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莲池海会

[弘法探讨] 黄念祖大居士:无量寿经讲座(1)(《大经解》讲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八集 ( 德遵普贤第二 )



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底下 “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这个就赞他的 “  权德  ”  ,“  权德  ”  就是 “ 用 ”

你看 “ 安住于如来果德 ”“ 本体 ” 之中,就是如如不动之义,底下马上 “  游步十方  ”  ,就是在极乐世界不起于座而分身尘剎。

所以大家不要在不动之中就体会是在那枯坐,一看见在行动你就认为他都是在闹,这又打成两截了。

这个就是说你看刚刚是  “  安住  ”  ,这就是  “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  。

“  游步  ”  就是游行、游化的意思。“  十方  ”  就是各方,指的空间,一切地方。

“  游步十方  ”  ,十方都可以游步,游戏于十方,也可以说是往返于十方。

像大家旅游,在极乐世界的人旅游那就游的比我们广得多,你看他们在一顿饭的时间从极乐世界就到我们这、到兜率内院去见弥勒而又打来回,那比光速快得多。

咱们世界上的速度是以光速为极限,但是极乐世界它是十万亿佛土,这么远,他打个来回,就像我们这一顿饭的时间。

所以  “  游戏神通  ”  ,自在游行。

极乐世界是往返很多,极乐世界到各方的佛国赞叹供养去闻法,而十方的一切菩萨、一切圣众也都到极乐世界去闻法。

所以《无量寿经》之中就有阿弥陀佛说的法,大家到了极乐世界听弥陀说法,弥陀说的是什么。

这当然是释迦牟尼佛转述,但是转述,我们也知道阿弥陀佛说的是什么。

彼此都是  “  游步十方  ”  的,不但极乐世界,其他的世界跟极乐世界之往来很频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  行权方便者,权对实而说。”  就是  “  权宜  ”  、 “  权变  ”  的意思,我们俗话说这人  “  通权达变  ”  ,不死守于规章制度。

古人说  “  男女授受不亲 ”   ,这是古时候的礼节,你死守礼节,所谓  “  嫂溺援之以手  ”  ,嫂嫂掉到河里头,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你说  “ 男 女授受不亲  ”  我不管,这就不是  “  行权方便  ”  。

我们戒律也是如此,佛的  “  戒  ”  都是通权达理的。

有很多人说,这个戒律不行,执行不了,要废除。这个话都不成立。

它都是极合乎情理的,怎么就不行?!你不研究,实际上是不研究。

所以这个地方“  嫂溺援之以手  ”  ,完全是合法的、合理的,不是不合理,这就叫  “  通权达变  ”  。

“  行权方便。”  “  方便  ”  的意思底下还要讲,这个地方先简单说。

“  方  ”  就是所谓  “  法  ”  也,是《法华文句》的解释“  方者法也  ”  ,我们说  “  方法  ”  。

“  便者用也  ”  ,因为德用。

我们粗浅的来说,“  方  ”  就是指的  “  方法  ”  ,“  便  ”  就是说的 “ 便利 ”

你要方便,你就要有一个便利,可以行得通的,可以让众生都能够解决问题的而这样一些办法,方便。

《大集经》的意思“  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  。

刚才我们简单地说,但是真正佛教徒要帮助他们,含义就严格一点。

你要让众生都能够  “  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你这样一切的都称为 “  方便之法 ” ,能说出来的。

再有,《法华玄赞》就解释“  施为可则曰方  ”  ,你所做的可以做为一个法则,就叫做 “  方  ”  。

“  善逗机宜曰便  ”  ,“  逗机  ”  就是说法的人善于  “  逗发  ”  ,或者  “  针对  ”  , “  逗发  ”  比  “  针对  ”  还要高一点。

“  针对  ”  者就是你已达到这个程度,我在你这个情况之下给予提高。

“  逗  ”  ,你本身程度还不够,我能有一种权巧,使你达到这样的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我逗出来的,再给你提高。

所谓 “  观机逗教  ”  ,“  观机  ”  就是一看就知道你是什么根机,而且我可以把你现在还没有发动的、没有达到的情况给你逗到这个情况,我在这个水平之下再给你接一下。

所以善知识难遇,就是说真正做为善知识者,也应当能  “  善逗机宜  ”  。

他不是每个人都已经,尤其是禅宗,要叫他开悟,所以很多是出他的来。

德山龙潭,刚一出去就回来说外头太黑,结果就直接拿纸搓个纸媒子,纸媒子点着了递给他,他刚去接,噗一吹,纸媒子灭了,这就是逗他的机,忽然间一下子就恍然大悟。

因为他正想接这个纸媒子,出去好走,天是黑的,你要给他纸媒子,你一下把纸媒子吹灭了,这完全不可理解。

完全不可理解,他这一切思想都没有用,思想了,这叫  “  逗教  ”  ,把它逗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影疏》咱们中国讲《无量寿经》的只有两部,有单行本的,唯一就是《净影疏》;嘉祥的注解是没有单行本,在《藏经》里头。

所以流行的只有这一本,国外他们参考这一本。他就说“  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  ”

“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  ,是什么意思?《净影疏》解释得很好,一种化行,你的教化,你这一切的行非常善巧。

“  随物所宜 ” ,随着物(刚才说过是众生),随众生他所相宜的,以种种异现,不是说怪异,以种种不同的方便显现。

所以孔子,弟子来问  “  仁  ”  、问 “  孝  ”  ,什么叫  “  仁  ”  ,什么叫  “  孝  ”  ?各人所问他回答各个不同,这个叫做 “  异  ” ,我恰恰是对你的病,应病。

你说大夫药铺就不一样,药铺只是说这是什么药丸,你吃这个药丸;大夫就根据你的脉,他要给你开方子,各个的方子是不同的,这个是 “  异  ”  。

你这个不可解释为什么  “  奇异  ”  、“  怪异  ”  的意思“  随物所宜  ”  ,种种有不同的所现、不同的药方,这个叫做   “  权方便  ”  。

这个跟前头没有两样,前头说都让他 “  趣向三藐三菩提  ”  ,这个叫做  “  方便  ”  ,这还不是一样吗?!

“  随物所宜,种种异现  ”  ,干嘛?还是叫他  “  趣向三藐三菩提  ”  。

我们把许多的注释会到一块,对于这个就很清楚了。

所以  “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  ,就是说熟知一切 “  善巧稳便之法  ”  ,能够  “  妙契众生根机,导向  ”  。

这个  “  导  ”  字就有点 “  逗  ”  字的意思,把他引导,让他向  “  究竟之果觉 ”   ,这个叫做 “  行权  ”  ,或者叫 “  行方便  ”  。

这个是  “  行权方便  ”  的意思,行权,行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  。这个会中诸大士都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入者  ”  ,《嘉祥疏》解释是 “  解契宗源  ”  。

能够  “  信、解、行、证  ”  ,解  “  契  ”  是契会。能够契会到,或者理解到大开圆解,理解契会到宗的源流,到了本源叫做 “  入  ”  。

《净影疏》说“  证会为入  ”  。

“  证  ”  是  “  信、解、行、证  ”  的  “  证  ”  ,“  会  ”  是契会的  “  会 ”   ,叫做 “  入  ”  。

这个  “  入  ”  字,他们就作为可以  “  契会证入  ”  的意思,也正是《法华》所说 “  入佛知见  ”  的同一个  “  入  ”  字。

这个 “  藏  ”  字怎么讲?《嘉祥疏》说  “  名理为藏  ”  。

“  理  ”  就是实际的  “  本体  ”  叫做  “  理  ” ,而这个叫做  “  藏  ”  。

“  佛法藏  ”  是什么?就是佛法法性的理体。

实际的理体(理的本体),这个法性中它就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功德,称为  “  性德  ”  。

“  藏  ”  既然是 “ 理体 ” ,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  “  佛法藏  ”  。这嘉祥大师他的解释。

“ 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 我们就是根据《嘉祥疏》,“  藏  ”  就是理体,所以我们就可以体会“  佛法藏  ”  就是法性的  “  理体  ”  ,也包含无量的 “  性德  ”  ,叫做  “  佛法藏  ”  。

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你入了这个理体当然也就具有一切的佛法,所以也称为  “  佛法藏  ”  。

“ 是故入佛法藏。” 《法华》中有这样两句“  善入佛慧,通达大智  ”  ,入了佛的慧和入了佛的知见是一样的,通达大智,意思是一样的。

《甄解》它也有个解释“  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  ”  。佛这一切功德的宝藏,就是佛果的功德,这一切功德的大宝海叫做  “  佛法藏  ”  。

“  佛法藏  ”  是什么? “  即是佛所得一乘也  ”  ,一切众生究竟皆是大白牛车,“  一乘  ”  是都成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根据《甄解》这个解释,就是会中的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因此都  “  大权示,从果向因  ”  ,在果位上来向因位“  已入如来一乘果海  ”  ,还不舍在因地的修行,所以到法会上来赞助释迦牟尼,来宣扬净土法门。这是入佛法藏的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 究竟彼岸。 ”   “  波罗  ”  就是  “  彼岸  ”  “  波罗蜜  ”  是  “  彼岸到  ”  ,加个  “  蜜  ”  。

“  彼岸  ”  是什么?就是证到 “  如来  ”  才是达到彼岸。

“  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  ,这都是《智度论》的话。

《净影疏》解释  “ 究竟涅槃  ”  就解释为  “ 究竟彼岸  ”  了。

他说 “  彰果毕竟  ”  ,彰明、表明所得的果是彻底的、毕竟的,涅槃那一岸,你到了就叫做  “  究竟 ”  。

“  涅槃  ”  可以翻成 “  圆寂  ”  的意思。

所以现在许多和尚不在了,称为某某和尚圆寂了。这本来是一个极端恭敬的话,让大家当成普通的话了。

“  圆寂  ”  两个字含意很深“  德无不备  ”  叫做  “  圆  ”  “  障无不消  ”  叫做  “  寂  ”  。

“  圆  ”  就圆摄一切功德“  寂  ”  者是一切都寂灭,一切烦恼都不能为碍就叫  “  涅槃  ”  、就叫 “  圆寂  ”  。

所以就是说得的果是 “ 毕竟 ” 。

怎么是 “ 毕竟的果 ” ? “  涅槃  ”  这个岸你到了,这就是 “  究竟  ”  。

“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  《甄解》的意思就是  “  证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宝海  ”  ,这是 “ 入佛法藏  ” “  契佛所得涅槃。”  这就是 “  究竟彼岸  ”  。就这两句的含义。

这一切及前后诸师之说,彼此都可以互通、可以互相帮助,没有什么两样。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彭际清居士他把这三句特别做个解释,他说 “  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  三句“  全摄净土法门  ” , 也摄菩萨的一切所行,因为  “  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  ”  。他要救度众生,要没有方便怎么能度众生?!

这一切一切知众生根基“  观机逗教  ”  ,让他得到利益,都要  “  行权方便  ”  。

“  方便  ”  是怎么样?什么最  “  方便  ”  ?你要度生最方便就是要取于 “ 净土法门 ” ,只有净土法门众生才能普度,现在不是摆得很明显吗?!

禅宗是极殊胜,过去是盛极了,唐代、宋代天天有人开悟的,开悟的到处很多很多,老太婆、小孩子都开悟。

现在这茫茫十亿人口之中,你找个开悟的很难找,请大家举一举,恐怕谁也举不出。

现在听说哪位法师或者哪位居士、哪位活佛真正开悟了,恐怕都说不出来,它很难了。

再有密宗,现在这个挺乱,现在乱得没法办了,到处是陷阱,你不但不能超脱,不但不能升,反而要降。所以只有这一门。

你要说研究教、研究什么,是必须得研究,但是研究之后你怎么起行?

你就讲唯识,唯识观,也可以这么观,但真正到问题来的时候你就观不成了,就被它转了。

真正看到一个可以动心的地方,你说这就是 “  我识所显现  ”  ,你把这句话念一百遍也没用,你还是跟着它跑了,所以这个是不容易。

所以方便就要  “  取于净土  ”  。

取于净土有什么好处?不管你还是个凡夫,见惑、思惑都在,你是凡夫,可是你一往生你就可以常见佛。

所以《大乘起信论》说弱鸟就是缠枝,你不能离开枝子太远、你不能离开佛,老在佛的左右。一个是往生你容易去,去了之后你常见佛。

常见佛,你这个羽毛未丰的小鸟,你不能离开树枝飞得很远,要常见佛,而极乐世界佛老在那,今现在说法。

现在要见释迦牟尼,智者大师倒是见了,现在还有谁见,是不是?偶尔见一见的人还是有,常见就很难了。

所以就是可以常常见佛。

“  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  老见佛,佛的智慧,极乐世界的特点就是这个好,你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咱们在这一个屋子里,各人想听什么各听各的,不要加什么设备,什么都不要;你想听什么别人听不见,你什么时候不想听它就没有了,而且一听就理解,所以它殊胜。

见佛闻法之后,他要闻法他就如说修行,如说修行必定入佛法藏。

“  圆满觉心。”  他三觉圆满,觉满。

“  究竟彼岸。”  必定到一生补处,必定成就补处菩萨。

如果没有方便,你无量的行门,做种种的善行,你就是 “  终不成就  ”  。

这一点很深刻,彭居士话说得很深刻。他引《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六百卷,是最大的一部经),“  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生生处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

你看《大般若经》,这大智慧,所讲的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现在就只有这个东西“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  ,般若是我们的引导,净土是归宿。

若菩萨又跟  “  般若波罗蜜  ”  相应,就可以从一处没,生到别的佛土,从一个佛国到另外一个佛国,生生处处所在的地方,常能够遇见一切佛世尊。

为什么?因为 “ 般若 ” “ 功力 ”

遇见佛他就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于最后得到无上正等菩提,在中间这个过程之中他始终不离开佛。

这就说明不离开佛的重要,《大般若经》也是这么说,到极乐世界就不离开。

这还是彭二林的话,所以要不离佛“ 须 以念佛为因  ”  ,这就是归到念佛,如同《华严》十地菩萨,地地都说不离开念佛。

上面这一段是彭二林他把这三句经有所发挥,他说这三句全是说的 “  净土法门  ”  。

因为你要行方便,最殊胜的方便 就是这个 “  念佛法门  ”  ,而且是 “ 净土法门 ” 四种念佛方便中的 “ 方便 ” ,最后归到念佛。所以他这个话很好。

“  度生  ”  就需要有  “  方便  ”  ,最胜的方便就是教人念佛

所以我们要行菩萨道、度化众生,要有所方便。

密宗 “  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  ”  ,密宗的出发点就是在这个,以这个为 “ 根本 ” ,它的出发点就是它的根本,也就是它的究竟,跟《华严》一样“ 悲心 ”“ 根本 ”

所以我们跟修罗不一样就是他没有悲心,我们有悲心。

修罗的神通是很大,他跟天上打仗天人常常打不过,他也很善于辩论种种,他就是缺乏悲心。

“  大悲为根,菩提为因  ”  ,你要  “  发菩提心  ”  ,以 “  发菩提心  ”  作为因,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最后,有了根,有了因,究竟是什么? “  究竟  ”  就是  “  方便  ”  。

我们要修持,为了什么?是为了度他,为了要实践度他,你就必须要有方便,所以 “ 方便 ” 是 “ 究竟  ”。

还有密宗再一句话,在《大日经》里面,密宗 “  如实知自心  ”  ,所以跟禅宗也没有两样,如那个实际知道自己的 “  本性  ”  。

后世的密宗(不但是现在,过去也是如此),都以得一些神通、一些小法,有些东西就以这个来炫耀,其实都是忘了密宗的  “  根本  ”  。

“  根本  ”  就这几句话“  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如实知自心  ”  。这个也是很难。

所以说最胜的方便就是念佛,彭师的话很对。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法轮。】

底下一大段,“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  ”  这一段,到  “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  ,这一大段文字我们不念了。

上段末是  “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  ,这个还是赞叹大士们的实德。

现在所讲的 “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  ,以及就要讲的这一大段都是什么?都是赞叹这些大士 “  普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  ” 之殊胜权德  ,他示现八相成道。

底下我们要讲  “  八相成道  ”  ,总的就是这一大段,是这个内容。

首先是 “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 , “  愿  ”  是誓愿。

《法窟》(《胜鬘宝窟》)中说“  于出世道悕求名愿  ”  ,在出世之道有所希求才叫做  “  愿  ”  ,因此有愿必满。

“  世界。”   “  界  ”  代表的是空间“  世  ”  代表的是时间,就是有过去、未来、现在,“  界  ”  就是十方。

“  等正觉  ”  这三个字是《唐译》;《魏译》就是  “  等觉  ”  。

现在我们取的这个  “  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  是取《唐译》的,这是新的翻译,旧的翻译是 “  等觉  ”  ,新的翻译是  “  等正觉  ”  。

“  等觉  ”  有两个含义,一种就是 “  菩萨之极位  ”  。

刚才我们说过,再上一品就是 “  妙觉  ” ,在十地之上,超过十地了,菩萨最高的位置,就将要得到妙觉的佛果,称为  “ 等觉 ”  。

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觉相等相似,已经是十四的月亮,比十五还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所以叫做 “  等觉  ”  。

昙鸾大师就说“  望于妙觉  ”  ,和妙觉相比还差一点点,所以叫做  “  等  ”  。但比底下都觉了,比十地的觉悟都高,因此称为  “  等觉  ”  ,这是昙鸾大师的解释。

再一个解释,其实也是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就是昙鸾大师注的,就是说  “  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  ”  。

所以  “  等觉  ”  就有两种解释。

其实他一个人就做了两个解释。诸法相等,一切佛也相等,所以诸佛如来就叫做  “  等觉  ”  。

不但是昙鸾大师有这种说法,龙树菩萨也这么说。在《大智度论》里头说“  诸佛等,故名为等觉  ”

所以“  等觉  ”  这个含义就有两种可能:可以是等觉菩萨;也可以据龙树大士、据昙鸾大师的说法,那就是

日本的《会疏》就说,“  等觉  ”  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如来叫做  “  等觉  ”  ,二就是一生补处位。它是这么说。

咱们过去的注经家对于这个地方也有两种说法,就是现在这个经文,无量世界示现,他是什么地位?一个就说这是觉菩萨,可以在十方来示现成佛;一个就说这已经是如来了,他是从果向因,示现八相,是成佛后的力用

所以这两个是有一点出入,但是我们不必一定要去选择一个而排除一个,大觉的妙用本来不可思议。

而且这个会中的菩萨这么众多,里面也就有可能只是在等觉菩萨位的,也有已经是成佛位的,所以这两说可以说都对,不妨并存。

这里头我们就要知道,“  等觉  ”  的含义就有两个解释,不过我们常用的还是说比妙觉低一级的,说第十一地。

这些说法好像都有些出入,你不要执着就是。

所以  “  等觉  ”  也就成佛,这一种说法;还有说  “  等觉  ”  是十地之上,十一地,妙觉是十二地;还有十三地的佛,有的说  “  妙觉  ”  就是佛,比  “  妙觉  ”  再高才是佛,佛就变成十三地。

所以在这一些,我们都不要强行分别。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  舍兜率,降王宫。”  这是八相成道。

释迦牟尼就示现  “  八相成道  ”  ,有八个相:

“  从兜率天下来  ”  、“  入胎  ”  ;后来  “  出家  ”  、“  修行  ”  ,修行之后 “  成道  ”  、“  降魔  ”  或者 “   转法轮  ”  ,就  “  般涅槃  ”  ,这是  “  八相成道  ”  。

“  八相成道  ”  的位,示现  “  八相成道  ”  是什么样境界的修行人所能达到的不一样,有五个位次。

所以我们常常以为一个  “  示现八相成道  ”  就都是究竟的佛,不是,这有五个不同的位次

第一个是十信满位就能示现八相,像《起信论》、《华严贤首品》。

不但是这样,就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许多注经家说观音这个时候也只是达到圆教的初住,十信满心。

可是观音他不就是说“  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  吗?所以十信满心他就可以示现佛。

这个相当于什么?相当于《占察经》四种作佛

作佛有四种不同的地位:

第一  “  信满作佛  ”  ,信心圆满,可以示现佛。

第二  “  如《大集经》中,灌顶住菩萨  ”  ,就是到了第十住“  住  ”  都圆满了,能于无佛的世界,示现八相,相当于《占察经》的第二 “  解满作佛  ”  ,“  信解  ”  ,“  解满成佛  ”  。

第三,仁王经》说初地以示现八相,登地了。相当于《占察经》的  “  证满作佛  ”

在《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说到,“  一生补处,八相示现  ” 。

所以我们现在所体会的往往是这个位次“  一生补处  ”  到咱们世界来示现八相成佛。

示现八相的,过去是释迦牟尼,将来是弥勒。这个相当于《占察经》的第四 “  功德行满成佛  ”  。

第五,还有  “ 《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  ”  ,这是佛后得智“  出生八相示现  ”  。

所以前四种是  “  因中示现  ”  ,还没有到究竟。

第五种是  “  佛后业用  ”  ,已经成佛之后的功用来示现,再来示现  “  八相成道  ”  。

我就请问,咱们释迦牟尼佛是哪一种?释迦牟尼佛正是最后这一种。

所以《法华经》说,世间上都以为我是在树下才成佛,不知道我成佛以来已经经过不可说不可说,多少多少尘点数劫以前我老早成佛了,只是中下之根示现  “  八相成道  ”  。

释迦牟尼佛成佛,无量劫前就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正是这第五种。

刚才我说的这些是根据日本《甄解》的,我们也不再多说了。

从《甄解》我们可以看到,示现  “  八相成道  ”  的有五种阶位。

《甄解》它偏重于,当然释迦牟尼佛是  “  佛后  ”  ;咱们经中所说的这些大士,有很多我们不都说他 “  从果向因  ” 吗?也有很多 “ 示现八相 ” 是 “  佛后  ”  。

但是这种种的不妨并存,按照我的意思,这五位不妨都有,就咱们会中这一切众。

因为什么?十方来会的菩萨无量无边,种种情况不一。

所以就是说,虽然这一切平等,平等中不妨有差别,不妨有的是  “  位后  ”  ,有的还是 “  位中  ”  ,有的还是  “  位前  ”  ,但是五个阶位都能示现  “  八相成道  ”  。

“  八相成道  ”  是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和一切十方的佛示现成佛的一个所谓通途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3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所说从释迦牟尼佛到弥勒之间不再有人成佛,这是指不再有一个 “  八相成道  ”  的佛。

但是不是说在这个期间一切众生都不能成佛,只是在这个期间里头,不再有一个用  “  八相成道  ”  这种方式来成佛的。

这个  “  八相  ”  说法也不一样,有的经说  “  七相  ”  ,有的说  “  九相  ”  、 “  十相  ”  。

现在我们经中说  “  八相  ”  也是多数,多数经中说  “  八相  ”  。

“  八相  ”  ,就是内容还有不同。

《大乘起信论》说的  “  八相  ”  跟《四教仪》说的就不一样。

《大乘起信论》谓八相为:“  从兜率天下,入胎,住胎,出胎  ”  “  胎  ” 字有三个,然后  “  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  ,它这里没有 “  降魔  ”  。

《四教仪》是  “  从兜率天下,托胎  ”  ,只有一个带 “  胎  ”  字的,托胎,“  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  。

这就没有多少出入,就是开合的不一样。

《四教仪》是把《起信论》里头的  “  成道  ”  ,它只有 “  成道  ”  没有 “  降魔  ”  《四教仪》就把  “  成道  ”  开为两个“  成道  ”  里头有 “  降魔  ”  、“  成道  ”  ,这两部把它分开了, “  降魔  ”  、“  成道  ”  ,多了一个  “  降魔  ”  ,把《起信论》的  “  入胎  ”  、 “  住胎  ”  合于  “  托胎  ”  ,这就少了一个,所以就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这就是  “  八相成道  ”  。

发表于 2019-10-13 22: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3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我们就说,这也就是根据《嘉祥疏》。嘉祥疏》是讲《魏译》的,跟我们现在这个会集本还是很相合,和它一致。

经中 “ 舍兜率是第一相。”  根据《四教仪》不根据《大乘起信论》这个  “  八相  ”  。

“  降王宫是第二与第三两相。”  第二、第三就是  “  降王宫  ”  ,“  托胎  ”  、 “  出生  ”  ,“  降王宫  ”  就是合这两个,第二、第三。

“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  ”  ,第四相是  “  出家  ”  。

“  降伏魔怨  ”  ,就是降魔,是 “  第五相  ”  

“  成最正觉  ”  是第六相 ,是 “  成道  ” 了。

“  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  ,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  “  转法轮  ”  ,第七相。

到了最后,“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  ,灭度了,这第八相。

所以这个里头就说,这一切来会的菩萨都要在无量的世界去示现  “  八相成道  ”  的佛。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  舍兜率。即第一相。”  从兜率天下来。这个音可以翻成  “  兜术  ”  、“  睹史多  ”  都是,它意思有 “  妙足  ”  、“  知足  ” 、“  喜足  ”  等等的意思,这是欲界的第四天。

本来是欲界天,但是特殊的就是有个兜率内院,兜率天是欲界天,兜率内院才是道场,弥勒大士是在兜率内院说法。

因此有的生兜率天的人没有进内院,就被欲界天这种天人的生活所迷,他就不进内院了。

所以求生兜率内院也是非常殊胜,但是它多一点这样的危险。

古时候有三个人结伴修行,就说谁要到了兜率内院,一定回来给没去的人送信,证明一下,增加大家的信心。

其中头一个死了,一直没有信;第二个死了之后,过了一年来给他送信,他说我真的生到兜率内院了,怎么怎么情况。

他说你怎么才来?他说我去了马上就来。

兜率天的时间跟咱们这的时间不一样,他说马上就来,可是咱们这等了一年。

他说那位呢?那位到了兜率天他又玩去了,他没进内院,所以他也没资格回来送信。

所以就是说有的不见得能进内院。

底下,这个道场的情况,《普曜经》解释“  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  ”  ,都在那说法。

《佛地论》就说,兜率天后身的菩萨  “  于中教化  ”  ,就是补处菩萨在兜率内院中教化众生,在说法。

“  后身菩萨  ”  就说的是一生补处的菩萨。

将来这一切菩萨还都是在兜率内院补佛位,从那下来,降生到王宫,出家、修道、成佛。

所以第一句就是 “  舍兜率  ”  ,从兜率天,兜率天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句“  降王宫  ” ,降生于王宫 。

《因果经》说,摩耶夫人看见菩萨乘着六牙白象从空中来,从右胁进入自己身体,可是还看得见菩萨在里面。

出生的情况,《涅槃经》说,  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  ” ,所谓自行七步,还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  “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  。

《净影疏》说,“  于十方各行七步  ”  ,表示什么“  示现丈夫奋迅之力  ”  ,所谓大雄宝殿!   

所以人家总说咱们出家是消极,怎么能说消极?!

你看咱们宝殿,大雄宝殿,是大雄!大丈夫奋迅之力,自行七步。

所以我们这个是大丈夫事。

大家对这个  “  我  ”  字咱们要体会,不是咱们这个  “  我相 ” 的  “  我  ” 。

底下“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  “  出兜率  ”  、“  降王宫  ”  、“  弃位出家  ”  、“  苦行学道  ”  ,“  苦行学道  ”  这个地方应该是第四相。

这个详细情形,《魏译》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看见老人、病人、死人,看见这个,于是乎决定出家。弃了一切眷属,骑着白马从城门出去,然后就是穿法服端坐树下,苦行六年。

所以我们看到有那个相,画着一个人坐在那里,骨头都完全露出来了,那就是太子苦行学道时候的相。

底下就是  “  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所以这一切都是示现,释迦牟尼佛我们说早在无量劫前成佛了,所以这一切示现是随顺世间。

这个随顺世间是从《唐译》,《魏译》本中没有的。

这就完全合乎《法华》中所说《法华寿量品》刚才我已经说过一点,他们无量的天人、阿修罗都说释迦牟尼佛出了王宫,到了城外头,坐道场,成了佛。

“  然善男子。”  释迦牟尼佛说“  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  ,所以是早已成佛了。

为什么这样?因为看见 “  众生乐于小法  ”  ,对大法他不能信受。

所以现在很多人乐于小法,就根据人类所有的一点点记载来考证,什么什么是真的,什么什么是假的,对于从龙宫中取出《华严》、龙宫中取出《楞严》都不能相信,这就是 “  乐于小法  ”  。

“  乐于小法,德薄垢重。”  德很薄,垢障很重。

所以为了这种人,我就是示现,什么?我很小出家,后来成佛。

然而实在是成佛以来是久远久远,像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众生。

“  令入佛道。”  他这么说。为了教化,我只好这样说,现在示现,刚成佛。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跟《法华》相合了,把《唐译》两句加上来。这个是示现


发表于 2019-10-14 23: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是第五相,“  降魔  ”  ,以定慧的力量降伏魔怨。

“  魔者,梵语魔罗之略称。此翻障碍,能为修道作障碍故。又翻杀者。”  他是破坏人行善。

“  又常行放逸断慧命故。”  断人的慧命。

“  又翻恶者  ” ,他很恶,“  多爱欲故。”  “  魔  ”  的意思就这些意思,障碍、杀害、放逸、恶

“  魔  ”  有四种,《净影疏》讲:

第一是  “  烦恼魔  ” 。贪瞋等烦恼,这都是  “  魔  ”  。

第二是  “  阴魔  ”  。色、受、想、行、识,这都是  “  魔  ”  。

第三是  “  死魔  ”  。因为人一死,有善知识要一死就不住世,还有就是说你修行之后你一死就不能继续了,死魔。

再有是  “  天魔  ”  。他就是破坏你、妨碍你,坏他人的善,他不愿意大家成道。

他第一个是妒忌,将来你比我强;再有,你成功了你教化很多人,魔的徒众就少了,他要保持他的势力、扩充他的势力,他就不希望别人成功,这个弄得很厉害。

有人就批评现在是群魔乱舞,所以大家都很要提起正念,在群魔乱舞的时候不怕。

降魔才成道,八相成道里头首先要  “ 降魔 ” 。咱们经中说的魔,只有说他是  “  天魔  ”  。

《婆沙论》节录下来,当时太子在树下的时候,魔现了很多魔女来诱惑,但是这些魔女一走到释迦牟尼佛的跟前变得非常丑陋,自然就变得很丑陋,她那种幻化的一种淫色以及这些相、美容都不存在。

后来就是武力,放弓、放箭、放武器种种的,这些武器在靠近佛的身体之前,都在空中它的尖端都变成莲花,那还能伤人吗?

所以入了这样的大定,魔无所施其计,魔就败退了。

“ 以定慧力  ”  来  “  降伏魔怨  ”  ,佛并没有要跟魔斗法之心。

所以提婆达多那个时候要害佛,用五百醉象(象喝醉的时候它最厉害了),五百个醉象放出来,要把佛和佛的弟子都踩死。

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弟,他修道得了五神通,他这个神通不管事,他还起这样的心,他教阿闍世王杀父亲、杀母亲,都是提婆达多干的事。

所以这个 “  神通  ”  ,现在大家很羡慕  “  神通  ”  ,还有这些奇异功能,它这个不是 “ 根本 ”

你看看提婆达多,这多好的例子,得了五神通,那比现在的奇异功能强一万倍,但是于他无补,他做这些事。

他放了五百醉象,五百醉象出来之后,佛就是一伸手,就现出五百个狮子,这五百个狮子使得这五百个象,一个象前面有个狮子。

这个醉象虽然是醉,看见大狮子它也就不敢动了。所以佛就没有被害,安然入城。

人家问佛,佛说:我并没有起个思想要现五百狮子降伏醉象,它自然。

所以佛降伏了这些魔军之后,这些魔就问佛:你是有什么功德,你有这么大的本领?

佛说地神乃知,问地神。

地神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没有一块土不是释迦牟尼佛为众生流血舍身命的地方。

所以耶稣咱们也说他相当伟大,他为众生被钉在十字架上,他流血。

但是释迦牟尼佛多生以来,整个地球上没有一寸土不是释迦牟尼佛舍身命之处,地神他知道,魔就没话说了。

所以降魔,是以定慧之力。这就是第五相 “  降伏魔怨  ”  。

“  魔  ”  ,刚才解释了,“  魔  ”  就是这些,可以翻成  “  障碍  ”  、翻成  “  杀害  ” 、翻成  “  恶  ”  。

“  怨  ”  就是怨家,有冤有怨,降伏这些  “  魔怨  ”  。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这是第相成道。

“  微妙  ”  ,《维摩诘经》说“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  。解释  “  微妙  ”  ,“  微妙  ”  就是  “  菩提  ”  。

“  菩提  ”  ,佛的知见是菩提,也就是实际的本体理体,当人的自性

“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云微妙难知。”  所以  “  微妙  ”  就是菩提、是本体,微妙它就难知,诸法难知。

《净影疏》的解释, “  理是妙法  ”  ,“  理体  ” 是妙法,由得到了本体,所以  “  成正觉  ”  。

“  得微妙法者  ”  ,就是认识了本体。得了本体,所以就 “  成最正觉  ”  。

《长阿含》说“  如来大智,微妙独尊  ”  这个  “  微妙  ”  的意思也就显出来了,小乘的经典也是如此,如来的伟大智慧是微妙、是独尊,最高。

所以得  “  微妙法  ”  就是得到如来最独尊的殊胜之法。

“  得微妙法者,即契世尊之佛智。”  佛的智慧,“  入实相之妙理,证正真之菩提,故成正觉  ”  。

这就是成道,“  正觉  ”  就是如来的真实智慧,“  智慧  ”  就是觉悟,所以成佛就说是 “  成正觉  ”  。

最正觉者。”  这说成最正觉,就是 “  崇显佛觉之无上圆满究竟  ”  ,所以称之为  “  最  ”  。

《释迦谱》说,“  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  。

不是说  “  正觉  ”  之中又出了一个最拔尖的叫  “  最正觉  ”  ,不是这个,就是真正得了  “  无上之道  ”  就称为  “  最正觉  ” ,没有更超过于这个的。

《会疏》就说, 觉之中为最极  ”  ,登峰造极了,所以说  “  成最正觉  ”  ,“  成最正觉  ”  也就是究竟成佛。这个是什么?就是第六相的成道。

再底下就是  “  转法轮  ”  和第八相,转法轮很长,留到下一次。

发表于 2019-11-18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4: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