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有礼缺貌

圆瑛大师《楞严经讲义》第三大科:“妙禅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钰花源 发表于 2016-11-28 21:29
师兄:
心法一体,体现的是非不和合,对吗?

师兄,我没有看明白你的问题啊,你是指哪一楼?

点评

哦,不是指哪一楼,是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才问的。 心法一体,体现的是非不和合,对吗? (不是有非和合非不和合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9 21:28
发表于 2016-11-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6-11-28 22:26
师兄,我没有看明白你的问题啊,你是指哪一楼?

哦,不是指哪一楼,是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才问的。
心法一体,体现的是非不和合,对吗?
(不是有非和合非不和合吗)。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钰花源 发表于 2016-11-29 21:28
哦,不是指哪一楼,是对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才问的。
心法一体,体现的是非不和合,对吗?
(不是有非和 ...

我感觉师兄这个说的很妙,很有义趣!

点评

合也是实相与实相的合。 而非实相(心)与法物相的合。 对吗?师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1 21: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行阴十种魔境

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

1、望想阴为终修,望行阴为始修;三摩增进,动念既尽,浮想销除,名为想阴尽者。
2、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者:以粗重尘影,即是法尘,全依想阴为体;想尽,尘自无依,故言
     无复等
3、惟一精真,惟是一个识精真体,即是第八本识,非究竟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仁法师讲义:

1、五识缘尘落谢影子存于心中,为意识所缘,名为法尘;
2、今想阴尽,意识灭,五根对尘,洞然照了,不起分别,故观诸山河大地,犹如明镜照物,
      物来照物,而不黏于心;物去不随,而不留痕迹。如主人待客,不过虚受照应而已。
3、识中了无陈旧习气,唯一精明真心,此乃想阴尽,八识显,纯净无妄之境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1、生灭根元者:一切生灭,根本元由,及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
                          以有微细生灭,为行阴根本,所有生灭,皆由此流出
2、前为想阴所覆,故不能见,今则想阴动念既尽,行阴生灭根元,从此披敷显露。故得
     见诸十方,十二种类,众生生灭,毕竟克殚其类。
3、各命由绪,为识阴;
      同分生基,为行阴;
      今为行阴所覆,故曰,虽未得通达十二类生,各各受命元由头绪

4、七识种子,同分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
      (此为行阴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扰者:拣异前后之辞。
              清是轻清,非同前阴之重浊;
              扰是扰动,非同后阴之澄湛。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者:
              浮根四尘,乃众生根身;十二种类,各各不同;而究竟转变之机,尽在行阴。
              枢者,门之轴;穴者,门之臼。
              由枢穴故,门得开关;由行阴故,根尘得以生灭。
此相不尽,生死难脱,是则名为行阴区宇

补充内容 (2016-11-30 11:48):
究竟转变之机,尽在行阴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1、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因定力转深,此体性一入于元本澄清之际;后文所
      谓,湛不摇处是也。
2、元性:生灭根元体性,即第七识。  
3、元澄:水浪停息曰澄,即第八识
4、一澄本元习气,即第七识行阴。

种习俱尽,而复还识精元明之体矣。故曰如波澜灭,化为澄水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想阴     如洪波,
行阴         如细浪,
识阴         如无浪流水,
真觉体性  如湛然止水;

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指掌疏》云
按耳根圆通,此当空所空灭。
言前于觉所觉空时,宛尔有个能空心生,所空觉灭,仍属细流,即是八识中,第七识种子,名为生灭根元。

今于行阴尽时,性习都尽,故能空与所空,而俱灭矣。所以不能复真者,以犹为识阴所覆故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者

如前云,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名众生浊。
以行阴生灭不停,业运常迁,遂成众生知见,浑浊真性。
今者,行阴既尽,则众生浊自然超越,超越之后,反观行阴之所由来,元从幽深隐微妄想,以为其本。初具示始终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行阴十计,不言十境,而云十计者,但是想破行现,自缘定中所见,而生种种邪计,非有外境魔事之扰也。此第一、二种无因论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仁法师讲义:

1、有情世界,有生住异灭;无情世界,亦有成住坏空,总名一切生灭。
2、其根元在于第八识;
3、八识所含第七识种子,为行阴之根本,一切生灭法,无不皆由此流出。

4、前为想阴所覆不见,今想阴既尽,行阴生灭之根元,从此披露,得见十方十二类众生
     之生灭,毕竟克尽其类。
5、虽然行阴未破,未能通达,其为十二类生,各命由绪之第八识,但为有情无情同分根
     基,犹如野马之第七识已显。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1、行阴之体,
           异于想阴之重浊曰
           异于识阴之澄湛曰
2、十二类生,六种色根,曰浮尘根,是正报;前五尘境,曰浮尘,是依报。
3、门之轴曰枢,门之臼曰穴,门由枢穴而得开关,喻由行阴,根尘得以生灭,故行阴
     为浮根尘依正二报之究竟枢穴,此阴未尽,生死难脱,是则名为,行阴区宇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性,指行阴为一切生灭之根性。
          今由定力,灭此生灭熠熠之性,而归于元澄湛寂之第八识。
八识湛寂澄清,如海常住,
          如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但能含藏一切习气种子,为一切生灭之根本,故曰一澄
          元习。如波澜灭;合上‘性入元澄’,化为澄水,合‘一澄元习。
’虽曰澄水,实则似湛非真,故上云:‘陀罗微细识,习气如暴流。’下云:‘如急流水。’以其
          相微细,非凡夫二乘,或浅位菩萨,之所能见,唯诸佛大菩萨,方尽其生灭部份,
          而证本觉体,湛如止水。
今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则寂灭之识阴,得以现前。虽然,仍为识阴所覆,精妙
           未圆,未得成佛,但已能超越众生浊。行阴为生死因,众生是生死果,以其因尽果
           灭,故能超越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幽隐,谓幽深隐微,行阴以幽深隐微之习气为其根本。故佛眼观之,唯是幽隐妄想,除妄想外,更无真实可言。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者:乃正观行阴;彼即指行阴,幽隐轻清,非同前想阴,显明重浊也。
圆者:遍十二类生,一一皆然;即观行阴迁流,微细动相,为圆扰群动之元,观同分生基
          之总相,不起妄计,一味精研;自可进破行阴。
今于圆元中,起计度者:于圆扰群动之元,为诸行之本,是生灭之元,如是观察,执为胜
          性,故起计度。并不知有不扰不动之真如,亡失本修,以是坠入二无因论。  

《正脉疏》云:二无因论,乃先世外道,修心邪解,所立违理背正之恶见耳。今行现之解,
          适与之同,故即坠彼论中,如后车蹈前车之覆辙,故即同堕一坑□地。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类生之根本观察中,生灭之根元,从此显露。

行阴之体幽而隐,                     谓之幽清
行阴生灭之相,遍于十二类生,谓之圆扰
行阴为群动之元首,                  谓之动元,

行者若以能观之智,观彼行阴幽隐之体,及其圆扰动元之相,知其为一切生灭,同分生基之总相,而不起妄执,分别计度,自可破行阴,超众生浊

奈今行者,竟于此圆扰动元之中,而起邪见妄计,忘本修因,遂坠二无因论。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邪计筹度,亡失正知,皆谓一切自然,亡失遍知不达循业发现,以致堕落外道恶见,反惑乱菩提正觉之性矣。


补充内容 (2016-11-30 12:04):
第一种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是人欲穷行阴,乘己见解,研穷四大,为变化之元。见一切万法,皆从四大和合而成,遂计四大种性,本来常住
殊不知四大,亦属唯识变现,其体本空,如虚空华

既是常住,咸皆体性,周遍恒常,不曾散失。遂计四大之性为遍常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未能究诸法本元,达万法之体性。不知四大本空,唯识变现。因见四大种,自四万劫来,不曾更改,遂计此四大种,是周遍恒常,十方众生,所有生灭,既皆揽此四大种为体,则众生之体,当然恒常,因计生体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6: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