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染心半半净

法华论疏-法华学习贴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7 08: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二种法如向前说。前第一佛经明七种,佛内自证七法然后为物说法,此即是为物说证法,论主后明七种法,若望佛经令众生成就如此七法也。即是为物说教法也。依此二种法有何次第者,第四明二法次第,就文有二,初即是问,二法次第。
发表于 2017-10-27 08: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依此二种法有何次第而得修行。二法有何次第得修行,即彼前文句再说应知者,第二解释。
发表于 2017-10-27 08: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彼前文句再说应知。若依修行次第前依论主七法明自行成就,然后依佛七法而得化他,故云再说应知也。若依佛次第前明七法成就,后始得化他,如论主七法。又依证法有五种下,上来第一总明化他竟。今第二别约五法以明化他,就文二,一约证法以释五法,二约教法以释五法,就初又二,一标列五法,二释五法,初标证法有五种。
发表于 2017-10-27 08: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依证法有五种。以内心解达五法故,名为证。从一者已下,次列五法。
一者何等法,二者云何法,三者何似法,四者何相法,五者何体法故。罗什经有十法,今明五法,或可梵本广略不同,难可详会,亦可以此五而摄彼十,可自推度。问:何故但明五法?答:夫欲化他必须识法,此五法摄一切法尽故,若证法若教法悉在此五法中,是以化他须明五法。何等法者,第二解释,凡作三周释之,初周约三乘一乘,又释约法就人以释五法。
发表于 2017-10-27 08: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等法者谓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故,云何法者,谓起种种诸事说故,何似法者,依三种门得清净故,何相法者谓三种义一相法故,何体法者无二体故,无二体者谓无量乘唯一佛乘无二三故。何等法者?问:法名谓三乘法者,佛但证一乘,云何言证法有三乘?
发表于 2017-10-27 08: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答:佛内照达三乘,故名证三乘也。又从此三乘令众生证,故名证法也。云何法者,责诸法所因起,此三乘法名因何而起,因三乘种种教起故也。云何法者,谓起种种诸事说故者,或法或譬,随时随人说三乘法,何似法者,责法譬类,摄论有二释,一以理法为似,以理似门故,二得果为似法,以果似因故,又果与文理相似,今宜用果为似法,前二句说三乘法,今得三乘果,是故文云依三种门得清净故,何相法者,责法外相,上来三句明三乘法,此下两句明一乘法,说三乘教令归一乘,一乘即是一相,何体法者,责法内体宜,取一佛乘为体,无二三者,缘觉为二,声闻第三也。复有义下,第二周释五法,前就三乘一乘以释五法,今通就一切法释,亦得一一门摄一切法,又释约理就事释。
发表于 2017-10-27 08: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有义何等法者,谓有为法无为法等,云何法者,谓因缘法非因缘法等,何似法者,谓常法无常法等,何相法者,谓生等三相法不生等三相法,何体法者,谓五阴体非五阴体故。初有为无为法门,即三有为三无为摄一切法尽,第二责法所因起,因缘非因缘亦摄一切法,有为法从因缘生,无为法不从因缘生,何似法责其譬类,谓常无常亦摄一切法尽。问:常无常与有为无为何异?答:若取摄法论名义异体更无异,若取异者有为无为即三有为三无为,今常无常者,谓法身常应化无常,至后当释。问:常无常云何名似法?答:证得无常果故言相似,亦得无常理与文相似,何法相者责法相,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相,无为法无生无住无灭无三相,此二亦摄一切法。
发表于 2017-10-27 08: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生等三相不生等三相与常无常为无为复何异?答:约相不同,所以异耳。体更无异,何体法者责法体,五阴是为体,非五阴是无为体,约五阴体非五阴体不同,此二亦摄一切法尽,又一切法要具五义,谓为无为乃至阴非阴也。如智论云,一切法要具九义。又何似法者,第三周释,但重释三法不解前二。
发表于 2017-10-27 22: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何似法者谓无常法有为法因缘法,又何相法者谓可见等法,又何体法者谓五阴能取所取以五阴是苦集体故,又五阴者是道谛体故。何似法中,取无常有为因缘此等法举类相似,何相法取可见可闻六尘相,何体法者有漏五阴为苦集体。无漏五阴为道谛体。复有异义下,自上已来三周明应与证法授与证法竟,此第二周明应授说法者授与说法。
发表于 2017-10-27 22: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有异义依说法说何等法者,谓名句字身等故,云何法者谓依如来所说法故,何似法者谓能教化可化众生故,何相法者依音声取故,以依音声取彼法故,何体法者谓假名体法相义故。异上证法,故云复有异义也。夫说法要具五种,一者有名字句身,二依佛所说所因,三依可化众责其譬类,可化众生而化之,不可化者即不化之,四责相,依音声取所说之法,五所说法但有假名责体。问:依论此偈云何颂上二种功德?答:初三偈颂上妙法功德,余并颂法师功德,上妙法功德中有二,初二偈明证甚深,次一偈明阿含甚深,初证甚深中,论主直开五义,今文分之为两,初一偈总明甚深,后一偈别明功德甚深,亦初偈是能证之人甚深,次偈明所证之法甚深。长行中但明智慧一德甚深,偈中明一切功德甚深,次一偈颂阿含甚深者,上阿含甚深有八种,今但颂始终四种,初句颂第一受持读诵甚深,次句颂第二修行甚深,次句颂快妙事甚深,次句颂第八不共甚深,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下,颂法师功德,上法师功德有二,初略,次广,今偈总摄为二,第一偈叹如来自德功德,即令众生自行成就,第二偈已去颂上令众生化他行成就,颂上吾从成佛已来究竟尽诸法实相文,从如是大果报已去,颂上化他功德,就文为二,初双标二章门,次双释二章门,双标者初标佛佛解章门,次标众生不解章门,标佛解章门明佛能自解。次标众生不解须化众生令众生得解,从假使满世间者,释二章门,初释众生不解章门,从又告舍利弗下,释唯佛解章门,方便品经必须依论讲之,偈亦须望论意,颂长行余文句必不须可知。自此已下依三种义示现者,自上来释方便品妙法功德法师功德二章义竟,今第三释大众三义,即是释三请中,初请经文,就文为二,初标三义,第二别释三义,初又三,第一总标三义。
发表于 2017-10-27 22: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此已下,次依三种义,一者已下,第二别列三义。 一者决定义,二者疑义,三者依何事疑义,即应当善知者,第三劝知三义。 应当善知。决定义者,第二别释三义,即成三,一一中有二,前以义释,引经示释处。 决定义者有声闻方便证得深法作决定心,于声闻道中得方便涅槃证,故知是二种证法示现有为无为法故。有声闻方便证得深法作决定心,此言方便者,盖是声闻中修涅槃处方便非权巧方便也。于声闻道中得方便涅槃证故者,此方便是权方便也。实无声闻涅槃,方便说有声闻涅槃,而彼谓是究竟,故名决定。如是二种证法示现者,此出声闻所证法也。有为无为法故者,即是有为无为二种功德,证得此二种功德谓为究竟,二种涅槃是无为功德,住有余涅槃时无漏戒定慧等,是有为功德。如经下,第二引经示释处。
发表于 2017-10-27 22: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经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乃至亦得此法门到涅槃故。亦得此法谓上有为,到于涅槃谓上无为也。疑义者释第二章门亦二,前释,次举经示处。 疑义者谓声闻辟支佛等有不能知故,是故生疑。言二乘不知者,不知二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是故生疑。如经下,第二示释处,如经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故。依何事疑者,释第三亦二,前释,次引经,就文有二,初依昔教生疑,二依今教生疑。
发表于 2017-10-27 22: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依何事义疑者,闻如来说声闻解脱与我解脱不异是故生疑。明三乘解脱不异,闻昔不异是故生疑。谓生疑者下,第二闻今教生疑。 谓生疑者生因中疑此事云何,云何如来数数说于甚深境界,前说甚深后说甚深不同声闻如是等是故生疑。今教明佛解脱与二乘解脱异,正以今疑昔,今说若异昔云不应言不异,昔说若不异今不应言异也。而言生因中疑者,教是理因,于教生疑言因中疑也。虽是今昔互疑而正执昔疑于今教。如经下,第二示释处。 如经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乃至而说偈言故。自此已下,方便品中第四明如来四义,即是释第一止请已去竟十方世界尚无二乘,何况有三也。就文为二,一者总标四事劝知,第二别释四事,初又三句,一总标。
发表于 2017-10-27 22: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此以下示现依四种事说,二列。
一者决定心,二者因受记,三者取授记,四者与受记。三劝知。
应知,云何决定心下,第二释四事,即四别,就初文二,第一前释佛决定心,第二释五种惊怖,初有三句,一者标决定心,已生惊怖者,第二释决定心,是故如来有决定心者,第三结决定心。
发表于 2017-10-27 22: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决定心。决定心者,佛意决定断其惊怖,令得利益名决定心。 已生惊怖者令断惊怖以为利益二种人故。 又言二种人者,声闻有四,一决定,二退菩提心,三变化,四增上慢,今二种者是退心并变化二人得益故,而言二种人者,即是二乘人也。又言二种人,一者有惊怖,二者无利益,则是有或与无解名为二人。问:此决定心释何处经文?答:释佛止请意,而未释止请文也。所以止请者,欲决定利益众生也。
发表于 2017-10-27 22: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如来有决定心。此惊怖有五种应知者,第二释五种惊怖,即是所为之人,初总标五种。 此惊怖有五种应知。次别释五种,即成五别,损惊怖者,执小谤大,故言损也。初列二章门,次释二门。 一者损惊怖谓小乘众生如所闻声取以为实谤无大乘,言二门者,一执小谤大者不言大乘全无,只导大乘是菩萨境界非我二乘所学道,言谤无大乘下,第二谤大,而作是言下,释二章门。
发表于 2017-10-27 22: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作是言如来说言阿罗汉果究竟涅槃我毕竟取如是涅槃,是故罗汉不入涅槃,如是惊怖故,前释取小,是故阿罗汉不入涅槃者,此释谤大,以大乘不说阿罗汉入于涅槃。二者多事惊怖。 二者多事惊怖,谓大乘众生生如是心,我于无量无边劫中行菩萨行,久受勤苦以是念故生惊怖心起取异乘心故如是惊怖,谓大乘人,彼谓,众生不预我事,而于长时修行苦行,故欲度脱之,退大取小名为惊怖,又释,大乘事多退大取小。三者颠倒惊怖。 三者颠倒惊怖谓心分别有我我所种种身见不善法故如是惊怖。实无人法计有人法,故名颠倒。四者心悔惊怖。
发表于 2017-10-27 22: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者心悔惊怖,谓大德舍利弗等起如是心,言我不应证于如是小乘之法,如是悔已心即自止,即此悔心名为惊怖此义应知。悔取小乘亦是可惊怖。问:悔取小乘应是道理,云何名惊怖?答:不应取小而取小竟复悔取小,故亦是可惊怖事。五者诳觉惊怖。 五者诳惊怖谓增上慢声闻之人,作如是心云何如来诳于我等如是惊怖故。增上慢人谓,佛说一乘是诳二人,是故名诳相也。此五惊怖即是上五人,初是执小乘人,即是五千之徒,次是大乘人,三是外道人,四是悔取小乘人,五是增上慢人,因受记者,释第二门,就文为二,一牒章名,二解释。
发表于 2017-10-27 22: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受记者。而言因受记者,释止请之意,佛所以止请者,为欲令其受记作佛,此之止请即是受记因缘,亦是因欲令众生受记故,所以止请,故名因受记。问:后第二卷方受记,今云何明受记事?答:此释佛意,而佛所以止请者,意令二乘人得记成佛故也。问:止请云何令得记成佛?答:以佛三止有三利益即是止请之因。如经下,第二解释,就文为二,一释三止,二释两请,就初又二,一牒初止请经,兼牒余二止经。
发表于 2017-10-27 22: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经止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人等皆生惊怖故。此因受记皆生惊怖者,第二释止请有二,初牒,次释。 此因受记皆生惊怖者,此因受记牒章名,皆生敬怖者牒止请意,以天人等皆生惊怖,是故须止。有三种义下,第二解释,初总标三义。 有三种义。从一者已下,别释三义,即成三别。一者欲令彼诸大众推觅甚深妙境界故者,令大众思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30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