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染心半半净

法华论疏-法华学习贴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7 22: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者欲令彼诸大众推觅甚深妙境界故。佛既止请不欲说法当知此法必是深妙义,今者可自推觅,何等是甚深法耶?若三乘是甚深法者,佛昔已说,不应止请,佛今既止请,当知三乘之外别有妙法,佛欲令大众生如此心,是故止请,即是第一利益为受记因。第二欲令大众生尊人重法之心。 二者欲令大众生尊重心毕竟欲闻如来说故。第三为令增上慢人离法席。
发表于 2017-10-27 22: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者为令诸增上慢声闻之人舍离法坐而起去故。问:前二可利益大众,后一云何亦利益耶?答:增上慢人若在法席即为大众作障道因缘,不得授记故须令其离席,又众见罪人离席弥生重法尊人之心,又深自发心得闻胜法故亦是利益大众,此三义即是释三止文,第一是请前止,余二是请后止。第二请已下,上来释三止竟。今此第二释后两请。问:何故不释初请?答:前第三章中决定等三义已释初请竟。是故今但释后两请。问:释后两请云何属因受记。答:后之二请明其过去种善根现在修福,即是受记因缘。又此之二请尊人重法,即是授记因缘也。问:初请亦尊人重法,何故非是受记决定因缘?答:初请中决定心即是执及疑,执则执小拒大不受佛语,疑则犹预未信,未尊人重法之心,故非受记因也。就文释二请即二,一一中各两,初正释,次引经,第二请明过去无量佛所教化。
发表于 2017-10-27 22: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请者示现过去无量诸佛教化众生如经是会无数乃至闻佛所说则能敬信故。第三请,今现在佛四十余年来教化。 第三请者示现今现在佛教化众生。如经今此会中如我等比乃至长夜安稳多所饶益故。文处易知,取授记,释第三取授记,初牒章。 取授记者。以舍利弗等下,第二解释,以舍利弗等欲得授记。次引经。 如经佛告舍利弗汝以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如是等故。问:佛受身子请,诫听许说,云何乃是身子取授记?答:以身子机缘中欲得受记作佛受请许说也。与受记者,释第四章,此释正说,从初竟五浊之前经文也。问:今正说法华经,云何名与受记?答:所以说法华者意欲令其受记作佛,此释佛意门也。就文为二,初牒名,第二解释。
发表于 2017-10-27 22: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受记者。就释中为二,第一正释,第二引前二法证释,就初又三,前开六门,次释六门也。后结六门,开六门者,即是开此正说经为六门也。后结六门者,即是结开此正说经为六门也。 有六种应知,一者未闻令闻,二者说,三者依何等义,四者令住,五者依法,六者遮。未闻者,第二释六门即成六别,就初为二,未闻令闻牒章名,如经已下示释处。 未闻令闻者。一乘之法昔所未闻而令得闻,故云未闻令闻。
发表于 2017-10-27 22: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经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如是等故。说者下,释第二章门,又开三别,一标章,二引经,三释经。 说者。问:何故名为说?答:欲辨三乘无有三理但有名字,故称为说。如经已下,第二引经。
发表于 2017-10-27 22: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经舍利弗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如是等故。种种因缘下,第三释经。 种种因缘者,所谓三乘彼三乘者唯有名字章句言说非有实义,以彼实义不可说故。种种因缘,此牒经也。所谓三乘者,释种种因缘也。以种种因缘故说三乘,故名三乘为种种因缘。又三乘入道各有由籍,故名种种因缘,彼三乘者唯有名字,解前章名,所谓说也。又释经中言辞演说之句也。以彼实义不可说故者,实义即是无三,言忘虑绝故不可说也。问:何故不解经无数方便及譬喻语耶?答:此二句后文当释,又无数方便上已释竟。依何等义者,释第三章,就文亦三,初牒章,二引经,三释经。 依何等义者。经中称一大事因缘,论明因缘是所以,所以即是义,今依此义故出现于世,故言依何等义,又依何等义者,以依开示悟入等四义故云依何等义。又对上三乘有语无义,一乘有语有义,故云依何等义。如经已下,第二引经。
发表于 2017-10-28 08: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经欲开佛知见令众生知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令众生知得清净故者,释开佛知见意也。所以开佛知见者,令众生知故也。得清净者,令众生知佛得清净。又一意令众生知使众生得清净。佛知见者,第三释经。
发表于 2017-10-28 08: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知见者如来能证以如实智知彼义故。此释佛知见者,开示悟入四句皆有佛知见,今寄初章总释之也。如来能证以如实智知彼义故者,如来能证谓能证法身,如实智者出能证之智也。知彼义故者,彼义即是法身,出所知法身也。二者同义下,释第二,就文亦三,初标章,次引经,三释经。
发表于 2017-10-28 08: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者同义以声闻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同义者,释上示也。以声闻辟支佛佛法身平等者,释同义也。所言同者,三乘人同法身平等故名为同。问:何故明同义?答:前虽明无上即佛独有余人所无,是故明三乘人一法身也。问:何故释示以为同义?答:示其同有法身之义,故释示为同也。如经下,第二引经。 如经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法身平等者,第三释经。
发表于 2017-10-28 08: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更无差别故。佛性法身更无差别者,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佛性与法身更无差别,又三乘人同有佛性同有法身,故言更为差别也。第一无上义中,明佛得清净即是无垢真如。今明同义即是有垢真如。佛性论以无垢真如为胜相,有垢真如为同相。以无垢胜于有垢故名胜相。三者不知义下,释第三悟义,就文亦三,一标,二释,三引经。
发表于 2017-10-28 08: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者不知义。问:何故释悟而称不知?答:约二乘人不知令知,故是释悟。问:上不知同,今示令知同,与今何异?答:上直取同义,今明唯一佛乘真实究竟。故与上为异。以一切声闻下,第二释不知义。 以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不能知彼真实处故,此言不知真实处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初正释,从不知真实处者,传释也。如经下,第三引经。
发表于 2017-10-28 08: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经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四者为令证不退转地下,释第四入亦三,一标,二释,三引经。
四者因义为欲令证不退转地。经中称之为入,论称为之证也。以入即是证,令不退转者,既证法身便不退转,示现欲与无量智业故者,第二解释。
发表于 2017-10-28 08: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示现与无量智业故。所以令证法身不退转者,示现欲与其无量智业故,即是用也。取不退转者,示现欲与其,即用也。亦得无量智业故,释经中入佛知见道,道即是业也。如经下,第三引经。
发表于 2017-10-28 08: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经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问:何故明四不多不少,又此四有何次第?答:初言开者,开十方诸佛法身。如前云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生信心故,是故第一前明其开,虽开十方诸佛法身,或谓诸佛独有法身二乘人所无,佛得成佛二乘不成佛,是故明三乘人同有此法身同皆成佛。虽明三乘同有法身二乘人不知同一法身,故明悟有一无二,既悟有一无二,则唯有进路无有退道,是故次明其人,此四无义不收,故不得多少,即是次第。又示者,上来一周义释四法,正约为二乘人也。从此以下更三周重释,凡约三人,一约菩萨,二约外道,三约二乘,约菩萨中复有三人,一者为有疑菩萨重释示义。
发表于 2017-10-28 08: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复示者为诸菩萨有疑心者,令知如实修行故。菩萨疑者,佛既称一大事出世,昔明约为五乘事故出世,即今昔相违,所以为疑,是故今明昔方便言为五,以理言之终为一事,以同法身故菩萨疑除,故得如实修行。又悟入者,第二合为二种菩萨。 又悟入者未发菩提心者令发心故,已发心者令入法故。既同一法身即唯应发一佛心不发余心故,令未发菩提心者发菩提心也。既唯一无二即唯进不退,故已发心者令入法也。问:三菩萨何异?答:初是昔三乘中菩萨,后二是今一乘中菩萨。
发表于 2017-10-28 08: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复悟入者令外道众生生觉悟故。次明悟者,既唯一佛道即悟无我九十六即外道归佛道,故云悟也。 又复入者令得声闻小乘果者入大菩提故。次令二乘人回小入大,即入十信位,谓菩提心也。令住者释第四住义,就文为二,初标次经。 令住者。既称唯一佛乘无有余乘,即令二乘人等住于佛乘不住余乘,故云住也。又释佛意门所以说一乘者,欲令一切众生住一佛乘故也。如下偈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佛既自住大乘,还令众生住佛所住,故言令住也。亦如涅槃云,又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佛住大涅槃与众生说法令众生住也。
发表于 2017-10-28 08: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经舍利弗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故。依法者,释第五,就文为三,一标,二引经,三释经。 依法者。所言依法者。依三世佛法而说法,故言依法,亦是法如是故,所以言依法也。问:依法之言以何文证?答:前文云,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论主用此文证。如经已下,第二引经,就文为二,初引过去佛章。
发表于 2017-10-28 08: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经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譬喻因缘念观方便说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如是等故。如是等故者,从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竟释迦顺同如此皆为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言譬喻者,第三释经,凡释四句,一释种种譬喻,二释因缘,三释念观,四释方便,就初文三,一标譬喻,二释譬喻,三结譬。 言譬喻者。如依牛有乳下,第二释譬喻,就文为二,初开譬,次合譬。
发表于 2017-10-28 08: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依牛故得有乳酪生酥熟酥乃至醍醐,此五味中醍醐为第一。开譬即五味相生。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者,第二合譬。 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此譬喻唯明大乘无上诸声闻等亦同大乘无上义故声闻同者此中示现诸佛如来法身之性同诸凡夫声闻人辟支佛等法身平等无差别故,略合二味,谓小乘如乳大乘同醍醐,此譬喻明大乘无上者,依合味中但取一味为譬,谓此经唯明大乘无上譬同醍醐,诸声闻等亦同大乘者,释上唯明大乘无上也。声闻同者下传释,声闻中亦同大乘义故也。此譬喻示现下,第三结譬。
发表于 2017-10-28 08: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譬喻示现。结譬者,正结一味譬意,以一切众生同一平等法身故名一味。问:何处具合五味譬耶?答:涅槃经云,如从牛有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苏,生苏出熟苏,熟苏出醍醐,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波若波罗蜜,从波若波罗蜜出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经以醍醐喻涅槃,今此经以醍醐喻法身平等,故知法华涅槃明义无二。因缘之义如向说者,上来释譬喻,今释第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30 01: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