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197:【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在此,如来再一次劝修,因若成就此三相,则能到如来地故。】就有办法到如来的圣智境界。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诠论】

【在此,如来再一次劝修,因若成就此三相,则能到如来地故。】就有办法到如来的圣智境界,

【又,前面如来曾】经【劝修说:“自悉檀善,当勤修学”。】自悉檀善,就是自性的真如,叫做自悉檀善。自性真如,这是一切檀最善,叫做自悉檀善。前面已经讲过了。

【此章则劝修圣智三相,二者有何】(什么)【差别】咧【?

因为前面说明诸识生灭因缘,其主旨为显示真相不灭之理,故】(所以)【只要依自智,修唯心观,加功用行,便能至于菩萨地智,渐阶果觉。】

这个阶,就是阶位。就是达到的意思,渐渐的达到了果地的觉。

【所以佛说:“自悉檀善”。

此章则教于生灭诸识之中,实证真识之体,】所以,凡夫见相,圣人见体。凡夫见生灭相,圣人见不生灭的体。

讲来讲去,所有的修行,都在大悟见性。开采真如的本体,念佛也不能离开这个真如的本体。你才晓得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说来,实无所来,说去,也实无所去。

【以成果上法身,故】(所以)【须依圣智以为己智,而进趣极证。

这两者,在能观上有异】(差别)【,而所证之体】是【实同】的【,】

所以一切众生修学佛道,因为根器不一样,但是到达目的地都一样,都是成佛。

【若能一念相应,妙契玄源,则何有异哉?】所以啊!中国的禅宗,即心即佛,这个可以说(是)整个佛教的灵魂。

大悟见性是整个佛教的灵魂,要不然,它就是名为相说。那么,名为相说,就不能理解涅槃妙性。那么不能理解涅槃妙性呢?就没有办法理解诸佛的心。

这就很容易被煽动,念佛念得,人家讲:世界末日到了,喔!就真的开始准备很多。

像台湾有的,就准备很多的什么?电视也在报,准备手电筒、腊烛、绳子啊,就准备这个,很容易受到影响的。

听师父演讲的,没有一个人去准备这些。你有准备什么食粮吗?没有啊!你有准备什么手电筒啊!平常备用的那一支不算,平常大家家里都有一支手电筒,那不算啊!你有没有准备很多的、多余的,统统没有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198:【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菩萨好好地修行,一直到佛的究竟,能得到如来究竟常住法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这一段有一点长啊,慢慢的解释一下: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道大菩萨众心之所念,他们所要的法,念念渴望佛陀来为他们解说:

所以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道大菩萨众之所念,名圣智事,

诸位!这个“事”是指度化众生之事,菩萨的工作就是度化众生,家务事啊!这个也是啊!

法师发大悲愿啊,就是要讲经说法啊!所以,名圣智事,就是度化众生之事。

那么,娑婆世界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就是最快的啰。直截了当地感受啊、觉悟啊,所以名圣智事。圣智事,就是度化众生之事。

分别自性经,这个分别,不是那种分别心,是用大般若智慧能够分别。

自性,就是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所以这个自性前面多了一个“三”,画三杠,那么,就是三自性。

经,就是法门,也就是名圣智度化众生之事。来用真如般若智慧,来分别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法门。

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所以,大菩萨要讲以前,一定要承佛的威神力而白佛言,意思就是:佛的加被是最为重要的,

说: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就是,希望佛讲了圣智度化众生的事,以真如无分别智慧,来分别三自性的法门,这个“经”就是法门。

因为,这些是百八句分别所依,也就是诸佛如来用来分别百八句的。

前面所讲的,建立的百八句,百八句,就是前面佛所说的。分别,就是分别之所依。

那么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希望说这个圣智度化众生,用真如无分别智分别三自性的法门。

令其了解,能够分别诸佛如来用来分别百八句的、为依靠的。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诸位于那个“此”是指圣智事分别自性经,那个“此”就是这个。

那么分别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要分别一百八句。

简单讲:圣智事分别自性经,就是一百零八句所依靠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依的,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来分别,怎么样?能为所有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自相是缘起,共相,也是缘起。都是空无自性,

所以说:能为说菩萨摩诃萨,如果不了解就会堕入自相共相种种的妄想自性。

但是如果了悟了诸法空无自性呢?就不会堕入自相共相的妄想自性。

所以,能为说菩萨摩诃萨,堕入自相和共相自性所产生的一种妄想。

然后呢?以分别,然后蒙佛,怎么样?来分别,这以分别来,说:就是解说。

妄想自性,就是实无~妄想,诸位!再补两个字,妄想自性,就是妄想“实无”自性。实无自体性,就是空无自性的意思。

妄想因境而有,境界本空,妄想也是依他起,也是空无自性。

其实是,只有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是般若智慧性。可是妄想性却盖住了般若智慧,

所以,以蒙佛用分别,就是用真如分别三自性经,来接受妄想实在是空无自性,实无自体性。

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五蕴身所构成的,那么,就是人无我,万法,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也是无我,还是法无我。

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无我、还有法无我,净除妄想。

诸位!一切人无我、法无我,那你还有什么留恋的呢?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执着,这些留恋、执着,统统叫做妄想。

能够了解缘起自性空无自性,人、法二无我,就可以净除妄想,照明诸地啊!诸地,就是菩萨诸地啰,诸菩萨的地啰。

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当然,人、法二无我,净除了妄想,照明了诸地以后,当然就超越了一切声闻、缘觉、还有外道,外道就更不能相提并论啰。外道的禅定乐是生灭的、不究竟的啰,

因为,超越了凡夫,超越了外道,超越了邪见,又超越了小乘的境界,所以怎么样?能够观察到如来不可思议所行的境界。

因为已经超越了凡夫、外道、邪见、小乘,所谓进入了菩萨的阶段。就有办法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的境界。

根器熟了,因缘具足了,毕定,就是毕竟决定,舍离了五法,舍离了三自性。

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统统是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啊!怎么样?而善自庄严。为什么要庄严?因为要得法身啊!得了法身以后,能怎么样?故能起一切如幻的境界。

那么,千处祈求千处现啊,苦海常作度人舟。这千百亿化身就显现了,像观世音菩萨这样子啦!

千处祈求千处现,所以故能起一切如幻的境界,因为,善自庄严,已得法身。

得了法身,能起大用,所以,能起一切如幻的境界。千百亿化身,然后怎么样?

升,就是升入,入于一切佛刹土,佛刹,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佛刹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兜率天宫,在补处佛的兜率天宫,教化成熟的众生,乃至于色究竟天宫,

就算色究竟天宫,这个报身佛成佛的地方,他也有办法,乃至于变化成报身佛,而入于色究竟天宫大作佛事,一直到怎么样?逮得如来常住法身。这个就是,悟到究竟了。

从前面再把它贯串一遍:时间快到了,乘下三分钟,因为晚上有诵经喔!我们再把它贯串一遍,休息,那么下星期,元月五号、六号,大家再来上课,所以下个礼拜还是要上课,元月份,师父上七堂课,那么,后天的元旦有皈依,希望大家告诉大家,每年元旦,人数都不是很多,可能就没有宣布这个讯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道大众大菩萨众心之所念,说:希望开示种种度众生的法门,还有三自性的法门,五法三自性,名圣智事,也就是圣智度化众生之事。

来用真如心性般若智慧分别三自性法门,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说:

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三自性的法门,用这个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怎么样?

令其解了诸佛如来用来分别的百八句,这百八句分别之所依。就是唯愿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是百八句分别之所依。

这分别,不是意识心,是指真如心所分别。所大用出来的一百零八句,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来分别,能为说菩萨摩诃萨,堕入自相、共相、还有妄想的自性。

蒙佛以分别来解说,妄想其实是无自体性的。

只要能够体会妄想空无自性,实无自体性的,就有办法善知周遍观察五蕴本空的人无我,十八界万法空无自性的法无我。

能净除一切妄想,拔除一切痛苦,照明诸菩萨之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之乐。

因为超越了凡夫、外道、邪见、和小乘的境界,所以,他有能力去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的境界。

根器成熟了,毕竟决定舍离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

因为得到了法身,所以能起大用啊!所以能起一切如幻的境界,化现千百亿化身,就升入一切无量三千大千的佛刹当中。

兜率天宫,就是补处佛,就去教化,补处佛所住的地方叫做兜率天宫,就教化成熟的众生,

在座诸位,还要补一句,叫“有无量的”兜率天宫,不是只有一个,我们娑婆世界的兜率天宫是弥勒佛,补处佛。可是他方世界不一样,所以,无量,有无量的兜率天宫,这个要稍微要注意一下,

为什么在这个兜率天宫呢?为了要教化成熟的众生,乃至怎么样?也可以变化报身佛,到色究竟天宫大作佛事,一直到得到如来常住的法身。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菩萨好好地修行,一直到佛的究竟,能得到如来究竟常住法身。

因为时间已经到了,那么,我们今天,就暂时讲到这个地方,星期二皈依,下星期继续上课。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二套(共10讲)
第四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慧律法师 主讲
2012.12.02-2013.01.27

    (师父走上讲台,行至佛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额前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请坐下。)

    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198:【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所有的修行,都要等到那一天来临。说:逮得如来常住法身啊。

上个礼拜讲到这一段,刚好时间到,我们这个礼拜,再从这里开始,恢复大家一点印象,强化一下上个礼拜最后的一个观念。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1-1 佛道里面,不着空,不着有,长驱直入。不着断见,不着常见,长驱直入如来的常住法身。

上个礼拜,我们讲到这里,刚好一个段落,准备下课,我们再把它重复贯串起来。

说: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道大众他的心所念,大菩萨众就是集一切众生都有共同之念,是哪一方面呢?

就是度众生之事,度众生这件事的方面,菩萨度众生是家务事嘛!

说:名圣智事,圣智事,就是度化众生之事。

那么“圣智”就是自觉圣智,就是自利啰,那么“事”就是度化众生之事,就是利他啦!

修行人不外是这两利,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

分别自性经,这个“分别”,不是分别心,是用真如自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

能够用真如自性,分别三自性经,“经”就是法门,也就是用真如自性了悟了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是依他起性,什么是圆成实性。

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那么就是,承佛的威神之力,就是大菩萨要说话前都(要)请求十方诸佛加被。

说:世尊!唯愿为说,说:仰愿,祈祷佛来为说,为大众,

大菩萨众心之所念,说哪一方面的事呢?就圣智事分别自性经,

这个圣自事分别自性经,有多么地重要,你知道吗?

因为他能让大众解了一百零八句分别,分别一百零八句,

就前面所讲的,是诸佛如来用来分别百八句,前面所说的,分别所依,分别之所依。

分别中间再加一个“之”所依,也就是这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是一百零八句,如来用来分别一百零八句分别之所依。也就是一百零八句之报依,完全出自于圣智事分别自性经。

“经”就是法门,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这个“此”,把它括弧起来,然后用一条线,引伸、延伸到往下,就是圣智事分别自性经。

这个圣智事分别自性经,在旁边画一点点,这个括弧,然后一点点闪动那种符号,就是圣智事分别自性经。

这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来分别。

只能为说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如果不小心,堕入了自相的迷茫,还有共相的迷茫,

注意,自相跟共相,都是依他起的。这里讲的自相、共相的旁边,就是缘起自性。因为不了解缘起自性本来就是空性,因此就堕入了自相的妄想,还有共相的妄想,也就是不了解别业和共业所产生的自相和共相的妄想。

简单讲:就是不了解万法都是缘起自性,而堕入了自相、共相,就是别业跟共业所感的假相的世间,而不能超脱。

因此有了妄想自性,妄想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简单讲:不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就会堕入了妄想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

蒙佛用分别解说妄想自性,妄想自性,其实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也就是空无实体性。

换句话说:你的妄想是没有任何的道理的,妄想,它就是一种迷茫,莫名其妙的起来,莫名其妙的烦恼,也找不到一个解决之道,也就是这样就过一辈子。

则能善知周遍,周遍,就是无法。没有一法可以离开人、或者是法,不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不然就是着法相,

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了悟了人法无我,有什么好处呢?

既然人无我,还有法无我,一切法无我,那你贪什么?你又嗔恨什么?

那么你就不会起愚痴的念头,因此能够净除妄想。

诸位!净除妄想,照明诸地,是什么?这个就是正智。进趋于如如不动的阶段,就是正确的智慧。

诸位!观察人、法二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是什么意思:就是正智,正确的智慧。

因为已经超越了凡夫、外道、邪见、小乘的境界,所以他有能力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的境界。

这如来不可思议所行的境界,它不是有为法,也不可以着一个无为法,这不是凡夫、二乘人有办法的,叫做不可思议。

没办法用语言,或者没办法用思维来推论的,没有任何的模式,不可思议。所以不可思议所行的境界,

那么这一句就是:我们修行人要了解的,大悟见性,证量的现量境界,这是大悟见性的证量境界。

它只有结果,不能有如果,结果,就是回归当下。只有证量的人,能够与真如心性相应,它没有如果。如果,是一种假设性的东西,所以大悟证量的解脱境界,只有结果,它没有如果,

假设说:我有一天开悟……怎么样?那就不是一个开悟的圣人,它没有任何可以假设的东西,没有任何可以推论的东西。

那这一句话,所以证量的解脱境界,它只有结果,没有如果。如果有如果的话,那就表示,他没有开悟。用假设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跟真如心相应的,

说:唯证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没有办法的喔!所以因为他超越了凡夫、外道、邪见、小乘的境界,所以能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的境界。

也就是:万法回归的证量的现量境界。毕定,就是毕竟决定,舍离五法,五法,就是相。

相就会安上一个名词,名,名词就会起妄想,如果我们修行就能够舍离,那么就有正智,最后达到如如,就是佛的境界。

所以舍离五法,还有舍离三自性,舍离了遍计所执性,舍离了缘起自性,还有舍离了圆成自性。

真正的圆成自性,还不可以安一个圆成自性。如果圆成自性,证量的解脱境界,可以安一个圆成自性,就变成头上安头。

所以,成佛的人,他绝对不会着一个我(见),一个佛见,凡夫,真正的成佛,是离凡夫见,离二乘见,离菩见,离外道见,一定要离佛见。

连佛的知见都不可以有,才能够契入绝对的真如,跟圆融的清净自性。

说: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诸佛如来法身智慧,那么,而善自庄严。

诸位!我们修学佛道,就是要达到这个法身智慧。因为他是生生世世的善根,最后成佛的一个总结。

因此我们要除了报父母恩,那(只)是生我们这个色身,更要报三宝的恩、如来的恩。

诸位啊!如果一切的出家众所作所为,和一切在家居士的护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我们一定要报佛恩,那么这个动力就会来。

我们今天听到了佛法,了解如来的法身慧命是这么地重要,而且是每个人心性当中存在的。因此所有的出家、在家,都要(有)这样共同的理念以报佛恩。粉身碎骨啊!都要报佛的恩。

这样的话,善自庄严,就是能得福跟慧的庄严。怎么样?达到了如来的法身智慧以后,能够起一切如幻的境界,换句话说:他是游戏神通啦。

对他来讲:来到这个世间啊!有来等于没有来,没有来则方便来,

所以能够化现千百亿化身,升入一切佛刹,佛刹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刹当中,兜率天宫,就是补处佛啦!

来教化成熟众生,乃至变化成报身佛,因为报身佛呢?他是千丈的报身佛,那个不是在我们这个人间示现成佛的。

在色究天宫,怎么样?变化成报身佛,而入色究竟天宫,来大作佛事,逮得如来常住法身,逮得如来,就是一直在等待。

修行也是这样,叫做长养圣胎,成熟根器。我们为了成熟自己的根器,长养自己的善根,所以,我们可以忍受一切的痛苦。在佛道里面,这是必经的过程。

所以,佛道里面,不着空,不着有,长驱直入。不着断见,不着常见,长驱直入如来的常住法身。

所有的修行,都要等到那一天来临。说:逮得如来常住法身啊。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1-2 佛讲的一切,叫做经典,那“经”是什么?就是佛说的一切法门让你解脱,让你入门,门是进出的关键嘛!所以,“经”就叫做法门。

【注释】

【“圣智事分别自性经”:“自性”,为三自性,

即】(也就是)【依他起自性,】依他起性,就是缘起自性,也就是借重条件所构成的,会败坏的,叫做依他起性,(也)叫做缘起自性,叫做空无自性。

那为什么有个“自性”两个字呢?是为了讨论,万法空无自性,可是为了讨论它,你就假设,暂时可以讨论,叫做依起,有个自性。

【遍计】执【自性、】以【及圆成实自性。】

只要在事相上的讨论,都有“自性”两个字,如果说:究竟义来讲:语言、文字都不可得,哪有什么自性。万法空无自性,连空无自性,也不可得。

【此三自性,开演起来,则有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合之则只有三性,

因为此三自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性【为圣智所知,且唯圣智所能分别,而用于度化众生之事(“事”,即】(也就是)【度化众生之事),故】(所以)【称】为【“圣智事分别自性”,

“经”是法门之义,以经者为贯彻一切法门,故名法门为经。唐译作:“圣智事自性法门”。】

【“百八句分别所依”:“百八句分别”为倒装】句【,实】在来讲【为】(是)【:“分别百八句”,“分别”为动词。

此句之义为: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是诸佛如来用来分别百八句的;

也就是说:诸佛“依”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来“分别”百八句。因为百八句最主要的,还是在分别三自性。】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此”,是指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经”就是法门,

佛讲的一切,叫做经典,那“经”是什么?就是佛说的一切法门让你解脱,让你入门,门是进出的关键嘛!所以,“经”就叫做法门。

【“说”,是开示,解说。“入”,即】(就)【是堕入。

“自相共相妄想自性”,即】(也就是)【自相共相自性,】以【及妄想自性。】

妄想自性,怎么来呢?就是着境以为实,把所有的境界,都认为有实自性,其实那个,叫做头上安头,叫做妄想自性。

【自共相即缘起自性;】缘起,就是条件的,有增有减,生生灭灭的。

【“自相”,是见诸法各有其不同的相状,如见五阴各自不同,称为自相。

“共相”,是见众法和合成为一体,于此和合体,见有体相,名为共相,

亦即】(也就是)【《金刚经》所称】(说)【的“一合相”,或】者【称】为【“和合一相”,】

比【如】说【见】到【五阴合成一身,即】(就)【是见有“共相”。

“妄想自性”,即】(就是)【菩萨依著诸法的自相、共相而起诸妄想,】

诸位!这个自相存在的,一样有共相,而共相存在的,一样有自相,你一守要交叉这样解读。

譬如说:五蕴身这个自相,自相,就是共相,解析开来,就是共相,这个所有的共相,回归到一,就是和合一相。五、六十亿的人住在地球,就共同住一个地球,就是共相。

所以,自相里面有共相,共相里面有自相,要了解这样子的交叉地解读。

而且诸妄想【周遍计执,称为妄想自性。

此整句是说:如来因依圣智事分别自性经,而能说菩萨摩诃萨堕入自共相自性,】以【及妄想自性的错误之中,以致不能证知圆成实性,如此开示演说,令其了知、觉悟。】

为什么叫做圆成实性呢?对前面两种彻底地觉悟,不够圆满的遍计所执,或者依他起性,对他来讲,这里证悟到圆觉,叫做圆实性。

【“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

菩萨因蒙佛如是分别解说,而了知依他起性及遍计所执性本为妄想,实无自体性,即是圆成。

“人法无我”,即是人无我与法无我。

因了依他、遍计本即圆成,以依他、遍计无有自体,其体即是圆成故,故】(所以)【能断依他、遍计。

由断遍计,则能观人无我;由断依他】起性【,】依他,就是依他起性,【故】(所以)【能证得法无我。】这个法无我,就是诸法无我。

诸法,当体即空,就是无我。这法就是六尘、六根、六识所建立的十八界,等同万法,万法都是无我。空无自性,

【“净除妄想,照明诸地”:以依他起及遍计所执二障】就是两种障碍【皆】(统统)【修断,人法双忘,故】(所以)【能净除一切妄想,而照明菩萨诸地。

“照明诸地”,指于菩萨诸地皆能了了知见,犹如以灯照耀,无不彻见。】

【“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以照明诸地,故】(所以)【能超越凡外邪小耽著禅定之乐。菩萨对于禅定是不味、】就是不会执着,不味,就是不会执着。也【不乱】的【。】

【“舍离五法自性”:“五法”,】就【是相、】众生见到相,就会安排一个【名、】就一定会起执着的妄想起执着的【妄想、】等到有一天,听到了佛法,有善根了,就是(有)【正智】了【、】就【如如。“自性”,是指三自性。】

【“起幻境界”:“幻”是如幻。】

【“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兜率天宫”为佛化身补处菩萨所住之处;

菩萨以得如来法身庄严,故】(所以)【能起如是如幻境界,化千百亿身,而升入一切佛刹中之兜率天宫中,教化众生,大作佛事。】

这句话,就代表了佛的一生一世,是以弘法利生为主,那么也是师父一辈子的责任跟兴趣,

师父做这个相上的东西,师父就提不起劲,但是对于弘法利生啊!虽千万人吾往矣!纵然万箭穿心啊!也不能倒下。

因为推广、弘扬正法,就要有这股劲儿,没有这股劲儿,就不行。不能说人家批评两句话,我就畏缩了,

如果人家批评你两句话,说:你讲得这么差,喔!就丧志泄气了,要不然,换你来讲啊!不行的,

荷担如来的家业,不能靠个性的,你何必烦恼他要怎么讲呢?你就是要这样做,喔!就是要这样做。

成功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成功是属于那些坚持理念的人,我就是那种人,就是这样子。对不对?

不能说:哎呀!你讲两话,我就动摇了,那释迦牟尼佛像你这样子的话,还弘什么正法咧?

你说二、三句就倒了,我说二、三千句,我也是不会倒,我就是屹在那,让我看,你要怎样呢?这个才叫做大丈夫嘛!

因此,你要教化众生,大作佛事,就不必去管什么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东西,这个不会困扰一个弘扬正法的人,要坚定的,要用无比坚定的意志的人,才有办法荷担如来的家业。

【“色究竟天宫”:梵名阿迦尼吒天。此天在色界之顶,与无色界相邻,因为色界之最高天,故名“色究竟天”。是为妙觉菩萨成报身佛之处。】

【“逮得如来常住法身”:“逮”,】就是【及、至,也就是“一直到”的意思。谓菩萨如是于十方世界,起如幻境界,大作佛事,度化众生,】大作佛事,也是幻,度化众生,还是幻,悟到诸法如幻,人、法二无我,【一直到证得如来常住法身。】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1-3 修行人不能一直执着那个禅定的喜悦啊!一定要动,起而动,来度众生。

【义贯】

【此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其所念者,“名”为“圣智事分别”三“自性”法门(“经”)。

于是大慧菩萨即“承一切佛威神之力”加持,“而白佛言:

世尊”,但愿(“唯愿”)您“为”我及诸大众解“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

因为此法门为“分别”了知“百八句”之“所依”,】意思就是:这百八句全部依靠圣智事分别自性经,

【且诸佛“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圣智事“分别”,而能为“菩萨摩诃萨”开示解“说”,种种堕“入”诸法“自相共相”自性及“妄想自性”的行相,令其觉了。

诸菩萨“以”蒙佛如是“分别”解“说”:一切依他、遍计本为“妄想”,实无“自”体“性”,即是圆成;

以此之“故”,菩萨“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无我,与“法无我”,

因而“净除”一切“妄想”,“照”彻“明”了菩萨“诸地”,

因而“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味着的“诸禅定乐”;】

所以,因此啊!修行人不能一直执着那个禅定的喜悦啊!一定要动,起而动,来度众生,

【以】超【越凡外邪小境界,故】(所以)【能】够【,“观察如来”种种“不可思议所行境界”;

由观如来境界,而能“毕”竟决“定舍离”相、名、妄想、正智、如如等“五法”】以【及依他、遍计、圆成三“自性”;】

诸位,这个三自性,接照道理讲:是空无自性,要这样念,依他起自性,空无自性,遍计所执性,空无自性,圆成实自性,空无自性,要这样念才对。

所以这个自性,就是事相讨论事第一义谛,要加一个“自性”,要究竟,究竟,就是唯心。

【由舍五法三性而达】到【清净,故】(所以)【能得“诸佛如来法身智慧”,而“善自庄严”;以得法身,

故】(所以)【能“起”一切如“幻”之“境界”,化千百亿身而“升”入“一切”诸“佛刹”土中之“兜率天宫”,教化成熟成就众生,“乃至”变化成报身而入“色究竟天宫”中,大作佛事,“逮”至证“得如来常住法身”。】

   1-4 在座诸位!佛讲一切诸法如幻,重点,在告诉你什么?诸位!如幻就是万法空无自性,万法空无自性,就是空。空,就是万法不可得,悟无所得,即入佛的正见。

为什么要观一切诸法如幻呢?在座诸位!佛讲一切诸法如幻,重点,在告诉你什么?为什么修行人必须观一切法如幻。

诸位!如幻就是万法空无自性,万法空无自性,就是空。空,就是万法不可得,悟无所得,即入佛的正见。

法华经讲:世尊一辈子来示现人间,只有四个目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

你看,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有如此的重要。

修行最怕走了几条路,一、走错路,二、走岔路,三、走邪路,四、走小路。修行最怕走小路,就胸量不够大,

还一种最怕走什么路呢?修行最怕走什么路呢?最怕走冤枉路。冤枉路,就是我很想修行,搞了十年、二十年,什么是佛的知见,搞不清楚。

教他好好地听经闻法,有自己的一套的看法,忙于所有的茫,也是茫茫然,也是很忙的“忙”,所有的繁忙,对生死,沾不上边。对佛的正见,也沾不上边,

这个世间,要是没有人开示佛的正见,所有的修行都在相里面的东西,都是相。你眼睛看到哪一种都不是相的东西,

那相,不是说不好啰,当然也有好处啰。所以就是:比赛看看啊!道场,谁盖得比较大啰,佛像,看看谁做得比较大啰,当然这个也有正面的了,喔!佛好伟大,我好渺小,嗯!种下善根,向佛问个讯啊!来道场啊!顶个礼,也有他的善根的存在,

但是如果对知见,佛的知见、正见没有契入,那烦恼没办法解决。

诸位!你拜佛、念佛、你用功,是为了了生死,烦恼没办法解决,那表示说:你临命终很危险,非常危险。你现在生活烦恼都做不了主,你临命终,怎么做得了主。

这一句话是很真实的,哎呀!师父!我临命终,不晓得有没有把握,我说:那就看你现在啊!往生是现在的事,你现在烦恼能不能处理,往生是现在事,不是临命终的事,烦恼的事情,你现在能够解决,那临命终,你就有把握。

所有的听经闻法,都在成熟这一念善根啊!开大般若智慧啊!你就知道,听经闻法,它有多么的重要,宁可牺牲生命啊!也要听经闻法,没有法你哪里有办法解脱咧!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199:【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底下这个,在破邪,破除外道的断见跟常见,这个,很难。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底下这个,在破邪,破除外道的断见跟常见,以下这个,很难。

老参不一定都~初学佛法的,不用讲,他一定听不懂。老参,不一定,

那有一种人,两种人听了会很法喜,那么,就是有相当的唯识基础,他听了会法喜。

再来一种,叫做,你讲得越难的,我就越想挑战它。这个由兴趣引出来的,一种内在的菩提根,那不错。

所以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完全听不懂的,后面这个啊!那是不可能听得懂,那听得懂的,哇!那就很有善根,但是师父呢想办法让听得懂。

    2-1 佛告大慧,有一种执着无见的外道,起了一切法无所有,否定了因果法。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说:佛告大慧啊!有一种,这个是指有一种外道,怎么样?执无见的外道,执着这个无见,跟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那个“无”,完全不一样,它这个无见,叫做断灭见,空无所有。

诸位!空无自性,是指体性本空,这外道指空无所有,就是否定因果,空无所有,叫做断灭见,这完全不一样喔!

万法空无自性,是佛所体悟的,有一种外道,执无见的外道,是万法空无所有,什么统统没有,那是断灭见的。

有一种执无见的断灭见的外道,作无所有,“作”就是起,起一切法,断灭见的无所有,无所有,就是万法空无所有,

简单讲:就是否定缘起法,妄想计着,这是由外道内心自己产生妄想,自己执着那一种角度跟观念,

外道没有佛的正知、正见、正觉,因此呢?只是依照六识心所发的那个觉,不是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叫做,觉知因尽,觉知,不是依正等正觉,佛的那种正知、正见的觉,是依六识心所发出来的妄觉,断灭见的妄觉,怎么样?

因尽,就是因缘有时候而尽,意思就是,在某一个时间、空间,你看,因缘有时候而尽了。

你看看,它底下举一个例子了,你看,兔无角想,后面所用的叫做兔角、兔角,兔无角,就是:你看看,兔子啊!头顶上没有长角,那就可见,在其它的动物身上,有时候可以看到,像牛啊!鹿啊!可以长这个角,可是这个兔子确实看不到角啊!那个头顶也没有长两只角啊!

可见啊!佛教所讲的因缘法,到这个兔子的顶上,就发现讲不通,没有那两只角,就没有长角的因缘,所以一切法,到某一种时间、空间,它是断灭的,它是空无所有的。

你看,就像兔子没有角,这种莫须有的妄想啊!如兔无角,比如说:像兔啊!一生出来,兔就没有角了,兔无生出角来,所以一切法也是因缘有时尽啊!并没有佛所讲的因缘法,

有时候发展到最后,诸法空无所有,你看看,你看得到兔生角吗?你看,兔不生角,因缘法就讲不通,所以因缘有时尽。

就用这个兔无角的角度,来否定所有佛讲的因缘法,意思是:某一些因缘,不是遍一切处的因缘,所以啊!因缘有时尽,有处而尽,叫做觉知因尽。

“因”,就是因缘尽,因缘有时候而尽,就是觉知因尽,就是~这个因,当然就补上缘。觉知因缘有时而尽,有处而尽,产生了兔无角想,这种莫须有、莫名其妙的妄想。如兔无角,他就,你看兔没有角,因缘有时尽,所以万法其实是空无所有的。

诸位喔!再强调,空无所有跟空无自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空无自性,是指缘起法里面体性不可得,这是佛所证悟的,诸法,空无自性。

空无所有,是外道的断灭见,就是没办法延续因缘法,简单讲就是否定因、缘、果报。你将来也不需要受果报,就像兔子,你看,其它动物头有角,到兔子的头顶上,你看没角了。

所以因缘有时尽啊!就以偏概全的,来否定佛陀所讲的缘起法。

外道的说:人也是一样啊!不必受果报啊!对不对?你看,那兔头上就没有那个角啊!所以人啊造什么因、恶因啊,也不会得恶果,造善因,也不会得善报啊。所以怎么样?因为因缘有时候会尽啊!空无所有啊!

接下来,我把它贯串一下,说:佛告大慧,有一种执着无见的外道,起了一切法无所有,否定了因果法,

一种妄想自心起计着因此他就用六识妄心、妄觉,觉知因缘有时候尽,某些因缘啊!不是遍一切处,有时候啊!因缘有时尽、有处而尽。

这种莫须有的妄想,就生出了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你看,兔一出生就没角,兔怎么可能长出角来呢?

因此以偏概全否定佛的因果法、因缘法,一切法空无所有,亦复如是,就产生断灭。

   2-2 空无所有,不是空无自性喔!你一定要好好的把两种搞清楚了。空无所有,就是断灭见,否定因果法,否定因缘法。空无自性,是指体性本空。

【注释】

【“有一种外道”:“这是指执落于无见,说一切法究竟无空的外道。】

【“作无所有妄想计著”:以一切法为无所有,起如是之妄想遍计执著。“作”,是起之】(的)【义】(意思)【。】

【“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觉知因尽”,谓彼外道观察因缘法,觉知因缘有时而尽,或】者是【有处而尽,】有处,就是空间。有时候,时空有尽的时候。有处,就是空间而尽。

【亦即】(也就是)【某】一【些因缘非遍于一切处,例如于兔类身上,便无生角的因缘,此时生角之“因”便“尽”了。“尽”,亦】(也就)【是无之义。

此处之“觉知”,只是依六识心发觉而已,】所以这个觉知,不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个觉知,是妄心、识心的觉。【非正觉正知,以其依于妄识,妄想分别。

“兔无角想”,以正智而言,】以佛如来的正智,【“兔无角”这】种【想法,可】以【说是】莫名其妙地产生,也就是【莫须有之想,亦】(也就)【是忽发奇想,因此是一种妄想】

诸位!这个叫做想像力丰富啦,用想像力的。就像艺术啊!想像力一定要超过技巧,这才是一个很好的画家,这个画家的想像力要很强。然后超过他的技巧,就可以留名画家青史啊!

【“如兔无角”,譬如见兔无角,就说:“你看,兔没角!”接着又继续妄想】分别【:“为什么兔无角呢?既然其它许多动物都有生角的因缘!?为什么兔没有此】(这个)【因缘?可见因缘法有时而尽,有些地方没有因缘法,】就是有处尽啦!

【如兔就没有生角的因缘,可见因缘法是空无的!”】空无,就是空无所有,

【“一切法亦复如是”,如果因缘法在兔角上是空无所有的,那么一切法也都是一样空无所有的!】

【义贯】

【“佛告大慧:有一种”执无见的“外道”,“作”一切法为“无所有”之“妄想计著”。

彼等由于“觉知因”缘有时而“尽”,便以为因缘法不是遍一切处的,而起“兔无角”这种莫须有的妄“想”执著,正“如”见“兔无”生“角”之因缘,】

诸位!众生也都是很多的莫须有的执着,靠想像力的,都靠想像力的啊!一切众生,不是正智所起的,统统叫做妄想,众生就是过这种日子,而从来没有觉悟。

【便说因缘法无所有,(若有,兔何不生角?)】如果有因缘法,这个兔为什么不生角咧?

【彼外道于是说,既然兔角因缘为无所有,可知,】可见,【“一切法亦复如是”】断灭见,【空无所有。】

空无所有,不是空无自性喔!你一定要好好的把两种搞清楚了。空无所有,就是断灭见,否定因果法,否定因缘法。空无自性,是指体性本空。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200:【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兔无角是实在,可是牛有角,也是实在的呀!这个叫做极端的外道。不是着空无所有的无见,要不然就是着四大构成天地万物(的有见),他认为那个四大是实在的。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这个文字太简单了,简单到不知所云,

大慧,复有余,有别的外道,前面是指无见的外道,这里余外道,在旁边写:这是指有见的外道,刚好两种都是极端,不是执无见,就是执有见。凡夫也是这样,不是执有,就是执无啊!

复有余外道,执有见的外道,别的外道,“余”就是别的,以另外一种外道,见种,种,补上去两个字,就是“四大”四大种,地、水、火、风,因为地水火风和合能生出一切法,

简单讲:人生跟宇宙,基本的条件是地水火风,因此见到四大种,地水火风,能够成就,求那,就是所谓的功德,一切的造作的功德,都来自于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东西。

所以,外道看到,执有的外道看到了这个地水火风,和合能成就一切法,能成就一切功德。

他就讲了,说:极微陀罗骠,这个陀罗骠,就是微尘,那么极微细的微尘,叫做极微细,叫做极微尘。

我们说:微尘,极微之尘,叫做极微细之微尘,微尘中里面的微尘,叫做极微细之微尘。陀罗骠,就是微尘。

外道就说:你看看啊!这个四大所构成的极微细的微尘你看看这个微尘,无论是单一来看,或者和合来看,都各有它的形,“形”就是形像啊!“处”,就是你看都有它的处所,处所,用今天来讲叫做体积啊!各有它的形像,有它的方分,唯识学叫做方分,现在叫做处所啊!体积就会占处所。

横法,就是我们今天来讲的,形量,形体,它的形体,还有它的分位,简单讲:就是,你看可以看到它的形像啊!可以看到它的处所啊!

因此横法,就是分布开来,种种统统是由四大分布开来,这横法,就是诸法的形量,还有分位,法的形量,就譬如说:长短方圆,分位,有大小啊,有大跟小啊等等,有种种的分布。

这个横法,就是一种大小、长短、方圆,不定的分布在世界各地,整个宇宙统统就是由极微细的微尘,各有形像处所来遍布交叉,遍满整个人生跟宇宙。自相、共相都是由这个而成的。

所以执着四大为真实,各各差别相,看到了大相、小相,看看各别的差别假相,缘起的假相,看到以后就起计着,计着,就是那个是实在的,看到桌子,执着桌子是实在的,看到墙壁,就执着墙壁是实在的,看到花,就执着花是实在的。

因为他的理念里面,就是说:四大并不会消失,就是永远的,就是杵在那个地方,那只是一个缘起,所有的缘起,都是四大所构成的,执基本的那四大为永恒存在的。

这个叫做有见,又叫做常见外道。着一切法以为实,叫做常见外道。存在那是事实,叫做常见外道,永远成在。

说:兔无角横法,说:这个兔角,没有兔角横法,前面所讲的,执断灭见的,执无见的,前面所说的,怎么样?没有兔角,嗯!我承认,那个兔确实是没有角,没有兔角的形像,没有兔角的量,没有,统统没有,确实是这样,

反过来,坚持一切都是四大所构成的,我现在反过来,前面是说:我承认兔角是不承在的,无兔角横法,就是没有兔角的形体,也没有兔角的形量,这个我承认,但是反过来,又执着另外一个角度,作牛有角想,这个牛实有角,实实在在有那个牛角的一种妄想,这个“想”,就是一种妄想。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兔无角是实在,可是牛有角,也是实在的呀!这个叫做极端的外道。不是着空无所有的无见,要不然就是着四大构成天地万物(的有见),他认为那个四大是实在的。因此啊!认为那个牛角也是实在的。牛角是四大所构成的,他认为那个牛角,也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这个不可否定,这外道是如此的坚固跟执着。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兔无角是实,那么牛有角也是实啊!叫做无兔角横法,反过来作牛实有角的妄想。

整句把它贯串起来,说:大慧,复有别的执有见的外道,看到了四大地水火风的功能,就产生了一种观念,

以四大和合能生一切法,只要四大和合,那么,就所有的相都存在,

因此见四大种能成就,求那,一切的功德,意思是:一切的造作统统一定要来自于地水火风,所以地水火风能成就一切功德,

然后观察极微细的微尘,陀罗骠,就是微尘,你看看,连那个最小的微尘(都)各有形像,“形”就是形像,“处”就是处所,有它的体积啊!

诸法的形量,还有分布之法,叫做横法。横法就是诸法的形量和分位,分布之法,叫做横法。

意思就是:经过了外道,这种执有的外道,交叉观察分析,各各有差别相啊!无论是自相,无论是共相,这个都是事实啊!

见已计着,“计着”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实实在在存在,而且是永远存在,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我承认,前面着无见的这个兔无角,这个兔没有形量,形状和这个量,我承认无兔角的横法,现在反过来,相反的坚持已见,作牛实有角的妄想,

所以啊!兔无角,我承认它是实在的,兔子真的没有角啊!可是反过来,却执着牛有角,这个也是实在的。

兔无角是实在的,牛有角也是实在的,这两种无见(和有见),(兔无角)这是断灭见,断见,无见就是断见,那么这里(牛有角)就是常见,有见就是常见的外道。

【注释】

【“有余外道”:“余”,】就【是别的。】

【“种”:即】(就是)【大种,亦即】(也就是)【四大种。以四大和合能生一切色法,故】(所以)【称为种。】

【“求那”:】就是【功德,或】者是【功能。】

【“极微陀罗骠”:“陀罗骠”,为极细之微尘。“极微”即】(就)【是形容此微尘为极微细、极微细。】

【“形处”:】就是【形像、处所。】

【“横法”:为】(是)【诸法之形量分位,亦即】(也就是)【分布之法。】

【“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起如是见已,计著实无兔角这种形量分位,因不见兔有角是实,

相反的却见】到【牛有角,因而作牛实有角,牛角是实,

且妄喻如四大种之功德是实一样】的【,说兔无角也是实,而执一切】法【为实有。】一切,就是一切法,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

【义贯】

【“大慧,复有”别的执有见的“外道”,因“见”四大“种”之功德(“求那”)为实能成就,
乃至“极微”极微的微尘(“陀罗骠”)等一切法,皆令各有其“形”像“处”所,与形量分位(“横法”),且皆“各各”有所“差别”,如是等皆为实有其事;

彼起如是“见已”,更又“计著”说:“无兔角”这种“横法”】没有兔角的【(形量分位),】我承认,【并计此说为实;】无谬叫做实,【彼因见兔无角是实,相反的却见牛有角,因而亦“作牛有角”亦是实之妄“想”计著。】

【诠论】

【此节魏译作:“见四大功德】这个功德的意思:能成就一切,叫做功德,就是四大地水火风能成就一切相,称为功德,

这里功德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那种功德,这里的功德就是一切造作都靠四大的意思。

所以见四大功德【实有物,见各各有差别相实无兔角,虚妄执著妄想分别实有牛角。”

唐译作:“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201:【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这个你可能就要作一点笔记了,要不然搞不清楚。

   4-1 我们了解,歇即是菩提,诸法都是妄想的产物,都是唯心现量。

大慧,“彼”就是彼外道,彼外道之人堕了二见,一个是堕入无见,一个是堕入有见,

不解心量,就是唯心现量,不了解万法,都是唯心现量所产生的,都是自己心的境界,

不是讲吗?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不解唯心的现量境界,所以自心的境界不了解,自心本来就是真如,一颗绝对的、圆满的清净心,可是他不了解,见种种的知见,起妄想、颠倒、断灭二见,起诸妄想增长,令增长不息,停止不下来。

众生也是啊!不只是外道,外道是想修行,修错了,而众生是不知道要修行,迷迷糊糊的过日子啦!

喔!台东,六点三十三分,看到第一道曙光,这有的人,那个记者问:你几点来,我凌晨四点多就来,那你昨天睡得好吗?他说:我昨天都没有睡觉,你昨天没有睡觉是为了什么?我要看第一道曙光。

这样头壳有没有那个~每天都是从台东,那个地方地方升起的啊!第一道曙光,与其去烦恼六点三十三分,不如睡饱一点,精神较好啊!众生也没办法。

然后就~就很多的台湾歌星、影星,劲歌热舞啊!这个跨年晚会,你没有去跨年会哽住吗?然后跨年完了,然后就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喔!然后,砰!Happy New Year,就互相拥抱,乱乱亲吻,

然后说:啊!又多一岁了,他脑袋坏掉,怎么会多一岁呢?少一岁才对嘛! 2013就减少一岁了,怎么会多一岁。今年又增加了一岁,他脑袋又坏掉了,这个叫做颠倒的众生,就没办法啊!

那不知道有多少传染病,口水这样互相乱掺和,这样怎么好,不好,没办法啊!他就是要这样子啊!人生就是要这样过啊!到最后,Happy New Year已经过了,然后呢?阳光,对不对?又起来,然后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妄想增长不已,没有学佛的日子,他就是困惑。

我们不能说人家不对,人家有那个体力啊!那也不错,

可是我们了解,歇即是菩提,诸法都是妄想的产物,都是唯心现量,

我这样只要一调查,有去跨年晚会的举手,一定没半个啊!脑袋岂不是坏掉了,有去台东,去看那个曙光的,一定调查不到,如果有那个爸爸妈妈要赞叹,一定是带小朋友去的,我只是顺便看的。一定是带小朋友去的,你怎么会去看那个曙光。

所以,我们就知道说:喔!学佛的人,他慢慢地妄想就歇即是菩提。

所以起诸妄想令增长不息,

   4-2 其实这些五蕴身和整个地球环境,都是藏识所现的,它同一体的,它同一个体性的。并没有任何的增减,皆为藏识浪所现的一种妄想。

“身”就是五蕴身,这个五蕴身本空,“身”,就是有情世间,那么受用,就是器世间,就是有情所受用的器世间。

五蕴身,就是正报,就是身体,受用身,就是依报,就是器世间啊!

有情所受用的,叫建立,就是建立了正报跟依报,就是建立了五根身,五蕴身,还有建立了环境,

妄相根量,其实这些五蕴身和整个地球环境,都是藏识所现的,它同一体的,它同一个体性的。并没有任何的增减,皆为藏识浪所现的一种妄想。“根”就是心量,

   4-3 一切法性,空无自性,离有离无,离有无,不应作想,不应作有,不应作无,不应作有无的种种妄想。

说: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一切法性,空无自性,离有离无,离有无,

不应作想,不应当作有无种种的妄想。不应作想,不应作有,不应作无,不应作有无的种种妄想。

说:大慧,若复离于,如果真正的法性,那个离,要加一个“本”,本心本性,那个“本”如果这个法性呢?

若复法性,讲到法性,叫做若复法性,离,就是本来就离有跟无,没有所谓有,唯是一心,唯是真如,也没有所谓的无,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而作兔无角想,怎么可以去作兔无角的妄想呢?是名邪想,如果你作兔无角想,那个是内心自己起妄想,那么一般人为什么说兔没有角呢?这邪想呢?

彼因待观,因为有观察这个牛有角,彼因为有牛角,这样互相对待地观察观照,牛有角,兔就是无角,一般众生都是作如此互相对待的观察,所以就显出了兔无角。

佛说:那个是一种妄想,不应作想,就是不应当作兔无角的妄想,这里作想,是指不应作兔无角的妄想。

好!说:乃至微尘分别,现在就牛有角来理性分析,前面讲:所以兔无角不应作想,所以显出兔无角,因为是牛角对待兔角,一般人比较牛有角,兔无角,不应作兔无角的妄想,

现在就牛有角来理性分析看看,这个牛角来理性分析看看,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

究竟之处,空无自性,连你认为,牛有角,那个有角,作客观理性的分析,就了解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统统不可得。

说: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圣”就是圣智,圣人智慧的境界,这个离啊!后面补上四个字,离“有无二见”,这样才看得懂,

大慧,圣智之境,圣人的智慧的境界,是怎么样?是离于有无二见,不应作牛有角想。

意思就是:不应说有所见之处,看到牛的两只角,有所见之处,不应有所见之处,就作牛有角的妄想,这个是非理性的执着。

为什么叫做非理性的执着,牛有角,客观理性地碎为微尘,这连牛角都不可得,如何与兔来做比较咧?

在座诸位!我用举个例子,来看看你能不能了解,譬如说:这个人叫做女人,为什么叫做女人呢?因为她是由男人来作比较。对不对?

有一天这个男人死了,骨头化作骨灰了,统统磨成粉末状,像面粉这么细了,拿起来的时候,风一吹,电风扇一吹,这个男人不见了,这个女人(死了以后)也不见了,两堆都是骨灰,如果男人不见了,能不能比较出女人,不行。

好了!两都化做骨灰,磨成面粉了,男众这个骨灰,你不能称作说女众,那是骨灰啊!女众也是骨灰,两个怎么比较。

所以,就理性来分析来讲,讲男,讲女都统统叫做妄想。就理性来讨论,说兔无角是妄想,讲牛有角它还是妄想,还是妄执。

   4-4 大慧,彼堕入外道邪见,有无二见之人,因为不了解唯心是现量境界,自心的境界,都不了解唯心现量,自心的境界,因此对境起诸妄想,令增长不已,无法停止。

那么整段师父把它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这样子的,说:

大慧,彼堕入外道邪见,有无二见之人,因为不了解唯心是现量境界,自心的境界,都不了解唯心现量,自心的境界,因此对境起诸妄想,令增长不已,无法停止。

例如,身体的五蕴身的正报,还有受用的器世间的依报,有情所受用这样建立的正、依二报,其实都是藏识所显现的妄想的根量,就是心量。

换句话说:整个宇宙其实是同一颗心,没有分彼此,但是我们(执)少许的四大把它隔阂了,就变成你、我、他,

说: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见,离无见,不应作有无等妄想见。

说:大慧,若复真正的法性,它本离于有无二见,而现在外道作兔无角想,这是名邪想,

那么外道有时候为什么作这种兔无角的邪想呢?是因为他观察牛有角,互相对观,

所以说:兔无角,所以兔无角,不应作兔无角的妄想,故兔无角,所以显出兔无角,是说:因为牛有角,而显出兔无角。

那么兔无角不应作兔无角的妄想,因为这种比较是不存在的。

就牛有角,大家来理性分析看看,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

不可得,就是不可以作比较的基础。连牛角,用理性分析来都是微尘,颗粒微尘所构成的,连基础都不存在,你怎么可以用这个牛角来比喻。来跟这个兔角来对比呢?

大慧,圣人智慧的境界,是离于有无二见的,不应当在看得到的地方,就立刻作牛有角的妄想。当你理性分析的时候,牛有角是不存在的。

万法都是因为着有、着无,比较、妄想、颠倒而来的。

这个重点在讲什么?众生不是着有、就是着无,统统叫做妄想。破这个邪见,外道的邪见,才能够显现出佛的正见。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4-5 【凡是有情世间、器世间、正报依报之建立成就,皆为藏海识浪,妄想之所成就。】所以用一句,一言以蔽之,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宇宙,统统是妄想的产物。没有人生,没有宇宙,诸法本不生,诸法本来就不灭。

【注释】

【“不解心量”:“心量”,唯心现量。

以一切法皆是唯心现量,离于有】见【无】见【,

而彼外道于自心所现之诸法上,妄想执著,分别有无,而执或有、或无为实。】

诸位!“实”就是牢不可破的观念,因此,你要度众生,要很小心,

你拥有一颗善良的菩提心,众生不一定会让你度,不要说外道,你就是学佛不够深的,或者是有一些老参很偏激的,你要度他,他都想度你了,你还度他,

他那种着法以为实的,外道着这个有见、无见为实,

这个修行人着那个法以为实,佛所说的法,我认为是实在的,我认为我很有修行,那你怎么度得了他。

这个是很可怕的,不晓得法空无自性的。

【“自心境界,妄想增长”:因不解一切法唯心现量,而于自心所现之种种境界上,起种种妄想分别,】就是没有正智,没有正确的智慧。

【并令此等妄想增长不已。此句唐译作:“但于自心增长分别。”】

【“身”:为自身,指五蕴身心,此为正报。】

【“受用”:为器世间,是为依报。因为有情所受用,故】(所以)【称】为【受用。】

【“建立”:即】(就是)【成就。】

【“根量”:为心量,根是心之义。】

【“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这一句的意思是说:

(【此句谓:】)【凡是有情世间、器世间、正报依报之建立成就,皆为藏海识浪,妄想之所成就。】

所以用一句,一言以蔽之,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宇宙,统统是妄想的产物。

没有人生,没有宇宙,诸法本不生,诸法本来就不灭。

唯心现量的境界,圣人,产生真如的实智,

众生,产生无明,无明,就是妄想不断。妄想不断,就建立了正报、依报,好像有那么一回事,其实没有。

诸法本来就空性的东西,皆为藏海识浪,妄想之所成就。

【此句唐译作:“身及资生器世间等,】资生,就是帮助我们生存的,叫做资生。

人哪,有了这个色身,可是你要生存在这个世间,需要环境来支持你啊!哪有一个人不吃饭的呀!哪有一个人不喝水的啊!

那么身以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为分别所现。”魏译作:“如身资生器世间等,惟是心分别。”】

【“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一切法与正报、依报等都是如此,为自心藏识之所变现,因此离于有无:

不得言有,以为识所变现故;亦】(也)【不得言无,以藏识实有此变现故。

因此不应作有】想或者作【无】想【等妄想。】否定它也不对,肯定它也不对,统统不对,但莫住着。

   4-6 【:“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这一句就是佛的心,真如的心,什么是佛见,离于有见,离于无见,什么叫做佛的正见,就是离于有见,离于无见,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此】(这)【句谓】(是说)【:为何说兔角离于有无?因为“彼因待观”;待是互待。

兔本】来就【无】(没有)【角,若光见兔不会起“兔无角”之想,因见牛有角,】因为【有牛角之对待而观,才说:为什么兔无角?而起兔无角之种种妄想分别。

“故兔无角,不应作想”,此】(这个)【为】(是)【倒装】句【;义为】(意思是说)【:故不应】当【作兔无角想。

或】者【亦】(也)【可解为:故】(如果)【见兔无角】的【时】候【,不应】当【起种种】的【妄想。

此】(这个)【与】(跟)【上】面一【句,唐译作】(唐朝的翻译这么说)【:“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这一句就是佛的心,真如的心,什么是佛见,离于有见,离于无见,什么叫做佛的正见,就是离于有见,离于无见,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

【“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此句谓】(是说)【:你若】(如果)【说兔角无,而牛角有,

则若分析牛角,乃至微尘,以求牛角之自性,皆不可得,故】(所以)【不说牛角性为实有。】

    4-7 如果懂得一些佛法的深入的道理,应当对这个世间,稍微看淡一点。

【“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圣智之境界为远离如是二见,故不应于有所见之处作如“牛实有角”这样的妄想分别。】

这个也是,当你看到钱的时候,举一个财色名食睡,当你看到那个钱的时候,不应当做确实有那个钱的存在,心中无贪,然后就随缘用。

所以这个残酷的世间,就是没有钱,做不了事情,所以那个观念根深柢固了,

所以逼得众生要活下来,又不得不贪,不得不去执着,

变成被环境所逼迫,确实的环境,就是那么的残酷,那也没有办法,

因此如果懂得一些佛法的深入的道理,应当对这个世间,稍微看淡一点,钱,随缘用,够用,

说:师父!这个是你们出家人的角度,这我刚刚也讲过了,现实是很残酷的,我没有否定你们的生存下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确实是很辛苦。

那一天报导的,说:百分之四十八点六的农历年,一点奖金都没有,一千块的奖金也没有,很辛苦的,非常辛苦的。将近五十percent(百分比),

那么大概一百多万人薪水,大概两万左右的,但是现在的薪水啊不够用,跟十五前那个差不多,现在的物价,油电双涨啊!所以(台湾)人民啊,苦不堪言。那就看看其实这个大环境是如此。

   4-8 当一个人生命很忧郁的时候,你可以找到内心里面那个菩提的光明之处。

【义贯】

【“大慧,彼”外道之人,“堕”于有无“二”种邪“见”,

这是由于他们“不”能知“解”一切万法唯“心”现“量”的至理,

因此但于“自心”藏识所现种种“境界”上起诸“妄想”,且令“增长”不息。

事实上,众生之色“身”(正报),与为众生所“受用”的器世间(依报)等种种诸法之“建立”成就,皆是藏海识浪“妄想”之心量(“根量”)。

“大慧”,正报依报如是,“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皆为藏识之所变现,

故】(虽)【本“离”于“有无”等议论,不得言有或】者是【无,】

因为体性本空,讲有,就坏了缘起,(因为)体性本空,讲无,就坏了因果法,

【因此“不应”复于其中“作”有无等】妄【“想”。

“大慧,若复”已知一切法性本“离”于“有无而”仍“作兔无角”之妄“想,是名邪想”。

为何说兔角离于有无?“彼因”有牛角互相对“待”而“观”,“故”显出“兔无角”,然实“不应作”此妄“想”分别。

若言兔角实无,而牛角实有,则若分析牛角“乃至微尘”以“分别”推求牛角之“自性,悉不可得”。

“大慧,圣”智之“境界”为远“离”于有无等妄想分别,因此,“不应”于有所见处“作牛有角”之妄“想”。】

意思就是:你看的那个相,不要立刻说;它确实存在,就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所见处,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千万不要作有见,

但是,也不可以作否定的见,你也不能说牛角无啊!而牛角事实上,这两个角就那么清楚,怎么会没有呢?

所以作有见,不对。作无见,还是不对啊!

因此啊!只要你着境以为实,“实”就是牢不可破的观念,

意思是:生命没有那么悲惨的,当一个人生命很忧郁的时候,你可以找到内心里面那个菩提的光明之处,

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学佛,就像以前人家形容的,当一个人进入了无明、烦恼,又没有人启动那个菩提觉性的时候,就像走进那个深远的遂道,很长很远的遂道,见不到光明。

人的悲哀就是这样子,人一辈子很辛苦的地过日子,却没有机会、没有因缘,听到佛陀的正法,就像走进无明深邃烦恼的遂道,永远见不到光明。

所以这一辈子你不学佛,你就永远见不到光明。

外道就自己赞叹自己啦!其他的外道,什么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贯道,我们不批评人家,我们尊重人家,

这站在佛的究竟义来讲,只要你没有碰到佛的究竟义,那烦恼、执着、妄想是没有办法消除的,永远没办法啊!

   4-9 你的仇人不在外面,就在你内心深处,就是那一颗无明的心,因此,看一件事情,不能梗在一种观念里面,时空调动一下,你日子会完全不一样。

【诠论】

【凡夫最大的毛病为见有执有,乃至因此而言一切法皆有;见无执无,乃至因此而以偏概全,言一切法皆无。

这是因为妄想执著覆盖其心,以其所执著者而蒙蔽其他一切,因而导致以偏概全,执著不舍,落于偏见、边见,而不自知。】

诸位!这个是所有一切修行人,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行,修自己的就好,不必去毁谤别人,否定别人,因为这样自己也落入有见跟无见,

因此好好的地降伏自我就好,用德行来感化别人。

法,如果落入了辩论、网路(网络)的论战,这个就会没完没了,就会掉进无明的陷阱里面。

法,唯证相应的东西,这不是别人否定你,或者别人肯定你,让我们心有所增减的,

证悟到涅槃妙性,它是没有任何的增减的,别人的肯定跟否定不重要,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有真实的智慧跟开悟,

真实的智慧跟开悟,真正的见性,他不会去在乎别人,

全世界人赞叹你,如果你没有开悟有什么用,我没有见性有什么用呢?全世界都毁谤批评你,那么,你如果大悟见性,你内心里面你也很喜悦啊!这个内心从来没有什么增减的。

所以当一个人悟道的时候,他的喜悦是二十四个小时的喜悦,全世界哪一个人是最快乐的,有钱也快乐,没有钱也快乐就是大悟见性的人。令心无所增减,

大悟见性有什么好呢?就是享受真正的法身慧命,

没有开悟,为什么不好呢?他就是过着无明、起伏,情绪的日子,

无明就是冤家,其实自己就是自己的仇人啊!因为你没有智慧,

内心的无明,你的仇人不在外面,就在你内心深处,就是那一颗无明的心,

因此,看一件事情,不能梗在一种观念里面,时空调动一下,你日子会完全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4-10 自己是世界上最强的人,自己也是世界上最弱的人。扮演最强者、或者弱者,全部由自己决定,自己是心中最强的人,自己也是心中最弱的人,有志气的人,自己就是强者嘛!没有志气的人,自己就是弱者嘛!

记得,自己一定要转,什么叫做转凡成圣,什么叫做转烦恼成菩提,你那个内心不转动,你来这里听师父(讲课)五年、十年,都没有用的。

你要启动你内心里面的智慧,这一念之间,嗯!

以前过得确实愚痴,这为一个人执着到这种程度,自己活得生不于死,那何必呢,对不对?

有一个人被她老公抛弃了,她很爱她老公,她老公抛弃了以后,她活不下去了,因为她没有一技之长,

我就跟她讲:这种老公不要也罢,对不对啊!那你现在身体健康,她说:健康,

那小朋友,小朋友两个,

我说:你就站起来,你就是要站起来,既然走到这个地步了,你不自转,自己不去转动它,难道烦恼可以解决吗?

你又不能靠你老公同情,你老公已经跟人家小三、小四一直到国中,人家不晓得排几个了,你放下,

喔!她就听师父的话,就放下,就自己卖卖早点啦,很早就起来,就为了养那两个孩子,

经过了十后以后,喔!她看到了师父,她感动不已啊!

她说:师父!我因为您一句话,救了我全家,我那两个小朋友也一起来跟您磕头。

我说:哎呀!不用不用啦!师父!您要不要喝豆浆,我说:不用啦!每天喝豆浆会喝死的,不用,你好好的做你的生意就好。对不对?

她就无比地感恩,师父救了她一命,同时救了那两个小朋友,

我说:自己要站起来,自己是世界上最强的人,自己也是世界上最弱的人。

扮演最强者、或者弱者,全部由自己决定,

自己是心中最强的人,自己也是心中最弱的人,有志气的人,自己就是强者嘛!没有志气的人,自己就是弱者嘛!最强的是自己,最弱的还是自己。

我讲的是一些正常的,就是身心完全正常的,这个角度来说。

所以你要扮演一个强者或扮演一个弱者,统统是你自己在扮演的。

   4-11 你不要说我今天修行要修出什么东西出来,诸位!把习气慢慢地放掉,那个就是真实的修行人。

【而此毛病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不知一切法皆为自心藏海之所变现,故妄计有无。为什么呢?

因为执无之人,由于不知】道【藏识为根身器界总报之主,

若】(如果)【了解这一切依正之报,皆是藏识所现之境界,而此境界的确是有,以因果不坏故,岂说是断灭呢?

又,执常之人,】意思就是:执一切实有法,就像牛确实有角,常见就是存在,这是它是事实,叫做常见外道。【也是由于不了唯心所现境界,如幻非实。

若如是知者,怎】么【会计一切法实有呢?】

诸位!了解一切法如幻,那么你还计较什么,那么你就是跟如梦幻泡影的境界在计较啰!

【此段唐译作:“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

诸位!一切法离有无,诸法悉然,诸法,就是万法,表示说:你在很短很短的时间里面,便能够了悟佛的正见,进入解脱的境界。

如果有人赞叹你,百千万人赞叹你,按一个赞,那你就了解诸法空无自性啊!按一个赞,也是这样的,大家认同,当然这是一件喜事啦,那如果说:唉!你搞得不好,人家按这样,不赞,那也没有关系啦!

如果你是真实的悟,是不是?也是空无自性啊!赞跟不赞,是要怎么样?如果是开悟的人,赞跟不赞,都叫做赞啦!我开悟,跟你有什么关系,喔!就解脱了。对不对?

所以不着有见,不着无见,日子就是这样随缘过,

啊!农历年到了,没有关系啊!我们就这样子过啊!大家来见见师父,好嘛!你说农历年,就农历年嘛!是不是?大家就聚一聚,拜拜三千佛,借着这个缘起时空嘛!缘起时空,本来就是空性喔!

所以借重因缘,启动众生的觉性,这个才就是佛法。如果借重了因缘,令众生继续着相,那这个不是佛法,这个是生死法。

所以讲堂所有的活动,第一、统统必启动每一个人的正知、正见、正觉,他的觉性,那么所有讲堂的活动,都会有重大的意义啊!

如果不启动众生的觉性,那所有的法会也结结缘啊!不能说不对啊!拜拜佛也不错啦!对于佛性、长养圣胎没什么帮助,对于菩提的正道,也没什么帮助,那么这个法会,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所以【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

求于体,不可得,求如相,空无自性,所以体、相悟无所得,悟诸法无所得,就入于佛的正见。

所以你不要说我今天修行要修出什么东西出来,诸位!把习气慢慢地放掉,那个就是真实的修行人。那就是真的在修行,

修行不是要修出什么东西,诸法本空,你是要修什么?诸法本空,你要修出什么东西,

我要修出真如,(真如)又不是墙壁,我把它修补修补一下,修补一下,这是生灭啊!那是会变化的东西,

只要你能修、你能补的,那个就是生灭法。

本性不能修,不能补的,本性,就本来具足的,悟即得,不悟不得,悟了就得,不悟了,就没办法,

听经闻法也在慢慢的成长,跟成熟我们这一念的菩提善根,到最后,全部展露出来,啊!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我们的自性也是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202:【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在这一段,佛说,那个妄想,兔无角的妄想,不是对待而来的。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这一段,保证你看不懂,省略到实在是看不懂,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说:世尊,“得无”就是岂非、难道不是、是否,

那么补上“外道”,难道外道妄想分别这些人,是见了兔角不生,而起了妄想之后,

意思就是:见兔无角,兔没有生角,而起妄想之后,

随即比度思量观察,观察后面补三个字“牛有角”,这样你才看得懂,

见兔角不生,而起妄想,随即比度思量观察牛有角,

然后咧,立这个兔不生角的妄想,而执着说:兔角无所有,不生妄想言无耶,

就是随即比度思量观察牛有角,而后立这个不生,不生,就是兔不生角的妄想。

然后停一下,言无耶,因此而执言,执着说:兔无角无所有耶。

再讲一遍,不生妄想,停一下,跟前面贯串起来,就是说:随即比度思量观察牛有角,

然后就立兔不生角的妄想,叫做不生妄想,就是兔不生角的妄想,停一下,因此,而执着无所有,“耶”就是呢,就是这样。

整句把它贯串起来就是说: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说:世尊!得无妄想,

就是难道是否外道妄想分别这些人,是看到兔角不生,所以起这样兔角不生的妄想,

随即比度,思量观察牛有角,是因为兔无角,所以比度观察牛有角,是不是这个角度啊!而产生无所有的妄想。

这不生妄想,就是兔不生角的妄想,你看这不生妄想,以为一切法无生,你看,不生妄想,就是正知正见啰,

错,刚好错,所以说:这个字少到会整段误会,

不生,是指不生角的妄想,兔不生角的妄想,因为牛有角,所以产生兔不生角的妄想,

然后,停一下,言无耶,而执着说:无所有,兔无角,就是无所有的角度,言无耶,“无”就是无所有,而执言无所有呢。

【注释】

【“得无”:】就是【岂非、是否。】

【“妄想者”:指外道妄想分别者。】

【“见不生想已”:见兔不生角而起妄想之后。】

【“随比思量观察”:“随”,】就是【随即。“比”,】就是【比度。谓比度观察牛有角。】

【“不生妄想,言无”:因比度观察牛有角,而后方立兔不生角之妄想,因此言兔角为无所有。】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否(“得无”)彼外道“妄想”分别之人,因“见”兔“不生”角而起诸妄“想已”,

“随”即“比”度“思量观察”牛角之有,而后方立兔“不生”角之“妄想”,】因为兔不生的妄想,

【因】此【而执“言”】坚固的执着说,【兔角】本来就【“无”所有呢?】兔角无所有,是不是这样子呢?

【诠论】

【此处大慧菩萨的疑问为】(是说)【:外道落于无见者之】(的)【病因,】问题在哪里,

【是否在于其】前面所讲的【对待互观】呢【?

因】为【佛在前面】所【说】的【:“彼因待故”,故有此疑。】

在这一段,佛说,那个妄想,兔无角的妄想,不是对待而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203:【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这我早就警告你,说这一段很难了,很难去理解嘛!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这一段就是~总而言之,就是看不懂啦!

    6-1 内心的妄想是因,兔无角的妄想是果,那么内心的妄想,跟兔无角的妄想这个果,不能讲一,也不能讲异,离于一、异。所以,我们要了解,离非一、非异,就是内心的妄想,跟内心所起的兔无角的妄想,它是非一跟非异。


佛告大慧:这个执着无见的人,非观察,并不是观察牛角之有,而产生兔角不生,不生,就是不生角的妄想,

所以非观察牛角之有,而产生兔不生角之妄想,言无,就是才说无,

非观察,意思就是:执着无见的人,并不是观察,停一下,补进去,并不是观察“牛角之有”,而产生兔不生角妄想,才说无,言无。

所以说:非观察,停一下,不生妄想,又停一下,言无。

你看这个有多难,这没有人看得懂,这个到底在表达什么,因为它的字省略到没办法贯串,

就是,非观察,意思就是:执着无见的人,并不是观察牛角之有,而产生另外一个角度,而产生兔不生角之妄想,停一下,才言无,才说兔角无。

不是因为观察牛有角,才产生兔角无的妄想,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妄想者,兔无角这种妄想,因彼生故,因彼,注意,因彼外道没智慧,心中自生妄想,叫做因彼生故。

你看这个要补多少字才看得懂,妄想者,就是兔无角的这种妄想,是因为外道心中没有智慧、正智,所以外道自心中产生兔无角的妄想。

依彼角生妄想,依彼兔角之有无,而产生妄想,以依角产生妄想,

意思就是:又另外一个妄想,依兔角的有、还是无又生另外一个妄想,以依角,因为又产生另外一个兔到底有角、无角这种妄想,

是故佛言:依因,注意听,以依其内心的妄想为因起有无见,起兔有角、还是无角,还是不能离开那个妄想,因此,依其内心妄想为因,

离异不异,“异”就是非一,“不异”就是非异,起有无见,其内心妄想为因起有见和无见,依因,依就是都是内心妄想,所以,离一跟异。“异”就是非一,“不异”就是非异。

意思就是:内心的妄想是因,兔无角的妄想是果,那么内心的妄想,跟兔无角的妄想这个果,不能讲一,也不能讲异,离于一、异,

所以,我们要了解,离非一、非异,就是内心的妄想,跟内心所起的兔无角的妄想,它是非一跟非异。

若非观察,如果不是观察牛有角,不生,就是相待于兔不生角,

若非观察,停一下,如果不是观察牛有角,相待于兔无角,

那么不生角的这个妄想,不生,就是不生角,兔不生这个角的妄想,而言兔无角,才说兔无角。才言兔无角,

意思就是说;并不是观察牛有角,相待于兔无角,才成为兔无角,才成为兔不生角的妄想,

并不是互相观察,而言兔无角,不是观察牛有角,故非观察,

不是观察牛有角,然后不生角妄想,而相待于兔不生角的妄想。

然后言无角,才说,才言,才这么说:然后加一个字,“才”言兔无角,才这么说兔无角。

意思就是说:兔无角跟牛有角没有关系,两个统统是妄想。

内心的妄想是因,兔无角的妄想是果,我们把它叫做第一念跟第二念,

如果不这样解读,你体会不来,无始劫以来,我们的无明妄想一直存在,我们就以此内心的妄想为第一念,而第二念,

因为去观察,又起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兔子到底有角、还是无角,

要注意听喔!内心本自有妄想,为第一念,为什么要加第一念跟第二念,不这样讲:你完全听不懂喔!

内心妄想,为第一念,兔无角妄想,为第二念,

第一念跟第二念的关系,是非一非异,

如果是两个都是一样的,那表示说:我们内心的妄想,自己会产生兔无角的妄想,不需要借重有无,继续来观察第二念,叫做有其自性,

第一念,内心的妄想有其自性的话,就不需要衍生到后面兔无角的妄想,

因为第一念内心的妄想,假设有其自性,它就没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不需要借故重第二念,来衬托第一念的内心的妄想,

所以,内心的妄想,跟第二念的兔无角的妄想,站在差异的角度来讲,因为内心的妄想而演化第二念兔无角的妄想,所以,两个统统是妄想。是相同的角度,两个统统妄想,所以叫做非异。

站在这个角度讲:非异,第一念内心的妄想,又演化、演变第二念兔无有的妄想,两是相同的,因为统统是妄想。站在非异的角度来讲:是这个。

站在非一的角度来讲的话,就是,前面第一念内心的妄想,跟第二念兔无角的妄想,有互为因果,

由因到果,如果不是兔有角、无角这个妄想,怎么会产生第二念呢?

所以既然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就有前后,有前跟后,那么,就是非一,知道吗?

有前跟后,就不能讲同一个,但是前后都是妄想,所以,它是同一个。

内心的妄想,跟内心产生兔无角的妄想,同样是妄想,站在这个角度是相同的,

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内心的妄想落入,再接下来,产生第二念,因为兔有角、无角的关系,演化成第二念,

所以也不能说它是相同,有第一念妄想,第二念演化成兔无角的妄想,

所以有前后的因果的关系,第二念是因为兔有角、无角而产生妄想,所以,既然有前后,那么就表示,它是不相同的。

好!整段我把它贯串起来,说:佛告大慧,执无见者,并不是观察牛角之有,而产生兔不生角的妄想,才言无。

为什么呢?兔没有角,这种妄想,是因为外道本身没有智慧,而自心所产生的妄想。

因为依彼兔角之有无,继续产生第二念的妄想,

以依角故,因为在角上来讨论,妄想本来存在,

可是又依另外一种角度,因为来论兔有角、还是无角,以依兔的有角、无角又生第二念的妄想,

是故佛才说:依因故,因为都是内心的妄想为因,而起兔有角、无角的有无见,

所以真正修行人,应当离异、还有离非异,

“异”就是非一,不是一个,因为有前后关系,

“非一”就是异了,应当离前后,

第一念跟第二念应当离,因为第一念是空无自性,第二念还是空无自性,应当离非一,两个不是同一个,

也应当离非异,也不能讲不同,因为一个是第一念啊!内心妄想,

一个是第二念啊!兔角的有无啊!第二念的,第一念的妄想,当然不是第二念的兔角有无的妄想,所以也是非异。

“非异”就是同啰,“非一”就是异啰,所以非一,就是有前后因果关系,非异,就是两个都是妄想。

故,所以就是不是观察牛有角,停一下,相待的,兔不生角的妄想,才言兔无角。

故非观察,停,然后不生妄想,又停,言无角,故非观察牛有角,停,然后相待于兔无角,不生角的妄想,停,才言兔无角,才说兔无角。

就是,兔无角不是因为比较牛有角而来的,不是观察牛有角,才讲兔无角,因为那个都是发自于内心的妄想。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6-2 这【所谓‘兔无角’之】(这种)【“妄想”,实在是“因彼”】外道的【人自内心】没有智慧,自心所产生【之】(的)【妄想而“生】起的的一种妄想【故”,非】(不是)【由待观外法而生妄想:】从内心深处生出妄想,【“依彼”兔“角”之有无而“生妄想”。】

【注释】

【“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彼外道非因观察对待牛角之有,而作兔角不生之妄想,因而立言:兔角空无所有。】

【“所以者何”:何以故?为什么?】

【“妄想者”:】是【指“兔无角”这】种【妄想。】

【“因彼生故”:是由于他心中的妄想而生。“彼”,是指外道自心中的妄想。意即】(意思是说)【,并非由对待观察外法而生,而是心中自生妄想。】

【“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异”就是非一,“不异”就是同。

【依彼兔角之有无之分别而生妄想,以依】彼【兔角之有无而生妄想,是故我言,依妄想为因故,离于异与不异。

“离异不异”,指角之有无与妄想两者,非异非不异;

“兔角之有无”即】(就)【是“妄想”,“妄想”即】(就)【是“兔角之有无。”

然又有所不同,因】为【自心本有之妄想是因,兔无角是此无明妄想之果,】

我们把第一念跟第二念,这样比较搞得清楚,内心妄想为因,第二念,兔无角,这第二念的妄想为果,这样才听得懂。

【因果不同,故又相异。】内心妄想,第一念兔无角的妄想,第二念,这个又不同。

【而“兔无角”这一念头本身亦即是一种妄想,所以两者同为妄想又不异。】

内心妄想跟第二念,兔无角的妄想,当然就是不异了,都是妄想所产生的嘛!

【此句唐译作:“以角分别为其所依,所依为因,离异不异。”

【义贯】

【“佛告大慧”:彼执无见者,并“非”因“观察”比待牛角之有,而成兔角“不生”之】的【“妄想”, 】不是这样子比较而来的,

【因而立“言”兔角为“无”所有,而落于无见。】是【为什么呢?】

意思就是:不是经过牛有角,而比对兔无角而来的,

这【所谓‘兔无角’之】(这种)【“妄想”,实在是“因彼”】外道的【人自内心】没有智慧,

自心所产生【之】(的)【妄想而“生】起的的一种妄想【故”,

非】(不是)【由待观外法而生妄想:】从内心深处生出妄想,【“依彼”兔“角”之有无而“生妄想”。】

兔角之有无就是第二念的妄想,【由于“依”兔“角”之有无这一念头而“生妄想”,】我们称为第二念,

【“是故”我“言”:“依”其内心之妄想为“因故”,】依此为第一念,

为什么要加一、二,这样你就听得懂啊!依其内心的妄想为因,就是第一念,【起有无见,

然兔角无与内心妄想这两者】(种)【,实】在【非一非异,】

诸位!依其内心的妄想为因故,起有无见为二,第二念,起兔角之有、还是兔角之无,这个为第二念,

那么有了第一念,跟第二念来讨论,你就一目了然,

所以,这第一念的内心妄想,跟第二念的兔角的妄想,这是第一念跟第二念,非一跟非异,不是同一个,因为有前后因果关系,也不异,因为这是相同,都是妄想,

“非异”就是同,就统统是妄想,这因此,我们就了解,实非一非异,

【“离”于“异”与“不异”,(因】为【“内心妄想”是因,“兔无角”是果,

因与果别】(是不一样的)【,所以非一;】

这第一念跟第二念是不一样的,但是第一念跟第二念统统是妄想,

【“兔角无”是妄想,】这第二念,【内心无明妄想也是妄想,

所以】第二念等同第一念,因为统统叫做妄想,

我这样加第一念跟第二念,是不是很清楚了。要不然我摘不清楚啊!所以【非异。)】

有一个大陆的人,一个女法师就问说:师父!那个“撒无”(台语:摸不着头绪)是什么意思啊!就麻烦大了,因为外省的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撒无”,

我说:那你台语学了几句,是有听啦!这样听……我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台语,她说:看得很厌烦,她其他的都不记,就记住这一句,这外省的其他都不记就记住这一句啦!看得很厌烦这样,所以这台语,也不能随变讲,做不好的榜样,

【“故非观察”牛角有,相待于兔角无,方成兔“不生”角之“妄想”而“言”兔“无角”。】

那些么经过师父这样剖析以后,你就有概念了,听不懂的,还是听不懂啦!因为还是要继续下去嘛!

这我早就警告你,说这一段很难了,很难去理解嘛!

这一段就更难,有的人听了一百页,说:嗯~师父!我不觉得很难啊!还没到咧!

听到一百页以前,说:嗯~我没有感觉到很难,一百页以后,你的感觉怎么样啊!你的FU(感觉)咧!真的啊!难,喔!真的,师父讲的真的是难。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204:【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这一段是分析,妄想与兔角,非一非异。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这一段也是一样,那个法师问的,也是“撒无”(台语:摸不着头绪),这一段比前面那一段就更深,更难理解。

    7-1 妄想与兔角是非一非异。第一念的妄想,跟第二念的妄想,是非一的话,不是一的话,是不对的,因为都是妄想;如果是异也不对啊!因为它有前后因果关系,所以不能讲它同,“非异”就是同。

接下来,慢慢、慢慢来分析,说:大慧,若复,就是内心的妄想,若复内心的妄想,不同于兔角之无这个妄想,

若复妄想,停一下,若复内心的妄想,停一下,这是第一念,如果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不同于兔无角第二念这个妄想,就是这个意思。对不对?要不然谁得懂咧!

若复内心的妄想这第一念,不同于第二念的兔角之无的妄想,则那么这个妄想就有它的自性,

异于,就是不同于,第一念,不同于第二念,就是第一念可以自己独立存在,不可以推论到第二念喔!就是有其自性。

意思就是说:如果内心的妄想,那么不同于兔无角的妄想,假设说:这个假设成立,那么第一念的妄想就有它的自性了。

则不因角生,那么,也不会因为内心里面第二念的兔角的有、还是无,而生种种的妄想。

则不因,则不需要因为兔角有、无而生妄想,

意思就是:如果第一念不同于第二念,如果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不同于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

那么第一念的妄想就有它的自性,不会延伸到第二念,

有自性,就是它是独立存在,不容许有增减,叫做有其自性。

则不因,则不需要因为兔角的有无,第二念的兔角有无而生妄想。

若不异者,如果第一念,假设说:如果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与第二念兔角无的妄想是不异,统统是相同,

若这个妄想不异于兔角无,第二念,就是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不异于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则因彼故,

意思就是:若妄想就同于兔角的妄想,第一念同于第二念,也不对。

则因彼,“彼”就是说:兔角有无产生的妄想,

意思是说:但是妄想确实是因为兔角有无而产生内心的妄想,因为兔角不能离开内心的有无啊!内心的妄想啊!

兔角,不能离开内心的有无,就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啊!说不异,也不对。

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个第一念的妄想,跟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是相同,那是不对的,

因为第二念的妄想,则因彼故,则第二念兔角而生有无的内心妄想,是因为内心的妄想,第一念的内心妄想,才产生兔角有无的妄想,意思就是:前后有因果关系,说相同是不对的。

乃至,就是连牛角,乃至于牛角碎为微尘,用理性客观来分析牛角,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就是牛角,空无自性,牛角那个有形相,看得到的都是空无自性,何况那个子虚乌有的兔角,当然是空无自性,

所以这段是说: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乃至牛角用理性微尘来客观分析推求,这个牛角空无自性,悉不可得。

那个有形相的牛角,大家都认同的牛角,理性分析都空无自性,何况那个子虚乌有的兔角,当然是空无自性啦!

不异角故,不异角就是:“不异”就是同,如果说:妄想跟兔角是相同,不异角,如果妄想与兔角无,是不异,那就是“不异”就是相同,

站在这个角度假设说,彼亦非性,“彼”就是妄想,彼妄想,本身就空无自性,

意思就是说:妄想跟兔角妄想的第二念,第一念的内心妄想跟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两者都空无自性。

二具无性者,这两者都是空无自性啊!

“何法”就是何等法,是什么法,何缘故,佛陀就反问了,说:何等法,又以何缘故,就是你站在什么立场,而说:兔角没有呢?你是站在什么立场,而说兔角没有,你说说看,

如果是由牛角比较兔角,那牛角本来就空无自性,不能比较兔角无,

如果说由内心的妄想,和内心所起的一种兔无角的妄想,第二念,第一念是妄想,第二念也是妄想,两个统统是空无自性,

妄想是空无自性,兔角无还是空无自性,两者空无自性,如何来比较,是何等法,又如何比较,何缘故,你到底站在什么立场,而说兔无角,意思就是:其实一切统统都是妄想。

这一段是分析说,妄想与兔角是非一非异,第一念的妄想,跟第二念的妄想,是非一的话,不是一的话,是不对的,因为都是妄想,

如果是异也不对啊!因为它有前后因果关系,所以不能讲它同,“非异”就是同。

所以说:分析妄想跟兔角第二念,第一念的妄想,还有第二念的兔角无,那是非一非异。

为什么佛法,它这么难,那是因为众生的观念是直线的,为什么说:你念佛比较快,大家不想听经闻法,弄不清楚啊!

你回去念阿弥陀佛,一句话功德无量,可以了生死啊!他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怎么搞得清楚咧!对不对?

好!现在把笔放下来,看我这里,现在我们用更省略直截了当的来比喻,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不是很难,开悟见性就很简单,但是不见性,它很难喔!

这个比喻内心的妄想第一念(师父以左手握拳表示)内心的妄想第一念,这个第二念内心兔有角、无角的妄想,第二念,(师父以右手握拳表示)

第一念的内心妄想,如果说想同于第二念的妄想,对不对?不对,

如果是相同,为什么有第一念的妄想,内心的妄想,还有兔无角的妄想,第二念,说同,不对,

说异,也不对,第一念是妄想,第二念,兔无角是建立在内心的妄想,所以两个都是妄想,讲它是同一个,也对,说:非异,

“一”也不对,因为有前后,第一念跟第二念,“异”也不对,两个都是妄想,其实是建立在妄想。用这样子的角度来看,也不会很困难。

279页,这一段是分析妄想与兔角非一非异,我先把它念一遍,再来把它贯串起来,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这一段是分析第一念的妄想和第二念兔无角的妄想,

说:大慧,若复内心的妄想,第一念不同于第二念的兔无角的妄想,假设说不同,

那么妄想,第一念的妄想就有自性,因为没有办法延伸到第二念,

意思就是:不共通性,那么表示说;第一念的妄想它有其自性,则不因为,就不需要因为第二念的兔无角产生了妄想。

如果说妄想不异者,如果妄想是相同于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不异,就是相同。

如果第一念的妄想相同于第二念的兔无角的妄想,那也不对,因为这个妄想其实是因彼,因兔角有无而产生的,也不对。

意思就是:如果第一念的内心妄想,相同于第二念兔角的妄想,也不对。

是为什么呢?为因为那个妄想,确实是由内心产生的,是因彼,那个“彼”就是兔角而生内心的妄想,

所以乃至连牛角碎为微尘理性来推求分析,牛角空无自性,悉不可得,何况那个子虚乌有的兔角,当然是空无自性啦!

如果说:不异角故,如果妄想,第一念的妄想与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是相同,彼也非性,彼妄想,也是空无自性。

二俱无性,就是妄想与兔角两个都空无自性那么何等法、何种缘故,是站在什么立场,你可以说兔角无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7-2 妄想有其自性,你就永远是妄想,你怎么转也没有办法。是因为妄想空无自性,你才能够转。

【注释】

【“若复妄想异角者”:如果】说【内心之】(的)【无明妄想异】(不同)【于兔角无之念头的话。】

【“则不因角生”:则妄想应有自性,】应有自性的意思:就是独立存在,不需要那个角的有无产生第二念。

意思就是:有自性,就是没有因果的连锁性,就是它独立存在。【不须因角而生。】也不需要因为角而生第二念的妄想。

【“若不异者,则因彼故”:若】(如果)【妄想不异】(同)【于兔角者,】

但是妄想却因为兔角而产生第二个念头(【则妄想却因兔角而生,】)【故】(所以)【两者非不异。】

非不异,就是~“不异”就是相同,意思就是:非同,意思就是:两者有前后的因果关系罗。

【“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乃至于在牛角所碎成之微尘中分析推求牛角之自性,悉不可得。】

【“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以妄想不异于兔角故,两者既然不异,】那么【则兔角亦】(也)【无自性。“非性”,即】(就是)【无性,无性者,】就是【无自性也。】

【“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既然两者皆无自性,那么有哪一法,以何缘故而说那一法是无呢?】因为两个都无自性,两个统统是空。

诸位!空跟空如何比较咧!空跟空怎么能够比较咧!妄想,是空性,第二念的兔角妄想,还是空啊!什么缘故,而说它是无呢?无,要有比较而来嘛!两个都是空性,虚空跟虚空怎么比较咧!

【此句唐译作:“二俱非有?谁待于谁?”】

【义贯】

【“大慧”,】假设说:【如果内心之】(的)第一念【“妄想异”于兔“角”无之】第二【念】妄想【的话,】

两个如果是不同,那也不对,那么妄想,就有其自性。(【“则”妄想应有其自性,】)不会延伸到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不”须】(需要)【“因】为第二念的兔【角”】无【而】产【“生”】的妄想【,】

所以,第一个假设是不对的。意思就是:第一念的内心妄想不同于兔角无的第二念的妄想,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所以非异;】所以是相同,因为妄想确实是与兔角有关系的,

【“若”妄想“不异”】这一段又是一种假设,假设说;如果妄想,第一念的妄想,不异,就是同,同第二念的兔角妄想,

那么两者没有前后关系的话,【于兔角“者”,“则”如今妄想却“因彼”兔角而生,】

如果今天的第一念的妄想为因,却产生了第二念的兔角无的妄想,有因果关系。

所以意思就是说:如果第一念的妄想同于第二念兔角无的妄想,相同的话,那么如今第一念的妄想,却是因为第二念的兔角才产生的,因为兔角有无才产生第二念的,所以这种假设,同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不异的假设是不成立的,【“故”非不异。】不能说:它是同的。

【“乃至”于在牛角所碎成之“微尘”中“分析推求”牛角之自性,“悉不可得”,更何况子虚乌有的兔角能有自性可得!?以妄想“不异”于兔“角故”,“彼”妄想“亦非”有自“性”。】

【既然妄想与兔角“二”者“俱无”自“性”可得,则“何”等“法”,因“何”缘“故而言”其“无”呢?】

诸位!彼妄想亦非有其自性,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那个妄想有自性,那就惨了,有自性,就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正智跟如如,

诸法因为空无自性它能够转,诸法如果有其自性,这个妄想有其自性,就是永远死守那个自性,这样听得懂吗?

妄想有其自性,你就永远是妄想,你怎么转也没有办法。是因为妄想空无自性,你才能够转,

所以,为什么说:人家叫你念佛很简单,是不是啊?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你持持咒啊!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容易嘛!是不是?背一背,这大家都受用,

为什么这听经闻法越来人越少,越来人会越少呢?因为这“撒无”(台语:摸不着头绪),有的人听得法喜充满,有的人,就真的初学佛法,喔!这个有因难。

那表示听不懂,就表示你离开悟见性,还很遥远。就是你没有佛的智慧跟正智,

好!用这个外道的例子来破邪、邪见外道例子,那么就回归到我们现实的生活。

   7-3 诸位!你看到这个相,某一个人也好,某一个时空所发生的缘起,记得佛讲的话,不著有,不著有见,因为那个“有”,是因缘生的东西,它空无自性,“无”你也不要太难过,因为诸法无,还是空无自性。

诸位!你看到这个相,某一个人也好,某一个时空所发生的缘起,记得佛讲的话,不著有,不著有见,

因为那个“有”,是因缘生的东西,它空无自性,“无”你也不要太难过,因为诸法无,还是空无自性。

好!我们今天再举一个例子,你比较听得懂的例子,

譬如说:我们跨年晚会,人很多的时候,现在讲凡夫的心境,譬如说:这个歌星、影星,在这个体育馆,哇!跨年晚会,来了好几万人,这个歌星、影星劲歌热舞啊!非常有劲儿,

他就觉得说:我很有成就罗!是不是?内心里面很High,High就是我很努力地表演,因为被大家所认同嘛!

如果说:今天啊!我们筹办了半年的跨年晚会,来的时候小猫两、三只,坐在第一排都没坐满,没人,没人的时候,

他的念头里面就讲,哎呀!没有,就著一个“无”,没人啊!著一个“无”,内心里面低落,门票~出去才卖两、三张,前面我们大阵仗的,对不对?要唱歌、劲歌热舞才来整排,四、五十个,一百个,那怎么唱得下去咧!

所以众生在很多人的时候很High,在没有人的时候,心情很落寞,没有成就感,

所以众生,有(就)著“有”见,“无”(就)著无见,

凡夫也是这样子,有人的时候心情很High,没有人的时候,寂寞、无聊、空虚,没有人啊!没有任何人跟我对话,活着很空虚、很难过,因为,众生他是用依靠的方式来生存的,

可是,诸佛如来用独立的方式生存。他有独立的般若智慧,他也不需要藉重于有跟无,他不需要藉重这个,

他有这个般若的智慧,他这个人多,也是空性啊!人少,本来就空无自性啊!他一样过得很洒脱的日子,非常洒脱的日子,不一样的。

众生要用依靠的日子,你看看,连骑个摩托车,拿着那个到底是Iphone 、Ipad 什么的,我就听不懂啊!

拿着一个平板在那里,开着车子,喔!然后拿起来又,好像不玩那个会死一样。怎么那么严重呢?所以低头族就开始开罚,

众生要过那种依靠的日子,要不然日子怎么过呢?玩到没什么东西可以玩了,真的,众生就是这样子。

如果是大悟的,大悟的不一样,他心情不会受影响的,今天你来的话,哇!好几万人,他心情也是很High,一样啊!今天来没有人,就说:哇!还不错,还有少许的人,

他内心里面不会因为有见、无见,而落入一种困惑,或者是一种迷茫,或者是使不起劲儿,也不会这样子的,不会这样子。

这就回归到现实的层面,佛法它就是要运用在现实的层面,佛法它才叫做可贵嘛!

为什么有一些人信了佛教以后,信了以后,跑去信基督教,就是佛法实在是太难了,上帝比较快啊!阿门,索门,这样比较快,但是这佛法,喔!实在是难。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205:【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这一段是结论。牛角有、兔角无,两个都是空无自性,它本来就不成立,不可以坚持硬说,牛角有、而兔角无,这是不对的。

【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8-1 你要产生佛的涅槃妙心不增不减,就是远离有见、无见统统远离。

这一段是结论,说:大慧,若,就是如果这个牛角跟兔角,两角统统是空无自性,站在这角度来讲嘛!

若知道牛角、兔角两个空无自性,并没有牛角、兔角之性,故无角,

无角就是:是故,实在是没有所谓牛角、兔角两角相对立来讨论,

因为牛角无,才衬托出兔无角,因为兔无角,才衬托出牛有角,这两者是空无自性,实在是不可以相对立而来计论的,不可以讨论的。

你如果坚持说:硬要说,若观牛有角,观有就是,如果观这个牛有角,才来说兔无角者,

诸位!有大智慧的人,所以这个观有,故言兔无角,就是观,补一个“牛”,观牛有角故,而言兔无角者,后面补两个字“智者”,

就是有智慧的人,智者不应作想,不得如是虚妄的妄想,不应作如是虚妄之想,就是不应作想。

这个“想”是妄想,智者,有智慧的人,不应作如是虚妄之想,因为两者都是空无自性,空无自等同空。

虚空跟虚空怎么比较,众生因为死在有相跟无相里面,死在有、无里面,死在断、常二见里面,所以一直分别、一直过他的痛苦的日子。

说:大慧,不正因故,这不是如来成佛,有智慧的人的正因,用这种角度是不能成佛的,说有着有,说无也着无,是不是?而说有无。

说:因为不正因,才说有无,因为两个牛角、兔角都空无自性,二俱不成故,牛角有,兔角无,两个都空无自性,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

整段贯穿起来是说:大慧,若无,停一下,若无牛角,或者兔角两种之性,

就是,如果知道并没有牛角、兔角两个,因为两个都是空无自性,

故无角,所以实在是没有牛角、兔角相对立来讨论,因为色即是空,空无自性是不能用来比较讨论的。

如果你坚持硬要说,是因为观牛角有,才来说兔角没有,有智慧的人,不应作如是虚妄之想,远离于比较,因为诸法本空。

诸法本空,色即是空,诸法本空,有无都空,断、常都是空,何以做任何的比较,

如果你坚持要这样子比较,说:大慧,不正因故,不正因就是说:你的因都弄错了,在空无自性里面,强作比较是愚痴、大愚痴的人。

那么这样子的话就变成有钱的人,空无自性,穷人还是空无自性,我们如果能够随缘过日子,这何妨不是一种享受呢?

要不然你要产生佛的涅槃妙心不增不减,就是远离有见、无见统统远离,

而说有无,是不对的。因为二俱不成,牛角有、兔角无,两个都是空无自性,它本来就不成立,不可以坚持硬说,牛角有、而兔角无,这是不对的。

   8-2 诸位!无自性,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就等同虚空,其无性,无性,就是空性,就是等同虚空,那虚空跟虚空怎么比较咧?而众生就是死在这个地方。

【注释】


【“若无故无角”:若】(如果)【知】道【无】(没有)【牛兔二角之性,故实无牛兔二角相对而立。】

【“观有故言兔无角者”:如是知已】(道)【,而仍观牛有角故,而言兔无角者,实为虚妄。】

【“不应作想”:不应作如是虚妄之想。魏译作:“不得如是分别”。 】

【“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以其为不正因,故】(所以)【不应作此妄想分别。为什么】咧【?

因为既已知牛兔二角皆无】自【性,还在论什么牛角有,兔角无?】

诸位!无自性,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就等同虚空,其无性,无性,就是空性,就是等同虚空,

那虚空跟虚空怎么比较咧?怎么能说:牛角有、兔角无,两个都空无自性,等同虚实空嘛!因为色即是空,怎么有可以比较呢?

而众生就是死在这个地方,有富贵的人啊!贫穷的人,下贱的人,有钱人啊!没有钱的人,

有读书、没有读书的,所以解脱,跟这些没关系,这些后来所学习的知识,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让你存活在这个世间,

要想超越,这些统统必须放掉,所以,学佛的人,必须放掉身份、地位、学历,统统要放掉。

【因此,牛角有与兔角无,此二者俱不得成立。

亦即】(也就是)【:执有之见(常见),与执无之见(断见),二者俱不成立。】因为两者都是空无自性,空无自性就是等同虚空。【因有无、断常皆悉】空【无自性,只是自心妄想分别。】

   8-3 这些空无自性,而我们硬是在内心里面产生种种的分别,一下分别“有”,一下分别“无”,一下落入“断见”,一下落入“常见”,你说:众生能不痛苦吗?

这些空无自性,而我们硬是在内心里面产生种种的分别,

一下分别“有”,一下分别“无”,一下分别“断”,一下分别“常”,

一下落入“有”,一下落入“无”,一下落入“断见”,一下落入“常见”,

你说:众生能不痛苦吗?

你今天为什么被痛苦、烦恼所包围,最后那个就是自心妄想分别,自心妄想分别,所有的痛苦、烦恼,贪、嗔、痴就统统来,

所以师父说:你的敌人不在外面,你的敌人(是)在你的内心深处的妄想分别,那个是你的敌人。

如果你肯看得开,给自己一点机会,那么就是表示对待自己好一点。

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

著于“有”见,惩罚自己,著于“无”见,惩罚自己,著于“断”见,惩罚自己,著于“常”见,惩罚自己,何苦来哉咧!

这些有、无、断、常之知见,都是来自一颗妄想分别的心。

既然原因出在我们内心的深处,那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解脱,所以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好一点,

不是买个两块面包来吃,这就是我对自己好一点,然后,我走路走得很累了,买几颗水果犒赏自己,我犒赏自己,我对自己好一点,这个只是相的东西。

我的意思是说:师父的意思就是说:要对自己好一点,就善于解脱内在的困惑、烦恼,这个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方式。

说:什么才是最好的,哪一种人,自己就是佛,佛不会把生命变成一种惩罚,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

可是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什么?是一种Enjoying,就是享乐、享受的意思。他Satisfy,知足,and Happy,and Happiness,快乐,Happiness,就是幸福啊!

又快乐、又幸福、又知足,我如果有学佛,这辈子所有的痛苦、委屈都没有关系了,因为我听到了佛陀的正法,

所以你今天一定要做一个工作,就是你内心的妄想、颠倒、执着、痛苦,因为农历年快到了,新年已经过了,我们今天新年,新年新气象,那就怎么样,把它~垃圾统统倒出去,这垃圾就是分别啊、执著啊!倒,要记得做这种工作啦!

不要说只打理你自己家里,心都不打理,家里面打理得一干二净,家里清扫得很干净,内心里面的妄想、颠倒割舍不下,那不是,那这年就不好过了,没钱不好过,那没有智慧也更难过罗。


那没钱跟没有智慧,就是最可怜的人罗,没有钱很可怜,那没有智慧就更可怜啦!最好是两样都有啦!对不对喔?祝大家蛇年行大运嘛!

所以既然(是)自心妄想分别,这个就是垃圾,记得把它丢(掉),垃圾丢一包,你家就不会发臭,

如果那个执著、分别心(的)垃圾不丢,你的内心就会发臭,就会发闷,时间久了就会闻到臭味,整个身体都变成黑烂、臭心肝。

为什么不善待自己,全世界最容易、最能善待自己的,就是佛陀。他很能够善待自己,他得大自在、大解脱,

所以说:如果想要对自己好一点,内心要有智慧,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方式。

不是说:泡一杯咖啡啊!犒赏一下自己,对自己好一点,那个是一刹那之间喔!可是这个般若智慧是生生世世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8-4 学佛的人啊!就跟世间法不一样,他经得起,他更可以承担种种的委屈、忍辱。

【义贯】

说:【“大慧,若”已知并“无”牛兔二角之性,“故”实“无”牛兔二“角”之相待而立。

若如是知已,而仍“观”牛角“有故”,而“言兔无角者”,实为虚妄,因此智者“不应作”如是妄“想。

大慧”,以其为“不正因故”,】不下因,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亦即】(也就是)【“牛有角”,不得为“兔无角”之因;

换言之】(换句话说)【,“牛有角”之因,不得生“兔无角”之果,故】(所以)【说其为不正因。】我们修行也是一样,不是菩提正因啊!就要远离,

【因此魏译作:“以因不相似故,有无义不成。”)】不可互为因,以因不相似故,有无义不成。

【而且,本已知牛兔二角并皆无性,“而”仍在论“说”牛角“有”、兔角“无”,则此执有之常见,与执无之断见,“二”种分别见“俱不”得“成”立。】

在座诸位喔!这样你就知道,牛兔二角好!那就比喻,比如说:报纸让我们有知的权利,这是世间法啦!报纸有知的权利,

可是现在的报纸、电视台都染上政治的色彩,变成你的知,变成被掩盖,

反对的有反对的角度,然后,执政有执政的理念啊!两个我们都尊重,所以,它会争吵不停。

因此,报章杂志登的,参考就好了,不用太执着那些言论啊!

因为众生不是执有见,就是执无见,不是执断见,就是执常见。

那你就了解,所以有世间的言论,都是这样,世间人不同于大修行人,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教授,在教学生的时候,教教教……教学生,学生对他教法,对这个profssor教育的方式不满,内容也不够深入,

那就在网站啊!就批评这个教授,这个教授二话不说,立刻提告,就告,才第一篇而已喔!

有一个主管跟底下的员工,那个主管气到不行,骂他说:神经病,你神经病,这样,告,告喔,告那个骂人家神经病的人,真的告赢了,起诉,赔偿一万二,那一万二如果拿来买绿豆椪,可以买多少粒了咧?

告他,世间都是一句话啦!你就知道,你看内在的般若智慧不一样,生命观过得也不一样,你就知道。世间人是一句话就没完没了,

因此啊!学佛的人啊!就跟世间法不一样,他经得起,他更可以承担种种的委屈、忍辱,

大陆有一个人写信来,说:这样子是不是姑息养奸啊!你这样什么事都退让,什么事都宽容,那坏人越来就越嚣张,你知道吗?

我跟他回了几句话啊!几句啊!单刀直入,我就跟他回,那就提起对着干,这样两条路而已,很简单啊!对不对?就提起啊,那就还怕什么呢?

所以生命观不一样啊!实在很恶劣的人,有国家的法令。

所以,讲到这个,法无定法,世间也很难圆满,各有各的人生观啊!

到最后就是,人生可比一出戏,没来没去没事情。

所以,我昨天看到报纸说:喔!杨登魁,影视大亨往生了,七十四岁,在荣总,早上五点十二分往生了,是因为脑溢血,

那像在这个演艺界的人,很多都很赞叹,杨登魁都很赞叹他,他说得到做得到,很讲义气,所以,艺人很多人,他往生以后很多人都掉眼泪,都去祭拜他,看他的相片都非常地感动,一个人做到这样,也不容易啦!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206:【大慧,复有馀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这一段呢?其实在讲色即是空。

【大慧,复有馀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9-1 说:大慧,还有另外一种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就是,色是色、空是空,不了解色即是空的道理。

说:大慧,还有另外一种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就是,色是色、空是空,不了解色即是空的道理,

见计着色,著色是色、著空是空,虚空是虚空,不了解两个是平等的,

“形”就是形像,“处”就是处所,“横法”就是种种分位,前面讲的见色空,色与虚空,形像处所种种的分位。

凡夫只从外相看,所以他不能善知外相上虽然虚空,这个虚空,它少了好几个字,它,虚空与色有所分别,他认为虚空与色有所分别,“分齐”就是不齐一的,分齐就是有差别的,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不能了悟色即是空,凡夫俗子不能善知,

在从外相上虽然虚空与色有所分别,有所种种的差别,事实上色就是空的道理他不懂,

所以不能善知虚空与色,因此,分齐就是不齐一,不能善知虚空与色法,所以,虚空与色法是不齐一。

言色离于空,意思就是:色是独立的,虚空是虚空,不了解啊!

完全不知道色就是空的道理,起分齐,就是不统一、不齐一,分齐,就是不齐一,就是起色与空不齐一,

不了解色与空的齐一的道理,色就是空,就齐一,

分齐,就是色不是空,分齐就是不一,色不同于空,不同于虚空。

起色不同于虚空分齐的见解,“见”就是见解,妄想,就是分别妄想之见,起色空不一之妄见、妄想。

整段的意思是说:大慧,复有一些外道,见计著于色跟空这些事,不善于分别,看到了有色的形像处所种种的分位,

凡夫从这个表相上看,没有办法,不能善于了知,因为只著于外相,不善于了知虚空与色有种种的分别,

因此,不齐一,变成不了悟色就是空的道理,言色是离,“离”就是异于,言色是异于虚空的,其实色即是空,

所以这一段呢?其实在讲色即是空,起色空不一的见解,分齐就是色空不一,起色空不齐一的见解妄想,起色空不一之妄想、妄见。

    9-2 不能善知虚空”与色二者之所以有所“分”别而不“齐”一的真正道理,而“言色离”于“虚空”有其自性,(亦即】(也就是)【色异于虚空,色与空不一),如是而“起分”然不“齐”之“见”解“妄想”。 】

【注释】

【“复有馀外道”:还有别的外道。】

【“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见诸法而计著色与空之事,及其形像处所、分位等。】

【“不能善知虚空分齐”:“分齐”,即】(就)【是不齐一之义,分即】(就)【是纷。

此句谓外道不能善知虚空与色之所以于外相上有分别而不齐一的真实道理。】

在外相上有所分别,但是在体性上是平等的。所以【“不能善知”,】色就是空的道理,【意】思是【指】(说)【外道虽有知,然其知为不善、不正。】

【“言色离虚空”:“离”,即】(就)【是异于。此句谓】(这一句是说)【:而言色异于虚空,亦即】(也就是)【言空外有色。】

【“起分齐见妄想”:】“见”就是见解,起色空不一,如果说:分齐,把它写“不一”,那就更清楚,起色空不一之见解。产生种种的妄想,那就更清楚了。

“分齐”就是不一,那就更清楚,色空不一的见解妄想。【而起色与空是不齐一的分别妄想之见。】

【义贯】

说:【“大慧”,还有】一【些别的“外道,见”诸法相而“计著色”与“空”之“事”,及其“形”像“处”所、分位等“法”,

而“不能善知虚空”与色二者之所以有所“分”别而不“齐”一的真正道理,

而“言色离”于“虚空”有其自性,(亦即】(也就是)【色异于虚空,色与空不一),如是而“起分”然不“齐”之“见”解“妄想”。 】

   9-3 在座诸位啊!我们今天,色,如果有实体性,这个色便不能成长。人没有虚空是不能活的,所以色以外有虚空是不对的,色就是空。

在座诸位啊!看这里喔!我们今天,色,如果有实体性,这个色便不能成长,

诸位!小孩子,我现在用小孩子,小孩子刚出生,如果色是色,空是空,那么这个小孩子死定了,他没有空来运转。

诸位!这个小朋友一出生,要什么?呼吸,呼吸需要什么?空间,

好!这个小朋友出生以后要喝奶,喝奶需要什么?靠嘴巴吸奶,对不对?嘴巴吸奶需要靠什么?空间,知道吗?也需要靠空间。

再来,你认为细胞的新陈代谢要不要靠空间,当然要靠空间,细胞新陈代谢不靠空间,细胞能活吗?

看了那么微细的细胞,你用百万倍的显微镜看一下,你就知道细胞的新陈代谢,它也是一个生命,

细胞没有空间,细胞如果是实体的,你认为这个细胞能活吗?细胞当然不能活啦!

因此,小至一个细胞,大到一个人,色身,统统是要有虚空,知道吗。

人没有虚空是不能活的,所以色以外有虚空是不对的,色就是空。一个色法如果没有虚空,它是不能成长的。

诸位!请问你,植物,一棵树,是因为怎么样才能够成长,因为有虚空,因为有虚空它才能够呼吸,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要这一棵树没有虚空,这一棵树能活吗?

所以树不能有其自性,树要空无自性,这个空无自性,就是色空一如,平等不二,就是这个道理。

看一下这个注释,再念一遍,让大家更了解一下。

(此处为师父重复上面注释和义贯内容。故此处省略——整理者注)

    9-4 色就是空,这里还有一个重大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定要互相尊重,保持一个距离,它的运作才会正常。

【诠论】

【此节经文魏译作:“复有馀外道,见色有因,妄想执著形相长短,见虚空无形相分齐,见诸色相异于虚空有其分齐。”】

好!这里如果色就是空,这里还有一个重大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定要互相尊重,保持一个距离,它的运作才会正常。

诸位!无亲则无怨,两个夫妻为什么会吵架,因为就是太亲近了,

你为什么跟我不会吵架?因为我跟你保持一个距离,你认识我,我又不认识你啊!你是要怎么跟我吵架呢?

因为怨由亲生,为什么会有怨恨,就是因为太亲近了,

而这个是很重要的哲学的观念,就是人与人之间,一定要保持一个距离跟互相尊重,那么这样的~做起事情来会长远、会久远。

夫妻之间的道理,也是一样。说:今天报纸登的,说:有一个名医,真的假的不知道,报纸有时候会夸大其词,

说:有一个名医,看他的老婆那个手机里设有密码,两组的密码,不让老公知道,这个老公是医院诊所院长罗,也是很有地位的罗,哇!那就两个人就吵起来,

现在讲法不一样了,老婆说:老公有打她啊!有瘀青,本来要补这个什么结婚照啊!或者是补这个结婚的,这个什么仪式啊!或者是请客啊!现在两个都闹上法庭了,很辛苦。

所以在这个佛法上来讲的话,其实要过一种很紧密的生活,如果不懂得佛法,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对方的立场,认为对方一直在欺骗他,那么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就像报纸登得很大。

因此,学佛其实是落实到现实的生活,更能够运用自如,记得尊重别人,记得保持一个距离,这样运作会很长远。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经文207:【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此节讨论有名的“色空一如”之问题。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10-1 凡夫见色空是二,圣人见色空是一,凡夫见色空不齐一,圣人见色空是齐一的。这个微妙的分别,应当善知,好好的了悟。

大慧,虚空是色,诸位!在这里师父再强调,经典里面,这里它没有讲,虚空是色,是因为让你了解色空不二。

诸位!在这里含有空性,虚空跟空性有什么不一样,要了解,虚空是妄想的产物,空性是圣人的证量的智慧。不一样啊!

而佛陀在圆顿里面的圆顿,前面讲过,而这圆顿里面的渐教,这一段是圆顿里面的渐教,用长行文,所以,它退一步用虚空跟色来对比,来解释,所以这个虚空,就是包含有空性的意思。在这里必须要附带地讲一下,

所以,虚空与色是方便讨论,而虚空跟色统统是空性,这个才是佛的真实义。

这一段为什么要附带,要不然你把虚空当作是空性,那么把空性跟虚空分不清楚,

诸位喔!今天如果说:悟道,色跟虚空统统叫做空性。今天不悟的话,虚空是虚空,色是色,空性是空性,三个完全格格不入。

悟道的人,空性、虚空、色,完全是一模一样,一体的。今天不悟道,虚空是虚空,色是色,空性又是空性,完全又不一样,悟跟不悟差很多。

接下来,随入色种,随缘入,入于四大种,“入”就是显示出来,显现出来,随缘而显现四大种。虚空随缘入于四大种色,地水火风,

说:大慧,色是虚空,意思就是:色其性等同虚空,“持”就是能持,虚空是能持,色是所持,能持的虚空,所持的色法之处,所建立性,就是色是能持与所持因缘和合之处,所成就之性。

所以,“持”就是能持,能持的虚空与所持的色处,这个是色法所建立的地方。

因缘和合,色空事,色与空的关系,它是微妙的关系,种种的用智慧,微妙来分别,凡夫见色空是二,圣人见色空是一,凡夫见色空不齐一,圣人见色空是齐一的。

这个微妙的分别,应当善知,“当知”就是善知,好好的了悟。

说:大慧,地水火风四大种生的时候,有坚湿暖动的性,

自相,四大种地水火风,坚湿暖动,这个自相,虽然各有别异,地是地、水是水、火是火、风是风,

然也不停住于虚空,但是也不停住在虚空里面,虚空只是一种当作它运转,所以虚空并没有增减。

尤其在《华严经》,所有的不动真如,统统用虚空来比喻。

在《华严经》里面用虚空的比喻,里面有非常长的一段,统统用虚空,不动的虚空来比喻真如自性,海印三昧,

所以也不停住于虚空,非彼四大种当中没有虚空,并不是四大种当中没有虚空。

整段的意思就是:大慧,于虚空相同的空性,虚空就是色,随缘入于四大种的色法,

大慧,色是虚空,色当体即空,就是等同虚空,

能持的虚空与所持的色法,所建立的缘起法,就是如此,

色空的事,应当了解,凡夫见色空不一,圣人见色空是齐一的。

这种微妙的分别,应当善于了知,大慧,地水火风四大种生的时候,这些坚性、湿性、暖性、动性,各有它的体相,各个有别异,

但是这个地水火风、坚湿暖动之性,却不停住于虚空,因为虚空并没有增减,非彼四大当中,地水火风当中,并不是说没有虚空。

所以在座诸位,并不是于生灭法里面没有涅槃,生灭法,就是体性空,就是涅槃,它这里在表达这个,

你要找到涅槃,就必须要放下无常跟常的执著,所以佛性非常、非无常。

从凡夫的角度讲,众生因为执着于世间,所以佛才说“无常”,

无常修了一阵子,二乘人认为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那我修什么?谁来享受这份宁静呢?

佛说:我们有“常”,佛又讲:观一切法无常,但是涅槃是常,

佛在这个时候讲:涅槃是常,让二乘人有一个安心、安身立命的地方,

到究竟义圆满的清净觉性开采出来的时候,说;佛性非常、非无常。

佛性如果是无常,那么五蕴色身死了以后,法身就跟着败坏,所以,法身慧命不是无常,色身会败坏,法身慧命不会败坏,所以,佛性不是无常。

开悟见性以后,大悟有证量的解脱的境界,说;佛性不是常,是站在佛性能起大用,佛性如果是常,不能转凡成圣,不能转烦恼成菩提,所以,佛性非常、非无常,是为了破除对无常的错误。

讲佛性是无常、是常,是什么意思?讲:佛性是无常,是因为它可以依体起用,大用现前,体用不二,这个时候讲佛性是无常,

讲佛性是常,这个时候要加一个“真”,离于无常、离于常,是“真常”。

所以,究竟义讲:佛性是真常,是离于无常和常,讲佛性,开悟以后讲佛性是无常,这个时候是因为它能够依体起用,所以讲佛性是常、是无常,所以究竟开悟以后的无常跟常,跟不开悟的无常跟常,是完全不一样的时空。

这个很少人搞得清楚,这样听得懂啦!“撒无”(台语:摸不着头绪)师父“撒无”是什么意思?“撒无”就是抓不到猫毛(摸不着头绪),他为什么不抓牛毛呢?外省人的问,怎么不去抓牛毛呢?我说:这是台湾的成语啦!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10-2 以虚空无心,如明镜,随缘而显现诸色像。如遇染缘,则显现染像,遇净缘,则显现净相。那这就表示说,环境是很可怕的,这个环境有多么的、多么的重要。

【注释】

【“虚空是色”:虚空即】(就)【是色,色空不异,无二无别。

此即】(就是)【言:虚空虽空,其性不空,】因能作用,【以不空故,】因不坏业感缘起,以不空故,【能生诸有。

如真如本性本空,然其性亦】(也)【不空,以其不空,故】(所以)【能起染净种种业识,成阿赖耶,含藏三千,乃至一切依】报【正】报【染净,皆为此空而不空之如来藏性之妙用。】

【“随入色种”:“随”,】就是【随缘。“入”,】就是【显现。

以虚空无心,如明镜,随缘而显现诸色像。如遇染缘,则显现染像,遇净缘,则显】现【净相。】

在座诸位啊!你这样看啊!不够强烈。我现在举个例子,把笔放下来,这个例子很重要,这个例子一听下去,你一辈子不会忘记的,

在乌干达,我现在讲那个环境的可怕,在乌干达,有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在战乱的时候被冲散,这个小男孩一直往森林里面跑,在战乱的时候冲散了,往森林里面一直跑,三岁的小男孩啊!

父母亲再怎么找,都找不到,再怎么找统统找不到,爸爸妈妈、这个伯伯婶婶,统统放弃了,这个孩子,三岁小孩子跑进森林里面,找了几年找不到,

到七岁的时候,这个小男孩突然出现,出现以后,看到人类就跑,后来被人类抓回来,因为是黑皮肤嘛!

你知道吗?才四年的时间,那多可怕的事情发生,因为他刚刚去的时候,人家问他说:这是后来啊!你怎么活的,后来他慢慢学习讲话了,他都不会讲话,然后大家叫他“猴孩子”。

战乱的时候跑到森林里面,三岁的小男孩,大家都说这个不可能活,早就被狮子吃光了,可是,七岁以后又找到,经过四年,

这个男孩子找到以后呢?因为他从来不洗澡,结果被人抓起来洗澡,冲水的时候,哇!反过来要咬人,那个动作完全跟猴子一模一样,大家就知道他跟猴子生活在一起,

这个小男孩晚上绝对不会躺下来睡觉,他一定坐着、蹲下来,坐下来、背弯腰,就是打瞌睡,跟猴子生活四年,他不会躺下来睡觉,他不知道说,他不知道人类要睡觉是要躺下来睡觉的,因为他跟猴子生活了四年,

后来他怎么活的,听说猴子摘水果给他吃,猴子爬得很高,摘了水果,猴子认为他是我们成员里面一个成员。你知道吗?

看到这个小男孩的时候,完全跟猴子的举动一模一样,他那个腿没办法站立,也不洗澡,只要一洗澡他就咬人,

后来把他送到学校去,到学校去的时候看到他,所有的人都很奇怪,你们怎么这群人跟我以前都不一样,

他只要学校里有产生危险,他就往森林里面跑,因为森林是他的家,那些猴子是他的亲戚,反而人,他看到人会害怕,跑到森林里面,

他唯一的安慰就是跑到森林里面,他只要一恐慌就冲冲冲……冲到森林里面,他的走路就像猴子一样,腿没有办法站立,他的腿膝盖很宽,大腿骨瘦如柴,因为他本来就是人类,不是猴子啊!他就学猴子走路,学猴子坐着睡觉,他不洗澡的,他看到人类就恐惧,

后来了不起,有一个老师啊!一个女老师很了不起,我看了那一段话,我非常感动,她说:这个孩子是人类啊!只是不小心冲散了,到猴群里面,

他说:老师你会怎么跟他教化,她说:我用更大的爱心,我用更大的耐性,我一定要改变他,我就是他的母亲。喔!很让人感动,不认识的,他跟母亲冲散了,后来这个孩子慢慢……慢慢地调教,这才调教回来,慢慢的会讲话。因为乌干达,他们就是英语系的,ABCD的英语系的,他是念英文的,

有一个肯亚的男孩子就更糟糕了,他小时候就被猴子抱走了,抱走的时候,他就跟猴子一直生活了,你知道吗?生活了将近十年,

十年以后,这个孩子后来被人家发现了,没有办法站立,完全没有办法站立,他那个喉咙,声音音带,声带没有坏喔!他还是一个正常人,可是他不会讲话、不会站立,完全不会站立,连人的最基本的站立,不会,连躺下来睡觉也不会,没有任何的语言,他碰到人就是恐慌,就是非常非常地恐慌。

他已经脱离了文明,最可怕的,到十七岁他都不会站,连站都不会站,这样跟猴子生活在一起,没有文明,

那这一段就在表示说,环境是很可怕的,到十七岁这个孩子还不会讲话,也不肯开口,你怎么教他,他就是恐惧,就是不讲话,才跟猴子生活十年,他人类的说话的本能没有失去啊!可是他就是不讲话,

这个就告诉你,遇染,则显现染相,遇净缘,则显现净相,这个环境有多么的、多么的重要,用这个例子,让你一辈都不会忘掉,喔!跟猴子生活才几年而已,就完全失去人类生活的方式。

【故色实是空之所现,无二无别,如水与波,波即】(就)【是水,无二无别。

又“入”亦可当进入之义。如此,则此句言:虚空随缘而入于色种之中。

此即】(这个就)【是说:色空是互入互摄的,并非色空二者绝对相异、相对、相隔、互不相到】的【。】

所以人与人关系也是这样,人与人关系是互补、是互利的,是互相照顾的,互相随喜、互相赞叹的。

你一定要了解,佛这个缘起法,你一定要珍惜每一个人的好的因缘,这样你碰到因难,你才会有人帮助你,不要常常去漏人家的气,(台语:使别人丢脸不光彩)这个会成为敌人,不可以。

一定要结善缘,这个善缘是成道非常重要的增上缘,所以很多人都赞叹师父说:喔!法师您的福报真大,我秉持一个原则,一定跟人家结善缘,眼睛不看众生的过失,嘴巴只讲好话,赞叹。

那么每一个我都跟他结善缘,用温和的角度,用最圆满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所以,师父从小到大我都是秉持这样,珍惜这个缘起,绝对不用偏激的角度、思想来判断一件事情,使自己落入著有、著无的这个断常二见,因此用圆满的心性处理事情,慢慢你的福德、因缘就会具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 1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