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楞伽经》: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175:【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这一段,是指二乘的修行人。“如修行者”这是指二乘的修行人,把不了义当作究竟。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6-1 二乘人所修的法并不究竟,佛在这里,这一段就完全讲得非常清楚,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法并不究竟。

这一段,是指二乘的修行人。“如修行者”这是指二乘的修行人,把不了义当作究竟,

如二乘的修行人入禅三昧,就是灭受想定的三昧,三昧就是正定。灭受想叫做九次第定。

那么修行者入灭受想之三昧,微细习气转就是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微细的习气在转变而不觉知,

意思就是二乘人的这个定力,或者是慧力,尚不能觉知微细的第八意识就是这个意思。

第八意识微细习气正在转变,微细的转变,而二乘人的定慧力,尚不能觉知他的微细的第八意识。

我跟小乘人谈过,他们对大乘这种讲法,非常不认同。

他们修内观,他们修四念处,他说“空哪里有两种。”他们的观念就是这样子,

你跟他讲:二乘人不究竟。他说“是大乘人在毁谤小乘。”

所以谈不下去,就彼此互相尊重。大乘经典,他不看,他们认为:大乘非佛说。所以他不看,不看也没办法去理解,也没办法去沟通,好那就尊重你!

他们去泰国啊!去缅甸啊、柬埔寨啊这些……他们认为他们才是传承佛陀的原味,大乘是灌水的佛教,就是把它灌得很多,实质啊并没有真实义。所以“谈”没办法,讲不来,很难去沟通这个问题。

但是,二乘人却而作是念,你看,这个就是师父讲的,我接触到的小乘,就是“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说他已灭了八识。

“识灭”就是这些微细的生灭,当然也灭了,然后所以才入这个灭受想定的正受。

意思就是“第八识不灭”我们怎么能够入这个禅正受,禅三昧的正受,如果没有灭这个受想定,我们如何入于禅三昧呢?说“识灭”就是他已经灭了八识,然后就是所以才入这个灭受想定的正禅三昧。

佛说:实不识灭,“识灭”就是灭了第八意识的微细意识。实在,不就是并未。其实并未真正的第八意识微细识灭而入正受,才入不尽定,以习气种子不灭。

“以”底下加“第八识”,以第八识的习气,再加上种子微细、太微细,以第八意识的微细的习气种子,因为,它太微细了。

种子的底下,就是太微细了,非二乘人所能灭,所以称为不灭。

不灭就是不是二乘人的能力,超越二乘人的能力范围,以第八识种子习气太微细了,非二乘人的定慧力所能灭,所以叫做不灭。

重点在哪里?重点在因为这个二乘人的内心,他的深处,无量劫来在最极的微细的习气种子还在。他对境界,还会起这个现行,所以“故不灭”。

故二乘人实在是没有灭掉第八意识,“故不灭”,故二乘人实不灭第八识,他并没有灭掉微细真正灭掉微细的第八意识。

“以境界转”:“以”就是因为“境界”,因为六尘,这二乘人实不灭第八意识以六尘的境界转,就是生起,而生起。“转”就是生起,

摄受不具,摄受不具,就是没有能所,以六尘的境界生起的时候,这个六根不摄受六尘,不具,就是没有能所,暂时没有能所。

六识暂时伏住,不取六尘,叫做摄受不具。“具足”是有能所叫做具,“不具”就是有能没所,或者有所没有能叫做不具,这个摄受不成功,简单讲就是这个六识暂伏,不取六尘,能所不具足。故灭,称之为灭,称之为识灭。

他们把这个六尘跟六识,不具足,没有能所,这个时候,称之为识灭。

意思是说,是故二乘人所修的法并不究竟,佛在这里,这一段就完全讲得非常清楚,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法并不究竟。

   6-2 这一段呢就是佛讲就是二乘人确实是不究竟,你已经看了,所以师父就说:大乘,不但是佛说,而且是究竟说,是究竟说。

就是师父讲话是有依据的,不是胡扯的,就是依据这一段,大乘是佛说,而且是究竟义,才能够成佛的

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到泰国啊!或者小乘的国家,这一段不能谈,谈他会反感的,会反感,

就像小乘毁谤大乘,小乘毁谤大乘说:大乘非佛说,大乘是灌水的佛教,灌水的佛教。

就是说:一杯牛奶是原味,可是,你把它加到十倍,还讲了一些佛教的一些神通,太多神通,匪夷所思。

所以小乘不相信大乘是佛说。而大乘呢,有时候也批判小乘,说:焦芽败种啦!不究竟啊!小乘不承认,他说:我们才是保有佛教原始的传承,受菩萨戒,他说:菩萨戒、卢舍那佛,你看到吗?我们以看到为主,我们看到的是释迦牟尼佛,他不承认、不承认。

所以在这个时候,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你去小乘看,他们不吃素,给什么就吃什么。

他们来到台湾,他说:慧律法师,你看,你们大乘也是分别心,一定要选择素的才吃,是不是?

我说:欸!这么讲因为大乘的菩萨道的精神就是要自觉觉他,要自救、要救人啊!

因为第一个就是:不杀生,这符合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在整个中国大陆、台湾已经形成一股氛围了,它是整个的文化,几乎。

那么提倡吃素的就到现在为止啊!大概有几百年、上千年,

因此我们现在来讲,变成佛一开始传的这个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整个像密宗,他们这一派几乎都没有在吃素的。

大乘佛教这个梵网经菩萨戒本一出,那么这个梵网经菩萨戒本,那个是诵出来的,就是祖师诵出来的,记录出来的,你要梵本你找不到,几乎找不到梵本,也有。璎珞经,菩萨戒本等等!还有六重二十八轻戒,还有这个我们十重四十八轻戒,

所以在小乘来讲,他们没有这个戒典。因此他们不承认,因此我们过的才是原始佛教,佛陀的真传者,是真正的佛的弟子,你们这个已经被稀释了,一杯牛奶稀释了十倍,你们讲的这个是太离谱的、太离谱的佛教,他们完全不相信,那么这个就是大小乘。

这一段呢就是佛讲就是二乘人确实是不究竟,你已经看了,所以师父就说:大乘,不但是佛说,而且是究竟说,是究竟说。

就是师父讲话是有依据的,不是胡扯的,就是依据这一段,大乘是佛说,而且是究竟义,才能够成佛的,这个再辩下去,大小乘再辩下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尊重个人的文化。

所以你到泰国去,像我带我妈妈去泰国的时候,我妈就说:咦,他怎么吃这个?我说:你安静、安静、安静...安静...安静啊!他们席地而坐,在大殿,释迦牟尼佛前,就席地而坐。

佛像前就席地而坐,钵都摆在地上的,我就带师妈去参观。她说:嗯,那个怎么可以?嗯,安静、安静...就叫她:安静的、静静的、静静的...所以个人尊重个人的文化。

大乘,大乘的传承跟文化,小乘:小乘的传承文化;密宗:密宗的传承文化...各依据经典时空背景不一样,我们互相、彼此互相尊重,只要守佛的戒律,那么我们都随喜赞叹!这一段就是讲到师父说大乘是佛说,而且是究竟义的依据。

   6-3 以第八意识的习气种子太微细,非二乘人的定慧力所能灭。因为二乘人内心的深处,无量亿劫来,最极微细的习气种子还在,对境,有时候会起这个现行,故二乘人,实在是不灭第八意识

我再把它诠释一下:说二乘人啊!二乘的修行人,如是修行,入于灭受想禅三昧,但是第八意识的微细习气转变,刹那生,刹那灭,这么微细的转变。

说:二乘人的定慧力,是尚不能觉知微细这个第八意识的,没办法觉知。

而作是念,说:我已经灭了第八意识了,所以我才能够入于禅三昧的灭受想定,

其实啊!佛说,其实,并不,就是并没有。灭第八意识的微细意识而入灭尽定,正定、正受,因为第八意识的习气种子太微细了,不是二乘人所能灭,所以叫做:种子不灭,因为习气种子不灭。

就是二乘人,以第八意识的习气种子太微细,非二乘人的定慧力所能灭。

因为二乘人内心的深处,无量亿劫来,最极微细的习气种子还在,对境,有时候会起这个现行,故二乘人,实在是不灭第八意识,

以六尘境界生起,只是暂时不具摄受,摄受不具,就是不具摄受。反过来,就是没有能所,暂时没有能所,摄受不具,就是没有能所,暂时没有能所,

他们就把它称为:灭!他们就把它称为:灭了第八意识,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二乘人所修的法,并不究竟。

诸位!这一句只能在大乘的国土讲,你在小乘国土讲这个,他生气了,他是认为你大乘在谤这小乘的,所以这个还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修养。

你到泰国去的时候,吃三种东西,对不对?譬如说:吃榴莲啦,静静地吃就好,对不对?

喝喝椰子。喔!那个泰国的椰子实在是好!一颗这么大对不对啊!一颗这么大,然后才几块钱呢!喔!这么便宜,这在台湾不得了,我看:两百块买不到。

剖开来,我说:妈,你先喝、你先喝!说:哇,怎么这么好喝!好喝,当然好喝,带你出国就是要喝椰子的。那喝,喝一喝是不是啊!

但是到泰国,慢一点再买那个(椰子),这个喝了比较不会上火,在第一个阶段:一百泰铢、一百泰铢,两粒,一百泰珠,买了以后,嗯!也很便宜啊!

到第二站:三粒,一百泰铢,喔,这越便宜啊!到第四个,四粒一百!喔,那个火...起先买的那两粒的,越来越喝,火气就越大,所以到泰国去喝椰子,会上火的。

到最后呢!五颗一百,喔!火气就冒上来了,哇,要知道啊!到后面再买就好了,火气就冒上来了啊!这个就是指:泰国的时候。

因为我们懂得大乘的思想,我们去泰国啊!三碗猪脚(泰文:你好)三碗面线。每次见到人就说:三碗猪脚。“三碗猪脚”就是你好吗?对不对?你好吗?

到韩国去,也学到(韩语:你好)也只会这一句而已,光是那一句就花了好几万咧!再来就不会讲了,啊,没办法啦!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6-4 只因六识不起现行,心中寂静,暂时没有六识粗浪生起,他就以为已经灭了八识。

【注释】

【“修行者”:指二乘】的【行人。】

【“入禅三昧”:指二乘所入之灭受想定。】

【“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谓二乘行人于灭尽定】当【中,其第八识中仍有微细之种子习气转变,然此种习气转变极其微细,非二乘行人所得之定慧力所能觉知。】

【“识灭然后入禅正受”:“正受”,即】(就)【是三昧,亦即】(也就是)【前所说之】的【灭尽定。三昧以一切受不受,故】(所以)【称正受。此句谓,二乘行人这么想:认为他已灭了八识,然后才能得入灭受想定。】

【“实不识灭而入正受”:其实他并未灭了八识而后入灭尽定。】

【“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由于第八识中的习气种子仍未灭,所以他实未灭八识。】

【“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那么,他为何会以为自己已灭了八识了呢?那只是因为当六尘境界生起】的【时】候【,他压伏六识,令不去执取分别诸尘,因而六识不起现行,如是而已,

只因六识不起现行,心中寂静,暂时没有六识粗浪生起,他就以为已】经【灭了八识,所以他说他灭了八识。】

   6-5 二乘之所谓灭识者,只因于六尘“境界”生起时,他压伏了【六识不去执取六尘,因而六识不起现行,“故”其称之为识“灭”。】

【义贯】

【譬“如”二乘的“修行者,入”于灭受想“三昧”,

此时,他第八识中仍有“微细”之种子“习气转”变,

“而”此行人,以其定慧之力“不”能“觉知”此微细之转变,

反“而”这样想:“我因为已灭了八识,所以才能入灭尽定。”

其“实”,他并没有先“灭”了八“识,而”后“入”灭尽定:

因为他第八识中的“习气”之“种子”仍未“灭”,

此习气于对境时还会再生现行,“故”其八识实“不灭”;

而二乘之所谓灭识者,只因于六尘“境界”生起时,他压伏】了【六识不去执取六尘,因而六识不起现行,“故”其称之为识“灭”。】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7 经文176:【“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这一句话就更证明师父所讲的是正确的:大乘是佛说,而且是究竟义、究竟说。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7-1 能所不断的二乘人,最后能所暂伏,仍然有微细的第八意识,所以,他们不能测佛智。他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测,想要去测,这个问题就是,佛法你想要去理解,那就不对。


这一句话就更证明师父所讲的是正确的:大乘是佛说,而且是究竟义、究竟说。


说“大慧,如是微细”“微细”就是行相微细的藏识,究竟的边际,边际就是它的内涵,它的内容,行相,如是行相微细的第八藏识究竟的边际、内涵,怎么样?


除了,要有功夫的喔!要有功夫的,除了诸佛如来及住地,“住地”就是入地菩萨,“诸”就是其余一切的声闻,没办法了解,缘觉也没办法了解,外道就更不用讲了。


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就是揣测;“量”就是度量;“决”就是决定;“了”就是了知。


意思是说只能臆测“比量而知”,不能现量,因为他没有证量,没有佛的自觉圣智,所以没有办法现量知见,没有办法现量知见,只能用测度的比量而知。


所以,因此在这个经典里面讲,假使舍利弗与目犍连,经百千劫不能测佛智,


当然他们是佛示现的或者诸菩萨示现的啦!只是演一出戏给我们看的,


意思就是能所不断的二乘人,最后能所暂伏,仍然有微细的第八意识,所以,他们不能测佛智。


他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测,想要去测,这个问题就是,佛法你想要去理解,那就不对。


佛法是唯心现量的证量的境界,佛法是证量的境界,是真正实修实悟的东西,


佛法,它难就难在,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说:修行,不对。因为本来就诸法本空,修什么行呢?


说:不修行,愚痴!所有凡夫都不修行啊!大家都是佛吗?对不对?不是!


“臆测”不对,臆测是妄想,不测,不想去理解,那就离佛越来越遥远了,


或者是我解佛义,也不对,佛义不可解,无生是第一义谛。


圣言量,胜义谛的解脱境界,是唯证相应的境界,不能解,那我不去解,我不去解,愈来愈愚痴。


解如来义,也不对,唯证相应故。佛法,它就是难在这个地方。接下下!


   7-2 什么是圣人?什么是佛?现量的解脱证量,证量的解脱的现量,就是佛。


【注释】


【“住地菩萨”:“住地”,即】(就是)【入地。】


【“决了”:】就是【决定了知。意谓,只能臆测,比量知之,不能现量知见。】


什么叫做现量,现量就是自觉圣智的现量、证量,现量,就是证量。


什么是圣人?什么是佛?现量的解脱证量,证量的解脱的现量,就是佛。


【义贯】


【此节之大义为:“大慧,如是”行相“微细”之“藏识”,其“究竟”之“边际”,一切内涵,


“除”了“诸”佛“如来及”入“地菩萨”之外,其余一切“声闻、缘觉”及“外道修行所得”之“三昧、智慧之力”都“不能”揣“测”度“量”,“决”定“了”知。】


【诠论】


【这两节的重点在于说,藏识的习气边际,唯有佛与地上菩萨方能决定了知,非二乘外道之定慧力所能知。


然而二乘得少为足,外道堕于邪见,不知八识是生死根本,而只压伏了六识,制令不生,就以为灭了八识,认为那就是涅槃,】所以叫做方便涅槃,方便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


有的是无余依涅槃,有的是究竟涅槃,有的是性净涅槃,这有余依涅槃,还没有断得究竟,就是有余依涅槃。


【故自以为已证涅槃,得道果。故】(所以)【《楞伽科解》云】(这么说)【:唯有诸佛菩萨,如实了知一切虚妄境界,明见自心微细之流注生灭,其本体即】(就)【是不动真常,故能超生死而证涅槃。】


这个是证量,生死与涅槃就没有距离了,生死体空,就是涅槃。所以,证得涅槃,涅槃也不可得。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8 经文177:【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到这一段,在告诉你,问题已经有一个眉目了,渐渐离了这些虚妄、虚伪的习气了。怎么样做呢?从底下,正是用如实智修行,断种种的障,证真如,进而得力起作用。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8-1 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用现量的真实的智慧,就能见到你内心里面那种妄想、动荡的流注,八识的现行与种子叫做流注,八识的现行与种子,你看得非常清楚。

这一段很复杂,不容易讲,要发挥的义理,角度非常地多,慢慢地去理解、体悟。

“余地相”就是初地到等觉,从初地到等觉。“智慧”就是智慧力。“巧”就是善巧。“便”就是方便。

分别诸地的行相,从初地到等觉这个余地相,他这个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别诸地的行相,是怎么样?

都决断句义。“决”就是决了、无惑!完全不迷惑,“断”就是断定无疑。所以你算命的说:铁口直断,就是断定无疑。

“句义”什么意思?就是前面佛所讲的一百零八句的句法,如来共同宣说的无上顿法,一百八句之法。

也就是从初地到等觉,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别诸地行相,都怎么样?决了无惑、断定了无疑,

就像如来共同所宣说的无上顿法,百八句法,最殊胜!

最胜无边善根成熟,“胜”就是殊胜,“无边”就是无量。

注意那四个字,“善根成熟”这个特特特别地重要,善根成熟,善根不成熟就一点办法都没有,要善根成熟,听经闻法充满着喜悦,将来必定成佛。

这什么意思呢?说:这个菩萨于无量佛,所修集的无边,最殊胜的善根都已经成熟。不成熟,佛也没办法。因此你今天修的,就是说就是要你的善根成熟。

善根成熟是什么意思?就是善根具足了,福德修够了,善根因缘都具足了,那么,一刹那之间,就契入大菩提究竟义。

说最殊胜无量善根已经成熟,就是这个菩萨在无量劫来、无量佛所,所修集的这个无边、最殊胜的善根皆已经成熟,

离自心现妄想虚伪。“离”就是渐渐。因为,为什么讲渐呢?这里补上一个“渐”,因为前面是讲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十地到等觉嘛!所以要加一个渐。

“离”就是不是一下子,渐离于,渐的渐,渐渐地离于自心所现的妄想,怎么样?妄想就是无明的细流,无明的微细之流。

“虚”就是虚伪、虚伪,怎么样?虚伪重点在讲什么,重点在讲习气,人为什么会有虚伪呢?因为人有这个虚伪的习气。为什么会虚伪呢?因为有妄想。

所以,接下来呢!到这一段,在告诉你,问题已经有一个眉目了,渐渐离了这些虚妄、虚伪的习气了,

怎么样做呢?从底下,正是用如实智修行,断种种的障,证真如,进而得力起作用,所以,

宴坐山林。就是如,注意喔!这里叫做如实的修行,就是完全见到真如的修行,

这一段很重要,这个时候呢?方便宴坐山林,“宴坐山林”不但外面寂静,内心也是寂静。外面寂静,表法;内心寂静是真实境界。

接下来,“下中上修”“下、中、上”就是有一种次第,菩萨修行的次第,在唯识学里面讲,入心、住心、满心,十地菩萨有三十心,在唯识学讲,有三十心。那么就是入心、住心、满心,就是下、中、上的次第。

“修”注意这个修,就不是修了,叫做如实还要圆修,圆修,因为他见到真如的圆满清净,是自性、是圆修。

所以每一地都有下、中、上修,初地有入心、住心、满心:下、中、上;二地有下、中、上,这样修,如实地圆修,如实地圆修,因为各地统统具足下、中、上,就是入心、住心、满心。在唯识学,称为三十心。

这样如实地圆修,虽是次第,其实是圆顿。

接下来,用现量的真智,能见自心妄想流注。

所以,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

用现量的真实的智慧,就能见到你内心里面那种妄想、动荡的流注,八识的现行与种子叫做流注,八识的现行与种子,你看得非常清楚。

这个时候,你有相当的功夫了,无量刹土诸佛灌顶,便成了补处佛,补处佛,得自在力,自在力就是智慧之力,得自在智慧之力。

“得种种的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一切的善知识,佛子为其眷属。佛子,当然就是大菩萨。

彼心意意识,就是前七识,藏识以及前七识。彼菩萨,怎么样?都能彻底地了悟,他所行的一切境界,

说,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都已经超度。

因为这一段比较长,所以要这么样重复地念,彼菩萨能够了悟心、意、意识,就是已经灭度了、超度了。

接下来,这心意意识所行的境界,无不照了,怎么微细,怎么习气,他都照了。

接下来,是前五识自心所现的自性体境界,是本无自性的六尘境界,这个叫做自心所现的自性境界,虚妄之想,

意思就是前五识从藏识显现出来的,本无自性的六尘境界,就是“了境无性,唯心所现”叫做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彼等菩萨已经超度了,得越度了心意意识境界,同时也超度了前五识,从藏识所显现出来的空无自性的六尘境界,还有‘了境无性,唯心所现’

还有怎么样?也了悟了虚妄之想,也了悟了第六意识能所不断,完全是虚妄之想,唯虚、唯妄,唯虚唯妄,

妄心对妄境所起的第六意识心之妄想,这妄想是主观,妄境是客观,这个统统是虚妄之想。

也怎么样?超越了,同时也超越了两种生死,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同时也超越了三有三界生死,生死如大海,一直头出头没。

有海就是三有的大海,三界犹如大海,头出头没,也超越了三有,头出头没生死的大海。

同时也超越了善恶业,善恶业;同时也超越了善恶业,超越善恶业。当然就是无业一身轻,无业一身轻。

接下来,也超越了爱欲,这个是润业无明,无知就是根本无明,无知就是无明。无知就是根本无明,如是等因,悉已超度。

简单讲,就是超度了两种生死,也超度了三有生死的大海,也超越了善恶业,见到真如,也超越了润业无明的爱欲,也超越了根本无明,如是等因,统统超越了,悉已超度,就是超越、灭度。

由于菩萨顿见自心万法既然唯心,歇即是菩提,我就万缘放下,情忘惑尽,所以能够超越以上种种的生死之因。

“情忘惑尽”就是没有生死,所以你所有的执着,情忘了,惑也尽了,

所以,由于菩萨顿见了自心,情忘惑尽了,所以能够超度以上种种的生死之因。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应当就是一定要,不容许你有任何的选择和犹豫,一定要亲近最胜知识,最胜知识。

那么,最胜知识,在经典里面,我把它归纳起来,有三点,有三点,最重要,他有证量的功夫,有证量的境界。

那么,如果分次第来讲的话,就简单把它讲一下,你一定要亲近最胜善知识,有三点能称为最胜善知识:

一、持戒清净的沙门,也就是身净、语净、意净,身、口、意三业清净,最后一个,戒净,只要这四种清净方得称为:最胜知识,

因为这三业清净,身净、语净、意净、戒净的沙门,他一定明了因果,他教导你的,一定不会说违背因果的事情。

他持戒清净的比丘,他一定教你持戒清净的居士,教你所做不能违背因果,不能违背因果,就是非常殊胜的善知识。但是,这个还不够。

第二点,一定要明本心、见本性、有证量,这个是第二点,这个是最胜知识的第二点。

最后一个,第三点能解如来究竟第一义胜义谛,能解第一义谛大空,了即心就是佛,能弘传如来究竟第一义谛、胜义谛,了第一义谛大空,真如之心,了即心就是佛,这是最胜善知识。

如果把它归纳起来,就是有证量,持戒清净的大悟,这个叫做最胜善知识,你单单持戒还不行,那要有证量,要明本心、见本性的,所以,这个最胜善知识。那我们现在不好找,那不好找的话,我们就依照经典佛所讲的来依靠。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8-2 诸修行者一定要亲近最殊胜的善知识,善知识,还不行啊!简单讲,三业持戒清净,明心见性,有证量,能解如来究竟第一义谛,能弘传佛陀的正法,转大法轮,了即心就是佛,叫做最胜善知识,没有选择,你想要成就无上菩提之道,就是这样子,没得选择。

整段,我把它贯串起来,初地至等觉之余地相,智慧力与善巧方便,来分别诸地的行相,这些都证得真如,怎么样呢?决了无惑,断定也无疑。

如来呢,怎么样?所说的无上顿法,一百八句的法,它是最殊胜,而且是无量善根成熟。

为什么呢?这个菩萨在无量亿劫无量佛所,都修集无量最殊胜的善根,皆已成熟,因缘具足了,

这些证得真如的诸地菩萨。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成熟了,就渐离于自心所现的妄想无明微细之流,

这种种的虚伪、种种的习气,都慢慢地远离,从此以后,怎么样?如实智地修行,断种种的障,证种种的真,进而得到种种的作用,

因此,内如、外如,因此方便宴坐,山林树下,寂静之处,照见怎么样,下、中、上修种种的次第,入心、住心、满心这三十心,如实地圆修,

用现量的真智,能见到自心妄想八识所现的种子与习气的种种微细之流,无量的刹土诸佛灌顶,他补处,他得到补处佛,得自在力,自在智慧的力,自在智慧力,种种的神通三昧,诸善知识还有菩萨,诸大菩萨、佛子、为其眷属,常常围绕,

那么,藏识以及七转识,彼菩萨也能够非常地清楚心、意,意识所行的境界,微细的境界都非常地了悟、照见。

前五识于藏识心中所显现出来的本无自性的六尘境界,了境无性,唯心所现。

而第六意识,也了悟了第六意识能所不断的虚妄之想。因为,为虚妄之想的缘由,是因为有主客二观,能所不断,妄心对妄境所起的第六意识心之妄想,

有这样种种的神通力,也了悟了心、意、意识,也自觉了了境无性,唯心所现。

这个时候,便超越了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两种,也超越了三界的生死大海,头出头没,也超越了善业跟恶业,也超越了爱欲。困死润业无明,同时也超越了根本无明的无知。

如是等因,悉已超越灭度,因为,菩萨顿见了自心,情忘惑尽了,所以能超度以上种种的生死之因。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一定要亲近最胜善知识,最殊胜的善知识,就是还不能是善知识,善知识,还不行啊!上的善知识,还不行,还要最胜善知识,最殊胜的上善知识。

简单讲,三业持戒清净,明心见性,有证量,能解如来究竟第一义谛,能弘传佛陀的正法,转大法轮,了即心就是佛,叫做最胜善知识,

没有选择,你想要成就无上菩提之道,就是这样子,没得选择。

好!我们后面一段把它讲完,因为我们下次上课,是十二月二十九、三十,到时候,你们都已经忘光了,所以,这个后面把它念完,剩下,大概几分钟,不会超过十分钟,这一段,它一定要讲,要不然,它不到一个段落,所以,大家再忍一下。

   8-3 【“能见自心妄想流注”:“能见”,】就是照见的意思,【即是入地以后所得之现量真智。此真智能令菩萨知真本有,达妄本空,圆照无碍,所以此能见之现量真智,实为根本修因。】简单讲,开悟见性,就有根本修,其他统统叫做枝末的修行,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不识本心,了解本心本性,它就是能入根本修。

【注释】

【“余地相”:“余”是别的。“地”是登地。谓与凡小不同的其“余”已有登“地”之“相”的大菩萨,从初地至于等觉,皆是修如实行者。】诸位,见到真如本性,叫做如实行者。

【“智慧巧便分别”:】谓修如实行,见真如自性的修行,叫做如实行的地上菩萨,【谓修如实行之地上菩萨,以其“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别”诸地行相。】

【“决断句义”:“决”是决了无惑。“断”是断定无疑。】见真如的人就是决了无惑、断定无疑,

所以,听经闻法,一定要以清净自性证量,清净自性流露出来的法,那是究竟义,是真实法。

【“句”有通与别二义:(一)通议,指如来所说一般法句、教法;(二)别义,指诸佛所共说之无上顿法之百八句。此谓菩萨于此一切法句及百八句之义理,决了无惑,断定无疑。】

【“最胜无边善根成熟”:“最胜”,为最殊胜。“无边”即】(就是)【无量。此谓此菩萨于无量佛所,修集无边、最殊胜的善根,皆成熟之。】

【“离自心现妄想虚伪”:谓菩萨因福慧具足,善根成熟,故能渐“离”于“自”八识“心”中所“现”之无始“妄想”无明细流,“虚伪”之习气。】

【“宴坐山林”:“宴坐”即】(就是)【静坐;“宴”,】就是【安也。以静坐必须身心安静,故称为宴坐。“山林”,为寂静处,修道之所。山林寂静之处,为修观有力之助缘。(从此以下,为正示以如实智修行,断障证真,进而得力起用。)】

【“下中上修”:因为菩萨诸地都各具有入】心【、住】心【满】心【三个阶段,】在唯识学称为三十心,我们在唯识学已经讲过了。【故】(所以)【“下中上”即】(就)【是菩萨修行之次第,渐渐转胜。】

【“能见自心妄想流注”:“能见”,】就是照见的意思,【即是入地以后所得之现量真智。

此真智能令菩萨知真本有,达妄本空,圆照无碍,所以此能见之现量真智,实为根本修因。】

简单讲,开悟见性,就有根本修,其他统统叫做枝末的修行,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不识本心,了解本心本性,它就是能入根本修。

【“流注”,即八识中种子与现行之习气。】

【“灌顶”:即得授佛职位,如王子得前王灌顶,而得王位。这是因菩萨修习智慧,已能彻见八识中之种子习气,当体即是寂静、智慧,故得诸佛灌顶而为补处。】

【“彼心意意识”:谓“彼”菩萨于自八识之“心意意识”所行境界,无不照了。此言菩萨了心本寂。】

【“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谓此菩萨又于“自”藏识“心”中“所现”的本无“自”体“性”之六尘“境界”,亦悉照了无遗。上句说菩萨了心本寂,此句又更进一步说,亦了境无性,唯心所现。】

【“虚妄之想”:为依八识心及自心现之六尘境界,所起之种种“虚妄”分别“之想”。

此句承上二句言:菩萨不但了心本空寂,亦】(也)【了尘境无性,唯心妄现,更了依此等妄心与妄境所起的种种虚妄分别之想,悉皆无性。

〔此三句,分别言之,即】(也就是)【“心意意识”是指藏识与七转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指前五识;“虚妄之想”指第六意识。〕】

【“生死”:指二种生死,即】(也就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简单讲,什么是变易生死,就是第八意识没有断尽,就有变易生死,这样,你就更清楚。【因此菩萨将速证佛果,故能超越此二种生死。】

【“有海”:“有”,】就【是三有。三有之中,生死相续,无有尽期,犹如大海,不见彼岸边畔,难以度越,故】(所以)【称】为【“有海”。】“有海”就是有生死之海,有三界之生死之海。

【“业”:】就是【善恶等业。】

【“爱”:即润业无明,以此无明,能令众生造作诸业,故】(所以)【称】为【润业。】因此我们这个爱就是贪的意思,爱就是贪爱的意思,所以这个世间贪不得,贪不得。有贪就一定有生死。

【“无知”:即】(就是)【无明,为润生无明,亦即】(也就是)【根本无明】,什么叫润生无法,这个种子你只要有水分,它就滋润,它就会继续爆这个芽出来,这个叫做根本无明。【以此无明为一切生死之根本,故】(所以)【称】为【润生无明、根本无明。】

【“超度”:超越灭度。由于菩萨顿见自心,情忘惑尽,故】(所以)【能超度以上之种种生死之因。】这一段就是注释,前面师父已大略地、详细地讲过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8-4 【此菩萨复于无量佛所,修集“最”殊“胜”、无量“无边”之“善根”,皆令“成熟”;】这一句话就可以安慰大家,你今天坐在台下,决定是功不唐捐,因为你的善根慢慢地一直在成熟。

【义贯】

【其“余”已有登“地”之“相”的大菩萨,

修如实行,以“智慧”力、善“巧”方“便”,“分别”诸地相,

“决”了“断”定诸佛所说一切法“句”及百八句之“义”理,无有疑惑。】因为都是见性,见到真如嘛!

【此菩萨复于无量佛所,修集“最”殊“胜”、无量“无边”之“善根”,皆令“成熟”;】

这一句话就可以安慰大家,你今天坐在台下,决定是功不唐捐,因为你的善根慢慢地一直在成熟。

【以福慧具足,故能“离”于“自”八识“心”中所“现”无明“妄想”细流之“虚伪”习气。

如是菩萨为如实修行故,“宴坐”于“山林”寂静之处,

于地地中,依“下中上”之次第,如实圆“修”,渐次转胜。

此菩萨是时便“能”以入地后之现量真智,照“见”其“自”藏识“心”中,无始之“妄想”的种子与现行之习气“流注”不断。

彼时,由彻见自心之种子习气当体寂灭,故得十方“无量刹土”之“诸佛”如来,为之“灌顶”,】就是你够资格了。

【授佛职位,“得自在”智慧之“力”,及种种“神通三昧”,

且由“诸善知识”及诸“佛子”为其“眷属”,围绕四周。

“彼”菩萨于自“心意意识”所行境界,与唯是“自心所现”空无“自性”的六尘“境界”,以及依八识心及自心现之六尘境界,所起的种种“虚妄”分别“之想”,皆能如实照了。

是故彼菩萨能于二种“生死”、三“有”之大“海”、善恶等“业”、欲“爱”、及根本无明,“如是等”苦“因”,都“已”能“超”越灭“度”。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殊“胜”之善“知识”,而得彼教授,以便起如是最殊胜之修行。】

   8-5 最后一句言:“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这是挺重要的。修行人,内以本觉熏发为正因,外以师友劝发为助缘,乃得成就一切出世之事业。然而值此末法时期,若不得最胜知识指引,即须求祈诸佛菩萨慈悲摄受、护念加持,而以最胜之教典为“最胜知识”。

【诠论】

【最后一句言:“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这是挺重要的。

马鸣菩萨说:“诸佛法者,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

修行人,内以本觉熏发为正因,外以师友劝发为助缘,乃得成就一切出世之事业。

然而值此末法时期,若不得最胜知识指引,即须求祈诸佛菩萨慈悲摄受、护念加持,而以最胜之教典为“最胜知识”】

大陆有一个人,初学佛法,他每一天都在祈祷:就是说我生命很有限,我时间真的很短啦!我很怕生死,我想了生死,希望,那时候没有碰到师父的光盘,希望让我找到一个善知识,我一辈子就节省时间,

然后一直求、一直求,后来,咦,拿到师父的光盘还有书。

他说:喔!那这个就是我想要的。他说:我求这佛菩萨,还真灵感。

结果他看了以后,咦!与师父有缘,特别地相应,大陆讲:特相应,少了一个别,非常地相应,他充满了法喜,也很感谢师父,

接下来几个字你特别要小心。【——切莫狎近世俗典籍,外道之说,】那些不能让你了生死的,千万不要碰。

【如所谓哲学者等,】这形而上的学问。【徒滋纷纭、】莫衷一是,不究竟义,为什么?不究竟义就会徒滋纷扰。【乱所修学;亦莫杂学!】亦莫杂学啊!

【——且以自宿昔所修善根,佐以大悲愿力,如是精勤,一心“唯心直进”,】

唯心直进什么意思:因为遮无外境,跟外境无关,修行,但能观心,直了成佛,你能够照见这一颗心,你就是成佛,

唯心直进与境无关,问题在你的心,你怎么善用心啊!照了一切皆是心中所现的妄想相,统统放下。【久之,当有可观之进境。】

因为它刚好一个段落,我们下次上课,又到十二月二十九、三十,所以中间这个不能断,断了以后呢!在十二月二十九、三十,又从头再来,因为我太了解你们的程度了,是不是?二十九号又再来一遍,就麻烦,我们把它讲到一个段落,五点四十五分,然后,下次上课,十二月二十九、十二月三十。回向: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下课!(大众向师父行问讯礼。)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高雄文殊讲堂

发表于 2020-5-19 17: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讲座第二套(共10讲)
第二讲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启动整个佛教的灵魂
修行以无相者胜
着相为三界之因

慧律法师 主讲
2012.12.02-2013.01.27

    (师父走上讲台,行至佛前,将胸前捧的法宝举至额前行问讯礼后至狮子座坐下。大众向师父问讯。礼师:请坐下。)

    请合掌。(大众合掌随师父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 经文178:【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长行文是直说,现在呢,重宣此义,用这个偈颂来讲,让大家好背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1-1在座诸位!这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要告诉大家,生命当中所有的痛苦,皆因识心起浪,这一句你要牢牢、牢牢地记起来,所有的痛苦来自一颗执着心和分别心。这个执着、分别心,就是识心。

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这个重宣呢,就是跟前面的长行文相互的有关联,叫做重宣。

那么长行文是直说,现在呢,重宣此义,用这个偈颂来讲,让大家好背诵。

所以啊,重宣,就是再一次地跟这个长行文的义理相同的,只是用偈颂来表达,

譬如巨海浪,“巨”当然就是大海啦!譬如说:巨大的大海当中所起的这个波浪,

斯由猛风起,浪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外在的猛风而起的。

所以这个猛风就是比喻六尘的境界,太难去掌控了,

众生对这个五欲六尘的执着是没有停止的,而且这个境界一来啊!就像猛风吹起的大浪,

我们的境界,六尘的境界显现出来的时候,一切众生的心的执着、分别,动荡不安!从来不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所以斯由猛风起。

“洪波”当然就是大的波浪,我们说:波涛汹涌、波涛汹涌。“鼓”就是鼓动。

“冥壑”就是所谓的大海沟,海之色,黑者叫做“冥”。也就是说:很深的意思。

就像我们地球上,日本的前面、东边,所谓的马里亚纳海沟,那么这个是很深的,一般的潜水艇,就像美国啊!或者是苏联的潜水艇都没有办法到达,

诸位:要有一个观念,上去外太空的,到月球去的或者将来发展到火星去的太空人,一定比深海去过深海的人还更多,苏联或者是美国的这些太空人,有好几十个已经到外太空啊!月球。

但是全世界到最深的海沟只有三个到四个,问题是:它的海面的这个压力如果是一的话,那么,深海这个压力非常的大,第一平方英寸,要承受八吨啊!第一平方英寸,要承受八吨的压力。也就是潜水艇一下去了爬不上来。

所以目前来讲,就是核子潜艇也没办法到达最深的海沟,这是讲科学方面的。

所以,我们最深的海沟啊!马里亚纳海沟,要特制的。特别制的一种潜艇才能够到达。

无有断绝时,也就是风浪一吹啊!那深的、浅的、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这个大波浪。“洪波鼓冥壑”就是大的波涛会鼓动很深的海沟。

“无有断绝时”那么这个冥壑就是指:就是我们的藏识从来就没有断绝,因为无明妄动会形成业力,

那么我们六道轮回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藏识海常住,藏识,这个大海。简单讲它的这个体性,其实是常住的。

意思就是永恒的,我们虽然看到的是生灭的,无常的世间,其实体性本空,就是永恒的存在,

那么真正地证入真如的时候,放下了所谓生灭跟不生灭,才能够契入这个真如,契入真如的人,也绝对不会着一个无为法或者是不生灭法,这个才是究竟真如。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生生灭灭,其实它的体性本空,它是常住的,就是永恒的,

只是众生歇不下来,停不下来,境界风所动。但是呢?被这个六尘的境界的风所鼓动。

意思就是:藏识的海,它的体性其实是常住的,但是被这个五欲六尘境界的风所鼓动,就没有办法停止下来,

种种诸识浪,种种诸识起浪,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识,这什么叫做浪呢?

因为有识,就坚固地执着,有识就会坚固地分别。内心里面就不安、不安稳,从来没有解脱或者涅槃的思想。因此啊!每天都在追求、每天都在追求。

说:种种诸识。诸位!只要有识,它就会起浪,要识性,那么就懂得歇即是菩提。

了识无体,了识非性。了识呢不是真实的那当体即空呢?也就是识性。所以种种诸识起这波浪。

在座诸位!这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要告诉大家,生命当中所有的痛苦,皆因识心起浪,这一句你要牢牢、牢牢地记起来,所有的痛苦来自一颗执着心和分别心。这个执着、分别心,就是识心,

所以生命当中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识心起浪,都是因为我们不明了这一颗真如的本性,于是便腾跃而辗转生起,叫腾跃而转生,便腾跃而辗转生起,也是一样的道理。

整句把它贯串起来的意思说:尔时世尊,前面长行文讲完了,现在用偈颂重宣此意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大海当中所起的这个波浪,这波浪怎么来的咧,都是因为猛风吹起的,

猛风一吹起,这个大波浪呢?波涛汹涌,就会鼓动更深的海沟,这海沟比喻作藏识,

无有断绝时,比喻众生无量劫来,从来没有办法停止轮回,

因为着于生灭藏识的海,它的体性其实是常住,不增不减的。

因为不了解、不认识这一颗不增不减的常住真性,因此被六尘的境界风所鼓动,

这个鼓动,就会引起种种诸识分别、执着,诸识分别执着就起生死浪。

所以生命当中所有的痛苦皆因识心起浪,人之所以痛苦啊,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也就是因为我们妄动、妄执、妄分别。

明明是空的东西,毕竟不可得的,无体性的东西,只是因缘凑合凑合的,可是我们却执以为实。

因此有种种的识浪,起这个波浪。便腾跃,因此就辗转而生起,无有断绝,也是一样的道理。

【注释】

【“洪波鼓冥壑”:“洪”,】就是【大也。】“鼓”就是【鼓动。“冥壑”】就是【海沟也。

“冥”,亦作溟,】这个意思是说:海的色黑者,叫做溟,意思就是:很深看不到底,【海之义;或】者【海之色黑者谓溟。

“壑”,为沟,或】者是【虚之义。“虚”就是空的意思。】

   1-2 【“藏识”之“海”其本体永远“常住”无有变异,】为什么要讲这句话,诸位!这一句就是我们真正的故乡,我们六道轮回业业所牵引的这个世间,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做客而已,要真正找到了常住的故乡,你就不会留恋在这个五欲六尘里面,才不会迷惑颠倒。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中所起之波“浪”,这是“由猛风”激荡海面而“起”,

于是“洪”大的“波”涛“鼓”动着无边的“冥”海之沟“壑”,而没有“断绝”的“时”候。

相同的,“藏识”之“海”其本体永远“常住”无有变异,】

为什么要讲这句话,诸位!这一句就是我们真正的故乡,

我们六道轮回业业所牵引的这个世间,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做客而已,

要真正找到了常住的故乡,你就不会留恋在这个五欲六尘里面,才不会迷惑颠倒。

【然为六尘“境界”之“风所”鼓“动”,因而“种种诸识”之波“浪”,便“腾跃而”展“转生”起,】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2 经文179:【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这个波浪,既然是识心分别所引发的,那么这一段在讲,引发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怎么来的。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2-1六尘境界现的时候,这个妄心与妄境俱,“俱”就是能所不断,方有因缘和合的法尘而起的,所以我们所有的生命的执着,其实没有特殊的意义。可是我们把它变成非常的美好,非常的美好。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说:这个波浪,既然是识心分别所引发的,那么这一段在讲,引发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怎么来的。

说“青赤”这是指外面的、有颜色的,这是比喻“青赤”是比喻颜色,

那在这里是比喻五尘的境界的色尘,这个色底下加一个尘,它是真实义,是这个意思。而不是那种颜色,青色、赤色不是这个意思。

青色、赤色是比喻五尘的境界,种种的色尘会引发眼识的分别,

也就是一切众生啊!眼睛看什么就执着什么,就引发眼识的分别,眼识的执着,眼识的一个影子留下来的这个记忆。

譬如说我们眼睛看了一大叠的钞票,这个用直接了当,哇!花花绿绿的钞票,现在农历年到了对不对?大家需要这个一点奖金、一点奖金,看到花花绿绿的钞票,喔!

这个钞票它的体性本来就空,在一千年前没有这个金钱的观念,都是以物易物,

我们到尼泊尔去的时候,那个偏远的地方还有这个以物易物,那有一个尼泊尔的小孩子,看到我这个表不错,拿了一只小刀说:Change Change   你那只小刀要跟我Change  喔!那不行。

所以我们这一团有很多人很聪明,这些女众特别聪明,带了一堆的卫生纸去跟他Change,因为他们没有卫生纸,我说你那个一只小刀要跟我Change这个表喔!那怎么可能咧,是不是啊!

好,我们这个哇!看到花花绿绿的钞票,引发这眼识,眼识以后再把眼识闭起来,把眼睛闭起来,眼睛一看到喔!这个花花绿绿钞票,好像我的,又好像不是我的。

那内心里面又开始哇!如果我有这些钞票的时候,可以买一栋房子孝敬我的父母亲。开始妄想就来了,啊!我有这个奖金了以后,我要去出国、去哪里玩,他开始计划了,开始计划了。

所以看到境界以后,这个影像落入了观念,那个观念就死守,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同时你追求的东西跟别人追求的东西也是相同的,就会引发杀机。

譬如说你这个钱,你也要好他也要,大家看了,内心里面起这个贪心,那么就会引发杀机。

色也是一样的,两个女人爱一个男人,那就会引发嫉妒跟杀机,两个男人爱一个女人,也是会引发杀机,

这个色尘引发出来的叫做眼识,当然这个眼识最重要,后面就是跟着分别,跟着执着,重点在这个地方。

所以引发眼识,这个青、赤,五尘的境界,种种的色,这个色,后面加一个尘,那么才清楚,如果加一个色,你以为是青色,是赤色,不是这个意思,六尘的尘。

“珂”乳及石蜜,这个珂呢,是音声,譬如说,贝啊!贝,我们海边那种贝类,类似会发出声音的,这个字念珂,会引发耳识的这个珂,是指贝类引发的声音,指引发耳识,包括一些有形、无形所产生的音声,都包括在内,引发声,引发耳识的声尘。

那接下来是“乳”就檀香乳,大家现在科学发达了,有的人造的啦!那么有的是真正的,这个乳,是指檀乳,意思就是:鼻子所嗅的就产生鼻识,所以鼻识会分别这个檀香乳以及石蜜,

石蜜就是舌头所尝的这个味尘。再来,就是淡味,这个石蜜是甜的,淡味咧,也是由舌头来品尝,无论酸、甜、苦、辣或者是没有味道的淡味都会引发舌识。

那么众华果咧!众华果,我们说,当一个果农到他的果园去看的时候,看到,喔!开花!就知道今年的结果:丰收。

因此在很快乐的心情之下,看了这个譬如说水蜜桃啊、苹果啊!喔,那么这个去触摸,就会想去触摸,所以众华果咧是引发触,就是身识,所以触摸这个花跟触摸这个果啊!他有觉受,所以这个触,农民最清楚了。

种水果的,哎呀!看到了这个满山的水果,这个果农就知道今年要丰收了,怀着一颗喜悦的心,看一看啊!他就会去触摸,哇!我这个果园不错,现在很多人都开发这个观光果园。

接下来啊!就用例如的,例如日月与日月之光明,说日月与光明,意思就是说日月与日月所放出来的光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咧!

“非异非不异”非异,那么没有不同,异就是不同嘛!那么没有不同,那当然就是同啰!非异,

那么非不异,你这样三个字看,看不懂,如果你把不异旁边再写一个同,那就看得来了,“不异”就是同。那么非同那当然就是异了,所以,不要一次看三个字,先看底下两个字才不会搞混了,就是说,“不异”不异就是同了,那么,非同那么当然就是异了,

这个意思就是:例如日月与日月所现的这个光明,它也不能讲同,也不能讲异。所以啊!如果是同,当然就是非异了,如果是异呢!就非不异。

海水所起的这个波浪,七识也是如此,大海水,是指藏识,所起的波浪,就是前七识,这个藏识所起的这个波浪的前七识,七识亦如是,海水所起的这个波浪,七识也是如此。

心俱和合生,这个太省略了、太省略,这个意思就是说,当六尘境界现的时候,这个妄心,这个心就是指妄心,妄心与境,怎么样?“俱”就是一起,“俱”就是能所的意思,能缘的心,所缘的境,就是这个意思。

“心”就是妄心与境俱起,能所不断。然后,和合生,方有和合之法尘生出来,

所以这个法尘,其实就是影子,我们人过了很痛苦的日子,是因为看了以后,一直记忆,而记忆咧!

这个记忆其实是内心里面一种影子,而我们这个影子呢!这个变成一种强大的一种观念跟生命的一种依靠!因此,我们失去了它,好像自己失去了这个生命一样。

因此,用依靠的,用依靠的生活,就表示你很难存活下来。

所以人啊!应当学习心灵智慧的独立,智慧这一点,非常非常地重要,

当一个人碰到逆境的时候,逆境的时候,如果一个人能够学习独立,那么,这个人能够活,平常独立习惯了,能够活,

如果这个一个一直依靠她的老公,或者老公依靠他的老婆,差不多都是用依靠的方式,他(她)的对方,如果死掉了或者发生意外了。那么这个老公或者老婆,另一半走了,那活不下来,活不下来。

因为那个观念就是以他(她)为主导,为主导,其实呢!要用我们的本性为独立。

因此,什么是佛法,就是学习自我独立的智慧,而这个智慧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活下来,活下来。

譬如说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人死亡,如果一个独立智慧的人,他知道,一切有为法,它如梦幻泡影,你死了,那么我一样要活下来,因为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是法身慧命嘛!

不会因为说老公死了,老婆跟着陪葬,心情跟着糟蹋啊!站不起来,

那么或者老婆死了,这老公啊每天酗酒啊!痛苦啊!死了已经十年了,讲到老婆啊,还是怜惜啊!掉眼泪啊!

我们不是无情的人,我们要升华跟解脱,升华跟解脱。

因此六尘境界现的时候,这个妄心与妄境俱,“俱”就是能所不断,方有因缘和合的法尘而起的,

所以我们所有的生命的执着,其实没有特殊的意义。可是我们把它变成非常的美好,非常的美好。

    2-2这个妄心跟境界缘起,能所不断,怎么样?就会现起和合的法尘,法尘就从此生出来,法尘就是影像,内心里面的影像,所以那个单恋的人,是很痛苦的,是很痛苦的对不对?

那么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那么青、赤种种的色,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引发眼识的青赤五尘的境界,种种的色尘,种种的青赤五尘境界,这些色尘,会引发眼识。

珂贝的音声,会引发耳识,檀香乳会引发鼻识的分别跟执着,石蜜的甜味,还有淡味,会引起舌识的分别、贪爱。

众华果,会触摸,引起身识,能触摸华跟果,能触摸与觉受,会引发身识。

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引发的前七识,跟我们的藏识,它是非一非异的,说同,不对,说不同也不对。

例如日月与日月之光明,也是一样的,日月与日月所放出来的光明,说同不对,说异也是不对。

所以非异,说同也对;说非不异也对。所以说同也对,说异也对,说同也不对,说异还是不对。

那么大海水所起的这些大波浪咧,七识亦如是,那么六尘境界所显现的时候咧!这个妄心跟境界缘起,“俱”就是缘起,能所不断,怎么样?就会现起和合的法尘,法尘就从此生出来,法尘就是影像,内心里面的影像,

所以那个单恋的人,是很痛苦的,是很痛苦的对不对?爱他,然后又不敢去表达,看到他的时候,无比的喜悦,怦然心动,可是呢!人家跟她打招呼的时候她又装做不在意是不是啊!?

回来之后,又靠想像,自己画画图啊,画画生日蛋糕,人家对方又不知道,画了两根蜡烛,他一根,我一根。对方又不知道,

所以这个单恋啊!相思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这个是指不学佛,那学佛以后,就不会这样子的,不是靠想像的。它是一种实证的东西啰!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2-3你能够控制你的内心,你就是懂得禅的道理,禅就是佛的心。所以圆顿大教,为什么叫圆顿大教,直接就叫你契入无上的真如,直接了当。修行不是就在找这个吗?修行就在找如来藏性啊?修行就在找真如啊!那么圆顿大教,不谈外境,一切外境都是识心分别,包换内心里面的妄心,仍然不实在,空无自性,单刀直入就见性。

【注释】

【“青赤种种色”:青与赤是色尘,会引起眼识。】

【“珂、乳、及石蜜”:“珂”是贝或】者是【玉。“乳”,是檀乳(按:檀乳是檀香木所出之乳汁,或】者【檀香熬煎出来的汁。)“石蜜”,即】(也就是)【白砂糖或】者是【冰糖。

珂贝是一种乐器,能造成声尘,引起耳识。檀乳是香尘,可引发鼻识。“石蜜”于下句中解说。】

【“淡味、众华果”:“石蜜”的甜味与其它物之“淡味”是味尘,可】以【引发舌识。

“淡味”是淡而无味。虽说淡味是没什么味道,但还是一种味尘,只是尝起来不可口就是了。

“华”与“果”,触摸起来之觉受,可引起身识。

〔“意识因为是再去攀缘、分别前五识落谢】注意喔!这个落谢,就是落下来【的五尘影子】喔【,】

诸位!这句话很重要,很重要,所有的执着都没有意义,因为你执着是一种观念,执着是一种影子。换句话说,没有开悟的人生命都在追逐影子。

譬如说,追逐那个追星族的,那个影星到哪里,她就是跟到哪里,歌星到哪里,她就是到哪里、到哪里!喔!然后感动一下,到最后怎么样?没了。

像以前, 邓丽君唱歌,哇!那很多人,或者凤飞飞唱歌,很多人,是不是啊?到最后这两个歌星都往生了,这些粉丝还是这样子纪念她、纪念她,

当然这个是指,这有他们个人的嗜好啦!我们尊重啦!在佛教的角度来讲的话,这其实都是五尘的影子。

【故无外尘,】为什么没有外尘,这个色身,你所执着的这个影星或者是歌星,其实她这个身体,是四大所构成的元素,并不是实在的东西,没有这个人,没有这个人。

因此我们如果了妄即离,了解诸法,它是虚妄、缘起、不实在的,其实并没有外尘,完全是内心的。

所以你能够控制你的内心,你就是懂得禅的道理,禅就是佛的心。

所以圆顿大教,为什么叫圆顿大教,直接就叫你契入无上的真如,直接了当。

修行不是就在找这个吗?修行就在找如来藏性啊?修行就在找真如啊!

那么圆顿大教,不谈外境,一切外境都是识心分别,包换内心里面的妄心,仍然不实在,空无自性,单刀直入就见性。

那么见到真如本性,虽有一些习气,不碍,也没有任何的障碍。【因此不别举例。”〕】

【“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此二句谓】(是说)【:日月本身与日月所发出的光明,两者非一非异。

为何】是【非一】咧【?因为日月与光明实】在是【有别,】不是一种东西,我们知道月亮跟月亮发出来的光,当然不是同一种东西,(【非为一物,】)但也不能相离,(【所以非一。】)

【为何非异】咧【?因为离于日月则无】(没有)【光明,若】(所以)【无】(没有)【光明则非日月;又光明因日月而有,日月因其光明而显,故】(所以)【非异。】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的,讲一不对,讲异也不对,那么讲一都对,讲异还是对。

   2-4执取外尘,因此,这个百货公司啊!哎呀!大家都很会做生意,很会做生意,所以那个会做生意的人,把你们那个摊位,把你们那个招牌,你想要把它卖得更好,把那个招牌,最棒的产品,摆在最前面,为什么。每一个众生都会执取外尘嘛!是不是?

【“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谓又如海水起诸波浪,心海中起七识浪,也是一样,

由于有前面所说的青赤等五尘】的【境界,所以才会引发七转识之波,】

为什么讲,多一个转呢?因为能所不断,造作不断,业力不断,无法止息,叫做转。

见相二分不断,转,这个就是转字的意思。【鼓动心海,次第转生前六识浪。

“俱”是与境俱起,亦】(也)【有摄受、执取、结合等义。

谓,六尘现】的【时】候【,心若去攀取,则会有一切和合之法生起。】

诸位,这个和合之法,我们称为“一合相,”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而众生贪着其事,究竟一合相,不可得。

所以事相的一合相,譬如说,我们这文殊讲堂。今天师父来讲经,大家和合聚在文殊讲堂,这个叫做“一合相”,佛说一合相,

其实是非相,究竟把它分析起来,文殊讲堂是缘起的,

每一个人是五蕴,它本来就空,并没有这个东西,

所以,一切和合相,和合之法生起,就是所谓着于自相或者是共相。

【虽然真心是不和合的,但】是【因妄心执取外尘,】

而妄心是怎么来的咧!妄心,是无因,妄心,若有所因,不名为妄,妄心就是因为不明了真理。所以妄心是这样子,这样子来的,

执取外尘,因此,这个百货公司啊!哎呀!大家都很会做生意,很会做生意,所以那个会做生意的人,把你们那个摊位,把你们那个招牌,你想要把它卖得更好,把那个招牌,最棒的产品,摆在最前面,为什么。每一个众生都会执取外尘嘛!是不是?

你要让那个顾客怎么样?那个价值胜过价格,生意会做的人,你就一定要让众生觉得说:嗯!这个看起来,这个价值胜过这个价格,嗯,合理,他就会买了!是不是?

那个价格胜过这个价值,嗯没有什么价值,可是订得那么贵,谁要买啊!是不是?欸!这个价值胜过这个价格,所以,你的东西看起来呀!要很美的东西,

但是,你欺骗人家一次,如果是用欺骗的,那你就麻烦了。

有一个信徒,他说:哎呀!师父的身体适应这个水蜜桃,喔!他就去看,喔!那摆出来的,看了就很漂亮,水蜜桃很漂亮。结果他说:我帮你包好了,包好了,进去又包了,拿一盒来供养师父,拿六粒,哇!那六粒啊!

他就急急忙忙地,哇!很虔诚地供养师父,那我也很感动啦!外表看,很漂亮,结果刀子切下去,那个全部都黑心的,六粒、六粒啊!我就统统把它切、切、切,刻意地切,六粒啊!没有一粒能吃的,

那么,心很难过,就是说:他这么虔诚啊!然后又花了这么多钱,那么远带来,竟然,六粒啊!统统是坏的、是坏的。

所以咧,大家很虔诚来供养师父,在这里要交代一下,比如说,有的人他寄东西来,寄东西来,然后寄来他没有任何的说明书,那是什么粉呢?吃了会怎么样?会雄性变雌性吗?又没有说明,那个粉,谁敢吃咧,送东西,应当说明一下啰!是不是?说明一下啰!

因此啊!我们要赠送师父的东西,是不是稍微理解一下。像有的最近收的两件棉被,这个棉被我已经有了,因为身体渐渐健康了,所以到接近十度的时候,我还是盖了一件薄薄、薄薄的棉被啦!两件,因为山东可能是下大雪啦!

我为什么不敢拿出来给法师用呢?因为这是两个老太婆,她一针、一针、一针,这样子一直慢慢缝,就说我要供养师父,那个棉被是一针、一针是这样缝上来的,啊!我听了,是非常地感动,现在的科学这么的发达,何必费这么大的功夫咧!现在科学那么发达,是不是?

这两个山东的婆婆很诚意地把那个棉被一针一线一针一线,慈母手中线啊!临行密密缝,是不是啊?那个棉被我放起来,不敢拿出来给法师用,怕他睡了,生病,因为那个福报不够,睡下去,倒了。

所以我现在还放着,不晓得该怎么办?我想盖,可是很厚咧!那会闷死人的,那很厚咧!那个是下大雪四、五十度在盖的咧!喔,那没办法了,

那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将来到哈尔滨去看冰雕的时候,把那两件,那个棉被带去了,喔那个太厚了,就是慈禧嘛!慈禧,后面就是太后(厚)嘛!太厚了!

所以因为那两件,她是很虔诚的,所以,到现在不敢布施出来。接下来,【妄心便与外尘虚妄和合而生种种和合识。】

    2-5如“海水起”诸“波浪”,心海中起“七识”浪“亦如是”:六尘境界现】的【时】候【,“心”与之“俱”起去攀缘执取,如是方有一切“和合”之法产“生”。】

【义贯】

【“青”与“赤”等“种种色”尘,能引生眼识,

“珂”贝之声能引起耳识,

檀“乳”之香能引发鼻识,

“石蜜”】这个【(冰糖)的甜味及其它物品的“淡”然之“味”,能引发舌识,

而各种“华”与“果”之触,能起身识。

(此五种识是在藏体中生起】的【,

同样的】道理【,光明为从日月体中生起,

而)“日月与”其所发出的“光明”,不可说为同一物,亦不可说截然为二,(实非一非异)。

又如“海水起”诸“波浪”,心海中起“七识”浪“亦如是”:

六尘境界现】的【时】候【,“心”与之“俱”起去攀缘执取,如是方有一切“和合”之法产“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3 经文180:【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这一段是显示,七识与藏识,它的相是怎么来的?有各个不同的相,但是回归到体,它是一,在佛教讲的这个‘一’就是绝对。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

    3-1为什么叫做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为相会引起识,所以,在座诸位,会修行的,就在“悟则刹那间”相不可得,识心分别、执着,当然也不可得,剩下的,就是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说譬如海水,“变”就是变动,就像海水在变动,

这一段在讲诸识,就是前七识与藏识是不一不异,在这里用海水起这个波浪来比喻,譬

如海水变动,变动就有波浪了,怎么样?种种波浪转,就有种种波浪,“转”就是转生,转起,转生,转起。

那么藏海,藏识海中的七识也是这样,把这个相的海水跟波浪,引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藏识,藏海中的七识,也是这样子。

“心俱和合生”这个境风生起的七识心,跟这个境界,怎么样?

“俱”就是境风生起的七识心,与境界,“俱”就是一起起来,能所不断,“起”执取和合,和合之法就生起了,和合之法就生起,怎么样?

谓彼藏识处,所谓彼藏识所在之处,怎么样?因为有种种的境,由于境而有,所以种种诸识就会转起的情形。

因此为什么叫做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为相会引起识,所以,在座诸位,会修行的,就在“悟则刹那间”相不可得,识心分别、执着,当然也不可得,剩下的,就是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所以为什么讲“舍之又舍,以至于尽”禅宗为什么这们讲“舍之又舍,以至于尽”。就是你看到什么都知道那根本就是幻化的东西。

有一个在家居士,有一天啊!好像有一点消极,来到了文殊讲堂大殿拜拜佛啊!我看他两眼无神,拜佛,好像又爱理不理,

他认识师父,可是也不想打招呼,后来我就主动地慈悲去关心他啦!就说:大居士啊!为什么看起来无精打采的啦!他说:师父,我不晓得该讲不该讲。

我说:讲啊!试说看咩!他说:他到某一个道场,看一些年岁大的出家众啊!怎么样?怎么样?

我说:喔!这不要再讲了,我说跟他讲说,那个是人为的因素啊!跟佛讲的真理,没有任何的关系,

比丘或比丘尼的过失,是纯属于个人的,它跟佛讲的解脱的真理有什么关系啊!佛有教他这么做吗?

喔!他一下子就回光返照,喔!要感谢师父的开示。要不然,他就快退失道心了,他退失道心了。

所以我们这一棵树好像快枯萎了,要给他一点鼓励,水分啊!给他一点鼓励啊,给他水分啊!或者这个养分啊!

众生的菩提树也是这样子的,有时候需要这个善知识提醒一下,观念卡住的时候,哇,他自己挣脱不了那种阴影,他认为:出家人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

我说:你定的那个都是圣人的标准,既然是比丘、比丘尼,他不是佛啰!都还在修行的阶段,偶尔也有一两个会出差错啊!这是难免的嘛!

你就把他看作一个职业,知道吗?开计程车的。譬如说:有十万个开计程车,假设说啦!我不知道开计程车多少人,偶尔也会出差错,一两个干这个作奸犯科,报纸一登,没有人敢坐计程车。

其实计程车司机,大家都好得不得了,我所碰到的计程车司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都是好人,对不对?可是,你一两个出事,就没有人敢坐计程车了。

我说呀!我就跟这个居士讲的话,依法不依人啊!你真正坚固道心,非常坚固的人就是:发生任何事情,我也是依佛陀的正法来修行,不可以因为人为的因素啊而影响你对法的追求,因为,那是你的法身慧命啊!

与你无关,喔!师父跟他开示以后,他就知道,喔!不受影响。

因此,由于境界而有种种诸识转起的情形,也就是:所谓以彼意识,

诸位:那个‘彼’的底下,补两个字你才看得懂,以彼第六‘意识’因为那个第六意识,以彼第六意识。怎么样?

思维诸相义,思的前面再补一个字‘去’,去思维,惟的后面,补四个字‘分别五尘’。

你这样整句你才看得懂,去思惟分别五尘诸相之义而生第六识的情形,

就是:第六识是怎么来的咧?由于境界而有种种诸识转起的情形,也就是所谓以彼第六意识去思惟、去分别五尘的境界诸相之义,而生第六意识。

那么,因为在这个楞伽经,师父在前面已经提示过了,因为啊,这些藏识与七转识,它是非一非异,

而在这里呢!以第六意识为主导,是因为第六意识执着五尘境界所落下来的影子,而有第六意识。

所以第六意识去思惟、分别五尘诸相之义。但是第七意识,它是附带,同时加上执着。

因此这一段是显示,七识与藏识,它的相是怎么来的?有各个不同的相,但是回归到体,它是一,在佛教讲的这个‘一’就是绝对。

   3-2由这一段,你就知道,师父一直重复地讲过,生活愈单纯的人,他的生命就愈接近真理,这句话一点都不虚假。

整段我把它贯串一下:诸识与藏识,就是前七识与藏识,是不一不异的道理,

譬如:海水一变动,就有种种波浪转生、转起,

藏海中的前七识,也是一样的,因为境界风而生起七识心,第一个心,是指境界风而生起七识的妄心与境。

“俱”就是与境和合起这个执着,执取和合之法而生起,所谓彼藏识所在之处,是怎么样?

因为有境界,外在的境界而有种种的诸识转起的情形,

也就是所谓的以彼第六意识,去思惟、分别五尘诸相之义,而生起第六意识的情形,就是这样的生的,

因此啊!说:显示七识跟藏识之相是各各不同。

但是,也不能相离,也不能相离。

由这一段,你就知道,师父一直重复地讲过,生活愈单纯的人,他的生命就愈接近真理,这句话一点都不虚假,

那么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正当的场所不可以去亲近,因为众生依境而存在,每一个众生都是因为境界而存在,

为什么?要叫你要亲近善知识,为什么要有好的同参、好的道友,为什么?

因为外面的境界对一个初学佛法来讲的话,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诸位,如果说我今天的这个心境,那因为师父是比丘,当然不能去那一些风花雪月的场所。假设,这是假设说啦!

譬如说,我路过那边,看人家,喔!唱歌跳舞,假设说啦,唱歌跳舞,我一定不会说我驻足去看他一眼,

因为那个就是生灭的东西,也不会去执着这种东西,对不对?

因为你有了佛陀的般若智慧启示的时候、启发的时候,你对这些没有兴趣,他现在是活蹦乱跳,等一下就会死翘翘,再怎么样去搞,它就是空,弄东弄西,两手空空,弄生弄死,依然空空,一定就是这样子啊!

那么,你就知道,喔!拥有一颗般若的智慧心,那是绝对胜过你身上拥有几百亿、几千亿。

有的人身上有几百亿、几千亿,他也过得不快乐啊!对不对?

我们不用啊!出家人粗茶啊、淡饭哪!也过得很解脱啊!也过得很自在,不需要借重这个假相的外境,因为万法没有真实的东西。

【注释】

【“海水变”:“变”即】(就)【是动。】

【“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此谓种种识于藏识中转生】的【时】候【,因以第六意识去思惟分别五尘诸相之义,故得诸识之相实不一样;这是指诸识与藏识之相非一。】

【义贯】

【“譬如海水变”动】的【时】候【,就有“种种波浪转”生,

藏海中之“七识”之生起“亦如是”,境】界【风生】起的【时】候【,七识“心”与境“俱”起而执取此等境】界【,则有一切“和合”之法“生”起。

如是即】(就)【是所“谓”的:在“彼藏识”所在之“处”,由于境生,而有“种种诸识转”起的情形;

也是所“谓”的“以彼”第六“意识”,去“思惟”分别五尘“诸相”之“义”,而生第六识的情形。

(因而显示七识与藏识之相各各不同的情形。)】但是,却是不一不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4 经文181:【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这几句话在做什么,要表达什么,就是要破除执真之见。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4-1 虽然我们诸识千差万别的执着、分别,但是,当体即空,藏识的这颗本心、本性,这个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如果你硬要说它们有别异、不同,是不可得的,这万法归一,那一归何处咧,一归不可得。

说“不坏之真相”总共有八,八种实皆不坏,实皆不坏,

意思就是说,不坏的真相,共有八种情形,实皆不坏,

就是:眼识有眼识的当体即空,眼识,那么就是真相了,同一个真心。

耳识一分别,刹那之间,知道那是动静,知道它是幻,虽是识心分别,体性本空,真如之心就显现,耳识就是识性,

因此,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会修行的,从哪一个角度下手,就见性。

为什么有二十五圆通咧!二十五胜圆通,就是由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个下手处都可以见性,每一个人宿世所修的,不一样,但是都可以见到真相。

所以说,不坏,不坏当然就是常住,这个不坏常住的真相,共有八种,

意思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统统有真相,眼睛看色,心如如不动,真相就现。

耳朵看任何的音声,心如如不动,听好听的话呀!如如不动,听不好听的话,也是如如不动,

所以,这个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八识修行最终的归依。

为什么《金刚经》讲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取就是识,不取就是性,

因此,修行就抓到重点,而且见性,它是法身慧命就不会坏,所以叫做不坏常住的真相,共有八种,实皆是不坏,无相亦无相,无相也不着一个无相。

意思就是:这几句话在做什么,要表达什么,就是要破除执真之见,就是,我修无相了,我不执着,这个不执着,那个就是执着,

真正的真如,不讲我修无相,为什么体性本空,你为什么在修无相呢?无相是破除有相的,着一个无相,又变成无相的执着,对不对啊?

所以说:无相亦无相,就算有相,只是缘起的。

那么,我们修无相是破除有相的,就算修无相,也不可以着一个说,我在破除,我在修这个无相,因为修无相法,叫做破除执真之见,

所以说:师父在乌日的斋僧讲了说,无生不可解,无生就是无相,一切法不可得嘛!

无生不可解,若有所解则不名无生,无生是证量的解脱境界。

意思就是:这个无相,亦不着一个无相,是怕众生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修无相、我修无相,我不执着、我不执着,

这个就变成一种执着我修无相了,所以我不执着。你这个,就是无相的执着,卡在把真如证量的境界,变成一种观念在修行了,

我不执着、我修无相法,我修无相法,嗯!那么就是执着。

因此说无生不可解,无生若有所解,那么无生就成为识心分别,变成生灭,无生当体即空,就是究竟的证量的境界,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直下承担就是证量,即心就是佛。

所以,无相也不着一个无相,这是破除执真之见啊!修行:难!这有相易去啊!无相难除,从自古以来啊!这八个字啊!困惑了多少众生、多少修行者,

有相易去,我要修,观缘起性空,嗯,这个还比较容易一点,进入一个真如的心,

那个无相,就难了!无相着一个无相,就是着法的执着,我修无相,无相它是一个法了,看别人很执着啊!

然后就批评别人:哎呀!这些人没有救了,这些人怎么样着相。你这句话,你批评它,你这句话,你就是执着,你也落入一种比较,

他修有相,你说:你修无相。他说:你修有,众生修有相,那么你毁谤他、批评他。你说我修无相,你这个无相,也是着一个无相喔!

所以真正一个大修行人是无言的,会心一笑知道就好了,这个是真正的功夫,要把法不透过语言而实证的东西进入无言,不以证量为执着。

这个很不容易的,就是说所以一个开悟的圣人,是很有很有修养的,是非常有修养的,为什么?因为他连那个修养的也没有,他连那个成佛的观念也没有,他连那个修无相的观念,这种达到绝对的真如,除了真正地去实践,用想像的没办法。

譬如海波浪,就像大海所激发起来的波浪,譬如大海所激发起来的一种波浪,这波浪,它的湿性,还有大海的湿性,它的本质是一样的,

波浪是不是水?是水呀,大海是不是水?是水呀,水性有没有一样?一样啰,

今天你种种的分别,其实就是你的本心啊,只是妄动而已啊,歇即是菩提,我把这些妄,歇下来,没有什么增减啊。

在座诸位,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就是告诉你,不要妄,不要妄动,也不可以着一个真。

譬如大海啊,所激起的波浪,所现起的浪跟大海,它的湿性,体性都是一样的,是则没有什么差别,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那么,这个前七识,这个识,是藏识的本体啊,所以,这里要稍微注意一下,这是本心,我们的本体啊,诸识心,就是前七识,与藏识的本心本体啊,也是一样,并无差别。

异亦不可得,意思就是:它的本体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波浪是水,大海还是水,大海所激起的波浪,统统是水,叫做了妄即真,依真起妄,就是大海起这个波浪,全妄即真,所有的波浪,统统是水,所以,其本体的本质,实都是一样,

你如果要说,它们有别异,亦不可得,异,就是如果你硬说,它有种种的差异,别异,其实是不可得,这个异,亦不可得,这个异,稍微停顿一下,就是有,说:海水跟波浪,说:有异是不可得的,你说:藏识跟前七识有异,那也是不可得。

整句的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不坏常住的真相共有八种,八识的真相,实都是不坏,

纵然你修无相,也不可以着一个无相,佛说无相是破除执真,因此啊,也不可以着一个无相。

所以,譬如大海所激发起的波浪,波浪跟大海,它的水性,湿性,都是一样的,是则没有什么差别,

虽然我们诸识千差万别的执着、分别,但是,当体即空,

藏识的这颗本心、本性,这个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硬要说它们有别异、不同,是不可得的,这万法归一,那一归何处咧,一归不可得。

   4-2 诸位,讲真相是为了破除假相,着一个真相,那就麻烦了,就坏了真相。真修行人讲到无相,也不可以着一个无相。

【注释】

【“不坏相有八”:此谓八识虽各有其别异之相,然此各各别异之诸识相】当【中,亦皆各含有“不坏”之真“相”。

故】(所以)【,八识之真相,实皆不坏也。】

【“无相亦无相”:然以究竟言之,八识之相,连真相在内,都是无相、无体,】

诸位,讲真相是为了破除假相,着一个真相,那就麻烦了,就坏了真相。【但唯心妄想。

此处说“无相亦无相”,则类似“是空亦空”、“无生亦无生”。

因世人闻“无相”,辄以为无相是一种相状,只是有别于“有相”的一种相。】

所以,你讲着一个无相,又变成有相,有什么相呢?有无相的相。

【为破此执“无相之相”的迷,故】(所以)【说“无相亦无相”。】

真修行人讲到无相,也不可以着一个无相。

【盖佛】所【说】的【“无相”本】来【为】(是)【破“有相”】的【执】着【,

有相执破了之后,若还存个无相,或】(而)【反执此无相为有法,便大失无相之义旨,】

所以,在金刚经里面讲,是吧,我所说的法,皆不可取、不可得、不可着、无所住,我所说的法,都不可着、不可执、不可取,因为,那是方便。【故说“亦无相”以破无相之执。

大凡,有相易去,无相】很【难除,】

这句话重点,是说:着法执的人很多,就会自立门户,无相,它是一种法,很多人误认为,他自己是大修行人,够资格拿起佛陀的鞭子执教,左批小乘,右批大乘,八大宗派,骂得一无是处,

诸位,这个问题就出来了,真正进入无相的人,他这圆觉的自性一出来,他是无尽的修养、包容跟宽恕的,这是真正的修无相的人,

他不会化作一种语言、文字,他一直讲:无相,无相,你这个就有相啊,你一直批评别人着相,你这个,问题你也着,

因此,真正无相的人,他没有这个法,无相的法的一种执着,是真正破除法执,

因此啊,别人犯的过失,我们文殊讲堂听经闻法的人,不可以重蹈覆辙,

有修,没有修,别人有修行,没有修行,跟我们的生死没有关系,我们不能一直用我们讲堂听经闻法的人,去批判别人是与非,

别人对不对,不重要,我们自己要契入真如的本心,这个重要,

所以真正悟道的人,他有绝对的包容,不会化作语言、文字,去批判,

但是如果他要做一种冷静的、客观的引导,他也会有一种含蓄和谦卑,不会肆无忌惮地去伤人,不会这样子的。

你看,佛为什么称为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因为,众生的境界不到那个地方,佛只抱以怜悯的心,所有的众生都像佛陀的儿女一样的。

虎毒不食子啊,老虎再怎么恶劣,绝对不会拿自己的儿子去吃。那么,佛陀把所有的众生,当作是自己的儿女,当然就是想度他,不会把他当作一种敌对,

所以,我们真正的敌人,在内心深处的观念,就是这个道理,敌人不在外面,在我们内心的深处。

因此,真正去契入真如的人,喔,记住,你只要Enjoy的,你就享受这一份宁静的心就好,不计较、不比较,也不说他人是非恩怨,

如果大家在讨论某一个人的知见,客观的讨论,没有公开的,也没有去伤人,这个是可以引导,可以参考,因为,你不希望别人走错路,私下很有修养地引导他。

【故】(所以)【真修者于此须】要【留意。

简言之】(简单的说)【,“无相”为去执妄之情,以达真;】

诸位,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在讲这几个字,去执妄之情,以达真,三藏十二部经典,都统统就破妄显真,统统在破除虚妄的东西,而显示那一颗真心。

【“亦无相”为破执真之见,俾使真妄皆忘、情见俱离,如是尔焰方净,】尔焰,就是所知障。

【豁豁如虚空,胸中不存半点墨,】墨就是黑点啊,胸中不存半点墨,就是我们现在的语言讲的,心中不着一知、一见、一法、一相,这个特别的重要,修行人,就是不着任何的一个知、一见、一法、一相,是胸中不存半点墨。

【无有少法可立,】为什么无有少法可立呢?因为,诸法毕竟空寂。【方是如来说无相之本旨。】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4-3 诸位,圣人跟凡夫,都是四个字,只要是凡夫,那就是,没完没了,只要是圣人,他就是:有完有了,歇即是菩提啰。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此承上谓,虽然藏体本无相,而诸识现有相,而此等有相,实亦】(也是)【无相,只是托缘妄现,因此诸识与藏体同一无相,并无差别。

譬如“海”水与“波浪”,两者实无差别,波浪只是由境风之缘,一时现起的现象,海水之质并未变。

又,波浪为从海水起,故】(所以)【波浪之质与海水之】本【质是不会两样的;】海水是咸的,波浪当然也是咸的,海水是湿性,波浪当然也是湿性,体没有两样。

【同样的,七识是从藏体起,因此七识与藏体之质也一定不会两样,而藏体无相,故】(所以)【七识也应】当【是无相,本同一真,只因境缘而有妄相乍现。所以说两者是究竟“无差别”的。】

在这里,再补充禅宗讲的,舍之又舍,以至于尽,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功夫,要再加功夫,要在加功夫,舍之又舍,以至于尽,因为还没有达到无相,所以众生,他的执着,是没完没了的。

诸位,圣人跟凡夫,都是四个字,只要是凡夫,那就是,没完没了,只要是圣人,他就是:有完有了,歇即是菩提啰。

所以,我告诉你啊,圣人不会跟凡夫吵架的,也不会在网路这样论战的,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它就是一种陷阱,扯不清的。

【“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不但第六识与第七识无别异,即使前七识与第八识心体也是一样,同为一体,无有别异。

“诸识”在此指前七识,“心”指阿赖耶,亦即】(也就是)【藏识本体。】

   4-4 在座诸位,你只要下手对的话,你两个角度,你就开悟:一、照见万法皆空,诸法本来就空,没有任何的增减,用第一个,照见万法皆空。第二个,用绝对的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众生。用绝对的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众生,那个平等心就是佛的心。

【义贯】

【“八”种识之中,各个皆有“不坏”之真“相”,

而此真相以及八识之妄相,复皆是“无相”,

然此无相亦不可得(“亦无相”)。

“譬如海”水与海水所生之“波浪”,二者虽见有差别,其本质“则”并“无差别”。

前七识与阿赖耶识也是如此,其本体之本质实都一样,你若要说它们有别“异亦不可得”。】

所以,在座诸位,你要怎么样下手,你只要下手对的话,你两个角度,你就开悟,

一、照见万法皆空,诸法本来就空,没有任何的增减,用第一个,照见万法皆空。

第二个,用绝对的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众生。

再讲一遍:用绝对的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众生,那个平等心就是佛的心。

学佛没有抓到重点啊,会修得很久,

你可以看到一切众生,因境就起妄心,因为有种种的境界,他就起种种的妄心,那很容易看得很清楚的,

因为所有的众生都卡在——他看到境界就会立某一种观念,这个观念跟别人合不来,他就变成敌人,

所以,为什么?两个人好朋友,或者是兄弟那么好,还会因为某一些看法,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就是卡在某一种观念。

像我们不会啊,是不是啊,今天如果说,你来我们这里听法不相应,那么,就是无缘啰,

那我,师父不会去批评你,攻击你啊,乃至于说:哎呀,法师,你有你自己的知见,看法,我们也尊重你啊。

在一个悟道圣人的心性里面,没有说,哎呀,去把他当作是个敌人,因为缘起法的东西,就是有缘跟无缘而已啊,

有缘,说法令解脱嘛!无缘,合掌令欢喜嘛!你看,佛法,它是这么地洒脱,这么地自在,

而凡夫不是。有一次啊,我们有一个居士,供养了师父面包,这个面包啊,

然后,我随手拿来,那个当然是好几年前的事,我随手拈来了,就发给其他的人吃,

他在当场啊,很不悦,非常不舒服,就是,我是要供养你的,你就是要吃啊,我才种到了福田啊,

我说:你那包那么大包,那我不撑死了,买的东西一定要师父吃,那怎么吃啊,那么多。

像我们讲堂,很多人买了红豆饼,一次买了二十几个红豆饼,我又不是红豆伯,这么多的红豆饼,拿来统统要师父吃,才种到福田,我不就撑死了,那个人参,统统要师父吃,会吃到流鼻血的,所以,要看情形嘛!是不是啊,

我说:不要这样子,因为这个知见啊,你就要想说,师父有吃到一口了,你就修到福田了,

有的人,这很执着的,非常执着的这个,就是我给你的东西,你一口都不可以分给别人,就是你吃,你吃你拉,这样,经过你的消化系统,这样,我才有修到福报,喔,这个实在是很难。

最后一句说:前七识与阿赖耶识也是如此,其本体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你如果要说它们有所差别是不可得的。

这一段再念一遍,强化我们的这个观念。八种识之中,各个皆有不坏之真相,而此真相以及八识之妄相,复皆是无相,然此无相也不可得,也是无相。

譬如海水与海水所生的波浪,二者虽见有差别,其本质则并无差别。

前七识与阿赖耶识也是如此,其本体之本质实在是都是一样,你如果要说他们有别异亦不可得。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文182:【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这个是指八识之名的由来,为什么有第八意识?什么叫做第七意识?什么叫做第六意识的由来?什么是前五识的由来?在这里,都有一个交代。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5-1 八识之名的由来的是怎么样呢?第八意识就像仓库,执取了善业、恶业,把它累积起来,存放着,作为将来的,未来的因果。

这个是指八识之名的由来,为什么有第八意识?什么叫做第七意识?什么叫做第六意识的由来?什么是前五识的由来?在这里,都有一个交代。

八识之名的由来的是怎么样呢?

心名采集业,这个第八意识呢,心,是指第八意识心,名采集,

采集就是执取,集是什么,集善业,要不然就是集恶业啊,集善业,或者是集这个恶业啊,就是积集,累积的意思,

第八意识就像仓库,执取了善业、恶业,把它累积起来,存放着,作为将来的,未来的因果。

而第七意识的末那识呢,意,就是指第七末那识的意根,名为广采集,

广采集,就是广泛地去执取,但是咧,它不像是仓库,它只负责执取,仓库,善恶业是第八意识心负责的,

所以,第七意识呢,内缘八识,执为我,然后,外呢,缘前六识,执为我所,

对内执着见相二分,我的精神领域,看到了外在的相,自相、共相,统统认为,那个是我,

而外面的执着啊,怎么样?对外来讲的话,是前六识所面对境界的,统统认为,那是我所拥有的,

所以,内执缘内八识,执我,外执,指执前六识为我所,

所以,第七意识,名为意,名为广采集,广泛的采集,只负责采集,不负责存放,存放在第八意识,就像仓库一样。

接下来,诸识识所识,所缘的五尘影像,诸识所缘的五尘影像,简单讲:就是前五识,前五识所缘的五尘的影像,怎么样?

识,是指第六意识,为第六意识,最后,所识就是所分别,这是第六意识生起的原因,第六意识生起的原因是什么咧?

再讲一遍:诸识,就是前五识,前五识所攀缘的外境的五尘境界的影像,第二个识,是指第六意识,第三个识,是指分别,

第一个识是指前五识,诸识,第二个识,是指第六意识,第三个识,是指分别,分别所识的对象,这个是第六意识生起的原因,

诸识识所识,意思是:前五识诸识所缘的五尘影像,为第六意识所识,所分别的对象,这个就是第六意识生起的原因。

接下来,现前现量,现前的现量,等同之五尘境界,而说五,意思就是:这个五,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为什么同时讲咧,因为都是面对境界,都是面对外境,眼识、耳识、鼻、舌、身,因为都是面对外境,所以,一起讲,

所以,现,就是现前的现量境界,等同,相同都是五尘,

简单讲:五识都是面对五尘的境界,所以,一起谈,眼、耳、鼻、舌、身,因为这五识都是面对现前的现量去分别的,所以一起说,

说五,这个说五就是前五识生起的原因,因为面对境界去执着,分别。

这一段,把它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第八识之心,之所以得名为心,是因为它能采集,积集这些,怎么样?善业,还有恶业,如同仓库,把它储存起来,

而第七意识的末那识,对内执着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对外执着前六识为我所拥有,所以,广采集,它只负责采集,不负责储藏,

诸识识所识,前五识所缘的五尘影像,为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对象,这是第六意识生起的原因。

因为现前的现量,等同的一个五尘境界,所以,我们同时说它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五识生起的原因,

如果这句把它倒回来讲,会比较顺,为什么前五识一起说明咧,因为前五识面对的是现前的现量,统统是五尘境界,所以,同时说,就是这个意思。

   5-2 阿赖耶识能“采集”善恶诸“业”,为总报主。第七意识所执着的东西,统统是影像而已,没有一样是真的,因为着一个见分,着一个相分,那么,看的都是偏激、偏差,所以,强大的第七意识,会变成一种偏激的行为,强烈的执着,会造成人类偏激的行为,因此,学佛,它是属于中道,也没有中道的执着。

【注释】

【“心名采集业”:“心”】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能“采集”善恶诸“业”,为总报主。“采集”,执取、积集。】

【“意名广采集”:“意”为第七末那识,因末那内外两边攀缘,内执第八识为我,外执前六识为我所,以其内外攀缘,故称“广采集”。】

诸位啊,在这里稍微看一下,我的两边,这个为什么第七意识,这个是第八意识,

第七意识它就是像一个桥梁,这是第八意识,(师父以右手示范)这是前六识,(师父以左手示范)

那么,第七意识就在这里,(师父示范两手的中间)

对内,第七,对内,执着第八意识为自我,对外,这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然后,第八意识在这里,第七意识在中间,对内,执着第八意识见分为自我,对外,认为前六识都是我所拥有的,

那这样听得懂吗?对内、对外,刚好这个,第七意识就是一种桥梁,对两边都执着的意思,

所以,第七意识所执非量,就是第七意识所执着的东西,统统是影像而已,第七意识所执非量,这没有一样是真的,

因为着一个见分,着一个相分,那么,看的都是偏激、偏差,所以,强大的第七意识,会变成一种偏激的行为,强烈的执着,会造成人类偏激的行为,

因此,学佛,它是属于中道,也没有中道的执着,说:中道就是离两边,叫做中道,但是,如果着一个中道,又着一个边,又掉进去中道这个边。

“心名采集业”:“心”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能“采集”善恶诸“业”,为总报主。“采集”,执取、积集。

“意名广采集”:“意”为第七末那识,因末那内外两边攀缘,就像桥梁,左边、右边,统统啊,怎么样?要攀缘,内执第八识为我,外执前六识为我所,以其内外攀缘,所以称为“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诸识”,】是【指前五识。第二个“识”字,为】(是)【指第六意识。“所识”,是所分别、所了别。

此句谓前五识(“诸识”)所缘取之五尘影像,为第六意“识”之“所”了别。这是颂第六识生起之因。】

【“现等境说五”:“现”,是现前,“等”是同等、同一,没有别异,亦即】(也就是)【现量之义。

因现量与比、非二量比较起来,可说是与现前之境几乎是一样的,没有加上私情的附会与扭曲,所以称现量为“等”。

此句谓:攀缘“现”前现量之五尘“境”,便是前“五”识生起之因。】

诸位,前五识一起讨论,是因为都是面对境界,都是面对五尘,都是面对尘,所以一起讨论,是这个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5-3 要落下种子,可以,要落下这种善的种子,将来你的苦,就会慢慢地减少,如果你实在是没办法理解,记得师父一句话,什么都往好处去想,为什么?因为往好处去想,你落下去的种子,他就会是善的。

【义贯】

【第八识“心”之得“名”,为其能“采”取积“集”善恶诸“业”。】

诸位,这个积集,就是累积起来,就像仓库一样,八识田中,

所以,一掉进去,善、恶业的种子,说: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一定要报。

因此啊,人啊,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也就是说:在还没有掉进去,这个善恶业的种子啊,你就要好好地克制自己了,

因此啊,在最微细的种子,还没有落下去的时候,你就必须要选择善的,

譬如说呀,行十善啊,或者是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个都是善的真理啰,

然后,再来,最上的,无上的菩提道了,这个都是最上善的啰。

所以,要落下种子,可以,要落下这种善的种子,将来你的苦,就会慢慢地减少,

如果你实在是没办法理解,记得师父一句话,什么都往好处去想,为什么?因为往好处去想,你落下去的种子,他就会是善的。

我们所有的作用,都不离第八意识这个仓库,既然要搬种子,就像我们这一块田地啊,这块田地呢,你要种什么经济作物,那由你自己选择,

譬如说:你要做犯法,我种这个毒品,海洛因,这个毒品,像这个哥伦比亚啊,或者南美洲,很多的这个毒品啊,像墨西哥那个地方,墨西哥啊,它那个地方喔,像南美洲啊,

我看那个新闻报道的,还有那个一些Discovery的频道,或者是一些地理频道,都有报导,喔,那很恐怖的,他们那个毒品的势力,强到吓死人,

也就是说:你一个警察局的,你想想,有没有办法想象,那个地方警察的警察局,没有一个人敢调派到那个地方,去当警察局的局长,这样要够严重吧,为什么?因为调派去那个地方,那个地方统统种毒品,

而且那个毒枭,枭雄那个枭,喔,那个很凶恶的,穷凶极恶的,那个你是局长,没有几天,就砰、砰,就开枪干掉了,

所以听说,要调到那个地方,去当警察局长,没有一个人敢的,那个警察就说,那我辞职,没有人敢去的,

其中有一个最勇敢的,就是女警察,一个女人喔,你不要看猫没点喔(台语俗谚:瞧不起人),她自告奋勇,我去当,那个地方的警察局局长,喔,去的话,就自己去啊,单枪匹马,还不到三年,怎么样?横死街头,还干不到三年,横死街头。那个地方没有人,那个警察局派不到人要去拉,那个毒枭有没有很严重啊。

所以啊,你要种好的因,或者种恶的因,那个毒品的利益啊,喔,不得了,有用狗啊,缝在这个狗的肚子里面,你想都没有办法想到,

还有那个牙膏,那牙膏啊,那个毒品,喔,我看了那个报导,我才知道那个牙膏,牙膏的下半段是毒品,你要挤,挤出来一样可以刷牙,上面是牙膏喔,那个很厉害的,那牙膏,那整条牙膏,你看很正常,你要挤出来的牙膏,可以刷牙的,可是,下半截是毒品。

那有的人啊,塞在肛门,那些欠赌债的人啊,把那个毒品塞在肛门,如果,怎么样?因为那塞太久了,破掉了,有的人是用吞的,X光扫描出来的时候,哇!全身都是毒品,有的人在里面爆掉,这个很毒的东西,一下子就暴毙了,海洛因啊,四号海洛因,那个一点点的毒品,可以镇痛啊,大量的,一下子就死了。

讲到这个善、恶业啊,哲学家讲了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这一句话,你一辈子要背起来的,他说:生命没有写好的剧本,要演什么角色,请你用智慧选择,哇!写得太棒了,

生命没有写好的剧本,要演什么角色,请各位用智慧选择,你可以选择演一个善良的人,但是你没智慧,就会演一个愚痴极恶的人,

那你也可以用大般若智慧,演一个解脱自在的人,那么,你也可不必学佛,然后,演一个极端穷凶极恶,大愚痴的人,

生命没有写好的剧本,要演什么角色,请用自己智慧选择,也就是,生命要掌握在自己,生命掌握在自己,

【第七末那“意”识之得“名”,为其于内之藏识,外之前六识两边,“广”为攀缘“采”取积“集”,而执为我我所。

前五“诸识”所缘取之五尘影子,则成为第六意“识”“所识”别之对象。攀缘“现”前与现量“等”同之五尘“境”,则“说”是前“五”识生起之因。】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6 经文183:【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这个是用眼睛看得到,是实有的,为什么又说无相咧?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这前面那一段,尔时大慧菩萨用偈语问世尊说:

青赤五尘这些色相,所引发的眼识等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引发了众生诸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六意识,或者第七意识。

如浪种种法,这个是用眼睛看得到,是实有的,为什么又说无相咧,全世界那一个人说,没有海,没有浪啊,你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如浪种种法,它统统看到,实实在在,是要大海,要这个浪啊,世尊为什么说,又说,它是无相,也无相咧,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唯愿如来为我解说。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如佛前面所说,“青、赤”及珂、乳、石蜜等“诸”外在“色像”尘境,能使“众生发”起“诸识”,如此则心与境皆有实体;

又说“如”风鼓“浪”而生“种种法”,如是则风与浪亦皆是实有,“云何”世尊接着又说无相亦无相,此理为何?】

意思就是:一切众生看到大海,看到浪,见到风,鼓起大浪,这个,大家很清楚地看得到,又为什么说:无相,也无相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

   7 经文184:【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所以记得,佛所说的法,都是方便开悟诸凡夫,不是有真实的法。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尔时世尊,也用偈颂来回答大慧,说:青赤诸杂色所引起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这些如同要波浪的意识,令心起伏不定,其实是悉无有,就是,都空无自性,实在是,唯心所现。

采集业说心,采集前七识所造的善恶业名为心,名为第八意识,如同仓库,一直把它储存起来,

世尊只是比喻,方便来开悟诸凡夫。令凡夫净其自心,然后呢,莫作诸恶,这只是一种比喻。

【义贯】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所说外在的“青赤”等“诸杂色”,与作为比喻的海水中的“波浪”一样,皆“悉无有”实性,】都空无自性,【实皆唯心所现;

虽然外境之性实非有,而我却又说“采集”前七识所造之“业”者,“说”名为“心”,而究其实,原无一法可以采集,】

因为没有能所,能缘之心本空嘛,所采集的这些还是空,空不采空,空不来到空,如何采集呢?

空性不来到空性,如何采集,空性的能缘心,也没有来到这个缘起的假相的境啊,诸法本无来去、生、增减,如何采集说,

所以说,究其实相,原无一法可以采集,因为能缘心空,所缘境还是空。

【这是为了“开悟诸凡夫”,】所以记得,佛所说的法,都是方便开悟诸凡夫,不是有真实的法,

【令净自心,莫作诸恶,(以免虚妄造作诸业,而堕入虚妄因缘之法,不能拔出,

如海起波浪,不能自止,虽然海浪只是妄相,其性唯水,但以凡夫无智,不能见真,】所以【故令离妄。)】

   8 经文185:【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业性本空啦,彼业本悉一无所有,因为它是空无自性嘛。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8-1 诸业本空,唯心现故,其实并没有,所有卡住,都在卡住你这个妄心,着于妄相。

嗯,这个字这么少,但是它的涵义却很深、很多。

彼业,意思就是:事实上,说到那个业,现在就是讲到那个业,

这一句就是,业性本空啦,彼业本悉一无所有,因为它是空无自性嘛,所以,业性本空啊,

懂得忏悔的人,是改过,用一颗真心的改过,这个是真正的忏悔,

要不然的话,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这个业,你不了解业性本空,那要忏到什么时候,

如果了业性本空,以前所造的,那么我们放下,好好地求忏悔,了悟了这颗真心,也无业,本来就一无所有,那么,忏悔就清净,

所以,事实上,所有的那一些所谓的业咧,彼业本悉一无所有。

自心所摄离,是故,我们自心所采集的这些业,所摄,就是所摄的种种的业,所采集的种种的业,其实是分离的,

意思就是:诸业本空,唯心现故,其实并没有,所有卡住,都在卡住你这个妄心,着于妄相,

你只要记住,心卡住,是问题出在哪里,心卡住,统统在卡住那一颗妄心,就是观念的意思,你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可是,它已经发生了,或者对未来一个期盼,一个想象,把它设定的标准很高。

有一个妈妈,限定这个女孩子,她的小女儿读国中而已,限定她这个每一科都要考一百分,

因为爸爸、妈妈很成材的,爸爸、妈妈两个都是医生喔,都是国立大学的,都很有成就的,

可是,要求这个女儿非常地严格,每一科都要考一百,要考满分,有的满分不是一百的,都要考满分,

哇!每天啊,回到家,考不到,她女儿成绩已经够好了,全校名列前茅,回来还是批,还是骂,后来,骂到她这个女儿承受不了,这个女儿跑去自杀,死了,

听到这个,就很恐怖了,希望这个女儿很好,很好,可是她无法承受了,她无法承受这个爸爸妈妈的期盼,干脆去上吊自杀,去死喔,死在河岸的底下,跑去自杀喔,这个爸爸妈妈,不晓得怎么哭喔。

因此,爱这个孩子好,要看看这个孩子的根器,她就不是一个读书的料子,不是读书的料子,行行出状元嘛,不一定要读书嘛,看看这个女儿,她兴趣什么嘛,你可以好好地引导嘛,

职业学校,也有人成为状元的,面包有面包的状元,寿司有寿司的状元嘛,裁缝有裁缝的状元,这搞百货公司,人家一年赚多少钱,随便一个摊子,人家肯吃苦的,也一样可以赚钱嘛,行行出状元嘛,不必对女儿搞到这么严格,

这个就是了解佛法跟不了解佛法,处理事情,差很大,她爸爸妈妈如果有学佛的话,这个不幸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她知道孩子的能力啊,就由她来发展,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你给她过多的压力的话,不一定能够成熟她,你的期盼,不一定能够成熟孩子,你的方式,也不一定适合那些小朋友,

因此啊,要栽培我们的儿女的话,你还是要冷静观察时间跟空间,还有那个根器,看她是不是可以承受。

那么学佛有一个重点,学佛,就是要让每一个人,有更大的承受力,更大的忍耐力,学佛,就是在学这个,

在没有学佛的时候,讲两句就暴跳如雷,可是,学佛以后,他的忍耐力跟承受力,会非常地强,他可以走过生命的阴影,再大的痛苦,不幸,他都会观照,他都会接受,危机就是变成他的转机,

本来感觉到很不幸的人生,转不过来,快去死掉了,去自杀了,听到了佛法以后,细细地品尝佛陀所讲的真理,透过师父的表达,

理解,佛陀要我们把不幸化为真幸,把不幸的事情,变成一种真实的幸运,

喔,我学佛了,我知道人生宇宙的道理了,我非常、非常地幸运,嗯,本来生命是一种煎熬,现在,生命变成一种享受,

哇!太好了,了解第一义谛大空,万法唯心现量的境界,是离一切能所,

所以说,是故自心呢,所采集的业要相离,诸业本空,唯心现故。

接下来,因此,心所摄之业,无所摄,意思就是说:我们心所摄的这个业,其实啊,也无所摄性,

所摄无所摄,就是我们所摄之业,其实也是空无自性,叫做无所摄,其实是无所摄,

意思就是:你执着的东西,产生的妄动的心,这些波浪,七识心,其实是不存在的,

意思就是:因为我们甘愿变成境界的奴隶,也不愿意变成真心的主人,我们一切都是欲望的奴隶,境界的奴隶,我们也不愿意过着理性跟智慧的主人。

这正与彼波浪同,这就像海水中所起的波,每一波都有海水的性,是相同的,

意思就是说:由境界风吹拂而起,唯有妄相,其实是空无自性,虽然是妄识,空无自性,但是,当体就是真心,也不离妄,所以,离妄也找不到真。

整句的意思是说:事实上说的,我们所说的那个业,彼业,悉,加一个字「本」,「本」悉一无所有,这样就看得懂了,悉的上面加一个「本」,

事实上所说的那一些业,彼业,本悉一无所有,因为空无自性,业,仍然是唯心所现,唯心妄动。

所以人家说,哎呀,我业很重,那就表示,她的烦恼很多,烦恼很多,那就有业,

那没有烦恼,没有执着,那业,就业性本空啊,没有这个东西啊。

是故,自心所摄是相离的,自心所采集的这个业,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诸业本空,没有你所能采集的东西,

因此,心所摄之业,怎么样?并没有所摄之性,因为空无所有,

所以,所摄之业,其实空无自性,没有真正的摄,所以无所摄,亦无所摄,所摄之业,其实空无自性,其实是无所摄。

这正与大海水与波浪所现起的种种波浪的道理是一样的,由境界风吹拂而起的浪,

但是,这浪就是水,大海的水,大海起的波浪,大海水跟波浪,统统是海水,这样两种水。

唯有妄相,实无自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显的,显现的正报、依报,这个自相,还有共相,所显现的五蕴身,还有共业所感的人生跟宇宙,统统是忘相,这是由八识田中,所起的能所不断的一种执着,其实是空无自性的。

因此,正报是妄,依报也是妄,但是,如果你开悟了咧,正报是真,依报也是真,为什么?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真如所显现的万法,当然是流露真如来用啊。

所以六祖讲嘛,什么是佛性?佛性就是无常,佛性若是常,那失去作用,

所以,开悟的时候讲,佛性是无常,能依体起用啊,如果佛性是常,那你如何转识成智,你如何转烦恼成菩提,你发什么大心,从凡夫一直到成佛,当然佛性是无常啦,

那这个是讲大悟以后,讲:佛性是无常,那是为了要破除那个执着佛性是常的啊,若佛性是常,那就一摊死水啰,

说:不开悟的时候讲:万法是无常,我们佛性是常,这个是阶段性的,如果是大悟以后咧,佛性是无常,是为了破除执着佛性的常的,

所以每一个时空都不太~看看根器啊,所讲的法略有不同,但是呢,究竟义是相同的,

是唯有悟道见性的人,才知道有时候是讲常,有时候讲无常,有时候讲非常,有时候讲非无常,有时候讲有,有时候讲无,为什么?

这些都在恢复我们~破除一切执着恢复我们的原来的心的真如自性。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8-2 诸位,妄动则有业,妄现则有业,若无妄诸业本空。

【注释】

【“自心所摄离”:“摄”,即】(就是)【摄取,指能采集之心。

“所摄”即所采集之业。“离”,是相离、分离、不和合、无之义。

此谓,其实“自心”与其所“摄”取之业,实相分“离”、】实在是相离的,【不和合】的【,】

为什么不和合?诸位,能缘心,所缘境,都是空无自性,

所有的业,也是和合而生,妄动、忘执,就是业,妄分别就是业,烦恼不断就是业,而这些本来就不存在,

所以,不和合的意思就是空不来到空,能缘心,空无自性,所缘境,空无自性,空不来到空,能缘的心不可得,所缘境也不可得,所以叫做不和合,

你什么时候看到虚空来到另外一个虚空,你什么时候看到,简单讲法不和合。

【是故,心虽现有采集,而心中实无诸业,以诸业本空,】

诸位,妄动则有业,妄现则有业,若无妄诸业本空。【唯心妄现故。

因此,自心既离于所摄取之业,而心中无有所摄,便无能摄,故此句实即是言:自心实无能摄之性;因无能摄之性,方能离于所摄。】

【“所摄无所摄”:上一句言心实无能摄,此句再说连所摄之性亦无。因所摄者,与水之波浪一样,托缘妄现。故】(所以)【此句谓】(是说)【:心“所摄”取之业,实“无所摄”之性。】

   8-3 大乘教界里面,最后,缘起法不讨论,讨论什么,讨论你到底是识心,还是真心。

【义贯】

【事实上所说的那些“业”本“悉”一“无”所“有”,是故“自心”与其“所摄”取采集之业,实相分“离”,不相和合,】

为什么不相和合,因为,诸法体性本来就空,空的东西,硬要说有,那就是妄,

所以说,有业,其实那是妄动,妄心停不下来,就有妄动、妄执、妄业。

【因此所谓心“所摄”取之业,实“无所摄”之性,这正“与彼”海中所起之“波浪”相“同”,由境风吹拂而起,唯有妄相,实无自性。】

这个空无自性,是整部大藏经,在座诸位,这有两个阶段,佛对二乘人讲,缘起、空无自性,佛对究竟大乘(义)讲:万法唯心现量,不谈境,境已经不可得,谈什么呢?万法都是唯心现量,

所以,佛有分两大步骤,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一切众生了达,诸法缘起的东西,它空无自性,没有实在的相,都是因缘生的东西,都是假的东西,都叫你要离,

那意思,见缘起,即见法,见到了缘起,就见到了佛所说的法,受用,让一切众生了解,

所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是为什么要这样讲?就告诉只要缘起法,都空无自性,众生所看到的缘起的假相,众生谓有,而真实理地,却是没有,这个是第一个步骤。

等到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再讲般若智慧,最后再讲圆顿大教,即心就是佛,当下就是,因为诸法空无自性,既然诸法空无自性,就没有东西可以讨论,所以,无法唯心无境,因为境不可得,

那么,就讨论这一颗心,讨论这一颗心有两种,一种是妄心,识心分别叫做妄心,一种是真心,

因此啊,大乘教界里面,最后,缘起法不讨论,讨论什么,讨论你到底是识心,还是真心,

那么,识心有相生、相住、相灭,再来就是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生灭有两种,相生、相住、相灭,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真如,唯一,真如没有来去、生灭、增减,

所以为什么破除粗糙的,执着的生灭,还留着一个种子跟习气,种子跟习气就很难断了,这个就是微细的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这个很难的,

所以很多人修行,修到一半,力不从心,他用体力要拼过那个业力,他根本没有办法,

所以,很多人就不来听经,讲堂有一些年岁大一点的,啊,我不听经啊,我要拼啊,碰到师父就,我要拼生死啊,每次都是这样,跟我这样讲,然后就,你要从哪里拼起咧?

是要从厨房,还是从地下室,你要从哪里拼起,还是从你的房间拼起,你说,我听看看啊,教义不懂,教理也不懂,心性也不明,你要从哪里拼起呢?拼不来啦,三个字,不要骗啊,我就不相信,你会有多行,答案就是这样子啦,

所以,这个听经闻法,他才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喔,就是这样子,解就是行嘛,你今天来听经闻法,哪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回去万缘放下,这个不是行,又是什么,

听经闻法以后,烦恼少一点,这个不是,这个才是修行啊,你以为修行在佛前喔,不对,修行在日常生活,在行住坐卧啊,道在屎尿中啊,道在树上,道在山林中啊,森林中,道在高山处啊,道在水中游,何处不是道咧,因此要改变观念,修正自己的错误的观念。

因此啊,记得,生命没有写好的剧本,要演什么角色,要用自己的智慧去选择,你今天,你就是自己心中所选择的一个佛道嘛,

记得,自心所起的波浪,不是靠别人可以平静的,one more time自心中所起的波浪,不是靠别人可以平静的,要靠你的智慧力,真正的放下,要不然你只得到安慰奖,啊,你在烦恼的时候,别人安慰你两句,你在烦恼的时候,别人安慰你两句,这个只是安慰奖啊。

   8-4 业力,它是无量亿劫来的,而体力是今生今世,所以,你真正的只是靠肉体啊,要去拼过那个业力,是没有办法的。

上一堂课呢,讲到最后一句话,说:修行不能单靠体力,我们无量亿劫来的这个业力,非常的强大啊,所以,我们修行要靠智慧力,智慧的力量,来打破这个无明的业力,才有办法。

所以,我们如果一直靠体力,因为业力,它是无量亿劫以来的累积总和,

那么我们,体力呢!只是今生今世而已喔,是今生今世而已,所以修行,绝对不能靠体力,没有体力,当然不行啦,

意思就是:不能只有在肉体上用功的意思,真正修行人要懂得如何运用智慧来打破这个无明,这个才是真正修行人。

因此啊,在座诸位喔,我来举一个例子,譬如说:这个人很用功,拜佛、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拜佛、念佛,喔,看起来很精进,

这个人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功,可是,他懂得心法,碰到什么事情啊,左边这个人暴跳如雷,一下子,只是小事而已,也不关他的事,他就一直牢骚、抱怨、不满,然后,虽然他也精进在用功念佛,

可是这个人,右边这个,我这右边这个人,他只写一张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他都不必用功喔,他就抓到修行三藏十二部经典,修行的重点,他就抓到重点,他会修行啊,

而别人为了一件事情,喔时空不一样,讨论某一个人,他们大家讨论,对他不满,可是这个人,笑一笑,与他的生死没有任何关系,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所以啊,业力,它是无量亿劫来的,而体力是今生今世,所以,你真正的只是靠肉体啊,要去拼过那个业力,是没有办法的,

那业力来,太强了,习气啊,种子也太强了,为什么老修行的脾气大呢,有的人修行,修行了十年,二十年,他那种顽固、顽强,从他内心深处,就可以看得出来,

要改掉那个习惯、习气,叫他不要那个样子,我就偏偏要这样,你要安怎(台语:怎样),不能怎样啊,安怎,就是怎样,接下来啊,这是一个再一次的近代,修行要靠智慧力。

    8-5 修学佛道,那就看什么,看你的内心能够得到几分的宁静,所以宁静来自一颗智慧的心,莫向外求,就是这个道理。

【诠论】

【此四句偈魏译作:“彼业悉皆无,自心离可取,可取及能取,与彼波浪同。”】

说那个业,本来就空无自性,悉皆无,为什么悉皆无?无,就是空无自性,

自心离可取,你只要放下、放下,自心离可取,只要那个内心,离开那个所执着的对象,所执着的对象本来不存在,那自心就是平静了,

所以,修学佛道,那就看什么,看你的内心能够得到几分的宁静,所以宁静来自一颗智慧的心,莫向外求,就是这个道理。

说:自心离可取,可取,以及能取,都不可得,与彼波浪同,跟波浪的比喻是相同的。

【唐译作:“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取、离,就是亦离,自心所执着的观念,亦离,【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能取以及所取,两个都空无自性,跟波浪的比喻是一样的。【可作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9 经文186:【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是众生现识,统统是众生,自心所显现的本识之相,喔,这句太重要了,太~太重要了。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9-1 没有外境,你今天看到了自相、共相,共业所感的共相,我们所讲的人生跟宇宙,其实就是你那颗清净心所显的相,统统是真相,你只要无所住,无念、无住、无相,那么,你就找到生命的真正的本质。

受用,就是依报,那么,身呢,是正报,这一句啊,把它颠倒过来,会比较正确,就是建立受用身,建立了依报以及正报,这样你就很清楚,建立了正报与依报,这是一切众生所执着的东西。

是众生现识,统统是众生,自心所显现的本识之相,

喔,这句太重要了,太~太重要了,这意思就是:

你现在看到我相,其实就是你的本心之相,你看到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你的本心之真相,

你看到了山河大地,也是本心之相,就是你的本心啊,你看到了鸟、兽、虫、鱼,还是你的本心之相,动物、植物、矿物,仍然是本心之相,

为什么?本心之真相,就是空无自性,统统都是空,

这个就是,一心真如之相,诸法并无增减,是众生现识,是众生自心显现本识之相,

喔,这句话,可就非常重要了,意思是,没有外境,你今天看到了自相、共相,共业所感的共相,我们所讲的人生跟宇宙,

其实就是你那颗清净心所显的相,统统是真相,你只要无所住,无念、无住、无相,那么,你就找到生命的真正的本质。

这两句加起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建立了依报与正报,这是受用,就是依报,建立,当我们建立了正报与依报,这是一般众生所共同能够感受得到的自相,

还有共相,也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相,统统存在,这些相,

其实,都是众生自己心中所显现本识之相,

简单讲,就是真相,由于我们不了解,把这个内四大、外四大,切割开来,

因此,变成一个我相的我,死了,老死一直执着,一直到死亡,做鬼,仍然是执着,是众生之心显现的本识之相。

于彼现诸业,彼,就是指本识,意思就是:本识所显现的,诸业就是依、正二报之业,

于彼本识所显现的依、正二报之业,也是空无自性,也无可能取,也无有能取跟所取,只是众生妄动,

简单讲,就是把所有的正、依二报,山河大地碎为微尘,如是,你就很清楚,微尘达到了极致,统统是空无自性,

意思就是: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今天所有的正报,还有所有的依报,这个都是颗粒微尘所共,暂时,短暂的存在,凑合的,它是空无自性的,并无实体可得,

所以,叫做以彼本识所现的依、正二报的二业,也都是空无自性,也无自性可得。

就像譬如依水而起的波浪一样,水与波,非一非异啊。

我们这个宇宙也是这样,由这个活动的行星,或者是所谓的恒星啊,哎呀,星星爆炸,就变成了宇宙的一个尘,那么,宇宙的尘,慢慢...慢慢地冷却,

其实本来是光啊,能量而已,Energy而已,其实这个宇宙当中,存在的,只是一种能量而已,

而这个能量冷却了,就变成种种的物质,这个物质在高速的行驶状态,仍然会化作光,

所以,究竟义来讲的话,我们所谓的质能互变,所以,生命他就是一种能量跟物质的一种转换,而我们把它建立了正报、依报,好像有那么一回事情,

我们之所以不能提升,是因为扭曲了人生跟宇宙的真相,我们看到的就是假相,假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那么,人生宇宙万法,根、尘、识,所建立的万法,这些相,可是,这些相,如果把它融为一个体性,全部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同时体性不可得,

没有这个东西,就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为什么一直无,就是没有这种事情啰,就是无啰,

啊,那么就找到了生命的依归,喔,原来修学佛道,就是莫让妄心、妄识、妄境,迷惑了我们这一颗真心。

   9-2 这个缘起法有五种,从小乘讲到究竟的大乘。业感缘起呢,就是阿含经所讲的,阿含的思想,阿赖耶缘起就是大乘的唯识所讲的,如来藏缘起就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楞严经所讲的,那么,真如缘起呢,讲到圆顿教,万法都是真如,那么法界缘起呢,又扩大到整个宇宙。

【注释】

【“受用建立身”:“受用”,为依报,因器世间的一切,为众生之业感所现,】

所现,就是缘起,业感所现的缘起法,

那么,这个缘起法有五种,从小乘讲到究竟的大乘啊,我简单把它讲一下,

一、叫做业感缘起。

第二,叫做阿赖耶缘起,

业感缘起呢,就建立在业力会感得将来的正、依二报,叫做业感缘起,就是你造善,有善的环境,还有色身,你造恶,将来有坏的色身,还有不好的环境,业感缘起,

第二叫做阿赖耶缘起,那么,阿赖耶缘起,就是所谓的种子,阿赖耶,分:善的种子,恶的种子,那么这个阿赖耶,就是我们所讲的第八意识了,唯识学讲的,就是这个阿赖耶,染净和合,叫做阿赖耶缘起。

第三个呢,讨论叫做如来藏缘起,就是万法都是如来藏,如来藏不离缘起。

一个叫做圆顿大教,叫做真如缘起,所有的缘起,其实都是不可得,都是真如,叫做真如缘起。

最后一个呢,扩大到整个宇宙,叫做法界缘起,法界缘起就是华严经所讲的。

所以,业感缘起呢,就是阿含经所讲的,阿含的思想,阿赖耶缘起就是大乘的唯识所讲的,如来藏缘起就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楞严经所讲的,那么,真如缘起呢,讲到圆顿教,万法都是真如,那么法界缘起呢,又扩大到整个宇宙。

所以叫做:一、业感缘起,讲求业力。二、阿赖耶缘起,讲求染净,真妄和合。第三,如来藏缘起,所有的缘起,都是如来藏。第四个,叫做真如,就是圆顿啊,当下。最后一个,扩展到整个宇宙的缘起就叫做法界缘起。

说: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

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啊,只能提到一点,不要做一个佛弟子,人家问他说:缘起法有几种,嗯,缘起法,就是一种啊,就是缘起啊,啊,不、不、不,大、小乘讲的缘起,范围有深、有浅的。

为众生之业感所现,【为众生所受用,故称依报为受用。“身”,为正报。此句为倒装句,应】该【为:“建立受用身”。此句须与下句合解。】

   9-3 你用妄心,那么,就无明造作,人生宇宙好像是有,如果你是真心,没有人生,没有宇宙,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是众生现识”:“现”,为显现。“识”,为本识。

此句与上句合言为:建立、成就众生之依报与正报者,为众生本识之所现。】

本识所现就是万法唯心所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这一句,众生本识之所现。

你用妄心,那么,就无明造作,人生宇宙好像是有,如果你是真心,没有人生,没有宇宙,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所以,万法唯心所造,那到底用妄心咧,还是用真心,所以,万法唯心所造,通常是指无明的妄心,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喔,佛发现了人生宇宙的道理,原来万法都是本识所显现的。【此句唐译作:“众生识所现。”】

【“于彼现诸业”:】万法,都是众生的识所显现出来的,虽有能所,其实重点在于,妄识,于彼现诸业。

【 “彼”,】就是【指本识。“诸业”,】就是【指依、正等业。

盖依正皆为众生之业报,是故此处称之为诸业。】

诸位,在众生的角度来讲,才有所谓的业,在佛菩萨来讲,不讲业,讲愿,

喔,这个很重要的,众生是随业而来,佛菩萨示现,是随愿而示现,

这个就差这个,这个差别在这个地方,众生是业力而来的,佛菩萨是随愿,愿力而示现的。

   9-4 你今天看到那一个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说,这个人啊,你很执着,执着,它只是一个名字啊,再过没多久,那个人死了。

【义贯】

【“建立”为众生所“受用”之依报,及正报之“身”者,

皆“是众生”自心本“识”所“现”之相,本无自体,】本无自体,角度空无自性,

【是故,“于彼”本识上所“现”之依正“诸业”,亦无自体可得,】

今天我们现在就看到,你今天看到那一个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你说,这个人啊,你很执着,执着,它只是一个名字啊,再过没多久,那个人死了,

但有名字,都无实义,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亦无自体可得。

【“譬如”依“水”而起之“波浪”,水与波,非一非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经文187:【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哎呀,这个讲得太好了。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10-1 大海水跟大浪,我们很容易用肉眼就观察得到,为什么为什么心的业,却毫不觉知呢?

哎呀,这个讲得太好了。

尔时大慧菩萨又这么说了,用偈诵来说,说:大海中所起的这个波浪,这个性质啊,是依水而鼓动前进,可分别,是一般人用肉眼就看得很清楚了。

鼓跃可分别,就是依水鼓跃前进,一般人用肉眼就看得很清楚,分别,就是分别看得,

见之,后面补两个字,看得很清楚,就是,分别见之,说:依水鼓动前进,一般人用肉眼就分别,可以看得很清楚。

但是呢,底下就但了,但是,这个第八意识的藏识与前七识的业识,

诸位,前七识在造业,叫做业识,因为它能所不断,所以称为业识,储存在第八意识,

所以这个藏识就是含藏种种的业识,知道吗?藏识就是含藏种种业所造的叫做业识,

所以第八藏识与前七的业识,也如是的分明,意思就是:有修证的大菩萨,都能理解跟体会,

以何缘故呢?凡夫,补上两个字,为什么凡夫可以看到大海的波浪往前、前进,一般人用肉眼可以看得到,

可是,凡夫咧,却不能觉知内心的大海,内心的藏识的大海跟波涛汹涌的大浪,它的关系呢?

可以看到海水跟海浪的关系,却看不到内心的藏识的大海跟波涛汹涌的识浪,

我们的内心里面完全失去掌控,而且不能觉知,意思就是:心的业,却毫不能觉知,

以何缘故,补上:凡夫,那就看得清楚了,以何缘故,凡夫不能觉知内心的海与波浪,波涛汹涌的大浪,它们的关系呢?

大海水跟大浪,我们很容易用肉眼就观察得到,而第八意识跟前七识的业识,为什么?是什么缘故呢?

而没有办法觉知内心的藏识的大海,与波涛汹涌的关系,与波涛汹涌的大浪,它的关系呢?

为什么心的业,却毫不觉知呢?说:何故不觉知,以何缘故凡夫不能觉知。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大海中之波浪之性质,是依水鼓跃前进,一般人用眼睛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分别见之,

但是第八意识的藏识与前七的业识,也是这么的分明,大菩萨都能理解跟体悟,

何以故?凡夫不能觉知内心,这个藏识的大海与波浪大海的关系呢?

   10-2 八个识都有执着跟分别,而且生灭转动,八个识都有,那为什么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呢?这句话,可就是非常的重点了,这是因为依功能才这样分。

【注释】

【“鼓跃”:鼓动跃进。】

【“藏与业如是”:“藏”,为第八识。

“业”,为转识,前七识;因为是第八识之业用,故】(所以)【称】为【前七识为“业”。

“如是”,是指第八识与前七识之间的关系,亦】(也是)【与】(跟)【水与波之间的关系一样。】

诸位喔,在唯识学更深一层,这里还是要附带,这一句对法师影响,很重要的,如果你在弘法,这一句不懂,是不行的。

八个识都有执着跟分别,而且生灭转动,八个识都有,

那为什么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呢?为什么?

这句话,可就是非常的重点了,这是因为依功能才这样分,

眼识,眼识有执着,眼识也有分别,也能够造境啊,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统统有执着、分别,粗糙跟微细而已,

但是,唯识学讲的,为了更清楚地厘清,八个识的相的功能,因此依功能来分开来,才有办法讲说、讲解,

前五识,因为对境,第六意识,依分别的功能,第七意识,依我、法二执,执着的功能,第八意识,有仓库的功能,

这样来讲,这样来解说,才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要不然,每一识都可以执着,每一识都可以分别,每一识都会颠倒,每一识都是生灭,都空无自性,那怎么讲说呢?没有办法讲说,

所以,第八意识跟前七识,是非一,也是非异,说它同,也不对,说它异,还是不对。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中之“波浪”的“性”质,是依水而“鼓跃”前进,此则人人“可”以肉眼“分别”见之。

第八“藏”识“与”前七“业”识之间的关系,亦】也【是“如是”分明,】大菩萨都可以理解跟体悟,

是【以“何”缘“故”,凡夫于海之】跟【波涛可】以【分明见之,

而】对【于】自己的【心】所现的这个【业】识【却毫“不”能“觉知”】咧【?】

底下,世尊就一针见血地回答,哎呀,这个一语就道破所有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0-5-21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经文188:【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世尊就一针见血地回答,哎呀,这个一语就道破所有的问题。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11-1 这凡夫,重点,两种,不懂得真理,内心也没智慧,这一句话就讲到重点了。

这凡夫,重点,两种,不懂得真理,内心也没智慧,这一句话就讲到重点了。

所以,刚刚我们上一堂课讲的,生命没有写好的剧本啰,你应当用智慧抉择,你到底要演哪一种角色啊,

凡夫无智慧,就扮演愚痴的角色了,佛菩萨有智慧,就扮演智慧的领导者了。

说:藏识就如同巨海,藏识如巨海,这一句话很容易了解。

而业相,就是业识之相呢,就像大海所起的波浪啰,业识之相,就像大海所起之波浪,

简单讲,为什么业识之相呢,就是我们所执取的能所叫做业识之相。

依彼譬类通,彼,是指海水与海浪的关系,藏识与业识,也是这样子的,依彼海水跟海浪的比喻。

通,就是令凡夫通晓,并不是说,无形的心业,真的就像有形的海浪啊,一个是肉眼就可以看得更清楚的海浪,

乃是用来比喻,让你理解内心深处不可见的心、业识,意思就是:无相的心业,唯有智眼,方能见之,

这一句话的重点在讲什么,意思就是:凡夫可以看得到海浪跟大海的关系,但是呢,无明的这个,心的业呢,唯有智慧的人,才有办法照见。

那么,整句把它贯穿起来的意思是说:凡夫没有智慧,藏识就像大海一般,而这个业识所现的相就像大海所起的波浪。

诸位,波浪,用现在来讲,叫做烦恼,用现在来讲,叫做情绪起伏太大,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叫做失控,内心的妄想,颠倒,没有办法斩断,绵绵不绝。

那么,依彼海水与海浪来譬类,来通,令凡夫通晓,并不是说无形的心业,真的就像有形的海浪,因为它看不到,所以,无相这个心业,只有智慧的人,能够照见,观察。

【注释】

【“依彼譬类通”:“彼”是指海水与波浪,及藏识与业识二者。“譬”,为譬喻。“类”,是类比。“通”,是令彼凡夫因而通晓。】

    11-2 为什么学佛这么困难,为什么?佛法,没有次第,佛法,没有阶位,佛法,不是靠学历的,它靠宿善根的,喔,这个就难了,看不到,莫不着,除了去体会以外,没办法,没办法的。

【义贯】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因为“凡夫无智慧”,所以不能明见觉知藏识心与诸业识。

第八“藏识如巨海”之深广、常住,前七转识“业相”则“犹”如巨海中之“波浪”,依境风而乍现,

然而这只是“依彼”二者之性相相近,而作的“譬”喻、“类”比,欲令彼凡夫因而“通”解晓了,

并非无形的心业真的如有形之海浪,可以肉眼见之】(观察)【;无相之心业唯有智眼方能得见。】

为什么学佛这么困难,为什么?因为学佛指不出任何一种相,

心法,它除了证悟,有办法断烦恼,

心,又不是长短方圆,不是长的,心是什么,心不是长的,不是短的,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

心也没有颜色,也不是青黄赤白,青色、黄色、赤色、白色,心,也没有大,也没小,也没尺寸,

那你怎么去体悟咧,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

说似一物即不中,说它到底什么东西,它也不是东西,那到底怎么办呢?所以,它有困难度。

因此有形相的东西,这个容易啊,为什么?读书这个简单喔,这个是墙壁啊,这个是灯光啊,这是文殊讲堂啊,这是麦克风啊,这个一看就知道了。

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在哪里呢?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在哪里呢?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哪里呢?前五识,前五识,你手能抓得到吗?能触摸得到吗?没办法,它的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佛法无人解,虽慧不能了,佛法,没有证悟的人,开悟的圣人,像佛这样子的帮我们解说,虽慧不能了,

就算你有一点世间的这些所谓的小聪明啊,是没办法理解的,不是靠世间的聪明有办法理解这种超越的思想的,没有办法的,

简单讲:读书是读不来的,你怎么读,因为不在经典里面啊,

你读书,可以读到哈佛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你读书,可以读到台大,或者是北大,你可以的,东京帝国大学,可以的,

喔,读书、读书...研读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看完了,佛法不在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

佛法在哪里?佛法在这里,在心,它不是语言,它不是文字,语言、文字,它是一种工具,啊,这个就难了,

喔,拿到博士学位,戴一个帽子啊,照几张相啊,喔,那就是Doctor了。

佛法,没有次第,佛法,没有阶位,佛法,不是靠学历的,它靠宿善根的,喔,这个就难了,看不到,莫不着,除了去体会以外,没办法,没办法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