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十六套—【五十阴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90 想阴尽,破粗糙的法尘

【子初 摄前想阴尽相】经文:【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

【此通明行阴始终之境。彼善男子:摄前透过想阴十境之人;或始终不起爱求,常住性定;】前面的想阴魔,是十境的时候,你只要起爱,起求,那么魔就会坏了你的戒定慧。所以这个始终不起爱求,常住性定,

【或魔来便能觉知,不坏本修。如是用心,想阴破,而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三摩提就是三昧。

【望想阴为终修,】对想阴来讲,望就是对,对于想阴这个角度来说,是终修,因为想阴十境已经破了,对行阴的时候,才开始。(【望行阴为始修;】)望行阴,这个就开始修行阴的十计。

【三摩增进,动念既尽,浮想销除,】注意那个“浮”字,用得太好了!

简单讲,所有的相,只是投射在你识心分别上的浮想而已,浮想就是没有很深层,没有很深层。

所以【名为想阴尽者。】想阴尽,破粗糙的法尘。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291 寤寐恒一,就是说既无梦也无想

想阴尽,破粗糙的法尘。【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如后云,寤即想心,寐为诸梦。】

白天的时候,有种种的妄想,那么晚上睡觉,有种种的梦,现在可不一样了,现在寤寐恒一,

就是说既无梦也无想,(【今既无梦无想,】)【则寤时无想,】白天的没妄想,【常同寐时之静;】

那么睡觉的时候也不做梦,(【寐时无梦,】)智者无梦,【常同寤时之觉;】跟白天的觉悟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二六时中都保持一个觉性跟清醒。【故曰寤寐恒一。】

 楼主| 发表于 2020-2-18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292 这个想阴也是依他起的

(想阴尽),【觉明虚静者:本觉妙明真心,离诸梦想之扰乱,而得清虚寂静矣!

犹如晴明之空,迥无所有。】当天空是一片清净的时候,就没有乌云,也没有种种的白云,统统没有!晴空万里,迥无所有。

【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者:】简单讲,能所不断,统统叫做粗重前尘影事,因此我们这个众生不了解,我们这个世间 ,识心分别里面你见到的,只是影子而已,只是影子。

【以粗重尘影,即是法尘,全依想阴为体;

想尽,尘自无依,】想阴尽了,就是根,内在的根,根识没了,那么外面的尘,自然是无所依了!

所以我们就晓得:这个想阴也是依他起的。【故言无复等。】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293 惟一精真,惟是一个识精真体,即是第八本识

【子初 摄前想阴尽相】经文:【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

【此以上,(A)约心之自体妙,独影先虚也。】

独影是什么意思?就是心中的独影境,它不是性境,性境是外在的山河大地,叫做性境,是实在的境界,

那么你这个只是心中的影子,所以这个叫做从心的自体,殊胜的奥妙来说,独影,独影就是独影境,心中的这个独影境先虚也,先虚,先把它了解它是不可得的。

观诸底下,B:就心的,前面这个约,A:约心的自体妙,那么独影境是先虚,观诸底下【观诸下,】B:就心的照外境的妙来讲,(【约心之照境妙,】)这个外境叫做性境,这个我们唯识学都讲过了,性境是外面实在的境界也是不可得。(【性境亦虚也。】)因为它也是缘起的,【世间山河大地是性境,】在唯识学,给它叫做性境。

【今心照山河等,如镜之光明洞鉴,应物而现,毫无分析。】

分析这里就是指分别心,透过意识型态剖析一件事情,叫做分析。

所以科学家永远只能当伟人,不能当圣人,因为他们都是用剖析的心态、推论的心态、逻辑的心态,在看待这个世间,他们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推论,A、B、C、D的语言文字,但是佛说一,即不是一,佛说A,也不是A,

因此,要想解脱,就不能用分析的,分析就是我们所讲的分别心。

所以,【故物来影现镜中,而镜无所粘著;物过影灭镜中,而镜亦无踪迹。据此,则境识中,不过虚受照应而已。】

简单讲,这一句就是虽分别,不做分别想,还不是深入的、微细的这个境界,所以则境识当中,不过虚受照应。那这个叫做:虽分别外境,不做分别想。

【境灭,识中了然罔有陈习之可言。】我们这个分别心当中,完全不再有旧有的陈习了、习气了。【陈者旧也,即旧时习气也。

惟一精真,惟是一个识精真体,即是第八本识,非究竟也。】非究竟就是尚未达到真如,还没有达到最究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294  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这个就叫做所谓行阴的范围

【子初 摄前想阴尽相】经文:【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

【子二 状示行阴区宇】经文147:【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这一段很难,但是有佛学基础的,就不会很难,反而觉得很轻松,这一段要好好地做一下笔记。

什么叫做生灭根元?根就是根本,元就是元由,上面如果补上两个字就透彻,叫做“一切”,“一切”生灭根本之元由。它怎么来的?生灭怎么来的?就发现了第七意识,行阴。

接下来,从此披露,一切生灭的根本之元由,从此,披就是披敷;露,就是显露。

显露,所以能怎么样呢?有这个能力,故得,所以见诸十方,十二众生,那么十二众生,就是十二类众生,那么这个后面,如果不补上三个字,还看不懂,就见诸十方,十二类众生,后面加三个字:“之生灭”,这补上三个字,你才知道:喔!它原来是在讲生灭。

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一切生灭的根本之元由,从此披敷显露。所以能得到,怎么样?见有这个能力,见诸十方,十二类的众生之生灭,怎么样?毕殚其类,毕殚其类就是完全的能看见、看尽。毕,毕殚就是尽,尽十二类都看得非常清清楚楚,

好,接下来中间补上五个字,这其类虽未通达,其类,就是毕殚其类,然后虽未通达,这毕殚其类的类的后面要补上:“行阴所覆故”,因为行阴所掩盖住,所以其类,类的后面补“行阴所覆故”,就是正因为行阴还盖着,然后咧?

行阴所覆故,虽未通,未通,就是还未通达,虽未通达十二类生,通其怎么样?

说:虽未通其,就是虽然因为行阴所覆故,所以还没有达通,通达到十二类生,其,接下来各命由绪,各,各就是各各;命就是受命;由就是元由;绪就是头绪,就是各各受命元由头绪,这一段是识阴。

接下来,而怎么样?见同生基,而见到了,见的底下补四个字:“七识种子”。

见到了七识生灭的种子,同就是众同分,大家有一个共通性,就是微细的我、法二执的生灭七识种子,然后咧?生,就是生死;基,就是基础。

那么本段把它贯串起来,就是:因为行阴所覆故,虽然还没有通达十二类生,

他们的,其就是他们的,各各的受命、元由、头绪,所以各命由绪是指的是识阴,微细的识阴,还没有办法通达到第八意识的意思,

虽未通其各命由绪,意思就是还没有办法,因为行阴所覆故,所以,还没有办法通达十二类他们各各受命元由的头绪,就是还没有通达到第八意识的识阴,所以各命由绪是指识阴。

见七识的种子 ,众同分里面,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种基础,所以见同生基是指行阴,各命由绪是指识阴,更微细,他的能力只能见到七识的种子 ,怎么样?众同分生死的基础,就是行阴,所以一切众生共同的生死基础,是什么?就是七识种子。

好!接下来,是指他的能力到什么地方呢?当一个修行人明鉴了,明鉴了,同分指生死基础,就是见同生基这个能力,强调这个能力,所以见同生基,就是见到众同分,第七意识的生死的基础。

好!接下来,也是引用上面这一句重覆,当他明鉴了同分之生死基础的时候,犹如,这个时候境界是什么样呢?犹如野马,熠熠清扰,

注意!这个野马,不是你外面那个跑在非洲上那种野马,或者蒙古那种野马,这个野马,是出自《庄子》,

这个野马,就是我们以前所讲的,渴鹿阳焰的另外一种比喻,这个渴鹿阳焰,是因为阳光,在这个大热天里面,阳焰天里面,反射出来一种海市蜃楼。

这个野马,是出自《庄子》,它是怎么样呢?是田野间的浮起来的气,像有又像没有,

所以野马是田间,我们种田那个田,田间,怎么样?浮上来的一种气,贴在地面上,阳光一照射,它有光线,就像野马在奔腾,底下那个灰尘有一些光亮,所以田间的浮游之气,就像、就是野马,

这个也是一种比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但有相,但是它没有体,但有其相,可是没有这个实体性,叫做野马,

所以这个野马,类似海市蜃楼、渴鹿阳焰,这个野马,只是比喻的角度不一样而已,海市蜃楼,是阳焰照射、投射出去的海市蜃楼,而这个野马,是指田野间若有若无的浮上来的气,而这个气,但有相,但是没有体。

接下来,叫做熠熠清扰,这个熠熠,含有很多重的意思,我们一步一步,一个角度、一个角度来解释,

这个熠熠,本义是说:闪烁而光芒的样子,它的本义是这个意思,是说有闪烁,光亮地闪烁、闪烁,而有光芒的样子。

那接下来,你去查这个辞典,这个熠熠:就是小明,或者是微明,小明,小小的光明,就是亮度不是很大,有一点小小的光明,小小的微细的光明,叫做小明,叫做微明,一点点的光明,这个叫熠熠,这个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闪烁而光芒的样子;

但是从法上来讲的话,熠熠,就是指微细的生灭,用比喻来讲,就是熠熠,

注意听!它的比喻第七意识的形相,微细、忽起忽灭、若有若无,凡夫没办法觉察,太微细了!

譬如说指甲,睡一个晚上,指甲长了,这个就是熠熠清扰;或者是说我睡一觉,我的头发长了,长了;或者小朋友睡一觉,第二天长高了一点点;知道吧?这种新陈代谢达到微细的,几乎我们凡夫观察不到。

所以,这个熠熠,从字面上来讲,叫做闪烁而光芒的样子,是小明,是微明;但是从表法的角度来讲,是比喻第七意识的形相忽起忽灭,若有若无,微细生灭,难以觉察,它粘在八识上,难以断除,非常难以断除。

接下来,解释“清扰”:清就是轻清,轻重的轻,轻清;扰就是扰动,这个是恢复到前面来比较,

我们说:不同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粗相,前面讲的,已经尽了,这个是第七意识的细相,所以叫做轻清,轻清,清就是不同于前阴之重浊,我们说想阴魔是重之浊嘛,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诸位!用这个清字,是第七意识的微细跟第六意识的比较,第六意识是重浊;第七意识是轻清,这个是比较词,轻清。

那么“扰”,就是扰动,是比喻什么?比喻,比八识更为扰动,这个是清,是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来比较,所以,这个时候,第六意识是粗重,第七意识是轻清。

在座诸位!如果跟第八意识来比较的话咧?第八意识又更微细了!所以第七意识就叫做扰动,第八意识呢?它微细到几乎看不出任何的扰动。

所以,清是跟第六意识比较,第七意识当然就比较清;扰动,是指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来讲,第七意识还是比较粗糙,它有扰动的现象,跟第八意识来比较的。

为浮根尘,浮根尘就是我们的色身,众生的根身指十二类,十二种类的这个众生的色身,叫做浮根尘。

浮根尘,因为众生的身体都不一样,人跟老虎,不一样;人跟大象,也不一样;跟昆虫也不一样,是不是?为浮根尘,各各不一样,各各不同。

那么各各不同,怎么样?究竟枢穴,究竟枢穴是什么意思啊?这个枢,就是门的轴;穴,就是门的臼。

诸位!我们以前古时候的门,你看中国的古代的建筑,这两个门一打开,不是像我们现在一个门的,都是两个门的,就算你单一个门,它一定有枢,枢就是门的轴,门的轴的最底下,有门的臼,臼,就像要用石头做的,或者用木头做的,穴就是门臼。

那么究竟枢穴,是什么意思?究竟枢穴,就是究竟“转变之机,尽在行阴”,要补上这八个字,这究竟转变之机,所有的转变,统统在行阴!

简单讲,所有的生灭,因为有第七意识,注意!在唯识学讲,第七意识全部破尽的时候,第八意识同时变成金刚智,第七意识破尽了,就没有所谓的第八识,这个时候,你观念要想清楚,

简单讲,第七意识是深深粘着在第八意识,当它最后那一念断的时候,七、八同时清净!

讲解的时候,要讲第七意识,再来就要破第八意识,真正在修行的时候,在唯识学里面讲,这一念很重要,到金刚地的时候,破除所有的我、法——俱生我、法二执,微细的那一霎那,七、八同时清净!所以经典讲的略有不同,略有一点不同。

接下来说究竟转变之机,统统在行阴,这个枢穴是什么意思?由于有这个枢穴,所以门才有开跟关,由于行阴故,所以根跟尘得以生灭,注意!这个很重要!这几个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由有枢穴,所以门有开有关,也因为有行阴,所以根跟尘才得以生灭。

简单讲,生灭的根源都来自于行阴,微细的行阴,所以这个叫做究竟枢穴,枢,是指门的轴;穴,是指门的臼,门臼。

我们以前凹进去有那个捣臼,我们磨那个糯米的那个,就凹进去那个臼,有没有?那个臼,如果你稍微活在古代一点的人,你就知道,像我们从小我们就是用那种的,用这种的枢臼。

那现在的门不一样了,现在的都是用那个铁片,对不对?用铁片啊,门的轴已经不有啦!现在没有人用这个的了,这个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建筑都是用枢穴的。

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这个就叫做所谓行阴的范围。

好,翻回来1455页,因为它很难懂,初学佛法很难去理解,所以必须repeat…就是重复,重复,像倒带一样,倒带,

所以很多比丘尼看了师父的这个光盘,她说她很感谢慧律法师,她说:很少的法师的讲经,这样子一直重复、一直重复,怕你听不懂。她说:听了师父的这个法很舒服,(日语“感谢!”)很谢谢啦!表示我们的讲经,还有一些粉丝认同啦。

我现在把它整句都贯串起来,让你有个大概!

接下来,先讲1455页,先讲到想阴尽: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的时候,这种境界是什么呢?

是只要你想阴尽了,就没有能所,白天跟晚上是一样的,站立跟睡眠都是真如,是人平常,梦想消灭,没有能所,梦想消灭,梦想就是妄想,无论是白天的寤的想心,或者晚上的梦境的心,统统是恒一,恒一,就是统统是保持觉醒,怎么样?

本觉妙明的真心得以清虚寂静,就像晴空万里,没有任何的遮障,无复有法尘的粗重前尘影事,因为五尘落下来的影子,不再去执着,观看的,

现在看到的一切的世间、大地山河,统统用清净心,就像镜子鉴照出来的这外境,一切都是光明的,来也无所粘,如鸟飞过天空不留痕迹,过也没有踪迹,过去也没有任何的留下痕迹,

这个境识当中,也不过方便虚受照应,所以分别,也不做分别想,了完全没有了旧时候的习气,惟一精真,惟存在第八意识的精真。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1457页,经文,一切生灭的根本元由,从此,生死怎么来的?都是从第七意识微细的执着来的,从此就披敷显露了,这个生灭的根由,所以能得见诸十方十二类的众生的生灭,完完全全地看得非常的清楚,

但是因为行阴所覆故,虽然还没有通达十二类的众生他们各各受命元由、头绪的微细的识阴,还看不清楚,

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功夫已经能够见到第七意识的微细生灭的种子,在这个众同分里面的生死的基础,也就是行阴,

当我们明见了众同分的生死基础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像田野间的浮气,这个浮气,但有相却是无体,

就像《庄子》所讲的野马熠熠,这个熠熠就是你见到了微细的生灭,

你见到了第七意识的形相,忽起忽灭,闪烁在第八意识的根本识里面的微细生灭,这个时候第七意识,因为比第六意识细,所以叫做轻清,第七意识是比较细,所以第六意识叫做粗重,所以这个时候叫做轻清,

又与第八意识来比较的话,第八意识又比较细,所以第七意识又叫做扰动。

清,是比较第六意识而得;扰动,是比较第八意识而得。

那么接下来,就是一切众生的色身,浮尘根,因为各各不同,诸位!中间就补上四个字,浮根尘后面补上四个字:“各各不同”,

意思就是每一类的众生,他的色身、形状、寿命都不一样,所以浮根尘补上四个字,叫做各各不同,

因为各各不同,但是有共同处,究竟之处,究竟的根本枢纽和这个门臼,在哪里呢?究竟的根本,统统在转变之机,尽在行阴,

由于有枢穴,所以门得以开启、开关,也由于有生灭的微细的行阴,怎么样?根跟尘就得以生灭, 这个就是关键,此则这个就是名为行阴,微细生灭的行阴,一个范围,区宇,就是一个范围,所以说讨论的就是微细的生灭,生命的根元。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95 想阴尽了,当然行阴就现前

【子初 摄前想阴尽相】经文:【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

【子二 状示行阴区宇】经文147:【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注解:

【生灭根元者:一切生灭,根本元由,及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以有微细生灭,为行阴根本,所有生灭,皆由此流出。前为想阴所覆,故不能见,今则想阴动念既尽,行阴生灭根元,从此披敷显露。】想阴尽了,当然行阴就现前,所以这个行阴现前,

【故得见诸十方,十二种类,众生生灭,】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毕竟克殚其类。殚,犹尽也。】完全看尽了,很清楚。

【各命由绪,为识阴;同分生基,为行阴;今为行阴所覆,故曰,虽未得通达十二类生,各各受命元由头绪;

而见七识种子,同分生基,】就像怎么样?【犹如野马,熠熠清扰。

野马非尘埃,即田间游气,】浮游之气,【春晴伏地可见,】伏地就是趴在地上的一种气,可见,【其状如水,其光如焰。】焰就是光焰、光明。

庄生就是庄子,【庄生呼为野马,】跟海市蜃楼的比喻是一样的,但有相,而没有实体。

【佛经多称阳焰,渴鹿逐阳焰,远望如水,至近则无。

此阴前于二卷,五阴科中,彼约迷位,取其粗相,譬如瀑流;】

瀑流,让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就像水的瀑流,没有、几乎没有间断的生灭,瀑流,就是大众皆见的一种生灭,没有间断的生灭,让大家容易了解,就是我们的第七意识,前面用瀑流比喻,是因为找不到间隙。

【此约修位,】现在是修正位,是三昧位,是不是?现在继续在修首楞严三昧,这个时候,【取其细相,】就是他有观照的功夫,所以喻同野马,

【喻同野马。】就比喻第七意识像野马,这个就是比较细,用瀑流就是比较粗,让大家能够看得很清楚,现在是修三摩地的第七意识,用野马来比喻,若有若无,若有若无,这个第七意识忽起,就是第七意识的形相很微细,忽起忽灭,若有若无。

【以喻行阴,幽隐微细动相。】诸位!这六个字要背起来,第七意识的形相是什么?幽隐微细动相,这六个字一定要背起来。

如果有一天你出去,你听师父的楞严经,那我问你:第七意识的形相,是什么?幽隐微细动相。马上向你合掌,你怎么会棒成这样!刚好背到这一句啦!有时候就很巧合,考试就是不一定,不一定,所以这一句要背起来,第七意识的形相是什么?幽隐微细动相。

接下来,【熠熠,小明也,】小小的光明,【以喻行阴动相,忽起忽灭也。】若有若无。

【清扰者:拣异前后之辞。清是轻清,】非同前阴,前阴就是第六意识,(【非同前阴之重浊;】)【扰是扰动,】非同后阴,后阴就是第八意识,【非同后阴之澄湛。】对不对?

所以(说第七意识)轻清是跟第六意识比较;(说第七意识)扰动是跟第八意识比较的。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者:浮根四尘,乃众生根身;十二种类,各各不同;而究竟转变之机,尽在行阴。】统统看行阴啊!

为什么要轮回?就是因为有第七意识的执着、的微细生灭,为什么?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江边,看到了水流,就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这个就是指生灭的行阴。

【枢者,门之轴;穴者,门之臼。】这个臼,舂米器,古时候掘地为臼,后来用木头或者是石头做的一个臼,让它固定那个门轴最底部。【由枢穴故,门得开关;由行阴故,根尘得以生灭。】

所以生灭的元由,从哪里来?从第七意识行阴来。生死的根本,从哪里来?从第七意识行阴来。十二类的生死,从哪里来?从行阴来,【此相不尽,生死难脱,是则名为行阴区宇。】

现在我们就有一点谱了,就Do-Re-Mi-Fa-So-La-Si-Do就唱得起来了,要不然这个实在是看不懂啦!实在是看不懂!【初始修未破区宇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96 第七意识破尽了,就没有所谓的第八识

所有的转变,统统在行阴!简单讲,所有的生灭,因为有第七意识,

注意!在唯识学讲,第七意识全部破尽的时候,第八意识同时变成金刚智,

第七意识破尽了,就没有所谓的第八识,这个时候,你观念要想清楚,简单讲,第七意识是深深粘着在第八意识,当它最后那一念断的时候,七、八同时清净!

讲解的时候,要讲第七意识,再来就要破第八意识,

真正在修行的时候,在唯识学里面讲,这一念很重要,

到金刚地的时候,破除所有的我、法——俱生我、法二执,微细的那一霎那,七、八同时清净!所以经典讲的略有不同,略有一点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97 第七意识的形相是什么?幽隐微细动相

【喻同野马。】就比喻第七意识像野马,这个就是比较细,用瀑流就是比较粗,让大家能够看得很清楚,

现在是修三摩地的第七意识,用野马来比喻,若有若无,若有若无,这个第七意识忽起,就是第七意识的形相很微细,忽起忽灭,若有若无。

【以喻行阴,幽隐微细动相。】诸位!这六个字要背起来,第七意识的形相是什么?幽隐微细动相,这六个字一定要背起来。

如果有一天你出去,你听师父的楞严经,那我问你:第七意识的形相,是什么?幽隐微细动相。马上向你合掌,你怎么会棒成这样!刚好背到这一句啦!有时候就很巧合,考试就是不一定,不一定,所以这一句要背起来,第七意识的形相是什么?幽隐微细动相。

接下来,【熠熠,小明也,】小小的光明,【以喻行阴动相,忽起忽灭也。】若有若无。

【清扰者:拣异前后之辞。清是轻清,】非同前阴,前阴就是第六意识,(【非同前阴之重浊;】)【扰是扰动,】非同后阴,后阴就是第八意识,【非同后阴之澄湛。】对不对?

所以(说第七意识)轻清是跟第六意识比较;(说第七意识)扰动是跟第八意识比较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298 生死的根本,从哪里来?从第七意识行阴来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者:浮根四尘,乃众生根身;十二种类,各各不同;而究竟转变之机,尽在行阴。】

统统看行阴啊!为什么要轮回?就是因为有第七意识的执着、的微细生灭,为什么?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江边,看到了水流,就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这个就是指生灭的行阴。

【枢者,门之轴;穴者,门之臼。】这个臼,舂米器,古时候掘地为臼,后来用木头或者是石头做的一个臼,让它固定那个门轴最底部。

【由枢穴故,门得开关;由行阴故,根尘得以生灭。】

所以生灭的元由,从哪里来?从第七意识行阴来。生死的根本,从哪里来?从第七意识行阴来。

十二类的生死,从哪里来?从行阴来,【此相不尽,生死难脱,是则名为行阴区宇。】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299 行阴尽的时候,那个时候,境界可不得了了!

【子初 摄前想阴尽相】经文:【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

【子二 状示行阴区宇】经文147:【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经文148:【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这个这一段是指行阴尽的时候,那个时候,境界可不得了了!

若此清扰,清,就是指轻清;扰,就是扰动;熠熠,前面讲的,熠熠,若有若无的生灭,所以熠熠,生灭之根元,但是熠熠中间加四个字: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

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怎么样?

只要你有功夫,体性一入于元澄,就是元本澄清之际,就是指第八意识,就是水浪停息啦!

我们常说,想阴如洪波,大的波;行阴如细流;

想阴如洪波,想阴那个波,因为能所不断,这波浪比较粗;行阴就像细浪;

识阴就像无浪的流水,水在流,可是没有波浪;真如觉性就像湛然的止水;后面会讲到。

接下来,这个我们的体性,只要一入于元本的澄清之际,这个水浪就自动停息,

一入于澄清的本际,一澄,就是你只要一入于澄清的本际,怎么样?第七意识,本元习气,就是第七意识的细相,

这个形相,还有如第七意识后面,所引起出来的如波澜灭,

诸位!把笔拿出来,元习,是指第七意识;波澜,就是水浪比较高,就是波澜,这是指第六意识。

好!元习叫做本元习气,那么波澜就是指第六意识,水波比较大的浪,比较大的浪,叫做波澜。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粗糙的灭,就是这个时候一入于澄清的本际,这个时候第七意识的本元习气,还有第六意识的波澜,统统灭!

想阴魔的波澜灭,化为澄水,因为这个第七意识,还有第六意识,这个都是清净的水,只是因为无明的风一鼓动起来,变成有什么第六意识、第七意识。

化为澄水,一识也没有啊!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啊!是不是?名行阴尽了。

接下去,一定要补六个字,要不然看不懂,名行阴尽,后面补六个字:“种子习气俱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要不然没有补上这六个字,名行阴尽,看起来又好像看得懂,又好像看不懂,对不对?

名行阴尽,后面要补上“种子习气俱尽”,这个时候是人则能超越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微细到难以觉察的生灭相,生灭的妄想相叫做幽隐,我们知道,幽,就是暗处;隐,就是不是很明显啦;对不对?所以这个中文的这个名相,用得太棒了!

幽,就是暗处,难以觉察;隐,没有显现,也难以觉察;实在厉害!这个中文实在是美不胜收,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所以第七意识就是幽隐妄想,幽暗又隐藏得很深、很细,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接下来,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我还是把这个整段用这个白话再贯串一遍:

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只要这个体性一入于元本的澄清之际,进入了第八意识,水浪,这个时候就停止,

一入于澄清的本际,包括第七意识的细相,跟本元的习气,还有第六意识的如波澜,波浪的大浪也灭了,

这个时候,六、七统统化为清净的水,入于第八意识,名行阴尽,

这个时候,种子跟习气统统尽了,当种子习气断尽了,是人则能超越众生浊。

那么第七意识怎么来的?观其所由,这个第七意识生灭怎么来的?

就是因为很难观察,隐藏的幽暗的、又不明显的一种妄想,就是微细,幽隐妄想,就是微细到难以觉察、难以观察的生灭细相的妄想,以为其本。

看注解:【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因定力转深,此体性一入于元本澄清之际;后文所谓,湛不摇处是也。

元性:生灭根元体性,即第七识。元澄:水浪停息曰澄,即第八识。一澄本元习气,即第七识行阴。种习俱尽,而复还识精元明之体矣。故曰如波澜灭,化为澄水。】

底下这几个字,统统要背起来!【以想阴如洪波,行阴如细浪,识阴如无浪流水,真觉体性如湛然止水;】我现在念,你们回答!强化印象!

(师说:)想阴如(众答:)洪波,

(师说:)行阴如(众答:)细浪,

(师说:)识阴如(众答:)无浪流水,

(师说:)真觉体性如(众答:)湛然止水;

那这样子印象,回去就很清楚了,这个比喻太好了!这背起来!湛然止水就是我们的真如体性。【今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指掌疏》云:按耳根圆通,此当空所空灭。】就能空跟所空都不可得。

【言前于觉所觉空时,宛尔有个能空心生,所空觉灭,仍属细流,即是八识中,第七识种子,名为生灭根元。

今于行阴尽时,性习都尽,】性就是指种子,习就是指习气,这个性不是指本性,性习都尽,就是与生俱来的叫做性,就是种子,叫做性习都尽,就是种子跟习气都尽。

【故能空与所空,而俱灭矣。所以不能复真者,以犹为识阴所覆故。】

在这里,你就知道,修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拣便宜,没有!

你看到这个生灭的行阴,你就知道,修行,注意喔!这一句能够破行阴,

修行是点滴功夫,没有便宜的事,那个生灭的微细,没有下过功夫,你就是磨不掉,你很想修行,可是没下过功夫,你只能在边缘上游走,没办法进入修行的核心,

诸位!断生灭,断微细的生灭,这个就进入修行的核心,因为这样才有办法接近涅槃啊!诸位!微细的生灭进去就是不生不灭。

在座诸位,如果修行可以拣便宜,有什么越来越快的,你不要相信这一套!

修行真的是点滴功夫,一点都不能造假,也不能逾越这个次第,没办法的!

就算我们顿悟了,本性,了悟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问题是习气还在啰!习气还在啊,对不对?

理跟事都要圆融,理上来讲,一切法无生,究竟圆满。可是事相呢?

事相,我们依旧是凡夫,还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我们一样贪、瞋、痴。

所以你不要以为:开悟就叫做了生死了,这个还远得很呢!要有证量,是不是?

开悟,是说我对理上来讲,知道:自性就是佛。那问题还有事修啊!问题还有事修,事修就是远离杀、盗、淫,远离贪、瞋、痴啊!

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经过缜密的事修才能成佛!要牢牢记住!

像六祖那个一悟即入如来地的,六祖那个都是演一出戏给你看的!

六祖在一百七十年前,就有高僧大德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某某个地方会有菩萨来转世,演最上乘,所以六祖,这一辈子看起来是顿悟,可是人家是修无量劫了!

记得!顿悟由渐悟而来的,你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

在座诸位!你以为师父这一辈子,这样出家,有这样的口才,或者是有这样的这个弘法的精神,还有这个能力,那一定不是这一辈子的,有夙世的善根,还要后天的精进啊!所以这一辈子,师父也非常非常地精进。

所以我常常告诉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要想要像祖师这种成就,几乎很难!要吃得了苦的出家众,他才有办法成就,这一定的道理!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者:如前云,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名众生浊。】这个前面都讲过了,不再重覆。

【以行阴生灭不停,业运常迁,遂成众生知见,】

知见,什么意思?知见,就是头上安头,清净自性,本然全然知、全然地见,就所谓的绝对知、绝对的见,现在变成小知、小见,所有的执着,所有的分别,所有的角度,所有的妄想,所有观念,统统就是知见!

我们把无尽的全知、全能的知见,变成执着那么一点点的知见,整个宇宙其实就是我们的生命觉性,但现在不是!

我们现在为了三餐,斗得你死我活,这个就是众生的知见,

佛讲的:我们把整个宇宙的觉性都丢掉了!我们的觉性像宇宙那么空旷啊!众生的可怜,就是我们把整个宇宙的财物统统丢掉!

而执着我们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来当做是享受,而且享受还有后遗症呢!

这个就是众生的知见,看什么,执着什么!所以一个有太多看法的那个人,那个人一辈子会很多的烦恼,如果那个人常常喜欢别人的隐私、私事,或者谈论是非,那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快活!一辈子不会快乐!

因为他没有时间来回光返照自我,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不看众生的过的,二六时中是看自己的过失。

接下来,【浑浊真性。今者,行阴既尽,则众生浊自然超越,超越之后,反观行阴之所由来,元从幽深隐微妄想,以为其本。初具示始终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300 化为澄水,一识也没有啊!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啊!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经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这个这一段是指行阴尽的时候,那个时候,境界可不得了了!

若此清扰,清,就是指轻清;扰,就是扰动;熠熠,前面讲的,熠熠,若有若无的生灭,所以熠熠,生灭之根元,但是熠熠中间加四个字: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

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怎么样?只要你有功夫,体性一入于元澄,就是元本澄清之际,就是指第八意识,就是水浪停息啦!

我们常说,想阴如洪波,大的波;行阴如细流;想阴如洪波,想阴那个波,因为能所不断,这波浪比较粗;行阴就像细浪;识阴就像无浪的流水,水在流,可是没有波浪;真如觉性就像湛然的止水;后面会讲到。

接下来,这个我们的体性,只要一入于元本的澄清之际,这个水浪就自动停息,一入于澄清的本际,一澄,就是你只要一入于澄清的本际,怎么样?

第七意识,本元习气,就是第七意识的细相,这个形相,还有如第七意识后面,所引起出来的如波澜灭,

诸位!把笔拿出来,元习,是指第七意识;波澜,就是水浪比较高,就是波澜,这是指第六意识。

好!元习叫做本元习气,那么波澜就是指第六意识,水波比较大的浪,比较大的浪,叫做波澜。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粗糙的灭,就是这个时候一入于澄清的本际,这个时候第七意识的本元习气,还有第六意识的波澜,统统灭!

想阴魔的波澜灭,化为澄水,因为这个第七意识,还有第六意识,这个都是清净的水,只是因为无明的风一鼓动起来,变成有什么第六意识、第七意识。

化为澄水,一识也没有啊!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啊!是不是?名行阴尽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301 行阴尽,种子习气俱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经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化为澄水,一识也没有啊!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啊!是不是?名行阴尽了。

接下去,一定要补六个字,要不然看不懂,名行阴尽,后面补六个字:“种子习气俱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要不然没有补上这六个字,名行阴尽,看起来又好像看得懂,又好像看不懂,对不对?名行阴尽,后面要补上“种子习气俱尽”,

这个时候是人则能超越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微细到难以觉察的生灭相,生灭的妄想相叫做幽隐,我们知道,幽,就是暗处;隐,就是不是很明显啦;对不对?所以这个中文的这个名相,用得太棒了!

幽,就是暗处,难以觉察;隐,没有显现,也难以觉察;实在厉害!这个中文实在是美不胜收,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所以第七意识就是幽隐妄想,幽暗又隐藏得很深、很细,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302 进入了第八意识,水浪,这个时候就停止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经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我还是把这个整段用这个白话再贯串一遍: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

只要这个体性一入于元本的澄清之际,进入了第八意识,水浪,这个时候就停止,

一入于澄清的本际,包括第七意识的细相,跟本元的习气,还有第六意识的如波澜,波浪的大浪也灭了,这个时候,六、七统统化为清净的水,入于第八意识,名行阴尽,

这个时候,种子跟习气统统尽了,当种子习气断尽了,是人则能超越众生浊。

那么第七意识怎么来的?观其所由,这个第七意识生灭怎么来的?

就是因为很难观察,隐藏的幽暗的、又不明显的一种妄想,就是微细,幽隐妄想,就是微细到难以觉察、难以观察的生灭细相的妄想,以为其本。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303想阴如洪波,行阴像细浪,识阴就像无浪的流水,真如觉性就像湛然的止水

只要你有功夫,体性一入于元澄,就是元本澄清之际,就是指第八意识,就是水浪停息啦!

我们常说,想阴如洪波,大的波;行阴如细流;

想阴如洪波,想阴那个波,因为能所不断,这波浪比较粗;

行阴就像细浪;

识阴就像无浪的流水,水在流,可是没有波浪;

真如觉性就像湛然的止水。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304 修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拣便宜,没有!

【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因定力转深,此体性一入于元本澄清之际;后文所谓,湛不摇处是也。

元性:生灭根元体性,即第七识。元澄:水浪停息曰澄,即第八识。一澄本元习气,即第七识行阴。

种习俱尽,而复还识精元明之体矣。故曰如波澜灭,化为澄水。】

底下这几个字,统统要背起来!【以想阴如洪波,行阴如细浪,识阴如无浪流水,真觉体性如湛然止水;】

我现在念,你们回答!强化印象!

(师说:)想阴如(众答:)洪波,

(师说:)行阴如(众答:)细浪,

(师说:)识阴如(众答:)无浪流水,

(师说:)真觉体性如(众答:)湛然止水;

那这样子印象,回去就很清楚了,这个比喻太好了!这背起来!湛然止水就是我们的真如体性。【今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指掌疏》云:按耳根圆通,此当空所空灭。】就能空跟所空都不可得。

【言前于觉所觉空时,宛尔有个能空心生,所空觉灭,仍属细流,即是八识中,第七识种子,名为生灭根元。

今于行阴尽时,性习都尽,】性就是指种子,习就是指习气,这个性不是指本性,性习都尽,就是与生俱来的叫做性,就是种子,叫做性习都尽,就是种子跟习气都尽。

【故能空与所空,而俱灭矣。所以不能复真者,以犹为识阴所覆故。】

在这里,你就知道,修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拣便宜,没有!你看到这个生灭的行阴,你就知道,

修行,注意喔!这一句能够破行阴,修行是点滴功夫,没有便宜的事,

那个生灭的微细,没有下过功夫,你就是磨不掉,

你很想修行,可是没下过功夫,你只能在边缘上游走,没办法进入修行的核心,

诸位!断生灭,断微细的生灭,这个就进入修行的核心,因为这样才有办法接近涅槃啊!诸位!微细的生灭进去就是不生不灭。

在座诸位,如果修行可以拣便宜,有什么越来越快的,你不要相信这一套!

修行真的是点滴功夫,一点都不能造假,也不能逾越这个次第,没办法的!

就算我们顿悟了,本性,了悟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问题是习气还在啰!习气还在啊,对不对?

理跟事都要圆融,理上来讲,一切法无生,究竟圆满。可是事相呢?事相,我们依旧是凡夫,还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我们一样贪、瞋、痴。

所以你不要以为:开悟就叫做了生死了,这个还远得很呢!要有证量,是不是?

开悟,是说我对理上来讲,知道:自性就是佛。那问题还有事修啊!问题还有事修,事修就是远离杀、盗、淫,远离贪、瞋、痴啊!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经过缜密的事修才能成佛!要牢牢记住!

像六祖那个一悟即入如来地的,六祖那个都是演一出戏给你看的!

六祖在一百七十年前,就有高僧大德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某某个地方会有菩萨来转世,演最上乘,所以六祖,这一辈子看起来是顿悟,可是人家是修无量劫了!记得!顿悟由渐悟而来的,你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

在座诸位!你以为师父这一辈子,这样出家,有这样的口才,或者是有这样的这个弘法的精神,还有这个能力,那一定不是这一辈子的,有夙世的善根,还要后天的精进啊!所以这一辈子,师父也非常非常地精进。

所以我常常告诉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要想要像祖师这种成就,几乎很难!要吃得了苦的出家众,他才有办法成就,这一定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305 不要以为:开悟就叫做了生死了,这个还远得很呢!要有证量

你不要以为:开悟就叫做了生死了,这个还远得很呢!要有证量,是不是?

开悟,是说我对理上来讲,知道:自性就是佛。

那问题还有事修啊!问题还有事修,事修就是远离杀、盗、淫,远离贪、瞋、痴啊!

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经过缜密的事修才能成佛!要牢牢记住!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306 行阴既尽,则众生浊自然超越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经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者:如前云,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名众生浊。】这个前面都讲过了,不再重覆。

【以行阴生灭不停,业运常迁,遂成众生知见,】

知见,什么意思?知见,就是头上安头,清净自性,本然全然知、全然地见,就所谓的绝对知、绝对的见,现在变成小知、小见,

所有的执着,所有的分别,所有的角度,所有的妄想,所有观念,统统就是知见!

我们把无尽的全知、全能的知见,变成执着那么一点点的知见,整个宇宙其实就是我们的生命觉性,

但现在不是!我们现在为了三餐,斗得你死我活,这个就是众生的知见,

佛讲的:我们把整个宇宙的觉性都丢掉了!我们的觉性像宇宙那么空旷啊!众生的可怜,就是我们把整个宇宙的财物统统丢掉!

而执着我们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来当做是享受,而且享受还有后遗症呢!

这个就是众生的知见,看什么,执着什么!

所以一个有太多看法的那个人,那个人一辈子会很多的烦恼,

如果那个人常常喜欢别人的隐私、私事,或者谈论是非,那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快活!一辈子不会快乐!

因为他没有时间来回光返照自我,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不看众生的过的,二六时中是看自己的过失。

接下来,【浑浊真性。今者,行阴既尽,则众生浊自然超越,超越之后,反观行阴之所由来,元从幽深隐微妄想,以为其本。初具示始终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307 自我心中的计度,所以行阴全是内在的心魔

【壬二 中间十计】

注意那个计喔!而不是说十境喔!

我们刚讲的,前面讲,想阴是十境喔!而这里中间是十计喔!这个是关键,

十计就是从内心里面执以为殊胜的一种执着,所以没有外魔,

全部都是心魔!自我心中的计度,

所以行阴全是内在的心魔;想阴由外在的境魔,外在的境界的魔。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308 行阴十种邪计,此第一:二种无因论

【壬二 中间十计 分十 癸初 二种无因 至十  五现涅槃 癸初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二 详释其相    三 结成外论 今初】

经文149:【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还真难!这一段,开始做笔记啰!

这一段是什么意思?是自己在缘于定中,而生种种的邪计,非有外境的魔事来困扰,全部都是自心妄计,就叫做心魔。

看下去,阿难当知,是得正知,正知就是正见,奢靡他中,奢摩他中,前面讲的圆定发明,奢摩他中,怎么样?圆定发明,圆定就发明。

诸善男子,凝,就是不动,就是定的意思;明,就是智慧、不惑;凝是不动,明是不惑,凝是定,明是慧,凝明就是定慧,有了定慧,正心,心不动,心也不惑,就是正心。为什么呢?

前面讲的,于想阴十境,不起爱求,当然就是凝,对不对?所以这个“凝”字,就是于想阴十境,不起爱求。

当然就是定在那个地方,明也不为所惑,不贪求,对不对?不为所惑就是智慧的意思,那么这个正心,就是心不动叫做定,心不惑叫做慧,定慧均等叫做正心。

接下来,再补上四个字:“前相阴之”十类天魔,不得其便,要不然你看不懂,这一段是在讲想阴魔。

所以前面相阴之十类天魔,不得其便,十类天魔拿他没办法,不是其便,这样才看得懂嘛!

所以凝明正心底下就补上五个字,“前面想阴魔之”十类天魔,拿他没办法,不得其便,这里一定要补上八个字,否则这一段绝对看不懂,哪八个字呢?叫做“圆通妙行,乃可增修”。

因为想阴魔尽了,要开始要进入行阴魔,当然要这八个字,叫做圆通妙行,乃可增修。你要魔不得其便,圆通妙行,乃可增修,对不对?

方得,精就是精心,研就是研究,这后面要补上:“力破想阴”,就是方得精心研穷,力破想阴。

诸位!圆通妙行,乃可增修,方得精心研穷,力破想阴,

所以这一段就是力破想阴,这个不做笔记是绝对看不懂的!一段、一段,因为它翻译的文字太简单了!前段和后段讲的又不一样,那你不做笔记,根本就没有接续点!

接下来方得精研,穷生类本,这中间要补上,方得精研,这研的后面补上八个字:“想阴既破,行阴即现,”没有补上这个八个字,没有办法承先启后。

方得精心研穷,力破想阴,这个时候,想阴既破,行阴即现,穷生类本,他才有能力往后去修行,穷生类本,没有行阴即现,你没有办法去穷生类本啦!对不对?

所以想阴既破,行阴即现,所以故得,有这个能力,故得穷,生就是十二类生,生类把它翻过来,穷十二类生,

本,补上四个字:“生灭根本”,本就是生灭的根本,于本类中,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要先穷十二类生,行阴的深本,所以欲于本类中,本类当然就是行阴,欲于十二类生当中,行阴的深本,

因为唯有一直推进进去,中间补二个字,本类中加二个字:“研求”,研究的研,求,研求,继续研究,

研求什么?生元露者,生就是生灭,元就是根元,露就是显露,就是生灭根元显露者,也就是要让第七意识更明朗化,因为他要钻研嘛!

观彼幽清,彼就是行阴,观照彼第七意识的行阴是幽隐轻清的,非同于前面的想阴,显明又是重浊,所以观彼行阴幽隐轻清,

圆就是十二类生,一轮生死就是圆,所以因为没办法把十二类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若有色、若无色、若非有色、若非无色,那这一讲就十二类生,

这个圆,在这里就是代表十二类生,若卵生、若湿生、若胎生、若化生,所以这个后面讲的这个圆字,就是代表十二类生,这十二类生,怎么样?

这十二类生,一一都是这样,此时如果能够观行阴的迁流、微细的动相,为圆扰群动之元,圆扰,你看清楚了!叫做圆扰动元,这个扰就是扰动,群就是群动,为什么?因为这里讲的是十二类生,所以圆扰动元,就是圆扰怎么样?这十二类生扰动了群动之根元,根元是这样子解释的。

那么整句的意思,说:观彼幽清,圆扰动元,这个时候观照生灭的微细行阴,幽隐轻清,不同于想阴的粗重,这么微细的这个行阴,是难以观察,圆扰动元,而这十二类生都是行阴迁流微细动相,都是圆扰群动之元,所以观同分生基的总相,不起妄计,一味精研,本来就可以破,可是他不是!

于圆元中,于十二类,注意!圆元就是于十二类中,于十二类生,生灭根元之中,简单讲,就是诸行之本,就是生死之本。

于圆元中,于十二类生,生灭的根元之中,诸行之本,诸位!后面一定要补上这四个字才变成外道,于圆元中,补上四个字:“执为胜性”。执着为最殊胜之性,叫做执为胜性。不补上这四个字,你就完全不晓得他在讲什么,

于圆元中,执为胜性,外道就是掉在这个陷阱里面,只有第七意识看到了十二类生的生灭根元,就执为胜性,起计度者,后面再补上四个字,起计度者,就堕入外道,然后怎么样?起计度者,后面补四个字:“亡失本修”。

本来是修佛的戒、定、慧,三昧了,结果一掉进去,变成外道的种!因为不知道他把第七意识的生灭,圆扰动元于圆元中,执为殊胜,不知道后面还有不扰不动的真如本性,不知道就执为胜性,起于计谋者,就亡失本修,本来修学佛道变外道,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二种无因,后面就会讲到,本无因,还有末无因。

好!整句我把它贯串起来,为什么这么麻烦呢?我也不希望讲到这么麻烦的,但是我就真的知道你们的程度,我太了解你们的程度了,这个说实在话的,中文系的来看也不知道啰!这个中文系看得懂吗?没有办法,是不是?

这个师父在解释都不一定听得懂,是不是?这跟文字没关系,所以佛法无关于学历,就是这样子啦!当然你有文字的基础,听起来会比较没那么吃力,所以《楞严经》是中文系的,或者中文系的老师来听,哇!那个就是最棒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基础啊,他们有这个基础。

接下来,我把它贯串起来,以下都是缘于自心的定中,而生种种的邪计,没有外境魔事之扰,统统是自心妄计的一种心魔。

好!解释一下:阿难,你应当知道,是得正知正见的时候,奢摩他中,圆定发明,诸善男子,凝心不动的定、不受诱惑的智慧的明,这个时候心不动,心不惑,定慧均等的正心,怎么样?

能破前面想阴的十类的天魔,拿他没办法,天魔不得其便,这个时候圆通妙行,乃可增修,方得精心研穷,力破想阴,想阴既破,行阴即现,故得穷十二类生,生灭的根本。

要欲穷十二类的生的根本,行阴的深本,研求生灭根元显露于本类中,就是于生灭的第七意识行阴的深本当中,研求,继续研求微细的生灭,

那叫做于本类中,研求生灭的根元显露者的第七意识,观彼生灭微细的行阴第七意识,幽隐轻清,不同于想阴的粗重、重浊,圆扰动元这十二类生,一一都是行阴在迁流,都是十二类生,都是微细的动相,

这二十类生都是圆扰群动的根元,就是第七意识的生灭,微细意识,观同分生基的总相,只要在这个时候不起妄计,不觉得、不执为殊胜,一味的精研放下,自可突破行阴。

但是外道走错路了,于圆元中,在十二类的根本本元根元之中,执为殊胜,因此在这个时候停顿了,起计度者,因为不知道后面还有一个不扰不动的真如,因此亡失了本修,堕入外道,外道种,是人坠入外道,二无因论。佛道没修成啊,没修成,变成跑到外道去。

(笔记: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靡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前相阴之”十类天魔,不得其便,“圆通妙行,乃可增修”,方得精心研穷,“力破想阴”,“想阴既破,行阴即现”,穷生类本(穷十二类生灭根本),

于本类“研求”中,生“灭”“根”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执为胜性”起计度者,“亡失本修”,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注解:【此下别示,行阴十计,不言十境,而云十计者,但是想破行现,】这个想就是想阴破,然后行阴现,所以想破行现,很多人看不懂就补一个“阴”就是了!想阴破、行阴现。

【自缘定中所见,而生种种邪计,非有外境魔事之扰也。此第一、二种无因论。

呼阿难而告之曰:当知,警令觉知也。是得正知者:即不遭邪虑也。

奢摩他中者:即圆定发明也。凡能到此地位,俱有决定善根,故称善男子。

凝明正心者:凝:不动也,于想阴十境,不起爱求。明:不惑也,于飞精附人,便能觉知。正心:双承不动(定也)不惑(慧也),定慧均等。】

这个时候,【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拿他没办法,【圆通妙行,乃可增修,】继续怎么样?【方得精心研究,力破想阴。想阴既破,行阴即现,】所以行阴现,【故得穷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此上历叙,想破行现。

于本类中,生元露者:此下方明,邪解起计,并非外魔,惟是自心作孽,是谓心魔。先穷十二类生,行阴深本,欲于本类中,研求生灭根元显露者,即行阴显现也。】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者:乃正观行阴;彼即指行阴,幽隐轻清,非同前想阴,】想阴是粗重的,所以【显明重浊也。圆者:遍十二类生,一 一皆然;即观行阴迁流,微细动相,为圆扰群动之元,观同分生基之总相,不起妄计,一味精研;自可进破行阴。】

【今于圆元中,起计度者:于圆扰群动之元,为诸行之本,是生灭之元,如是观察,执为胜性,】这重点在“执为胜性”,到第七意识就执着、就停顿了,认为我很了不起了,所以动一念知足心、骄傲的心,你的道业就停止,不可得少为足啊!百尽竿头,更进一步啊!所以豁出去的人,是全身放下的,连生命都豁出去的,才有机会见性。

执为胜性,【故起计度。并不知有不扰不动之真如,亡失本修,以是坠入二无因论。

《正脉疏》云:二无因论,乃先世外道,修心邪解,所立违理背正之恶见耳。今行现之解,】行阴现之解,【适与之同,】刚好跟它一模一样!

【故即坠彼论中,如后车蹈前车之覆辙,故即同堕一坑堑。】坑就是深沟、深坑等等。【后文诸论,皆仿此意。初标由示坠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