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莲池海会

[弘法探讨] 黄念祖大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大经解》讲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老居士: 《无量寿经》 讲记 第二十集 ( 德遵普贤第二 )



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http://www.foxdwedu.com/v3_cms/v3_ftjy_detail/?type=2&classId=277&fileId=3090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老居士: 《无量寿经》 讲记 第二十集 ( 德遵普贤第二 )

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底下一大段是从 “ 诸佛剎中,皆能示现 ” 起,一直到 “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

咱们这个经不是 “ 咸遵普贤大士之德 ” 吗?!

经中的 “ 上首 ” 是普贤和文殊,所以他 “ 遵普贤之德 ” 。

底下就特别还要标显文殊

彭绍升居士他有 《无量寿经起信论》 ,他有一大段很好的,他说 “ 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 ”

他说,“ 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 ” 。你不能够入到文殊的大智之海,你就难进入到普贤修行的门。

为什么?因为 “ 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 ”

为了什么?你不能了达你自己的本心,你这个本心是一念就顿然圆满,因为它本来圆满。

“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因为 “ 不歇 ” 你就迷惑,一歇就是菩提,“ 一念顿圆 ”  。

“ 平等正性 ” ,它是个大平等的性,平等正性,唯 “ 无上正等正觉 ” 是平等 ,“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平等。

而平等的正性,凡圣共有,既然是平等,所以,圣也有,凡也有。

“ 一际无差。” 这是没有差别的。

他就是不入文殊的智海,就不能了解这个。

“ 以不了故。” 因为不了解这个。

“ 所有愿行,悉不具足。” 因为你不知道 “ 一念顿圆 ” ,所以你所有的 “ 愿、行 ” 都局限住了。

他底下解释 “ 何以故 ” 。为什么这样?

“ 心外起修,即成有漏。” 离开心,从这个心以外在那去修行,在那去执着于法,修那些法,这就都是有漏了。

所以,一天,通愿法师,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比丘尼,她到我家里来我们谈,我就很感慨,我说明明是 “ 无为 ” 的法,让许多人变成 “ 有为 ” 了。

她回答一句,她说明明是 “ 无漏 ” 的法,让大家变成 “ 有漏 ” 了。

你在心外去求法,它就是 “ 有漏 ” 的法,成了 “ 有漏 ” 。因为无边的功德都不在自心之外。

所以,“ 心外求法 ” ,视同魔业。

有人问,你念佛是什么?念佛,你正是念的自心,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你自己的本觉,你哪里是心外求?!所以这一点必须要知道。

“ 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 要能 “ 随顺真如 ” ,去修一切法,这两句话就是 《金刚经》 的意思,“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它这个就是这一样的,“ 随顺真如 ” 就是 “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 ,修一切法,跟 《金刚经》 是一样的;底下,则能具足无边功德,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彭绍升的话跟 《金刚经》 的话是一致的。

因此需要文殊智慧,你没有文殊的智慧说法不行,你说法都是有漏法,明明是无漏的,到你那说成都是有漏的;你修行也是如此,明明是无漏法,到你这你变成有漏的。

所以 “ 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 ”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段,“ 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 ” 等等,都是表现从文殊的妙智起修,圆满普贤殊胜的行愿。

所以总一段,把这一段经文的含义先提前介绍一下,你真要入普贤的行门,先要入文殊的智海,这一段就是如此。

“ 诸佛剎中,皆能示现。” 这些大菩萨他不是就在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这能示现,在一切的国土都能够示现 “ 八相成道 ” ,在无量的世界都可以现,“ 皆能示现 ” ,而且就譬如一个很善巧的幻师。

印度有很多幻师,最近还有。

我碰见一个英国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就能够,就像中国《聊斋》说的一样,把个绳子一扔,扔到天上去,绳子就挂在天上,一个人就拿这个绳子爬上天了。

这都是幻术,有很多很多,印度还有很多很多这类的。

你拿照相机去一照,才发现那个人根本没动。

因为看的人有意识,她就给你催眠了,所以你看见这个人上天了。
照相机它无心,它催不了眠,它照出来,一拍,把那个底版一洗出来,那个人坐在那没动。这都是说幻术。

幻术,这个地方,《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讲他那个时候,就是根据两千年前,他说 “ 西方有幻术人 ” ,这一类人。

“ 一切皆能化现,宫殿城郭廊宇。” 能变出宫殿、庙宇、房子来。

“ 结巾为兔,竖带为蛇。” 拿个手巾一结就变个兔子,拿个带子一竖就变成一条蛇。

“ 种种变现。” 这是幻师。
所以 “ 如梦幻泡影 ” ,这个 “ 幻 ” 就指的是幻术,这种术不是真实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那个东风市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多楼,底下有很多表演杂技的。

一天一个人在楼上看那边变戏法,看见大家聚精会神,很特殊,他朝底下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没有什么精彩之处。

等到一会之后,表演完了之后,很多人上来喝茶就赞叹,今天真奇了(因为他在楼上看,就注意听他们),这么大的牛拉到坛子里头去了。

他说你们是看见什么?真奇怪,竟然把牛拽到坛子里头去了,一个坛子就这么大,一只牛进坛子里去了。

这个楼上的人说,哪有这个事?!我亲眼看见他把蛤蟆搁进去了。

这就是幻术,楼上的人没被催眠,他看见就是个蛤蟆进去。

实际是个蛤蟆,但是当时被催眠的人看见是个牛,那个牛到坛子里去了,精彩得不得了,给了很多钱。这是属于一种幻。

所以现在有很多所谓什么白莲教、什么什么这一些,他们都有很多幻术,所以是邪法。

所以借这种譬喻“ 幻术 ”“ 幻师 ” 这种譬喻,来说明这些大士的示现。他说是 “ 诸佛剎中,都能示现 ” ,就好像什么?好像是幻术师一样,能够现种种的异相。

“ 于彼相中,实无可得。” 所以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就着重在这,他做种种示现,或者示现做国王大臣,或者做为出家大德,或者示现很贫穷的人,种种种种的都是示现,他这个示现就好像变戏法的一样,他变戏法、变幻术,于彼相中实无可得。

《宝积经》中有一段说得很好,“ 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 ”

幻师在那变戏法,当他把一个蛤蟆往坛子里头搁的时候,他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他并没有上当,他并没有说我真把牛拉进去了,他明知道是把蛤蟆搁进去了。

另一个,坐在地上不动的人,他并没有觉得什么奇怪,我上了天,他就坐在那不动,他心里想我上天;心里想上天造出来,别人看到他上天了,实际在这没动,他自己并没有说我真上天了。

所以他这个变幻的人,如幻师作幻术的时候,他自己对这个幻他就不迷,他清楚这都是的。

这些大菩萨在十方变现八相成道,还要结婚,还要有孩子,后来又出家、又怎么怎样,他就跟这个幻术人现幻术一样,他这里没有把这个当真。

所以 《宝积经》 说,“ 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 ” 。他变的玩意,他自己当然知道底,他不迷。

“ 以知幻虚故。” 因为他知道这个幻本身是虚妄的。

“ 佛观世亦然。” 佛看世间也是如此。

也就是《圆觉经》的话,“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 。你要知道这一切都如梦如幻,既然如幻你就不执着,就离,离了幻就是觉悟。

这也是《圆觉经》最圆顿的话,“ 知幻即离 ” ,离了幻就是真,就是觉悟。实无可得。

“ 彼诸菩萨,亦复如是。” 他虽然在十方示现如同幻师一样,知道无可得。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就是 “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 通诸法性 ” 是 “ 照真 ” ; “ 达众生相 ” 是 “ 达俗 ”
所以我们常常说修行人要 “ 照真达俗 ” ,你要照到真体,要通达世谛;你要度众生,众生是俗谛(世谛),通达众生相。这两句就是这个意思。

“ 通诸法性 ” ,“ 法性,又名 “ 实相 ”“ 真如 ” “ 法界 ”“ 涅槃 ”“ 实际 ” 等 ” 。

“ 法性 ”“ 佛性 ” 略有不同,这也不是什么根本的不同,就是这个名词运用的习惯上有些不同,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 佛性 ” 我们通常把它说在有情这一方面,有情、含灵、众生都有 “ 佛性 ” ;我们不说砖头、瓦块、桌子、板凳都有 “ 佛性 ” ,因为它是无情。这是一种习惯用语,可以这么说,稍微区别一点。

至于 “ 法性 ” ,它通于有情、无情都有 “ 法性 ”

“ 法性 ”“ 佛性 ” 也无分别,只是在使用上、习惯上有所区别而已。
《起信论》 的注解上说,“ 法性者,明此真体普遍义 ” ,就是说真体是普遍的,“ 通与一切法为性 ” ,这一切法作它的本性就称为 “ 法性 ”

不管是有情、是无情,所有的这一切,它的本性都称为 “ 法性 ”

底下我不引很多了,我引这一个就够了。

底下就是嘉祥的 《法华疏》 。

“ 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为什么 “ 通达法性 ” 很重要?

嘉祥大师他说,这个 “ 法性 ” 就是 “ 实相 ” ,你三乘的人得道,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一切任何一乘,你得道的经过没有不由于 “ 了达实相 ”“ 证入实相 ” 才能得道,就是说是共同的。

但是底下《止观》它又说:“ 法性名为实相。” 就是 “ 实相 ” 。
“ 尚非二乘境界,何况凡夫。” 二乘对于 “ 实相 ” 不能够很透彻,只是含含糊糊的,这不是二乘的境界,何况凡夫,凡夫怎么能通达实相?!

这里头我们又可以说一句,以我们众生的心入 “ 诸法实相 ” ,最容易莫过于 “ 持名 ”
你看看这是二乘,都不是他们的境界,何况凡夫?!你没法通达实相。

你最容易的方法是什么?莫过于持名。这一点也补充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者,说到 “ 真如 ”“ 实相 ” ,它有 “ 不变 ”“ 随缘 ” 两个意思。

“ 随缘 ” ,所以能够变成一切法,真如不守自性,它随缘,可以变成种种的内容;又因为它 “ 不变 ” ,虽然是变成一切一切,它的本性不失

所以一切六趣的众生,蚂蚁、苍蝇、油锅剑树中的众生,他们的真如不失,因为真如 “ 不变 ” ;又真如 “ 随缘 ” ,所以入了油锅、上了刀山,但是他 “ 真如 ” 又不失。
“ 不变 ” 而 “ 随缘 ” ,“ 随缘 ” 而 “ 不变 ” ,就好像可以变成,变了波它还是那个水的本性

是什么?是湿,那个它一样是湿的。
“ 法性 ”“ 真如 ” 它本来都是纯善无杂,但是因缘会合也就有了染、有了净,所以变成的就有秽土、有净土,就出生差别,为什么?因为真如“ 随缘 ” ,有 “ 随缘 ” 的意思。

所以,“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 ,就是要通达实相,还要通达众生种种的差别,它有了差别。

日本的《会疏》,它解释这两句话,它说 “ 菩萨有二种智 ” ,菩萨有两种智慧。“ 能为一切修行本 ” ,这两种智慧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怎么是两个?一个叫 “ 如理智 ” ,“ 如理 ” 的智慧,“ 理 ” 是本体,能照诸法本性 。

“ 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 ” 。这个解释,解释这句经文很好的,这是日本人的,你看他古汉语也很好的。

一种是 “ 如理智 ” ,照见诸法的本性 ,“ 诸法本性 ” 是什么样?不一不异,不是 “ 一 ” ,也不是 “ 异 ” ,也不是不同,也就不落二边。
不是 “ 一 ” ,那就是两个,个就有了数量

“ 如量智 ” ,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

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
你不通达众生你怎么给药?众生有种种差别、有种种病。

这些差别相,这要什么智慧?这要 “ 如量智 ”

你要能照众生种种的殊相,就是不同之相,迷悟、凡圣都不同,这些你都能知道,你能应病给药,你才叫 “ 达众生相 ”
所以这个经文都有很深的含义。

“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 ,他首自己 “ 通诸法性 ” ,然才能够 “ 达众生相 ” 。
所以这个都是我们发了大愿的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就 “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

上面是 “ 照真达俗 ” ,底下就是 “ 上供下度 ” ,我们修行要上供诸佛、下度众生,这两句话就是 “ 上供下度 ” 。

“ 供养有二,一财供养。” 香花、饮食、药物、财物种种的;第二是 “ 法供养 ” ,“ 如说修行 ” 利益众生 就是 “ 法供养 ” 。

所以一切供养,“ 法供养 ” 为最。

你拿身体头目脑髓去供养,你不如以法来供养,一切供养以 “ 法供养 ” 是最为殊胜。

什么是法供养?如说去修行、去利益众生去。

所以佛也没有一点点心希望你们要恭敬我、你们要为我怎么怎么样,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

所以我们要明白佛的心,你不明白佛的心,你做的事不合佛的心,你所做的事就没什么功德。

“ 又分三种。” 一个是 “ 利供养 ” ,有利益,有香花、饮食;二是 “ 敬供养” ,恭敬、赞叹,就是恭敬顶礼;三是 “ 行供养 ”,受持修行妙法 。

《甄解》解释这句话,“ 能游无量佛土,兴供养云 ”

所以普贤的 “ 云海供 ” ,一切的供物广大无边,如这个云一样,这 “ 供养云 ” ,来供养诸佛。

“ 开导群生 ” ,就是要化众生。

我们刚才说,供养之中最殊胜的供养是 “ 法供养 ” ,“ 法供养 ” 是利益众生,这是连着的,上供下施上弘下化上供下度,都是一样的。

所以 《维摩经》 说,“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 ” ,就是度众生,这是给众生真实之利

“ 譬善幻师,现众异相 ” ,虽然知道无所得,而我还是在十方国土,在众生前教他净土法门,劝他生极乐世界。

这就是 “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 ” 的含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他化现他的身体极快,如天上打闪电一样。

“ 神力难思,故能化现 ” ,这是 《唯识论》 的话。

因为他这个神力、妙用你想不到,所以称为 “ 化现 ”

不是要生出来的,还像人很麻烦,要养多少月才生出来,生出来一点点小孩,到现在大家能识字、能说话都十几岁了,那就很慢很慢。他那一化现,他化作种种的形像。

所以观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甚至于变成阿修罗什么种种的,行动之速就跟打闪一样。

“ 菩萨能于一念之顷,普至十方国土。” 这又是 《华严》 的境界。

菩萨能够在这一念的时间里头,普到十方的国土“ 上供下度。平等普照 ” ,在这一切供养之中,他这里头也没有优劣亲疏之分,大平等的供养。

日本的《会疏》解释说,为什么说 “ 电光 ”

有四个含义:

电光一个是 “ 速疾义 ” ,快,那个打闪快极了;

第二个是 “ 破暗 ” ,黑夜、阴天,一个闪来亮一下,东西都看见了,过去就没有了;
三是 “ 不住 ” ,这个闪它不住;
四是 “ 无分别 ” ,这个闪照什么东西它一样的,没有说我只照树不照花,或者只照草不照水,没有,普照。

“ 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无有出入前后相,如电速疾。” 菩萨度众生到一切十方国土去,他没有什么彼此的分别,他也没有有前有后、有出有入,一念之间就普现,就如闪电那么快,第一个是 “ 快 ” 的意思。

“ 菩萨能照诸佛会。” 在佛会中能破众生的黑暗,众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这么一闪,大家一亮。

修行好的人常常有这种感觉,在清净的时候,或者看佛法的时候、闻法的时候,心中一清净,心光一闪,如闪电破众生暗。

菩萨能化无量的化身,到无量的国土去,他也没有住处,闪电闪在哪,在哪待着,马上就没有了。如在空中一个闪电,也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

所以菩萨平等,也没有前后彼此的心,无住也无分别。

“ 如电光照物。” 用电光来譬喻佛的化现、菩萨的化现。

这个里头我们又说,我们就知道,一念之间能到十方国土,这个速度远远超过咱们世间的极限,世间的极限是不能超过光速,没有比光的速度更快的,但这个不知道是光速的多少亿倍


 楼主| 发表于 2020-3-16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  这两句也是相联系的,你要是出了魔见的网,你才能不受缠缚。

“ 裂 ” 就是开裂,裂破它。

“ 魔 ” 的含义,《智度论》说,“ 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 ”

这个 “ 魔 ” 是干什么的?夺掉你的慧命,不是夺我们的寿命。

我们现在发了一个正的心,我们相信我们在护持自己的修行,这是护持我们的慧命,魔给破坏了,就夺走了我们的慧命。

慧命比身命的重要不知多少万倍,魔就是夺你的慧命,坏你的道法功德善本,把你的道法功德的这种善的根本给你破坏了,所以叫做 “ 魔 ”

“ 裂魔见网。” “ 见 ” 就是思虑、推求等等的,就叫做 “ 见 ” 。

你见解怎么样,就是这个 “ 见 ” 。

凡夫没有达到圣道,心中所起的都是 “ 见 ” ,所谓 “ 情见 ” ,你所起的不是 “ 情 ” ,就是 “ 见 ” 。

广义地说,一切思想方面的东西都叫做 “ 见 ”

狭义一点说,就 《止观》 里头说的,“ 作决定解,名之为见 ”

这个 “ 见 ” 就是见解的意思,你对于这个事,你就是这个看法是决定的,这个叫做 “ 见 ” 。

我们常常说的 “ 见 ” 是后者这个意思,你就是有一个固定的观点、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东西都是这样。

我戴了个有颜色的眼镜,戴了个眼镜,看见什么都是的,窗户也是的,什么都是的,这就是譬喻这个 “ 见 ”

所以我们有 “ 断见 ”“ 常见 ” 这两种 “ 见 ” 。

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断了,没有了,这叫 “ 断见 ” ,这是错误的。

“ 常见 ” ,我生了天,永远不死,无漏金仙 ;生了天,我们这个肉身成了金身,永远就不会坏了。

耶稣将来来审判世界,所有的人只有两种出路,一种坏人入地狱,老入地狱;一种好人生天堂,老在天堂。

这都是 “ 常见 ” ,“ 常 ” ,老是这样。都是错误的,这都属于 “ 见 ” 。

“ 魔见网 ” ,因为这种邪见它都复杂得很,它像蜘蛛网一样,你碰到就出不来,所以称 “ 魔见网 ” 。

《华严经》说: “ 我慢溉灌,见网增长。” 你虽然修行,可你有我慢,它就像水在那灌溉一样,让这个 “ 见网 ” 在那长。

《智度论》说:“ 是入邪见网,烦恼破正智。” 你入了这个邪见之网,烦恼就要来破坏你正的智慧。

所以 “ 魔见 ” 是什么?就是邪见之网,见网稠林,见像个网子、像个林子一样,很难得出来。

《智度论》又说:“ 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 一起心动念你就堕到 “ 魔网 ” 里头,没有念才能出得来。

所以 “ 裂魔见网 ” 很重要,不然的话起心动念都是要堕入 “ 魔网 ” 的。

所以 “ 起心即错,动念即乖 ” ,又说 “ 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 ,唯有 “ 净念相继,无念而念 ” ,这才能出离。这是 “ 裂魔见网 ” 。

“ 解诸缠缚。” 我们现在用憬兴师的意思,他解释为什么?“ 缠缚者,即八缠三缚 ” 。不用别的解释,用他一家就行了。

“ 八缠者:一无惭;二无愧 ” ,这人不懂得惭愧,那就不可救药,无惭、无愧 ; “ 三嫉;四悭;五恶作;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 ” ,这八样事情。

“ 三缚者,贪瞋痴也。” 《净影疏》说:“ 诸烦恼结,通名缠缚。菩萨教人断离,名解。”

憬兴就指出一个具体的  “ 八缠三缚  ” ,《净影》说一切的烦恼都是缠缚,都要离开。

因为会中诸大士  “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 ,所以他就又有根本智、又有差别智,可以让众生出这个魔网,解除这些缠缚。所以这个就是跟前头相联系的。

“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时间差不多了,这个留到下次。
发表于 2020-3-17 13: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注解,也是这部经,是以前头的内容比较费解。

前头这个 “ 概要 ” ,就是十门分列,讨论全经的 “ 体性 ”“ 宗趣 ” 等等比较深入,所以是比较费解的。

我们劈竹子竿,头一节是难劈的,但是经过这一年,我们再加上以后的两次,可以把这第一节劈开,底下所谓迎刃而解,就比较顺了。

今天我们就接着上次的内容,继续大家一块参学。

这一品是 “ 德遵普贤品 ” ,是第二品。

“ 德遵普贤 ” 就是说,所有参加法会的这一切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在家菩萨 “ 贤护十六正士 ” 为首,出家菩萨 文殊、普贤、弥勒 ” 为首,无量无边的菩萨就不可说有多少,数目说是无量无边,而其德都同遵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这一品称为 “ 德遵普贤 ” 。

而这一品里头详细介绍了参加法会的出家、在家菩萨殊胜的妙德,可以使我们知道这些大菩萨都是果位上已经成就,而仍然示现因地的这样的大士,都是证明这一点,来说普贤大士之德的具体内容。

上次讲到 “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 ,底下就是 “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 ,入了这个叫做 “ 空 ” 、“ 无相 ” 、“ 无愿 ” 的法门。

上一次讲已经提到,二乘虽然得到了 “ 三空门 ” ,但是于 “ 空 ” 。

“ 三空门 ” 就是指的这的 “ 空 ” 、“ 无相 ” 、“ 无愿 ” 三个皆空。

二乘虽然也能够见到这个 “ 三空门 ” ,但是他偏于 “ 空 ” ;这是菩萨的,就是 “ 入空 ” 、“ 无相 ” 、“ 无愿 ” 法门。

所以首先把这个 “ 空 ” 、“ 无相 ” 、“ 无愿 ” 的内容先做一个介绍。

这个解释,我们所依据的 《净影疏》 在书上写了,我就不再讲了。

我们底下讲龙树菩萨的著作。

龙树菩萨在现世,我们知道是八宗的祖师,咱们中国把佛教分为十宗,而八宗都奉龙树为祖师,没有第二位。

经典里说龙树的过去是妙云相如来,他也普被三根、深入浅出,著作浩如烟海,其中很精、很重要的一部着作就称为 《大智度论》

现在根据 《大智度论》的解释,解释这个 “ 空 ” 、“ 无相 ” 、“ 无愿 ” ,它说 “ 观诸法空是名空 ” ,一切法皆空。

所以 《心经》 就讲 “ 无色声香味触法 ” ,一直到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 ” ,都是 “ 无 ” 、“ 空 ” 所以诸法都是 “ 空 ” ,“ 本空 ” ,这个叫做 “ 空 ”

什么叫做 “ 空 ”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 “ 空 ” 中,既然是 “ 空 ” ,你还有什么可取?!

一取不就成有了吗?!而不可取相,在这个含义上,这个 “ 空 ” 字的意思就转为什么?是时空转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 “ 空 ” 的含义就化为 “ 无相 ”

空中本来无相可得因为你看到 “ 无相 ” 可得的时候不可取相,这个时候这个 “ 空 ” 的含义就转为 “ 无相 ” 。

所以好些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很多是名言在那变化,而本体并没有变化。

既然 “ 无相 ” 就不应有所 “ 作为 ” ,“ 作 ” 是作为,这讲的是 “ 无作 ” ,我们经里头说的是 “ 无愿 ” ,“ 空 ” 、“ 无相 ” 、“ 无愿 ” ,“ 无愿 ” 就是 “ 无作 ” ,这个解释也是根据 《大智度论》 。

所以 《大智度论》 说,“ 无愿故不造生死之业,亦名无作 ” 。所以这两个名词是一件事情。

你既然没有一个什么要追求的,发了一个什么什么志愿,你既然这个都没有,你生死业就不会造了。

你不求这个,不求世间的功名富贵种种种种的,就不造生死之业,所以叫做 “ 无作 ”

所以 “ 无愿 ” 就是 “ 无作 ”

《大智度论》底下讲 “ 无作 ” ,就是讲的是 “ 无愿 ” ,一个事实两个名词。

既然 “ 空 ” 的含义“ 无相 ” ,“ 无相 ” 之中还应该有什么 “ 作 ” 吗?“ 相 ” 都不可得了,你还要去 “ 作 ” 为什么吗?

一有 “ 作 ” 就是三界的生因,你 “ 无作 ”不作三界的生因,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时候这个含义就从 “ 无相 ” 转为 “ 无作 ” 。

这就把这个名词解释了,“ 空 ” 、“ 无相 ” 、“ 无愿 ” 它们的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菩萨入 “ 空 ” 、“ 无相 ” 、“ 无愿 ” 法门,而修持上说这是三件事到底是三是一,到底从何下手?

《大智度论》 底下讲得很清楚,打个譬喻,譬如一个城,城有三个门。既然城有三个门,咱们要进北京城,假定城有三个门,你一个人绝不可能一下子要从这三个门一块进来,是不是?

你要进安定门就进安定门,你要进西直门进西直门,还有东直门,你不可能一个人从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一块进来。这是譬喻。

进,就从一门就进来了。

进了门,是什么?城就譬喻是涅槃

所以一切修行,我们大家要知道,这是个选佛场,我们都是要成佛、要证涅槃,不是说当个方丈、做个大法师,成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家。

我们要入这个城是涅槃之城,“ 涅槃 ” 是三德都齐彰: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得到解脱,证了般若,恢复了法身,要进到这个城。

这个就有个门,所谓 “ 空 ” 、“ 无相 ” 、“ 无愿 ”

底下 《大智度论》 的说法,我们也是边看边解释。

一个人进了空门,他真知道一切皆空,从这个空门进来,进来他心中也 “ 不得是空 ”

“ 不得是空 ” 是什么意思?我《大经解》加了一句话,我们就好理解,他也没有停滞在空相上。

有了一个 “ 空 ” ,既然 “ 空 ” ,就有一个空相,他就在这个空相上待住了,这时候这个门就堵住了。

所以这一点很细,修行人我们要知道,往往不是没有能够入门,就是刚一进门堵住了,这个是非常可惜,在这堵住了。

他就抓住 “ 一切皆空 ” 、“ 本来无一物 ” ,就是空空荡荡,这就是堕在 “ 空相 ” 之中,堕在 “ 空相 ” 之中,这个门就 通途更塞 ” ,这个门就不成为门,成为关了,就把你在这了。这个人就没有从空门进来。

如果他从空门进来,底下就没事了,就解决问题了,你就是 “ 一切皆不可得 ”“ 通达无碍 ” ( 用 “ 通达 ” 二字就是很活活泼泼的,不是一个死的空),就进来了;你抓了个空相,就堵住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这个时候去掉空相,去掉空相这就是什么?这就是 “ 无相门 ”

不但是一切可见之相你都除了,连这空相你都除了,代表一切相你都真除了,真除了你就 “ 无相 ” ,你从 “ 无相门 ” 就进来了,从这个门可以进来。

可是着于有 “ 无相 ” 的这个,底下这句话,“ 若于无相相,心着生戏论 ”

若于 “ 无相 ” ,“ 无相 ” 本来是 “ 无相 ” ,你这一执着,它就成了一个相,这个相就名为 “ 无相之相 ”

所以一切都不可执着。

执着,很好的一句话,就成了 “ 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

“ 一句合头语 ”,经上的话,你就死于句下,你把它执着住了,这个里头就执为定法,这句话对于你就成为一个系驴的 “ 橛 ” 。
驴是要乱跑的,拴一个橛在那,把驴捆在那,而且这个 “ 橛 ” 是一万劫都在那存在的。

所以这个事,你看 “ 无相 ” 进来之后,不能你再执着一个 “ 无相之相 ” ,又堵住了,你心一执着就生出戏论来了。

所谓 “ 戏论者 ” ,就成了错误的见解,就成为 “ 戏论 ” 。

这个时候你把这个 “ 无相之相 ” 也除掉,那就入了 “ 无作门 ”

所以,不是一个人一身从三门入,是有三个门你可以随一而入,这就叫做入 “ 空 ” 、“ 无相 ” 、“ 无愿 ” 法门,从哪一个门都可以入,这就超过二乘。

所以刚才头一句是 “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 ,对于声闻、辟支佛他远超。

“ 远超 ” 表现在什么地方?二乘对于三空门他是沉于空,他没有真进来,但是菩萨就入了这个法门,这是远超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20-3-19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又有两句:

“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我们首先要解释 “ 方便 ” 两个字的含义,“ 方 ” ,浅说就是方法“ 便 ” 是便用,就是便利

我们说得很粗俗的、很浅的、很通俗的说法,方便者就是我们要有便利的方法,有办法,而且这个方法很便利。

你要度众生,你告诉他一个方法,他都是做不到的,你怎么度?

你给他一个便利的方法,他能做得到,你才能度众生。

所以 “ 方便 ” 很重要,要 “ 善立方便 ”

底下我们看 《法华义疏》 说:

“ 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 这对于前面说的又引申一步,“ 方便 ” 就是 “ 善巧 ” 的名字,所以我们常常连在一块说,“ 方便善巧 ” ,连在一块说。

这个人他很善巧、很善于说法,很巧妙的能够救度众生,这称为 “ 善巧 ”

“ 善巧 ” 是什么?就是智慧之用,从智慧之他要显出作,因此他就能够善巧。这个就把 “方便 ” 又补充了一点。

《大集经》又说,“ 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能够调化众生,让众生全都趣向于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叫做 “ 方便 ” 。

所以这就把便利的方法,这里头它又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含义了,不是指其它的方法,而是说我有这种办法能够善于调化这些众生,让他们都趣向于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才是 “ 方便 ”

所以,“ 达空无相是大智,随宜施设名方便 ”

我们能随宜有办法建立法门来救度,这个才叫做 “ 方便 ”

“ 方便 ” 也有两种,这是根据 《会疏》 说的话,《会疏》 它这么讲,它一方面根据 《涅槃经》 ,“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所以我们称为 “ 慧母 ” 、“ 智母 ” ,就这意思,因为 “ 智度 ” 就是般若智慧菩萨之母,菩萨都从智慧出生;“ 方便 ” 就是父亲,做为譬喻,所以智慧、方便很重要。

知道一切 “ 空 ” 、“ 无相 ” ,这是大智慧,我们随宜来施设,建立法门来随宜说法、救度,这个叫做 “ 方便 ”

“ 方便 ” 就很重要,是众生的父
 楼主| 发表于 2020-3-20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方便 ” 有两种,这都是 《会疏》 的话,个是 “ 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 ” 。

自己本身深入的了解、解答、开解了这个 “ 空 ” ,对于 “ 空 ” 不是很浅的理解,而是深的解,而又不取这个 “ 空相 ” ,也不是 “ 受证 ” ,这是进一步的境界,到这个 “ 证 ” 字。

所以取证不取证,有很多它就是渐法,在途中他就取证,他就慢了,他在这个地方就耽搁下来;他对一切都不取证,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是一个很快速的,这就是 “ 顿 ” 。

打个譬喻,你坐电梯,你中间都不下来一直到屋顶,二百层摩天楼,那就是直趣无上正等正觉。

第三层你下电梯来转一圈,第五层又下电梯又转一圈,这就等于 “ 取证 ”

这打个譬喻,大家都懂得了,中途你要取证,一证,你看第三层楼是怎么回事,你就明白了,是不是?

所以,一个就是说 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 ” ,他直趣最高的屋顶,这是个 “ 方便 ”

个,“ 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 ” 。众生的水平没有人能够相信、能够接受。确实是如此,所以佛说 《华严》 之后就想 “ 般涅槃 ” ,大家不能信受,连罗汉都如聋如盲。


佛后来就是接受大家从小乘说起,说法四十九年,最后说了 《法华》 。

这些人跟着佛四十几年,听了很多法,已经提高又再提高,等说到 《法华》 的时候还有五千人退席。不是五个、十个,是五千!

一个道场,你们想想看,比如说赛球,五千人一下走了,你说这是什么场面?你们要知道。所以就是 “ 莫能信受 ” ,说《法华》五千人退席。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要闻到圆教的法,我们不惊不怖,没有惊怖,也不抵触,还能相信、接受,用 《金刚经》 上的话,“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 ,这是很殊胜的事情

所以今天咱们在这个地方研究的是圆教的经典,极殊胜的事情!

“ 莫能信受 ” 怎么办?就需要 “ 方便 ” 来诱引、诱导。

这个 “ 诱字 ” 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诱导是有求必应,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长寿得长寿,都是这些个人打算。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这么做?两句话就说明白了,“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 。

众生需要这些,满足他们这些,这是 “ 欲 ” ,以此为钩为牵,也就是为 “ 方便 ” ,而其最终之目的希望他入佛道

这个是 “ 诱引 ” 最好的例子。

所以这些 “ 方便 ” 就是怎么着?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20-3-2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那个鱼篮观音,大家都看见,画观音画一个极美的少女,拿个篮子,篮子里头一条活鱼,所以称为 “ 鱼篮观音 ” 。

观音不拿杨柳、不拿水瓶 (甘露瓶、杨柳枝这是常见的 ),而是篮子里头一条活鱼,显然这是拿去做菜或者去出卖,打上来、钓上来的。

鱼篮观音是观音化现的,那个打鱼的地方,就是这些人不读书,不懂得信念佛教,就知道捕鱼、卖鱼、吃鱼,就这样的过生活。

忽然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生活,篮子里有条鱼 ( 当然不止一条,画就画一条 ),就是渔民。

大家向她求婚,这个地方风俗很薄,没有很深的文化,她说你们这么多人跟我求婚,我嫁给你们谁 (有上千的人)?

我拿 《心经》 你们去念,明天你们谁能背我就嫁给你们谁。

《心经》 大家第二天有一、二百人都能背,还有好多人背不下来,到底也念了,没有背下来。

能背那就行了,但是你们还是人太多;给你们什么?给你们 《普门品》 ,发给他们,你们去念,三天你们谁能背,我嫁给谁;三天之后七个人能背,七个人能背,七个人还不行;给你们 《法华经》 ,你们谁去背去,几天之后谁会背我就嫁给谁。最后只有一个人都能背,这个人姓马。

所以这个观音大家又称为 “ 马郎妇 ” ,夫妇的 “ 妇 ” ,称为 “ 马郎妇 ” ,就这个典故,这个人姓马。

背下来了就结婚,洞房花烛,正在刚刚喜宴之中,新娘子说不舒服,一下死了。当时很懊丧,就给埋了。

埋了,后来过几天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个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到现在你们还不明白,那是观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应该有难,观音菩萨教你们来读经。

所以是观音菩萨以菩萨的威力,怎么能消灾?还是靠大家多念经。

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很需要,现在咱们应该说,我们这不是就是有灾吗?大家都走了又回来。

所以要消灾大家要多念。从这个故事里要知道这个道理。

这是叫你念,你看他这个 “ 念 ” 的动机都是俗念,是为要跟一个很美貌的女人结婚,这完全是世间的情欲之心,就从这个心来念,都能消一方之灾。

我们要发了大乘 “ 无上正等正觉菩提之心 ” ,以这个心来念诵、来回向,力量是非常大。

所以我们消灾、救劫、饶益有情,要依靠,这就是方便诱引。

然后大家就说,你这个和尚这么说你有什么根据?

和尚说你们开棺材看,打开棺材看是空棺。

所以流传 “ 鱼篮观音 ” 、“ 马郎妇 ” 。因为解到这个方便诱引,就想出这些具体的事。

当前我们很需要,我们不但自己念,而且要劝导其他的四众弟子多多发心念诵。

最后,要这么念为什么?先是诱引,最后都要入正道,都要发 “ 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都要入涅槃之城。

但是这要渐渐的才来开悟,一上来一般人不能懂得这个。

“ 其德广大。” 这个方便之德是非常广大,使本来不能够信受的人他能信受,本来得不到救度的人可以得到救度。这是大悲心、大智慧到极点的流露,可以这么说。

他没有大悲他不肯这样用心,没有大智他想不出这个办法,所以这些方便是大智大悲之所流露。

所以这些 “ 方便 ” 是大智大悲之所流露。

“ 不二乘所能为 ” 这个 “ 不 ” 字是日本人古汉语,所以有点别扭,但是还是不错,比现在一般中国人还是强,“ 不 ” 就是 “ 非 ” ,这个 “ 不 ” 字是 “ 非 ” 字,不是二乘所能办得到的。

“ 故言善立。” 这是解善立方便,这是 《会疏》 的解。

“ 方便有二种。” 一种是不取证,一个是自己已经证到深解,但是众生 “ 莫能信受 ” ,而能够以种种的诱引让他渐悟而得度,这样就称为 “ 善立方便 ” ,善巧的建立了方便的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显示三乘。” “ 三乘 ” ,当然我们都很熟了,就是罗汉、辟支佛、菩萨

“ 运载为义。” 《法华》 就是以羊车、鹿车、牛车,这三种车譬喻小乘、中乘、大乘。

这又说 “ 方便 ” 了,《法华譬喻品》说,如来有无量的智慧,没有畏惧,有诸法宝藏,能够给一切众生一佛乘的法,让大家都成佛的法,但是 “ 不尽能受 ” ,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接受。

所以说到 《法华》 ,最后最后,说法四十九年,培养、教育,还要有五千人退席,“ 不能尽受 ” 。

“ 舍利弗 ” ,叫舍利弗,“ 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因为这样 “ 不能尽受 ” ,所以诸佛就以这个方便之力,于一佛乘说成是 “ 三 ” ,有罗汉、辟支佛、菩萨,慢慢渐修,到最后成佛,这就是 “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 。

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显示三乘,一切诸佛也都是如此,一切大菩萨也是如此,方便诱引,救度众生。

以前这都是所谓 “ 八相成道 中的第七相,就是 “ 转法轮

这一切都是 “ 转法轮 ” ,怎么转?就是这么转,自己要自觉,自觉之中要觉他,觉他要善立方便,而 “ 显示三乘 来救度,使大家渐渐的都一佛乘。

这三个车都出来之后,佛就把这个,这也是方便诱引。

这些儿子在火宅之中贪玩不肯出来,佛就告诉他,你们快出来,我这有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你们出来。

些孩子们统统跑出来,跑出来离开了火宅,父亲很高兴,就不至于在火宅里头烧死了。

给他们的是什么?给他们是大白牛车,超出他们所想像的,人人得大白牛车,成佛。这也显出 “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 的含义。

这些诸大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都有这样的德来参加这个会、来听释迦牟尼佛说 《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对于这个经也就知道珍重。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4: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