人,他也不喜欢看那个,早点睡觉,睡饱了,精神会比较好啊,怎么有可能,那明天要继续上课,好!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明天继续上课,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发表于 2020-5-22 08: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二套(共10讲)
第三讲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慧律法师 主讲
2012.12.02-2013.01.27

    (师父走上讲台,行至佛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额前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请坐下。)

    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191:【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我们的心不了解真相,有时候,一时俱现,有时候,次第而显现。

250页,中间黑字体的经文,我们昨天解释到这一段,刚好时间到,那么我们今天再从这个地方,重复地解说一次,先念一次经文: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1-1 这一段的意思啊,在解释我们的心不了解真相,有时候,一时俱现,有时候,次第而显现。

这一段的意思啊,在解释我们的心不了解真相,有时候,一时俱现,有时候,次第而显现。

则彼愚夫,心中所现的不真实相,就像什么呢!这一段是指愚夫,没智慧的众生,心所现的不真实相,乃是,所现的是什么相呢?譬如海波浪,也就是海水中所现的波浪。

又譬如镜中所现的这个种种的相,镜一照,像就现前,以及梦所现的境界,都是不实在的。

那么,上面的比喻,是海波浪、镜中像及梦,这是一切俱时现,也就是众生之心跟外境,也常常同一个时间所俱现,同时显现。

那么,众生心境界亦然,就是众生的心与心外的境界,亦然,就是亦常如是一时而现,亦然就是,也像上面的比喻,同一个时间会显现。

接下来,但有时候呢,境界不具故,但有时候,这个境界的因缘,没办法一时具足故,这个时候,外境便次第业转生,

这个业,当然指的是业用,那么,业用有因缘果,当然就是逐渐令诸识产生,因而展转生起。

识者识所识,什么叫做第六意识,是怎么生起的呢,说:识者,这第六意识怎么来的呢,识所识,就是了别前五识所认识的,所缘的落下的影子。

接下来,意者意谓然,那么,什么叫做第七意识的末那识呢,意者,什么就是第七意识的末那识呢,

意谓然,这个意就是心意,谓然,然就是如此,因为看到了假相,就误认为就是这样子,不了解因缘生,也不了解刹那生灭,也不了解体性本空的道理,

所以,意谓然就是,嗯,就是如此嘛,所以,凡夫有凡夫的修行,那么,执着的人有他的~,修行人有他的执着的角度,还不到佛的境界的时候,就什么众生,九法界的众生,都仍然有微细的执着。

五则以显现,什么是前五识呢?前五识就是显示,现,就是现量境界,就是现在前面的,叫做现量境界。

无有定次第,因为前五识是显示的现量境界,怎么样?虽境前后转生,所以,因为有时候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他就次第而生,说:无有定次第,也就是没有一定的次第。

    1-2 如果根器利的人,在心性一时俱现的那一刹那,悟到了究竟无相,真如就显现了。

【注释】

【“一切俱时现”:“俱时”,即】(就是)【同时。

此谓:如】(就像)【海浪、镜像、】以【及梦境一样,众生之心与外境亦常如是一时俱现。】

所以,如果根器利的人,在心性一时俱现的那一刹那,悟到了究竟无相,真如就显现了。

    1-3 我们总认为,外面的境界是离开心的,跟我们肉体是没关系的,其实万法都是识心所现。

【“心境界亦然”:“心境界”,为众生心与心外境界。】

我们总认为,外面的境界是离开心的,跟我们肉体是没关系的,其实万法都是识心所现,

因此,众生心与心外的境界,也【“亦然”,即】(也)【亦常如是一时而现。】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上】面【两句是说一切因缘具足】的【时】候【,则】(那么)【内心外境便一时俱现。

这两句是说:然而有时】候【境界】、【因缘不能一时具足】的时候【,此时外境便次第引起业用,而逐渐令诸识展转生起。】

【“识者识所识”:以下四句偈为阐示前七识生起之次第,】

诸位,次第就是代谢的名词,就是因缘果的代名词,如果是圆顿,它是绝对,它是一真,它是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的,那么有次第,就表法,就是生灭,

因此我们就知道,佛的最后一刹那,是没有次第的,什么叫做圆满?什么叫做圆顿?很容易了解,圆顿,就是没有任何的缺陷,

那么,有次第是引起的因缘果报的相,这个就是生灭,不究竟的意思。【及其得名之原因。

“识者”,是指第六意识。“识所识”,上一个“识”是动词,了别之义。“所识”,是第六识所了别者,指前五识。

全句之义为:所谓第六意识者,是因为它了别其所了别的前五识,故】(所以)【称第六意识。

(因第六识简称识,“识”即】(就是)【了别之义。又,第六识最大的功能及特性,即在识别,故称为“识”。) 】

在这里,为什么还强调功能以及特性,因为八个识都有它的执着分别,都有,但是就功能来讲,以第六意识最强,因此把它归类,

归类以后呢,就比较好解说,要不然每一识都有执着跟分别,那么就不晓得一三四五六七八这怎么分的,怎么解读了,

因此,解说方便,以功能强的为代表,并不是说眼识,它就没有分别跟执着,也不是这个意思,

是说:它的分别跟执着的,微乎其微,也就是,它看的是现量境界,第二念,第二念补上去,就是分别,

譬如说:我们眼睛看到了钱,这第一个念头,那是眼识,第二个念头,哇!这个是现金耶,第三个念头,强烈的执着,喔,这是我的,这样子,别人都不可以分,然后那个贪爱的念头,种子、习气就种到第八意识,所以,钱不是万能,没有钱,就万万不能,没办法啦。

   1-4 世间人,很多的执着、意见、角度,他是因为站在某一种角度说,你不能说他不对,他有他自己的理念跟自己的看法,我们尊重,那我们修学佛道的人,就不能受他影响。

【“意者意谓然”:“意者”,】这【是指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又称为“意”,或“意识”,故】(所以)【常为了与第六意识两者容易分别起见,而称“第七末那意识”。】

在这里还要附带,第七意识跟第六意识,仍然是非一非异的关系,所以第七意识称为意根,意识的根本。

【“意谓然”的“意”为心之义。“谓”,是以为。“然”,是如此。】

这一句话很重要,重要的点在哪里,这个「然」,就是毫无疑问的,

每一个人,执着自己的角度、观念,看到了,说了算,因此,就会跟人家争论不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诸位啊,有一个人,以前我们看到一则故事,说:这个爸爸跟一个儿子呢,骑了一只驴子,走走走...本来这个父子,牵了这一头驴子啊,走走走...

走过有人的地方,这些人就跟他讲说,哎呀,这一对父子真是笨死了,有驴子不骑,驴子可以运载人,省得体力啊,这多笨啊,欸,有驴子不骑,两个父子还走路,还牵着这一头驴子呢,笨死了,

喔,说的也对,爸爸就说:儿子你先骑,那这个儿子就上去骑了,走走走...

到第二群人,这第二群人就说了,嗯,这个孩子真不孝顺,放着他老爸在地上走,他骑上驴子舒服,说的也有道理,这个儿子就下来,换老爸上去骑了,走走走...

再继续走,走到第三个人群,第三个人群就说:喔,这个老爸,一点慈悲心都没有,这个孩子这么小让他走路,这个驴子那么瘦,他老爸那么胖,也不怕把驴子骑死了,累死人了,

这算讲的也有道理,好,后来啊,两个人就下来了,说:没有骑,也不对,儿子骑,也不对,爸爸骑,还是不对,

好,那就让我们来想一个办法,人人家没有意见的,就两个人就把驴子绑起来,两个用扛的,用扛的就对了,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好,扛了以后,哇!

走到一个村庄,全村都笑哈哈地说:喔这全世界最笨的就是这一对父子。

所以,那你就知道说,这个当然这是个寓言,只是说来告诉你说:你注意听喔,底下是哲学家讲的,听多数的人,是很可怕的,听多数人的意见,的很可怕的。

所以说,很多人啊,你~少数人决定,有时候,是非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听少数人的,说:哎呀,你听少数人的意见很可怕,可是你听多少人的意见,就更可怕了,因为这就不知道到底要听谁的。

因此啊,我们就了解,世间人,很多的执着、意见、角度,他是因为站在某一种角度说,你不能说他不对,他有他自己的理念跟自己的看法,我们尊重,

那我们修学佛道的人,就不能受他影响,这样子你没办法,当我要建文殊讲堂的时候,有的人跟我讲,嗯,你要朝北边,有的人讲不对,要朝西边,有的人讲,不对,要朝东边,若是听他们的话,就不用建了,听他们的话就不用建了,所以,不能听太多数人的意见,所以各有它的优缺点。

然,就是如此,这众生一执着,那是很难去改变他的,好,那么,我们就知道众生的习性,需要一点尊重跟空间,因此我们更容易来调整自我,

喔,原来要改变一个人,或者是感化一个人,其实没有那么容易的,太难了,不相信,你去跟基督徒谈一谈,或者是你去跟天主教徒去谈一谈,或者是跟伊斯兰教去谈一谈,不相信,你去跟一贯道谈一谈,你想改变他,他想改变你呢?

所以,拥有真理的人内心深处,是自己去感受,人有权力选择自己的宗教,但有没有究竟,就必须看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具不具足,任何事情都勉强不来,没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1-5 一个人,能舍的人,他不会有贫穷的,诸位,全世界不肯舍的人,就是最贫穷的人,如果说他一个人很有钱,可是他不肯舍,那这个就是很贫穷的人,一个人经济不是很好,可是他能舍,就表示他很富有,不缺的意思嘛,这还是心的问题。


【全句义为:所谓第七末那意识者,是众生心中执第八识之见分及相分为自内我法,且自以为然,定断不错,执著不舍,】


诸位,从我们这一句,就知道我们该如何生活,因此,对不同意见的人,就应当尊重,同时一定要解脱自己,千万不要说,我一定能改变自己,也许你能,但不一定,强迫去改变别人,夫妻就会生活得非常地痛苦,所以必须要给彼此更大的尊重,


吃一个早餐,老公喜欢中餐,老婆喜欢西餐,两个孩子教育也不一样,要儿子怎么做,这个女儿怎么做,这爸爸有他的看法,所以,为了这个教育,夫妻常常吵架,吵,争吵不停,为什么?我看了,定断不错,就是这样子教育孩子就对了,夫妻之间都死执不放。


【故】(所以)【称第七末那为意。】


那因此,你想想看,像师父就不会这样子了,我不是说我很有修行,我这个人涵养算是还可以的,徒弟住在文殊讲堂,放别的法师的录音带、录影带,放得很大声,我还安慰他说,你受用就好,有人有这种肚量吗?


你去别的道场试试看啊,你到别的道场,你试试看,别的道场,连摆师父的DVD都不行的啊,去哪个道场,他的道场,一张海报,海报而已喔,海报喔,贴一张,喔,不错,不错,慧律法师很好,隔没有十分钟,撕下来了,连一张海报都不让你贴的,


他们来跟我讲说:喔,师父,他这个肚量怎么跟你差这么多,我说:不可以造业,人家每一个道场有自己的规则,我们要尊重人家,毕竟我们是贴在别人的地方,师父,你这里肚量很大呢,


什么,只要是正知正见,你什么海报都可以贴啊,我说:也不要赞叹我,或者师父的胸量,因为我们的作风,用佛的心来平等,只要是正知正见,不要邪~恶知见、邪见的,都没事儿,君子有成人之美嘛,我让他贴,我也没有损失什么,反而我们的福报也越来越大了,


就说:哎呀,师父,这一点,我要向你学着,我说:你要学的还很多咧,他们就很赞叹师父的肚量、雅量跟包容,


我说:一个人,能舍的人,他不会有贫穷的,诸位,全世界不肯舍的人,就是最贫穷的人,如果说他一个人很有钱,可是他不肯舍,那这个就是很贫穷的人,一个人经济不是很好,可是他能舍,就表示他很富有,不缺的意思嘛,这还是心的问题。


所以称第七末那,意,末那识为意。所以,读到了这一点,你一定要会运用,而且表示每一个众生,都有自己的执着跟角度,那么,我们人与人生活在一起,需要一种尊重跟空间,还有用佛的心更宽恕对方,因为他是众生,他是一定割舍不下,他的角度跟观念,那我们有学佛,要更上一层楼,那么就要绝对地包容,肚量大的,一定会包容那个肚量小的。


【“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五”是前五识。“显现”,是显示现量境界。此二句言:前五识则是直接显示现量之境界,且随境生之前后转生,无有一定之次第。】


   1-6 人生好比一出戏,无来无去,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人生可比一出戏,无来无去无事情,喔,且宽心,用佛性修行,不要用个性,用个性修行,就像扶鸾般震动,所以我们要用佛性修行,佛性就是寂灭法嘛,没有能所。


【义贯】


【(彼愚夫心中所现之不真实相,)“譬如海”水中之“波浪”,或如“镜中”之“像】以【及梦”中之事等,】


诸位,如果你能够了悟一切如梦中之事,这就好办了,


底下,我用一句台语,那么,就可以抓到修行的重点,


三藏十二部的经典,用台语讲,哇!这个是一针见血,你回去可以开示给人家听,


这一句台语叫做,你就有注意听,这句台语啊,一辈子你都用不完,


人生可比一出戏,无来无去无事情,这样子会背吗?


喔,这样讲起来,我好像很有学问,回去赶快讲给人家听,比较不会忘记,


人生好比一出戏,无来无去,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人生可比一出戏,无来无去无事情,


喔,且宽心,用佛性修行,不要用个性,用个性修行,就像扶鸾般震动,所以我们要用佛性修行,佛性就是寂灭法嘛,没有能所。


【“一切俱”同“时”而“现”,众生之“心”与心外之“境】界【亦然”,常如是一时而现。


然而有时“境界”因缘“不”能一时“具”足之“故”,则种种境界“次第”牵心引发“业”用,】


诸位,业怎么来的,就,动念就是业,动念,这动念是业,不是动到般若智慧哦,般若智慧是真如性所起的大用,


那么,动的都是无明,动的都是烦恼,动的都是执着跟分别,所以他的业就会一直牵引着。


【而令诸识因而渐次展“转生”起。


所谓第六意“识者”,为“识”别其“所识”别之前五识,故名为识;


所谓第七末那“意”识“者”,为执第八识之见、相二分为自内法,且内心之中(“意”)自以为“然”,自以为此为真实之我,如此执我,其意坚定不舍,故名为意。


前“五”识“则以”直接“显”示“现”量之境,且各随着诸境缘生起之次第,依次转生,彼此之间“无有”一“定”之“次第”。】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192:【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2-1 就像这个工画师,布彩图众形,我所说的法也是这样,让你看到,哇!佛陀所说的法,精彩绝伦,里面含有真理,究竟的解脱的思想。

这譬如工,就是工巧,画师,一个很会画画的,笔工很厉害的画家,叫做工画师,这个画师当然就比喻佛啦。

及与画弟子,这比喻菩萨啦,画家的弟子,就是学生啦。

布彩图众形,布,是分布,彩,是色彩,画家当然要分布色彩,展开来,变成一个立体了,图,就是图绘,众形,就是种种的形象。

我说亦如是,我所说的法,就像这个工画师,布彩图众形,形就是形象了,我所说的法也是这样,让你看到,哇!佛陀所说的法,精彩绝伦,里面含有真理,究竟的解脱的思想。

彩色本无文,彩色颜料之中,本来没有图文可见可得,没有的,所以这个彩,就是彩色,本无文,这个文,就是纹路、图文。

非笔亦非素,这个把它分开来,观照看清楚,这些彩色里面并没有图文可见可得啊,那么看看这个图文怎么来的,图文,也不是那一支笔,非彩笔啊,你在那一支笔,拿来看看,有没有图像可得,没有啊,

亦非绢素,素,指画布,你那个画布,还没有画以前,你看看,以前不是纸张,以前都是画布啊,绢素的画布啊,你那个画布看看,还没有画以前,有没有图像可得,也没有啊,

在哪一支彩笔,找不到图像图文可得,在那一块布,也找不到图像图文可得,

那为什么有种种的图文显现呢?是因为这个工画师,很会画画的画家把它画出来。

为悦众生故,为了取悦众生,在本来没有图文当中,用了笔,还有那个画布,画出了种种图像,只是为了取悦众生。

绮错绘众像,这个绮,我们说,经跟纬,东经几度几度,北纬几度几度,经,是指直线的、垂直的,纬度是指横的,可是这里又不是东经,又不是北纬,不是直线,不是横线,那是斜线的,

所以,这个绮,这个念qǐ,那么这个绮,就是等于斜的意思,就是我们所讲的斜线,这个斜线就是错综复杂,

这个表示呢,佛讲的这个法,错综复杂,于真谛还有俗谛之际,绘出了佛的究竟的佛法,

那么这一幅画也是一样的,这个绮错,就是这个斜线错综复杂,画出来的种种的像,

什么叫做绮呢?就是不顺经纬纵横之相,不顺经纬,也就是不是直线,也不是横线,不是垂直的,也不是横线,叫做绮,那简单讲就是斜,

所以,错纵于真俗,有无之际,来绘这个众像,就是比喻如来建立的一切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本来没有,而佛为了方便度众生,有小根器的,中根器的,大根器的,还有圆顿最上根器的,佛用种种的法慢慢地引导,

其实法,不在语言、不在文字,方便地引导他,慢慢地解脱,如果没有语言文字,要把佛讲的真理贯串起来,人的记忆没有那么强大,很快,佛所讲的究竟真理就毁灭了,因此必须用语言文字来记载。

那么整句的意思是说:譬如工巧师,工画师,工巧的画师,这比喻佛,还有这个工巧画师的弟子,这比喻菩萨,这些很会画画的呢,分布种种的色彩,图绘了种种的形象,

佛陀说,我所说的一切法,也是如此。

彩色本无文,这个彩色,就是指颜料,这些颜料,我们所讲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些颜料,我们上过小学,或者是画画,统统知道这些颜料当中,哪里有什么图文可见可得呢,叫做彩色,本来就没有图文。

你看看那一支笔,非笔亦非素,那一支笔有图像可得吗?也没有啊,那一块绢素之画布,有图像可得吗?也没有啊,

是为了取悦一切的众生,所以用了种种的颜色,用笔,用绢素的布,画了种种的形像,

所以,绮错绘众像,就是斜着、纵的、横的,错综于真、俗之际,比喻,绮错是比喻,

佛所讲的这个法啊,怎么样?错综于真、俗之际,错综于有、无之际、之间,而绘众像,

有了彩色,就是颜料,有了笔,有了绢素的画布,就画了种种的像,

佛为对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的根器,也说了种种的法,因此众像,就是如来建立了种种不同的法,但是,万法还是归一。

    2-2 你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语言相,那么,般若智慧就会显现。所以说,见文字与道和合,其实是不和合。【故说“彩色本无文”。】

【注释】

【“工画师”:“工”,】就是【巧也。工画师】就比【喻佛。】

【“画弟子”:画师之弟子,】比【喻菩萨。】

【“布彩图众形”:分布色彩,图绘种种形像。】

【“我说亦如是”:我所说之法亦如是。】本无可说,但是方便说。

【“彩色本无文”:】就是这个【彩色颜料之中本】来就【无】(没有)【图文可见可得,然】(但是)【以众生心攀缘故,见有和合,】

这个攀缘,什么意思?攀缘,就含有执着跟分别,因为有识心,有动念,你那就不得不去执着它。

【见种种色彩和合而生图文之想,而实彩色性离,离心意识。

此】(这个)是比【喻佛所说法之文字性】应当要远【离,】不着文字,

所以,佛说了四十九年的法,没说过一个字,这是指,究竟每一个人的真如,是无可言说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着,也不可住,不可以的。

【文字之中本无所有,亦无有道,亦无非道,然以众生心攀缘,见文字性非空,见文字中有道,见文字】中【有实自性,见文字与道和合,而实不合。】

这体悟了这个,有什么好处呢?诸位,语言,就是无形像的文字,如果你远离了文字,就是远离了种种世间的种种的语言,那么这个有什么好处呢?

譬如说:人家赞叹你,你一样如如不动,因为没有增减,

人家毁谤你,这个是文字相,语言就是文字相,文字就是语言相,一个是有形,一个是无形的嘛,文字是有形的语言嘛,语言就是无形的文字嘛,

好,那如果今天人家大肆地批判你,毁谤你,因为空无自性,没有东西可以增减,语言文字本来就假的。

所以因此,心性自己做得了主,这是修行最重要的宗旨。

我们啊,人啊,除了为自己而活,还要为众生而活,可是你要为众生而活,你自己要有能力啰,你自己要有能力,你才能为众生而活,

那么,所以简单讲,回归到根本,还是要你为自己而活,所以必须要开采你内心的大般若智慧,让它活用出来,把你的内在的般若智慧用出来,活出你的般若智慧。

因此,你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语言相,那么,般若智慧就会显现。所以说,见文字与道和合,其实是不和合。【故说“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笔”为彩笔,“素”为绢素、画布也。此】(这个)【谓】(是说)【种种图文亦非在于彩笔之中,亦非在画布之中有图像可得。】只是为了取悦众生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3 【是故如来种种方便言说,首在随众生之根欲,令其欢喜信受,然后渐渐化导,入于正道,】这一句话,是度众生的一个重点,令其欢喜信受,所以,人与人之间啊,生活,你一定要让对方好印象。

【“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绮”,】就是【斜也,不顺经纬纵横之相也。】经就是垂直线,纬就是横线,【错者,错综也,谓错综真俗也。

如来一切言说施设,皆为方便示导,】为什么叫做方便示导?真理究竟义不可说,要不然你看看那个禅宗,能讲话吗?

开口就错,道不得,第一义谛道不得,那道不得如果说我们今天用第一义谛大空,这禅的最高境界,那就不用讲了,上台,下课,

嗯,今天很冷咧,我穿很多的衣服要来听经,拍一下,叫我坐车又在回家,

它最高境界就没有东西可以讲,没办法啦,没有几个人有这种功夫啊,这是圆顿大教,一般那个圆「钝」大教,是跟佛讲的圆顿大教,不一样的,

一般的圆「钝」大教,是脸看起来圆圆胖胖的,钝就是头脑钝钝的那个「钝」,那个圆顿,大慧菩萨的圆顿,你也是圆「钝」,就是脸圆圆的,吃得肥肥的,头脑憨憨的,那个也是圆「钝」,那个「钝」差很多。

所以说,我们真正究竟义,它是没有任何语言文字的,

那么这个楞严经讲完了,来讲这个楞伽经,喔,那刚好,时间接得刚刚好,为什么呢?我们在楞严经,讲了很多了,接下来,圆顿大教的楞伽,就不是很困难。

皆为方便示导,【欲令即文离文,即言离言;文字图像,有如指月之指,月不在指,然若无如来之指,则众生无由见月。】这个我们在楞严经,也了解这一段公案的因缘。

【道亦如是,道不在文字言说,然若如来不说,则众生无由见道、悟道、入道。】

所以在这个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一句话,它说:我们禅坐如同石头,坚硬般的石头,坐在那个地方,也无法产生奥妙的般若智慧,禅坐如磐石,禅坐坚硬如磐石,也不能启动奥妙的智慧,

就是,学佛不是在那边坐啰,有的人说,坐才能开悟,那我就跟他讲说,那不坐的时候,怎么办?不坐的时候要起来,人总是要大小便啦,行住坐卧啊,那起来,怎么样?道在哪里啊,坐的时候开悟,站起来,不就没悟吗?道,不是这样子的。

【是故如来种种方便言说,首在随众生之根欲,令其欢喜信受,然后渐渐化导,入于正道,】

这一句话,是度众生的一个重点,令其欢喜信受,

所以,人与人之间啊,生活,你一定要让对方好印象。

诸位,我们那个嘴尖舌利,那个坏习惯就一定要改,你说,哎呀,这个男人也好,或者的女人也好,你到处都跟人家结恶缘,你哪一只嘴巴,就是停不下来,什么都攻击批判,我告诉你,你这样度不了众生的,而且会最大的损福报,

苛刻的语言,刻薄的语言,是很损自己的德行跟福报的,这个绝对讲不得,

不要说讲你要度什么无量无边的众生,就讲,你想要保住这份福报,都不可能,

你想,你今天讲话,你得罪一个人,明天讲话,又得罪那个人,后天讲话,又得罪一个人,

到最后,你怎么会有朋友,你就要唱那首Only you~剩一个,剩一个,就Only you~就剩下一个而已,就没有半个朋友,一个一个地走,不好的。

所以说,你一定要随众生的根欲,令众生起欢喜信受,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记得,佛教一个一个好,这一句话是一个老生常谈,佛教增加一个,就有一份的力量,这一句话是老生常谈,但是,他很重要。

所以令众生欢喜信受以后,然后再渐渐化导入于正道。【此乃如来之不舍大悲也,】

譬如说:你要讲法,也不能太急躁啊,就后天要办皈依,皈依以后,下定决心,

如果你讲话讲得太硬了,来皈依的每一个人,回去统统要吃素,嗯,谁敢来啊,有几个,少数几个,他的吃素条件因缘具足,

有的人没办法啊,我家里是卖肉羹的,剩下的都是要我吃掉的,他家里是卖肉羹的,要怎样来吃素,你看我们这么胖,你就知道,我家里是买肉羹的,

所以,那个有时候,刚来皈依的,就不能讲得太硬,讲得太硬,喔,那就没办法接受了,

所以,有的人来皈依就说:已经走到文殊讲堂了,问师父一句话,说:师父,我下午想要来皈依,我说:好啊,皈依,

我没办法吃素呢,我说:有谁讲,皈依一定要吃素呢?

喔,皈依不是一定要吃素喔,没有,没有,慢慢来,哇!他就跑来皈依了,

不能用得太硬了,太硬,一下子不能接受的。

入于正道,此乃如来之不舍大悲啊。【故言:“为悦众生故”。

“绮错绘众像”为绮斜纵横于有与无之间,错综于真与俗之际,】真就是空,俗就是讲有,【而绘成众像。“众像”,比喻如来所建立之一切法。】

   2-4 如来“绮”斜纵横于有无之间,“错”综于真俗之际,而“绘”成“众”多妙法之形“像”。

【义贯】

【诸佛如来及诸大菩萨“譬如工”巧的“画师”,以“及”“画”师的“弟子”(如来为画师,菩萨为画师弟子)一起共同分“布彩”色,绘“图”种种(“众”)“形”像。

“我”所“说”之法“亦如是”:“彩色”颜料之中“本无”图“文”,亦“非”于彩“笔”之中有图像可得,“亦非”于绢“素”之中有图像可得,

然“为”愉“悦众生故”,令其欢喜、渐入正道,

故如来“绮”斜纵横于有无之间,“错”综于真俗之际,而“绘”成“众”多妙法之形“像”。】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193:【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3-1 分别应初业,广分别是为了适应是初发心修行道业之人。如果是久修行的人呢,就是开示他正真的实相,因此,要有根器成熟的。
这语言文字太省略了,把它贯串一下:
说:言说,意思就是:至于种种的言说,怎么样?别,就是特别,特别施设而举行,
意思就是:为什么要特别施设种种的语言,当然就是为了方便。
但是究竟真实之理啊,它是离于名字的,名字是人类所创造的,它是空无自性的。
分别应初业,广分别是为了适应,初业,是初发心修行道业之人,这个业,不是造业,是指道业,这个分别,是广分别说,
广分别说法,是为什么呢?应,就是适应,是为了适应,初业,是指初发心修行道业的人,
如果是修行,久修行的人呢,说:修行示真实,这个修行,上面补一个字,加一个「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Once upon a time Long long time a 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要这样,久修行之人,示,就是开示他正真的实相,因此,要有根器成熟的。
3-2 真正一个听经闻法的人,通达、吸收、消化,化作自己的心性的时候,师父叫他讲,他绝对能讲得出来,他真的听得懂,所以,现在来讲,嗯,听得很法喜,那不一定懂,就觉得很法喜,所以就先结一个善缘。
我们文殊讲堂啊,从一九八九年,成立到现在,二十多年了,这第一次讲楞伽经,因为楞伽经的语言艰涩,翻译太省略了,不容易看得懂,
师父认为这二十年来,大家重复地一直薰习,因缘已经具足了,所以来讲这个圆顿大教,
虽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受用啊,总是创造一个圆顿的因缘,该度的,已度,未度的,作得度的因缘,所以,讲还是比较好,
有的人,别本经典没有这么法喜,听到这个楞伽经,特别地法喜,这个人宿世善根深厚,能够每一堂课来到这里,听得懂不懂,这个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
很多人,我碰到他就问他说:你楞伽经听得懂吗?嗯,听得不错啊,很好,你说一下,我听听看,欸呦,那个哪有办法啊,
我是说,我听得不错,法喜,但是这讲,真的没办法,这就表示还没有吸收消化,不能化作自己身体的养分跟这个能量。
真正一个听经闻法的人,通达、吸收、消化,化作自己的心性的时候,师父叫他讲,他绝对能讲得出来,他真的听得懂,
所以,现在来讲,嗯,听得很法喜,那不一定懂,就觉得很法喜,所以就先结一个善缘。
3-3 真实的悟境在哪里呢?乃是内心自悟之处,所以说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这个道理。开悟,别人帮不上忙的,善知识也只能引导你,给你作强大的增上缘,但是悟不悟,还是要看你的内心,有没有宿世的善根,还有这一辈子的精进的努力,别人没办法的啊。
接下来,说:真实自悟处,意思就是:真实的悟境,乃是内心自悟之处,
真实的悟境在哪里呢?乃是内心自悟之处,所以说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这个道理,
开悟,别人帮不上忙的,善知识也只能引导你,给你作强大的增上缘,
但是悟不悟,还是要看你的内心,有没有宿世的善根,还有这一辈子的精进的努力,别人没办法的啊。
所以,有一个年岁大一点的,听经闻法也有一阵子,然后到师父这边来,就说:喔,我听了那么多法,就觉得师父讲得不错,我说:嗯,很好,
就是不会开悟,师父,请问师父,要怎么样开呢?
喔,这个就麻烦大了,怎么开,你去拿一支铁鎚来,这样,开开开,要不然要怎么开啊,这又不是用鎚的,就可以通的说,这个没有那么简单,这需要一点时间。
3-4 能觉想,所觉想,离,皆悉远离,这个就是重点了,不能离相啊,你整天在那边打坐啊,就死守这个五蕴身,道不在这里,不在五蕴,也不离五蕴。
接下来,觉想所觉离,就是能觉想这一颗心,以及所觉想的,就是能觉想,所觉想,离,皆悉远离,
这个就是重点了,不能离相啊,你整天在那边打坐啊,就死守这个五蕴身,道不在这里,不在五蕴,也不离五蕴。
此为佛子说,这个是为大根顿入的佛子所说的。
3-5 如果是愚痴的人,怎么样?应当广分别说,这一句就是重点,所以为什么教我们要重复地听经闻法,慢慢地薰习,再薰习,也只有用这个办法。
愚,如果,假设说,若愚者,如果是愚痴的人,怎么样?应当广分别说,这一句就是重点,
所以为什么教我们要重复地听经闻法,听经闻法以后,上字幕,最好能够做笔记,为什么?
因为很少人有像大慧菩萨,这种意生身,他方世界来的十地菩萨,来跟佛对话的,我们根本没办法。
所以这个愚者就应广分别说,说多一点,慢慢地薰习,再薰习,也只有用这个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193:【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3-1 分别应初业,广分别是为了适应是初发心修行道业之人。如果是久修行的人呢,就是开示他正真的实相,因此,要有根器成熟的。

这语言文字太省略了,把它贯串一下:

说:言说,意思就是:至于种种的言说,怎么样?别,就是特别,特别施设而举行,

意思就是:为什么要特别施设种种的语言,当然就是为了方便。

但是究竟真实之理啊,它是离于名字的,名字是人类所创造的,它是空无自性的。

分别应初业,广分别是为了适应,初业,是初发心修行道业之人,这个业,不是造业,是指道业,这个分别,是广分别说,

广分别说法,是为什么呢?应,就是适应,是为了适应,初业,是指初发心修行道业的人,

如果是修行,久修行的人呢,说:修行示真实,这个修行,上面补一个字,加一个「久」,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Once upon a time Long long time a 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要这样,久修行之人,示,就是开示他正真的实相,因此,要有根器成熟的。

   3-2 真正一个听经闻法的人,通达、吸收、消化,化作自己的心性的时候,师父叫他讲,他绝对能讲得出来,他真的听得懂,所以,现在来讲,嗯,听得很法喜,那不一定懂,就觉得很法喜,所以就先结一个善缘。

我们文殊讲堂啊,从一九八九年,成立到现在,二十多年了,这第一次讲楞伽经,因为楞伽经的语言艰涩,翻译太省略了,不容易看得懂,

师父认为这二十年来,大家重复地一直薰习,因缘已经具足了,所以来讲这个圆顿大教,

虽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受用啊,总是创造一个圆顿的因缘,该度的,已度,未度的,作得度的因缘,所以,讲还是比较好,

有的人,别本经典没有这么法喜,听到这个楞伽经,特别地法喜,这个人宿世善根深厚,能够每一堂课来到这里,听得懂不懂,这个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

很多人,我碰到他就问他说:你楞伽经听得懂吗?嗯,听得不错啊,很好,你说一下,我听听看,欸呦,那个哪有办法啊,

我是说,我听得不错,法喜,但是这讲,真的没办法,这就表示还没有吸收消化,不能化作自己身体的养分跟这个能量。

真正一个听经闻法的人,通达、吸收、消化,化作自己的心性的时候,师父叫他讲,他绝对能讲得出来,他真的听得懂,

所以,现在来讲,嗯,听得很法喜,那不一定懂,就觉得很法喜,所以就先结一个善缘。

    3-3 真实的悟境在哪里呢?乃是内心自悟之处,所以说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这个道理。开悟,别人帮不上忙的,善知识也只能引导你,给你作强大的增上缘,但是悟不悟,还是要看你的内心,有没有宿世的善根,还有这一辈子的精进的努力,别人没办法的啊。

接下来,说:真实自悟处,意思就是:真实的悟境,乃是内心自悟之处,

真实的悟境在哪里呢?乃是内心自悟之处,所以说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这个道理,

开悟,别人帮不上忙的,善知识也只能引导你,给你作强大的增上缘,

但是悟不悟,还是要看你的内心,有没有宿世的善根,还有这一辈子的精进的努力,别人没办法的啊。

所以,有一个年岁大一点的,听经闻法也有一阵子,然后到师父这边来,就说:喔,我听了那么多法,就觉得师父讲得不错,我说:嗯,很好,

就是不会开悟,师父,请问师父,要怎么样开呢?

喔,这个就麻烦大了,怎么开,你去拿一支铁鎚来,这样,开开开,要不然要怎么开啊,这又不是用鎚的,就可以通的说,这个没有那么简单,这需要一点时间。

    3-4 能觉想,所觉想,离,皆悉远离,这个就是重点了,不能离相啊,你整天在那边打坐啊,就死守这个五蕴身,道不在这里,不在五蕴,也不离五蕴。

接下来,觉想所觉离,就是能觉想这一颗心,以及所觉想的,就是能觉想,所觉想,离,皆悉远离,

这个就是重点了,不能离相啊,你整天在那边打坐啊,就死守这个五蕴身,道不在这里,不在五蕴,也不离五蕴。

此为佛子说,这个是为大根顿入的佛子所说的。

   3-5 如果是愚痴的人,怎么样?应当广分别说,这一句就是重点,所以为什么教我们要重复地听经闻法,慢慢地薰习,再薰习,也只有用这个办法。

愚,如果,假设说,若愚者,如果是愚痴的人,怎么样?应当广分别说,这一句就是重点,

所以为什么教我们要重复地听经闻法,听经闻法以后,上字幕,最好能够做笔记,为什么?

因为很少人有像大慧菩萨,这种意生身,他方世界来的十地菩萨,来跟佛对话的,我们根本没办法。

所以这个愚者就应广分别说,说多一点,慢慢地薰习,再薰习,也只有用这个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3-6 真如的心性,叫做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你看,一句话就搞定了。

种种皆如幻,意思就是:种种众生的这个心和境界,这个法门,其实都是如幻的,不实在的。

虽现有能所啊,虽现有种种的语言、文字相,好像我们的生活是这么地写实啊,但是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虽现有种种的法,或者是生活那么地写实,那么地真实,可是却没有一种东西离开缘起,都是空无自性的。

说:虽现无真实,虽然有种种现象,但是没有一种的真实的。

这跟六祖讲的那一句话相呼应,六祖就说: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你要进入佛道,就一定要离相,

万法无有真,万法没有一种东西是真实的,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离假,离开了能缘的那个执着的心,那么,一切都是真如的心性,

所以真如的心性,叫做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你看,一句话就搞定了。

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随种种的事应机,随事,就是随种种的不同的事相,来分别施设,随种种的不同的事,种种的根器来分别施设。

   3-7 你要弘扬佛陀的正法,推广佛陀的正法,如果对方不要,也就不需要太勉强,毕竟不具足善根福德因缘。

所说非所应,如果你所说的法,不是应对方那个根器,非所应之机,于彼为非说,

对他,彼,就是听者,对于听的人来讲,反过来变成为,非,就是非当之说,于彼听者反成为非当之说,

就是于彼为非说,对于那个听者,他在听你讲啊,可是不对机,反成为非当之说。

因此,你要弘扬佛陀的正法,推广佛陀的正法,如果对方不要,你说,我这个光盘、DVD拿到他家门口摆着,还不要,那么,也就不需要太勉强,毕竟不具足善根福德因缘,

都不具足的话,诸位,勉强不来,放着,等待未来的因缘。

有的人啊,他来文殊讲堂,法会期间,拿了一个光盘,要拿回去,他不看,放在那边,放在那边,

咦,他有一天,他这个儿子啊,也读到大学了,说:我妈从文殊讲堂拿了这个光盘,放了三年,他说:到底在讲些什么呢?喔,一放,哇!讲那个,台大的禅,看了以后,哇!这么好,很震撼,有的看了第一义谛,非常地震撼,

所以,拿回去的人,那不一定会看,所以愿意要拿回去的,就已经算不错了,制造将来的因缘,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你家的老公不信佛,你家的儿女不一定信佛,你也要拿一点回去啊,今天不看,今年不看,明年,也许会看,

有一天,心血来潮的时候,喔,在偶然的机会里面,这老公看了以后,我告诉你喔,

你今天,你的老婆学佛,不要说,你善根深厚,没错,但是有一天啊,当你度你的老公啊,让他转过来的时候,那个男人学佛是很猛的,你让他转过来,你试试看,你不是对手的,

所以,一切法并不是说要看今天的,不是看今天的,要看未来,所以这光盘啊、书啊,家里也不是很反对,那就没关系。

从你改变开始,老公啊,要度你老婆,从你改变开始,那么老公要度老婆,不是很难,

记得守住这几个原则,第一,尽量不要跟女人讲话,老婆看起来舒服,第一点,要记住。

第二点,要记得她的生日,要表达一下。

第三,投其所好,看她喜欢什么,还是衣服啊,怎么样?慢慢给她好的印象,讲话不要太刺激她,要不然她会发疯,要控制一下,慢慢慢...

喔,老婆现在对我印象不错了,不要常常说我要出家,我要出家...你老婆又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慢慢慢...印象好,就度得进来,

有一天,你在放这个光盘啊、书啊,她就~看了书,她就能接受,你不要拜托她看,众生总是有一个自尊嘛,信佛的人都迷信,信佛的人都迷信,你书本摆着,光盘摆着,有一天,她会偷偷地看,她有尊严啦。

那么,女人要度这个男人啊,她有她的招数,只要你用女人的这个本能,柔软一点的,态度不要太硬的,不一定度得来,有的男人,他不甩你这一套的,

以前在还没有结婚以前,哇!追得半死,一天没有看到她了,一天的电话,一直打,一直打,现在结婚了,十几年了,生了两个了,我现在洗澡,看都不看我一眼,

我本来要进去,把它化妆漂亮一点,洗个澡出来,穿亮眼一点的,坐在客厅,睡着了,失去这个功能了,每天都习惯了嘛,这种生活已经习惯了,

所以,柔软一点,退让一点,男人总是会有一点尊严,那么你这个女众,就很容易度到你老公,

但是有的人,真的没办法,也不知道是哪一世有相克到,我看到她,不舒服,她看到我,也不舒服,怎么弄,都没法契合,但是呢,生了三、四个,

这个就不知道要怎样解释了,啊,业力不可转,只能这样子解读,有的可以,有的不行,好,看看这个注释。

    3-8 【“真实自悟处”:真实之理,乃修行者自悟之境界,】诸位,只有开悟见性,能够见到真如的本性的人,才有办法讲到本地的风光,否则都是用猜的。

【注释】

【“言说别施行”:“别”,】就是【特别。“施行”,】就是【施设之举。“行”者,举也。】

【“真实离名字”:“名字”唐译作“文字”。此句谓真实究竟之理为离于文字言说,是故行者应不著文字言说,循名取实。】

【“分别应初业”:“分别”,为广分别。“初业”,为初发心修行道业之人。此谓:为初发心人,应广分别诸法,令其易了,易可得入。】

【“修行示真实”:“修行”,为真实修行之人,或久远修行之人。

对如是行人则示以究竟真实之道,以其机已熟故,】根器已经成熟了,【堪能悟入,堪当大法。

譬如大雨,小树小草则溺毙,唯大树能当之,由受润泽,益发繁茂兴盛。】

【“真实自悟处”:真实之理,乃修行者自悟之境界,】诸位,只有开悟见性,能够见到真如的本性的人,才有办法讲到本地的风光,否则都是用猜的。

【《华严经》中所谓:“不由他教”,亦是此经所谓:“自觉圣趣”。】意思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自觉自悟圣人的这个智慧。

    3-9 在座诸位喔,要契入佛的究竟义,有三个字:一、空,二、离,一、就是空,二、就是离,三、就是无,一个字,通三藏十二部经典。

【“觉想所觉离”:】能觉想以及所觉想的,统统要离,所以,【“觉想”,为能觉想。“所觉”,为所觉想。

义即】(为)【:此真实之处乃能觉所觉、能想所想,悉皆远离。

能觉,指能觉之心,或】者是【能觉之人;所觉,指所觉之理、或】者是【所觉之法。

能想、所想也是如此:能觉所觉,能想所想之心、理、人、法,悉皆远离,方是无上正真之道。】

所以在座诸位喔,要契入佛的究竟义,有三个字:

一、空,二、离,一、就是空,二、就是离,三、就是无,一个字,通三藏十二部经典,

一、空,空无自性,二、离,离一切相,都是这样修行的,才能够成就无上正真之道。

那么,我们般若心经里面,那个「无」字贯到底,空、无、离,一个字就解决了,所以,师父就说:会修行的人,就一句话嘛,色就是空。

   3-10 世、出世间法就是一句,种种皆如幻,诸位,皆如幻,就可以解说第一义谛,如幻,你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离于有无,离于断常。

【“种种皆如幻”:“种种”,指众生之心与世间之境,以及如来所说之法门。】皆如幻。

【以外境依心而现,而心】却是【如幻,故】(所以)【心与境皆悉如幻;】

这个心如幻,是指妄心,不是指真心,所以妄心与妄境,其实都是如幻啊。

【而如来之法门为应众生】之【心而现,众生心既如幻,故应之】(而应则)【而现之法门亦复如幻,】千万不要说法有真实,法当然也不是真实啊。

【是故言: “种种皆如幻”。】世、出世间法就是一句,种种皆如幻,

诸位,皆如幻,就可以解说第一义谛,如幻,你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离于有无,离于断常。

【“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谓若所说之法,为非所应之机,则于听者反成】为【非说。“非说”者,不得当之说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3-11 如幻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语言、文字、佛所说的法,都是空无自性,唯有那一颗真如的心,是究竟真相。因此,万法都在开采我们那一颗涅槃妙性,万法都是这样子,你到极乐世界,也是这样子啊,明心见性,见性才成佛,哪一尊佛,不见性可以成佛的呢,所有我们今天讲这个,明本心见本性的法门,就是提前告诉你,成佛的这个究竟义。

【义贯】

【至于种种“言说”为特“别施”设而举“行”,而正“真实”在之境,实“离”于“名”言文“字”。

广“分别”说者乃为肆(适)“应初”发心】我这里这个肆没有改过,你们那么那个字有没有改,我不知道,壹贰叁肆的「肆」,改成适应的「适」,为适应初发心【修行道“业”之人而设,】

如果你们那个字还没有改,那就是打错,改成适应的「适」,胡适之的「适」。

【至若久远“修行”,机熟之人,则为显“示”正“真”之“实”相。

而正“真实”相之境,乃修行者“自悟”自证之“处”,非他人真能示之,】

说:唯证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没有办法取代。

所以,开悟有这么好,你为什么不悟呢,可是,无明重的众生啊,师父能同情他,却帮不了忙,没办法帮他开悟,

这个人无明很重,贪嗔痴很严重,他的行为举止偏差、偏激,师父也只能同情他,但是帮不上忙,

因为自觉圣智,只有自己有办法,只有自己内心的世界,肯放下的那个人才有办法,非他人真能示之。【亦非言说所能及。

此真实之处乃能“觉”能“想”、“所觉”所想,悉皆远“离”,不著一切处之境界,

如“此”正真实相,但“为”大根能顿入而解真实之“佛子”而“说”,

若应“愚者”则须“广”以言教,】因为愚痴的众生,你讲那个少许的法,他没办法契入、顿悟,没办法,而且,就重复地薰习。【种种“分别”诸相。

然则“种种”心,境与法门“皆”悉“如幻”,】

如幻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语言、文字、佛所说的法,都是空无自性,唯有那一颗真如的心,是究竟真相。

因此,万法都在开采我们那一颗涅槃妙性,万法都是这样子,

你到极乐世界,也是这样子啊,明心见性,见性才成佛,哪一尊佛,不见性可以成佛的呢,

所有我们今天讲这个,明本心见本性的法门,就是提前告诉你,成佛的这个究竟义。

【“虽”有相显“现”,然皆“无真实”之性。

如来“如是种种”之言“说”,皆为“随事”应机而分“别施设”建立。

若“所说”之法,“非所应”之机,则“于彼”听者反成“为非”当之“说”,是以不得不用权说也。】

权就是方便,注意,只要语言文字,统统叫做方便,只要语言文字,统统叫做如幻。

【(如对小乘心量之人,为说真实之法,则非所宜。) 】这师父早就对你讲过了,

所以,我们到小乘国土去,就是一种尊重,这是一种~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尊重,

那来到大乘国土的,中国大陆,或者台湾,他也应当尊重,我们大乘的修行方式,

所以,师父一直强调,大、小乘之间,应当互相尊重、赞叹,随喜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194:【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每一个众生心一定会有病,除了服用佛陀所讲的,大般若的法药,有办法救度一切众生。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4-1 九法界的众生,或者是菩萨法界、声闻、缘觉,六道众生的这些法界,这些都是有病,心都有病,无明的病,烦恼的病,只是粗细不同,而如来这个良医啊,随九法界的根器不一样,开的对治心病。

彼彼诸病人,那个彼彼,就是还没有成佛,只要没有成佛,他的心都有无明的粗或者细的病,

意思就是说:在佛的角度里面讲,整个宇宙的众生,他的心就一定有病,有的还有严重的贪嗔痴的病,

换句话说:在佛的角度里面讲,每一个众生,没有众生没有生病的,身体也许很健康,可是心它一定会有病,

会有执着的病,会有法执的病,会有无明的病,见思病,尘沙的病,尘沙无明的病,或者是根本无明的病,

这个病是没办法断的,因为它无形相的,吃药吃不好的,

不是说,今天你这个感冒啊,咦,我们来开一帖药,回来煎一煎,喝了,感冒好了,现在都是科学的中药粉啊,很快,或者西药,

这个药是没办法的,除了服用佛陀所讲的,大般若的法药,有办法救度一切众生,

要不然如来为什么这么地尊贵,让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此地推崇,如此地顶礼,五体投地地佩服,是为什么?

因为只有他有办法,只有他老人家,佛陀,伟大的、出世的大圣人,才能悟到生命的究竟之处,要不然九法界的众生是没办法的。

所以,彼彼诸病人,九法界,就是菩萨以下的,这些凡夫都有病。

良医随处方,良医,当然就是如来了,彼彼,是指九法界啦,那么良医,当然就是指如来啦,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为众生怎么样?随心应量说,随着众生的心的差别,应其所知之量,而为之说法。

所以啊,佛陀不只是说,世间的天文地理要贯通,十法界任何一个众生的毛病,他统统要抓得准,才有办法下药,才需要三藏十二部经典。

接下来,妄想非境界,这个是指如来这个自觉圣智,不是那个外道自心妄想迷着者的境界,非境界,就是没有办法去理解,

只要你内心有妄想,就不是如来的境界,就没办法契入如来,这非境界就是有妄想的人,没有办法契入如来的境界。

所以,如来自觉圣智呢,不是外道自心有妄想所迷着的人,他的境界,不是这种,意思就是:不是有妄想的人的境界,

而佛陀是没有妄想的人,才有办法契入佛陀的境界,就是如来自觉的圣智,内心的深处。

声闻亦非分,也就是,也不是声闻的本分事,非分,这个「分」跟份量的「份」是一样的,

意思就是说:因为声闻的悲心、智慧力皆不足,也不是,非分,就是没有这个能力,

用今天的语言,你比较听得懂,就是没有这个能力,也不是声闻乘有这个能力,去契入如来的自觉圣智,没有办法。

你就知道,成佛有多难了,连修到证到阿罗汉果都没有办法,契入佛的那种究竟的圆觉的自性,你就知道,这个修学佛道,它有多困难、多深奥。

哀愍者所说,说:哀愍一切世间,为了哀愍一切世间,佛才说种种的法,所说,是什么?说佛的自证自觉的境界,

哀愍一切世间,因为一切世间没办法了解,佛这么高超的境界,

所以佛为了哀愍一切世间人,才说怎么样?哀愍者所说,所说就是说起自证自觉的境界,自觉之境界就是如来自证自觉之境界,说:哀愍者所说,

整句的意思就是:为了哀愍一切世间人,才说如来的自证自觉的境界,为这些众生来说的。

那么,整句把它贯穿一下: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

因为九法界的众生,或者是菩萨法界、声闻、缘觉,六道众生的这些法界,这些都是有病,心都有病,无明的病,烦恼的病,只是粗细不同,

而如来这个良医啊,随九法界的根器不一样,开的对治心病,

如来为众生,随众生的心的差别,应量说,就是应其所知之量而为之说,小根器的,不会说大法,大根器的人,不必说小法。

如来的自觉圣智,不是那个外道充满着妄想的人的境界,也不是声闻能够了解,也不是他们的本分事,

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因为声闻乘没有佛的大悲心,大智慧力都不够,声闻乘悲心不够,智慧力皆不足,所以,亦非声闻乘能够了解,也不是他们的本分事,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为了哀愍一切众生,所以佛才说,如来的自证自觉之境界,也是大慈悲心的展现,

虽然一切众生,还没有证到佛的这个境界咧,佛也事先说给他,慢慢地朝这个方向精进努力,

人总有一个理想嘛,学佛的人最大的理想,就是修行成道,自悟、自入、自觉圣智嘛。

   4-2 这身体的小小的病,其实没有什么,但是那个内心里面那一颗无明烦恼,这个是大病,因此,医生只能医假病,佛陀医的是真正的病,你体会得出来吗?

【注释】

【“彼彼诸病人”:“彼彼”,为“彼”之复数,重复其词以显其复数,犹言“彼等”。

“病人”,指众生,九法界之】(的)【众生皆】(都有)【病,唯诸佛究竟无病。】

所以在座诸位,你看看喔,现在的人,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得到忧郁症,很多人去跳楼自杀,躁郁症、忧郁症,这些莫名其妙的文明病,为什么?

除了饮食、睡眠啊,最重要的就是内心那个深层的那些执着,

所以长年累月睡不着,再来加上年岁大的时候,慢慢地慢慢地老化,头脑就越来越不灵光,老化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我们要让我们的脑筋更清晰,不得种种的不必要的病,那么这个佛法就非常重要,

佛法,你内心里面能够充满着智慧,每一念都是那么地善良,

诸位,善良是可以治病的,不发脾气也就很少闹胃病,嗔恨心也没有,你看,整个身体慢慢地调伏,就调伏了心,那么身体的病,它会减轻的,

而且就算身体有病,他也知道这个是业报身,该受的,心也不会烦恼,

所以这个心治疗好的时候,它可以承受很大的病苦,还有很大的逆境,就变成一个很健康的人,

众生无法承受的,要跑去自杀的,可是在一个学佛的人来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啊,

你一定要记住,学佛的人就是要把不幸转成般若智慧,任何不幸的事情,变成一种可贵的经验,能够转,能够转动,

可是众生没办法,碰到家庭不幸的话,种种的这些生老病死,一下子无法承受,人都快发疯了,你无法承受了,

这个人好好的,怎么突然这样子,没多久,死了,哭得死去活来,他会活过来吗?不会,

那么因此啊,我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拥有一颗般若的心,这个万病就尽除,

这身体的小小的病,其实没有什么,但是那个内心里面那一颗无明烦恼,这个是大病,因此,医生只能医假病,佛陀医的是真正的病,你体会得出来吗?

世间人,你感冒啊、头痛啊、高血压,医生医的,都是假病,而佛陀能医的是,佛陀医的是真正的病,真正的病,不在身体啊,真正的病,在心,真正的病,是在心啊。

【“良医随处方”:“良医”,】是【指如来,以如来能治众生一切身心之病。“随处方”,为随众生之病而开与处方。】

【“随心应量说”:谓如来随众生心之差别,且应其所知之量而为之说法。】

   4-3 诸位喔,悲心跟智力就是成佛的两大支柱。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谓如来以自觉圣智,应众生之根机器量,而建立种种法门,分别成就一切众生,

如是悲心,如是方便,如是智力,绝非外道为自心妄想所迷者之境界,亦非声闻乘能了之分,以其悲心与智力皆不足故;】

所以诸位喔,悲心跟智力就是成佛的两大支柱,

因此,悲心就是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能原谅,同时要把他救拔,

但是有很多的众生的业力太重了,不是你有办法用悲心的,你这个悲心不能让它拖下去,

这个悲心不能滥,滥慈悲,那不行,悲心的背后,要加上智慧的力道,

所以你的慈悲里面,充满着智慧,你的智慧里面,又充满着慈悲,两者,缺一不行,

没有智慧的慈悲,叫做滥,会引来很大的后遗症,我这个人很慈悲,太慈悲了,引来一大堆的后遗症,没有智慧处理这件事情,太慈悲了,那么,可是智慧力不够也不行,

那么,如果你有大智慧,却不够慈悲,当然有大智慧的人,就不会这样子的啦,就是你要有一些智慧,可是呢,不够悲心,

走,我们去度众生,嗯,任他们自生自灭啊,这跟我们也没什么关系啊,人家师父说有时候,要学自私一点,

我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喔,我的意思是能度的,还是要度呢,是说:你没办法改变你老公,或者你老婆,改变你的儿女这个时候,要学自私一点,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受他影响,继续学佛,是这个意思呢,但是你能救的,你还是要去救他,

所以,这个悲心跟智慧力,要继续地培养。【而发大乘心,久远修行之菩萨,乃能得其少分。】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4-4 没有大悟见性,佛所讲的圆顿大教,他是说不出所以然的,因为他们没有本地的风光。

【“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此为哀愍一切世间之如来,所说其自证自觉之境界。】

所以诸位,没有大悟见性,佛所讲的圆顿大教,他是说不出所以然的,因为他们没有本地的风光,也没有见到真如的自性,

他所体悟的,都是用猜的,在语言文字,听起来很像,可是,就少了那么味道,就是没有开悟的味道,没有真如的味道,那不像是悟道,

悟道,他就当然讲本地风光,随手拈来的,看书,不看书,他都是本地风光,有那个味道,味道,有那个味道就差很多了,差很多。

   4-5 我们今天很有福报啦,很有福报,能够怎么样?哇!能够,虽然还没有到佛的境界,可是能够理解说:喔,原来佛是离一切相,离一切法,离一切知,离一切见,离一切生灭,喔,知道,至少知道这一些。

【义贯】

【“彼”等众生有如“诸病人”,而如来犹如“良医随”其病症而开予种种“处方”。

如是,“如来为”一切“众生”,“随”其“心”之差别,“应”其器“量”之大小而为“说”法。

此以大悲为本,大智慧为用,随机应量建立施设之境界,

“非”为自心“妄想”所迷之】(的)【凡外】凡就是凡夫,外就是外道,的【“境界”】所能及【,】

小乘的声闻也不是他的本分事,(【小乘“声闻亦非”其“分”。】)非其分,就是没有这能力、能耐,去理解佛的自觉圣智。

【此为“哀愍”一切世间“者”之“所说”,】是为了同情一切世间,让他知道,究竟义的,【如来自证“自觉之境界”。】

我们今天很有福报啦,很有福报,能够怎么样?哇!能够,虽然还没有到佛的境界,可是能够理解说:

喔,原来佛是离一切相,离一切法,离一切知,离一切见,离一切生灭,喔,知道,至少知道这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195:【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这一段,想要修这个圆顿大教的,这一段非常非常的重要,看起来很平常,但是却是重点。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5-1 那个「离」字啊,从头贯到尾,离于群聚,离于习俗,要离于睡眠,初、中、后夜,常正觉悟,修行种种的方便法门。也应当远离恶见经论,远离外道所宣说的法,它的言说,统统不能听。还有离于小乘人,声闻缘觉乘,因为没有大悲力、没有大智力。最后一个,依佛所说的法,一定能够通达,一定能够觉悟。

这一段,想要修这个圆顿大教的,这一段非常非常的重要,看起来很平常,但是却是重点。

复次大慧,如果菩萨摩诃萨,如果有菩萨、大菩萨呢,怎么样?

想要知道,准备要修行,体证自心从现量境界,怎么做呢?

摄受,就是能摄取的心,以及摄受者,就是所取的境啊,妄想境界,因为它太简化了,就是皆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

它这里少了好几个字,所以看不懂,就是说能取心的摄受,所取境的摄受者,都是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

那就这一句这样看就看得懂了,因为它少了好多的字,所以就看不懂,为什么?突然会冒出妄想境界呢?

所以说,能取心的摄受,以及怎么样?所取境的所摄受者,都是自心妄想,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

接下来,可是非常重要,这个讲的,统统是普遍性,大家一语就中箭了,每一个人都有这些毛病,你要修行,这些一定要避免,

为什么讲很重要,这些统统是众生的毛病啊,一语就道破了,虽然才几个字,统统是。

看一下:佛意思就是说:应当让你的身心,静一静,观照观照一下,怎么做呢?当离群聚,

为什么群聚呢?这个群聚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儒家讲,群聚终日,怎么样?言不及义,言不及义,就是讲哪一些没有意义的话,

人很多,大家聚一聚啊,人我是非啊,嘻嘻哈哈,心情散乱啊,群聚,就是这些都没有悟道,这些散乱心,就是很浪费你的时间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群聚,就是浪费你的时间,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这样,讲不完,众生,就是四个字,没完没了,他就是讲不完啊,

阿婆讲不够,阿公讲来凑,一直讲,一直掺和、一直掺和...后宫甄嬛传讲不完,讲到慈禧来,讲不完,一直搞、一直搞...没有意义啰,所以远离群聚,当离群聚。

那个「离」要继续下去喔,不但离群聚呢,还要离习俗,这个习俗就是没有意义的文化传承,这些习俗,世间的习俗,没有任何的意义,不能启动你的觉性。

诸位,这个还不能讲得太过敏喔,这个讲得太过敏了,那一些不同意见跟我们看法的人,会群起攻击我们,

你慢慢地体悟,你说,哎呀,我们这些种种的文化,种种的习俗,它的意义是什么?没有任何的意义啊!

诸位,离于这些种种的习俗,这些习俗不能启动你的觉性,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啊。

举个例子,像我妈妈,从小到大,常常拜拜,常常要去拜拜,常常掷杯筊,我们住的那个兰州街,那个环境,它就是这样,一碰到什么王爷公,什么妈祖婆,就一直拜这样就对了,对了,天公生日也拜啦,每天~常常拜,常常拜,常常拜啦,拜那个有什么意义,什么库君啦,拜地基主啦,不知道你们拜不拜?我不知道啦,一整天都在搞这个啊,

到了我出家以来,以后呢,我妈妈年岁也大了,出家以来,她说:嗯,益谦啊,我们从今天不要拜好了,她讲益谦,益谦就是我啰,我们不要拜了,

就是不要再拜了,这个没有正信啦,嗯,不愧是师妈,逢人就说,嗯,这个没有正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也知道这个没有正信喔,嗯,不错,不错,你看,薰习久了,连我妈妈都分得清楚,这个不是很正信,所以,这些习俗要避免。

还有的习俗实在是很奇怪,有一个习俗是什么,要结婚的时候,要结婚喔,对吧,要结婚,老公要背着,用那个椅子背起来,要可以坐,那老婆坐着,方向是相反的方向,背着,老公要背着老婆,要过这一座山,到过那一座山,

我看到那一幕说:嗯,像我这样,就不用娶老婆了,这怎么有办法,如果我娶到一个一百多斤的,嗯,应该是她背我才对啊,我怎么背得动她,我老婆一百多斤,我怎么有办法呢,还要翻山,还要越岭,啊,我的妈,这怎么有办法呢,这个是习俗,什么意义呢?喔,那这个习俗,好像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有的人的习俗,一结婚以后,庆祝十四天,庆祝十四天哪,两个星期啊,意义不晓得是什么,不知道啊,那结婚就结婚,为什么要庆祝那么久咧,所以很多的习俗,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讲啦,没有特殊的意义啦。

睡眠,是离于睡眠,还要离喔,意思就是:不要睡太久喔,意思就是:睡眠要克制一下,够用就好,不能睡得像死人。

那我们每天要死一次,知道吗?我们每天要死一次,我们每天死一次,就是睡眠,睡下去的时候,像死人一样,

有的人,你看,来讲堂,化妆去了漂漂亮亮,我跟你讲,她如果是在睡觉的那个姿势,你最好不要去看到,你会着青惊啊(台语:吓一跳),会被吓一跳,真的,那睡眠姿势喔,把它录音、录影去了,问说:这是什么人,这个就是我咧,阿~弥~陀~佛,

所以这个睡眠啊,每天我们要死一次,一定要睡到很熟,很熟,

睡眠是粗重的烦恼,睡眠太重有什么不好呢?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期盼着什么?期盼临命终,阿弥陀佛来接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祖一现前,刚好你睡着了,佛祖刚好现前,要接你去了,刚好睡着了。

接下来,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种种的方便,这个方便就是所谓的法门。

所以,这里很重要,要离群聚,不要每天一大堆人聚在一起,群聚终日呢,怎么样?言不及义,没有任何的意义,离于习俗啊,要离于,怎么样?睡眠,没有意义的睡眠,初夜、中夜、后夜,常自觉悟,这种精进不懈,修行方便,修行种种的法门,方便破除无明。

以下的更重要,当离恶见经论,喔,这个恶见就是外道的恶知见,外道的恶见,不外是有见、无见、断见、常见,

为什么要离,这个一进去啊,诸位,就像斧头啊,砍掉你的菩提树,连根砍掉,

为什么宁可百年不开悟啊,不可以一日走错路,这个恶见,完全断众生的慧命,在一刹那之间,

诸位,恶见犹如斧头,你们看过,这个经典写的,恶见犹如斧头,断菩提树根,连根都砍掉,

叫你,不要敬佛,不要敬法,不要敬僧,这个是恶知见啊,因为你的心本身就有三宝的,叫你不要发菩提心,什么极乐世界,这统统是造假,讲来讲去都是恶知见,

这当离外道的恶见,经书就是,经论就是经书,这些外道的恶见,有见、无见、断见、常见,经论都不能碰,除非你有这个能力,

有时候,外道讲了一些道理,你没有能力分别的时候,嗯,这一本书,真的也写得不错啊,

就像有一个,中国大陆有一个比丘尼,她看了一本书啊,我们不讲谁,她就,嗯,这本书写得不错,那个人写的书,我当然很清楚了,要不然怎么,沉默比较没有事啊,因缘不具足,还不能讲得太明白。

言说,还有外道所宣扬的言说,因为,为什么要远离外道的经论,远离外道的言说,因为外道坏菩提正见,菩提的正觉之因,

诸位,这个因一断掉,不可能有成佛,外道,之所以要远离外道的经论跟言说,重点在哪里?重点在外道坏佛的菩提正觉之因,这个种子断掉,那你怎么能成佛?还有一种,要离发心不够大的,大悲力、大智力都不够的。

及,当然是也要远离,及离于诸小乘人,声闻缘觉乘相,这个还是要离,

所以那个「离」字啊,从头贯到尾,离于群聚,离于习俗,要离于睡眠,初、中、后夜,常正觉悟,修行种种的方便法门,也应当远离,怎么样?

恶见经论,也应当远离外道所宣说的法,它的言说,统统不能听,还有离于小乘人,声闻缘觉乘,因为没有大悲力、没有大智力。

最后一个,依佛所说的法,当能,当,就是一定能够,当能通达,就是自己自证自悟了,一定能够通达,一定能够觉悟,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

因为佛是过来人嘛,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所以依佛所说的法,当能通达觉悟自心所现妄想之相。

整句,我把它贯串一下:说:复次大慧,再一次告诉大慧,如果菩萨摩诃萨,想要知道,观照自己的心量,所现的种种妄想的境界,怎么样?

你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悟,能摄取的心,能摄受心,就是能取心,以及所摄受的境界,摄受者,就是所摄受的,

前面是,摄受就是能摄受,后面这个摄受者,就是所摄受,所以加一个,这个底下一个摄,加一个「所」,那就更清楚,

摄受者,就是能摄受,能取之心,所摄受者,就是所取的境,所以前面是,摄受是心,摄受者是境,

能取之心,所取之境,都是自心所现的妄想境界,

我们应当让身心静一静,如何能让身心静一静呢?当离群聚,讲一些言不及义的事,

应当离于种种不合时宜,不能启动觉性的习俗,完全没有意义的习俗要远离,不要浪费时间,

同时,要远离这个睡眠,太粗重的睡眠,是粗重的无明,睡眠要减少,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种种方便法门,

同时应当远离外道的恶知恶见的经书经论,同时外道所宣扬的言说道理,因为坏了佛所讲的菩提正觉之因,千万不能去听闻,

同时也要离于大悲力、大智力都不够的,诸声闻缘觉乘相,

只要依佛所说的法,当能通达觉悟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5-2 那么整段贯串解释以后啊,再三,大家都明了了,明了,再来看这个注释,就很容易理解。

那么整段贯串解释以后啊,再三,大家都明了了,明了,再来看这个注释,就很容易理解。

【注释】

【“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

前言真实者唯佛之境界,凡外邪小非分,大乘根熟菩萨得其少分,故能进而修习,入佛境界。

“自心现量”者,即】(也就是)【自心藏海所现之境。

“量”者,凡能称量、见、闻、觉、知之一切法相,皆名为量。

“摄受及摄受者”,即】(也就是)【能摄受】以【及所摄受者,亦即】(也就是)【能取与所取,能取者为心,所取者为境。

全句言】(整句是决思是说)【:若】(如果)【菩萨摩诃萨欲了知自心藏海所现之一切境量中之能取所取,皆为自心藏海识浪妄想所现之境界。

此句唐译作:“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现者。”】

【“当离群聚、习俗、睡眠”:“群聚、习俗”者,愦闹也。儒者所言:“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者,此也。

是故三五成群,率多杂语。】率多,就是众多的杂语,讲哪一些没有意义的话,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现在,两种情形尽量减少,一、电话,二、E-mail讲来讲去,讲来讲去...

说众生啊,有一个人写信来要求师父,要做什么?要做视讯,想跟师父做一个好朋友,什么?我有那个时间整天坐在哪里,跟你视讯吗?有那个时间吗?

视讯,我是没有做过视讯,就是你在这边,那边,远在天边,都可以看到视讯嘛!我要这么多时间吗?没有那么多时间的。

【习俗者,】比【如】说【年节、婚丧、喜庆、乃至生日等,】这个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啦,

年节,哇!农历年又到了,还要放鞭炮,还要拜拜啊,然后,聚一聚啊。

婚丧,喔,每天都奔波在这个婚丧,所以就有的人讲说,慧律法师啊,我们两个要结婚了,要请你来这个,主婚,什么?还要请我做证婚人。

有一次啊,我到了日月潭光华岛,小小的岛,里面有一个月下老人,

我跟他合掌,我跟他讲,月下老人啊,你这样牵猪哥(台语:媒介鸳鸯),不好啊,这牵男的、女的,两个这样这样,有那个男女,这个不好,好好地修行,

结果一拜,没多久,921大地震统统倒,去哪里看,咦,月下老人呢,说:都倒光了,哇!不堪一拜。

再来,我到瑞士喔,什么,去坐那个什么,喔,缆车,喔,去瑞士回来,经过没多久,那个缆车掉下去,死七十几个,喔。

再来,去香港大屿山,去坐那个缆车,哇!这个缆车这么高,喔,这个大概有一百层楼,我看到那个海,喔,这个掉下去这么来得及呢,咦,回来以后没多久,真的掉下一个缆车,嗯,怎么会这样子。

然后呢,我有一天,到某一个地方去买那个,这个刀削面,去买那个刀削面,买了那个面以后,下次再去看,刀削面倒了,这我就不知道带了什么运,被我逼倒了,每个倒就对了,哇!很奇怪了,

婚丧喜庆,乃至于生日。【如是愦闹之处皆为掉散之源,令心动荡不静,种种虚妄相现,遮障真智本明;

故】(所以)【修真实行者,必】须【先当远离如是外虚妄境;】

你看,佛多么地聪明,他知道你还没有达到究竟义,不能把放荡当作是解脱自在啊,

这个以解作证是最糟糕的修行人,师父已经讲过了,把那个放荡习气,当作我已经得大自在了,完全不拘细节,佛讲的戒律也不管,喔,这个是不行的。

【离外虚妄,方能渐了自心内虚妄相;如是内外妄相既了,即得见真,故如来首以此劝修。

又,当离睡眠者,以睡眠为昏沉之至,盖睡眠】的【时】候【,除】了【一息】之【外,犹如死人,其心之不明,至于极点,毫无自主力,完全随业水飘荡,平添诸业,

是故修真实行者必须离于凡夫五欲中之睡眠,方能渐得一心澄明,时时觉悟,无有忘失。】

台湾有一个师姐跟我讲,师父,我讲到这个睡眠,我很难过,我说:为什么?

我一天啊,我说:你一天睡多久,五个小时,她说:不对,我说:六个小时,不对,七个小时,不对,八,不对,什么?睡八个小时,

她说:不是,我一天一定要睡十一个小时,嗯,十一个小时,就半天没了,

以前人家跟我讲,我八点睡,八点起床,也不算什么,八点去睡,八点起床,刚好睡十二个小时,喔,一天睡十二个小时,太严重了,

师父呢,很少超过三点半醒过来的,一定是三点就醒过来,不管我有多累,大部分,譬如说:我们十点、十一、二点,最慢十一点休息,师父很少很少超过三点、三点半醒过来的,很少,自然它就醒过来,变成身体一个时钟了,所以师父的睡眠可以说是非常地少。

【“初、中、后夜”:即】(也就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印度习俗分一日为六时,】印度分一日为六时,就是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也就是【即】(也就是)【昼三时,夜三时。】

所以它的一个时就是四个小时,我们现在就是四个小时,四六,二十四嘛。

【“修行方便”:所谓“方便”者,即】(就)【是法门。以一切门皆为出入方便而设,故】(所以)【称法门为方便,以其为学法者之门径也。

又,此所谓方便者,即】(也就是)【本经佛所教授之尽舍一切凡外邪小之法,唯心直进,念念不舍是也。】

【“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恶见”,指外道之邪恶之见。

“恶见经论”为外道宣扬恶见之论典;“言说”,为宣扬此等恶见之人所作之言说议论。

外道之恶见不外有】见【、无】见【、断】见【、常】见【四者。此四者,坏菩提正觉之因,故名为恶。

于上面,佛初劝“离群聚、习俗、睡眠”,为劝离凡夫所行境界;此复劝“离恶见经论、言说”,为劝离于外道所行境界。

接着又劝离于“诸声闻缘觉乘相”,为劝离于小乘人所行境界。

至此,凡夫、外道、小乘之境界皆一一劝离。

所谓离诸声闻缘觉乘相者,为不以其所修所证者为目的也,一心】一意【以大乘为意,离于凡、外者,亦复如是。】

所以,师父说:大乘,不但是佛说,还是佛的究竟说,你看,在这里,就更证明师父讲的是正确的,连二乘都要离,师父再重复地强调,大乘不但是佛说,还是佛的究竟说,一点都不可动摇。

【“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亦即】(也就是)【,若如是依佛言修行,当能通达自心所现妄想之相。“通达”,即觉悟、彻见、了达。】

   5-3 为什么要离一切相,你有相,你就会执着,了相本来就幻,那就没有东西可以执着,那么佛法就单刀直入,就解决了。【原无实体,唯一真精。】

【义贯】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了“知自心”藏海所“现”境“量”中之能“摄受”之心】以【“及”所“摄受”之法,

此等皆纯是自心藏海中识浪“妄想”所现之“境界”,本无实体,唯一真精。

菩萨摩诃萨若欲了如是虚妄而显真实者,首“当离”于凡夫“群聚、】不要终日讲一些无意义的话,【“习俗”愦闹之境界,以除掉散,】

诸位,它这个是两个名词,雄雄(突然)看还看不懂,还什么掉散呢,还掉在空中的扇子吗?不是这个意思啊,掉,是指掉举,散,是指散乱,这个掉、散,掉举、还有散乱,一下子看,还反应不过来。【如是方得离于外在一切虚妄境界。

亦当离于“睡眠”,以除昏沉,及内在一切虚妄境界;

“初、中、后夜”日夜精勤,】你看看,世尊告诉你,不得以解作证,还是要精进,我们涅槃妙性,虽然本性具足,就是要日夜精勤,就是要精进啊。

【“常自”明“觉”彻“悟”以现量】的【智】慧【,“修”如实“行”之“方便”善巧,观察了悟藏识。

其次,更“当离”于外道邪“恶见”解之“经论”及其种种“言说”,以避免徒滋纷扰,而得离于邪见,不为邪见之所污染;

“及”离于“诸声闻缘觉乘”所行之“相”,如是即得不落于小乘境界;

如是离凡、离邪、离小之种种虚妄境界,修行方便,即“当”入于大乘,而“通”彻了“达自心”藏海所“现妄想之相”(即】(就是)【前】面【所言】的【藏识海浪相),】

那你就知道,为什么要离一切相,你有相,你就会执着,了相本来就幻,那就没有东西可以执着,那么佛法就单刀直入,就解决了。【原无实体,唯一真精。】这个真精就是真心,就是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5-4 没有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么,不是真修行人,因此,修行人啊,应当用佛性,涅槃的妙性修行,于顺境、逆境,一切的言说、语言,都能看得开,放得下,否则一动念,自己的个性又起来了,所以,修行不能用个性,要用佛性修行,个性一定要改掉、除掉。

【诠论】

【此段经文】当【中】所【说】的【:“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就是一定要精进,

【此】(这个)【与】跟【《圆觉经》所言】(说)的很【相近: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恒作是念,就是如实地观照,一切诸法都是幻。

【达摩祖师对二祖慧可大师最初的教示也是如此:“外息诸缘,内心无喘,】诸位,注意这个喘,就是浮动的意思,浮动。

外息诸缘,因为缘起本来就是空,不可得,内心无喘,内心也不浮动,也不会因为外在的境界,因为外在境界本来就空,是你妄动,内心没有任何的妄动,没有任何的浮动。

【心如墙壁,】心如墙壁,就是心坚定,如如不动的意思,心如墙壁不可动摇的意思。

【可以入道。”】这个就可以入真如实相的佛道,如果内心一直浮动,不懂得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的道理,

那么,【冀真修者,】如果你想要真实的修行,【皆当如是乎! 】

那么,如果还一直浮动,就表示你不是真实的修行,

因此没有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么,不是真修行人,

因此,修行人啊,应当用佛性,涅槃的妙性修行,于顺境、逆境,一切的言说、语言,都能看得开,放得下,否则一动念,自己的个性又起来了,

所以,修行不能用个性,要用佛性修行,个性一定要改掉、除掉,个性是幼稚的,无量劫来的一种不好的习气,

佛性是慈悲喜舍,大般若妙用,所以要用佛性修行,要抛弃个人的个性,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196:【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这一段最重要是讲说,菩萨应当勤修学最上之法,不可以得少为足,裹足不前,你必须全力以赴进趣最上的、无上的圣智三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6-1 成佛是每一个修学佛道的佛弟子所期盼的,那么,更进一步的佛的圣智三相,当勤修学,勤,就是不坏事相,勤,就是精进,不可以执理废事的,换句话说:成就佛道仍然是精进才有办法。

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开始有一点难度,尤其是后面,破了外道的「无」,断见,还有常见,一般初学佛法,他听不懂,这一段有一点难度。

接下去的,诸位,看喔,这一段还容易理解,后面破那个外道的,断见跟常见,就会有一点困难,

这一段最重要是讲说,菩萨应当勤修学最上之法,不可以得少为足,裹足不前,你必须全力以赴进趣最上的、无上的圣智三相,

看经文,一步一步来把它解读,说: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

说:菩萨摩诃萨,这里补两个字,就是「最初」,前面那一段,这是指最初,应当也远离群聚啊,也离这个习俗啊,离这个睡眠啊,这个就是最初建立智慧相,

你想要得智慧,必须要先离开这些最初所建立的智慧相,离这些才能开智慧,

安住,这个住,就是安住,这安住,就是身心不动,最主要是在强调什么呢?这以此为基础,所以,身寂静、心寂静,是真正的究竟寂静,身心皆入于如如不动寂静之处,以此为修行的基础,

所以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最初建立智慧相安住,安住在身跟心都不动,以此身心不动为基础,

然后,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更进一步,怎么样?于上,这个于上,就是最上,最殊胜的圣智三相,圣智三相,前面补两个字,就是「佛之」圣智三相,

意思就是:更进一步的最上的,求最上、最殊胜的是什么呢?就是佛之圣智三相,

成佛是每一个修学佛道的佛弟子所期盼的,那么,更进一步的佛的圣智三相,当勤修学,勤,就是不坏事相,勤,就是精进,不可以执理废事的,换句话说:成就佛道仍然是精进才有办法。

    6-2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那三相呢?所谓无所有相,这个就是空。一切诸佛自愿处相,就是假。那么自觉圣智究竟之相,就是中道。一个是空观,一个是假观,一个是中观,这用天台宗来解读,恰得其是,最适当的解读啊。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那三相呢?

所谓无所有相,这个就是空。

一切诸佛自愿处相,就是假。

那么自觉圣智究竟之相,就是中道。

一个是空观,一个是假观,一个是中观,这用天台宗来解读,恰得其是,最适当的解读啊。

所以,无所有相,就是万法毕竟空寂,体性不可得,这个就是所谓,空观。

接下来,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这个就是假观,

因为一切诸佛,各自有愿,愿就是本愿,在因地发愿,都有它的本愿,

像药师经,药师佛十二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大愿啦,再来,普贤行愿品啦,有十大愿啦,等等,所以,各有本愿处相,

为什么他要有谈到本愿呢?这个就讲到,为了要利益众生,重点在于成熟众生,要严净净土,严格的「严」,清净的「净」,严净这个佛土,

所以说,一切诸佛,各自有他的本愿处相,就是要安住在那个地方,是为了成熟众生,严净佛土。

第三个,正觉圣智究竟之相,这个是指中观,所以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各自有本愿处相,为了要度众生,最后一个,自觉圣智究竟之相,

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这个跛驴,是比喻二乘人,驴子笨,跑得不快,马跑得比较快,这跛驴,这驴又跛脚,那表示二乘人的心,在能舍跛驴,然后就是二乘人的心没有大智,也没大悲的心智慧相。

得最胜子第八之地,第八地就是不动地,能够舍离二乘人的心智慧相,就会得到、获得最殊胜的第八不动地。

则于彼上面的三相,三相,就是圣智三相,前面所讲的圣智三相,修生,注意这两个字,修行而生起,

没有修行,就生不起,表示,诸佛菩萨究竟之道,仍然要修行,要精进,

所以修生,修行而生起,唯有修行才能生起彼三相,彼圣智三相。

    6-3 什么是无所有相呢?就是空观,诸法毕竟不可得。

接下来,大慧,什么是无所有相呢?就是空观,诸法毕竟不可得。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这里一定要把笔拿起来,补两个字,这个意思不补进去个刚好相反,将来你看经典,不补那两个字,你也看不懂,刚好是适得其反,

谓「无诸」,没有的「无」,无「诸」,种种,「无诸」声闻缘觉及外道之相,

什么叫做无所有相呢?就是最上的圣智三相,是没有声闻、缘觉以及外道之相的,彼修习生,就是彼因为正智,佛的正智,修习空观而生起的,修习无所有。

   6-4 什么是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者呢?每一个人在因地他都会发愿。

接下来,大慧,自愿,就是自所发的本愿叫做自愿,说:每一个人在因地他都会发愿,

处相,意思是说:什么是自愿处相者呢?喔,谓诸先佛自愿处,

修生,意思就是:先佛,就是过去十方诸佛因地修行,叫做诸先佛,

处相,意思就是:为了成熟一切众生为发愿叫做自愿,自发本愿,自愿,就是自己发的一种本愿力,就是,自愿处,

修生,就是修行假观,方便利益根熟众生,慢慢就会生起这种智慧力,

为什么要有这种智慧力呢?因为菩萨如果不行假观,就无法生起种智的慧力,因为要度众生,要无畏地度众生,菩萨要度生无畏啊,

二乘人就不一样了,度众生,很累啦,佛法那么深,你们自己看啦,你轻松,我也轻松啦,

但是,师父就认为,佛法,自己看,很难,很难,那你要把四十年修行的心得,来跟大家汇报,这样比较快,自己看,还是很辛苦的,当然,有的人根器利的,还是看得懂啦喔,

所以修生,就是因为修行假观,就能生起种智慧力,才能产生度生无畏,这修生因修行而生起的度众生的方便力、智慧力。

   6-5 自觉圣智究竟相者,这个就是自证的中道智,就是,一切法相无所计着。这一句就是,你想成佛吗?这一句就是关键啦。

接下来,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这个就是自证的中道智,就是,一切法相无所计着,

这一句就是,你想成佛吗?这一句就是关键啦,

说:自觉圣智究竟相,是什么意思咧,就是这个,底下这一句,怎么做呢?

一切法相,一切法,不离空有,空法、还有「有法」,一切「空」跟「有」,这些法相,无所计著,这个计的上面要加一个「妄」,着的上面,要加一个「执」,绝对没有妄计,虚妄的「妄」,绝对不执着,

也就是,一切空有之法,万法不是空,就是有嘛,统统不妄计,也不执着,不起妄想,不起妄计,也不起执着。

接下来,既然能够不着有法、不着空法,那么就是,因为不着一切法相,就会怎么样?

就会得到如幻的,怎么样?报身,如幻的三昧身,这个如幻的三昧身,就是佛的报身。叫做如幻三昧身,

这如幻的三昧身就是佛的报身,因为不着空有诸一切法,便能获得如幻三昧身。

换句话说:着的人、执着的人,就没有办法得到报身。

因此,我们这个色身,五蕴身中,大家死执不放,越看不开这个色身的,越得不到报身,清净的报身,

越能够看得开的,越能肯牺牲自己的,后面的更微妙的果报身,在等着你,

那就是说:你一定要懂得牺牲,懂得奉献,懂得无私,懂得无我的道理,

所以,牺牲奉献的人,他不但不会吃亏,而且能够得到更庄严的报身,

所以,佛要我们放下这个五蕴身,不要太贪染它,太执着它,太为它百般计较,

我们可以用这个如幻的这个五蕴身,来修更庄严的报身,

那么,报身就是福跟慧要具足,修福还有修慧,

所以,有智慧的人在学佛,他就会抓到重点,喔,原来这个五蕴身是苦的,是果报身,是业报身啊,

那么,我的心放得越下,我的口业越清净,那福报就一直来,一直来...

修福啊,点滴的福,也要修啊,点滴的慧,也要修啊,欸,慢慢、慢慢地福慧具足了,那报身,所以,得如幻的三昧身,就是得报身。

诸佛地处进趣,进,就是精进,趣就是趋向,行生,行就是修行,因修行而生起,

所以,这一点很重要,诸佛地处必须精进趋向修行,才有办法生起,生就是长养而得成就,

你必须精进,慢慢地长养圣胎,长养才有办法成就,也叫做薰习啊,

所以,勉励修行人,勉励这个修行人,修行最究竟的佛道,这个自觉圣智以及上面所讲的如幻的三昧身,都是由于菩萨在诸佛自证的境界上,精进趋向于修行而得生起,要不然,就生不起。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6-6 整段的意思就是:修行要以佛为模范,就是,你非精进没办法成佛,就是不精进的人,是绝对没办法成就的。

在这里,在整段里面,三种,后面都有说,修习而生,诸位,再翻过来,原文,再看一下:

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

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修行才能生起。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欸,这个第二个,也是因为修行才能生起。

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这个又是修行才能生起,这你想想看,修学佛道是不是不可以执理废事,不能执理废事,

只是说,我的本性具足,我就不用修行,这个不修行就生不起,就完全没有办法,

因此啊,三种都说修习而生,因为修行才能生起,所以,只有长养才能根熟,只有长养,才能成就,

意思就是说:我们只有听经闻法,自觉自悟,坚固我们的道力,然后,一直进步、一直进步,

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烦恼放下一点点,每天打破烦恼、无明一点点,慢慢、慢慢、慢慢...

所以,长养,慢慢才能把这个根,把它培养熟,才能把这个佛道最后才有所办法、有所成就,所以,这个勉励修行人啊,事相上的修行很重要。

整段的意思就是:修行要以佛为模范,就是,你非精进没办法成佛,就是不精进的人,是绝对没办法成就的,

整段的意思就是,以佛为模范,修生,你必须修行才能生起,不修行,一点办法都没有,

说:哎呀,我本性具足,然后,习气那么重,放荡自己的习气,误认为,我已经得大自在了,得解脱了,然后,不拘小节,然后,粗糙,散乱心,粗糙的心,误认为,他已经有所获得,好像自己是菩萨,可以做这些违背佛陀的戒律,这刚好相反,

所以,佛不但是庄严自己,不但开内心的智慧,他是非常地精进,精进不懈啊,才能够成就无上的佛道,我们后来的人要以佛为模范,那么,佛就是我们的模范生。

   6-7 师父呢,就再把它彻底来贯串一下,这样,使你的印象就更深刻,因为这一段啊,对初学佛法,会有一些困难。这一段是讲:菩萨应当勤修学最上的法,要精进,不能懈怠,佛道,就是因为这样子而来的。

好,翻过来,那么,师父呢,就再把它彻底来贯串一下,这样,使你的印象就更深刻,因为这一段啊,对初学佛法,会有一些困难。

菩萨,这一段是讲:菩萨应当勤修学最上的法,要精进,不能懈怠,佛道,就是因为这样子而来的。

整句把它贯串起来: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在前面所讲的最初建立的智慧相能安住,能安住身、安住心、不动,

以此为基础,这个就是基础喔,然后更进一步的,在最上、最殊胜的佛的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呢?所谓空观,诸法毕竟空寂,无所有相。

第二,一切诸佛各自有本愿处相,就是安住在度众生之相,安住在度众生的本愿力,就是,成熟众生、严净佛土。

接下来,自觉圣智这个中观,中观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修行得到了这个圣智的三相,

能舍离二乘人跛驴心智慧相,能得佛子菩萨,最胜子的菩萨,第八地,不动地,

则于彼上面的圣智三相,是因为修行才可以产生,也就是,一定要精进。

大慧,所谓无所有相的诸法毕竟空寂,是什么意思:谓没有声闻缘觉、以及外道之相,破除了声闻、缘觉、外道之相,因为有佛的正智,因修习空观,毕竟空寂而生。

大慧,自愿,就是自所发的本愿,处相者,什么意思,是说:过去十方诸佛因地修行,为了成熟一切众生,而发的本愿力,修生,菩萨因修行假观,就可以生起种种的智慧力,产生度众生,无畏地度众生,不怕度众生的苦。

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就是自证的中道智,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就是一切空法、有法的法相,没有任何的妄计,没有任何的执着,因为有这一层功夫,所以,因为不着一切法相,而得如幻三昧的报身。

诸佛地处进趣行生,这诸佛地处,就是这样精进趋向于,精进地修行而生起的,生,就是长养而得成就,这是勉励修行人,应当修学究竟之佛道。

这个自觉圣智,以及如幻的三昧身,都是由于菩萨在诸佛自证的境界上,一直用功、精进,趋向于修行而得生起,

所以前面所讲的三种,都是修习而生,因为长养,才能使根基成熟,长养,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薰习啊!

正确地听经闻法,自觉证悟、自觉、自悟,那个一直薰习,所以,只有长养圣胎,才能慢慢地使根器变得成熟。因些,佛道没有办法一蹴即成。

在座诸位!我们今天也是在长养一切的成熟的根器,长养才有办法成就嘛!

因此啊!在佛经里面,教我们不可以执理废事,勉励一切修行人,必须在事相上精进,这是很重要的。

修行人必须以佛的精进为模范,不可以懈怠懒惰,说:我开悟了,我见性了,不用功,不行的。

   6-8 常常觉悟,内心里面要开发大般若智慧,只有自己能救自己,过着自己内在有智慧的人生,还是要看自己。哪里身心得自在,哪里身心都不动,哪里都是我们安住的道场。

【注释】

【“建立智慧相住已”:这是指前面所说的“当离群聚”】

意思就是:不要三三五个,说些没意义的话,记得,没意义。

倒不如各自好好地用功,【以至】于【“常自觉悟”】常常觉悟,内心里面要开发大般若智慧,

只有自己能救自己,过着自己内在有智慧的人生,还是要看自己,

【等修行之相。此为智者所住,入道修证之初相,

以住此相,便能建立、成就智慧,故】(所以)【称此初相为“建立智慧相。”

“住”,是安住,于其中身心自在、不动,故称安住,】

因此,我们现在也是,这不是道场让我们安不安,是我们的身心能不能得自在,

身心得自在,你在哪里,身心都不动,你就会安住,

所以,不是道场的问题,是我们的心的问题,

哪里身心得自在,哪里身心都不动,哪里都是我们安住的道场,

这道场在心,不在相,【亦】(也)【是住持之义。

此句唐译作:“住智慧心所住相已。”魏译作:“建立住持智慧心相”。】

   6-9 你今天不必发到诸佛的愿,你今天如果能够发个愿,说:我这一辈子要持大悲咒十万八千遍,喔!就不得了了。

【“上圣智三相”:“上”,是最上、殊胜之义。亦含更上一层之意。

义指】(意思是说)【:若于建立智慧的初修行相能安住之后,便更进一步修习殊胜最上的圣智三相。

“圣智”,圣人所证之智,有三种相,或】者叫做【三种层次。】

【“无所有相”:唐译作:“无影像相”。】

【“一切诸佛自愿处相”:魏译作:“一切诸佛自愿住持相”,】

住持,就是安住,安住自己的本愿,自愿住持,就是安住自己的本愿,说得到、做得到的意思。

你发的那个愿,就一定要去做,

所以,有的人啊,像大陆有的佛弟子,让我非常地感动,

说:我在师父面前发愿,我回去一定要推广师父(讲的)佛陀的正法,我要舍生命、一切的财产,喔!听得让人感动。

我就跟他讲:你今天所发的愿,诸佛都听得很清楚,要能做得到,才可以发这种愿,要做不到,是不可以的。

他说:我一定做得到,哎呀!让人感动不已。

这个就是自愿住持相,当然这是凡夫在发愿啦!还没有这种菩萨的功夫,但是这个愿已经了不起,

【唐译作:“一切诸佛愿持相”。】

【“自觉圣智究竟之相”:魏译作:“内身圣智自觉知相”,唐译作:“自证圣智所趣相”。

【“跛驴心智慧相”:驴是笨、愚痴之义,“跛驴”,即】(就是)【又笨又蹩脚,这里是指二乘,以二乘之智陋劣,故以驴喻之,又驴不堪远行,故】(所以)【称之】(为)【跛驴。

【“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得”,】就是【证得;唐译作“入”。“最胜子”,即】(就是)【佛子。“第八之地”,即】(就是)【菩萨第八、不动地。】

【“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则能于上面所说的圣智三相因修行而得生起。】

【“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无所有相”是指离于凡】夫【外】道【邪】见还有【小】乘人,【,染净情器之相。】情,就是有情,有情世间,器,就是器世间,统统离,叫做染净情器。

【“彼修习生”,谓此智之相因修习而得生起。以空假中三观释之,这可】以【说是空观。】

【“诸先佛自愿处,修生”:“诸先佛”,过去十方诸佛。

“自愿”,】自发的本愿,【谓】(就是)【过去十方诸佛,因中修行时皆各有本愿,以成熟有情,严净佛土。

菩萨依之修行假观,便能生起此智】慧【力。此句魏译作:“谓诸佛本自作愿住持诸法。”】

你今天不必发到诸佛的愿,你今天如果能够发个愿,说:我这一辈子要持大悲咒十万八千遍,喔!就不得了了。

很多人都已经持了,不过不晓用什么心持的,我就不知道,是不是持一下了,花生吃个二粒啊!还是持一持啊!就好像有持跟没持,这样子,力道就小了,

在座诸位:如果你发这个愿,就已经不得了了,不要讲说:我要度众生,你发的往生咒,要念一百万遍,因为往生咒比较短嘛!哇!这个都不得了,这个孩子就值得赞叹了。

我就发愿,度无量无边众生,那没有办法啦!那个很难的,没有这个能耐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6-10 在座诸位啊!凡夫必借经咒、念佛来摄心,这个是很重要的。修行还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之前,我们暂时用依靠的,依靠佛力啊,念佛啊!依靠咒力加被我们,依靠诵经薰习,这个很重要。

所以发那个……不要说发佛陀的本愿力,这个难,可是众生你可以发我要完成的念头,

有的人发,楞严咒一天要持七遍,五会的楞严咒,有的人一天持十遍、二十遍,这个我们都很赞叹!有的每天诵《金刚经》,

所以,在座诸位啊!凡夫必借经咒、念佛来摄心,这个是很重要的。

修行还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之前,我们暂时用依靠的,依靠佛力啊,念佛啊!依靠咒力加被我们,依靠诵经薰习,这个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他不定功课,他就茫茫然,早上睡醒时,嗯!我不知道要做什么,对不对?

阿弥陀佛念久了,他就(日语:对不起)我很累啊,我要休息了,跟佛祖对不起,因为,愿力不够强。

因此,我们就要知道,如果我们有定功课,我们的凡夫的心,它就不会散乱,我今天功课还没做,当然这是一种,用一种凡夫最直截了当、最受用的,是这样子做啦!

那如果,要不然你凡夫,你没开悟没见性,没办法度众生,整天无所事事,也不做功课,那不行。

所以诵经,佛力会加被我们,念佛,佛力会加被我们,持咒,佛菩萨会加被我们,

所以你看喔!如果有人持大悲咒,只有一个大悲咒喔!临命终十方清净国土,随愿往生。

如果没有这样,观世音菩萨不成佛。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啦!当然能够满你的大愿啦!

当然那个念,持那个咒,要至诚恳切啦!

   6-11 如果有人发愿,念三十万遍的往生咒,那么,在这个经典里面,写得很清楚,平常念这个往生咒,阿弥陀佛的佛光住顶啊!无诸灾难,就不会去遇到那个司马库斯那种事情。对不对?

如果有人发愿,念三十万遍的往生咒,那么,在这个经典里面,写得很清楚,平常念这个往生咒,阿弥陀佛的佛光住顶啊!无诸灾难,就不会去遇到那个司马库斯那种事情。对不对?

司马库斯那个事情,其实是死得很冤枉的,一辆车子要下来,一辆车子要上去,它就熄火,那个可能,现在有两种讲法,说:那个司机反应太慢,因为没有拉手刹车,

可是那个司机的意思是说;当时候乱了,因为那种车子是熄火以后,倒退走,嗯!没办法,煞不住车,

现在两种讲法,一个下来,一个上去,熄火,就倒着走,翻下去,翻下去三百五十公尺,三百五十公尺多高,

你知道吗?三公尺一层楼,三百五十公尺,超过台北101大楼,那个掉下去能有几个人可以活。对不对?

只有一对夫妻喷出去,挂在树上,树上高高挂,那对夫妻没死。死了十三个,

我看到这个,哇!吓一跳!啊!司马库斯,我们讲堂刚刚去过,哇!这怎么得了,这要死法师六、七个,统统往生了,对不对?那怎么办呢?

真的,听到就,喔!那一天晚上我就很难过,还好法无师坐后面有拿了一张地藏王菩萨去念,喔!幸好!整团还好平安回来。所以,还好!

因此,人这个生死,一瞬间,你要发生什么事情,也很难讲,也不一定说:怎么玩,才叫做快乐,应该讲是,安全第一啦!还是要安全第一啦!

但是那个也是共业所感,叫说:报纸登的,真的、假的不知道,报纸登的说:它那个在倒着走的时候,好像有一股力量在啦他们,那个定业就是不可转,竟然发生这种事情。太不可思议,

去了,上去不对劲,手煞车拉起来,就OK了!可是慌乱,后面好像有东西在拉着,就是车祸会发生,非发生不行。简单讲:那是十三个的劫数到了。没办法,没办法改变。

所以这些什么国小同窗啊,这样一出去,走了三个,好几对的夫妻,如果他的儿女,看他爸爸的尸体、妈妈的尸体,不晓得怎么哭,很难过的。

所以这个讲堂啊,如果以后呢?有人要办什么郊游啦,最好能够上网看一下,那个路况怎么样,对不对?难道一定要去看那一棵神木,那一棵神木是有多好看,看到十三条生命没了。对不对啊!因此,还是要小心一点。健康第一嘛!生命为重。

   6-12 修习,就是你一定要精进。听经闻法也是要精进,诸位能够撑到今天,能够听经闻法,从开课以来到今天这样坚持,师父大受感动。

【“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这是自证的中道智相。

由于离于空假,所以一切法相皆不计著,以皆无所著,故】(所以)【引生中道之智。此为三观之中观。】

【“得如幻三昧身”:“得”是成就,以一切无著,故】(所以)【能观诸法如幻,而成三昧,“如幻三昧身”是报身。】

【“诸佛地处进趣行生”:谓此自觉圣智及如幻三昧身,皆由于菩萨在诸佛自证之境界上,精进趣向修行,而得生起。

这三圣智相都说“生”,】这【是指长养而得成就,为勉励】修【行人修习之义。】

修习,就是你一定要精进。听经闻法也是要精进,诸位能够撑到今天,能够听经闻法,从开课以来到今天这样坚持,师父大受感动。

听说楼下不是没有人,两支柱子后面不是没有人要坐,我听的、得到的讯息是说:后面太冷,那个冷气一吹的话,就太冷,所以,很多人就跑到二楼,二楼的人听说身体比较虚弱一点,无法承受冷气这样吹啊,所以,二楼的人,就是身体差一点的意思。

身体强健的都坐楼下,比较有抵抗力,听说后面的冷气很冷啦!所以很多人都,哇!吹不起冷气。太凉了!所以就跑到二楼,不是不想到楼下来捧场,不是这个意思。

   6-13 你想要成佛,就一定要发愿度众生。如果你不能度众生,最起码你要的是推广正法,这推广正法,有钱出钱,有力就出力,你不会讲,那就是散播正知正见的法师所讲的法(去)印。

【义贯】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于上所说的最初的“建立智慧”所修之“相”中,安“住”不退后,

应“当”更进一步,精“勤修学”最“上”殊胜的“圣智三相”。

什么是菩萨应“当勤修学”的“圣智三相”?就是“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

若菩萨“修行得此”三圣智相“已”(之后)便“能舍”弃二乘陋劣的“跛驴心智慧相”,而证“得”菩萨(“最胜子”)的“第八”不动“之地”,

如是进趋不舍,“则”能“于彼”最“上”的“三”圣智“相”,由更进一步“修”行而得究竟“生”起。

“大慧,无所有相”是指无诸“声闻、缘觉及外道”之“相”,(以见其相空故),“彼”正智是因“修习”一切法空、无所有,而得“生”起者。

“大慧,自愿处相”是指过去诸“佛”,于因地中修行时,“自”所发之本“愿”,

菩萨于此“处”,因“修”行亦得“生”起与佛无二之】(的)【度世弘愿】

换句话说;你想要成佛,就一定要发愿度众生。如果你不能度众生,最起码你要的是推广正法,

这推广正法,有钱出钱,有力就出力,你不会讲,那就是散播正知正见的法师所讲的法(去)印,

那么,正知正见的佛的经论,也是用钱、用体力,用时间、空间,统统是属于度世的弘愿。

【“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是因为修习以中道正智观察,而于“一切”空与有等“法相”皆“无所”妄“计”执“著”,

因为不著一切法相,而“得”成就“如幻三昧”上妙之“身”,

更于“诸佛地”之“处”精“进趣”向修“行”而得究竟“生”起此自觉圣智究竟之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22: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