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大乘妙法莲华经----净界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六卷
【602】怎么能够让自己会权入实(三)?

请大家打开讲义,补充讲表第十三面,我们看三,观心无常。

这个四念处,它的本法是四谛法。四谛法里面有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里面的“修道”,道法,开出来有三十七道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念处。所以,整个四谛法门等于是,只要你要修出离道的,必修的。

那么四念处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不净跟苦,这两种智慧是对治爱烦恼,贪爱的烦恼,对治我们身心世界的贪爱;另一个是无常、无我,这是对治见烦恼,就是我见的颠倒——我们老是想要去掌控,这种主宰性、这种我执的颠倒。前面的不净、苦我们说过了,我们看第三个,“观心无常”,就是对治我见的颠倒。

三、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从四念处观心无常的本法来看,我们先看第二句话。“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我们的心要打妄想,它有两个重点:一个能分别的心,一个是所分别的境。我们的妄想叫做生灭心,它是要有外境的刺激才会有的,所以,离开了外境它是不能存在的。它不能单独存在,不像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可以不需要外境,它能够离一切相,而单独地生起了别的功能。佛陀知道众生的根机,众生不必要现前。但是凡夫的妄想一定要有所缘境,说是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凡夫的打妄想一定要有外境,外境拿掉了,这个心就觅之了不可得了。可见得这个妄想是因外境而有的,所以你没有真实体性,叫“离尘无体”,离开外境没有真实体性。这第一个。

第二个,“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这说到我们众生的毛病了。我们凡夫,尤其是那种成功人士,他往往有一种错觉,就是我为什么成功呢?因为我对我的事业,我打很多妄想,我比一般人用心。我操碎了心,我今天才会成功。其实不是这样子的。你会成功,跟你打妄想没有关系,是因为你有福报力,你知道吗?你不用这么操心,你也会成功,你懂吗?操心的人多了去了,少数人成功嘛,是吧?所以我们凡夫总是觉得,我什么事都得操心,这个事情才会变好。我跟你讲实在话,这个事情会变好,你操心也没有用。它本来就变好,它就是变好;它本来会变不好,也跟你的操心没关系。所以我们操心叫做白操心。“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可能刚好是因为你操心,这个事情本来就会成功,刚好让你碰上了,所以你认为你的操心让它成功。其实不对,你是白操心了,你不操心它也会成功。这个地方有一种无我的意思了。其实无常跟无我它们两个是混着说的,就是打妄想是多余的。这是从空间上来说。

从时间上来看,“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蕅益大师常说的。为什么叫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呢?因为“未生无潜处”。你看你那个操心的心,外境没有生起之前它在哪里?你正操心的时候,“正生无住处”,这个心在活动,它住在哪里?它也不在身体里面,也不在外面,但是它就是在操心,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事情过了,那个心也不可得。所以过去也不可得,现在也不可得,未来也不可得,它就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没有真实体性。所以,它没有所谓的时间、空间的东西。

结论:“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这个念头就是刹那刹那生灭,因为很相续,所以我们把它当真实。

如果我们今天操作只有一路在权法上,用无常、无我来观这一念心,那后果不堪设想。那你会得到一个结论,所有的心识活动通通是多余的。我们从权法来看就是这样。但是你看大乘佛法,看净土宗,它不是这个概念。净土宗要欣求极乐,它是要有心识的。你要观察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要作莲花观,要作正报观、依报观。诸位!一个人对极乐世界完全陌生,是不会往生的。对陌生的东西,《法华经》讲很清楚,《法华经》的假观第一个是什么?“如是相”。极乐世界的相状在你的心中没有生起,表示你跟极乐世界没有“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你连因地都没有,你结果也没有。就极乐世界跟你完全没有因缘,就这么回事。有些人念佛,他只跟阿弥陀佛结缘,他不跟净土结缘的。这很奇怪,好像他只想念佛不想往生。佛陀讲得很清楚,念佛是修皈依,往生要欣厌二门,要“厌离娑婆”,要“欣求极乐”。欣求极乐的前提,请你把极乐世界的相状在心中不断地观想,那个相是一个开关。没有相,它就不能创造潜在的功能,外在的因果。

那怎么样能够保持中道,能够有所放弃、有所追求呢?来看第一段。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我们在面对妄想的时候,首先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妄想是一念的真如本性(一念心性、真实的心性)一念的妄动,然后产生一种攀缘的心,这个攀缘心慢慢累积形成一团就变成妄想。所以它的本质是真如,它不能断灭。你看有很多人他不学《法华经》,他就是什么都不想,很多人不用第六意识的。他们会认为,第六意识是众惑之门,“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但是,第六意识,我跟大家讲,它是众妙之门,“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你修六度,你也要去思惟,思惟六度的功德;你往生要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生起好乐。所以怎么办呢?首先你要知道,你调伏妄想,但是不能破坏真如本性。

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说,破妄而且要显真,就是等于是引导。就好像我们说是黄河泛滥,有人用围堵的方式,我就不让你泛滥,用一道墙把它堵起来。这是不对的。阿罗汉就是这样干的,他就是想受灭,他把第六意识给灭了,叫做灰身泯智。其实,你这个第六意识可好用了,它是众妙之门。你要发菩提心,你要忆佛念佛,都要靠第六意识的,所以叫疏导。就是你把打妄想的心,不要打在娑婆世界,把它引导到极乐世界,叫做忆佛念佛,要疏导。就是佛法说的不要断灭而转变,要转变不要断灭。当然这个地方就必须要实法的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603】怎么能够让自己会权入实(四)?

我们看第四个,观法无我。

四、观法无我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我们也是一样,先看权法,就是观法。

这个心所缘的一切的人事地物,都叫做法。这个法是怎么来的呢?外道说是和合,小乘说因缘,其实都是错的,都是戏论。为什么诸法因缘生不对呢?诸位!我们以前刚学佛不是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吗?对不对?那么为什么在法华会上诃责诸法因缘生呢?因为这是方便说。诸法如果因缘生,那这个就是生灭四谛,就是生灭法。

其实,一切法不仅是因缘生,还要加一句,它是“唯心所现”。它是你一念心性受熏以后,受因缘的熏习变现出来。不是只有因缘,还有你一念心性。你那一念心性是根本,因缘、业力只是一个助缘。所以完全讲因缘生是不圆满的。小乘的因缘观跟外道的和合观都是错误的。外道就是在这个和合因缘里面纠缠,而失去了智慧眼,要么就落入断见,要么落入常见。

那怎么办呢?“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其实一切法是因缘所生,还要加一句话,“唯心所现”。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一切法没有主宰性,切莫把十法界的因缘所生法当作本来面目。因缘所生法是所现的东西,就像镜子现出影像,但是那个影像不能代表镜子。镜子是能,影像是所。我们很多人会把影像当成镜子,这是不对的。

所以,必须把理观放进去。说是“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就是这个法,一切法是怎么来的?你怎么就今生变成一个女众的法,他变成一个男众的法,有些人变成诸天的法?因为真如本性的内心具足一切法的本质,而每一个人造业以后,这个业力去熏习我们这念心,就“因缘所生,唯心所现”,是你的心变现出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本来是平等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我们各造各的业。你过去造了女人的业,所以女人的心态,你的心就把女人的相状给变现出来了。

这个地方就是安住真如来修观。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明一件事:我们的重点要放在解脱道,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权法对我们是急迫性。后面佛陀会说三界火宅,佛陀没有让你马上成就功德庄严,而是赶快离开火宅,所以出离的权法对我们是当务之急。但是你别忘了一件事情,你迟早要成佛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所以你为了你未来能够对接方便,你必须把理观放进去,才不会错损菩提。诸位,修解脱道的时候,不能损害你未来的菩提道。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法法消归心性”,站在心性的角度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用心性里面的空法去破恶,用心性里面的假观去修善,但是都是会归到一念心性,这样就对了。用权法跟实法的相互关系,就是把解脱道跟菩提道结合在一起,先求安住,再求调伏跟引导。

四念处是这个概念,其他的法都是这样操作。这个就是整个《法华经》的核心思想:“会权入实,权实不二。”舍利弗尊者就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开始知道“我定当作佛,心生大欢喜”,是这么一个概念。

这以下就说明舍利弗尊者的理解。看己三的“如来述成”。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604】舍利弗尊者过去也学过《法华经》,那为什么会退转呢?

己三、如来述成 分三:庚一、昔曾教大;庚二、中忘取小;庚三、还为说大

前面是舍利弗尊者讲到自己在〈方便品〉对权实二法的理解,这以下佛陀亲自给他印证而认可,如来述成。

这以下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庚一、昔曾教大

看经文。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这段是佛陀在印证,印证他说的话是对的,一方面讲出过去一段往事。佛陀告诉舍利弗跟法华会上的诸天、人、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出家修行人;婆罗门,就是当时的贵族等),说,我在过去两万亿佛之前教化过这些声闻人。这是什么情况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他曾经有一次做大通智胜佛的王子。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前是个国王,他生了十六个王子,释迦牟尼佛是其中一个。后来大通智胜佛出家了,那十六个王子也跟着出家了。出家以后就各学各的,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学《法华经》。释迦牟尼佛作为出家的一个菩萨法师,他就跟他的弟子讲《法华经》。当时的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些声闻弟子都在场。

所以说,从那一次大通智胜佛的十六王子到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出世,中间已经经历了两万亿佛所这么长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当然不断地进步,他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缘故,“常教化汝”,经常地教化舍利弗等声闻弟子,教化《法华经》大乘的思想。而且“汝亦长夜随我受学”。这个长夜就是,因为这些声闻当时的情况还是无明未破,犹居凡位,心中的颠倒妄想没有破坏,所以叫做长夜。当时我就以种种的方便来教导你们修学《法华经》,而“生我法中”。

这个“生我法中”怎么解释?古德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的“生”有两种:我们凡夫是依妄想而生。你打一个妄想,你想干什么,你就跟着妄想走。我今天想要去吃面,你就跟着妄想去走,去做种种的事情。但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在妄想当中多了一个力量,叫做道法。你听闻了一个道法,透过闻思以后会产生一个引导的力量,这个时候你的心中会有一种道的力量,叫做“生我法中”。

这个生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古德把它做一个判教,叫外凡资粮位。就是舍利弗尊者虽然学了《法华经》,学了大乘法,但是属于资粮位,是外凡。就是心游理外,身居有漏。我们现在大概只要没有成就禅定之前都是资粮位。资粮位是最容易退转的,说是“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说这个陶瓷,泥土捏成一个相状,但是没有烧,所以逆境的雨水一下,就完全前功尽弃了。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过去,就是舍利弗尊者其实你以前是修过《法华经》的,学过大乘法的,但是那个时候的功力不深。这是一个情况,昔曾教大。

庚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

虽然释迦牟尼佛经过两万亿佛所这么长的时间,教育过舍利弗尊者等声闻人,但是这些人遇到了障碍,“汝今悉忘”。你们后来是遇到了恶因缘,每一个人的恶因缘不同,反正原则就是“退大取小”了。退大取小以后,佛陀一出世,面临的一个五浊恶世的时代,佛陀也不好马上启动你的大乘善根。所以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之下,佛陀先讲小乘法,先让你成就阿罗汉;然后最后临灭度之前再讲大乘法,来把你过去的大乘善根给启动起来。

这个“汝今悉忘”,我们解释一下。这是讲到舍利弗是怎么退转的,怎么退大取小的。说是舍利弗学《法华经》以后,知道权法妙,实法妙,当然就发了菩提心,说是我们应该去接受历练。后来有一个婆罗门外道就跟他要眼睛,说我妈妈生病,医生说我这个药要修行人的眼睛来和这个药,才可以把她给治好。他说你可不可以把眼睛布施给我?舍利弗想没事,菩萨第一度就是布施,就把左眼挖下来送给他。这婆罗门说我妈妈的药要右眼。那你怎么不早说呢?舍利弗就把右眼也挖给他。挖给他以后,这个外道就在鼻子闻一闻,说你这个修行人根本持戒不清净,眼睛这么臭,就丢在地上,离开了。

这件事情对舍利弗尊者刺激很大。他还是一个凡位菩萨,资粮位,他理观薄弱,心游理外。我们看唯识学上说,资粮位菩萨完全靠信仰在支撑,他理观薄弱,他不像内凡位或者圣位的菩萨。所以对他来说刺激太大了,就退大取小。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605】为什么菩萨初学,偏重断恶而少部分修善?

而退大取小这个事很麻烦。就是说,你曾经修过,后来恶因缘,你会烙下一个很深的痕迹:对大法的畏惧。所以很多的大德劝我们,受了菩萨戒,量力而为。你看菩萨戒,它也是有实法、权法的操作。你看实法,大家都发菩提心,每一个人得戒体都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是实法。实法要圆满,要上契诸佛实相之理,否则你就不能得戒体。但是你今天受完戒,从戒坛回来,你真的能这样干吗?不可以呀。说要誓度一切众生,不可以。

从权法的角度,你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菩萨初学,偏重断恶,少部分修善。度众生是暂时保留,他保留意乐,随喜赞叹。尤其是《梵网经》。《梵网经》里面很多都是圣人的境界,“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你看以前埔里有一个出家众,为了要燃身供佛把身体烧了。这个不是菩萨道,这叫愚痴。《梵网经》里面很多是给法身菩萨修行的。

所以,落入事相的戒行,你必须要契机。就是你是凡夫位,印光大师常常讲,你不是法身菩萨,你别干法身菩萨的事情。那你会说,那我可是发了愿的: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发愿归发愿。本来就是这样子。菩提心,凡位的菩提心叫做愿菩提心,它不是让你去实践的。你要到见道位,到了法身以后,才有所谓的行菩提心。舍利弗尊者当初就是做得太超过了,所以退大取小。那当然,功不唐捐,他以前行过菩萨道那种善根力,终究是没有丧失,只有退转,没有丧失。所以才有第三段的庚三,“还为说大”,他才会在〈方便品〉第一个开悟。过去的善根其实并没有白费。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606】你知道权实不二的操作,你修任何佛法就是菩萨法

庚三、还为说大

我们看第三段。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舍利弗退大取小以后,佛陀出世了。我们说过,因为环境的特殊,五浊恶世、三界火宅,佛陀在紧迫情况之下,并没有马上启动他的大乘善根,而直接启动他的小乘善根。等到到了法华会上,才开始用〈方便品〉、后面的〈譬喻品〉来使令他们忆念过去的菩提本愿跟过去的菩萨六度的法门。也就是为什么到最后入了解脱道。解脱的功德以后,佛陀再为这些声闻说是大乘经。

这个大乘经叫做《妙法莲华经》,它有两个特色:

“教菩萨法。”这个教菩萨法很重要,它这个菩萨法不是对立的。说是你修的本来不是菩萨法,比方说你本来是干慈善事业的,你整天做慈善事业,做资源回收等等,以佛法的角度你可能是人天乘。但是你学《法华经》以后,你知道“权实不二”的操作,你就是菩萨法。他这个菩萨法叫做绝待论妙,就是绝待,它不是相对的。就是你只要懂这个道理,你就是菩萨法,就是成佛之道。

《法华经》的菩萨法是这样,什么都是菩萨法,关键是你道理懂不懂。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607】为什么《佛说阿弥陀经》《法华经》一定要佛陀亲自讲?

那么这个法这么殊胜是谁来护念呢?佛所护念!

诸位!我们看《华严经》,佛陀讲得不多,很多大菩萨讲了,讲到自己。十住、十行、十回向,佛陀每一个阶位都叫一个菩萨出来代表讲,你以前是怎么样的因地,后有什么结果,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因果。《阿含经》是佛说的,但是这是小乘法,这个不是教菩萨法。大乘佛法里面,方等、般若,般若经很多是佛陀没有讲,叫舍利弗尊者、叫须菩提尊者转教菩萨。只有两部经,我们自己目前学到两部经,是一定要佛陀亲自讲,其他人没有资格讲半句话的。

一个是《阿弥陀经》。蕅益大师解释说,《阿弥陀经》为什么其他人都没讲呢?你看《华严经》,很多大乘经典,都是佛陀讲一句,菩萨讲一句,佛陀印证:你说得对,如是如是就可以了。为什么《阿弥陀经》一定要释迦牟尼佛从头讲到尾呢?因为净土妙门不可思议。你说生死凡夫,带业凡夫跟阿弥陀佛能够感应道交,这个是诸法实相的境界,等觉菩萨都没有资格说,都没有资格讲这个感应道交。唯佛与佛方能究尽诸法实相,所以佛陀可以讲。这第一个,净土法门只有佛陀可以讲,其他人没有人可以讲半句话。

《法华经》,你待会就知道,也是没有人敢讲,从头到尾都是佛陀“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就是“佛所护念”。因为这个法门太深了,太微妙了。它能够不管你过去修什么法门,都能够把你弄到佛道去,只要你懂得怎么操作。一个声闻人本来是对佛道完全的放弃了,都可以把他引入佛道。你看看后面,舍利弗尊者还算不错的,他利根人;你看看那个目犍连、迦叶尊者,他自己说,方等会上、般若会上我看到有人受记,我完全不生好乐。为什么?因为我观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跟我都没有关系。这种人佛陀都有办法去启发他的菩提心,当然这必须佛陀亲自出手。就是说《法华经》不但是把一切法会归到菩萨道,而且是三世诸佛唯一的所护念的法门,佛陀亲自教授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608】你没有学《法华经》,你不知道怎么样操作权实不二,你就成不了佛

那么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讲两句话来做一个总结说,佛陀“昔以大法令生信解;今以权法令证小果”。舍利弗尊者为什么能够在〈方便品〉开悟?事出必有因。说他本来是修小乘法,他怎么就能够开悟呢?因为他以前修过《法华经》,所以他有善根力。现在,佛陀考虑现在的因缘,先以权法,就小乘法,令证小果。

所以诸位!这个地方,“昔以大法令生信解”,这个善根力是重要。我们这样讲好了,诸位!你的成佛之道,你的无量生命当中,你至少要有一次听过《法华经》,至少要有一次。我今生没有学,那你来生一定要学;你来生没有学,你再来生。就是说,你如果《法华经》一次都没有听,你就不可能成佛了。因为你没有其他的法门可以取代《法华经》。《华严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你上不去;《阿含经》,独教小乘法,是讲四谛十二因缘,没有讲发菩提心,没有讲真空妙有,只讲灰身泯智;方等、般若,有那么一点意思,但是不明显,不像《法华经》讲这么直白。

所以诸位!不管你什么时候学都没关系,你的生命当中至少要有一次听过《法华经》,更重要的是听懂《法华经》,那你以后就有成佛的希望了。这是很重要,因为《法华经》是不可取代的。有些法门是权法,比如说,你去修这个法门,他可能不需要。他没修没关系,不影响成佛,因为权法是各人不一样。你修这个法门,他不一定要修;他修这个法门,你也不见得要修。这是每一个人的过渡。但是对不起,《法华经》你一定要修!你没有学《法华经》,你不知道怎么样操作权实不二,你就成不了佛。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609】舍利弗为什么有资格被佛陀授记成佛?

己四、与之授记 分二:庚一、长行;庚二、重颂

我们看己四的“与之授记”。舍利弗尊者本来是一个阿罗汉,他本来准备要灭度了,他带着一种失望跟后悔的心情,本来他是准备要进入无余依涅槃,后来佛陀用《法华经》把他给救了。救了以后,他从阿罗汉直接转到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就直接转入了法身菩萨,所以有资格受记了。

这个地方有长行跟重颂。

庚一、长行分八:辛一、时节因果;辛二、国土庄严;辛三、说法教化;辛四、劫号名称;辛五、菩萨众数;辛六、寿量长短;辛七、转计补处;辛八、法住久近

辛一、时节因果

看经文。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个地方讲到舍利弗尊者成佛的时间跟因果的相貌。先看时间。舍利弗!汝于未来世中,要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这是很长的时间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那么这么长的时间他做什么事呢?他做三件事:

第一个,“供养若干千万亿佛”。成佛不是只有靠开悟而已,你要有福德资粮。所有的资粮里面佛陀是最大福田,所以你要供佛,供养种种的千万亿佛。

第二个,你要修智慧,“奉持正法”。你不是只有供佛,你要跟佛陀学习中道的一心三观的思想。你要把过去偏空的无常、无我的智慧换成中道智慧,奉持中道的智慧。因为这条智慧对他们已经没有用了,因为他从生死轮回过来以后,我空的智慧对他已经没有用了。第二个,学智慧。

第三个,“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广修六度跟众生结缘。

所以这个成佛需要三种力:福德力、智慧力、因缘力。他跟众生要结缘,那这是三种因地。

最后果地。经过这么多的时间以后,“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这个华光如来,这是他的别号。蕅益大师说,为什么叫华光如来呢?因为他的因地里面,他法华会上因为看到佛陀放光现瑞而开悟,乃至于授记。未来在果地上,他成就妙法光明三昧。他的因果都跟光明有关系,所以叫华光如来,这是他的别号。他的通号就是这十种通号,这个就不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610】舍利弗转成初地,表明他有这个能力作佛,那为什么要授记呢?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一个问题,说授记这件事情,舍利弗从一个阿罗汉听到〈方便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从阿罗汉因为有智慧的加持转成初地。初地就是法身菩萨,他就可以月印千江,百界作佛,他有这个能力作佛。为什么要授记呢?我们说明一下。

诸位!初地是你也有那个能力可以作佛,但是你不见得有这样的因缘作佛。也就是说,初地你成就的是法身佛。这法身佛比较简单,你在佛堂里面,你入不思议境,入一心三观,那你就是法身佛了,你的法身就现前了。“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你那个道法就把你现成一个法身佛。但是,你要变成一个应身佛,你要来到人世间现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要有你的眷属,在人世间建立佛法僧三宝。对不起,没那么简单。

应身佛是很难的,我们说过,不是靠智慧而已,要有福德力。你现身相,你就要修相好,“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为什么要修相好?《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因为佛法很多道理是不可思议,佛陀没有相好,他没办法摄受众生。就是说,往往佛法的道理跟众生的思考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众生没有智慧来判断之前,佛陀必须要用人先摄受。其实舍利弗尊者刚开始也是被佛陀大悲心摄受,才安定下来。所以你要有相好庄严,你要有福德资粮,更重要是你要有人缘。佛陀好不容易现出一个佛的相状,建立三宝,结果没有人来信仰,这些众生跟你都没缘,那你也不能成就应身佛,那你只能够变成这个佛的弟子。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你只能够护持别人。诸位!你来到人世间,只要你有本事现出佛身,表示你准备好了,智慧力、福德力、因缘力都准备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611】为什么舍利弗的授记比菩萨授记更重要?

那么声闻人为什么一定要授记?在经典上古德解释说,舍利弗的授记比菩萨授记更重要。因为舍利弗他们这种声闻人,他们很多的功课都没有做。因为他一路走来是偏重在空性,他福德力也相对比菩萨弱。菩萨是生生世世在人世间里面打滚,历事炼心广修六度,虽然退转,但是他就是绝不放弃。一路走过来,他福德力比较高,因缘力也强。所以,福德力跟因缘力这一块,是声闻人要去补做功课的。

所以佛陀怎么样呢?先讲出一个方向。佛陀以他的他心通,给他授记说,你未来的方向是怎么样的,你的佛号是什么名称,你的国土是怎么个庄严法,你的眷属有哪些,你经过的时间。其实这个时间,很多古德都这么说,时间相当长,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就是因为声闻人他们以前在空性的时间他福德力、因缘力都没有做到,所以后面很多功课在假观这一块要慢慢地把它补上。授记,当然某种程度上给阿罗汉很多的信心。佛陀是真实语者,既然佛陀讲出来,这个事情就一定会出现。第二个,佛陀在授记的时候,讲到他们的依正庄严,也给他们在现在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努力的指标。是这个概念。

好,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从舍利弗的开悟到授记。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七卷

【612】净土成就有哪两种因缘?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七面,我们看辛二的“国土庄严”。

这一科是“与之授记”。舍利弗尊者在〈方便品〉明白了“权实不二”的道理,佛陀就马上跟他授记,授一种成佛之记。这里的成佛指的是成就应身佛。

基本上,应身佛的成就有两种因缘:一种是秽土的成佛,一种是净土的成佛。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所谓的秽土的成佛,它的重点在于“示同凡夫”。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那一段的成佛,他是一个标准的秽土的成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的整个过程,他的所作所为要示现等同凡夫的状态。比方说他要有一个母亲来受胎,他长大以后要纳妻,要生子,乃至于一开始还要跟外道学习,最后才能够成就佛道。

也就是说,我们看释迦牟尼佛那一期的情况,不管是他的寿命,不管是他的身高,不管他所处的环境,基本上跟众生的共同业力差别不大。所以,秽土的成佛在因地的准备相对比较少,因为他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他完全是恒顺众生的业力来随缘教化。所以这样子的成佛花的时间相对短。只要是跟他有缘的众生善根成熟了,然后都刚好在人道受生,这个时候他就随时可以示现八相成道。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秽土的成佛。

净土的成佛困难度相对高,因为他没办法去恒顺众生的业力,他要另外去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所谓的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所以他要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他可能发觉,跟他有缘的众生必须要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来修学,所以他净佛国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成就众生的善根。所以他这当中的准备就要很多了。在《维摩诘经》上说,菩萨要成就国土,要有两种准备:第一个,发菩提愿;第二个,修清净行。我们解释一下。

比方说,哪一天你完全地证得无生法忍了,到初地以上,那么你后面要做的工作就是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个时候,比方说你刚好到某一个地方去,你发觉住的地方很重要。这个房子是一个宫殿楼阁,对凡夫来说是很大的摄受力,所以你就发愿,发菩提愿、修清净行:我以后的国土所有的房子必须是宫殿楼阁,七宝所成。那你要做一件事情,做跟这个愿力有关的妙行:要成就一个宫殿楼阁,你要广修布施。比方说,你发觉在凡圣同居土当中三恶道对我们障碍太大了,我的国土不能有三恶道,所以你就加强持戒——我的国土里面都是尊贵身!尊贵身,简单讲就是两只脚的,就是人天这种尊贵的果报。所以你就必须在因地的时候,尤其在六度当中,特别尊重微细的戒行。当然,杀盗淫妄更不可能犯,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尊重特别微细的戒行。你希望你的国土寿命长远,你要广修慈悲。

在《维摩诘经》上说,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就是发菩提愿、修清净行,以同愿同行来招感跟他有缘的众生。你认同我的观念,你就跟我一起修学。你认同你未来的国土必须是宫殿楼阁,必须是寿命久远,必须远离三恶道,你觉得这个东西对你很重要,那么菩萨就以愿力跟修行来号召跟他有缘的众生。等到他满愿以后,在因地里面跟他有缘的众生就同时生到这个国土去。

因此,秽土是一种业力,凡夫的共业所感的;净土是这个菩萨先发起一个广大的愿力,修习广大的妙行,然后以同愿同行来招感跟他有缘的眷属往生到他的地方去。这就是一个净土成就的因缘。当然,他的愿发的越多,他这一期要成就国土所花的时间就越长。你发的越细,因为你要把这个愿填满,你六度的妙行所拖的时间就越长,就这么一个情况。这个就是净土的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613】舍利弗尊者成佛的国土有什么特点?

那么舍利弗尊者,他作为华光如来,他这一期的国土是一个净土呢,还是一个秽土?我们看辛二这一段就容易清楚。看“国土庄严”,我们看经文。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旁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这个地方讲到那个国土的名称叫做离垢。什么叫离垢呢?就是往生到这个国土的人,这个众生,他的身口意要远离一切的污垢。什么叫污垢呢?身口意当中的烦恼跟邪见。

我们看极乐世界的名称是什么?极乐。所以它的特色是什么?“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这个极乐世界是用快乐摄受众生。当然这个快乐不是只有世间的有为快乐,它有五尘的说法、禅定三昧乐,更重要是一种大乘法乐。所以极乐世界的特色是用快乐来摄受众生,在快乐当中使令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那么,舍利弗所成的佛叫华光如来,他的特点就是,在因地的时候,在内在的调伏(调伏烦恼邪见)这一块,下了很深的功夫,叫离垢。这个离垢世界有六个特点:

第一个,“其土平正”。这个国土当然有平地有高山,但是它平地的地方它不能有高高低低,这是他因地所发的愿。他要满这个愿,他必须怎么样呢?心中没有高慢,内心正直,远离高慢。所以,他招感的国土,只要是平地的,就是全部平的,它在平地当中不可能有高低的情况。

第二个,“清净严饰”。这个清净严饰就是,他所居住的环境是种种的宝物所庄严的。这个地方在因地的时候要特别加强布施波罗蜜。

第三个,“安隐丰乐”。安隐指的是这个国土没有小三灾。你看我们娑婆世界有刀兵、饥饿、疾病这三种灾难。丰乐表示这个国土食物特别的丰足,安隐丰乐,这是修十善业所感。

第四个,“天人炽盛”。古德特别解释说,这个地方是没有三恶道,要么诸天,要么就是人。这个正报,诸天跟人充满整个世界。

第五个,“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这个大地,它是清净的琉璃作为大地,然后在大地当中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东西有四条,南北有四条,构成八条道路。道路跟道路中间,用黄金来做彼此的界限,来界定道路的两侧。这是第五点,琉璃为地。  
第六个,在琉璃地的两边有七宝所成的行树,而且行树当中常有华果。这一点跟极乐世界有点相似。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614】判定秽土跟净土的两个指标

其实,我们从佛陀的名号“华光如来”,没办法去判定是净土、秽土,但是从国土的依正庄严可以看出消息。基本上,我们判定秽土跟净土,从依报来看,大地是个指标,因为所有的依报环境都依大地而住,你的房舍、宫殿、楼阁都依大地而住。大地只要是清净,你不可能上面的东西是污秽的。如果大地是有泥土跟砂石,是不净物,那么基本上就是秽土了。如果大地是一个琉璃地,是黄金为地,这个基本上就是净土,跑不掉了。所以第一个,它的大地是一个观察点。这个国土到底是净土是秽土,大地是一个指标。

第二个,正报的身心世界,它不能有三恶道。所有的净土,在凡圣同居土不能有三恶道。不能够说你投生到净土去,结果堕到三恶道去了。诸位,什么叫净土?净土是佛陀创造出来的,他规划出来的。为什么规划呢?为了饶益有情。他怎么可能创造三恶道呢?当然秽土不一样。秽土是释迦牟尼佛随顺众生的共业来到娑婆世界,来教化我们。所以,大凡是净土,绝对不可能有三恶道,因为净土是佛陀在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创造出来的。

所以,两个指标:第一个,大地要清净;第二个,正报要远离三恶道。我们从这两个指标来看,华光如来所成就的离垢世界,是一个标准的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615】我们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辛三、说法教化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当然,我们到净土去不只是享受快乐,重点是要得到佛法的教化才能够增上。所以我们看看,这个离垢世界是怎么样来教化众生呢?华光如来亦以三乘的教法,以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来教化众生。也就是说,虽然华光如来出世的时候人的寿命很长,它不是五浊恶世,但是因为他因地的本愿故而说三乘法。

蕅益大师说,很多人以为三乘的教法是一个权法,只有五浊恶世才须说,只要是清净的国土就直接地开显一佛乘。蕅益大师说这个观念是错的。他说,极少数人能够直接进入一佛乘,绝大数的众生都必须要先修权法,再会权入实。这跟净不净土没有关系,这是善根的问题。

其实我们说实在,《法华经》只适合少数的特殊个案,像六祖大师这种特殊的个案,其实它不适合初学者。就是说,你完全没有学过唯识,没有学习中观,你对于这种调伏的法门,这种三乘的调伏法门都没有修过,直接观照一念心性,你不容易相应的。《法华经》是要先有权法再有实法,这样子才容易理解。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就是说,虽然华光如来的国土是一个净土,阿弥陀佛的国土也是一个净土,蕅益大师说,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的时候,也是施设三乘的教法。因为往生净土的人很多不是圣人,很多凡夫带业往生的,而整个出离道,解脱生死这一块还得要靠三乘的教法。你不能一开始告诉他一心真如的,他必须要先解脱,才趋向菩提的。所以这个是必须的,就是三乘教法是一个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616】为什么舍利弗尊者成佛的这个劫叫大宝庄严?

辛四、劫号名称

我们看辛四的“劫号名称”。看经文。

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这个地方是说明华光如来成佛的时间点,他的时间在大宝庄严劫。这个大宝庄严劫,我们做一个说明。我们这个世界一般就一个大劫,一个大劫就是一个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成住坏空中,只有在住劫(成住坏空的第二个)有人居住,其他都没有人居住。这个住劫,它的名称叫大宝庄严。比方我们现在是什么劫?我们现在叫做贤劫。贤劫有千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这个华光如来出生的时间点,在大宝庄严劫。为什么这个劫的名称叫大宝庄严呢?因为在那个地方有很多很多的大菩萨出现,以菩萨为珍宝。就是那个时间点招感了很多的大菩萨出现。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617】舍利弗尊者成佛国土的大菩萨有哪些功德相貌?

辛五、菩萨众数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些大菩萨呢?它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看辛五就容易清楚,“菩萨众数”。看经文。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离垢世界的菩萨的相貌。古德用十种功德来解释以下的菩萨的情况:

第一种功德,叫做“众圣难量德”。就是数目很难很难去思量,太多了。说“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是一般的算数或譬喻所能够去算清楚的,除非以佛陀的这种中道大圆镜智的智慧,其他九界众生是不能了解的。我们看得出来,舍利弗尊者因地的时候他花的时间长,用共愿共行来招感众生的时间也花得特别长,跟众生结的缘特别广,所以往生到离垢世界的众生的数目很多。众圣难量德。

看第二个,“若欲行时,宝华承足”。这个地方是说明“身心清净德”。这个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对于戒行,尤其是微细戒,特别的严格,所以他招感果地的时候,他成就以后,他一抬足,地上自然出现大宝莲花来接他的双足。这个是讲到他的清净的功德。

第三个,“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这个讲到他的智慧,叫做“妙因宿植德”。这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对于大乘的中道实智的智慧坚固成就。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智慧,所以,你要没有智慧,你那些福报就意义不大了。因为你没有智慧,你那个福报就是有漏,就不能构成波罗蜜,不能到彼岸了。一个菩萨能够叫做“久植德本”,那起码是初地以上,大乘见道位以上。

第四个,“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这个地方指的是“良缘殊胜德”。一个菩萨要进步,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亲近的佛陀要多,因为所有的十法界里面佛陀是最殊胜的善知识,他有广大的方便力。在经典上说,你只要见过佛陀,佛陀不会让你空过的。他不会只是让你空空地供养,他一定会对你做出有帮助的东西出来,不可能让你空过。这些菩萨他有什么殊胜的因缘呢?经常亲近佛陀。当然我们娑婆世界的问题就是,我们很难见佛,我们只能见到佛像,相对就比较吃亏了。这些菩萨因地的时候,却能够“于无量百千亿佛所,净修梵行”。

第五个,“恒为诸佛之所称叹”。这个叫做“名称普闻德”。他的福德智慧具足,而且他也经常得到诸佛的称叹。

第六个,“常修佛慧”。这个地方指的是“欣求智慧德”。这个菩萨对于中道的智慧,不管是实智,不管是权智,他对这个智慧特别的好乐,好乐智慧。

第七个,“具大神通”。这个是“慈悲化度德”。菩萨要度化众生,有两个方法:第一个,神通;第二个,说法。神通当然就是跟禅定有关系,他能够深入正定,行众三昧,他有这个神通才能够观机逗教。所以叫做“慈悲化度德”。

第八个,“善知一切诸法之门”。神通跟说法这两个跟度化都是利他的,他有所谓的“善巧方便德”,对一切方便的五乘法门怎么样使令一个众生安乐,怎么样使令众生解脱,他完全是通达的。

第九个,“质直无伪”。就是内心纯正,没有虚伪之相。他这没有虚伪之相不是不打妄语,没那么简单。他那个没有虚伪,就是他的心很少打妄想。他的心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正念真如、纯正无妄。纯正无妄就是,他的心经常观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一切法是唯心所变现的,所以他内心是正直的。我们一般人打妄想,这时候心就弯曲了。

第十个,“志念坚固”。就是菩萨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时候,他内心不生疲厌。这个不生疲厌在所有功德里面最重要也最困难,这个叫做“具足普贤德”。就是他在菩萨行愿能够“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德要圆满,一定要八地菩萨,无功用行。我们凡夫在行菩萨道,不管是学习佛法,不管是教化众生,只要你心中有所作意,你就会疲惫,你就要休息。只有八地菩萨他不需要休息,他就是“无功用行我恒摧”,没有有所得的作意。

“如是菩萨,充满其国”。就很多很多的大菩萨,这十种功德的菩萨来充满其国。

我们讲依报庄严,那当然是大地、宫殿、宝树、楼阁。我们看一个国土的优劣,其实依报是仅供参考。你住什么环境,什么样的大地,这是仅供参考,重点在正报。就是说,佛陀成就国土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教化众生。而教化众生他一定有一个团队。你看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团队是声闻,以声闻人— —比丘、比丘尼为主的千二百五十人俱。但是,只要是净土,他的团队一定是菩萨。这个是这样。诸位!我们往生到净土去,我们一般的凡夫是最低阶的,叫做凡圣同居土。就是带业往生,我们在凡圣同居土。当然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土的特点,它没有三恶道。你只要在这个净土待着,就算你有那个罪业,但没有那个因缘触动,就不会到三恶道去。稍微高一点,就是声闻人往生的方便有余土。第三个就是指标了,就是实报庄严土了,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社会上的精英分子。这些大菩萨是干什么呢?帮助佛陀来弘扬佛法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华光如来他有这些十种功德的菩萨充满其国,领导这些十种功德菩萨来从事三乘的教化,就所谓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618】我们凡夫应该如何选择往生的国土?

辛六、寿量长短

我们看辛六的“寿量长短”。看经文。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我们来看看寿命。“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就是他成佛以后的时间是十二小劫,但是这个地方没有明显地说出来他未成佛的时候是多长的时间。总之,他成佛以后的时间总共是十二小劫来教化众生。一般的凡圣同居土的人民的寿命多久呢?寿命八小劫。

我们凡夫是这样子。我们凡夫选择一个国土,当然第一个一定要是净土。你要选择一个秽土,那你就在娑婆世界待着就好了,就没必要改变了。我们要从娑婆世界离开,一定选择一个更好的环境。那么更好的环境,当然要看依正二报。你跟什么人,你接受什么人的教化?你被越高阶的人教化,你进步越快。除了依正庄严以外,第二个重要的就是寿命的长短了。这一点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特别提到说,凡夫要能够成就,很少是靠个人。他说,这个人他烦恼很重,怎么一下子就成佛了?因为他有一个很好的外在的因缘。

所以龙树菩萨说,一个会成佛的人,不完全是他的努力。他怎么样?把握时节。把握时节因缘,叫“莫失好时”。就是你能够知道哪一个国土是依正庄严特别殊胜,特别是这个寿命要久远,这个寿命就是有效期限要长。华光如来他所创造的凡圣同居土,摄受凡夫的寿命是八劫,成佛不够,解脱可以。当然,他一定会公布他的因地,现在还在规划当中,等到快成熟的时候他一定会公布他往生的因地。所以,你很努力地修他的因地,你跟他的因地去做,你有八劫的时间。这是你黄金时段,你可以从八劫当中断见思惑。

诸位!你知道极乐世界提供凡圣同居土的寿命多久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古人说,极乐世界为什么为十方诸佛称叹呢?那当然对凡夫说的。要是初地菩萨,你给他多少寿命,他没差。因为他这个地方寿命结束了,他随愿就到其他地方去,他很多地方可以去。凡夫你上了净土,你就要把握机会了。

所以,我们凡夫在往生净土的时候,要考虑一次到位,“拼个今生,永作闲汉”。就是说,今生我放弃了所有的享受,我把所有时间用来念佛,用来调伏烦恼,来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好,我成功了,我希望我这次的成功能够直接到成佛为止,我不用再改变生命的果报体了。就是努力一次而直接成佛了,就是一次到位。

当然,这个很难。你看华光如来,他这个成佛时间也不短。我们看前面:

“汝于未来世中,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他经历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他提供的寿命是八小劫,成佛是远远不够的,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

诸位!极乐世界的人民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所以他的成佛时间更短。那对我们凡夫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希望一个安稳的环境,我们不喜欢经历太多的死亡的过程。因为每一次的死亡对我们凡夫来说就充满了变数,原则上往坏的方向跑的机会大。

所以这个寿命很重要。一个国土,它的依正庄严,还有它的有效期限,这两个都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619】释迦牟尼佛的寿命可以到一小劫,但是他八十岁就往生了,为什么?

辛七、转记补处

我们看辛七的“转记补处”。看经文。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这个地方是讲到华光如来灭度以后他的接班人是谁。华光如来成佛以后的寿命是十二小劫,十二小劫以后他把这个成佛的因缘就授给一个坚满菩萨,来成就无上菩提。坚满菩萨接着成佛,号曰华足安行。这个坚满菩萨每走一步的时候,也是宝华承足。多陀阿伽度就是如来,阿罗诃就是应供,三藐三菩提就是正等正觉,这是佛陀的通号。“其佛国土,亦复如是。”离垢世界是修学法华的因地所招感。

一般来说,一尊佛要灭度,就是只有一种情况出现:他的法缘已经尽了。你看释迦牟尼佛,古德说,释迦牟尼佛,按说他的寿命可以到一小劫,但是他没有把它用完,他八十岁就往生了。为什么?因为他“所应度者,悉皆已度;其未度者,皆作得度因缘”。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以后,跟他有缘的众生,善根成熟的全部度完了。他最后一次度的,是他躺在病床上时,一个叫须跋陀罗的人,八十几岁了,平常可能很懈怠,听到佛陀要灭度了,赶快冲过来见佛一面。佛陀跟他讲四圣谛,最后成就阿罗汉果。度完以后,释迦牟尼佛知道,他的今生该度的都度完了。所以未来怎么样?就是法宝流通了,就随缘了,给众生栽培善根了。所以一尊佛会灭度,表示法缘已经穷尽,他该度的都度了。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佛的法缘的深广,就决定一尊佛住世的长短。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620】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有何不一样?

辛八、法住久近

我们看第八段,“法住久近”。看经文。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佛陀在世的时候先把根机成熟的度化了,他灭度以后,剩下的工作就是法宝流通的问题了。这个就是“有法无人”。佛陀灭度以后,这个法在,但是这个人不在了,那么大家修行就各凭本事了。没有佛陀了,就是医生不在,但是药还在。

这个“有法无人”经历了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什么叫正法呢?就是有教法、有观法、有果证。就是说,你在华光如来在世的时候学习的教法,跟佛灭度的时候完全一样,差别不大,而且证果的人很多。这个就是正法时期。它多久呢?三十二小劫。就是说,华光如来在世的时候,他说的法的内容,在他灭度以后,三十二小劫当中变化不大。

三十二小劫以后产生变化了,就是这个教法、观法力量薄弱,果证的人变少了,因为因地的法薄弱了。就是古人说的,这个牛奶慢慢掺水了。正法时代的牛奶,就是佛陀在的牛奶,法味充足;但是越往后走,你掺一点水,他掺一点水,这个牛奶的味道就薄弱了。但是这个法又有点像正法,所以叫像法。正法时代是教观果证为特色;像法时代,塔庙佛事,大家就忙着盖庙、做佛事了;末法时代就更糟糕了,它不但是果证少,教观变少,以持戒修福为主了,就是偏重事修了,对这个教观的学习就薄弱了。这个就是华光如来灭度以后的法运过程,就是正法、像法跟末法三段。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八卷

【621】心性是修来的吗?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九面,我们看庚二的重颂。

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跟舍利弗尊者授记成就应身佛的一个相貌。这个授记的时间点为什么一定要在舍利弗尊者开悟以后呢?我们做一个解释。

天台智者大师把学佛分成两大块:一个叫般若道,一个叫方便道。基本上般若道跟方便道的共同点就是,你要安住一念心性,就是真实的法。我们讲过很多次,真实的法它不能有变化,它必须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它本身不能是一个修来的东西。你说你心性是修来的吗?不可能。空性是修来的,假观是修来的,心性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诸佛只是觉悟了这个真理,不是把心性给创造出来。所以一个人怎么叫成就般若道呢?他首先一定是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地方就是般若道的基础。所以,在一心三观当中,一心叫做实法。

当然,你也不能老是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你就执理废事了。所以你要怎么样?要操作权法。什么叫权法呢?就是空假中三观叫权法。当我们在一念心性安住以后,用空观的智慧,用无常、无我的智慧调伏心中的爱取,一直到破了我执跟法执,入了初地,这个般若道就完成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6 18: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